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精彩多篇】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精彩多篇】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精彩多篇】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一

很慶幸能讀到這本書,它刷新了我對讀書的認識。以前我是為了學習新知識,為了享受讀書的樂趣,甚至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好學而去讀書,實在是太膚淺了。

這本書給了我全新的認識,奧野覺得讀書應該是為了與書作者的思想進行交流,瞭解他的想法,促進自身的思考,從而吸收精華,為自身所用,提升自己的思想和水平。要認真消化書中的內容,使之對自己有益。

有了這個目的,所以才有了選書、標記、筆記、書評、重讀這一系列的過程和注意事項,由此才有了這本書的出版。書名中的“有效閲讀”是全書的精髓!此書文字簡單,通俗易懂,比大名鼎鼎的《如何閲讀一本書》更適合初步學習閲讀方法的學者。

我以前覺得專門花時間做筆記,寫書評,太耗時間了,而且這個過程不那麼輕鬆愉快,所以一直都沒花什麼精力去做這個。但是,恰恰是這些耗時、燒腦的事,反而更能促使我們思考和成長。

做筆記,寫書評,正好是一個重新消化吸收、檢索知識的過程,它促使我們提煉精華,深入思考,形成新的深層認知,從而改變原有的思維和行為,促進生活的變化。

浪費時間不算什麼,但請不要浪費生命!

書中一個故事,原本只需要短時間就可以建好的房子,花了2年才完工。從客觀角度看,確實浪費了很多時間。但是過程中,主人對房子的建造過程投注了更多的時間和心血,和工人們有更多的相處和互動,而且自己的其他事情並未因此而耽擱。這些浪費在房子建成的那一天,化作了更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這些記憶將成為房子的寶貴的精神價值。雖然浪費了很多時間,但並沒有浪費生命!

讀書後的消耗和吸收,看似浪費時間,但並未浪費生命啊。對書籍的精煉、思考和輸出,正好是知識重組、迭代的過程,它會把作者的思想,一點點的轉化成自己的東西,促進自身的改變和成長。

記得有一個補鈣的廣告,補品不光要營養成分充足,更重要的是能被身體消化和吸收。要不然有再多的營養,只是從身體裏過一道便離去,也是沒有意義。看書也是一樣,重要的不是接觸了多少新知識,而是消化和吸收了多少新知識。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二

以前也讀過一些書,但是效果不怎麼好,甚至隨着時間的流逝一些讀時給我震撼的好書在腦海中也所剩無幾了,不能不説是一大損失。所以我買了兩本教人如何閲讀的書,像國小生一樣開始從新學習閲讀。其中給我啟發最大的書就是這本美國的艾德勒和範多倫合著的《如何閲讀一本書》。

這是本上世紀四十年代初版的書,七十年代再版,至今也有近半個世紀了。乍一看像是本老學究寫的無聊的書,不過書中的論述確實有些繁瑣,甚至讓人有點讀不下去,但是認真讀完肯定有所收穫,這也是作者的觀點,去挑戰一些難讀的書,從而增進自己的理解力。

書中第一章講了閲讀分主動閲讀和被動閲讀。主動的閲讀需要帶着問題去閲讀,尋找書中的重點、脈絡,還要總結、批判。並不是輕鬆的閲讀,而且一般還需要多讀幾遍才能完成。但誠如作者所説,這樣的閲讀才能增進理解力,才能有所收穫和長進。顯而易見,這裏所説的讀書絕不是為了娛樂和消遣。緊接着作者把閲讀分成了四個層次: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主題閲讀,並主要談了分析閲讀。當然,閲讀的層次由低到高,在閲讀中需要的主動性越來越高,在閲讀中把作者寫作的過程基本上給逆向還原啦。作者提到,要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帶着問題去讀書,這也是這篇文章標題的來源。自我要求越高,讀書時的責任越大,需要付出的努力也越大,收穫到的也越多。

第一個層次是基礎閲讀,要求不高,是識字就可以進行的閲讀。第二個層次是檢視閲讀,也可以稱為略讀,大致像閲讀理解中的速讀,是快速得分項,需要技巧,書中也有所闡述。檢視閲讀可以用來檢查一本書值不值得深讀,或者用來快速獲得訊息,以便向人吹牛。第三個層次是分析閲讀,就像閲讀理解中的精讀,需要仔細閲讀和反覆閲讀才能確定答案。這裏不僅要得到清晰的大綱,理清作者的闡述,還要做出評判。也即作者講的好的地方好在什麼地方,有哪些不足等。第四個層次主題閲讀就像寫論文需要查閲文獻一樣。不僅包括了前三種層次的閲讀,還必須要自己能思考,分析,因為這需要讀的不是一本書而是幾本書或者一堆書。主題閲讀是為了解決特定的議題而通過讀書幫助分析和判斷的。當然作者也在書中就分析閲讀和主題閲讀的步驟進行了詳細的解説。除此之外,作者還就分析閲讀闡述了各類讀物的具體應用,比如詩歌、小説、哲學和實用類等讀物。

整本書中最讓我佩服作者的是他對於讀書生活的嚴肅認真態度。想到自己之前讀的一些好書讀完就扔,並沒有認真汲取書中的營養,以至於白白浪費了那麼些精神食糧,實在慚愧。其實不僅是讀書,對於一段感情、一份工作或者是一件事情亦是如此,不嚴肅對待生活的人亦難領會生活的真諦。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三

多讀書,讀好書,這是我們大家都明白的一件事,但是關於如何閲讀一本書,我一直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

在讀完《如何閲讀一本書》之前,我一直覺得,讀書還不簡單麼,不就是,看一本書,挨着把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讀完不就完事了麼。

這是我過去的N年,讀書一直持有的一個態度。

今天之所以會讀這本書,主要源於朋友的推薦,説實話,如果不是朋友推薦,單看這個書名,和目錄簡介,我指定是不會讀這一本書的。

一直以來,我會選擇讀一本書,都是因為這個書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或者我覺得書中可能有使我困惑的那個時間段的的答案。

因此,我的讀書習慣基本上都是斷斷續續的,始終沒有持續,直到20xx年,因為單詞總是記不住,開始通過閲讀英文書的方式來記單詞。

慢慢從中獲得了成就感,從中獲益,或者説是找到了自己應該怎麼去尋找生活或工作中的那些疑難雜症的方法,然後發現,自己在中文的閲讀方面似乎還是有所欠缺,於是從今年開始才慢慢的閲一些自己想要讀的書。

有了這樣的目標之後,開始規劃,自己每天應該讀多長時間的書。

這本書,是我加20xx年讀完的第4本書,中文版的第三本。

作者的觀點是,我們之所以讀書,一般基於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從書中獲取諮詢,第二個是為了某個困惑而尋找答案。

我個人的觀點是,其實作者的觀點咱們做廣義理解的話,基本涵蓋了所有閲讀者的目標。

到底應該如何讀呢?作者建議我們在讀書前,先問自己以下四個問題:

一、瞭解作者這本書的目的,即這本到底在講什麼問題?

二、書本中,作者是通過什麼結構描述的,細節部分又是怎麼描述的?

三、對作者的觀點,我是贊同還是不贊同,是部分贊同還是全部贊同?

四、這本書與我有什麼關係?

在讀這本書的開始,突然間發現,作者講的太對了,如果我們每讀一本書,都有這樣的思考,那麼我們度過的那些書,是不是目的都達到了。

但是在讀完這本書之後,突然間覺得,如果我們每一本書都按照這樣的方式去閲讀,那麼我們可能沒有辦法做個一直堅持的閲讀者,因為我的觀點是,每個人的人生,不是一直都在高速路上跑,而是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要有高速道上的節奏,但是也的有偶爾的慢節奏。

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一直堅持閲讀的優秀閲讀者。

讀完這本書,我對書名,內容簡介、目錄、序言及附錄部分,有了不一樣的理解,以前我看書,上面的部分基本都是被我省略的。

然而通過這本書發現,其實這些部分才是真正的本書精華,它可以使我們非常迅速的獲得一本書中的精華部分。

作者説,閲讀其實就是和寫書的作者交流,仔細回想了一下,還真是。

和我們真正的和身邊的人交流的方式不一樣的是,作者不會直面的回答我們的問題,我們需要自己發現問題,與作者達成共識,這樣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迅速理解作者的觀點和想表達的意思。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四

艾德勒在美國學界和出版界都是個傳奇性的人物。範多倫是1950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位博覽羣書、才氣過人的出身書香門第的年輕教授。艾德勒在1940年出版了《如何閲讀一本書》第一版。在1970年艾德勒找到範多倫改編《如何閲讀一本書》。這也是我現在看到的這個版本。

讀得快、讀得多就是讀得好嗎?讀得慢、讀得仔細就是讀得好嗎?這是這本書解答的第一個問題。那就是引用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有些書只需淺嘗輒止,有些書該囫圇吞食,還有少數的書則當細嚼慢嚥。”不管是速讀還是仔細讀,讀者要有自己的選擇。作者認為可以仔細讀的書不過一千本。另外讀得多也不見得就是讀得好,讀得越多,卻沒收穫的這種情況叫可憐。作者認為只有讀者從書中獲得了營養才算讀得好。

在這本書的作者看來閲讀分成四層次: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主題閲讀。

基礎閲讀就相當於國小生的閲讀能力。檢視閲讀是速讀的能力。分析閲讀是指讀者能從書籍分類、書名知道作者想表達的是什麼,並能從大概上了解到作者的寫作思路。

主題閲讀是指讀者能用帶着共性的話題感強的問題從一本書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一個讀者要帶自己的主動性去選擇自己想讀的書。作者在這本書的最後提出不同類型的書的閲讀技巧。實用型、想象文學、故事、戲劇、詩、歷史書、科學、數學、哲學書、社會科學。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讀得多就不一定是讀得好。有些書必須要精讀,即使讀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點來堅持下去愉快閲讀,我的好朋友也跟我説有想法就要寫下來,不然就是紙上談兵。我覺得他説得有道理,所以我就在這的最後一段給他致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g4757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