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教師的講課技巧(精品多篇)

教師的講課技巧(精品多篇)

教師的講課技巧(精品多篇)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要求 篇一

説課中的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要求,是由説課的主要特徵所決定的。説課強調説“理”,説課中闡述“為什麼要怎樣教”説“理”,它涉及大綱、教材、學情、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等一系列教育教學的基礎理論。

在説課活動中貫徹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要求,保證了教師的課堂教學得以在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從而為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提供了有利保證,它也使經驗型的實踐性教學活動上升為一種科研型的、研究性的教學探究過程,從而使教育教學理論也得以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得到驗證和發展。

要在中國小説課活動中落實好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要求。首先必須正確認識與處理理論與教學實踐的辨證關係。從本質上講理論與教學實踐是統一的,但由於理論具有普遍性,而教學實踐的實際情況卻千差萬別,所以,有時候,有些教學實踐中的做法,從道理上講是可行的,但在實際教學中卻行不通,有時則道理上講不通,而實際教學中卻行得通。如果不切實際地照搬教育教學理論,就會成為教學中的教條主義,造成理論與教學實踐的脱節。就説課活動而言,就是要求就説的內容進行上課,並通過這種教學實踐,使理論更接近教學實際,從而逐步做到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其次,要處理好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是不能呆板地“説”教學實踐,也不能孤立地“談”教育教學理論,而要把説理論與説教學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且這個“結合”,還應當是自然的,具有某種必然的邏輯聯繫的,不要為説理論而説理論,而要使理論為教學實踐服務,成為實施教學實踐的科學依據,從而使聽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達到增進説課效果之目的。此外,還要把握好“深淺”層度。淺了,僅僅點到,貼標籤似的,固然不好;“深”了,不管需要不需要或有無直接聯繫,把可以搬出來的理論依據統統搬出來,也未必就好的。總之,在説課中做到理論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而且做到結合得自然,是説好課的一個重要條件,合理、科學是對説課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師的講課技巧 篇二

一、教師的授課語言要“甜”

有些教師的課堂語言比較生硬,語氣粗重,平板冷淡,少情寡味,猶如教堂裏扯長嗓音的誦經聲,既不能引起學生的聽課興趣,也不能調動學習積極性,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很有影響。為此,有必要強調一下,教師的授課語言要甜一點。這裏的“甜”,是指充滿教師的激情,飽含知識營養,能激發學生求知慾的言語,是讓學生在甜美、歡悦的感情所造成的氛圍中,集中精力,認真學習的言語。

第一,語言的“甜”,源自對學生、對教師這個職業的愛。只有愛學生,與學生打成一片,才能瞭解到學生的喜怒憂樂、興趣愛好、希望要求。作為心聲的語言,才能温和、親切、甜美。有人對教師這個職業一腔怨氣,對工作抱應付態度,動輒生氣,遷怒於學生,又怎會有“甜”言奔湧?從教十餘年來,我漸漸愛上了教師這個職業,看到學生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樣喜歡他們。緣於這份愛,學生評價我的課堂語言甜而親切。因此,首先要愛學生、愛職業,有道是言由中出,甜自愛來,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要注意心理修養,善於控制和表現自己的情緒。無論在課外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在走進教室之前,一定要使自己恢復常態,不能把自己惡劣的情緒傳染給學生,更不能向學生流露甚至發泄。這種高度的情緒控制力首先來自於平素的心理修養,來自於高度的職業道德。在教室裏,每個教育者,都是屬於教育事業的,屬於教育對象的;即使在課堂上碰到了學生回答不出問題,甚至有不遵守紀律現象,也應該冷靜,保持良好的心緒,和藹、親切,講出“甜”的話語來。

記得剛上班時,一看到學生搗亂,我就會怒上心頭,禁不住狂風驟雨訓斥一番,弄得學生顏面掃地灰頭土臉。現在想起仍覺得很後悔。我們有義務教育他,但是也要維護學生的尊嚴,注意方式。可以把他叫出來用甜的語言教導他,這樣即維護了他的尊嚴,同時也會贏得他的感激和尊重。

第三,注意揣摩言語技巧,運用語氣、語調、節奏等把話説得更“甜”一些。甜的言語,除了浸透了感情之外,一般還表現為語氣親切,柔軟,但不失莊重感;語調低一點,但不失其速度與生氣;語感兒童氣足一些,又沒有矯揉造作之嫌。話中洋溢着與學生一道探尋知識奧祕的興味。這就需要學點兒童心理學和兒童語言,儘量把自己失去的童心尋回一些兒來,使自己的口語對兒童的口味。唯其如此,才能使學生聽出“甜”味來。

第四,要注意表情的運用。人們的面部表情是豐富多彩的,它最複雜、最敏感,也最微妙。甚至很難用語言表達的細微深刻的感情,都可以通過面部表情惟妙惟肖地表達出來。課堂上,學生不但要聽,還要看。要讓學生感覺出語言的“甜”味來,無疑表情可以幫你大忙。如果你面目慈祥可親,情感表露豐富,會大大加強言語“甜”的效果。上大學時,一位姓顧的老師教我們《理論力學》課,這門課深奧晦澀,但是我們整節課都聽得很專注,而且能學會。為什麼呢?因為顧老師和藹可親,眼神中含着笑意和鼓勵,諄諄善誘的語言洋溢着快樂,像敍家常一般,在不知不覺間,每一個知識點像潺潺的泉水一般流進我們的腦海。因此,且不可忽視面部表情的作用,特別是眼神的運用。要讓學生從你的眼神中看出深厚而動人的感情,傾心而熱烈的囑託,熱情而深沉的關懷。

二、教學語言的速度要得當

教學語言的速度“快些慢些”,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科學,對於教學效果的好壞有直接的影響。並且,這“快些慢些”之間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學問。

日常生活中,每位教師各有自己的語言習慣,彼此説話的速度總是有差別的。比如,年輕教師説話比較快,連珠炮式;老年教師説話往往緩慢,“掛慢檔”;女教師講話,常常比男教師快;這些都是指“生活語言”來説。至於“教學語言”則屬於一種專門的工作語言,它在許多方面與生活語言不同。就拿速度來講,不論是什麼年齡、性格、籍貫、性別的教師,一旦進了課堂,上了講台,就不應該用日常的生活語言習慣速度去講課,而必須受課堂教學自身規律的制約,受與教學有關的諸多因素的支配,不得有任意性。

凡有事業心、責任感的教師,都應該對自己的教學語言速度進行一番科學的分析與檢驗,都應該認真地探索和把握最科學、最合理的教學語言速度。

有些教師上課時説話的速度過快,看起來滔滔不絕、口若懸河,而學生聽課的效果並不好。我們學校有一位女教師,敬業精神首屈一指,但是講課的語速太快了。上一句尚未聽清,下一句又嘰裏咕嚕出來了,學生們總是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來聽課,久而久之就疲憊不堪了。這正是因為發送信息的頻率太高,使聽課人的大腦對收取的信息處理不迭,勢必形成信息的脱漏、積壓,導致信息傳收活動的障礙甚至中止。

反之,假使教學語言速度過慢,遠遠跟不上學生大腦處理信息的速度,弊病同樣很大。因為,那不僅會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教學時間,而且,更壞的結果是將導致教學對象精力渙散。我上大學時教《測量》的一位教師,説話的速度很緩慢,慢悠悠説完了上句,沉吟片刻又説出了下句,時常有的學生聽着聽着就睡着了。這是因為大腦對所收到的信息已經完成了選擇,進行了反饋或儲存的處理,這時仍然沒有新的語言信息傳送過來,一再地脱節、等待,持續時間一長,感官和大腦皮層細胞自然會引起倦怠,從興奮轉入半抑制狀態。在心理上也會呈現出厭倦疲乏的反應,降低聽課的興致與效果。那麼怎樣才能科學地確定和把握教學語言的合理速度呢?

一般地講,至少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首先是教學對象的年齡因素——這是確定教學語言速度的重要依據。給不同年齡、不同年級的學生上課,教學語言的合理速度有明顯差別。對中學生、大學生,其感官功能、大腦發育情形與負荷能力都逐漸成熟,呈現出精力充沛,反應靈敏、迅速的特徵。這時,他們説話、思維和舉止動作都是速度很快的。面對這樣的教學對象,教學語言的速度就得與之相適應才是合理的。

其次,是教學內容因素——這是確定教學語言合理速度的又一重要依據。即,在同一年級,對同一批教學對象,講不同學科的課或者同一學科的不同內容,由於教材有深淺難易之分,教學語言的速度也應有快慢之別。比如,講述的速度一般快於講解的速度;講淺顯易懂的內容一般比講艱深繁難的問題時説話快。

再次,是教學環境因素——這也是制約教學語言速度的條件之一。例如,在小班上課與在合堂教室上大課,教學語言速度就有差別;上內堂課與上外堂課也不同。空間大、距離遠,語言速度就要相應地放慢。另外,課堂內外環境安靜不安靜,有無噪音干擾等等,也對教學語言速度有影響。

三、教學語言的響度要適當

由於性格、氣質、體質、語言習慣等多方面的差異,每個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説話的高、低、強、弱各不相同。有的愛粗喉嚨大嗓門兒,有的總是柔聲細語。各種語言習慣,在生活中一般並不妨礙思想交流。但是,上課堂講課,説話的高、低、強、弱就是個不能不講究的重要問題了。如果響度不當,不光對授課效果有影響,而且與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也有關係。響度合理是理想的教學語言的重要條件之一,也是一切運用有聲語言的場合應當講究的問題。

教師上課,傳授知識,是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活動。為提高教學效果,不能不努力尋求教學語言的“合理響度”,也就是使自己説話的音高、音強、音長達到和控制在最適當的程度。具體標準是使坐在每個位置上的學生都能毫不吃力地聽清楚教師講的每句話,發出的每個音節,並且耳感舒適。如果達不到或超過這個合理響度,就會妨礙信息傳遞,影響聽課的效果。

不少教師自恃聲音“宏亮”,即使在小課堂上課也習慣於放開嗓門,像在大會上講演。殊不知這種習慣的壞處實在很多:首先是講者不必要地做多餘的功,無謂地消耗能量和精力;其次,由於學校教學區的建築結構,不論樓房平房,總是一排排教室毗鄰連接的,當這屋上課時,那屋也在上課。如果某個教室裏教師講課聲音過大,對四鄰是很討厭的干擾,對整個教學秩序也起着破壞作用。再者,對本班的學生來説,超過所需響度的講話會使聽者感到太受刺激,心神不寧,影響收取信息和及時反饋。這個學期,學校聘請了一位很有實踐經驗的老工程師講課,他的聲音簡直如雷貫耳,學生應該聽得很清楚了吧?其實學生苦不堪言,尤其是第一排的學生,不聽覺得可惜,聽得話又震得耳朵難受。

反之,如果教師説話聲音過小,達不到必須的響度,後面幾排座位上的學生就聽不清,不能順利地收取到教師發出的全部語言信息,當然也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我講課的弊端就是聲音太小,後面的學生總提意見。聲音不能覆蓋全堂,不僅降低了教學效果,同時也好像自己自信心不足似的。

到底怎樣科學、合理地把握教學語言的響度呢?這要靠教師自己善於體會揣摩,善於在實踐中總結。話是講給教學對象聽的,要時時從聽者的角度着想。這裏,不可忽視的一個標準,是講課者本人的耳感。即自己講話同時,自己的耳朵也在聽着。自己説話聲音高低強弱,音響效果怎樣,自己的耳朵就隨時在“監聽”和檢驗,有一種現象很有趣:大凡耳聾或聽力弱的教師往往習慣於用過響的聲音説話。這正表明,個人的聽覺對於個個把握説話響度的重要。

有經驗的講課,總是很自然地藉助個人耳感,根據課堂空間大小,最近和最遠的學生座位與講台間的距離,聽課人數的多少,教室有無天花板,門窗是開是關,課堂內外噪音大小等等各種與音響有關的因素,以及個人聲音的特點,把握個人説話的合理響度,追求響度的最佳效果。

對有聲語言來説,響度合理的是保證交流思想、傳遞信息效果的最重要條件之一。要掌握得好,既需弄清許多複雜的原理,又需積累足夠的實踐經驗,這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應當充分重視,切切實實地下些功夫。

四、講課要有節奏感

語言節奏是指講課時語音、語調的高低和説話的速度。

首先,語音要清楚流暢。教師明快清晰的語音,能博得學生的好感,為撥動學生的心絃創造良好的條件。這就要求教師儘量使用普通話講課,避免難懂的俚語和鄉音,只有教師講課字字清晰,學生才能聲聲入耳。

其次,語調要抑揚頓挫。這種語調高低的交迭伴隨着感情的起伏,就形成了一種節奏。這種節奏作用於學生的感官神經,就能導致大腦皮層不斷產生)本站●(興奮,引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和強烈的感情共鳴,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高爾基説得好,“在距離近的地方要避免使用同樣的字眼、聲音和音節。”語調只有高低相別,錯落有致,學生聽起來才能精神飽滿,興趣盎然。

再次,説話要快慢適度。一般來説,説話速度要根據講課內容和學生情況而定。

對重點內容要反覆地講,以期使學生加深印象;對難點要緩慢地講,讓學生有回味咀嚼的過程。有時這一點我就沒處理好。在學習有關平面匯交力系的合成這一節中,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力系,而且力系的合成在以後的課程學習中會不斷用到。儘管我在講述力系合成時刻意放慢節奏,但是從反饋回來的信息看,我講的還是偏快,立即反映出學生在上課時並沒有徹底理解合成公式的內涵。

對一般內容要簡明地講,使學生了解概要。我的學生曾對我説,如果課堂上老師講課節奏太慢,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下降,學習熱情會冷談下來。比如在我的一節課中,我採用快節奏的方式講課。因為這一節中知識點少,而且學生在國中已有所瞭解,內容較少且枯燥。我就多舉例子多設問,並讓整節課節奏緊湊,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始終被我吸引着,這樣的節奏既省時間,又能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點迅速轉入新的知識點學習中。

因此,適當的講課速度能使學生在教學節奏中把握最重要的東西。如果一律用同等速度平鋪直敍,那就會機械呆板,使學生一片茫然,不得要領。

綜上所述,良好巧妙的教學語言,即要“甜”,又要有恰當的速度、響度、節奏感,這樣才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消化,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效果。

.內容的要求 篇三

在説課中,做到內容正確,是十分重要的,一切教學藝術的運用,都應建立在教學內容的正確之上,如果內容出現謬誤,即意味着學生在課堂教學當中接受的將是一種錯誤的信息,這是不應該發生,也是説課應當避免的。內容正確,是説課的最基本的要求,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教材的分析、理解,包括教材的中心、結構。重點、難點和通過教材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都必須説得正確無誤,能夠體現教材內容的高度科學性;二是在處理教材,即述説教學過程的時候,不能出現知識性的差錯,所涉及的名詞、術語、概念必須科學正確、表述無誤,而且所傳授的知識,也必須是反映客觀事實及其規律性的知識,換句話説,也就是所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都都應當科學準確,不允許有任何疏忽和失誤。説課的內容要體現完整性和系統性,雖然學科不同,內容也會有所不同,但該説些什麼還是有一個基本的要求,如課程標準(大綱)、教材、教法、學法、板書、練習設計、理論依據,無論哪個學科都是需要説到的基本內容。在説課活動中,要根據時間的限制或突出重點的需要,要求內容有詳有略,重點突出,有的內容應當略講、少講,但以不損害説課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為前提,不然就會影響説課的質量。突出重點,是達到最優化的一條重要途徑。一個是內容總體上的重點,指的是構成説課基本內容當中,最能反映説課本質特點的部分,即“怎樣教”和“為什麼要這樣教”的部分。特別是由於説課者的教學能力、水平綜合反映在教材處理上,所以説課中的教學過程這部分內容更需要詳説、細説。説清楚教學過程有哪些環節,這些環節是怎樣一步一步安排的,每個環節又有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又是怎樣一步一步落實的等等;另一個是所説教材教學方面的重點。這些重點往往是教材中的精華,是必須要讓學生掌握的內容。而難點則是學生在獲取某部分知識或技能過程中由於受知識和能力侷限所造成的障礙。凡是這樣的重點或難點也需要詳講、細講。説課中能否做到該詳則詳,該略則略,不但反映了説課者説課技巧的成熟程度,也説明説課者理解教材的準確性和實際處理教材的技能。只有抓住重點,突出重點,課才會説得精彩,讓人印象深刻。説課要求內容有序、聯貫,序就是次序,説課先説什麼、後説什麼、再説什麼,雖然不是絕對固定,但也必須按照自身固有的內在順序性,一步步按序述説,不能錯位、顛三倒四。如説教材,總是放在説教法、説學法的前面,説學法也總是放在説教法的後面。這決非是刻板的程式,而是説課過程邏輯性的體現。所以説課內容要求做到有序,而且條理清楚、意思聯貫、邏輯嚴密、結構合理、流暢自然、環環緊扣,以便為實現説課過程的全程優化,提供切實的保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wvgq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