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語文《諫太宗十思疏》 2【精品多篇】

語文《諫太宗十思疏》 2【精品多篇】

語文《諫太宗十思疏》 2【精品多篇】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詞義;積累文言虛詞“以、哉、所”的用法;區別文中“根本、以為、虛心、縱情”等古今異義詞的含義。

2、領悟“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以納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積極意義。

3、學習魏徵的高超的勸諫藝術。

能力目標

1、掌握作者反覆開異,循循善誘的高超的勸諫藝術,不斷提高學生的説話技藝。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德育目標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虛懷若谷,虛心納他人建議;勤儉簡樸,繼承優良傳統。

教學重點

1、掌握“浚、殷、衝、牧、壅、謬、董、振”等文言詞的義項。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內容及其意義。

3、學習文章用比喻説理,生動形象的特點,體會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整齊而富於變化的風格特徵。

教學難點

1、文章第三段的內容理解。

2、引導學生背誦全文。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在反覆朗讀中,理解句意,體味語氣,加強記誦)

2、問答法(如對文章第1-2段淺顯內容的分析理解)

3、討論法(如對文章第3段較深難內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課內適當穿插一些文句訓練,拓展學生思維)

教具準備:多媒體投影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課程:

一、導入新課:(故事導入)

據説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歡鴿子,有一天,有大臣給他孝敬了一隻非常可愛的鴿子,當他正玩得高興的時侯,魏徵求見,急得他把鴿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適的地方,無奈之下就背過雙手,抓在手裏,不想一翻長談之後鴿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獨自感傷。

提問:這個故事説明了什麼問題?為什麼?

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二、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魏徵(580-643),字玄成,鉅鹿曲陽(現在河北省晉縣)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少年孤貧,有大志。隋未參加李密義軍,後隨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諫議大夫。由於他生性剛直,善於直言諍諫,竭誠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數引徵入卧內,訪以得失”。魏徵一生先後上書二百多次,達數十萬言,大都被採納。他死後,唐太宗悲痛不己,親自為他寫了碑文,並對侍臣説:“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這足見魏徵在當時的影響。

銜接語:魏徵是以善諫著名的,善在何處,諫有何妙,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諫太宗十思疏》。

三、解題

諫:規勸  十思:十條值得思考的情況

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陳述自己意見的一種文體。

銜接語:魏徵向太宗規勸了十條值得思考的情況,那他為什麼,在什麼情況下提出的呢,我們先了解一下背景。

四、背景介紹(多媒體顯示)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為戒,不收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私慾,明賞罰,廣開言路,積極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加以對外戰爭年年勝利,邊防鞏固,國威遠揚,於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歡呼聲中,唐太宗漸漸驕奢,漸漸忘本,開始對百姓作威作福起來。儘管“百姓頗有怨嗟之言”可是這聲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頌德的歡呼聲淹沒了。正直的魏徵對此深感擔憂,貞觀十一年(637)從三月到七月,五個月內他一連給唐太宗上了四疏,勸太宗“鑑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勵精政道,鞏固統治。《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闡明瞭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道理。據説太宗看到奏疏後非常感動,於是寫了《答魏徵手詔》,稱讚他“誠極忠款,言窮切至”,表示從諫改過。

五、指導誦讀

聽錄音,學生糾正字音、注意斷句,同時體會思想感情。後找一學生試讀(任挑一段),教師指點方法。

六、疏通文意:

銜接語:學習文言,大綱的要求是能借助工具書和文下注釋,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積累文言現象,那麼同學們考慮一下,理解詞句含義、積累文言現象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學生討論後明確:實詞、虛詞、一詞多義、通假、古今異義等。

1、師生共譯第一、二段:疏通文意,重點解釋實詞、虛詞、古今異義

2、學生齊讀第三段後以前後桌4人為一學習小組自主探究學習,學生質疑,引導學生作答

要求:①同學間互相的探討,解答疑難。

②個別較難的翻譯,同學間解決不了的,提出來全班討論。

③按類別歸納。(投影出示本文文言現象積累)。

3、文言句子的翻譯:(教師指導學生翻譯,並滲透方法)

例:①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嚇,用威風怒氣來嚇唬

方法:a、抓關鍵詞,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b、單音詞語雙音替

c、倒裝語序倒過來。

②臣間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銜接語:魏徵是一代名臣,他們中的治國境界是什麼?(學生答:文武並用,重拱自治),君王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做到什麼(十思)

①投影出了十思內容,學生集體朗讀。

②提問,十思側重於規勸皇帝不要做到什麼?對我們有無啟發?

銜接語:作者提出的十思,語語坦誠、字字驚心,太宗之所以最終能接受踐行,並不僅僅是魏徵的赤膽忠心,更由於他巧妙的思路與説辭它在一、二段已為十思鋪平了道路。

③找一學生讀第一段,提問:文章先以什麼引出話題,提出了什麼觀點?

分析:比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

銜接語:觀點只是魏徵一家之言,不足以讓人完全信服,那麼怎樣才能讓其觀點有據可依呢

④學生自讀第二段,提問:作者概括了一條什麼普遍規律?

分析:

借鑑古人論述,將君與民關係比作水與舟,多方論證居安思危重要性,切中要害、令人警覺,那麼如何居安思危呢?順其自然的作者提出了十思。

學生分析教師總結,本文思路:

思考清晰,先説人君當思,為何要思,後談思什麼,,環環緊扣,也把魏徵高超任諷諫藝術體現的淋漓盡致。

八、鑑賞高超的勸諫藝術:

①從思路上看,妙在何處?(先深入淺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後投十思,易接受)

教師分析:其實聯繫到我們的寫作,那就是不一定要開門見山,而盪開一

筆,打伏筆,蓄勢,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從文章的用語上能否分析一下他們的高妙之所在?

明確、下愚、明哲、臣聞(而非臣以為)

點拔:魏徵在講諫時,有着清醒的頭腦。他雖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於行”的。但在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他沒有因太宗對自己的賞識而得意忘形。仍是堅持一貫的謹言慎行。文中語言真誠謙虛,委婉而又通達,合情而又合理,極富藝術魅力,難怪唐太宗會從善如流呢。

③與《忌諷齊王納諫》對比諷諫藝術之不同?

九、思維拓展

當今社會,我們雖然政通人和,國富民強,但也存在一些驕傲忘本的人民的父母官們,他們用自己腐敗的雙手寫下了共和國最不協調的音符,請同學們試舉一些例子,而後根據存在問題也給他們寫上幾點值得思考的問題。

十、課文總結:

“讀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後的今天重温《諫太宗十思疏》,不僅要體味它流暢藝術的文氣,還應從字裏行間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徵為使唐王朝長治久安而敢於直諫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願生活在新世紀的同學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時刻胸懷一顆火熱的報國心!

十一、佈置作業

①積累本文中的文言知識。

②針對文中的某一哲理性語句談談自己的體會並寫成文字。

十二、板書設計: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二

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掌握文本的內涵。

2、能力目標:學習作者反覆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背誦全文。

3、思想感情和價值觀目標:體會魏徵的愛國忠君思想。

教學重點: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掌握文本的內涵。

教學難點:學習作者反覆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背誦全文。

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與一般的議論文教學一樣,讓學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學習程式之基礎上進而提升學習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聖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講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徵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採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徵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後,唐太宗非常讚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徵,並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他是怎麼寫這篇文章的。

二、解題識人

這是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徵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勵精圖治,頗稱英明。後來卻追求珍寶異物,興建宮殿園囿,魏徵就不斷用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來提醒他。這一個魏徵連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寫得語重心長,肯切深厚。

魏徵(580—643),字玄成,鉅鹿曲城人,後遷居相州內黃(今河南省內黃縣)。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隋朝末年,為避亂,曾一度出家為道士。後參加李密的反隋起義軍。李密失敗後,他降唐,輔佐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領導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後,擢為諫議大夫,常召入內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徵知無不言,敢於直諫,史以“諍臣”稱之。曾主持《隋書》、《羣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 拜遷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 魏徵先後上書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採納。

三、研習課文

第一次,試讀,正音。邊讀邊正音,以讀出漢語的美感來。

第二次,粗讀,正義。邊讀邊看註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停頓,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連讀,整體把握文章。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確,停頓正確,並且讀出感情。通過連讀可知全文先運用比喻,後引出“十思”的具體內容,點明其重要意義。

第四次,細讀,理清各層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文章第1段通過比喻引出道理:積累道義是治國之本;以“固本浚源”為喻,説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第2段通過對比説明竭誠待人(特別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總結歷史經驗,並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義。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語言簡約,整散結合。整句音韻和諧,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時對“十思”的內容要細細領悟,這其中藴涵着豐富的民族傳統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現實教育意義。特別是“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這些句子對每個人的修身養性都極有啟發,具有豐富的人文價值。

第六次,熟讀,背誦。背誦時能將以上理解兼收幷蓄,背出意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獲得心靈的愉悦和精神的滿足。

四、寫作特點。

1、駢散結合,華美流暢;

古代散文的句式美往往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整齊美”,一是“參差美”。前者在駢文、賦當中表現突出。“參差美”即錯落之美,指語言形式上有規則地錯落,整句音韻和諧,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駢散結合的文本即是一例,採用既整齊又錯落的句式(幾乎全用排比句、對偶句構成,間以反問和其他長短句式),因此讀起來音調鏗鏘,氣勢充暢。例如“反問”句式的使用——第1節中“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從內容上看,正面設喻,用的是陳述句;反面設喻,改用反問句,變換句式,避免板滯。第2節引用歷史教訓,在五組對偶句中插入一些反問“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除內容的需要以外,也是為了使語言富有變化。第3節裏,作者在述及做到十思的好處後,用了一個反問句煞尾,“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語意懇切,引人深思,並使文章富有餘味。

2、正反論述,務盡其旨;

文章開頭使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加強了説服力。“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求木之長”,“知其不可”;“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遠”,“知其不可”;“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德不厚而望國之治”,“知其不可”。因此,人君當“積其德義”、“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否則就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這樣,文章的主旨就凸顯出來了。再如,第2節“殷憂而道著”與“功成而德衰”的對比,“善始者”“繁”與“克終者”“寡”的互現,“竭誠”與“傲物”不同結果的比較,“載舟”經驗與“覆舟”教訓的對照,處處證明君主“積其德義”的重要,主題得到了深化。“奔車朽索”的危險,“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的危害與“文武爭馳,君臣無事”的清明,“鳴琴垂拱,不言而化”的安康更令唐太宗堅定了“積其德義”的信念。

3、比喻排比,生動有力。

採用比喻,力求語言精練含蓄,形象鮮明,生動傳神。如文章開篇談論治國要注重“積其德義”這一根本原則時,從兩個方面比喻論證,即“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樹木長得高的必要條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長遠的前提,運用自然中的現象來比治國的原則,淺顯易懂而又生動形象。

排比:如文中第3節列述十思,一連十句,各句字數略有參差,但句子結構相似,語氣連貫,構成排比,鋪陳議論,一氣呵成,明白曉暢地論述了居安思危的具體內容,淋漓盡致地表露了魏徵作為一個敢於直諫的政治家的磊落胸懷。在述及做到十思以後的好處時,作者又連用“智者盡其謀”等四個排比句,這樣的鋪陳描寫,就在唐太宗面前勾勒出一幅政治清明、文武盡忠的圖畫,既説明了“積其德義”的重大意義,又以這幅動人的圖畫來吸引唐太宗,使他易於採納自己的意見。疊用十個“思”字,以聲傳情,一唱三歎,音節勻稱,聲調和諧,餘味無窮。

五、從課文中找出幾條成語,體會它們的表達作用。

居安思危 :居:處於;思:想。雖然處在平安的環境裏,也想到有出現危險的可能。指隨時有應付意外事件的思想準備。

載舟覆舟:民眾猶如水,可以承載船,也可以傾覆船。比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

擇善而從(之):從:追隨,引伸為學習。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善始善終):做事情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形容辦事認真。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治:平安。古時比喻統治者不做什麼事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稱頌帝王無為而治。

附板書: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

文章第1段通過比喻引出道理:積累道義是治國之本;以“固本浚源”為喻,説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第2段通過對比説明竭誠待人(特別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總結歷史經驗,並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義。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w7oq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