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新版發展林下經濟的報告 發展林下經濟存在的問題【精品多篇】

新版發展林下經濟的報告 發展林下經濟存在的問題【精品多篇】

新版發展林下經濟的報告 發展林下經濟存在的問題【精品多篇】

林下經濟調查報告 篇一

調查地點: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和林縣盛樂經濟園區

調查時間:20xx年3月——4月30日

調查人員:盛興、田蕾、陸晗、嚴夏年、辛建虹、田鵬、胡春燕、劉麗媛、李鑫、楊海欣、白烏恩其

調查對象:盛樂經濟園區三鋪村、四鋪村村民

調查方式:分類抽樣問卷和實地調查採訪

總計調查經費:50元

盛樂經濟園區位於內蒙古209國道36公里處,規劃面積7.8平方公里,始建於1999年5月,是一個國家級貧困地區。盛樂歷史悠久,曾有漢置郡、唐設府的記載,北魏曾以 “盛樂”命名都城。20xx年9月國家發改委批准更名為“和林格爾經濟開發區”。盛樂經濟園區為什麼能在短短7年內先後晉升為自治區級開發區,全國鄉鎮企業科技園區和自治區高新技術工業園區,並帶動和林縣經濟的發展?這是我們想通過對這裏的居民進行經濟生活調查想要了解到的,也希望對全國其他經濟落後地區的脱貧致富有一點啟發。

在向盛樂經濟園區居民投放的110份關於收入、支出和滿意度三方面調查的問卷中,有效問卷達86份,抽樣合格率為78%(三鋪、四鋪村居民有250多户)。在有效調查的86户居民中,我們發現:認為盛樂經濟園區的開發建設對自己(家庭)生活有影響的佔有效調查總數的78%,認為沒有影響的佔14%,説不清楚變化的佔5%。在有影響的78%的比例中,認為是有利影響(即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佔73%,認為是不利影響(即收入減少,生活水平不如從前)的佔5%。

由此分析,73%的滿意度集中在園區的開發建設對自己(家庭)生活有有利影響。為什麼會出現有利的影響?這些有利影響集中表現在哪些方面?又是什麼因素導致了不利影響的出現?園區開發建設前後生活沒有變化又説明什麼呢?

此外,我們還對居民的收入和支出兩方面做出了系統的比較。去年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有10%,這一收入段在1999年以前(即園區建設前)的比例份額是55%;去年年收入在5000—10000元的佔27%,1999年以前為27%;去年年收入在10000—20000元的是38%,而1999年以前是15%;去年年收入在20000—30000元的是16%,而1999年以前僅為3%;去年年收入在30000元以上的有7%,而這一段的比例在1999年前為0%。而支出部分,去年花消在20xx元以下的有3.5%;20xx—3500元的是0.5%;3500—5000元的是26%;5000元以上的是60%。

對比以上數據可以發現,99年以前55%的居民生活收入都在5000元以下,而去年這一比例大大降低。去年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比例較之99年以前有大幅度的提高。可見有利影響首先顯著的表現在年收入的明顯提高上。但是仍然有10%的居民去年年收入還在5000元以下,也可以側面反映出園區建設後有些居民生活水平沒有變化或反而降低。對去年收入滿意度的調查顯示:表示很滿意的是10%,滿意的是17%,認為一般的佔34%,不滿意的是34%,很不滿意的是2%,認為無所謂的比例為1%。一般和不滿意的比例稍多可以看出經濟發展還存在巨大的內在動因和潛在希望。

除了收入情況,生活質量的改善程度也是園區建設對居民生活有無影響的又一表現,以下數據可以證明。以手機為例,86户中沒有手機的佔20%;有一部手機的37%;兩部的為32%;三部的。為8%;四部為4%。手機作為新媒體其普及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信息的通曉程度。再看看近兩年的購買情況:購買住房的9%,購買家電41%;購買手機的29%;購買機動車的15%;其他為6%。有能力購買也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生活水平的提高。

這些是現象。

為了探究一開始所提到的疑惑的原因,我們按照居民生活收入的主要來源進行分類,統計得出:

①以種地收入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居民佔28%。其中78.4%的土地是自己經營,21.6%的土地是出租給別人經營,而且大多數土地是種植玉米和土豆,也有少數是種植牧草、蔬菜和向日葵。近兩年土地上的收入大致分佈為:5000元以下的佔52%;5000—10000元的是32%;10000—15000元的是8%;15000—20000元的是4%;20000元以上的是4%。這部分居民的收入受園區開發建設的影響基本不大,但是有村民反映園區曾徵用土地進行建設的情況,政府給予了少量的補償。有一位村民種植的蔬菜在師範大學和蒙牛食堂進行銷售,收益頗豐。這表明園區高校、企業自身開發建設的同時,也成為了當地的農產品銷售市場,融入了園區經濟生活中。

②在園區高校、企業工作,以工資為主要經濟來源的佔28%。其中在園區蒙牛企業工作的36人,在師範大學工作的5人,在兆君企業工作的2人,此外還有在萬世寶、宇航人等企業工作的。月工資收入在1000元左右的居多,從事清潔工和打零工的居民月工資最少,每月500元左右,此外有進入管理層的居民月工資為20xx元左右。這反映了園區高校、企業自身成為當地的勞動力市場,“工業園區+高等院校”的發展模式為當地居民的就業提供了幫助。高校、企業被吸引來此建設是因為園區的政策相對開放:建廠用地不花錢;前三年減免部分税費;對入園企業所需的水、電、汽、暖等按企業需求供給;免收配套增容費用;基礎設施較完善。

③靠做生意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佔15%。經營第三產業的主要項目是:通信服務、餐飲服務、日用百貨、農機五金、服裝洗化等,年收入均為萬元以上。

④出租房屋户為17%。每間出租的房屋平均收入600—1000元不等。租房的主要人員的比例為是:蒙牛員工50%;其他企業員工23%;師大學生22%;鎮上的商人5%。

由③④兩項可以看出高校、企業帶動當地形成市場,第三產業的服務對象很大一部分是企業的員工。②③④也是園區建設帶來有利影響的表現,其原因是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市場因素:即99年後入住園區的企業和高校自身成為當地的市場;同時還帶動了當地商品服務市場的繁榮。

⑤飼養奶牛户為7%。這一部分居民園區建設初的幾年收益是十分明顯的,蒙牛乳業的迅速崛起對他們收入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為奶户提供貸款,蒙牛企業也對奶户有優惠措施。但是近年糧食飼料漲價(飼料多為自己家種的玉米和購買的飼料),養牛成本提高,但牛奶的收購價格漲幅很小,所以養奶牛的收益已經不可觀了,許多牛户都託人代養。市場的變動對居民的生活可能造成負面影響,這有可能也是居民填寫園區開發對自己生活造成不利影響的原因。養奶牛本身也是企業帶動周圍形成市場的印證,曾經使一部分人富裕了起來。①和⑤分別説明了兩個因素:土地和牛——經濟發展的資源區位優勢。

⑥以其他收入為生活來源的佔5%。

以上我們探究出了一個有利影響的產生因素:市場。對園區經濟發展的市場因素進行分析就不能忽略了“園區小市場與外界大市場”的關係,這就又涉及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又一因素:交通。

209國道穿過盛樂經濟園區,一端是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另一端是和林格爾縣。毗鄰209國道的三鋪、四鋪村要比周圍的村鎮經濟發展迅速,這本身就説明了交通的發達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要想富,先修路”的成功經驗在這裏也是適用的。有一項調查説明了市場和交通兩方面的問題:居民一般會選擇在在盛樂鎮購物的佔42%;在和林購物的佔39%;在呼和浩特購物的佔19%。園區對於周邊的輻射和吸引作用,也可以表現出來。

既然談到與外界的聯繫,就不能迴避區位經濟發展的又一因素:信息和觀念。之前我們已經看到了該地居民手機的佔有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信息的獲取。對於信息的獲取方式:認為從報刊、廣播和電視獲取信息的是76%;交談聊天是22%;網絡是6%;公告和通知佔5%;其他是1%。廣播電視還是當地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

信息環境的開放程度可以影響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首先是教育觀念。對去年花消最大去向的調查顯示:用於日常支出的為49%;用於教育的為28%;用於“人情”禮節的為8%;購買大件商品的為0%,用於其他的為15%。農村居民認為經濟支出中花消最大方面是用於教育的佔28%,這無疑是一個可喜的現象。對於教育花費,國小500—20xx元不等,初高中1000—8000元不等;大學則在萬元以上。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家庭願意把孩子送到市區讀書,反映了鎮上國小的教育質量令人擔憂,許多居民反映希望提高鎮上的教師素質,改善教學環境,設立國中等意見都是觀念進步的表現。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識字的居民思想更為開通。

區位經濟發展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是勞動力,而勞動力的質量則是與教育程度息息相關的,並且決定了當地潛在的經濟增長力。重視教育就是重視發展的根本。思想觀念的變化還有一個表現是對於基層民主的瞭解和參與,對於園區建設的關注。對於農村的低保制度:很清楚的有3%;知道一些的有27%;聽説過但不清楚的是28%;不知道的佔40%。對盛樂園區的建設項目都是不知道。對村委會的選舉很多人都不關注。有13%和6%的居民認為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政策落實亟待解決和完善。

勞動力的質量除了教育之外,還有文化生活方面的素質。對於平時參加的休閒娛樂活動:選擇看電視的佔67%;串門聊天的20%;閲讀報刊雜誌的19%;打牌、打枱球和上網的13%;逛街的6%;不參加的佔13%。這也是生活質量的一個側面反映,而我們瞭解到村上沒有集體的文化生活活動。

在對滿意度的調查中,我們還涉及了住房狀況、水電狀況、醫療條件、交通狀況、教育狀況、購物環境、環境衞生、社會治安和社會風氣的問題。居民對各項中表示滿意的是:住房狀況有39.5%,水電狀況有52.3%,醫療條件有48%,交通狀況有47%,教育狀況有42%,社會治安有30%,社會風氣有32%;表示很不滿意的是環境衞生,比例為43%。隨意堆放的垃圾和無專人管理垃圾,給居民生活帶來不便,給健康帶來威脅,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不同步。

對於如果有一筆閒錢的處置,36%的人會用於做生意;28%的居民表示會買房;8%的人會買車; 7%的人會存入銀行;6%的人選擇入股到企業; 19%的人還有其他用途。這項數據表明居民們更希望把閒置的錢用於做生意,希望收入還有增長,對新住房的需求,表明還有潛在的市場等待開發。

我們耐心的詢問了居民們生活還有什麼困難,對園區建設還有什麼意見和建議。有些居民提倡大家講究社會公德;有些居民認為本地居民對外地居民有歧視,希望人人平等;有些居民反映廁所簡陋且數量少;有些居民土地被徵用的補償一直得不到合理的解決;有些居民拆遷的費用還沒有落實,希望公平處理拆房補償;有些居民希望鎮上建設一所全日制中學;有些居民希望村委會選舉透明化,不要“暗箱操作”,“內定”幹部;有些居民不放心鎮上的醫療衞生所,更不放心孩子們的看病就醫;有些開店的居民抱怨停電不能及時通知,造成經濟損失……

羣眾們在反映各自的問題,其實也暴露了園區的發展仍有些不合理的地方和需要改進的環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和諧社會工作的重點,它要求“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希望盛樂經濟園區在今後的發展中解決羣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大力發展生產力,落實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事業建設,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切實把惠農富農、提高農民收入作為政府工作的重心。我們也希望盛樂經濟園區可以持續發展,實現大家共同的良好願望——建造一座花園式的現代化工業園區——為自治區60年大慶再增添一抹亮色。

林下經濟發展情況報告 篇二

5月中旬,根據市委領導的指示,市農辦會同市農林局、財政局、國土局等部門,在去年年底調查10個鄉鎮街道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的基礎上,組成專題調研組,深入另外10鄉鎮街道和37個不同區域、不同集體經濟實力和不同發展模式的行政村,採取聽、問、看、查和召開座談會等方式,逐個進行實地摸底調研,廣泛聽取基層幹部羣眾的意見和建議。從調查情況來看,廣大幹部羣眾能積極探索發展路子,推陳出新,確保村級組織的正常運轉,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一、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

村級集體經濟是村級組織的重要物質基礎,是村級組織有效發揮職能作用的前提和保障。從調查情況看,近五年來,我市各行政村主要依靠本村村級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苦苦扮演着“一級政府”的角色。

1、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農村“有人幹事”的重要保障。從我國目前現行的行政體制來看,村委會屬於村民自治組織,不是一級政府,不在政府地財政預算之內,無固定的運作經費來源。從調查情況來看,村幹部和聯防、保潔、管理等人員的工資報酬,主要都由村裏自己解決支付。人員工資的及時足額到位,對確保村裏工作人員思想穩定、提高工作積極性、維護農村社會安全和諧起到了重要作用。

2、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農村“有錢辦事”的重要來源。農村環境衞生保潔、河道道路養護、綠化、合作醫療和各類創建等項目,雖然上級有部份的配套資金,但杯水車薪,還要從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中來開支,確保了村級組織的運作和農村社會的安全穩定。

3、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農村經濟發展的堅強後盾。税費改革後,農户農業生產支出越來越小,基本上不交任何費用,但進行必要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生產,必須從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中來支配。我市平原各行政村每年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一般都要在10萬元左右,從而保證了農業的穩定生產。

4、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如xx村、xx村等集體經濟強村,在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農民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明顯高於市平均水平。實踐證明,村級集體經濟的強弱,與農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因果關係,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

二、我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和問題

(一)發展現狀:

從20xx年度農村經濟收益分配年報資料看(共列入xx個村社),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總資產xx萬元,與20xx年的xx萬元相比,增長xx%;所有者權益xx萬元,比20xx年的xx萬元相比,增長xx%,扭轉了村級集體經濟積累下降的局面。全市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xxxx萬元;當年收入(含土地徵用補償)按村組分,50萬元以下的村社132個,佔總村數的46.975%;50—100萬元的村社數60個,佔21.35%;100萬元以上的村數89個,佔31.67%;全市當年集體經濟收入入不敷出的村有95個,佔村總數的33.81%,比2004年多1個,連續二年出現低收益的村增多、高效益村減少的現象。

(二)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

①村級經營收入9267萬元,佔總收入的43.22%;

②發包及上交收入3791萬元,佔17.68%;

③村投資收益445萬元,佔2.08%;

④其他經濟收入7937萬元,佔37.02%。另外,各級的補助收入7250萬元,未計入總收入。從調查情況來看,我市集體經濟總體上體現出北強南弱、近郊村優於遠郊村、平原優於山區的特點。

(三)存在問題。

1、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兩極分化”。從統計數據來看,兩頭大中間小的現象比較突出。50萬元以下的村社132個,佔總村數的46.975%,50—100萬元的村社數60個,佔21.35%;100萬元以上的村數89個,佔31.67%。如,xx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不含土地徵用費)達1588餘萬元,而xx村、xxx等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僅幾千元。

2、村級集體經濟增收難度加大,發展後勁不足。區域位置好的村,依靠工業園區,通過承包經營、租賃經營、股份制合作等辦法,多渠道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而靠自然資源的有限開發的村,隨着對生態自然要求的進一步控制,收入來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縮,增收後勁嚴重不足。

3、對上級政策補助的依賴性較為突出。20xx年各種財政配套補助xx萬元,村社均xx萬元,依靠上級財政的補助,使村級組織勉強度日。同時,也使少數農村幹部羣眾產生了“等、要、靠”等惰性思想,艱苦奮鬥、主動作為的優良傳統和思想意識日漸淡化,甚至出現了大部分村所報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與當年實際收入相差甚遠的虛假情況。

4、鋼性支出逐年攀升,部分村級組織不堪重負。農村環衞長效保潔、治安聯防、農田設施、合作醫療、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及各項創建活動等方面的鋼性支出逐年攀升,村級組織面臨着巨大的經濟壓力。尤其是對集體經濟本身薄弱的村級組織來説,實在難釋重負。另外,部份農民羣眾集體意識不強,只要權利,不要義務,拖欠、拒交應交費用的現象滋生,無疑又給村級組織增添了不該有的負擔。

5、集體資產流失現象比較嚴重。突出表現在,村級組織對農村公共設施的投入但得不到相關的物權回報。如,在農村飲用水、電網改造等方面的費用,都要由村級組織負擔一部分,但工程完成後,物權和收益由水、電等相關部門所有,無形之中使村級資產化為烏有。

林下經濟發展情況報告 篇三

為了進一步規範林權流轉行為,深入貫徹執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中央《決定》)及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貫徹中央《決定》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河南省《實施意見》),探索林業產權制度改革新的模式和途徑,促進我省林業可持續發展,資源林政管理處組織開展了我省林權流轉情況調研,現報告如下:

一、我省林權流轉的基本情況

林權流轉既是開展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和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的重要內容,又是實現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和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的主要途徑,我省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特別是中央《決定》和河南省《實施意見》發佈以後,圍繞深化林業體制改革,林權流轉勢頭迅猛,取得的成效明顯。通過林權的合理流轉,使林地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使資源配置得以優化,在一些地方出現了“資源增量、農民增收、社會增效”的“三增”局面。

(一)林權流轉的主要內容

我省林權流轉的重要內容包括林木所有權流轉和林地使用權流轉,以及林地使用權和地上林木所有權同時流轉。其中,以林地使用權的流轉為主,尤以宜林荒山、荒溝、荒灘、荒丘、荒沙等宜林荒地和渠旁、路旁、溝旁、河旁等宜林四旁隙地的使用權為多。如洛寧縣早在1993年就出台了《關於出讓“四荒”使用權,加速“四荒”開發的決定》和《關於出讓“四荒”使用權的實施細則》。1995年以後,*、*、*、*、*等地市委、市政府相繼制定下發了關於開發治理“四荒”,拍賣、承包其使用權的意見或決定,*縣、*縣、*縣等許多縣(區)也出台了相關決定或具體的實施辦法。

(二)林權流轉的發展過程

我省的林權流轉行為,始於二十世紀80年代後期,是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由農户承包自主經營,平原地區的農田林網和農林間作的樹木,實行樹隨地走,作價轉讓給農户經營,林木所有權發生了流轉;山區大面積的集體林、果園由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民接手承包,林木連同林地使用權一起發生流轉。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隨着農村土地改革的不斷深入,尤其是“四荒”的開發治理,農民投資經營林業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從開始承包幾米的路段、河段,發展到承包經營一條路、渠或一條河段;從承包經營幾畝、幾十畝林地發展為買斷幾百畝、幾千畝的荒山經營權;從小片荒山荒坡開發利用發展到以林為主的多種經營。隨着林業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經營方式的不斷更新,林地使用權流轉的規模也不斷擴大,涉及面不斷拓寬。《森林法》的修訂、《森林法實施條例》的實施、中央《決定》的出台,使林權流轉保持着持續發展的局面和良好的發展趨勢。

(三)林權流轉的主要形式

1、拍賣

拍賣是指依照有關規定對林地進行資產評估,確定底價後,舉行拍賣會,由買方競價,報價最高者中標,與賣方簽訂合同(協議),出資買斷一定時期的林地使用權或林木所有權,並在林業部門統一規劃的基礎上自主經營管理,收益全部歸中標人的流轉形式。在拍賣過程中,允許各類投資主體跨地區、跨行業競標購買,同等條件下本地人員優先。這種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比較受羣眾的歡迎。且這種形式轉讓,一般成交價都要高於底價,有利於最大限度地實現國家或集體森林資源資產的價值。

2、承包經營

承包經營是指按照有關規定,當事人雙方協商一致,簽訂林地承包合同,由承包人按合同約定向發包人支付承包費用,取得林地使用權,自主進行植樹造林、經營管理,收益完全歸承包人所有的流轉方式。承包經營中,承包方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農户、法人單位或合夥組織。承包經營是起步最早的一種林權流轉方式,也是實踐中應用較多的方式之一。

3、聯合(合作)經營

聯合(合作)經營,是指由多個投資主體以土地使用權、林木經營權、資金、勞動力、技術等作為合作條件,從事林業生產經營,收益按比例分成的經營方式。聯合(合作)經營主要是通過民主協商,以聯辦合作的形式進行經營管理。如魯山縣趙村鄉國貝石村布朗李園藝場,經營面積1000畝,*市房產局職工王保憲以30萬元資金入股,國貝石村以土地、勞動力入股,林業技術員以技術入股,建→←立董事會,聯合經營管理。

4、林木認領託管

所謂“林木認領託管制”是指:託管公司首先通過承包等方式取得國有或集體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然後面向社會吸引自然人(主要是城市市民)、法人及其他社會組織自願認領一定面積的林木,獲得其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再由認領者將其所認領的林木委託給託管公司進行專業化、集約化經營管理至採伐的一種林權流轉形式。委託方按照協議約定的價格和付款方式向託管公司交納託管費用,託管方按照專業化水平對所託管的林木進行集約化管理,並確保林木生長量達到約定的蓄積,此種林權流轉形式20*年起在我省新興。

二、林權合理流轉產生的積極效應

(一)拓寬了林業投資渠道,增加了林業投資主體

隨着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化,林權流轉的加速,全社會投身林業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亦隨之高漲,非公有制林業形成並迅速發展,林業建設資金的來源打破了過去長期依靠政府的局面,林業建設主體實現了由過去單一行業建設項社會多元化參與的轉變。以桐柏縣為例,1999年以來,全縣非公有制林面積達18.5萬畝,佔全縣五年來造林總面積的67%,參與經營的企業、單位、個人2452家,累計吸引投資3800餘萬元,佔同期全縣林業總投資的70%。

(二)盤活了林業資產,優化了資源配置

在林權流轉前,宜林荒地、四旁隙地等長期閒置不用,或分配給無力經營者,得不到有效的開發,土地作為生產力要素,其使用價值難以實現,形成死滯資產。同時,社會上一些閒散資金沒有找到合適的投資項目,因無政策和資金的支持,林業上一些技術人員和農村大量富餘勞動力沒有施展的空間。通過林權流轉,實現了林地資源、資金、勞力、技術等各種林業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活了資產,富了羣眾,穩定了社會,發展了林業。

(三)擴大了有林地面積,增加了森林資源的總量

投入的增加、資源的優化組合必然地帶來了資源量的增加。僅就桐柏縣而言,1999年的有林地面積為118萬畝,目前,已增加146萬畝,森林活立木蓄積量從116萬立方米增加到13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37.8%提高到42.1%。

(四)提高了造林質量,有效保護了資源

俗話説:“三分造,七分管”,是説造林不易,管護更難。過去植樹造林產權收益不明確,羣眾積極性差,造林成活率低,管護困難,“年年造林不見林”。通過林權流轉,明確了產權,保證了收益,“誰造誰有”的政策落到了實處,廣大林農有了實實在在的擁有感,造林護林積極性極大提高,前期造林捨得投入資金選良種、栽壯苗,高規格高質量栽植,後期管護精心澆水、施肥、防治病蟲害,“象種糧一樣育林、象管田一樣管林”。在自己加強管理的同時,還積極學習林業法規政策,加強了對他人毀林的防範,亂砍濫伐等現象明顯減少,資源得到了較好保護。

(五)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增加了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

林權的合理流轉,促進了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緊密結合。經營者為了提高生產力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積極與林業科研單位建立協作依託關係,大力引進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促進了林業科技進步,加快了林業科技建設步伐。如桐柏縣,近五年來,共引進優良樹種15個,良種接穗(芽)100萬節,推廣優良品種58個,應用新技術、新成果36項,造林成活率、良種率均在95%以上,科技成果轉化率達50%以上。

(六)增加了農民收入,培育了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以經濟利益為驅動的非公有制林業,使經營者將追求最大經濟效益為目標,圍繞市場進行生產和經營,根據市場供求信息調整產業結構和樹種結構。在實現了自身經濟利益的同時,也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成為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據對桐柏縣的調查,全縣依靠發展非公有林業經濟脱貧致富的農户達xx餘户,佔全縣脱貧農户總數的30%。

(七)開闢了一條就業途徑,減輕了政府壓力

經營“綠色企業”,風險小,效益持久,為機關富餘人員、企業下崗職工及城鎮無業青年提供了就業、再就業門路,也為一些單位和企業興辦經濟實體、走興林致富開闢了新的途徑。如桐柏縣風扇廠下崗職工楊某,在朱莊鄉購買荒山200畝,發展以板栗為主的經濟林,並在林間套種中藥材及牧草,每年收入達2萬元以上,依靠林果業擺脱了困境;義馬市煤業集團下崗工人王小鋒,承包荒山1000畝栽植經濟林,實現再就業,被評為非公有制林業的好典型。

(八)帶動了林業產業的發展,次金了區域經濟進步

通過林權流轉,森林資源的增加帶動了林業產業的發展,木材加工、林產品加工、花卉經營等,陸續形成一些地方的支柱產業。靈寶市農民羅眼科,從1993年起承包荒山4萬畝,自籌資金1000萬元,建成了目前全省最大的連片杜仲基地。他依託西北農大等院校,山上建基地,山下辦工廠,實行綜合開發。羅眼科的兄長羅來科承包荒山6000畝,投資150萬餘元,嫁接梨棗、雪棗等15萬株,成立了來科棗業有限責任公司,實行種植、貯藏、銷售一體化,現每年產乾鮮棗10萬餘斤,產值達50多萬元。

三、林權流轉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有關法規政策相對滯後

這裏所説的相關法規政策包括兩個大的方面:一是以建立具體完善的林權流轉制度,規範、引導林權流轉行為為內容的法規政策,二是以森林資源合理保護利用管理為內容的法規制度。

第一個方面,1985年,國家體改委、林業部頒發的《林業經濟體制改革總體綱要》中提出要建立明晰的產權制度,規定“遵照林木所有權與林地使用權一致的原則,進行林木所有權及林地使用權的有償轉讓”,提出了林權流轉的要求。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於治理開發農村“四荒”資源進一步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要合理安排農、林、牧、副、漁各業生產,實行家庭或聯户承包、租賃、股份合作、拍賣使用權等多種方式治理開發“四荒”,規定了對宜林“四荒”使用權的有償流轉。

1998年4月29日修改後的森林法,增加了第十五條,規定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及其林地使用權、採伐跡地使用權以及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依法作價入股或者作為合資、合作造林、經營林木的出資、合作條件,同時指出“不得將林地改為非林地”、“除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外,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權不得轉讓”。以法律的形式,對林權流轉作出了原則性的規定。20*年,中央《決定》中也提出:“在明確權屬的基礎上,國家鼓勵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各種社會主體都可通過承包、租賃、轉讓、拍賣、協商、劃撥等形式參與流轉”。應該説林權流轉已是於法有據了。但相關的配套法規政策滯後,缺乏規範具體操作的行政法規,致使林權流轉中還存在着操作普遍不規範等問題。

第二個方面,由於在林權流轉中,大多數投資者主要追求的是經濟效益,而我國的森林分類經營工作剛剛起步,現行的資源保護管理法律法規還不是建立在分類經營的基礎之上的,各項管理制度如採伐制度等還停留在舊有的框架內,造成林木經營者經營上的約束性,客觀上對林權流轉產生了不利影響。

(二)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制度不健全

其主要表現為:一是沒有執行統一的評估標準、方法,二是沒有法定的評估機構,同時,國家關於評估機構、人員資質的現行規定也與實際工作需要脱節。在已經開展的林權流轉中實施的資產評估,多為有各方代表參加的合議性的評估,雖具有一定的公開性和合理性,但缺乏法定性、準確性和科學性。還有相當一部分流轉沒有進行資產評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國有資產和集體資產的流失。如某國有林場,通過不很公開的協商,將本林場3500餘畝林地全部承包出去,承包期20年。協議中將現有林木資源無償交給承包方經營,待承包期滿,承包方也無償將林木資源交給林場。面上好似等資源交接,但實際操作起來遠非如此,林場現有林木資源,多為中、近熟林,其價甚巨。若採伐後轉租別人耕作、木材收入和地租收入兩得,快到期滿時再造林,還場以幼林,則國有資產流失的結局不可挽回。

(三)操作不規範,缺乏有效監督機制

在林權流轉過程中,有的沒有依法實行公開;有的發包時沒有依法召開羣眾大會或代表大會;有的合同條款不完備甚至是沒有書面合同。不規範不僅表現在程序上,有些在實體內容上,也有不妥當甚至是違法的情況,如超出法律規定的流轉範圍實行流轉、超出法律規定的權限約定雙方的權利等。除了部分流轉合同依法進行了公證以外,林權流轉普遍缺乏監督機制。如在我省新興的“林木認領託管”公司,在經營和宣傳中,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不實之詞和誤導之嫌,他們假借有關主管部門和科研單位的名義,誇大宣傳其經濟效益,錯誤宣傳《林權證》的性質和效力而分散委託人對託管協議的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雙方簽定的合同中,有關條款不嚴謹、不完善,投資人一次性投資後,對公司執行合同情況缺乏約束與監督,不能及時有效地發現和應對該公司可能出現的違規甚至違法行為。將可能釀成經濟糾紛甚至社會事件。

(四)政府幹預多,服務不到位

目前,全省的林權流轉基本上是地方政府及其部門推動。有的地方對流轉方式實行“一刀切”,強令在一定期限內完成所有宜林荒地的拍賣,重數量不重質量;有的地方甚至對經營者種什麼樹種、林種作出規定、強行實施,侵犯林農經營自主權;有的地方隨意撕毀原來的承包合同,強行將已經承包的林地收回,再進行“拍賣”。競標者主要是本地農民。雖然也有跨區域投資者,但在流轉規則、成交價格等方面,以縣域為單位,各地存在較大差異,全省尚未建立信息豐富的交易平台從而培育流轉價格具有參考意義的市場。

據瞭解,目前僅“河南省技術產權交易所有限公司”(xx年9月1日成立)的經營範圍中有代理林權交易的內容,儘管自行制定了《河南省技術產權交易所林權交易實施細則(暫行)》和《河南省技術產權交易所活立木託管暫行辦法》、《河南省技術產權交易所林權證明託管辦法(暫行)》、《河南省技術產權交易所林權交易信息披露規則(試行)》,但仍處於萌芽的狀態。從長遠來看,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不能滿足進一步推進林權流轉工作的需要。

四、促進林權合理流轉的途徑

(一)在較高層次上完善相關立法

如前所述,法律法規的滯後已成為林權流轉中的主要問題,對投資者來講,需要一個具備較強操作性的具體規定,進一步規範流轉的原則、範圍、方式、程序、監督、管理,進一步地明確流轉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對政府職能部門來講,需要明確其法定職責,確定其管理和服務的方式和內容。而這些內容,從我國現行的有關立法規定和行政管理要求來看,不是哪個部門或地方政府文件所能夠規定的,有些內容甚至是地方性法規也不能作出規定的,如前所述的流轉範圍問題、資源評估機構及人員資質問題、採伐管理問題等,必須通過修改《森林法》或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才可得以實現。

(二)建立完善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制度

各種形式的流轉,都應當建立在科學規範的評估基礎上,合理確定底價,才能保證流轉依法有序進行,實現盤活森林資源資產、促進林業建設可持續發展。建立完善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制度,一是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編制科學合理的參數表和各主要臨終的評估細則,規範和完善評估技術、評估方法;二是要根據《行政許可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制定科學、可行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和人員資質認證辦法,解決目前有關資質規定與實際工作要求相脱節問題;三是要加強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和隊伍建設,滿足工作需要。

(三)搭建林權流轉平台,培育和完善森林資源交易市場

要真正將林權流轉推向深入,就應該在保證國家生態安全和生態建設發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引入市場機制。要按照市場經濟運營的要求,結合森林資源資產的固有特點,培育和完善森林資源市場,一是要有大量能夠在價格上進行量化的待轉林權;二是要有暢通的信息收集和發佈渠道;三是要有完善的服務體系,包括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林權流轉中介機構的建設等;四是要有完善的市場監督保障機制。

(四)準確定位,合理發揮政府及林業主管部門在林權流轉工作中的作用

政府和林業主管部門要依照法律規定和市場經濟運營規則的要求,明確其對林權流轉的組織、指導、服務、管理、監督等職能,做到既積極推進,又充分尊重羣眾意願;既嚴格管理又不干涉經營者的經營自主權;既加強監督又全面提供服務,充分、合理地發揮職能作用。尤其是林業主管部門,既要加強相關法規政策的宣傳諮詢,又要積極開展實際工作的調研;既要認真進行規劃設計,又要搞好技術服務;既要大力指導評估機構、隊伍的建設,又要加大對破壞森林資源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以促進我省林權流轉工作的依法、有序的開展。

國家發展林下經濟 發展林下經濟工作總結 篇四

林下經濟的現狀與發展對策

摘要:林下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生態循環經濟,能夠將森林與土地資源進行充分的發揮,並在此基礎上大力興辦種植業、養殖業和旅遊業,最終實現,投資少、回報快、潛力大的生態資源平衡與共享。但是在真正實現林下經濟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現實性困境,發展現狀也不盡如人意,本文基於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林下經濟進行闡釋。

關鍵詞:林下經濟 發展意義 制約因素 發展對策 正文:

一、發展林下經濟的意義

1、使林場的得到最大化的綜合效益

森林中的林下空間是非常豐富的,用其發展種植業與養殖業,可以在最低成本下實現最大程度的森林產出,使林場從傳統的單一經營實現資源綜合化的轉變,從而幫助林場得到最大化的經濟效益。

2、極大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單純依靠農作物的產量來提高林區農民的收入,其程度是非常有限的,發展林下經濟,將從前閒置浪費的空間利用起來,不需要額外的投入,就可以為農民打造多一條的創收之路。

3、加快當地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了當地農業產業的轉化

發展林下經濟,能夠將周邊各個行業納入到統一的產業鏈當中進行管理,最終實現各個行業的實效推動。農產品的加工、運輸、物流、服務、開發等等吸納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實現了人力資源向經濟資源最大效益的轉化。而當地的居民在工作中也會提升素質,生活質量得到提高。

二、常見的林下經濟模式

1、林菌模式

當地森林的空氣濕度比較大、氧氣量充足、晝夜温差小、光照時間短強度低的話,則適宜發展這種模式。森林的下部空間可以種植各種食用菌,從而實現種植、供給、包裝、運輸、銷售一體化。

2、林禽模式

森林面積較小,植物年齡尚幼,空氣流通性好、光照足、温度適宜的條件下,可以大力發展針對家禽的養殖業,這樣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減低害蟲對於幼林的侵害,而家禽的糞便可以直接成為林木的肥料,二者互相促進,將養殖業和種植業的成本都控制在了最低,實實在在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3、林草模式

人工干預森林種植,使森林形成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能夠提高森林地表温度,降低森林水土流失,改善土壤土質,提高林木產出。

4、林花模式

針對鮮花市場的巨大潛力,選擇森林中的有效空間,進行花卉種植,既可以滿足市場要求,增加農民收入,還可以形成風景資源,開展林花旅遊觀光。

5、林藥模式

同樣是要選擇適宜的森林,進行藥材種植,相對來説,中藥的種植效益較高,使用的土地資源環境限制較少,林木和藥材的協調與平衡更容易達到,農民收入的提高更加明顯。

除了上述五種模式之外,林下空間種植其他的農作物或觀賞性植物也是可以的,有些地區還因為大力發展種植業,最後走上了綠色工業的道路——旅遊業。

三、發展林下經濟的現實困境

1、農民的土地生產意識低下,思想包袱比較重

我們常説小農意識,這在當代的農村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幾千年來,農民已經習慣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只要有自己的一塊土地,就滿足於自給自足的狀態。這種沒有約束、不需協作的生產方式在意識上給予農民安全感。小農意識的形成不單單是農民個體的原因,和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實行的農民政策也有着很大的關係。但是隨着農村勞動力的流失,傳統的耕種意識也在遭受着巨大的衝擊。再加上,無法形成規模的種植、交通不便利、農作物成本與收益的負相關,新興的經濟模式使得農民在保守的意識下,又增加了對未來的諸多恐慌,思想包袱愈加沉重而不敢前行。

2、林地換手率低,無法實現規模化經營

林地換手率就是我們所説的林地流轉,指的是林地承包經營權人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其他方式流轉。林地流轉的前提是林地確權,但是大部分的農民都將土地視作生存的根本,只有在自己手裏經營才實在。因此,這就造成了實際上的缺乏統一管理,土地的規範化與合法化使用基本上難以實現,規模化經營也就變得無從談起,無法實現規模效益,嚴重阻礙了農户投資林下經濟的積極性。

3、林權缺乏資金支持、政策扶持

林下經濟要想發展,僅僅依靠單打獨鬥是不行的。政策和資金的保障必須緊跟到位。但是和林權經濟體系相適應的資金扶持政策幾乎沒有。林木的使用權、所有權、抵押權等等,都沒有明確的規定政策去實施,盤活這些林木資源,從而無法從根本上有效解決林農貸款的難題。有一些農民並是不對林下經濟不感興趣,但是申請的手續繁瑣,成本較高,經常會出現抵押貸款不到位或是到位的額度非常小的情況,久而久之,熱情與積極性被打壓,被動放棄了林下經濟。

2、生產銷售兩張皮,市場動態與農民受益不相適應

發展林下經濟,對自然條件的依賴就比較高,而自然條件又直接決定着產品產量,產品產量有關係到當年甚至未來兩三年的市場價格,所以,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穀賤傷農”是一個必然會發生的經濟規律。農民對於生產種植是行家裏手,但是對於市場經濟規律的把握顯然是門外漢,如果沒有統一的管理、統一的指導、政府又沒有相對傾斜的保護性政策的話,讓農民在未來市場收益不可預期的情況下,先期投入鉅額資金,幾乎直接就會造成農民的信心不足,而將林下經濟擱置不前。

四、發展林下經濟的對策

1、政府提高宣傳力度,林改配套政策落到實處

林下經濟要想大力發展,首要完成的是林改工作,作為先期工作,林改工作第一步是林地確權,而完善有力的配套政策會將林業產能激活。為此,政府相關組織機構,特別是林業部門要結合當地特點儘快制定林改配套政策,並將政策宣傳到位,讓羣眾認識到政策的實際內涵,大膽解放思想、開拓眼界,從有積極意向的農户開始,逐步做好林下經濟開展的工作。

2、簡化申請手續,提高融資效率

各級各地銀行應該嚴格積極地履行國家政策,在嚴格執行貸款標準和程序的前提下,簡化審批手續,提高審批效率,一方面放寬貸款的用途,另一方面在額度和期限上都作出相對寬鬆的調整,採取財政貼息和降低利率等多種優惠方式,通過農户小額信貸、農户聯保貸款和林權抵押貸款的自由組合,採取靈活信貸的管理模式,逐步拓寬融資渠道,滿足林企、林農的多元化融資需求。

3、進行專業技術培訓,做好科學指導工作 各地的林業站聯合下屬科技部門,整合農業、林業、水利、醫藥等部門的技術力量,成立專業的技術服務隊,深入林地農家開展技術服務,進行技術培訓,實地解決羣眾發展林下經濟隨時可能遇到的技術難題,不斷提高農民技術,選出技術骨幹和示範大户,帶領農户集體創業、集體提高。

4、培養林下經濟示範户,實現規模化經營

政府部門要將成功的、優秀的案例宣傳到農户身邊,同時劃撥專項資金扶持培育林下經濟示範户,政府要大力宣傳“企業+基地+農户”的產業化發展模式,鼓勵種植户、養殖户進行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走產業化經營的路子,儘早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產業格局。

5、成立多種形式的林業合作經濟組織,增強市場競爭力

林業合作經濟組織是林農和相關利益體根據自願的原則,把取得經營權的林地和擁有的資金、技術、信息等資源,按照各個生產經營環節組織起來,從而提高集約化的經營水平、增強核心競爭力、增加成員的實際收入,通過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自我服務實現創收增收。我國林業民間合作組織主也要幫助林下經濟實現規模化經營。

6、強化服務意識,共同推進發展

就像上文所説,林下經濟要想發展起來,需要所有相關部門一起努力,通力合作。在這一過程中要進行資源的整合、技術的創新,由當地的科學技術部門組織有關部門成立專業的種植養殖技術服務隊,深入實地開展技術服務。縣政府要加快林地基礎設施的建設速度,派專員進行市場調研,建立完善的預警機制,做好市場服務,規避市場風險,提高林下經濟的產業化進程,促使林下經濟不斷髮展壯大。

結語:林下經濟作為一項新型的生態經濟,是實現平面林業向立體林業跨越式發展的原動力,是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因此,各個相關部門一定要因地制宜,解放思想,大膽創新,靈活組織,力求使林下經濟成為農民們實實在在的“金元寶”。參考文獻:

[1]丁國龍,譚著明,申愛榮。林下經濟的主要模式及優劣分析[j].湖南林業科技。2013(02)[2]另青豔,何亮,周志翔,蔡紹平。林下經濟模式及其產業發展對策[j].湖北林業科技。2013(01)[3]李婭,陳波。我國林下經濟發展主要模式探析[j].中國林業經濟。2013(03)[4]曹玉昆,雷禮綱,張瑾瑾。我國林下經濟集約經營現狀及建議[j].世界林業研究。2014(06)[5]扈婕。林下經濟的發展策略探討[j].綠色科技。2016(13)

國家發展林下經濟 發展林下經濟工作總結 篇五

羊寨鎮人民政府

我們羊寨鎮位於蘇北灌溉總渠與古黃河之間,古黃河灘地有30華里長2萬多畝堆堤,地面增高在10米以上,平均堆寬1.5-5.5km。經過歷任黨委、政府努力,初步構築了30華里長“南果北林”綠色通道,其中果品面積5000畝、意楊林7000多畝。近年來,圍繞“打生態牌、走生態路、發生態財”的發展思路,積極引導羣眾充分利用堆灘林地資源,加快林、種、養立體複合生產經營,實施多元投入,全力打造林下三大基地,發展林下經濟,提升林業綜合發展水平。

一是全力打造特經基地,做活林經複合文章。近年來,我們堅持把搞活林下經濟作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頭戲來抓,充分挖掘和利用堆堤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深厚疏鬆質地的沙壤土資源,對王山、外口等村的堆堤林地實行公開招標,吸引了射陽縣洋馬鎮沈洪俊等4户藥農承包了千畝林地,開發種植了杭白菊、玄蔘、丹蔘、白朮、瓜簍等中藥材,帶動本地農户20多户,發展林下套種中藥材面積達到2000畝,產值達900多萬元,藥農年均增收10萬多元。通過大户的示範帶動,羣眾看到林下經濟的效益,他們跑周邊,學經驗,傳技術,先後發展了林下長紫花生、林下種植紫薯、林下種植生薑等10多個特經作物,總面積達到500畝。

二是全力打造生態基地,做活林下養殖文章。在古黃河 1 流域建設畜禽產業帶,是我鎮堆堤羣眾又一致富途徑。通過引導羣眾推動林地流轉,鼓勵大户重點發展雞禽、肉羊、生豬等規模養殖,逐步培育龍頭企業,帶動羣眾走以林養牧、以牧促林的致富路子。外口村利用連片林地,堅持農户林木所有權不變,有償流轉林地使用權,先後成立了“外口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翔羽家禽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林下養殖,存欄規模達到30萬隻,在全市叫響了林間養禽品牌,我們總結推廣了外口林下養禽的成功經驗,引導帶動羣眾走出“公司+基地+農户”的發展模式,示範帶動周邊60多户羣眾發展林下家禽養殖,全鎮年出欄草雞45萬隻,“金沙灘”林下草雞蛋倍受周邊四縣十鄉顧客親睞。針對發酵牀生態養豬夏季牀體温度過高的缺點,選擇了地勢較高的單家港林地,新建了桃花源生態豬養殖園區;在於集、蘇水、永昌、阜羊、福海等村沿調度河林地建起禽舍,一方面充分利用豐富的水資源放養水禽,另一方面在林下間種牧草和低杆農作物進行餵養,以養殖四季鵝、鸚桃谷鴨、麻鴨為主。目前,全鎮共發展林間養殖大户110多户,年飼養畜禽達70萬隻,直接增加農民收入1000多萬元。

三是全力打造旅遊基地,做活林下觀光文章。圍繞爭創aaa級旅遊示範點目標,我們按照高起點規劃集“農家遊園、生態觀光”為一體的生態旅遊藍圖,進一步挖掘黃河故道深厚的文化底藴和人文景觀,側重加快設施葡萄園、桃花源生態園、果林果品自摘園、單家港桃園、單家港現代農業生態園等林下生態觀光景點建設。通過認真規劃,將鎮域黃河故 道景區、林下養殖、高效農業、紅色旅遊等景區串聯起來,初步形成規模效應,果林300畝設施連棟大棚葡萄園、500畝果品自摘園和外口30萬羽林下養禽基地,每逢節假日,本地及周邊遊客紛至踏來,人們摘了蘋果、買了林間草雞蛋、欣賞了垂釣樂趣,收到了遊客和旅遊經營者之間相得益彰的效果。近期,我們又招引了本地客商投資3000多萬元,利用黃河故道自然資源新建外口生態休閒中心和蔬菜生態園,力爭進一步做活林下生態觀光旅遊文章。

在全力打造林下特經、林下養殖、林下觀光的過程中,我們主要突出了“三個強化”:一是強化宣傳,有力啟動。根據我鎮林地資源豐富的實際,着重從沿線的果林、單家港、外口、流泉、孟灘等村,組織沿線相關村的專業種養大户到外地參觀學習。通過產品的熱銷和養殖户的現身説法,大大提高了參觀者的信心和決心,為林下養殖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好的發展基礎。二是強化措施,全力保障。積極宣傳縣委、縣政府關於林下產業發展的相關激勵扶持政策,鎮拿出專項扶持資金,專門用於相關林間養殖基地的水、電、路、安全等多方面的配套扶持。同時針對林地所有權羣眾,通過補貼承包金的方式,既保證了羣眾的利益,又保證了養殖户能利用到所需的林地。三是強化服務,合力推動。鎮成立專門工作領導小組,由鎮長任組長,農副業、財政、農電、水務、經管、獸醫站等部門以及各相關村(居)書記參與,堅持服務為主導,全面解決種養户從林地流轉、項目實施等各環節 3 遇到的問題與矛盾,實現服務無空隙,要求鎮獸醫站與各養殖户簽訂協議,強化養殖户的圈舍建設的指導與各階段的防疫、監控,確保林下養殖健康、快速發展。

下一步,我們將緊乘這次大會的東風,在不折不扣完成縣下達我鎮2012年造林綠化任務的同時,進一步造濃髮展林下經濟,提升林業綜合發展水平的氛圍,通過擴大規模、提升檔次、創新模式,釋放潛能,為盤強壯大我鎮林下經濟大蛋糕,不斷擴展農民增收致富新空間作出我們新的貢獻!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林下經濟調查報告 篇六

xx年,xx市個體私營企業達36171户,全市個體私營企業實現國內生產總值98.2億元,比上年增長12.49%;工業產值112億元,增長21.70%;出口交貨值42.62億元,增長9.60%;入庫税收6.64億元,增長61.40%;新增投資11.54億元。

xx市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呈現出如下幾個特點:

1、發展越來越快。xx年,全市個體私營企業的户數比1997年增加7178户,增長24。8%;當年實現的國內總產值、工業產值和税收收入,分別比1996年增長102.06%,173.17%和309.24%;比同期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和税收總額的增幅高出44.23%,91.35%和203.24%。

2、地位越來越高。xx年,全市個體私營企業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值、工業產值和税收入,分別佔當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和税收收入總額的52.95%,67.50%和61.50%。個體私營經濟已經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

3、規模越來越大。經過幾年的發展,規模以上私營企業增加較多,私營企業的發展狀況已由過去單純的總體數量擴張向個體規模擴張的方向轉變,一些企業不斷增資擴產,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在現有7574户工業企業中,年產值500—1000萬元的有86户、1001—5000萬元的有145户、5001—1000萬元以上的有19户、億元以上的有9户。

4、層次越來越高。私營企業家不但投資興辦工業,而且投資家業和其它產業,進一步拓寬經營領域,構築了以第二產業為主,一、二、三產業全方位發展的私營企業體系。

5、外向型企業越來越多。一是企業出口交貨值增加。xx年,全市私營企業出口交貨值42.62億元,佔私營企業工業總產值的38.05%,比1998年增長64.87%。二是享有自營進出口權的企業增加。xx年,有24户私營企業享有自營進出口權。產值億元以上的9户私營企業中,有6户是進出口生產企業。

6、品牌越來越響。一些發展基礎較好、產品質量穩定的企業越來越重視樹立自己的品牌和企業形象,開始投入大量資金聘請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專門策劃,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和企業文化。目前,“喜之郎”獲得全國馳名商標,“喬士”、“十八子”、“銀鷹”、“盛達”等品牌在全國知名度較高,頗受歡迎。去年,xx市在獲得“中國菜刀中心”、“中國剪刀中心”的基礎上,又獲得“中國刀剪之都”的稱譽,品牌效應正在形成。

7、從業人員越來越多。全市在私營企業中從業的人員,xx年達到20.97萬人,比1996年增加了42.27%。

我們認為,xx市個體私營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主要得益於他們敢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和創新,建立了 “五個互動”機制。

一是政策拉動。xx市委、市政府於1997年11月頒發了《關於加快發展民營經濟的決定》,對個體私營經濟實行“六個放寬”、“六個優惠”的“蜜糖”政策:放寬從業對象,放寬經營範圍,放寬註冊資金標準,放寬出國(境)從事商務的限制,放寬內資、外資經營審批手續和給予用地價格、税收(地方留成部份)、規費減免、信貸、用人、入户優惠。

二是服務推動。通過牢固樹立“管理就是服務、領導就是服務”和“你發財、我發展”的觀念,積極對個體私營經濟發展進行扶持和引導。1997年xx市成立了由市委副書記、市長擔任組長的民營經濟領導協調小組,加強對民營經濟的協調、指導、服務和監督。1998年又成立了市投資服務中心(與民營經濟領導協調小組合署辦公),市直24個職能部門在“中心”設置辦事窗口,12個單位在“中心”設置特派員,實行“四個一”服務,即:一幢樓辦事、一個窗受理、一個口收費、一條龍服務。xx年,建立了市領導掛點扶持制度,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的主要領導帶頭,四套班子領導成員掛點扶持35家重點企業。通過幾年努力,在各級領導層中形成了對個體私營經濟時時關心、事事支持的局面。

三是外向帶動。市委、市政府把引進外資作為確保民營經濟資金來源的重點來抓,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利用舉辦各種洽談會、交流會、招商會和組團上門等方式,大力開展招商引資。

四是科技驅動。市委、市政府從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兩個方面開展創新活動,以企業為主體,建立科研機構,增大科技投入,用先進適應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並積極鼓勵企業在經費有限的條件下,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依託建立科技創新體系,着力解決科技與經濟脱節的問題。

五是市場牽動。適應“入世”需要,市委、市政府經過認真分析,認識到加入wto對xx來説是利大於弊,必須充分把握機遇,迎接挑戰,主動融入世界經濟潮流,積極開拓國內國際市場。所以,在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同時,積極引導個體私營企業面向市場,以市場為導向,做好市場分析和市場預測,加快市場營銷營網絡建設。目前,全市重點私營工業企業普遍建立了全國性的營銷網絡。比如喜之郎集團,從市場調研到產品設計,從生產製造到網絡銷售,構築了一條龍的工程體系,形成了“消費者需要什麼,我們便做什麼;我們做了什麼,消費者就喜歡什麼”的良性互動關係,產生了良好的規模效益,企業的生產規模和產品市場佔有率在同行中居於世界第一位,產品遠銷英國、北美等海外市場。

xx市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同時還創造了一套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成功經驗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同時也存在着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 對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思想和觀念還要進一步解決。“補充論”、“社資論”的觀念在少數部門和少數幹部中還有定的存在。一是前置審批過多。二是個別部門和幹部服務意識不強、辦事效率不高。

(二) 行業結構不合理,規模經濟發展速度較慢。一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傳統產業多,高新技術產業少。二是產品結構不合理。低附加值產品多,高附加值產品少。三是企業組織結構不合理,生產集中度低。小型企業多,大型企業少;勞動密集型企業多,技術密集型企業少。四是資本結構不合理。絕大多數私營企業的資本結構仍以家族式資本為主,實行家長式的管理,難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也難以建立完整的社會信譽,從而影響有效的融資和資本擴張,並最終影響企業的資本運營效果和經營規模,限制了企業的優化升級。

(三) 個體私營經濟融資困難。銀企之間良性互動的正常關係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私營企業融資渠道較為狹窄,缺乏有效的融資管道。

(四) 管理模式滯後,影響自身發展。私營企業普遍存在家庭式管理和家長式決策。這種模式適應不了企業再擴大、再發展的需要,日益暴露出它的弊端和致命的弱點,導致企業決策科學性、準確性差。

(五) 人才嚴重缺乏。私營企業主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多數企業缺乏管理和技術人才,加上未能建立一支掌握現代管理知識和先進科學技術的人才隊伍,造成企業素質不高,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能力薄弱。

目前,我省國有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個體私營企業共同發展的局面基本確立,但在國民經濟三大構成中,民營企業這一塊發展不太理想,針對上述原因,結合形勢發展的要求,我們認為,要促進個體私營經濟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就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優化環境,加強指導,打好“品牌”,營造政治上認同,社會上尊重,政策上支持,有利於民營企業成長的良好氛圍和環境。因此,提出如下建議:

首先,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武器,大力營造發展私營經濟的良好氛圍。各級黨委、政府要進一步做好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工作,優化發展環境。一是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建立公平競爭機制,對包括個體私營經濟在內的不同所有制企業採取統一的市場準入標準,打破行業壟斷。二是依法規範行政行為。以改革和加入“世貿”為契機,進一步理清政府的審批事項,可由企業自主決定、市場自行調節和社會中介組織辦理的審批事項一律取消。三是改善融資環境。金融機構應按照對各種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的要求,解決好對個體私營企業的信貸投入問題。四是加大維權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強對各類市場主體的監督管理,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依法查處製假售假、走私販私、偷税逃税及其他不正當競爭行為,依法保護個體私營企業的知識產權和其它合法行為。五是加強和改進對個體私營企業的服務。在內容上,拓寬服務領域,從技術支持、人才引進、教育培訓、信息諮詢、創業輔導、市場拓展、對外合作、資本運作、安全生產、法律諮詢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務。

第二,扶強扶優,積極引導個體私營經濟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個體私營企業的宏觀指導,促進個體私營經濟早日完成五個戰略轉變,實現行業的優化升級。第一,在組織結構上,由小而全、小而散向專業化協作和公司化、集團化轉變。第二,在產權制度上,由自然人產權向現代企業產權制度轉變。第三,在企業管理上,由傳統的家庭式管理向科學的現代化管理轉變。第四,在技術進步上,由主要是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相結合轉變。第五,在經濟增長方式上,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第三, 切實加強各級個體勞動者協會、私營企業協會(以下簡稱“兩個協會”)的地位和作用。協會和它所領導的眾多行業協會,已經具備全面服務的功能:其一,省各行政部門已經賦予了它辦理邊防證、會計證、港澳多次往返證、出國(境)通行證等功能。其二,省勞動廳、省人事廳已將人才交流、職稱評定、檔案等權利賦予兩會。其三,兩會轄下的行業協會具有的協調行業生產經營、規範行業自我管理、促進行業平等競爭、引導行業互助互利、提高行業整體素質、維護行業整體利益的作用。針對xx市委、市政府和廣大個體私營企業主反映的情況,如,普遍的不良競爭和人才缺乏現象,教育培訓、融資困難和法律諮詢的空白及行業協調和市場拓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來看,正是兩個協會能夠解決的,也能夠解決好的。多年來,兩個協會為廣東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已做出了重大貢獻,廣泛受到了廣大個體工商户和私營企業的擁護和愛戴,也得到了各級黨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認可。兩個協會所具有的羣眾性和廣泛性以及在教育、管理、服務廣大個體工商户和私營企業,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健康發展方面不僅行政部門不能替代,其它社團組織也無法類比。無論是參照國際經驗還是我國我省的實際,要發展好個體私營經濟這一塊,就必須切實加強兩個協會的地位和作用。

國家發展林下經濟 發展林下經濟工作總結 篇七

河南省林業廳關於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的意見

豫林發„2012‟153號

各省轄市、省直管試點縣(市)林業(農林)局: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中發„2008‟10號)和《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南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32號),引導農民在落實林地承包經營權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林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拓寬農村發展空間,促進農民增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就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發展林下經濟的重要意義

(一)發展林下經濟是轉變林業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林下經濟是指利用森林資源和林蔭空間,以科學技術作支撐,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產品採集加工和森林景觀利用等產業的經營活動。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可以提高林地綜合利用率和經濟效益,延長林業產業鏈,實現近期得利,長期得林,以短養長,長短協調發展的良性循環,是轉變林業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二)發展林下經濟是鞏固林改成果的重要措施。我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把全省6788萬畝集體林地均分到户,極大地激發了農民務林致富的積極性。但是林業生產週期長,投入大,見效慢,農民亟待尋找務林增收的生產門路。大力發展林下經濟,能使林地在短時間內產生效益,儘快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有利於調動農民經營林地的積極性,有利於鞏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更好地促進林業生態建設。

(三)發展林下經濟是實現綠色增長的有效途徑。我省人多地少,節約和高效利用土地資源是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充分利用林下和林間各種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可有效協調解決多種矛盾,是發展立體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客觀要求。同時發展林下經濟,做到不砍樹也能致富,既保護了生態又豐富了社會物質財富,是實現綠色增長的有效途徑。

(四)發展林下經濟是促進貧困地區增收的重要手段。我省林地面積7500多萬畝,大多處於邊遠和經濟欠發達地區,不少林農和國有林場職工生活處於新的貧困線以下。發展林下經濟,具有發展模式多、就業容量大、從業門檻低、見效快等優勢,廣大林農和林場職工易於接受,是山區、林區新的致富門路,是促進貧困地區增收的重要手段。

二、發展林下經濟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動力,以維護生態安全為前提,以促進林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為宗旨,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緊緊圍繞中原經濟區林業建設目標,充分發揮森林和林蔭空間資源優勢,突出特色,科學規劃,創新機制,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實現“生態受保護,農民得實惠”的目標,為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基本原則。堅持政府引導,政策扶持,協同推進,確保農民得實惠;堅持生態優先,合理利用,確保生態資源得保護;堅持科學規劃,分類實施,確保符合當地實際;堅持科技支撐,示範引導,確保提高綜合效益;堅持龍頭帶動,合作共贏,確保農民廣泛參與。

(三)總體目標。“十二五”期間着力建設一批規模大、潛力大、影響大、帶動能力強的林下經濟基地,扶持一批林業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形成一縣一業,一村一品,大幅度提高林地的綜合利用率和產出率,為農民提供大量就業崗位,不斷滿足社會的綠色消費需求。力爭“十二五”期間,全省林下經濟規模發展達到2000萬畝以上,形成年產值200億元以上。到2020年,全省林下經濟發展到3000萬畝,產值達到300億元以上。

三、發展林下經濟的主要任務和措施

(一)科學規劃,統籌協調安排。各地要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林地資源狀況、市場需求等實際,編制縣級林下經濟發展規劃。林下經濟發展規劃要與林業產業化建設、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扶貧開發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明確目標,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統籌安排,合理確定發展項目和規模。

(二)強化合作,實現適度規模。大力支持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建設,發展一批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和專業協會,提高農民發展林下經濟的組織化水平和抗風險能力。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户”運作模式,解決農民在資金、技術、生產、銷售中的問題,形成專業合作社組織、龍頭企業帶動,千家萬户共同參與的林下經濟發展局面。

(三)示範帶動,實施品牌戰略。各地要結合當地自然條件,積極創建“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示範基地,帶動農民致富,推動縣域經濟發展。要牢固樹立品牌意識,主抓一批不同類型的林下經濟示範園區,培育特色產業基地,創建優勢品牌。要樹立林下經濟產品綠色、健康、環保的理念,加大產品營銷和品牌的宣傳推介力度,做大做強林下經濟產品市場,形成種養加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經營體系。

(四)發揮職能,加強服務指導。各地實施的林業工程建設項目,應與發展林下經濟緊密結合;各地應將發展林下經濟所涉及的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林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納入林業專項規劃;林木豐產栽培技術、森林經營技術、野生動物馴養繁育技術、森林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等林業新品種、新技術推廣項目應優先支持發展林下經濟;林業規劃設計、森林資產評估、林權流轉、林產品信息發佈、政策指導和技術諮詢等方面要為發展林下經濟提供便捷服務。

(五)搞好協調,形成發展合力。各地林業部門要積極向地方黨委、政府彙報林下經濟工作,爭取支持。要協調發展改革、財政部門加大對林下經濟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落實《林業貸款中央財政貼息管理辦法》規定的林下經濟貸款貼息扶持政策;協調科技、農業、水產畜牧獸醫部門加強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推廣應用及政策、信息、市場等方面的服務,扶持發展林下經濟重點項目;協調水利、交通運輸、電力等部門支持發展林下經濟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協調扶貧部門將發展林下經濟與扶貧開發有機結合起來;協調金融、保險部門,積極開辦林權抵押貸款、林農小額信用貸款和林農聯保貸款以及林業保險業務;協調税務部門認真落實税收優惠政策,對農民生產銷售的林下經濟產品,視同農業生產者銷售自產農業產品免徵增值税,對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與本社成員簽訂的農業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購銷合同,免徵印花税等;協調宣傳部門充分利用當地的報紙、電台、電視台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發展林下經濟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營造發展林下經濟的氛圍。

(六)加強對發展林下經濟的組織領導

林下經濟發展事關千家萬户農民的切身利益,事關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的鞏固,事關林業的科學發展。林下經濟工作涉及面廣、協調任務重、工作難度大。各級林業部門要把發展林下經濟作為促進農民增收、林業增效、林區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認真研究,精心組織,周密安排,紮實推進;要實行主要領導負責制,明確林下經濟工作的主管部門和專職工作人員,制定年度目標,落實責任,嚴格考核;要建立激勵機制,定期檢查通報,對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與表彰和獎勵。

國家發展林下經濟 發展林下經濟工作總結 篇八

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夯實農民增收基礎

寧陝縣地處秦嶺南麓,國土面積3678平方公里,全縣轄12個鎮98各村,總人口7.4萬人,其中農工業人口6.1萬人,地貌特徵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寧陝縣是全國林業重點縣,寧陝有林地48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0.2%。其中集體林地306萬畝。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結束後,全縣農民人均擁有林地超過50畝,個別農户有林地近千畝,從人均佔有資源方面,寧陝農民是非常“富有的”。但從收入來看,寧陝農民還很“貧窮”。2010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3812元,比全省的4105平均低293元,僅為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5919元的64%。

怎樣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讓農民“不砍樹能致富”?始終是擺在寧陝各級幹部和羣眾面前的一大課題。國家林業局長賈治邦認為,林下經濟主要是指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託,發展起來的林下種植業、養殖業、採集業和森林旅遊業,既包括林下產業,也包括林中產業,還包括林上產業。

一、寧陝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

(一)乾果產業。全縣板栗園有21萬畝,核桃園有10.7萬畝。全縣農民人均佔有乾果經濟林達5畝多,覆蓋了90%的村組和70%以上農户。2011年全縣乾果產量達4416噸,其中板慄3311噸、核桃1105噸,綜合收入4500多萬元。

(二)藥菌產業。全縣豬苓、天麻地存總量分別達到90萬窩和60萬窩,預期產值超過3億元。食用菌產業覆蓋全縣12個鎮70%的行政村,共有4560餘農户、12500餘人從事食用菌產業,2011年發展食用菌1680萬袋,產量達到3355噸,其中黑木耳、白靈菇、杏鮑菇等珍稀食用菌類約200萬袋。食用菌綜合產值達到1.2個億,僅此一項為全縣農民人均提供純收入1200元以上。

(三)養殖業。全縣林下養羊4.3萬隻,林下養禽48萬羽。大鯢養殖存量達到6.3萬尾,具有繁育能力的養殖場30家,冷水魚養殖水面達1.46萬平方米,漁業產值達9500萬元。年產優質蜂蜜22.3噸。

(四)生態旅遊。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十一五期間,寧陝成功引進西安海榮集團、陝西華鑫公司等21家旅遊投資企業,建成了上壩河國家森林公園、上壩河國際狩獵場、秦嶺峽谷漂流、汶水河漂流、蒼灣溯溪探險和海榮皇冠大酒店等一批景區景點和星級酒店,初步形成了“兩線六區二十點”的旅遊格局。發展農家樂120多户,打造了一批旅遊特色村鎮。2011年全縣接待遊客超過20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8億元。

二、發展林下經濟是寧陝實現農民增收的必然選擇

縱向比較,林下經濟已成為寧陝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基本實現了資源開發與保護並重,林下經濟發展形勢喜人。橫向比較,寧陝的林下經濟發展存在質量不高、規模不大、經營粗放、效益偏低等問題。福建永安市(縣級市)與寧陝地貌特徵相似,總面積2941平方公里,全市人口36.5萬人,森林面積382.5萬畝,森林覆蓋率86.2%,農民人均擁有林地15.5畝。2010年該市林業總產值達75.7億元,是寧陝縣的31倍,人均林業收入達3842元,比寧陝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還多。

林下經濟作為一種嶄新的林業生產方式和經濟現象,具有發展模式多、就業容量大、從業門檻低的優勢,是林地承包到户後農民發展林業的首要選擇和重要內容。寧陝的優勢在林、潛力在林,如果能提高林下經濟發展質量,使每畝林子為農民增收貢獻100元,就可使農民人均增收5000元。此外,林改結束後,如果不能通過利益導向,讓農民既有發展林業的積極性,又有保護森林的主動性,林改就會功虧一簣。林下經濟發展了,羣眾收入增加了,就會主動去保護森林,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是寧陝實現農村經濟加快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必然選擇。

二、加強服務引導,全面推進全縣林下經濟發展

(一)深化改革,強化服務。繼續推進林權制度改革,認真貫徹落實已經出台的林業產業發展、林權流轉管理、資產評估、抵押貸款、森林火災保險、服務體系建設等一系列配套改革辦法,進一步激活林業經營機制。對現有的11個林業專業協會、16個專業合作社要加強扶持和指導,使協會在技術指導、對接市場方面發揮更有效的組織作用。縣林業、農業、科技等部門應認真做好調查研究,全面掌握農民對適用技術的需求情況,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技術培訓,破解林下經濟發展中的技術難題,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二)加大招商,培育龍頭。寧陝縣經濟基礎差、財政底子薄,無論從現代農業發展的角度,還是從寧陝產業發展的實踐來看,招商引資都將是推動林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方面,應努力引進市場型、資本型企業進入,藉助外來資金和先進管理經驗推動林下經濟發展。產業發展要嚴格按照市場化模式運作,走產業化經營的路子,不搞一刀切和行政強迫。要堅持“因地制宜、政府引導、羣眾自願、項目支撐”的原則,以示範基地建設為抓手,逐步擴大豬苓、天麻標準化種植規模,努力建成陝西豬苓種源繁育基地和商品天麻供應地。

(三)推進升級,提高效益。寧陝食用菌產業已基本具備產業化發展的基礎,當前關鍵是要推進產業的全面升級。一是堅持“木腐菌為主,草腐菌為輔,多菌並舉,園區推進”的方針,大力推廣草腐菌類,加強食用菌用材監管力度,嚴厲懲處超限採伐等毀林案件發生,保護資源永續利用;二是鼓勵食用菌企業不斷優化品種結構,積極開展實驗、示範,引導羣眾發展珍稀菌類;投資建設食用菌冷藏保鮮、綜合開發等項目,延伸產業鏈條。三是依託龍頭企,大力推行設施化、標準化種植,積極申報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打造特色品牌,增加產品市場競爭力,提高食用菌產業綜合效益。

(四)加強管理,增加收入。搶抓植樹造林大好時機,繼續鼓勵農户因地制宜栽植核桃、板栗、花椒,擴大幹果園的種植規模;積極調運優良接穗和苗木,嫁接改造現有核桃、板栗園,並組織農民開展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等管護活動,努力提高現有乾果園的單位產量。

(五)因勢利導,加強管理。按照“旅遊富民、文化興縣”發展戰略,一是加快景區景點建設。吸引招徠更多遊客來寧陝旅遊,為鄉村旅遊發展提供充足客源,帶動景區景點周邊農家樂發展。二是完善配套優惠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全縣農家樂升級改造;加強對農家樂業主的培訓,更新農家樂經營理念,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三是定期開展服務行業執法檢查,嚴厲打擊欺客宰客現象,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樹立寧陝旅遊良好形象。

林下經濟發展情況報告 篇九

***縣屬於黃河沖積平原,是個平原農業縣,轄13個鄉鎮,耕地面積84.2萬畝。土層肥沃深厚,氣候温暖濕潤,境內河流眾多,適宜多種林木生長,林地構成主要是果桑園、林場、苗圃地和農田防護林,沒有自然林和原始林。近年來,經過縣委、縣政府和林業部門的努力,我縣的林業事業取得了一定成績,特別是近兩年隨着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出台,非公有制林業得到迅猛發展,個體造林人數不斷增加,資金投入不斷增大,造林規模越來越大,質量越來越好。截止底,全縣非公有制造林總面積達到8.89萬畝,其中用材林2.11萬畝,經濟林2.7萬畝,公益林面積3.6萬畝,其他0.46萬畝;全縣造林大户100畝以下的12個,面積0.25萬畝,其中用材林0.03萬畝,經濟林0.13萬畝,公益林面積0.09萬畝。非公有制林業佔全縣林業的98 %,在我縣林業發展中占主導地位。投入方式主要是個體經營者自籌資金,共投資2717萬元,就業人數32人。總結所取得的成績,我縣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的基本經驗是:

(一)全面落實林權制度改革,提高了羣眾植樹造林的積極性。非公有制林業不僅在我縣林業發展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對解決農村可持續發展問題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雖然經過多年的努力,大户承包方式有所增加,但主要還是各家各户平均到户的責任制形式,很難形成規模效益。為促進非公有制林業的發展,形成全民都來發展林業的大好局面,我縣按照“明晰所有權、搞活使用權、放開經營權”的思路,對全縣宜林溝、路、渠、堤灘採取拍賣承包等形式落實產權,實行“誰造誰有、合造共有”、“誰經營、誰投入、誰受益”的政策,逐步建立起既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又符合林業特點的管理體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鼓勵企事業單位、各類經濟組織和個人跨行業、跨所有制、跨地區開發經營林業,實現林業經營主體多元化。對承包後的林地頒發林權證,明確權屬,同時結合各鄉鎮實際情況,在簡化轉讓承包手續、扶持信貸資金、減免部分税費等方面制定了相關優惠政策,並保持林業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把利益最大限度地讓給承包者。目前,卜集鄉、胡集鎮、肖雲鎮、司馬鎮等鄉鎮100以上承包大户12個,共承包河堤、林地2500畝,收回承包費200多萬元。林權改革的落實,充分調動了羣眾投資投勞、植樹造林的積極性。

(二)加強組織領導,促進了非公有制快速發展。縣委、縣政府多次召開常委會、縣長辦公會,對我縣的林業工作進行了認真研究,確定了發展思路和目標,明確了工作措施,制訂下發了《-林業發展規劃》、《林業生產意見》、《林業產權制度改革意見》以及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實行了縣鄉兩級領導幹部包保責任制,縣級領導包鄉鎮,縣直部門包重點項目,鄉鎮領導包村隊,鄉鎮幹部、村級幹部包路段、地塊。層層落實責任,各級領導幹部都在自己的責任工程裏掛牌立標,示範帶動。各鄉鎮按照縣委、縣政府的安排,結合本鄉鎮實際,制定出本鄉鎮林業產業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工作措施,為全縣林業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廣泛宣傳發動,轉變了羣眾觀念。以“適應發展新形勢、更新觀念抓調整、做大做強林產業”為主題,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宣傳動員活動。一是各級領導帶頭宣傳,切實轉變了廣大幹部和羣眾觀念。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和鄉鎮領導逢會必講,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宣傳媒體宣傳林業,使廣大幹部羣眾在思想上真正認識到新時期林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到發展非公有制林業是大勢所趨,是加速林業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二是由林業部門組織每個鄉鎮扎制宣傳彩車,組成宣傳車隊統一在全縣進行巡迴宣傳。同時,利用過路橫幅、牆體標語、印發宣傳材料和技術資料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發展林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達到家喻户曉、人人皆知。三是各鄉鎮採取召開動員會、鄉村幹部會、羣眾代表會等多種形式,宣傳植樹造林是調優農業種植結構,實現農業增收的一條有效途徑,使全縣廣大幹部羣眾對植樹造林的認識實現了質的飛躍。

(四)實行典型引導,推進了全縣林業的均衡發展。為使廣大農民真正成為林業發展的主體,我縣實行多元化投資機制,進一步挖掘廣大農民生產經營潛力,培養了一大批林業局產業發展的典型鄉鎮的村户。司馬鎮從種植業結構調整、獲取最大經濟效益、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的角度出發,瞄準市場,建立了千畝大櫻桃基地;興隆鄉政府出台優惠政策,調動羣眾造林積極性,發展梨棗和冬桃,力促林果基地規模發展;卜集鄉在去年宋廟村速生豐產林間作紫花苜蓿效益顯著的基礎上,決定在5年內建成萬畝林牧型速生豐產林基地。目前1300畝的工程任務已高標準完成,在全市林業生產檢查中得到市政府領導的高度評價。肖雲鎮為加快林業建設步伐,大力發展民營林業,制定優惠政策,引進外資,在唐王村對外承包700畝農田發展速生豐產林,走出了一條以民營經濟發展林業的新路子。大力發展林業第二、三產業,以雞黍鎮的張寨、劉樓等村為重點,發展鋸材加工46家,傢俱製造廠50家,竹材及製品銷售點12個,年產1.35萬立方米的纖維板生產廠2個,年產0.27萬立方米的膠合板生產廠1個。註冊資金達到了700餘萬元,解決就業人數達500餘人,年上交利税13.2萬元,對非公有制林業的全面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二、當前非公有制林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思想解放程度不夠,對林業的認識不足。由於林業發展週期長、見效慢的特點,有些羣眾只看到眼前利益,對林業具有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認識不足,缺乏發展林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規模小,投入少,難以形成規模效益。我縣非公有制林業大多是個體分户經營的小生產和分散化的經營方式,一般規模較小,投入少,加上當前貸款難,貸款期短,從而使一些造林户還未得到林業開發的回報時,就疲於還貸,生產持續投入難以為繼,使林業得不到有效的發展,難以形成集約化經營,與現代林業規模經營不相適應。

3、管理粗放,經濟效益低。有些經營者採取自然放任的粗放經營方式,“靠天長樹,自然成材”的作法較為普遍,樹木生產緩慢,低產林比重大,有的形成了殘次林,降低了林地的直接經濟效益。

4、技術網絡不健全,先進科技成果應用率低。林業主管部門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健全技術網絡,技術指導和服務滯後,一些林業新成果、新技術、新經驗得不到及時全面的推廣和應用,使造林成效受到一定影響。

5、缺少龍頭企業,加工能力低。境內缺少大型的木材加工、果品加工企業,缺乏林業發展的拉動力。

三、林業部門需要做的工作

在發展非公有制林業過程中,林業主管部門在引導、規劃、服務等方面還需要做大量工作:一是搞好規劃設計。在林地落實產權過程中,林業主管部門要組織專門人員加強技術指導,對承包的宜林地進行逐一丈量、確權發證,並進行統一規劃,合理佈局,提高規模效益。二是以市場為導向,搞好樹種引進工作。要根據社會對良種的需求,進行名、特、優、稀經濟林樹種和用材綠化樹種的引進、繁育、示範和推廣,做好金太陽杏、油桃、日本甜柿、豐水梨、雪棗、楊樹107、108、、三倍體毛白楊等優良品種的引進工作,增加我縣優質樹木品種,努力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三是搞好科技服務。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成果,實行果樹保護地栽培,進行高密度定植優質早期豐產技術研究,逐步提高科技含量。大力發展林牧、林菜、林菌等多種形式間作,以短養長,提高經濟效益。利用電視講座、培訓班、現場指導等多種形式進行技術指導,提高果農的管理水平。

四、今後非公有制林業發展的思路和建議

為使非公有制林業部能夠得以穩步健康發展,必須遵循林業的自身規律和特點,從有利於促進林業整體發展和致富林農出發,積極對其加以扶持和引導。

1、突出非公有制林業的重要地位,營造發展氛圍。要廣泛宣傳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的重要意義及其在整個林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宣傳非公有制林業在造林綠化、發展經濟、促進改革、保持穩定等方面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使全社會形成共識,為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營造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

2、落實林業政策,為非公有制林業拓展空間。制定優惠政策是非公有制林業鞏固和發展的根本保證,認真落實林業政策是調動羣眾造林積極性,推動林業產業化的動力源泉。要進一步深化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在堅持林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利用競標拍賣、承包、租賃、返租倒包等形式,公開轉讓林地使用權,並制定保護林農權益的相關優惠政策,使林地使用權和活立木可依法流轉、繼承,確保經營者的利益不受侵害。

3、加大在資金、科技上的投入,提高非公有制林業的發展質量。當前,我縣非公有制林業存在着規模小、林分差、管理落後、科技含量不高等問題,雖有總量的擴大,但質量和效益沒有大的提高。因此,必須加大對非公有制林業的資金和科技扶持力度,將其做大做好,提高層次,實現質的突破,特別是一些公益林,國家補償資金要及時到位。加強科技指導和服務,改變傳統粗放型的增長方式,使非公有制林業依靠科技進步來提升經營管理層次,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不斷增強市場的競爭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kndr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