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東飛伯勞歌》原文翻譯及賞析精品多篇

《東飛伯勞歌》原文翻譯及賞析精品多篇

《東飛伯勞歌》原文翻譯及賞析精品多篇

遊園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一

遊園

明代:湯顯祖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頹垣一作:殘垣)

譯文及註釋

原來奼(chà)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tuí)垣(yuán)。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tè)看的這韶(sháo)光賤!

這樣繁花似錦的迷人春色無人賞識,都付予了破敗的斷井頹垣。這樣美好的春天,寶貴的時光如何度過呢?使人歡心愉快的事究竟什麼人家才有呢?雕樑畫棟、飛閣流丹、碧瓦亭台,如雲霞一般燦爛絢麗。和煦的春風,帶着濛濛細雨,煙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動着畫船,我這深閨女子太辜負這美好春光。

皂羅袍:曲牌名,過曲,亦常用作小令。奼紫嫣紅:形容花的`鮮豔美麗。斷井頹垣:斷了的井欄,倒了的短牆。這裏是形容庭院的破舊冷落。賞心樂事:晉宋時期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並”,這兩句用此句意。奈何天:無可如何的意思。誰家:哪一家。後句意為自己家的庭院花園裏沒有賞心樂事。朝飛暮卷:唐代王勃《滕王閣詩》中有“畫棟朝飛南浦雲,朱簾暮卷西山雨”句,形容樓閣巍峨,景色開闊。翠軒:華美的亭台樓閣。畫船:裝飾華美的遊船。錦屏人:被阻隔在深閨中的人。忒:過於。韶光:大好春光。

譯文及註釋

譯文這樣繁花似錦的迷人春色無人賞識,都付予了破敗的斷井頹垣。這樣美好的春天,寶貴的時光如何度過呢?使人歡心愉快的事究竟什麼人家才有呢?雕樑畫棟、飛閣流丹、碧瓦亭台,如雲霞一般燦爛絢麗。和煦的春風,帶着濛濛細雨,煙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動着畫船,我這深閨女子太辜負這美好春光。

註釋奼紫嫣紅:形容花的鮮豔美麗。

斷井頹垣:斷了的井欄,倒了的短牆。這裏是形容庭院的破舊冷落。

賞心樂事:晉宋時期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並”,這兩句用此句意。

奈何天:無可如何的意思。誰家:哪一家。後句意為自己家的庭院花園裏沒有賞心樂事。

朝飛暮卷:唐代王勃《滕王閣詩》中有“畫棟朝飛南浦雲,朱簾暮卷西山雨”句,形容樓閣巍峨,景色開闊。

翠軒:華美的亭台樓閣。

畫船:裝飾華美的遊船。

錦屏人:被阻隔在深閨中的人。忒:過於。

韶光:大好春光。

創作背景

這支曲子出自《牡丹亭》第十齣《驚夢》。《牡丹亭》是湯顯祖在明代萬曆(明神宗年號,1563-1620)年間據明人小説《杜麗娘慕色還魂》改編而成的傳奇作品。《皂羅袍·原來奼紫嫣紅開遍》是《牡丹亭》女主人公杜麗娘偶爾來到後園遊賞時的一段唱詞。

賞析

此曲描寫貴族小姐杜麗娘遊覽自己家的後花園,發現萬紫千紅與破井斷牆相伴,無人欣賞,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驚異和惋惜,抒發了對美好青春被禁錮、被扼殺的歎息。全曲語言精美,以詞的手法寫曲,抒情、寫景及刻劃人物的心理活動,無不細膩生動,真切感人,流動着優雅的韻律之美。

這段唱詞是《牡丹亭》在最有名的一支曲子,歷久傳唱不衰。全曲雅麗濃豔而不失藴藉,情真意切,隨景搖盪,充分地展示了杜麗娘在遊園時的情緒流轉,體現出情、景、戲、思一體化的特點。

首句“原來奼紫嫣紅開遍”,寫深閉幽閨的少女從未涉跡園林,這次乍進後園,只見百花盛開,萬紫千紅,豔麗眩目的春園物態,予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叩開了少女的心扉,然而,主人公並非只是流連其中,只“入”而不“出”,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設的虛景,她預見到濃豔富麗之春景的未來走向——“都付與斷井頹垣”,殘敗破落的畫面從另一個極端給予少女強烈的震撼。“春色如許”開啟了主人公的視野,使之充滿了詫異和驚喜,接踵而來的對匆匆春將歸去的聯想則轟的一聲震響了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滿了驚懼和無奈。這裏夾雜着深深的傷感,自己的人生春天也同樣多姿多彩,然而卻無一人走進來。

女主人公心花初放緊接着又上眉頭的景象,包藴的是無奈的情緒——“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兩句話突出了良辰美景與賞心樂事之間的矛盾,指出杜麗娘黯然的心情與豔麗春光間的不諧,春天的生機強化了她黯然傷感的情懷。現實的苦悶,青春的覺醒使得女主人公對外部世界充滿了無限嚮往。她在這裏意識到生命的困境,換個角度看待這些唏噓,則裏面並不僅僅殘存着純粹的悲觀意緒,主人公情緒跌入低谷之後,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雲霞翠軒”“煙波畫船”,美好的事物始終深刻內嵌於少女的思維深處,讀者不難從中窺探出主人公內心深處的期待,為下一段奇遇柳夢梅,為情而死的故事找到心理依據。

這段唱詞既是景語,也是情語。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織在一起,映襯了主人公的對景自憐的傷感,其內心深處顧影自憐的哀愁在美好春光的感召下噴薄而出。此曲從喜樂到苦痛的情緒流變緊緊扣咬着從濃豔的實景向殘敗的虛景的轉變,讀者很難剖判外在之景與內在之情的嚴格界限,只因在此處,景現而情發,情入而景猶存。

此曲表現了杜麗娘遊園恨晚、青春寂寞的悔怨,進而控訴了了封建禮教和封建觀念對少女青春的無情摧殘。杜麗娘作為一個剛剛覺醒的少女,感歎春光易逝,哀傷春光寂寞,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強烈要求身心解放,這折射出明中葉後要求個性解放的時代精神,對後世深有影響。在《紅樓夢》中,即有林黛玉讀這首曲時聯想到自己的遭遇處境無限感傷的情節。

詞典釋義

(釋義為系統自動檢索,難免有誤,僅供參考。)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_韓翃 篇二

寒食城東即事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踘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裏。

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翻譯

一條清澈溪流穿過桃李花林,水波盪漾着綠蒲滋潤着白芷。

溪流旁邊總共只有幾户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東流水裏。

踢出的皮球屢屢高出飛鳥上,蕩起的鞦韆爭相飛出綠楊林。

年輕人分開日子每天來遊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註釋

一道:一條。

穿:穿過。

演漾:盪漾。

涵:沉浸。

白芷:一種可入藥的香草。

凡:總共,一共。

蹴踘:同“蹴鞠”,亦稱“打毬”,即古代踢球的遊戲。蹴,踢。踘,皮製球,球內充塞以柔軟的東西。古時有在寒食蹴鞠的習俗,參見《荊楚歲時記》。

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為古代遊戲用具,相傳是春秋齊桓公時期從北方山戎傳入。

分日:安排好日期,計劃好如何玩。一説猶逐日,意為一天天、每天。又説指春分之日。

清明:節氣名。在夏曆三月初,陽曆四月五日前後,春分之後穀雨之前。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

上巳:節日名。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節,有在流水邊洗濯祓除、去除災病的習俗。魏晉以後固定為夏曆三月三日。

創作背景

此詩是王維早期的作品,當作於唐玄宗開元年間的一個早春時節,其具體創作年份未詳。當時王維在長安(今陝西西安)或洛陽(今屬河南)。

賞析

此詩開頭兩句,寫一道清澈的溪流,穿過桃李花叢;而溪水邊盪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潤的白芷,安逸而柔靜。古代習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時,王公以下,攜眷聚於水畔洗濯,驅除不祥。這裏表現的就是這個習俗,展現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兩句,寫溪流邊的幾户人家,落在流水裏的桃李花,又是柔美寧靜的意象,表現出濃厚的早春氣息,有很強的畫面感。

五六兩句又轉換為力量和青春的意象。古代鞦韆是在清明、寒食節前後才有所見,而且僅僅侷限於豪門貴族家的紅男綠女遊戲之用。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寒食之時,造大麥粥,人們常以鬥雞、蹴鞠、打鞦韆為娛樂。這兩句在前四句寫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幾筆不時飛上高空的鞦韆與皮球,使整幅畫面更加充溢這清新靈動的青春活力。尤其是“過”“出”二字用得好,分別寫出了少年男女遊玩時的熱烈氣氛,使人感受到年輕人沉湎於遊樂中的景象,透露出無限的羨慕之情。

最後兩句意謂青春年少的人,應該每天都有開心遊玩的心態,無憂無慮,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兩個節日才出去遊玩,含有及時行樂的意味。

在《寒食城東即事》中,作者表達了“及時行樂”的思想,人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很短暫。詩人認為,如果想要在短暫的時光中去建功立業、修身齊家、做學問,終究都不牢固實在,只有抓緊時間享受快樂才是真實的。全詩描繪出美麗的早春景象,交錯着青春朝氣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寧的閒適氣息,充分體現了王維詩“詩中有畫”的特色。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三

壬辰寒食

王安石〔宋代〕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

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

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

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

譯文

身居他鄉的鄉思像楊柳一樣,被春風一吹就有千萬條思緒。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節,自己的眼淚就更多了,流的淚就快要淹沒冶城了。自己的白頭髮像是要掙脱出頭巾的束縛,鏡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經顯得蒼老。不想知道官位的快樂啊,只求自己能夠在青山綠水做一個打漁和砍柴的農民。

註釋

寒食:節令名,在農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荊楚歲時記》:“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客思”二句是説客思如春風裏的柳條之多客。客思:他鄉之思。思:思緒,心事。冶城:《太平寰宇記》載,江南東道升州土元縣:古冶城在今縣四五里;本吳鑄冶之地,因以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宮附近。巾:頭巾。雪:白髮。朱:紅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顏。軒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車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祿。老:終老。漁樵:漁人和樵夫,指代隱逸生活。

鑑賞

王安石回江寧為父親和長兄王安仁掃墓,不而悲思萬縷,淚若江潮,白者先出,朱顏早凋,因而者出了軒冕不足樂、終欲老漁樵的感慨。大概雪從父兄雖然學問卓越、志節高尚,卻窮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慘淡經歷受到觸動,引者了他潛藏於心中的歸老田園、漁樵為生的意願。然而他也只能借詩抒懷,不能付諸於實際。

此詩一方面雪表達了作者在掃墓時對父親的沉痛哀悼命情,另一方面也雪對自己推行新法時的艱難處境作了一番慨歎。

作者用“雪”與“朱”兩個頗具色彩的字極其生動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頭者與容顏因操勞過度而出現的未老先衰的狀況。當時王安石只有三十二歲,本該雪黑者朱顏,但現在雪“白者爭出”“朱顏早凋”,顯然雪想表達自己內心的一種感慨:自己雖然身居官位,卻絲毫沒享受到當官本該有的樂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嘔心瀝血、殫精竭慮,以至於才過而立命年就華者早生、蒼顏畢現,世事實在雪太艱難了。“雪”與“朱”相對,產生強烈的色彩對比,隱含着詩人對過早衰老的感歎命情。這種悲歎與全詩抒者的客思命愁,寒食命哀以及為官不快的情緒融合在一起,使詩人關於衰老的感歎更為深沉。整首詩把思鄉命愁、哀悼命痛、早衰命歎、為官命苦有機地串聯,並用“雪”與“朱”這兩個字把王安石內心的感慨與苦楚更加深沉地表達了出來。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雪為了養家孝親,並非樂意官場,汲汲富貴。由於家中無田園以託一日命命,一家上下幾十口人賴其官祿,他根本就沒有條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詩歌中,就表達了“收功無路去無田”的無奈,既然“人間未有歸耕處”,他只得“竊食窮城”、任職地方,但這並非他的本願,在《壬辰寒食》一詩中就表達了他的感慨。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_韓翃 篇四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翻譯

暮春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樹。

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裊裊的輕煙飄散到天子寵臣的家中。

註釋

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漢宮:這裏指唐朝皇官。

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得到燃燭。

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受到特別的恩寵。這裏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賞析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詩人立足高遠,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春城”一語,高度凝鍊而華美。“春”是自然節候,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合,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春意濃郁,籠罩全城。詩人不説“處處飛花”,因為那隻流於一般性的概括,而説是“無處不飛花”,這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於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詩人不説“無處不開花”,而説“無處不飛花”,除了“飛”字的動態強烈,有助於表現春天的勃然生機外,還説明了詩人在描寫時序時措辭是何等精密。“飛花”,就是落花隨風飛舞。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説“落花”而説“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藴意深遠。可以毫不誇張地説,這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這一句詩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個“飛”字。

“寒食東風御柳斜”,春風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隨風飄動起來了。風是無形無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説來,一個“斜”字也是間接地寫風。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後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漢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五侯”一般指東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這裏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宦官。這兩句是説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裏就忙着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俗,但權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蠟燭。詩人對這種腐敗的政治現象做出委婉的諷刺。

這首詩善於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瞭解詩的主題的。

賞析二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的節日,在清明前兩天,是從春秋時傳下來的,是晉文公為了懷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據孟棨《本事詩》記載:德宗時制誥缺乏人才,中書省提名請求御批,德宗批覆説:“與韓翃”,當時有兩個韓翃,於是中書省又以兩人的名字同時進呈。

德宗便批與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韓翃。這雖是一段佳話,但足見《寒食》這首詩的廣泛流傳和受到的賞識。

這是一首諷刺詩,但詩人的筆法巧妙含蓄。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長安城內富於濃郁情味的風俗畫。實際上,透過字裏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着強烈的不滿,對當時權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宦官進行了深刻的諷刺。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本詩正是因此而發。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這兩句描寫春日長安城花開柳拂的景色。“無處”指花開既多又廣、“飛花”寫花開的盛況,時值春日,長安城到處是飛花柳絮,一派繽紛絢爛的景象。“東風”指春風,“御柳斜”是狀摹宮苑楊柳在春風吹拂下的搖擺姿態。“斜”字用得妙,生動地寫出了柳枝的搖曳之神。這是寒食節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宮苑。下面接着寫宮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是寫天黑時分,宮苑裏傳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賜給宦官的蠟燭。蠟燭燃燒通明,升騰起淡淡的煙霧,裊裊娜娜地縈繞在宦官家,到處瀰漫着威福恩加的氣勢!使人如見他們那種炙手可熱、得意洋洋的驕橫神態。在封建習俗的統治下,不要説全城百姓,就連那些不是寵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煙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獨這些宦官之家,燭火通明,煙霧繚繞。由一斑而見全豹,僅此一點,足見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權倚勢,欺壓賢良。作者在這裏僅用兩句詩,寫了一件傳蠟燭的事情,就對皇帝的厚待親信宦官,宦官的可惡可憎的面目暴露無遺,達到了辛辣諷刺的目的。

創作背景

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標誌着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見認為此詩正是因此而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38zv5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