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能聯繫實踐和語言環境理解運用新詞的意思。

2、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並擬定小標題。

3、把握文中人物性格,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成語引入,激發興趣。

1、作為六年級的學生,大家都知道,我們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而成語故事就是其中璀璨的一顆明珠。比如“攻無不克 戰無不勝”“精誠所至 金石為開”,這樣的成語你能接一接嗎?

2、你也能説嗎? 根據學生所説板書課題:螳螂捕蟬。理解“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意思。

一、解析課題,質疑激趣

1、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0課———————螳螂捕蟬。

出示課題《螳螂捕蟬》的圖片和文字圖。(字理析字詞:螳螂、捕、蟬)

2、請大家讀一讀課題。(生讀課題)看到這個課題,你認為課文會寫些什麼呢?

生自由談。

3、師:這個故事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篇寓言故事,藴含着一個深刻的道理。就讓我們走進課文,看看它到底寫了什麼。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悟

1、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要求:

(1)把生字讀準,把句子讀通順。

(2)劃出不會讀的字和不理解的詞。

(3)遇到較難讀、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2、檢查朗讀情況。

(1)出示課文中的部分詞語,指名認讀後齊讀。

(2)文章中還有什麼字不會讀的嗎?

(3)讀了這些詞語,你覺得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能用上其中的詞語來説説嗎?

3、這個故事是怎麼發生的?經過呢?結果怎麼樣?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分別用四字小標題來概括出來。(板書:起因經過 結果)

根據學生回答來板書:(固執攻楚 巧妙勸説 打消念頭)

誰能用自己的話具體來説説這件事講了什麼?

三、品讀課文,深入理解

(一)品“不堪設想”,明後果危險

1.同學們,現在讓我們再來看看“不堪設想”這個詞語。誰能讀一讀呢?讀到這個詞語,你會想到什麼呢?

2.是什麼不堪設想呢?課文裏有一句話告訴了我們,找找看,是哪句呢?讀句子: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1)這句話中有一個生字是——“侯”。看到這個“侯”字,你想到了哪個字? (字理析字:候、侯)

生自由談。用什麼方法來區分這兩個字? 我們先來看看它們的古文字是怎麼寫的。

3.在中國古代,進入春秋時期以後,基本為混戰時期,諸侯國實力不均,春秋五霸就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讓我們穿越時空,看看當時的形式。

4.其他的諸侯國乘虛而入的後果怎麼樣?

(事情的後果很危險,很難想象。)

所以“不堪設想”的意思就是不能想象、很難想象最後的結果會怎麼樣。

5.想到不堪設想的後果,該有多少人去反對啊!可是吳王還是——固執攻楚。

(二)品“恍然大悟”,識少年機智

1.過渡:後來仗打起來了嗎?(沒有)

什麼原因呢?(因為吳王聽了少年的話後恍然大悟。)從學生的回答中引出(恍然大悟)。

它是什麼意思?聰明的你們可能知道了。如果我們瞭解了他們的字理,相信你們印象更深。

2.文中誰恍然大悟了呢?(吳王)是誰有這麼大的本事讓他恍然大悟啊?(少年)

3.這少年就這麼輕鬆地一勸説,就能夠讓吳王打消念頭,你覺得他是個怎麼樣的人啊?能夠用什麼詞語來誇誇他嗎?(板書:機智勇敢)

從哪裏看出來的呢?文中哪些語句告訴了我們呢?生交流。

生甲:“少年連露水打濕他的衣裳和鞋子,也不在意。還一連轉了三個早晨。”(師相機提問:少年為什麼在那轉來轉去?還連續轉三個早晨?)

師:從這裏可以感覺少年勸説吳王的決心很大,是個顧大局的人。連續轉三個早晨就是為了引起吳王對他的關注。他只是一個侍奉吳王的下人,這樣吳王才能注意到他啊!這個辦法想得真好、真聰明 !

生乙:他説:“我沒有打着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説“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樣,就把吳王給吸引過來了。因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聽,吳王當然不會例外的。

師:少年故意賣個關子,把吳王的好奇心給調起來。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確實高明!)

生丙:“吳王問:‘你打着鳥了嗎?’少年説:‘我沒有打着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來了興趣,問:‘什麼事啊?’”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少年確實是足智多謀。他表面上説是打鳥,好像很悠閒的樣子,我覺得這是他故意不讓吳王發現他勸説的用意,因為前面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不允許別人來勸他。

師:不動聲色、曉之以理

生丁:説故事巧。

師:故事從頭到尾都沒講到攻打楚國有危險,但是卻讓吳王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真是妙,智慧啊!

師:還你發現了什麼?你找到了什麼?還有什麼不同的意見?

生戊:少年善於觀察。有耐心。不是直接勸説吳王……

是少年的——巧妙勸説讓吳王恍然大悟的啊!

(三)品“死命令”,解吳王固執

1.過渡:這到底是個怎樣的吳王呢?我們可以從兩句話中去了解他。這兩句話都有一個“死”字,快速瀏覽課文找到它們。

吳王固執地説:“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可是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怎麼辦呢?

2.這兩個“死”的意思一樣嗎?怎麼不一樣?我們先來看看“死”的古文字是怎麼樣的就明白了。(字理析字:死)

生自由答這兩句話中“死”的意思。

(1)失去生命;

(2) 不可更改。

3.由此可見吳王真的很固執!(板書:固執)還可以用什麼詞語來形容他?(專橫 暴君 頑固 暴躁……)

我們來練讀這兩句,讀出這樣的感受。 指名讀。指導:在表現吳王的專橫時,要注意哪個字呢?(處死 死命令)

4、誰敢勸諫誰就——死!這個時候,一個少年卻巧妙勸説了吳王,更突出了他的——(勇敢愛國)(板書:勇敢)這就是大智慧、大愛啊!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設計 篇二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中,給學生留存充分的獨立理解和感受的空間。教師只須作適當提示,巧妙點撥,精要總結。

【設計特色】開放、有情趣地解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昇華。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別出心裁入新課

1.歌星—→刀郎—→刀螂—→螳螂—→螳螂捕蟬。(其中簡介昆蟲:“螳螂”和“蟬” )

2.理解“捕”字。(換成“捉、逮、抓、啄、吃、殺”等來讀)

過渡:“螳螂捕蟬”是一個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一個假託的故事來説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又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呢?大家認認真真地讀讀課文就會明白的。

(設計理念:導入要自然 、親切、不露斧鑿痕跡,學生要在輕鬆愉快、興奮不已的氛圍中開始學習,才能真正地寓教於樂,才能達到“課未始,情已濃”的效果。)

二、初讀課文知大意

1.自由讀課文。教師引導: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讀不順的句子重複幾遍就順了。讀書要學會做記號,留下你思考的痕跡。寫得特別好的地方,感受特別深的地方,還有不懂的地方都可做記號。

2.讀後交流:課文主要講了怎樣的一件事?

① 指名説;②同學之間互相説;③再概括些怎麼説?④點撥:課文主要講了誰和誰?把內容再“減肥”怎麼説?⑤想一想,吳王和侍衞官,主要又寫誰?為什麼?用一句話來説。⑥過渡小結:一篇500字的課文,同學們一句話就把它的主要內容概括出來了。這就叫把書讀薄。這對於我們六年級的學生來説,非常重要。下面,我還要讓大家把書讀厚。既然課文主要寫的是侍衞官,那我們就仔仔細細地讀一讀,看課文是怎樣描寫他的,你認為這位侍衞官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前面加一個什麼詞語?並説出理由來。從課文哪些句子當中找出這些理由?這一遍我建議大家細細地讀,邊讀邊畫邊思考。

(設計理念:強化初讀,要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去跟文本從容對話。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只有強化初讀,才能為他們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景,才有利於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減肥”運動,有利於學生整體感知文本,有利於訓練整體把握的能力,從而發展語言。)

三、細讀課文話侍衞

1.細讀課文,教師巡視。

2.大家話侍衞官。

板書:侍衞官是一個(        )的人。

①完成上述填充。估計答案有:非常勇敢、為國分憂、關心國家大事、有耐心、愛動腦子、足智多謀、有勇有謀、有膽有識、機智勇敢、粗中有細、愛和平等等。

② 師問:侍衞官的勸叫什麼勸?(智勸、妙勸、巧勸、拐彎抹角地勸、旁敲側擊地勸等)大臣們的勸又是一種怎樣的勸呢?(直勸、正勸、笨勸等)侍衞官是怎樣勸的?勸説內容是什麼?引導學生個性化地朗讀(你們覺得應該怎麼讀:胸有成竹地讀,不慌不忙地讀,沉住氣地讀、不緊不慢地讀等),自由練讀、指名讀、引讀、齊讀等。

(設計理念:多元解讀課文,答案應該是多元的。歸納,演繹,演繹,歸納,學生反覆玩味,看似多餘,其實學生在這種循環往復,盤旋上升的思維過程中逐步對語言進行感悟、積澱到內化,讓人感受到語文課裏有語文。)

四、品讀課文悟關係

1.過渡:你們覺得侍衞官的哪句話最關鍵?那麼“蟬、螳螂、黃雀”之間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係?誰來讀讀書上的話?

2.誰能用簡短的話來概括一下蟬、螳螂、黃雀之間的關係?上台用符號表示。講講你的設計。

3.根據課文內容,能不能把板書的內容替換一下?(吳國、楚國、諸侯國;我們、玩耍、荒廢學業等)説他們之間的關係。

4.師問:國家滅亡,遭殃的是誰呀?(那些打仗的士兵、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民、手無寸鐵的平民、無辜的老百姓、可憐的兒童和老人等等)所以説:“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板書: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設計理念:提倡自主學習,絕不排斥教師的必要指點。放任自流,自然就失去了教師的引領作用。“自主”不是“自流”,“放手”不是“放任”。)

五、玩味詞語掀波瀾

1.師問:聯繫上下文理解什麼叫“恍然大悟”?吳王明白了什麼?悟出了什麼?(感悟到:自己愚笨的想法,侍衞官的機智勇敢,國家需要安寧,不要戰爭等等)

2.師總結:對!不戰,不去侵犯別人,不去一心貪圖眼前不該擁有的利益,這才是百姓之福,國家之福,也才是帝王之福啊!(板書:不戰)

(設計理念:學生可以自由感悟,只要基本合理即可。要給學生閲讀活動留下個性化解讀的空間,引發學生個性化閲讀感悟。總之,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

【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蟬←—螳螂←—黃雀←—?

?←—楚國←—吳國←—諸侯國←—?

玩耍←—我們←—荒廢學業

附閲讀短文:螳螂捕蟬

春秋時期,吳王想派兵攻打楚國。他已經下定決心,於是就對身邊的大臣們説:“誰要是來勸阻我,我就把他處死!”

有一個年輕的侍衞官,想勸吳王不要派兵進攻楚國,但是又不敢直説。於是他每天早晨拿一把彈弓,在王宮的後花園中轉來轉去。衣服都被露水浸濕了,也毫不在乎。他就這樣連續在花園裏轉了三天。

吳王聽説他這樣,覺得挺奇怪,就問他:“你每天早晨跑到花園裏去幹什麼?”

侍衞官回答説:“我在花園裏看到一樁有趣的事情。您看,花園裏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這蟬在高高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並且喝着露水,可是它卻不知道有一隻螳螂正在它的身後;螳螂彎着身子,舉起前爪打算捕捉蟬,但它卻不知道有隻黃雀正在它的身旁;黃雀伸長了脖子想去啄食螳螂,然而它卻不知道我拿着彈弓已經瞄準了它。它們三個都是隻想到要取得眼前的利益,而沒考慮到隱藏在身後的危險呀!”

吳王聽了這話,恍然大悟,就説:“你講得很有道理!”於是,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後人根據這個故事概括出“螳螂捕蟬”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只見眼前利益而不顧後患。

“螳螂捕蟬”還常與“黃雀在後”一起連用,即“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1、那個年輕的侍衞官是怎樣勸説吳王不要派兵進攻楚國的?他這樣勸説妙在哪裏?

2、你從“螳螂捕蟬”這個故事中想到了什麼?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過程:

一、瞭解歷史背景

師:公元前475年——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雖然這個時期距今天很久遠,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卻可以常常接觸到表現戰國時期內容的故事或成語。

1、請學生交流自己自己蒐集的戰國時期故事、名人、成語。

2、結合學生的彙報,出示部分成語。(秦晉之好,圍魏救趙,竊符救趙,紙上談兵,退避三舍,負荊請罪,完璧歸趙,毛遂自薦,卧薪嚐膽,三令五申……)

3、比一比,在最短的時間內,誰記得多,記得牢。

4、從這些成語中,你讀懂了什麼,感受到戰國時期有什麼特點?

談話:戰國時期,羣雄逐鹿,諸侯爭霸。有許多諸侯王志在天下,他們把能通過戰爭,打敗周圍諸侯國,掠奪財富,侵吞土地,從而壯大自己,作為一生的目標(課件出示:戰國羣雄地圖,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天下大勢)。

二、初步瞭解故事內容

過渡:吳王就是其中一位,這次吳王決定(出示文中句子,教師引讀)出兵攻打楚國,可吳國大臣卻紛紛表示反對。

1、請學生猜大臣反對的原因。(教師簡評)

2、出示補充材料:

戰國時期,羣雄逐鹿,諸侯爭霸,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多達上百個。有許多諸侯王志在天下,他們一心想着發動戰爭,打敗周圍諸侯國,掠奪財富,侵吞土地,從而壯大自己。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諸侯國之間相互防範又相互拉攏,結交盟友,組成盟國。如此一來,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大小諸侯國都不敢輕啟動戰端。一旦有國家挑起戰端,打破平衡,往往也不得不面對周圍其他諸侯國的攻擊。

3、學生閲讀補充材料,再説吳國大臣反對伐楚的原因。

過渡:既然吳王的決定是錯誤的,為了拯救千萬吳國百姓,作為正直的大臣就該勸説吳王打消念頭。

4、師生活動(大臣勸阻吳王)

一勸:學生勸説,教師對學生的勸説理由進行評價並對學生勸説時的語氣進行朗讀能力的指導。

二勸:教師引導分析吳王性格特點,體會吳王的固執。

(諸位大臣的勸説有禮有節,語重心長,但我是吳王,我是一國之君,我一言九鼎,就是錯了也要錯到底,誰再勸就把他拉出去砍了。)

師:現在還有想勸我(吳王)的嗎?(學生舉手)

師:他還想勸?什麼都不用説了,來人把他先拉出去砍了。(進一步感受吳王的固執)

三勸吳王:

師:現在還有誰敢勸的嗎?

師:你明知會死,為什麼還要來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鼓勵學生堅持真理,堅持正義)

師:你很勇敢,也極具正義感,但是我是吳王,我的決定絕不更改。

小結:想着天下大勢,聽着吳王固執的言語,此刻你的心情怎樣?此刻你似乎看到了什麼?(引導學生説出周圍諸侯國乘虛而入,吳國兵敗的場景)

三、瞭解故事內容,複述故事

過渡:(激趣設疑)一切似乎已不可更改,課時幾天後。(出示文中語句:吳王連聲説:“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於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1、讀了這句,你產生了怎樣的疑問?

2、學生瀏覽課文,思考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是什麼讓吳王改變了主意?(結合學生彙報,板書課題螳螂捕蟬)

3、以前你聽説過螳螂捕蟬的故事嗎?誰來講講。(教師評價。在肯定學生的同時,突出複述時存在的不足)

4、指導複述故事

(1)出示詞語:(悠閒自由自在高高在上拱着舉起啄食)

(2)正音,指導書寫其中難寫的生字。

(3)學生説這組詞語的規律。(這些是描寫文中動物動作的重點)

(4)請學生用上這些詞語,再來講故事。(教師評價)

(5)揭示學法。(抓住描寫文中人物的'重點詞語進行復述,能使故事更精彩,更吸引人)

四、感悟故事道理

1、聽了故事,你有沒有發現文中四個人物之間有一種特別的關係?

2、用上“只知道……卻不知道……”描述故事中人物之間的關係。

小結:是啊它們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3、固執的吳王聽了這個故事就改變了決定,這個故事與吳國攻楚有什麼聯繫呢?

1、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吳國像故事中的螳螂,楚國像故事中的蟬,它們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2、朗讀指導,讀中體現吳王的恍然大悟(再次出示:吳王恍然大悟連聲説:“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於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五、認識少年,學習智勸

過渡:面對固執的吳王,大臣以死相勸,卻毫無用處;少年講述了一個故事,就拯救了千萬生命,少年真是了不起。

1、同樣勸説吳王,結果卻迥然不同,少年的勸與大臣的勸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2、從文中描寫少年的語句中尋找少年的特別做法?(在花園轉了三個早晨;將勸説的理由藏在吸引人的故事裏……)

3、少年的這些做法與他取得的成功之間存在怎樣的聯繫?從中你有什麼收穫?

小結:面對固執的人,要懂得智勸。

4、學生交流生活中的智勸故事。(教師點評故事中人物的機靈之處,突出智勸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結:(結合板書)今天我們學習了螳螂捕蟬的故事,認識了一位聰明、愛國的少年,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不能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知道在勸阻別人時,如果直接勸不行,就換個方式,去智勸。

六、課外作業

古今文對照,試着理解。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遊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o6ppo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