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生物七年級上冊複習資料【多篇】

生物七年級上冊複習資料【多篇】

生物七年級上冊複習資料【多篇】

生物七年級上冊複習資料 篇一

探索生命

1、拉馬克――首次提出“生物學”

林 奈――“分類學之父”

分類單位:界、門、綱、目、科、屬、種(分類單位由大到小,共同特徵由少到多)

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和物種起源

哈 維(較早運用實驗方法的科學家)――血液循環

沃 森 和 克 裏 克(現代分子生物學奠基人)――DNA分子雙螺旋結構

2、生物學的研究對象:生命現象

3、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科學,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態、結構、分類、生理、遺傳和變異、進化、生態的科學。

4、生物學常用的研究方法:實驗法(最重要的方法)、觀察法、調查法、比較法、文獻法

5、實驗法研究的一般步驟:

① 發現並提出問題 ② 收集與問題相關的信息 ③ 作出假設 ④設計實驗方案

⑤實施實驗並記錄 ⑥分析實驗現象 ⑦得出結論

生物七年級上冊複習資料 篇二

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史

1、生活史:生物在一生中所經歷的生長、發育和繁殖的全過程。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史是從種子到種子的過程,

即從一粒種子的萌發到幼苗的根、莖、葉的發生和生長,再到成熟植株的開花、傳粉和受精,最後到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2、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的區別:

3、雙子葉植物的種子由種皮和胚組成。胚是新植物體的雛形,是種子的主要部分,胚由胚根、胚芽、胚軸、子

葉四部分組成。

單子葉植物的胚乳具有儲存營養物質的功能。

雙子葉植物 單子葉植物

▲ 4、種子的萌發過程:(種子的萌發總是胚根首先突破種皮)

種子 → 胚根發育成根 → 胚芽發育成莖和葉 → 胚軸發育成根和莖之間的連接部分 → 胚乳或子葉提供營養 → 幼苗

▲5、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成熟、完整、有活力的胚;有充足的營養物質

種子萌發的外部條件:適量的水分、適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氣

6、沒有生活力的種子絕對不能萌發,處於休眠狀態的種子也不能萌發。

7、種子萌發和形成幼苗,標誌着植物體進入營養器官生長的階段。 。.

花、果實、種子是植物體的生殖器官,開花和結實標誌着植物體進入一生的成熟階段。 。.

8、直根系:主根和側根有明顯區別

根系

鬚根系:主根和側根沒有明顯區別,由不定根組成。

9、根系分佈的規律:向地生長,向水生長、向肥生長

根生長的原因:分生區增加細胞數目、伸長區使細胞體積增大。

生物七年級上冊複習資料 篇三

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1、光合作用的發現史

海爾蒙特 實驗結論:水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質

普利斯特利 實驗結論:植物可以淨化空氣

英格豪斯 實驗結論:光照下的綠色植物能釋放氣體

薩克斯 實驗結論:綠色植物在光下能合成澱粉

2、實驗:驗證綠葉在光下合成澱粉

步驟:暗處理(目的:消耗葉片中的澱粉)→ 遮光 → 光照 → 脱色(葉片由綠色變成黃白色,酒精變成綠色)

→ 染色(加碘液,目的是為了檢驗澱粉)

3、葉是植物體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4、葉的結構(葉片由表皮、葉肉、葉脈組成)

表皮:細胞排列緊密,分成上表皮和下表皮,扁平

的表皮細胞無色透明,細胞外壁上有一層透

明而不易透水的角質層。氣孔由成對的保衞

細胞組成,是氣體交換和水分散失的門户。

葉肉:分成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柵欄組織的葉肉

細胞呈圓柱形,排列緊密,含葉綠體較多。海綿組織的葉肉細胞形狀不規則,排列疏鬆,含葉綠體較

少。

葉脈:是葉片的“骨架”,起支持作用。分成網狀葉脈和平行葉脈。葉脈中有導管和篩管。

5、葉綠素能夠吸收和轉化光能,葉綠素只有在光照條件下才能形成,沒有形成葉綠素時,葉綠體呈白色或黃色。

6、光合作用: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澱粉),並且放

出氧氣的過程。

光合作用的反應式:二氧化碳 + 水 澱粉(儲存能量) + 氧氣

葉綠體

①原料:二氧化碳、水

②產物:澱粉、氧氣

③條件:光

④場所:葉綠體

⑤實質:合成有機物,儲存能量(同化作用)

⑥兩種變化:物質轉變(無機物——→有機物)、能量轉變(光能——→化學能)

⑦植物增產的措施:白天升温,晚上降温;加入二氧化碳。

7、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立體高效種植、合理密植(課本81頁)

8、呼吸作用: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並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

動的需要。

呼吸作用的反應式:有機物 + 氧氣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線粒體

實質: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異化作用)

場所:線粒體

意義:為生命活動提供動力(能量)

9、呼吸作用釋放的能量,一部分用於各種生命活動,一部分轉化成熱量散失。

七年級上冊生物複習資料 篇四

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6、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病毒除外)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藉助放大鏡、顯微鏡、望遠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攝像機、錄音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科學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要全面、細緻和實事求是。

二、調查的步驟

①明確調查目的;②確定調查對象;③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④調查記錄;⑤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和分析;⑥撰寫調查報告

三、生物的分類

按照形態結構特點分動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環境分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四、瞭解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與其環境的總和就叫生物圈。

一、生物與環境的關係

1、生物的。生活環境不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間,還包括存在於它周圍的各種影響因素。

環境中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佈的因素叫做生態因素。生態因素可分為兩類:

(1)非生物因素:光、水分、温度等。

(2)生物因素: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最常見的是捕食關係,還有競爭關係、合作關係、寄生關係

2、探究的過程:1、提出問題2、作出假設3、制定計劃4、實施計劃5、得出結論6、表達和交流

對照實驗: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

3、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4、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的例子(P.17)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植物的枯葉枯枝腐爛後可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鬆土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影響和改變着環境。

二、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

1、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間範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一片森林,一塊農田,一片草原,一個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個生態系統。

2、生態系統的組成:

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温度

3、植物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動物是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細菌和真菌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生態系統中在一般情況下數量的應該是生產者。

4、食物鏈和食物網:

在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由於吃與被吃的關係而形成的鏈狀結構叫做食物鏈。

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它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食物網

★★★★★

①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②食物鏈的起始環節是生產者,終點為消費者,且是不被其他動物捕食的動物;

③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

④有毒物質沿食物鏈積累,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體內有毒物質積累的越多。

5、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和所佔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説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的能力。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

三、生物圈是的生態系統

1、生物圈的範圍:

大氣圈的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

巖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2、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

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3、生態系統的類型: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

4、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P.30)

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地球上的生態系統,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

七年級上冊生物複習資料 篇五

第一章: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的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2、地球的大小:半徑:6371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3、地球儀: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找出地軸、兩極、赤道)

4、緯線:

緯線特點:緯線長短不一,赤道最長,向南北兩極逐漸縮短;緯線都指示東西方向;

緯線是一個完整的圓。

緯度:0°—90°;0°緯線為赤道,赤道以北為北緯,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為南緯,用字母S表示。

5、經線:

經線特點:

所有經線一樣長;

經線都指示南北方向;

經線是一個半圓。

經度:0°—180°;0°經線為本初子午線,以東為東經,用字母E表示,0°經線以西為西經,用字母W表示。

6、低中高緯的劃分:南北半球,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7、東西半球的劃分:

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

20°W以西、160°E以東為西半球;

以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為界;

8、能在地球儀上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

9、地球的自轉:

地球自轉方向:自西向東;

地球自轉週期:一天(24小時);

自轉中心:地軸。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產生了晝夜更替和時間的差異。

10、地球的公轉:

公轉中心:太陽;方向:自西向東;週期:一年;公轉軌道:橢圓。

地理意義:產生了季節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第二章:地圖

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文字式、線段式、數字式

2、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3、比例尺大小的比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4、比例尺越大,表示的範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的範圍越大,內容越簡單。

5、地圖上方向的表示方法:

一般的地圖,用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有指向標的地圖,用指向標定向法:指向標的箭頭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有經緯網的地圖,用經緯網定向法: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6、圖例: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要記住常用的圖例)

7、註記:地圖上,用來説明山脈、河流、國家、城市等名稱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數字。

8、海拔(絕對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等高線:在地圖上海拔高度相同點的連線。

9、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密集,表示坡度較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度較緩。

10、由等高線的特點判斷地形:

鞍部:兩側的等高線比較高。

陡崖:多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山頂:等高線中間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出。

第三章: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1、地球表面的水陸面積比例:海洋71%,陸地29%,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

能在世界地圖上準確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佈。

3、大洲之間的分界線:

北美洲、南美洲:巴拿馬運河。

亞洲、北美洲:白令海峽。

亞洲、歐洲: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峽。

亞洲、非洲:蘇伊士運河。

4、陸地地形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大類。

5、在地形圖上能找出喜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青藏高原、亞馬孫平原。

6、全球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7、閲讀大洲地形圖,判斷大洲的地形大勢。

8、板塊構造學説:地球表層的巖石圈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分別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

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的邊緣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

第四章:世界的氣候

1、天氣:一個地方短時間內的大氣狀況(風雨、冷熱、陰晴等),天氣是短時間的,經常變化的。氣候: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氣候是長時間的,比較穩定的。

2、知道常用的天氣符號。

3、氣温是指大氣的温度,單位是℃,測定方法用温度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pm5mj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