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國小語文古詩《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一

設計理念:

古詩教學的目的是什麼?其一,教會學生一首詩,讀通讀懂,會背會寫,此為初級目標。其二,通過對詩歌語言的品味,會意、入境、悟情,此為中級目標。而更重要的應該是通過古詩教學來構建一種“場”,一種瀰漫在整個課堂之中的“文化場”,此為其三。這種被稱之為“場”的東西,它一定是基於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它一定是體現着精神的厚重和情感的力量。在氤氲着這種文化氣息的“場”中實現對古詩教學終極目標的達成。

基於以上認識,本設計立足文本,從語言文字入手,前兩句詩實現“入境”:想象一幅“畫”,感悟“詩中有畫”;抓住一個“柳”,感知詩歌意象。後兩句詩突出“悟情”:以“情”為主線,以“讀”為根本,引領學生反覆涵泳,反覆品味,一唱三歎,獲得情感共振。加之音、詩、畫、聲多管齊下,讓學生在情境誦讀中入情,在切己體悟中融情,在吟唱歌詠中激情,最後在送別組詩的拓展和畢業話題的延伸中昇華情感。文化的內涵與魅力就這樣在一次次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得以彰顯,也潤物無聲似地浸潤、滋養着孩子們的心靈。

教學目標:

1 藉助教材註釋,自主讀懂古詩。

2 學習品味詩歌的語言和意境,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3 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初步感知詩歌意象。

4 挖掘詩歌文化內涵,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由曲入詩

1 師生談話,欣賞音樂。(播放古琴曲《陽關三疊》)

這是用我國一種古老的民族樂器古琴演奏的,這首古琴曲叫做《陽關三疊》。從《陽關三疊》的琴聲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2 引出課題,瞭解題意。

(1)《陽關三疊》是唐代最流行的音樂之一,它之所以流行,不僅因為它的旋律古樸優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據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一首著名的詩作譜曲而成的。(出示古詩)

(古琴曲《陽關三疊》是唐人根據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譜曲而成的。課始播放古琴曲《陽關三疊》,一方面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情緒色彩,並由曲入詩,為古詩的賞讀奠定情感基調;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古典音樂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熱愛。)

(2)讀詩先讀題。指名讀題。從這個題目中你獲取了哪些信息?

(3)理解了題目的意思後,再來讀題,你認為應該怎樣讀?

(4)指名讀,齊讀詩題。

二、自主讀詩,讀準讀通,粗知大意

1 自讀。出示自讀要求:

(1)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

(2)藉助教材上的註解試着解讀詩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討論解決。

2 交流。

(1)指名讀,重在讀準字音。如“客舍”的“舍”讀第四聲。

(2)解讀詩意。這首詩講了什麼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解讀一下詩句的意思?讀懂了哪句,就説哪句。

(讀準、讀通、讀懂古詩,是古詩教學最基本的要求。作為高年級的古詩教學,一定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達成這一基本的學習目標。)

三、賞讀詩句,感悟意象,漸入詩境

1 想象畫面,體悟“詩中有畫”。

(1)學習“品詩”。讀詩如品茶,一口為喝,二口為飲,三口才叫品。讀詩不僅要把詩讀正確,讀流利,還要把詩的韻味和感覺讀出來。這就叫品詩。王維的詩應該怎麼品呢?宋代大詩人蘇軾曾經説過,王維的詩有一個最大的特點“詩中有畫”,所以讀他的詩一定要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讀出詩情畫意。

(2)想象畫面。指名讀詩的前兩句,你的頭腦中彷彿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3)交流畫面。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板書:朝雨客舍柳色)

(4)品味畫面。如煙如霧的濛濛細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綠的楊柳。這樣的畫面帶給你最直接的感受是怎樣的?怎樣讀出它的美?指名讀。自由練讀。

(古詩教學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品詩。這一環節的教學重在引導學生在讀中品味語言,想象畫面,漸入詩境,體悟情感。)

2 迴文質疑,感知“柳”之意象。

(1)詩讀到這裏,再請你聯繫課題,你有什麼疑問嗎?(既然是送別,為何寫景如此清新美麗?)

(2)從這畫面中你還品出了別的滋味嗎?你是如何體會的?

是啊,其實細雨也好,客舍也罷,總能勾起離人心中淡淡的愁緒,特別是這依依楊柳更是讓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究竟是什麼滋味呢?

(3)拓展“折柳贈別”組詩。出示三首詩,自由朗讀,然後説説發現了什麼?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勞勞亭歌》李白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離別多。――《送別》王之渙

湘水已在朦朧中,家在德山東更東。

此去誰與君共到?一程柳絮一程風。

――《贈友人》

(4)説發現,悟意象。這三首詩裏出現了相同的景物――柳樹,表達的是同樣的情感――離別。為什麼作者都不約而同地選擇柳來表達離別之情呢?

(5)折柳贈別古來有之。最早在《詩經》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這樣的詩句。後來人們就常常借柳來表達挽留、不捨的意思,因為隨風舞動的楊柳最容易勾起人們千絲萬縷的離愁,而且“柳”與“留”諧音,柳就成了離別的象徵。

(6)出示第三首詩《贈友人》的作者――帥曉梅,並簡介詩的來歷:這是去年春天我的一位同窗好友調往外地工作時,我特意寫下贈送給他的。其中“一程柳絮一程風”表達了我對好友的惜別之情。可見古往今來,無論是大詩人還是常人對朋友的情誼都是相通的。詩人王維也正是在借柳惜別、借景抒情。(板書:景情)

(7)明白了詩人筆下暗藏着的如此深意,再來讀一讀一、二句,試着把離情融進這美景中。

(詩歌是靠意象説話的,如“月”之於思鄉、“柳”之於贈別,都是古詩特有的表現手法。如何讓學生感悟到這首詩中“柳”的意象呢?通過拓展一組“折柳贈別”詩,引導學生自主發現三首詩的共通之處,從而感悟古詩意象的妙處,體會詩情畫意中藴含的離愁別緒。而出示教師本人的一首贈別詩意在強化柳的意象在今人詩作中的作用,並淡化作詩的神祕色彩,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品讀詩句,以讀悟情,強化情感

1 知路遙,歎艱辛。

(1)在這樣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清晨,詩人王維卻要送別自己最好的朋友到安西去。

(2)知道安西在哪兒嗎?從渭城到 陽關、出陽關到安西數千公里的路程,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由於交通極其不便,即使乘坐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一馬車也要足足走上半年多的時間!所以詩人説――(齊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板書:更盡酒無故人)

2 一“無”一“有”,對比品讀。

(1)西出陽關無故人,見不到的只是“故人”嗎?還見不到什麼?

(2)又只是見不到嗎?還聽不到什麼?或者還嘗不到什麼?

(3)所有的一切都濃縮在一個“無”字當中。那麼,西出陽關之後“有”的又是什麼呢?

(這一環節緊緊扣住“無故人“的“無”字做文章,通過這一“無”一“有”的對比品讀,讓學生對元二出使安西后的孤獨寂寞感同身受,強化詩句的情感色彩。)

3 情境誦讀,入境悟情。

(1)(出示“荒漠絕域圖”,配壎曲)西出陽關,滿目荒涼,元二不僅要歷經跋涉的艱辛,還要飽嘗旅途的孤獨。而千里之外的安西,終年黃沙蔽日,荒無人煙。風沙茫茫,長路漫漫,這一去何日是歸期?

(2)此時此刻,如果你是王維,你有什麼話想對元二説嗎?

(3)是呀,説不完的離愁別緒,道不完的深情厚誼,千言萬語匯成一句(引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4)送君千里,終須一別。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所有的關切與牽掛匯成一句(再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5)“勸君更盡一杯酒”,這是一杯怎樣的酒?這樣的酒喝過多少杯了?你從哪個詞體會出來的?把你的這種感受融到你的朗讀中。指名讀。

(6)是呀,數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只知道相見時難別亦難;數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只知道舉杯消愁愁更愁;數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只知道天色已經不早,朋友即將啟程。來,舉起酒杯,把所有的情意融進這酒中,再送元二一程吧。(三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五、一唱三歎,情感共振

1 幾年以後,王維去世,這首詩也就成了王維送別元二的千古絕唱。(播放合唱版《陽關三疊》片斷)

2 師範唱歌曲《陽關三疊》片斷,生伴隨音樂輕輕哼唱。

3 因為這首歌傳達了人們共同的心聲,所以千古傳唱,流傳至今。正如歌中唱道:“陽關三疊唱無休。一句離歌一度愁。南去北來無了期,離思贏得恨悠悠。”(齊讀)

(怎樣讀出後兩句詩中令人蕩氣迴腸的離情別意?音樂、畫面的烘托,歌詞的渲染以及教師深情的語言描述為課堂營造了一種令人不能不為之心動的“場”,這一唱三歎的涵泳吟唱令學生和聽課的老師紛紛淚下。)

六、拓展延伸,昇華主題

1 拓展送別組詩。

(1)古人説:人生自古傷離別。其實並不是所有的離別都如此感傷。你們還讀過哪些送別詩?你能背背其中印象最深的詩句嗎?你從中感受到了怎樣的力量?

(2)生背誦課內外積累的送別詩。

2 小結送別主題。其實古往今來,無論是感傷還是勸慰,也無論是鼓勵還是祝福,所有的送別詩裏浸透的其實是同一個字,那就是對朋友深深的“情”。

(不同的送別詩表達着不同的情感色彩。課到此處,通過一組送別詩的拓展及時把學生從傷感的情緒中拉出來,既達到了拓寬學習內容、積累詩句的目的,又讓學生了解了送別詩不同的情感類型。)

3 聯繫實際,昇華主題。

(李叔同之《送別》音樂響起)再過幾個月我們就要畢業了,即將告別母校,告別親愛的老師和同學。“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當這首熟悉的驪歌再度響起時,你的心頭是否也會湧起一股或濃或淡的離愁?

人生聚散無常,我們真的應該常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好好珍惜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感謝命運讓你們結緣,讓你們相遇相知,讓你們相互見證彼此的生命歷程。如果你常常這樣心存感激,那麼無論將來你身在何方,你都會感受到愛的温暖與力量。(出示王勃詩句)最後讓我們再互道一聲:“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全體起立,再次齊誦“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最後這一環節的設計教師是煞費苦心的。一方面聯繫學生實際將話題轉到畢業送別上,讓學生的內心再一次掀起情感波瀾;另一方面將送別的小主題昇華到人生的大主題,教育學生要學會感恩,學會珍惜。最後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詩句作結,師生的情感再次達到高潮。)

國小語文古詩《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二

【設計理念】

藉助古詩文這一教學平台,通過讀、想、議、畫、唱、寫等行之有效且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並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從而突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

【教學目標】

1、學習古詩,懂得詩意,熟悉其他送別詩。

2、體味景語皆情語,知道折柳送別、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誦讀和背誦這首詩,體會友人間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準備】

含中國政區圖、《陽關三疊》的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

一、誦古詩,初讀解題

1、和着《陽關三疊》,大屏幕出示詩文。讀題導入:

運用組詞,歸類法教學使。

2、元二誰?他與王維的關係?教學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兒?(安西)解讀安西。生找資料明確地點。

4、用自己的話説説詩題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瞭詩意

1、找出詩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詞。

(渭城、陽關。)

2、探究以上兩地點具體位置:

生找資料──師補充──課件地圖明確地點。

3、課件同時出示標有三地名的地圖:

用上三個地名,再説説題意。

(渭城──陽關──安西。)

4、路程,體會離情:

看地圖,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詩配畫,領會詩旨

過渡:王維不僅是偉大詩人,同時也是一位有名的畫家。如果你就是王維,你若給自己的這首詩,配上一幅畫,該畫上些什麼?需要強調些什麼,並説説根據。

(小組討論──交流──點撥。)

1、雨:

什麼時候的雨?怎樣的雨?(朝、浥)

2、客舍:

客中送客。

(王維是山西人,在陝西送別,倍感神傷。)

3、柳:

留。古人折柳贈別。

4、酒:

美酒?千杯萬盞?借酒餞行。

四、明古風,體味別意

人生自古重離別,(古代社會由於種種原因,人們是重視定居而難得遠行的,因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難預料。)還知道哪些送別詩?《賦得古原草送別》《別董大》《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芙蓉樓送辛漸》

人生自古傷離別,配樂吟誦。

五、悉評價,賞讀古詩

1、前人對此古詩的評價。後之詠別者,眾有千言萬語,貽不出其意之外。

2、此詩的別名:《渭城曲》、《陽關三疊》。

3、欣賞並詠唱跟據此詩創作的古曲《陽關三疊》。

六、寫回信,拓展延伸

據説,元二來到安西一年後,曾給王維寫過一封信,課件出示:

王維兄:展信問安!記得去年今日

但由於年代的久遠,這封信已殘缺不全,聰明的你,能根據今天這堂課,補全這封信嗎?

《送元二使安西》語文教案 篇三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這首詩以送別為主題,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敍事,表達了作者對友人即將遠赴陽關時的依依惜別之情。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比較活躍,已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讀自悟方面的學習能力,而且大部分學生喜歡閲讀與背誦大量古詩,常常會在課堂上結合自己查閲的資料來理解詩文內容,談自己的認識。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為什麼能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絃,殷勤傳唱,成為送別詩中的極品呢?肯定是有它獨樹一幟之處。根據學生年齡特點以及本班學生的學習程度,我認為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應當以悟詩情為教學主線並把新課程中的教學理念運用到課堂上,併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識和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朝”“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

2、過程方法目標:藉助註解,想象畫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採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3、情感態度目標: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重難點:

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方法:

情景渲染學習法

對話交流學習法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詩人,解詩題。

1、揭示課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首唐朝的送別詩,指課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讀,指導好停頓: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釋詩題。

讀了詩的題目,你明白了什麼?(使是什麼意思?安西在哪兒?(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是誰送元二出使安西呢?)連起來説説意思。再齊讀。(評價:讀很有節奏。)

3、簡介作者。

詩題讀懂了,那你對於詩人王維又有多少了解?(學生髮言後教師課件出示王維介簡:王維: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蘇軾説: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師讀完蘇軾的評價後説:是這樣的嗎?我們現在就來讀讀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

【學生自己來介紹作者,可能談到王維的詩集、書畫、古詩。瞭解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寫作特點。】

二、讀詩句,曉詩意

1、自由朗讀古詩。

打開課文,老師有兩個要求:1.自由讀 。2.反覆朗讀,直到把詩讀正確讀的很有味道為止。

2、指名讀 ,正音。

【指讀古詩,主要從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入手。讀完後讓其他學生來評價。注意多音字:朝 舍 更 盡】

3、初步解釋詩意。讀了那麼多遍古詩,能告訴我你理解了哪句詩?(此處不要求深挖,學生能説多少算多少)

【本首詩的意思並不難懂,教師不用對詩歌的意思做過多的解釋,可以讓學生對照着文後的註解去理解。】

三、品詩句,明詩意。

1、畫中物

1)默讀古詩,邊讀邊感受,如果我們為詩配上畫,你覺得畫面上都有些什麼,從詩句中圈出來。

2)你想畫些什麼?(邊交流邊板書:朝雨、客舍、柳色、美灑、故人)

2、畫中情

預設一:渭城的景

①、過渡語:是呀,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説説你看到的雨是怎樣的嗎?從哪裏讀出來的?

②、指導朗讀第一句。

③、柳:道路兩旁你又看到了怎樣的柳樹?從哪句話讀出來的?柳色為什麼是新的?

④、指導朗讀第二句。

⑤、雨後,讓我們閉目深呼吸!有什麼感覺?(清新、清爽)

⑥、指名朗讀一二句詩。

⑦、齊讀一二句詩。

⑧、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圖呀!(師補充板書:圖)

過渡:楊柳不識人間情,抽枝長葉笑春風。課件出示關於柳的詩句

①、有什麼發現?(都有柳)為什麼他們的送別詩中都有柳呢?你們猜一猜。

②、你覺得王維看到這青青的柳樹,他感受到了什麼?讀一二兩句,談談一二句詩的意思。

⑨、是啊,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時此刻在王維眼中這綿綿細雨僅僅是雨嗎?還是什麼?

【體會到因這些景物產生的愁緒後教師又可以採取層進式的引讀,古人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而今天看到滿目的青青楊柳怎不傷感別離?小雨還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不傷感別離?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隻身飄泊,而今天朋友也將遠走他鄉,怎不傷感別離?王國維説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詩人選取這些景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而進一步藉助這些景物,對“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的層層渲染,無疑對詩旨的解讀又推進了一步。】

預設二:美酒 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樣的地方?(學生自由發言)

③、課件出示地圖。

【明確這幾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課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圖,這距離大概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元二遠去千里之外,與王維從此天南海北,詩人怎能不留戀呢?這是地域上的距離帶來的離別感傷。】

④、課件出示安西陽關的圖片,(師:除了沙漠還是沙漠,除了戈壁還是戈壁)看了圖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詞?

⑤、出示課件。

⑥、對比評讀,(課件出示)

【引導學生想象兩地生活的差異: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呢?黃沙滿天!也許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呢?滿目荒涼!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甜甜的故鄉水,聽不完濃濃的家鄉話,安西那兒呢?舉目無親,鄉音不再有!由此,教師第三次採用層進式的引讀,這樣的設計,對安西和渭城作了濃墨重彩的強烈對比。此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裏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着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

⑦、品酒

v 此時此刻,你就是王維,你想對即將遠行的元二説什麼?

v 指導朗讀。

⑧ 、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嗎?是王維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書:相送情)。

⑨ 齊讀三四句詩。

⑩ 解釋三四句詩。

四、賞讀古詩。

1、就在他們分別六年後,王維去世了,此次分別竟成了永別,讓我們銘記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吧!讀全詩 (配樂)

2、不幸的消息傳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樣的心情?(傷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誦着兩人離別時的王維留下的詩句。(師讀詩題,學生接下去讀。)後人還把這詩譜成了曲子。我們來欣賞課件《陽關三疊》)

【在學生對古詩體會的基礎上,教師配上古曲《陽關三疊》,讓學生飽含深情地吟頌《送元二使安西》這首古詩,在朗讀中再次體會朋友之間的濃濃深情。】

3、聽着這傷感的旋律,讓我們銘記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吧!請同學們拿起手中的筆,靜靜地抄寫一遍。

4、讓我們和着音樂一起把它背出來。

五、明古風,體味別意。

1、出示課件。

人生自古重離別,古代社會由於種種原因,人們是重視定居而難得遠行的,因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難預料。老師還蒐集了一些送別的詩句?

2、情境運用。

你跟朋友離別的時候,你想告訴友人:人生知己無貧賤,天涯處處有朋友時,你會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朋友的船走遠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長江水永遠流在心中,你會吟上一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朋友依依惜別,不知何年才能相見,疲此沉溺在離別的感傷之中,你會吟上一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或: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3、教師總結。

送別詩表達了我們離別時的情誼,寥寥幾句就流露出友人間真摯的情感,讓我們課後關注更多的送別詩。

【“送別詩”這一題材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是比較常見的,教師推薦幾首比較有名的詩歌讓學生進行課外自學。風骨學生的讀詩量。】

國小語文古詩《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四

《送元二使安西》是《積累、運用五》第一題讀讀背背部分的內容。教材的要求是會背誦古詩,至於抄寫和大致理解詩意也不在要求之列。這首詩我以前已經帶領學生背過,所以,再指導背誦這首詩已經不是我教學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學這首詩時,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

1、檢查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

就我班學生背誦古詩的數量而言,如果他們能把詩中的生字全達到會認,那麼,多數同學不但國小階段的字應該已經全部會認,中學階段也應該認了不少。所以,在複習古詩的同時,檢查他們的識字能力,應為教學的重點之一。

2、理解詩意。

背詩的目的是感受詩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養,學習運用。因此,要求孩子在會背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詩意,成了我教學的又一重點。

3、複習拓展。

孩子們背誦王維的詩已經不少。如何在學習本詩的同時鞏固加深對其他詩的印象,也是我教學中應該考慮的。

4、理解王維寫景詩的意思,初步感受體會王維詩的風格。

在歸類理解詩的基礎上,我設計了概括詩風的環節。雖然不夠詳細、全面,但通過學習,讓學生初步感受王詩的風格,必將有助於他們加深對詩的理解,提高鑑賞能力。

基於以上四方面的考慮,我帶領學生對王維的詩進行了研究性學習。

一、導入。

王維的詩,我們已經背過幾篇了。下面我寫幾個他詩中的字考考你們,看你們認識嗎?(渭、悒)。部分學困生不認識)。因此,學習古詩的第一步,必須要認識生字,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認識生字的基礎上,認真朗讀,記住字形,在把詩讀流利的基礎上,進一步背誦。

二、複習《送元二使安西》。

讓學生朗讀後試着説詩的意思。(經過部分同學一個詞一個詞的理解,加上老師對“元二”、“安西”、“渭城”、“悒”、“陽關”等詞的解釋,同學們弄懂了這首詩的意思。)

三、回顧背過的王維的詩。

1、指名同學領背王維的詩。一個同學領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裏館》、《雜詩》、《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鳥鳴澗》、《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八首。

2、選擇王維寫景的詩背誦。

同學們背出了《山居秋暝》、《竹裏館》、《鹿柴》、《鳥鳴澗》、《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詩的詩意。

同桌先一首詩一首詩的交流詩的意思,然後分別指名試説。(多叫幾個同學)

四、感受王詩的風格。

1、合上眼睛,邊背誦王維五首寫景的詩,邊想象畫面。背完後談自己的感受。

2、通過老師指導,得出王詩的風格特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五、作業:詩配畫。

任選王維五首寫景詩中的一首,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回家畫一幅畫,並在背面用鉛筆題詩。明天課前同桌根據畫的內容,猜測所畫的詩,並點評是否畫出了詩意,不當之後加以糾正。

教材要求的內容不多,我竟用了整整一節課的時間,有些老師可能會説,為了《積累、運用》上的一首詩,何必浪費那麼多時間?對此,我有不同的觀點。課本無非是一個例子。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引向課堂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的海洋。只要能夠讓孩子們學得積極,學得主動,並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我覺得都值。再説,背誦的目的是為了運用。教學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導學生對詩的鞏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養。我覺得在這方面多花點兒時間值。所以,進行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篇五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國小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

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採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情感態度目標: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自制幻燈片一套。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激情入境,導入新課

1、師: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誰有知心朋友?

指名談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覺。

師:朋友在一起時間久了,情投意合就產生了深厚的友誼。假如,有一天,由於轉學、升學等原因兩人要分開了,你的心裏會怎麼想?

指名回答。

2、師:是啊!我們現代人是這樣,古人,也是這樣。在古時候啊,由於交通不方便,朋友分離之後就很難有再相見的時候,送行餞別就成為表達深厚情誼的一種習俗。於是,在和朋友分離之時,人們就會寫一些詩或文章來送給朋友。回憶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寫朋友之間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據自己的積累回答。

3、師:這濃濃的友情,這難以割捨的友情,就這樣在人們之間一直傳遞着。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唐朝,來到長安城,來到咸陽,來到距離咸陽二十里外的渭城。那裏,有兩位朋友,正在惜惜離別。今天我們學習20課《古詩兩首》的第二首詩《送元二使安西》(板書課題)。

4、師:看課題,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過了課文。老師檢查一下預習情況。誰知道使是什麼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個什麼地方?

師補充:安西都護府是唐朝在西域設立的最高軍政機構,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師:這是我國盛唐時期著名詩人王維所寫的一首送別詩。打開書,結合課後註釋和插圖,反覆的讀一直讀到自己滿意為止。

二、情讀古詩,想象畫面,走入詩境

(一)檢查生字的認讀情況,理解前兩句詩的意思。

1、師:讀完了嗎?我們來看這兩個字“朝”、“舍”(板書)它們在詩中怎麼念?指名認讀。師指導學生讀好這兩個字的發音,並提醒學生注意它們是多音字。

師:好,把這兩個字放回詩中多讀幾遍。邊讀邊想:讀着讀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3、指名回答。

估計:生:小雨,柳樹,客舍,酒宴。

4、師:嗯,讓我們閉着眼睛想一想,這景真美。你再來讀讀前兩句。(學生讀詩)結合課下注釋,你能把前兩句的意思講講嗎?(學生講詩意)

師: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師:誰還想讀?

指名美讀。

6、師:渭城,清晨,一場如酥小雨,濕潤了路上的塵埃。旅店旁的棵棵綠柳,被雨水沖洗的更加蒼翠欲滴,你覺得這景美嗎?讓我們帶着這感覺一起美美的讀一下。

生齊讀。

7、引導學生背這兩句。指名背誦。

(二)瞭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遙遠及艱辛。

1、就在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間,詩人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從課題我們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師:我們來看地圖,從地圖上看,只有這麼短,而實際距離呢?大概有3000多裏。我們來看這段文字:

那時火車只通到西安,從西安到新疆,我們有時搭車,有時還步行,整整走了二個多月,終於來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説。

3、師問: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這麼艱辛、危險,你為什麼還要去安西?估計:皇帝下的命令誰敢不從?

4、師講解: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經常有關於貿易或外交活動。從軍或出使陽關(唐出使西域的必經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嚮往的壯舉。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但作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於是,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送他的朋友。這份情可謂重矣!

此時,他們來到了一家小客棧裏。正在惜惜相別。讓我們來看詩的後兩句。一起讀一下。

5、生齊讀。(注意聽學生的發音是否正確。尤其是“故人”)

(三)抓“勸”、“更”想象當時情景,師生互動談話,進行多元感悟

1、師:“好一個“勸”字啊!(板書“勸”)我們想一下這是誰在勸?(副板書:誰在勸)説説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計:詩人在勸元二)師:只是王唯在勸嗎?先放到這,讓我們來想一下,詩人可能在和元二説些什麼?師引導學生説課前準備的話。(指名叫五位學生,當堂師生對話,生生對話。)

2、師:我們來演一演當時的情景。(師拿道具酒杯。)

師生對話。

師:王兄,多謝你從長安趕來送我,你的這份情,我元二領了,來讓我們乾了這杯酒。

師: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會不辱使命,揚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紀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盡孝,心中又平添幾許惆悵,還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這裏謝你了!

師:我實在捨不得你們啊,還有家中犬子尚還年幼,就請王兄,多加指點。

師:這是他們在互相勸。是啊!朋友之間有多少知心話要説啊!又有多少説不完的話啊!而現在兩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讓我們帶着這份痛心,這份難過,這份不捨,這份依戀,一起讀這兩句。

生齊讀

3、師:就這麼喝啊説啊,説啊喝啊,不知不覺,分離的時刻到了,不得不分開了。什麼也不説了,什麼也不能説了,就讓所有的情都化在這杯酒裏吧。那就更進一杯酒吧!(板書“更”字)。讀。

4、師:窗外,柳枝上那掛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覺得這還是雨嗎?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點點離人淚啊!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看到柳樹就想到分別。此時,他們還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嗎?讓我們再讀這一句。

5、一個“勸”字,一個“更”字,生動的描繪出朋友之間那種難捨難分的情。(板書:友情)

6、師:這兩句中有一個生字:君。(師板書)誰能組詞?(多組幾個。)

三、走出文本,迴歸現實,練習寫話

1、這首詩是描寫友情的極品,當時曾被人們編成樂曲,這就是著名的《陽關三疊》(師板書)廣為傳唱。尤其後兩句“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們在什麼情況下也可以用這兩句。

2、生:……

3、師:對,學過的好詩、好句、好詞要學會運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為你的文章添色。

4、老師和你們一樣也有朋友,在和朋友分別之時,那份傷感,那份痛心,在很長時間也很難恢復,讓我們來看這首詩。

5、(出示幻燈片)師深情地讀:

在清音雅聲中邂逅了你把美好的感覺深藏在心靈的一隅用歌聲散一路的芬芳待驀然回首時卻不管是怎樣的曾經認識你的日子裏我心快樂過不奢望天長地久的永只想認識你真好……

師:誰能聽出這首詩表達了什麼感情?

(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記得有人説過能讀懂詩的孩子是一個超常的孩子。希望你長大後也成為一名詩人。)

6、師:此時,可能你也有些話想對朋友説,或者你也有一個和你分開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筆和紙,把它寫出來。

(提醒學生用上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名句為文章添色。一句兩句即可。)

四、總結昇華

師:人間自有真情在,人間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還有親情,鄉情,師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間真情吧!課下同學們可以找一下王維的其他詩篇進行閲讀積累。

《送元二使安西》語文教案 篇六

活動目標

有感情、有韻味地朗讀背誦古詩

感受古詩意境

活動準備

幻燈片、錄音磁帶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小朋友,你們有好朋友嗎?老師想和你們每一個人都成為朋友,你們願意嗎?願意的小朋友伸出你的左手,很願意的小朋友再伸出你的右手,如果想永遠和我做好朋友那麼請你用右手拍一拍你的左手。老師一下子擁有了這麼多好朋友,真高興。

現在請小朋友看黑板上老師畫的這幅畫,你看到了什麼,能講給老師和小朋友聽麼?看誰説得又完整又全面而且聲音洪亮。(我看到了房子、綠綠的柳樹,路、還有很多雨點,還有兩位老爺爺再喝酒。)你猜一猜老爺爺為什麼要喝酒,認識嗎?(兩位老爺爺事好朋友,他們看上去很難過,他們要分開了嗎?)小朋友説的真好,老師告訴你,沒被包的那位老爺爺叫王維,他在喝他的好朋友元二喝酒呢,因為好朋友元二要走了,兩個好朋友要分開了,所以他們特別傷心。於是,王維老爺爺就寫了一首好聽的古詩,表達了他此刻難過的心情,

你們想聽聽麼?

二、學習古詩

1、聽錄音範讀。

2、向小朋友介紹詩的作者、所在朝代、生平及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王維所做,大意:渭城早上下了一場雨,洗滌乾淨了整個城市,連輕輕飛揚的塵土都不見了。旅店邊的柳樹都換上了清新的綠色。勸元二再喝一杯酒,你走出了陽關去安西就沒有知己了。表達了作者對友人離別的依依不捨之情。

3、一句一句教小朋友朗讀。

指導讀古詩的語氣,要抑揚頓挫,有詩的韻味。注意題目的停頓:送元二使安西

4、小朋友齊讀古詩。

5、指名讀古詩,讀的好的給與鼓勵。

6、指導小朋友看黑板的圖畫背誦古詩。

7、想象:如果你的好朋友要和你分開去別的地方了,你會和他説些什麼?

活動延伸

小朋友,你學會《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了麼,把它教給你的小弟弟小妹妹好麼?背給爸爸媽媽聽好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ezgz5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