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習近平在《擺脱貧困》中更是明確地指出,發展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是振興貧困地區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促進農村商品經濟發展的推動力。沒有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貧困地區和羣眾羣眾的脱貧奔康就失去可持續的堅強保障。不論是在脱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中,各級黨委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人居環境得到不斷提升。基礎建設可以依靠上級階段性的投資,但長久發展和日常管理,則需要後續穩定的資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鞏固脱貧成果,實現鄉村振興的最有效途徑。如何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如何實現從“輸血”向“造血”功能的轉變,不斷提高農村自我發展能力,汶上縣寅寺鎮下派工作隊結合駐村幫扶工作,對部分包駐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面臨的形勢進行了專題調研,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全過程進行了回顧分析,提出了發展村級提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對策措施。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一、鎮、村集體經濟發展基本情況

2019年7月,由縣直各部門選派組成的寅寺鎮下派工作隊至寅寺鎮開展下派幫扶工作,工作隊始終把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施鄉村振興行動作為下派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次調研活動主要圍繞寅寺鎮小樓村、腰樓村、羅漢廟村三個村的集體經濟發展情況開展。

1. 寅寺鎮概況。寅寺鎮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城12.8公里,面積52.78平方公里。轄30個行政村,30個村民委員會;有13409户,50540人;其中女2450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40‰。全年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120公頃,總產0.6萬噸;瓜菜120公頃,總產0.09萬噸;棉花2.7公頃,總產1噸;種植業產值3.26萬元。全年造林2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37%,林果總產300噸;林業產值30萬元。年末大牲畜存欄50頭,豬存欄1.8萬頭,羊存欄1200只,家禽存欄8萬隻,畜牧業總產值200萬元。水產品總量1噸,漁業總產值2萬元。農村用電量8965萬千瓦時。鄉鎮財政收入374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013元,比上年增加876元。有中學1處,國小9處,在校學生共248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有醫院1處。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92部。有線電視入村30個,入户率100%。農村建設方面。寅寺鎮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開展清潔庭院、文明一條街和文明達標村創建等活動,治理殘垣斷壁和殘破房屋,清理坑塘,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和公共廁所,新增省、市級衞生村8個。認真落實脱貧攻堅各項政策措施,2020年實施危房改造36户,對200餘户貧困户進行房屋修繕。全力推進農村“四好公路”建設工作,升級道路2000餘米。完成農村規模化供水工程建設,鋪設管網46.2公里,全鎮30個村全部完成了管網對接。鄉村振興方面。一是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找準定位、做好規劃,大力發展高效特色品牌農業項目,全鎮共新建、改擴建各類設施大中拱棚314個,佔地900餘畝。依託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推進土地流轉,不斷增強農業組織化、規模化程度。二是深化市級科技示範基地引領。充分發揮山東春華現代農業種植基地龍頭作用,生產綠色蔬菜產品和高檔盆栽蔬菜,加大科技、資金投入力度,不斷放大種植規模,目前基地建有連體拱棚89個,日光温室2個,包裝車間1000平方米。依託成熟技術優勢和銷售網絡,構建“農業產業供應鏈+共享服務”的運營模式,為周邊羣眾提供技術和種苗,培養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帶動連片發展,同時為貧困户提供就業崗位和分紅,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是支持特色種植業發展壯大。圍繞西紅柿、秋黃瓜和辣椒等主導品種,大力培育王堂綠之源特色品牌,建有蔬菜大棚230個,佔地600餘畝,露地蔬菜350餘畝,每年收穫農產品9000餘噸,產值850萬元。全方位加大對品牌農業扶持引導力度,新建3200平方米蔬菜批發市場,打造農產品批發零售集散地,服務農產品暢銷北京、上海、西安等地,推動農業“接二連三”發展。

2. 小樓村、腰樓村、羅漢廟村基本情況。小樓村人口574人,耕地429畝,共3個生產組。現村兩委班子成員4人,支部3人,村委3人,交叉任職2人,婦女幹部1人,培養後備幹部2名。通過壯大集體經濟,廠房的租賃、土地的託管、環衞一體工作,使整個村莊常態化、村內的服務維穩信訪等各項工作順利完成。村集體收入主要來自土地託管、廠房租賃等途徑。腰樓村現有人口975人,耕地980畝,4個生產組,現村兩委班子成員5人,其中村支部3人,村委5人,交叉任職3人,婦女幹部1人,村兩委班子健全,年齡結構適中,工作經驗豐富,創新意識強,能夠團結協作,有凝聚力、戰鬥力,落實鎮黨委工作積極。村集體收入主要來自村集體土地流轉。羅漢廟村現在人口509人,耕地480畝。現村兩委班子成員5人,支部3人,村委3人,交叉任職1人,婦女幹部1人,培養後備幹部1名。班子能團結協作、工作紮實,能夠完成鎮政府下達的各項工作任務。集體經濟底子薄,村集體收入較少。

二、工作隊駐村幫扶情況

工作隊對所有村進行了分析了調研,所在村莊基本不具備發展工業項目的條件,調整種植結構成了唯一的選項。工作隊制定了“黨員帶頭,大户示範”的思路,牽頭進行技術引入和資金幫扶,動員黨員和種糧大户進行示範性種植,進而帶動村民的積極性。兩年來,寅寺鎮下派工作隊通過“黨員帶頭,大户示範”的思路引導種植結構轉型升級,探索多種多種經營模式、壯大村集體經濟,鄉村產業振興初見成效。

駐村工作組緊緊圍繞壯大村集體經濟,充分利用傳統產業優勢,創新綠色農產品品牌,積極吸收社會資本,總投資58萬元,實施了傳統麪粉加工項目,年產值40萬元,實現集體增收20餘萬元。

小樓村。小樓村空心化嚴重、產業結構不合理。採取多方合資、村社共建、支部領航、集體富裕的方式,建立了西小樓村供銷合作社,推動村民以土地入股,整合村內土地240餘畝。為解決農產品銷售渠道,結合市場近年來對有機農產品的追捧,決定建立西小樓村傳統麪粉加工房,提出“老味道,新工藝”品牌調性,主打健康全麥麪粉、玉米糝、雜麪等。西小樓村傳統麪粉加工房於2019年10月份開工建設,2020年7月份投入生產,項目總投資58萬元,其中村集體以第一書記項目資金入股7萬元,佔股12%,社會資本51萬元,佔股88%。主要經營項目為麪粉、玉米糝、雜麪等加工與銷售,培育了“小樓村供銷社”品牌,研發了玉米糝、小麥仁等農產品。麪粉加工房7月份開工以來,共收益17餘萬元,預計全年收益40餘萬,村集體可分紅5萬餘元。同時僱傭貧困户2户,工資1500元,確保貧困户穩定脱貧。為了打開產品銷路,成立了小樓村供銷超市,開展了商品配送服務,盈利為社員返點,此項服務每年為村集體帶來3萬元收益。同時積極在商超推廣“小樓村供銷社”品牌農產品,目前產品脱銷,正在進行二期廠房建設,總投資180萬元,來源為第一書記項目經費、扶貧項目資金、社會資本,主要為糧食倉儲、商品包裝、麪條加工等,逐步實現農作物的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的模式。

腰樓村。邀請生薑種植專家對腰樓村情況進行分析,腰樓村土地肥沃、水利設施完善、勞動力豐富,非常適合種植生薑。但是村民都比較保守,因為以前都沒種過,而且生薑種植成本較高,每畝地投入接近1.5萬元,村民都不敢貿然參與。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積極協調資金10萬餘元在合作社入股,承包了11畝地作為試點,聘請了常年從事生薑種植的專家楊海濤作為技術顧問。生薑種植大獲豐收,村民也看到了生薑種植的前景,紛紛入股合作社,今年全村發展生薑連片種植240餘畝,產量達到360萬斤,年利潤300多萬元,村集體收入光生薑種植這一部分就能增加10萬餘元。

羅漢廟村。充分利用村內閒置廠房,引進生薑加工銷售企業,投資45萬元,成立了家庭農場,為集體經濟發展注入了內生動力。成立縣級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採取股份制模式,村集體佔股20%,聯合家庭農場、種糧大户,帶動投資58萬元,種植生薑40餘畝,2020總產值達到156萬元,總利潤達到70餘萬,同時提供了50個就業崗位。投資36萬元建設倉儲保鮮冷鏈設施項目(姜窖),村集體佔股50%,每年增加3萬餘租賃收入。通過生薑儲存打消姜農的後顧之憂,帶動了更多村民參與生薑種植,形成了種植規模化、產儲銷一體化的完整生薑生產鏈條。

三、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挑戰

1. 沒有人力物力財力。簡單點説就是沒有資源。一沒有組織和為集體經濟發展操心的人,大部分村兩委班子忙於村內事務和自己的產業,沒有經歷放在村集體經濟發展上,如果有錢有閒更多的是考慮自己產業的發展。二沒有可利用的資源,經過土地承包,大部分村內沒有可利用的土地資源,更沒有村集體企業等資源。三是沒有啟動資金,有的村還有債務,村集體可利用資金極少,沒有能力貸款或不敢貸款。

2. 沒有村集體經濟發展經驗和機制。在過去10年乃至20年,村內一般沒有集體經濟發展的經驗可循,缺乏管理經驗,沒有發展機制。大部分村雖然建立了合作社,但缺乏制度建設,沒有完整的機構設施和基本功能,沒有現代化的管理模式支撐,部分合作社徒有虛名。

3. 智力、勞力缺乏。隨着城鎮化的進程,農村空殼村越來越多,農村留守的勞動力越來越少,知識分子、大學生等回鄉創業的動力越來越小。有的村兩委老齡化嚴重,村內既沒有致富帶頭人,也沒有勞動力。

四、壯大集體經濟的幾點思考和建議

1. 挖潛資源。廣大農村表面看村集體可利用資源較少,特別是沒有集體土地、資產的村,看似沒有任何可利用的資源。以上三個村集體經濟都比較弱,特別是羅漢廟村,沒有集體土地,沒有任何資產,但在駐村幫扶過程中,無形中挖潛出很多資源。一是有強有力的班子資源,羅漢廟村班子團結,有十分強烈的幹事創業激情,有想法、有計劃,但缺乏資金和可利用資源。二是有發展經濟的思想基礎,過去幾年羅漢廟村是遠近聞名的發達村,在改革開放前集體經濟發達,改革開放後個體經濟同樣突出,近幾年個體經濟愈發衰敗,但在羣眾思想上發展經濟依然有堅實的基礎。三是有閒置的個人廠房,個人廠房雖然是個人資產,但依然能夠引導產業調整,在羅漢廟村家庭農場的引進就是源於閒置廠房,才帶來了姜的產業化種植。四是有可流轉的土地,雖然沒有集體可用土地,但土地已經完成了種植大户的集中承包,能夠充分被村集體利用。雖然表面上看羅漢廟村集體資源有限,但通過挖潛和充分利用,則產生了重大效益,第一書記的7萬元資金如藥引一般,帶來了羅漢廟村可持續的村集體經濟發展。

2. 轉型升級。小樓村供銷社農產品加工基地,原來就是十里八鄉有名的“糧食加工基地”。通過駐村幫扶,加工基地每天的營業額可以達到3000元左右,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0多萬元。集體收入迅速增加的祕訣就是轉型升級。小樓村採取多方合資、村社共建、支部領航、集體富裕的方式,下派工作隊以產業幫助資金共建加工基地,引進了自動化程度更高的生產線,加工品質有了直線提高。更是打出了品牌牌,結合市場近年來對綠色有機農產品的追捧,提出“老味道,新工藝”品牌調性,主打健康全麥麪粉,和汶上縣城區的多家大型餐飲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用品牌、品質贏得了市場。

3. 調動羣眾積極性。 抱團取暖,抱團發展。村集體不能單打獨鬥,一方面帶動羣眾致富是最終目的,另一方面,通過羣眾參與形成規模化效益。腰樓村通過宣傳發動、提供技術指導等多種方式,聯合種植大户建立起240畝生薑種植基地,畝均純收益可達1萬5千元以上,“老農民”們紛紛嚐到了“新產業”的甜頭。聯合種植大户,建設姜窖,抵禦生薑價格波動風險,打消羣眾種姜顧慮。腰樓村、羅漢廟村兩村相鄰,已經形成汶上縣一大“姜區”。規模化引來了生薑初加工企業和生薑經銷商的長期合作。在調動積極性中有一個關鍵,就是駐村幫扶帶來的資金,猶如定海神針,又如金箍,既給村集體經濟注入活力,又能約束村集體經濟依法依規發展。

4. 建立完整的產業鏈。農業也要產業化,農業也有產業鏈。羅漢廟村緊緊圍繞壯大集體經濟,盤活存量資源,引進鏈條要素,建立產業平台,充分利用幫扶資金帶動多方融資,投資139餘萬元,實施了生薑規模化生產項目,建設了高標準種植基地、家庭農場、生薑儲藏窖,形成了集種植、儲存、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生薑產業鏈條。除了生薑存儲,羅漢廟村還吸引來了一家粗加工企業,對生薑進行清洗、分揀和包裝,進一步提高附加值。通過產業化、鏈條化,村集體經濟如有源之水,涓涓不斷,即可細水長流,也可湧泉相報。

5. 確保可持續性。幫扶為一時,發展需長久。發展村集體經濟不能搞曇花一現,而是要建立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一是要保持村資源的穩定性,確保村集體經濟賴以發展的資源可持續並逐步壯大穩定,確保村集體經濟有最基本的保障。二是建立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良好機制,要注重帶動村兩委和村能人的積極性,不能苛求村集體利益最大化,要充分考慮讓利於民、讓利於商,確保最大程度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在發展中謀求最持久、最長遠、最大的村集體利益。三是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村集體經濟法治制度,確保村民享受村集體經濟發展紅利。

拓寬發展思路、凝聚發展資源,面對鄉村振興這個宏大主題,在下派駐村幫扶過程中,寅寺下派工作隊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把“輸血”變成“造血”,探索出一條鄉村治理與發展的可持續路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8okpw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