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高校教學類論文(合集31篇)

高校教學類論文(合集31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31篇《高校教學類論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高校教學類論文》相關的範文。

高校教學類論文(合集31篇)

篇一:高校體育教師教學論文

高校體育教師教學論文推薦

一、提高高校體育教師專業素養的意義

體育即指身體的教育,是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的教育,體育成績綜合考量一個人的體能狀態和素質發展,所以,體育是專業而持久的運動。突出國內體育事業的發展水平是展現我國綜合實力,參與國際政治的外交手段。專業素養是指某個專業領域內在的知識、規範和要求,是在學習和工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素質,包含專業知識、專業技能、道德作風和修養意識等方面。良好的專業素養應該是由專業、全面、高效、奉獻、樂觀、用心等這些關鍵詞組成。不止是要求體育教師具備專業的體育知識和教學能力,更要求全面的個人素質。現階段高校體育教師則注重專業預備教育和入職輔導教育以及在職教師的專業發展教育,過多限制於職前教育,所以,導致高校體育教育難以實現終身化和現代化,根本無法適應高校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新課改教育即是全球化教育,也是專業化教育。它對高校體育教師提出了新課改的要求。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教師隊伍中卻不斷出現道德失範和專業缺陷等問題。面對新時期的素質教育改革,高校教育更應提高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我國不少高校的體育教師不僅忽視文化知識和師德教育的自我學習和自我完善,還連連出現道德失範和素養不足的課堂醜聞。拜金主義與社會誘惑不斷地侵蝕着個別教師的心,嚴重影響了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的健康發展。由此可見,積極提升我國高校體育教師的專業修養不僅是教育新課改發展的工作任務,也是提升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水平和教師道德修養的唯一途徑。首先,在新時期加強高校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專業修養即高校體育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師德修養形成與發展的要求。專業素養的建立可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來完成。其中專業素質是外在因素,師德修養是內在因素。但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在外部而在事物的內部。所以教師專業素養的建立不可能只靠外部因素的影響,還需通過內部的因素起作用。其中,體育運動技能的教育通過反覆學習和鍛鍊就可達到標準,而體育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卻必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師德和能力。其次,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更離不開具備師德的教育。高校教育是我國體育事業的培育基地。高校的體育教師則是這一教育的倡導者。高校體育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師德修養不僅廣泛影響在校生,而且會通過學生影響家長乃至整個社會。為了適應教育現代化和新課改教育的進一步發展,高校體育教師必須轉變傳統教育觀念,以人為本,變被動為主動,結合課改精神,根據學生的切實需要,完善教學能力和方式。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加強自我教育,以傳遞正能量為己任,發揮師德修養的.積極作用,不斷提高師德水平。

二、新對教師專業素養的具體要求

體育新課改對高校體育教師進行素養要求的目的,就是要把高校體育教師根據課改目標規定教師教學變革中所必須遵循的道德規範和專業要求,轉化為體育教師的內在價值追求和教育思想自覺,進而發展成為自身的體育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修養,實現高校體育的教育觀念、教育內容以及師資隊伍。高校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包括了兩個方面。具體而言,一是體育教師的專業素質。即指教師在體育專業知識、技能實操、教學水平等方面的學習和實踐;二是體育教師的師德修養。即指教師在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禮儀談吐等方面所達到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

(一)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即指教師的教育思想或實施教育的思路。高校體育教師應創新教學理念,以培養學習興趣,學會理解和學會應用為主,改變傳統教授或應試教育,開啟互動平台,給予學生展現自己訓練成果的機會。如今所説的體育新課改亦指陽光體育思想和現代教育觀念的轉變。體育新課改也要求體育教師加強專業技能和師德修養。我國高校的體育教育面臨着機遇同時也面臨着挑戰。這個矛盾主要體現在對高校教育的培養理念和教學改革。因而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被賦予了新課改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有助於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提高體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有助於在與學生交往中以專業技能來開發學生智力,以思想品德來塑造學生品格。一個具有專業素質和高尚師德的體育教師必定會在人才培養戰略中做出貢獻。

(二)知識結構

高校體育課程不止要創新教學,更要提高體育素養,在更高的體育領域進行研究。體育教師要不斷加強體育專業知識的學習和體育教育的修養,對體育教學中的現象和問題不斷反思,使高校體育課程建設不斷成熟。體育是集合人體所有運動技能的綜合學科,涉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多種學科理論,要訓練標準動作,不僅要對理論知識徹底熟悉,還要對人體機能進行調整,才能達到完美的訓練效果。只有具備全面的體育教授經驗和體育理念,才能設計出具備體育精神和文化的教學課堂,沒有體育精神的課程設計也同樣無法引導學生的運動意識和體育意識。

(三)綜合能力

隨着高校體育的改革與發展,以及社會對體育人才的要求,社會對高校體育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具體而言,一是教學能力;二是.教研能力;提高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專業化的水平。高校體育教師應具有國際先進的教研意識和現代體育的教授經驗,深刻理解體育精神和體育文化的精髓,隨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健康和體能狀況,與學生溝通合作,瞭解其需求,發揮其才能。這樣才能激勵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實現體育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三、加強體育教師專業素養的有效對策

(一)培養專業的體育素質和高尚的師德修養

教育重在育人而非教人。體育又是一門身體力行的學科,一個具備良好身體素質的運動員,若是沒有清晰的思路和專業的知識一樣無法獲得勝利,更何況是一個不具備良好心理素質的運動員。所以,高校體育教師不僅要有專業知識的厚實基礎,更應具備高尚的師德修養。因為教師的思想和行為會直接影響學生。譬如現階段社會上出現負面教育新聞,有些學校教師對教育事業缺乏責任心,他們的行為不僅給學生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傷害,更給教師形象和社會秩序造成惡劣影響。隨着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拜金主義和享受主義思想逐漸蔓延,教師的教學能力也隨之下降,師德修養也開始令人擔憂。為了重塑教育的嚴肅性和重要性,提高體育教師的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勢在必行。高校體育教師要摒除不良思想,宣揚正能量,以專業素質和思想道德為發展目標,不斷提升職業道德水平和教學創新能力。

(二)加強文化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修養

高校體育教師要學以致用,將個人文化素養和師德修養融入教學設計中,將正能量和優秀品德傳給學生。還要不斷學習文化知識和體育理論,提升自身在文化和專業方面的造詣。其中包括了高校體育的教學理論與藝術概論以及課外輔導的能力以及創作能力。學習新課改教育的發展趨勢和現狀,依據新課標教學大綱的改革要求,明確自身的教學任務和教學原則,利用專業知識和道德修養相結合來制定以人為本的教學計劃。組織高校學生學習體育知識和道德理論。以教書和育人為教學標準,在掌握體育教學知識結構的前提下利用師德情感感動和陶冶學生的情操和品格。

(三)學會利用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

面對新課改,體育教師應加強學習新的體育教學理論,透徹理解並掌握新課程改革的教育思想,根據客觀實際的需要,不斷改進教法,優化教學過程,努力實現教師專業化發展。高校方面要抓好教師課改培訓,引進先進體育設備,提高教學條件,總結工作方法,搭建平台讓體育教師在課程改革和創新教學中激發自我提升的願望。具體而言,一是學會利用現代的教育思想來指導體育教學,並借用科學的教育規律來創新教育模式;二是學會利用先進的科學知識來豐富學生的頭腦,並借新課改的教學手段去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三是學會利用職業道德的愛心去幫助學生的健康成長。

篇二:淺談高校鋼琴教學論文

淺談高校鋼琴教學論文

1和聲理論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重要性

不管是針對高校鋼琴專業的學生還是非鋼琴專業的學生,音樂老師都要給他們安排一些簡單的練習曲,讓他們認識到和聲理論在鋼琴運用中的重要性,如《車爾尼599》《哈農練指法》等曲目。[1]在鋼琴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難免會遇到很多的學習問題,如不瞭解音樂作品的社會時代背景,掌握作品中的一些技巧比較困難,在鋼琴演奏中難以做到善始善終等,老師在教學中就必須要妥善解決好這些問題,通過樂句分析、左手低音和絃、對作品進行和聲理論分局等方法,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幫助學生背誦樂譜並且達到很高的準確性,切實提高學生學習音樂作品的效率,讓學生知道自己彈奏的是什麼作品,而不是糊里糊塗地為了應付考試而練習,同時通過左手低音和絃的分析可以使學生理解作品所運用的和絃類型,讓學生更瞭解鋼琴作品,對學生來説,在鋼琴教學中加入和聲理論的成分就顯得尤為重要。

2和聲理論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運用不足

(1)課後教學情況沒有得到及時的反饋。將和聲理論穿插到鋼琴教學中可以為鋼琴教學添加更多的趣味性,使課堂氣氛更加的活躍。但是由於近幾年來各大高校都在擴大招生數量,致使很多高校已經出現了學生多而老師少的比例失調現象。音樂教學自然也是如此,特別是對於鋼琴這一稀有的學科來説,因為其自身的特殊性要求,師資力量更為缺乏,使得一個老師輔導多個學生,不能做到一對一教學。[2]而在這種情況下將和聲理論穿插進課堂教學當中,就更加會使專業的鋼琴教師無法兼顧學生的`學習情況,使得鋼琴教學的教學情況得不到及時的反饋。而教師也就沒有辦法對和聲理論的教學方法做出相應的改善,這樣就很難做出能夠符合學生課堂需要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因此,不能制定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也無法進行改題和小測試等相關的教學工作。可見教學情況的及時反饋對於老師實施因材施教來説是十分重要的。

(2)鋼琴教學中缺乏對和聲理論教學的重視。雖然在近些年中,我們已經將和聲理論成功地穿插到了鋼琴教學當中,但是絕大多數高校卻僅僅只是將和聲理論的教學當作是一門獨立的課程,在鋼琴教學當中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雖然一些高校都引進了很多先進的教學設備和教學軟件,[3]並且也將其運用到音樂的教學當中,但是對於音樂教學當中存在的很多不足之處卻並沒有予以更正。甚至有的學校根本沒有對音樂教學應用先進的教學軟件或教學方法,特別是對於鋼琴教學當中插入和聲理論的教學,一些學校的重視程度並不高,甚至很多專業教師對其也缺乏必要的重視,導致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鋼琴教學的時候過度重視對鋼琴的教學,輕視對和聲理論的教學,有的教師雖然也顧及到了對和聲理論的教學,但是卻僅僅過分重視對和聲技巧的教學,忽視了對和聲理論的培養,使學生吸收的知識嚴重失衡。

3和聲理論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1)分析常見作品,培養良好習慣。學生在練習常見的典型鋼琴作品時,老師應該給予一定的指導,在課堂上通過《車爾尼599》等典型的樂譜示範給學生,要求學生分析其中的和聲構成和曲式結構。只有伴奏者有了清晰的歌曲整體佈局認識,才能更好地根據自身的知識經驗安排好歌曲的結構,充分發揮鋼琴伴奏的補充修飾作用,把鋼琴的伴奏發揮得淋漓盡致。除了要給學生分析鋼琴中常見的作品外,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伴奏習慣。學生心中要有“數”的意識,這在伴奏上來説就是“卡小節”。在培養過程中要先練習簡單的曲調伴奏,如《哇哈哈》,之後再練習複雜的曲調伴奏,這樣的循序漸進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適應過來,養成良好的伴奏習慣。

(2)選擇合適的和絃。在教學內容上,和聲首先要學的就是如何正確運用正三和絃。正三和絃是必不可少的弦,特別是在明確調式和調性上更是顯得尤為重要,它主要包括了主和絃、屬和絃、下屬和絃、終止四六和絃、屬七和絃以及這些和絃各自的轉位。因此,在鋼琴練習曲的開始階段,如《車爾尼599》中的很多部分都添加了這些和絃的運用。其中終止和絃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和絃,它可以劃分樂段的結構,給作品的曲式結構劃分提供了有效的依據。舉個例子而言,以“599”中的一條練習曲為例子,學習目標就是要在這條練習曲中發現和聲理論與之相關的主題陳述與發展過程。第一步為了能準確地判斷出這首曲子的調式調性,要綜合運用和聲理論的手段和首尾強拍上的和絃,明確了調式調性之後,第二步要做的就是明確和聲配置與主屬功能之間的關係,兩者是相互圍繞的,並且持續保持屬持續音,一直到第二個樂句時才截止。然後就可以看到很明顯的樂句以及樂段的終止式,特別是在樂曲的停頓處,最後一步就是可以通過樂曲的低音聲部中和聲續進的和聲連接方式來找到和聲連接和旋律連接。只有通過了以上的理論分析之後,才可以將作品的結構明確地劃分出來,在綜合運用和聲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學習這條練習曲,並且達到了練習的目的和效果。

4結語

鋼琴教學是一門複雜的課程,和聲理論的教學也並不簡單,在鋼琴教學中加上和聲理論的運用是音樂發展的必然結合,也是在社會發展的大前提下,為了做到與時俱進的必然選擇。在本研究中,筆者加入了自身的一些主觀看法,對和聲理論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了簡單地分析和研究,最終得出以下的結論:和聲理論在高校鋼琴教學中有着基礎性的作用,佔據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進行鋼琴教學的時候,老師要注重和聲理論的教授,讓學生意識到和聲理論的重要地位,並且能夠將它靈活地運用在鋼琴教學中,只有這樣才能將鋼琴教學和和聲理論兩者相結合起來,達到兩者的和諧統一,提高鋼琴教學的教學效果,把和聲理論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運用發揮到極致。

篇三:淺談高校山水畫教學論文

淺談高校山水畫教學論文

關鍵詞:山水畫 教學研究 傳統 修養

摘要:山水畫藝術在高等學校的教學由來已久,作為美術學科的必修課程,山水畫教學對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淨化心靈,樹立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有着十分重要和長遠的意義。高校山水畫的教學,要通過對傳統藝術的深入研究和在教育教學方法上的正確實施,教育學生怎樣去審視並有效繼承傳統藝術留給我們的精髓,同時還要指導學生對現當代山水畫藝術理論與創作方向進行把握。

中國山水畫幾千年的發展演變形成了我們民族在山水文化上的優秀傳統,她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組成內容,她伴隨着我們的文明發生並發展,逐漸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個性語言和審美境界,成為了古代文人和現當代山水畫家們畢生追求的一門優秀藝術。中國文人寄情山水田園的思想特質在山水畫裏體現得最為突出,許多文人雅士喜歡山水並繪製山水畫。自魏晉以來,山水畫藝術得到長足發展,到宋元時期達到頂峯。古人歷代創造的不朽傑作在召喚我們努力學習的同時,也為當代的山水畫藝術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山水畫作為當今高等藝術院校重要的專業課程,經歷了從師徒言傳到學校教育的發展過程,當代山水畫的教學要求也在不斷髮展和演變着。今天,山水畫藝術的教學呈現出多元探索的狀態:一部分教師重視古代山水畫傳統的教學,注重追求古代文人畫的符號化、抽象化的境界並付諸實踐;一部分教師則重視師法造化,面對自然,走寫生和創作相結合的道路,更加註重追求人生迴歸的藝術情懷;還有的山水畫教師受西方現當代藝術流派的影響,求助於特殊肌理和抽象語言的綜合表現,在傾向於現代水墨的探索中通過現代人文意識去觸摸天人合一的境界。這三路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的共同發展和相互交揉形成了當代山水畫壇新的教學格局。然而,作為高校美術學科中國畫專業教學內容之一的山水畫教學實踐該何去何從,如何轉變教學理念,如何進行創新教學,如何更新教學內容等諸多問題一直困擾着每一個教育實踐者,筆者想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提高學生理論修養和增設相關理論課程

山水畫的學習,理論知識是關鍵,只瞭解山水畫理論的基本方面是不夠的,中國的山水文化和山水畫藝術博大精深,其構圖佈勢、風格意韻、人文關懷諸方面的認識才是根本,然而這類知識學生往往難以理解,不願觸及,這使學生在宏觀上失去座標,迷失方位。教師作為先行者,應提前對相關理論材料進行梳理加工,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進度與學生需要分發下去供交流參考,使班級教學形成研究理論的良好氛圍。

學生需要的理論課程是多方面的,其中應至少包括哲學、文化、歷史和美學理論著作等,還應有與山水畫藝術相關的理論文獻的閲讀。根據筆者個人經驗,學生應該閲讀的有關山水畫理論著作有郭熙的《林泉高致》,宗炳的《畫山水序》,顧愷之的《畫雲台山記》,潘運告的《唐五代畫論》、《宣和畫譜》、《宋人畫論》、《元代書畫論》、《明代畫論》、《清代畫論》,朱良志的《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宗白華的《美學散步》,楊大年的《中國曆代畫論採英》,張強的《中國山水畫學》、《中國畫論體系》、《國畫現代形態》、《中國繪畫美學》,陳傳席的《中國山水畫史》,愈建華的《中國畫論類編》,楊成寅的《視覺美》等諸多對學習山水畫有幫助的理論書籍和繪畫文獻。

閲讀應在任課教師指導下,將有關理論著作和文獻資料,細緻分析,合理分解,找出規律,使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另外,最好定期與學生談閲讀感受,或者經常組織主體鮮明的理論知識辯論和論壇。千萬不可忽視學生的理論修養,當然,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才能做到在教學中有源源不斷的知識帶給學生。

二、要注意臨摹的深度並加大寫生教學環節的訓練

首先,教師要加強學生臨摹的深度和廣度。山水畫的臨摹教學是學習山水畫藝術的重要一課和基礎一課,歷代山水畫名家都非常重視學習傳統技法。對於臨摹來講,其前提是會賞析,山水畫賞析的必要性往往被我們在山水畫教學初期忽視了,其實,只有讀懂了作品的內涵,瞭解了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構思立意、形式技巧、筆墨語言等等,實踐起來才不致於盲從,才會有分寸,才能深入挖掘傳統資源,達到學習、借鑑、轉化、吸收、提升的最終目的。古人講“師其意不師其技”,師其意者為上,要學好山水畫就要臨對範圖,更要領悟古人用意所在。

傳統山水畫的教學是要讓學生了解山水畫在美術史上的獨特意義,賞析山水畫的經典作品和繼承發展。對山水畫傳統中要求掌握的樹石畫法、皴擦技法和構圖佈局規律的知識要結合具體理論,逐一掌握。山水畫臨摹是個艱苦複雜的過程,山水畫景物繁多,層次豐富,繪製過程中要有耐心,臨摹過程中還要做到膽大心細,教師要不斷激發學生的臨習熱情,變枯燥臨摹成為主動的求知過程。臨摹中應注重臨摹廣度和知識的全面性,一般先要側重一個時代的一家之法學好吃透,然後再換另一家學習,山水畫的臨摹應該遵循從隋唐臨本開始,先進行工筆山水畫的學習,等學生有了一定筆墨造型基礎後,再從宋代山水名家中選擇幾家作為學習對象來重點研究。

在臨摹教學中,教師要做學生審美方向的輔導,要讓學生從臨摹教學的`一開始就學着用個人審美眼光和個性化的觀點審視傳統山水文化,用自己之個性去感悟古人之個性;用自己之特殊去感悟古人之特殊;用自己之創造去感受古人之創造。在臨摹課堂上,必須對學生高標準嚴要求,把學習路子走正,還要保證學生的臨摹時間,學生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花大力氣臨摹一批傳統山水畫經典名作。畢竟厚積才能薄發,傳統山水畫教學的最高要求就是用最大的力氣打進去,還要用最大的力氣打出來。

其次,教師要重視學生寫生教學環節的訓練和生活感受的整理。山水畫寫生是很好的提高學生繪畫水平及能力的有效途徑,自徐悲鴻引西方對景寫生之法以來,無數畫家得到益處。寫生教學的要求是讓學生在寫生中做到真正消化好從臨摹中學到的筆墨規律,並努力找尋屬於自己的表現形式和繪畫語言。山水畫寫生的訓練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概括提煉能力和綜合表達的能力,是山水畫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高校的全日制教學有着優越的寫生條件,應多組織學生下鄉寫生採風,把寫生的重點放在觀察方法的轉變和筆墨語言的組織上。因為寫生是創作的蒐集素材階段,所以還要有意識去探索地域特徵,找到事物的典型性並儘量與自己的內在追求統一起來,從寫生開始積累感受和表達衝動。寫生環節就是到自然中具體研究客觀事物,尋找規律,學生應在老師指導下深入研究消化傳統知識和技法,去開掘自然之妙,打開自己的心靈,找到表現自然和內心情感的筆墨語言和審美圖式,克服缺乏情緒調動和缺失個性化認識等通病,打開屬於自己的精神狀態。寫生是直接面對自然的藝術行為,既要寫景又要寫情,不應只是關注自然物像的表面形態,還要研究其內在變化規律,找出共性,並滲透進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主觀期待。 山水畫寫生造境應是長時間關注的教學重點,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以身示範,循序漸進。山水寫生環節中,教師要對學生不同時期記錄的不同感受做定期輔導,把學生產生的不同心境作全面紀錄和整理,還要引導學生多想像,與記憶中的某些場景發生聯想並鍛鍊學生組合能力,正所謂“移花接木”、“遷想妙得”。寫生中我們主張穩紮穩打,利用個體的獨特感受去觀察自然,表達自然,從情感深處貼近生活,練就學生的主觀洞察力,學會將美的事物加工組合,踐行從生活中來又高於生活的藝術原則。

三、積極組織學生進行山水畫創作

強化富有開拓精神的山水畫創作教學是高校山水畫教學的延伸環節。山水畫創作的教學是最終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全面繼承吸收古典山水繪畫資源後,學生應拋棄急功近利和浮躁的情緒,走向生活,走人自然,走進內心,嘗試展開屬於自己的山水創作之路。教師的教學應通過給學生分析大量的創作實例,使之逐漸找到自己的切人點並深入挖掘,教師要做好解決突發事件的準備,對於當下學術界普遍關注的創作問題,學生要泰然處之,教師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對於西方藝術思潮的諸多影響,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個人堅定的民族文化立場。我們主張學生應在教師的輔導和鼓勵下選定屬於自己研究的繪畫方向,並深入探索和用於實踐,從而繪製出一系列有説服力的山水畫作品。我們在山水畫創作教學中要始終堅持以獨特、創造為核心的教學思路,既要印證傳統又要擺脱束縛走向自由,正所謂“隨心所欲不逾矩”。

四、山水畫教學要處理好的幾個重要關係

首先,是教與學的關係。美術教學有其自身特點,心靈交流非常重要。教師要與學生經常談作品、談感覺、談心情,隨時瞭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外出寫生時,教師儘量與學生同吃同住,保持親近,在指導寫生時,要密切關注每個學生的作品進度和學習規律,隨時挽救一些轉瞬即失的好想法與好感受,這樣才真正起到教師的點撥作用並使學生可持續進步。教師還要在教學過程中儘量多的用自己良好的修養、熟練的技巧影響感召學生,並做到與學生一起探索,一起進步,讓學生明確知曉自己的探索道路是正確的。

其次,是數量和質量的關係。教師在佈置作業和留給學生獨立思考命題時要有一定的量和深度,並且最好因人而異並有關聯性。沒有數量的要求難以提高質量,但盲目追求數量也會影響質量的提升,由於學生接觸山水畫時間有限,在繪畫工具和藝術語言的訓練中,要適當安排學生多練習寫字和體會用筆。山水臨摹課程期間要保證質量並很好的控制數量,山水寫生與創作環節中需要多畫稿子,反覆修訂,力求逐漸找到自己的語言符號。

再次,是畫內功夫和畫外功夫的關係。學生往往過於重視山水畫技法的掌握程度,忽視人品、修養、學識等的學習。其實,學習山水畫更應該在古典哲學、文學、詩歌、遊記等有關的精神性知識資源上多下功夫。對於專業技巧的教學,各個高校都有其獨立的一套辦法,唯獨畫外之功多半靠自己領悟,畫外功夫是技法的靈魂所在,需要時問去堅持和磨練,一般教學的灌輸往往收效甚微,所以,要給學生多創造藝術氣氛和人文環境。

最後,要正確處理學生的作品像與不像老師的關係。學生在最初寫生中,模仿教師的技法語言和風格特點是常見的事情,對於此類問題教師應正確引導和有效幫助學生形成轉化。初學像自己的老師是有原因的,但不能一味照搬套用,要學會獨立思考。學生要學習的對象應該很多,教師要告訴學生自己探索的經歷並鼓勵學生找尋適合自己的有效資源,去自然中發現,最終形成一套自己的處理辦法,古今山水畫大家的成長道路無一不是這樣。教師要根據每位學生的經歷、學識、修養、愛好等多樣選擇,要知道“離經叛道”是創新的前提。

總之,山水畫的教學既要最大限度讓學生深入傳統去挖掘和吸收,又要最大限度地融人生活和自然中去消化、感受,還要最大限度地認識自我並走出屬於自己的山水創作之路。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結合學科特點和學校人文環境來主動調整教學思路,從而較好地展開教學。

篇四:高校教學管理模式論文

關於高校教學管理模式論文

1轉變高校管理觀念

高校教學管理直接關係到高校未來的發展,但是傳統的高校管理模式已經阻礙到了高校未來的發展,因此必須對其進行變革以及創新整個系統的構成。而管理模式變革以及整個系統重構的前提條件是轉變高校管理觀念。現代高校教學管理應該遵循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和麪對基層教師與學生的教學原則、它的管理對象是高校教師以及在校學生,因此,其管理的所要達到的目標就是激勵教師與學生都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與學中。高校教學管理措施的制定以及出台,都需要以這一目標為先導,只有如此,才能利於高校教師創新發展,而大學生也能夠積極努力的學生。高校教學管理者應該認識到管理對高校發展的重要性,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高校教學管理不僅能夠教師與學生各自的價值,同時也能夠發揮他們各自的潛能,此外,做到互相尊重。管理人員與被管理人員並不僅僅單純的是工作關係,還應該講究人際關係,在處理原則性問題時,一定要講究工作關係,彼此之間強調的是責任,而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強調人際關係,注重彼此之間的感情。如果管理者能夠正確的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必然能夠遊刃有餘的處理好高校各項管理事務。同時被管理者首先應該履行責任,才能夠談感情,所以在高校管理者,管理者應該具有“人情味”,而被管理者應該具有自覺性。也就是説,在原則的基礎上,適當的靈活調整,而不是死板的固守傳統的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現階段,高校教學管理普遍強調的是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而學生主體只要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成為認知的主體,換句話説,高校教學的結果最終是要看學生學會了哪些新東西,而不是教師教了什麼,其最終衡量標準是學生的素質提高情況,這是教學管理思想發生了最明顯的改變,同時也是以人為本高校管理思想最具典型的特徵。教學管理體系構成因素如教職員工、其他人力、財力、物力以及信息資源等要素之間的關係也在不斷完善和變化之中,以往側重點在於保持規範化條件下教學管理的常規運行, 這些已不適應新常態下外界環境和管理系統要素的改變,同時,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也難以進行及時有效地干預和調整。不難看出,以往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某種程度上説已成為推進教學改革進一步深化的阻礙因素。目前, 中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已經取得傲人成績, 高校內部管理體制特別是教學管理方面的問題已然成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國家教育部對高校進行的教學水平評估,其中一個方面就涉及到教學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學管理工作已成為高校發展的首要任務。在此情況下,我們應該與時俱進、轉變觀念,調整思維方式,從而適應不斷變化的教學管理環境以及內部其他因素的變化,更好地創新教學管理運行模式和機制。

2處理好嚴格與寬鬆之間的關係、真正實現管理模式的革新

高校管理者應該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係,只有如此,學生的個性才能夠得到充分的張揚,為其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從而開闢有序競爭地氛圍,進而為其成長成才提供有利的環境。高校學校的教學管理,尤其是原則性事情上的管理,就需要管理者嚴格、規範按照管理條例去執行,公事公辦,沒有任何的理由可講,但是如果要想真正的培養出創新型人才,又不能過於死板,因此需要適度寬鬆,採取彈性管理模式,這樣學生的潛力以及個性才能夠張揚出來,最終脱穎而出。很長一段時間內,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處於工業社會,工業社會的高校教育強調的是採用剛性手段來進行管理,而現代世界各國已經處於知識經濟時代,該時代注重的是人才的創新能力,因此需要管理者進行柔性管理。而此種管理方式正是對現如今高校教學管理的一種挑戰,也可以説是一種革新。教師作為學校管理模式變革的推動者,有義務和責任投入到教學管理模式的創新中來,不要對教學管理模式的革新持有輕視和牴觸心理,只有教學管理模式更有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助於社會所需人才的培養,就跟教師的本職工作有着相同本質的出發點,教師作為接觸學生的第一線人員,對於管理模式的合理性有着最敏鋭的判斷,所以,如果我們積極地進行教學管理改革,那麼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常情況下,鼓勵廣大教職員工積極參與教學改革 , 學校在政策、獎勵機制方面缺乏必要的支撐,目前部分現行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已成為推進變革的障礙因素。目前個高校比較普遍的做法是對教師實行了教學工作量達標這一制度 , 通常是以某教師必須承擔具體的課時來計算工作量,這與教師的切身經濟利益劃上等號。現在,不少高校出台了獎勵性文件鼓勵廣大教師從事科研,但在教學改革方面的激勵性政策和措施卻出現了空白,很難提高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如果教師沒有工作的熱情,並不喜歡與學生交流,同時與管理革新並不感興趣,高校教學管理革新難以實現。大部分高校加大選修課的開設力度、彈性學分制等措施 , 為複合型和專業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進一步提升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由於種種原因所限,使得許很多學生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選修自己所感興趣的課程 ; 為此,學分制的實施為學有餘力的學生帶來更多有利的.學習條件和環境。因此,正確處理好教學管理與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是我們今後深化高校教學管理改革的首要任務。破除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陳舊教學管理思路、, 通過進一步改革,逐漸形成完整的能夠為培養創造性人才服務的教學管理制度和方法 , 形成一種有別於過去的教學管理模式 , 這正是教學管理改革的核心問題所在 , 也是廣大教育教學管理工作者面前無法逾越的一個重要任務。

3規範與創新並行、加速管理系統更新

當前,社會快速發展,日新月異,加之我國高校擴招所帶來的壓力和挑戰,社會選人、用人的標準不斷提高、教育作為一種消費資源,學生和家長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培養方式呈現出多元化的局面、如教育收費標準的調整、彈性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的推廣等等,這些都有力地推動着教育教學不斷地的改革和發展,使得高校教師、學生以及教育教學管理者處在社會改革的需求之中。我們把先進的教學理念運用到人才培養模式中去 , 離不開教學管理部門有效的計劃、組織、協調、實施和控制。科學合理地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的原則和方法是學校教學管理部門的重要任務 , 這一原則的制定是否符合培養創造性人才的需求,是否正確處理和協調了師生的關係,是否有利於深化教育和教學的改革 , 這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此,我們要弄清楚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人才的支撐點以及如何做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的統一。如何將這一思想切實運用到到人才培養方案當中去 , 是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教學參與人員認真思考和探索的課題。我們應該同步推進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改革,並將教學方式改革放在首位。從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結果來看,往往要求教師把內容觀點是否講解清楚的同時能夠重點突出、課堂上能否解決實際問題等作為授課好壞的基本標準,其本質是以傳統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模式。但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角度出發,上述要求顯然是不科學的,甚至是應該拋棄的。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同時還有具備較強實踐能力的學生。因此,我們 , 應該更多地運用啟發式和討論式的教學方法 ,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互動,多給學生動腦、動手的機會,將傳授知識的過程當成為師生共同學習交流以及不斷探索和提升的途徑。

4結語

綜上所述,可知高校教學管理模式變革是教育改革大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教育改革,並不僅僅是各個學科的之間的教學改革,如果管理模式依然沿用傳統,教學改革也會歸於失敗,為此,教學管理模式改革與教學改革應該同步進行。要想徹底的實現教學管理模式變革,首先要轉變管理者的觀念,同時還應該處理好嚴格與寬鬆之間的關係,最後做好規範與創新交叉。傳統的高校管理模式在實際運用中表現出來的機械性和經驗主義思維,會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制約和阻礙,作為學校教學管理者而已以往更注重經驗和進行教學管理方式的延續,而不注重管理方式的變革和創新,在近些年所表現的弊端尤為明顯,為了能夠讓我國高校教學管理水平能夠更進一步,我們可以充分發揮當前高科技手段和知識,比如運用網絡技術和借鑑國外的先進理念,做到軟件和硬件同時進行更新,來強化我國的教育管理模式,讓教學管理模式更人性化,民主化,手段和方法更具有有效性和實時性。

篇五:高校聲樂教學論文

一、高校聲樂教學現狀分析

(一)高校聲樂教師水平有限

當前我國很多高校聲樂教師的教學水平是非常有限的,這就造成了教學效率的普遍低下,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學質量,

也限制了很多有音樂天賦的人才挖掘自身的潛能,造成了聲樂人才的大量流失,同時在聲樂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也會出現因為錯誤教學而破壞了學生嗓音的問題,總之教師的教學水平有限,就會嚴重的影響了聲樂教學效果。

(二)忽略了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

在傳統聲樂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都只是開展單純的教學活動,這就造成了很多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水平較低,比如有些學生雖然聲樂技術水平較高,但是其道德素質、文化素質都比較差,

再比如有些學生的心理素質比較差,因此在上台表演時很容易因為緊張而變得忘詞、跑調,因此在教師進行聲樂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一方面需要加強對學生的聲樂發聲、氣息等方面的指導,另一方面也需要重視對學生的聲樂理論和綜合技能培養指導。

二、提高高校聲樂教學質量的有效對策

(一)創新教學方式

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要對以往單一化的教學模式加以創新和變革發展,可以通過採用集體課、一對一課程、小組課等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在一對一聲樂教學過程中,

需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生域特點和演唱水平等展開獨特的教學過程,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特徵和優勢揚長避短的開展聲樂教學課程,這樣才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才能。

小組課是學生演唱水平提高,知識量積累的一個發展過程,按照學生的某一個特徵進行劃分,作為一個小組成員,這樣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就可以形成一個非常有效的教學過程,實現取長補短的教學方式,共同取得進步。

在開展集體課教學活動過程中,需要將學生組織起來,然後進行聲樂基礎理論知識和教學方式的學習和進步,能夠加強對演唱方式、中外聲樂作品等方面的研討和欣賞指導,使得學生掌握正確的發音概念和發育技巧,不斷提高自身對於聲樂技巧和技能的認識和理解,進一步掌握有效的聲樂技巧和技能。

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為學生分配教師時需要根據學生的進步和變化不斷進行教師調整,讓每一位教師可以充分的發揮所長,揚長避短。

通過採用雙向選擇的方式,讓教師可以選擇擅長教授的內容給予同步需要的學生開展指導工作,而學生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教師進行指導,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

(二)高校聲樂教師自身能力的不斷培養和提升

教師是指導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組成成員,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具備較高的教育才能,才能夠更好的開展教學活動,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掌握正確的教學理念,

樹立正確的歌唱藝術價值觀念,能夠具備不同聲樂風格的鑑賞能力,這樣在完成教授課程時,才能夠針對學生的表現做出正確的指導和評價,在示範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不斷提升舞台及其演唱的能力,做到言傳和身教有效結合,提高教學質量。

(三)理論聯繫實踐,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高校聲樂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一方面需要重視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和提升,另一方面也需要鼓勵學生擁有大氣優雅的演唱氣質和演唱風度。

教師在實踐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能夠給予學生心理、生活等各個方面的健康指導,使得學生在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也不斷提升他們的業務能力。

除此之外,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學態度也需要温和有禮貌,語言要得體大方,重視學生聲樂演唱技巧、技能等方面的掌握,同時也需要重視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和提升,

對於表現良好的學生能夠給予肯定和鼓勵,使得學生獲得成就感,加倍努力,不斷取得進步,增強自信心,使得學生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能夠正視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加強認識和改進,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

三、結束語

隨着我國高校聲樂教學模式和教學制度的不斷變更發展,針對當前高校聲樂課程教學現狀,對其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加以有效的分析,進一步重視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能夠不斷完善高校聲樂教學過程,

讓學生能夠立足於當前社會需要,勇敢突破傳統束縛,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

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掌握良好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自己的`音樂才能和音樂優勢,有效的提升了我國聲樂表演水平。

篇六:高校體育教學論文

高校體育教學論文

高校體育教學中涉及的內容不僅僅侷限於通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運動觀而強化學生的體能發展,而是通過結合體能、心理及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團結合作精神及競爭意識等思想價值體系,以促使學生可以更快的適應社會的發展。

高校體育教學論文

第一篇

1基於勝任力的高校體育教學質量評估操作流程分析

通過動員,使評估工作人員認識到教學評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對評估人員進行培訓,可以提高評估工作人員的評估技能,

使其更加熟悉體育教學質量評估的實際操作規程、掌握評估反饋機制的操作方法和要求,從而降低評估工作人員發生主觀誤差的概率,完善教學評估的監督機制。

2評估的組織實施

評估的組織實施階段是對體育教學進行實際評估的過程,也是整個教學質量評估活動的核心環節和組織管理工作的難點和重點。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運用各種教育評估方法和技術,收集各種評估信息,並在整理評估信息的基礎上,做出價值判斷。

在組織實施過程中,需要科學制定評估計劃,運用簡便、合理、操作性強的評估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質量評估的科學性、真實性和實效性。

基於勝任力的高校體育教學質量評估理念和方法與傳統的評估模式存在一定的差異。

勝任力模型注重外顯和內隱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在實際評估過程中,既要能準確評價體育教學的外顯業績,又能體現體育教師的動機、個性特質等內在個體特徵對體育教學質量的影響和價值,在提高體育教學質量評估效度的同時為高校體育教師發展提供努力的方向。

在具體評估實施過程中,一定要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係。

(1)評估方式的多樣與互補。

長期以來在高校體育教學評估中,大多采用終結性評價,習慣於注重評價教學的結果,而形成性評價流於形式,很少注重教學的過程。

然而教學過程是一個結構連續、整體延續的系統過程,在評估過程中,不能採用“期末一次性評價、開學一次性公佈”的“一棒子式”評估方式,要採用日常評估與期末集中評估相結合,課前、課堂與課後評估相結合的系統評估方式,從而用評估方式的多樣化來促進評估過程的科學化。

(2)評估主體的個性與真實。

高校體育教學質量評估的主體主要包括領導、專家、教師自我、學生、同事等,每個主體在評估時,都會受到評估視角、文化背景、情感傾向等方面的影響,體現每個評估個體的個性特點,

這就需要在評估實施過程中,營造良好的評估氛圍,加強嚴謹求實、堅持原則、公正客觀的思想教育,實現評估過程的客觀性。

(3)評估內容的豐富與針對性。

體育教學質量評估主要就教學態度、內容、組織過程、效果、師德等幾個方面的內容進行評估,在組織實施中,各項內容的具體觀察指標既要清晰明瞭,又要能涵蓋和反映該項內容的主旨;

同時,根據不同評估主體,評估內容的針對性也要充分體現,對學生來説,對教學過程、內容和教學效果有更直接的認識,而同事、領導對教學態度、師德或科研能力等方面瞭解更多,因此,在組織實施中,就在豐富評估內容的同時注重評估的針對性。

在教學質量評估的組織實施中還需要通過收集、彙總、分析、處理來形成綜合的評估結果。

在這個過程中,既要注重收集、彙總、處理時技術手段的科學性,也要防止技術操作不嚴謹或失誤造成的疏漏,更要杜絕由於人為主觀的情感偏好而弄虛作假的事件發生,這就需要評估的監督機制發揮作用。

3評估的總結反饋

體育教學質量評估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體育教師教學水平、推進體育教學工作的發展創新。

如果忽視評估的總結反饋和溝通改進等後期工作,就會使教學評估工作成為對教學“歷史”的清算。

基於勝任力的體育教學質量評估着眼於未來教學質量的提高和高校體育教師成長,體現評估工作的發展性,強調組織評估與教師個體的共同參與,重視評估中與評估後的溝通與輔導,並使溝通機制貫穿於評估工作的全過程。

在總結反饋中,要沿着上、中、下三個線路進行:上線要向主管體育教學的領導報告,為以後的體育教學發展決策提供服務與參考,在彙報過程中一定要講究實事求是,客觀地報告評估結果及相關情況。

中線要與被評估的教師進行溝通和反饋,以提高以後體育教學工作能力、促進教師成長髮展,在溝通中,溝通反饋的方式尤為重要,是採用書面還是口頭、正式還是非正式、詳細還是籠統的方式,都要根據教師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

下線要在一定情況及範圍內向外界公佈,以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促進整體教學工作的開展。

公佈評估結果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應以“着眼於教師的發展”為最根本原則,一定要權衡公佈的範圍和具體方式,以鼓勵先進為目的,以定量公佈為重點,不能打擊和挫傷了教師教學的信心與興趣,引起並激化教師與管理者之間的矛盾和衝突。

評估結果的總結反饋還需要反映到下一步的體育教學工作中去,這就必須與一定的獎懲措施相聯繫。

如果評估結果出來以後,評估成績不分優劣、不獎勵、不與評聘掛鈎,就會出現吃“大鍋飯”的情況和個別教師濫竽充數、混跡其中;而評估結果一旦完全用於晉級、升職等功利目的,教學評估就較多地受人為因素的干擾,因此,需要有一個完善的教學評估保障機制,重視質量文化建設,給教師提供申訴和複議通道,不僅把評估結果反饋給教師,還要讓教師的意見建議反饋給評估管理機構,進而形成完整的雙向交流反饋機制。

4基於勝任力的高校體育教學質量評估中要注意的問題

4.1重視受評教師的發展性

現代評估理論日益強調組織中的個體性價值及其發展,更加強調個人的自覺、自我激勵、個體自治和自我實現,更強調以人為本的評價。

以勝任力為基礎的高校體育教師評估本身具備發展性評價的基本特徵,但要想真正體現對體育教學過程和體育教師的發展性評價,實現發展性評價的根本目的,促進高校體育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仍需要細緻、科學地進行規劃。

因此,在促進高校體育教師發展性評價過程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把握:

一是管理氛圍,應建立具有激勵作用的超越自我氛圍,促進教師追求卓越、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二是共同參與,評價中的每位教師都應該有自己的教學績效目標,並且與學校體育管理目標保持一致,強調評估的全員參與性,突出教學評價的民主性和正向發展性;

三是機制建設,高校要把評價結果與體育教師的相關個人利益適度聯繫,將評估結果的一些重要指標作為選聘培訓、晉職晉級等提升相關利益的重要依據,使得評估本身與高校外在獎勵、激勵制度聯動發展,激發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2強化評估過程的系統性

體育教學質量評估本身就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框架結構、組織人員、評估指標、流程設計、始末契合等方面進行構建。

在框架結構的設計上,既要配置有領導機構、組織團隊、實施小組,又要有監督保障機構;在人員配置上,不僅要合理配置各級主管教學的領導、管理者,也要考慮人員的職稱結構、年齡特徵、學科背景;

在評估指標體系構建方面,要充分考慮勝任力中的顯性和隱性指標的體現,從個性發展、工作態度、體育知識、運動技能等方面充分考量,組織體育學、管理學、教育學等方面的專家進行研討、確定;

在流程設計中,各個環節要有機結合,相互銜接,不可虎頭蛇尾;

在每個評估週期的連續性方面,注重評估的常設機制建設,形成周而復始、循環提高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

4.3提升評估操作的規範性

教學質量評估的實際操作過程中,有很多需要管理者及組織人員進行評估表的分發、宣傳、收集、整理、分析、反饋等的工作,例如在這些微觀操作中,

尤其是在體育教學中的很多體育運動實踐操作過程中,必須注意提升操作的規範性,對不同評估主體、對象、內容等要提前制定好相關規範化操作程序和規定,避免人為的作弊、個人傾向、疏漏等問題的出現。

在操作規範化方面,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處理:

一是建設和完善規範化制度,對各種評估操作有詳細的制度規定及操作規程,使相關人員按章辦事;

二是建立健全監督反饋機制,對有些主觀故意的作弊和個人失職行為進行責任追究,打擊各種不規範、不盡責、不作為的工作行為,從而淨化教學評估環境,真正使體育教學質量評估工作起到提高體育教學質量、促進高校體育教育蓬勃發展的作用。

篇七:高校聲樂教學論文

一、我國高校音樂專業聲樂教學的現狀

(一)聲樂教師綜合素質參差不齊

在教育活動中,教師的責任是教書育人。

聲樂課程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如內容廣泛、所涉獵的範圍大等,對聲樂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聲樂教師除了要掌握教學所必需的歌唱技能,還要有豐富的聲樂實踐經驗,不能總是紙上談兵,要具有紮實的聲樂專業知識和理論知識。

[1]現階段,我國聲樂教師的水平參差不齊,不乏優秀的專業教師,也有一部分人只是敷衍了事,毫無責任心。

(二)不能因材施教

目前的聲樂教學不能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的聲樂基礎不同,對聲樂也有着各自獨特的見解,所以,在進行聲樂教學時不能“一刀切”,不能對每個學生都採用同一套教學方法。

這就要求授課教師要對學生有全方面的瞭解,包括其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實踐能力、個性特徵等,進而因材施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不同層次的教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避免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因跟不上課程節奏而喪失學習興趣。

二、改進高校音樂專業聲樂教學的對策

(一)完善高校聲樂教學體系

要想更好地實現高校聲樂教學的目的,建立和完善一個完整的聲樂教學體系非常重要。

有了明確的教育體系,才能明確聲樂教學的目標,實現培養優秀聲樂人才的計劃,達到促進聲樂發展的根本目的。

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有可能走彎路,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認真對待,及早發現錯誤並及時糾正錯誤,可以借鑑他國聲樂教學的優秀方法和手段,為我所用,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我國傳統聲樂教學一路向前,走出自己的特色。

(二)合理選擇和安排教學內容

任何科目的教學都與教學內容的選擇息息相關,只有科學的、先進的聲樂教學內容才能培養學生的聲樂素養。

作為授課教師,首先,應該確保學生掌握基本的聲樂常識,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聲音類型和聲部的定位。

其次,還要向學生傳授基本的聲樂理論知識,並結合聲樂歌唱實際,要求學生按時練習,以達到熟練掌握的目的。

最後,要培養學生對於好的、美的聲樂作品的鑑賞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聲樂的主動性。

(三)全面提升教師素質,優化教師隊伍

教師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言而喻,教師具備較好的職業素質和綜合素質是完成聲樂教學的重要前提。

從事聲樂教學的教師需要提升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一是要具備紮實的音樂理論知識,並能將這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指導實踐活動。

二是要能夠對學生進行聲樂技能、技巧的培訓,引導學生投入到聲樂課程的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是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教師要有創新精神,可以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也能進行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進而推動聲樂教育的不斷髮展。

教師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所以,要加強自身的學習與深造,堅持學習先進的文化知識,掌握前沿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聲樂教育的整體水平。

三、結語

教育作為培養人才、選拔人才的主要途徑,越來越受到重視。

聲樂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也備受重視,在音樂專業人才的培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進入21世紀後,高校聲樂教育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雖然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有新的問題不斷出現,但政府和高校都制定出了有效的解決方案,將高校教育向更好的方向指引,使其與時代發展相結合,

篇八:高校體育教學論文

一、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創新與改革的必要性

1.有利於提高大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高校體育教學模式之所以要不斷創新,是由於目前的教學模式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的落後都不利於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影響着高校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進一步創新高校體育教學模式,讓大學生充分感受到體育學習中的樂趣,提高對體育學習和體育運動的積極主動性,以更加熱情的態度和健康的體魄投入大學的學習生活中去,對提高整體學習效果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

2.不斷創新和完善教育理念。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與改革,是高校教學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才能從根本上實現教育教學理念的創新和完善,以科學有效的理念引導大學生。例如,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一般將提高大學生的體育素質作為基本的教學理念,但是隨着時代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這種傳統的教學理念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下人才培養的需要,高校體育教學不但要重視大學生體育素質的提高,還要激發大學生的體育愛好,進一步培養大學生的終身體育運動,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的精神。

3.推動整體教學效果的增強。體育教學一直以來都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近年來隨着人們對身體健康和體育事業的重視,高校體育教學也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通過體育教學,可以幫助學生鍛鍊健康的體魄,培養積極向上堅韌不拔的學習態度,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對於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和推動整體教學效果的增強都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創新和改革高校體育教學模式,促進體育教學健康快速發展,推動整體教學積極穩定發展已成為高校體育教學面臨的重要課題。

二、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創新與改革的幾點建議

1.提高體育教學在高校教學中的比重。受傳統教學的影響,體育教學的重要性並未引起所有高校的重視,體育教學在整個高校教學中仍佔據較小的比重,這容易造成大學生忽視體育學習的重要性,並降低對體育學習的興趣。所以,必須全面加強對體育教學的重視,進一步提高體育教學在高校教學中的比重,增加體育教學時間和加大體育教學考核標準,促使大學生從思想上重視體育教學,在學習中以積極的態度飽滿的精神來完成體育教學的要求。

2.樹立終身體育的教學理念。如今隨着人們對體育的重視,已經掀起了全民運動的熱潮,並且全民運動的理念已經被寫在我國體育運動的發展綱要中,這也進一步體現了終身體育的教學理念。在這樣的我國體育事業全面發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更應該把握時代脈搏,樹立終身體育的教學理念。一方面,引導大學生培養終身體育的觀念,並在日常教學中不斷滲透終身體育的優勢,通過一系列教學手段提高大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興趣,促使大學生養成長期的體育習慣;另一方面,加強體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尤其是關於人體健康和體育技能方面的教學,豐富大學生的體育知識,為大學生能夠實現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

3.完善高校體育相關配套設施建設。目前一些高校的體育相關配套設施的不完善成為制約高校體育教學發展的一項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可以適當加大體育教學的經費投入,逐步完善和更新相關的體育配套設施建設,引進一些智能化、科技化的運動設備,為高校體育教學的順利開展提供便利條件。例如,運動檢測器的引進可以用來檢測大學生的身體情況和運動情況,為進行體育教學評價提供一個可靠的參考指數,還可以根據這一檢測指標來進一步制定個性化、科學化的體育教學方案。

4.優化高校體育師資隊伍建設。高校教師作為高等教育的直接引導者,對高校教學模式的實施和高校教學質量的提高起着關鍵性作用。根據相關調查研究表明,高校體育師資隊伍建設明顯不如專業師資隊伍建設,這直接影響着高校體育教學的深入發展。因此,進一步優化高校體育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刻不容緩。首先,高校要提高對體育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視,定期開展體育教學交流活動,及時發現體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並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進行糾正,將體育教學的創新與改革落到實處。其次,要提倡高校體育教師的再學習再教育,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組織教師參加體育學習的再教育活動,或者深入到健身俱樂部等體育活動中心瞭解現代人們的體育運動理念和方式,進一步豐富自身知識系統。

三、結束語

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與改革是一個長期系統性的工程,要打破傳統的教育教學體制,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模式與方法,不斷探索和完善體育教學模式,以適應時代潮流和社會發展需求。大學體育是高校體育的最後一個階段,對大學生以後進行體育運動也有着深遠的影響,因此高校要樹立起科學長遠的人才培養目標,使大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加強體育鍛煉的意識,增強體質,建立起能夠適應現代化社會的體育教學體系。

篇九:高校數學教學論文

李冶(1192—1279)原名李治,字仁卿,號敬齋,金代真定欒城(今河北欒城縣)人,金、元時期我國著名四大數學家之一,也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數學家之―。1248年撰成《測圓海鏡》,是天元術的代表作;1259年完成了另一數學著作《益古演段》,是一部用來系統普及天元術的著作。縱觀李冶的兩部數學著作,無不體現出他早期的數學思想,無不彰顯出他數學思想的光輝。李冶在其著作中所反映出的這些方法是當時中國數學發展進程乃至世界數學發展進程中比較先進的數學思想,而且貫穿於整個數學的發展進程中。經過歷代的不斷傳承和發展,這些思想變得更加成熟,在現代高校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十分廣泛。本文緊密結合現代高校數學教學實踐,主要就李冶數學思想在現代高校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問題進行了深人研究。

一“、天元術”的思想

《測圓海境》中“天元術”的思想,即“列方程”的思想,列方程的程序分為三步:首先立天元一,然後尋找兩個等值的而且至少有一個含天元的多項式,最後把兩個多項式聯為方程,通過“相消”求出解,即:設未知量,找等量關係列方程,求解的過程。“列方程”的思想陪伴我們從中學數學到大學數學,不過在大學數學中,這一思想得到了進一步拓展,未知量從表示一個數值拓展到表示未知函數或者概率分佈中的參數,條件比原來更加複雜,方程也從簡單的線性方程演變為微積分方程,或者隨機方程。

二、數形結含“的思想

《測圓海境》中用到條段法和《益古演段》中用方、圓對一次、二次方程進行解釋,使其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使人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實際上這就是現代數學中的”數形結合思想"的萌芽。該思想在現代高校數學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高等數學中二重積分是轉化為二次積分來計算的,但應該如何轉化呢?如果直接給出二次積分就顯得較為唐突,不便於學者理解,所以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給出幾何解釋就相對的簡單的多了。

三“、一題多解”的數學思想

《測圓海境》全書共170題,書中涉及到一題多解的共有34題:其中:二法的有30題,三法的有1題,四法的有1題,五法的有2題。如卷七“明吏前一十八問”第二問,此題給出五種方法,並且難易差別較大,這樣通過對比可以找出解決問題的最簡單方法。在高校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一題多解”的思想運用到教學實踐中,不僅能通過比較找出最佳的解題方法,還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而且還開拓了學者的學習思路,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創造性和發散性思維能力。如在積分變換中求函數的Laplace逆變換。又如高等數學中求橢球體的體積,可以用三種方法:(1)用已知平行截面面積函數的定積分的方法;(2)用二重積分求曲頂柱體的體積;(3)三重積分求體積。

四、轉化的思想

轉化是把未知解的問題轉化到在已有知識範圍內可解的問題的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不斷轉化,把不熟悉、不規範、複雜的問題轉化為熟悉、規範甚至模式法、簡單化的問題。如李冶在當時就可以通過合併同類項,降次,把分式方程轉化為整式方程去求解。高等數學中求微分方程也可以用轉化的思想進行微分方程的簡化計算。

五、機械化,程序化”的思想

《測圓海境》中李冶的天元術是一套完整的程序,計算機產生以後有研究者形象地天元術比作計算機的軟件。在實際解決問題時,往往大量現象歸結起來可以用相似的方法來求解,只是具體問題中數據、函數和實際意義不同,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和信息技術的日益普及,人們通過這些問題提煉出方法的精華,開發出相應的計算機軟件,如matlab,mathmatica,lingo等數學軟件,從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總而言之,作為當代高校的青年教師,我們有義務進一步加強對李冶數學思想的研究,尤其是加強當代高校數學教學中如何傳承李冶數學思想,使高校數學教學變得簡單化、程序化、規範化、實用化,使高校數學課程真正成為廣大學生所喜聞樂見的課程。

篇十:高校數學教學論文

隨着新課標的改革,在課堂中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尤其是在高校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尤為廣泛,高校學習與中學學習不同,由於各個學科種類繁多,數學課堂教學時間非常有限,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教師更應該重視數學學習的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的構建。主體教學模式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模式,它可以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地位,使學生可以自主學習自主思考,提高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團隊合作意識。但是在目前高校的數學教學中,仍然存在着很多問題,影響着主體教學模式的構建。主體性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的,表現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學習。主體性教學模式是指教師在遵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基礎上組織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創造性以及獨立性,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教學模式。

一、目前高校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高校數學的教學中,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教師,採取着單一的教學方式,幾乎在一整堂課程學習中,都是教師在對課本上的知識對學生做出講解,由於課堂時間非常有限,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也常常是一些定義和概念,或者就是通過在黑板上的演算對一些公式做出推導,而學生都是被動的接受,缺乏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活動,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表現出主動性。單一的教學方式使得課堂氛圍枯燥無味,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很容易走神,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降低了學生學習能力。

(二)教學內容存在的問題

高校數學課本上的知識點多,內容涉及到的知識面很廣,強調的都是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和條理性,基本上都是一些純理論性的東西,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不緊密,而教師又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只是單純按照課本上的知識對學生進行講解,一方面,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嚴重降低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學生掌握的知識都是理論知識,無法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師對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通常只教一門課程,教師掌握的知識也比較單一,在教學過程當中會忽略數學與其他學科的關聯,不能達到在課堂上擴大學生知識面的效果,抑制了學生的思維方式,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鍛鍊和提高,也限制了學生對各個學科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的發展。另外,有一些教師由於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對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要性的認識不夠,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是任務性的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忽視了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

二、構建主體性教學模式的具體措施

(一)課堂中通過提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

在高校數學教學中,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在教學過程中一個科學的問題提出是課堂成功的一半,通過提出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投入到知識的學習中來。高校數學課程具有非常強的聯繫性,前後的知識點往往息息相關,教師在教學時要善於構建本節課的框架,讓學生清晰的掌握知識和方向。通過問題的提出就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學生在對問題進行思考時,教師的引導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師起着構建、幫助和引導的作用。對於教師提出的一些比較難的問題,教師鼓勵學生自己先進行思考,學生不能解決時,教師適當引導,幫助學生不斷獲得新知識。例如,在學習大學數學解析幾何的時候,需要引入向量的概念,而學生在之前高中的學習中已經學習過有關向量的學習,教師在導入新課的時候可以通過提問“同學們還記得向量的概念嗎?”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回憶向量在物理上以及數學上的概念,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進入思考模式,然後引進向量的運算,讓學生在更佳的狀態下學習。

(二)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當中,教師往往是採取灌輸式的方式進行學習,不顧學生是否掌握,只是一股腦的將課本中的知識講解給同學們聽,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機會被剝奪,學生都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學生的思維得不到發散,散失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在高校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明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建立合作小組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合作小組學習中開展任務探討,通過小組協商和討論,也能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問題的提出與討論,學生的潛力得到了發揮。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討論環節是必不可少的,學生在對教學任務完成後,教師還應當對學生的任務進行合理的評價,適當的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例如,在學習換元積分法的時候,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習完理論知識之後,教師可以將全班同學分成2組,給出幾個方程,讓第一組的同學用常規方法解方程,第二組的同學利用換元法解方程,之後再給出幾個方程,這次讓第一組同學使用換元法解方程,第二組的同學利用常規方法解方程,通過這樣的一個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自主探討掌握換元方法,並且樂於利用換元方法求解方程。

(三)採取多樣的教學模式

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該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採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例如任務驅動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以及情景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指教師創建不同的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自主學習的一種方法;小組合作學習法是通過將學生分組,提出問題或者任務讓學生自主探討思考的過程;情景教學法是教師創建與實際生活接近的具體情景來進行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豐富課堂內容。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單一的傳統教學變得生動多彩,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在數學學習中投入更多的熱情,從而提高整體教學效率。此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多元化思維,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由於教學方式的統一,並沒有針對學生的個性化來進行區別教學,所以學生的個性化得不到發展,思維也得不到發散,被死死的禁錮在同一個區域內。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社會對個性化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對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數學的教學不僅僅是簡單的公式和方程了,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開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而是學習知識的能力以及活躍的思維方式。所以,在高校數學教學中,要根據數學教學的特點,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為了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該構建學生主體性模式進行教學。在教學的實際過程中,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在課堂中建立合作學習小組,開展任務探討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動思考能力,同時教師還應該善於利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主體性教學模式改變了過於依賴教師的現象,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篇十一:高校體育教學論文

1傳統採茶舞的特點

採茶舞是從繁重的茶事活動中剝離出來的一種文體藝術形式,是茶文化興盛的標誌之一。其最早興起於唐朝時期,以茶文化為基礎,將軟舞與健舞相融合而形成的特色舞蹈。採茶舞在民間流傳盛廣,三門石馬採茶舞、廣西壯族採茶舞以及杭州茶鄉採茶舞都是我國傳統採茶舞的優秀典範。採茶舞的服飾帶有濃厚的民族特色,不同角色的演員的服飾着裝不同,所選用的道具也有所差異,其伴奏主要是以傳統的二胡、笛子和嗩吶為主。而採茶舞的背景樂則是朗朗上口的採茶調,富於變化的採茶調也是採茶舞的一大亮點。同時,採茶舞大多是以扇子花、矮子步和水袖的形式呈現出來,於一動一靜中將採茶舞的藝術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1.1藝術性

扇子花、矮子步和水袖是採茶舞的藝術核心,其中所凝聚的藝術內涵自然是不言而喻。豐富多樣的扇子花為採茶舞的表演增添了別樣風采,形式不一的扇子花表演手法也極大地拓寬了採茶舞的創作思路。矮子步是採茶舞最基本的步法,虎背熊腰下蹲前後轉的舞步,以欲揚先抑的手法將採茶舞中的地域文化闡釋得酣暢淋漓,給人一種醜中賞美的藝術感。而水袖是採茶舞的藝術精華,輕盈的袖筒隨着表演者的舞姿上下飄動,翩若驚鴻,動如鳳過,長袖揮舞之間盡顯採茶舞的飄逸靈動之美。另外,採茶舞作為民間傳統舞蹈的優秀組成部分,其在產生之初就被注入了傳統舞蹈的藝術精粹,無論是表演形式還是風格構成都在無形被打上了藝術化的烙印。例如,江西贛南的採茶舞中的單水袖元素、粵北採茶戲中的三角班以及黃梅採茶戲中的方言腔調都是從傳統舞蹈文化中汲取而形成的。

1.2生活性

藝術源於生活,採茶舞大多是以民間故事為原型而進行創作的,其反映的是百姓的生活常態,內容也是以日常瑣事為主。採茶舞的語言形式、舞步動作以及道具佈景都是從大眾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因而,採茶舞自其形成之時便浸染上了生活的氣息。例如,採茶舞聲腔中夾雜着的“啊”、“呀”、“喲”、“呦”、“嗨”是從生活化的口語中提取而來的。此外,採茶舞也汲取了鄉土韻味因子,聲腔中的“三腔一調”、襯詞中的方言文化與主奏樂器中的“勾筒”都在無意中詮釋了採茶舞的生活化特性。總而言之,採茶舞作為我國傳統舞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究其本質,採茶舞的任何表演藝術形式都是對生活的闡釋,因此其所漸染的生活化氣息極為濃郁。

1.3多樣性

眾所周知,我國地大物博,東西南北跨度較大。不同地區孕育不同的地域文化,而採茶舞作為傳統藝術形式而存在,在不同區域背景下的具體表現形式也有所不同,形成了現在百花齊放流派繁多的採茶舞藝術格局。就地域因素而言採茶舞分為江西採茶舞、閩西採茶舞、陽新採茶舞、粵北採茶舞以及桂南採茶舞等多種形式,而且每一採茶舞的表演特徵以及展現手法又都在不同程度上顯示出鮮明的差異性。例如,江西採茶舞中的十字步、黃梅採茶舞中的黃梅調以及陽新採茶舞中的花燈,都是在不同地域文化中應運而生的特色元素,也構成了我國傳統採茶舞異彩紛呈的多元化局面。同時,隨着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處於轉型時期的傳統採茶舞根據自身的發展需求引入了現代舞蹈元素,為採茶舞的發展注入了個性化因子,將會極大地推動傳統採茶舞向多樣化邁進。

2傳統採茶舞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傳統採茶舞是我國優秀民間藝術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一支,其藴含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也潛藏着獨特的文化藝術價值。歷經千年而未衰竭的茶文化在紙醉金迷的現代社會裏陷入了被遺忘冷落的境地,並且正面臨着後繼無人的斷層危機。一旦採茶舞作為必修課程被引入到高校體育教學活動中,那麼就意味着茶文化也被注入到了高校的文化氛圍之中,茶文化也會因此而得到進一步的弘揚。同時,採茶舞中的茶文化精神也會在青春盎然的高校散發出耀眼的光芒,促進高校學生身心健康的協調發展,推動高校體育活動課程向全面系統化邁進。

2.1豐富了高校體育教學的內容

採茶舞是我國傳統藝術文化的精髓,是在茶文化的導向作用下而形成。所以採茶舞中滲透着濃濃的茶文化元素,而茶文化的精神理念對於觸動高校體育文化教學活動課程的多樣化發展大有裨益。一方面,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高校對於體育教學持一種不重視甚至忽略的態度,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以草草了事的姿態對待體育課程,進而導致高校的體育教學活動步入了僵化的局面。而採茶舞中所寄寓的“天人合一”茶文化思想內涵將會以耳濡目染的形式對師生進行春風化雨般地鼓舞,使其走出應試教育的陰影,積極參與到採茶舞的體育活動中,進而構建完善的體育教學課程體系。另一方面,當前高校的體育教學內容大多是以球類運動或者簡單的健身操與瑜伽訓練為主,課程的設置較為單一,學生只能被動地選擇。但是,採茶舞走進高校體育課堂,也就為學生提供了另一種選擇,使其能在主動的學習中感知採茶舞的體育魅力。

2.2促進了茶文化的傳播與弘揚

我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的發源地。在千年的歷史積澱中,茶文化也愈發深厚。然而,大浪淘沙中傳承至今的茶文化,卻在無人問津中漸漸凋零。年輕人都沉迷於快餐文化的追捧中,崇洋媚外情緒的滋生也使得其對於傳統文化缺乏基本的認知與歸屬感。而高校作為人才的培養基地,以採茶舞的形式引入茶文化將會極大地促進茶文化在高校的弘揚。高校將採茶舞作為體育課程,學生則可以通過對採茶舞的學習來了解茶文化的基礎知識,然後在循序漸進地過程中構建茶文化知識結構框架,並以一傳十、十傳百的形式將茶文化進行廣泛傳播。總之,高校將採茶舞納入體育課程體系,將會使茶文化的傳承之路更加順暢。

3傳統採茶舞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創新應用探討

3.1透過採茶舞將茶文化精神內涵融入體育教學

雖然當前部分高校的體育教學活動嘗試引入了採茶舞這一元素,但是由於茶文化內涵的缺失抑制了採茶舞對體育教學活動的積極作用,進而導致高校的採茶舞教學活動停留於淺嘗輒止的表面狀態。所以,高校在利用傳統採茶舞重新構建體育教學框架時,應該結合其茶文化內涵,對採茶舞中的文化藝術元素進行深入挖掘。首先,高校體育教師應該主動根據體育教學特點,對茶文化知識進行系統性學習,從中提煉茶文化精神主旨,並逐漸融入到採茶舞的教學過程中,以健康向上的積極姿態進行採茶舞教學,使學生在剛柔並濟的舞蹈中感受採茶舞的多重美。然後,高校教師也應該將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賦予到採茶舞中,以婀娜多姿的舞步與形象生動的藝術表演征服學生,從而激發學生內心深處對於採茶舞好感,促使其主動地投入到對於茶文化的研究中。

3.2結合現代舞蹈藝術元素對採茶舞進行創新性改編

傳統採茶舞飽含了我國傳統文化因子的藝術內涵,但是在百花爭豔的時代裏,一成不變的傳統事物只能被扔進如風的記憶裏。所以,傳統採茶舞要想在開放性的社會裏尋求一絲立足之地,則必須以潮流時尚元素為基礎,對其進行創新性改編,否則將會被歷史的黃沙所覆蓋掩埋。因而,高校在引入傳統採茶舞時可以結合現代舞的藝術元素對其進行突破性改編,以自由多變的形式,對傳統採茶舞的表演手法與藝術形式進行不同層次地改編設計。例如,高校的採茶舞教學可以利用爵士舞的步伐、華爾茲的舞姿以及嘻哈舞的風格對採茶舞進行適度改編,從而滿足大學生對於舞蹈藝術的追求目標。而不是僵硬地將採茶舞引入高校體育課堂,並以刻板的方式進行教學,除了徒增學生的負擔外,更是壓制了學生對於採茶舞的喜愛之情。當然,高校也可以聘請專業舞蹈演員對採茶舞進行改編,從而使之與高校學生學習境地相適應。

3.3積極引入先進的教學理念優化採茶舞的`教學方式

傳統採茶舞對於高校學生的體育課堂而言,猶如一陣清風吹皺了平靜的湖面。傳統採茶舞作為一種民間化因子被加入到高校的體育課堂中,也就意味着其所指向的對象發生了變化,教師不能再以傳統的教學方式對採茶舞進行填鴨式教學,而是應該積極引進優秀的教學經驗,以學生對於採茶舞的認知度為出發點,不斷優化採茶舞的教學方式。所以,高校的體育教師應該加強同專業舞蹈教師的聯繫,並就教學方式與內容進行探討性交流,從中總結優秀的採茶舞教學經驗,並在實踐中逐步改進採茶舞的教學方式。另外,教師也可以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對採茶舞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從而以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推動採茶舞教學向現代體育教育之路邁進。

篇十二:高校體育教學論文

一、當前高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觀念陳舊,教學內容枯燥

當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注重體育專業技能的訓練,在教學中對學生的重視程度不高,教師在教學中大多根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計劃,對學生的實際需求缺乏瞭解。高校教學十分重視就業,由於體育教學與就業的關係不大,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的重視程度不高,無法充分的發揮體育教學的優勢,這種陳舊的教學觀念,是阻礙高校體育教學體系創新的主要因素。此外,高校體育教學的主要內容多數是學生從小到大接觸過的,而且教師在教學方法中也多采用相似的方法,教學內容的空洞和枯燥,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課堂教學效果不佳。

2、教學計劃缺失,教學方法有限

高校體育教師不受就業壓力的影響,而且教師和學生對體育的重視程度普遍不夠,這就導致教師在教學中忽視教學計劃的安排,在實際教學中較為隨意,主觀性較強。在教學計劃中通常注重教學目標、教學考核,對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嚴重忽視。此外,體育學科對於學生來説並不陌生,從小到大千篇 一律的教學方法無法吸引學生的興趣,而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教師教學方法仍然固守成規,缺乏必要的新意,這必然會對導致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不高,最終導致體育課無法達到提高學生身心素質的作用。

3、教學模式單一,教學評價失衡

我國體育教學以室外課為主,室內課為輔,但是高校體育教學中室內課幾乎沒有,單純室外教授,室外課受環境影響較大,加之教師重視不高,所以遇到天氣變故就會取消體育課。這種單一教學模式的產生主要是因為教師和學生對體育課的重視程度不夠,長期受這種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無法接受完整的體育教學,通常在期末測試時應付考試,導致體育教學達不到真正的目的。此外,高校體育教學的評價體系較為單一,多以期末成績作為衡量學生體育素質的唯一標準,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參加體育課只是為了取得成績,身心素質都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二、構建高校體育教學創新體系的策略

1、堅持人本思想,豐富教學內容

教育教學是為學生服務的,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樹立人本思想,將人文精神貫徹到體育教學中去。體育教學自身就具備較為輕鬆、愉悦的氛圍,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重人文精神的滲透,讓本應愉悦的課堂氛圍變得更加熱鬧,讓課堂真正的“活”起來,這樣才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才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來調整自己的教學過程,從而達到體育教學的真正作用。高校體育教學人本思想的樹立,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受到體育學習中的樂趣,這樣才能夠在體育學習中鍛鍊自己的身心素質。體育教學多為室外課程,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好課外的環境,可以通過體育遊戲,情景表演,音樂舞蹈等豐富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讓學生既得到了身體上的鍛鍊,又能得到心理上的滿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開展多元評價,激發學生參與興趣

當前高校體育教學中的評價方式較為單一,單純的成績考評無法衡量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也起不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反而會對教師的教學造成阻礙。因此,高校應該開展多元的評價方式,在提高學生體育技能的同時,從多個維度評價學生的能力。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每節課的表現,對學生進行鍼對性的評價,評價的內容不要只侷限在專業技能方面,對學生積極參與,幫助他人,團結協作等都要進行及時的評價,並將學生的日常表現納入最終的考評結果中。多元教學評價的開展,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時刻關注學生,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課堂參與,以及體育訓練情況都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給予學生公平公正的評價,才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注重教學反思,提升教學質量

高校體育教學雖然與就業的關係不大,但是作為教師教學反思是基本的素養,教師只有積極的反思才能夠發現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才能夠根據學生上節課的表現情況,對下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創新,從而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提升教學質量。高校體育教學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為重點,因此在課後教師要時刻反思:利用何種教學手段能夠讓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利用何種教學方法能夠為學生營造一個輕鬆舒適的學習環境;如何將學生的積極主動、樂觀快樂兼顧到一起;如何將體育教學的目標更加高效的完成等。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新課程標準的改革,對高校體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體育教學創新體系的構建,要從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開始,不斷的豐富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完善體育評價體系,豐富評價內容,加強教學反思,這樣的教學才能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才能夠達到體育教學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作用。

篇十三:高校體育教學論文

1當今高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因此,高等教育最不應該的就是落後於時代的發展,應該與時俱進,甚至超越時代,有一定的預見性。然而,現今的高校體育教學依然是傳統的、陳舊的,沒有變通和完善。這大大阻礙了我國目前高校教育體育教學事業的發展,也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專業基礎紮實的綜合型人才十分不利。傳統的高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思想觀念的落後、教學計劃制訂不合理、教學內容和方法呆板等。這些不足導致培養出的體育專業人才在當今經濟發展條件下無法很好地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1.1教學指導理論、思想是傳統

並且是落後於時代要求的高校受以往教育體系的深刻影響,授課指導思想上觀念陳舊,教學被束縛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上,對學生身體、心理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可能會有負面影響。高校的辦學思想屢屢受到阻礙與陳舊的教育模式息息相關,在這種思想模式下,教師和學生都處於重視文化教育輕視體育教育的思想上,體育教學發展十分困難,學生身體得不到有效鍛鍊,體質下降。不但如此,在平時的體育教學中,學生仍然不是中心,完全聽從教師的安排,並且不因人而異。其實每個學生的身體狀況是不一樣的,對動作技能的接受能力也是不一樣的,一味地教學會給學生產生心理負擔,無法達到鍛鍊身體的目的。這並不以鍛鍊學生的身體素質為目的,十分的機械生硬,完全喪失了體育鍛煉應有的作用。過於死板的教學目標甚至增加了學生的心理壓力,阻礙了進行體育活動的積極性,阻礙了學生個性、人格和人生價值觀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出現了文化知識水平高但身體素質差、人生價值觀偏離社會主導思想和社會適應能力差的“人才”。

1.2教學內容陳舊,沒有變化

從國小到大學,體育教學內容永遠都停留在籃球、足球、長短跑、跳遠等幾個項目上。即使發生改變也是改變每個項目的標準之類的絲毫無用的變化。不從根本上改變落後、陳舊的教學內容,這嚴重影響了學生進行體育教育的積極性,甚至產生厭倦、反感。大學生體育課逃課情況十分普遍。無法激發大學生對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就無法讓他們主動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因而更無法取得體育教學應有的效果。

1.3教學方式僵化、機械

到目前為止,大多數高校進行體育教學時都是以運動技術為主,教師機械地授課,學生機械地學習,這一方法單調、僵化。學生其實對這些無趣的枯燥的課程並不感興趣,他們需要的是活力、是新鮮感,是足以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課程。“老師機械地講—學生機械地聽”這樣的怪圈,逐漸使學生對學習體育感到厭倦,教師對教學也搞到乏味,這樣周而復始的教學方式,無法讓學生感受到健身和運動的樂趣,進而失去對學習體育的興趣,教學質量也無法得到提高,更無法達到體育教學目的。

2構建高校體育教學創新體系的方法

建立起面向未來的、以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目的的、符合當今時代發展潮流的高校體育教學創新體系,需要強調體育和健康教育相結合的內容論和方法論,將健康維護和增進延伸到體育教學之中,將終身體育的觀念融入到體育教學當中,使體育教學的內容教材化有新的方向,更使體育為素質教育服務的特殊作用得到確定。建立起高校體育教學創新體系,就需要對體育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等方面進行重新認識和適當改變,把體育運動作為教育的載體,構建起一個面向未來的高校體育教學新體系。

2.1對體育教學的目的和本質進行創新

體育教學並不是單單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體育教學不等同於健身,更不等同於單純的體育技能傳授和學習,單靠這樣的體育教學活動無法對學生的體質提高和意志品格的培養保持終生的影響。高校應該做的是把體育技能的傳授和興趣、能力緊密結合,形成全新的授課方法,重視對學生永久性的鍛鍊能力和意識的培養,讓學生真正想要學習、想要鍛鍊自己並有所收穫。高校體育教學應樹立明確的教學目標,把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作為重點,使學生在體育運動中能夠對其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和積極的態度,懂得健身的意義,掌握健身的知識和方法,並能夠運用多種基本運動技能和健身方法進行經常鍛鍊。

2.2對體育教學內容進行創新

新課改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內容必須進行改革和創新,實現在教學內容上的體系創新,要以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為主,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為目標。教學內容必須和健康教育相結合,改變傳統的以技術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增加新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把教育標準定在以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為主,不僅僅將技能傳授給學生,而是要重視學生體育健身意識的培養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增加一些能夠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的新項目,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體育運動中提高大學生自身的身體素質和健身意識,學習相應的體育知識,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2.3對體育教學方法進行創新

高校體育教學方式在新課改的背景下也要進行創新和改革。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好學生、讓學生在測試中得到更好的成績並不是目的,相反,學生學好體育知識、增強自身體質、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意識才是體育教師教授體育知識的最終結果。所以,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少講、精講,學生能夠自己通過學習和實踐掌握的技能,交由學生自己學習,或者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講解,教師進行必要的引導,讓學生彼此進行交流和溝通,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體育知識的興趣和綜合能力。教師還要做到給學生髮表見解的時間,給學生提出疑問的機會、,給學生實踐的機會。在這種輕鬆、愉快的課堂環境下,學生能夠放鬆身心進而啟發學生主動思考,進行創新,在快樂的學習與鍛鍊中體驗體育的樂趣。改革教學方式能夠使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模式變為素質教育的“探索式”教育模式,幫助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主動性、個性和創造性。

3結語

傳統高校體育教學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在測試中達標而機械地傳授體育知識和機能,不利於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和創新意識、終身體育觀念的形成。對高校體育教學體系進行創新,是在新課改和當今社會經濟發展條件下培養出高素質的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徑。構建高校體育教學創新體系,改變傳統“填鴨式”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樹立起終身體育健身、創新意識,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體育能力,使學生能夠在愉快、輕鬆的環境下得到身體的鍛鍊和意志品質上的培養。

篇十四:高校體育教學論文

一、多維觀察,在實踐領悟中培養創新思維

任何生命個體對於客觀世界與事物的認知都是藉助細緻觀察實現的,可以説觀察是思維認知的觸角。只有真正地掌握了觀察方法,形成了觀察能力,才能為針對新情況的變化及時採取對應策略奠定基礎。首先,教師要明確體育學習中觀察的價值,可以採用正誤對比的策略,讓學生觀察正確的動作要領,在形成思維觀念的基礎上,通過探尋正誤動作之間的區別,避免學生在實踐練習中出現錯誤。其次,教師應該結合具體的觀察實踐,引領學生積累相關的實踐方法,從觀察視角的選擇、觀察順序的確定等方面入手,幫助學生掌握觀察新方法、探尋新問題,直擊動作的核心,從而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在教學“籃球的三步上籃”時,教師在講授了動作要領之後,為學生播放了慢動作的視頻,清晰地展現了三步上籃的動作要領。學生在細緻觀察的基礎上,教師則利用籃球比賽錄像中的“走步”錄像,通過正誤的對比進一步明確“三步上籃”的動作要領。正是基於這樣的觀察,學生對“三步上籃”的動作要領形成了深切的體悟,為學生行進間“三步上籃”以及接球后直接的“三步上籃”的創造性運用奠定了基礎。

二、聚焦想象,在回憶拓展中培養創新思維

想象能力是人作為一個具有主觀能動思維的生命力重要特徵。可以説,沒有想象就沒有真正自由的生命。而對於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也必須要注重對學生想象能力的歷練。動作要領的講授是靜止而機械的,只有在學生主動、積極想象的刺激下,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思維認知能力,為其創造性思維發展奠定基礎。如在教學“三級跳遠”這一動作時,教師就採用了“大膽想象”的策略展開教學。在教學中,教師運用形象化的語言,引領學生回憶袋鼠的跳躍動作,在腦中再現其在草原上彈跳馳騁的畫面,從而感知彈跳的技術要領,在初步感知動作結構以及合理分配發力機構的基礎上,強化對動作要領的內化理解。而在學生進行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教師則引領學生在頭腦中再度想象,引發學生內在積極的思維反應,從而達到自我控制與調整的目標。通過虛擬想象的畫面對自身的實踐動作進行感知,正是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特點呈現。這對於任何一個學生而言,都是一次創造性的融合使用。

三、積極主動,在探究聯繫中培養創新思維

中國自古就有“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古訓。正是教師的啟發誘導,學生才能形成獨立思維方式和思維主動性。因此,在教學之前,教師應該強化對學生的啟發引領,充分運用學生對於未知領域好奇的心理特點,預設性地考量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認知特性。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巧妙地將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與能力運用到新內容的學習中來,從而藉助原始性的經驗推動學生主動思考的積極性。如在教學“足球踢球”的相關動作要領時,教師首先從助跑路線、支撐站位、擺動幅度、觸球部位等正面維度進行講授,引領學生在初步瞭解中形成對踢球的基本認知。而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引領學生聯繫自己已經學習過的力學原理等知識進行深入分析,探究思考怎樣合理運用身體資源,以更好地掌握這一動作要領,從而在舉一反三中引領學生髮現與創造。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可以現實傳授新知,鋪墊認知;繼而聯繫舊知,強化聯繫,最後學生通過主動探究,創造性地運用自己獨特的方法提升自身對動作要領的程度掌握,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鼓勵質疑,在審視反思中培養創新思維

創新精神的本質就在於從習慣性的傳統視角中開闢出一條全新的領域,引領學生得到全面的感知方式與成果。這就要求學生在觀察世界、進行體驗的過程中,萬不可循規蹈矩,教師要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富於幻想的特質,讓學生不再迷信權威、迷信書本。當然,這裏需要強調的是,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培養,並不是要讓學生目無一切,懷疑一切,而是要帶着自己的視角與眼光去洞察現象、發現問題,從而藉助相應的理論認識現象、解決問題。如在教學生一個全新的動作時,首先要建立這個動作標準化的想象視角,在頭腦意識中形成優美、內在的畫面體驗,並敢於表達、猜想,甚至是否定標準性的動作,從而相機思考為什麼這樣做,怎樣做才是最好的標準?這樣的思考,並不是被動、順應式的探究性思考,而是以審視的方式反思為什麼要這樣、這樣做有什麼好處、是否還存在着其他更好的方式。正是這種形式的思考,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總而言之,高校中的大學生正處於人生思維發展與定型的重要階段。作為教師,應該順應這種學生思維認知不斷髮展變化的過程,推動學生適應社會、智力發展以及創造性價值的提升,從而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

篇十五:高校體育教學論文

1引言

對於高校自身來説,體育教育工作的開展,是提升學生身心素質的重要一項工作內容,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多方面意識能力的必要教學組成部分.現階段,高校的體育訓練課程開展的過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我們需要採取更加合理的創新理念,對於整個體育訓練課程進行不斷地改進和調整,提高體育訓練的效率和質量,更好地促進高校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成長.

2高校體育訓練創新的意義

在高校體育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是整個體育教育活動的關鍵.在以往傳統的體育教育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體育訓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內容,其和體育文化一樣都佔據着重要的地位.體育訓練本身也有自身的一套體系,如何保持科學性,確保體育訓練質量,這也直接影響了高校體育教育工作的開展效果.在體育訓練的過程中,教師要對於體育訓練活動進行有意識的創新,從而更好地提升體育訓練方法的科學性,結合實際情況來提升體育訓練的實際效果.通過對高校體育訓練的全面創新,可以對於當前體育訓練系統中的問題進行有效地解決,並且對於體育訓練方式進行科學的調整和改進,進一步提升整體體育訓練的質量.以往舊的體育訓練模式下,整體訓練目標不夠科學明確,並且訓練的方式依然沿用陳舊的訓練方式,這也是一直困擾現階段體育訓練質量效果提升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展開體育訓練創新的過程中,很多新的因素可以更好地和當前體育訓練體系進行融合,並且從全局地角度,對於體育訓練創新發展的動力進行更好地調動,讓高校體育自身的影響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和釋放,這對於促進我國體育事業的健康發展也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體育訓練創新活動的開展,也可以為高校樹立一個科學的體育教育發展方向,讓高校的體育教育活動具備更強的科學性與可持續發展能力.體育訓練的創新本身從體系化的角度,也進一步地促進了其他相關主管部門職能的發揮,這也給予了高校管理者一個更加優質的發展環境,給予了一個新的發展契機.在相關體育訓練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對於出現的問題,通過合理的創新,可以更好地完善訓練目標和訓練過程,讓訓練方法更加科學可靠,同時給與創新活動以更加全面地支持.從題來説,對於高校體育創新上,通過創新可以實現對方法的有效整合、對訓練過程的高效管理以及對訓練目標的進一步昇華.不斷地創新也是實現對各類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合理結合各類訓練要素的必然前提.

3高校體育訓練創新的原則

對於高校體育訓練的創新來説,創新活動的開展,需要對於創新的原則進行更好地明確.本文就從規律性、一致性、人性化、系統性以及發展性的幾個方向入手進行分析.第一,高校在體育訓練創新的過程中,需要從內容方面、目標方面、機制方面以及方法方面等不同層面,對於高校體育訓練的規律進行深刻的把握,對體育訓練的本質進行深入探究.通過對於規律的把握,可以提升訓練目標的合理性,融入更加科學的訓練理念,對於體育訓練這一項目的特性進行更好地展現,進而有重點、有方向、有計劃地展開創新活動,同時也對於體育訓練的效率提升給予有力地創新保障.第二,在進行高校體育訓練創新的過程中,要對於一致性因素進行深刻的重視和把握.高校的體育創新活動的開展,需要對於各類主觀因素、客觀因素進行綜合全面的分析,對於創新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全面地統籌分析,結合不同階段的特性,給予制定一套更加科學、有效地應對方案,提升創新策略的一致性,讓創新策略更好地貼合高校體育教育發展的實際特點.第三,體育訓練的創新從根本上來説,是為了提升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效果.在高校體育訓練創新的過程中,要融入更多的人性化的要素,並對於人的本性進行充分的尊重,關注學生個體的全面成長.在體育訓練中,要融入更多的人性化管理思路和策略,這樣可以對體育事業的發展宗旨和需求進行更好地滿足.第四,創新活動的開展,要想保證成效,就必須從系統性的角度展開整個訓練創新的過程.高校的體育訓練創新活動的開展,本身是一個系統性的過程.在進行創新的過程中,要應用科學的創新理念,對於創新的目標進行明確,構建一套立體化、多樣化、穩定化的管理機制,從而對於體育訓練中的各類問題進行有效解決.第五,對於高校的體育教育工作來説,內外環境一直處於動態的變化當中.在進行創新上,要融入更多的發展性的思路與眼光,對於環境方面的變化趨勢和情況進行明確,融入不斷變化的創新思路和理念,讓內容和方法的改進可以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

4高校體育訓練創新策略

第一,理念方面.高校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學生自身面臨着很大的課程壓力,平時對於體育訓練活動的參與缺乏足夠的積極性和精力.目前高校對於體育訓練課教學的開展也缺乏足夠的重視,相關的訓練方式較為落後和陳舊,從而導致了當前體育訓練的效果很難得到更好地保障,學生自身身體素質方面的提高和成長也很難盡如人意.為了更好地對於體育訓練創新工作進行推進,我們必須從思想層面上入手,對於體育訓練創新工作予以足夠的重視,客觀地認識到創新對於高校體育教育工作開展的必要性.高校內部要積極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對於體育訓練工作的重要性進行大力宣傳,讓高校師生形成一個良好的體育運動意識,讓其認識到體育鍛煉對於自身的重要性.在一些教學活動的安排上,學校也要對課程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引入勞逸結合的教學模式.與此同時,高校也要積極做好體育訓練教學工作的整體投入,提升體育教師的整體待遇水平,對體育教學環境進行更好地改善.高校也要積極地組織各項學習交流活動,鼓勵體育教師對先進的體育訓練教學經驗進行學習,提升體育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為高校體育訓練的創新給予可靠的人才支持.第二,機制方面.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搖籃,也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高校教學工作的開展也一直面臨着很大的挑戰和壓力,如何更好地正視壓力和問題,提出科學的應對策略這也是令人重視的.雖然新課改工作的開展已經得到了有效地推進,但是在一些專業學科建設工作開展中,依然對於體育訓練方面沒有給予足夠的支持和保障,體育訓練工作的開展一直沒有得到實質性的保障.作為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工作,體育訓練的創新改革需要一套更加科學且完善的機制作為整體保障,並且對於訓練改革的整體目標進行明確,通過科學地設定,讓改革創新工作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對於高校的體育創新活動來説,要從計劃層面、組織層面、實施層面、評價層面等進行不斷優化,從全過程的角度,對管理機制進行統籌.在進行機制創新的過程中,要確保目標確立、內容設置、重難點選擇、方法利用、機制構建以及措施決定,都必須符合體育訓練創新的一般規律和要求,都必須遵循體育訓練創新的本質特性.任何忽視或者忽略體育訓練創新規律和要求的觀念、行為,都有可能導致高校體育訓練創新績效的弱化,甚至是體育訓練創新的失敗.第三,評價方面.對於以往的高校體育訓練工作來説,成績往往是對於學生評價工作的核心內容,同時也是對學生素質進行界定的重要指標.以往教育工作中,應試化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特點,體育教學也不例外.這種大環境方面的影響,導致了高校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成長缺乏足夠的重視.高校體育教學工作開展中,很多評價工作的開展都缺乏足夠的科學性和全面性,對於評價工作中的問題不能給予足夠的認同和重視,並且對評價方面的創新和調整計劃的執行,也很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從而很難達到既定效果.評價活動的合理創新,對於提升體育訓練的教學效果也是非常必要的.對於評價工作來説,以往傳統的評價方式已經不適用於現階段高校的體育教育工作.高校要積極組織調研分析,對於當前評價中的弊端和不足進行明確,引入更加全面的評價機制.在進行評價的過程中,不僅要對於學生的成長進行科學評價,同時也要對於體育訓練體系中的多方面問題也要進行相應的評價,內外結合,共同地構建一套科學地評價體系,為體育訓練創新提供一個合理的監督和反饋支持.在評價的過程中,也要融入人性化的原則和動態性的準則.由於學生是參與體育訓練的主體,是體育訓練的收益者,因此體育訓練的應當以人為本制定合理的訓練改革計劃,這樣訓練的改革才能有更加強大的動力.動態性的原則是指在體育訓練中的過程中,很多東西都是在動態變化的,在體育訓練改革中應當建立一個完善的動態調節機制,通過不斷的變化迎合當時的條件提升體育訓練的效果.

5結束語

總而言之,對於高校自身來説,體育訓練活動的開展是體育教學改革的關鍵,同時也是提升高校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途徑和方式.針對於高校體育教學工作開展出現的問題和不足,我們要予以足夠的重視,積極探索出一套合理的創新發展體系,對於體育教育工作進行更好地優化,從而讓高校體育訓練活動的開展更加具有成效.

篇十六:高校體育教學論文

1.引言

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當前傳統的高校體育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高校培養出的大學生在走向社會後頻頻發生猝死等問題,引發了專家對身心健康領域的高度關注。亞健康產生的根本原因還是國人體育鍛煉意識的落後。高校體育教育改革已經成為當下迫在眉睫的一項待解決的課題。

2.體育教學在高等院校的發展近況

我國的高等院校在國家和教育部門等大力支持下,相關的體育教育配套設施以及課程內容的安排都有了較大的改進,但依舊沒有突破固有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不能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能力和習慣,以至於,學生畢業之後就基本告別了體育鍛煉。體育教育的理念也沒有被學生所深入掌握,相關的體育技能及習慣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與訓練。

3.我國傳統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3.1高校體育教學內容安排不合理

近些年來,高校體育教科書的內容枯燥、乏味,內容在安排上不合理,在重複問題上尤為凸出,如從國小一直到大學,體育教材的裏都有跑、跳以及投等基本項目,這些項目的學習都是從頭開始,這種重複問題讓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內容在銜接上也不是很好,內容裏沒有對中國小體育教學的作用和鋪墊進行描述,一個學期的體育教學在邏輯上和銜接性等問題上沒有在課標裏闡明,致使每個學習的體育教學內容變的孤立。從而使得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無法把各個階段的體育內容銜接起來。此外,體育教材內容無法與時俱進,枯燥的學習內容忽略了學生的身心發展,使得學生失去了耐心和興趣,讓學生把體育當作一種應付態度來對待,體育鍛煉技能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就更無從説起[1]。

3.2體育教師專業水平有限

當前,由於各大高校一味地重視自然科學上的經費投入與研發,而忽略了體育等學科的發展。體育教學教師資源分配上的良莠不齊會導致很多體育老師得不到培訓和外出會議交流的機會。其專業水平還停留在學校時掌握的知隊伍。

4.結論

總之,創新改革高校教育模式是滿足現代化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符合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要摒棄傳統的競技意識而強調強身健體的意識。要想培養當前國民的基本身心健康與經濟社會的同步發展,就要從根本上扭轉當前的國民體育意識,在完成高校教學任務的同時,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作為當前創新體育教育模式的重中之重。只有這樣才能為社會輸送更加優秀的人才,為人類身心健康的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各大高校要結合自身高校的辦學特點及在校生的素質等方面,大膽創新教學模式,為社會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

篇十七:高校體育教學論文

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對體育課程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即在體育課程的開展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體育基本理論、知識、文化的教授。但是現實情況卻是在目前的體育課程教學中往往僅注重技術實踐教學以及短期的體育鍛煉,而對學生在體育理論教學方面的教學課時明顯不足,學生的自我鍛鍊意識及能力均較為低下,遠期效益相對較小。因此就高校體育理論課的教學創新與優化展開相關的研究工作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與價值,應當引起人們的重視與思考。據此,本文將基於對目前體育理論課教學所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創新及優化措施。

一、當前體育理論教學存在的問題

1.課時不足

依據《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所提出的具體要求,在體育課程教學中對理論課程的教學課時應當不低於總課時的12%。曾有研究對我國56所高等院校的體育理論課程開展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其中有9所高校的課時達到了14.61%,5~8學時的佔到了78.12%,5學時以下的佔到了4.12%,未開設的佔到了3.15%,這表明了大量的高等院校對體育理論課程的重視程度嚴重不足。

2.內容陳舊

當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在體育理論課程的教學過程當中,所採用的教材內容往往過於陳舊且簡單化,難以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有效的激發,學生對體育理論知識的瞭解需求難以得到有效的滿足,忽視了對體育人文及與體育鍛煉有關的人體科學及知識的教授。目前高校體育教學所選用的大部分教材內容,儘管在名稱上看似迎合了時代發展的潮流,然而卻經不起仔細的推敲,其中所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內容寥寥無幾。並且在理論課程的教學過程當中,“填鴨式”的情況依然十分普遍,理論講解往往也僅是淺嘗輒止,難以有較深的探討。

3.效果不佳

根據教學效果的反饋結果來看,大部分的學生對體育理論教學的不滿集中體現在教學效果差,難以引起學習興趣上。依據有關調查研究表明,在體育理論課堂當中真正認真聽講的學生不足三分之一,不認真聽講、做與課堂無關事情的學生佔據了絕大部分,甚至還有部分學生曠課。產生這一現實情況的原因主要還是在於人們普遍認為體育課程就是鍛鍊身體、放鬆心情,理論學習無關緊要,並未認識到體育理論課程的價值所在。

二、體育理論課的教學創新與優化

1.突破傳統觀念

體育教學因其教學形式獨特,具有十分豐富且積極的教育價值,同時也是其他學科項目所難以替代的,具有十分顯著的優越性與獨特性。同時體育教學活動還存在極強的實踐性,通常是將室外教學與室內教學相結合,促使學生一方面鍛鍊身體,另一方面提高知識見識;同時體育還具備有及時性的特徵,無論何時何地,在開展相關的體育項目之時均可為學生穿插理論教育,進而給予學生培養健康人格的良好的先決條件。因此,突破傳統觀念是開展好體育理論課的基礎與核心。

2.改進教學方式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想開展好體育理論課程的日常教學工作,首先便需要鼓勵教師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基於目前體育理論教學課時相對較少的情況下,教師在開展實踐技術教學課程時可適當加入一些理論教學,以促使學生能夠在實際理論的指導下開展反覆性的聯繫,從而促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理論之時,還能夠促使學生技術技巧的提高。此種教學方式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相關的高校體育教師應當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積累,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時依據教學大綱的目標要求、教學對象等現實狀況,精心挑選理論知識點,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2)人格培養與技術教學相結合。注重對學生人格培養與技術教學的有機結合。在理論課程教學中可加強對學生優秀意志品質的培養。例如在田徑運動之中的中長跑理論教學課程中,可培養學生刻苦拼搏的頑強意志,以及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質;在體操一類的理論課程教學中,可培養學生勇敢、果斷、互相幫助的優秀品質及強大的心理素質與美感;在各種球類理論課程教學中,可重點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積極協作的集體主義思想,促使學生能夠擁有大局意識;在武術理論教學課程中可培養學生敏鋭、機智的思維方式,促使學生的膽識、表現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此外,還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比賽活動,可要求學生自主開展體育比賽活動,這樣不僅能夠促使學生在體育比賽中建立起不畏艱難、拼搏進取的競爭意識與集體主義思想,同時還可在比賽的組織過程中促使學生的組織協調、秉公辦事的能力得以有效的鍛鍊。體育並非單純教授學生知識技能,更為關鍵是的要促使學生能夠對體育活動產生濃厚的參與興趣,為學生今後的人生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能夠養成終身鍛鍊的良好習慣。

3.強化質量考核

(1)考核教師教學效果。就教師在開展日常體育理論教學中的手段方式,以及學生的實際聽課情況進行考核,及時掌握學生對教師所講授知識內容的實際理解情況,注重教師與學生的良好互動。具體可通過制訂質量考核評價體系來予以實施,其具體內容可涵蓋以下幾個方面:設立校級教學督導員、安排各部門領導聽課、跨學校同行教師聽課、學生打分評價等。在實際的考核過程之中要切記將“以人為本”作為底線原則,重點是要查找出教學當中所存在的問題原因,並進一步指出相應的改進建議。(2)提高教學科研要求。高校體育教師應當提高教學科研要求,以促使教學質量得以有效提升。教師必須將自身的日常教學實踐工作與理論教學相結合起來,並基於這一基礎加強對科研工作的重視程度。對此,針對不同職稱的教師可提出具體的科研目標:教授一級在三年內至少要在核心期刊發表2篇以上論文,主持省廳級別的課題至少1項;副教授一級在三年內至少要在核心期刊發表1篇以上論文,主持校級課題至少1項;講師一級在三年內至少要在正式期刊發表2篇以上論文,同時參與相關的課題研究;助教一級在三年內至少要在正式期刊發表1篇以上論文。總而言之,在開展體育理論課教學之時應以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發展為前提,而不應一味追求單一的教學模式。在實際的教學之中需依據實際的教學內容、對象及設施等狀況,運用具有針對性、實效性等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及方法。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之中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還需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對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情況,確保學生能夠更加高效地掌握理論知識,並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起來。

篇十八:高校體育教學論文

一互聯網媒體的含義

想要從文字、圖片以及資料中獲取某一特定信息,從而借用新興的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以及電視等技術媒介採取一定的科學方法,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從而達到自身的目的這就是互聯網媒體,也叫做信息技術。互聯網媒體的產生引起了信息資源形式的變化,多樣性、快速性、便捷性、選擇多元化等成為互聯網時代的特徵,這一特徵使其更適用於高校教育改革。由於傳統教學方式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知識面的擴大、思考能力以及綜合實踐能力的提升,而互聯網媒體的介入將打破這一落後的局面,從而大大提升高校教育的質量。

二互聯網媒體應用於高校體育的優勢

(一)高校體育教學環境更加生動立體

高校開展體育課一方面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以適應高強度的學習壓力,另一方面則是減輕學生的緊張感,促進其實踐應用能力。所以,體育課包含教材的學習及活動這兩部分。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主要是教師教授學生模仿,這種形式過於呆板枯燥、學生無法產生學習興趣。而互聯網媒體的直觀性與立體性,可以將教材內容及動作用動畫、圖片以及視頻的形式表現出來,創造了生動且立體的課堂氛圍,從而幫助學生記憶理解體育知識及動作。

(二)加強高校體育教師與學生的溝通

我國高校教育的普遍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瞭解不夠,學生不願意與教師進行溝通,致使教學課堂互動少,教學質量差,這種現象在體育課教學中也不例外。而互聯網媒體的出現和應用及時的解決了這個阻礙,互聯網媒體擁有強大的信息儲存功能,更是便利的交流互動平台,教師可以運用互聯網媒體的這兩點優勢加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瞭解,並及時與其進行溝通和信息的反饋,進而提升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增加了教學的整體質量與效率。

(三)提高學生的創新學習能力

傳統的高校教育由於其死板、單一的教學方式,很容易扼殺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互聯網媒體其強大的信息量和便捷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創新學習能力。教師可先備好需要學習的資料,包含圖片、文字、動畫和視頻等形式,由學生觀看研究自己所喜歡的內容,進而在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可就自己所看的內容結合學習目標進行交流討論。這一過程使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即培養了自身的動手實踐能力,又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向,將互助與獨立完美結合,最大程度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互聯網媒體如何幫助高校體育創新教學形式

(一)體育理論知識教學與互聯網媒體相結合

高校體育課教學分為兩部分,課外活動教學與課內理論教學,進行課內的理論知識教學時,傳統的教學方式顯得枯燥沉悶,學生無法產生專注力及學習興趣,同時教師口述知識內容又會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在進行體育理論的教授時,教師不妨採用互聯網媒體形式,導入與體育相關的課外知識諸如比賽、衞生、心理等內容。如進行籃球課前要對其發展、規則、投法等予以講解,不妨在課堂上以視頻形式播放精彩的籃球賽事片段,在觀看片段的同時對知識理論內容進行講述。將互聯網媒體與知識理論結合既能提高課堂的活躍度、增強課堂教學效率,還使學生對體育的學習興趣提高,從而全面推動學校素質教育的發展和進步。

(二)運用動畫形式開展體育活動實踐性教學

互聯網媒體中的“動畫”,是互聯網中最具代表性的技術之一,其靈活性、趣味性和具象性使之最適合用於高校體育教學當中。教師進行課外體育活動教學前,不妨利用互聯網媒體對該體育活動做以簡單的介紹,使學生對即將學習的活動有簡單直觀的認識,從而使體育教學更加有效率的開展。而進行實際的活動教學時,教師可採取動畫形式,將該活動裏需要的動作、技術等運用物體旋轉、快速移動以及畫面定格等方式展現出來,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每一個動作的運行過程。將動畫引入體育活動技術的教學中,不僅能讓學生快速抓住活動的技術要點,提高體育課教學的效率,還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容易被學生接受。

(三)複雜性活動技術教學可結合立體感強的媒體

高校體育課注重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因此加入了一些相對複雜困難的活動內容或知識技巧,例如三級跳、單槓翻轉以及鉛球投擲的方式等,這些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較為脱離,教師進行授課會存在一定的難度。進行實際的演示會受到教師身體、年齡、經驗以及心理等各方面的限制,難以將動作真正做到標準,同時學生進行觀看時也因速度過快、難度過大等問題影響到自身的學習。這時候就可以採用立體感強的媒體進行教學,立體感較強的媒體包含電視、網絡視頻以及音頻等內容,教師想講述較難的動作的力量使用、細節注意或速度掌握等方面,就可運用相對應的視頻課件,對這些內容進行反覆播放、慢放,較為重點的活動可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動畫,從而對活動中的每一個動作做以細緻重點的講解。這樣的方式不僅新奇有趣還能快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一定程度上還能減輕體育的學習難度,以便更好的開展體育教學活動。

(四)實現學生與互聯網的的智能交流

我國實施教育改革的內容之一,就是創新教學方式和內容,新奇的教學形式有助於學生培養學習積極性、獨立思考能力和發散性思維,體育教學作為高校教育中重要的一環,其創新的教學形式中,最為獨特的就是利用互聯網媒體實現了學生與互聯網的智能交流。如教師講述足球領域中的“越位”一節,就可設計相應的媒體課件,先利用互聯網製作出越位和不越位兩張鏈接式圖片,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進行選擇,根據選擇圖片正確與否彈出相應的文字對話,以此表揚或鼓勵學生同時進行該問題的詳細解釋。學生與互聯網進行智能交流的方式,即豐富學生的知識內容和認知範疇,也讓體育課堂更具趣味,營造了輕鬆的學習環境。這種互動性強且學生參與度高的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能最大程度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和實踐,從而養成學習的主動自覺性,同時大大提高了體育教學的效率。

(五)教師充分發揮教學引導作用,提高互聯網使用能力

高校體育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以及多元化的思維方式是當代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而落實這一教育任務的重要環節就是教師。體育教師想真正實現創新形式的體育教學,並將互聯網媒體正確運用到課堂中以實現其作用,不僅要對本專業知識牢牢掌握更要對現代互聯網有較深的認識,同時自身還應擁有較強的媒體使用能力,總體來説就是教師應具備理論運用與實踐操作的雙重能力。因此,教師自身需要掌握的互聯網技術有教學設計、教材文案電子版製作、各課時軟件的運用操作以及繪圖、信息資料的收集等。如講述對體育比賽進行正確觀賞一文時,教師可以熟練的進行視頻資料下載、添加文字內容進行二次編寫以達到適應課程講解的程度。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重要的引導者和輔助者,只有教師首先消化吸納互聯網媒體技術,才能活用於體育教學中,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創新和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四結束語

本文從互聯網媒體的含義、優勢及應用幾方面分析了互聯網媒體視角下高校體育教學的創新。並着重探討了互聯網在高校體育教學創新中的應用,其主要有五個方面,分別是體育理論知識教學與互聯網媒體相結合;運用動畫形式開展體育活動實踐性教學;複雜性活動技術教學可結合立體感強的媒體;實現學生與互聯網的的智能交流;教師充分發揮教學引導作用,提高互聯網使用能力。綜上所述,將互聯網媒體融入高校體育教學,即是對傳統教學的改革和創新,同時也讓體育事業得以更好的發展。

篇十九:高校體育教學論文

1教育管理學的研究範疇

1.1活動

活動是教育管理學研究的最基本的範疇,從衍生的時間上看,活動一般是先於機制、體制產生的,一般規律性的事物往往先是從有毫無控制的活動開始逐漸地系統化與完整化。在教育管理學的研究範疇中,要深入瞭解教育活動中的基本現象,並透過現象瞭解活動的規律與內在特點,有些教育管理現象在活動產生之前已經出現了運行機制與觀念,甚至存在於體制之中,但有些現象在活動出現之後,才形成制度化與理論化,這就需要依據具體的問題具體分析。高校體育教學管理是微觀層面上的一種活動,其在產生的最初階段就已經被限定在體育系統與教學系統的範疇內,需要依照高校體育發展的一般規律對活動進行有效管理。因此,規範體育教學管理活動,深入研究其上位因素是至關重要的。

1.2體制

體制在學術界是一個用途十分廣泛的詞彙,在階級社會中,體制的意義重大,其是一個社會規則運行的重要基礎。在教育領域中,體制是教育管理學的重要研究範疇,其是教育組織與教育規範的結合體,是對教育實施管理的規制體系與組合方式。“教育行政機構與一定的規範相結合,就形成了教育行政體制,學校內的管理機構與一定的規範相結合,就形成了學校管理體制。”[1]教育體制包含了非常廣泛的內容,上至教育行政管理體制、教育規範,下至學校管理方式、管理機構等,從中央管理體制再到地方管理體制,其涵蓋了教育領域內的不同管理系統與規範。這表明教育體制與國家的政治體制是一脈相承的,具有較大的複雜性,在教育管理中發揮着支撐性的作用。高校體育教學管理活動是在高校管理體制下進行的,只有明確體制的一般特點與規律,才能實現教學管理的創新。

1.3機制

機制就是事物內部各組織或各要素之間的關係與組合方式,在教育領域中,是指教育活動內部各要素之間的聯繫方式,也是教育管理學研究的重要範疇。教育管理是對教育內部各要素的管理,而實現管理的有效性與科學性,就必須釐清其內部運行機制,把握各要素之間的聯繫與特點,進而根據不同的工作原理,創新管理方式。機制在教育管理領域內屬於紐帶性質,其往往隨着活動的產生而不斷的完善,並在運轉中逐漸衍生出體制與觀念,同時體制與觀念也能夠指引機制的運行,不同的研究範疇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高校體育教學管理作為教育管理的子系統,深入地研究其運作機制,便是掌握了活動的發展變化規律,對於其管理工作的創新具有基礎性作用。

1.4觀念

觀念是意識層面的要素,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事物產生各種認識的集合,它開源於具體的活動,並不斷地總結活動中的經驗與教訓,形成較高層次的認知,並最終凝聚成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指導實踐活動的發展。觀念對於教育活動的價值在於指導與引領,促進各種教育體制的構建與完善,成為機制優化的重要指南。在教育管理活動中,觀念的價值與意義重大,科學的觀念能夠指引其形成有效的管理體制與機制,進一步規範管理活動。高校體育教學管理的創新是體制的創新、模式的創新,但從根本上來講是觀念的創新,推動管理要素的不斷髮展必須依賴於先進的觀念,更新組織成員的思維模式,這也體現了觀念作為教育管理學研究範疇的重要意義

2基於四大範疇的高校體育教學管理問題分析

2.1高校體育教學管理的活動問題

活動是高校體育教學管理的基本形式,也是管理觀念、體制、機制實施與落實的主要支撐。目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管理活動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缺乏系統化與科學化的理論引導。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管理活動多是以實踐性的經驗為基礎,通過借鑑其他學科教學活動的間接性管理經驗,開展體育教學管理活動,並沒有根據體育學科的內在規律與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管理模式,選擇管理方法。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有很大差別,體育教學主要是一種實踐化教學,讓學生在參與體育實踐活動中提升興趣,而過於陳舊的體育教學管理方式讓體育教學過程缺乏新意,難以符合時代發展的趨勢與日新月異的體育新形態,更沒有系統化的理論支撐。由於我國體育事業起步較晚,對高校體育教學管理的相關細化理論研究較少,而在國外高校體育教學管理經驗借鑑方面也難以為繼,這無疑導致了高校體育教學管理活動難以形成系統化與規範化。

2.2高校體育教學管理的體制問題

高校體育教學管理體制是維持管理活動正常運轉的體系與框架,由管理組織結構與各項管理制度組合而成。高校體育教學管理體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沒有制度的規約與組織的規範,高校體育教學管理活動便無法得以順利開展,也就無法實現高校體育教學目標。目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管理體制缺乏強有力的制度支撐與結構合理的組織管理機構,沒有根據體育學科的內在規律,有針對性地調整傳統的管理體制,導致體制在規範活動的作用發揮方面有所欠缺。在依法治國理念逐漸深化的當今社會,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管理在制度建設方面尚不健全,許多陳舊的制度不能適用不斷變化的體育教學情況,尤其是在體育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制度、體育課程管理制度、體育成績考核制度等方面存在明顯的滯後與不足,教師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無法在體育教學活動中被激發,體育課程設置的形式及成績考核的方式在制度設計環節上也略顯陳舊。在組織管理機構上,以二級體育學院及系、部為主,雖能夠直接領導與管理體育教學工作,但與外界的溝通交流合作的能力有限,在學習、獲取教學管理經驗,革新教學管理模式方面存在先天不足。

2.3高校體育教學管理的機制問題

高校體育教學管理機制是在管理體制的框架內,各管理要素的組合方式及運行狀態。高校體育教學管理活動的順利展開,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管理機制的運行狀況,如機制運行不暢,會直接影響體育教學管理的效果。受高校體育教學管理體制的影響,體育教學管理機制也存在不完善等問題。首先,高校體育教學管理缺乏必要的激勵機制。體育教學管理的目的是為了規範體育教學活動,實現體育教學目標,其運行機制是調動各相關要素,發揮其最大作用。但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管理在激發教師與學生進行積極的“教”與“學”方面並沒有形成系統化的模式,在薪酬激勵、榮譽激勵的基礎上,並沒有實質性的機制創新,也沒有凸顯出體育教學管理的特殊性,弱化了管理的隱性價值。其次,高校體育教學管理缺乏必要的監督與評估機制。高校體育教學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並沒有形成持續性的、穩定的監督與評估機制,對高校體育教學效果的評估往往只是從一個層面反映出管理的效能,並不具有全面性與整體性,從而也就無法從根本上起到監督的作用。

2.4高校體育教學管理的觀念問題

高校體育教學管理的核心價值取向便是實現體育教學目標,讓學生接受體育教學活動中更多地接受體育知識,掌握相關體育技能,並養成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但是,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管理觀念比較陳舊,無法科學指導管理活動的有效開展,更無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鍛鍊意識。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管理方式一般只注重教學任務的本體性目標,能夠保證教學的順利實施,履行基本的教學職責,把體育課當成普通的活動課進行,缺乏系統的教學方式,無法在意識與精神層面達到教學的目的。大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接受的體育教育一般是在體育設施不完全齊備、體育師資相對缺乏的情況下完成的,限制了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而在高校體育教學管理中恰巧也忽視了教學理念的創新,導致整個教學過程比較呆板。另外,管理觀念的落後還表現在對教師角色定位的偏差,體育教師只是完全的被管理者與教學活動的主宰着,教師在體育教學管理中並無實質性的話語權,但卻成為了體育教學過程的主要操控者,這就導致一言堂教學思想的不斷出現,教師在體育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也出現了單一化的狀況,只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忽視技能與情感培養,這都是高校體育教學管理觀念的偏差導致的連鎖現象。

3基於四大範疇的高校體育教學管理創新

3.1高校體育教學管理活動的創新

高校體育教學管理活動的實質與核心便是通過管理調動體育教學中的各大要素,發揮其有效作用,實現體育教學目標。創新高校體育教學管理活動是激活各大要素的重要方式,而真正實現創新必須規範管理活動,提升管理活動的時代價值與文化內涵。規範高校體育教學管理活動是實現創新的重要基礎與首要環節,從事教學活動的教師、參與體育活動的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器具等各要素必須在正常的管理體系中,活動創新需要調整的是要素與要素之間的關係,當某一要素有失規範,管理效率與力度將會受到嚴重削弱,創新難度進一步增大。高校體育教學管理活動並不是封閉式的,而是與外部社會建立密切的聯繫,符合社會的發展需求,彰顯時代的價值。“為適應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需要,我國已提出了要培養觀念、知識、素質、能力和全面發展的複合型人才。這表明高校體育教學管理的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最終要將體育活動內化為大學生的終身習慣,大學生必然要走出校園成為社會人,高校體育教學管理實現創新就必要必須充分認識這一變化情況,適時作出調整,賦予管理的時效性。

3.2高校體育教學管理體制的創新

高校體育教學管理體制的創新也可以説是管理規則的創新,管理制度的創新,力求能夠以更加有效的體系實施管理。保障管理制度的完整性與科學性是實現管理體制創新的重要基礎。完整性是指各項管理內容都具有制度的規約,避免出現制度空缺的現象,造成體育教學管理活動的混亂,做好管理的評估與反思工作是重要的方式。科學性是指高校體育教學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符合高校體育教學活動的一般規律,順應高校體育教學的發展趨勢,體現“以人為本”的制度關懷與滿足高校體育教學目的的制度約束力。在制定完備的管理制度基礎上,更是要明確三大基準。其一,實施高校體育教學扁平化管理結構,提高管理的效率,弱化管理的權力意識,符合高校“去行政化”的管理理念,充分提高各管理要素的效率價值。其二,進一步強化高校體育教學管理的核心目標與使命,將提升高校的體育教學質量放在首位,保障學生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充分享有主體權益,實現學生的終身體育價值觀,這是管理體制創新的靈魂。其三,充分下放基層體育教學的管理權限,適當賦予學生部分管理權限,實現高校體育教學的自我管理,並針對體育教學活動出現的具體問題及時進行調整,解放了傳統管理體制的束縛,提高了管理效率,實現了管理體制的創新。

3.3高校體育教學管理機制的創新

高校體育教學管理機制的運行狀況直接關係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創新管理機制已成為重中之重。管理機制的創新與管理體制的創新不同,其必須依託一定的載體進行,從根本上説就要建立高校體育教學管理約束機制與激勵機制。管理是達到組織目標的過程,其重要的內容便是控制,高校體育教學管理的有效實施必須依託約束機制的建立,教學活動中各管理要素都要有序完成自身的職責,即各司其職、各領其責,不能超越管理權限開展活動,也不能消極怠工,約束機制建立的目的並不是限制,而是規範。激勵機制的建立也是高校體育教學管理機制創新的重要內容,激勵有助於增強教師與學生的積極性,便於增強其參與體育教學活動的動力,而激勵方式主要包括薪酬激勵、榮譽激勵、成績激勵等。“由於每個學生在身體素質上都表現出不同的個體差異,因此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時候首先就要考慮到這個問題,因此根據這樣的情況就可以採取不同的激勵辦法。”[3]豐富了管理的形式,形成了良好的管理機制。

3.4高校體育教學管理觀念的創新

高校體育教學是將體育精神與文化注入學生思維中的重要方式,而高校體育教學管理觀念則直接影響管理活動的開展與高校體育教學的效果。因此,高校體育教學管理觀念要着眼於體育教學本身,結合當今社會發展的大環境與大背景,堅持面向現代體育教學、不斷激發求知創新能力、以落實健康為根本的管理觀念。“教師首先要樹立對學生新的評價理念,通過積極的教學評價,鼓勵學生看到點滴進步所帶來的希望,幫助大學生重新覺察自己,使大學生內在自我潛能得以提升,從而提高其自尊和自我效能感。”[4]高校體育教學必須做到與時俱進,着眼於國家與社會的未來發展不斷的進行創新,滿足社會對於高校體育教學的要求,面向現代體育教學的管理理念符合高校體育的發展趨勢。“當今時代高校體育教學的‘生活化’和‘終身化’已是大勢所趨。”[5]激發求知創新能力的管理觀是提高高校體育教學質量的重要路徑,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探索未知的體育知識與技能,通過調動管理要素,形成利於體育知識創新的各項條件,激發教師與學生在參與體育教學活動中求知、求新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不斷探索新型體育教學模式,形成師生共同發展的體育文化氛圍。以落實健康為根本的管理觀是以人為本理念在體育教學管理領域的延伸,這既體現了體育教學活動的根本目的,即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與觀念,形成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同時也為社會造就具有健康體魄的人才奠定重要基礎。高校體育教學管理觀的創新必須引入終身教育理念,把對每個學生能力的鍛鍊,習慣的培養作為教學考核的重要內容,並落實到具體教學目標與任務中,符合終身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而將終身教育理念與以人為本理念的結合是高校體育教學管理理念創新的基礎。

篇二十:高校教學檔案管理論文

摘 要:當前我國教育行業面對企業改革也不斷變革自身來適應新時代社會要求,我國各大高校也針對社會企事業用人需求的迫切願望而開展着轟轟烈烈的教學體制改革。

在高等院校的眾多改革方向中,高校教學檔案管理改革是其中重要工作之一。

高校教學檔案是學校自開展教學活動中不斷積累完善的具有多種用途的原始記錄檔案,是印證高校教學歷史的文本憑證,也是教學評估、科研參考的重要參考指標。

因此教學檔案的保存和利用就隨着高校在社會中體現價值增多而變得越發重要,綜上所述,本文就結合着高校教學檔案管理目前的狀況和問題,以及改進和提高進行幾點探討。

關鍵詞:教學檔案;高校;管理

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中央國務院開始實施的面向廣大高校的“211工程”,從而標誌着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正式起步。

在經過將近20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國高等院校的教學模式的轉變已經顯而易見,而教學模式也從開始“萬人齊走獨木橋”的精英教育逐漸面向大眾化,連年的高校擴招,使大多數人的“大學夢”變成現實。

高校的不斷擴招也使得教學規模和範圍不斷壯大,也使得很多新的教育理念、管理理念脱穎而出,使得多樣化教學模式、多樣化管理模式在各大高校都十分普及。

但在發展的同時問題也隨之而來,教學交流活動越來越頻繁,教學涉及範圍越來越廣,師生數量越來越多,可相應的教學檔案管理還停留在上個世紀水平,還在使用傳統的人工操作模式,缺點也是顯而易見,這種易遺漏、易丟失檔案資料的事故屢見不鮮,嚴重時甚至還影響到高校聲譽。

因此改革當前傳統的教學檔案管理模式勢在必行。

通過建立現代化、規模化的高校教學檔案的提案也油然而生,同時這樣做的目的還能為高校發展和教學質量提高提供高質量服務和有效保障。

一、高校教學檔案的必要性和意義

高校教學檔案管理的水平是衡量一個高校管理工作高低、檢測是否能成為一個優秀高校的重要參考指標。

因此,教學檔案其目的不但是收集保存教學工作中有價值的資料,而且為以後教學改革,教學科研提供必要的書面依據。

不斷改進、完善高校教學檔案的管理工作,是對改進教學模式,繼續發揚優良的教學手段、遺棄不適用的教學手段從而提升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有效補充。

因此,建立功能完善的教學檔案管理機制,對高校制定的教學發展規劃、教學目標以及科研工作都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1、教學檔案能對高校教研改革進步的實施發揮着重要的參考作用。

高等院校的目的是培養適合現代化社會工作的高素質人才,為科研機構培養新生力量、為祖國實現宏偉復興培養大量精兵強將。

而怎樣提高高校的教學水平,都與教學檔案密切相關。

只有在完整準確的教學檔案中不斷分析和參考,學習和吸收,才會為以後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

2、教學檔案能對高校未來的教學科研規劃發揮必要的借鑑作用。

高校在大眾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高校自身也面臨着改革傳統的教學管理手段,吸收和研究先進的教學手段。

同樣,新教學大綱的不斷完善和新體制下標準的制定,教學手段日益翻新和總結,都需要借鑑以往的教學檔案,以便繼續發揚優良的教學手段,改革當今不適用的教學手段等。

3、教學檔案能提供學生、企業查詢的可靠憑據。

隨着社會經濟多樣化的不斷進程,社會多種用人方式擴展,判斷人才水平的標準也水漲船高。

很多知名和審查條件較嚴的用人單位也經常和眾多高校密切聯繫,從高校的教學檔案資料中獲取人才在高校的.學習和活動記錄,進而分析是否能擔任工作的重要參考標準。

同時,教學檔案也能起到服務學生的作用。

隨着人才流動越來越頻繁,範圍也不斷擴大,很多畢業生因為種種原因,丟失畢業證需要補辦,這就要求高校的教學檔案必須完善,能幫助學生查詢到該學生在高校的過往記錄,方便辦理補證手續。

4、教學檔案能提供高校歷年為數眾多的教育活動中積累的原始憑證。

很多高校為提高高校師生對高校的榮譽感、使命感,擴大高校自身影響,需要經常舉辦對內對外的學校宣傳展覽,把學校自辦校以來取得的輝煌成果、培養出的優秀人才、為當地教育事業做出的貢獻做到有效宣傳,都需要藉助教學檔案來完成,把學校自辦校以來取得的輝煌成果、培養出的優秀人才、為當地教育事業做出的貢獻做到有效宣傳,都需要藉助教學檔案來完成。

綜上所述,高校教學檔案包含着許多用途,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所以加強高校教學檔案管理水平,提升高校整體管理素質是高校所有改革方向中的重要任務之一。

二、高校教學檔案目前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方案

由於高校的教學內容和範圍連年的增長和擴大,師生力量連年遞增,使得教學檔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難度日趨增大,同時,客觀上我國高校教學實行跨年制使得教學檔案無法和實行年度制的其他檔案同步整理,就這造成了很多檔案管理工作的推遲,使得教學檔案丟失、遺漏屢見不鮮,教學檔案的增補、存檔和查閲也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展開。

因此就出現的這些問題,需要制定相應的管理標準、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手段。

1、通過宣傳等手段,讓高校師生了解教學檔案的意義和必要性。

高校應該主動學習和研究《檔案法》,《檔案法》的頒佈實行代表我國檔案管理已走向法制化方向,高校要樹立嚴謹的檔案管理的政治性、大局性、效益性要向廣大師生主動普及檔案的重要性教育。

讓師生加強對教學檔案的性質和價值的認識,增強他們對檔案信息的知識和學習慾望,從而支持教學檔案管理工作。

同時高校要總結適合本高校的工作方式,制定切實可行的檔案管理制度。

同時責任落實到各個教學部門,把教學檔案管理制度與每個教師利益掛鈎。

定期在高校內開展教學檔案的推廣工作,讓每一高校學子都能學生的教學檔案有着正確的認識,從而遵守高校規章制度,為順利畢

業、到更高一層學府深造、走向社會工作崗位奠定必要基礎。

2、建立獨立、完善的檔案工作制定各項標準。

各高校的教學檔案文件主要來源於學校管理機構與各教學院系。

例:教務處負責教學計劃的研究和制定、修改;招生辦公室負責招生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學生工作處負責廣大學生的學籍管理、學生獎罰以及思想教育工作;成人教育部門負責學校的成人脱產教育、函授教育、業餘教育等。

因此各教學部門職責和範圍不盡相同,所以高校教學檔案本着各部門獨立管理教學檔案原則,每個部門只需負責自己所轄管理範圍內的教學檔案記錄收集工作即可。

3、建立科學的教學檔案管理制度。

由於歷史、遷移等種種多方面原因,目前的教學檔案的管理存在管理制度不到位,管理人員業務水平較低,資料遺缺、分散和丟失的現象嚴重。

因此需要建立科學的教學檔案管理制度。

建立科學化、立體化的教學檔案制度。

同時完善的檔案管理人員的培訓制度等。

4、實行按專業按體系分類的原則,按年度組捲進行科學管理。

例如按照專業體系考核,教學檔案就記錄與這一專業所相關的體系範疇。

在進行以往比較時,教學檔案能列舉歷年這一專業的考試範疇,從而很容易比較它們之間的教學優劣,找出差距,促進教學改革。

同理,如果按照學習體系考核,教學檔案也能在這一學習體系範疇中查閲到歷年高校之間的教學優劣等。

因此,按專業按體系分類進行科學管理,能保持各個學科、各個體系的連貫性、系統性,從而使專業科研教學業務水平有着較好的進步。

5、培養提高高校教學檔案相關的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和素質。

再好的制度和標準也需要人為的參與,僅僅有優秀的管理制度和標準,沒有相應的合格的檔案管理人員也是不合格的。

因此,教學管理檔案的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和教學檔案管理水平密切相關。

因此學校需要開展定期、不定期的多形式、多層次的培訓課程,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

把高校檔案管理工作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在必要時,各大高校可以適當引進吸收一流具備先進管理水平的外聘人員。

同時,各大高校也有必要組織定期交流會、講座等。

同行之間互相學習交流經驗、成果,總結不足。

提高教學檔案工作人員的事業心和榮譽感,增強工作的科學性和嚴謹性,為整個高校管理工作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孫 亮.論高校資料發展方向[J].大學圖書學刊,2004(3).

[2] 宋 月.專業特色是系級資料管理的方向[J].內蒙古科技與發展,2010(3).

[3] 聶聯封.新時代高校的新職能[J].山西現代教育,2004(07).

[4] 王 建.新時代高校功能再議[J].學習週刊,2006(2).

篇二十一: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論文

1當前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存在的幾個普遍問題

近些年,在《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精神的指導下,諸多高校的公共體育課程教學都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嘗試,有的還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特色,所開設的籃、排、足、羽毛球、乒乓球等大小球類運動以及游泳、太極拳、健身健美操等課程,幾乎囊括了所有適合大眾運動的體育項目,而且體育場館條件也有很大改善。但是,在公共體育課的課程設置上仍然存在一些普遍問題。

1.1體育課程時間短,影響了學生學習體育的連續性和終身體育的發展

據調查顯示:大部分高校體育課只限大一、大二開設,三、四年級根本不開或只開選修課。而多數高校由於種種原因,大學生到了三、四年級實際上就不再參加體育活動了,嚴重影響了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參加體育活動的連續性,不利於學生運動技能的形成與鞏固以及身體素質的進一步提高,不僅影響了大學生的身體健康,也不利於運動技能的形成與終身體育的發展。

1.2體育課教學形式單一,不利於學生體質的發展與提高

在體育課的教學形式上,各高校基本上是以單一的課堂教學為主。即使進行課外體育活動,也只是應付校級或市級等的體育競賽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無計劃、無組織和具有一定盲目性的狀態,導致了體育教學的課內外分割。大學生的校園體育文化生活範圍相對狹窄,體育運動潛力、運動興趣得不到發掘,學習的內容得不到鞏固和提高,使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潛能受到壓抑。

1.3選課制度缺乏靈活性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精神,普通高校體育課的選課制度應遵循按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選擇的原則。這是改革成功的一面,但也出現了學生選課時每學期只能選一個項目、不同學期重複選項的現象,造成難以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體育需求的局面。現代教育歸根結底是個性教育,也就是創造性的教育,大學體育課更應如此,如果連學生的興趣愛好都不能滿足,何談發展個性,培養能力。針對上述問題,進行了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通過對課內教學、課外體育活動和學生體質測試等方面的改革嘗試,以期構建“課內外一體化”的公共體育教學模式。

2東莞理工學院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嘗試

2.1課內教學改革,建立“2-3-2-1”的課程教學的新模式

所謂“2”,是指大學一年級的課程設置為基礎課,每週2學時。課程內容以體育基礎知識為主,側重理論學習。這其中既包括運動項目技術的基礎理論,也包括諸如運動人體科學和健康教育學等方面的知識,目的是通過提供足夠的理論支持以指導學生體育鍛煉,激發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豐富其體育與健康方面的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其終身體育奠定基礎。所謂“3-2-1”,是指從大學二年級開始,體育課程設置為活動課,課程學時做出重大調整:即以年級為單位,二年級每週開設3次課、三年級每週2次課、四年級(排除外出實習的學生)每週1次課,每次課時間為單元1小時,而課程內容、課程時間及任課教師則由學生在學期開始前自主選擇。改革的目的是,旨在通過壓縮課程節奏、增加課程頻度、拉長課程維度,並貫之以學生“三自主”(自主選項目、自主選教師、自主選上課時間)的原則,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延伸學生的體育經歷,在潛移默化中逐漸養成一種體育鍛煉的習慣,最終養成終身體育的理念。活動課的課程開設時間,多集中在下午4點以後,即學生的課外活動時間,目的是將課內外時間有效整合,通過“課內外一體化”,促使學生體育鍛煉活動的生活化與經常化。與此同時,我們還積極開發以網絡課程為主要內容的體育課程資源,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並滿足學生進一步提高理論水平和運動技能的追求。在教學手段和方法上,從培養學生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實際出發,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密切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表現和創造慾望,培養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體育鍛煉,引導學生掌握自我設計、自我鍛鍊、自我評價的方法,使學生在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等五個領域得到全面提高。

2.2將課外體育活動納入體育教學進行統籌安排

所謂課內外一體化,就是要打破當前體育課程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分離的格局,將課外體育活動納入體育教學進行統籌安排,給學生提供一個連續性的體育活動空間和良好的體育活動氛圍,使學生既能學習到相關的體育知識技能,又能豐富其課餘生活,陶冶品德情操,提高實踐能力。在課外體育活動改革中,我們將課外活動納入體育教學,建立課堂教學、課外活動、體育競賽互動的學習模式。使學生能夠在體育課堂中學、練,能夠在課外通過積極參加學生體育協會、體育俱樂部開展的全院性的體育文化活動,獲得額外的課程考評加分,並且對於在體育協會、體育俱樂部中表現積極、技能突出的同學,推薦其參加校運會和其它市一級的單項比賽,根據比賽成績可以獲得期末體育課程免試的資格和相應的考評加分獎勵。這種將課外活動、體育競賽與課堂教學考評相掛鈎的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熱情,促進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興趣與項目的結合、基礎與提高的結合,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發展特長,並在走出校門步入社會以後,能有1-2項體育愛好或特長,並掌握有一定的運動技能和方法,從而為實現終身體育奠定重要的基礎。

2.3學生體質測試改革,構建科學的教學評價機制

陽光體育是以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為基礎的,因此我們將《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測試工作以及相關的素質練習方法與課堂教學內容、課外活動和教學考核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課內外一體化的體育活動進一步得到延伸。對於體質測試未能達標的同學,在下一學期不能參加選項教學,而是必須參加針對性開設的身體素質提高課,分層次分類別進行小班教學與指導。對於體質測試達到良好以上的同學,則可以自主選擇是否參加下學期的體育課程學習,但必須參加每學期末的體質測試評定,並以此作為考核學期免修的基本條件。如此循環往復,逐步形成鼓勵學生自主自覺參加體育學習和鍛鍊的激勵機制。除此之外,我們還將學生達標的狀況與進步的幅度也計入到學生的體育成績中,使之與學生體育成績的評定、評優、評三好、評獎學金等相結合,作為學生評定或獲取各種榮譽的重要參考依據,從而促使學生能從思想上意識到體育學習和鍛鍊的重要性。由此,我們將大學公共體育課程教學評價標準從傳統的出勤、課堂表現、技能掌握,拓展到還包括課外體育鍛煉、《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學生進步幅度等多項內容,使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使過程評價和終結評價相結合,讓評價貫穿於整個體育學習、體育鍛煉的過程之中,使考核真正成為全面增強學生身體素質、提高運動技能、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的有效手段。

3結束語

我們通過在東莞理工學院進行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了初步的成績,但這僅僅是個良好的開端,切不可沾沾自喜,甚至固步自封。在今後的研究中,我們還將不斷借鑑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結合“陽光體育”的時代背景,進一步探索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改革,力爭確保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受益,使每一個學生的體育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從而實現每天鍛鍊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美好願望。

篇二十二:高校體育教學理論論文

高校體育教學理論論文

一、交往教學理論對高校體育教學的啟示

(一)在改進教學組織形式中的啟示

高校體育教學在以往的教學工作中,雖然有過突出表現,但對於現階段的教學環境來講,固有的教學組織形式已經不再適用於新的高校學生,倘若堅持傳統的教學方法,將會對高校體育的教學發展,造成嚴重的惡性循環。為此,本文認為,交往教學理論對高校體育教學的啟示是非常大的,可嘗試將該理論應用到教學組織形式當中。第一,交往教學理論比較強調師生交流與溝通,而固有的教學組織形式都是教師為主導,這就為交往教學理論的應用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因此,在日後的教學組織當中,可以首先播放相關的資料或者是闡述數據,之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與學生互相討論,之後決定訓練方法。第二,在課堂教學當中,不乏有些學生會按照錯誤的方式去執行,此時的教師應抱有“創新”的態度與學生展開交流與討論,應從知識上、技術水平上、訓練方法上與學生探討,讓學生自己認識到訓練的錯誤和動作的失誤,之後積極按照正確的方法去訓練,完成知識點的理解和動作要領的領悟,這要比強硬的規定和言辭過激的批判更加有效。所以,交往教學理論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啟示在於,促進教學組織的優化和重構。

(二)在進行體育教學評價中的啟示

體育教學評價是依據一定的體育教學目標及其有關的標準,對整個體育教學過程進行的調查,並評價其價值和優缺點,以求改進的過程。在實際的工作中,體育教學評價主要是劃分為評價學生學習、評價教師教學兩個部分。首先,交往教學理論對評價學生學習的啟示在於,不再過分強調體育成績的指標,而是從學生的實際訓練強度、學習態度、個人能力等情況出發,為學生制定有效的教學方法,並非單純的強硬訓練。第二,交往教學理論對評價教師教學的啟示在於,告別過去的純成績比拼,同時促使學生與教師的交流增多,幫助更多的高校體育教師放棄“高高在上”的地位,能夠站在與學生相等的平台上對話,這對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和個人教學能力的領悟,都具有較大的積極意義。從目前的教學評價來看,很多高校體育教師都在不斷的努力,一方面會實行積極的教學手段,變相體罰等措施得到禁止;另一方面,高校體育教學的框架和實際成果,都得到了提升,總體上的教學趨勢還是比較積極的。所以,我們在未來的體育教學中,應積極推行交往教學理論,與學生更好的溝通,從而實現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二、總結

交往教學理論雖然提出時間較早,但是在後續的豐富和發展中,已經形成了比較健全的理論體系,並且與客觀教學相結合,總體上的積極意義較大。目前的高校體育教學,在融合交往教學理論後,教師與學生的改變都比較大,這是令人欣喜的。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區的高校體育教學,仍然在堅持傳統的教學手段,雖然獲得了較多的成績,但並不意味着傳統手段優於交往教學理論。體育教學應是不斷改革、優化的過程,只有融合更多的先進理論和先進方法,才能促使高校體育教學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篇二十三: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論文

一、公共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現狀

國外學者認為教師職業倦怠是指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極端反應,是教師在長期壓力體驗下所產生的情緒、態度和行為衰竭的狀態,其典型症狀表現為工作滿意度低、工作熱情和興趣的喪失、情感的疏離和冷漠[1]。在高校,公共體育教師除了上課之外,還擔負着學生早操、學生素質測評以及學校代表隊的訓練等工作,工作環境和設施容易受到天氣等環境的影響,給公共體育教師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生理方面,體力精力消耗巨大,出現疲勞、乏力、肌肉痠痛等症狀;心理方面,出現煩躁、焦慮、厭倦、力不從心等情緒特徵,產生職業倦怠的現象,導致出現,消極怠工、敷衍了事的表現,直接危害教學行為,對教學和個人生活狀態產生消極的影響。

二、公共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致因

(一)社會環境因素

1.公眾體育意識薄弱,認為體育課程可有可無。隨着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體育作為教育一項重要指標被重視起來,與智育、德育共同發展。而實際上,體育在高校教育中仍舊非常薄弱。儘管各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可設項目逐年增多、設施不斷完善,但是公共體育課程在高校的重視程度仍然不夠。廣大師生對公共體育課程的認識薄弱,公共體育課程被普遍認為是“可有可無”、“帶學生活動活動”的課程。師生體育意識薄弱,對體育課程不夠重視,教學過程很難達到健身、培養運動習慣的目標,給體育教師教學帶來巨大的教學壓力。長此以往,教師不能夠實現自身特長的發揮,挫傷了教學的積極性,教師成效感底下,對工作失去耐心和興趣,出現煩躁、厭倦的情緒。

2.公體教師社會地位不高,邊緣化現象嚴重。儘管在教育領域體育健身意識總體有所提升,但是廣大師生對體育教師以及體育課的重要性認識仍然比較淺薄。公共體育課程“可有可無”的現狀決定了公共體育教師社會地位低於其他科目的教師。尤其是在學術研究為重的高校,體育教師的地位更是“低人一等”。體育教師常年從事體育訓練,外形給人四肢強壯的印象,“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刻板印象更加讓人們誤認為體育教學僅僅是體力勞動。在我國“重文輕武”的大背景下,體育教師的教學活動,沒能夠得到應有的尊重,影響體育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對學生的興趣。長時間社會勞動得不到尊重,勢必會增加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發生的機率。

(二)工作環境因素

1.工作量多,工作負荷過大

高校擴招導致本科院校學生量劇增,師資力量供不應求,特別是公共體育教師出現嚴重不足的現象。工作量多,工作負荷大是公共體育教師共同感受。許多教師每週課時量都在12節以上,除此之外,還有早操、學生體質測試、學校代表隊訓練,以及高校組織舉辦的各項體育活動和賽事。過大的工作負荷,休息時間得不到保證勢必會造成職業倦怠。

2.設施不完善,工作環境易受外界影響

隨着高校擴招,學生量劇增,課時量增多,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設備不能夠滿足師生的要求。由於總體課程的增加,部分室內課改在室外教學,室外的環境容易受到天氣環境的影響,以合肥師範學院為例,體育專業的舞蹈及操課的課程在室內教學,學生過多造成的舞蹈教室緊張,室內舞蹈教師以體育專業的專業課為主,公共課程集中在室外教學。室外教學場地空間足夠,但是音響、鏡子這些操課必備的教學設施受到了影響;另外,室外容易受到暴曬、寒冷、雨雪天氣的影響,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器材和設備需要多人共用一個,影響了教學的進度和效率,以合肥師範學院為例,該學校設置高爾夫公共體育課程為例,但是高爾夫球杆設備嚴重不足,造成了每個學生平均只能一節課只能接觸到一次球杆,本來應該人手一份的教學設備變成了“稀罕物”,教學效果可想而知,與健身、培養運動習慣和興趣的教學目標相距甚遠。設施不完善,工作環境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增加了公共體育教學的難度,致使許多體育教師覺得公體課程“教不出成績”,特別是剛進入高校體育教育行業心懷雄心壯志的年輕教師,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嚴重挫傷成就感的,導致認知、情緒、行為出現一系列的症狀,形成職業倦怠。

3.工作缺乏認可,低成就感

公共體育課程在高校課程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廣大師生對公共體育課程的認識僅限於“活動活動”“可有可無”,對體育教師的認識也侷限於“帶學生活動一下”“沒有教授學生實用性的知識文化”。學生對待體育教師的尊敬程度與態度遠遠低於其他專業科目的教師,不能將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的課堂內容與其他專業課程同等對待,對於期末考核也多是“糊弄”。體育教師工作多年但是教學成果不大,工作得不到高校師生的認可,工作情緒很難保持積極的態度,進而導致消極怠工的現象,學生更難以對公共體育課程重視起來,形成惡性循環,低成就感是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最顯著特徵。

(三)個人因素

(1)個人性格特徵

個人性格特徵是造成職業倦怠差異的內隱因素。具有積極、熱情、自信人格特徵的教師在對待反覆多年教學中比消極、淡漠人格特徵的教師更容易克服職業倦怠,保持良好的積極性對待教學任務。

(2)專業技能發展

專業技能和業務素質的高低影響着教師的成就感高低,直接影響了教師職業倦怠的程度,專業技能高的教師能夠在教授學生的專業技能的基礎上,很好的掌控課堂和學生的情緒反應,成為課堂的主導者,較容易獲得學生的尊重,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學效果比較好,教師成就感增強,負性情緒降低,職業倦怠的程度會大大降低。與之相反,專業技能和業務素質比較差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控制課堂方面會出現種種問題,引起教學效果不佳,成就感長期缺失,負性情緒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增加,加大了職業倦怠的程度,長此以往,嚴重影響教學質量和個人生活。

三、解決公共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對策

(一)建立公共體育教師社會支持系統

儘管教育系統已經對體育重視起來,提出德智體全面發展,但是體育在教育領域乃至整個社會的地位仍然處於被忽視的地位,一方面要加強社會輿論的影響和引導,體育教師不僅僅是“一介武夫”,而是倡導“全民健身,增強體質”的宣傳者和引導者。從學生時代養成良好的運動健身習慣,才能夠真正實現“全民健身,增強體質”的良好風尚;另一方面,改變“重文輕武”的陳舊觀念,身體為生命之本,真正實現“文武並舉”———體育與智育德育並舉,提升體育的地位,體育教師的社會地位得以提升時,才能有效夠降低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程度和發生機率。建立公共體育教師的社會支持系統,用積極肯定的眼光看待體育教學,尊重體育教師的工作和勞動成果,消除“低人一等”陳舊觀念,為體育教師營造一個公共信任的社會氛圍,提高體育教師的自尊感,降低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發生機率。

(二)創建適宜體育教師教學的工作環境

1.增加師資力量,減輕體育教師教學負擔

課時量大,教學負擔重,多年重複的課程教學活動是高校公共體育教師的主要工作內容,工作缺乏自主性、創造性,成就感低下,負面情緒增多是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重要因素。學生劇增,教師仍然保持原有水平,增加教師的課時量不是解決問題的最根本的辦法,因此,應從減輕體育教學負擔入手,增加師資力量,減少教師的課時量,增加教師的科研教學,以及專業技能的培養時間和空間,促進教師職業技能和專業素質提高,減少重複教學的負面情緒,提高教學和科研的成就感,降低職業倦怠的存在機率。

2.加強體育場館建設,完善教學設施

教學設施給體育教師帶來的困擾,讓體育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加強體育場館建設,完善教學設施,增建和改造操課及舞蹈類課程教室,實現多個舞蹈教室同時教學,改善部分舞蹈類、操類課無鏡面室外教學的狀況;添置必要的器材設備,改善多人共同使用資源的狀況,加強體育場館建設,完善教學設施,從學校層面對公共體育課程重視起來,讓廣大師生改變公共體育課程是“可有可無”的“輔助課程”,為體育教師建立辦公場所,為公共體育教師創建適宜教學和辦公的工作環境,緩解公共體育教師的職業倦怠。

3.增加專業培訓再教育機會,建立心理輔導系統

進入公共體育教師崗位之後,教學任務繁重,幾乎佔據了整個公共任務的全部,教師課時量大、常年重複教學,很容易產生懈怠情緒。專業再教育是每個高校教師進入崗位之後繼續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專業再教育不僅能夠提高自身專業技能,在教學過程中,更加輕鬆地駕馭課堂,處理好和學生的教學關係;而且能夠讓教師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體驗自我實現、自我價值感,提升對自身教授科目的興趣,將更多的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避免長期重複教學帶來的倦怠情緒,自我價值感提升,降低職業倦怠程度。教師在多年教學中產生職業倦怠後,苦於無法解決,直接影響到教學和個人生活,良好的心理輔導系統對解決體育教師職業倦怠不容忽視,負性情緒如果得以及時的關懷和處理,適宜的方法解決,就很難惡化,直至最後影響教學和個人生活。高校對於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在近年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對於教師職業倦怠的心理關懷仍然幾乎為零。幫助體育教師充分了解職業倦怠發生作用心理機制,及時關注職業倦怠的負面情緒,引導體育教師主動面對職業倦怠,用正確的方法疏導職業倦怠帶來的負面情緒。

(三)體育教師自身自我調試

1.培養良好的品質,正確面對職業倦怠

積極、熱情、自信的品質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影響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促進課堂教學順利進行,增加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熱愛,大大提高教學效果水平,增加教師的自尊感、成績感,大大降低職業倦怠的發生機率;相反,教師在教學中標出消極、冷漠、倦怠的情緒時,會大大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師生關係僵硬,學生出現逆反情緒,教學很難達到預期效果,教師也很難在教學過程中尋找自尊感,成就感,惡性循環,導致教師職業倦怠程度加重,嚴重影響教學和個人生活。

2.積極參加專業技能培訓,提高個人專業素質

個人專業素質高低是能否輕鬆控制課堂教學和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積極參加專業技能再培訓,提高個人專業素質,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在專業素質過硬的基礎上,更容易處理與學生的互動,贏得學生的喜愛和信賴,輕鬆控制課堂教學,同時在專業技能在培訓中,教師在學習新知識、鑽研新技能的過程中,體會人生價值的實現,能夠提高教師的責任感和自尊感,也大大減緩多年重複教學帶來的負面情緒,從個人專業技能角度減輕職業倦怠帶來的不良影響。

篇二十四: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論文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百色學院2011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選項班的56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為研究內容。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系列數據庫、萬方數據庫等網站查閲、收集有關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文獻資料,為本論文提供參考素材和理論支撐。

1.2.2專家訪談法

走訪民族傳統體育方面的專家和教師,針對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方面的問題進行諮詢和訪談。

1.2.3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的需要,設計調查問卷並進行效度檢驗,在此基礎上對民族傳統體育引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前後學生的認知狀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56份,回收有效問卷56份,有效率為100%。

1.2.4教學實驗法

在2013年2月至7月的公共體育課期間,隨機選擇兩個民族傳統體育選項班進行實驗,驗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效果。2.2.5數理統計法對教學前後學生體質健康數據運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並對調查所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狀況

根據場地器材狀況以及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在教學內容方面主要開設了搶花炮、三人板鞋競速、珍珠球3個項目。從開設的項目看,這些項目能夠有效鍛鍊學生的耐力、力量、速度、靈敏等素質,還能夠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從學生選課情況來看,由於女生人數太少無法正常開班,導致選擇民族傳統體育選項課的全部是男生。在教學過程中,採用身體素質練習、技術動作學習與練習、教學比賽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教學,通過身體素質練習促進學生技術動作的學習與掌握,在教學比賽中加強對技術動作的運用,進一步鞏固技術動作,進而不斷提高技術水平。

2.2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結果分析

教學前與教學後由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中心對學生進行體質健康測試,測試細則按照教育部頒佈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規定的測試方法及規則進行。對教學前後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台階試驗、肺活量體重指數、立定跳遠這三個評定指標教學前後都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l),説明通過一個學期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學習,學生的心臟功能與肺功能都得到了提高,下肢力量得到了加強。但是作為評定上肢力量指標的握力體重指數,教學前後無顯著性差異(P﹥0.05)。

2.3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認知狀況

2.3.1學生的興趣程度

教學前後對學生的興趣程度進行了調查,在教學前,有42.86%的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選項課非常感興趣和感興趣,有57.14%的學生不感興趣和一般,持不感興趣和一般態度的學生是因為自身感興趣的項目(如籃球、足球、乒乓球等)已被選完,但為了修滿學分不得不選擇民族傳統體育選項課。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民族傳統體育選項課非常感興趣和感興趣的學生比例上升到87.5%,僅有3.57%的同學不感興趣。

2.3.2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評價

為了解學生對教師所安排的教學內容是否適合自己的實際水平,對民族傳統體育選項班的56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兩個選項班有89.29%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較適合自己的水平,有7.14%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的要求過高,3.57%的認為過低。(見表3)這充分説明教學內容安排合理,能夠滿足不同層次、水平學生的需要。

2.3.3學生對教學組織形式的接受程度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具有趣味性、娛樂性、競爭性等特點,教學過程中可以採用靈活多樣的組織形式進行教學,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生對教學組織形式接受程度方面,有85.72%的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選項課的教學組織形式非常滿意和滿意,僅有14.28%的學生感到不太滿意和不滿意。

2.3.4學生課後練習狀況

通過對學生課後練習狀況進行調查發現,有37.5%的學生課後經常進行練習,偶爾進行練習的學生佔53.57%,僅有8.93%的學生課後從不練習。(見表5)影響學生課後進行練習的主要因素是場地器材的限制、缺少組織和指導等。

2.3.5學生對提高競爭意識的自我評價

通過一個學期的民族傳統體育選項課學習,尤其是通過搶花炮、三人板鞋競速、珍珠球等項目的比賽,有76.79%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競爭意識有了明顯提高,16.07%的學生認為有一定提高,僅有7.14%的學生認為對自己的競爭意識沒有提高(見表6),説明民族傳統體育選項課對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具有重要作用。

2.3.6學生把民族傳統體育作為終身體育鍛煉項目的態度

通過調查發現,在教學前,僅有14.29%的學生會把民族傳統體育作為終身體育鍛煉項目,有58.93%的學生則持不一定的態度,有26.79%的學生不會把民族傳統體育作為終身體育鍛煉項目。而在教學之後,有48.21%的學生表示願意在畢業後繼續參加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鍛鍊,並作為終身鍛鍊身體的手段,僅有16.07%的學生表示不會把民族傳統體育作為其終身體育鍛煉的項目,充分説明民族傳統體育選項課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

2.4民族傳統體育引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效果

2.4.1學生體質得到了增強,提高了健康水平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使學生的耐力、力量、速度、靈敏等素質得到有效的鍛鍊,從表1中可以看出,學生的心肺功能得到了提高,下肢力量得到了加強,體質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因此,民族傳統體育選項課對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促進作用。

2.4.2學生熟練掌握了各個項目的基本技術和戰術,並能靈活運用

在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中,教學內容安排合理,組織有序,學生通過循序漸進地學習逐步掌握了搶花炮、三人板鞋競速、珍珠球等項目的基本技術和戰術,並在教學比賽中對技術和戰術進行了靈活運用,進一步鞏固了技術動作,達到了提高興趣、愉悦身心、增強體質的目的。

2.4.3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

通過一個學期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加強了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瞭解和認識,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了他們的自信心。學生在相互承認、相互激勵的過程中,增強了集體協作精神和團隊凝聚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和自我鍛鍊的能力,掌握了鍛鍊的手段和方法,從而逐步養成終身鍛鍊的習慣。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3.1.1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研究,結果表明: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學生的身體素質、技戰術的掌握、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認識程度、參與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積極性等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改善和提高,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3.1.2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入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熟練掌握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基本技術和技能,培養了他們較好的社會適應和社交能力,充分滿足了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提高了學生參與民族傳統體育的興趣,為他們進入社會後終身參加體育鍛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1.3進一步豐富了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內容和形式,有效避免了傳統體育課內容枯燥、乏味的缺點,為高校體育教學增加了新的內容和活力,符合新時期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需要,對培養學生自我鍛鍊能力和提高競爭意識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不僅促進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高校中的普及與開展,而且增強了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有利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3.1.4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是目前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的一個參考,並且通過實踐檢驗具有可操作性,但同時也面臨運動場地和體育器材缺乏、師資力量薄弱、評價內容和標準不完善等問題。

3.2建議

3.2.1各高校應結合地方特色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將本地區獨具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引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遵循健康性、可接受性、趣味性、教育性和安全性的原則,通過教學化處理,規範教學程序,增強科學性,使之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保證民族傳統體育校本課程體系的規範化和科學化。

3.2.2運動場地和體育器材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基本條件,建議各高校加大經費的投入,完善體育場地,購買和製作民族傳統體育器材,進而更好地滿足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需要。

3.2.3高校現有的體育師資結構不能滿足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需要,阻礙了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順利開展。各高校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引進一批理論紮實、專業技術過硬的教師,同時支持教師參加各種形式和渠道的培訓與學習,增強教師業務能力,不斷提高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質量。

3.2.4加強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方法、組織形式、評價體系等方面的研究,不斷總結教學經驗,進一步完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體系,以保證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順利開展和有效實施。

篇二十五: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論文

1、公共體育教育系統構成、目標及相互關係

1.1、公共體育教育系統的構成

校園體育教育系統包括三個子系統:普通教學系統、體育人才選拔和教學訓練系統、課餘體育健身系統。其中普通該系統主要進行體育技術教授工作。體育人才的選拔和教學訓練系統主要分為體育人才的選拔與訓練兩個部分,另一個是體育人才選拔,高校中體育人才選拔主要是通過體育賽事進行的且其初選的受眾面相對較廣,該系統主要發揮體育的競技性通過比賽來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課餘體育健身系統是課餘體育健身系統,目前的課外體育俱樂部比較接近於該系統,該系統除了承擔學生課外活動的組織與輔導外還應承擔培養學生體育欣賞及體育理論方面知識的培養。以下就此三個子系統的目標及作用做詳細描述。

1.2、公共體育教育系統的目標

2002年《全國普通高校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頒佈,該綱要指出體育教育要以學生身心健康、運動技能水平、體育文化素養、終身體育要素來統攝5大領域目標,其分為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裏健康目標,社會適應目標。因此,這五個目標也就是公共體育教育系統的目標。這裏我們結合基本目標與發展目標在5個領域的內容,假設學生對三個子系統的參加程度相同,受指導程度相同,來比較三個子系統在課程目標實現上的各自特點。

1.3、教學系統的目標

運動技能是終身體育習慣養成的必要基礎。但是由於目前我國體育教育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經過12年的中國小體育教學基本沒有形成一項運動技能。其次由於在實現運動參與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裏健康目標、社會適應目標4個領域方面僅依靠體育教學系統是很難順利完成的,其需要課餘健身系統與校園體育賽事系統共同完成。而運動技能目標由於體育教學系統特殊的環境要求則可以很好的達到,因此體育課以運動技能學習為主可以實現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現階段高校體育教學還是應以傳授運動技術為主。

1.4、課餘體育健身系統的目標

課餘體育健身系統是公共體育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缺少專業的體育指導與約束機制,學生進行課外體育鍛煉的參與效益比較低,但如果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使學生自覺的從事課外體育鍛煉。因此,如此係統發揮作用,則其在課程目標的五個領域均有很高的實現,特別是其在身體健康目標與社會適應目標上更是不可替代。此外學生自主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頻率越高,則其體育行為習慣就越容易實現。

1.5、校園體育賽事系統的目標

雖然此係統的時間較少,但由於學生在參與體育比賽中會表現出極強的參與價值。則其在運動參與目標、心裏健康目標、運動技能目標上擁有較高的實現。特別是在心理健康目標中培養學生頑強拼搏的意識品質擁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在學生進行運動技能的學習階段,由於賽事可以為學生提供技能展示的平台,因此其在激發學生運動技術學習方面有重要意義。

1.6、教學系統、課餘體育健身系統、體育賽事系統間的相互關係

我們通常更關注於體育教學與課外體育鍛煉,常常試圖通過改進教學內容來促進學生的課外體育練習。但是經過仔細研究就會發現,體育教學與課外體育鍛煉並沒有很強的相關性,也就是説學生上體育課主要是學習某一項運動技術,但學生在從事課外體育鍛煉時可使用上課時學的運動技術也可以不使用。

2、結論與建議

(1)校園體育教育系統由教學系統、體育人才的選拔和教學訓練系統、課餘體育健身系統三個子系統構成,由於體育教育系統的教學目標由5個領域目標構成,因此5個領域目標將由三個子系統共同完成。

(2)考慮到三個子系統的各自特點,體育教學系統應主要實現運動技能目標;課餘體育健身體統應主要實現運動參與目標、身體健康目標、社會適應目標、心理健康目標(體驗運動樂趣);校園體育賽事系統應主要實現運動參與目標、心理健康目標(競賽意志)。

(3)我國當前的校園體育教育系統校園賽事、體育教學、課外體育鍛煉三者是相互割裂的。應將三者相互協調形成一個系統,使學生從體育教學與賽事的互動轉變為課外體育鍛煉與賽事的互動,最終促使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

篇二十六: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論文

1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的人文精神

高校作為培養人的重要場所,是全面發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學校有義務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或思想,這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總結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1)起到教育指引的作用:高校體育以健體育人為主要目標,通過在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具體包括體育的價值、情感、理想、物質條件、制度、道德等,以起到規範學生行為、引導其思想、塑造其現代意識、磨鍊其意志力的作用。同時,通過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起到娛樂調節的作用:體育活動具有娛樂性的特點,高校體育教學也以實踐活動作為主要的教學形式。因此,公共體育課在很大程度上有利於調節學生的緊張情緒,增添生活情趣,調劑單調的學習生活等。若在體育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內容,會使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提高組織活動能力、社會活動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藝術欣賞能力、文化素養等,真正實現寓教於樂的目的。

(3)起到激勵凝聚的作用:競技性是體育運動的一大特徵,體育競賽中必然會有勝敗之分,而勝敗直接關乎個人、團體、學校的榮辱,這就要求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盡最大的努力去拼搏、去挑戰、去創新、去競爭。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觀,並激勵其傾盡全力挑戰自己的極限,提高其責任意識。

2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建議

2.1教師自身注重人文素質修養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其人格魅力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若體育教師僅在課上教會學生體育技能和體育理論知識,而忽視了對學生靈魂、思想、智慧等方面的培養和引導,即忽視了行為訓練、意志鍛鍊、情感體驗等,就不符合“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同時也偏離了教育的本質。因此,教師應首先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這是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前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塑造一個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知識淵博、情感豐富、品質優秀、行為規範的個人形象,通過高尚的人格魅力得到學生的尊敬和愛戴,並影響和感染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例如,教師可把教學的過程看作是與學生一起發現真理、一起進步成長的過程,改變以往知識傳授者的姿態,而以研究的態度從事教學活動,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多發言,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並可就某一觀點進行爭辯,使其懂得放棄和堅持的重要性。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實事求是、堅持真理、改正錯誤、互相尊重、謹慎謙虛的人文精神。

2.2加強傳統體育文化的教育

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對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發展有深遠影響,我國的體育文化也是從傳統的文化中發展而來的,帶有明顯的傳統文化烙印。我國的傳統文化藴涵濃厚的人文精神色彩,如重視禮儀廉恥教育,注重人文修養、道德標準等,這些都與人生境界、人格理想等緊密相連。因此,加強傳統體育文化的教育同樣非常重要。例如,太極拳是我國古代就流傳下來的一種體育運動項目,其中藴涵着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也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品格和文化素養。進行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關鍵在於古為今用、取其精華,使用陶冶的教育方式,將體育教學和人文知識很好地結合起來,達到使傳統體育文化中所包含的精華理念轉化為理想人格的目的[2]。

2.3教學理念的創新

要想更好地完成體育教學目標,構建“以人為本”的教育觀是必然的選擇。因為“以人為本”的教育觀是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着眼於塑造理想人格、發展獨立自主意識的一種全新的教育觀。這種教學理念着重培養學生的意志力、理想、情感等方面,有助於學生找到和明確人生理想與目標,完善人格發展,以嶄新的形象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創新教學理念,改變以往以提高學生體育技能為主的教學理念,更加註重提升學生的內在品質。

2.4注重加強學生的人格教育

受家庭、社會等因素的影響,如今的大學生很多都存在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不顧他人感受等現象,其心智表現很不成熟。因此,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教師應十分注重學生的人格教育,使其能夠成為擁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人,培養其換位思考,為他人着想,懂得團結協作、堅持不懈等品格。例如,體育教師在進行足球教學時,應強調團結協作和集體榮譽的重要性,通過灌輸這些思想使學生明白足球場並非個人的秀場,而是體現一個團隊整體實力和魅力的舞台。另外,加強學生的人格教育,可使其樹立良好的科學道德。所謂科學道德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即不弄虛作假、尊重他人、尊重事實、敢於面對錯誤或堅持真理的一種態度;二是正確對待科技成果社會功效的態度,即教育學生樹立高度的社會責任感[3]。這些品質都需要經過精心的培育才能形成。因此,教師應在體育教學中,通過各種細節融入人格教育的內容,以健全學生的人格。例如,對青年人來説,榜樣具有無窮的力量,體育教師可在教學中宣傳有關體育明星的事蹟,引導學生找尋到真、善、美的真諦,從而樹立正確的思維方式和科學道德,以激發學生奮起拼搏的精神。

2.5注重開展體育精神教育

體育運動作為人類創造出來的文化財富,已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體育運動中所藴涵的體育精神也由此形成,這種精神對一個民族的生存、發展均至關重要。目前,競技類的體育比賽對全球的影響越來越大,其內涵更加豐富、外延也更加寬廣。體育比賽所藴涵的意義已超過比賽本身,成為一種時代精神,其中藴涵着諸多的人生哲理。因此,體育教師應十分注重開展體育精神教育,這裏的體育精神主要是指“奧林匹克精神”,這是體育教學中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內容。教師可在教學活動中宣講奧林匹克精神,包括講解體育運動的宗旨、真諦等。通過體育精神教育糾正不正當的競爭觀念,啟發學生敢於拼搏、正確對待他人、客觀定位自己。

3小結

綜上所述,將人文精神教育融入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是素質教育的重要表現,更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然選擇。為此,教師應十分重視在體育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並首先從自身做起,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通過實際行動感染學生。另外,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創新教學理念,進行傳統體育文化教育、體育精神教育、人格教育等,也是融入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學校和教師應共同營造出有濃郁人文氣息的育人環境。

篇二十七: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論文

1.前言

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都很重視對課程設置的研究和改革。優化體育課程設置,必須確定“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從實際、實效、實用出發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增強學生體質,注重終身體育鍛煉能力的培養。以強身育人為目標,力求貼近學生未來的職業和生活,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成都8所普通高校的公共體育課程設置現狀。其中學校有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成都大學、四川旅遊學院、成都紡專、西華大學、成都工業學院、四川託普信息技術職業學院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在研究過程中查閲了與本研究有關的大量文獻和相關書籍。

2.2.2專家訪談法

通過網絡、電話及親自走訪部分高校的一些有着多年教學實踐的體育教師和專家、相關專業的學者,將資深學者的理論與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思想匯聚一起進行綜合分析,瞭解他們對現今高校公共體育課的現狀的看法和建議。

2.2.3問卷調查法

採用隨機抽樣方法調查,其中學生問卷發放500份,回收437份,回收率為87.4%,教師問卷發放100份,回收96份,回收率為96.0%。

2.2.4數理統計法

對所獲數據進行數理統計。

3.結果與分析

3.1課程開設情況

調查顯示,在大多數高校中,應引起高度重視的是很多高年級和研究生以上的學生都未開設體育課程,基本在二年級開設了選項課,在一年級開設選項課還較多,對病弱學生開設保健課有的學校還沒重視。在被調查的學校中都反映,高年級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明顯減少,學生的身體形態、素質、技能等綜合指標在高年級普遍有所下降,這在某種程度上不利於“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化。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常規型教學課仍是一、二年級最主要,最基本的課程類型,但是,目前僅在一、二年級開設體育課程是不夠的,應進一步合理、有效、積極地開設高年級體育選修課程,尤其是還應重點關注高年級的自主型活動課和開放型綜合課兩種課型。自主型活動課中體能課、競賽活動課,除了開專題講座、進行技術輔導、考核測驗外,主要由學生自主性活動、自學自練、組織訓練比賽、觀摩交流。開放型綜合課中的俱樂部制教學課既不同於傳統的常規型教學課,也不同於自主型活動課,其在教學管理上是開放的,在組織教學的形式、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的基本價值取向等方面是綜合的。這種課程類型是普通高校今後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一種受學生歡迎、很有發展前途的課程類型。

3.2公共體育課程內容設置情況

各學校體育課程由於師資人數、體育場地、器材設備條件、以及學生對一些課程內容的愛好程度與課程設置差異較大,因此,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很難統一。從調查結果來看,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網球為各高校必修項目。其它項目設置有所不同,傳統項目田徑、武術受到了一定的冷落。新興項目還較少學校開,不過已有學校起着帶頭作用,例如定向運動、輪滑、跆拳道等項目在部分高校也逐漸興起。

3.3學生對體育課程項目選擇數量的意向調查

在大學期間學習幾個體育項目比較合適?從調查中我們發現,多數學生傾向於每學期一選,可選擇一個主項,一個副項,即大部分學生四個學期傾向4次選擇項目。而四個學期選1--2項的只佔14.2%。不過有的學生也會因為喜歡一兩個項目,多次都重複的選自己喜愛的項目,以便提高鞏固,達到真正的掌握。常規的提法是,讓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掌握1--2項終身受益的體育鍛煉方法。然而,從堅持鍛鍊的角度來看,這種提法有不足之處。一是忽略了學生生理方面的變化,不同的年齡段有着不同的興趣愛好,而且鍛鍊手段也有所不同;二是忽視了生活環境對鍛鍊的影響,不同項目有着不一樣的條件要求,足球需要很多人才能一起鍛鍊,而乒乓球可能2個人就能一起鍛鍊,而且受場地限制也不一樣,這些都是很大的影響因素。另外,大學生體育興趣特點也與中國小生有很大的區別,中國小生興趣較為廣泛、不穩定,對未接觸的項目都有一種好奇新鮮感,時而喜歡這樣,不久可能又喜歡上其他項目了,而大學生漸漸地對許多體育項目都有所認識,就會選擇性的喜歡一些項目,並集中發展它們。大學生隨着年齡的增長,從生理、心理的變化,影響着對事物的興趣的變化。所以,在體育教學中,除了全面發展學生的體能,增強身心健康,培養一些必備的體育技能外,在教學單元、時數允許的情況下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儘可能滿足學生的需要為着眼點,使學生多學習掌握一些健康知識和健身方法。大學生在課程內容和項目的選擇上應當有所擴展,並且有深入學習的必要。

4.結論與建議

4.1探索一條適合自己學校校情的課程設置模式

4.2積極改善體育課程設置

4.2.1合理進行體育課程的設置,將其設置得更具有靈活性,並積極、有效地開設好高年級體育選修課程;

4.2.2以學生為本,建立以健康體育為主線,素質教育為根本的課程體系;

4.2.3根據各自學校的實際情況及專業特點,結合大綱,選編好實用、新穎的教材;

4.2.4更新教學內容,並拓寬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並增設自己學校特色課程內容;

4.4.5明確當前教學任務,並積極抓好課外體育活動,提高學生參與意識,引導學生向多視角全民健身轉化。

篇二十八: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論文

1分析與討論

1.1國外網絡考試系統的發展

考試的歷史由來己久,而且考試的模式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校園網絡考試系統是教育面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和重要標準之一。國家在《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可見,校園網絡考試系統在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十分重要。目前,計算機自適應考試理論(ComputerAdaptiveTest,簡稱CAT)的大量研究與應用,以提大學聯考試效率和考試的適應性、科學性。計算機題庫系統是計算機輔助教育考試的一種最普遍的形式,它是利用計算機信息存儲量巨大、並且便於管理的特點建立起來的一種用於考試的數據庫管理系統。在國外,最早的試題庫是1968年IBM公司和美國洛杉磯學區共同開發的CTSS(ClassroomTeacherSupportingSystem)系統。系統最初管理一個美國曆史題庫,其中貯存有800道題目,能為中學教師生成測驗試題、家庭作業課堂討論題以及課外輔導材料等。在1993年,美國又開展了OCPC計劃,利用計算機解決學生作業的問題。隨後又開展了課程上網的計劃。如美國MIT的Athena系統就是一個多媒體、分佈式、網絡綜合教學系統。而Stanfod大學的V系統和加州Berkeley分校的Sprite系統都已運行多年,並在不斷完善和擴充之中。在考試發展的過程中,隨着計算機技術的進步,一些有影響力的考試已經逐漸地實現了無紙化。TOFEL考試、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GRE)、工商管理類研究生入學考試(GMAT)等考試都己採用計算機自適應考試的形式。在歐美許多國家,CAT己成為教育測試、職業測試和認證考試的主要形式。近年來,在國外主要是在美國出現了一些支持網絡考試的系統,比如美國的SylvanLearnintSystemINC,它在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數千個考試中心,提供近百個不同的類型,一千多種考試。印度國家信息技術學院自主研發的在線考試系統,主要注重實踐性的操作,於2003年在上海地區進行了測試。還有幾個已經投入使用的考試系統分別是Mklesson,TutorialGateway和theOpenLearningAgencyofAustralia’s(OLAA)system。

1.2我國高校網絡考試系統的發展

國內計算機網絡考試雖然起步較晚,但由於硬件、軟件條件也已比較成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我國高校教育利用互聯網進行網絡教學為在線考試系統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考試作為教學檢驗的一大重要環節,各地高校對無紙化考試和網絡考試系統的研究也日趨成熟。在1987年成立了中國CAI(ComputerAidedInstruction)學會,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研究與應用。目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都成立了CAI中心。隨着的CAI發展,許多考試都已經採用試題庫管理系統進行出題,在我國,先後建立了大學聯考試題庫、大學英語等級考試試題庫和計算機等級考試試題庫等。現在,許多大型考試基本上都有各自的由計算機管理的試題庫系統,有的還帶有自動閲卷系統。為了適應遠程教育日益發展的需要,開發網絡試題庫系統勢在必行。2000年1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對網絡試題庫系統進行招標,華南理工大學憑藉着其在通用試題庫系統研製上的突出表現,以及在試題庫研究方面的深厚基礎和技術力量,成功中標承擔了“大學數學系列網絡試題庫系統”的設計與開發任務,並於2002年3月圓滿完成並通過驗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在線考試系統”,為該校先進計算機技術研究組於2003年開發的分佈式網絡評測與考試系統,主要用於程序設計及比賽,對被評測的用户提交的答案進行評分,並對分數進行有效的管理,考試無紙化,評分自動化。

1.3我國高校公共體育理論課網絡考試系統的優勢與不足

計算機和網絡的出現影響了現代教育,利用互聯網進行教學和測試已經成為各學科改革和發展的'重點。傳統的高校體育理論課考試以筆試為主,從命題、測試、閲卷到成績錄入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及人力,應該從減輕教師教學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等角度出發,充分利用現代化高科技來進行考試。網絡考試系統的優勢在於:自身建有強大的試題題庫,由專門的管理員負責維護和管理系統運行,對試題有較好的保密性;區別於傳統考試,在線考試系統可隨機生成不同的測試試卷,即使在同一時間同一考場的考生也無法進行作弊;試題的覆蓋面較廣,能夠真實地反映學生對知識掌握的實際水平;在線考試系統的標準化管理,也避免了人為因素對考試結果的影響,使考試更加公平公正;計算機的普遍使用也為實現大規模考試提供了便利的條件。高校公共體育理論課網絡考試系統應該具備的功能包括:(1)考試相關安排:負責學生在線報名,分配考生考號和考場安排,考卷同一回收和考試成績公佈。(2)建立考試題庫:收集整理考試試題,制定考卷及試卷分析。(3)在線測試功能:在考生答題階段能夠保證試題顯示,記錄答案和對答案進行判定。網絡考試系統的基礎在於考試題庫的建立和維護。首先要實現高校體育各項目的題庫建設,不同項目授課教師需要共同完成整個理論考試的題庫;同時藉助多媒體網絡課程的實施,實現課程和題庫在統一平台的操作,鼓勵學生在課餘時間能積極主動登錄系統學習理論知識,做好充分的考試準備;在題庫管理方面要實行權限管理,因此係統管理員要享有對添加試題、編輯試題答案、定時對老舊試題刪除的權限,該系統要確保管理員能設置考試時間和考試考題類型。高校公共體育理論課網絡考試系統的設計,要實現人機對話,採用簡單快捷的操作方式。學生只需要在有互聯網的考場就能通過ID登入系統參加測試,最大限度地提大學聯考試效率。為方便考生答題,系統應對考試時間和答題進度做相應的提醒,為確保只有沒有參加過考試的學生才能進入考試界面參加考試,該系統應當針對不同ID的學生顯示不同的考試題目。考慮到使用該考試系統的用户安全性,考生登錄系統要有唯一的密碼,已登錄的考生不允許重複登錄。在學生考試界面,系統將根據考試時間和學生ID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試題生成考卷,每個ID的試題都有不同,也能有效降低學生考試作弊的機率。測試結束後系統能夠快速有效地進行試卷判定,無需人力再進行判卷,減少了教師閲卷的主管因素,也更能體現考試的客觀和公平。考試結束後讓學生及時查詢考試成績,真正實現在線測試便捷高效的特點。目前我國已有部分高校開始試行公共體育理論課考試網絡化,相對於傳統體育理論課考試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在運行過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1)考試試題分類不明確。體育運動有多個項目,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體育理論知識也與政治、經濟、醫學等有密切的關係。由於設計類別較多,很多體育理論測試題目沒有經過很好的分類,進而導致體統隨機生成的考試試卷不合理,難易程度參差不齊。題庫內試題過度集中在某些運動項目上,也會令考試程度偏易或偏難。(2)缺乏有效地管理和實施。體育課在高校普遍課時較少,網絡在線課程往往不受學生重視,從而也影響了在線考試系統的應用。管理員對在線測試系統疏於維護和管理,出現在期末時間有大量用户登錄時系統容易癱瘓。

2結論與建議

高校公共體育課理論網絡考試系統將授課教師從繁重的手動出題、組織考試中解脱出來,提高了體育教學的效率,對體育教學品質的提升有很大的貢獻。網絡考試系統作為高校公共體育課理論考試的一種形式,需要與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相結合。網絡技術手段是為應用而服務,高校公共體育課理論網絡考試系統也要隨着技術的發展和體育教學的思想不斷更新而改進。為實現其設計和開發,各高校相關部門應當組建專門的技術團隊對已有的網絡考試系統進行測評,完善其不足,並進行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從而真正實現高校體育理論課考試的無紙化和智能化。

篇二十九:高校聲樂教學的論文

一、學校規章制度不健全,導致音樂教育角度的制度欠缺

在學校教育制度的規章影響之下,音樂領域發展不健全是整個教育領域的通病。

就在這種不健全的制度影響之下,音樂發展也遇到了相應的瓶頸。

學校規章和教育大綱制定存在的問題也不是這個教育制度解決等完全改變的。

以此同時,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大綱建設,更加有助於教學計劃的緩步推進。

很多學校在聲樂教學方面都是盲目的,他們並沒有結合實際,調查一下我們國家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音樂人才,又需要多少這樣的人才,社會的飽和度是多少,人民喜歡什麼樣的音樂,哪種音樂傳統需要創新。

這些都是目前最需要知道答案的問題,但是大部分學校卻沒這方面的瞭解。

因此導致制度制定的不合理,不完善。

二、針對現在高校聲樂教學的發展途徑

(一)改進學校管理制度,優化課程結構

學校領導一定要建立一個合理的、健全的高校聲樂管理制度,對學生的教學制度和考核制度應該做一個調整,不能對學生太過放縱,嚴格管理學生的上課情況,務必保證學生的上課出勤率。

但同時,學校更應該以服務者的身份出現,結合同學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提供方法,設備等為同學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制定服務與管理相結合,相貫穿的制度。

改變傳統的、單一的課程結構,使教學課程更加豐富多彩,可以借鑑其他國內或國外優秀高校的課程設置,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要做到與時俱進,針對現在聲樂的發展,結合一些流行的新鮮元素,加入到課程教學中。

多給學生們實踐的機會,在一些學校或者社團的活動上,調動聲樂系學生的積極性,增加他們的信心,增加他們的舞台經驗,鍛鍊他們的氣場,這樣能起到一個調動學生的興趣的作用。

還要加強與其他高校聲樂方面的學習研究和討論,在成長的路程上共同學習,取長補短,共同借鑑,共同推動聲樂的發展前進。

另外,學校也應該加強學生之間的競爭,使學生產生危機感,讓他們在競爭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從而,為社會、為國家培養出真正的人才。

(二)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創新教學方法,吸引年輕、有新鮮活力的教師

教育的一大主力就是教師,而教師又是推動教育發展的主要動力,教師在教育中所佔的位置是及其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教師一定要改變舊的教學方法,一定要與專業知識和現代的流行元素相結合,不僅要講到聲樂的基本樂理知識,還要結合它的時代背景,讓學生們深切的體會到這個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和強大的生命力,運用到現在流行的元素可以增加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和聽課效率,這樣學生才能真真正正的體會到它在當時存在的意義和現實生活中的實際運用。

同時,老師應該對自己的身份進行重新的認識,不要把學生看作是瓶子,對其進行填鴨式的教育。

在教學中,應該成為朋友,而不是成為對抗的“敵人關係”。

師生之間加強交流,亦師亦友,學生了解老師,老師懂得學生,這樣才能有利於教學工作,才能因材施教。

吸引年輕和有新鮮活力的教師,主要是為聲樂教學注入新的力量,提高整個教師隊伍的素質,改變傳統教師的思想和教法,把整個教師隊伍“搞活”。

提高教師的待遇,吸引優秀人才進入教師隊伍。

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不斷提高老師的整體素質。

(三)學校應該加強對聲樂教學的建設,提高聲樂的教學地位

現在的一些高校還是覺得聲樂教學不太重要,但是就目前社會發展的情況來講,聲樂教學的重要性是越來越突出,在一些西方國家,聲樂教學不論是在教學手段還是教學制度上都已經很完備了,至今我國大學的音樂普及教育還相當落後,絕大部分還沒有建立起來。

在越來越國際化的中國,聲樂教育一定不能落後,而且現在社會對聲樂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大,一定要把聲樂教育做一個長期重點發展項目建設。

聲樂的教育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思想意識的發展,啟發他們的創造力,對孩子們的身心健全發展都是很重要的。

當前,文化軟實力逐漸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因素,聲樂作為一種文化,在社會中佔有重要地位,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所以聲樂發展是不容忽視的。

我們應該加強對聲樂教學的建設,提高其地位。

(四)注重培養社會對音樂教學的重視,培養聲樂教育的社會性氛圍

培養社會性音樂教育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同時,進行全社會對音樂知識的普及也是進行音樂教育的一項重要方法。

在一個懂得欣賞藝術和音樂的社會氛圍中,整個音樂教育事業才能更加富有成就感。

這種對音樂教學事業的重視和有效維護更加能夠促使音樂事業得到更加充分的發展和發揮。

對於整個音樂事業的發展來講,音樂發展取之於社會生活,並且實踐於社會生活。

只有真正的重視到音樂教學的重要性和重要意義,才能更加有效的提高音樂教育的實踐性,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更加具有有效地藝術審美。

同時,這對提高民族的整體素質有着重要的作用,多國民的文化修為又着重要意義。

推動我們的民族成為一個有水平,有修養的民族。

三、結語

總之,聲樂教育對學生的身心健全發展、提高他們對美的感知和多維的思維方式起着重要作用,也是一種對大學生智力開發、全面提高大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

現在經濟的飛速發展確實給聲樂教育帶來了一系列的影響和問題,但是我們一定要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做到理論與實踐、傳統與時尚的創新和發展,健全我國的教育行業,絕對不能固步自封。

作者:陸宗武 單位:廣西民族師範學院

篇三十:高校聲樂教學的論文

一、突出創新重點,使聲樂教學改革的創新做到有技可施

聲樂教學改革的創新要做到與社會對音樂人才的需求相結合,首先必須要了解和認識到目前高校聲樂教學的現狀存在着那些與社會需求不相符合的方面。

筆者認為,存在着幾個“不符”。

1、教學對象的培養目標與社會的需求不符。

普通高校音樂學院的招生對象與專業音樂學院的招生對象有所不同,在招生規模、錄取標準、專業教學的師資配備等多方面都有區別,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不能用專業音樂學院的培養模式、培養目標來進行聲樂教學,把培養目標確定為“歌唱型、表演型”是不切合實際的,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聲樂教教師們應當理性地看待他們的聲樂教學對象,“先天不足”的學生是普通高校音樂學院的多數。

所以,重新確立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音樂人才培養目標,成為聲樂教學改革創新的`先導。

2、教學課程設置單一與社會多元化的需求特性不符。

普通高校的聲樂教學課程設置單一是一種普遍的現狀。

聲樂技能課,樂理、和聲、鋼琴和視唱練耳都只是圍繞聲樂專業主體的基本課程,缺乏與社會實踐、社會需求能力培養相結合的課程。

即便是聲樂課堂上,也沒有系統的聲樂基礎理論的講解,學生跟隨老師簡單、盲目的模仿歌唱,這樣的教學,肯定是缺乏創新意識的。

3、教學內容脱離實際與社會文化環境的需求不符。

一直以來,普通高校聲樂教學從演唱方法到聲樂教材的使用上基本沿用了專業音樂學院聲樂教學的一整套做法。

“重洋輕民”與中國社會文化環境的需求不符,許多聲樂教師一味地要求學生學唱大量的外國作品,而對歌曲的實際內涵不知所云。

這樣的教學與演唱根本談不上音樂情感的表達,更不用説去很好地表現歌唱的技巧與能力了。

二、確立創新策略,使聲樂教學改革的創新做到擲地有聲

(一)確立培養目標

普通高校的聲樂教學改革創新只有切實把加強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服務社會,傳播音樂文化藝術的思想意識相結合,才能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文化藝術的繁榮,才能贏得社會的肯定和認可。

1、培養學生的歌唱審美能力和音樂文化的鑑賞能力。

在普通高校的聲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歌唱技能技巧的訓練是必要的,但如果只是停留在這一層面,忽略聲樂藝術是美和情感表達藝術的本質。

學生就只能成為“發聲機器”。

歌唱的技能技巧是表現音樂美和情感的手段,而進行美育的教學才是聲樂教學創新的關鍵。

因此,在聲樂教學改革的創新中,強化審美意識,培養審美能力是聲樂教學中的重點。

同時,在社會音樂文化多元化的環境中,學會鑑賞各種音樂文化類型也是十分重要的,培養這種能力,才能自覺地抵制一些“低俗、媚俗”的音樂文化對自己的干擾和腐蝕,為學生今後走向社會,立足社會、服務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2、培養學生服務大眾聲樂文化的創新意識。

大眾聲樂文化的形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羣眾性聲樂文化的普及是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具體表現。

同時,高雅音樂文化對文化藝術市場的輻射作用,也是大眾聲樂文化形成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這種社會現實的客觀存在,要求聲樂教師在聲樂教學改革的創新中,要研究其特性,理性地認識這種文化現象對高雅音樂文化的衝擊和影響。

大眾聲樂文化具有“市場性與通俗化”的基本特徵,但又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市場性與通俗化”的文化,它依然承載着社會的民俗民情、心理審美意識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容,認清這些,才能主動地,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服務大眾聲樂文化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幫助大眾提高聲樂文化的鑑賞能力和對不同聲樂文化的理解和認知能力。

3、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

普通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的創新要突出加強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成為“一專多能”、綜合素質高,服務社會意識強,適應社會能力強的實用型、複合型的人才。

一、提升文化素質。

音樂生在人校前,由於要通過專業考試,將大量的時間用在了找聲樂老師上小課,培訓、補習視唱練耳和第二專業的學習上,對文化的學習放鬆了。

而且,音樂生的文化要求要比其它專業低,客觀上造成了音樂專業學生的文化素質先天不足,主觀上也存在着一大批本身文化成績較差的學生,希望通過藝考的捷徑,跨進大學的門檻。

所以説,文化素質差成了培養創新性音樂人才的一大障礙。

普通高校的音樂教育工作者要重視培養音樂人才的文化素質,開設各種與音樂藝術相關的其它課程,優化和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

二、加強專業素質。

專業素質的培養應當注入新的內涵,聲樂專業的學生不應當只能唱幾首歌,還應具有伴奏的能力、編曲的能力、指揮小型演唱會的能力等等綜合性的專業素質,這樣才能使聲樂專業的學生畢業以後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鍛鍊藝術實踐能力。

聲樂教師應當組織學生在校內、校外進行一些聲樂演唱活動,用以檢驗聲樂教學改革創新的成效。

在活動中,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演唱水平和能力,又能從另一方面開發學生的其它素質和能力比如:組織協作能力、交往活動能力、抗壓能力等等。

(二)、創新教學模式

創新教學模式是聲樂教學改革的實質性主體,一切新的觀念、方法、措施都將從教學模式的創新上體現出來。

新的教學模式應當是舊模式的揚棄,而不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全盤否定。

比如,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在保留的基礎上,可以發展成一對二、一對四,一對多人的模式,在課堂時間的設置上可以相應地進行調整;聲樂理論的講解應當從聲樂教師凌亂,無系統的傳授中,利用現代多媒體的直觀感,使學生能更加形象、具體地理解和認識發聲器官的發聲原理;

確立相對全面、綜合的評價機制,聲樂考試不能只用一、二首歌曲的演唱作為考評的標準,這樣會使得多數演唱能|力較弱的學生逐漸喪失自信心和學習的動力;創設實踐教學平台,為學生的藝術實踐活動創造條件。

作者:湯飛宇 單位: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音樂學院

篇三十一:高校聲樂教學的論文

一、教學模式問題

課程設置是教學活動的核心,教學模式是完成課程設置內容的重要手段。

儘管隨着新時期多媒體網絡技術的普及,高校聲樂教學模式更新了不少,但是從整體上看,各高校基本上還在沿襲專業音樂院校的精英化教學模式,採用“一對一”的小班形式傳授技巧,而用“大合班”的形式講授理論知識。

從形式上看這種“大”“小”結合的教學模式似乎頗為合理,但是對於擴招以來生源日益增加的我國各高校來説,“一對一”的授課模式很難惠及學生全體,而“大合班”的模式則很難有針對性,教學實效無法保證。

因此,大小課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只是流於形式,客觀上是降低了教學成本,卻並未取得教學效果的實質性改進,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教學效果的削弱。

其最終結果往往是,經過一個或多個學年的聲樂教學,學生僅僅學會了演唱幾首歌曲,但這一切只是數量的增加而非質量與學習能力的提升。

第四,評價體系問題。

在教學活動中,評價體系不僅是對教學活動的引導,而且是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保證。

但是目前我國高校聲樂教學中,評價體系不太科學。

首先,評價內容不夠全面,過於重視對學生聲樂技巧的考察,而對技巧之外的情感、態度等因素則輕視甚至忽視,也就無法真正檢驗學生的整體素質。

其次,評價主體基本都是教師,這種主體單一的評價模式剝奪了學生以及家長、社會參與評價的機會與權力,不利於對教學的合理引導,而且在單一的教師主體評價下,有時教師很難做到評價的客觀公正,其評價往往受情感、經驗等因素影響,這些都是評價不合理的表現。

第五,師資建設問題。

師資是教學活動得以開展的重要保障。

當前我國高校中,除了專業音樂院校以外,大多數高校音樂教育師資較為薄弱,而在聲樂教學方面則更顯得捉襟見肘,不僅數量上遠遠無法滿足不斷增長的教學需求,質量上更是無法短期內達到預期要求。

究其原因,一方面,高學歷的理論人才欠缺,不能為聲樂教學的研究提供理論支持;另一方面,高技能的行業專業人才欠缺,不能為聲樂教學的縱深發展提供實踐支持。

除了“高精尖”的學科帶頭人欠缺外,整個行業的人才梯隊建設也是不成體系,無法從上至下滿足不同的教學需求。

二、當前高校聲樂教學發展的對策

通過對近年來我國高校聲樂教學現狀的梳理與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聲樂教學在改革的大潮之下,既取得了一些成績,更暴露出一些問題。

我們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一定要從這些問題出發,為高校聲樂教學的健康發展尋求對策。

第一,合理制定人才培養目標。

為了切實發揮人才培養目標的導向作用,其制定必須因地制宜,即各高校要結合本校校情與社會實際,制定出有針對性的培養目標。

音樂專業院校可以強化“精英音樂人才”的培養;而大多數師範院校或普通高校中的音樂教育專業一定側重“師範性人才”的培養,為國家的中國小音樂教育事業輸送人才;而高職高專院校則要側重於實踐性人才的培養,從而為基層文化事業的繁榮提供人才支持。

當然,這幾個不同類型的人才培養目標不能完全割裂開來,每種院校在突出重點的情況下,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讓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聲樂知識。

第二,優化課程設置。

從整體上説,聲樂教學課程設置必須要多元化,不能再盲目照搬某一權威院校的課程設置模式,而要把自己學校特點融入到教學當中。

除了開設普通的樂理知識、聲樂作品分析、鋼琴等課程之外,還可以把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聲樂加入課程中。

這樣課程既包括了通識課,又融入了地方民族特色,同時也把高校教學與社會實際有機結合起來了。

在課程設置中,各個科目不能是拼湊式的,而應當是有機聯繫的,科目之間應當互相促進,既要重視理論,又要重視實踐技能,二者並行發展。

第三,更新教學模式。

雖然高校擴招以來,生源不斷增加,教學師生數量的矛盾日益凸顯,但是永遠不能忽視現代教育的重要本質:面向全體學生,尊重、發展學生的個性。

首先,把數量大而且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根據其聲樂知識水平、個性、嗓音等特徵分成不同的層次,實施分級教學。

其次,在分級教學的基礎上,爭取在最小範圍內實施通識課“大班教學”,以提升教學效率。

對於“一對一”的專業課也要做出相應調整,在做好“一對一”的典型示範後,更多關注全體學生。

另外,在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等現代技術的前提下,增加實施任務教學的機會,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之下更多地自主探索。

第四,調整評價體系。

在現行以教師為主體的評價體系下,教師一定要採取客觀科學的評價標準,降低教師個體因素對學生評價的影響,而且要真實反映日常教學。

另外,評價形式應該多樣化,不能純粹對學生聲樂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進行考查,還要對學生學習過程以及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進行評價,以瞭解學生綜合素質。

此外,評價主體要多元化,除了教師之外,可以讓學生參與其中,從學生的視角評價可以帶來新奇的效果,還可以引入社會評價,比如讓學生通過一次社會實踐,讓相關專家、部門對其評價等。

第五,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對於高校聲樂教學的師資來説,當前形勢下,首先,要大力引進人才,既要引進高學歷的聲樂理論人才,也要引進行業內部經驗豐富而且水平高的技能人才。

其次,高校聲樂教師積極參加培訓,可以輪流到國內知名高校或研究所進修,也可以實施惠及範圍更廣的校本培訓,也可以讓教師深入行業內部增加社會實踐經驗,從而全方位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

最後,教師要深入進行科學研究,在日常教學和參加培訓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研究指導教學,讓教學與科學研究相互促進。

三、結語

高校聲樂教學是集理論性與實踐性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但是我國音樂教育體系還不夠完善,存在着諸多問題。

在當今各高校擴大招生規模、生源差異較大的`形勢下,聲樂教師只有立足現狀,帶着問題意識和改革意識,本着科學嚴謹的態度,在教學中注意循序漸進、因材施教,把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培養出社會所需的高素質聲樂人才。

作者:鄭健

標籤: 高校 教學 論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jlww6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