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精選46篇)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精選46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46篇《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相關的範文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精選46篇)

篇一: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學會計算兩步式題的基礎上編排的。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運用加法和減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並學會使用小括號;運用乘法和加法(或減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本單元教材在編寫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1.結合生活情境發現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

2.例題的呈現形式具有開放性。

單元教學要求:

1、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情境,使學生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基本含義,學生用兩步計算的方法解決問題,知道小括號的作用。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單元教學重、難點:

1、小括號的使用。

2、綜合算式的應用。

單元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解決問題

教學內容:

課本第4頁例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熱愛數學的良好情感。

教學重點:

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含義,經歷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會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知道小括號的作用,會在解決問題中使用小括號。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遊樂園情境圖。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1、談話:小朋友們你們去過遊樂園嗎?你最喜歡玩什麼?

2、投影出示遊樂園情境圖,問:“我們看看圖中的小朋友們在做什麼?”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畫面上來。

3、讓學生觀察畫面,提出問題。教師適當啟發引導: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戲?學生自由發言,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喜歡的事物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觀察主題圖問:看到這個畫面,你想知道什麼?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有選擇的板書: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

2、觀察瞭解信息: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

3、小組交流討論。

(1)應該怎樣計算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

(2)獨立思考後,把自己的想法在組內交流。

(3)選派組內代表在班中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4、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記錄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較兩種方法的異同。明確兩種方法的結果都是求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兩個小算式你能寫成一個算式嗎?學生嘗試列綜合算式。

板書:(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麼想的?

7、小結。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觀察事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明確條件,提出問題並自主解決。

三、練習鞏固,應用實踐

1、練習一的第1題,讓學生説明圖意,明確計算的問題後,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然後請幾名學生説一説解決問題的方法,給有困難的學生以啟發。

2、練習一的第4題,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彙報解決問題的思路時,教師結合題目的具體內容,適當滲透思想教育。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交流、實踐中掌握知識。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我們又學到了什麼本領?你能把我們今天學會的知識解決我們生邊的問題嗎?

五、課堂作業

第二課時 解決問題

教學內容:

課本第5頁例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小括號的作用。

4、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熱愛數學的良好情感。

教學重點:

使學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從不同的角度發現並提出問題以及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麪包房情境圖。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1、談話:小朋友昨天我們去遊樂園,今天,我們去麪包房看看,看看那裏有什麼好看的,想嗎?

2、投影出示遊樂園麪包房圖,問:“我們看看圖中的小朋友們在做什麼?”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畫面上來。

3、讓學生觀察畫面,提出問題。教師適當啟發引導:還剩多少個麪包?學生自由發言,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喜歡的事物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觀察主題圖問:看到這個畫面,你想知道什麼?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有選擇的板書::還剩多少個麪包?

2、觀察瞭解信息: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

3、小組交流討論。

(1)應該怎樣計算:還剩多少個麪包?

(2)獨立思考後,把自己的想法在組內交流。

(3)選派組內代表在班中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4、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記錄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個)46-22=24(個)

方法二、8+22=30(個)54-30=24(個)

5、比較兩種方法的異同。明確兩種方法的結果都是求:還剩多少個麪包?,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上不同。

6、把兩個小算式你能寫成一個算式嗎?學生嘗試列綜合算式。

板書:(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麼想的?若第二種綜合算式有困難教師進行點撥指導。特別強調計算時先算小括號裏面的。

7、完成練習一第5題先讓學生仔細看圖,明確要解決的問題,並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8、小結。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觀察事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明確條件,提出問題並自主解決。

三、練習鞏固,應用實踐

1、練習一的第2題,讓學生説明圖意,明確計算的問題後,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然後請幾名學生説一説解決問題的方法,給有困難的學生以啟發。

2、練習一的第3題,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彙報解決問題的思路時,強調小括號的使用。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交流、實踐中掌握知識。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我們又學到了什麼本領?你能把我們今天學會的知識解決我們生邊的問題嗎?

五、課堂作業。

篇二: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百以內加減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減法口算、筆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對萬以內加法的計算應該比較容易掌握,稍有困難的是萬以內數的進位加法中連續進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筆算。為此,本課教學中,在注重學生已有的計算基礎上,採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教師點撥引導為輔的策略,讓學生在生活實例中感知,在積極思辨中發現,在具體運用中理解的方法進行連續進位加法的教學。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並掌握三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計算。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能自己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在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思考、比較分析、歸納總結、與人交流、合作學習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聯繫實際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推理歸納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習慣,養成認真、有條理的計算習慣 。通過情景對比,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是掌握三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計算。

教學難點:

三位數加法中的連續進位方法。

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創設了十年前我去動物園參觀的情境激趣引出課題,與今天再去逛時情境的對比,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引出知識點,讓學生通過觀察提出問題。這一環節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也培養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的良好數學品質。整個課堂我創設小動物參與的環節,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開課伊始,我通過情景創設十年前逛動物園的情境,與今天學生再逛動物園的情境作對比,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從而引入今天的知識點,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既現實、又有趣,同時還受到了環保教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中改變學生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注意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並且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彙報自己或小組的成果,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

1.課件出示青山縣野生動物園相關數學信息。

(1)思考並回答:對比同一個動物園兩張照片,你發現了什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呢?

(2)提出數學問題。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學生獨立計算。

(2)四人小組內交流算法。

(3)全班彙報。

學生可能出現以下幾種計算方法: 口算 數線

在計數器上撥珠計算。

嘗試列豎式的方法計算。(小老師板書,講解)

3.小獅子先知道用豎式計算三位數加法時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你願意告訴它嗎?

4.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三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補充課題) 6.. 趣味練習,評選動物園環保之家(板演)

三、聯繫實際,鞏固應用

這一環節設計了幫森林醫生啄木鳥找對錯,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兩個環節,目的是為了對今天學習的連續進位的加法進行鞏固練習。

四、全課總結,暢談收穫

篇三: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全冊教材分析

一、班級情況分析

從上學期的期末學習檢測來看,學生的基礎知識、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經達到學習的目標,對學習數學有比較濃厚的興趣,樂於參加學習活動中去。部分學生的綜合素質較差,綜合能力有待提高。

經過前三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適應了課堂學習方式,有小部分學生養成了課前預習、課後認真練習鞏固的良好學習習慣,大部分學生養成了上課認真聽講,注意傾聽他人發言,遇到不懂得地方及時向老師和其他同學請教,會通過獨立思考、同桌討論、小組交流解決學習中的難題。大多數學生學習習慣較好,能獨立思考問題,按時完成作業,書寫工整,讀書、寫字姿勢正確。

數與代數這部分知識:90%學生都掌握了100以內的數的加減法,以及表內乘除計算,初步理解乘除法的意義,能夠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但整體上的估算意識較薄弱,同時個別學困生計算速度較慢,出錯率也比較高。對於空間與圖形的這一大部分知識掌握的比較好,而統計方面的知識,學生已體會到統計的必要性,會收集數據、簡單處理數據,會看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並對統計活動具有較濃的興趣。

二、本學期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一)數與代數

1、第一單元《除法》是在表內除法的基礎上學習有餘數除法(商是一位數)。結合分物的實操活動,是學生體會到生活中把一些物體 2

平均分後有時會有餘數,進一步體會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正確掌握商是一位數的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探索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和正確求商,體會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並能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第二單元《混合運算》(乘加、乘減、除加、除減、加減混合以及兩步有括號式題)。結合實際情境,初步感受混合運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並能運用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也使學生體會到要遵循“先乘除,後加減”及“有括號的先算括號裏面”的運算順序,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運算順序,以及小括號在運算中的作用,並掌握相應的運算。

3、第四單元《生活中的大數》,感受大數的實際意義,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使學生體會驗到“一千”、“一萬”有多大,能結合實際,對萬以內的數進行估計,能運用數進行表達和交流;認識萬以內數的數位順序;會讀、會寫萬以內的數,會比較數的大小,培養學生的數感。

4、第六單元《加與減(一)》、第八單元《加與減(二)》。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的加減的口算,探索計算萬以內數加減法及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進行計算;培養估算意識,並能運用估算對計算結果的大致範圍進行確定,形成習慣。能在具體情境中提出問題,能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空間與圖形

1、第三單元《方向與路線》,藉助實踐活動,認識八個方向;能給定一個方向,辨認其餘的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認識簡單的線路圖,能根據線路圖説出出發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離和經過的.地方,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第五單元《測量》,通過動手測量操作和實際活動,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長,以及千米、米、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關係,能根據具體情景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

3、第七單元《認識圖形》,通過生活情境認識角,會藉助三角尺辨認直角、鋭角和鈍角三種角;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能按要求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和正方形;能直觀認識平行四邊形;會用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圖形設計圖案

(三)統計

第九單元《統計》,認識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並能完成相應的圖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並做出簡單的預測。

另外本學期的學習,還安排了一系列實踐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初步獲得一些數學活動的經驗,瞭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應用,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三、教學具體措施

1、加強學生的口算能力。採取課前速算、聽算、對手互考等形式.

篇四: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一、教學內容

這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表內除法,萬以內數的認識,簡單的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圖形與變換,克和千克,統計,找規律,用數學解決問題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一)數與代數教學內容

1.表內除法

(1)以往安排在六年制義務教材第三冊裏,現在是乘法口訣全學完之後,再學習。

(2)仍分成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兩段編排分散難點,讓學生有更多的練習時間。

2.萬以內數的認識。

(1)仍分兩段:1000以內數的認識、10000以內數的認識,但更強調培養數感。

(2)不同的是:提前教學“整百、整千數的口算加減法”(義教在“萬以內的加、減法(一)中)。

3.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

(1)兩位數加、減法的口算

(2)增加了: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筆算和估算

4.量的計量

建立質量觀念,使學生初步認識克和千克。

5.數學廣角(排列組合、推理)

(1)一年級下冊: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圖形和數字簡單的排列規律。

(2)繼續探索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與一年級下冊教材相比,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稍複雜一些)。

?如圖形的排列呈現形狀和顏色的循環變化。

?一個數列每相鄰兩項的差組成新的數列是等差數列。

6.解決問題

結合所學的知識,結合現實生活的具體情境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1.單獨安排一個單元。

2.結合各部分知識的教學,安排應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內容。

?結合計算教學內容進行。

?結合其他教學內容安排例題或練習。如,在“克和千克”(第87頁的內容、第89頁第7題)和“統計”(第113頁第3題)的教學中,都安排瞭解決問題例題或練習。

(二)空間與圖形

圖形與變換(包括:平移和旋轉、鋭角和鈍角)

(三)統計(以1當5的條形統計圖,簡單的複式統計表。)

仍然讓學生學習簡單的數據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認識以1當5的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複式統計表。

(四)實踐活動(安排了剪一剪和有多重兩個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的編排還處於一個開始階段,對實踐活動的認識也各不相同,究竟什麼樣的活動才叫實踐活動,應該怎樣開展實踐活動,實踐活動分哪幾個層次,在教材上應該怎麼呈現,這確實是有很多問題需要去研究的。就目前,我們認識的水平而言,我們認為可以分兩個方面,一是結合具體內容進行,如“生活中的數學”。二是單獨安排,大體上可以分這樣幾個層次:1.在活動中鞏固數學知識。2.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3.體會課題研究的過程。我們的實踐活動,一定要讓學生活動起來,在活動中體會、應用數學知識。

本冊教材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數學實踐活動――“剪一剪”、“有多重”,屬第一個層次,主要是通過活動,讓學生一方面鞏固數學知識,這些活動有的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做的,由此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感受用數學的愉悦,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教學目標

這一冊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

1.認識計數單位“百”和“千”,知道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係;掌握萬以內的數位順序,會讀、寫萬以內的數;知道萬以內數的組成,會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能用符號和詞語描述萬以內數的大小;理解並認識萬以內的近似數。

2.比較熟練地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會口算整百、整千數加、減法,會進行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計算,並能結合實際進行估計。

3.知道除法的含義,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乘法和除法的關係;能夠熟練地用乘法口訣求商。

4.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含義,經歷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會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知道小括號的作用,會在解決問題中使用小括號。

5.會辨認鋭角、鈍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轉現象,會在方格紙上將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或豎直方向平移。

6.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瞭解統計的意義,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5個單位)和簡單的複式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並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8.會探索給定圖形或數列的簡單排列規律;有發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有運用數學去創造美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0.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1.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課時安排:

1、解決問題????4課時

2、表內除法(一)????15課時

3、圖形與變換????3課時

4、表內除法(二)????11課時

5、萬以內數的認識????10課時

6、克與千克????2課時

期中複習????4課時

7、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8課時

8、統計????2課時

9、找規律????4課時

總複習????6課時

第一單元:單元教學計劃

單元教學內容:第一單元(解決問題)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學會計算兩步式題的基礎上編排的。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運用加法和減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並學會使用小括號;運用乘法和加法(或減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本單元教材在編寫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1.結合生活情境發現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

2.例題的呈現形式具有開放性。

單元教學要求:

1、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情境,使學生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基本含義,學生用兩步計算的方法解決問題,知道小括號的作用。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單元教學重、難點:

1、小括號的使用。

2、綜合算式的應用。

單元課時安排:約4課時

第一課時解決問題

教學內容:

課本第4頁例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熱愛數學的良好情感。

教學重點:

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含義,經歷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會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知道小括號的作用,會在解決問題中使用小括號。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遊樂園情境圖。

篇五: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教學內容:

教材第48頁例2,第50頁練習十一第4、5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初步掌握沒有括號的兩級兩步運算式題的運算順序。

2、過程與方法:掌握脱式計算的書寫要求,並會正確地進行脱式計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及書寫規範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掌握沒有括號、含兩級運算的兩步式題的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計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訂正時,讓學生説説每個算式裏含有哪些運算,是按怎樣的運算順序進行計算的。

教師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運算。

二、探究新知。

我們計算的兩步式題,都是直接寫出得數。為了看清楚運算的步驟,便於檢查運算過程,可以寫出運算的步驟和每次計算的結果,用一種新的格式來表示,即脱式。

1、教學例2。

(1)觀察例2圖,説説圖意

(2)列式

4×3=12 12+7=19

4×3+7=19 7+(4×3)=19 7+4×3=19

引導學生明白:第一行是分步算式,第二行是綜合算式。

(3)脱式計算

4×3+7 7+4×3

(4)提問:觀察這兩個算式,你發現了什麼?

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裏,有乘法和加、減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後,都要先算乘法。

因此算式7+(4×3)和算式7+4×3是一樣的。

(5)脱式計算54÷6-7 7+54÷6

(6)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裏,有除法和加、減法,不管除法在前在後,都要先算除法。

2、小結

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後算加、減法。

三、鞏固練習

1、教材第48頁做一做

強調:計算兩步式題時,必須首先觀察,確定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2、第50頁練習十一第5題。

先計算算出結果,再進行比較。

四、總結

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到右按順序計算。

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後算加、減法。

五、佈置作業

第50頁練習十一第4題。

篇六: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第一單元

教學內容:課本第1頁~第15頁

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經歷分蘋果等實際操作,初步體會有餘數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計算除有餘數除法的書寫格式,使學生體會到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體會到學習有餘數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發現中,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重點難點1.使學生體驗除法的意義及乘法豎式的計算過程。體會餘數要比除數小。

2.通過分蘋果的實際操作,總結出除法豎式的書寫過程,使學生體會到除法豎式: 教學課時:7

第一課時:分蘋果1

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經歷分蘋果等實際操作,初步體會有餘數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計算除有餘數除法的書寫格式,使學生體會到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體會到學習有餘數除法的必要性。

重點難點:1.使學生體驗除法的意義及乘法豎式的計算過程。體會餘數要比除數小。

2.通過分蘋果的實際操作,總結出除法豎式的書寫過程,使學生體會到除法豎式:

教學過程:

一、 問題引入

顯示20個蘋果畫面,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每盤放5個蘋果,20個可以放幾盤?

二、探索新知

1. 體驗除法豎式的計算過程。

(1)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上述問題。

(2) 接着進行全班集體交流。學生可能有很多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如: a. 通過乘法口訣“四五二十”得出結論:可以放4盤;

b. 用除法算式算:20÷5=4,所以可以放4盤。

(3) 同桌同學合作用20個圓片擺一擺,驗證推算結果是否正確,教師用實物投影儀顯示學生擺放的圓片圖,進一步進行驗證、交流。

(4) 介紹除法豎式的寫法。

教師指出:20÷5=4也可以用豎式計算。邊寫邊説明:

橫式:20÷5=4

豎式:4

討論:結合剛才分蘋果的情況,在小組內討論一下,豎式中的各個數表示什麼。 指名學生回答,根據學生口答板書:

4……商:“4”表示分4盤。

除數…… 5丿2 0……被除數:“20”表示有20個蘋果。

“5”表示每盤2 0……商和除數的乘積:“20”表示需20個蘋果。

放5個蘋果。 0……餘數:“0”表示20個蘋果全部放完,沒有剩餘。 説明:“丿 ”表示橫式中的“?”。

(5) 練習:第2頁 “試一試”的四道小題。

學生獨立練習完畢,指名學生板書,進行集體訂正

第二課時2

教學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計算除有餘數除法的書寫格式,使學生體會到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體會到學習有餘數除法的必要性。

2.在操作、探索、發現中,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重點難點:

1.使學生體驗除法的意義及乘法豎式的計算過程。體會餘數要比除數小。

2.通過分蘋果的實際操作,總結出除法豎式的書寫過程,使學生體會到除法豎式:

一、體會平均分後有時會出現餘數。

(1)20個蘋果畫面。

(2)組織小組討論:有20個蘋果,如果每盤放6個呢?

請每個同學用代表蘋果的圓片實際分一分,再小組內討論怎樣列出算式,用豎式怎樣表示。

(3)進行全班交流。指名回答;引導學生探究豎式各數表示的意思及單位名稱的寫法,並進一步認識餘數。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20÷6=3(盤)……2(個)

答:可以放3盤,還剩2個。

引導學生認識豎式中:“20”表示把20個蘋果拿去分,“6”表示每盤放6個,“3”表示放了3盤(強調單位“盤”),“18”表示3盤共18個(6×3=18)。“2”表示放了3盤後還剩下2個(強調單位:“個”),説明“2”是這個豎式的餘數,這2個不能再繼續往下分了,不然每盤就放得不一樣多了。

2體驗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1)先由學生操作(用圓片分一分)。再列出除法豎式,獨立解答“課本第3題試一試中的第(1)題”。

(2)學生討論:淘氣的列式對不對,為什麼?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認識“6還可以接着分”,正確的式子應是笑笑做的。

(3)討論:根據剛才這道習題,你發現什麼?

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4) 學生獨立完成第(2)題。

指名板書,全班齊練。練習完,比較每道題的餘數和除數,你發現了什麼? 指名回答:餘數要比除數小。

二、鞏固練習:第3頁“練一練”第1、2題。

三、總結

(除法豎式的寫法,有餘數的除法,餘數要比除數小。)

四、反思:

第三課時 3

教學內容:“分草莓”

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探索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讓學生再探索、練習中激烈有餘數除法的試商經驗。

2.引導學生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練習生活實際解決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再探索、發現中體驗乘法的喜悦。

3.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重點難點:1.經歷試商的過程,積累試商的經驗,逐步達到熟練程度。

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體會餘數要比除數小。 教學過程:

一、 複習

1. 提問:在有餘數除法裏,餘數和處世有什麼關係?

2. 練一練:10÷5 16÷518÷5 20÷5 33÷5

全班齊練,指名板演。訂正後讓學生對5小題進行分類:有餘數的算式,沒有餘數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 探究試商方法。

(1) 課件顯示P4“分草莓”的畫面,讓學生理解題意。

55個草莓平均放在8個盤子裏,每個盤子裏可以放幾個?還剩幾個?

(2) 列算式:55÷8

(3) 讓學生估算每盤大約放幾個。

(4) 小組討論:怎麼判斷估計得對不對。

8×7=56 比55大;8×6=48 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嗎?

如果商是5,則會出現餘數比除數大的情況,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數。

(5) 討論:怎樣估計兩數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訣,兩數相乘的積要最接近被除數,但又要比被除數小。

(6)

計算有餘數除法的四個步驟:一商,二乘,三減,四比。

2. 填空:P4“試一試”。(訂正時可以讓學生口述思路過程。)

三、鞏固練習:P5“練一練”的第1 ~ 5題。

四、總結

五、反思:

第四課時 4

教學內容:“租船”

教學目標:1.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應用意識。

2.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通過合理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

3.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重點難點:運用有餘數除法解決問題,練習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學生準備小棒。

教學過程:

一、 複習

1. 最大能填幾?(指名口答)

()×6<25 8×()<38 7×()<40

2.列豎式計算(全班齊練,三人板練,集體訂正)

48÷5= 36÷6= 53÷7=

3.提問:你認為試商時要注意什麼?

二、 探索新知

出示P6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

1. 尋找信息:每條船每時3元、每條船限乘4人

2. 提出問題:至少要租幾條船?

3. 解決問題。

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交流時圍繞:你時怎樣想的,如何列式,怎樣回答問題。

學生口答,教師板書:

21÷4=5(條)……1(人)

至少要租6條船。

你認為怎樣分配合理?請用小棒擺一擺,擺出你的分配方案。(讓學生各抒己見) 學生可能出現如下方案:

(1) 其中5條船,每條船4人,還有一條1人。4×5+1=21。

(2) 其中4條船,每條船4人;另外兩條船,一條2人,一條3人。4×4+5=21。

(3) 其中3條船,每條船4人;另外3條船,每條船3人。3×4+9=21。

4. 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應用了有餘數除法的知識來解決簡單的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解決這類問題時,我們要結合實際來思考,如上面租船的問題……至於這6條船怎樣分配更合理,我們要動腦想一想,但分配時不能違反“限乘4人“這個規定。

強調:我們在各項活動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違反安全規定的事。

5.練習:P6“試一試”

先默讀題目,獨立思考條件和問題。後指名回答。

條件:每時租金3元。問題:10元錢最多劃幾時?

先小組討論怎樣列式,並完成在練習本上。

10÷3=3(時)……1(元)

答:10元錢最多劃3時。

提問:上面的橫式中1元表示什麼?為什麼不能劃4時?

三、 鞏固練習:P7“練一練”的第1 ~ 4題。

1.要求學生回答解題思路,為什麼要5壺茶而不是4壺茶。

4.要求學生回答解題思路,為什麼至少要8張桌子?7張桌子夠嗎?

四、 總結

第五課時 5

教學目標:1.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應用意識。

2.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通過合理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

3. 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重點難點:運用有餘數除法解決問題,練習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 複習

1. 最大能填幾?(指名口答)

()×6<25 8×()<38 7×()<40

2.列豎式計算(全班齊練,三人板練,集體訂正)

48÷5= 36÷6= 53÷7=

3.提問:你認為試商時要注意什麼?

二、 探索新知

出示P6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

1. 尋找信息:每條船每時3元、每條船限乘4人

2. 提出問題:至少要租幾條船?

3. 解決問題。

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交流時圍繞:你時怎樣想的,如何列式,怎樣回答問題。

學生口答,教師板書:

21÷4=5(條)……1(人)

至少要租6條船。

篇七: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教材分析

本單元學生主要學習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學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掌握統計數據的記錄方法,並能根據統計圖表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使學生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初步瞭解統計的基本思想方法,認識統計的作用和意義,逐步形成統計觀念,進而養成尊重事實、用數據説話的態度。

學情分析

上學期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分類,能正確地進行計數,所以填寫統計表時不會感到太困難,其關鍵在於引導學生學會收集信息,整理數據,根據統計表解決問題。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較多的生活經驗,能利用統計圖表中的數據作出簡單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體會統計的作用。本單元教材選擇了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繫的生活場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生的校服、講故事比賽、春遊的人數情況統計等,同時滲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識,使學生明確統計的知識是為生活服務的。教學內容更加註重對統計數據的初步分析。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要鼓勵學生參與到活動之中,在活動中不斷培養動手實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並加強與同伴的合作與交流。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使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能利用統計表的數據提出問題並回答問題。

數學思考:瞭解統計的意義,學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問題解決: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並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情感態度:通過對周圍現實生活中有關事例的調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使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統計過程,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教學難點:使學生親歷統計的過程,在統計中發展數學思考,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一單元數據收集整理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體驗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瞭解統計的意義。

2、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根據統計表的數據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及解決策略。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統計過程,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統計問題的方法。

教法:

談話、指導相結合法,引導學生通過對情境問題的探討,師生互動,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師引導提問:同學們,你們入學都要穿上我們學校的校服,你們喜歡我們校服的顏色嗎?(指名3~5個學生説一説)。

師:有的同學喜歡這個顏色,有的同學不喜歡,如果我們學校要給一年級的新生訂做校服,有下面4種顏色,請你們當參謀,給服裝廠建議下該選哪種顏色合適。

(指名學生回答,並説明理由。)

教師引導:張三喜歡紅色,學校就決定將校服做成紅色的,怎麼樣?你有什麼意見?

教師小結:你們剛才説的只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顏色,不能代表學校大多數同學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種顏色是大多數同學喜歡的呢?(學生可能回答,調查全校學生喜歡的顏色。)

教師追問:如果我們現在要馬上把信息反饋給服裝廠,你覺得調查全校的學生這個方法怎麼樣?(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全校學生那麼多,要調查全校的學生,範圍太廣了,我們可以先在班級裏調查,通過班級中的數據作為代表,找出大多數同學喜歡的顏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數學生喜歡的顏色。那這節課就以我們班級為單位,在班級中進行調查統計,看看在這四種顏色中,大多數同學最喜歡哪種顏色。

二、互動新授

1、討論收集數據的方法。

(1)教師提問:剛才我們確定了要在班級裏進行調查,我們班級的人數也不少,應該怎樣調查呢?你有什麼好的辦法?(指名學生回答。)

學生討論收集數據的方法。

(2)出示統計表。

可以用什麼方法來完成這張統計表呢?

(3)學生説出各種不同的方法。(學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歡的顏色寫在紙張上、舉手、小調查等。每人報喜歡的顏色,我們在自己的表中做記號,如畫“正”;舉手表示自己在哪一個範圍的,老師數一下,再把結果填在表中??)

(4)教師提問:你認為以上各種方法中,哪一種方法最方便?

師:在這些方法裏,舉手表示是比較簡便的方法,現在由老師發佈指令,每人只能選一種顏色,最喜歡哪種顏色就舉手表示。

“用舉手數一數”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統計表。

師生活動,教師説顏色,學生舉手,教師數人數,學生填表格。

2、從這張統計表中,我們可以知道些什麼?(讓學生自由發言,説出自己的發現。)

(1)師:從統計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樣計算?(把每種顏色喜歡的人數加起來,如果與全班人數不相符,説明我們在統計的過程中出現了錯

誤。)

(2)師:喜歡説明顏色的人數最多,那麼這個班訂做校服,選擇該種顏色,那全校選這種顏色做校服合適嗎?為什麼?

組織學生分析表格,教師根據分析的情況加以引導,突出統計的意義。

三、鞏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頁“做一做”,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去哪裏春遊。

(1)要完成這張表格,你準備怎麼辦?

(要引導學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舉手報名,彙報填寫等)並説出統計的過程;收集整理數據填寫表格進行分析。

(2)採用比較簡便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強調數據的準確性),學生獨立完成“表格的填寫”。

(3)小組內討論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歡去()的人數最多,最喜歡去()的人數最少。

最喜歡去植物園的右()人。

你最喜歡去(),喜歡去這裏的同學有()人。

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學生提問,全班進行反饋。)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

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參加哪個課外小組。

(1)課件出示第1題的表格圖。

用“舉手數一數”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統計表。

師生活動,共同填表格。

(2)根據表格內容回答問題。

參加()小組的人數最多,參加()小組的人數最少。

我們班參加計算機小組的有()人。

我喜歡()小組,喜歡這個小組的有()人。

四、課堂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穫?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通過舉手表決的方式統計了本班同學最喜歡的校服的顏色,最喜歡去哪裏春遊,最喜歡參加哪個課外活動,這個方法簡便,易操作,下次我們班級調查就可以採用這種方法。

板書設計:

數據收集整理(一)

學校要給同學們訂做校服,有下面4種顏色,選哪種顏色合適?

紅黃藍白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根據統計結果回答問題、發現問題,進行簡單的預測和較為合理的判斷。

2、讓學生進行一些社會調查,體驗實踐性和現實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並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讓學生選擇記錄方法作記錄,並體會哪種記錄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學難點:

根據統計表提出問題並初步進行簡單的預測。

教法:

採用講授法、討論法、發現法。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將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水平有效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引導中探

篇八:二年級數學教案下冊

二年級數學教案下冊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媽和老師比,誰高?誰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

“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一)統一長度單位

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麼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圖。)觀察這些圖,你瞭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説: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一

拃或腳長為標準量物體的長度。

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麼樣?

教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着幾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現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麼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後,量的結果也不同。

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你有什麼好的方法?

教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一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

(二)整體感知,認識釐米

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着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後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

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釐米”兩個字,其實cm就

表示釐米的意思。“釐米”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釐米”作單位。

2.認識1釐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裏開始。從刻

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釐米。(板書:1釐米)

尺子上還有哪一段的長度也是1釐米呢?誰上來指指看?

教師邊講解邊示範(加手勢):從刻度2到刻度3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是l釐米,從刻度3到刻度4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也是1釐米,從刻度4到刻度5呢?我們發現了什麼?(每一個大格的長度都是1釐米。)因為每個大格的長度都一樣,所以我們在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時才有了統一的標準。

同學們你們覺得1釐米的長度怎麼樣啊?(很短。)是呀,1釐米確實很短。

追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呢?(讓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課件呈現食指的寬度、田字格的寬度、圖釘的長度。

用1釐米來説一句話:我們的食指寬大約是1釐米。你也能用l釐米説一句話嗎?

3.認識幾釐米。

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1釐米,那現在老師要增加難度了,看從0到3的長度是幾釐米,從O到7呢?

4.教學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

紙條,用手比劃下它的長度,説説它可能是幾釐米,教師邊講解邊示範:把尺的刻度O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着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釐米。提醒學生注意在測量時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測量的物體邊上,沿着物體的直邊來量,量時要按緊尺子。

(2)如果尺子壞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還能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怎麼量?(把尺的刻度2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着幾,把大數減小數,就是這張紙條的長度。)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讓學生看刻度尺,説出鉛筆的長度,再説説是怎麼想的。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先估一估大約幾釐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題。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説出手掌的寬和一拃的長大約是幾釐米。

説明:接近8釐米的,我們説它大約是8釐米。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你想説什麼

板書設計:

統一長度單位 認識釐米

測量時,標準不同,結果就不同—,統一長度單位 釐米cm

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釐米”作單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對準物體的一端,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着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釐米。

二年級數學教案下冊2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

3、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重點難點:

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別針、鉛筆、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 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談話: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學書的寬是多少,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麼辦法?

學生髮揮想象,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 組織活動,體驗數學

(一)、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1、教師先明確活動的方法。

(1)、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

(2)、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人從四件物品中(圓形、正方形、曲別針、三角形)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後四人小組交流彙報自己量的結果,並思考:為什麼都是量數學書的寬,而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彙報。得出: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為標準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

4、讓學生選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的學生展示他們測量的結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二)、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

1、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鉛筆、曲別針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鉛筆盒等物體的長度。

2、交流展示學生測量的結果,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如:為什麼數學書的寬是5個曲別針的長,鉛筆盒是5塊橡皮的長,但它們並不一樣長?

為什麼桌子比鉛筆盒長,但桌子才4根鉛筆長而鉛筆盒卻有5塊橡皮長呢?

引導國小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標準去量,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讓學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看結果如何,

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教學從兩個方面來組織幫助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數學書的寬,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由此引起認知衝突,體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三、 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做一做第1題,學生看圖直觀地判斷每種蔬菜大約有幾個方格那麼長。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學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幾種蔬菜的右端對準哪個方格,可以用尺子對準方格的豎線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用鉛筆去量桌子的長、高,量凳子的高。

明確量的方法與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標準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來量,而是讓學生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量物體的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3、做一做第3題,學生直觀看圖,先估計所測物品大約有幾個立方體長,再用上一題的方法在腦子裏測量。

如果學生看圖測量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用立方體實物進行測量。用實物測量時都要提醒學生注意量的方法: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這樣量出的結果才比較準確。

[設計意圖]: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際練習,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再次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四、 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你想説什麼?

五、 隨堂練習

二年級數學教案下冊3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釐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能力點:

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

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釐米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模式:

“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

各種尺子、硬幣、回形針、稜長1釐米的正方體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媽媽需要買一截鬆緊帶,需要多長呢?老師量過了,和你們桌上的小棒一樣長,請每個小組選擇一種實物量一量。

學生彙報量的結果。

問:奇怪了,同樣長的鬆緊帶,可你們量出的結果怎麼不一樣呢?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用什麼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認識1釐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觀察,彙報。

A、數,按順序讀一讀。問:最左端是幾?尺子上的零表示什麼?叫零刻度。

B、線,有長有短,叫刻度線。

C、字母“cm”,表示釐米,釐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

一釐米有多長?(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釐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釐米。還有哪段是1釐米?你發現了什麼?(每一大格都是1釐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

用手比劃一下1釐米是多長。閉上眼睛想一想1釐米有多長。

2、認識幾釐米。

師:我們知道1釐米有多長,那2釐米、3釐米……又是多長?

問:2個1釐米是幾釐米?4釐米裏有幾個1釐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釐米的一段嗎?

3、用釐米量。

舉起藍紙條,估計一下他大約是幾釐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書上。

量鬆緊帶的長。

三、拓展運用:

1、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説明理由。

(1)沒對準0刻度線的。

(2)正確的。

(3)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到0刻度線,怎麼辦?

3、小組合作量指定物體長度。

4、老師想量手腕一圈的長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嗎?(介紹各種尺子)

5、選擇尺子和自己感興趣的物體量一量。

課外蒐集資料:你還知道哪些長度單位?

二年級數學教案下冊

篇九: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教學目標:

1、初步學習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初步體驗數學化的過程。

2、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養成計劃和決策的能力,逐步發展創新思維。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感受數學學習中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學生能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練習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問題1、師:學校組織小朋友去郊遊,遊玩前我們應考慮到哪些問題呢?(出示:時間安排、車輛安排、春遊收費、遊樂項目)2、出示課題:小練習(3)――郊遊 二、計劃決策、解決問題1、時間安排。

(媒體出示時間圖)

(1)看圖説一説時間。

(2)這天我們將在外面度過多長時間?你是怎樣想的?

(3)多媒體演示。

2、安排車輛。

(媒體出示:1班31人,2班28人,3班30人,每輛客車能乘坐50人)(1)收集數學信息,思考解題思路,可以考慮班級總人數、車輛載重人數。

(2)滲透估算:從最鄰近的整十數進行估算。

(3)學生獨立計算:可以列豎式。

(4)滲透巧算:觀察數的特點,可以先湊整。

(5)請你安排,3個班級如何坐這2輛車?可以把一個班級進行分拆。

3、春遊收費。

在學校收的費用1、往返車費:4元1角2、入場費:5元8角3、午餐費:?

師:學校發下一份通知,你們能看懂嗎?

(1)計算:往返車費與入場費是多少?(4元1角+5元8角=9元9角)(2)學校準備一份食品,價錢一共是多少?

4元+3元5角+5角+8角+1元3角=10元1角(3)在學校,一共要收費多少呢?(9元9角+10元1角=20元)(

4)20元,你打算付給老師( )張( )元?

4、遊樂項目。

(媒體出示遊樂園圖)(1)找一找,有哪些遊樂項目?(介紹項目及單價)(2)如果每一項都能玩,那需要多少錢?(50元)(3)根據要求設計方案:給你25元(全部用光,可以重複玩),你可能怎樣玩? ①最多可以玩幾次?(5次)②最少可以玩幾次?(2次)③如果想玩3次,你可以怎麼玩?④如果想玩4次,你又可以怎麼玩?

三、課堂總結:今天你學到什麼新本領?

篇十: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轉這中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2、通過學生的操做體會旋轉,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感知旋轉

教學過程:

一、體會感受

1、觀察電風扇、風車等旋轉的物體

2、請同學們用手比劃一下它們是怎麼動的。

3、舉生活中有沒有象這樣子的一些運動呢,請呢舉例子説明。

象這樣的一類的現象我們把它叫做什麼什麼呢?

判斷:哪些物體的運動屬於旋轉。

二、感受旋轉的方向。

1、展示兩類按照不同方向旋轉的物體,讓學生進行分類。

2、説説你為什麼要這樣分。

3、出示鐘面,讓學生觀察,秒針是怎麼樣旋轉的。

4、給旋轉按不同的.旋轉方向起個名字。

小結:象這樣一類跟秒針一樣從左往右轉動的叫作順時針轉動,而跟它相反的轉動叫逆時針旋轉。

三、動手做一做

1、完成43頁第三題。

2、自己表演一個旋轉。讓你手裏的東西旋轉起來。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轉動。

4、動手完成課本42頁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轉美,創造旋轉美

1、出示紫荊花圖,讓學生想想它是怎麼樣被創造出來的?

2、用旋轉創造出美麗的圖案。

教學反思:

同樣注重口語的表達,有的學生説電扇是旋轉現象,還有的學生説水龍頭是旋轉現象,必須糾正:電扇扇葉轉動是平移現象,打開或關閉水龍頭時是旋轉現象。

篇十一: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教學目標:

1、會解決含有減法的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2、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獨立地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進一步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3、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重點、難點:

會解決含有減法的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

教學資源

例題插圖,投影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小兔媽媽買了10個蘿蔔,小兔一天吃了7個,還剩下幾個?

2、小免媽媽買了10個蘿蔔,小兔上午吃了2個,下午吃了5個,還剩下幾個?

小結:剛才的題目,都是求它吃了幾個後還剩下幾個,大家都反應很快,真是不錯。今天我們就要用剛才這股熱情來解決一些實際。

二、互動探索

出示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

1、教師引導:圖書館裏的書架上共有民間故事書185本,上午借出36本,下午借出52本。

根據這些信息,你準備解決什麼問題呢?怎麼解決呢?

對於學生的回答要進行評析。

教師引導:要解決“還剩多少本這一問題該怎麼辦?

你能想一個辦法嗎?想好後試着將算式寫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後和你的同戰術交流交流。

根據學生回答進行板書:

185—36=149(本)

36+52=88(本)

149—52=97(本)

185—88=97(本)

教師追問:你們是怎麼想的?

2、組織學生觀察、討論、比較

重點突出每種解法先算出的表示什麼。

3、小結: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先算出上午借出36本後還剩下多少本?也可以先算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借出了多少本,再求還剩下多少本?

這樣從不同的方面,選擇了不同的方法進行解答,但得到的結果是相同的。這兩種方法都是正確的,我們在解決有些像今天所碰到的這類問題時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來解答。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想想做做”中第1題

出示情境放大圖。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後獨立解答。

完成後同桌之間互相交流解答時怎樣想的,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指名回答後小結:買東西如果在一個櫃組中購買的一般先算出所購物品一共需要用多少錢?這兒就是先算出一件上衣和一條褲子共用多少錢,再算出應找回多少錢?

2、完成“想想做做”中第2題。

出示情境圖。學生理解題意後獨立解答,指名兩個板演。

集體評析。讓板演的同學説説解答時是怎樣想的,為什麼這樣算,先算什麼,後算什麼。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出示情境圖。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小朋友做了哪幾種顏色的花。

做了黃花24朵,紫花15朵,做的紅花呢?那麼做的紅花跟黃花、紫花有什麼關係?

現在你能列式求出做了多少紅花嗎?

獨立解題。指名口答,解題時是怎樣想的。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有什麼新的想法?

五、綜合運用

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篇十二: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教學內容:

單元綜合練習

教學目標:

1、整理和練習圖形和變換,鞏固平移和旋轉的表象

2、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交流互相幫助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難點:

畫平移的後的圖形

教學過程

一、數平移距離

1、觀察43頁第一題,讓學生説一説怎麼樣數平移的距離。

2、動手塗顏色。

3、讓學生説説是怎麼樣找到那條船的。

二、畫平移後的圖形。

1、先讓學生給43頁第二題的四個點標上記號。

2、問學生,圖形移動3格上邊的點移動幾格?圖形的大小還是保持原來的樣子嗎?

3、學生討論,該怎麼樣畫平移後的圖形。

4、學生彙報方法。

5、老師總結:先找好四個點移動後的位置,再把四個點連起來就可以得到一個平移後的圖形。

6、學生自己動手完成第2題的兩個要求。

7、獨立完成44頁第5題。

三、判斷練習

1、判斷哪些物體的運動是平移和旋轉。

2、判斷哪些角是直角,鋭角和鈍角。

四、動手操作

自己動手或小組合作完成45頁的做一做。

五、動手完成剪一剪。自學剪一剪,在全班展示作品。

教學反思:

結合動手操作,才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平移現象。強調無論怎麼平移,方向是不變的這個道理。

篇十三: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的筆算加法。

2、使學生能熟練地進行豎式計算。

3、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熟練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

教具準備:

主題圖、投影片

學具準備:

小棒

教學過程:

一、解決情景中的問題

1、教師出示主題圖

師:上節課有的同學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輛車,這節課我們來解決這個問題。

師:怎樣能知道這兩個班是否能合乘一輛車呢?

(要知道兩個班共有多少人?)

師:怎樣列算式?

學生説,教師板書:35+34=

2、請學生在小組裏討論怎樣計算“35+34”,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是用擺小棒的方法還是用豎式計算還是口算,國小數學教案《數學教案—二年級數學教案》。

3、請學生説明自己的想法

(1)先請擺小棒的學生講

提問:為什麼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來,3捆和3捆和起來?

(2)再請列豎式的學生講

提問:寫豎式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用豎式計算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你是從哪一位加起的?

(3)請口算的學生講

提問:你是從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時應注意什麼?

二、做一做:

教師用投影片出示題目

指名將題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學生做在書上

集體訂正投影片上的題目,進行評價。

同位相互檢查,相互評價,

三、練習:

練習二第1題:

先請學生看圖,説圖意,

再列豎式計算。

第2題:筆算下面各題。

學生將題目寫在練習本上,同位相互檢查。

篇十四: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一、教學目標:

1、在觀察鐘面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時間單位的認識,利用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進行簡單換算。

2、能根據鐘面,計算經過時間。

3、在回顧時、分、秒的過程中,培養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探索實踐的能力以及積極的學習情感與態度。

二、教學重點:

熟練讀出鐘面上的時刻

三、教學難點:

能正確説出鐘面上接近正時的時刻 經過時間的計算

四、教學過程:

(一)引出課題

今天我們來上一節複習課,課前老師讓大家準備了鐘錶模型,猜一猜,今天我們複習什麼?板書:時分秒的複習請同學們回想一下,關於時分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同桌交流一下,回憶不起來的可以翻一翻書。

(二)梳理內化 提煉方法

全班交流,師隨機引導,並適時板書

(1)鐘面 鐘面上有12個大格,60個小格。時針走一個大格是1時,分針走一個小格是1分,秒針走一個小格是1秒。

(2)時分秒的關係 1時=60分,1分=60秒。

(3)1時多長?1分有多長?1秒有多長? 老師還知道,發電廠1秒鐘發的電,可供一户家庭用三個月。你有什麼感想?

(4)會讀鐘面上的時刻 指一生結合鐘面講讀法,再指一優生結合鐘面講時針不好確定時的讀法。

(三)分層練習提高能力

1、同學們學會了這麼多時分秒的知識,下面老師要考驗大家,能不能利用學過的知識靈活解決問題,你們願意接受挑戰嗎?

(1) 3分=( )秒 4時=( )分 120分=( )時 60秒=( )分 1分30秒=( )秒 2時40分=( )分

做在練習本上,指生讀答案,選1題説説是怎麼想出來的

(2)數學書94頁第11題(現場反饋)

(3)數學書94頁第12題,(獨立完成,彙報交流)

2、為了獎勵大家,我們來玩一個遊戲,請大家拿出鐘錶模型,同桌合作,一人撥一個時刻,另一人快速讀出來,然後再交換角色。

3、小麗同學有堅持記日記的習慣,自從學習了時分秒的知識,她專門寫了一篇數學日記,我們一起來看看。指生讀。

篇十五: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教學內容:

教材第72~73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能辨認生活中的簡單圖案是由一個圖形經過軸對稱或平移等運動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拼貼或設計圖形,將所設計的基本圖形通過軸對稱、平移等運動創造出自己喜歡的圖案。

2.會將相同的圖案拼在一起,並根據實際確定所觀察成果的基本圖形,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形的運動。

3.經歷觀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過程,獲得對圖形的運動設計圖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圖形運動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在欣賞美麗圖案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軸對稱、平移和旋轉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的美妙,體會數學的價值。

目標解析:

這是一節“綜合與實踐”的活動課。在學生學習了軸對稱、平移和旋轉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操作活動,能運用所學的軸對稱、平移和旋轉等圖形運動的知識,欣賞並創造圖案,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形的運動,逐步發展空間觀念,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能運用圖形運動的知識設計圖案。

教學難點:

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剪刀、固體膠、手工紙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設疑自探

(一)呈現素材,感受數學美

1.課件出示教材第72頁的圖案,學生欣賞。

2.觀察感悟,發現規律。

(二)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設計師們正是將一個圖形通過軸對稱、平移等變換設計出美麗的圖案,今天,我們也來當一回小小設計師。(板書課題)

二、動手實踐,解疑合探

(一)觀察想象,認識一個圖形的運動

1.找基本圖形

(1)這些美麗的圖案分別由哪個圖形運動而來的呢?請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幅圖找一找。

(2)學生反饋,教師在黑板上貼出基本圖形。

2.體驗一個圖形的運動

(1)想象:這些基本圖形通過怎樣運動得到原來的圖案?

(2)操作:將課前剪下教材123頁附頁2中的圖形,用一個基本圖形模擬運動。

(3)描述:這些圖案分別是怎樣設計出來的?

(二)動手操作,理解一個圖形的運動方法

1.小組合作,動手拼擺

小組先討論選擇一個基本圖形和圖形運動的方式,想象圖形運動後拼出的圖案,再在正方形中貼出美麗的圖案。

2.彙報展示,對比分析

討論:(1)你設計的圖形是怎樣運動的?

(2)你操作前想象的圖案和你操作後實際的圖案一樣嗎?

(3)同一個基本圖形運動設計出的作品為什麼會不一樣?

(三)自主設計,創造美麗的圖案

1.提出要求,想象設計

(1)提出操作的.要求。

在上圖左上角的方格中設計一個新的圖案,並畫出來,再將它作軸對稱、平移或旋轉運動,創造一個美麗的圖案。

(2)想象設計好的圖案。

2.動手實踐,嘗試設計

將自己設計的圖案畫在正方形格子紙中。

3.彙報交流,鼓勵創新

(1)説一説:你設計了一個什麼基本圖形,怎樣運動的?

(2)比一比:設計好的圖案和你之前想象的一樣嗎?

(3)賞一賞:誰設計的圖案最美麗,誰設計的圖案更有新意?

三、質疑再探

1.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用到了我們學過的哪些知識?

2.走進生活,欣賞生活中利用圖形的運動設計出的美麗圖案。

四、運用拓展

(一)合作學習,感受一組圖案的運動

1.相互比較,想象一組圖形的運動。

小組裏有哪些同學設計的圖案是一樣的,想一想,如果把這些相同的圖案拼在一起會怎樣呢?

2.小組合作,感受一組圖案的運動。

在小組內將相同的一組圖案拼在一起,再全班交流,互相欣賞。

(二)聯繫舊知,鞏固有餘數除法的知識

1. 是由( )組 組成的。

(1)用什麼方法計算?根據學生會回答教師板書:8÷4=2(組)

(2)出示學具,學生擺一擺、圈一圈。

2.9幅 ,可以組成( )組 。

(1)學生説想法,教師板書:9÷4=2(組)……1(幅)

(2)學生用學具驗證。

(3)學生回答:算式中的9、4、2、1分別表示圖中的哪部分?

3.15幅 ,能拼出( )組 ,若拼成4組,還需要再增加( )幅 。

篇十六: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一、讓學生在富有童趣的生活中自主建立鋭角和鈍角的表象

兒童學習概念一般都要經過直觀感知——形成表象——抽象特徵——內化成概念這一過程。鋭角和鈍角的教學屬於概念教學。考慮到建立鋭角和鈍角的概念要以直角為判斷標準,我就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直角出發,通過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活潑且富有童趣的生活情境——角的家,讓學生在角的家族 裏找出直角的哥哥和直角的弟弟在哪裏。學生先自己探索,然後和同桌交流,準確地找出屋頂上的角是直角的哥哥,屋檐上的角是直角的弟弟,自主建立鋭角和鈍角的表象,直觀地認識鋭角和鈍角的概念,再抽象出鋭角和鈍角的平面圖形(幾何角),順應兒童認識的規律。學生親身經歷了數學知識的抽象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和無限趣味,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萌發了學習興趣。

二、讓學生在有趣的綜合活動中鞏固和應用鋭角和鈍角的概念

活動化、個性化是課堂發展的重要趨勢。為了讓學生在活動中“做”數學,演繹數學,我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把練習九的第2題的一個直角設計為學生用眼睛不能很快看出來的鈍角。有的學生説直角,有的學生説鈍角,產生爭辯。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探索用三角板的直角進行判斷的方法,在矛盾衝突中自然地突破了難點。然後通過“找平面上的鋭角和鈍角”“走進生活找鋭角和鈍角”“小組合作做鋭角、鈍角和直角”“用巧巧手畫出鋭角和鈍角”和“數圖形中直角、鋭角和鈍角的個數” 等活潑有趣的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興趣盎然,體驗到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悦,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後讓學生應用鋭角、直角和鈍角以及所學過的圖形設計一副美麗的圖案,學生思維活躍,有的畫導彈,有的畫汽車和房子,有的畫坦克,有的畫澆花機器人,有的畫書,還有的畫鬧鐘,等等。既加深了對這三種角的認識,又還原於生活,讓學生個性化地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創造力,還滲透了數學美,培養了學生合作的精神和實踐能力。

篇十七:人教版二年級數學教案下冊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教案下冊1

教學目標:

1、認識新的計數單位“萬”,進一步理解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制關係。

2、知道萬以內數的組成,會正確數萬以內的數。

3、通過具體實例讓學生感受到萬以內的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數感,瞭解大數的價值。

教學重點:

認識萬以內的數。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數感。

教學準備:

計數器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較大的數是大量存在的。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大數——萬以內數的認識。

(設計意圖:藉助舊知識引入新課,既降低了教學難度,又促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讀數和寫數的規則。)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計數器

這個數表示的是多少?説一説你的想法。(出示計數器:撥數9999)。

讓學生説一説如果再添上1個珠子是多少?

教師總結: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個珠子就是一萬。

2、數一數

(1)出示問題:10個一是多少?10個十是多少?10個百是多少?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的?學生討論並彙報。

3、認識“一萬”

課件出示:出示正方體圖。出示10個正方體,指名回答,一個正方體是多少?(一千)。 十個呢?

小組數一數,並彙報: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萬。

總結:10個一千是一萬。(師板書)

(設計意圖:對學生剛學習的一個大正方體中有1000個小正方體的知識進行鞏固,既引導了學生採用一千一千地數的方法,又讓學生得到10個一千是一萬的結論。)

4、課件出示問題:你能從九千八百八十七數到一萬嗎?大家一起數一數。

還可以怎麼數?學生討論並彙報

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在小組裏數一數,看誰數的又對又快。學生小組內數數,師巡視瞭解情況。

5、課件出示問題:説一説,生活中還有哪些大數?

學生討論並彙報。

三、鞏固練習

1、練習從計數器上撥數,從“八千九百”到“一萬”

2、第23頁練一練第二、三題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有什麼收穫?學生談收穫。

(設計意圖:最後的總結幫助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梳理,回顧知識點的同時讓學生學會數學思考的方法。)

五、課後作業

練一練第四題

板書設計:

數一數(二)

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個就是一萬

10個一千是一萬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教案下冊2

教學目標:

1、通過實例,體會生活中有大數,感受學習大數的必要性,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2、通過認計數器數正方體等操作活動,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千”,並瞭解計數單位之間的關係。

3、通過“擺一擺”“數一數”等活動,對大數有具體的感受,發展學生數感。

4、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學重點:

1、體驗生活中的大數,感受學習大數的必要性。

2、學生在自主探索中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千”,並瞭解計數單位之間的關係。

3、通過教學情景,使學生對一千有具體感受。

4、讓學生理解並熟記千以內數位順序。

教學難點 :

1、學生自主探索認識“一千”

2、理解千以內的數位順序。

教學教具:

多媒體課件,計數器,正方體

教學準備:

安排學生提前調查:生活中都有哪些大數。

教學過程:

一、欣賞圖片(課件)

師:我們身邊有很多比100大的數,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生活中的大數(板書課題)請把你找到的大數和你的同桌説一説。誰願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大數。生自由發言。

二、認一認

1、師撥數,學生認。例如:120、345、756、892、990、995、等等。

2、指名到前面撥,下面學生認。

3、同桌之間一人撥數,一人認讀。

4、請幾組同學到台前展示。

三、探索新知

1、(出示計數器9)師:請同學們看一下,這個數怎麼讀,再添一個珠子是多少?

生:是10。師:也就是我們學過的10個一是10,或1個十是10(板書)。

師撥99,這個數是多少?再添一個珠子是多少?

生:100。師:你能用我們學過的知識説出100怎麼表示嗎。

生:100個一是100,也可以是10個十是100(板書)

師指名展示。(學生邊講解邊展示)再添一個珠子個位就滿十了要向十位進一,十位上的9加進位的一又滿十了,再向百位進一。所以是100。

師:999這個數怎麼讀,再添一個數是多少?同桌或小組同學之間撥一撥,説一説。

2、全班交流。(你是怎麼想的又是撥的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嗎?)

今天我們認識了“千”請同學們看一下計數器,千位數是一個四位數,從右邊數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板書)相鄰數位之間的關係是十進制。

(二)出示課件大正方體圖

1、你能估一估這個大正方體中有多少個這樣的小正方體嗎?

2、我們一起來數一數。討論數的方法。(如果學具不夠,可以藉助附頁二中的圖片擺一擺)

3、按照一定的順序數一個大正方體中有多少小正方體。

總結方法:一個一個地數,數10個是1條。一條一條地數,數10條是一片,一片有100個。一片一片地數,數10片有10個100,10個100加起來是1000。也就是説10個百是一千。(板書)

四、數一數

(一)同桌互相數一數,從887數到1000。方法不限。

師:如果一百一百地數,下一數是什麼?生:987。(對於有困難的學生可以藉助計數器)

(二)遊戲開火車數數

1、師説一個數,一個一個地數每個同學數一個。一直數到一千。

2、從750開始,5個5個地數,數到一千。

3、從500開始,10個10個地數,數到一千。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千,並且有了初步的認識,請同學們回去以後在生活中找一找一千可以表示哪些物體?多大是一千?我們下節課將繼續學習。

板書設計:

生活中的大數

數一數(一)

10個 一是十

10個 十是一百

10個一百是一千

1 0 0 0

千 百 十 個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教案下冊3

教學目的:

1、在活動中激發讀、寫數的興趣。

2、在數學活動中對大數有具體感受,發展數感 。

3、通過在計數器上撥珠的活動“理解萬以內數的順序,會讀、寫萬以內的數。

教學重點:

理解萬以內數的順序,會讀、寫萬以內的數。

教學難點:

萬以內數位順序。

教學準備:

計數器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出示數位順序表: 你知道它們是怎樣排列的嗎

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萬位。

2、各計數單位之間的關係

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10個一百是一千,10個一千是一萬。

二、新課

引入:今天我們繼續來撥一撥、數一數生活中的大數。

㈠教學撥數

第(1)題,教師板書“二千九百三十二”

① 教師讓學生在自己的計數器上撥出這個數學,撥好的同學請舉手。

② 學生舉手後,讓學生説一説自己是怎麼撥的,為什麼是這樣撥?然後提問學生怎樣讀這個數。

③ 讓學生一個一個地數,數到三十二。整百整百的數數到九百 接着整千的數數到二千

④説一説2392中有幾個千,幾個百 幾個十 幾個一

⑤要求學生先4人一組一起數,一起撥。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⑹ 教師讓學生打開書本第24頁自學撥數,(九千零四十)(一千零一)自習後,教師請學生到教壇前當小老師指導大家撥。

㈡。教學讀數、寫數

學生試着讀撥出的數。然後將這些數進行分類。

1、第一類:不帶0的數。

(1)學生再讀讀數,然後將數出示在計數器上。

(2)抽學生代表説説數的讀法,該怎麼讀?為什麼這樣讀。

(3)每人寫一個不帶0的數,請同桌讀一讀。然後抽幾桌彙報。

2、第二類:中間帶0的數

(1)老師將這兩個數先後出示在計數器上,要求學生先讀數,再説説這個數的組成,你發現了什麼?

(2)小結:讀中間帶0的數的方法;不管中間是幾個0,都只讀一個0。

(3)出示只有中間帶0的數,讓其他小組的學生讀。

3、第三類:只有末尾帶0的數

(1)派代表説説這類數的讀法,老師歸納。

(2)出示你所寫的數,讓其他學生讀。

4、第四類:中間和末尾都有0的數

(1)讀一讀、説説方法,老師小結。

(2)出示一個代表所寫的數,看誰讀得快,學生自己讀後,抽生讀。

(三)你撥我寫

⑴撥出書上 看一看上的數 並試着寫一寫

⑵寫數時要注意什麼?

(1)每位是幾就寫幾。

(2)哪個位上什麼也沒有,就用零補足

(四)總結讀、寫數的方法。

三、強化訓練

1.書24頁認一認 撥一撥 簡單介紹算盤

2.書26頁 第3題

(1)指導學生觀察圖,讓學生髮現這裏有100塊糖一袋,有10塊糖一袋。

(2)學生按要求獨立完成。

(3)説説自己是怎樣算出來的。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五、課堂檢測

975、( )、995、1005、( )、1025

997、( )、( )、1000、1001、( )

3800、( )、4000、4100、( )、( )

板書設計:

讀數時

(1)每一位上的數字是幾就讀幾,並跟上計數單位。

(2)中間有一個或兩個、三個零,只讀一個零

(3)不管末尾有幾個零都不讀

寫數時

(1)每位是幾就寫幾。

(2)哪個位上什麼也沒有,就用零補足。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教案下冊

篇十八: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5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5 作者:比冰還冷 出自:塵歸塵,土歸土,來處來,去處去瀏覽/評論:162/0 日期:2010年2月7日 20:58 第五單元(萬以內數的認識) 第一課時? 千以內數的認識 教學內容:課本第67-68頁例1,及相應的練習。 教學目標: 1、? 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 2、? 引導學生認識新的計算單位“千”,瞭解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制關係並在數數中加深對十進制關係的理解。 3、使學生了解數的組成,加深對數的概念的理解。 教學重、難點: 掌握千以內各個數位的十進。難點:拐彎處的數數(個位或十位滿十向前一位進1) 教學準備:計數器、每人十個小方塊、教學掛圖或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口答:最大的一位數是幾?最小的兩位數是多少?這兩個數相差多少? 2、數數:10個10個地數,從10數到100; 1個1個地數,從91數到99; 問:99加1是多少? 3、導入:你會從100開始接着往後數嗎? 今天開始我們將要學習更大的數,下面請你們觀察這幅圖。 二、講授新課 1、出示主題圖。 (1)觀察這幅圖,説一説畫面上正在發生什麼事情? (2)看着畫面你想知道什麼問題?引導學生估算畫面上的體育館大約能坐多少人?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感受大數的意義。 2、板書課題:1000以內數的認識。 3、教學例1。 (1)數一數。 每人數出10個小方塊,説説你是怎麼數的? 板書:一個一個地數,10個一是十。 (2)動動腦。 每組快速數出100個小方塊,應怎樣數呢? 小組討論,請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十個十個地數,10個十是一百。 (3)師:請你從一百往後數,數到一千,你行嗎?你們覺得數到什麼時候呢?有沒有更好的快速的方法呢? 根據學生所説,大家一齊數,教師板書:一百一百地數,10個一百是一千。 師:“千”是我們今天學到的一個新的計算單位,前面我們還學過哪些計數單位呢?(個或一、十、百。) (4)師:通過剛才數數,你發現了什麼?(讓學生説出一(個)、十、百、千之間的十進制關係,並知道各自所在的數位。) (5)完成第68頁的“做一做”。 由男、女生兩組分別數第1、2兩題,比一比哪組數得的流暢。 引導學生小組自行探究操作。 巡視指導各個小組的活動。 哪個小組願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們的方法? 小結:大家一起數意數,1個百、2個百、3個百、4個百……10個百(一千)。 板書:10個一百是一千 ?師提問小結:通過今天的`數數,你們有什麼發現? 三、檢測練習1、? 想一想,填一填。 (1) 二百二百地數,數到一千。 二百、(? )百、(? )百、(? )百、(? )百。 (2)五百五百地數,數到一千。 五百、( )。 (3) 三百三百地數。 三百、(? )百、(? )百、再數(? )百是一千。 (4)四百四百地數。 四百、(? )百、(? )百,再數(? )百是一千 (5) 用3、6、9、能組成哪些三位數,請你把它寫下來。 四、佈置作業? 完成本課的練習題。 第二課時? 千以內數的讀寫 教學內容:課本第69頁例2,練習十五相應習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加深對1000以內數的認識,學會比較1000以內數的大不上。 2、通過練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和估算能力。 教學重、難點:1、中間有“0”的千以內數的讀寫。2、發展學生的數感估算的意識。 教學準備:計數器。 教學過程: 一、複習1、數數:從387-403,全班一齊數。 2、引導學生讀一讀 75? 86? 90? 100? 51 二、講授新課教學例2。 1、請學生指出計數器上的千位。 2、教師撥出126。 師:這是多少?請你讀出來。 師:這是幾位數?它的最高位是什麼?是哪位? 師:怎樣讀這個數?學生讀,師板書:讀作:一百二十六。 3、教師撥出304。讓學生討論該怎麼讀?怎麼撥?小組合作學習。 ① 請1人表演,看有什麼發現?② 把這個數的讀作寫出來。 ③ 師:這裏十位上一個珠子也沒有,表示什麼? 4、教師撥出580。 ① 請全班學生在練習上下班寫出這個數的讀法。 ② 請學生核對。 師:説一説這個5表示什麼,8又表示什麼。同桌互相撥數、認讀。引導小結:像304這樣中間有0的三位數,我們就讀幾百零幾;像580這樣末尾有0的三位數,我們就讀幾百幾十,末尾的0 都不讀。 5、教師在計數器上撥數,學生讀出這個數。請一學生讀。及時校正。 806 480 521? 600 引導學習數的寫法剛才這些數該怎麼寫?計數器上十位和個位沒有珠子該怎麼寫?為什麼?組織小組彙報。引導學生小結寫數的方法。 6、師生總結: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誰來説説我們該怎樣讀寫千以內的數? 四、鞏固練習1、完成第69頁的“做一做”第1、2兩題。 同桌互相練習第1題,再請學生讀。各自獨立完成第2題,請兩學生板演核對。 2、説一説:806和480的“0”能不能不寫?為什麼? 在讀數時這兩個零有什麼不同? 3、説出以上這幾個數的組成。 第三課時? 千以內數的大小比較 教學內容:課本第70頁例3,練習十五第5、6題。 教學目標: 1、? 通過“比一比”活動,掌握千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能夠用正確的符號表示千以內數的大小。 2、? 通過“估一估”的活動,結合現實的素材,感受大數的的意義,體會估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3、發展學生的數感。 教學重、難點: 1、 通過比較、理解數位的意義和數的實際大小掌握學會比較1000以內數的大小。 2、難點:掌握千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能夠用正確的符號表示千以內數的大小。 教學準備:計數器、教學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複習導入 1、? 出示插圖,看圖上有兩隻小鳥在爭吵,到底哪隻鳥叼來的木棒多?為什麼?其實比較數的大小。 2、? 出示比一比,在○裏填上>? 或 < 。 6○20 66 ○ 62? 100 ○ 89? 75 ○ 57 二、新課教學活動 出示教學例3 :? 小鳥叼卡圖? 100○1000 (1)教師分別撥出100和1000。 ① 學生寫出兩個數,個別板演。 ② 比較這兩個數,誰大?誰小?為什麼? 讓學生回答。使其明白:100是三位數,最高位是在百位上,表示一百。 1000是四位數,最高位是在千位上,表示一千,10個一百是一千, 所以100<1000。 ③ 從這兩個位數不同的數的比較大小中,你還知道了什麼?兩個整數比較大小,位數多的數就大。 (2)教師分別撥出210和120。 ① 學生寫出這兩個數,個別板演。 ② 這兩個數有什麼相同的地方?請學生説。 (這兩個數都是由1、2、0三個數字組成的三位數。) ③ 它們一樣大嗎?為什麼? (讓學生説,使其明白:因為百位上的數不同,一個表示二百,一個表示一百, 所以210>120。) (3)再請看小鳥叼來的卡片圖: 459 ○ 456? 730 ○ 780(學生彙報,教師板書) (4)做一做。 ① 比較兩數的大小,完成課本第70頁的第1題。 (可以先估計一下誰多誰少,做完後,讓學生説一説自己是怎樣比較的。) ② 練習課本第70頁的第2題。 (同桌互説,再請學生説。) (5)小組討論:通過剛才的學習,你認為怎樣比較兩個數的大小? ① 小組成員交流各自的方法。 ② 請代表小組彙報討論結果。 ③ 教師根據學生彙報小結。 比較千以內兩個數的大小分兩種情況: 得出:第一種:位數不同的數,哪個數位數多哪個數就大。 第二種:位數相同的數,從最高位進行比較。如果相同就再看它們的下一位,誰大、誰小,如果第二位也相同,再看下一位,直到比出兩個相同數位上的數的大小,就可以了。 三、鞏固練習1、課本第70頁的第3題。 (1)請學生分角色讀題,幫助學生理解題意。 (2)猜一猜,他們家各種了幾棵?(3)説一説你是怎麼想的。 2、練習十五第4、5兩題。 (1)獨立完成4、5兩題的填空。(2)請學生説一説是怎麼填寫的。 3、練習五的第6題。 (1)先觀察圖中的書架,估算一下,大約有多少本書? (2)説一説你的估算結果和方法。 在這裏,可讓學生明白,要估算整個書架上的書,先要估算一下一層有多少本書,再估算整個書架上的書。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什麼? 五、佈置作業? 完成本課的練習題。 第四課時? 萬以內數的認識 教學內容:課本第73-74頁,“做一做”1、2。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實例讓學生感受到萬以內的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認識,發展學生的數感,瞭解大數的價值。 2、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單位進一步理解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制關係。 3、學會讀寫萬以內的數(中間、末尾沒有零),知道數的組成,掌握數位順序表。 教學重、難點:認識新的計數單位“萬”,會數萬以內的數,掌握數位順序表。 教學準備:教學掛圖、計數器,一個數位順序表格(空的)。 教學過程: 一、準備練習。 1、? 觀察下列兩組數,先回答是怎麼數的,再接着數出後面的5個數來。 27、37、47、57、(? )? (? )? (? )? (? )? (? ) 110 、210、310、410、(? )? (? )? (? ) ( ) ( ) 2、讀出下面的數。 375 309 420 200 誰能説説讀數時要從哪位讀起?怎樣讀? 3、想一想,999是幾位數?再添1是多少?它是幾位數? 二、講授新課 師:同學們,昨天老師讓你們調查了蕪湖長江大橋的公路橋和鐵路橋的長度,下面請你們來彙報一下調查的結果。 學生彙報調查的數據,教師板書,並讓全班同學認讀。接着老師問同學們,有誰知 道南京長江大橋的公路橋和鐵路橋的長度呢? 1、出示南京長江大橋的圖。 (1)請學生説一説對南京長江大橋的認識。 教師補充説明,南京長江大橋是我國在長江上最早建立的公路、鐵路兩用橋。 (2)請學生認讀公路橋、鐵路橋的長度。 2、板書:萬以內數的認識。齊讀 3、教學例4。 (1)觀察例4中的立方體。 數一數:一個大立方體中有多少個小立方體? (請學生説一説是怎麼數的

篇十九: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4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4 作者:比冰還冷 出自:塵歸塵,土歸土,來處來,去處去 瀏覽/評論:35/0 日期:2010年2月7日 20:56 第四單元表內除法(二) 第一課時? 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 教學內容:課本P48~50頁,例1,練習十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1、學會利用7、8、9的乘法口訣進行求商。 2、能比較熟練地進行除法求商。 3、進一步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學會利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 教學難點:進一步掌握關於除法的基本應用題的解答方法,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主題圖、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1、? 口算練習4×5 5 × 8? 7 × 9? 9 × 4 ?7 × 3 6 × 8? 9 × 5? 8 × 8? ?7 × 8 3 × 6? 9 × 9? 6 × 7 2、? 將下列口訣補充完整要。 ( )八五十六? 三( )二十七 六( )五十四 七( )六十三 二( )一十八? ( )七二十八 3、? 計算下面各題。24÷6 15÷3 説一説,自己是怎樣求商的。 二、新課 1、? 談話引入新課六一快到了。小朋友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忙着佈置自己的教室呢!可是他們遇到了一些數學上的問題,你能幫他們一快解決嗎? 2、教學例1。 (1)、投影出示主題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説説他們遇到了什麼問題? (2)、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並列出算式。板書:56÷8 (3)引導學生得出算式的商。問:你是怎麼計算的?(想乘算除) (4)學生獨立解決:要是掛7行呢?你能夠解決嗎?學生説出自己的計算結果,並把求商的過程跟大家説一説。 2、? 小結: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不僅幫小朋友們解決了數學問題,而且還進一步學會了利用乘法口訣來求商。在以後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夠熟記口訣,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三、鞏固練習1、? 引導學生完成書本第49頁做一做。要求學生獨立計算,再説一説怎樣求得商?集體訂正。 2、? 引導學生完成第50頁第1、2題。 四、課堂總結 ?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又有了什麼樣的收穫? 第二課時? 練習課(一) 教學內容:課本第51~52頁練習十一3~7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鞏固利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 2、能較熟練在進行除法的求商。 3、進一步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熟練應用乘法口訣求商。 教學難點: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主題圖、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利用7、8、9的口訣求商,今天老師帶小朋友到童話世界去玩一玩,不過還要請小朋友利用我們的本領解決幾個數學問題,好嗎? 二、展開學習1、用童話故事出示第51頁第3題小鳥回家主題圖 (1)學生獨立計算 (2)連線 (3)彙報每一題計算時所使用到的口訣。 2、完成第4題吹泡泡 (1)小八戒吹出了這麼多的泡泡太美麗了,你會用口訣把這些泡泡上的題目算出來嗎?(2)學生獨立計算 (3)小組交流如何計算。 三、拓展應用 1、? 引導學生完成第5題 (1)出示題目4×(? )=36? 6×(? )=42? 63 ÷( )=7 32 ÷( )=8 48÷( )=6 9×(? )=54 (2)認真讀題感受方程思想。(3)填空並説説思路 2、綜合應用完成練習十二第6題 35÷7 42÷6 7×7 72÷8 36÷6? ( )>( )>( )>( )>() (1)獨立計算求出商或積。(2)比較後再填空。 3、解決問題 完成練習十二第7題 (1)用實物投影出示主題圖(2)學生自己找信息 (3)解決問題並説説解決辦法(4)請學生説説還可以提出什麼問題,共同討論解決。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又能解決哪些問題了。 第三課時? 練習課(二) 教學內容:課本第52、53頁練習十一8~12題? 教學目標: 1、學生能熟練地利用7、8、9的乘法口訣進行求商。 2、? 進一步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使學生熟練應用乘法口訣求商。 2、會用口訣求商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課文插圖、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 背誦乘法口訣表 2、? 找幾句口訣説出它的乘法和除法算式 二、展開學習1、? 完成第52頁第8題 (1)出示表格(2)説説商是怎麼求的(被除數÷除數=商) (3)計算並填表(4)説説每一題所使用到的口訣 2、? 完成第53頁第8題 (1)學生獨立完成(2)教對答案 (3)體會被除數變了要使商不變,則除數也應相應地變化。 3、? 完成第12題 (1) 讓學生人人蔘與,將得數直接寫在書上。 (2) 在同一時間內看誰對的多。 (3) 樹立加、減、乘、除我都會我能學好口算的信心。 三、拓展應用 1、? 完成第9、11題 (1)出示插圖仔細觀察掌握信息。(2)認真分析數量關係 (3)學生討論並解決書上的問題。(4)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 四、課堂總結: 第四課時 解決問題 教學內容:課本P54~56頁例2、3,練習十二第1~3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動手擺一擺,進一步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數量之間的相依關係。 2、通過分析、推理探究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的一般解決方法,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生動手擺一擺,進一步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數量之間的相依關係。 2、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求“一個數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的一般解決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學會用轉化的方法解決該類問題。 教學準備:主題圖、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1、出示題目,組織學生口答。 (1)蘋果有5個,梨的個數是蘋果的3倍,梨有多少個?板書:5×3=15 (2)喜歡跑步的有6人,喜歡跳繩的人數是跑步的2倍,喜歡跳繩的有多少人? 板書:6×2=12 2、組織學生説一説“倍”的含義。“梨的個數是蘋果的3倍”就是説梨的個數有3個蘋果的個數那麼多。 3、小結:從上面的複習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甲數是乙數的××倍,那就是説甲數有××個乙數那麼多。反過來説,甲數有多少個乙數,就是乙數的多少倍。今天我們要繼續學習有關“倍”的數學問題。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教學例2. (1)? 在實物投影上展示用小棒擺的飛機。數一數用了幾根小棒擺出一架飛機? (2)? 指導學生自己動手擺小棒。 (3)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思考。並説説他們擺的`小棒是教師根數的幾倍? (4) 如果學生再擺一架飛機這時飛機的根數是老師的多少倍。 (5)? 總結,引導列式。 要求這些小棒的根數是老師的幾倍,其實就是求15裏面有幾個5,15裏面有3個5,就是説15是5的3倍。説明“倍”是一種關係,不是單位名稱,所以3後面什麼也不用寫。 (6) 引導學生完成第54頁的做一做。 2、? 教學例3. (1) 引導學生思考。想一想怎樣解決“唱歌的人數是跳舞的幾倍”這個問題? (2) 引導學生獨立解決該問題。 (3) 讓學生説出自己的想法和算式,並組織學生進行集體訂正。 (4) 引導學生完成第55頁做一做。 三、鞏固練習引導學生完成書本第56頁1、2、3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訂正,必要時進行講解。 四、課堂總結 ? 第五課時 練習課(三) 教學內容:課本第57、58頁練習十二4~8題? 教學目標: 1、學生進一步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數量之間的相依關係。 2、能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的一般解方法。 教學重點: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係過程並會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學會用轉化的方法解決該類問題。 教學準備:圖片、表格、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口算:24÷6? 56÷8 32÷4? 6×7 2、口答: 56是7的幾倍?? 18是6的幾倍? 二、展開學習1、用投影出示練習十二第4題 (1)解答蘭圓是紅圓數目的幾倍?你是怎麼想的? (2)請你給每一行的圓塗上兩種不同的顏色。根據你塗的情況你能提出哪些問題。放手讓學生自己塗,自己找出他們之間的數量關係,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完成表格。 一種顏色圓片的個數? 另一種顏色圓片的個數? 你能提哪些問題 2、? 完成練習十二第5題 獨立計算,集體校對,通過加、減、乘、除的口算練習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 3、? 完成練習第6題 (1)仔細觀察插圖,説説有哪些信息,有哪些問題。 (2)學生獨立解答。 (3)深化練習如果沒有第一個問題你會算第二個問題嗎?嘗試解答。 三、拓展應用 1、? 完成練習十二第7題 (1)自己觀察統計圖並完成右邊的表格。(2)解決下面的3個問題 (3)發揮學生的想象提出多種問題,可以是加、減、乘、除多方面的。 2、? 完成練習十二第8題 學生獨立完成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用“去年小紅幾歲?媽媽幾歲?”進行降難指導。 四、課堂總結: 第六課時? 解決問題(兩步計算) 教學內容:課本P59~61頁,例4,練習十三第1~5題? 教學目標: 1、學會運用表內乘除法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2、掌握乘除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相應的書寫格式。 3、進一步發展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自信心。 教學重點: 1、學會運用表內乘除法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2、掌握乘除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相應的書寫格式。 教學難點: 運用乘除法的知識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學會分析思考的方法,思維更加富有條理性。 教學準備:主題圖、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談話引入 課件出示主題圖。 ? 春光

篇二十: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3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3 作者:比冰還冷 出自:塵歸塵,土歸土,來處來,去處去 瀏覽/評論:5/0 日期:2010年2月7日 20:53 第三單元(圖形與變換) 第一課時 鋭角和鈍角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38~39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 進一步鞏固學生對“角”“邊”“頂點”“直角”的認識,熟悉比較角的大小。力求學生能夠通過多種方法實現大小的比較。 2、? 新課的導入。在比較中提示一種角比直角大,還有一種角比直角小,從而揭示出鋭角和鈍角的概念。力求以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主導思想。在運用板書畫一畫,學生讀一讀的方法加深對鋭角和鈍角的認識、理解。 3、? 實踐練習,注重學生知識的的形成過程,從判斷推理、尋找發現、到小組合作的畫一畫、拼一拼、折一折的實踐練習,在充分展示學生個體的優勢的同時,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養。在合作的過程會考察學生任務、時間的合理統籌。 4、? 整個過程體現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究的樂趣。充分體現生活數學、快樂數學。 教學重點: 1、認識鋭角和鈍角,並理解與直角的關係。 2、在認識理解的基礎上,能夠動手摺疊或正確的畫出鋭角和鈍角。 3、圍繞生活,通過比賽的方式,鞏固理解鋭角和鈍角。 教具準備:三角尺,紙張 學具準備:學生三角尺,紙張 教學過程: 一、引導入課,複習舊知。 1、複習內容。引導學生回憶關於角的知識。 ?出示角。根據圖例回答這是一個( 角 ) ?角是怎麼組成?請你在圖上填出“邊”“頂點”“邊” ?出示直角。這是一個什麼?(直角) 除了這些,你還知道了哪些知識?小組討論彙報 2、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兩組:一組是移動後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組是移動後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組可請學生指出哪個角大,哪個角小) ?3、比較鋭角和鈍角的大小(注意,此處不揭示出兩個角的概念,只當作兩個普通的角出現)。採用藉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較。 二、自主探究,導入新知的學習。 1、出示上海楊浦大橋的情境圖,請大家認真觀察,在這幅圖中,你們能找出角嗎?指一指它在什麼地方? 2、採用回憶的方式,進一步的加深對新知的認識理解。並進行板書。 ? ①、一個是鋭角,一個是鈍角。(板書“鋭角”和“鈍角”) ? ②、説一説鋭角與直角的關係。(在鋭角的下方板書“比直角小”);在回憶鈍角與直角的關係。(在鈍角的下方板書“比直角大”) ③、按照學過的方法請學生分別在“鋭角”和“鈍角”字樣上方板演兩個直角。 ④、根據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筆在一個直角上畫出鋭角,在另一個直角上畫出鈍角。以加深對鋭角和鈍角的理解。 ⑤、讀一讀,加深記憶。並在練習本上分別畫一個鋭角和鈍角,教師巡視。 ⑥、搶答。教師根據鋭角和鈍角概念的不同説法進行提問。活躍課堂氣氛。 例:A、鋭角比直角(? )? B、比直角大的是( ) 三、鞏固實踐階段,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相聯繫,實行小組活動教學,在合作中完成。 1、引導學生動手操作。 (1)? 請大家用事先準備好的紙片折出一個直角。 (2)? 請在大家再折出一個鋭角和一個鈍角。 (3)? 請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畫出一個鋭角、一個鈍角和一個直角。 ?2、自由活動:找一找! ? 老師帶我你們去小海龜的家。瞧!小海龜的家都是由我們學習過的'圖形組成的,有鋭角,鈍角,還有直角。小朋友們仔細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鋭角?哪些角是鈍角?並説出原因。 3、出示兩道判斷題:(課件板演比較的方法) A、下面圖形中哪些角是鋭角? B、下面圖形中哪些角是鈍角? ②、寫有“最”的方形寶盒。 出示兩部分的內容。(課件板演) A、用角描述圖形。如:紅領巾是有2個( )和1個(? )組成的。 B、用同樣的方法描述教室裏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個直角組成的。(小組自由發言,限制發言的時間為1分鐘) 4、小組合作完成三部分內容,限制時間。關注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任務、時間的合理統籌。 A、拼一拼。把小組內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鋭角和大小不等的鈍角。 B、畫一畫。以固定點為頂點分別畫一個鋭角和鈍角, C、折一折。用紙張折出一個鋭角和一個鈍角。 四、總結,深化階段。 ①、小組內講解什麼樣的角是鋭角?什麼樣角是鈍角? ? ②、體會,在我們做早操時,經常有兩臂的運動,想一想,兩臂伸展到什麼程度時是鋭角,什麼程度時是鈍角,什麼時候又是直角。 五、課堂練習作業p39第1、2、3題,小組校對 第二課時平移和旋轉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41~43頁? 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情景,讓學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讓學生通過觀察、分類、對比,初步瞭解物體的平移和旋轉的變換特徵;初步會判斷圖形的平移和旋轉。 2、會在方格紙上平移簡單的圖形。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能正確説出圖形平移的距離。 教具準備:課件、學具。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 今天我帶大家到遊樂園學習數學知識―平移和旋轉。(課本第37頁的彩圖) ?二、新授課 1、感知平移與旋轉現象 (1)看一看,説一説遊樂園裏有哪些遊樂項目? (2)這些遊樂項目是怎樣運動的? (3)根據遊樂項目不同的運動,可以分幾類類?怎麼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麼困難再在四人小組裏交流一下。 ? 2、初步瞭解平移和旋轉的特徵。 ? (1)説一説分類的理由 A:平移:火車沿筆直的軌道行駛、纜車沿筆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體都是沿着一條直線運動的,這種運動就叫做什麼? B:旋轉:大風車、摩一輪等都是繞着一個點或一個軸為中心做圓周運動的,這種運動叫做什麼? (2)舉生活中的實例,進一步瞭解平移、旋轉特徵。 (3)用學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轉運動。 小結:通過觀察,舉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體平移現象和旋轉現象,瞭解平移和旋轉的特徵。 3、練習(課件出示P41頁方格圖) (1)要把小房子向上平移1格,怎麼移呢?(學生動手在學具上移) (2)如果把它向上平移5格,會移嗎? (3)如果把它向右平移7格,你們會移嗎?(學生動手在學具上移) (4)教師演示,學生回答。(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5)教師演示,學生回答。(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6)如果把它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你們會移嗎? (7)判斷哪一條小船是向右平移4格後得到的?(課件出示課本P43頁第一題) (8)哪幾條魚可以通過平移與紅色小魚重合?(課件出示課本P44頁第4題) 二、綜合練習1、? 下列現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轉?(課本P43頁第三題) 2、欣賞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 全課總結:今天這節課你學會哪些新知識?還有什麼問題?用哪些方法學會的這些新知識。 三、課後活動? 應用平移和旋轉做運動。 第三課時? 剪一剪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46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剪出連續的對稱圖案。 2、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3、培養學生邊思考邊操作的良好學習品質。 4、讓學生剪出漂亮的圖案,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能剪出各樣圖形。 教具準備:彩紙數張,剪刀一把、鉛筆等。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老師知道你們都喜歡剪紙,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剪一剪。 二、探索新知 1、猜一猜,老師這裏有一張紙,把它對摺,然後在不開口的(有摺痕)折邊畫出半個小人。請大家猜一猜,沿着畫線把它剪下來,打開會是什麼?你給它取個名字吧。 2、出示投影,看一看,一眼功夫就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對於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 那麼它成了什麼樣了?請大家説一説,怎樣才能很快剪出兩個連續的小人。 (1)小組討論,組員每人那一張紙,邊思考邊折,然後把自己的方法説給夥伴聽讓方法不同的學生進行演示,集體彙報。 a)方法1:把紙連續對摺兩次,再畫出半個小孩。 b)方法2、把紙裏外翻着折,折三次,再畫出半個小人。 c)方法3、:把紙從一端連續往裏折3次,再畫出半個小人。 d)方法4、把紙對摺一次,畫出一個完整的小人。 (2)試一試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動手試一試,在學生活動過程中,教師收集出現不同的作品。評一評,議一議好在哪裏,不好又在哪裏?及時幫學生訂正。(3)小結:看來要剪出兩個完整的連續的小人,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呢,請大家以後要注意這些問題。 3、鞏固體驗,請同學重新選擇方法,用最快的速度再剪一次。 悟規律 1、學生再活動一次,再剪一次。想一想,如果把一張長方形的紙對摺三次,能剪出幾個小孩?説理由 4、發揮想象,自主創意出示教師作品,讓學生給予評價。同時把你的作品展示給你同桌看。 三、總結評價 這節課你掌握什麼本領? 第四課時 練習課 教學目標: 1、? 通過練習能很快地辨認出鋭角和鈍角,能用自己的語言準確地描述鋭角和鈍角的特徵。 2、 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分類、比較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 教學過程: 一、回顧這單元我們學了哪些知識?小組討論彙報 二、出示投影是鋭角的在□裏畫“√,”是鈍角的在□裏畫“○” 三、下列現象,哪些是平移?平移幾格?哪些是轉動?轉動的在□裏畫√? 四、指導學生及時訂正,完成課外作業。

篇二十一: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6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6 作者:比冰還冷 出自:塵歸塵,土歸土,來處來,去處去 瀏覽/評論:58/0 日期:2010年2月7日 21:00 第六單元 克和千克 第一課時 克和千克的認識 教學內容:課本P85~86頁,及第88~89頁的第3~6題。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克。 2、在具體生活情境中瞭解用天平和枱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實際質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實際概念並理解克和千克的關係。 3、 通過從實際生活中引出質量單位的觀念,讓學生認識到質量單位與時間生活是緊密聯繫的,在時間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學重點:1、 掌握質量單位:克、千克。 2、 掌握克和千克的換算關係:1千克=1000克。 教學難點:建立克和千克的時間概念,並理解克和千克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數學教課書,和一隻筆,提問:哪個重有些? 2、肯定學生的回答,並讓學生“掂一掂”,然後讓學生説説有什麼樣的感覺。 3、從剛才的實踐得出結論:物體有輕有重。板書課題。 二、觀察、操作領悟新知 1、出示主題掛圖,物體的輕重的計量。觀察主題掛圖。 (1、)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幅圖畫的是什麼? (2、)這幅圖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説什麼? (3、)前幾天,老師讓大家廣泛收集、調查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物品的`質量,我們現在來交流以下好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單位來表示。 (4、)在學生説的同時,老師拿出有準備的東西展示。 2、克的認識。 (1、)提問:通過調查我們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質量,你們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嗎?要知道物品的質量,應該怎麼辦呢? (2、出示天平,簡單介紹天平的結構,並説明使用方法。 (3、)將一個2分皮放在左邊盤內。1克砝碼放在右盤內,讓學生觀察。 提問:你們發現了什麼?這個2分皮重多少克?板書:克 (4、)“1克有多重?”我們來掂一掂好嗎? 3、千克的認識。 (1、)出示盤稱。大家認識這稱嗎? (2、)看看盤稱的使用方法。現在要稱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誰能當售貨員來稱一稱? (3、)現在先掂一掂自己的書包有多重?估計有幾千克,然後用稱一稱。 (4、)剛才大家都説了,一袋鹽中農500克,那兩袋呢? (5、)板書: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較,請同學們猜一猜,誰重? 板書? 1000克=1千克 齊讀: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測評。 1、完成教材第88頁第3題。 2、完成教材第89頁第4題。 3、完成教材第89頁第5題。 4、完成教材第89頁第5題。 四、全課總結。今天你學習了什麼,有什麼收穫? 第二課時? 稱一稱 教學內容:課本第87~89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稱一稱”的實踐活動,親自感受1課和1千克的實際質量。 2、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加深質量單位的理解,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質量單位與實際生活是緊密聯繫的,在實際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創新意識。 4、培養學生與他人的合作意識和分工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1、進一步瞭解克和千克的質量單位概念。 2、能夠用老師提供的稱,來稱量物體質量。 教學難點:鞏固對質量單位實際概念是認識。 教學準備:天平,盤稱,適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人新知。 請同學們想一想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二、實踐、操作領悟新知 1、稱一稱。 (1)我們通過調查,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質量。如果想知道同學們帶來的水果蔬菜的質量,可以用什麼方法? 要稱我們就要用到什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幾種常見的稱。這些稱各有什麼用途? (2)下面我們來重點實踐一下生活中最常見的盤稱和電子稱。 出示掛圖稱水果、蔬菜。 1千克蘋果有多少個?能把書中的蘋果數一數嗎?你們想自己稱一稱嗎? (3)分組活動。 明確活動要求:各小組把自己帶來的水果、蔬菜各稱出1千克。再數一數各有多少個。 (4)剛才我們使用了盤稱稱物品的質量,是用什麼作單位?請小組長上來彙報一下本組稱的結果。 (5)通過剛才的小組活動,大家發現1千克的水果、雞蛋有幾個。魚有幾條? 2、估一估。 (1)大家能估一估你們帶來的其他日用品的質量有多少嗎?你估計的理由是什麼?把估計的結果寫到書上。 (2)稱一稱,驗證學生估計的結果。 (3)請大家看書上的圖,李奶奶從市場裏買了蘋果、雞蛋、魚,大家可以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三、教學效果測評 1、引導學生完成教材第88頁第1題。 2、引導學生完成教材第88頁第2題。 3、引導學生完成教材第89頁第7題。 四、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學到了什麼?請大家想一想,説一説。 ? ?

篇二十二: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教學目標:

1、鞏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結果同樣多。

2、初步體驗除法運算與生活實際的密切關係。

3、通過分一分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鞏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結果同樣多。 教學難點:初步體驗除法運算與生活實際的密切關係。

教學準備:○形紙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把12個蘋果平均放在4個盤中,想一想應該怎樣放?

把12個蘋果放在4個盤中,想一想應該怎樣放?

比較:這兩句話一樣嗎?不同點是什麼?(強調“平均分)

2、揭示目標。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出示教科書第10頁的例題3。

請一個同學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畫面的內容。(8個果凍,每2個一份,能分成幾份?)

2、小組合作,用○紙片代替果凍,分一分。

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分圓片。

三、師生互動,展示彙報

1、彙報,説説你是怎樣分的?(每次拿2個,拿完後看有幾份。) (也可在圖中畫圈,每個圈裏有2個,圈完後看有幾個圈。)

2、小結:這也是平均分的一種情況。

3、教材第10頁做一做。(1)第1題,擺一擺,填一填。

四、鞏固練習,分層提高。

1、完成教科書第11頁練習二的第4題。用情境圖呈現分香蕉活動。練習時,先讓學生觀察畫面,並根據畫面提供的信息和問題,確定“把多少個

義務教育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

香蕉平均分給小猴”。讓學生獨立完成分香蕉任務。然後讓學生交流分的過程和結果。

2、完成教科書第12頁練習二的第5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後,問:你是怎樣想的?注意讓學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結果,促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五、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1、這節課學習了什麼知識?還有哪些地方不懂?

2、佈置作業。練習二6-9題。

教學反思:

篇二十三: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教學目標:

1、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理解除法的意義,初步學會除法的算式和寫法。

3、認識除號,瞭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教具準備:例題4的圖片,學具。

教學過程:

一、創景設問,揭示目標。

1、師:今天大熊貓“笨笨”要請客,它到竹林裏去採竹筍,大家看圖,説説你從圖上得到了什麼信息?

提出問題:大熊貓想把12支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每盤應放幾支?請小朋友想一想。

2、出示目標:

(1)理解除法的意義,初步學會除法的算式和寫法。

(2)認識除號,瞭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提問: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是什麼意思?(強調每盤要放同樣多)

要求學生先自己動手用卡片擺一擺, 然後在小組內交流所得。

2、學生獨立分竹筍,然後彙報分的結果:先把竹筍每盤放1個,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筍按照前面的方法繼續分,直到分完為止。分的結果是每盤放3個。(鼓勵學生有多種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兩支兩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無論怎樣分,結果都是一樣的,每個盤子裏放( )支竹筍。)

三、展研結合,師生互動。

1、教師:把12個竹筍,放在4個盤子裏,就是把12個竹筍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個。把12支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每盤放三支,每盤放得

同樣多,是平均分嗎?像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用除法來計算。(板書課題:除法)

2、介紹除法算式的讀寫。

(1)以前我們學過加、減、乘法,它們都有各自的符號,今天老是再給你們介紹一個符號,它就是“÷”,讀作:除號。寫時先畫一條橫線,再上下各一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

(2)學生練習書寫除號。

2、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

教師:“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每盤放幾個?”這道題應該怎樣列式?

①要分的竹筍是幾個?(12個)把12寫在除號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幾份?(4份)把4寫在除號的後面。

③每份是幾?(是3)把3寫在等號的後面。

教師一邊説一邊板書:12÷4=3

④教師再讓學生回憶剛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樣列的?同桌互相説一説。 ⑤教師:12÷4=3這個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這個算式讀作:12除以4等於3。

⑥讓學生自己説一説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麼?讀一讀算式再互相説一説。

四、鞏固練習,分層提高

1、練習三第1題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請6名學生來抽卡,誰抽到哪一張就讀哪一張,讀得對的老師獎勵聰明星。

2、練習三第2題

學生動手擺學具並填寫算式,教師巡視。

3、練習三第3題

學生先獨立思考並解決,然後交流。

五、課堂總結。這一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教學反思: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全冊教案(認識除法的各部分名稱)

教學目標:

1、知道除法的含義,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計算。

2、通過教學活動,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培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準備:情景圖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創景設問,揭示目標。

1、分小圓片:教師拿出8個小圓片

要把這些小圓片分給另一些同學,每個同學分2個,可以分給幾個同學?接着教師讓學生注意觀察,老師是怎樣分的。使學生知道,教師把小圓片先拿2個分給一個同學(教師分的時候要同時拿出2個小圓片分給另一位同學),再拿出2個小圓片分給第三位同學,最後拿出2個小圓片分給第四位同學。也就是每2個小圓片分給一位同學,分完後問學生:分給了幾個同學?學生觀察出:8個小圓片,每個同學2個小圓片,可以分給4個同學。

想一想:剛才老師是怎樣分的?同桌的同學互相説一説。

2、出示目標。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大熊貓“笨笨”請客,它到竹林裏去採竹筍,看到那麼多它喜歡的竹筍,就禁不住多采了些。大家看圖,説説你從圖上得到了什麼信息?

1、要求仔細觀察,看看需要解決什麼問題?每4個放一盤是什麼意思?(每一份是4個竹筍)

2、大熊貓“笨笨”是怎樣分竹筍的?你能用算式來表示嗎?

3、要求學生自己動手用卡片擺一擺, 然後同一小組裏交流所得。(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對操作錯誤的同學給予個別指導)

學生分完後,教師請一個同學到黑板前面來演示分的過程。(教師要強調四個四個的分,每4個放一盤,也就是每4個為一份)

三、展研結合,師生互動

1、讓學生回顧分的過程和結果,提問:我們剛才是怎樣分的?分的結果是怎樣?

2、小結:我們分竹筍的時候,把4個竹筍放一盤,求能放幾盤?實際上就是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這種方法也叫以用除法來計算。

3、指導算式的寫法。

①竹筍的數量是20個,這是表示要分的數量,寫在除號的前面。每4個放一盤,就是每份是4,寫在除號的後面。分的結果是可以放5盤,5是分的份數,寫在等號的後面。板書,20÷4=5

②讓學生説一説除法20÷4=5表示什麼意思?(表示有20個,每4個分一份,分成了5份)

③認識除法各部分的名稱。

20 ÷ 4 = 5

被除數 除數 商

④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麼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學生思考、比較、討論。

4、小結: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了除法,就是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來計算。並認識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稱。

四、鞏固練習,分層提高

1、課本第14頁的“做一做”第1題。

提問:一共有多少個小圓片?每堆幾個小圓片?可以分成幾堆?(先讓學生動手擺一擺)

怎樣列除法算式?(要擺的小圓片是12個,除號前面寫12;每堆6個,除號後面寫6;可以分成2堆,等號後面寫2。)請一個同學讀一讀這個除法算式。(12除以6等於3)再説一説這個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麼?(把12按照每6個一份可以分成2份)可用同樣的方法完成下面兩道小題。

義務教育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

2、挑戰園地:

(1)練習三第4、5題。先讓學生畫圈一圈進行平均分,分後再填寫算式。

(2)練習三第6題:先讓學生看圖,敍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讓學生動手圈一圈,圈好後填寫算式,最後讓學生對照圖説一説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設計意圖】:設計形式多樣,富有挑戰性的練習形式,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動,營造出充滿生氣和激情的學習氛圍,滿足孩子們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維持學習新知的興趣。

五、課堂總結。這一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教學反思:

篇二十四:二年級下冊蘇教版數學教案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實踐性較強,因此,本節課的設計以實踐活動為主,一來有益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二來在實踐操作活動重更有利於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操作中感受物體的輕與重,真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來源於生活的。通過一系列的“看一看、掂一掂、吊一吊、猜一猜、稱一稱”等教學活動,讓學生理解物體的輕與重和掌握及選擇合適的判斷物體輕重的方法,同時讓學生在這個活動中感受體積大的物體不一定就重的道理。

新課伊始,開門見山,拿出孩子們常見的蘋果、水杯和氣球,頓時這幾樣簡單有熟悉的物品成為全班同學的焦點:“老師請來他們幹什麼呢?”緊接着拋出問題:氣球和蘋果比,誰比誰重,誰比誰輕呢?簡單的提問,孩子們參與度很高,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完全可以解答,用眼睛就可以看出兩個物體的輕重,氣氛非常活躍,順水推舟,就出示了課題:輕與重。為了讓跟多的孩子獲得這種學習的成就感,於是接着出示了三組生活中常見的水果,輕同學們用“看”的方法判斷物體的輕與重。承上啟下,我請同學們用“看”的方法判斷兩個盒子的輕重,這就引出了用手掂的方法,同學們你掂我也掂,掂得滿臉的開心,在巡視的過程中,有個學生疑惑的問我:“閆老師這兩個我覺得差不多重!”多好的契機啊,順勢將這個生成的疑惑拋給了學生:當兩個物體掂不出(質量差不多時)如何判斷呢,有更合適的方法嗎?通過了一系列的情境設置和討論,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掌握了判斷的新方法:藉助工具測量,培養了學生估測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研究新知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層層推進、由易到難:先用生活經驗看出物體的輕重,在沒有儀器的情況下用手掂;當重量比較接近無法憑藉手感判斷時,用身邊的工具——橡皮筋吊一吊;當物體比較大且無法掂一掂和吊一吊時,用天平稱。這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通過猜測、嘗試等活動,用學生自己的語言將思考的過程表述出來,通過這樣的實驗操作及語言的表述和不斷的問題生成及補充完善,整個教授的知識框架就逐步清晰化、具體化和完善化。

語言是思維的窗口,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更是低年級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操作活動中我便強調讓學生互相説一説自己活動的結果,通過獨立説、互相説、集體説等的形式,鼓勵他們將自己的結果進行語言描述,使學生能用數學語言準確地描述出物體的輕與重。貫穿本節課的始終,在課堂中我儘量體現興趣性、思維性、活動性和互助性的結合,為學生營造出一種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尊重學生,以此激勵他們思維的火花並將其大膽説出來共享,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對這樣或是那樣的想法及時給予肯定,當遇到嚴謹科學的問題時,我就引導學生選擇科學和便捷的方法來協助解決。

不足之處:

在“掂一掂”環節的引入過程中,我讓學生們猜兩個盒子的輕與重。做足準備的我以為他們的答案應該是“茶葉盒和鋼筆盒比,茶葉盒比鉛筆盒重”,但事實上他們的答案恰是相反的,理由是:鉛筆盒的腳上有鐵。一點點鐵就決定了他更重?不甘心的我繼續追問:你們認為呢?始終沒人反對,但是理由也説不出,跟我的預期背道而馳,此時的我有點無措。現在想來,孩子的思維很多時候都不會按着我們大人的邏輯出牌,他們的答案總是讓我吃驚!這讓我深刻的體會到教具的選擇一定要謹慎,對比物體之間儘量要找準變量和不變量。其二,在本課內容的教授過程中,沒有清晰的闡釋出“沒有的方法,只有最合適的方法”。即,在引出比較物體輕與重的新方法及方法的比較時,不應該獨立地説哪種方法好或不好,而應該重點強調要根據比較物體的不同選擇最合適的方法。

篇二十五:二年級下冊《時分秒》數學教案

二年級下冊《時分秒》數學教案

教學目標:

1、能夠準確地讀出幾時幾分;知道某個時刻時針、分針在鐘面上的位置。

2、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理解1時=60分

3、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初步建立時、分、秒的量感,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4、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認識時間單位,準確讀出鐘面時間。

教學難點:

準確讀出幾時幾分,會用電子錶表示方法和幾時幾分的表示方法表示時間。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時鐘教具

教學過程:

一、引入(情景)

同學們你們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小白兔失敗後非常後悔,決心以後再也不驕傲了,有一天他又碰到了老烏龜,他們決定繞着這些樹圍成的圈再進行一場比賽,我們一起喊口令,讓他們同時開始“預備、開始……”

比賽結束了,烏龜跑了多少?兔子跑了多少?

一共有幾個空擋

他們跑的路程不同,但是時間怎麼樣啊?(他們同時起跑同時停,跑過的`路程怎麼樣?)這個龜兔賽跑的場面像我們生活中的……:鐘錶

鐘錶告訴我們什麼?怎樣才能認識和掌握時間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時和分。

二、過程

1、課本20頁投影。(分針、時針的認識)請你説説鐘面上有什麼?

學生交流。

師總結:較短的指幾時的針叫時針;較長的指幾分的針叫分針。

2、再觀察一下鐘面上有幾個大格,每個大格里有幾個小格;鐘面上共有幾個小格。(小組合作、交流)

師:5格5格數共有____小格,(5、10、15、……60),分針走一小格是___分,分針從12到1是___分,從12到4是___分,從12到9是___分,分針走一圈是__分

師:時針從12到1走了___大格,經過___小時。從12到3走了___大格,經過___小時。讓學生得出時針走一格就是一小時的結論。

請學生舉例説説時針走幾格經過幾小時。

師:實際生活中,分針和時針都是在同一桌面上同時同向轉動的,只是它們快慢不同。(多媒體或教具演示:分針轉一圈時時針的變化)

學生觀察得出結論: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大格

分針走一圈是60分,時針走一大格是一時

一時=60分,60分=一時

3、師:你知道一分鐘有多長嗎,讓我們來感受一下吧。(音樂)

你能在一分鐘裏做多少事情?(生交流)

抓緊一分鐘,我們能做很多事情。

看看在一分鐘裏你能完成幾道口算題。(生操作、交流)

我們要珍惜每一分鐘。

師:我們上一節課幾分鐘?課間休息幾分鐘?再加幾分鐘就是一小時?

4、認識鐘面(教具)

A、找找整時的相同點

生:討論、交流

結論:分針指向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

B、幾時幾分的認識

在教具上撥出4:15、3:20、10:34讓學生辨別

師:你是怎樣看的?

生1:先看分針、再看時針

生2:先看時針、再看分針

總結:通常先看時針確定幾時、再看分針,分針從12開始走過幾格就是幾分

5、我們除了知道怎麼看時間還要知道怎樣表示時間,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學吧。

方法一:幾時幾分的表示方法

方法二:電子錶的表示方法

總結:如果分鐘數不到10,在使用電子錶的表示方法時,在分鐘數的前面要加“0”,通常習慣讀作“3時零5分”

三、鞏固練習

1、教師説一個時間,學生在學具上撥

2:30 5:17 12:05 1:55

2、用教具撥出不同時間,請學生在黑板上用兩種方法表示

四、拓展

兩種計時制:12小時計時制和24小時計時制

練習:請將下列各時間轉換成24小時計時制

上午9:54 下午16:45

上午11:30 晚上10:30

午夜12:25

五、課堂小結

你收穫了什麼?

篇二十六: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教學目標:

1、體會乘除法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2、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體會乘除法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

1、同學們,你們喜歡參加運動會嗎?你知道為什麼要舉行運動會嗎?

2、今天老師把你們帶到運動場上,觀看運動會好不好?出示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畫。你知道運動場上有哪些比賽項目嗎?

(1)有參加賽跑的'。

(2)有跳遠的。

(3)有拔河的。

3、與同桌互相説説,從圖上你知道了什麼?

4、你想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根據圖意和所給的數字,你能提出有關乘除法的問題嗎?你是怎麼想的?怎麼列式?

1、每組4人,24名運動員賽跑,分幾組跑完?

24÷4=6(組)

2、每人跳3次,一共跳了21次,參加跳遠比賽的有幾人?

21÷3=7(人)

3、每隊9人,兩隊共有多少人?

9×2=18(人)

4、一堆氣球有5個,4堆氣球有幾個?

5×4=20(個)

5、一瓶水3元,3瓶水需要多少元?

3×3=9(元)

三、鞏固提高。

1、練一練。第一題。

(1)看圖,把問題敍述完整。

(2)獨立解答。

(3)交流怎麼用口訣試商。

(4)彙報每道題的做法及應用的乘法口訣。

2、練一練。第二題。

(1)獨立解答。

(2)彙報每道題的做法及應用的乘法口訣。

3、練一練。第三題。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篇二十七: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第一單元、長度單位

教學內容: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會用米、釐米量,認識線段量、畫線段。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4、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釐米)。

能力點: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5、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

德育點: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樹立自信心。

6、養成認真、一絲不苟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7、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

教學難點: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釐米)。

8、建立長度觀念,會初步的估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1~3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釐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能力點: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釐米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各種尺子、硬幣、回形針、稜長1釐米的正方體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媽媽需要買一截鬆緊帶,需要多長呢?老師量過了,和你們桌上的小棒一樣長,請每個小組選擇一種實物量一量。

學生彙報量的結果。

問:奇怪了,同樣長的鬆緊帶,可你們量出的結果怎麼不一樣呢?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用什麼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認識1釐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觀察,彙報。

A、數,按順序讀一讀。問:最左端是幾?尺子上的零表示什麼?叫零刻度。

B、線,有長有短,叫刻度線。

C、字母“cm”,表示釐米,釐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

一釐米有多長?(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釐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釐米。還有哪段是1釐米?你發現了什麼?(每一大格都是1釐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

用手比劃一下1釐米是多長。閉上眼睛想一想1釐米有多長。

2、認識幾釐米。

師:我們知道1釐米有多長,那2釐米、3釐米……又是多長?

問:2個1釐米是幾釐米?4釐米裏有幾個1釐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釐米的一段嗎?

3、用釐米量。

舉起藍紙條,估計一下他大約是幾釐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書上。

量鬆緊帶的長。

三、拓展運用:

1、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説明理由。

(1)沒對準0刻度線的。

(2)正確的。

(3)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到0刻度線,怎麼辦?

3、小組合作量指定物體長度。

4、老師想量手腕一圈的長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嗎?(介紹各種尺子)

5、選擇尺子和自己感興趣的物體量一量。

課外蒐集資料:你還知道哪些長度單位?在古代,沒有尺子時,人們用什麼進行測量?(手腳)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長度。

課後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4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2、會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單位的工具進行測量。

3、根據1釐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釐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釐米。

能力點: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根據1釐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釐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釐米。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米尺、軟尺。

篇二十八: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一、導入新課探究新知。

1、多媒體出示“小熊開店”的動畫情景。

2、今天小熊的超市開張可熱鬧了,店裏的商品真是樣樣齊全,還有小朋友門特別喜歡的物品,看看都有那些物品,價錢是多少?

3、來了幾位顧客看看他們買什麼?

4、提出問題:小狗買4輛坦克需要幾元?

(1)你們能幫幫小熊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錢嗎?

(2)學生彙報,老師板書:5×4=20(元)

(3)你能説説你是怎麼算出來的嗎?

(根據乘法口訣四五二十。)

5、小貓拿了20元錢也準備買坦克,請你們再幫它計算能買幾輛坦克好嗎?

(1)學生列式老師板書:20÷5=

(2)為什麼這樣列式,你能説出理由嗎"?

(3)你是怎樣想商的,請你們各小組討論一下。

(1輛5元,2輛10元,3輛15元,4輛20元,

所以20÷5=4,商是4。)

(先想5×?=20再想口訣?五二十,四五二十,所以商是4。)

(4)同學們想的都很好,那你們覺得用那一種方法好呢?(用乘法口訣計算比較好。)為什麼?

6、對了,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用乘法口訣求商。(老師板書課題)原來用口決求商這麼好,我們來試一試好不好?

老師出示題,學生説出商並説出相應的口訣。

二、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1、天就要下雨了,小螞蟻正忙着般家呢,他們幹什麼?你能算出需要幾隻螞蟻運完嗎?

學生獨立完成在集體交流27÷3=9(只)

2、數學遊戲小鳥找家。

(1)遊戲規則:有着四個鳥籠,每個鳥籠上都有一句乘法口訣,一些同學得手上有一道除法算式,應用那句口訣求商,就把算式卡片貼在相應的鳥籠上。

(2)一羣小鳥出去捉蟲子,天黑了他們找不到家了,你們能幫他們找到家嗎?

(3)學生集體活動全班進行檢查。

3、數學遊戲二接力賽。

(1)遊戲規則;7個小組代表7種動物如:小鹿隊,小兔隊,等等,黑板上有7組除法計算題每小組同學依次上台計算看那組同學做得最快就獎給那組同學一個獎盃。

(2)森林的動物們要舉行一次接力賽,你們想不想參加?那我們現在就開始吧,各小組準備。

(3)學生進行比賽後講評。

三、課堂小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麼?

最新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二十九: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總複習

教材説明 本單元的複習包括本冊所學的主要內容。複習共分為七部分:表內除法,萬以內數的認識,萬以內的加、減法,克和千克,圖形與變換,解決問題,統計。本學期所學的“找規律”內容,目的是開闊學生的思路,不作為基本要求。因此,在總複習沒有單獨安排複習,只是在練習中帶着練習。 總複習的編排注意突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繫,便於在複習時進行整理和比較,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如把數概念、計算和解決問題分別集中起來複習。這樣便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本學期分散學習的各部分知識,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單元的.重點是複習表內除法,萬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以及根據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下面就各部分內容的複習作一簡要説明。 1.“表內除法”的複習。 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對除法的意義和計算已經比較熟悉了。教材中安排了兩道題,分別對除法的意義和計算進行總複習。目的是使學生清楚什麼樣的實際問題要用除法解決,同時,使學生能比較熟練地進行除法計算。 2.“萬以內數的認識”的複習。 萬以內數認識的重點是數的讀、寫和數的組成。教材分別安排題目進行復習。另外,結合實際數據,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準確數與近似數不同,知道近似數的作用,從而對數有更全面的認識。 3.“萬以內的加、減法”的複習。 本學期所學的萬以內的加、減法計算與100以內的加、減法有很多聯繫。因此,這部分內容複習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對於每一個計算的問題,學生應能根據已學知識正確計算。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另外,還要特別注意對學生估算意識的培養。 4.“克和千克”的複習。 這部分內容的重點是讓學生能夠形成對克和千克的觀念,知道它們的作用,並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正確的單位。 5.“圖形與變換”的複習。 本學期所學的圖形(鋭角和鈍角)與變換(平移和旋轉)都是實際情境中學習的。因此,複習的重點也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對圖形和變換進行描述,加深對這些知識的認識。從而培養學生有意識地用數學語言表達生活中現象的意識和習慣。 6.“解決問題”的複習。 培養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是國小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通過本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根據情境中給出的資源(條件),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本單元的複習中,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重點是使學生能夠根據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正確選擇解決方法。對同一問題的解決方法不止一種,不要求學生都掌握,只要學生用一種自己喜歡的方法正確解答即可。 7.“統計”的複習。 統計知識複習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對數據的分析能力。 ?

篇三十:人教版國小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2.進一步培養“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初步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課件、方案表格。

教學過程:

一、春遊導入,激發興趣

(師生欣賞本校上屆春遊的活動圖片,激發興趣)

1.師:同學們,春遊好不好玩呀?你們想去嗎?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學校正準備組織同學去春遊 呢!瞧,二(1)班已經開始報名啦!(出示主題圖)他們也像你們那樣,可想去春遊呢!你在這裏能找 到哪些信息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各種條件)

2.揭示課題 師:如果讓你來選擇的話,你打算怎樣幫他們班派車呢?(出示課題)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自主學習,初步完成“25人派車方案” 獨立思考,然後想出一種到兩種方案寫在表格裏,看誰想的方案多。

2.小組交流想法。 (1)組長分工,各施其職。 (2)組織討論,交流組員各自的想法。(和組內的同學説一説自己的想法)

3.小組彙報,全班完成“25人派車方案” 有哪個組的同學願意將自己的方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根據學生的彙報,教師補充完善板書)

4.兩人討論:你認為哪一種派車比較合理?為什麼?

師:這麼多種派車的方案,你認為哪一種派車比較合理?和同學説説原因。(儘量讓學生多選擇自己的 觀點,並説明原因) 教師小結:同學們能利用有餘數的除法來解決派車這一問題,而且還知道座位空得越少越合理,真 是了不起!看看來我們班的同學都很有節約的意識!

三、鞏固與實踐

1.可以怎樣租船? 師:同學你們知道嗎?這次春遊大隊部為我們準備的節目可豐富啦!想看看都有哪些嗎?(出示划船、 碰碰車、小火車等項目)瞧,多好玩呀!如果二(1)班有29人要參加划船活動,他們可以怎樣租船呢? 出示:二(1)班有29人要參加划船活動,大船每艘限乘6人,小船每艘限乘4人,他們可以怎樣租船? 你認為怎樣租船比較合理呢?(學生獨立完成,對有困難的同學個別輔導或允許在小組內交流,最後投 影反饋)

2.可以怎樣坐小火車? 師:同學真能幹,瞧,二(3)班的同學也請我們幫忙來啦! 出示:我們班有31名同學要坐小火車,大車廂每節限乘4,小車廂每節限乘2人,可以怎麼坐小火車? (學生獨立完成,對有困難的同學個別輔導或允許在小組內交流,最後投影反饋)

3.可以怎樣坐碰碰車? 師:我們班的男同學可喜歡玩碰碰車啦!瞧,已經有19名同學在排隊等候呢!大碰碰車每輛限乘2個,小 碰碰車每輛限乘1人,我們可以怎樣坐碰碰車呢? (學生獨立完成,對有困難的同學個別輔導或允許在小組內交流,最後投影反饋)

四、生活中的數學(課外延伸)

師:同學用有餘數的除法一下子就解決了那麼多的數學問題,真了不起!其實,在我們的身邊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生活問題,你能找一找,和同桌説一説嗎?比一比誰找的問題最多!

五、全課小結

師:同學們,今天你學會了什麼?能把你的收穫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嗎?(先和同桌説,然後指名説)

篇三十一:人教版國小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應用意識,

2、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增強自信心。

重點難點:

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理解有餘數除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具準備: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我們已經掌握了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學會了用有餘數除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今天我們就用所學知識繼續來解決“派車”這個問題。

板書:派車

二、探索新知

1、先讓學生觀察本題的情境圖,理解圖意,找出必要的信息,

提問:從圖中你得到哪些信息?指名學生回答。 (有25人要乘車,小汽車限乘3人,麪包車限乘8人)

2、再讓學生獨立思考:

(1)可以怎樣派車?

(2)你認為怎樣派車比較合理?

3、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全班集體交流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如第(1)小題解決方法有:

(1)派4輛麪包車;

(2)派3輛麪包車,1輛小汽車;

(3)派2輛麪包車,3輛小汽車;

(4)派1輛麪包車,6輛小汽車;

(5)派9輛小汽車。 以上五種派車方案學生只要説出其中一種就可以了。

4、在引導學生探究第(2)小題的解決方法時,要求學生要説出道理,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充分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學生只要説得有道理就可以。

如:要想派車輛數少一些,便於管理,而且每輛車坐得寬敞些,就派4輛麪包車;要求沒有空座,就派2輛麪包車,3輛小汽車。 …… 讓學生用“試一試”中表格的形式呈現答案。

三、鞏固練習

第9頁“試一試” 讓學生獨立填寫後集體訂正。

篇三十二:人教版國小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計數單位“百”和“千”。初步理解每兩個相鄰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係。

2.藉助計數器掌握三位數的數法,並且在數數中加深對“十進關係”的理解。

3.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4.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啟蒙教育。

教學重點 認識計數單位“百”和“千”,會正確地數三位數。

教學難點 理解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十進關係。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計數器、例1中一、十、百、千掛圖、學生每人準備一個計數器。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1.觀察下面每組數是怎樣數的?

(1)71、72、73、74、75、76、……。

(2)49、59、69、79、89、99、……。

第(1)小題是一個一個地數,第(2)小題是十個十個地數。

2.99是幾位數?再添一個是多少?

二、揭示課題

100是幾位數?100以後的三位數該怎樣數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三位數的數法”。(板書課題:三位數的數法)

三、教學新課

1.教學例1。

(1)教學“一個一個地數,10個一是十”。

①多媒體顯示一個“正方體”,問:這是什麼?幾個小方塊?

教師貼出1個小方塊的實物圖,並板書:一

②逐個顯示小方格,讓學生一個一個地數,從1數到10(這時進行多媒體動態演示:10個小方格靠攏成為一條)。提問:多少個一是十?十里面有幾個一?

教師在小方塊的實物圖左面貼出一個木條實物圖,並在下面板書“十”。

③剛才我們是幾個幾個地數?多少個一是十?

板書:一個一個地數,10個一是十;

(2)教學“一十一十地數,10個十是一百”。

①提問:現在屏幕上有一個十,我們能不能一十一十地數呢?

②隨着屏幕上木條逐個出現,學生一十一十地數,當數到九十時,老師提問:幾個十了?再添1個十是幾個十?是多少?

隨着學生的回答,教師貼出“一百”的木塊實物圖,並板書:一百。

③我們是幾個幾個地數,多少個十是一百?

板書:一十一十地數,10個十是一百;

(3)教學“一百一百地數,10個一百是一千”。

①現在我們能不能一百一百地數呢?(板書:一百一百地數。)

②誰能一百一百地往後數?

學生數數時,屏幕上逐層出示木塊圖,當數到九百時,提問:再添一個百是幾個百?是多少?板書:10個一百是一千。

隨後貼出“一千”的木塊實物圖,板書:一千。

③多媒體快速重現從一百數到一千的動態畫面,強調“10個一百是一千”,並進行板書:10個一百是一千。

以上教學過程,貼圖形成如下板書:

(4)進一步認識計數單位“百”和“千”,理解“相鄰”的含義。

“百”和“千”是我們新認識的計數單位,它們是互相挨着的鄰居,所以我們説它們是相鄰的計數單位。(板書:相鄰)

想一想:“百”和哪個計數單位也是相鄰的?“十”和哪個計數單位相鄰?

(5)理解“十進關係”。

十里面有10個一,10個一是十,我們就説十和一是十進關係。(板書:十進關係)

一百里面有幾個十?10個十是多少?百和十是什麼關係?

百和千是什麼關係?為什麼是十進關係?

以上過程,形成如下板書:

你能用一句話概括每相鄰計數單位之間是什麼關係嗎?

(6)教師簡要小結:一、十、百、千都是計數單位,它們每兩個相鄰計數單位之間都是十進關係。今後可以根據需要,用不同的計數單位數數。

2.教學例2。

(1)初步瞭解計數器。

仔細觀察計數器,從右邊起第一位是什麼位?第二位呢?百位是右起的第幾位?請你在自己的計數器上找出千位。

(2)出示例2第(1)小題。

教師在計數器上演示,邊撥珠邊數數,一百零一、一百零二、……,當數到一百零九時,提問:再撥一個珠子該怎麼數?

教師邊撥珠邊説明,再加一個珠子時,個位上就有10個一,10個一是十,這時要撥去九,進上一。

當撥到一百一十九時,教師提問:接下去該怎麼撥?一百一十九後面的數是多少?

學生在自己的計數器上再練習一遍,要求邊撥珠邊數數。

(3)出示例2第(2)題。

重點講清從一百九十九到二百的撥珠過程,引導學生觀察這時各個數位出現的變化。

3.學生看書,質疑問難。

四、鞏固練習

1.教材第22頁例2下面的做一做。

採取邊練邊講的形式進行,注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2.練習六第1題。

五、課堂小結

提問:(1)本節課學習了什麼內容?

(2)通過本節課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六、佈置作業

1.10個一是( ),10個十是( )。

10個一百是( ),10個一千是( )。

六百九十九前面一個數是( ),後面一個數是( )。

和八百相鄰的兩個數是()和()。

2.從六百七十八數到八百一十。

七、思考練習

有30個桃,最少拿出幾個後,就正好平均分給7個同學?

篇三十三: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數學教案

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數學教案第三節:除法的含義及讀寫法

教學目標:

l.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懂得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2.使學生初步學會除法的算式和寫法。

教具準備:教科書第18頁的例題4的圖片,學具。

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新課

1.出示12個竹筍和4個籃子。

再出示題目: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每盤可以放幾個?

提問: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是什麼意思?(強調每盤要放同樣多)

學生獨立分竹筍,然後彙報分的結果:先把竹筍每盤放1個,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筍按照前面的方法繼續分,直到分完為止。分的結果是每盤放3個。

小結:把12個竹筍,放在4個盤子裏,就是把12個竹筍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個。 教師:像這樣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或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屬於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問題,都是平均分,在數學上我們用一種新的方法——除法來表示。(板書課題:除法)

二、新授課

1.以前我們學過加法、減法、乘法的符號,那今天我們學習除法,除法的符號是“÷”。 指導書寫:寫除號時,先畫一短橫,上下各一點,橫線要平直,上下兩點要對齊。

2.出示教科書第18頁的例題4。

教師:“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每盤放幾個?”這道題應該怎樣列式? ①要分的竹筍是幾個?(12個)把12寫在除號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幾份?(4份)把4寫在除號的後面。

③每份是幾?(是3)把3寫在等號的後面。

教師一邊説一邊板書:12÷4=3

④教師再讓學生回憶剛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樣列的?讓同桌的同學互相説一説。

⑤教師:12÷4=3這個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這個算式讀作:12除以4等於3。

⑥讓學生自己説一説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麼?並讀一讀算式。再互相説一説。

3.出示:15÷3=5

教師:請一個同學讀一讀這個除法算式。(15除以3等於5)

請一個同學説一説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麼?(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這一節課學了什麼?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18頁的做一做。

提問:一共有多少塊餅乾?平均分給幾個人?每人分幾塊?怎樣列除法算式?(要分的餅乾是18塊,除號前面寫18;平均分給3個人,除號後面寫3;每人分6塊,等號後面寫6)請一個同學讀一讀這個除法算式。(18除以3等於6)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麼?(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6)

通過讓學生平均分、寫算式,再次體會除法的意義和鞏固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可用同樣的方法完成下面兩道小題。

2.完成教科書第20頁練習四的第1題。

練習時,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學生練習的機會。同時,注意採用“開火車”“接力賽”“抽卡遊戲”不同形式組織練習,讓學生在愉快的練習活動中掌握知識。

3.完成教科書第20頁練習四的第2題。

先讓學生依據題意用學具卡片分一分,並交流分的結果。之後,讓學生填寫除法算式,並對照分蘋果活動説出除法算式的實際含義。促使學生體會除法的意義。

提問:每隻小熊分的同樣多是什麼意思?(平均分成2份)誰會列算式?為什麼這樣列算式?(因為是把6粒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所以把要分的蘋果的個數寫在除號的前面,平均分給2只小熊,把平均分的份數寫在除號的後面,每一份是3,3寫在等號的後面。)

4.完成教科書第20頁練習四的第3題。

讓學生討論後寫算式,並説一説為什麼這樣列算式?(因為它是把10個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事。因此把要分的西瓜的個數10個寫在除號的前面;平均放在2個籮筐中,把平均分的份數2寫在除號的後面,每一個籮筐中裝5個,5寫在等號的後面。讓學生在練習中進一步瞭解除法的意義,鞏固對除法算式的認識。

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數學教案第四節:認識除法的各部分名稱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懂得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計算。

2.使學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稱。

教具準備:教科書第19頁的例題5的圖片,學具。

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新課

1.教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除法的初步認識。

2.分小圓片:教師拿出8個小圓片

要把這些小圓片分給另一些同學,每個同學分2個,可以分給幾個同學?接着教師讓學生注意觀察,老師是怎樣分的。使學生知道,教師把小圓片先拿2個分給一個同學(教師分的時候要同時拿出2個小圓片分給另一位同學),再拿出2個小圓片分給第三位同學,最後拿出2個小圓片分給第四位同學。也就是每2個小圓片分給一位同學,分完後問學生:分給 10

了幾個同學?學生觀察出:8個小圓片,每個同學2個小圓片,可以分給4個同學。

想一想:剛才老師是怎樣分的?同桌的同學互相説一説。

二、新授課

1.出示教科書第19頁的例題5。

(1)教師:每4個放一盤是什麼意思?(每一份是4個竹筍)

(2)用自己的學具動手擺一擺20個竹筍,按每4個放一盤,可以放幾盤?(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對操作錯誤的同學給予個別指導)

學生分完後,教師請一個同學到黑板前面來演示分的過程。(教師要強調四個四個的分,每4個放一盤,也就是每4個為一份)

(3)讓學生回顧分的過程和結果,提問:我們剛才是怎樣分的?分的結果是怎樣?

小結:我們分竹筍的時候,把4個竹筍放一盤,求能放幾盤?實際上就是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這種方法也叫以用除法來計算。

(4)指導算式的寫法。

①竹筍的數量是20個,這是表示要分的數量,寫在除號的前面。每4個放一盤,就是每份是4,寫在除號的後面。分的結果是可以放5盤,5是分的份數,寫在等號的後面。

板書,20÷4=5

②讓學生説一説除法20÷4=5表示什麼意思?(表示有20個,每4個分一份,分成了5份)

③認識除法各部分的名稱。

20 ÷ 4 = 5

被除數 除數 商

(5)小結: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了除法,就是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來計算。並認識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稱。

2.練習;教科書第19頁的做一做的第1題。

提問:一共有多少個小圓片?每堆幾個小圓片?可以分成幾堆?(先讓學生動手擺一擺) 怎樣列除法算式?(要擺的小圓片是12個,除號前面寫12;每堆6個,除號後面寫6;可以分成2堆,等號後面寫2。)請一個同學讀一讀這個除法算式。(12除以6等於3)再説一説這個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麼?(把12按照每6個一份可以分成2份)可用同樣的方法完成下面兩道小題。

3.練習。教科書第19頁的做一做的第2題。

讓學生自己説一説,再同桌的互相説一説。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20頁練習四的第4題。

要分的糖葫蘆有幾串?那被除數應該寫幾?每個小朋友2串糖葫蘆,表示什麼?(做的時候讓學生把每2個用鉛筆圈一圈)除數應該寫幾?可以分幾個小朋友?商應該寫幾?

完成後要學生説一説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麼?

2.完成教科書第21頁練習四的第5題。學生獨立完成後,教師講評。

3.完成教科書第21頁練習四的第6題。

要求學生認真讀題,用自己的話説一説題目的意思,然後再列式。

篇三十四: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數學教案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轉這中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2、通過學生的操做體會旋轉,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感知旋轉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揭示課題

這些運動還是平移現象嗎?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樣的現象。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題3,觀察這些遊樂項目,它們有什麼共同點?

它們都是圍着中心轉動。

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這樣的現象嗎?

扇葉的轉動是旋轉現象。

旋轉門是旋轉現象。

請伸出你的手,模仿一下這些旋轉現象。

三、知識應用

1.下面的現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轉?

2.用教材第121頁中的學具照樣子做陀螺。

陀螺上的每個點轉出來是什麼形狀呢?想象一下,再轉一轉。

和你想的一樣嗎?你也可以自己設計一個不同的陀螺,看看能轉出什麼美麗的圖案。

4. 我們冬天看到的美麗雪花,也和今天認識的旋轉現象有着密切的關係。 3.你能利用這一片花瓣,通過旋轉,製作出一朵美麗的花嗎?

四、課堂作業

作業:第34頁練習七,第8題。

第35頁練習七,第9題。

教學反思:

篇三十五: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數學教案

教學目標:

1、能夠用軸對稱圖形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感受到圖形的運動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練習,感受數學美。

教學重難點:摺紙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生活中的數學

今天,我們要用這些知識來幫我們解決問題。

旋轉平移 對稱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題:

你能剪出像右面這樣手拉手的4個小人嗎?

2.你想到了什麼?

每個小人都是對稱圖形。

要剪出4個一樣的小人,還不能剪斷。

3.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1)先試試1個小人怎麼剪。

2)畫的時候要仔細思考,怎麼樣既不剪出半個小人,還能讓剪出的小人手拉手。

4.嘗試解決,彙報交流

看來摺紙的方法不止一種,但剪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呢?

要注意:對摺的地方不要剪斷,那裏是小人身體連接的地方。

5.拓展延伸

想要剪出8個手拉手的小人,需要對摺幾次?16個手拉手的小人呢?

三、知識應用

你能剪出像下面這樣的圖形嗎?我們還採用對摺,再對摺的方法,可以嗎?那該怎麼折呢?動手試一試吧!

仔細觀察我們剪出的兩組手拉手的小人,這裏面藏着我們學習過的對稱、平移和旋轉嗎?

四、課堂作業

作業:第35頁練習七,第11題。

第36頁練習七,第13題。

教學反思:

篇三十六: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北師大版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初步認識角和平行四邊形,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能力目標:增強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

情感目標:認識到圖形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重、難點

1、用電子圖(格子圖)畫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

2、圖形知識的應用

三、教學過程

(一)角

1、特點:1個頂點。2條邊

2、分類

鋭角:比直角小。

直角:三角板上有一個直角。

鈍角:比直角大。

3、判斷角的方法

和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二)四邊形

1、長方形特點

①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

②在一個長方形中畫一個的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邊長就是長方形的寬。

2、正方形特點

四條邊都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

3、平行四邊形特點

對邊相等,對角相等。

(三)基礎練習

1、 一個角有()個頂點,紅領巾有()個角。

2、 所有三角形都有()個角,()條邊。

3、()和()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4、正方形的( )邊都相等,長方形()邊相等,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四個角都是()。

5、把鋭角、鈍角、直角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一排。

6、數學書95頁第5題(獨立完成,交流彙報)

7、數學書第95頁第6,7題,(獨立完成,交流彙報)

(四)變式練習

判斷?

1、用放大鏡看直角,直角變大。

2、角的兩條邊越長,角越大。

3、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

4、長方形的對邊相等,只有兩個角是直角。

5、平行四邊形有4條邊,4個角,對邊相等。

問答題?

在一個長3釐米,寬2釐米的長方形裏面畫一個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釐米?

操作題?

1、在點子圖中畫一個長方形、一個正方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

2、以給出的點為頂點,畫一個鋭角。

3、在給定的邊上畫一個鈍角。

(五)提高練習

1、在一張長方形紙上只剪一刀,剩下的圖形可能有幾個角?

2、數一數,下圖中有幾個角?

篇三十七: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北師大版

一、教學目標

1、能用所學額統計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體會統計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3、體會統計的必要性,經歷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

4、培養學生初步的描述、分析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會進行簡單的統計

難點:根據統計數據解決簡單問題

二、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嗎?你知道還有誰和你一天過生日嗎?你想知道那個月份過生日的人最多嗎?這節課我們就來統計我們班同學的生日情況。

2、實踐操作

這學期,我們學習了統計的知識,不僅知道了怎樣收集數據,還學習了很多統計的方法,下面請你在的小組討論交流,怎樣統計同學們的生日情況。

(1)小組交流

先收集同學們的生日數據,(同學們可以用寫字條的方式,由小組長收集交給老師,也可以組長舉手統計……)

再整理數據(舉手統計,畫正字統計,畫其他符號統計等等)‘

最後全班交流,彙報自己的想法

師:同學們都有自己的想法,為了方便大家共同整理,老是把12個月的表格貼到黑板上。

全班同學生日情況統計表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2)貼一貼

説出自己的生日月份,到組長處取彩色小圓片,並貼到表格中對應的位置

(3) 整理數據

先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整理數據,在小組內交流,最後彙報結果

(4)説一説

根據數據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三)鞏固練習

1、小熊文具店(書96頁1題)

2、汽車的快慢(書96頁第2題),根據統計表回答問題

3、喜歡的動物。(書96頁第3題)能夠準確寫出自己的思考過程。

4、下面是丁丁小組14名同學喜歡看的漫畫書統計情況

西遊記 熊出沒 喜洋洋和灰太狼

3人 5人 ( )人

(1)補充完表格

(2)看了上面的表格,你知道喜歡看( )的人最多,喜歡看( )的人最少

(3)買一本《熊出沒》9:00元,買6本需要( )元。

(4)買一本《西遊記》要18元,買一本《喜洋洋和灰太狼》要9元,買一本《熊出沒》9:00元,丁丁帶了40元去買這三本漫畫書各一本,他的錢夠嗎?

篇三十八: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北師大版

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複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多位數的筆算,能夠熟練運用口算、豎式筆算進行計算,會估計物體數目。

能力目標:在複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感、估計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

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複習重點

豎式筆算、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複習難點

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四、教學過程

(一)多位數加減法

1、口算加減法

把整百整十數看成整整百數和整十數的和,然後相加減。

1、計算的方法

(1)豎式計算

加法: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

減法: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數不夠減,就從前一位退“1”,當十。

(2)加法:減法驗算,或調換兩個加數的位置

減法:被減數-差=減數,差+減數=被減數

2、計算時,需要注意哪些?

(三)基礎練習

填空題?

1、筆算加減法時,要注意相同數位要( )。

2、甲數是700,乙數是125,這兩個數的和是( ),差是( ) 。

3、的三位數與的兩位數的和是( ),差是( )。

數學書93頁第9題(6道計時計算)?

數學書第93頁第10題(獨立完成,彙報交流)?

(四)拓展練習

1、罐頭:每盒5元 餅乾:每包4元 麪包:每袋6元

(1)買6包餅乾和1盒魚罐頭,一共需要多少元?

(2)小明帶了20元錢,買了2袋麪包,還剩多少錢?

2、水果店原來有123千克蘋果,又運來589千克,現在有多少千克蘋果?

3、火車上有乘客803人,到了一站後,下車320人,上車412人,火車上還有乘客多少人?

4、圖書館有故事書345本,科技書比故事書少112本,科技書有多少本?故事書和科技書一共有多少本?

(五)提高練習

1、紅紅的奶奶今年的歲數是最小的三位數減去最小的兩位數,再減去一個的一位數,你知道紅紅奶奶今年多少歲嗎?

2、小明做了一道加法題時,把個位上的1看成7,把十位上的6錯看成9,結果和是75,那麼正確的答案應是多少?

3、兒子今年6歲,媽媽今年30歲,再過5年,媽媽比兒子大多少歲?

篇三十九: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數學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2)使學生理解對稱軸的含義,能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學會欣賞數學美。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能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突破方法:通過學生觀察、思考、動手操作突破重點。

難點:能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突破方法:通過自主探究學習突破難點。

教法與學法

教法:談話法、直觀教學法。

學法:自主探究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剪好的一些軸對稱圖形,每名學生準備一些彩紙和一把剪刀。 教學過程

一、 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播放課件,故事導入新課。

二、 探究新知,感受對稱

(1)引導觀察,感知對稱。

師:為什麼説在圖形王國裏,小蜻蜓、小蝴蝶、樹葉都是一家子的呢?

生自由發言。

生1:我認為......

生2:我覺得......

生3:我想......

師:同學們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下面,我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圖形的左邊和右邊,説説你發現了什麼?把你的發現給小組的同學説一説。

學生互相討論,交流想法。

學生自由發言。

生1:我發現......

生2:我發現......

(2)認識“軸對稱圖形”。

師: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説得也很有道理。下面,請同學們再想象一下,如果我們把這些圖形的左邊和右邊對摺起來,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學生自由發言。

師:你們的想法正確嗎?我們可以去驗證一下。

(讓學生用手中的圖形對摺試一試)

教師小結:如果把一個圖形對摺以後,兩邊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我們就把這樣的圖形叫做軸對稱圖形。(板書課題)

(3)剪“軸對稱圖形”。

師:現在,同學們都知道小蜻蜓、小蝴蝶、樹葉為什麼在圖形王國裏是一家的了吧。因為它們都是......(學生看板書回答:軸對稱圖形)

師:對稱的東西還有很多,(課件出示)比如:我們穿的衣服、用的剪刀和戴的眼鏡,這些東西也是對稱的。老師這兒還有一些用紙剪出來的圖形,來看看都是些什麼?(出示圖片:有衣服、松樹、飛機、愛心桃等)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圖形是對稱的嗎?折折看。

師:看着老師剪出的這些軸對稱圖形,同學們肯定也想自己動手剪一剪,那麼,請同學們商量商量,如果給你一張紙,怎樣才能剪出一個軸對稱圖形。

學生討論後自由發言。

生1:我想......

生2:我猜......

生3:我是這樣剪的......

播放課件演示:怎樣剪一個軸對稱圖形。

組織活動:動手剪一個軸對稱圖形。

然後讓學生將自己小組剪出的軸對稱圖形進行展示。(貼在黑板上)

(4)認識對稱軸。

師:剛才,同學們用自己的雙手剪出了這麼多美麗的軸對稱圖形,雖然,每個人剪出的圖案不一樣,但請你們仔細觀察,這些軸對稱圖形的中間都有什麼?我們把摺痕所在的這條直線叫做“對稱軸”。

師:請同學們動手指一指這些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在哪兒?好,下面我們就把它畫出來吧!同學們説説,你覺得該怎麼畫?

生討論交流。

播放課件演示:畫對稱軸的方法。

學生用鉛筆畫出自己剪出的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5)説“生活中的對稱”。

師:其實生活中有很多軸對稱圖形。請大家找一找,和小組同學互相説一説。

生互相交流。

師:老師今天也給你們帶來了一些軸對稱圖形,我們一起去欣賞一下吧!(播放課件)

三、鞏固深化,拓展延伸

1.下面的圖形哪些是軸對稱圖形?

2.下面的數字圖案,哪些是軸對稱的?

四、全課總結(賞對稱)

師:同學們,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交流學習感受。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軸對稱圖形。對稱,是一種美,是數學美在生活中的具體體現。只要你留心觀察,到處都能找到對稱的足跡。

播放多媒體課件,欣賞美麗的軸對稱圖形。

五、課堂作業

作業:第29頁“做一做”。第33頁練習七,第1題。

篇四十: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數學教案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現象,初步體會平移的特點。

2、通過學生討論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參與意識和動手能力

3、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揭示課題

小火車、滑梯等這些運動都是平移現象,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平移現象? 請學生説一説

二、探究新知

1.説一説

推開窗户的動作是平移現象。

拉出拉桿箱拉桿的動作也是平移。

2.請伸出你的手,模仿一下這些平移運動。

3.移一移。

出示例題:哪幾座小房子可以通過平移相互重合?

你發現了什麼?

我發現了平移後小房子的方向是不變的。

三、知識應用

1. 用學具畫一排小汽車。

2. 下面的哪些圖形可以通過平移相互重合?

四、課堂作業

作業:第33頁練習七,第4題。

教學反思:

篇四十一:國小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鋭角和鈍角》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8~39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鞏固學生對“角”“邊”“頂點”“直角”的認識,熟悉比較角的大小。力求學生能夠通過多種方法實現大小的比較。

2、新課的導入。在比較中提示一種角比直角大,還有一種角比直角小,從而揭示出鋭角和鈍角的概念。力求以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主導思想。在運用板書畫一畫,學生讀一讀的方法加深對鋭角和鈍角的認識、理解。

3、實踐練習,注重學生知識的的形成過程,從判斷推理、尋找發現、到小組合作的畫一畫、拼一拼、折一折的實踐練習,在充分展示學生個體的優勢的同時,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養。在合作的過程會考察學生任務、時間的合理統籌。

4、整個過程體現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究的樂趣。充分體現生活數學、快樂數學。

教學重點:

1、認識鋭角和鈍角,並理解與直角的關係。

2、在認識理解的基礎上,能夠動手摺疊或正確的畫出鋭角和鈍角。

3、圍繞生活,通過比賽的方式,鞏固理解鋭角和鈍角。

教具準備:三角尺,紙張

學具準備:學生三角尺,紙張

教學過程:

一、引導入課,複習舊知。

1、複習內容。引導學生回憶關於角的知識。

出示角。根據圖例回答這是一個(角)

角是怎麼組成?請你在圖上填出“邊”“頂點”“邊”

出示直角。這是一個什麼?(直角)

除了這些,你還知道了哪些知識?小組討論彙報

2、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兩組:一組是移動後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組是移動後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組可請學生指出哪個角大,哪個角小)

3、比較鋭角和鈍角的大小(注意,此處不揭示出兩個角的概念,只當作兩個普通的角出現)。採用藉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較。

二、自主探究,導入新知的學習。

1、出示上海楊浦大橋的情境圖,請大家認真觀察,在這幅圖中,你們能找出角嗎?指一指它在什麼地方?

2、採用回憶的方式,進一步的加深對新知的認識理解。並進行板書。

①一個是鋭角,一個是鈍角。(板書“鋭角”和“鈍角”)

②説一説鋭角與直角的關係。(在鋭角的下方板書“比直角小”);在回憶鈍角與直角的關係。(在鈍角的下方板書“比直角大”)

③按照學過的方法請學生分別在“鋭角”和“鈍角”字樣上方板演兩個直角。

④根據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筆在一個直角上畫出鋭角,在另一個直角上畫出鈍角。以加深對鋭角和鈍角的理解。

⑤讀一讀,加深記憶。並在練習本上分別畫一個鋭角和鈍角,教師巡視。

⑥搶答。教師根據鋭角和鈍角概念的不同説法進行提問。活躍課堂氣氛。

例:A、鋭角比直角()

B、比直角大的是()

三、鞏固實踐階段,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相聯繫,實行小組活動教學,在合作中完成。

1、引導學生動手操作。

(1)請大家用事先準備好的紙片折出一個直角。

(2)請在大家再折出一個鋭角和一個鈍角。

(3)請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畫出一個鋭角、一個鈍角和一個直角。

2、自由活動:找一找!

老師帶我你們去小海龜的家。瞧!小海龜的家都是由我們學習過的圖形組成的,有鋭角,鈍角,還有直角。小朋友們仔細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鋭角?哪些角是鈍角?並説出原因。

3、出示兩道判斷題:(課件板演比較的方法)

A、下面圖形中哪些角是鋭角?B、下面圖形中哪些角是鈍角?

4、寫有“最”的方形寶盒。

出示兩部分的內容。(課件板演)

A、用角描述圖形。如:紅領巾是有2個()和1個()組成的。

B、用同樣的方法描述教室裏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個直角組成的。(小組自由發言,限制發言的時間為1分鐘)

5、小組合作完成三部分內容,限制時間。關注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任務、時間的合理統籌。

A、拼一拼。把小組內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鋭角和大小不等的鈍角。

B、畫一畫。以固定點為頂點分別畫一個鋭角和鈍角,

C、折一折。用紙張折出一個鋭角和一個鈍角。

四、總結,深化階段。

①小組內講解什麼樣的角是鋭角?什麼樣角是鈍角?

②體會,在我們做早操時,經常有兩臂的運動,想一想,兩臂伸展到什麼程度時是鋭角,什麼程度時是鈍角,什麼時候又是直角。

五、課堂練習作業p39第1、2、3題,小組校對

篇四十二:國小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輕與重”是滬教版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輕與重的比較是在學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經驗和經歷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內容的選取大都是學生身邊的、常見的和感興趣的實物、活動,非常符合和貼近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狀態及生活體驗,因此這部分內容在授課時行對比較受學生的喜愛和容易理解掌握,課堂教學氛圍更是輕鬆愉悦。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實踐性較強,因此,本節課的設計以實踐活動為主,一來有益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二來在實踐操作活動重更有利於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操作中感受物體的輕與重,真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來源於生活的。通過一系列的“看一看、掂一掂、吊一吊、猜一猜、稱一稱”等教學活動,讓學生理解物體的輕與重和掌握及選擇合適的判斷物體輕重的方法,同時讓學生在這個活動中感受體積大的物體不一定就重的道理。

新課伊始,開門見山,拿出孩子們常見的蘋果、水杯和氣球,頓時這幾樣簡單有熟悉的物品成為全班同學的焦點:“老師請來他們幹什麼呢?”緊接着拋出問題:氣球和蘋果比,誰比誰重,誰比誰輕呢?簡單的提問,孩子們參與度很高,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完全可以解答,用眼睛就可以看出兩個物體的輕重,氣氛非常活躍,順水推舟,就出示了課題:輕與重。為了讓跟多的孩子獲得這種學習的成就感,於是接着出示了三組生活中常見的水果,輕同學們用“看”的方法判斷物體的輕與重。承上啟下,我請同學們用“看”的方法判斷兩個盒子的輕重,這就引出了用手掂的方法,同學們你掂我也掂,掂得滿臉的開心,在巡視的過程中,有個學生疑惑的問我:“閆老師這兩個我覺得差不多重!”多好的契機啊,順勢將這個生成的疑惑拋給了學生:當兩個物體掂不出(質量差不多時)如何判斷呢,有更合適的方法嗎?通過了一系列的情境設置和討論,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掌握了判斷的新方法:藉助工具測量,培養了學生估測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研究新知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層層推進、由易到難:先用生活經驗看出物體的輕重,在沒有儀器的情況下用手掂;當重量比較接近無法憑藉手感判斷時,用身邊的工具——橡皮筋吊一吊;當物體比較大且無法掂一掂和吊一吊時,用天平稱。這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通過猜測、嘗試等活動,用學生自己的語言將思考的過程表述出來,通過這樣的實驗操作及語言的表述和不斷的問題生成及補充完善,整個教授的知識框架就逐步清晰化、具體化和完善化。

語言是思維的窗口,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更是低年級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操作活動中我便強調讓學生互相説一説自己活動的結果,通過獨立説、互相説、集體説等的形式,鼓勵他們將自己的結果進行語言描述,使學生能用數學語言準確地描述出物體的輕與重。貫穿本節課的始終,在課堂中我儘量體現興趣性、思維性、活動性和互助性的結合,為學生營造出一種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尊重學生,以此激勵他們思維的火花並將其大膽説出來共享,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對這樣或是那樣的想法及時給予肯定,當遇到嚴謹科學的問題時,我就引導學生選擇科學和便捷的方法來協助解決。

不足之處:

在“掂一掂”環節的引入過程中,我讓學生們猜兩個盒子的輕與重。做足準備的我以為他們的答案應該是“茶葉盒和鋼筆盒比,茶葉盒比鉛筆盒重”,但事實上他們的答案恰是相反的,理由是:鉛筆盒的腳上有鐵。一點點鐵就決定了他更重?不甘心的我繼續追問:你們認為呢?始終沒人反對,但是理由也説不出,跟我的預期背道而馳,此時的我有點無措。現在想來,孩子的思維很多時候都不會按着我們大人的邏輯出牌,他們的答案總是讓我吃驚!這讓我深刻的體會到教具的選擇一定要謹慎,對比物體之間儘量要找準變量和不變量。其二,在本課內容的教授過程中,沒有清晰的闡釋出“沒有的方法,只有最合適的方法”。即,在引出比較物體輕與重的新方法及方法的比較時,不應該獨立地説哪種方法好或不好,而應該重點強調要根據比較物體的不同選擇最合適的方法。

篇四十三:國小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平均分》

教學內容:課本P13~14頁,例1、例2及練習三中相應的習題。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導學生感受“平均分”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義,方法。

教學難點: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學準備:各種食物若干、實物投影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受“平均分”

1、談話導入,實際操作

(1)(春天到了,光明國小的老師決定帶同學們去春遊,他們要分發一些食品。而且還給你們帶來了禮物)今天老師要分給你們。請小組長來領禮物(12塊糖)同學們動腦筋想辦法把糖果分給小組裏的每一位同學,要求把糖果分完。(而且要求每個同學都滿意)

(2)各小組動手操作

(3)各小組彙報情況,教師板書。

2、觀察問題

(1)請小朋友觀察各小組分的結果,你發現了什麼?

(2)學生觀察彙報。

(3)從觀察中我們發現有些組分的同樣多,你們能給這樣的分法取個合適的名稱嗎?

(4)學生自己取名。

3、出示課題

(1)小朋友取的名稱都很好,這些在數學上我們把每份分的同樣多叫作平均分。

(板書課題)

(2)小朋友再説説什麼是平均分?

(3)你們用什麼辦法使它平均分?

(4)學生交流、彙報

二、實際操作,學習-平均分

1、教學例2: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樣分?有幾種分法?

(1)論分配方案。

(2)各小組動手分一分。

(3)學生彙報分法。

(4)你喜歡哪種分法?為什麼?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應是多少根?(學生動手分一分)

3、完成課本第14頁的做一做,把1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讓學生圈一圈,並説出自己的分法。)

三、應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練習三第2題。

(1)肯定第二種分法是符合題義的分法。

(2)引導學生觀察第3種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題意應該怎樣做?

(3)學生交流討論彙報。

2、實踐活動:插花活動

3、列舉生活中平均分的實例。

四、體驗成功,回味平均分。

學了這節課你有什麼想法和收穫?

教學反思:學生初步感知了平均分的含義,並會動手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了平均分。

篇四十四:國小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一、注重學生的操作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動。

本節課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從事操作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操作實踐中,比較兩個物體的輕與重,讓學生不斷體驗、感受物體的輕與重。通過讓學生“掂一掂、拎一拎和吊一吊”等數學學習活動,讓學生理解物體的輕與重和掌握判斷物體輕與重的方法,同時,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物體體積大不一定重的道理,以及在不同情況下可採用不同的判斷方法。這樣的教學過程才符合新的數學課程觀,數學的學習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去自主參與、互動、體驗、感悟,幫助學生在一系列的有效數學活動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增強學生間的交流和協作精神,同時讓學生積累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

二、注重創設情境,激活學生思維

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創設情境和設置懸念,讓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去猜想、實踐、體驗、論證。在課的引入部分,首先讓學生猜測哪個盒子更重,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在學生利用已有生活經驗,用眼睛看判斷出兩個物體的輕與重之後

出示兩個用眼睛看也難以判斷的物體,這就引出了用手掂的方法。如兩個物體掂不出(重量差不多時)如何來判斷,實踐中又產生新的問題,五件物品選用什麼方法比較好等等。

通過一系列的設置情境,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掌握了判斷方法,培養學生估測能力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三、允許學生選擇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體現學生學習自主性。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把五件物品按從輕到重的順序整理。教學中,教師不是直接讓學生吊一吊比較,而是讓學生説一説自己用什麼方法來判斷,並讓他們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去合作完成,通過學生的實踐與交流,發現用掂太煩,根據從材料的特點之能判斷出最重的和最輕的,最終通過合作交流統一認識,選用吊的方法來判斷較好,從而自己解決了這一問題,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四、重視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語言是思維的窗口,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是低年級重要的教學任務,在操作之中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結果進行語言訓練,通過獨立説、同桌説、集體説的形式,使學生能用數學語言描述物體的輕與重。在課堂中應體現思維性、興趣性、活動性和自主性,教師應營造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尊重學生,這樣學生才敢於發表自己的想法,學生才學得愉快、有趣、活潑,學得紮實。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對於這些想法我及時予以了肯定,凡是學生能夠自己解決的,老師決不包辦代替,這樣不僅讓學生有一個寬鬆平等的學習氛圍,也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當遇到嚴謹的科學問題的時候,我就引導學生選擇科學、更便捷的方法來解決。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互幫互助的情景一直貫穿其中,低年級學生對卡通人物十分感興趣,情景的引入可以讓低年級活潑好動的孩子更積極地投入各項活動,從中還可以讓學生體會傳統美德——互幫互助,在潛移默化中學生感受到民族精神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五、有效利用現代化技術,激發學生興趣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數學教學,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符合國小生的認知特點。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的優點,就在於它可使教學內容形象化、多樣化、具有交互性,有利於因材施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是一門自然科學,來源於生活,為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我運用信息技術創設了許多情景:唐老鴨和米老鼠的爭論:到底誰輕誰重讓孩子們進行猜測並想辦法驗證。米老鼠手上的物品無法比較時該怎麼辦,而生活中的辦法就是掂。還出現學生愛玩的蹺蹺板,讓學生感受在遊戲中也有比輕重,在蹺蹺板停止晃動時,哪邊在下面就是誰重。當兩邊的重量相等的時候,蹺蹺板就平衡了。學生在課上可以看到生活中常見的情景,遊戲中常見的玩具,自然而然就能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不可分了。

篇四十五:二年級數學教案

教學目標

1、學會用“幾個幾相加”表述相同數連加的算式。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2、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等方法探索新知。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合作學習的態度。

重、難點

1、重點:引導學生把相同數連加的算式表述為“幾個幾相加”。

2、難點:讓學生學會用不同的方法數方陣排列的物體的個數,相應列出兩個不同的連加算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出示課本第1頁放大的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

師:圖上畫的是什麼?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髮現圖上畫的是雞和免。

師:根據這幅情境圖,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指名回答,不同的學生可能會提出不同的問題,只要學生能提出合理的數學問題,教師都應給予肯定,教師重點引導學生提出以下兩個問題。

免一共有多少隻?雞一共有多少隻?

二、探索新知

1、列出算式,説明依據。

師:怎樣列式解決上面的兩個問題?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列出算式:

免的只數:2+2+2=6(只) 雞的只數:3+3+3+3=12(只)

師:你能説一説為什麼可以這樣列式的依據:圖中免子都是2只一組,有3組,雞都是3只一組,有4組。

2、觀察算式,發現特點。

讓學生觀察上面的兩個算式。

師:誰能説説這兩個算式有什麼共同點?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髮現:每個算式的加數都相同。

3、學習用“幾個幾相加”表述相同數連加的算式。

師:“2+2+2”這個算式可以用3個2相加來表述。誰能説一説“3+3+3+3”可以怎樣表述?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説出“3+3+3+3”可以用4個3相加來表述。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2+2+2表示3個2相加是多少;

3+3+3+3表示4個3相加是多少。

讓全班同學把上面的兩句話齊讀一遍。

4、質疑。

師:“3+3+3+3+3+4”這個算式能用“幾個幾相加”來表述嗎?為什麼?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並在小組內交流想法。然後,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通過全班交流,引導學生髮現,只有加數相同的連加算式,才能用“幾個幾相加”來表述。

三、鞏固應用

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1頁“試一試”中的練習題。

1、“試一試”第(1)題。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小棒按題意要求擺一擺,再填一填。學生完成練習後,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

2、“試一試”第(2)題。讓學生按題意要求擺一擺,並填一填,再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時,教師讓學生説一説自己是怎樣想的。

四、拓展練習

五、全課小結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

第二課時:認識乘法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情境,逐步發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2、結合解決問題,經歷把相同加數的連加算式抽象為乘法算式的過程,逐步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

3、會把相同加數的連加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知道它的各部分的名稱、讀法,並應用加法計算簡單的乘法算式的結果。

4、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等探索新知,感受加法和乘法間的聯防聯繫。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探究引新

1、出示課本第2頁例題教學情境圖。隱去圖中的問題。

師:看到這幅圖,你想知道什麼?

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並有意識地追問:怎樣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台電腦呢?

2、列出算式,説明算法。

先讓學生説一説自己是怎樣列式計算的?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如下:

2+2+2+2=8(台)

接着,讓學生表述上面的算式表示幾個幾相加。

3、引入課題。

師:求4個2相加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計算,還可以用一種更簡單的方法計算,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一種新的運算----乘法。

篇四十六:二年級數學教案

教學目標:

1、在豐富的感性認識3的乘法口訣,然後記住3的乘法口訣,並能運用3的乘法口訣進行計算。

2、培養學生觀察、操作、類推、概括、理解、記憶等方面的能力。

3、通過各式和樣的練習,培養學生樂於探索、勇於爭先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3的乘法口訣的編制、記憶和運用。

教學難點:對“數學故事”的理解、表述和解疑。

教學準備:掛圖 乘法口訣卡片。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做手工嗎?誰能説説你會用自己的這雙小手做些什麼呢?”

“這是一個週末,方方想給自己的好朋友每人送一輛自制的三輪車,就把各個零件拿出來進行組裝,聰明的小朋友們,你能幫他算算,一共需要幾個輪子嗎?”

二、問題探究

談話:1輛三輪車需要3個輪子,2輛需要6個,那麼3、4、5、6、7、8、9輛三輪車要幾個輪子?

三、體驗感悟

1.拿小棒擺三角形

2.一個三角形用幾個小棒?能列乘法算式嗎?編制口訣?

3.板書:1×3=3

一三得三

4.組織學生擺2、3、4、……個三角形,寫算式,編制口訣

四、實踐應用

“練一練”

1題:找朋友

2題:找規律填數

3題:動物運動會

數學故事

五、小結

這節課你學懂了什麼?

六、佈置作業

一課一練第10頁

板書設計

需要幾個輪子

1×3=3 2×3=6 3×3=9 3×4=12

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 三三得九 三四十二

3×5=15 3×6=18 3×7=21 3×8=24

三五一五 三六十八 三七二十一 三八二十四

3×9=27

三九二十七

教學反思:

這節課學生掌得不錯,記憶方法也能掌握。口訣大部分同學能在課堂上背出來。應用方面還有欠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qy4r1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