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 篇一

一、教材簡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因而“送別詩”在古詩詞大家中可謂頗具規模的一系,詩人們無一不涉足過這一主題。然而在這浩如煙海的“送別詩”中,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據説落成之後便被人披以管絃,殷勤傳唱。明代李東陽評論此詩説:“後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出其意之外”。這首七言詩共四句,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但又字字、句句含情。正如王國維所説“一切景語皆情語。” 因此引導學生深刻地感悟這份情是本課教學的關鍵。而讀是悟情的首要問題。新課程標準在閲讀方面的要求是“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對於古詩教學的要求是瞭解詩的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課教學“以讀代講”,重點在讀上下工夫。

二、教學目標

n   知識與能力

1、認識生字“舍”,瞭解用法。

2、初步學習古詩的朗讀技巧,有感情地朗讀全詩。體會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3、結合註釋瞭解古詩的大意。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友人間依依惜別之情。。

過程與方法

1 、能夠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多層次閲讀,互相協作。

2 、大膽交流、發表獨自的見解。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悟詩中表達的濃濃離別情。

2、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古詩的熱情。

三、教學難點、重點

(1) 教學重點:在讀詩中鑑賞,在鑑賞中讀詩。

(2)教學難點:體會詩中表達的濃濃離別情。

四、教法

1、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感悟為主線。

2、細化讀,讓讀使詩歌在課堂中化靜為動,激活語言文字背後的隱性內涵。

3、通過對話給予學生心靈自由生長的空間。

五、學法

1、通過“讀、品、誦、悟”的方法學習古詩,達到入詩境、解詩意、讀詩韻、悟詩情。

2、課前預習:自主識字,初讀古詩。

六、課時安排:一課時

七: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八、教學程序

一)談話激情,引出課題

我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歷史,在這一段歷史當中,流淌着這樣一條河流,這一條河流中承載着許許多多人們用真摯的心靈寫成的一篇篇文字,我們稱它們為古詩文。而這一篇篇文字我們必須用獨特的方法去吟誦它們,才會體現出它們的價值。也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們稱這一篇篇文字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從古至今,人們在離別的時候總是特別的難過,古人關於離別的詩作很多,1200 多年前,大詩人王維送別他的友人元二,於是又誕生了一首著名的送別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見證這段深厚的友誼吧!

二)知作者 解詩題

1、學生談對作者的瞭解。

2、出示作者簡介,講解“奉使出塞”的意思,引出課題。

3、解詩題

師:題目中哪個字是奉使出塞的意思?(使)誰奉使出塞?(元二)姓元,在家排行二,結合學生的實際進一步理解元二。

師:到哪裏去?安西,在今天的什麼地方?你對那裏有什麼印象?不去行嗎?

4、指導讀題

指名讀,教師指導停頓:送/元二/使/安西。齊讀進一步理解詩題。

三)抓字眼  解詩意

1、結合註釋自由閲讀,瞭解大意。

2、反饋閲讀,集體評議。

3、師配樂範讀,學生評議。

四)學技巧  讀詩韻

1、簡單講解古詩的朗讀技巧,放範讀錄音。

2、指導學生配樂朗讀。反饋朗讀情況。

五)創詩境  悟詩情

1、出示渭城圖,引讀前兩句,感受渭城美。(柳色青、空氣新、旅舍舒服、  朋友知心)

師:看圖讀詩,我們對渭城有了什麼印象?

生:柳色青、空氣新、旅舍舒服、朋友知心

2、出示安西圖,感受荒涼

師:對安西我們有什麼印象?

生:滿眼黃沙,漫天灰塵、寸草不生、荒涼、孤寂

3、出示路線圖,感受遙遠。並 瞭解渭城、陽關及安西的位置。

4、話別元二。

師:元二即將遠行,我們有什麼話要對他説嗎?

生:元二,此去路途遙遠,希望你一路順風。

生:好朋友,路途漫長而又艱險請帶好水和乾糧,希望你一路平安。

生:元二,今天分別了不知何時才能相見,真捨不得你走呀!

5、層進式引讀“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詩人的滿腹離愁化作一杯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連心的酒,“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酒是澆愁的酒,那“勸君更盡一杯酒”是一杯怎樣的酒?

生:這是一杯離別的酒

生:這是一杯友誼的酒

生:這也是一杯連心的酒

生: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

6、讀景語,化情語

師: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過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更為強烈。讀讀整首詩,元二和王維看到哪能些景物,離別的愁緒會更濃?

生:雨,老天也為他們的分別而傷心。

生:是老天想讓元二多留一會兒。

生:客舍。王維是山西人,他也孤身在外,現在朋友也要離開家鄉,他感到更加傷感了。

生:柳,我知道古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

生: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師:古人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而今天看到滿目的青青楊柳怎不傷感?

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小雨還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不傷感別離——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客中送客,想想自己也隻身飄泊,而今天朋友也將遠走他鄉,怎不傷感別離——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7、讀全詩送元二,再悟詩情。

師:讓我們再一起讀詩送元二。

六)、放《雜詩》、《送別》 昇華情

1、送別朋友無限感傷,那有朋自遠方來,應是不亦樂乎。出示王維的《雜詩》,比較兩首詩的不同點。

師:儘管內容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情相同。因為有情,千百年來我們不斷的吟誦。因為有情我們快樂相處。

2、放歌曲《送別》

七)、拓展作業:

蒐集離別為主題的古詩,深化情。

《送元二使安西》語文教案 篇二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國小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二、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古詩文教學更應該重視對學生人文情懷的薰陶和感染。基於以上認識,我確立以“情”為切入點,通過“寄情酒更濃、觸景情更深、事世難料情難捨”層層推進的誦讀來幫助學生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意,實現對文本的多元解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在語文實踐過程中注重發揮教材的“例子”功能。強調學習方法的傳授、遷移,幫助學生掌握規律,形成能力,最終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3、“三分詩,七分讀”。這堂課要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當堂會背。

三、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明確多音字“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

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採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情感態度目標: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四、教學過程

一、激情入境,導入新課

1.師: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誰有知心朋友?能告訴我他們的名字嗎?

師:朋友在一起時間久了,情投意合就產生了深厚的友誼。假如,有一天,由於轉學、升學等原因你得朋友就要離開你,也許很久才能再見面,也許永遠都不會再見了,你的心裏會怎麼想?你會怎樣表達你的情意呢?

指名回答。

2.師:是啊!我們現代人是這樣,古人,也是這樣。在古時候啊,由於交通不方便,朋友分離之後就很難有再相見的時候,送行餞別就成為表達深厚情誼的一種習俗。於是,在和朋友分離之時,人們就會寫一些詩或文章來送給朋友。

3.師:這濃濃的友情,這難以割捨的友情,就這樣在人們之間一直傳遞着。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唐朝,來到長安城,來到咸陽,來到距離咸陽二十里外的渭城。那裏,有兩位朋友,正在惜惜離別。今天我們學習《古詩三首》的第一首詩《送元二使安西》(板書課題)。

4.師:看課題,你知道課題告訴了我們什麼?(齊讀課題)

師補充:安西都護府是唐朝在西域設立的最高軍政機構,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師:這是我國盛唐時期著名詩人王維所寫的一首送別詩。打開書,結合課後註釋和插圖,反覆的讀一直讀到自己滿意為止。

6、指名讀

7、古詩欣賞(播放課件)一邊聽一邊想: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二、情讀古詩,想象畫面,走入詩境

(一)觸景情更深。

1、詩中哪裏描寫了這樣的景色。(課件出示前兩句)

師:讀完了嗎?我們來看這兩個字“朝”、“舍”(板書)它們在詩中怎麼念?指名認讀。

師指導學生讀好這兩個字的發音,並提醒學生注意它們是多音字。

2、師:好,把這兩個字放回詩中多讀幾遍。

4.師:嗯,讓我們閉着眼睛想一想,這景真美。你再來讀讀前兩句。(學生讀詩)結合課下注釋,你能把前兩句的意思講講嗎?(學生講詩意)

5、指名美讀。

6.師:渭城,清晨,一場如酥小雨,濕潤了路上的塵埃。旅店旁的棵棵綠柳,被雨水沖洗的更加蒼翠欲滴,你覺得這景美嗎?讓我們帶着這感覺一起美美的讀一下。

生齊讀。

7.詩人要表達自己離別的憂傷,為什麼還要寫這一處美景呢?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濛濛細雨更襯托了離別之情。這是“借景抒情”

(課件出示)這樣的天氣可以表達怎樣的心情?

8、再讀前兩句,讀出景色的優美,讀出離別的惆悵。

(鼓勵學生熟讀成誦)

(二)寄情酒更濃。

1.就在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間,詩人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從課題我們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師:我們來看地圖,從地圖上看,只有這麼短,而實際距離呢?大概有3000多裏。我們來看這段文字

那時火車只通到西安,從西安到新疆,我們有時搭車,有時還步行,整整走了二個多月,終於來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説。

──《母親和我們》。韓天航

這是我國當代作家協會會員韓天航描寫他小時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沒有火車、汽車的。可以想象在古時那得需要更長的時間,在旅途中元二多少艱辛、多少危險啊。在這樣的情形下,怎能不讓人滿懷傷感。正是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3、此時,他們來到了一家小客棧裏。正在惜惜相別。讓我們來看詩的後兩句。一起讀一下。課件出示後兩句詩。

4、生齊讀。(注意聽學生的發音是否正確。尤其是“故人”)

朋友保重啊!這酒中有一份祝願,這酒中有一份情意,千言萬語、萬種情感匯成: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三)抓“勸”、“更”想象當時情景,師生互動談話,進行多元感悟

1.師:“好一個“勸”字啊!(板書“勸”)我們想一下這是誰在勸?怎樣勸?

(1)難忘當初我們一起飲酒賦詩,是何等的意氣風發,可這美好的時光一去不復返了,怎不讓人有種落花流水的傷感呢?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生齊讀)

(2)元二啊,你這一走,我們再難相見,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就此分手吧,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生齊讀)

2、只有王維在勸嗎?還有誰在勸?

(1)王兄,多謝你從長安趕來送我,你的這份情,我元二領了,來讓我們乾了這杯酒。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生齊讀)

(2)我實在捨不得你們啊,此去再也找不到如王兄這般情投意合的兄弟了,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生齊讀)

3.師:這是他們在互相勸。是啊!朋友之間有多少知心話要説啊!又有多少説不完的話啊!而現在兩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讓我們帶着這份痛心,這份難過,這份不捨,這份依戀,一起讀這兩句。

生齊讀

4.師:就這麼喝啊説啊,説啊喝啊,不知不覺,分離的時刻到了,不得不分開了。什麼也不説了,什麼也不能説了,就讓所有的情都化在這杯酒裏吧。那就更進一杯酒吧!(板書“更”字)

5.一個“勸”字,一個“更”字,生動的描繪出朋友之間那種難捨難分的情。(板書:友情)

三、音樂渲染,品味詩境,情讀古詩。

1.讓我們在靜靜的讀古詩,體會一下詩的意境。

師放音樂生默讀古詩。

2.學生展示讀古詩。

3、你還知道哪些送別詩?

師出示四首送別詩。

四、總結昇華

人間自有真情在,人間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還有親情,鄉情,師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間真情吧!課下同學們可以找一下王維的其他詩篇進行閲讀積累。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 篇三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因而“送別詩”在古詩詞大家中可謂頗具規模的一系,詩人們無一不涉足過這一主題。然而在這浩如煙海的“送別詩”中,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據説落成之後便被人披以管絃,殷勤傳唱。明代李東陽評論此詩説:“後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出其意之外”。正是懷着這份對“渭城”的嚮往,這份對“陽關”的憧憬,我和我的孩子相攜走近了她,進行了穿越時空的“對話”。

現場精彩片斷:

【一  歎】

師:讀一讀古詩,詩中哪些地方,還能找到元二和王維是好朋友的依據?

(生自讀古詩,小組討論,比比哪個小組找到的依據多)

生:元二,這個名字很特別。聽起來非常親暱,可以推斷他們是好朋友。

生:我從“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中讀出了他們是好朋友。

師:能具體説説嗎?

生1:“故人”就是好朋友,知己的意思。

生2:“更”説明他們已經喝了許多杯,可能還要喝許多杯,可見他們的感情很深。

生3:“盡”就是他們都一飲而盡,只有好朋友之間才這樣。

師:説得真好,你們注意到“酒”了嗎?

生:這酒一定是美酒。

師:“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連心的酒,“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酒是澆愁的酒,那“勸君更盡一杯酒”是一杯怎樣的酒?

生1:離別的酒。

生2:友誼的酒。

生3:也是一杯祝福的酒。

生4:也是一杯連心的酒。

師:這是一杯離別的酒——

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是一杯友誼的酒——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也是一杯連心的酒——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賞析:詩中對如何設宴餞別,宴席上如何頻頻舉杯、殷勤話別,以及啟程時如何依依不捨,登程後如何矚目遙望等,一概捨去,只剪取餞行宴席即將結束時主人的勸酒辭:再幹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詩人像高明的攝影師,攝下了最富表現力的鏡頭。主人的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勸酒辭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表現。“酒是離別的曲。”在對“酒”的多元解讀後,教師情滿胸腔地採用了“這是一杯離別的酒——”“這是一杯友誼的酒——”“這也是一杯連心的酒——”“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的層進式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更”這似乎平淡的表層看到了它深層藴涵的深摯情誼。於是每復讀一次,學生的感情也隨之澎湃升騰。

【再  歎】

師: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過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更為強烈。讀讀整首詩,元二和王維看到哪能些景物,離別的愁緒會更濃?

生:雨,老天也為他們的分別而傷心。

生:是老天想讓元二多留一會兒。

生:客舍。王維是山西人,他也孤身在外,現在朋友也要離開家鄉,他感到更加傷感了。

生:柳,我知道古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

生: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師:古人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而今天看到滿目的青青楊柳怎不傷感別離——

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小雨還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不傷感別離——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客中送客,想想自己也隻身飄泊,而今天朋友也將遠走他鄉,怎不傷感別離——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賞析: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彷彿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王國維説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人間詞話》)詩人巧妙地運用景語,不但寫出風景,給風景抹上感情色彩:“朝雨”在這裏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客舍,本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的象徵。選取這些事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而進一步藉助這些景物,對“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的層層渲染,無疑對詩旨的解讀又推進了一步。

【三  歎】

師:真的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記不清説了多少遍祝福的話。此次分別,不知何時相見。時間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嗎?安西呀,你能離我近一些嗎?這可能嗎?安西有多遠?

生:安西: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師:渭城又在何處?

生:陝西省咸陽市東北。

師:陽關呢?

生:漢朝設置的邊關名,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

師:有多遠?

(屏顯:元二出使安西圖。)

生:2000多公里。

師:少了!

生:3000多公里。

師:是呀,大約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

(哇!生不禁驚歎。)

師:自古人生重離別。古代社會由於種種原因,人們是重視定居而難得遠行的,因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難預料。而此朋友遠去不遠千里,朋友之間怎不留戀,況且古人説: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間風?

師: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

生:黃沙滿天!

師:也許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

生:滿目荒涼!

師: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甜甜的故鄉水,聽不完濃濃的家鄉話,安西那兒——

生:舉目無親,鄉音不再有。

師: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化作——

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飄泊,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化作——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飄泊,前途渺茫,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化作——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賞析:要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處於河西走廊盡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嚮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教者巧妙地在此,對安西和渭城作了濃墨重彩的強烈對比。此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裏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着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

總評:《渭城曲》以樸實的語言,生動的形象,真摯的惜別之情,而被後人廣為傳誦。而根據此詩譜成的古曲《陽關三疊》,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傳至今。在二次教學中根據詩歌特點,大膽地採用“以讀代講,層層推進”的形式進行教學,教師層進式的以情“引讀”,學生心潮逐浪高的“復讀”,可謂一唱三歎,蕩氣迴腸。以“以講代讀”的魅力,引領學生進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禮,從而充分展示了優秀古詩詞的獨特魅力。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學習按平長仄短的規律來讀詩、吟詩、舞詩,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2、通過賞讀學習《送元二使安西》,積累有關送別詩句,並嘗試運用。

【教學過程】

一、引題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王維的詩。

1、板書課題,簡介王維。

2、釋題:

誰送誰?送到哪裏去?去幹什麼?

示圖理解:渭城、陽關、安西。

正確讀題。

二、讀詩

1、師範讀:

教學平仄規律。

2、生自讀詩文:

交流質疑:

師生按照平仄規律邊讀邊體會詩文含義,重點理解:浥、更盡、故人。

3、配樂朗讀,學生閉上眼睛欣賞:

隨機體會詩情:

師:當你靜靜地聆聽的時候,你們看到──

渭城的柳色──

渭城的空氣──

渭城的客舍──

渭城的朋友──

師: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師:可是,就在這樣一個美麗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4、同學們,當時陽關以西(出示課件)是無盡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這無盡的荒草。除了沙漠還是沙漠,除了戈壁還是戈壁。

師:西出陽關無故人。

元二要經歷3000多公里的長途跋涉,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這滿眼的荒漠,滿目的戈壁。身為好友的你,在這離別的時刻,還想對元二説些什麼呢?

生交流。

師:所以,在這分別的時刻,該怎樣讀呀?

(師生配樂朗讀。)

5、師: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喝下這杯酒了嗎?可我分明感覺到這酒裏還有點別的滋味。你品出來了嗎?

這一杯酒夠不夠?那就──

師生:再來一杯。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數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喝完這一杯,元二該啟程了,讓我們舉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生共讀(配樂):《送元二使安西》。

三、唱詩

王維讀着讀着,情到深處,便輕輕地唱了起來。

師生清唱,體會詩情。

四、吟詩

1、半讀半唱叫作吟。

2、師示範 。

3、生跟學吟。

五、舞詩

吟之不足則舞之。

生學習手語。

師生邊吟邊舞。

六、拓展,深化詩情

同學們,元二走了,出使到遙遠的安西。王維也曾一度奉使出塞。他會有怎樣的想念呢?

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間才有了萬古不朽的詩篇。

分別是傷感的,但因為有了你們,一羣真正的朋友,我不再傷感,因為我知道: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教學反思】

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引向課堂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的海洋。只要能夠讓孩子們學得積極,學得主動,並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我覺得都值。再説,背誦的目的是為了運用。教學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導學生對詩的鞏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養。我覺得在這方面多花點兒時間值。所以,進行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五

上海市浦東新區北蔡鎮中心國小 戴建榮

一、導入

生1:老師,我發現第一句詩少了一個字。

師:再找找,你能發現少了哪一個字嗎?

生1:我發現少了一個“氵邑 ”字。

師:你從哪裏找到的?

生1:我從註釋裏找到的。

師:真好,學會了看註釋,就能學得更快。請大家幫老師把這個字寫進去好嗎?(學生開始寫字)

師:請注意這個字的偏帝,左邊的三點水要寫得略窄些,右邊部分寫得略寬些。看看左右的字,大小要勻稱。寫完了嗎?(師隨即表揚寫得好的學生)

師:寫完了,誰來告訴我這個是什麼意思?你來。

生2:是濕潤的意思。

師:你怎麼知道的?

生2:在“註釋六”那裏有。

師:(高興地説)瞧,又多了一個會學習的孩子。(指着生1)他今天要和你競爭,你能和他比一比嗎?(生1點點頭)對,學習要學會方法。方法用得恰當了,你學起來會事半功倍。(指着生2)“註釋六”裏邊寫着呢,大聲地再説一遍。

生2:“悒”的意思是濕潤。

師:很好,請坐。同學們,戴老師第一次來到咱們無錫,可第一次來我就被你們感動了。知道為什麼嗎?

生3:因為有兩個同學在思考。

師:噢,我看到了思考的孩子,我感動了是嗎?同學們,我是昨天來的。我昨天靜靜地坐在台下,觀看了一台節目,聽到了一位80歲的老爺爺為我們吟詩。

我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歷史,在這一段歷史當中,流淌着這樣一條河流,這條河流中承載着許許多多人們用真摯的心靈寫成的一篇篇文字,我們稱它們為古詩文。而這一篇篇文字我們必須用獨特的方法去吟誦它們,才能體會到它們的韻味。

(若有所思)今天,我感動了,因為我終於找到了一位知音,他是一位80歲的老人,他用獨特的朗誦方法把古詩文的美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老師真的是感動啊!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種吟誦方法好嗎?

二、讀詩

師:今天,我要和大家一塊來學習一首詩一首唐朝詩人王維寫的詩。誰瞭解王維?

生1:(拿起書)王維是永濟縣人。

師:好的,知道了他的出生地,還有嗎?

生1:他9歲就有才名,21歲成進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時間在朝廷任職。

師:完了是嗎?(生點點頭)好孩子,告訴你,讀書要把書讀完整,讀書要把每個字都讀進去。如果你只讀一個片斷,你記住,那不就讀書。明白了嗎?

生1:明白了。

師:請坐。(一生舉手)你要補充嗎?你來説。

生2:王維,701年到761年,今山西永濟縣人……

師:停,什麼叫補充,明白嗎?就是説他沒有説過的話。

生2:王維……

師:很好。(面向全體學生)學會了看註釋,我們學起來就方便多了。王維是山西永濟縣人,他曾經一度

生:奉使出塞

師:你知道什麼叫奉使出塞嗎?

生:奉了皇帝的旨意到塞外。

師:去幹嘛?

生:去打仗

生:去完成皇上交給的任務。

師:很好。奉了誰的命令?

生:(齊答)皇上。

師:這叫作

生:奉使出塞

師:能不能不去?

生:(齊答)不能

師:為什麼?

生1:因為是皇上命令他去的。不去要砍頭的。

師:噢,告訴你不單單一個人(作砍頭狀),而且要

生2:誅九族。

師:你的學識很淵博,肯定平時很愛看書,是嗎?

生2:是的。

師:只要多讀書,就有學問。出使,奉命出使。課題當中也有這樣一個字,(指着板書)誰找到了?

生:是送元二使安西的使。

師:在這兒它解釋為

生:在這兒它解釋為奉使。(台下學生小聲議論)哦,出差。

師:出差去了!(師笑)用現在的話可以説是出差,可內涵不一樣。(另一生舉手)你來。

生:應該是出使。

師:對呀。誰會讀這個題目?(學生紛紛舉手)你來試試。

生1:送元二使安西。

師:噢,這個人姓元,叫

生1:二使。(聽課老師們大笑,學生馬上低下頭。)

師:(微笑着走近學生)你想看什麼?(生笑而不答)想看註釋,是嗎?(生笑着點點頭)那就拿起來呀,學習哪能這樣猶豫呀!

生1:(拿起書本認真讀起來)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師:(指着板書)姓元,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還有一個

生:元一

師:(笑着説)還有一個哥哥,我們一般稱為老大。我們這個班級裏面有沒有小朋友除了你之外還有一個哥哥或者弟弟妹妹的?有嗎?(生紛紛舉手)

生:我有個哥哥。

師:那你姓什麼?

生:姓姚。

師:噢,那你叫

師生齊説:姚二。(大笑)

師:明白了?這個“元二”清楚了沒有?

生:(齊説)清楚了。

師:再來讀一讀。元二去幹什麼呀?

生:元二去出使安西。

師:(指着課題)讀一讀。(生讀)誰送元二使安西呀?

生: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師:聽我來把這個課題讀一遍。送元二使安西。(生1正確讀題)

師:(翹着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讀的時候腦袋還一點一點的,你在感受我們古詩的韻味兒。(生2正確讀題)

師:哦,我感受到你的腦袋一擺一擺的,那又是一種韻味兒。還有誰來讀?(生3有情有味地讀)

師:真棒,給他點掌聲。(掌聲響起)一起來讀一讀。(學生齊讀課題)

師:安西是什麼地方,知道嗎?(學生小聲議論)

師:對,馬上去看註釋。

生:安西是……今新疆庫車附近。

師:好的。誰去過新疆?(一女生舉手)乘着什麼去的?

生:飛機

師:飛機飛了多久

生:忘記了。

師:是不是因為路途太過遙遠而忘記?新疆是中國最西邊的一個遙遠的地方。

師:來,誰把這首詩完整地讀一讀?(生紛紛舉手)為了讀得更好,為了表現得更出色,我建議大家別忙着舉手,看看註釋,理解了以後再來朗讀你會讀得更出色。(生小聲朗讀)好了,誰來讀?(學生紛紛舉手)

師:(指一生)喲,我發現你真是我的知音,每次總是你第一個舉手,知道嗎,這樣下去你離詩人不遠了。(指另一生)來,你來讀,眼鏡博士。

生1: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渭城朝雨氵邑 輕塵……

師:別忙着拍手,會思考的人那才是個智者,就是聰明人,聽了他的朗讀有意見發表嗎?

生2:我要説他讀得很有感情。

師:對,提意見前先表揚他,你會交到更多朋友,説下去。

生2:他讀得很有感情,而且每句話的後面三個字讀得都很輕。

師: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嗎?誰來説?

生3:我認為他讀得很有韻味。讓他改進的是不要讀得太緊張。

師對生1:我請你把第二句再重新讀一讀。

生1:客舍青青柳色新。

師:喔,後鼻音讀得那麼準。

生4:應該是客舍青青柳色新。

師:他錯在哪裏?

生4:應該把那個舍讀成舍(sh)

師:為什麼要讀舍(sh)?

生5:捨不得。

師:對呀,你捨不得誰呀?

生5:捨不得朋友。

師:説得很好。

師:誰再來讀?(指一生)好,你來。

生:客舍青青柳色新。

師:聽了大夥這麼一讀啊,我也想讀。能不能讓我來讀一讀啊?(師按照平仄規律,有感情地讀完整首詩,響起一片掌聲。)

師:別忙着鼓掌,學會思考。(生紛紛舉手,師指一學生。)

生1:你讀得很有感情,並且你每讀一個句子,後面有一個停頓。

師:哪兒停了,能説得具體些嗎?

生:每一句讀完了,後面稍微停頓一下,然後再讀下一句。

師:對。你説出了讀詩的一個很關鍵的方法,那就是要緩緩地讀。還有誰要説?

生2:我覺得你讀書的時候好像自己彷彿就是王維,有很捨不得朋友的那種感覺。

師:我陶醉了,是嗎?

生2:是的。

師:你也被我陶醉了是嗎?陶醉是讀詩的一種境界。你陶醉了,你就成詩人了。如果你陶醉到一定程度,刷刷拿起筆來能寫了,你就真正的詩人。明白了嗎?(生興奮地坐下)

師:同學們,這就是讀詩的方法,這就是古人讀詩的方法。明白了嗎?(生點頭)想學這種方法嗎?

生齊聲回答:想!

師:怎麼讀?兩個字兩價目字一讀。“渭城”連着讀,“朝雨”連着讀,“氵邑輕”連着讀,“塵”單獨讀,讀的時候按照一種規律,這種規律我們稱之為平仄的規律。(師板書:平仄)

師:什麼叫做平仄的規律?在我們普通話裏面有四種聲調,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和第四聲。這四種聲調我們它分成兩類,第一類我們稱它為:平聲,也就是普通話裏的第一聲和第二聲,我們用一個符號表示:一橫(師板書一橫)。如果我們遇到平聲的時候,儘量把這個字的聲音延長。(師指着第一句詩中的“城”)來,讀一讀。生:城

師:還不夠長,再來。生:城

師:看到過城牆嗎?看到過我們中國的萬里長城嗎?生:看到過。

師:那是怎樣的綿延起伏啊!(指一生)你來讀。生:城

師:再拖一點點就入味了。生:城

師:再來一點。(師做手勢)看着我。生:城

師:告訴大家一個竅門,讀的時候搖頭晃腦,韻味自然出來了。(指着另一個生)來來來,你來。

(該生搖頭晃腦,讀得韻味十足。又請了兩位學生,都讀得很好。第三位學生語速略快了些。)

師;頭搖得太快,就沒味了。慢一點(該生緩緩地讀了一遍)

師:對。渭城(生反覆練讀,感受平仄)

師:平聲會讀了,那麼仄聲呢?仄聲,我們用一條豎線來表示。(板書一豎)仄聲讀的時候聲音一出來馬上就收掉。我們稱為仄短。(板書:短)

師:朝雨。雨字一讀馬上收。(生練讀)

師:對呀,兩個字兩個字一讀,平長仄短,可是在這首詩裏面有一個字是不一樣的,看,最後一行的一個“出”字。這個“出”現在讀音是“出”,而在古時個,它的讀音是這樣的(師讀)。這種音我們稱它為“入聲”(板書:入)入聲歸在仄聲裏面,所以在這首詩裏這個“出”也讀短促的仄聲。預備讀。

(學生練習)

師:標上平仄,它就是這樣的一首詩。(投影出示標有平仄的詩)聽老師把這首詩來讀一讀好嗎?閉上眼睛聽。

(師配上《陽關三疊》,曲有感還必須地朗讀,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

師:別忙着拍手,要學會思考。當你這樣靜靜聆聽我的朗讀的時候,你的眼前彷彿看到些什麼?

生1:我的眼前彷彿看到了王維。

師:看到他在幹什麼?

生1:他在送元二。

生2:我看到了王維正在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

師:敬了一杯酒?你看得比他多,富有想象力。

生3:我還看到王維送元二的時候天正在下雨。

生4:我看到了王維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那時候剛下了一場雨,雨後,王維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那時候剛下了一場雨,雨後,王維還吟了一首詩。

師:(指着生3)你看看,你看到下雨,而他看到雨下完了。(指着生4)再起來,雨後,呼吸!(師生一起作深呼吸狀)怎麼樣?

生4:這種感覺很好。(師一轉身,發現一位學生還閉着眼睛在感受。)

師:你還在呼吸呢!

生5:我覺得當時的空氣很新鮮。

師: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你能讀出這麼美的渭城嗎?

生5:(陶醉地朗讀)謂城……柳色新。(又請一位學生讀,也讀得很有韻味。)

師:平仄不夠明顯。平聲儘量延長,(指着投影)看上面的,渭城讀。

生:(緩緩地)渭城朝雨,氵邑輕塵。

師:多美啊!

生:客舍,青青柳色,新(台下學生紛紛舉手)

師:想一起讀了是嗎?預備,讀。(學生朗讀兩句詩)多美啊,老師幫着大家一起來看一看。(投影出示渭城圖)謂城這裏的柳色

生1:很美

師:渭城這裏的空氣

生:2、很新鮮。

師:渭城這裏的旅舍

生3:很舒服。

生4:渭城這裏的客舍很乾淨,很舒適,還很清靜。

師:渭城這裏的朋友

生5:是知音。

生6:他們的心靈是相通的。

師:對呀,心有靈犀一點通。就是在這樣一個美麗的早晨,就是在這樣心心相通的朋友之間,卻馬上要分手了。到哪裏去了?

生紛紛説:到安西去了。(投影出示陽關圖)

師:同學們請看。(深情地)當時陽關以西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呀?滿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是那無盡的荒草。除了沙漠還是沙漠,除了戈壁還是戈壁。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一去,要到哪裏呀?(投影出示路線圖)渭城在如今陝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稱之為渭城。陽關在如今甘肅省敦煌縣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庫 車附近,古時候稱為“安西”。這一路上,整整三千多公里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騎馬去,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時間。(學生們驚訝萬分)元二即將遠行,此刻你,有沒有什麼話要對他説一説呀?

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師:好朋友,多麼關心啊!

生2:元二,多帶些水去,不要渴着了。路上要小心一點。

師:想得多麼細呀!

生3:元二,祝你一路平安!這一去就是一年,我會想着你的。

師:即使元二一刻不停地返回來也要整整一年哪,孩子。更何況,他是奉着皇帝的使命去的呀。一年能回來嗎?生3:一年不能回來。要好幾年才能回來。甚至是十幾年。

師:那麼不定期有什麼話要説嗎?

生3:元二,也許當你回來之後,我已經認不出你了。

師:好朋友怎麼會認不出來呢?變老了是嗎?同學們,幾年後,王維就去世了。(學生萬分驚訝,略有所思。)所以,在這樣的一個時候,王維送元二出使安西,該怎麼樣讀啊?來,我為大家配上音樂,一起讀一讀。

(《陽關三疊》響起,師生深情地朗讀整首詩。)

師:(指着一生)勸君更盡一杯酒

生: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喝下這杯酒了嗎?

生:喝下了。

師:可我怎麼感覺到這不是一杯酒,這裏面分明還有點別的滋味!你品出來了嗎?

生:品出來了,是悲傷的滋味。

師:這麼悲傷地送別你的好朋友,這一杯酒夠不夠?

生:不夠。

師:那咱們就

生:再喝一杯。

(師生作舉杯飲酒狀,師生共讀,勸君……無故人。)

師:(轉身問另一位學生)你感受到什麼滋味。

生:我感受到一杯酒裏還有難捨難分的滋味。

師:既然這樣地難捨難分,一杯酒夠不夠?

生:不夠。

(師作舉杯狀:來吧。生舉起了酒懷。師生深情共讀:勸君更盡……)

師:還有誰品出別的滋味嗎?

生:我品出了痛苦的滋味。因為離開朋友很傷心。

師:這一杯酒夠不夠呀?

生:不夠。

(師舉起酒杯:再來一杯。和生幹懷。生深情地讀:勸君更盡……)

師:數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可喝下最後一杯酒元二就該起程了,讓我們舉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

眾生舉起酒杯,師:預備,起。眾生深情共讀。

三、唱詩

師:同學們,詩人讀啊讀,讀已不能足以表達他這種情感,那我們就來唱吧。這首詩的樂曲很有名,叫《陽關三疊》。(音樂響起)

師:第一遍請同學們仔細地聽,一邊聽一邊感受,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師和着音樂深情地唱起。同學們仔細聆聽。)

師:第二遍,如果你能行,那大家就一塊兒跟我一起唱一唱,如果還暫時不行,就邊聽邊學,千萬彆着急。(師第二遍唱完)

師:能行了嗎?(學生嘗試)第三遍,我們不用音樂。試着回憶一下,看着我的手勢,這會看着我的手勢非常重要。

(師邊做手勢邊唱,學生小聲跟着唱。)

四、吟詩

師:同學們,按照平聲長仄聲短的規律我們來讀(師讀),和着《陽關三疊》的曲調來唱(師唱),把這兩種混在一起兒就叫作(板書:吟)

生:吟。

師:什麼叫做吟?半讀半唱就是吟。吟詩是情感最豐富的體現,吟詩是自我陶醉的體現,所以我們古人這樣説吟詩作畫,詩就是吟的。

(師吟詩,學生跟吟,台下響起掌聲)

師:這就是吟詩,莫管它走調,莫管它不動聽,只要把情感表達出來,這就是吟詩。(師生齊吟。台下掌聲響起。)

師:好的,聽課的老師響起了掌聲,那就説明他們也在羨慕你們,因為你們掌握了這種方法。

五、舞詩(略)

六、拓展(略)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古詩題目)原文地址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 篇六

教學目標

1、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

2、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採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3、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

1、收集描寫友情方面的名詩名句。

2、安西指的是現在哪個地方?

3、王維和元二在分別的時候可能説些什麼?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入境,導入新課

1、師: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誰有知心朋友?

指名談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覺。

師:朋友在一起時間久了,情投意合就產生了深厚的友誼。假如,有一天,由於轉學、升學等原因兩人要分開了,你的心裏會怎麼想?

指名回答。

2、師:是啊!我們現代人是這樣,古人,也是這樣。在古時候啊,由於交通不方便,朋友分離之後就很難有再相見的時候,送行餞別就成為表達深厚情誼的一種習俗。於是,在和朋友分離之時,人們就會寫一些詩或文章來送給朋友。回憶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寫朋友之間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據自己的積累回答。

3、師:這濃濃的友情,這難以割捨的友情,就這樣在人們之間一直傳遞着。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唐朝,來到長安城,來到咸陽,來到距離咸陽二十里外的渭城。那裏,有兩位朋友,正在惜惜離別。今天我們學習20課《古詩兩首》的第二首詩《送元二使安西》(板書課題)。

4、師:看課題,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過了課文。老師檢查一下預習情況。誰知道使是什麼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個什麼地方?

師補充:安西都護府是唐朝在西域設立的最高軍政機構,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師:這是我國盛唐時期著名詩人王維所寫的一首送別詩。打開書,結合後註釋和插圖,反覆的讀一直讀到自己滿意為止。

二、情讀古詩,想象畫面,走入詩境

(一)檢查生字的認讀情況,理解前兩句詩的意思。

1、師:讀完了嗎?我們來看這兩個字“朝”、“舍”(板書)它們在詩中怎麼念?指名認讀。

師指導學生讀好這兩個字的發音,並提醒學生注意它們是多音字。

師:好,把這兩個字放回詩中多讀幾遍。邊讀邊想:讀着讀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3、指名回答。

估計:生:小雨,柳樹,客舍,酒宴。

4、師:嗯,讓我們閉着眼睛想一想,這景真美。你再來讀讀前兩句。(學生讀詩)結合課下注釋,你能把前兩句的意思講講嗎?(學生講詩意)

師: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師:誰還想讀?

指名美讀。

6、師:渭城,清晨,一場如酥小雨,濕潤了路上的塵埃。旅店旁的棵棵綠柳,被雨水沖洗的更加蒼翠欲滴,你覺得這景美嗎?讓我們帶着這感覺一起美美的讀一下。

生齊讀。

7、引導學生背這兩句。指名背誦。

(二)瞭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遙遠及艱辛。

1、就在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間,詩人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從課題我們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師:我們來看地圖,從地圖上看,只有這麼短,而實際距離呢?大概有3000多裏。我們來看這段文字

那時火車只通到西安,從西安到新疆,我們有時搭車,有時還步行,整整走了二個多月,終於來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説。

──《母親和我們》、韓天航

這是我國當代作家協會會員韓天航描寫他小時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沒有火車、汽車的。可以想象在古時那得需要更長的時間,在旅途中元二可能會經過……(師拖長聲音引學生説出重重山,萬條河)還可能要經受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氣候、路上遇到什麼意想不到的事等等……是啊!出使西域,張騫用了十三多年,蘇武用了十五年……。這酒中能不盛滿了一份思念嗎?

是呀!西出陽關荒漠絕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風兼雨。朋友保重啊!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願。千種語言,萬種情感匯成“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師問: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這麼艱辛、危險,你為什麼還要去安西?估計:皇帝下的命令誰敢不從?

4、師講解: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經常有關於貿易或外交活動。從軍或出使陽關(唐出使西域的必經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嚮往的壯舉。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但作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於是,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送他的朋友。這份情可謂重矣!

此時,他們來到了一家小客棧裏。正在惜惜相別。讓我們來看詩的後兩句。一起讀一下。

5、生齊讀。(注意聽學生的發音是否正確。尤其是“故人”)

(三)抓“勸”、“更”想象當時情景,師生互動談話,進行多元感悟

1、師:“好一個“勸”字啊!(板書“勸”)我們想一下這是誰在勸?(副板書:誰在勸)説説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計:詩人在勸元二)師:只是王唯在勸嗎?先放到這,讓我們來想一下,詩人可能在和元二説些什麼?師引導學生説課前準備的話。(指名叫五位學生,當堂師生對話,生生對話。)

2、師:我們來演一演當時的情景。(師拿道具酒杯。)

(1)難忘當初,我們一起飲酒賦詩,縱嗎馳騁,那是何等的意氣風發,可這一切美好的快樂時光一去不復返了,怎不讓人有種落花流水的傷感呢?罷罷罷,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齊讀後兩句。

(2)元二啊,你到了異地他鄉,言語不通,水土不服,想念故土又身不由己,那時的孤單又誰和你一起承擔呢?人生難得一知己,可我又不能隨君遠去,哎,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齊讀後兩句。

(3)元二啊,你這一走,我們再難相見,送君錢裏終須一別,就此分手吧,願我們美好的情感温暖你的旅程,祝願你在安西那遙遠的邊疆建功立業,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齊讀後兩句。

師範讀全詩,師有感情朗讀。

語已多,情未了!

師:王兄,多謝你從長安趕來送我,你的這份情,我元二領了,來讓我們乾了這杯酒。

師: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會不辱使命,揚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紀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盡孝,心中又平添幾許惆悵,還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這裏謝你了!

師:我實在捨不得你們啊,還有家中犬子尚還年幼,就請王兄,多加指點。

……、

3、師:這是他們在互相勸。是啊!朋友之間有多少知心話要説啊!又有多少説不完的話啊!而現在兩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讓我們帶着這份痛心,這份難過,這份不捨,這份依戀,一起讀這兩句。

生齊讀

4、師:就這麼喝啊説啊,説啊喝啊,不知不覺,分離的時刻到了,不得不分開了。什麼也不説了,什麼也不能説了,就讓所有的情都化在這杯酒裏吧。那就更進一杯酒吧!(板書“更”字)。讀。

5、師:窗外,柳枝上那掛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覺得這還是雨嗎?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點點離人淚啊!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看到柳樹就想到分別。此時,他們還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嗎?讓我們再讀這一句。

6、一個“勸”字,一個“更”字,生動的描繪出朋友之間那種難捨難分的情。(板書:友情)

7、師:這兩句中有一個生字:君。(師板書)誰能組詞?(多組幾個。)

三、音樂渲染,品味詩境,情讀古詩

1、讓我們在靜靜的讀古詩,體會一下詩的意境。

師放音樂生默讀古詩。

2、學生展示讀古詩。

四、走出文本,迴歸現實,練習寫話

1、這首詩是描寫友情的極品,當時曾被人們編成樂曲,這就是著名的《陽關三疊》(師板書)廣為傳唱。尤其後兩句“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們在什麼情況下也可以用這兩句。

2、生:……

3、師:對,學過的好詩、好句、好詞要學會運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為你的文章添色。

4、師:此時,可能你也有些話想對朋友説,或者你也有一個和你分開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筆和紙,把它寫出來。

(提醒學生用上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名句為文章添色。一句兩句即可。)

5、音樂。學生寫,師巡視。

6、示讀。

五、總結昇華

師:人間自有真情在,人間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還有親情,鄉情,師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間真情吧!課下同學們可以找一下王維的其他詩篇進行閲讀積累。

《送元二使安西》語文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認識和會寫2個生字:舍、君。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惜別深情。

3、能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惜別深情。

教學流程:

一、知詩人,解詩題

1、背詩導入: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座寶庫。一首好詩,就藴含着一種心情,一個故事,甚至是一段歷史,讓人回味無窮。誰能來背幾首你熟悉的古詩?

2、引出詩人:在眾多詩人中,因為他們寫詩的造詣和成就,被冠以不同的雅號,如李白就被稱為——詩仙,而杜甫則被稱為——詩聖,有那麼一位詩人,他被後世的人稱為“詩佛”,知道他是誰嗎?——王維

3、知詩人。關於詩人王維你知道多少呢?生交流課前查找的資料。

4、揭題:學習王維的一首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

5、解題。誰來讀讀題目?(指導在元二後稍作停頓:“送元二/使安西”)你知道為什麼要這樣讀嗎?那就得理解題目的意思,題目都告訴了我們什麼?

二、讀詩文,解詩意

1、生自讀古詩。

2、抽生讀詩,請生評價,相機提示正音。完成多音字的作業練習:朝、舍、更

3、理解詩意。緊緊抓住詩文中的註釋,誰能來大致説説整首詩的意思?

4、帶着對詩的理解再讀古詩

5、配樂師範讀古詩。你彷彿看到了哪些的畫面?

三、入詩境,悟詩情

1、體會渭城之美

(1)雨。這早春時節,你看到的是怎樣的雨啊?你想用怎樣的詞句來形容這雨?

(2)柳。你看到了怎樣的柳樹?經過朝雨的洗禮,柳樹更是煥然一新,真是“柳色新”哪!

(3)美讀一、二行詩。面對這樣的雨,這樣的柳,你想説些什麼?你能讀出渭城的美嗎?

2、體會路途之艱

春雨霏霏,楊柳依依,渭城春景,美不勝收!在這樣的一個清晨,就是在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間,詩人王維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他又是怎麼送別友人的呢?我們讀讀後兩句。指名讀、再指名讀。齊讀。

西出陽關無故人,出了陽關有的是什麼?你又看到了什麼?出示課件:陽關以西圖片。

【設計意圖:“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朝雨”、“客舍”、“楊柳”這一切,都彷彿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詩人巧妙地運用景語,不但寫出風景,給風景抹上感情色彩,選取這些事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在這裏再一次巧妙地藉助這些景物,對“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的反覆渲染,讓學生對友人間依依惜別的深厚感情有了更深一層的領悟,無疑對詩意的解讀又推進了一步。】

3、對比激情

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黃沙滿天!

也許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滿目荒涼!

如果是你的朋友要遠行,而且是到像安西這樣荒涼的地方去,你會怎樣?

4、激情朗讀

從渭城出陽關到安西,這一路,橫跨了大半個中國,整整3000多公里呀,滿腿的荒漠,滿目的淒涼,而且路途遙遠,王維啊,你能不能少敬一杯,好讓元二早些啟程呀?學生作答

元二啊,你能不能少喝一杯,以免醉酒耽誤行程呀?學生作答

都不會放下這酒杯,不是不能放,而是不想放,不願放。因為彼此不捨別離,但是不得不(板書:依依惜別)把這種感覺再帶進去,齊讀這兩句詩。

5、寫話:如果你是王維,或者是元二,此時此刻,你會對對方説些什麼,把想説的寫下來。

師巡視後交流

6、再讀悟情:這一杯杯的難道還僅僅是酒嗎?分明是什麼?(板書:友情)

7、讀全詩。

四、拓展延伸,總結昇華。

1、拓展送別詩,激勵學生課外積累。孩子們,因為一次次朋友間的深情送別,才有了這一篇篇字字珠璣的送別詩。在王維眼裏,離別是一杯杯的苦酒,那麼在高適眼裏,朋友之間的離別又是怎樣一種情懷呢?出示《別董大》,你從中讀出了什麼?(樂觀、激勵)

詩人全然不寫千絲萬縷的離愁別緒,而是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來。這也是一種別樣的友情。

遠不止這兩首。還有如:課件出示《山中送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贈汪倫》。讓我們在這些送別詩中記住朋友之間的友情吧!

國小語文古詩《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八

《送元二使安西》是國小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篇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 這首詩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具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2、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3、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送別元二時的依依不捨之情。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師生對詩導入,營造氛圍。

同學們, 送別是古詩詞中永恆的話題。正所謂“相見時難別亦難。”特別是在古代那樣一個交通不便、信息不發達的社會,一旦離別,也許便是天涯海角。所以,以送行餞別表達深情厚誼便成為一種習俗,送行也因此成為詩人筆下常見的題材。我們讀過“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倫送我情。讀過“孤帆遠影碧空盡,”——生:唯見長江天際流。讀過“莫愁前路無知己,”——生:天下誰人不識君。讀過“洛陽親友如相問,”—— 生:一片冰心在玉壺。還讀過“海內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鄰。從這千古流傳的送別佳句中,我們讀出了古人那濃濃的友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師板書課題。生齊讀,師糾正。

二、理解題意,介紹時代背景和作者。

1、理解詩題。

要想讀懂古詩首先我們得知道題目的意思,誰來結合註釋説一説詩題的意思?(王維送元二出使安西)師明確:這裏的元二是王維的朋友,他姓元排行第二,也就是在元二的上面還有一個哥哥,我們稱為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再讀詩題。

2、介紹時代背景。元二為什麼要出使安西呢?我們來看看當時的社會背景:唐朝的時候,國勢強大,很多國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關係,長安城經常有人被派到國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對於當事人來説是既高興又憂傷的事情,高興的是可以為國家建功立業,做出貢獻,憂傷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別。這一別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還能不能再見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而設的都護府的簡稱,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附近。

3、簡介作者。

你瞭解本首詩的作者嗎?指名簡介作者

三、初讀詩歌,掌握節奏。

1、生自由反覆地讀。

請同學們把這首詩多讀幾遍,要讀準字音和節奏。

2、指名讀。

3、師生合作朗讀全詩。

生讀前四個字,師讀後三個字,再換過來讀。最後連起來讀一讀,師讀題目和作者,生讀詩歌,注意節奏和韻律。

四、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師:讀詩,不僅要讀出節奏、讀出味道來,更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來。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表達你讀完這首詩的感覺,你想到的是哪個詞語?生思考回答(傷心、難過、惆悵、依依不捨、痛苦、憂愁)帶着這種感覺再來讀讀課題。生讀題。

五、品讀詩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別景。

1、送別時的景是怎樣的?誰來讀讀有關詩句?

2、指名彙報並相機出示第一、二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3、大詩人蘇軾説:“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讀了王維這兩句詩,你的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呢?生彙報交流

4、指導朗讀。這幅畫面帶給你怎樣的感覺?用一個詞來説。(清新 生機勃勃 清爽 明麗 欣欣向榮) 師:這就是景語。誰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5、創設情境導讀。

讓我們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

師:我們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綠的盎然生機——

生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師:看到了春雨潤輕塵的清新,聞到了雨後空氣的芳香——

生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師:看到了春雨綿綿,道路濕潤潔淨,客舍青青。柳條嫩綠的清爽——

生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6、渭城的景色美嗎?這麼美的景色正適合王維和好友愉快地遊玩哪,可王維卻無心流連這良辰美景,因為他心中裝着一個“別”字。你從這兩句詩中感受到了王維的離別情懷嗎?

7、詩哪兩個字最能讓我們感受到離別的情感呢?幻燈片出示(板書:雨 柳)。

師引導:我們眼前彷彿出現了飄飄灑灑的細雨和隨風搖曳的柳條,王維為什麼選了這兩種事物,他要向我們傳達什麼呢?雨給了你怎樣的感受(生:綿長、惆悵)師:愁的感覺。

而柳在古人眼裏更是有含義的,古代有折柳送行的習俗,來到送別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給行人,表示折柳贈別。從漢魏到隋唐,這一習俗相沿下來。所以,古人看到柳就會產生離別之意。非常巧的是,;柳樹的“柳”跟“留下來”的“留”音相近。表示挽留的意思。這一雨一柳攪擾着王維的情思,蒙上了淡淡的情愁。再讀這兩句

(二)體會送別情。

1、細雨如絲柳色青,離別情深意更濃。詩中有兩句直接寫離別之情的,讀一讀,你感受到了王維濃烈的離別情了嗎?

2、課件出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你感受到了什麼呢?(板書:依依不捨)從哪兒感受到的?王維為什麼會這麼依依不捨呢?因為這次離別可不是一般意義的離別。

3、瞭解安西的荒涼。

(1)王維要去的地方是哪兒?。生:要到安西去。

(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個怎樣的地方?

(3)出示安西的圖片。看了圖片,你會用哪些詞來形容安西呢?(荒涼、環境惡劣)

4、體會渭城的繁華。

安西滿目荒涼,人煙稀少。而王維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樣的呢?(春雨綿綿、生機勃勃)

5、體會路途艱險。

(1)從渭城到安西有多遠呢?

(2)出示唐朝疆域圖。

從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時候沒有汽車、火車、飛機,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騎馬去也要用上半年時間。

從渭城到安西要經過陽關。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的西南。它和玉門關都是古時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

(3)出示陽關圖、沙漠圖

陽關以西就是安西的範圍了。這一路上雲山浩渺,大漠茫茫,黃沙漫天,舉目無親,陪伴他的是無盡的戈壁和滿目的荒涼。

(4)唐朝著名詩人岑參曾經有詩云:(出示)齊讀: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參《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5)讀了這四句詩,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6、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會王維的依依不捨。

從欣欣向榮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這一路上會發生什麼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順利完成使命嗎?又能平安地回來嗎?張騫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蘇武用了十九年時間才回到祖國。更何況,王維此時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見很難預料啊。

師:現在,你就是王維,元二即將遠行,此刻你有什麼話要對他説嗎?把你想説的話寫下來。

7、背景音樂中學生寫作。

8、交流、反饋,指導朗讀。

9、師:是的,此時此刻,王維有太多太多的話想對元二傾訴,千言萬語只化作這一杯又一杯的酒……王維舉起第( )杯酒,( )地對元二説:“( )”

10、教師創設情境導讀。

六、深情誦讀全詩

據史料記載,王維在元二離開5年後就病逝了,在這期間,王維和元二是否重逢過,我們不得而知。現在,你理解了王維的依依不捨了嗎?全班起立,誦讀全詩

七、佈置作業

板書設計 送元二使安西

雨 柳

依依不捨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 篇九

冬燕老師一直是我學習的對象,今天她又給我上了生動而又深刻的一課。

張老師今天講的是王維的一首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

課堂開始,張老師先讓學生回顧學過的送別詩,學生列舉出《送孟浩然之廣陵》、《贈汪倫》等,之後導入新課。

一、解題

師:誰送誰?

生:王維送元二。

師:元二他就是姓元名二嗎?

(評析:師在此處補充古時對人稱呼時在家排行老幾,常常是在姓氏後加上幾。)

師:元二要去哪兒?

生:安西。

師:“使”什麼意思?

生:“使”就是去。

師:他是去遊玩嗎?可以不去嗎?

生:不是。

師:元二是奉皇帝的命令到安西去做官,管理安西的,他是帶着一定使命去的,所以在這裏用“使”,而不能用“去”。

(評析:解題時,教師不直接給學生講,而是讓學生自己去説,在遇到難點時,教師加上補充和點撥,幫助學生理解,這樣有助於地提高了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二、讀通讀準

讓學生自讀古詩,説説哪些字容易讀錯。

生:“舍”,在這裏讀“sh?”。

師:你能説説什麼時候用“sh?”什麼時候用“sh?”嗎?

生:好像在説住的房子時用“sh?”,在説捨不得時用“sh?”。

師:你的解釋棒極了。

師:古人讀詩是非常有講究的,他們講究平仄,咱們漢語拼音中的一聲和二聲即為平,三聲四聲為仄,並且平長仄短。(師在黑板上標出平仄)請大家嘗試用平仄規律讀古詩。

指導學生讀出平仄。

師伴樂誦讀,為生做示範。

(評析:讓學生自己去找易讀錯的地方,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這樣自己努力學到的知識要比直接獲得知識記得更牢,同時,此處為學生拓寬平仄的古詩常識,為學生今後學好古詩,讀好古詩奠定基礎。)

三、理解詩句

師:簡介王維生平,其中蘇軾稱讚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那麼,如果請你為本詩配圖,你要畫上什麼?為什麼要畫上這些?

生:我要畫上柳樹,因為古詩中第二句説“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柳葉還要畫成新綠色

師:你説得很有道理。古人在送別時有個習慣,那就是折柳枝,因為“柳”諧音“留”,表達依依不捨之情,古詩中寫有折柳枝的詩句有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昔我往矣 ,楊柳依依。今我來思 ,雨雪霏霏。”“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生:我想畫上馬車,因為元二要出遠門了。

生:我想畫上快要落山的太陽。

師:哦,大家看,畫夕陽合適嗎?

生:不合適,因為第一句中寫正下着雨呢!

生:還有,第一句中有“朝雨”這個詞,“朝”指的是早上。

師:你們真是很注意觀察,也很會思考,分析得很有道理。

生:我還想畫上“雨”,因為第一句中寫有雨。

師:那麼你要畫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的濛濛細雨還是瓢潑大雨呢?

生:我要畫濛濛細雨。

師:為什麼呢?

生:因為第一句中“浥”在課文下面有解釋,是濕潤的意思。“瓢潑大雨”就不止是濕潤了。

師:有道理,此外,在平常,如果不下雨,這裏會是塵土飛揚,送別的意境就一點也不美,而“瓢潑大雨”會給人們帶來很多不便,相比之下“濛濛細雨”既消滅了塵土,又不會給人帶來不便,同時,又渲染了離別的氣氛,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師:如此富有詩意的離別場景,我們如何讀出來呢?

生練習有感情讀前兩句。

大屏幕出示地圖,讓學生了解渭城與安西的距離。

師:誰去過新疆?坐的什麼車?坐了多久?

生:我去新疆,坐的兩天兩夜的火車。

師:詩人坐的是什麼車?

生:馬車。

師:古時候乘坐馬車到那麼遠的地方大約需要半年的時間。

生:啊--

師:我們設想一下,元二在途中會遇到哪些困難?

生:會生病。

生:會風餐露宿。

生:會把錢花光。

生:誰都不認識,會很孤獨。

……

師出示沙漠、戈壁圖,讓生了解陽關以外的生存環境。

師:作為元二的朋友,王維舍不捨得讓朋友去環境那麼惡劣的地方?

生:捨不得。

師:他們在最後分別的時候會不會回憶以前相處時的美好時光?越回憶越難捨,於是他們就把這濃濃的離別之情全放到了什麼裏?

生:放到了酒裏。

師:對,古人在送別時,還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喝酒,以酒來表達對友人的不捨。在本詩中,“勸君更盡一杯酒”是誰勸誰?表達了什麼情感?

生:王維勸元二喝酒,因為他捨不得元二去那麼遠的地方。

師:那麼如何讀出王維的不捨?

指導生讀後兩句。

師:就在寫這首詩的兩年之後,王維就去世了,也就是説這次離別是他們兩人最後的絕別,那麼我們又應該如何讀這兩句呢?

再指導生讀後兩句。

師: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前兩句,這兩句寫的美景,在王維與元二的送別之下也彷彿籠罩上了一層憂傷的濃霧,這浥輕塵的朝雨簡直成了離別人的傷心淚,原來詩人王維不只是在寫景,而是在渲染一種離別的氣氛。讓我們再一起來讀這首送別詩。

生再讀全詩。

師:古人讀詩不叫讀,叫吟,吟就是半讀半唱,這也是古人送別時的第三個習慣,那就是唱歌,以歌來表達難捨之情。這首詩在唐朝時被改成了一首歌,也就是非常有名的“陽關三疊”。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歌。

師播放《陽關三疊》,生跟着學唱。

聽課心得:

張老師在指導學生理解詩句意思時,教師巧妙地採用讓學生為古詩設計配圖的方法,“你想畫什麼?”“為什麼?”學生答:想畫柳樹,細雨,馬車,酒等,並説出自己的理由,這一問一答的圖畫設計解説中,學生準確地把握了詩句的意思,讓人不得不佩服張老師設計的巧妙。在教學中張老師還表現出豐厚的文學功底。當學生説到要畫柳枝時,她馬上補充古人有送別時折柳枝的習慣,“柳”、“留”諧音,表達依依不捨之情,同時脱口而出,為學生補充出“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昔我往矣 ,楊柳依依。今我來思 ,雨雪霏霏。”“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一使學生感受到古典文學的美,二也使學生對學習古詩產生濃厚的興趣。

在學生回答二人的深情全都在酒裏時,她又即時補充古人送別時的另一種習慣--飲酒,即喝送別酒。在最後指導讀全詩時,她又即時提出了吟詩,同時補充古人送別時的又一種習慣--唱歌,並且告訴學生這首詩在唐朝被譜成了一首歌曲,即著名的《陽關三疊》,被後人千古傳唱。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欣賞並一同哼唱《陽關三疊》,把學生全部帶入送別現場,把本課教學推向高潮,真令人拍案叫絕。此外,張老師查閲了《全唐詩》、《唐詩鑑賞》,深入瞭解了王維的生平,並查閲了一些歷史資料,如《陽關三疊》被譜成曲等,再加上自己的文學積累,在課堂上的旁徵博引,妙語連珠,使得這節課時時精心,處處精彩,為學生充分展示了古典文學的無窮魅力,使得我們幾位聽課者無不嘖嘖讚歎。

台下三分鐘,台下十年功,張老師這節課的成功絕不是一時之功,也絕非巧合,那是她長期以來學習的成果,長久的積澱,真所謂“厚積才能薄發”。

張冬燕,向你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pdygw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