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中國的飲食文化論文精品多篇

中國的飲食文化論文精品多篇

中國的飲食文化論文精品多篇

淺談中國飲食文化論文 篇一

一、唐代進士宴會的習俗

習俗即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形成和積累起來的共同遵守的一種行為模式。飲食習俗是飲食禮儀的基礎,飲食禮儀主要指飲食活動中成文的制度禮數。唐代進士宴會的習俗有其社會根源和歷史根源,對人們的生活、生存和發展產生着深遠的`影響。

(一)固定的程序和舉辦時間

唐代進士宴會有固定的程序,一般是先選出“主宴”、“錄事”,然後大家湊錢,最後選地方聚宴。到了中晚唐,還出現了專門為進士辦理宴會服務的“進士團”,《唐摭言》記載:“長安遊手之民自相鳩集,目之為進士團。初則至寡,洎大中、鹹通已來,人數頗眾。其有何士參者為之酋帥,尤善主張筵席。凡今年才過關宴,士參已備來年遊宴之費,由是四海之內,水陸之珍,靡不畢備。”進士放榜後,新進士參謁宰相和拜謝座主,便赴期集院(供新進士聚集的地方),院內盛設宴饌,此時宴會正式進入流程。是日,狀元與同年相見,即分派職司,錄事通常由狀元擔任,其餘則有主宴、主酒、主樂、探花、主茶等,通過抽名紙等方式斂集宴會所需資金交給進士團。唐代每年二月放進士榜,從放榜的二月開始,新科進士們的各項宴會活動魚貫接踵。伊璠《及第後寄樑燭處士》曰:“十年辛苦一枝桂,二月豔陽千樹花。”據《南部新書》乙卷記載:“進士春關,宴曲江亭,在五六月間。”從二月放榜到五六月間皆是慶賀遊宴的時間。流傳下來的曲江遊宴詩,在唐詩中佔相當篇幅。這種宴會時間一度由春天延長到仲夏,是唐代時間最長的遊宴。《北里志序》雲:“自歲初等第於甲乙,春闈開送,天官氏設春闈宴,然後離居矣。近年延至仲夏。”

(二)別具風味的飲食習俗

科舉考試,金榜題名,從中央到地方都有一系列祝賀活動,是當時社會生活中的大事。酒是用於慶賀的最佳飲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曹鬆在《及第敕下宴中獻座主杜侍郎》的詩中説:“得召丘牆淚卻頻,若無公道也無因。門前送敕朱衣吏,席上銜杯碧落人。半夜笙歌教泥月,平明桃杏放燒春。南山雖有歸溪路,爭那酬恩未殺身。”“燒春”指的是燒春酒,劍南酒名為燒春,是經過加熱處理過的酒。燒春酒產地為唐代劍南道的綿州,又稱“燒香春”,酒質無色,清澈透明,芳香濃郁,酒味醇厚,餘香悠長,屬濃香型大麴酒。劍南有生春和燒春兩種酒,唐代詩人李白曾在劍南“解貂贖酒”,留下了“士解金貂,價重洛陽”的佳話。唐代進士科尤為人所重,“每歲得第之人,不浹辰而周聞天下”,所以進士宴會上的飲料與進士們的身價相當,體現出進士們的地位。唐代酒類品種琳琅滿目,就名稱而言,約有300餘種。《唐國史補》卷下對此有一概括性敍述:“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滎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河東之乾和葡萄,嶺南之靈溪、博羅,宜城之九醖,潯陽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蝦蟆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漿類酒,法出波斯。”唐代的酒名多冠以“春字”,以“春”字命名酒,最初是標明此酒是春季釀熟的春酒,唐代時,“春”字的內涵增加了詩意,“春”字開始代替“酒”字用於酒名上,這是唐代詩歌繁榮在酒名上的反映。此習俗在唐代形成後,對後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武林舊事》記載的南宋時冠以“春”字的名酒有皇都春、留都春、十洲春、海嶽春、秦淮春和谷溪春等十餘種。直到今天,這一習俗尚有傳承,例如劍南春、景陽春和竹露春等酒,唐代燒春酒發展為今天著名的劍南春酒。燒尾宴是唐代特有的宴會,它由帶有一定禮儀的官方宴會演變為朋友為登第進士賀喜的宴會。《封氏聞見記校注》卷五《燒尾》條記載“士人初登榮進及遷除,朋僚慰賀,必盛置酒饌音樂以展歡宴,謂之‘燒尾’。”韋巨源《燒尾食單》有不少食品或菜餚是乳類食品,或與乳酪有關。如“單籠金乳酥”是一種用酥油作配料的蒸餅。“金乳”可能是黃色酥油。“巨勝奴”指的是一種用酥油蜜水和麪,外粘黑芝麻的油炸食品。“金鈴炙”是一種原料中加酥油,色彩逼真如金鈴的烤製品。“乳釀魚”是用乳汁釀製的全魚。“仙人臠”是用乳汁煨燉的雞塊。唐人擅長以乳酪入食,尤有特色的是凝酥清涼類食物。“魴鱗白如雪,蒸炙加桂姜。稻飯紅似花,調沃新酪漿。”櫻桃初下之時,正逢京城進士科考放榜之際,所有及第的進士都要聚集在一起,舉行櫻桃宴。《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題名遊賞賦詠雜紀》記載:“新進士尤重櫻桃宴,……時京國櫻桃初出,雖貴達未適口”,乾符年間,新進士劉覃財力雄厚,買下了京城中所有的櫻桃,讓大家都來品嚐。當時櫻桃“山積鋪席,”“人享蠻?一小盎,亦不啻數升。”可見當時人對櫻桃的喜愛。據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七《酒食》所言,唐人好以櫻桃配置食品。畢羅是把米飯與肉類或蔬果拌和煮成的飯食,著名的韓約家“櫻桃畢羅”,成品以其櫻桃色澤不變而著稱。乳酪櫻桃,胡食與漢果的搭配,正是唐代廣泛吸收外來文化的一個小小證明。櫻桃健屬於唐代的花色健餅之一,亦是當時宴會中的佳品。

(三)異彩紛呈的禮儀習俗

《禮記禮運》説:“夫禮之初,始諸飲食。”揭示了禮儀制度和風俗習慣始於飲食活動的道理。有主有賓的宴飲,是一種社會活動。為使這種社會活動有秩序有條理的進行,達到預定的目的,必須有一定的禮儀規範來指導和約束,唐代進士宴會也不例外,產生了異彩紛呈的禮儀習俗。宴飲活動屬“嘉禮”之一,是加強人際關係、溝通聯絡感情的禮儀。宴會開始前,新進士要分派職司,一般由新科狀元出任錄事,其他同年則分擔主宴、主酒、主樂(一人主飲妓)、探花(以年最少者二人為之)、主茶等事務。錄事主持宴會,並查檢同年宴集裝備如被袋、酒器等是否齊全,以及行為是否合乎禮儀法度,若稍有缺失,則重加罰金———醵錢(出錢為醵)以支付進士團的費用,這是錄事的另一個重要職責。筵席上新進士依照一定的位次(按年齡大小交錯相對)就座。如需音樂歌舞,則要事先知會教坊,由教坊選派飲妓助興。聞喜宴是由官方出錢並主持的敕賜形式的宴會,具有較濃重的官方色彩,聞喜宴在皇帝詔命下達之後於去曲江之畔舉行,是新進士宴會中一個大規模的宴會。“敕下後,人置被袋,例以圖障、酒器、錢絹實其中,逢花即飲。”官方出面主辦聞喜宴體現出科舉受到皇帝的重視,是統治階級籠絡士人,教化臣民的一種手段。唐代每年進士及第者很少,一旦及第,皇帝賜宴,以示鼓勵,體現唐代“尚才”的風尚,帶來了良好的讀書風氣。讀書、科舉和做官,這是唐代無數貧寒子弟改變自己和家族命運的主要途徑。曲江大會上,公卿百官也參與其間。當座主蒞臨新進士的杏園探花宴,新科進士要藉着濃酒香花的愉悦氛圍,再次答謝老師的簡拔之恩,進一步鞏固業已建立的利益互惠關係。姚合《杏園宴上謝座主》詩曰:“今日無言春雨後,似含冷涕謝東風。”用詩歌抒發自己感激涕零的心情。賞樂觀舞歷來都是筵宴的構成部分,樂舞侑食,將遊樂寓於飲食的,使人徒得味外之味,興味盎然。唐代新進士宴會也會邀請著名的歌手。玄宗開元、天寶年間,李八郎詞與詩並行於世。新及第的進士們在長安的曲江開宴聚會。其中有位名士偕李八郎前往赴宴,這位名士對眾進士説:“這是我的表弟,願意到這來觀光。”新進士見他衣衫破舊,沒有人願意搭理他。酒過三巡,絲竹聲起。歌者曹元謙唱《念奴嬌》,眾人都稱賞不已,名士忽然指着李八郎説:“請讓我的表弟唱一曲。”眾人都輕視地冷笑,一曲唱罷,眾人皆為歌聲感動泣下,圍住“表弟”拜道:“這必定是李八郎啊。”“花浮酒影彤霞爛,日照衫光瑞色鮮。十二街前樓閣上,捲簾誰不看神仙。”樂人演奏侑觴,百官列席,在酒宴上欣賞舞樂,這一習俗至今仍很盛行。

二、唐代進士宴會的飲食文化特色

宴會作為一種饒有風趣的進餐方式,是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以文人羣體為主的唐代進士宴會注重飲食的環境氣氛,文化品位高,思想性強。

(一)“色、香、味、形、境”的有機統一

唐代進士宴會將飲食作為一種高雅的藝術,講究色、香、味、形、境的完美統一,將樂舞、詩詞等藝術作品運用於飲食菜餚之中,做到“吃中有情、吃中有景”。味是供味覺器官———舌頭品嚐的;香是供嗅覺器官———鼻子享受的;色、形、境都是供視覺器官———眼睛觀賞的。一道色、形俱美的餚饌,不僅能誘人食慾,同時又是具有明確主題思想的觀賞藝術作品。唐中宗時韋巨源舉辦的一次“燒尾宴”中的麪點類食品,充分反映了這一點。這次“燒尾宴”上的食品名稱,流傳下來的共有五十八種,其中麪點類食品就有二十五種。這二十五種麪點,都有色澤、造型方面的嚴格要求。如“水晶龍鳳糕”要求糕體白亮如水晶,上面要有栩栩如生的龍鳳圖案來點綴,“火焰盞口槌”的上部,要像正在燃燒的火焰一樣的顏色和形狀,“曼陀樣夾餅”成型後,要像曼陀羅果成熟時那樣的顏色和四瓣裂開的形狀。看菜“素蒸音聲部”,這組食品是用麪粉包着餡料,用籠蒸熟的,就是今天的包子一類。其餡料取材之奇,麪粉之精以及滋味要求之美,令人驚歎。就造型而言,是令人驚異的,它要求由七十二人組成的樂舞場面,既有彈琵琶、鼓琴瑟、吹笙簫的樂工,又有身著羅綺、翩翩起舞的歌女,各人有各人的服飾、姿勢、動作和表情。這樣一組麪點食品是一種高級美術作品。“素蒸音聲部”這組工藝食品以及與之相應的同類食品被載入韋巨源的“燒尾宴”中。這一方面説明中宗時期官僚生活的奢華和對樂舞興趣的濃厚;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中國的烹飪講究造型美是源遠流長的。境,基本含義是指環境,如干淨、寧靜,進一步是指境界,“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小橋流水人家,燈紅酒綠,金壁輝煌,都指境界。境,還可以指意境,如暗香疏影。唐代新進士曲江遊賞和關宴,多在曲江四岸的亭館,有時也在租借來的大宅第或有名的苑囿,比如杏園和慈恩寺。曲江位於長安東南,本漢樂遊苑,隋時營造京城,鑿之為池。其南有紫雲樓、芙蓉苑,其西即杏園、慈恩寺。自中宗神龍以來,為長安著名的遊賞勝地。曲江最美的時候是春天,“紫蒲生濕岸,青鴨戲新波”,這是陽和初動的早春;“漠漠輕陰晚自開,青天白日映樓台,”這是生意盎然的暮春。劉滄《及第後宴曲江》詩云:“及第新春選勝遊,杏園初宴曲江頭。紫亳粉壁題仙籍,柳色簫聲拂御樓。霽景露光明遠岸,晚空山翠墜芳洲。歸時不省花間醉,綺陌香車似水流。”環境與美食結合在一起引起的極大審美愉悦,這種歡暢的景象記憶猶新。美好的飲食環境可以增進人的食慾,使人的審美情緒和感受達到較高的層次,促進人精神的歡娛。杏園在通善坊,位於曲江池西側,與慈恩寺南北相望。“去歲歡遊何處去?曲江西岸杏園東。花下忘歸因美景,樽前勸酒是春風。”白居易憶其進士及第的場景,仍難以忘懷杏園的美景。《秦中歲時記探花》指出:“宴進士杏花園,初會謂之探花宴。以少俊二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若他人先折得名花,則二使皆被罰。”探花宴在杏園舉辦,翁承贊在《擢探花使三首》二首雲:“今日始知春氣味,長安虛過四年花。”詩中描述了杏園花的美。“探花時節日偏長,恬淡春風稱意忙。每到黃昏醉歸去,?衣惹得牡丹香。”在沉醉中物我兩忘,可知飲食環境對人的精神影響作用之大。

(二)“相與而共食”的人生境界

宴席形式由分食制向合食制的轉變始於唐代中期以後,至宋代逐漸普及開來的。對於新科進士來説,宴會不僅僅是享受美食,也是一種社會文化活動。除了美食、美味、美器之外,還格外講究“相與而共食”的人生境界。宴會作為一種社交的場合,意在追求同堂共樂,天人諧和,心心相印的至高人生境界。“宴”的功能是“示慈惠,”其特徵是“有折俎焉,得以相與而共食。”唐代新科進士對待宴會,從來不把它看作果腹的手段,而習慣於用它作為聯絡人與人感情的紐帶。這種“共食”習慣,通過酒食遊戲相徵逐方式聯絡人際感情的文化傳統,一直流傳到現在,並且深入到千家萬户。曲江春宴,不僅是文學的盛事,也是發展同年友誼的良辰吉日。同年期集聚會,有酒有樂,歡慶熱鬧,來自各地的新及第進士期集一堂,彼此認識,溝通志趣,結交朋友,往往會留下深刻印象,這對於以後在仕途上相互援引,甚為重要。李程貞元十二年進士及第為狀元,與張仲方為同年,敬宗時李程登相位,便“召張仲方為右諫議大夫,”與進士及第同年宴會結交不無關係。同榜題名的情誼,與花下飲宴同歡的情景,即使關宴後各自分散,大部分人早已離別,仍是難以忘懷。白居易《酬哥舒大見贈》説:“去歲歡遊何處去?曲江西岸杏園東。花下忘歸因美景,樽前勸酒是春風。”他特意在詩題下加了一條説明:“去年與哥舒等八人,同共登科第,今敍會散之愁意。”齊已《寄樑先輩》也説:“慈恩塔下曲江邊,別後多應夢到仙。時去與誰論此事,亂來何處覓同年。”

(三)追求詩意的宴飲情趣

在詩情畫意的自然環境中聚餐,又在宴飲中追求和創造詩情與畫意,是唐代進士宴會的飲食文化鮮明特色,從而充分體驗宴會的樂趣與美好。唐朝是詩的國度,詩的時代,也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清人編輯的《全唐詩》,就收錄了2300多位詩人,保存了近5萬首詩歌。唐代詩歌的普及程度是空前的:上自皇帝、王公貴族、官僚、士大夫,下至樵夫、牧童、僧尼、道士、婢妾、能詩者比比皆是。在普及的基礎上,唐代詩歌的水平也發展到登峯造極的地步。高宗時,進士科初試詩賦雜文,以後便成為定製。以詩取士的制度在客觀上起了導向的作用,推動了詩歌的普及和提高,形成了重視詩歌、愛好詩歌的社會風尚。詩歌的社會應用價值也得到空前提高,在干謁、送別、留別、贈物、答謝、問候、宴會、樂舞時,無一不用到詩,它幾乎成了社交場合交流思想感情的主要形式,士人不懂詩,便無法在社會存身立足。唐代進士宴會是文人雅士的宴集,自然新進士要飲酒賦詩,道喜唱和,留傳下來一批詩作。詩歌在內容上,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度和廣度多有超過前人;在形式上已經從古體詩逐漸過渡到格律詩。這就意味着在飲酒賦詩中所要求的品德修養與文學素養越來越高。張籍《喜王起侍郎放榜》詩云:“東風節氣近清明,車馬爭來滿禁城。二十八人初上牒,百千萬裏盡傳名。誰家不借花園看,在處多將酒器行。”寫出了新進士揚眉吐氣的情懷。翁承贊《擢探花使三首》中一首雲:“洪崖差遣探花來,檢點芳叢飲數杯。深紫濃香三百朵,明朝為我一時開。”盡顯新進士文學才氣。楊巨源《觀打球有作》詩云:“親掃球場如砥平,龍驤驟馬曉光晴。”表現了唐代士人陽剛和青春的一面。以吏部關試為界,前有聞喜宴,後有關宴,這兩大宴會一般都在曲江舉辦,可以用“曲江大會”總稱之。無論公卿權貴,還是平民百姓,長安城的人都會到曲江畔來觀看這一盛大宴會,“斜陽怪得長安動,陌上分飛萬馬蹄”,正是對宴會場面的描寫,連皇帝也要到曲江邊的紫雲樓登臨觀看,此時曲江成為整個長安城歡樂的中心:“何必三山待鸞鶴,年年此地是瀛洲”。杏園探花宴的主要內容是探花,所謂探花就是在同科進士中選擇年紀較輕的二人為兩街探花使或探花郎,他們要騎馬遍遊曲江附近或長安各處的名園,採摘像牡丹、芍藥等名花。孟郊在《登科後》中説:“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詩中流露出曲江杏園探花宴上掩飾不住的得意心情,曲江春宴,不論是聚會狂歡或離別傷情,新進士以賦詩自娛,吟詩作文以會友,悦情怡性,從而滿足社交與交流感情的需要。綜上所述,唐代是我國封建經濟蓬勃向上、生機盎然的黃金階段,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飲食文化則是這個階段歷史的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

三、結語

唐代進士宴會提供了美食的天地,形成了形式多樣的宴會習俗。宴會把美食推向高潮,也把人們多樣化的飲食追求變成現實。唐代進士宴會是一項禮儀性宴飲活動,側重於禮儀教化與社交宴飲,特色鮮明,宴會追求的“色、香、味、形、境”的有機統一,新科進士的宴飲吟詠唱和、“相與而共食”的人生境界、食與詩的融為一體,充分展示了唐代飲食文化的流光溢彩。唐代進士宴會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宴會習俗與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中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汲取並傳承這一文化遺產的精髓,從而豐富現代社會人們飲食文化的內涵,崇尚科學健康的飲食習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淺談中國飲食文化論文 篇二

一、蒙古族飲食文化介紹

大部分蒙古族喜歡飲酒,酒已成為這個民族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深深融入蒙古人的血液中。每逢節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飲的習慣。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可能與長期生活在高寒環境有關,更喜歡飲烈性的酒,如《牧人》中所唱的“最愛喝的是烈性的酒,最愛唱的是蒙古的長調”。另外,蒙古人也青睞飲用奶酒,蒙古人釀製奶酒的歷史悠久,常喝奶酒可治胃潰瘍、肺結核等疾病。蒙古族飲食文化中,有非常重視煮肉湯的習俗,蒙古族認為肉湯的營養價值比肉本身還要高,吃肉時不喝湯不能離席,他們比較喜歡排骨湯、全羊湯、精肉湯,還有在湯中加入米做成的肉粥。蒙古族的特色飲品還有酸味奶飲料,稀者為酸奶,稍稠些的為酸乳,具有開胃健脾通便美容的功效,也形成了非常知名的乳業品牌。蒙古族飲食文化中,有非常重視煮肉湯的習俗,認為肉湯的營養價值比肉本身還要高,吃肉時不喝湯不成席,全羊湯、精肉湯、排骨湯、是他們的餐桌常見的。此外還作為高端宴會的“蒙古八珍”和平常百姓愛吃的蒙古小菜。此外,蒙古族的飲食禮儀是蒙古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常豐富多彩,最主要最普遍的飲食禮俗有薩察禮、德吉禮、迷拉禮和祝福禮,蒙古族飲食習俗中也有很多禁忌,如禁止扣放盛奶的器具、禁吃變髒的食物等等。

二、蒙古族飲食文化在旅遊業發展中的意義

旅遊離不開飲食,二者相得益彰。旅遊活動與飲食文化相結合,對提升民族的經濟文化價值、促進旅遊業和餐飲業的發展有着重大的意義。蒙古民族飲食文化是蒙古民族文化中的瑰寶,包含了蒙古民族的豐富的食材、獨到的飲食加工技藝、藴涵深厚的飲食美學和飲食民俗等文化內涵,它已成為蒙古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散發着藝術的美感。隨着內蒙古旅遊業的發展,旅遊者對旅遊活動的要求越來越高,更加註重旅遊活動的內在質量,講究旅遊活動內在的文化品位,對飲食也有更高的要求。蒙古族飲食文化的發展對旅遊業的發展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首先,蒙古族飲食文化對於遊客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蒙古族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要吸引廣大旅遊者前往內蒙古旅遊觀光,不僅要有美麗的草原風光、絢麗的歷史文化古蹟,而且還要有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特色的飲食文化,特別是民族飲食文化,會為我們帶來無盡的魅力,會使各方遊客有興趣和蒙古族交流,溝通,對蒙古族飲食文化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會吸引更多的遊客去品嚐蒙古族的美食,進一步推動內蒙古旅遊事業的發展,增強內蒙古旅遊的魅力。其次,有助於我區傳統飲食民俗文化的發揚光大,增強蒙古族飲食文化的影響力,促進我區飲食業的進一步發展。隨着遊客對蒙古族飲食文化的瞭解人數的增加,蒙古族的飲食被更多的人接受,對蒙古族的飲食文化無疑會有極大的推動和宣傳作用,從而促進蒙古族飲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增強我區飲食業的特色魅力,無疑會對以“食、住、行、遊、購、娛”為主的旅遊業起到推動作用。再次,有助於促進蒙古族特色文化宣傳,進一步增強內蒙古旅遊的魅力。旅遊業的發展中為內蒙古特色的飲食文化,特別是蒙古民族飲食文化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展示平台,蒙古族飲食文化要更好適應市場需求,也會對自身提出更高的發展要求,對自身種類工藝不斷完善也會加強與其他地區飲食文化的交流,以得到更好的發展。蒙古民族飲食文化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遊客來通過接觸到蒙古族的飲食文化,會對整個蒙古族文化產生濃厚興趣,這對以草原文化為主題的內蒙古旅遊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蒙古族飲食文化旅遊開發存在的問題

內蒙古的飲食文化旅遊尚處於起步階段,還沒有被作為一個獨立的旅遊產品受到重視,目前發展蒙古族飲食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存在如下重要問題:

(一)旅遊開發價值認識不夠,營銷不足

旅遊產品的開發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政府的支持,然而從內蒙古的旅遊發展的實際來看,蒙古族飲食文化旅遊開發價值認識沒有引起各級主管部門足夠的重視。蒙古族飲食文化只作為旅遊活動中的補充,沒有把其作為重要的旅遊產品加以開發。目前內蒙古各級政府、旅遊局及旅行社在發展旅遊時,仍然重點宣傳和營銷傳統的優勢旅遊項目和新興的旅遊項目,如呼倫貝爾、錫林郭勒、呼和浩特周邊的草原觀光旅遊;響沙灣、恩格貝等沙漠觀光和騰格裏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探險旅遊;以成吉思汗陵園和大小召為代表的文物古蹟觀光旅遊,飲食文化旅遊僅僅作為旅遊活動的補充,沒有把其作為重要的旅遊產品加以開發,更談不上專業的研發和營銷團隊。

(二)項目單一,參與性差

從旅遊發展現實來看,飲食文化旅遊項目較為單一,以享受為主,參與性不強。目前主要旅遊者能夠品嚐到的特色飲食主要有草原旅遊區包含在團費中的手把肉,訪問牧民家庭時品嚐的奶茶、奶酪等奶食品以及蒙式早餐,而作為蒙古族獨具特色且有較高品質的烤全羊、烤羊腿由於製作工藝複雜、耗時較長、價格昂貴只能被列為計劃外餐,因此只能被少數豪華旅遊團所享用。內蒙古各大城市及旅遊區所提供的飲食基本上如上所述,項目較為單一。此外,目前已有的飲食文化資源的旅遊開發基本上以品嚐佳餚的基礎層次為主,並沒有考慮到旅遊者對於飲食文化的精神需求,端到旅遊者面前的往往是已經加工完畢的食物成品,如“烤全羊”製作過程中令人歎為觀止的蒙古族熟練的宰殺羊、剝皮以及烹製的過程旅遊者無法欣賞和參與到,再如熬製奶茶及各類奶食品和奶制飲品有趣的製作過程也無法參與。

(三)品嚐為主,文化和營養價值介紹不足

營養價值和文化是飲食類旅遊產品開發的核心,但在蒙古族飲食文化旅遊產品開發過程中,開發者卻忽視對蒙古族深厚的飲食文化和豐富的營養價值的發掘。經營者只是簡單提供味道不錯的菜餚,遊客在用餐之後,留在印象中的往往只是一時的美味,並沒有對菜餚的歷史、文化典故、食用習俗等文化內涵和營養價值有一個系統的瞭解。開發者沒有把蒙古族飲食與蒙古族民俗風情有機地結合起來,只片面追求短期經濟效益,忽視遊客的精神享受,難以讓遊客留下深刻印象。遊客在飲食過程中,若對蒙古族菜餚的典故和營養價值沒有較深的印象,就很難提高旅遊地主體文化的綜合吸引力,也就無法增加經濟收入。

四、蒙古族飲食文化旅遊開發利用的設想

(一)加強對蒙古族飲食文化的重視和營銷飲食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其他旅遊資源開發相比,具有投入較小回報率高,且可不斷利用的優勢,所以,要儘快把蒙古族飲食文化開發利用工作擺在重要的議事日程,納入旅遊業發展規劃中,把其作為重要的旅遊產品加以開發。要對蒙古族飲食文化資源進行系地分析研究,建立資源信息系統,通過準確的評估確定其吸引力和開發潛力。同時,還要加強蒙古族飲食文化旅遊資源的營銷,充分發揮大眾新聞媒體的作用,可以在報刊、電視台、電台開闢專欄、專題,進行廣泛宣傳。各級旅遊主管部門和旅遊景點網站也應加大對蒙古族飲食、蒙餐名店的介紹宣傳力度。還可將蒙古族飲食文化旅遊資源的豐富內容彙集在光碟裏,通過光碟進行宣傳。也要充分利用各種重大節慶活動和經貿活動,例如草原文化節和民族商品交易會等活動大力推廣蒙古族飲食文化,還可以將旅遊飲食與旅遊線路一起開發,共同包裝設計,甚至在條件成熟時,在飲食民俗資源豐富的地區開展以飲食為主的專項旅遊。

(二)加強蒙古族飲食文化的多樣性、參與性的開發蒙古族飲食就單純的飲食種類就有百十多種,經常品嚐到的僅十多種,所以,今後要改變以往單一的飲食品種,增多飲食種類,如蒙古小菜和麪食的種類。同時,蒙古族飲食文化的旅遊開發應該擺脱以前單純品嚐的模式,大膽引入遊客參與制作的環節。現代旅遊者不僅要品嚐佳餚,而且要求參與並融入菜餚的製作過程中,獲得一種有別於以往生活的情趣和刺激的體驗。參與性旅遊開發就是讓遊客有一個原生的旅遊環境,有一種身在其中,入鄉隨俗的體驗。蒙古族飲食文化者要增強遊客用餐的趣味性,加深遊客對蒙古族飲食文化的理解,滿足旅遊者娛樂、探奇、求知等目的。總之,開發參與性蒙古族飲食文化,旅遊者可以尋求到現代喧囂都市裏所缺乏的自然經濟狀態下的粗獷和質樸,讓客人有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體味到真正的草原文化。

(三)加強蒙古族飲食文化和營養價值的研究隨着各種菜系和西式快餐對內蒙古餐飲市場的衝擊,內蒙古旅遊餐飲市場競爭變得日趨激烈。在這種情況下,蒙古民族飲食業要在旅遊業中求得一席之地,就要注重對自身飲食文化內涵和營養價值的發掘。蒙古族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藴含非常深刻的內涵,從菜餚的製作工藝、文化歷史到用餐禮儀方面都有豐富內容,在飲食心態、進食習俗、烹調原則等方面都有着獨特之處。因此,蒙古族飲食文化旅遊開發一定要突出飲食給旅遊者帶來的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享受,這些都是對旅遊者很有吸引力的旅遊資源,今後要在民族飲食習俗方面做更多的拓展和開發。同時還要特別強調,在綠色天然環境下形成的蒙古族飲食,以乳肉食品為主,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內蒙古的牛羊肉及乳品的品質得到公認的好評,要在菜餚的營養價值方面做進一步的分析研究,更加利於蒙古族菜餚的推廣。蒙古族飲食文化是蒙古族的寶貴財富,具有極大的旅遊開發潛力和無窮的魅力,要充分利用好這項資源並對其進行全面的開發,必然會對內蒙古旅遊業的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湘菜 篇三

瀟湘風味,以湖南菜為代表,簡稱“湘菜”。湖南省,自然條件優厚,利於農、牧、副、漁的發展,故物產特別富饒。湘菜,是我國曆史悠久的一個地方風味菜。湘西菜擅長香酸辣,具有濃郁的山鄉風味。湘菜歷史悠久,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菜系,烹調技藝已有相當高的水平。

湘江流域的菜以長沙、衡陽、湘潭為中心,是湖南菜系的主要代表。它製作精細,用料廣泛,口味多變,品種繁多。其特點是:油重色濃,講求實惠,在品味上注重酸辣、香鮮、軟嫩。在製法上以煨、燉、臘、蒸、炒諸法見稱。煨、燉講究微火烹調,煨則味透汁濃,燉則湯清如鏡;臘味製法包括煙燻、滷製、叉燒,著名的湖南臘肉系煙燻製品,既作冷盤,又可熱炒,或用優質原湯蒸;炒則突出鮮、嫩、香、辣,市井皆知。著名代表菜有“海蔘盆蒸”、“臘味合蒸”、“走油豆鼓扣肉”、“麻辣子雞”等。

潮汕美食在潮汕旅遊資源中存在的問題 篇四

其一,潮汕飲食文化的研究遠遠滯後。與潮汕茶文化研究相比,潮汕飲食文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很不足,有關潮汕食文化研究的文章難得一見。對潮汕美食的發展歷史、具體特點、科學價值、文化內涵及對旅遊業的作用等問題,我們尚未有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因而在相當大程度上影響了潮汕美食的宣傳、開發、提高和發展。潮汕是潮州菜的故鄉,可是不論政府和高校、或是行業和企業,至今都還沒有成立一個像樣的潮菜研究機構。政府要把潮汕美食作為汕頭一項獨特產業,營造一種人人關注飲食文化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要組織專家學者,全面地挖掘、整理飲食文化,對潮汕美食的形成、演變、發展和各種特色菜餚的用料、烹製、營養、特色以及傳説、典故等進行深入地分析研究。

其二,潮汕美食在經營上過於分散,規模普遍較小,很多產品沒有質量標準,不符合食品衞生和營養的要求,產品包裝十分欠缺,市場策略也缺乏現代化,一些知名的潮汕美食品牌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和發展。

其三,潮汕的各大餐館,應市的菜餚多半大同小異,缺乏鮮明的自我特色。

其四,潮菜廚師、烹飪師的培訓工作缺乏規範化和規模化。我們經常在國內外報紙上看到“高價聘請潮州菜廚師”的廣告,也經常聽到外地某些“潮州菜館”提供的是“偽劣”產品,這表明市場上對潮菜廚師有較大的需求。我們從老廚師口中得知,培養一個能夠獨當一面的主廚需要十年以上功夫,這又表明了培訓工作的艱鉅性。當前的現狀是,各地都辦過一些短期培訓班,但是既缺乏中、長期的培訓規劃,又缺乏一定的辦學規模,甚至至今還拿不出一套潮菜廚師的培訓教材。

淺談中國飲食文化論文 篇五

關鍵詞:潮汕 潮汕美食 美食旅遊資源 旅遊業發展

一、潮汕美食在潮汕旅遊中的意義

第一,潮汕美食文化可以豐富旅遊活動的內容。旅客出門,總希望能多遊覽些景觀,多領略些風情。如果在遊覽中的用餐、歇息,僅僅是填飽肚子,恢復體力,這個過程就是空白。反之,如果引入飲食文化,就既能飽口福,又能飽眼福:既補充了身體需求,又滿足了旅客心理願望,一舉兩得,從而使旅客的旅途生活大大豐富。因此,充分發掘潮汕美食原生地優勢,打出美食這張“潮汕文化經濟牌”,定能受到旅客歡迎,招徠更多旅客。

第二,潮汕美食文化可以提高旅遊活動的品位。旅遊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文化活動,文化是旅遊資源的靈魂,文化含量不高的旅遊項目是不會有生命力的。將潮汕美食文化充分融合在旅遊當中,讓旅客在輕鬆愉快的用餐過程中,領略到潮汕悠久的歷史文化風韻和潮人獨特的風俗人情,從而提高旅遊欣賞水平,增長見識,昇華美感。

第三,潮汕美食文化將在旅遊業發展中不斷繁榮。汕頭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旅遊產業已經成為經濟發展中新的增長點,並日漸成為汕頭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關部門應精心設計旅遊線路,讓潮汕美食文化作為一種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觀和促銷項目,穿插在旅遊線路中,把潛在市場轉化為現實市場,使潮汕美食文化在促進旅遊業發展的同時,自身也得到相應的發展。

二、潮汕美食在潮汕旅遊資源中存在的問題

其一,潮汕飲食文化的研究遠遠滯後。與潮汕茶文化研究相比,潮汕飲食文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很不足,有關潮汕食文化研究的文章難得一見。對潮汕美食的發展歷史、具體特點、科學價值、文化內涵及對旅遊業的作用等問題,我們尚未有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因而在相當大程度上影響了潮汕美食的宣傳、開發、提高和發展。潮汕是潮州菜的故鄉,可是不論政府和高校、或是行業和企業,至今都還沒有成立一個像樣的潮菜研究機構。政府要把潮汕美食作為汕頭一項獨特產業,營造一種人人關注飲食文化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要組織專家學者,全面地挖掘、整理飲食文化,對潮汕美食的形成、演變、發展和各種特色菜餚的用料、烹製、營養、特色以及傳説、典故等進行深入地分析研究。

其二,潮汕美食在經營上過於分散,規模普遍較小,很多產品沒有質量標準,不符合食品衞生和營養的要求,產品包裝十分欠缺,市場策略也缺乏現代化,一些知名的潮汕美食品牌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和發展。

其三,潮汕的各大餐館,應市的菜餚多半大同小異,缺乏鮮明的自我特色。

其四,潮菜廚師、烹飪師的培訓工作缺乏規範化和規模化。我們經常在國內外報紙上看到“高價聘請潮州菜廚師”的廣告,也經常聽到外地某些“潮州菜館”提供的是“偽劣”產品,這表明市場上對潮菜廚師有較大的需求。我們從老廚師口中得知,培養一個能夠獨當一面的主廚需要十年以上功夫,這又表明了培訓工作的艱鉅性。當前的現狀是,各地都辦過一些短期培訓班,但是既缺乏中、長期的培訓規劃,又缺乏一定的辦學規模,甚至至今還拿不出一套潮菜廚師的培訓教材。

三、如何開發和優化現有的潮汕美食旅遊資源

研究潮汕美食旅遊資源的開發與優化,首先,要了解旅遊資源開發與優化的原則。旅遊資源開發與優化的原則主要有:

其一,個性原則。旅遊資源的開發與優化,應突出個性,充分揭示和發展其本身獨有的特色,把各項旅遊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主題,以此來樹立當地的旅遊形象。有特色,就有吸引力,也就有了競爭力。自然旅遊資源的開發要突出自然特色,人文旅遊資源的開發要突出人文特色,二者的開發又都要充分體現當地的地方特色。

其二,市場原則。旅遊資源的開發與優化應以旅遊市場的需求變化為依據,以最大限度地滿足旅遊者的需求為標準。由於旅遊者的旅遊動機與市場需求是變動的,旅遊資源在市場競爭中隨時面臨着入時或過時、以及擴大或喪失吸引力的問題,旅遊資源的開發與優化,應注重旅遊市場的調查和預測,隨着市場的變化而選擇開發重點。

其三,效益原則。旅遊資源的開發與優化,應注重提高它的使用價值和吸引能力,要以較小的投資耗費和較短的建設週期換來較大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效益。旅遊資源的開發效益與它吸引旅遊者的數量多少和質量高低單正比。

潮汕美食作為一種重要的旅遊資源,我們認為,除了要搞好專門規劃、加強研究和培訓、擴大對外宣傳、有效利用內外資金、建設潮汕美食旅遊線路等之外,還應該着重做好產品定位工作:潮汕美食應當分為高端市場和低端市場。高端市場主要是高檔酒樓的潮汕美食。高檔酒樓經營的“燕,翅,鮑”等高檔食品飲譽海內外,其獨特的豐富營養和菜餚的美味可口,吸引了大量而且固定的客户羣。但在菜式製作工藝上受粵菜影響較大,漸漸失去自己的特色,這是需要引起注意和加以改變的一點。要加強對菜式口味風格的突破,以潮汕美食所特有的風味來贏得市場,這樣才能更好地樹立品牌,提高進入市場的技術壁壘,在高端市場打造出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進一步鞏固市場。

低端市場,可以在潮汕小吃上面下功夫。潮汕美食中絕大部分是潮汕小吃,潮汕小吃的羣眾基礎紮實,一直有穩固而廣泛的本地市場,但我們還要進一步加以發展,要站在弘揚潮汕飲食文化和開發旅遊資源的高度來認識它的重要性。衞生和營養合理搭配是潮汕小吃發展的最大難題,很多遊客對潮汕小吃都是慕名而來,但接觸到的大多是衞生環境差、讓人敬而遠之的街邊貨,給外地遊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破壞了“海濱鄒魯,美食之鄉”的美譽。要借鑑西方快餐店的做法,提倡衞生可口、方便快捷,規範服務標準,充分利用潮汕小吃品種多、口味全的特點,打造成為具有強大差異化競爭力的旅遊產品。這方面的工作近來已經有了良好的開端,特別是潮香城已經做得很出色。但是,潮汕小吃的發展壯大,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需要解決許多問題,包括如何實現規模化經營,如何樹立和推廣品牌,如何利用促銷和不間斷的宣傳來增加市場需求。

關鍵詞:八大菜系;中國;飲食;文化 篇六

中國菜餚有許多流派。其中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也為社會所公認的有:魯、川、粵、閩、蘇、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們常説的中國“八大菜系”。一個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歷史與獨到的烹飪特色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為: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皖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健漢;粵、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內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風韻,其菜餚之特色也各有千秋。

中國飲食文化的論文 篇七

前言

我國早在幾千年前就形成了中國獨特的飲食文化,也行成了與其他國家不同的飲食習慣。飲食從字面上來看,即是指的吃的和喝的東西。這是人們生存的必要條件。不僅如此,飲食文化對旅遊業的發展也有重大影響。在人們旅行的過程中離不開美食,因此對於一些旅遊景區來説,大力發掘該地的飲食文化也是極為重要的。可以藉助對飲食文化的發掘,來增強某當地景區的特色。與此同時,也能更好地弘揚我國各地不同的飲食文化。

一、飲食文化的形成。

對於人們來説,飲食文化是在當地的地理環境的'影響下形成的。在一些旅遊資源豐富的地區,人們也發掘了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食物。這些食物可以對遊客起到很好地吸引作用,還可以提升遊客的消費水平。這樣一來,就能更好地促進該地的經濟發展,也能更好地讓不同地區的飲食文化得到推廣。由此可見,飲食文化對旅遊資源的開發和旅遊地區的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但是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是受到當地的自然資源和環境因素影響的,接下來就着重看看地理環境因素對不同地區的飲食文化有何影響。

二、自然地理因素對不同地區飲食文化的影響。

(一)地形因素對我國飲食文化的影響。

由於我國面積廣闊且地形多樣,盆地、高原、平原和丘陵、山地都具備,地形類型齊全。在我國的東部地區主要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勢較為平坦,受季風性氣候影響,氣候較為濕潤且土地肥沃,在長期的農業生產過程中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因此在我國東部地區,農業生產是以水稻為主的糧食作物,蔬菜品種類別齊全、數量繁多。而且東部地區水資源豐富,湖泊面積廣闊,因此淡水魚資源豐富。由於東部地區自然環境優越,適合農作物的生長,所以東部地區物產豐饒,人們的飲食一般以米飯為主。

在我國東部丘陵地區,由於受季風性氣候的影響,在一些丘陵地區盛產茶葉。因此就東部地區飲茶之風盛行。

長江中下游平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長江中下游平原的緯度大約為30度,我國的青藏高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緯度相當,但是由於向高原海拔高,為高寒地區。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區的農業大部分是高寒畜牧業,人們多以養殖綿羊、藏羚羊為主。由於氣候惡劣,自然條件相對較差,其他農作物生產較少。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區,人們多以肉食為主食,且由於海拔高,天氣寒冷人們大都將酥油茶作為飲料以禦寒。青藏高原為高寒地區,可種植青稞,當地人都喜歡喝用青棵釀的烈性酒。不僅如此,由於海拔高當地的水沸點較低,因此青藏地區的居民大多喜歡把青稞磨成粉末,做成餈粑。

四川盆地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位於同一緯度,但是由於四川以盆地地形為主。四川盆地周圍多為海拔1000到3000米的高山,這樣一來會導致來自太平洋的暖濕氣流受到盆地周圍山脈的影響。因此在四川盆地地區,受暖濕氣流的影響較弱。當暖濕氣流進入到盆地以後,受到西部地區青藏高原的影響,暖空氣在四川盆地長期滯留。在冬季時由於受到北部山脈的影響,來自西伯利亞的冷氣流難以影響到四川盆地地區。這就使得四川盆地冬季比較温暖,開春較早。且盆地內部降水豐富,多雨多霧,蒸發量較少。這些綜合性因素也導致了四川盆地地區濕度較大,當地人需要吃辣來驅寒。因此四川人都愛吃火鍋,這樣一來可以幫助人們排掉體內的濕氣。不僅如此,由於雲霧出好茶,在四川盆地地區也盛產茶葉。

(二)海陸位置對人們飲食文化的影響。

中國不僅陸域面積廣闊,也有廣闊的海域面積。因此海陸位置也對人們的飲食文化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在中國的沿海地區盛產海鮮,臨海地區的人們大多喜食海產品。在內陸平原地區,由於河網密佈,淡水資源豐富,因此人們一般以淡水魚為主食。由此可見,不同地區的人飲食習慣是不一樣的。

三、結語。

地理環境因素會對不同地區居民的生產生活產生重大影響,這種影響也體現在飲食習慣上。由於我國疆域面積遼闊,不同地區地形、氣候差異較大,因此也在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飲食習慣。

在一些旅遊勝地,人們可以以此為契機來更好地發展當地的旅遊資源,讓飲食文化來吸引更多的遊客,從而促進當地旅遊業的發展,也能更好地促進不同地區飲食文化的交流。

自然地理因素對不同地區飲食文化的影響。 篇八

地理環境因素會對不同地區居民的生產生活產生重大影響,這種影響也體現在飲食習慣上。由於我國疆域面積遼闊,不同地區地形、氣候差異較大,因此也在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飲食習慣。

在一些旅遊勝地,人們可以以此為契機來更好地發展當地的旅遊資源,讓飲食文化來吸引更多的遊客,從而促進當地旅遊業的發展,也能更好地促進不同地區飲食文化的交流。

潮汕美食在潮汕旅遊中的意義 篇九

第一,潮汕美食文化可以豐富旅遊活動的內容。旅客出門,總希望能多遊覽些景觀,多領略些風情。如果在遊覽中的用餐、歇息,僅僅是填飽肚子,恢復體力,這個過程就是空白。反之,如果引入飲食文化,就既能飽口福,又能飽眼福:既補充了身體需求,又滿足了旅客心理願望,一舉兩得,從而使旅客的旅途生活大大豐富。因此,充分發掘潮汕美食原生地優勢,打出美食這張“潮汕文化經濟牌”,定能受到旅客歡迎,招徠更多旅客。

第二,潮汕美食文化可以提高旅遊活動的品位。旅遊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文化活動,文化是旅遊資源的靈魂,文化含量不高的旅遊項目是不會有生命力的。將潮汕美食文化充分融合在旅遊當中,讓旅客在輕鬆愉快的用餐過程中,領略到潮汕悠久的歷史文化風韻和潮人獨特的風俗人情,從而提高旅遊欣賞水平,增長見識,昇華美感。

第三,潮汕美食文化將在旅遊業發展中不斷繁榮。汕頭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旅遊產業已經成為經濟發展中新的增長點,並日漸成為汕頭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關部門應精心設計旅遊線路,讓潮汕美食文化作為一種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觀和促銷項目,穿插在旅遊線路中,把潛在市場轉化為現實市場,使潮汕美食文化在促進旅遊業發展的同時,自身也得到相應的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wnnor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