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譯新版多篇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譯新版多篇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譯新版多篇

高中語文諫太宗十思疏知識點 篇一

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是勸誡唐太宗要廣積德義的,並提出了“十思”以作為人君的行動準則。這“十思”卻也不只針對唐太宗一人,它早已超出了時間、空間、個別,給後世的為官者或位尊者以警戒,拿它來給當今的領導者上課也是一個好的教材。

今之領導者想必也苦熬過當初的基層鍛鍊,“善始者實繁而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這絕不是指斥大多數領導者,但“得志”後,心態情緒不變的人幾乎沒有。處於更高一級,則要表現出更高一級的風度、體面:當年的阿三如今己是--長,處於眾目睽睽之下,外觀舉止當然要瀟灑一點才是。可是這一改變的尺度是不容易把握的,且往往做得過了頭。想換部好點的汽車就買了“奔馳”,於是一個鄉長就開着“奔馳”去旅遊觀光了。錢從何來呢?那微薄的工資是不夠的,那就先從國庫裏借一點吧。(注:“借”是有借不還的“借”,與“偷”是有區別的)。慾望之壑是無法用物質追求填滿的,等到東窗事發後才明白,“知足是多麼的重要”。

而“十思”的開頭就明言要斂欲,斂欲後才能保持謙和沖淡,相反“縱慾”的後果是不停地汲取國家養分來滋養小我,自高自大,盛氣凌人。只“斂欲”是小行的,關鍵還在於要加強自我修養今之領導者要認識到自己是人民的公僕,不是養尊處優的“皇帝”,人民欣賞的不是你的外在,而是你的實際辦事能力。你的架子只會疏離了大眾,孤立了自己。

只希望今之領導者們“三思而行”。

譯文 篇二

我聽説,要讓樹木生長,就一定要使它的根本穩固;想要河水流得長遠,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頭;想使國家安定,就一定要積聚自己的道德仁義。水源不深卻希望水流得長遠,根不牢固卻要求樹木生長,道德不深厚卻想使國家安定,我雖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着主持國家的重大責任,在天地間佔有重大的地位,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永無止境的美善。不考慮在安逸的環境中想到危難,戒除奢侈而厲行節儉,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慾望。這也就像砍斷樹根卻要樹木長得茂盛,堵塞泉源卻希望流水長遠一樣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開始做得好的確實很多,但是能夠堅持到底的卻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難嗎?大概是他們在憂患深重的時候,必然竭盡誠意對待下屬,一旦得志,便放縱情慾,傲視他人。竭盡誠意,那麼即使像吳、越那樣敵對的國家也能結為一個整體;傲視他人,那麼骨肉至親也會疏遠得像過路人一樣。即使用嚴酷的刑罰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恫嚇人們,結果只能使人們圖求苟且以免於刑罰,卻不會懷念國君的恩德,表面上態度恭敬,可是心裏並不服氣。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像水一樣,可以載船,也可以翻船,這是應該特別謹慎的。

身為君臣,果真能夠做到:見了想要得到的東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就想到要適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寧;考慮到帝位高隨時會有危險,就想到要謙虛,並且加強自我修養;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江海是居於百川的下游;喜歡打獵遊樂,就應該想到國君一年只可打獵三次的禮度;擔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謹慎有始有終憂慮會受矇蔽,就想到虛心接納下屬的意見;害怕讒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惡小人;加恩於人時,就想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賞賜不當;施行刑罰時,就想到不要因為正在發怒而濫施刑罰。完全做到上述十個方面,擴大九德的修養,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選擇品德高尚的人而跟從他們,那麼,聰明的人就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智謀,勇敢的人就會竭盡他們的氣力,仁愛的人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實的人就會奉獻他們的忠誠。文臣武將都得到任用,君臣之間相安無事,可以盡情的享受遊玩的樂趣,可以養生長壽,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又何必耗費精神苦苦思索,代行百官的職務,驅使聰明的臣子,就可以達到道家提倡的無為而治了。

《諫太宗十思疏》譯文及賞析 篇三

原文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望國 一作:思國)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譯文

我聽説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穩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牢固卻想要樹木生長。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地位低見識淺,(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國君處於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間尊大,就要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政權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環境中想着危難,戒奢侈,行節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性情不能克服慾望,這也(如同)挖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遠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他們沒有一個不為國家深切地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後國君的品德就開始衰微了。國君開頭做得好的確實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過去奪取天下時力量有餘,現在守衞天下卻力量不足,這是為什麼呢?通常處在深重的憂慮之中一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已經成功,就放縱自己的性情來傲視別人。竭盡誠心,雖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結成一家,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路之人。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臣民)只求苟且免於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內心裏卻不服氣。(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們像水一樣)能夠負載船隻,也能顛覆船隻,這是應當深切謹慎的。疾馳的馬車卻用腐爛的繩索駕馭,怎麼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國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夠做到一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就要想到用知足來自我剋制,將要興建什麼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謙虛並加強自我約束,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處於)眾多河流的下游,喜愛狩獵就想到網三面留一面,擔心意志鬆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擔心(言路)不通受矇蔽就想到虛心採納臣下的意見,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讒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施加恩澤就要考慮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發怒而濫用刑罰。全面做到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弘揚這九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它。那麼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的忠誠。文臣武將爭先恐後前來效力,國君和大臣沒有大事煩擾,可以盡情享受出遊的快樂,可以頤養得像赤松子與王子喬那樣長壽,皇上彈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説什麼,天下人就已經都有教化了。為什麼一定要(自己)勞神費思,代替臣下管理職事,役使自己靈敏、明亮的耳、眼,減損順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註釋

1、長(zhǎng):生長。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樹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在下愚:處於地位低見識淺的人。

5、明哲:聰明睿智(的人)。

6、當神器之重:處於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時認為“君權神授”,所以稱帝位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間。

8、休:美。這裏指政權的平和美好。

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10、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1、殷憂:深憂。

12、實:的確。

13、克終者蓋寡: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蓋,表推測語氣。

14、傲物:傲視別人。物,這裏指人。

15、吳越為一體:(只要彼此竭誠相待)雖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結成一家。胡,指北方;越,指南方。

16、骨肉為行路:親骨肉之間也會變得像陌生人一樣。骨肉,有血緣關係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無關係的人。

17、董:督責。

18、振:通“震”,震懾。

19、苟免而《www.》不懷仁:(臣民)只求苟且免於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

20、怨不在大:(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21、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應寫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諱而寫作“人”。

22、載舟覆舟:這裏比喻百姓能擁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統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23、見可欲: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賞析:

《舊唐書》曾讚揚魏徵的奏疏“可為萬代王者法”。對於魏徵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視,説它是“言窮切至”,使得自己“披覽亡倦,每達宵分”。他還曾使用“載舟覆舟”的比喻來訓戒太子。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經常拜讀這篇奏疏,用以規戒自己。由此可見它在封建時代的重要意義。即使到了現代,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也仍有值得借鑑的意義。

這篇奏疏,在寫作上很有其特色,它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文章根據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績之後,逐漸驕傲自滿,生活日趨奢靡地情況,指出了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不可以“竭誠以待下”,必然會使“骨肉為行路”,最後導致至親疏遠,君臣解體,離心離德,難於保守天下。奏疏不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危害的道理講得清清楚楚,而且還對症下藥,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確具體,又實用而不空泛,針對性很強。

奏疏從頭至尾,多用駢偶,或相對為文,或排比論述,辭工文暢,音律和諧,鏗鏘成韻,讀來如覺連珠滾動,文章一氣呵成,論述步步為營,氣勢雄健有力,警示振聾發聵。

《諫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諫議大夫魏徵寫給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鑑不遠,故能勵精圖治。隨着功業日隆,生活漸加奢靡,“喜聞順旨之説”,“不悦逆耳之言”。魏徵以此為憂,多次上疏切諫,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先以比喻開篇,通過成敗得失的比較推論,歸結到“可畏惟人”,指出了爭取人心的重要性。在這篇文章中,魏徵緊扣“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規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儉,不輕用民力。這個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安邦治國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闢的論述,其主題是在於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君王必須努力積聚德義,具體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等十個建議。寫得語重心長,剴切深厚。

魏徵敢於直諫,在貞觀年間先後上疏二百餘道,強調“兼聽則明,偏信則闇”,對唐太宗開創的千古稱頌的“貞觀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而全文主要闡明的是為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主旨。《諫太宗十思疏》的精神,主要是規勸唐太宗在“貞觀之治”取得成就以後,仍要牢記隋亡的教訓,“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善始”、“克終”,以“積其德義”,使國家達到到長治久安的局面。

《古文觀止》評價:通篇只重一“思”字,卻要從道義上看出,世主何嘗不勞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義,則反不如不用思者之為德也。魏公十思之論,剴切深厚可與三代謨、誥並傳。

魏徵這篇諫疏是規勸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文章第—段即開宗明義,用樹木、河流作比,説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第二段分析“取易守難”的道理,並從“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入手,得出守成之君“所宜深慎”的結論,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説服力。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具體內容。所謂“十思”,歸納起來,即戒奢安民、思危反滿、寬容仁慈、慎始善終、虛心納言、拒邪黜奸、刑賞以法。

以“固本思源”為喻,説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開篇並沒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內容,而是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話題。“臣聞”的口氣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從正面説,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題:“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三個排比句,兩個作比喻,一個明事理,淺顯易懂,不容置疑。再從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望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這樣就加重了強調意味。反問的一句,差不多帶有“挑釁”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處。接着,進一步明確指出,“人君”地位高,責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要想國家長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一樣荒誕。這一段的結尾,照應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與“水”的比喻。

第二段

總結歷史經驗,並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終者蓋寡。”開頭幾句,寥寥數語,就概括了歷代君主能創業不能守成的普遍規律,這雖説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國之安”,就必須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來,作者以“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設問,引出更為具體的分析論證,指出“殷憂”與“得志”的不同心態:殷憂,則竭誠待人;得志,則縱情傲物。而“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對人的態度不同,其結果反差強烈,這説明能否恭儉下人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動用嚴刑也無濟於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這裏借鑑古人的論述,將君和民的關係比作水與舟的關係,發人深省。

第三段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十思”的核心內容是正己安人,但具體又有所側重。“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這兩條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等;“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這兩條是戒驕戒躁,勸皇帝要恪守職分,不驕不躁,虛懷若谷,從諫如流;“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是勸皇帝不要放任自己的慾望,要持之有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是勸皇帝勤勉政事,處置謹慎,不要怠惰;“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是説“兼聽則明”,放低身段,多聽取臣下的意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是説“偏聽則暗”,自己有傾向直臣,罷黜小人;“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是説賞罰要按國家尺度實行,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頗。“十思”就是十條勸戒,語語坦誠,字字驚心。文章最後從正面論述做到“十思”的好處,描繪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從用人,納諫,賞罰,多方來講、其中提到的“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即“用人”“納諫”策略,實際上成為初唐的治國方略,創造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魏徵提出的“十思”能給我們哪些寫作的啟示呢?

一是陳述意見的針對性。這奏疏是給皇帝看的,是用來勸諫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陳述的內容無一不針對帝王的易犯病,又無一不為“垂拱而治”的封建統治着想,使唐太宗樂於接受。二是思考問題的全面性。這“十思”的內容涉及到與帝王冶國興邦有關的十個問題。從生活到政治,從人個慾望以品德修養,凡存在的主要問題作者全都考慮到。不但指出問題,而且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費苦心。三是安排條款的序列性。“見可欲”“將有作”“念高危”“懼滿溢”“樂盤遊”“憂懈怠”“慮雍蔽”“懼讒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條,多而不亂。四是語言表達的齊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構成排比,一氣呵成,形成齊整,氣勢磅礴。顯然,這篇古代佳作給我們帶來很多有益的寫作啟發。

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即使用嚴酷的刑罰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恫嚇人們,結果只能使人們圖求苟且以免於刑罰,卻不會懷念國君的恩德,表面上態度恭敬,可是心裏並不服氣。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像水一樣,可以載船,也可以翻船,這是應該特別謹慎的。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是它的根系牢固;想要河流長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頭;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多聚積道德仁義。

譯文 篇四

我聽説: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穩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穩固卻想要樹木生長,道德不厚實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最愚昧無知,(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您這)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着國家的重要職權,據有天地間重大的地位,不考慮在安逸的環境中想着危難,戒奢侈,行節儉,這也(如同)是砍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遠啊。

(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開頭做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保持到底的(卻)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因為處在深重憂患之中,一定會竭盡誠心地來對待臣民。既已成功,則放縱自己的情感來傲視別人。竭盡誠心,就會使敵對的勢力(和自己)聯合,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路之人。雖然(可以)用嚴酷的刑罰監督(人們),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人們)最終苟且免於刑罰但不會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內心裏卻不服氣。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們像水一樣)能負載船隻,也能顛覆船隻,這是應當深切戒慎的。

如果真的'能夠做到:見到自己喜歡的,就想到知足來自我剋制;將要興建什麼,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寧;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充滿危機,就要不忘謙虛來(加強)自我修養;害怕會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容納千百條河流;喜愛狩獵,就想到網三面,留一面;擔心意志鬆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害怕受矇蔽,就想到虛心採納臣下的意見;畏懼説壞話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來斥退奸惡小人;施加恩澤,就要考慮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發怒而濫用刑罰。全面地做到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發揚光大“九德”的修養,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它,那麼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盡到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的忠誠;文臣武將一起任用,垂衣拱手、不親自處理政務,天下就能治理好。為什麼一定(自己)勞神費思,代替百官的職責呢?

.作者、寫作背景 篇五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題。

長安完盛之時,有一道術人,稱得丹砂之妙,顏為弱冠,自言三百餘歲。京都人甚慕之。至於輸貨求丹,橫經請益(橫經,橫陳經書。請益,指請教)者,門如市肆。時有朝士數人造其第,飲啜方酣,有閽者報曰:郎君從莊上來,欲參覲。道士作色叱之。坐客聞之,或曰:賢郎遠來,何妨一見?道士顰蹙移時,乃曰:但令入來。俄見一老叟,鬢髮如銀,昏耄傴僂,趨前而拜。拜訖,叱入中門,徐謂坐客曰:小兒愚騃,不肯服食丹砂,以至於是。都未及百歲,枯槁如斯,常已斥於村墅間耳。坐客愈更神之。後有人私詰道者親知,乃雲:傴僂者即其父也。好道術者受其誑惑,如斯嬰孩矣。(王仁裕《玉堂閒話》)

1.下列句中紅色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稱得丹砂之妙 稱:聲稱。

B.時有朝士數人造其第 造:到。

C.坐客愈更神之 神:以為神。

D.後有人私詰道者親知 詰:審問。

2.對下列句中紅色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顏如弱冠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因此,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紀。

B.至於輸貨求丹

輸貨:運送財物。

C.欲參覲

參覲:拜見。

D.道士顰蹙

顰蹙:皺眉着急。

下列語句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3.①門如市肆 ②作色叱之 ( )

A.①門前像市中店鋪一樣 ②變了臉色呵斥他

B.①門前像市場一樣 ②變了臉色呵斥他

C.①門前像市場一樣 ②做出樣子呵斥他

D.①門前像市中店鋪一樣 ②做出樣子呵斥他

4.①但令入來 ②昏耄傴僂 ( )

A.①但是命令進來 ②年老糊塗而駝背

B.①只是讓他進來 ②年老糊塗而駝背

C.①只是讓他進來 ②頭昏年老而駝背

D.①但是命令進來 ②頭昏年老而駝背

5.好道術者受其誑惑,如斯嬰孩矣。( )

A.喜歡道術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這種小孩子一樣了。

B.喜歡道術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樣了。

C.喜歡道術的人受到他欺騙迷惑,像這種小孩子一樣子。

D.喜歡道術的人受到他欺騙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樣了。

6.下列敍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道士面容顯得很年輕,自言三百餘歲,因而京都很多人不惜財物來求他那可長生不老的丹砂,並向他請教。

B.幾個朝士到道士住宅時,道士自己飲酒喝茶正酣,守門人報説道士之子求見,道士作色叱之。坐客勸説他才答應一見。

C.一白髮老者入前而拜道士,道士叱之入中門。道士後對坐客説,這是他的小兒,因不服丹藥才這般衰老。

D.坐客更加把道士當成神了。後來有人私下問道士的親朋,才知道那個駝背的老人就是他的父親。

註釋 篇六

[1]疏:奏議的一種。奏議是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總稱,包括奏、議、疏、表等

[2]長(cháng):高固:使……穩固。

[3]遠:使……流得遠。浚:疏通,深挖。

[4]當: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佔據天地間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間。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大。

[9]克:能夠。蓋: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斷。

[10]蓋:承接上文,表示推斷原因。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別人。物:這裏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吳越:吳國和越國。

[13]行路:路人。

[14]董:督責,監督。

[15]振:同“震”,威嚇。

[16]作:興作,建築。指興建宮室之類。

[17]謙沖:謙虛。自牧:自我修養。

[18]下:居於……之下。

[19]盤遊:打獵遊樂。

[20]三驅:《易經》:“王以三驅。”指狩獵有度,不過分捕殺。三驅,網三面,留一面。

[21]敬:慎。

[22]黜:排斥。

[23]宏:使……光大。茲:此。九德:指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

[21]簡:選拔。

[25]信者:誠信的人。

[26]百司:百官。

原文: 篇七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望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原文 篇八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為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並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譯 篇九

【原文】

諫太宗十思疏

作者:[唐]魏徵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遠者[2],必浚其泉源[3];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6],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9]。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10],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11]。竭誠則吳越[12]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13]。雖董之以嚴刑[14],震之以威怒[15],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16],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17];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18];樂盤遊[19],則思三驅以為度[20];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21];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22];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23]。簡能而任之[24],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26]

【註釋】

[1]疏:奏議的一種。奏議是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總稱,包括奏、議、疏、表等

[2]長(cháng):高固:使……穩固。

[3]遠:使……流得遠。浚:疏通,深挖。

[4]當: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佔據天地間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間。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大。

[9]克:能夠。蓋: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斷。

[10]蓋:承接上文,表示推斷原因。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別人。物:這裏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吳越:吳國和越國。

[13]行路:路人。

[14]董:督責,監督。

[15]振:同“震”,威嚇。

[16]作:興作,建築。指興建宮室之類。

[17]謙沖:謙虛。自牧:自我修養。

[18]下:居於……之下。

[19]盤遊:打獵遊樂。

[20]三驅:《易經》:“王以三驅。”指狩獵有度,不過分捕殺。三驅,網三面,留一面。

[21]敬:慎。

[22]黜:排斥。

[23]宏:使……光大。茲:此。九德:指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

[21]簡:選拔。

[25]信者:誠信的人。

[26]百司:百官。

【譯文】

我聽説,要讓樹木生長,就一定要使它的根本穩固;想要河水流得長遠,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頭;想使國家安定,就一定要積聚自己的道德仁義。水源不深卻希望水流得長遠,根不牢固卻要求樹木生長,道德不深厚卻想使國家安定,我雖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着主持國家的重大責任,在天地間佔有重大的地位,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永無止境的美善。不考慮在安逸的環境中想到危難,戒除奢侈而厲行節儉,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慾望。這也就像砍斷樹根卻要樹木長得茂盛,堵塞泉源卻希望流水長遠一樣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開始做得好的確實很多,但是能夠堅持到底的卻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難嗎?大概是他們在憂患深重的時候,必然竭盡誠意對待下屬,一旦得志,便放縱情慾,傲視他人。竭盡誠意,那麼即使像吳、越那樣敵對的國家也能結為一個整體;傲視他人,那麼骨肉至親也會疏遠得像過路人一樣。即使用嚴酷的刑罰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恫嚇人們,結果只能使人們圖求苟且以免於刑罰,卻不會懷念國君的恩德,表面上態度恭敬,可是心裏並不服氣。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像水一樣,可以載船,也可以翻船,這是應該特別謹慎的。

身為君臣,果真能夠做到:見了想要得到的東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就想到要適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寧;考慮到帝位高隨時會有危險,就想到要謙虛,並且加強自我修養;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江海是居於百川的下游;喜歡打獵遊樂,就應該想到國君一年只可打獵三次的禮度;擔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謹慎有始有終憂慮會受矇蔽,就想到虛心接納下屬的意見;害怕讒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惡小人;加恩於人時,就想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賞賜不當;施行刑罰時,就想到不要因為正在發怒而濫施刑罰。完全做到上述十個方面,擴大九德的修養,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選擇品德高尚的人而跟從他們,那麼,聰明的人就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智謀,勇敢的人就會竭盡他們的氣力,仁愛的人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實的人就會奉獻他們的忠誠。文臣武將都得到任用,君臣之間相安無事,可以盡情的享受遊玩的樂趣,可以養生長壽,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又何必耗費精神苦苦思索,代行百官的職務,驅使聰明的臣子,就可以達到道家提倡的無為而治了。

【賞析】

《諫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諫議大夫魏徵寫給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在這篇文章中,魏徵緊扣“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這個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安邦治國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闢的論述,其主題是在於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君王必須努力積聚德義,具體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等十個建議。魏徵敢於直諫,在貞觀年間先後上疏二百餘道,強調“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對唐太宗開創的千古稱頌的“貞觀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而全文主要闡明的是為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主旨。

“太宗懷鷂”,見於唐人劉悚的《隋唐嘉話》,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名臣魏徵的故事。唐太宗喜歡玩鳥,有一天,他得到一隻形態俊異毛色漂亮的鷂鳥,十分寵愛,便放在手掌中賞玩不已。這時魏徵從遠處走來,太宗急忙把鷂藏在懷裏;魏徵發覺了,就近前來向太宗稟告事情,他乘便向太宗講述古代帝王由於貪圖安逸享樂、沉醉聲色犬馬而最終喪國滅身的事,勸諫“明君”當以此為戒。魏徵滔滔不絕地講着不想停下來,那鷂鳥在太宗懷裏快被憋死了,太宗感到可惜;但他一向敬重魏徵,不想打斷他的話。魏徵便沒完沒了地講下去,直到那鷂鳥死在了太宗的懷裏。

作為一國之君的唐太宗,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卻也有自己既敬重又畏懼的人,那就是著名的“諫官”魏徵。長期擔任“諫議大夫”的魏徵,是輔佐太宗實現貞觀之治的主要謀臣,先後上諫二百餘項,他常常勸諫太宗以亡隋為鑑,居安思危,行聖賢之治。魏徵以忠耿直諫着稱,太宗以善納忠言名世,君臣默契配合,傳為千古佳話。歷史上唐太宗就曾將魏徵的“兼聽則明,偏信則闇”作為座右銘,並留下“三鏡自照”的形象比喻:“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至魏徵比他早逝,他便哀歎“朕痛失一鏡也”!

皇帝也是人,玩鳥本身並無大錯。然而太宗玩鳥時卻怕被魏徵看見,他藏鳥於懷的舉動,猶如頑童之懼怕嚴師,小孩之躲避父母。他寧可將寵鳥捂死也不肯讓魏徵知道,這一細節更是將他的敬畏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而“佯裝不知”的魏徵卻喋喋不休地講下去,有意讓鷂鳥憋死懷中而達到勸諫之目的,這一充滿智慧的細節也使故事增添了趣味,讀來令人忍俊不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jlryn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