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高校教學教育論文(集錦6篇)

高校教學教育論文(集錦6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6篇《高校教學教育論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高校教學教育論文》相關的範文。

高校教學教育論文(集錦6篇)

篇1:高校教育教學論文

【摘 要】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要基地的高等學校,除了做好教學,傳授知識,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外,還必須對新時期的青年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意識,使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身心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

【關鍵詞】高校美術 美術教學 審美教育

美育或審美教育,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美術教育。美術教育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手段,早在我國古代的時候就把“琴、棋、書、畫”作為知識分子必備的知識,説明了美術的審美教育作用在很早以前就被人們所認識和重視。

一、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實施

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對美的欣賞能力和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的教育,也就是培養學生髮現美,感受美,鑑賞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並且能夠進行創造美,從而將美與醜區別開來。審美教育不但能夠培養人們的審美能力,端正人們的審美觀念,而且還會影響到人們的道德品質的修養,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美術教育比其他教育形式的審美分量更集中,更有代表性,成為全面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種教育方式。隨着社會的進步,美術教育對高等院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所以高校應作好充分的準備,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的人才

二、培養審美能力的途徑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高校的美術教育應注重學生的審美心理的教學與研究,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在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動腦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1.充分利用美術作品鑑賞這個平台

作品鑑賞是審美能力提高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徑之一。通過作品的線條、黑白、色彩等諸多因素感受作品傳遞的美與醜、是與非、真與假。在欣賞過程中感受各種情感,或高興、或壓抑、或歎息,在完全投入的狀態下集中注意力,調動身體各個機能去感受美,進入審美境界,會讓學生誘發聯想,從而領略作品的意境美。從以下三個步驟具體闡述,怎樣在美術作品鑑賞中提高審美能力。

(1)對美術作品做感性表述。美術鑑賞教學的特徵之一,就是通過對藝術形式的直接感觸和審美關照來對作品進行品評。著名美術教育家阿恩海姆認為,“感性觀察是思維探索和理解世界的主要途徑”。這種“感性概念具有最令人嚮往的開放性,那是達到充實和完善的最直接途徑。”從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東西出發,不用考慮其藝術內涵,不用去了解其創作背景,只需要點明畫面上有那些物象,把學生帶入欣賞情境。這是鑑賞的第一步。

(2)引導學生對欣賞的畫面進行理性分析。這個階段要解決的已經不是作品給了你什麼感受,而是作者是如何讓你產生這些感受的。在此過程中通過系統且嚴謹的理性分析使學生對作品的認識趨於理性和深刻,進而引發學生在自身審美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聯想和想象,獲得再次感受,使鑑賞達到一種更高的層次。這個過程我們主要對作品的造型元素和形象寓意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規律,體驗和品味形式美的意味。比如我們可以先分析作品的色彩、線條、筆觸、肌理等造型元素,接着分析這些造型元素如何在畫面當中形成空間感、形體感、運動感,以及畫面中對比、虛實、疏密、對立和統一等一系列的形式美的法則。再通過橫向比較,找出作品與其它畫面相比較之下最突出的優點。使審美上升到畫面形式和藝術風格表現的的高度。

(3)探討作品所藴涵的意義,對美術作品進行總體評價。通過對畫面語言和審美信息符號的解讀揭示作品的文化內涵、哲學意味,進而在從畫面內容與形式、風格與品位、革新與繼承等方面對畫面做出評判。這個過程中,教師是主角。作為受教育者的學生尚不具備深刻的人格,缺乏精神上的深度,他們所做的是結合“感性表述”和“理性分析”儘可能地去理解和感悟。在評價過程中禁忌“惟我獨尊”式的獨斷評論,以多元的、開放的方式展開。教師可以儘量收集來自各家的評論,已激發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優秀的藝術作品中都會存在對社會、對人性的批判或讚美。在欣賞美的同時內容能夠深入到學生的心靈世界,從而提高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和對人性的認識。

2.鍛鍊學生的動手能力

從提高審美的角度講,動手的目的不在於培養專業畫家,不強調系統的訓練,更不需要創作出多麼優秀的藝術作品。在於瞭解一件作“美”的事物產生的過程,從材料到步驟到最後效果。如果一點動手實踐都沒有,對美的體驗就不能上升到較高的層次。

3.提高美術老師的素質和教學水平

作為一名高校美術老師,肩負着授業與育人的雙重任務,所以就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通過培訓、研修、舉辦教學研討會等,不斷提高老師的教學水平,才能在傳授基本技能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走出錯誤的審美方式。提高教師專業知識的審美化能力和在教育過程中審美因素的傳遞能力,教師審美能力的提高是全面實施美育的保證。

4.借鑑國外先進的教學經驗

學習西方國家在美術教育中的先進教學經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學生進行教育,一方面可以讓學生了解西方文明的發展史,拓寬視野,增長見識,加深對西方精神文明的認識,提高他們的求知慾;另一方面可以在學習國外對美的各種表達方式中將我國的繪畫技巧及審美觀點與西方國家的進行融合,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繪畫技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和審美能力。

三、結語

美術教育教學中指導學生去領略、品味、體驗和賞識自然的、社會的、藝術的美,進而促使學生在掌握對美的欣賞的基本方法的同時,不斷提高欣賞能力和審美水平,樹立、端正學生的審美觀念、審美理想,提高審美情趣,陶冶他們的性情和淨化他們的情感,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充分發揮美術教育的作用,以達到美術教育的最終目的。在美術老師的指導下領會藝術大師是如何通過藝術作品來表達出自己的精神面貌的。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去寫生,領略山川的高大雄偉,小溪的彎曲流轉,樹木花草的嬌豔嫵媚等,使學生懂得如何去發現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

參考文獻:

[1]王鳳.在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J].黑龍江教育(綜合版),20xx.

[2]曹瑞林.高等藝術設計教育初探—談21世紀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

篇2:高校教育教學論文

一、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之間存在的關係

(一)高校是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機構

我國經濟在發展科技在進步的同時,社會對於用人的標準也在不斷的提高,我國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就是高校,高校不但擔任着教授學生知識、教授學生做人道理、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任務,同時還擔任着傳承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重任,實現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之間更好的結合,只有找到正確的切入口,才能夠教授學生更多的、正確的音樂知識。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機構不但有高校,還有民間文化組織,但是民間文化組織具有非常不穩定性,僅僅依靠民間文化組織來弘揚以及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是遠遠不夠的。高校是培養大學生成為人才的主要基地,高校學生不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同時也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因此,高校學生作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主要力量就更應該承擔起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責任。高校不但是教書育人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機構,在高校中傳承音樂文化勢必會有很好的效果。

(二)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是高校音樂教學的重點內容

高校教學不但要教知識,教道理,還要注重對音樂方面知識的教育。民族音樂文化是高校音樂教學的基礎內容,同時也是十分重點的內容。縱觀我國的高校音樂教學現狀,很多的高校對音樂教育都十分的重視,並且很多的學校將音樂設置成為基礎課程,對於使用的音樂教材也會經過嚴格的挑選,這些現象也是重視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體現。與此同時,隨着全球化涉及領域的不斷擴大,能夠在國際範圍之內獲得一席之地就顯得十分的重要,這就要求充分的展現出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由此可見,高校音樂教學的基礎和重點就應該是民族音樂文化,民族音樂文化與高校音樂教學完美的融合顯得非常的重要。

二、高校音樂教學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具體方法

(一)創新教學方式,實現更好融合

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創新也顯得特別的重要,在教育教學當中也是一樣的重要。因此,要想在高校音樂教學當中實現民族音樂文化更好的弘揚和傳承,就必須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採用創新的教學模式,實現音樂教學與傳統文化傳承更好的結合。説到音樂技術層面的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可以通過選取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來讓高校學生更好的瞭解該作品的演繹技巧,讓學生能夠增強對音樂的體驗。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還可以對民族音樂文化進行分類,讓學生更好的認識到民族文化差異的同時能夠更深層次的瞭解民族音樂文化,也能夠更好的感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價值以及獨特的魅力。教師在對音樂的歷史進行教學的時候,運用專門的音樂作品進行講課十分有必要,通過以互動的教學模式,情境教學的教學方法等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方法,讓民族音樂文化淋漓盡致的展現在音樂課堂的當中。實現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更好的結合,有助於讓學生更好的認識到音樂的發展規律,更好的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

(二)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

在教育教學當中最忌諱的就是出現死板的教學方式,教授死板的知識。當然弘揚和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更不能死守舊的一套,要進行不斷的改變。在弘揚和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時候要不斷的進行改革和創新,對於民族音樂文化中先進的部分要保留,對於落後的部分要剔除。這就要求高校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通過挑選出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進行教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還要注意開放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密不可分性,在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同時要吸收其他的先進文化,並且通過吸收的這些先進文化去創新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這樣能夠更好的促進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這種教學方法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形成有力的教學隊伍

能否實現好的音樂教學,能否更好的傳承民族音樂文化,關鍵還得看教師的教學水平,高水平高素質的高校音樂教師在保障音樂課堂質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能夠更好的去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因此,音樂教師作為高校音樂課堂的領導者,在教學過程當中就要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要想在高校音樂教學當中更好的實現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就要加強對高校音樂教師的培養,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形成有力的教學隊伍,使民族音樂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校音樂教學當中更好的傳承民族音樂還需不斷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等,總之還要做出很多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孫晶.淺談如何在音樂課堂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J].當代音樂,20xx,02.

[2]魏韶亮.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中的作用研析[J].赤峯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12.

[3]吳姿霖.中國傳統音樂段落構成芻議[J].音樂創作,20xx,12.

[4]劉榮蔚.關於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研究[J].音樂時空,20xx,19.

篇3:高校教育教學論文

摘要:進入21世紀,多媒體技術在高校課堂教學中得到廣泛的使用。這一技術的出現和應用,改變了高等教育的傳統授課模式,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課堂教授內容,增加信息傳遞的渠道,得到高校和教師的認可和歡迎。但隨着應用的不斷深化,多媒體教學出現一定的弊端,如課件質量不高,教師多媒體應用技術欠缺,多媒體技術應用範圍侷限等。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就多媒體應用模式在高校教育中的發展提出新的思路。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模式;高校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xx)03-0205-02

多媒體技術是指利用計算機對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信息綜合處理、建立邏輯關係和人機交互作用的技術。20世紀晚期,隨着計算機技術的日益成熟和在教育技術方面的廣泛應用,多媒體技術在我國高等教育教學中出現,並迅速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多媒體技術在高校課堂中的出現和應用,改變了傳統的單一語言和文字單項輸出的扁平式教學方式,形成聲音、圖像、影像語言、模型等立體教學方式,豐富課堂教學手段和授課方式,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課堂教學的雙向模式,提高教學效率。目前,使用PPT幻燈片、教學影片等,藉助電視和電腦屏幕、音響、投影儀等傳統多媒體媒介,對學生開展教學成為應用最為廣泛的多媒體教學模式。這一模式對傳統課堂教學方式,具有顛覆式影響。隨着這一模式的廣泛應用,近幾年,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在高校教育教學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弊端。

一、高校傳統多媒體教學模式的弊端

1.刻板追求多媒體教學的覆蓋,忽視高校多元化課程類型的教學需求。與中國小普及知識教育不同,高校教育作為專業理論教育,不同學科、不同專業對教師教學手段的要求是不同的,人文社科類課程、藝術類課程、自然科學類課程等對專業教學方式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對不同專業學生所設計的基礎理論類課程和應用操作類課程所需要的教學方式也應有所不同。面對如此多元化的課程類型,統一要求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顯得教條與欠缺合理。多媒體教學只是教學輔助手段之一,只有與教師的黑板板書、語言描繪、手勢比畫、模型展示、實物演示等方式協調統一,才能達到授課效果。現在,存在部分學校強調多媒體教學的作用,刻板追求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各個專業的使用,忽視學科專業特點和其他教學方式的綜合使用,影響教學效果。

2.單一倡導多媒體教學形式,忽視教學課件內容質量和學生接受情況。多媒體技術的使用門檻較高,要對專業技能有一定的掌握。雖然高等院校教師要求接受媒體技術培訓,但由於培訓時間短,內容淺,教師專業背景不同,大部分專業教師的課件製作水平只停留在初級入門階段,製作的多媒體課件質量一般。有的教師甚至直接從網絡上下載,或者將其他類似課程的課件拿來使用,極大地影響授課質量。在相關調查中發現,有的多媒體課件缺乏科學設計,忽視學生感受,加入過多的影音元素、動畫效果,反而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甚至影響大學課堂的嚴肅性。有的教師在製作課件時,僅僅將課本文字複製粘貼到幻燈片中,講授過程中文字過多,翻頁過快,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的接收。有的教師,為使用多媒體而使用多媒體,喧賓奪主,忽視教學內容。這嚴重影響高等教育教學質量。

3.狹隘定義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忽視多媒體技術在其他教學環節的應用。當前,很多高校教師的教學觀念中,多媒體教學是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幻燈片和教學影片,這對多媒體教學的定義極端狹隘。僅僅是課堂上的“多媒體”,絕不是我們所追求的教育技術現代化。一個專業的設計是多層次、多環節的,除了課堂教學,還有實踐實習、課外討論、作業論文、實驗操作等環節,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不僅體現在課堂授課中,更多地要延伸至課堂外,使得多媒體技術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起到促進發展的作用。

4.片面要求教師對多媒體方式的使用,忽視對教師多媒體技術的培訓。當前,部分高校將是否應用多媒體教學,作為考核教師的指標之一,鼓勵教師儘可能地使用多媒體教學。然而,目前我國高校主要從事教學併成為骨幹教學力量的教師年齡大多在40歲到55歲,多年的傳統教學方式已經使他們形成一套固定的課堂教學模式。對多媒體教學方式的使用,骨幹教師思想上有牴觸意識,強行使用可能會影響授課教學,而普通高校整體教師隊伍忙於專業的教學科研,很少統一組織定期教學技能培訓,即使開展培訓,往往只是一場簡單的講座或觀看教學影片,對提升教師技能,效果極其有限,這也會影響課件製作質量,使多媒體教學效果流於表面和形式。5.多媒體技術本身存在的侷限性。不同於傳統板書教學,多媒體教學需要一定的技術和設備支持。為保障多媒體教學的順利實施,各高校需要一定的設備基礎和技術支持,教學設備的維護和更新,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停電、計算機故障、網絡速度,甚至教室光線都可能影響正常教學實施,有時甚至出現開課多時,教師仍在修復計算機系統或移動硬盤的情況,嚴重影響教學進度。多媒體課件,作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知識傳遞的橋樑,往往模式統一,缺失情感,即使畫面精美或效果優良,也無法取代教師人性的講授、隨性的課堂發揮和與學生的互動。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的應用,雖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但它仍然是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為此,我們必須讓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上的應用,開闢新的思路,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高校多媒體教學模式發展的新思路

1.樹立正確的教學新觀念。根據學科專業特點和特色,設計教學方案。多媒體技術僅僅是大學課堂眾多教學手段中的一種,課堂教學重點還是要以講授為主,利用多媒體技術幫助學生理解講授內容,切不可本末倒置,將過多的精力投入多媒體課件的製作中。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應正確地製作、合理地使用多媒體教學資源,繼承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學為主的教學思路。課件製作要以教學內容為重心,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符合學生學習特點為基本要求。針對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特點,設計有特色、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聚焦教學目的,明確多媒體教學的輔助工具角色,使其在教學環節實現作用最大化,效果最佳化,提升教學效果。

2.加強教師隊伍教學技術技能培訓,熟練靈活地使用各類多媒體設備。大學課堂教學中,大部分非計算機專業教師要想製作水平較高的多媒體課件比較困難,有的教師只能使用“PPT”製作簡單的提綱資料,多數教師的多媒體技術和理論水平相對比較薄弱。因此,加強教師多媒體技術能力培訓,是做好多媒體課程教學的關鍵。高等院校要重視和加強對教師多媒體制作技術的培訓,從基本原理、課件製作基本知識、教學資源的檢索收集、新媒體設備的使用等方面入手,加強對教師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教學應用的培訓,使教學方法和技能同強化專業知識同等重要,讓多媒體課件內容符合課堂教學情境,讓大學教師熟練製作較高水平的多媒體課件,操作課堂中的各種多媒體設備,在教學過程中一氣呵成,有機統一。

3.改善教學團隊管理和教學資源建設,加強團隊多媒體資料的統一規劃、管理和共享。改革現有教學團隊管理體制,改善高校教師中“各自為戰”的現狀,加強學科教學科研團隊建設,形成教學科研梯隊。在教研團隊中,可由技術能力強的教師負責課件製作,學術水平高的教師負責理論把關,教學經驗足的教師負責內容設計,團隊合作,設計出適合本專業教學,讓學生接受,能確實有助於教學實施的精品課件,並將這些課件在團隊裏共享,保障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有助於新進教師的成長和教研團隊的形成。

4.深層次、多方面地充分發揮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促進學校教學設施和教學方式的全面改革。在高校教師中革新多媒體教學觀念,突破對多媒體教學即“PPT”加投影儀的狹隘理解,同時使“多媒體教學”這一觀念走出課堂,讓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以外的其他教學環節發揮作用,如校園網絡教學平台的使用、網上作業系統、線上學科討論、專業報告會網絡直播、客座教授遠程授課系統、學生網上學習小組、網上師生資源庫共享系統、精品課程專業頁等。隨着移動媒體和互聯網+概念的流行與應用,也可將新媒體應用到教學中去,製作相關課程APP,讓學生可下載,並在課堂以外進行學習和互動。師生還可以建立課程公眾平台,實現手機考勤和作業提交,通過教育網實現不同學校同專業之間的教學互動和學生交流等,讓現代技術融入每一個教學環節,全面提升教學效果。總之,多媒體技術在高校教學中的使用,是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和趨勢,是促進我國教育現代化最有利的方法和手段。面對計算機技術、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等新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高等院校應更新觀念,理性面對,合理設計,充分利用,讓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更好地提升效果,在高校教育中最大地發揮促進作用,更快更好地促進我國教育技術現代化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尹敬齊.多媒體技術[M].第2版.機械工業出版社,20xx.

[2]史育英.試談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兼談多媒體教學的利與弊[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xx,(16).

[3]王魯梅.多媒體在大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科教導刊,20xx,(10).

[4]榮曼生.普通高校多媒體教學的思考與探索[J].電化教育研究,20xx,(3).

[5]劉和海,王清.高等學校多媒體教學現狀的調查與研究[J].教育與現代化,20xx,(12).

[6]榮曼生.論高校教師現代教育技術培訓[J].教育信息化,20xx,(4).

篇4:高校教育教學論文

一、高校學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和影響因素

(一)人際交往上的孤獨感

有些學生由於在中學時一心撲在學習上,過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生活,這樣的學生一般很少和同學交流,也沒有什麼業餘愛好。可悲的是,這樣的狀況還常常被老師和家長引以為傲,是好學生的標準。等他們考到大學之後,也很少主動與人交際,由於進了大學失去了中學那種模範的光環,就變得更加孤獨,甚至產生自傲心理,覺得自己與眾不同,有種顧影自憐的感覺,總想着別人去主動接近自己,自己絕不主動接近別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僻內向的性格,不願意投入到火熱的集體生活中去。還有一些學生由於自小被家人呵護,成為家中的小太陽,什麼事都不會做,以至於進入大學後對自己的生活也不會打理,要麼怕洗澡,身上出現異味;要麼怕洗衣服襪子,影響其他同學,如果指出他的毛病,他還火冒三丈,拒不接受,這樣也引發了交際方面的孤獨,他自己不屑與人交往,別人也不願意和他交往。也有些女生,仗着自己有三分美貌,就常常以絕代佳人的姿態孤芳自許,要麼一言不發,整天沉默着,要説話就是語言尖刻的“毒舌”,這也是一種心理問題。

(二)厭學心理

有些學生在高中就不想學習,產生厭學情緒,被家長逼着考大學,進入學校以後又故態復萌,對所有的學科都沒興趣。沒有家長的約束,就更加肆無忌憚,逃課,在課堂上心不在焉,精力都用在網絡上,男的全身心投入到遊戲中,女孩則沉醉於淘寶;要麼就將精力用在戀愛上,根本不為以後的就業着想。也有一部分學生本來也是愛學習的,在高中經歷了一番痛苦的磨練之後,進入大學發現學習環境相對輕鬆,緊繃的神經一旦鬆懈下來,反而產生了厭學情緒,覺得考上大學不過如此。還有的是因為社會上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影響,使他們覺得讀大學和不讀沒多大區別,因此也失去了學習動力,開始厭學。除了以上兩個心理健康問題之外,還有一些心理問題也困擾着學生,例如有的學生因為個頭矮,容貌欠佳而產生自卑;有的因為家庭生活窮困,和有錢的同學相比產生較大的落差,總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

(三)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造成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有幾個方面,一個是家庭,一個是學校,還有一個就是社會。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的家庭由於父母離婚,對孩子缺少教育,使孩子終日生活在戰戰兢兢中,以後就會形成孤獨不合羣的性格;有的是過分溺愛,養成了唯我獨尊的個性,並且生活自理能力差。還有的家長在孩子讀幼兒園和國小時,孩子與人產生糾紛,家長總是在別人身上找原因,從來不在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這樣就使孩子養成了缺乏責任感的個性,錯的都是別人。在學校教育方面,主要是應試教育的影響,有些老師偏愛那些文靜的、愛學習的學生,對於他們的業餘愛好都不瞭解,也不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各種活動,總將那些埋頭學習,不與人交流的學生當做模範表揚,使這類人一直以為自己不交際是種美德,以後就造成了他們孤傲的性格。有些學校在教學時只注重考試成績,對於文化課之外的課程乾脆停止不上了,這樣的學生進入到大學後,對於一些有益的活動無法介入,也容易促使他們的心理問題產生。社會的影響主要是拜金主義流行,使那些家庭貧寒的學生產生自卑;也有的是對於外表美的推崇,使那些身材和容貌不佳的學生產生自卑。

二、高校語文教學中的心理教學實施優勢

針對高校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糾正的方式並不是專門的心理疏導,而是要通過人文素質的提高來潛移默化地進行糾正和疏導,因此在高校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素質教育就是最好的選擇。

(一)語文教學中的心理教育優勢

語文作為一門特殊的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還由於人文性,因為語文是記在人類文化的載體,伴隨着人類文明的發展而不斷進步,是人類歷史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的工具性決定了語文具有記載、描述、解惑和探索的功能,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伴隨着語文教學中的聽説讀寫功能,可以領略豐富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內涵。語文學習的這些特點為心理教育提供了條件,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藉助語言向學生講解,與學生產生交流。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聽説讀寫等不同手段,將自己對文章學習的理解、認識和感悟都反映出來。這個過程帶着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將自己的個性凸顯出來,使同學們看到了此人的個性特色。一堂語文課中,老師、學生、課文、課文作者以及文中人物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比較、質疑、參照、啟迪和吸收的相互作用,觀點相同的人會覺得找到了知音,觀點相悖的人會忍不住針鋒相對,據理力爭。這樣一堂課就成了語言的交流空間。高校語文教材所選取的內容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有的凝聚了人類的美好感情,有的藴含了學者的思想精華,這些作品都是人類歷史文化發展中的優秀成果。在學習過程中,作品中的審美理念和人文主義思想可以給人以思想上的啟迪,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理,給學生以正能量的教育。

(二)語文教學對心理教育的滲透

在語文學習中,通過語文的學習,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積極交往。像我國古典文學中的《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和《史記》中的《將相和》,通過對人際關係的正確處理,可以讓學生知道朋友之間的珍貴,以及在國家和個人之間的正確取捨,讓學生學會正確的分享,學會寬容和溝通。在語文學習中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勵他們去自主學習,在課文中有許多古人通過努力學習用知識改變了命運,像頭懸梁錐刺股的蘇秦,囊螢映雪的車胤和孫康,鑿壁偷光的匡衡等。還有一些古詩也深刻揭示了少年時代學習的重要性,如“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等。還有一些作品可以用來激勵學生的意志,如卧薪嚐膽的越王勾踐,受過宮刑仍然堅持著書的司馬遷,為完成《遊記》而堅持不懈的徐霞客以及周遊列國的孔子等。語文學習中更多的是培養健全的人格的作品,像努力探索的屈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還有為了盡孝而棄官的李密,憂國憂家的杜甫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等,這些人都是具有擔當的人,為國家,為人民或是為了家裏老人都勇於犧牲自己的利益。通過學習,讓學生培養良好健全的品格。

三、高校語文教學中的心理素質教育實施方法

(一)高校語文教學中的心理素質教育實施的前提

在高校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素質教育,前提條件包括教師素質、師生關係和教學環境。作為高校語文教師,首先要具備優秀的素質,這些素質包括有健康的心理素質,能及時調適自己的狀態;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手段,能吸引學生聽自己的課;還要具備教育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寬容的心,愛自己的每一個學生。良好的師生關係也是建立在教師具有寬容的胸懷和極大的愛心基礎上的,只有教師愛學生,願意傾聽學生的心聲,學生才會愛老師,認真聽他上課。這種關係不僅建立在課堂上,也包括在生活中,教師不僅要在學習上關心每一個學生,更要在生活上關心他們。教學環境應該以民主和寬鬆為主,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改善過去那種一人講課大家聽的傳統方式,讓學生自主討論學習,學生可以反對老師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樣才能使學生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千萬不能因師道尊嚴而對學生的態度產生牴觸情緒。在語文學習中還可以採取多種形式,比如像教學一些戲劇劇本時,教師可以作為導演,知道學生排練一出話劇,讓學生深入到角色中體會人物的情感。還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課文轉化成有聲有色的視頻,加深學生的印象。

(二)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教育的途徑

利用語文教學實施心理素質教育要從課堂中和課堂外兩個途徑入手。課堂教學實施心理素質教學主要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讓學生樹立起良好的品德,如善待別人,學會與人共處,明白交際的重要性,還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人在世上的價值不是因為外表的優秀,而是對社會的貢獻;也不是有錢就是優秀的,良好的品德比金錢更重要。還要學會善待父母,明白父母的養育之恩,要學會感恩。不僅要感恩父母,還要感恩每一個對自己有幫助的人。此外還要學會擔當,學會面對困難和逆境。這些在所選課文中都能學到。另一個途徑是來自課外實踐,可以讓學生走上社會,走進生活中,如參加志願者活動,讓他們用實際行動去幫助別人,體會給予的快樂,這些活動可以加強學生的交流能力,也能幫助他們認識社會,瞭解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除了課外實踐之外,還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多閲讀一些經典之作,瞭解前人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

四、結語

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語文教學因為具有一定的優勢成為首選,要做好心理素質教育,還要多方面努力才行。

篇5:高校教育教學論文

摘要: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在滿足自身對物質生活要求的前提下,對精神文化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舞蹈成為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對於人的身心健康以及藝術素質甚至綜合素質的培養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學生作為國家重點培養對象,其綜合素質的培養更是不可忽視的。舞蹈教學被越來越多的高校納入其課程體系當中,學生在學習自身專業課程之餘、豐富課外生活的同時也能夠對藝術課程有濃厚的興趣,進而對提高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促進其全面發展產生作用。本文從高校舞蹈教學的重要性為切入點,對舞蹈課程進行了深入的討論與研究,旨在對高校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出自己的見解,為高校理論教學做出微薄的貢獻。

關鍵詞:高校;舞蹈教學;素質教育;研究

一、高校舞蹈教學的重要性

(一)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國家對人力資源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僅僅依靠專業課的學習已經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生產力要求,因此,無論是從課程的改革上還是教學方法的創新與改進上,學校都應該做出相應的調整。在高校舞蹈教學方面,多數學校已做出適當的調整,使得舞蹈課程在高校的重視程度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但由於其內容的多變性與影響因素的複雜性,高校在舞蹈課程的內容與方法方面,目前來説問題還較為突出,主要表現為教師的專業素質不過關,課程的內容與設置有欠缺,自己教學方法死板、教條等問題。這些問題長期下來都會對學生造成諸多不利的影響,因此,將此類問題重視起來,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找到相應的對策,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高校將舞蹈課程作為一項公共課設置給大學生,尤其是非藝術專業的同學,這為普通高校的大學生提供了培養其藝術素養的條件,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及大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大學生藝術素質

一方面,現代主義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有本質的區別的。傳統意義上,課堂的作用主要是教師進行知識的教授與傳播,學生只需要將相關的專業知識接受即可,學生的課程體系中除專業課與公共課之外,並未設置多餘的藝術課程,學生欠缺應有的藝術素養。另一方面,當今社會越來越注重高校學生內部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注重團隊的作用,而專業課的學習往往是相對枯燥的,由於藝術課程,尤其是舞蹈課程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以及自主性,課堂內容與形式相較於專業課程的學習都是活潑善動的,因此,將藝術課程納入非舞蹈專業的課程體系中,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豐富其課餘生活的基礎上,更能使學生內部之間很好的進行交流,提高學生的交際與互動能力,為高校學生更好的適應未來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培養相關興趣,豐富課餘生活

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科學社會的進步使得互聯網與多媒體教學在各類教學中廣泛應用。在非藝術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專業課程一般都是比較晦澀難懂的,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適應現代教學課程的設置,對於枯燥無味的口頭講述,學生往往沒有較大的興趣,甚至會產生一些牴觸的心態。而藝術課程的設置往往會成為學生學習專業課過程中的調味劑,使得學生在培養相關興趣的基礎上豐富其課餘生活,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這對於學生能對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與掌握非常重要。其中舞蹈教學被越來越多的高校納入其課程體系當中,學生在學習自身專業課程之餘、豐富課外生活的同時也能夠有濃厚的興趣,進而對提高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促進其全面發展產生作用。

二、高校舞蹈教學的建議與策略

(一)培養學生的基本藝術素養

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首先應該從學生本身的意識抓起,學生自覺地提升素養意識,才能在根源處提高他們對自身藝術素養培養的重視。高校學生不同於一般舞蹈專業學生的方面就在於,他們注重專業能力的培養,而對整體性素養的培養不重視,這種現狀不僅不符合當今社會形式的發展,而且對自身藝術認知能力的形成也是不利的。培養學生對藝術認知的自覺意識,就要將藝術素養教育貫穿在整個高等教育過程的始終,貫穿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將藝術教育融入到各科的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其引導與示範作用,培養高校學生的自我意識,在信息化背景下,與互聯網教育結合起來,從更深層次和更多方面增強學生的藝術信息意識。

(二)以學生為學習主體

傳統意義上來講,教師是課堂的主體,課堂內容主要是由教師進行講授與部分學生的互動組成的,而新時期則注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教師只是作為一個引導者,將學生引入專業知識的學習中,主要的學習任務由學生自主完成。尤其對於藝術課程,其課程內容本身就具有較大的開放性,自護學習方式更有利於學生的舞蹈學習。教師可以通過劃分小組的形式,將班級成員按小組劃分開來,並對不同的小組佈置不同的學習任務,經過小組內部的討論與自主學習,最終得出結果進行彙報。同時,還可以採取情景模擬的辦法,教師在進行準確示範之後,讓學生自行進行練習與交流,在練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創造力與自主能力,激發其積極性與創造性。

(三)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

教師在課堂中起着引導與傳授知識與技能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師是否具有強大的專業知識背景對學生是否能學好相關專業知識具有最為直接的影響。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實踐方面,高校都應該將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重視起來,為學生提供優秀的傳道授業解惑解惑者。教師作為舞蹈課堂主導者,對於學生的專業知識吸收與藝術實踐有着統領與協調作用。因此,無論是理論知識的講授還是舞蹈技能的表現,教師應當將舞蹈與藝術素養的提高作為基礎任務進行安排,並將其貫穿到每一次的學習與實踐中。對於舞蹈任課教師來説,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將舞蹈專業知識貫穿到理論教育中。因此,為了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對舞蹈技能學習的興趣與創造力,高校必須將提高教師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與提升當做一種日常工作任務,為舞蹈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創新教學方法與實踐

互聯網與信息高度發展的背景下為教學方法的多樣性選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互聯網與課件教學已經在各類相關專業的教學中廣泛運用,事實證明,多媒體教學受到了廣大高校學生的廣泛喜愛。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與演出團隊或組織達成合作關係,鼓勵學生多參加一些關於舞蹈的活動,進而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進行多方位的提升。無論對於哪些專業的教學,都應根據學生對舞蹈課程的實際接納情況,學校應採取多樣的教學方法,提升高校學生對於舞蹈相結合課程的興趣,調動學生對於藝術課程的興趣與能力,使其能更加主動地學習。

(五)擅於互動,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當今普通高校舞蹈與相關藝術課程主要強調在課堂上,對理論知識進行消化與吸收。因此,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僅憑枯燥的理論教學很難使得學生真正的對專舞蹈知識進行吸收,必須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結合起來,使得學生在吸收理論知識的同時培養一些舞蹈實踐,這樣會大大提高學生對舞蹈課程的興趣。學校可以提供專業的舞蹈教室,為學生提供舞蹈實踐的機會,將實踐活動也納入相應的課程體系中,豐富課堂內容,將藝術課堂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

三、結語

為更好的培養新興人才以適應時代的進一步發展,跟上歷史與經濟發展的潮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舞蹈課程作為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對於人的身心健康以及綜合素質的培養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無論是從師資力量的壯大方面,還是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課程內容的設置方面,高校都必須採取相應的措施,將舞蹈課程的設置與實際情況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姜瑜芳.淺析高校舞蹈教學與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J].黃河之聲,20xx,(24):70.

[2]楊曉雨.高校舞蹈教學與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探析[J].戲劇之家,20xx,(23):189.

[3]何靜.淺議高校公共舞蹈教學與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8(02).

[4]張藝斐.李永明.淺談舞蹈教育在我國高等學校素質教育中的意義[J].大眾文藝,20xx,(14).

[5]張夢緣.淺談高校舞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xx,(02).

[6]斯琴.淺談高校舞蹈教育的現狀及應對策略[J].北方音樂,20xx,(18).

[7]楊永倩.淺析高校古典舞教學現狀及開展策略[J].藝術科技,20xx,29(11):342-343.

[8]邢令果.淺析高校古典舞教學現狀及開展策略[J].黃河之聲,20xx,(08):36.

篇6:高校教育教學論文

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國際交流日趨頻繁的時代,英語作為國際間進行交流與溝通的一門語言工具,顯得越來越重要。在我國高等院校的英語教學當中,跨文化交際人才的培養與實際人才需求量快速上升呈現極為不平衡的狀況。大學英語跨文化教育教學一直以來存在很多問題,如教師教學觀念落後、教材內容不合理、跨文化交際人才培養沒有引起學校廣泛重視、缺乏跨文化語言教學語境、傳統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陳舊等。因此我國高校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效果不明顯,嚴重阻礙了英語跨文化交際人才的培養。雖然傳統英語教學能夠培養出過硬的英語語言能力,但是由於注重西方國家語言文化內涵教學,不能運用英語語言思維,導致了跨文化交際語境中的語用失誤,大大增加了交際難度和交流障礙。即使説得上一口流利的英語,但因説話不合時宜、説話方式不妥、語言表達不符合外國習慣等,造成了交流上的失誤或失敗。語用失誤會使得外國人認為你不真誠、居心叵測或用心不良,就不會因語言水平問題而原諒你。因此,高校應重視跨文化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積極探討大學英語跨文化教育教學手段與策略,積極創新英語教學理念,從而有效地提升跨文化交際人才質量。

一、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存在跨文化教學理念不到位、教材內容陳舊、測評方式不科學、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缺乏語言交流的語境等現狀。還有由於在教學中沒有貫穿西方語言文化和文化知識背景的教學,從而導致英語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學生不瞭解西方社會文化傳統,往往運用自己的文化思維方式去揣測其他國家的文化背景,在交流過程中就出現了理解上的錯誤和文化觀點上的矛盾衝突,不恰當的言行導致交流失敗或尷尬局面⑴。在傳統英語教學模式之下的英語教師缺乏跨文化教學理念,往往把教學重點都放在了英語的聽説讀寫方面,強調英語四六級應試考試方法,教學重心放在了詞彙、語法、閲讀和寫作上了,不重視英語語言文化知識背景的傳授和英語思維方式。很多英語教師自身缺乏西方國家文化知識,因而無法對學生進行不同語言背後的文化與思維教學,這對於跨文化交際是極為不利的。當前大學英語教材內容忽視了西方英語國家文化背景、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等知識的介紹,完全與西方國家社會發展相脱節,不合時宜的教學內容嚴重阻礙了英語跨文化教學活動與交流。現在學生大都比較急功近利,以拿到四六級證書和文憑為目的,對於耗時耗精力的英語國家文化的學習自然放棄掉了,對西方文化知識學習沒有任何動力和積極性。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的原因很多,諸如中西文化在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上的巨大差異。總之我國高校英語跨文化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很多,需要加以扭轉和改觀。

二、英語跨文化交際教學實施策略

1.增設西方文化知識方面的課程,拓展第二英語課堂,創設跨文化交際的語境。比如開設英美國家概況、英美社會與文化、英美社會禮儀人門等一些介紹西方文化知識背景的課程,讓大學生了解和掌握英美等國家的文化傳統、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知識,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生活背景,不會造成語言交流時的語用錯誤。學校還可以通過拓展英語第二課堂,進一步延伸英語文化教學,培養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各大高校都聘有外籍英語教師,學校不妨把這些外教資源利用起來,設立“英語廣角”這樣課外交際課堂’充分利用外籍教師為學生提供跨文化交際的真實語境和交流機會,從實際方面鍛鍊學生的英語語用表達能力,可以請外籍教師給予及時的糾正和指導,這將大大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領略語言背後的西方文化知識。通過與外籍教師進行真實的語言交流與溝通訓練,有助於培養學生創造性地運用英語思維能力,激發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還可以採用校園英語主題演講會和主題晚會的形式,具體活動內容完全由學生自主選擇。可以編排英語話劇、英語小品、文化情景劇、英語詩歌朗誦、英語演講比賽、英語化粧晚會、英語遊戲等形式多樣的內容,讓學生完全使用英語交際語言,在跨文化英語交際語言環境中體驗西方文化。

2.優化英語跨文化教學內容,提升高校英語教師的跨文化教學水平。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要融人一定量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讓學生在學習課程之前理解和掌握課本教學內容的社會生活背景。中西文化巨大差異阻礙了語言交流,加強中西語言文化的對比研究與學習,以及對中西方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異同的比較研究,這樣就會大大減少語用方面的錯誤與失誤,儘量減少因母語語言系統本身和母語文化干擾造成的語用失誤。教師上課前可以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以音頻、影像等展示課文中需要了解的中西文化差異;也可以在課堂授課中穿插一些英文原版文章閲讀材料,引導學生閲讀原版資料,從而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在瞭解西方歷史文化、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思維方式之後,才能夠加深對英語文化現象和特徵的理解。

3.建構“交際體驗一結構學習一跨文化意識”英語教學模式。所謂交際體驗學習模式就是以交際功能為目標、以日常生活為重點的外語教學模式;所謂結構學習模式就是以語言技巧為訓練目的、以語言結構為重點、以英語為主要語言媒體的教學模式;所謂跨文化意識就是以瞭解西方文化知識為目標、以各種西方文化風俗習慣為重點的教學模式。這三種教學方法結合起來可以概括為“交際一結構一跨文化”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體現了英語教學日趨交際化。交際能力培養包括語言形式的語言、社會規則、文化規則、語法規則、話語能力、社會語言能力等方面。交際體驗教學模式讓學生在瞭解一定的知識語言語境之後,可以正確判斷話語的合適與否,保障交際雙方能夠在相互理解的語言語境中順利交流下去。教師要學會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的語言實踐活動,來指導學生實現英語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的提高,處理好語言知識和運用知識之間的關係,進而培養交際能力。跨文化意識教學模式可以通過西方歷史文化的研究與學習、外國文學作品的研讀、西方文化生活習慣以及生活方式的瞭解三個方面途徑加以解決。

4.提高英語教師的素質。作為英語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跨文化知識的學習,樹立終身學習與發展的觀念,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知識和教學手段,不斷反思與總結教育教學經驗,採取先進的教學模式,增強跨文化教學意識,接受專業培訓,深人學習和研究西方國家的政治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社會禮儀等,積極改善英語教學條件,處理好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之間的關係,從而改進課堂教學方式,改變傳統的命令、威脅與懲罰的“控制型”師生關係,建立起寬鬆、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英語教師的素養還包括紮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較高的外語聽説讀寫技能、較強的教學組織能力和教育實施能力、較高的人品修養、較為系統的現代語言知識、相當的外語習得理論知識和一定的外語教學法知識等。在跨文化教學過程中還要充分樹立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觀,施行英語教學跨文化訓練,在訓練過程中可以採取提供信息為主的、分析原因為主的、提高文化敏感的、改變認知行為的、體驗型為主的、互動式為主的等六類訓練,這幾種訓練方法往往交叉使用,互相補充。

三、結語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門包含着語言、非言語、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適應能力的綜合能力。英語跨文化教學要有計劃、有目標、有步驟地進行,運用交際語言理論教學、社會語言學和語用學等方面的知識,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培養跨文化交際的人才成為英語教學重要科研課題之一,建設一支具有西方文化知識的外語教師隊伍,英語教師結合教學工作,能夠進行一系列的傳統教學改革,從文化語言學角度進行深人和系統的文化研究,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加大英語教材內容的改進,增加西方文化知識部分的分量,營造跨文化語言交際氣氛與氛圍,突出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英語教師還要進行傳統教學觀念、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的改革,通過直接講授法、課堂交流實踐法、對比分析法、融合法等各種教學方法,實施跨文化交際教學途徑;優化教學設計,增加中西文化的對比,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突出口語與閲讀教學。總之,實施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教學模式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實用型人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y35pd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