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多篇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多篇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多篇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1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有三個,一是掌握生字詞;二是熟讀課文,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三是抓住文中對父親語言、動作、外貌的描寫,來體會父親愛的了不起。

文章值得推敲的語句很多,人物的心理變化較複雜。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裏入情入境,情有所動,理有所悟,我抓住“父親愛的了不起”為突破點,以點帶面,在這個點上把朗讀、感受、體驗、想象、情感的昇華結合起來,反覆誦讀、反覆叩問、反覆感悟,使其發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功效。

文中的父親用自己的行動譜寫了一首愛的頌歌。有三個描寫父親的場景感天動地:第一個是他悲痛欲絕,但重新挺立的場景;第二個是許多人勸他別挖,但他不聽勸的場景;第三個是他孤軍作戰,傷痕累累的場景。仔細研讀,不難發現第三個場景令人刻骨銘心。“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先指導學生從時間上讀出父親的勞累;再接着從父親的形象上讀出他沉甸甸的愛和肉體的痛苦;繼而在體驗父親心理活動中讀出他內心的孤獨與苦悶;最後探究父親的精神支柱,讀出偉大形象。學生在立體推進的朗讀過程中,與主人公共同體驗,共同感受,緊接着拓展到汶川大地震中一些感人的場景,通過音樂的渲染等,使學生的心靈受到薰陶,從而實現文本的教學目的,感受文本的強烈震撼。

可是,作為語文課堂,僅僅讓學生感動就夠了嗎?在教學中如何尋找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呢?如何在人文教育的同時促進語文知識的訓練,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呢?這是我以後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2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篇課文,主要講述了1994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時,一位父親冒着生命危險,不顧勸阻歷經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於在廢墟中救出了自己的兒子和其他同學的傳奇故事。這是一篇表現特殊環境下父子之情的課文。內容淺顯,但內涵深刻,語言樸實,但感情真摯,令人動容。

本課的學習難點是讓學生明白這對父子為什麼了不起。作為第一課時,我先走進的是這位父親,即課文的1—12自然段。在這部分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了兩個片段:一是父親不顧旁人的勸説,堅持要在廢墟中挖掘,面對好心人、消防隊長、警察的阻擋,父親的回答只有三句問話,體會父親這三次問話心情的不同則是重點。二是父親不顧自己身心的疲憊,依舊執着地堅持了38小時,重點感悟作者羅列時間的細節以及描繪父親外貌的語句。

由於上公開課,我比較緊張,在對文本的把握處理上有些稚嫩,節奏有點快,忽視了很多細微的地方,以至於教學環節銜接地不夠自然流暢,不能遊刃有餘。例如,學生認為11自然段體現出了父親的了不起,我在備課的時候並未做詳細的預設,面對他們突然的反饋提問,不能機智地做出恰當合適的評價語。此外,學生可能對父親的心理變化理解得不夠透徹,最終影響整個父親形象在他們心中的地位。

個人認為成功之處在於聯繫了身邊實際,多媒體播放汶川大地震中湧現出的三位父母的感人事跡,在圖片和音樂的渲染下,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很容易就被其中的情節所吸引,受到了情感薰陶,從中感受到了父母之愛的偉大,有了這樣一個鋪墊,接下來課堂小練筆中學生們變得有話可説,勇於表達了自己真實的心聲,比平時習作表現時要好得多。

通過這次公開課,我經過了一次教學上的小歷練,發現作為一名新手教師確實還存在很多的不足,例如文本分析不能深入淺出,對學生的預設不夠充分,教師評價用語單一,課堂掌控的能力不足等等,也清醒地認識到課堂永遠是生成的課堂,備學生有時候比備課本身要重要。針對不足之處,我需要自己不斷地反思和鍛鍊,才能有所進步,這是一個不斷學習和積累的過程,只有努力才可以做到。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3

《地震中的父與子》描寫是是巨大的災難面前,父與子憑着堅定的信念創造了一個人間的奇蹟。在教材的處理上,根據教學要求和文本的特點把課文劃分為兩課時進行教學。兩課時的教學立足語文,緊扣文本,設定目標的時候,力求做到簡明,這樣課堂上就能夠集中兵力,打殲滅戰,學生就能在反覆觸摸文本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感受,實現三維目標的有效達成。簡明的教學目標既貼近學生,使每個學生通過文本的學習都能有所收穫,有所發展。通過本文的設計、教學,我對新課程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在教學中,我盡力落實新課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點句,文本解讀。

第一課時抓住“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和你在一起!”這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句子,貫穿整個教學內容。通過旁人與父親的對比,體會出父親那種近乎失常的舉動背後,藴含的堅定的信念,體會深沉的父愛。通過揣摩父親的心理來更好地多元個性解讀文本。

在學習重點句描寫父親動作,外貌的這句話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學生通過反覆朗讀,以讀帶講,每次的朗讀都提出要求,提升讀的質量。多元解讀,突出亮點。

二、靈活處理教材,發展思維。

詞語教學這一環節,理解詞語跟感知課文內容聯繫起來,在對文中的`詞語進行梳理後分組進行教學。一組是地震後的場面,通過選詞説話的方式,來檢查學生初讀課文的效果,而不是機械地説説詞語的意思。一組描寫父親的神態認讀並説一段話,概括了課文的內容,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學生通過語言的轉換,促進其語言的內化進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閲讀教學尊重學生的閲讀體驗,在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的心理活動時,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適當的補白,進而有感情地體會朗讀,更深層次地體會深厚的父愛。心理活動進行想象,抓住文本的縫隙,既訓練了思維能力,又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在訓練學生語言的表達時,設計的形式變化還不夠多。學生在對文本補白時的語言,不僅要關注他的對不對,還要關注他的語言的質量。教師的語言對學生起到了示範作用,你能不能像老師這樣説説你自己的感受?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質量。二是高年級的學生在學習文本時在表達方式上還可以做點文章,那麼多的小時作者在表達的方式為什麼這樣寫?又能反映什麼呢?對於學生的寫作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結合文本的內容來進行整合。三是在重點段設計訓練點的時候,集中力量做一點,時間會更充裕效果會更好。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4

第六單元的主要學習目標是能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從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的句子中體會父母之愛。《地震中的父與子》是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因此更要以它為例子,切實貫穿落實以上兩個單元教學目標。

第一課時,我讓學生抓住事情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先理清六要素分別是什麼,羅列在黑板上,然後讓學生把它們串聯起來,自己概括出主要內容。

第二課時,主要是抓住父親的三句簡單重複的問話進行挖掘,適時提問學生父親在説這三句問話時的心情有何不同。以此為切入點,讓學生進行深入研究,明白每一句問話中包含的所思所想。指名讓學生分析,並把自己的體會用朗讀的形式表現出來。在此基礎上,我覺得還可以用採訪的形式問問阿曼達的父親:“人們這樣勸阻,震情這樣嚴重,你為什麼不離開呢?”這樣一採訪,可以更深地走進父親的心靈深處,體會父親對孩子的愛。並且引申出父親對孩子的承諾:“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更你在一起!”讓孩子認識到正是這句承諾支撐着父親堅持下去永不放棄,這正是兒子在廢墟下信心的源泉。

另外,我還緊緊扣住“挖”字進行挖掘,為什麼不寫其他動作而只寫“挖”字?讓學生暢所欲言,討論中明白只有“挖”最能體現出父親的勞累與堅持,從而感受到父親的形象,體會到他的了不起。在此基礎我可以再深化,問學生是什麼在支撐着父親如此苦苦地挖掘?這樣就更能挖掘出父親對孩子的愛,還有承諾。

課堂最後,可以從父親“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是血跡”的外貌描寫拓展到汶川大地震中那些崇高的父親形象,用圖片去激化孩子們的情感,去感受父親們內心的那份傷痛,有了情感累積之後,再去想:“已經堅持挖掘了36個小時,可兒子還是生死未卜,這時的父親最想對兒子説什麼呢?”感人心者莫過於情,情動心動再手動。此時進行寫話練習,讓學生真情的清泓流淌出內心,水到渠成。再讓孩子們情不自禁地用深情地話語讀出來,濃濃的父子情如漣漪般盪漾在教室裏,久久不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dvpw8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