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漢書》的原文和翻譯多篇

《漢書》的原文和翻譯多篇

《漢書》的原文和翻譯多篇

漢書的後世評價 篇一

後世學者對《史記》、《漢書》的評價大異,或褒《史記》貶《漢書》,或褒《漢書》貶《史記》。唐朝以前比較重視《漢書》,宋朝以後較看重《史記》。

《漢書》具有濃厚的封建正統思想

班固生活的時代,封建神學思想已發展成為當時的統治思想,而班氏父子又是“唯聖人之道然後盡心焉”的史學家,他們自然以維護封建神學思想為己任,將“聖人之道”作為自己著作的指導思想。這樣,作者一面承襲《史記》的內容,一面又指責它的“是非頗謬於聖人”,因而篡改《史記》的觀點,使《漢書》更加符合於封建正統思想。

從思想內容來看,《漢書》不如《史記》。班固曾批評司馬遷“論是非頗謬於聖人“。所謂“聖人”,就是孔子。司馬遷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見識卻不及司馬遷。從司馬遷到班固的這一變化,反映了東漢時期儒家思想作為封建正統思想,已在史學領域立穩了腳根。

《漢書》神化西漢皇權、擁漢為正統的思想,其目的是為論證東漢王朝的正統性和神化東漢皇權服務的。因此,以陰陽五行學説為理論根據的“五德終始説”和王權神授的封建神學説教,便成為《漢書》的主導思想。為了宣揚“天人感應”、災異祥瑞的封建神學思想,《漢書》首創《五行志》,專門記述五行災異的神祕學説,還創立《睦西夏侯京翼李傳》,專門記載五行家的事蹟。

《漢書》開創斷代為史和整齊紀傳史的編纂體例。

班固之所以斷代為史,並不是偶然的,而是適應時代的要求。

他總結漢武帝到東漢初年,約一個半世紀的歷史著作,加以創造性的發展,其目的是為當時統治階級的政治服務。班固認為,《史記》的通史體例,將西漢一代“編於百王之末,側於秦項之列”,既不利於宣揚“漢德”,又難以突出漢朝的歷史地位。這是《漢書》斷代為史的根據。於是,《漢書》“包舉一代”,斷限起自西漢建立,終於新朝的滅亡,為了突出劉邦,就將《高帝紀》置於首篇。

這種斷代為史的體例,受到後來封建史學家的讚譽,併成為歷代“正史”編纂的依據。

在編纂體例方面,《漢書》繼承而又發展《史記》的編纂形式,使紀傳體成為一種更加完備的編纂體例。例如,《史記》雖然立了《呂后本紀》,但卻用惠帝紀年,《漢書》補立《惠帝紀》,解決《史記》在體例上的混亂;對於年月的記載也比《史記》詳細和明確。

再者,《漢書》新創立的四種志,對於西漢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社會文化的記載,比《史記》更加完備,從而提高了《漢書》的史料價值。對於傳記的編排,《漢書》基本上按時間先後為序,體例上也比《史記》整齊劃一。

資料豐富,保存許多重要的歷史文獻

現存《漢書》約80萬字,卷帙比《史記》繁富。它增載不少重要的詔令,主要集中在帝紀部分。在許多人物傳記中,《漢書》又收入大量有關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方面的奏疏、對策、著述和書信。在《漢書》的十志中,也有類似的重要歷史文獻的收載,如《食貨志》收入晁錯的《論貴粟疏》等。

《漢書》還增補《史記》對於國內外各民族史的資料。例如,在《史記·匈奴列傳》的基礎上,《漢書》大量增補漢武帝以後的史實,比較完整地記述了自遠古至西漢末年匈奴民族的歷史。《漢書》又合併《史記》的南越、東越、朝鮮、西南夷諸傳,在補充大量的史實基礎上,以合傳形式寫成較為詳細的《西南夷兩粵朝鮮傳》。同時,《漢書》改《史記·大宛列傳》為《西域傳》,記述今新疆境內我國各民族歷史,以及中亞和西南亞諸國史。

漢書的寫作動機 篇二

漢武帝時,司馬遷著《史記》,止於漢武帝太初時期,太初以後的史實便闕而不錄。因此,當時有不少人為其編寫續篇。據《史通·正義》記載,寫過《史記》續篇的人就有劉向、劉歆、馮商、揚雄等十多人,書名仍稱《史記》。

班固的父親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認為這些續篇多鄙俗失真,對這些續篇感到很不滿意,遂“採其舊事,旁貫異聞”為《史記》作《後傳》(列傳)六十五篇。班彪死後,年僅22歲的班固,動手整理父親的遺稿,決心繼承父業,完成這部接續鉅作。同時班固以班彪所續前史未詳,因“以彪所續前史未詳,乃潛精研究,欲就其業”,遂本其父所作,潛精研究,續成其書,繼先人之業。

《漢書敍傳》中,班固曾述其撰書的主旨:“雖堯舜之盛,必有典謨之篇,然後揚名於後世,冠德於百王”,故班固編撰《漢書》有歌頌漢朝的功德之意。

漢書的史蹟 篇三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該書是作者根據劉歆《七略》增刪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藝、諸子、方技六略三十八種的分類體系,另析“輯略”形成總序置於志首,敍述了先秦學術思想源流。其中刪兵書十家,增《七略》,完成後劉向、揚雄、杜林三家於西漢所撰寫的著作。總共著錄圖書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漢書》的語言莊嚴工整,多用排偶、古字古詞,遣辭造句典雅遠奧,與《史記》平暢的口語化文字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中國紀史的方式自《漢書》以後,歷代都仿照它的體例,纂修了紀傳體的斷代史。

《漢書》成書於漢和帝時期,前後歷時近四十年。班固世代為望族,家多藏書,父班彪為當世儒學大家,“ 唯聖人之道然後盡心”,採集前史遺事,旁觀異聞,作《史記後傳》六十五篇。班固承繼父志,“亨篤志於博學,以著述為業”,撰成《漢書》。其書的八表和《天文志》,則由其妹班昭及馬續共同續成,故《漢書》前後歷經四人之手完成。註疏《漢書》者主要有唐朝的顏師古(注)、清朝的王先謙(補註)。

《漢書》開創了我國斷代紀傳表志體史書,奠定了修正史的編例。史學家意學誠曾在《文史通義》中説過:“遷史不可為定法,固因遷之體,而為一成之義例,遂為後世不桃之宗焉。”歷來,“史之良,首推遷、固”,《史風漢》、史班或班馬並稱,兩書各有所長,同為中華史學名著,為治文史者必讀之史籍。《漢書》尤以史料豐富、聞見博洽著稱,“整齊一代之書,文贍事詳,要非後世史官所能及”。可見,《漢書》在史學史上有重要的價值和地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kop1l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