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數學高二教案精品多篇

數學高二教案精品多篇

數學高二教案精品多篇

高二數學教案 篇一

一、課前準備:

【自主梳理】

1.對數:

(1) 一般地,如果 ,那麼實數 叫做________________,記為________,其中 叫做對數的_______, 叫做________.

(2)以10為底的對數記為________,以 為底的對數記為_______.

(3) , .

2.對數的運算性質:

(1)如果 ,那麼 ,

.

(2)對數的換底公式: .

3.對數函數:

一般地,我們把函數____________叫做對數函數,其中 是自變量,函數的定義域是______.

4.對數函數的圖像與性質:

a1 0

圖象性

質 定義域:___________

值域:_____________

過點(1,0),即當x=1時,y=0

x(0,1)時_________

x(1,+)時________ x(0,1)時_________

x(1,+)時________

在___________上是增函數 在__________上是減函數

【自我檢測】

1. 的定義域為_________.

2.化簡: .

3.不等式 的解集為________________.

4.利用對數的換底公式計算: .

5.函數 的奇偶性是____________.

6.對於任意的 ,若函數 ,則 與 的大小關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課堂活動:

【例1】填空題:

(1) .

(2)比較 與 的大小為___________.

(3)如果函數 ,那麼 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___.

(4)函數 的奇偶性是___________.

【例2】求函數 的定義域和值域。

【例3】已知函數 滿足 .

(1)求 的解析式;

(2)判斷 的奇偶性;

(3)解不等式 .

課堂小結

三、課後作業

1. .略

2.函數 的定義域為_______________.

3.函數 的值域是_____________.

4.若 ,則 的取值範圍是_____________.

5.設 則 的大小關係是_____________.

6.設函數 ,若 ,則 的取值範圍為_________________.

7.當 時,不等式 恆成立,則 的取值範圍為______________.

8.函數 在區間 上的值域為 ,則 的最小值為____________.

9.已知 .

(1)求 的定義域;

(2)判斷 的奇偶性並予以證明;

(3)求使 的 的取值範圍。

10.對於函數 ,回答下列問題:

(1)若 的定義域為 ,求實數 的取值範圍;

(2)若 的值域為 ,求實數 的取值範圍;

(3)若函數 在 內有意義,求實數 的取值範圍。

四、糾錯分析

錯題卡 題 號 錯 題 原 因 分 析

高二數學教案:對數與對數函數

一、課前準備:

【自主梳理】

1.對數

(1)以 為底的 的對數, ,底數,真數。

(2) , .

(3)0,1.

2.對數的運算性質

(1) , , .

(2) .

3.對數函數

, .

4.對數函數的圖像與性質

a1 0

圖象性質 定義域:(0,+)

值域:R

過點(1,0),即當x=1時,y=0

x(0,1)時y0

x(1,+)時y0 x(0,1)時y0

x(1,+)時y0

在(0,+)上是增函數 在(0,+)上是減函數

【自我檢測】

1. 2. 3.

4. 5.奇函數 6. .

二、課堂活動:

【例1】填空題:

(1)3.

(2) .

(3)0.

(4)奇函數。

【例2】解:由 得 .所以函數 的定義域是(0,1).

因為 ,所以,當 時, ,函數 的值域為 ;當 時, ,函數 的值域為 .

【例3】解:(1) ,所以 .

(2)定義域(-3,3)關於原點對稱,所以

,所以 為奇函數。

(3) ,所以當 時, 解得

當 時, 解得 .

高二數學教案 篇二

簡單的邏輯聯結詞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 掌握邏輯聯結詞且的含義

(2) 正確應用邏輯聯結詞且解決問題

(3) 掌握真值表並會應用真值表解決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觀察和思考中,在解題和證明題中,本節課要特別注重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品質的培養。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嚴謹的學習態度,培養積極進取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通過數學實例,瞭解邏輯聯結詞且的含義,使學生能正確地表述相關數學內容。

難點:

1、正確理解命題Pq真假的規定和判定。

2、簡潔、準確地表述命題Pq.

教具準備: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資料。

教學設想:在觀察和思考中,在解題和證明題中,本節課要特別注重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品質的'培養。

(三)教學過程

學生探究過程:

1、引入

在當今社會中,人們從事任何工作、學習,都離不開邏輯。具有一定邏輯知識是構成一個公民的文化素質的重要方面。數學的特點是邏輯性強,特別是進入高中以後,所學的數學比國中更強調邏輯性。如果不學習一定的邏輯知識,將會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經常犯邏輯性的錯誤。其實,同學們在國中已經開始接觸一些簡易邏輯的知識。

在數學中,有時會使用一些聯結詞,如且或非。在生活用語中,我們也使用這些聯結詞,但表達的含義和用法與數學中的含義和用法不盡相同。下面介紹數學中使用聯結詞且或非聯結命題時的含義和用法。

為敍述簡便,今後常用小寫字母p,q,r,s,表示命題。(注意與上節學習命題的條件p與結論q的區別)

2、思考、分析

問題1:下列各組命題中,三個命題間有什麼關係?

①12能被3整除;

②12能被4整除;

③12能被3整除且能被4整除。

學生很容易看到,在第(1)組命題中,命題③是由命題①②使用聯結詞且聯結得到的新命題。

問題2:以前我們有沒有學習過象這樣用聯結詞且聯結的命題呢?你能否舉一些例子?

例如:命題p:菱形的對角線相等且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

3、歸納定義

一般地,用聯結詞且把命題p和命題q聯結起來,就得到一個新命題,記作pq,讀作p且q。

命題pq即命題p且q中的且字與下面命題中的且 字的含義相同嗎?

若 xA且xB,則xB。

定義中的且字與命題中的且 字的含義是類似。但這裏的邏輯聯結詞且與日常語言中的和,並且,以及,既又等相當,表明前後兩者同時兼有,同時滿足。説明:符號與開口都是向下。

注意:p且q命題中的p、q是兩個命題,而原命題,逆命題,否命題,逆否命題中的p,q是一個命題的條件和結論兩個部分。

4、命題pq的真假的規定

你能確定命題pq的真假嗎?命題pq和命題p,q的真假之間有什麼聯繫?

引導學生分析前面所舉例子中命題p,q以及命題pq的真假性,概括出這三個命題的真假之間的關係的一般規律。

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第(1)組命題中,①②都是真命題,所以命題③是真命題。

一般地,我們規定:

當p,q都是真命題時,pq是真命題;當p,q兩個命題中有一個命題是假命題時,pq是假命題。

5、例題

例1:將下列命題用且聯結成新命題pq的形式,並判斷它們的真假。

(1)p: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q: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相等。

(2)p: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q: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

(3)p:35是15的倍數,q:35是7的倍數。

解:(1)pq: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且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相等。也可簡寫成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且相等。

由於p是真命題,且q也是真命題,所以pq是真命題。

(2)pq: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且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 也可簡寫成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且平分。

由於p是真命題,且q也是真命題,所以pq是真命題。

(3)pq:35是15的倍數且35是7的倍數。 也可簡寫成35是15的倍數且是7的倍數。

由於p是假命題, q是真命題,所以pq是假命題。

説明,在用且聯結新命題時,如果簡寫,應注意保持命題的意思不變。

例2:用邏輯聯結詞且改寫下列命題,並判斷它們的真假。

(1)1既是奇數,又是素數;

(2)2是素數且3是素數;

6.鞏固練習:P20 練習第1 , 2題

7.教學反思:

(1)掌握邏輯聯結詞且的含義

(2)正確應用邏輯聯結詞且解決問題

高二數學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正確概述“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會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過程與方法】

利用類比的方法推理二面角的有關概念,提升知識遷移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營造和諧、輕鬆的學習氛圍,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和評價達成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

【難點】

“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一些模型,多媒體展示以下一系列動畫如:

1、打開書本的過程;

2、發射人造地球衞星,要根據需要使衞星的軌道平面與地球的赤道平面成一定的角度;

3、修築水壩時,為了使水壩堅固耐久,須使水壩坡面與水平面成適當的角度;

引導學生説出書本的兩個面、水壩面與底面,衞星軌道面與地球赤道面均是呈一定的角度關係,引出課題。

(二)師生互動,探索新知

學生閲讀教材,同桌互相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對比平面角得出二面角的概念

平面角:平面角是從平面內一點出發的兩條射線(半直線)所組成的圖形。

二面角定義:從一條直線出發的兩個半面所組成的圖形,叫作二面角。這條直線叫作二面角的稜,這兩個半平面叫作二面角的面。(動畫演示)

(2)二面角的表示

(3)二面角的畫法

(PPT演示)

教師提問:一般地説,量角器只能測量“平面角”(指兩條相交直線所成的角。相應地,我們把異面直線所成的角,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和二面角,均稱為空間角)那麼,如何去度量二面角的大小呢?我們以往是如何度量某些角的?教師引導學生將空間角化為平面角。

教師總結:

(1)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義

定義:以二面角的稜上任意一點為端點,在兩個面內分別作垂直於稜的兩條射線,這兩條射線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義三個主要特徵:點在稜上、線在面內、與稜垂直(動畫演示)

大小:二面角的大小可以用它的平面角的大小來表示。

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

(2)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作法

①點P在稜上—定義法

②點P在一個半平面上—三垂線定理法

③點P在二面角內—垂面法

(三)生生互動,鞏固提高

(四)生生互動,鞏固提高

1、判斷下列命題的真假:

(1)兩個相交平面組成的圖形叫做二面角。( )

(2)角的兩邊分別在二面角的兩個面內,則這個角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

(3)二面角的平面角所在平面垂直於二面角的稜。( )

2、作出一下面PAC和麪ABC的平面角。

(五)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

作業:以正方體為模型請找出一個所成角度為四十五度的二面角,並證明。

高二數學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流程圖的順序結構和選擇結構。

(2)能用文字語言表示算法,並能將算法用順序結構和選擇結構表示簡單的流程圖

2、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模仿、操作、探索、經歷設計流程圖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理解流程圖的結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通過動手作圖,、用自然語言表示算法,用圖表示算法。進一步體會算法的基本思想程序化思想,在歸納概括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算法的順序結構與選擇結構。

難點:用含有選擇結構的流程圖表示算法。

三、學法與教學用具

學法:學生通過動手作圖,、用自然語言表示算法,用圖表示算法,體會到用流程圖表示算法,簡潔、清晰、直觀、便於檢查,經歷設計流程圖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而學習順序結構和選擇結構表示簡單的流程圖。

教學用具:尺規作圖工具,多媒體。

四、教學思路

(一)問題引入揭示課題

例1尺規作圖,確定線段的一個5等分點。

要求:同桌一人作圖,一人寫算法,並請學生説出答案。

提問:用文字語言寫出算法有何感受?

引導學生體驗到:顯得宂長,不方便、不簡潔。

教師説明:為了使算法的表述簡潔、清晰、直觀、便於檢查,我們今天學習用一些通用圖型符號構成一張圖即流程圖表示算法。

本節要學習的是順序結構與選擇結構。

右圖即是同流程圖表示的算法。

(二)觀察類比理解課題

1、投影介紹流程圖的符號、名稱及功能説明。

符號符號名稱功能説明終端框算法開始與結束處理框算法的各種處理操作判斷框算法的各種轉移

輸入輸出框輸入輸出操作指向線指向另一操作

2、講授順序結構及選擇結構的概念及流程圖

(1)順序結構

依照步驟依次執行的一個算法

流程圖:

(2)選擇結構

對條件進行判斷來決定後面的步驟的結構

流程圖:

3、用自然語言表示算法與用流程圖表示算法的比較

(1)半徑為r的圓的面積公式當r=10時寫出計算圓的面積的算法,並畫出流程圖。

解:

算法(自然語言)

①把10賦與r

②用公式求s

③輸出s

流程圖

(2)已知函數對於每輸入一個x值都得到相應的函數值,寫出算法並畫流程圖。

算法:(語言表示)

①輸入x值

②判斷x的範圍,若,用函數Y=x+1求函數值;否則用Y=2—x求函數值

③輸出Y的值

流程圖

小結:含有數學中需要分類討論的或與分段函數有關的問題,均要用到選擇結構。

學生觀察、類比、説出流程圖與自然語言對比有何特點?(直觀、清楚、便於檢查和交流)

(三)模仿操作經歷課題

1、用流程圖表示確定線段A、B的一個16等分點

2、分析講解例2;

分析:

思考:有多少個選擇結構?相應的流程圖應如何表示?

流程圖:

(四)歸納小結鞏固課題

1、順序結構和選擇結構的模式是怎樣的?

2、怎樣用流程圖表示算法。

(五)練習P992

(六)作業P991

高二數學教案 篇五

一、課前預習目標

理解並掌握雙曲線的幾何性質,並能從雙曲線的標準方程出發,推導出這些性質,並能具體估計雙曲線的形狀特徵。

二、預習內容

1、雙曲線的幾何性質及初步運用。

類比橢圓的幾何性質。

2。雙曲線的漸近線方程的導出和論證。

觀察以原點為中心,2a、2b長為鄰邊的矩形的兩條對角線,再論證這兩條對角線即為雙曲線的漸近線。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課內探究

1、橢圓與雙曲線的幾何性質異同點分析

2、描述雙曲線的漸進線的作用及特徵

3、描述雙曲線的離心率的作用及特徵

4、例、練習嘗試訓練:

例1。求雙曲線9y2—16x2=144的實半軸長和虛半軸長、焦點座標、離心率、漸近線方程。

解:

解:

5、雙曲線的第二定義

1)。定義(由學生歸納給出)

2)。説明

(七)小結(由學生課後完成)

將雙曲線的幾何性質按兩種標準方程形式列表小結。

作業:

1。已知雙曲線方程如下,求它們的兩個焦點、離心率e和漸近線方程。

(1)16x2—9y2=144;

(2)16x2—9y2=—144。

2。求雙曲線的標準方程:

(1)實軸的長是10,虛軸長是8,焦點在x軸上;

(2)焦距是10,虛軸長是8,焦點在y軸上;

曲線的方程。

點到兩準線及右焦點的距離。

高二數學優秀教案 篇六

一、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展開學習的,也是對以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發展,但對學生的知識準備情況來看,學生對相關基礎知識掌握情況是很好,所以在複習時要及時對學生相關知識進行提問,然後開展對本節課的鞏固性複習。而本節課學生會遇到的困難有:數軸、座標的表示;平面向量的座標表示;平面向量的座標運算。

二、考綱要求

1、會用座標表示平面向量的加法、減法與數乘運算。

2、理解用座標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線的條件。

3、掌握數量積的座標表達式,會進行平面向量數量積的運算。

4、能用座標表示兩個向量的夾角,理解用座標表示的平面向量垂直的條件。

三、教學過程

(一)知識梳理:

1、向量座標的求法

(1)若向量的起點是座標原點,則終點座標即為向量的座標。

(2)設A(x1,y1),B(x2,y2),則

=xxxxxxxxxxxxxxxx_

||=xxxxxxxxxxxxxx_

(二)平面向量座標運算

1、向量加法、減法、數乘向量

設=(x1,y1),=(x2,y2),則

+=-=λ=。

2、向量平行的座標表示

設=(x1,y1),=(x2,y2),則∥?xxxxxxxxxxxxxxxx.

(三)核心考點·習題演練

考點1.平面向量的座標運算

例1.已知A(-2,4),B(3,-1),C(-3,-4)。設(1)求3+-3;

(2)求滿足=m+n的實數m,n;

練:(20xx江蘇,6)已知向量=(2,1),=(1,-2),若m+n=(9,-8)

(m,n∈R),則m-n的值為

考點2平面向量共線的座標表示

例2:平面內給定三個向量=(3,2),=(-1,2),=(4,1)

若(+k)∥(2-),求實數k的值;

練:(20xx,四川,4)已知向量=(1,2),=(1,0),=(3,4)。若λ為實數,(+λ)∥,則λ=( )

思考:向量共線有哪幾種表示形式?兩向量共線的充要條件有哪些作用?

方法總結:

1、向量共線的兩種表示形式

設a=(x1,y1),b=(x2,y2),①a∥b?a=λb(b≠0);②a∥b?x1y2-x2y1=0.至於使用哪種形式,應視題目的具體條件而定,一般情況涉及座標的應用②。

2、兩向量共線的充要條件的作用

判斷兩向量是否共線(平行的問題;另外,利用兩向量共線的充要條件可以列出方程(組),求出未知數的值。

考點3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座標運算

例3“已知正方形ABCD的邊長為1,點E是AB邊上的動點,

則的值為;的值為。

【提示】解決涉及幾何圖形的向量數量積運算問題時,可建立直角座標系利用向量的數量積的座標表示來運算,這樣可以使數量積的運算變得簡捷。

練:(20xx,安徽,13)設=(1,2),=(1,1),=+k.若⊥,則實數k的值等於( )

【思考】兩非零向量⊥的充要條件:·=0? 。

解題心得:

(1)當已知向量的座標時,可利用座標法求解,即若a=(x1,y1),b=(x2,y2),則a·b=x1x2+y1y2.

(2)解決涉及幾何圖形的向量數量積運算問題時,可建立直角座標系利用向量的數量積的座標表示來運算,這樣可以使數量積的運算變得簡捷。

(3)兩非零向量a⊥b的充要條件:a·b=0?x1x2+y1y2=0.

考點4:平面向量模的座標表示

例4:(20xx湖南,理8)已知點A,B,C在圓x2+y2=1上運動,且AB⊥BC,若點P的座標為(2,0),則的值為( )

A.6B.7C.8D.9

練:(20xx,上海,12)

在平面直角座標系中,已知A(1,0),B(0,-1),P是曲線上一個動點,則的取值範圍是?

解題心得:

求向量的模的方法:

(1)公式法,利用|a|=及(a±b)2=|a|2±2a·b+|b|2,把向量的模的運算轉化為數量積運算;

(2)幾何法,利用向量加減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或三角形法則作出向量,再利用餘弦定理等方法求解。.

五、課後作業(課後習題1、2題)

高二數學優秀教案 篇七

一、説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點:

《xxx》是高中數學課本第XX冊(x修)的第XX章“xxx”的第xx節內容。

本節是在學習了之後編排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為後面學習打下基礎,所以是本章的重要內容。此外,《xx》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學習這部分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的特點之一是xx;特點之二是:xxx。

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B、C

(2)能力目標:A、B、C

(3)德育目標:A、B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2)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基於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據自己對研究性學習“啟發式”教學模式和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認識,結合本校學生實際,主要突出了幾個方面:一是創設問題情景,充分調動學生求知慾,並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二是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就是把教和學的各種方法綜合起來統一組織運用於教學過程,以求獲得效果。另外還注意獲得和交換信息渠道的綜合、教學手段的綜合和課堂內外的綜合。並且在整個教學設計儘量做到注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觸發學生的思維,使教學XX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過程,以思維教學代替單純的記憶教學。三是注重滲透數學思考方法(聯想法、類比法、數形結合等一般科學方法)。讓學生在探索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常見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造性素質。四是注意在探究問題時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以利於開放學生的思維。當然這就應在處理教學內容時能夠做到葉老師所説“教就是為了不教”。因此,擬對本節課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導入新課新課教學反饋發展

三、説學法:

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主動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時,應儘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有效的能被學生接受的學法指導應是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是通過優化教學程序來增強學法指導的目的性和實效性。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指導。

1、培養學生學會通過自學、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相關知識,使學生在探索研究過程中分析、歸納、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節教師通過列舉具體事例來進行分析,歸納出,並依據此知識與具體事例結合、推導出,這正是一個分析和推理的全過程。

2、讓學生親自經歷運用科學方法探索的過程。主要是努力創設應用科學方法探索、解決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探索中體會科學方法,如在講授時,可通過演示,創設探索規律的情境,引導學生以可靠的事實為基礎,經過抽象思維揭示內在規律,從而使學生領悟到把可靠的事實和深刻的理論思維結合起來的特點。

3、讓學生在探索性實驗中自己摸索方法,觀察和分析現象,從而發現“新”的問題或探索出“新”的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動力。在實踐中要儘可能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多觀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師要給學生多點撥、多啟發、多激勵,不斷地尋找學生思維和操作上的閃光點,及時總結和推廣。

4、在指導學生解決問題時,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猜測、嘗試、質疑、發現等探究環節選擇合適的概念、規律和解決問題方法,從而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如教師引導學生對比中,藴含的本質差異,從而擺脱知識遷移的負面影響。這樣,既有利於學生養成認真分析過程、善於比較的好習慣,又有利於培養學生通過現象發掘知識內在本質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創設情景:A、教師演示實驗。B、使用多媒體模擬一些比較有趣、與生活實踐比較有關的事例。C、講述數學科學的有關情況。)激發學生的探究XX,引導學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問題。

(二)、新課教學:

1、針對上面提出的問題,設計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通過動手探索有關的知識,並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得出新知,並進一步提出下面的問題。

2、組織學生進行新問題的實驗方法設計—這時在設計上是有對比性、數學方法性的設計實驗,指導學生實驗、通過多媒體的輔助,顯示學生的實驗數據,模擬強化出實驗情況,由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出知識的結構。

(三)、實施反饋:

1、課堂反饋,遷移知識(遷移到與生活有關的例子)。讓學生分析有關的問題,實現知識的昇華、實現學生的再次創新。

2、課後反饋,延續創新。通過課後練習,學生互改作業,課後研實驗,實現課堂內外的綜合,實現創新精神的延續。

五、板書設計:

在教學中我把黑板分為三部分,把知識要點寫在左側,中間知識推導過程,右邊實例應用。

六、説課綜述:

以上是我對《xxx》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在整個課堂中,我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過的知識,並把它運用到對的認識,使學生的認知活動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識,又學會了方法。

總之,對課堂的設計,我始終在努力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基礎,以能力、方法為主線,有計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和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為指導思想。並且能從各種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高二數學教案 篇八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歸納推理的技巧,並能運用解決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主、合作與探究”實現“一切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數學的人文價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體會到數學學習的美感。

教學重點

歸納推理及方法的總結。

教學難點

歸納推理的含義及其具體應用。

教具準備

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1)原理初探

①引入:“阿基米德曾對國王説,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起整個地球!”

②提問:大家認為可能嗎?他為何敢誇下如此海口?理由何在?

③探究:他是怎麼發現“槓桿原理”的?

從而引入兩則小典故:

A:一個小孩,為何輕輕鬆鬆就能提起一大桶水?

B:修築河堤時,奴隸們是怎樣搬運巨石的?

高二數學教案 篇九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理解循環結構,能識別和理解簡單的框圖的功能。

②能運用循環結構設計程序框圖解決簡單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模仿、操作、探索,學習設計程序框圖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發展有條理的思考與表達的能力,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的自主性學習,讓學生感受和體會算法思想在解決具體問題中的意義,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應用數學的意識。三、教法分析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循環結構,能識別和畫出簡單的循環結構框圖,

難點:循環結構中循環條件和循環體的確定。

三、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遵循引導發現,循序漸進的思路,採用問題探究式教學。運用多媒體,投影儀輔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温故求新

引例:寫出求 的值的一個算法,並用框圖表示你的算法。

此例由學生動手完成,投影展示學生的做法,師生共同點評。鼓勵學生一題多解——求創。

設計引例的目的是複習順序結構,提出遞推求和的方法,導入新課。此環節旨在提升學生的求知慾、探索欲,使學生保持良好、積極的情感體驗。

(二)講授新課

1、循序漸進,理解知識

【1】選擇“累加器”作為載體,藉助“累加器”使學生經歷把“遞推求和”轉化為“循環求和”的過程,同時經歷初始化變量,確定循環體,設置循環終止條件3個構造循環結構的關鍵步驟。

(1)將“遞推求和”轉化為“循環求和”的緣由及轉化的方法和途徑

引例“求 的值”這個問題的自然求和過程可以表示為:

用遞推公式表示為:

直接利用這個遞推公式構造算法在步驟 中使用了 共100個變量,計算機執行這樣的算法時需要佔用較大的內存。為了節省變量,充分體現計算機能以極快的速度進行重複計算的優勢,需要從上述遞推求和的步驟 中提取出共同的結構,即第n步的結果=第(n-1)步的結果+n。若引進一個變量 來表示每一步的計算結果,則第n步可以表示為賦值過程 。

(2)“ ”的含義

利用多媒體動畫展示計算機中累加器的工作原理,藉助形象直觀對知識點進行強調説明① 的作用是將賦值號右邊表達式 的值賦給賦值號左邊的變量 。

②賦值號“=”右邊的變量“ ”表示前一步累加所得的和,賦值號“=”左邊的“ ”表示該步累加所得的和,含義不同。

③賦值號“=”與數學中的等號意義不同。 在數學中是不成立的。

藉助“累加器”既突破了難點,同時也使學生理解了 中 的變化和 的含義。

(3)初始化變量,設置循環終止條件

由 的初始值為0, 的值由1增加到100,可以初始化循環變量和設置循環終止條件。

【2】循環結構的概念

根據指定條件決定是否重複執行一條或多條指令的控制結構稱為循環結構。

教師學生一起共同完成引例的框圖表示,並由此引出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循環結構的概念。這樣講解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同時使學生體會了問題的抽象過程和算法的構建過程。還體現了我們研究問題常用的“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式。

2、類比探究,掌握知識

例1:改造引例的程序框圖表示①求 的值

②求 的值

③求 的值

④求 的值

此例可由學生獨立思考、回答,師生共同點評完成。

通過對引例框圖的反覆改造逐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循環結構,體會用循環結構表達算法,關鍵要做好三點:①確定循環變量和初始值②確定循環體③確定循環終止條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4o3qz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