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登岳陽樓教案(精品多篇)

登岳陽樓教案(精品多篇)

登岳陽樓教案(精品多篇)

《登岳陽樓》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來體會和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2、學會通過反覆誦讀、聯想想象去置身詩境,通過意象聯綴緣景明情。

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本詩,瞭解鑑賞古典詩歌要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瞭解杜甫詩歌的意境和創作風格,並進一步探究中國古典詩歌的不同風格。

教學過程

一、知人論世

唐代宗大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在四川呆不住了,就坐船順長江東下,到處飄遊到荊州也呆不下,又沿洞庭湖向南飄遊,這時杜甫已58歲,還不到60歲,但身體已衰弱不堪了。右臂偏枯瘦,耳朵聾了,而且是老肺病。他全家都住在小船上,飄泊不定。到了岳陽,他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陽樓,放眼遠眺,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詩。想不到轉過年來的冬天,他就在水上的一條小船裏與世長辭,永遠停止了歌唱。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會有怎樣的感情呢?

二、朗讀

三、整體感知

⒈請用明白曉暢的語言疏通文意。

從前聽説過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登上了岳陽城樓。吳楚兩地被洞庭湖分隔在東南兩方,日月星辰好像在洞庭湖上漂浮。親人朋友沒有一個字的音信,年老多病,孤身一人,只有一隻船伴隨着自己。關山以北依然硝煙四起,倚着欄杆我不禁潸然淚下,淚水奔流。

⒉前兩聯和後兩聯所寫內容有何不同?

前兩聯側重於寫景狀物,後兩聯側重於敍事抒情。

四、課內探究

⒈頷聯寫了哪些景物,寫景狀物有何特點?

狀寫吳楚、乾坤、日月之景。吳楚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分割於東南,蒼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着大地長天。頷聯寫洞庭湖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意境雄渾闊大,景象宏偉綺麗。

⒉頸聯、尾聯寫了哪些事,抒發了怎樣的感慨?

由音信斷絕的家事寫到老病飄零的孤苦;由戰亂未止的國事寫到老淚縱橫的悲傷;由個人不幸寫到國家不幸——身世之悲與國家之憂兩相交融。由身家及至國運,表現了詩人愈在個人不幸之時,愈不忘政局國情的高尚品格。

⒊試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鑑賞方法賞析本詩。

問題1:頷聯和頸聯有何內在聯繫?

頷聯寫雄渾闊遠的景象,頸聯寫孤身飄零的身世。景是闊景,情是哀情,以雄渾闊大之景反襯孤身悲苦之情。唯有景之闊大,方能顯出孤身漂泊之小,才能彰顯境遇之悲苦。“日月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於景,隱喻自己長期漂泊無歸的感慨。

問題2:頷聯和尾聯有何內在聯繫?

頷聯氣象宏奇偉麗,壯闊無比;尾聯由身家遭遇及至時事國運,詩人不為個人身世而哭,而為國家危難落淚。從壯闊無比的景中可以窺見杜甫胸襟之高,這是以浩瀚壯闊、無邊無際的景象映襯了詩人心憂黎民、情繫社稷、胸懷天下的博大胸襟。詩人將湖山之勝與家國多難結合起來抒寫,營造了沉雄悲壯的藝術境界。江山的壯闊與胸襟的博大,在詩歌裏互為表裏。雖悲傷,卻不消沉;雖沉鬱,卻不壓抑。

⒋首聯今昔對比有什麼豐富的內涵?

昔日滿懷遊賞之情,詩人想登樓覽景,一展濟蒼生、安黎民的宏偉抱負——憧憬欣喜;今日滿腔流落之苦,匡扶社稷、濟世報國的理想化為泡影——身不由己,悲苦無奈。昔日血氣方剛,才高志遠;今日老病孤舟,壯懷未酬。詩人早聞洞庭盛名,然而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的喜悦,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天下至今兵荒馬亂,因而只能老淚縱橫了。今昔對比抒發了詩人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壯懷難酬的感傷。

五、課外延展

請將杜甫這首詩與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進行比較,兩首詩同時寫登岳陽樓之感,但在詩境和風格方面有什麼不同?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李白這首詩寫於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遊岳陽時。開頭寫岳陽樓四周宏麗景象,接着把自己遇赦後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兒高飛帶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口彷彿君山銜來好月。然後浮想聯翩,在岳陽樓住宿,飲酒,彷彿在天上人間一般。最後寫樓上涼風習習,衣袖飄飄起舞,多麼瀟灑自如!這首詩寫岳陽樓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麗美好,人的心情輕快歡樂,交融成一個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這個意境與杜甫《登岳陽樓》的沉鬱悲壯有很大不同。

在藝術風格上,杜甫的《登岳陽樓》基本寫實,意旨深厚,又多變化,可用沉鬱頓挫概括。李白這首詩用陪襯、烘托、誇張等手法,想象奇特,筆法灑脱,可用豪放飄逸來概括。

高二選修《登岳陽樓》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領會《登岳陽樓》通過描繪雄偉壯闊和藝術境界和個人孤苦的境遇,表達詩人感受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2、領會《無題》中所表達的身受阻隔的痛苦和心有默契的喜悦和悲喜交集的心理。

3、掌握律詩和絕句的特點。

4、背誦兩首詩歌。

教學重點:

1、領會《登岳陽樓》通過描繪雄偉壯闊和藝術境界和個人孤苦的境遇,表達詩人感受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2、領會《無題》中所表達的身受阻隔的痛苦和心有默契的喜悦和悲喜交集的心理。

3、背誦兩首詩歌。

教學方法:

朗讀法+分析法

教學工具:

錄音機、投影器等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上一課時導入

二、初步感知

1、回顧作者及作品

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詩人,有“詩聖”之譽。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有“詩史”之稱。

詩作:“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

“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

2、關於律詩和絕句

(見課後練習五)

3、背景

此詩作於代宗大曆三年(768年)冬,當時杜甫57歲,漂泊於湖南一帶,正值國家**,人民多難之際,他個人境況又異常困苦,加之既老且病,心情悒鬱苦悶,杜甫晚年飽經磨難,卻在詩歌創作,特別是律詩創作上日趨成熟。這首五律正是詩人晚年詩歌藝術造詣高深的代表作之一。

4、熟讀、背誦、瞭解大意

5、找出押韻的字,並指出押何韻。

6、找出對偶句,並分析其特點。

二、分析理解

※首聯:

1、分析對仗。

2、上聯反映了詩人怎能樣的心情?下聯呢?

明確:上聯:心儀已久的仰慕之情

下聯:如願已償的興奮之情 今昔對比

3、律詩開頭兩句本可為必對仗,作者卻破格寫成一聯且自然流暢,是何用意?

明確:加強“今”“昔”對比,突出今日登樓賞景,夙願得償的興奮之情。

※頷聯:

1、分析對仗。

2、此聯主要寫什麼?

明確:描寫洞庭湖的雄渾壯闊的景象。

3、大意?

明確:吳楚這片遼闊的原野從這裏東南分割,天地萬物在你的懷抱中日夜沉浮。

4、上下聯各側重寫什麼內容?

明確:上聯側重寫洞庭湖水面廣闊,汪洋萬頃;下聯側重寫洞庭湖氣勢宏大,吞吐乾坤。

5、“浮”字用得妙,妙在何處?

明確:自然貼切,使意境更加遼闊雄渾,表現了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懷。

※頸聯:

1、分析對仗。

2、大意?

明確:親朋好友沒有一個字的音訊,年老多病只有一葉孤舟相隨。

3、主要內容?

明確:寫登樓沉景而生在感慨。

分析:在宏大壯闊的洞庭湖面前,詩人頓感自己的涉小無助,自然聯想到自己艱難的處境,“無一字”,突出了孤獨;“有孤舟”表現了悲苦。寫湖景壯闊→敍處境淒涼,觸景生情,前後對比,詩境頓時不同。這是詩人的精心構思,有意拿二者對照,前後映襯,藉此引出更深的思索和感慨。

※尾聯:

1、大意?

明確:北面的關山仍然飽經戰火,倚靠着樓窗遠眺,我不禁涕淚交流。

2、內容?

明確:抒發詩人憂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感慨。

3、此聯與頸聯有何聯繫?

明確:由頸聯自傷悽苦到尾聯不禁感時傷世,這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由“親朋無一字”,作者聯想到正是連年的戰亂,造成音書不至前後形成對比。山河依舊,國難家愁,年老多病,壯志難酬,怎不叫人悲從中來,愴然涕下。尾聯綰上結下,對拓寬詩的意境,深化其思想內涵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小結

此詩並非一般的遊興之作,而是一首表現詩人熱愛祖國河山和人民的重大主題的抒情詩,詩人通過 對洞庭湖雄偉壯闊的景象的描繪,觸景生情,抒發了自己年老多病,不能為多難的國家出力的感慨,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偉大胸懷。

※寫作特點:

1、對比強烈。 2、對仗工整。 3、用字精當。 4、感情深沉。

三、鞏固練習

1、熟讀、背誦這首詩,在朗讀中進一步理解全詩的意境和感情。

2、完成課後練習。

登岳陽樓教案 篇三

一、背景介紹

唐代宗大曆三年(768)之後,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是年(769)詩人已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當時,詩人處境艱難,悽苦不堪,年老體衰,患肺病及風痺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聾,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隻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會有怎樣的感情呢?

二、朗讀古詩,讀準字音及節奏

三、初知意象

1、明確大意。

過去就聽説洞庭湖水勢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個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我漂泊江湖,親朋故舊早不知聞,竟無一字寄給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隻小小的舟船上。

站在岳陽樓上,遙望關山以北,仍然是戰火紛飛,生靈塗炭;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我不禁涕淚奔流。

2、這首詩用到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分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洞庭水、岳陽樓——遼闊雄偉吳楚、乾坤日月——開闊博大孤舟——孤單漂泊)

3、自己的話將詩人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描述出來。

四、緣景明情

1、首聯體現出作者怎樣的感情呢?

(詩人身臨其境,胸襟自非平常可比。表現了今日得上岳陽樓一償夙願的喜悦。)

2、頷聯具體描寫了什麼景象?表現了作者的什麼情感?

(具體描寫臨樓縱目洞庭湖的壯闊景象。 表現出詩人壯闊的情懷和氣吞山河的氣魄。)

3、“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抒發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

4、面對浩渺的洞庭湖,詩人只是感歎自己的身世嗎?從哪句可以看出?

(不是。此時的杜甫不只是感歎自己窮愁潦倒、漂泊無依的身世,更為正處在戰火中的祖國“涕泗”橫流。生動地表現出詩人關心人民、關心國家的思想感情。)

5、學完這首詩後,你最喜歡哪一聯?為什麼?

五、拓展提升

1、杜甫、范仲淹筆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賞哪一個?説説理由。

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個對你觸動更大?為什麼?

高二選修《登岳陽樓》教案 篇四

【學習目標】

1、通過反覆誦讀、聯想想象去置身詩境,感受詩歌的意境美,領悟詩歌的感情。

2、學習本詩,瞭解杜甫詩歌的思想內容和創作風格。

【學習重點】掌握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鑑賞方法。

【學習難點】緣景明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知識鏈接】

1.背景介紹:唐代宗大曆三年(768)之後,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陽,此詩是詩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時年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患肺病及風痺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聾,靠飲藥維持生命。

2.寫洞庭湖的佳句:

(1)劉長卿:“疊浪浮元氣,中流沒太陽

(2)僧可明:“水涵天影闊,山拔地形高”

(3)許文化:“四顧疑無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學習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

2.比較閲讀,深入瞭解杜詩的意境和創作風格。

預習案

1、給加點字注音並解釋

天崩地坼 拆遷 乾坤 棄筆從戎

氣(器)宇軒昂 軒窗 涕泗橫流

2、根據註解,理解詩歌大意。

【學習過程】

一、有感情地朗讀。

二、合作探究(緣景明情):

1.從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樓的心情是怎樣的?這種情感是怎麼表現的呢?

2、賞析名句:“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藉助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話將作者所表現的畫面描繪出來。

②表現力最強的詞語分別是哪個?説説這兩個詞的妙處?

③同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作比較,各有怎樣的妙處?

3.詩歌頸聯和尾聯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你認為詩歌從寫景到抒情過渡自然嗎?請簡述理由。

【知識小結】

常見的用來概括意境特點的詞語:

意境是由融入作者主觀情感的意象組合成的場景,是耐人尋味的詩歌藝術境界。要準確掌握意境,我們只有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表述常見的意境的詞語有:雄渾壯麗 、壯闊蒼茫 、蒼涼悲壯 、閒適恬淡、清幽明淨 、明麗清新、蕭疏悽寂、安謐美好、幽僻冷寂、高遠深邃 、淡雅幽遠 、清冷幽靜等。

三、拓展練習:

閲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後面的問題。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點擊:開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遊岳陽而作此詩。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陽樓賦詩,留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陽樓更添一層迷人的色彩。

1.對頸聯“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做簡要分析。

2、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3、請將本詩與杜甫的《登岳陽樓》作比較,説説它們同是抒發登樓之感,但在詩境和風格上有什麼不同。

四、佈置作業 :背誦並默寫這首詞。

[人教版高二選修《登岳陽樓》教案]相關文章:

1、人教版選修《登岳陽樓》優秀教案

2、高二選修《興賢》教案彙編

3、高二選修《陸文學自傳》教案設計

4、高二選修《興賢》教案兩篇

5、高二選修《陶庵夢憶序》精品教案

6、高二選修《項羽之死》精品教案

7、高二選修《為世界工作》優秀教案

8、高二選修《有教無類》優質教案

9、高二選修《與尹師魯第一書》優秀教案

10、高二選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優秀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74lj7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