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月光曲》 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月光曲》 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月光曲》 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月光曲》教學反思 篇一

《月光曲》是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課文內容意境雋永、文質兼美,藴含着豐富的美育因素。無論是樂曲、語言、情感,都能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教學時,我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引導學生感悟體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從鮮明的形象中領略人格美

課文塑造了貝多芬、窮兄妹倆兩種人物形象。教學時,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靈美,能使學生受到人格力量的薰陶。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鋼琴家,理解這一人物形象時,我着重向學生介紹他的生平事蹟,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從貝多芬為窮兄妹倆彈奏樂曲這一故事中,讓學生感受到貝多芬不辭勞苦、一心為民作曲彈琴的精神。窮兄妹倆作為勞苦大眾的代表,他們生活很困苦,但十分愛音樂,對生活充滿了樂觀的態度。通過指導學生充分朗讀兄妹倆的對話,能深切體會到窮兄妹倆相互關心、相互體貼、相依為命的善良品性。

二、從生動的語句中感受文章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聽再聽,而文中的詞句更值得反覆誦讀體會,以幫助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例如,在朗讀第九自然段時,我指導學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時間”“一縷一縷”“波濤洶湧”等詞句,讓學生想象並練説:“通過這些詞句,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從而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體會海面由平靜到波濤洶湧、樂曲由舒緩流暢到高亢激昂的變幻。此時,學生雖然沒有親耳聆聽《月光曲》,也能通過充溢着優美意境的語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

三、從優美的樂曲中品味藝術美

《月光曲》是貝多芬創作的經典樂曲之一,其優美的旋律傾倒了無數音樂愛好者。課文中,美妙的琴聲讓兄妹倆深深“陶醉”,“等他們甦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這些都體現了音樂藝術的巨大感染力。教學中,在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體會了課文的意境之後,我運用多媒體播放《月光曲》的音樂,讓學生配樂誦讀,從而切身體會《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藝術的魅力。

不足之處:

本篇課文景美情深,朗讀時應該是徐緩、抒情的基調,只有個別地方,如描寫風起浪湧的語句,語調是激昂的。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把人物思想感情變化的層次表現出來。比如盲姑娘想聽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買不起入場券的隱隱痛楚,貝多芬説明來意時的誠懇、熱情,盲姑娘聽完一曲後的讚美、驚喜等,都應該讀出其中藴含的感情。課堂上,由於急於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學生個別地方朗讀不夠到位。在今後的教學中將不斷改進提高,以達到理想效果。

《月光曲》教學反思 篇二

師: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是文中從哪到哪寫的內容?

生:這個內容是從第二小節到倒數第二小節寫的。

師:當時貝多芬已是世界著名音樂家,經常到世界各地旅行演出、有一年秋天,貝多芬來到萊茵河畔的一個小鎮上演出。演出後,已夜深人靜,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板書:在小路上散步)

他一直在小路上散步嗎?(不是)他的行為發生了什麼變化?

生:貝多芬走近茅屋。(板書:走近茅屋)

師:他為什麼不再散步,而走進茅屋呢?

生:因為他聽到了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彈的正是他的曲子。〔板書:(聽)斷斷續續的鋼琴聲〕

師:貝多芬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為什麼就走進茅屋了?他當時心裏會怎麼想?

生:他心裏想:這是誰在彈奏我的曲子。

生:他心裏想:這個人為什麼彈得這麼糟,究竟怎麼回事,我得看一看。〔板書:(想)誰?為什麼?〕

師總結學法:剛才我們學習時先理清事情發展的起始,然後進一步弄清促使事情發展的原因,同時想像貝多芬的心理活動。整個第二段是寫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的過程。以下的內容也是這樣寫的,請同學們以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按照剛才學習的方法自學下文。(出示小黑板:1.理清事情發展的起始;2.弄清促使事情發展的原因,井想像貝多芬當時的心理活動。)

師:(合作學習結束)請同學們交流學習的情況。(根據學生彙報的情況,完成板書。)

(聽)斷斷續續的鋼琴聲 聽到兄妹對話

貝多芬在小路上散步——————————→走進茅屋————————→走進茅屋

(想)誰?為什麼? (深表同情)

盲姑娘聽得入神————————→彈奏一曲————————→又彈一曲(《月光曲》)

(更加同情) (遇到知音,產生激情)

師:盲姑娘從貝多芬彈奏的曲子準確地判斷出彈奏者是貝多芬,請兩位同學上來演一演。

請同學們評議人物表演時的神情和説話的語氣是否恰當。

生:盲姑娘渴望能聽貝多芬彈曲子,從第三自然段兄妹的對話中可知,現在盲姑娘聽出彈琴的是貝多芬,她不敢相信是真的但又能肯定彈琴的是貝多芬,她特別激動。剛才周彤表演時,説話語氣還不夠激動。

師:你來當一次盲姑娘。(再讓大家評議)

師:《月光曲》到底表現的是什麼樣的意境?它的旋律是怎樣的?請同學們找出寫《月光曲》內容的語段讀一讀。(生讀書)

師:同學們自由讀,邊讀邊在腦海中浮現畫面,馬上對大家説一説自己腦海中的畫面。

生:我的腦海中浮現了這樣的畫面:月光下,平靜的海面微波粼粼,月亮越升越高,天空中出現了微雲,時而掠過月亮;海上風起浪湧,雪亮的浪花拍擊着海岸。

師:你體會得非常好!請大家再讀一讀,不同的畫面請你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交流朗讀體會:先是用優美、抒情的語氣;接着語速略快;最後語調激昂,語速更快。

師:大家體會得很好,讀得很好,討論也非常熱烈。老師想再測試你們的音樂知識掌握的情況。根據你們對音樂的理解,月光曲的旋律是怎樣的?老師這兒有三個答案,請你選擇。(出示選擇題:a.舒緩、明快、激昂;b.明快、激昂一舒緩;c.舒緩、激昂十明快。)

生:我選擇a。因為開始,海面微波粼粼,非常寧靜,音樂應該舒緩;後來天空中有了微雲,要變天了,節奏略快些;最後,海上風起浪湧,海浪拍擊海岸發出震耳欲聾的響聲,非常壯觀,音樂應該是激昂的。

師:你的音樂感受力真好,對音樂的理解也能稱得上是貝多芬的知音了!請同學們練刁朗讀,通過朗讀把音樂的節奏變化表現出來。

評析:

1.《月光曲》一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記敍的,文章有明暗兩條線索。明線是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過程:小路上散步→走近茅屋→走進茅屋→彈奏→曲→又彈一曲(《月光曲》)→記錄曲譜;暗線是貝多芬的感情發展: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很好奇→走近茅屋聽到兄妹對話,產生同情之心→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其音樂天賦讓他有一種遇到知音的激動。這種感情的發展與盲姑娘對音樂的喜愛的感情是交織在一起的。教學時,我抓住明暗兩條線,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採用示範學習第一層,然後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以老師總結的兩條學法進行合作學習,之後交流學習的情況。這一教學設計,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讀書、感悟、交流、評議、練習,實踐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2.修訂版大綱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闡述是:“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片斷設計中也注意體現這一教學思想:讓學生扮演盲姑娘、貝多芬演一演,然後大家評一評。這種設計,將學生置身於一種情境之中,使口語交際很自然。同時更力。深刻理解了課文內容,對人物感情的體會也使學生準確把握了朗讀的語氣、語調。

3.《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學要注意學科之間整合。《月光曲卜課中對《月光曲陽容的理解體現了學科之間整合的意識,發揮了整合的作用。我在教學中緊緊依託語言文字,讓學生找出寫《月光曲》內容的語段反覆朗讀,弄清楚呈現在腦海中的畫面是怎樣的。結合學生具備的音樂知識,設計讀一讀、想一想、選一選的教學,使語文、美術、音樂學科整合自然恰到好處,達到理解《月光曲》優美意境的目的。

《月光曲》優質課堂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體會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2.學會7個生字,理解14個詞語的意思,能用“格外”、“彷彿”造句。

3.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9自然段。

4.進一步學會藉助課題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

教學重點:

進一步學會藉助課題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

教學難點:

想象第9自然段中描繪《月光曲》的內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貝多芬説的兩次説話,體會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教學準備:

《月光曲》和課文的錄音,小黑板。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學習第一段。

1.今天我們學習《月光曲》。“曲”是什麼意思?(沒有歌詞的樂曲叫做曲。)

2.這個“曲”字還有一個讀音,讀曲(qū)。誰能按“曲”(qū)來組詞。

3.《月光曲》這篇課文是講誰的?他是什麼人?你怎麼知道的?

4.齊讀課文的第一段。

二、學習最後一段。

1.整篇文章是寫貝多芬譜寫《月光曲》,課文還有哪一段和他描寫《月光曲》的過程沒有什麼關係?(最後一段)

2.自由讀段,讀後交流

(1)這個曲子叫什麼?

(2)一個曲子為什麼這麼着急,幹嘛飛奔回客棧,還要連夜寫下來?

(3)有感情地朗讀最後一段。

三、通讀全文,交流閲讀所得。

四、學習第九自然段。

1.導入:這一篇文章的題目是《月光曲》,可是文章並沒有寫《月光曲》,這《月光曲》在哪兒呢?

2.自由讀第九節後交流

(1)“月亮正從水天……輕紗似的微雲。”句。

(這裏寫它的意境很美,説明它的旋律很優美。海面上很靜,月亮從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來。月光升起來了,海面上灑滿了銀光。)

結合理解“霎時間”、“ 微波粼粼”、“一縷輕紗似的”等詞語。

指導朗讀“皮鞋匠靜靜地聽着……灑滿了銀光”部分。

(2)“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湧來……”

(3)“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濤洶湧的大海。”

3.指導學生把海面上的三次變化用不同的語調讀出來。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風捲巨浪——月光照耀,波濤洶湧。

4.《月光曲》的曲調在哪?旋律是什麼?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靜的,聲音很輕的;然後“月亮升高,風捲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後“月光照耀,波濤洶湧”應該是感情已到了極點了。所以就是聲音從輕到高,這樣的過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5.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發生了嗎?(皮鞋匠和妹妹的聯想。)這種聯想是怎麼產生的?

6.什麼樣的曲子,什麼樣的旋律才能讓他們想到月亮剛剛升起,大海微波粼粼?你們想想當時的鋼琴曲是什麼樣呢?能形容一下嗎?

7.説經過:貝多芬面對着月光,彈起琴鍵來,一開始,他的琴聲是柔和的、徐緩的,所以聽在他們兄妹倆的耳朵裏,產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聯想,接着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倆的聯想中是月亮升高,風捲巨浪,最後,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盪的,兄妹倆的聯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濤洶湧。

8.播放《月光曲》錄音帶,感受旋律的變化。

9.引:那麼究竟他的創作激情,創作的靈感從哪兒來的?——下節課學。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二、學習2——8自然段。

1. 指名讀第一、二層,思考回答

(1)貝多芬是在怎樣的環境裏散步?是什麼吸引了他的注意?

(2)從兄妹倆的談話中,你能看出什麼?貝多芬聽了兄妹倆的談話會是什麼樣的心情?他會怎樣想?怎樣做?

(3)貝多芬彈的第一首曲子是什麼?一曲彈完了,為什麼又彈一曲?

(①貝多芬是在秋夜,萊茵河畔一個小鎮的幽靜的小路上。時斷時續的琴聲吸引了他的注意。②從兄妹倆的談話中,可以看出兄妹倆親密友愛,互相關心、體諒,手足情深。貝多芬聽了兄妹倆的談話很感動,他想我一定要為姑娘彈琴,於是輕輕地推開門進屋。③貝多芬彈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彈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彈完了,貝多芬聽到盲姑娘激動的讚美,想到盲姑娘不僅愛音樂,而且懂音樂,從琴聲就能分辨出彈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這兒遇到了知音,因此貝多芬也很激動,決定再為盲姑娘彈奏一曲。)

2.《月光曲》的內容究竟是説什麼的?是月光和大海的變化嗎?

(《月光曲》的內容是寫兄妹倆的,特別是寫盲姑娘的。寫她這麼窮困,卻依然要學習貝多芬的樂曲……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寫兄妹倆的貧窮;月亮升高,風捲巨浪是寫兄妹倆學習貝多芬的曲子很投入;月光照耀、波濤洶湧是寫他們看到貝多芬心情非常激動。 《月光曲》也是寫貝多芬自己的心情的,開始是寫貝多芬的心情很平靜,然後第二層寫的是貝多芬的心情漸漸不平靜了,最後一層就是寫貝多芬看到兄妹倆這麼熱愛音樂,所以他心情不平靜。還可以這麼説:樂曲的第一樂段,是描述他在小樹林裏散步,聽見了斷斷續續的琴聲,心裏產生了一分觸動,所以彈出曲子來就是柔和的,徐緩的,這樣的曲子聽在兄妹倆的耳朵裏,使他們產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想像,然後貝多芬看到兄妹倆如此貧窮,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動,手下的琴聲有力,加快了,兄妹倆想象成月亮升高,風捲巨浪;最後是貝多芬覺得自己遇到了知音,萬分的激動,然後手下的琴聲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倆聯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濤洶湧。一句話,貝多芬的《月光曲》所寫的內容就是那天晚上他的遭遇和他的心情。)

3.指導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第二層。

仔細琢磨盲姑娘説的話,瞭解她是一個怎樣的人?聽了她的話,貝多芬心裏會想些什麼? 讀讀課文,想想劃劃,並同學交流探討一下。

(1)盲姑娘酷愛音樂:斷斷續續的琴聲表明她眼睛雖然看不見,但仍然不停苦練;十分渴望聽到貝多芬的演奏;聽到有人為自己彈琴,雖然不知道對方是貝多芬,但十分恭敬有禮地“連忙讓座”。

盲姑娘懂音樂:雖然雙目失明,儘管從未聽貝多芬彈奏過,卻能聽出是貝多芬在彈奏。

盲姑娘體貼兄長:儘管十分渴望聽音樂會,但體諒家境貧窮,哥無能為力。

(2)貝多芬同情盲姑娘和她哥哥的貧窮家境,為姑娘雙目失明仍熱愛音樂且非常懂事而感動,為遇到知音而激動。

(3)有感情地朗讀第2--8自然段,特別是在對話中讀出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對哥哥的體諒,讀出貝多芬對盲姑娘和皮鞋匠這樣的窮人的同情之情。

三、完成部分作業。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背誦第9自然段,能借助課題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一、默寫。

運用第一節課學習生字詞語的方法記住生字和詞語,試着默寫出來。(不要求人人全部默出)

二、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1.回憶課文內容,結合課題,説説課文中的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再把它用語言組織起來。

2.要求人人説,説清楚。

三、繼續學習課文,鞏固《月光曲》的內容。

1.一邊讀課文,一邊想象、畫圖,體會美妙意境。

2.再聽《月光曲》。感情朗讀課文第9自然段,如同貝多芬散步時心情平靜,聽到盲姑娘説的話之後,心情變得不平靜,體會《月光曲》的感情變化,表現出樂曲旋律由平靜到不平靜的變化。

3.《月光曲》太美了,以致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讀“皮鞋匠靜靜地聽着,他好像面對着大海……她那恬靜的臉上”、“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的大海。”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甦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茅屋。”

4. 背誦第9自然段。

四、學到這裏,你覺得這個傳説有道理嗎? (進一步瞭解貝多芬)

1.故事的地點環境與《月光曲》一致。

小鎮環境幽靜,茅屋裏月光清幽。

2.貝多芬的為人與品格的確如此。

貝多芬十分憎恨專權暴政,極其蔑視封建貴族的偏狹庸俗,畢生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他50歲時兩耳失聰,仍堅持創作。課文的這個“傳説”反映了人民羣眾的願望和好惡,表現了貝多芬的為人與品格。

3.故事中貝多芬的心情變化與《月光曲》的旋律變化一致。

五、完成作業本習題。

《月光曲》教學反思 篇四

[情景説明]

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在反覆閲讀中,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探索,居高臨下地抓住全文的重點,體會了貝多芬彈曲、譜曲、熱愛勞動人民、深入貧苦羣眾中間的人格精神。在教學中創設平等、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在文本、教師、學生三者之者架設一座暢通的橋樑,從而實現語文學習的自主化、個性化。

[教學片段]

師:老師有個問題想問大家,這篇課文的題目是《月光曲》,可我看了半天,文章並沒有寫《月光曲》呀,這《月光曲》在哪呢?

生:課文第九自然段就是。

師:那是寫大海和月光的變化,沒寫《月光曲》呀!

生:我覺得文章是通過寫兄妹倆的聯想來寫貝多芬的曲子彈得很好的!

師:那曲子的旋律、節奏到底是什麼呢?請同學們好好地把這段讀一讀,並小組討論,然後有條理地告訴老師。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四人小組討論老師的問題。)

師:誰能説給老師聽?

生:我覺得(讀)“他好像面對着大海,月亮……灑遍了銀光”是曲子剛開始時,皮鞋匠所聯想到的,這時的曲子一定很慢,而且很靜。

師:那就是曲子很慢,很舒緩,對嗎?(板書:舒緩。)

生:我覺得月亮剛升起時,照得海面一片銀光,這時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貝多芬彈的曲子也一定很柔和。

師:好,看來這時的曲子是非常舒緩柔和的。(板書:柔和。)那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生:(讀)“皮鞋匠靜靜地聽着……灑遍了銀光。”

師:誰接着説,後來呢?

生:後來(讀)“月亮越升越高……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湧來……”這時的曲子應該逐漸增強,聲音也高些,節奏也應該快些啦。

生:我覺得除了節奏快,它的力度應該加強了。

生:我覺得這時一定有反覆的小節,因為是“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湧來……”説明曲調有反覆。

師:那就是節奏也快,彈得也有勁啦,是嗎?(板書:快速有力。)誰來讀呢?

生:(讀)“月亮越升越高,……朝着岸邊湧來……”

師:你能告訴大家你為什麼這麼讀嗎?

生:“忽然”説明時間很快,所以我讀得也快,還有剛才説這時的曲子快速而有力,所以我讀“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湧來”也讀得快,而且有勁。

師:他不僅讀得好,説得也很好。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

師:誰來把皮鞋匠看妹妹這一層讀一讀呢?看這時的曲子又是怎樣的?

生:(讀)“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濤洶湧的大海。”我覺得這時的窮兄妹倆都已經完全被陶醉啦,這兒應該是高潮部分。

生:我想這時的曲子一定更快,節奏感更強。

師:節奏快了,到了高昂的部分,情緒也就激盪啦。(板書:高昂激盪。)

師:好,那誰能從頭到尾完整地説一説呢?

生(自由説、指名説):貝多芬面對着月光,面對着兄妹倆,按起琴鍵來,一開始他的琴聲是柔和的,舒緩的,接着曲子有了變化……

師: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這樣嗎?讓我們隨着兄妹倆一起來欣賞一下。

(放樂曲,生閉目欣賞。)

師:聽了《月光曲》,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什麼呢?

生:聽了曲子,我感覺在一個擁有清幽月光的夜晚,我獨自一人來到海邊,雙眼緊閉,感受着大海的呼吸,傾聽着大海的聲音。皎潔的月光給海面披上了銀紗,美極了。忽然,海面失去了平靜,海水變成了巨浪,在咆哮,在翻滾,不停地拍擊着岸邊堅硬的礁石……彷彿世界上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海浪。

生:音樂響起來,我彷彿置身在小湖邊,一輪皎潔的明月慢慢升起來,把平靜的小湖,湖邊的蒲草、蘆葦都鍍上銀光,異常美麗。忽然,只聽一聲水花濺落,一條金黃的魚兒躍出水面,在空中劃出優美的弧線,接着又鑽進了水中。接着第二條、第三條……一條條魚兒躍起又落下,似乎正伴着月光跳起了“月光舞”,平靜的湖面變得熱鬧非凡……

生:聽了曲子,我彷彿看到了一位勇敢的探險家在海面上拼搏。傍晚,微波粼粼的海面上灑遍了銀光,海面幽靜而美麗,探險家坐在船艙欣賞着窗外美景。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快把船都掀起來啦,這時的探險家竭盡全力地擺動方向盤……勇敢者終究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

師:貝多芬的琴聲讓我們也陶醉啦,皮鞋匠正是在這優美的琴聲中看到了慢慢升起的月亮,看到了跌宕起伏的大海,我們能在朗讀的時候感受大海的變化,並把這變化表現出來嗎?

(生自己練讀。)

師:好,誰願意讀?這有三層,你願意讀哪一層就讀哪一層。

(指名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層讀。)

師:誰能把整個一段讀給大家聽呢?這次還要找個人和你比,看誰讀得好!

(兩名學生比讀。)

師:你們認為他倆誰讀得好?哪兒讀得好?

生:……

師:他們倆讀得都很好,各有特色,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好嗎?

……

[教學反思]

以上是國小語文第十冊第十課《月光曲》第九自然段的一個教學片段。在這一片段的教學過程中,師生角色的變換,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老師不再是“教”,而是 “導”,學生不再是一味地“聽”,而是自主地“學”,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理解了語言文字;通過展開豐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優美;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抒發了自己的情感。總的來説,這段的教學有兩個特點:

一、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討論。

這一段是通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月光曲》的內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調、節奏到底是什麼呢?這是需要學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覆地讀,讀完以後,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啟發,提高了認識。這一“讀”一“説”,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也學會了合作。最後,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採用分層讀、賽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

二、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去説,去想像。

《月光曲》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它所藴涵的內容很豐富、很深刻的,這就給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創造了空間。教師及時抓住了這個契機,在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播放音樂讓學生閉目欣賞《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隨着和諧優美的曲子,學生很快進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動其心靈、開發其智力的境界。這時,教師又不失時機地讓學生説説聽了樂曲後彷彿看到了什麼,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情趣高漲,各抒己見。有的説,看到了調皮的孩子;有的説,看到了跳舞的小魚;有的説,看到了漲潮;有的説,看到了出海的探險家……在這一“想”一“説”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發展。

[教學點評]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調動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的熱情,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改變學生等待老師傳授知識的狀況,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促使學生主動探索是本節教學的主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等於讓教師放棄引導。自主學習不等於完全自發、自流學習。恰當地處理主體與主導的關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給學生主動求知、發表個人感受的自由以及廣泛的思維空間。

《月光曲》教學反思 篇五

不加預設,自由生成──《月光曲》教學案例及反思

【教學案例】

今天第一節課是語文,陽光明媚、柔和宜人。我高興地步入教室。今天是新課:26、月亮曲(第一課時)。任務是初步理解課文。這課書由於我上過幾遍,內容非常熟悉,上課時我儘量打破常規,一反常態,只打腹稿──瞭解課文內容及主要教法,不加預設。

上課時,由簡介貝多芬入手,繼而自己首先初步嘗試讀課文,讓學生初步感受,又讓學生續讀了一遍後,讓學生説説自己讀後的初步感受及想法:盲姑娘家裏很窮,但很愛音樂。……

接着我又讓男生讀及鞋邁、貝多芬,女生讀盲姑娘的話進行分角色指導朗讀課文,通過練讀能初步表現出人物説話的語氣,不同的心情,師敍述內容,初步理解貝多芬寫月光曲的情景,靈感產生的原因,聽見兄妹的表現、結果等內容,學生興趣十足。

“為了讀得更好,同學們再次待讀──”

“同學們又讀了一遍,那麼大家説説:全文帶什麼語調讀?只有一處是激昂的,是哪處?兄妹倆的談話,怎樣讀?貝多芬走進茅屋,怎樣讀?盲姑娘對貝多芬説,怎樣讀?”

“讓我們按照這些方法,好好練習,以更深入地瞭解貝多芬為什麼能即興創作出世界名曲?一節課一展同學們的朗讀風采?”

(同學們神態飛揚。)

【教學反思】

本課時由於不加預設,打破常規,課上得揚揚灑灑,把學生興趣初步調動起來,始終以通過朗讀體會當時當地人物心情,把學生引入角色,朗讀由男、女角色讀入手,讀出語氣及心情,進而體會到貝多芬創作靈感引發的原因。

大膽質疑超越教材──《月光曲》教學案例及反思

福建省南安市蘆山國小 黃冰煌

【案例】

在學習《月光曲》這篇課文時,讀到課文第一段:‘一百多年前,德國有個音樂家叫貝多芬,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鋼琴曲叫《月光曲》,傳説是這樣譜成的。’一個學生提出質疑:“老師,課文寫錯了。”“嗖──”全班的目光都聚向了他。我有點鄂然,但鼓勵他接着説:“哦?哪錯了呢?” 他接着説:“我知道貝多芬是在1801年譜寫這首曲子的,距今應該有兩百多年了,而課文還是寫‘一百多年前’,這顯然是錯誤的。”我馬上追問:“你是怎麼知道的?”“我看過一本《名人故事》,其中剛好有介紹。”説着,他就把書遞給了我,我接過來,只見上面寫着:《月光曲》是貝多芬作於1801年的一首鋼琴奏鳴曲。

我讚許地點了點頭,轉身對同學們説:“偉峯同學,總是喜歡課外閲讀,還善於積累資料,這點他做得很好。”

這時,豔茹又接着説道:“老師,怎麼教科書,也會寫錯呢?”

“是啊,同學們是怎麼認為的呢?”我把話題拋給學生。學生們都熱烈地討論開了:一個學生説:“不小心印錯了吧。”另一個學生説:“不是不是,可能是當時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距離《月光曲》是一百多年前。”還有一個學生附和道:“是啊,隨着時間的推移,距離的年代越久遠了,而課文內容還是沒改變。”

……

我趁着學生情緒高漲的時機,提出了更具挑戰性和現實性的舉措:“同學們説得很好,善於抓住一個問題,進行探討。老師看你們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這樣子吧,我們給這本教科書的編輯叔叔阿姨們寫封信。你們有什麼困惑或者建議,可以通過信來向他們傳達。好不好呢?”

“好!”同學們情緒高漲,興趣十足,處於一種非常積極投入狀態中,他們躍躍欲試,紛紛拿起筆來,唰唰地寫開了……

【教學反思】

反思一:

對教材而言:

任何作品都是受一定的時間、空間、人文環境和作者的世界觀影響的產物。所以,在具體的閲讀過程中,應積極發揮學生的求異思維,鼓勵學生敢於質疑,善於質疑,這對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理性的批判意識的養成,是有大好處的。

反思二:

對學生而言: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材只是載體。這堂語文課之所以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我覺得是因為它順應了新課標的要求,是新課標下的產物。經過四年多的實踐,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他們敢説、能説、想説並願意説,敢於向權威挑戰,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我關注了偉峯等同學的質疑,也就是滿足了他們的這種心理需求。他們一定認為:老師,您瞧我們同學多厲害,還能給編輯的叔叔阿姨提出問題呢。出現了興奮點,帶給同學們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再次促進他們進行寫作的慾望。這在以往寫作課上,是很少達到這種創作熱情的。可想而知,這是一次很好的寫作訓練。

反思三:

對教師而言:

教材是死的,可我們教師的運用是活的,這就要從“教課本”到“用課本教”,靈活應用。而在這堂語文課中,如果沒有偉峯同學提出質疑,我想就錯過了很多東西,包括對我自己的反思──沒能充分做好備課工作,慚愧於學生。回首已經過去的教學生活,很多時候都做了教材的複製者。反思醒悟,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是動態生成的過程,在這個生成過程中,賦於學生更多的自由和權利,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往往會閃現心靈的火花。我會讓我的大腦處於高度緊張活躍的狀態,去關注傾聽每一個學生述説,努力營造寬鬆、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困與所惑,而不是為了完成教學進度打斷學生的思維。我更會處處着眼於學生的創新發展,讓師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與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與認識,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與共享,教學相長的目的。

糾錯,別忘了尊重學生──《月光曲》朗讀教學案例與反思

【案例描述】

《月光曲》最後三個自然段用生動優美的語言,描述了貝多芬為窮兄妹倆彈奏鋼琴曲的情景,特別是第九自然段,不僅意境優美,而且通過豐富的想象創設出了一幅月光下大海風起浪湧、波濤澎湃的景象,讓抽象的音樂旋律化成了可以觸摸的鮮活畫面。而這些內容也為訓練學生的感情朗讀提供了極好的素材。

學生在深入領悟內容之後,感情朗讀比賽一個比一個精彩。突然,一名平時朗讀能力不太好的同學也興高采烈地走上了講台。開始他的聲音洪亮,也朗讀得相當流暢,後來有幾個字的語音讀得不夠正確,還偶爾出現了添字、漏字的現象,而情感的把握,也不太到位,缺乏語氣變化。有好幾個同學躍躍欲試地舉起手來,準備站起來主動地指出,我也曾試圖及時地提醒他,加以糾正,但最終我還是沒有打斷他,耐心地等待他一直讀完這個段落。直到他坐下去,我簡單地小結道:“這位同學讀得聲音響亮,同以往相比有明顯進步,下面請大家談談你們對他朗讀情況的看法。”

同學們反響熱烈,紛紛舉手發言:

生1:他把“一縷一縷”這個詞語讀成“一摟一摟”了。

生2:他把“微波粼粼”讀成了“波光粼粼”了。

生3:還有,“月光照在那恬靜的臉上”一句,他把“正”字讀掉了。

生4:我覺得這一段中,大海開始很平靜,到後來起了大風,浪花湧動,速度應該越來越快,力量也應該越來越強烈。

……

面對着同學們踴躍的發言,特別是最後一位同學談到的關於情感基調的問題,我十分贊成,於是我又補充道:“《月光曲》這首曲子我們是看不見的,課文也不可能將聲音傳達到我們的耳朵裏。作者通過寫兄妹倆展開的聯想和想象來表現曲子的內容,樂曲的旋律、曲調、節奏的變化需要根據畫面的變化而變化,總體上是從舒緩、柔和到快速、強烈、高昂激盪。如果你能在這方面留心點,相信會讀得更好的。”

看着那位同有些難為情的樣子,我一方面表揚了其他同學聽得仔細,談得有道理,另一方面也為了讓這位同學不至於因為大家找的“毛病”太多,而打消了他的積極性,挫傷了他的自尊心,面帶讚許的笑容走近這位學 生:“你本來讀得還是很不錯的嘛,大家很熱心地給你提了這麼多好的意見和建議,可別以為是在挑刺,是他們在關心你。把那些小問題改一改,反覆再讀一讀,揣摩揣摩,效果一定會更感人的。”

那位同學愉快地點了點頭,顯然是同意了我的看法。

【課後反思】

學生朗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問題,教師是立即示意他暫停,馬上指出、矯正呢,還是要等他讀完之後,再細細道來,逐一告訴他?這種在新課程教學中尤其是朗讀教學中極易遇到的問題值得我們加以探討、商榷。這個片斷中,我在發現學生朗讀問題時,並沒有貿然地打斷他,主要有以下幾點考慮:

1、遵循教學客觀規律:

教學是一個從無疑到有疑再到無疑,從流暢到停滯再到流暢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可能沒有學習障礙。什麼是學習?像這位同學第一遍朗讀有幾個字的語音讀得不夠正確,還偶爾出現了添字、漏字,直到第三遍朗讀才將句子讀正確、通順,這樣由不會到會,就是在學習。學習就是不斷進步。教師的作用,教師導的藝術就體現在及時捕捉學生的疑點並因勢利導啟發組織學生探究討論,展示、分析、解決問題。

2、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學生在朗讀中,出現一些錯誤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這些錯誤的出現又是他們自己未曾意識到的,儘管如此,他仍然會投入身心地向下朗讀,教師如果毫不客氣地勒令其停止下來,對其錯誤不留情面地指出,是一種對學生主體地位及自身人格的不尊重。新課程要求教師轉變觀念,以一個朋友、參與者、協作者平等的角色來傾聽,而不是簡單地橫加干預,教師應該學會聆聽,更應該有耐心和寬容。試想:如果教師在學生朗讀中打岔似的糾正勢必會給他們下面的朗讀投下陰影,甚至使他們內心產生牴觸情緒,餘下的內容不願意再盡心盡力地去讀。

3、保持朗讀整體效果:

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全神貫注地在用心讀、體會,如果此時教師突然插話,揭示其不足,學生必然會產生緊張心理,再讀後面內容就會更加拘束,放不開,生怕再讀錯,而這種心理往往會適得其反,會使他的朗讀出現更多的紕漏。同時,學生從十分投入的感情狀態一下子拉出來,等到教師指正後,難以一下子再進入角色,讀的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找不到感覺。

等到學生讀完後再指出其問題可以不影響他的整體的連續性,內容及情緒不會被拆得支離破碎,同時學生也會有足夠的時間,平心靜氣地聽取意見,對自己的朗讀做一番回顧與反思,反省與自我評價,對所出現的問題進行一番新的審視,並最終融入到新一輪的更有成效的朗讀中去。

總之,心急吃不得熱豆腐,在讀中糾錯還是在讀後糾錯,不僅僅只是時機的不同,也反映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生觀與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是一句空泛抽象的話,而是需要落實在最平常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從這個朗讀教學的小細節中獲得有益的啟示與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o5qpj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