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歷史七年級上冊複習資料【新版多篇】

歷史七年級上冊複習資料【新版多篇】

歷史七年級上冊複習資料【新版多篇】

七年級上冊歷史複習要點資料 篇一

大一統的漢朝

一、文景之治(歷史上把文帝景帝統治時期稱為是“文景之治”——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治世”)

1、原因:①漢初的形勢:經濟蕭條、國家貧困。②總結秦朝亡於暴政的教訓。

2、措施: ①輕徭薄賦;②獎勵農桑;③提倡節約;④“以德化民”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政治

“推恩令”,削弱封國勢力。(主父偃的建議)

諸侯國再也無力與中央對抗。

思想

(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的建議)(2)長安舉辦太學,以儒家的五經為主要教材。

儒家學説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

經濟

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實行鹽鐵官營。

增加了中央的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軍事

派衞青、霍去病等人大規模反擊匈奴。

解除了匈奴對北方的威脅保護中原的經濟文化。

★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實現了大一統,進入鼎盛時期,這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四、東漢的建立:公元25年 都城:洛陽 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光武中興”)

彩陶之謎 篇二

陶器產生的歷史條件:

陶器是伴隨着農業生產的形成而發明的,距今大約七千年。而農業大約是在距今一萬多年前開始出現的。在農業生產出現之前,人類的遠古祖先靠原始的狩獵、採集維持生活。由於所獲食物的有限,一般都是隨即消費掉了,很少需要貯存;貯存容器多由大自然中的植物枝條或較大些的果實硬殼加工、編制而成。農業生產開始出現以後,一方面所獲取的食物多了,需要貯存多餘部分以備無收穫的季節食用;另一方面,植物的種子也需要貯存保留至來年再種;再者,要防止自然界其他動物、蟲類對貯存食物、種子等的危害,原先的那些容器顯然已不能滿足這種需要。因此,陶器的出現是必然的,它是農耕生產的伴隨物。

陶器的發明與火的利用,是與人們對於粘土的認識分不開的。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遠古祖先們逐漸發現,被水浸濕後的粘土會變得硬結起來,如再經火燒烤,則會變得更加堅硬,且火燒時間越長、火力能達到的程度越高,粘土的堅硬程度就越高。這時候的粘土,即使再泡進水裏,也不會鬆散或變軟,且再不會回覆到粘土的原本形態。因此,陶器的發明是人類遠祖認識火和粘土的性質、作用的結果。

彩陶,顧名思義,就是表面有彩繪裝飾圖案的陶器。它分為彩陶和彩繪陶兩種。彩陶是在陶坯上直接繪製圖案,然後入窯燒製的,其特點是彩繪圖案可經久不脱;彩繪陶則是將花紋圖案繪製在燒成後的陶器表面,其缺陷是圖案花紋容易剝落。彩陶的製作:

彩陶的製作,主要有幾個環節:挖陶窯、製陶坯、燒製。

當時的陶窯主要有兩種形式:橫穴窯、豎穴窯。它們的面積一般不大,大型陶器一次只能燒製一隻,小型的一般一次也只能燒幾隻到十幾只。

彩陶的坯子一般是手工製成,具體有兩種方式:小型的器物大多直接用手捏塑的方法制成陶坯,比較大型的器物用泥條圈疊築法或泥條迴旋盤築法。前者是先把經過充分攪拌、揉捏的粘土搓成泥條,然後把泥條做成一個個圓形泥圈,再把泥圈一個接一個地迭起來,製成坯子;後者是把一根泥條迴旋盤成陶坯的雛形。到原始社會末期,隨着製陶技術的不斷髮展、改進,陶器的製作也開始採用輪製法。這樣製成的陶器厚薄均勻、外形美觀。

初步成型的陶坯在稍稍晾乾後,要用光滑的石子或其他一些光滑堅硬的工具對它的表面進行壓磨,以使之縝密平整。

七年級上冊歷史複習重點資料 篇三

夏、商、西周的興亡

一、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為什麼會取得勝利?

答:桀、紂殘暴失民心;商湯和武王仁義之舉得民心;任用賢人(伊尹、姜尚),聯合周邊小國。

給我們的啟示:(1)統治者要任用賢臣,勤政愛民。(2)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夏商周的政治

1、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2、夏朝設置了各種國家機構(包括政府機構、軍隊、刑法和監獄等)標誌着早期國家的產生。

3、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為了鞏固統治。

(2)內容: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給親屬、功臣,封他們為諸侯。②諸侯的義務: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3)方式: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

(4)影響: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積極影響)

導致地方割據勢力強大,出現諸侯紛爭。(消極影響)

歷史七年級上冊複習資料 篇四

一、大運河的開鑿“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將杜之轉輸,其為利耶博哉!”

隋朝隋煬帝時開鑿的大運河是隋朝對後世最重要的貢獻。

1、目的: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2、開鑿時間:605-610年。

3、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開鑿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兩千多公里。(沿途經過江蘇的揚州、常州、無錫、蘇州)

4、作用: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評價大運河的開鑿:大運河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繫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同時運河的通航也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的發展。但隋煬帝濫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總的看來,大運河的開鑿,是隋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

二、“貞觀之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有所發展,國力逐漸強盛,因為唐太宗的年號為貞觀,故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善於用人和納諫,沿用和發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發展科舉,重視教育; ③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房玄齡、杜如晦、魏徵)

三、“開元盛世”

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繁榮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這一時期的年號叫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是:唐玄宗統治前期①任用賢能 ②整頓吏治 ③重視農業生產 ④統一安定的社會環境及勞動人民的安居樂業

四、科舉制:隋創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長策,賺足影響盡白頭。”“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

1、含義: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的標準。

2、誕生: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

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3、完善:唐朝科舉中常設的主要科目有明經和進士。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唐太宗擴充國學規模;武則天首創殿試和武舉;唐玄宗時將詩賦作為考試內容。

4、發展:明清的科舉制改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為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離現實生活,無法培養人的實際能力,使科舉考試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才智。

5、結束:清朝末年。1905年張之洞奏請停止科舉考試,清政府擬定《奏定學堂章程》。

6、作用: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五、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強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係。

六、以遣唐使、鑑真東渡、玄奘西行等史實為例,説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1、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他們全方位學習中國,使唐文化對日本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呂)。

2、鑑真東渡:唐玄宗時,鑑真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對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3、玄奘西行:唐太宗時,玄奘西去天竺取經,回國後整理成書《大唐西域記》。這部書,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術: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製的《金剛經》

八、藝術寶庫莫高窟:

甘肅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開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畫和彩色塑像,如飛天、仙女等。

九、交子:

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十、鐵木真統一蒙古:

1206年,鐵木真完成蒙古統一,建立蒙古國,被尊稱為成吉思汗。從此,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十一、行省制度

1、目的:對全國實行有效統治

2、內容:①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的行政機構;②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③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和台灣(當時稱琉球);

④設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區的政務。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域。

3、作用:①是秦朝郡縣制的重大發展;

②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統治,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③為後來明清所沿用。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於元朝。

十二、活字印刷術:

北宋的畢昇發明的陶活字,進行排版印刷。既經濟又省時,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後陸續傳到世界各地。15世紀歐洲才有,比我國晚約400年。

十三、指南針:

1、戰國時期,叫“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

2、北宋時,製成指南針,開始用於航海事業。

3、南宋時,廣泛用於航海,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4、作用:為後來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

十四、火藥:

火藥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唐朝中期已有配方,唐朝末年開始用於軍事;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於戰爭。13、14世紀,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十五、《清明上河圖》:

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東京汴河沿岸的風光和繁華。

十六、司馬光與《資治通鑑》:

北宋的司馬光,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編寫的《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鉅著。這部書按年代順序,敍述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

十七、八股取士:“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於咸陽之郊……”

1、目的:為了選拔聽命於皇帝的官吏

2、考試範圍:四書五經 3、形式:八股

4、後果:只顧讀書,不求實際學問。考中做官後,大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僕。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人們的聰明才智。

十八、明朝鄭和下西洋:“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

1、目的: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繫。(明成祖)

2、時間:1405-1433年

3、經過:1405年,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率龐大船隊從劉家港出發(本站★)。到1433年,鄭和前後航海七次,經歷了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4、歷史意義: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係。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

十九、戚繼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

明朝戚繼光率戚家軍取得台州九戰九捷,肅清了倭寇(日本)的騷擾。被稱為“民族英雄”。

二十、軍機處的設立:

1、目的:加強君主專制

2、時間:雍正帝設立軍機處。

3、作用:軍機處的設立,標誌着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

二十一、鄭成功收復台灣及台灣府設立“開闢荊榛逐荷夷”

1、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中收復台灣,鄭成功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台灣府的設置,加強了台灣同內地的聯繫,促進了台灣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海防。

二十二、__、**冊封制度 駐藏大臣的設置。國家百餘年昇平累洽,中外一家。”——《須彌福壽之廟碑記》

1、順治帝時冊封“__喇嘛”;康熙帝時冊封“**額爾德尼”。

2、1727年,清朝設立駐藏大臣,同__、**共同管理西藏,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 。

二十三、伊犁將軍的設置:

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説明新疆等地區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二十四、土爾扈特部迴歸:

1、原因: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壓迫

2、時間:1771年(乾隆帝) 3、首領:渥巴錫

4、意義: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篇章。渥巴錫成為我國曆史上的民族英雄。

二十五、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1、出現時間:出現在明朝中後期;

2、萌芽地區:在蘇州、松江等江南和東南沿海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

3、典型表現:“機户(手工工場主)出資,機工(僱傭勞動者)出力”,機户就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工人,他們是僱傭與被僱傭關係。

4、影響:標誌我國封建社會開始走向衰落。

二十六、清“閉關鎖國”政策

1、原因:1、清朝政府對內堅持“重本抑末”的傳統政策,壓制、打擊工商業,束縛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定,清政府認為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3、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主權受到外國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統治。清朝實施了閉關政策。

2、主要表現:在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實行禁海政策,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特許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貿易。)

3、影響:1、清朝實施閉關政策對西方的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衞作用。

2、清政府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3、它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4、啟示: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

七年級上冊歷史必考知識點歸納 篇五

【原始的農耕生活】

原始的農耕生活

原始居民地域距今時間生產工具房子畜牧手工業

河姆渡居民長江流域約七千年磨製石器耒耜幹欄式家畜紡織陶器

半坡居民黃河流域約五六千年磨製石器骨箭頭半地穴式豬狗紡織彩陶

1、我國較早種植粟的是半坡居民2、我國較早種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國早期文字的雛形源於半坡彩陶3、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

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莊稼,主要糧食作物是粟。

七年級上冊歷史複習要點資料 篇六

原始的農耕生活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也是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很早種植蔬菜的國家。

大汶口文化:出現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

農業生產的出現,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提供了較為充足穩定的食物,成為他們過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篇七

1、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遺址在雲南省元謀縣(位於長江流域)。元謀人已經會製造工具和知道用火。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2、北京人遺址在北京周口店,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還保留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已經會使用天然火,會保存火種。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北京人過着羣居的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3、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4、山頂洞人,距今約3萬年,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會人工取火,使用打製石器,但已經掌握了磨光和鑽孔的技術,用骨針縫製衣服,懂得愛美。山頂洞人,是由血緣關係結合起來的氏族。

歷史七年級上冊複習資料 篇八

1、林則徐虎門銷煙

(1)背景:19世紀上半期,英國成為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掠奪白銀,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林則徐上書道光帝請求嚴禁鴉片。

(2)經過:1839年6月3日,林則徐下令將110多萬千克鴉片在廣州虎門海灘當眾銷燬。

(3)影響:虎門銷煙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決心和勇氣,振奮了民族精神,維護了民族尊嚴。林則徐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

2、鴉片戰爭(時間:1840年6月------1842年8月)

原因:直接原因是以中國的禁煙運動為藉口,保護鴉片貿易。

根本原因是為了開闢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

3、中英《南京條約》 (1)時間: 1842年6月

(2)內容: ①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 ②中國賠款2100萬銀元

③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税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3)影響:《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地位。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4、魏源和《海國圖志》

魏源著《海國圖志》,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用來抵抗外國的侵略)

猜你喜歡:

七年級上冊歷史複習要點資料 篇九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統一

439年,在東北地區興起的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

二、民族大融合。

1、黃河流域的民族融合逐漸成為大趨勢(孝文帝改革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

2、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目的:鞏固統治)

(1)遷都洛陽:根本目的和原因是加強對中原的統治,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2)漢化政策:學漢語;穿漢服;用漢姓;與漢族聯姻;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

(3)作用:北魏孝文帝的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o5o9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