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淺談國中語文課堂創新教學中的基本原則

淺談國中語文課堂創新教學中的基本原則

創新是人的創新意識、創造思維、創造能力、創新品質等諸多方面素質的綜合表現。創新過程即在發現或發明時處理某種事件或表達某種思想的思維過程,而語文教學所依賴的文本都是創造者智力的結晶,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路標。良好的語文教育對於學生形成創新思維能力,奠定終身學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語文教育是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人才的重要搖籃,評價一堂課是否進行了創新教學,主要看在教學過程中是否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則。

淺談國中語文課堂創新教學中的基本原則

一、創新性原則

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學習。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首先應該遵循創新性原則,引導學生學會創新性學習。從教師方面講,教師的職責主要不在於“教”,而在於指導學生“學”;教師不能滿足於學生“學會”,更要引導學生“會學”一創造性地學習,即創新性學習。教的目的是為了以後不要再教,最終使學生做到五師自通。教決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激勵思維。要啟發學生善於學習,勤于思考,勇於創造。從學生方面講,學生學習新的知識,不能永遠依靠教師,也不能盲目迷信書本,而應該學會創新性的學習。學生要懂得“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應該勇於質疑問難。學問學問,一是學,二是問。只學而不問,雖讀萬卷書,也不得要領。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就是説只注重學而不注重思考就會無所得。永遠不提問的學生不會是個好學生,只有通過提問、思考和探索,只有學會了創新性學習,才會學得更好,學得更紮實。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創新性原則,使學生學會創新性學習,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自主性原則

自主性原則就是要在中學語文教學教程中,讓學生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主動積極而不是消極被動地學習;真正理解和善於運用所學的知識,而不是生吞活剝、呆讀死記。

學生是認識和學習活動的主體,因此,學生髮揮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是教學成功的必要條件。學生認識的發展同其他一切事物的發展一樣,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教師的教是外因,學生的學是內因,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學習過程是學生運用既有知識對知識進行能動的智力加工過程,學生只有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才可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深刻理解和善於運用知識。

學生是教學過程的認識主體,充分發揮其自主性,對自身的發展有重大的作用。學生在教學教程中雖處於受教育的地位,但他們是學習的主人;他們雖然是許多方面尚不成熟的人,需要教師的指導,但他們是認識的主體和自身發展的主體,具有主觀能動性。學生只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真正自覺地獲取知識和實現自身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既不是教師可以任意注入知識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描繪的“白板”,而是具有自主選擇、加工能動性的主體。在學習上,如果學生沒有自主的意識,沒有上進的願望,沒有勤奮的精神,想有所得是不可能的。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自始至終處於被動的從屬的地位,毫無自主可言。實際上,自主和創新兩者不可分割。自主是創新的前提,沒有自主就談不上創新;而沒有創新也就無從展現自主,只有自主和創新的完整統一,才能培養出知識經濟時代所需的創新型人才。

三、探索性原則

探索性原則是指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貫徹探索精神,為學生創設探索情境,提出探索性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不斷地探索,得出科學的結論,讓學生養成勇於探索的精神。

探索性訓練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基本方法之一。為了讓學生開動腦筋,我們可以採用創設探索情境、提出探索性問題的教學方法,把所要傳授的基本內容歸納成幾個問題,用提問和討論方式讓學生髮表個人想法,即使學生髮表了錯誤的見解,也熱情引導,決不批評、嘲諷,教師在討論中循循善誘地啟發引導,並作出總結,肯定學生的正確方面。無論是課堂討論,還是課外作業或考試,都鼓勵學生創造性思維,發表自己的見解,並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些活躍、激烈而自由的爭論儘管可能沒什麼實際意義,但對開闊學生眼界、解放思想以及培養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思維方法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

在中學語文教育教學活動中,實施探索性原則,有利於促進學生積極進取、自由探索、有所創新精神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形成探求創新的心理願望和性格特徵,形成一種以創新的精神吸取知識、運用知識的性格,以幫助學生創造性地應對環境的變化,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四、民主性原則

民主性原則,是指在中學語文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應該形成的一種民主、平等氛圍。這種氛圍,更有利於教學活動的開展,有利於教學效果的提高。民主性原則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教師的民主作風是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主要因素,也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息息相關。我們有些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顧自己的要求是否符合教育原則,是否妨礙學生的身心發展,而一味要求學生聽從。他們任意獎懲學生,只注意表面的秩序和高分,使學生心理上受到壓抑,不敢反映意見,對教師表面尊敬而內心怨恨。在這樣的師生關係下,不要説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不可能得到良好的發展,甚至正常的人格也難以養成。有的心理學家進行過調查,學生們公認“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有民主作風的教師”。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發揚民主作風,不僅會得到學生的讚許,也會促進學生自覺地學習。同樣,學生之間民主關係的培養,也有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反對專制,但不等於就要抹殺教師的威信。有威信的教師,他們的教育教學效果必然就好。學生對那些沒有威信的教師持輕蔑的態度和牴觸情緒,不願向他們學習,教育教學效果也就自然難以提高。教師威信的形成取決於多種因素:高尚的道德品質、淵博的專業知識、高超的教育教學藝術,是教師獲得威信的基本條件。教師的儀表、生活作風和習慣,熱愛和關心學生等,對教師獲得威信也有一定影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一方面應發揚民主作風,一方面應逐步樹立自己在學生中的威信,從而更有效地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五、開放性原則

閲讀教學是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閲讀是一種高度個性化的心智活動。閲讀教學過程中,作為閲讀主體的學生需要藉助自身的生活經驗和語文積澱來喚回直接經驗,實現言語形式、思想內涵和生活底藴三者的契合。不同學生由於生活經驗和語文積澱不完全相同,雖處同一教室,在同一教師指導下,閲讀統一材料,其閲讀解文的心理活動也會不同,甚至差別很大。因此,中學閲讀教學應當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創造性地解讀課文方面。應當改變課堂教學形式,重視教學設計,改進教材呈現方式,給學生有較長時間的、層次清晰的朗讀活動和目標較為明確的自讀活動。變一味靠教師的深入分析講授為培養學生的自悟自得,也就是開放閲讀教學,甚至語文教學的全過程。

閲讀教學過程應打破以問題為起點,以結論為終點的封閉形態,承認解讀的多元性、獨特性、模糊性,構建注重質疑和探究的,即“問題一探究一結論一問題一探究”的開放式格局。教材中的作品,尤其是其中的文學作品,是常學常新的,對它的探究、揣摩是永無完結之日的,這將是一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無限開放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思維方式上要破除單純求同的定勢,對課堂討論、課後作業和檢測中的開放性問題,可以有多種多樣的見解,只要合理的就要給予肯定。例如:在《驛路梨花》一文中,課文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討論:

梨花和哈尼小姑娘是助人為樂的典範,她們的無私奉獻精神受到了人們的高度讚譽,但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假如梨花和哈尼小姑娘在驛站開起了旅店,勤勞致富,你怎麼看?

學生的答案必然不會完全一致,甚至於會五花八門,但只要有創見,我們都應以多種形式給予肯定和鼓勵。

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閲讀教學應面向時代,面向教師,面向學生,形成廣大師生積極主動參與的開放的教學格局,不斷培養學生的悟性和靈性,讓他們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讓他們的人文素質與人類文化同步發展。

六、實踐性原則

實踐性原則,就是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用於實際,學會基本技能,養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國古代,荀況指出“知之不如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強調的就是要學以致用,理論聯繫實際。根據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認識過程,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循着由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並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的路線進行的。而且,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又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它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掌握人類歷史上積累起來的書本知識為主的認識過程,這些決定了理論必須聯繫實際。

實踐性原則是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基本原則,我們應正確處理好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的關係,讓學生把知識運用於實踐,學會獨立地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七、啟發性原則

啟發性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引導學生主動、積極、自覺地掌握知識,而不是硬牽着學生走,代替學生得出現成的結論。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孔子以後,《學記》中提出的“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思想,都主張啟發引導學生,但不硬牽着他們走;嚴格要求學生,但不施加壓力;指明學習的路徑,但不代替他們得出現成結論。

例如:我國某學校,來了一位美國的訪問教師,對中國孩子進行為期三個月的美術教育。有一次,他以“快樂的節日”為題讓孩子們畫畫。結果,很多孩子畫的是聖誕樹,而且一模一樣。驚歎之餘,他順着孩子的視線發現牆上畫着一棵同樣的聖誕樹。於是,他把牆上的聖誕樹蓋起來,要求孩子們仍以“快樂的節日”為主題,重新畫一幅畫。這一回,孩子們咬着筆頭,瞪着眼睛,無從下筆。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我國孩子們畫“聖誕樹”所折射的是一味的模仿,毫無創見,這也就説明了我們一些教師津津樂道的“複製”式傳授灌輸,正在扼殺孩子們的創造性天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遵循啟發性原則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必要條件。

總之,我們要深化課堂創新教學改革,突出對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和教育,不斷創造各種教育環境,引導培養學生進行創新性學習,全面貫徹課堂創新教學的基本原則,探索提高學生創新素質的途徑和方法,把創新教育落到實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6lgm1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