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產業項目調研報告【精品多篇】

產業項目調研報告【精品多篇】

產業項目調研報告【精品多篇】

產業調查報告 篇一

一、調查過程

(一)調查背景與目的

1、調查背景: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釋放了養老產業發展空間,20XX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已達2.02億,人口老齡化水平達到14.9%。20XX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2.6億。同時,高齡老年人口將以年均100萬的速度快速增加,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將在20XX年突破4600萬,老年人在生活照料、醫療衞生、康復護理等方面的需求不斷增加。

2、調查目的:經濟轉型升級促進了養老產業發展。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特別是經濟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積極鼓勵民間投資等,為老齡產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目前全球主流的養老模式有三類,分別是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在我國,居家養老(也稱傳統養老)是主流,在三類養老模式中的佔比達96%,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比例極小,分別為1%和3%。通過對機構養老運營的瞭解,探索未來的養老模式。

(二)調查企業概況

調查企業名稱:成都花果山壽康老年公寓有限公司

調查對象地址:成都市崇州市公議鄉花果山村11組

(三)調查時間:20XX年11月24日10:30—12:00

(四)調查方式

主要採取訪談、現場參觀的形式。通過與公司姚格總經理管理團隊座談及實地察看,深入瞭解公司各個養老闆塊業務的開展狀況,及公司未來發展戰略規劃。

二、調查對象現狀

(一)企業介紹:成都花果山壽康老年公寓有限公司成立於20XX年3月,公司位於崇州市公議鄉花果山村11組,佔地面積約150餘畝。公司作為崇州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養老服務企業,公司先後在公議鄉建有崇州市華西康福園老年公寓、崇州市花果山壽康老年公寓、崇州花果山壽康護理院、崇州壽康老年病醫院等四家機構,總共建設養老牀位1000餘張,醫療牀位99張,打造了養老、護理、醫療三位聯動的健康養老服務業態,為廣大老年人提供有品質、有保障的樂居生活。

(二)主營業務:公司主要業務是向老年人提供品質養老、託老、護理、臨終關懷、醫療服務。

(三)企業願景

(四)企業文化

公司服務目標:品質生活、健康人生

公司服務宗旨:品質養老、如家服務、人文關懷

公司服務理念:四全照護理念:全人丶全程丶全家丶全隊提供連續性丶綜合性丶可適性的長期照護服務。

(五)企業榮譽

四川省20XX年迎春敬老茶話會貢獻單位

四川省民辦非企業單位自律與誠信建設先進單位

中國老年學學會老齡產業專業委員會會員單位

中國社會組織評估等級AAAA

全國愛心護理工程建設基地

成都市愛心護理院

三、調查現狀與分析

(一)全國養老行業分析

20XX年時,我國60歲以上老年羣體在總人口中的佔比達到7%,我國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20XX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在總人口占比達14.3%,此後我國進入快速老齡化階段。截至20XX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12億,佔總人口的15.5%。到20XX年,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21億,約佔總人口的16%;20XX年老年羣體將達到2.43億,約佔總人口的18%。本世紀中葉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峯值,超過4億,屆時每3人中就會有一個老年人。之後我國老年人羣體將長期保持在4億左右,佔總人口的1/3上下。

老齡化威脅下,養老成為社會重任。然而當前我國養老產業剛剛起步,尚未形成完整、健全的產業鏈與產品類型標準體系;養老金收支不平衡、發放困難等問題出現;養老服務長期處於落後發展階段以養老服務中的養老牀位數量為例,20XX年我國養老牀位551.4萬張,20XX年養老牀位上升至669.8萬張,以“十二五”規劃目標作為參考,養老牀位缺口超過300多萬張。

20XX-20XX年我國養老牀位數量分析

(二)四川省養老產業規劃現狀

20XX年,我省60歲以上人口達到1582.45萬人,佔常住人口的19.44%,預測到20XX年6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32.44%。“一區”是指以成都為核心,由德陽、綿陽、遂寧、樂山、眉山、雅安和資陽等組成創新發展核心區,是我省養老與健康服務業多業態佈局的主要區域。“兩片”是指依託瀘州、南充的優質醫療資源,構建由瀘州、內江、自貢、宜賓組成的川南融合發展示範片和由南充、廣元、廣安、達州、巴中組成的川東北融合發展示範片。“三帶”是指依託獨特自然資源、民族特色文化,構建以安寧河谷為主體的攀西陽光康養服務業發展帶、以大巴山脈為主體的秦巴生態森林康養服務業發展帶、以藏羌地區為主體的川西民族特色康養服務業發展帶。

在創新發展核心區中,聚集了全省主要的健康、醫療、養老等優質資源,是全省養老與健康服務業創新發展的核心引擎。在保障基本養老健康服務的前提下,以高端養老健康服務為引領,建設全國養老健康服務業創新發展示範區。

在融合發展示範片中,將發揮連接六省(市)的區位優勢,創新醫養、康養結合等發展模式,充分發揮醫療資源優勢,推進醫養結合,打造全國養老與健康服務業融合發展示範區。

(三)主要的養老模式現狀:

目前全球主流的養老模式有三類,分別是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在我國,居家養老(也稱傳統養老)是主流,在三類養老模式中的佔比達96%,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比例極小,分別為1%和3%。

三類養老模式各有優缺點。比如傳統居家養老成本較低,但設施不齊全,沒有專為老年人服務的網點;機構養老設施齊全,安全性較高,但成本較高,且自由度與隱私難保障;社區養老因政府介入,所以成本較低、自由程度高,但目前服務對象覆蓋面不廣,所提供的服務也有限。

從多地發佈的養老規劃來看,未來傳統居家養老比例將有所降低,機構養老比例保持3%不變,社區養老將從現在的1%上升至7%,成為政府關注的重點,預計其服務對象和服務內容劣勢有望在未來快速改善。

(四)公司組織架構圖

產業調查報告 篇二

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三農”問題的指示精神,進一步加快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連廣生、許謙迎帶領調查組,在去年調查的基礎上,於今年9月中、下旬對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情況進行了跟蹤調查。這次調查採取聽彙報、召開座談會、察看現嘗走訪龍頭企業和農户等方式,調查了除中區之外的11個縣市區,34個鄉鎮,27家龍頭企業,並走訪了50多户農民。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

今年以來,全市各級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1號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全黨抓經濟,重點抓調整”的總體思路,圍繞市人大常委會第6次會議提出的調整建議,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明確主攻方向,把握關鍵環節,狠抓措施落實,全市畜禽、林果、瓜菜、優質專用糧棉油和勞務經濟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穩步發展,結構調整深入推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整個農業和農村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上半年,全市農林牧漁總產值114.8億元,同比增長11.2%;農林牧漁增加值54.8億元,同比增長4.2%;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1850元,同比增加317.6元,增長20.7%。綜合分析,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取得六個方面的成效。

(一)宣傳發動廣泛,形成了良好的調整氛圍。農民是結構調整的主體。各級把能否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作為調整成敗的關鍵,堅持從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入手,採取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廣泛宣傳,層層召開會議部署發動,外出參觀學習開闊思路,致富典型現身説法,算帳對比引導等多種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大意義、任務目標和政策措施,激發廣大農民調整的積極性。鄒城、泗水、嘉祥召開10萬多人蔘加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動員大會,任城、魚台、汶上、梁山組織由農業專家和致富典型參加的農業結構調整巡迴報告團進村入户宣講。初步統計,全市組織外出參觀考察3萬餘人次,舉辦專題報告會1200多場次,發放致富典型和效益分析表8萬餘冊。通過宣傳,廣大農民轉變了思維方式,增強了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加深了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認識,增收致富的願望越來越強烈;端正了調整的態度,逐步實現了“要我調”向“我要調”的轉變。

(二)規劃目標明確,把握住了調整方向。各地按照全市結構調整的總體要求,立足當地資源、區位優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發揮比較優勢和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制訂了符合當地實際的三年調整目標和規劃佈局。全市計劃用三年時間拉長做強五大產業鏈: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到247萬畝,優質專用玉米154萬畝;大陸瓜菜260萬畝,大蒜105萬畝,反季節精細瓜菜76萬畝;勞務輸出60萬人,勞務收入30億元;新發展速生豐產林92萬畝,種苗花卉40萬畝,經濟林35萬畝;畜牧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5%,名優水產品產量佔總產量的比重達到60%以上。各縣市區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了三年調整規劃。任城區“擴大苗木面積,擴大以瓜菜、甜葉菊為主的經濟作物面積,擴大以長溝葡萄為主的經濟林面積,擴大以優質生豬為主的畜禽養殖規模,擴大沿湖水產養殖面積,提高糧食作物品質和產量”;兗州市“發展三林一帶,構築三大示範區”;泗水縣“南北山區抓林果,泗河兩岸抓瓜菜,全縣上下抓畜牧,一年四季抓勞務,持之以恆抓水利”;微山縣“種植抓優質高效,水產抓名優增效,林果抓栽培管理,勞務抓協調服務,畜禽抓規模帶動”;金鄉縣“加快發展綠色、有機、生態農業,形成獨具特色的大蒜經濟”;汶上縣“抓亮點、重點突破,點帶面、整體推進,建設綠色大縣”;梁山縣“突破三大片,兩區加一灘,間作為主線,增效為重點”。

(三)工作重點突出,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果。全市把“五條產業鏈”建設作為一項工作重點,採取措施,強力推進,取得了明顯成果。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糧經比由去年58:42下降到今年55:45。各類經濟作物面積540.8萬畝,比去年增加47.5萬畝,其中瓜菜278萬畝,增加28.8萬畝;棉花162萬畝,增加17.5萬畝;花生98.6萬畝,增加1.2萬畝。林果業取得新的突破。全市共造林240萬畝,其中今春完成造林50萬畝,內有經濟林15萬畝,速生豐產用材林35萬畝;發展苗木花卉11萬畝;建設綠色通道1500公里。畜禽業穩步發展。牛存欄42萬頭,羊350萬隻,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豬存欄280萬頭,同比增長4.3%。禽類飼養呈恢復性增長。肉類總產33萬噸,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禽蛋22萬噸,增長6%;奶類1.8萬噸,增長37.4%。漁業放養力度加大。養殖面積達到61萬畝,同比增長18.8萬畝;水產品產量8.5萬噸,同比增長6.2%。農村勞務經濟發展強勁。全市以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東接西送、南上北下、技能培訓”三大工程為重點,努力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和勞務收入。全市在縣外務工人員達到69萬人,新增勞務輸出18萬人,其中市外勞務輸出8.5萬人,新增勞務經濟收入4.25億元。農業龍頭企業建設步伐加快。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發展到220家,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的52家,過億元的32家,帶動各類生產基地230萬畝,帶動農户64萬户。兗州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最快,現擁有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28家,其中固定資產超千萬元的13家,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10家,過10億元的2家,有2家企業被省政府確定為重點扶持的龍頭企業,其中綠源公司被國家確定為重點扶持龍頭企業,並且形成了以華龍、正龍、華豐三大方便麪生產企業為主體的糧食加工企業羣和以綠源、嘉隆為主體的畜禽加工企業羣,該市每年可加工轉化糧食130萬噸,加工肉雞、肉鴨2800萬隻,保證了優質農產品全部實現就地加工轉化增值。

(四)培植生產基地,出現了一批主導產業和產品。各縣市區本着做大做強的原則,積極探索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發展路子,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主導產業和產品。特別是以無公害綠色瓜菜、苗木花卉、速生豐產林、中藥材等為主的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生產基地規模不斷膨脹。目前,種植業形成了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230萬畝

和以金鄉為中心的90萬畝大蒜基地,以魚台為中心的20萬畝圓葱基地,以泗水縣泗水鎮、楊柳為中心的10萬畝優質西瓜基地,以任城李營為中心的10萬畝苗木基地和以南張為中心的3萬畝甜葉菊基地,以任城喻屯、金鄉胡集、嘉祥金屯為中心的5萬畝甜瓜基地,以曲阜、泗水為中心的6萬畝中藥材基地,以微山、梁山為主的5萬畝蘆筍種植基地;養殖業建成了1260餘處規模養殖場區,年出欄萬隻以上的禽場562處;林果業形成了100萬畝的速生豐產林基地、90萬畝的經濟林基地和23萬畝的苗木花卉基地。

(五)強化服務措施,克服了調整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圍繞解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一家一户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情,各地從強化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的服務入手,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幫助農民克服調整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一是產前重點抓信息服務。以市坷垃網為依託,加快農村經濟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網絡終端向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村、專業户延伸。二是產中重點抓技術服務。以解決結構調整中的技術難題為重點,採取送科技下鄉、舉辦專題講座、發放明白紙、培訓農民技術員和科技示範户等多種形式,開展農業技術培訓指導。濟寧市農科院在任城區喻屯鎮、嘉祥縣金屯鎮、金鄉縣胡集鄉舉辦“甜瓜穴盤育苗技術現場觀摩會”,近200名農民技術員和瓜農接受了技術指導,取得良好效果。三是產後重點抓農產品營銷服務。在抓好農產品推介宣傳,搞好區域特色農產品市場銷售的同時,充分發揮合作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的作用,從重點產業和產品入手,抓了訂單農業,全市訂單合同種植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任城區喻屯鎮組織機關幹部進駐大中城市,幫助農民銷售甜瓜,收到良好效果。四是全程重點抓資金服務。市、縣、鄉都分別出台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優惠政策,加大了投入力度。全市今年用於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財政資金已達1.8億元,其中鄒城市達到6000萬元。全市各級農業銀行累計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放季節性流動貸款7.6億元,出口退税4435萬元,簽發銀行承兑匯票2.77億元。同時,農業招商引資也成為一個新的亮點,汶上縣南站鎮引進益普山莊有限責任公司建立圓葱生產基地,目前該公司已投資360萬元。

(六)各級領導重視,確保了調整工作的順利進行。各級不但把搞好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作為一項經濟工作,而且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認真研究,精心部署。做到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同志靠上抓,有關部門具體抓,並以高度負責的精神沉到基層,抓好每一項措施的落實。市、縣、鄉實行了領導包保責任制。市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包縣市區,縣級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村,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局面。加強了工作調度。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已召開大型專題調度會議4次,一些縣市區還實行了定期調度制度,做到了及時掌握情況,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的全面開展。泗水縣實行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直接調度結構調整制度,每週至少調度鄉鎮書記、鄉鎮長一次。堅持了嚴格考核。市產業化辦公室組織140餘人,採取抽樣調查和重點項目考察相結合的辦法,從2月中旬至3月中旬,對xx年度全市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工作進行了全面考核,在全市農村工作會議上,對位居前列的3個縣市區、5個先進部門以及18名有功人員給予了隆重表彰獎勵,發揮了抓先進,帶後進,促全局的作用。

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體上看,全市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邁出了較大步伐,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特別是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現代化進程加快的形勢相比,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工作開展不平衡。從縣市區、鄉鎮之間比較,全市大部分地方的幹部羣眾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已經形成共識,措施有力,工作進展快,成效比較明顯。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畏難發愁,認識不深,動作不大,進展不快,形不成大規模,沒有大變化,更有甚者,有的地方至今仍處於不願調、不會調、不敢調的狀態,工作成效不明顯。有的地方複種指數已經超過300%,三種三收或四種四收,而有的僅為200%,仍沿用傳統的一麥一棒種植模式。金鄉縣糧經比已達到1:9,但有的縣糧經比6:4,相差甚遠。從各產業之間比較,種植業結構調整相對較快,林牧漁業形成主導性產業較慢,農村

二、三產業明顯短腿,一產不優、二產不強、三產偏弱的格局未得到大的改變。

產業調研報告 篇三

一、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西吉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242萬畝,種植馬鈴薯120萬畝。牛、羊、豬、禽存欄7074萬頭,出欄6775萬頭,肉類總產量11萬噸,優質牧草留牀面積7615萬畝,實現牧業總產值21億元。設施農業及西芹總產值21679萬元。新建拱棚14598畝,維修日光温室224座,設施農業投入生產17265畝。全縣累計發展設施農業面積39797畝,其中:拱棚37397畝,日光温室2400畝。完成旱作節水農業覆膜保墒面積1633萬畝。

馬鈴薯總產在180萬噸以上,全縣農民人均馬鈴薯產業純收入達到1000元以上,畜禽飼養總量達到155萬個羊單位,肉類總產量達到1.5萬噸,實現木業總產值3.6億元,人均草畜產業純收入達到350元以上。西芹實現總產14萬噸,西芹產業總產值達到1.35億元,農民人均西芹產業純收入達到180元。發展旱作節水農業保墒面積23.8萬畝,實現農牧業總產值14.4億元。同時,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建成自治區級現在農業示範基地4個,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基地7個,農牧業科技示範點40多個,全縣共有農業產業化組織29個,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自治區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1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93家。全縣經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總數達到33個,生產單位21個,產量達到100萬噸,實現產值2.2億元。全縣綠色產品生產企業2家,綠色產品產品數2個,綠色產品產量達到53萬噸,實現產值1.2億元。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西吉農業產業化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不論從現階段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要求來看,還是從滿足農民持續增收的迫切要求來看,農業產業化的整體水平還比較低,與先進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1、區域化佈局不均衡,基地建設規模擴大比較困難。產業總體上分佈不均衡,對進一步擴大基地規模建設有很大的侷限性。就拿馬鈴薯來説,儘管走向了國內、國際市場,首先高品質的產品數量如果滿足不了外商的需求,創匯增收的前景也就不會很樂觀。另外,西吉縣農業特色產業優勢目前還沒有完全挖掘出來,尤其是西芹、胡蘿蔔、小秋雜糧等特色農產品的扶持種植、加工轉化前景沒有拓寬。

2、馬鈴薯支柱產業的問題:

一是加工不足(原料不足)。老百姓對土地流轉的認識不足,執法單位執法不嚴,導致馬鈴薯的偷盜情況越來越嚴重。

二是由於品種的落後、老百姓種薯的選用認識不足。

三是馬鈴薯沒有統一包裝,只能賣原材料,導致價格不如區外。四是馬鈴薯病蟲害問題日益嚴重,老百姓對於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不到位。

3、農業產業鏈條延伸難,農產品轉化增值率低。產業鏈條的長短,決定着農產品轉化增值的大小。從調查情況看,多數農產品加工鏈條短,仍然停留在原料銷售上,只有一個鏈條節,即使加工,也只是簡單的初級加工或粗加工,農產品附加值低,加之生產上是家庭式分散經營,流通上是各自為政、小打小鬧式營銷,以致農業難以形成規模,難以形成產業。

三、改進措施

必須抓住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機遇,充分發揮區位、資源、品牌優勢,走農業穩縣之路,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託,以發展農村經濟和技術創新為動力,以調優、調特、調名、調強為突破口,以產業化的思路、市場化的思維、科技化的手段、城鎮化的戰咯為出發點,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產業化發展。進一步鞏固馬鈴薯產業,提升草畜產業,培植西芹等特色優勢產業。扶優扶強一批專業批發市場,突破加工業,打造品牌,完善服務體系,增加投入,努力把西吉建成綠色農業經濟強縣,確保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加快小康社會建設步伐。

1、在農業產業發展思路上,解放傳統思想觀念,跳出農業抓農業。

要以抓企業化的思路謀劃農業產業,實行產業化經營、企業化生產、市場化營銷、項目化運作、社會化服務。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營銷作為整體來抓,從項目選擇到論證、決策,從業主確定到招商引資,從經營機制到項目管理,從市場營銷到品牌確立,都進行項目化運作。從原料基地生產到農產品加工,從產品開發到市場策劃都按企業化模式運行。從組織販運到流通銷售都按市場化模式營銷。特別要構建農業信息服務體系、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農村職業教育體系,進行市場化、社會化服務,聚集生產要素,參與市場競爭,構建成新型農村農業產業體系。

2、在農業產業發展規劃上,突出區域規模化、生產專業化,構建大農業、大產業。

要引導農户間相互聯合,整合資源,實行大户聯動發展,將產業辦出規模。特別是鄉鎮要加強區域間橫向協作,消除自我封閉,共同規劃發展適宜本鄉鎮、本區域的主導產業,主導產業確定之後,用三至五年甚至更長時間,集中生產要素,重點突破,形成規模,凸顯特色。

3、在農業產業發展措施上,加快以農村土地流轉機制為主的各項改革,為土地規模經營提供條件。

實現農業產業化的前提是建立良性土地流轉機制。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機制改革,重點要強化土地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使用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鼓勵農户之間,外出務工,經商農民之間採取招商租賃、承包權轉讓等自由流轉土地,採取政府扶資、培養技術。聯片經營等形式,使土地向大户集中、向能人集中、向農業企業集中,實現土地、勞動力資源優化配置。要組織引導滯留在土地上的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最大限度地減少耕地上的農民,以城鎮化來促進農業產業化。

4、在農業產業發展經營上,重點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龍頭企業,實現生產與市場對接。

要立足優勢資源和地方特色,與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外向型經濟結合,積極發展種植、畜種繁殖等科技型龍頭企業。培育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引導現有農產品初級加工企業兼併、聯合,整合資源,優化結構。鼓勵工商企業興辦農業企業。總之,要重點培育一批規模大、帶動力強、產業附加值高的龍頭企業羣體,增強市場開拓和輻射帶動能力。

5、在農業產業發展流通上,着力建設以農村市場為主的流通平台,拓寬農產品營銷渠道。

要結合城鎮建設和鄉鎮主導產業定位,根據區域產業、特色和功能,儘快啟動區域主導產業交易市場,專業市場以及大型生產資料批發市場建設,並將其作為城鎮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同規劃、同建設,使城鎮化、市場化同步發展。此外,要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擇優扶優,着力打造農產品品牌。

6、在農業產業發展指導上,切實轉變行政職能,提高服務水平。

政府對農業產業的指導服務要從以前包打包唱的行政命令轉移到宏觀指導、制定規劃、政策扶持、培育市場,調節利益上來,走企業面向市場一一政府扶持企業一一企業組織生產的路子,由企業自行規劃產業基地規模、開展扶術指導,回收產品、開拓市暢政府只研究扶持、投入等政策,培植社會化服務體系,調解公司與農户、中介組織與農户在生產發展過程中以及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督促企業提高履約率,促進農户與企業從一般的買賣關係變成利益共同體,使農民不僅獲得生產環節的利益,而且還分享加工和銷售環節的利潤,逐步建立企業與農户、中介組織與農户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良性機制。

社會調查報告 篇四

(1)調查目的:

針對現階段大學生對公益事業的社會效果存在爭議的情況,通過了解同學們對公益事業的態度和做法,從中分析出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由此尋求改變這一原因的措施。

(2)調查對象:

紅河學院抽樣調查

(3)調查形式:

問卷調查為主,個別談話為輔。

(4)調查內容:

①瞭解公益事業的渠道和程度。

②參與公益事業的方式、途徑。

③影響參與公益事業的因素。

④對周圍公益行為、氛圍的認識。

⑤對社會公益事業的總體評價。

通過以上調查,進行全面歸納整理,寫成調查報告,並提出建議。

產業調查報告 篇五

羽絨服裝業是的兩大支柱產業之一,起步於年,在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引導扶持下,發展成為有大小加工企業100餘家,加工點近500個,從業人員近5000人,年羽絨服產量1500餘萬件,產值2億元以上,税收200萬元左右的強大產業,形成了以羽絨服裝生產銷售為主,印染、繡花、輔料生產等配套完善的產業鏈,產品遍銷全國各地,是轉變單一的青石開採加工經濟結構的優先發展產業。

一、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近年來,我鎮羽絨服裝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還存在許多制約進一步發展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企業規模較小。我鎮羽絨服裝生產企業雖然有100餘家,但達到一般納税人規模的只有紫雲服飾等2家,工人最多的也只有260人左右,其它為個體工商户,工人大多在30人左右,少的只有五六個人。

二是產品檔次較低。我鎮羽絨服裝產品以背心為主,面對中低檔市場,出廠價格每件15元左右。雖然大多都註冊了商標,但沒有一個有影響的品牌,產品品種單一,附加值不高。

三是生產方式落後。我鎮羽絨服裝行業雖然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但絕大多數企業都是家庭作坊式的生產,廠房、倉庫設在家中,幾台機器、幾個工人就是一個工廠。規模較大的也由於廠房和工人等問題,採取分散設點的方式進行生產,加工點遍及全鎮及周邊鄉鎮和縣區,安全隱患大,不利於先進工藝的實施和企業的管理,以至於在境內甚至無法找到一家有一定規模、較為正規的羽絨服裝廠。

四是擴大生產困難重重。由於我鎮羽絨企業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方式,沒有可用於進行質押的固定資產,無法獲取貸款,企業很難做大。同時由於受場地、職工宿舍硬件設施等制約,也難以擴大生產規模。

五是行業管理鬆散。我鎮羽絨企業户數多、規模小,缺乏統一的行業協調管理,沒有技術研發、原料採購、市場營銷等行業服務組織,各自為政,相互競爭,抗禦市場風險能力差。

六是財政貢獻率不高。我鎮羽絨行業年產值2億元以上,但財政貢獻率卻很低。一方面是由於企業採取分散設點的生產方式,有的加工點在外鄉外縣,税務部門無法掌握真實的生產銷售情況,很難做到應收盡收。另一方面由於沿海等地區在開具增值税發票時給予較大優惠政策,許多產品進超市需增值税發票的企業都在外另設公司,導致大量税源外流。

二、加快發展的有利條件

1、產業鏈條完整,成本優勢明顯。我鎮有羽絨服裝生產企業100餘家,絨毛加工、印染、繡花、輔料生產、包裝等配套企業30多家,布料、羽絨等主要原材料也有固定的供應商,產業鏈條完整,生產成本競爭優勢明顯。

2、銷售網絡健全,市場空間廣闊。我鎮羽絨背心遍銷全國各地,在各大中城市都有直銷點和代理商,與500餘家大型超市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加上每年秋冬季節遍及各地的企業直銷短期門店和攤點,市場網絡健全,銷售方式靈活,若不斷推出新產品,適時拓展國際市場,市場前景必將更加廣闊。

3、人力資源豐富,發展後勁增強。我鎮羽絨服裝產業經過長期發展,培養了一大批熟練工人和經營管理銷售專業人才,創造了“公司+農户”的靈活經營模式,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營管理經驗和擴大再生產的資本。隨着我鎮青石行業扶大抑小產業結構調整的推進,必將使大量資本轉向羽絨行業,為羽絨服裝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推動力。

4、宏觀環境優化,發展時機成熟。我鎮距羽絨名城共青不足10公里,蘇共大橋的建成通車為我鎮利用共青的羽絨服裝產業資源、承接產業發展、融入共青經濟開放區和湖生態經濟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國家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和擴大就業、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一系列政策,為我鎮羽絨服裝產業的加快發展提供了宏觀政策支持。同時,隨着“xx”規劃編制及新一輪土地利用規劃修編的啟動,用地等制約發展的問題得到解決,加上3。5萬伏變電站、萬噸自來水廠等項目的投入使用,羽絨服裝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加快發展的條件充分,時機較為成熟。

產業調查報告 篇六

根據縣政府的安排,近日,××縣副書記(村扶貧小組組長)楊永發,西南林業大學教授白順文(幸福村駐村小組一祕),××縣農業局局長黃蓉,××鎮副鎮長彭長虹,,××翠宮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雲霧茶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陸仲榮, 和其他茶業研究小組深入XX鎮安樂村,實地考察幸福村茶園的現狀和發展

一、茶園現狀

(一)種植品種。福鼎大白茶是幸福村的主要茶樹,當地品種和野生品種較少,面積約400畝。

(二)種植面積。茶園與自然村落相對毗連,採用寬窄行種植模式。

(三)茶園管理。茶園多年無人問津。走進茶園,就像走進森林。生長良好的茶樹約5米高。由於一些茶園經濟收入的損失,茶樹被農民清理,被銀行家重新種植。

(四)種植時間。茶園建於80年代,大部分種植後已經營4年。由於缺乏專業加工,收入低,農民放棄了對茶園的持續經營,多年來,茶園自然生長。

總體情況:面積比較連片,茶園種植時間較長,部分已失去經濟價值,部分茶園具有改造價值,茶樹生長旺盛。

二、茶園改造

(一)轉化方法

1、打掃茶園。清理茶園雜草和叢林,保證茶樹生長環境。

2、樹木的改造。第一,皇冠轉型。因為茶園多年不經營,茶樹高,芽眼少。通過修剪茶樹樹冠,可以提高茶樹枝條的頂端生長優勢,使茶樹矮化,誘導新芽生長。第二,根系改造。茶樹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長關係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當地面的上部分枝向上或周圍生長時,地下分枝也向下延伸並向周圍擴展。吸收根系越發達,茶葉產量越高。根系改造以深耕為基礎,切掉部分老根,誘導新根生長。

3、園林土壤更新。茶園土壤是茶樹生長的水分和礦質營養來源。由於茶園多年不經營,茶園土壤具有土層淺、肥力低、土壤質量差的特點。園林土壤的改造應加強深耕,增加有機肥或農家肥的施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

4、清除老茶樹,重新種植新茶樹苗。茶園長久,茶樹衰老。研究小組的技術人員建議我們可以選擇重新種植新苗。

(二)價值轉化。

1、改造老茶樹。通過老茶園改造,可以快速實現採茶,快速實現經濟效益。面對茶園建成後,農民因經濟效益低而對種植茶葉失去信心的情況,這可以使農民有較快的經濟收入,有助於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加快茶產業的發展。但課題組技術組介紹,茶園高產期為種植後5至xx年,而幸福村茶園種植時間超過了高產茶樹的生理週期。改造後的茶園產量仍然很低,收入不如新種的茶園。

2、種植新的茶樹幼苗。種新茶苗的時候,要三年才能進入高產,然後才有經濟收入。但是,從長遠來看,種植新的茶樹種苗,農民的收入會更好,但也存在農民接受度低、宣傳難度大、茶業推廣難度大等問題。

三、對幸福村茶業的思考

(一)茶樹的適宜性。幸福村茶園多,氣候條件好,趙家雲茶園(海拔1370m)最適合茶樹的生長生理,具有很強的茶業發展潛力。

(二)以專業合作社為基礎發展茶產業。依託“雲茶種植專業合作社”,茶農發展成為合作社成員,合作社負責對種植户進行管理和指導,統一管理模式和種植技術,實現標準化生產。

(三)品牌建設。以XX翠宮茶葉有限公司為龍頭企業,率先培養專業技術人才,開發研究,打造優質、安全、有特色的高端茶葉品牌。

(四)基地建設。以自然村為單位,以農民自願為原則,發展相對毗連的茶園。在一定區域內建設初級加工廠,對採摘的新鮮茶葉進行初級加工,確保產品質量。

產業調查報告 篇七

一、旅遊產業現狀

xx鄉位於花垣縣南部,轄7個行政村,總面積48.21平方公里,總人口6700餘人,是個以苗族聚居為主的煙葉產業大鄉。距209國道9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該鄉文化旅遊資源豐富,苗族風情濃郁,苗族原生態文化節目保存完好。該縣苗族趕秋節在這裏隆重集會,原生態民族文化得到充分展現,受到省內外專家的矚目與好評,xx鄉境內峯巒層疊,林鬱叢叢,谷幽澗靜,溪河縱橫,溶洞暗河相連,奇峯突兀,怪石林立,古樹參天,野藤蔓延,雲海連連,共接待省裏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人數達1380人,當地旅遊收入達21萬餘元。

二、旅遊開發存在的問題

1、缺乏規劃,旅遊規模小。全鄉鄉村旅遊發展前景雖然看好,但總體上還處於自發性發展階段,旅遊開發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個別景區處於自由觀光狀態。一是缺乏整體規劃。xx鄉村旅遊規劃的編制只停留在全鄉旅遊的總體規劃上,詳細的鄉村旅遊規劃尚未進入議事日程,總體規劃只對景點(區)分佈情況,單個景區(點)定性定位作粗線條的安排,對整體佈局、旅遊主題定位、目標市場等關鍵要素,簡單仿效,粗放經營,只體現資源的價值。二是特色不明顯。所推出的鄉村旅遊項目,大多停留在觀光上,尚未深入挖掘農業旅遊資源和民俗文化內涵,當地的民風民俗、農業土特產得不到充分體現,拿不出具有較強代表性的品牌,品牌層次較低,形式較落後,缺乏科學化,推不出經典精品觀光點。

2、粗放經營,管理滯後。全鄉鄉村旅遊目前還處於淺層次開發,多數村民對旅遊產業意識淡薄,許多旅遊資源尚未挖掘與開發,在開發經營管理上明顯滯後,開發民間工藝品和地方特色飲食,推出特色文藝表演節目等方面力度不夠,觀賞內容單薄,苗寨風情遊活動,由鄉村組織安排外,其它景點從引導上缺位,處於自由觀光的狀態性。

3、基礎工作有待加強。主要突出表現在旅遊景點配套設施不完善,交通設施相對滯後,吃、住、玩、購、樂等方面尚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基礎設施和旅遊項目明顯滯後,旅遊隊伍建設落後等方面。

三、對開發xx鄉村旅遊的建議

1、找準產業定位,突出文化旅遊產業的主導地位。

xx鄉文化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美在原始,貴在自然。民族民俗文化底藴深厚。發展文化旅遊業潛力很大,前景廣闊、勢己逼人,因此,鄉村兩級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搶抓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試點的大好時機制定規劃,爭資上項加強對接,主動作為。通過3—5年的努力把文化旅遊產業真正成為排鄉富民強鄉的重要產業,並有效地帶動農業、工業、飲食、服務等各項各業的發展。

2、強化宣傳,大力推介我鄉旅遊文化產業。

發展旅遊宣傳,推介至關重要。只有我們“推出去”,遊客才會“走進來”。一是做好形象包裝,向社會廣泛徵集宣傳口號,拍攝我鄉的專題宣傳片,對xx鄉旅遊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文化優勢、政策環境優勢進行深度包裝,強力宣傳推介,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增強外界對xx鄉旅遊資源的知名度。

3、搞好科學規劃,打造鄉村旅遊品牌。

對xx鄉村旅遊的開發建設,要做出成效,關鍵要整合鄉村旅遊資源,做好規劃,突出特色,增強科學性,滿足市場需求。首先,要注意處理好“三種關係”:注意處理好生態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的關係,注意處理好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的關係,注意處理好生態旅遊與文化旅遊相結合的關係。其次,要科學規劃xx鄉村旅遊特色產業帶。打造以金龍村為中心的自然景觀系列,貫穿保靖夯沙鄉風景區,着力開發芷耳村,加快與德夯風景區的攘接。圍繞xx、金龍、桃花、讓烈深厚的民俗風情,打造民族風情觀光帶。以公路沿線村,打造生態農業觀光帶。組織有關專家根據觀光帶的區域佈局,做好科學規劃,明確鄉村旅遊今後的建設重點和發展目標,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讓鄉村旅遊展現出它的魅力。

4、注重科學管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領導是關鍵,鄉人民政府要把發展鄉村旅遊納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部署,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要成立以主要領導牽頭的開發領導小組,形成強有力的工作班子,定期研究解決鄉村遊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二是加強科學監管。相關職能部門要多下基層,全力支持,突出在經營活動、生態安全、食品安全三方面加強管理。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政府必須加大對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計劃、交通、旅遊等部門要積極向上申報,力爭把進入鄉村旅遊景區的公路列入上級計劃項目籠子,儘快改造好進入景區的公路。

5、突出民族特色,加快旅遊商品開發。

要大力開發與參性強、個性突出的文化旅遊產品。抓好苗家刺繡、蠟染、花帶、苗族織錦等為代表的民族服飾產品開發,打出苗家臘肉、苗家酸魚、幹山野菜、葛蕨薯粉等綠色食品品牌。構築旅遊商品發展平台,建立我鄉土特產旅遊定點購物點。讓遊客購買到我鄉的土特產。

6、加強鄉村文化站建設,優化旅遊環境。

要吸收有專長的青年人進入基層文化工作隊伍,切實開展文化活動,大力培養管理、研究、創作、表演、服務等方面的專業人才隊伍,加強旅遊服務的培訓工作,使它們成為旅遊文化產業的帶頭人。積極在鄉村旅遊中,倡導文明誠信、和諧有禮、笑臉迎客,堅決打擊侵害遊客的不法行為。鄉村道路和各個景點要杜絕“髒、亂、差”現象,要以乾淨、整潔、有序的外部形象和文明有禮的內在素質來提高我鄉的品位和信譽,使我鄉旅遊文化產業不斷持續健康發展。

產業調查報告 篇八

渭源是黃河最大支流渭河的發源地,歷史悠久,文化深厚,具有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和極具特色的旅遊開發價值。為了加快建設渭河特色文化大縣,傾力打造甘肅生態文化旅遊名縣,全面推進文化旅遊產業快速、健康發展。特對我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在此基礎上,針對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就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建議。

一、做法與成效

(一)產業發展氛圍日益濃厚。縣委、縣政府高瞻遠矚,緊緊依託渭源秀麗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文化底藴,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便捷的交通條件,把發展生態文化旅遊產業作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新型戰略主導產業來抓,實施“一把手”工程,成立了渭源縣文化旅遊產業開發協調領導小組,制定出台了《關於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加快建設渭河特色文化大縣的實施意見》和《渭源縣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實施意見》,明確了“華夏文明渭河源”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戰略品牌定位,確立了建設“渭河特色文化大縣”和打造“甘肅生態文化旅遊名縣”的戰略目標。強力推出“生態之源渭河源、文化之源首陽山、活力之源太白山”三大品牌景區。並與渭河沿線天水、寶雞、西安等7市區成立了渭河旅遊聯盟,簽訂了“渭河流域旅遊發展合作協議”,加強了交流和合作,聯合打造無障礙旅遊區域。目前,全縣已初步形成了旅遊產業與文化產業齊抓、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經營性文化產業並舉的良好局面。

(二)產業開發體系初步形成。堅持以節會、活動為載體,不斷擴大渭源文化旅遊在外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成功舉辦了兩屆“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甘肅渭源華夏文明渭河源生態文化旅遊節,在蘭州、西安召開文化旅遊宣傳推介會,多渠道宣傳推介渭源文化、旅遊資源,全面提升渭源知名度。邀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舉辦書畫專題講座,為加強我縣文化人才相互學習、交流搭建了平台。目前,我縣有各類文化市場經營單位44家(其中:歌舞娛樂場所13家(包括KTV),網吧7家,音像製品零售、出租單位1家,藝術品經營3家,文化市場其他經營單位3家,專業演出企業1個,出版物零售單位3家,印刷企業13家)。依託“渭河源”文化品牌,積極鼓勵一批龍頭企業參與旅遊商品的開發。目前,開發出了以灞陵橋為亮點的工藝品和渭源土特產為主的旅遊商品。全縣現有專業旅行社3家,旅遊商品生產企業5家,新增旅遊商店3家,主要生產有“秀峯”牌南山放養蟲草雞、鹿血酒、土雞蛋等土特產,“得林”牌系列中藥材營養保健品,“渭井坊”牌系列酒,“綠源”牌蕨菜、卧龍頭、苦苦菜等山野菜系列產品,深受省內外遊客的青睞。20xx年1至10月份,全縣文化產業增加值完成0.27億元,增速39.59%,文化產業投資額達到1.22億元,文化從業人員累計達到1260人;全年旅遊接待人數34.32萬人次,旅遊收入1.32億元。人均消費385元,未發生重大(含)以上游客安全事故和重大旅遊投訴。

(三)項目帶動作用不斷增強。旅遊產業發展方面,編制完成了《渭河源景區修建性詳細規劃》、《太白山景區修建性詳細規劃》和《首陽山景區修建性詳細規劃》並通過了評審。同時,集中精力打造品牌景區。總投資8600萬元的渭源縣渭河源景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已累計完成投資2755萬元,完成了景區4.3公里車行道路、遊客服務中心、生態停車場、景區大門建設工程,並完成了禹王殿主體工程、一線天摩崖石刻、景區遊步道部分工程、玉龍景觀道鋪裝工程、九鼎台的安裝工程、渭河龍王廟、歷史文化展館框架工程和完成了生態廁所、垃圾桶等環衞設施和生態桌椅休憩設施等。總投資4315萬元的渭源縣首陽山景區一期建設項目,已累計完成投資1161萬元,完成了生態停車場、林下休閒區、5座景觀亭以及景區1.5公里的遊步道建設和首陽山山門、八卦樓、廁所、車站的改造工程,還完成了遊客中心框架工程、采薇苑主體工程、生態廁所、垃圾桶等環衞設施和部分標識系統。據統計,全縣“農家樂”旅遊經營户達到40多家,直接從業人員達1560人。文化產業發展方面,編制完成了《灞陵橋保護及環境整治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和《渭河源自然遺產保護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總投資約8969.85萬元,建築面積23683.3平方米的文化綜合場館,集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蘇維埃政府紀念館、非物質文化展覽館、城市發展展覽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城市影劇院於一體。目前,已累計完成投資2100萬元。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實現全覆蓋,一個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四)文化旅遊品牌效應不斷提升。縣上把旅遊宣傳推介作為穩固開拓客源市場、樹立良好品牌形象的重要方式,不斷創新宣傳形式,積極拓寬宣傳渠道。一是設計編印了《渭源旅遊指南》、《渭源旅遊優惠卡》、《渭源旅遊招商手冊》及酒店、旅遊商品、景區宣傳單頁、渭源旅遊宣傳撲克等宣傳品,並在縣內各酒店和省、市部分賓館飯店進行了擺放。拍攝製作了《華夏文明渭河源》文化旅遊宣傳專題片和《探祕渭河源》,大型紀錄片,攝製了《走進渭河源》專題欄目。二是依託“中國旅遊日”、蘭洽會、文博會等省內外重大宣傳節慶活動,向社會各界贈送各類宣傳品、宣傳光盤、優惠卡、優惠券等,有效的宣傳推介了我縣旅遊資源及旅遊線路。三是在會川鎮三角路口、蘭臨高速和蘭州至中川機場、定西至蘭州的高速公路旁設置5個大型户外廣告牌,並在縣內G22高速安定段、316國道河口段等重要路段安裝了5塊旅遊宣傳大型户外廣告牌,縣內各旅遊道路製作宣傳牌17塊,有效宣傳了渭源旅遊資源。四是將“灞陵橋”、“渭河源”、“首陽山”、“秦長城”等4項知名品牌作為重點商標進行註冊保護,極大提升了我縣文化旅遊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五)民間文化保護成效顯著。一是依據國家、省、市相關規定,結合我縣實際,制定了《渭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和《渭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成立了由渭源縣文化界知名人士組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專家小組,健全了我縣的“非遺”保護體系。目前,我縣進入省級名錄的有4項,市級名錄的有30項,縣級名錄的有64項。二是挖掘、整理、提煉了一批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編輯出版了《渭源民間故事》、《渭源花兒》和《渭源小曲》三本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共3000冊,為進一步推動民間文化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困難和問題

一是規劃特色不明顯。即對文化和旅遊資源的綜合開發統籌不夠,導致對旅遊發展的戰略定位不清晰,也導致一些景區景點規劃缺乏明顯個性。在景區景點規劃中還存在着文化內涵挖掘不夠,規劃與市場需求結合不緊,規劃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根據以往定量評價結果,渭源縣旅遊資源中只有首陽山、天井峽、渭河源頭、雙石門和灞陵橋達到四級水平,景區文化底藴均未得到深度挖掘,70%的旅遊資源處於中低水平。從現有知名度來看,僅有渭河源、首陽山、灞陵橋躋身於定西市旅遊精品線路中,而在省內只是略有體現,區域知名度不高。相對於渭河以北的廣闊黃土高原的自然條件來講,渭源南部自然生態環境優越,但與同屬於秦嶺餘脈的漳縣、岷縣等地區具有雷同性。花兒、儺舞等民俗,馬鈴薯、中草藥等產業在臨洮、岷縣等鄰縣均有共同的特色。因而,資源的開發利用上無明顯的競爭優勢。

二是精品品牌缺乏。產業發展需要品牌支撐,而在我縣,真正“打得出、叫得響”的產品和服務品牌基本空白。也就是説,渭源縣還沒有形成獨特的市場品牌和廣泛的市場輻射。縣內文化旅遊資源較多,但產品以單一的觀光型產品為主,產品開發缺乏對文化內涵、景觀審美特徵、地域文化背景等發展因素的綜合考慮,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不夠,導致產品結構單一,缺少集參與性、娛樂性、知識性於一體的多元化的文化旅遊“精品”。

同時,對文化產品的宣傳、包裝和推介不夠,文化產品與旅遊脱節,許多產品僅限於家庭作坊式的製作,產業發展仍處於較低層次和水平,文化產品所佔市場份額極少。景區景點基本上是觀光遊覽性項目,遊客參與性、互動性、娛樂性項目很少,難以留住客人。

三是融資困難,投入不足。全縣文化旅遊建設投資滯後於經濟建設投資,由於地方財政困難,縣上還未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和旅遊發展專項資金。民間資金也沒有被充分引導到產業建設中來,融資渠道不暢,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力量還很薄弱,沒有形成強有力拉動和促進作用。資金投入不足成為渭源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關鍵制約因素。表現在:一是現代旅遊業是高投入、高產出的行業,沒有較高的投入,其旅遊發展的機會就會大大減少,而渭源縣地處我國經濟比較落後的欠發達地區,由於經濟容量的限制,導致旅遊開發和建設資金短缺。二是文化旅遊促銷資金的不足,直接導致了渭源縣文化旅遊產品的宣傳力度不夠,文化旅遊產品缺乏相應的包裝,區域文化旅遊的總體形象不夠鮮明突出,從而也降低了文化旅遊產品的市場吸引力,致使文化旅遊銷售額增長緩慢。三是文化專項基金匱乏,致使非遺保護、圖書藏量、文物勘查及保護、三館免費開放等均受到嚴重影響。

四是人才隊伍匱乏。渭源縣現有文化旅遊產業從業人員整體文化水平偏低、工作經驗不夠,專業旅遊管理和經營人才缺口較大,不能適應文化旅遊業大發展的整體需要。而且,文化旅遊單位市場意識淡薄,文化產業經營理念落後,科技含量低,經濟效益差。在產品研發、宣傳促銷等方面,缺乏專業人才,缺乏創新意識,使文化資源優勢和效益未能得到充分發揮,企業競爭力不強。再者,文化、旅遊管理部門編制緊缺,所需機構和人員編制一直落實不到位,文化旅遊執法大隊、掃黃打非辦公室、渭源縣美術館和渭源縣野外文物保護管理所編制及機構一直得不到切實解決,現有人員與擔負的工作任務不相適應。

五是配套設施滯後。目前通往景區的旅遊道路路況比較差,尤其是通往首陽山、天井峽景區的西五路、羅蓮路和西五路黑爺廟處至天井峽旅遊路通行狀況極差。各景區規劃區內基礎服務設施建設薄弱,河道治理滯後,通訊信號覆蓋率過低,供電、給排水等設施基本未通達,同時景區內種養殖設施、工程爛尾樓和原住地農舍、耕地等交錯存在,極大的制約了景區建設施工、經營管理和招商引資等工作。再者,三館建設面積普遍偏小,宣傳展示不足,不能充分發揮服務羣眾的職能作用。

三、對策及建議

按照縣委、縣政府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和戰略部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縣文化旅遊產業開發要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健全機構,強化領導力量。首先,要進一步增強全縣旅遊產業發展協調推進領導小組的行政推動力。全面升格協調推進領導小組,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健全由宣傳、政法、旅遊、交通、住建、環保、文化、發改、農業、林業、工信、商貿、教育、公安、司法、食藥、行政執法、民族宗教、電力、通訊等相關部門為成員的部門工作機制,各部門定時向領導小組提交、彙報工作進程,實施“一把手”工程,形成集中全縣力量抓旅遊的良好格局。其次,儘快成立“渭源縣旅遊管理委員會”(設副縣級專職副主任),升格旅遊主管部門職級。由旅委會主任(兼任協調推進領導小組副組長)專門負責統籌推進全縣旅遊產業的建設發展,着重解決職能弱化和管理體制不順的問題,如縣內旅遊景區、景點分屬文化、林業、國土、城建、園林、水務、統戰等部門管理,在開發利用上,由於各自利益所致,很難統籌開發,嚴重影響產業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明確各鄉鎮、各部門支持發展旅遊工作的目標任務,由一把手負總責,明確分管領導,全面抓好任務落實。在各涉旅鄉鎮組建文化旅遊管理辦公室,落實工作人員,實施“全縣是景區,鄉鎮是景點”工作措施,保護旅遊資源,落實旅遊規劃,創建本轄區星級農家樂,把文化旅遊觸角延伸到基層。

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儘快成立渭源縣文化產業發展辦公室,正科級建制,領導職數2名,主任1人,副主任1人,辦事員1名。專門負責全縣文化產業調控管理、數據統計、渭河源文化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等工作。成立渭源縣“掃黃打非”領導小組,正科級建制(正副主任由文廣局局長、分管副局長兼任),配備專職工作人員1名。將“掃黃打非”專項經費列入縣財政預算,市責任書要求不得少於5萬元。成立渭源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副科級建制,核定事業編制5人,負責全縣野外文物安全維護和灞陵橋日常管護等工作。儘快成立美術館,核定事業編制4人,爭取國家免費開發資金補助等項目。對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升格為正科級建制,同時充實專業人才,尤其是音樂、舞蹈專業。

同時,建立健全全縣發展文化旅遊業統計指標評價體系,每年細化分解旅遊業發展年度重點目標任務,納入各鄉鎮和相關部門目標責任考核範圍,年終嚴格考核獎懲,對貢獻突出、成效顯著的單位及個人,予以表彰獎勵;對工作不到位,沒有完成任務的,取消其當年評先評優資格,並追究相應責任。

二是理順體制,實現市場化運作。走市場化運作的路子,實行政企分離,統籌、整合縣內各類具有資產價值、經濟效益和可供開發的“大農業、泛旅遊”類國有旅遊資源,組建成立渭源縣文化旅遊投資開發管理有限公司,解決旅遊管理部門專業人員少,行政管理、宣傳營銷和建設開發、市場融資兩塊事務相互交織,工作疲於應付,無力開拓創新,無法適應目前產業發展新需要的問題。高薪外聘高層管理人員,並對公司所掌控的資源資產數量,組織專業投融資機構進行分析評估和策劃包裝,高端謀劃編制招商開發項目,積極與銀行、證券、投資集團等金融機構對接,採用獨自、合資、BT等多種合作模式,對外多元融資,進行景區開發和交通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三是以人為本,提升旅遊服務水平。積極實施服務體系建設工程。建立文化旅遊人才庫,聘請一批專家、教授為渭源文化旅遊發展出謀劃策,積極引進高端人才,打造一支精通旅遊管理與經營的專家隊伍;加強導遊人員引進和培訓,開展崗位大練兵,定期舉辦導遊大賽,打造一支專業素質過硬、服務水平優質的導遊隊伍;採取多種方式,多渠道吸納人才,打造一支業務精湛的演藝人才隊伍;在全縣範圍內深入開展“全縣都是大景區、人人都是導遊員”活動,加強對幹部職工旅遊知識的學習和培訓,推廣普通話,不斷提高全縣旅遊服務質量和水平。加快星級酒店建設步伐,力爭到2014年底,建成一批上檔次、有規模的星級酒店。深度挖掘隴中飲食文化,開發渭水菜系,各鄉鎮以主幹道路為重點,積極發展獨具地方特色的休閒農莊和星級農家樂,打造渭水美食天堂;以渭河源旅遊區和灞陵橋歷史文化保護區城市旅遊綜合體為重點,加快農產品和超市對接,在旅遊幹線建設農產品購物超市和旅遊商品專賣店,滿足遊客購物需求。積極組建旅遊汽車服務公司,設立旅遊巴士停靠站,開通縣城至各景區(點)之間旅遊公交專線。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深入實施“淨化、綠化、美化、亮化、優化”工程,不斷改善城鄉旅遊環境面貌。公安、交通、工商、衞生、質監、物價等部門密切配合,切實做好社會治安、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各項旅遊服務工作,加大對景區及周邊旅遊市場環境的聯合執法檢查力度,努力營造誠信有序、服務規範、安全舒心的旅遊大環境。

四是文旅融合,打造產業品牌。轉變品牌打造理念,拓展品牌建設外延,以更高的標準、更遠的眼光,打造旅遊品牌。按照《甘肅渭源旅遊戰略品牌策劃》和旅遊市場需求情況,從定位、規劃、建設、宣傳、促銷、管理等方面,系統策劃制定“旅遊品牌戰略策劃重點項目實施規劃”,內容對全縣所有涉旅鄉鎮村社、部門行業、服務機構、經營場所和宣傳廣告產品進行統一策劃、包裝,實現戰略品牌目標形象的整體塑造。挖掘傳承源頭文化,創作推出一至兩部大型文化旅遊主題演出或歷史劇目,展示獨具魅力的“渭源印象”,讓遊客暢遊渭源,讀懂渭河。加大宣傳營銷力度,包裝策劃推出縣域兩日遊、三日遊、七日遊等一批品位高、吸引力強的旅遊精品線路,擴大旅遊消費;按照“請進來考察觀光,走出去宣傳促銷”的思路,積極推進“區域聯動、企業聯合、媒體聯姻、電子聯網”的旅遊營銷戰略,加快形成全方位的宣傳促銷體系,實現宣傳的聚合效應、整體效應和放大效應;廣泛開展以派出機構代理、目標城市推介、演藝團體營銷、媒體廣告宣傳為主的國內營銷和以電子商務推介、國際旅行社互動宣傳為主的國際營銷;積極參與省內外各種大型節會營銷活動,爭取主辦、協辦大型體育賽事,不斷擴大對外影響;在組團參加各種旅遊推介活動的同時,抽調縣內涉旅專業大學畢業生和旅遊局導服人員,組成宣傳推介營銷小分隊,每年深入蘭州、西安、天水、定西等地機關單位、廠礦院校和居民小區,多形式、多渠道舉辦各類專題宣傳促銷活動;通過新聞媒體、互聯網、户外宣傳牌等媒介刊發專題廣告,在各旅行社、酒店擺放宣傳資料等方式,推介渭源旅遊資源,促銷我縣旅遊產品;在縣內精心策劃富有特色、影響深遠、文明向上和羣眾喜聞樂見的節慶活動,力爭“年年有盛事,月月有節會,週週有活動,天天有收入”。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打造出一個成型的渭河源旅遊品牌,真正實現旅遊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5o5gl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