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語文 五柳先生傳(多篇)

語文 五柳先生傳(多篇)

語文 五柳先生傳(多篇)

《五柳先生傳》讀後感 篇一

自娛自樂的五柳先生陶潛殊不知是樂觀派還是憤世派!他的前半生幾乎皓首窮經不好容易得來了彭澤令的職位,他且K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而憤然辭官回鄉!

他一身百姓的裝扮在南山下開闢一畝三分田!他原本就是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文人,由於這幾年也已經荒廢了農事,春天到來時、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播下的希望的種子且換來了草盛豆苗稀的結果!但是五柳先生並不以為然、反而很高興、對他來説他種下來的好像不是莊家而是一種心情!只是為百無聊賴的生活增添的興趣!

秋天來了,他顆粒無收、連買酒的錢都沒有了!五柳先生這個老頭開啟了他的蹭酒模式!不過人們很願意招待他,好像很理解他,知道他是個懷才不遇的好人!他也毫不客氣、不過估計也不會白喝有可能捉刀代詞的!那是他的強項!

五柳先生是個十足的放浪形骸者!終日以酒為樂、以書為友!盡興是大聲狂笑、敗興是放聲痛苦,似有點神經質的感覺!他無視世俗對他的冷眼嘲諷,他只追求最真實的自己不願意偽裝成一個可伶者!

我很喜歡五柳先生!他寧願做個賢君時期的民、也不願意做桀紂時期的高官!他與民同樂,斯期樂也!儘管衣衫襤褸也不改其本色!也許他就是孔子所説的安平樂道吧!

五柳先生不管是在他那個年代還是在我們這個年代不理解他的人會認為他是另類人!他以自己特有的當時表達着自己!雖然他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也不願意在黑暗的官場中苟活!他要以自身的高傑為這個濁世留下一點清白,真有點“世人皆濁,我自清”的精神!

五柳先生,也許很無奈!也許年輕時期的有過那種濟世救民的豪情願望,打算大施拳腳的時候卻被現實鞭策的體無完膚!如果選擇了冷眼旁觀,怕有失願望。只能選擇辭世歸隱,選擇了寄情田園、選擇了返璞歸真。

每個年代很缺少五柳先生這類人!至少他們保持着讀書人的氣節!但是更多的是對世道的失望!作為百無一用是書生他們也只能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五柳先生傳》讀後感 篇二

生活在地球上的動物,都遵循着他的本能而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着,生命無所謂高貴與卑微,每個生命的個體都是千萬年進化的產物。生命尊嚴的本質在與自由,在於自然而然的活着。

五柳先生雖然生活狀況窘迫,但他能對此坦然自若。他曾經做過官,之所以辭官回鄉,就是不堪忍受官場的腐敗。他在辭官的時候就明白歸隱之後自己必定是要過一種清貧的日子。但他卻全然不在乎。貧窮不能改變他的志趣。更改變不了他對人生的態度。

讀過《五柳先生傳》後我問自己:“什麼是人生”?人生沒有輪廓,沒有顏色,沒有味道。這些都需要自己去創造。因為人生本自一張白紙,有些人想用線條裝飾自己的人生,結果卻勾畫的亂七八糟。有些人認為錢才是人生最重要的。為了錢放棄尊嚴,出賣朋友,甚至不惜出賣自己的感情。那麼他的白紙上一定畫了一張鈔票。只有一少部分的人生,有一個誠實的輪廓。塗着簡單而不是單調的顏色,散發着充滿快樂的味道。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一樣,不是隻有五柳先生的人生才完美,別把生活太複雜化,要求不高,容易滿足,追求不多,容易快樂,很多事情換一種思維,換一種叫的去想,去看,日子就會充滿陽光。

《五柳先生傳》讀後感 篇三

今天,我們學習了《五柳先生傳》這篇文章,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五柳先生的“不慕榮利”。

金錢和名利是十分誘人的字眼。有些人的靈魂就在它們的引誘下被吞噬了。他們拋棄了黨的原則,利益薰心,以權謀私,甚至貪贓枉法。“權”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武器,可有人卻利用手中的權力,窮奢極欲鑽營撈錢 ,一步步走向腐敗,成為錢與權的奴隸,成為錢與權的傀儡。這些人比起陶淵明來説,是不是太渺小了呢?他41歲做彭澤令,上任80多天,因不堪官場污濁,便棄職而去,從此過着隱居生活。

他的“不慕榮利”,一直被後人所稱讚。再看看當今這個社會,不僅人們做不到陶淵明的“不慕榮利”,而且貪污受賄。這個風氣既在官場中蔓延,又以極快的速度刮到了社會各個階層,“走後門”已成為當今的“時髦”。諸如,企業要貸款,就得向“行長大人”送紅包;在醫院這塊“潔白”的區域裏,給病人看病做手術,本是醫生天經地義的職責,可患者都還要送禮,否則便無人理你;就連在學校這塊神聖之土上,學生升學中此類事情也層出不窮,且錢能買分,還能買到文憑。可悲!可歎!可恨!

清醒過來吧!讓我們向陶淵明一樣,“不慕榮利”,只有這樣,才能把我們的祖國建設成富強的現代化發達國家。

《五柳先生傳》 篇四

《五柳先生傳》

《五柳先生傳》

教學目的

1.理解人物性格志趣。

2.體會課文寫人方法。

3.品析詞句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1.揣摩平淡內容中的深刻寓意。

2.把握多層面速寫的記人方法。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l.誦讀―品味―積累。

2.品讀―評析―習作。

3.設疑一點撥一釋疑。

媒體設計

1.放音機(配課文朗讀磁帶)。

2、投影儀(配陶淵明《採菊東籬下》詩意畫膠片)。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課前印發教師撰寫的《採菊東籬下――古詩新讀》。(見後“附”)

一、導語設計

(出示詩意畫投影片)“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我國晉代大詩人陶淵明《飲酒》詩第五首中的名句。它表達了詩人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自由恬靜的心境。詩人為何有此心境呢?主要與詩人生活際遇、性格志趣有關。現在,我們就通過他的著名散文《五柳先生傳》,來認識認識這一代名家。

(解説:詩丈、圖並舉,乃為教學營造淳樸、寧靜的意境,讓學生迅速找到與課文諧和的振點。)

二、解題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時受家庭和儒經影響,有“大濟蒼生”的壯志。但當時政治黑暗,社會動盪,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歲才出仕,但也不過幾任小官。由於他厭惡官場的污濁,不願“為五斗米折腰”,41歲時決然從彭澤令任上退隱,歸田躬耕。歸田後的陶淵明寫下了100多首反映勞動生活的詩歌和多篇辭賦散文。《五柳先生傳》就是詩人自撰的小傳,全篇不足200字,卻以精粹筆墨形象勾畫了詩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自傳,傳記文的一種,是敍述作者自己生平經歷的文章。一般來説,自傳要介紹自己的姓名、籍貫、年齡、性格愛好及思想發展等等。

三、研習課文

1.誦讀――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①聽讀課文,認準字音。

學生邊聽課文朗讀錄音,邊看課文作圈注。

生疏字:嗜(shì) 輒(zhé) 吝(lìn) 褐(hè) 簞(dān) 汲(jí)

儔(chóu) 黔(qián) 觴(shāng) 歟(yú)

多音字:傳(zhuàn) 好(hào)

②和讀課文,明確節奏。

學生邊隨錄音輕聲誦讀課文邊標劃節奏。

如三字短句:好\讀書晏如\也

如四字短句:閒靜\少言,不慕\榮利

如複雜長句:其言\茲若人之儔乎

③跟讀課文,掌握語調。

學生隨教師的範讀而讀。第1段應讀出舒緩陳述的語調;第2段應讀出讚歎抒情的語調。

④默讀課文,領會文意。

運用工具書和註釋,邊默讀課文邊理解字意、詞意、句意。

⑤分讀課文,總理全篇。

A、男生讀課文第1段,女生讀課文第2段,説説兩段的不同:

從內容上看,第1段主要是生活(藴涵性格志趣);第2段主要是讚語(藴涵精神風貌)。從形式上看,第1段主要是描述,是分寫;第2段主要是評論,是總説。

B.女生讀課文第1段,男生讀課文第2段,説説兩段的聯繫:兩段以關鍵句相呼應。第1段“不慕榮利”,第2段“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C.男女生齊讀課前“閲讀提示”,再次總體把握課文內容與形式,並明確學習重點。

(解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文學習,貴在“讀”字。此環節設計五步誦讀,由淺入深,培養學生朗讀課文的習慣,並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

2.品味――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①品味“不”字,初識人物性格志趣。

文中所用“不”字有九:

不知何許人 不詳其姓字――實不願説,非“不知”“不詳”,可見先生淡泊寧靜。

不慕榮利 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忘懷得失,不追名逐利,可見先生恬淡自足。

不求甚解――意存高遠,不捨本求末,可見先生胸襟開闊。

不能常得 不蔽風日――安然自若,不為境所困,可見先生開朗樂觀。

不吝情去留――去留無意,不裝模作樣,可見先生耿直率真。

②品味細節,再識人物性格志趣。

文中所寫人物生活細節,突出有三:

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可見先生專志樂學。

造飲輒盡,期在必醉――可見先生灑脱不羈。

銜觴賦詩,以樂其志――可見先生高雅脱俗。

(解説:階段小結,順勢找出文章主旨句,明確人物思想: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③既括態度,體會多面寫人法。

文中態度概括有六:對讀書的態度;對作客的態度;對家境的態度;對著文的態度;對得失的態度;對貧富的態度。如許種種態度,即從多層面表現人物。而每個層面所用筆墨都簡約洗練,正是點到即止,速寫傳神。

④抓取典故,體會類比寫人法。

文中用典有四:

“屢空”“黔婁”“無懷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別以學者、隱士、百姓類比,烘托凸現人物。

五柳先生傳 篇五

五柳先生傳

[教學目標]

1.理解有關的文言詞語的含義。

2.瞭解古代人物傳記的寫法及特點。

3.學習運用樸素洗練的語言表現人物的性格和志趣。

4.體會文章的深刻內涵,理解陶淵明的精神風貌。

[難點、重點分析]

1.為什麼説就是陶淵明的自傳呢?

分析:古代傳記一般是他人寫的,而且,傳記一般是傳主去世後才撰寫的。本文大概是陶淵明28歲時所寫,作者以幽默的筆調,對“五柳先生”的生性愛好和生活情況進行了真切的描述,向人們展示了他不求名利,甘於貧困,期望以詩、酒自樂的情懷。從對“先生”的描述來看,只要對陶淵明的生平有所瞭解的話,不難發現,其實就是對陶自己的寫照。陶淵明在二十多歲時就撰寫“自傳”,後面還加上一段讚語,尤其顯得逼真。由此可見,陶淵明的確是恣情任意,與眾不同,此又暗合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可以認定,本文即陶淵明的自傳。

2.本文第一句就交代了“五柳先生”名號由來,應如何理解?

分析:傳記開頭一般是介紹傳主的名姓、籍貫等,這是慣例。因“不詳”其姓氏、處所,故以其“宅邊”有五棵柳樹而稱宅主為“五柳先生”,給人一種不同凡俗的感覺,同時也隱含了陶淵明超脱的隱士風格。

3.如何理解“好讀書,不求甚解”?

分析:現代漢語中,“不求甚解”意思是指只求懂得個大概,不求深刻的瞭解。在此如果也這樣理解的話,就未免有些斷章取義,有失偏頗了。試想,作為文學大師的陶淵明,總不至於是“不求甚解”罷。分析語句的含義,必須置之於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所以,我們只有把它放回原文中,聯繫下文內容,貫通起來,方能識其真義。下文接着的語句是:“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説:(讀書)時一有體會,便高興得廢寢忘食。不難理解,陶淵明讀書重視的是感悟。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好讀書,不求甚解”的意思應該是指陶淵明喜歡讀書,但不追求對字句的穿鑿附會(即不拘泥於對字句的解釋),而重在感悟。後世多有“不求甚解”者,斷章取義,拿此句來做遮羞布,掩蓋其無知的真面目。

4.關於“性嗜酒……曾不吝情去留”應如何理解?

分析:這部分着重寫“五柳先生”喜歡喝酒,儘管家境困難,衣食不周,但他卻毫不在意,發現了他樂觀豁達的性格。

從陶淵明“嗜酒”可看出他是借酒排解對世俗的不滿,這一點從他“愛菊”,追求高潔的品性不難理解。

陶淵明生性愛喝酒,由於“家貧”又不能經常得到滿足。“親舊”知此愛好,“或(有時)置酒”來招待他。這一點為後文“自贊”“不慼慼於貧賤”作了鋪墊。對親舊召飲,陶淵明是每請必到,且希望喝醉,以酒自娛之情躍然紙上。“既醉”就離去,從不貪酒(“曾不吝情去留”中“去留”是偏義複詞,偏指“去”),表現自己知足常樂之意,暗合“以酒自娛”。

5.第一段後面寫以詩文自娛,那麼前一句寫“環堵……晏如也”又是什麼意思?

分析:文中描述“環堵……”意在突出“家貧”,用意仍為表明其安於貧困的性情。

雖然衣食不周,但五柳先生經常寫文章以自娛為樂,並沉浸其中,以至於忘記了世俗的歡樂與憂愁,而且願意以此享盡天年。

通過作者的細緻描繪,一個淡泊名利、安於貧困、率性放曠的隱士形象,便完整而清晰地出現在我們面前。

6.文章最後為什麼寫一段“贊日”?文段中引用“黔婁之妻言”有何作用?分析:傳記後面寫上評語,是古代傳記的一般慣例。如《史記》中每傳之末都有“太史公日”之類的評語。本文中的“贊日”亦同上例,只是換“評(曰)”為“贊”而已。這一部分對五柳先生的評價更直觀地表現了他高潔的情懷。

文中引用“黔婁之妻有言[原文:彼先生者(指黔婁),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慼慼於貧賤,不忻忻(xīn)於富貴……傳中援引其後兩句,改“忻忻”為“汲汲”。“忻忻”,高興的樣子。]”,意在把五柳先生同黔婁這樣的名士類比。作者引用古人之言,認為兩人是同一類人,他們共同特點都不為貧賤而憂愁,不追求富貴榮華。

7.的寫作特點是什麼?

分析:(1)語言清新自然,個性鮮明。

本文語言樸素洗練,心聲袒露,毫無雕琢之痕,沒有半點做作之處,確是文如其人。

(2)選取事例典型,描繪惟妙惟肖。

文章雖不長,但所選事例都很典型,所以寥寥幾筆,便把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徵刻畫得形神兼備。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讀。

在七年級第二冊我們學過《桃花源記》,作者是陶淵明,大家對他有哪些瞭解呢?(生答,師對陶淵明的性情等特點板書)現在,我們來學習他寫的一篇傳記。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或讓學生聽錄音),要求學生注意讀音和節奏。指出幾個字詞的讀音:簞瓢屢空dàn piáo lǚ kōng;晏yàn;歟yú。

2.要求學生自讀課文,然後抽查學生朗讀課文,師生共同評價。

3.指導學生默讀課文,並參照註釋自己疏通文意,對不理解的詞句可圈畫出來,允許學生對疑難問題討論解決。

4.針對文中沒有註解、學生不太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討論,教師相機點撥。

(1)閒靜少言,不慕榮利:清閒安靜,不羨慕(或追求)名位利祿。

(2)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一句必須聯繫起來理解,否則會斷章取義。意為:喜歡讀書,但不在字句的解釋上過分下功夫;每當有體會,就高興得廢寢忘食。

[點撥:結合具體語境體會文章語句的含義,注意上下文的聯貫。]

(3)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已經醉了時,就離開(親舊處),從不貪酒。[“曾不吝情去留”中“去留”之意可給學生指明強調“去”意。]

(4)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經常寫文章自得其樂,(詩文)很能顯示出自己的志向。

(5)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此語瞭解大意即可。如學生水平較高,興趣廣泛,亦可將此典故講給學生聽。(文中有註解)注意:有言,曾經説過。後文中的“歟”同“與”,表疑問語氣。

必須明確:對文言語句的理解,只要能使學生聯繫上下文內容通曉大意即可,千萬不可過分在字詞解釋上下功夫。

5.指導學生用本站複述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對明顯失誤可及時訂正。

三、讓學生聯繫自己對傳記的已有了解,同本文比較一下,明確傳記的一般寫法和特點,教師適當點撥。

傳記開頭一般介紹傳主的姓名、籍貫,然後敍述傳主的生平事蹟,揭示其性格、品行等,最後對所記之人和事作一評價。

四、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1.指導學生再讀課文並討論,要求:

畫出文中表現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語句,並理解其性格特點。

(1)通過讀,先找出相關語句。

(2)再討論表現了其何樣的性格、志趣等。

分析:

“閒靜少言,不慕榮利”:淡泊名利。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喜歡讀書,注重感悟。

“性嗜酒”:愛好喝酒,以酒自娛。

“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率性放曠。

“環堵……晏如也”:儘管家境困難,衣食不周,但他毫不在意,表現了他樂觀

豁達的性格,同時也表現了他能安於貧困的隱士形象。

“常著文章……以此自終”:以詩自娛,不計得失。

“不慼慼……富貴”:安於貧困、不求名利。

[教師應適時點撥,讓學生用最簡潔的語句概括其性格、志趣等。]

(3)小結:五柳先生是一位什麼樣的人?

從對其討論的情況不難發現:五柳先生是一位淡泊名利、安於貧困、率性放曠、志向高潔的隱士。他雖然生活窘迫,卻樂觀豁達,以酒、詩自娛,可謂超凡脱塵、與眾不同。

(4)比較“五柳先生”和陶淵明的性格。

不難發現,“五柳先生”即陶淵明。本文即陶淵明的自傳。[結合導課中的板書。]

五、體會本文的寫作特色。

用提問方式啟發學生去感受本文語言的精妙之處和選材的精當。

1.本文語言清新自然,個性鮮明,袒露心聲,毫無雕琢之痕,沒有半點做作之處,請你從中找出體現這些特點的`語句,並體會其中有何妙處?

[注重讓學生談自己的具體感受。]

2.本文雖然不足二百字,但所選取的事例都很典型,所以雖是寥寥幾筆,便把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徵描繪得惟妙惟肖。那麼,本文選取了幾個事例?其典型性表現在哪裏?

[同時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3.本文雖短,卻前後照應,結構嚴謹。試從文中“贊”語中找出和傳文中“不慕榮利”相照應的一句話,並談出你對五柳先生“不慕榮利”的看法。

[第一個問題,學生不難看出是“不汲汲於富貴”一句;對第二個問題要求不宜定位太高,學生只要能結合課文談出一點道理即可肯定,主要是訓練學生議論表達能力。]

六、加深感悟。

教師可向學生展示有關時代背景的材料,提醒學生回憶《桃花源記》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聯繫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體驗,進行比較思考:中看似平淡的內容中藴含着什麼深刻內涵?由此可以看出五柳先生具有什麼樣的精神風貌?

[提示:陶淵明寄情於詩酒,可知其對世俗的不滿,對恬淡自由、人民安樂的生活的嚮往(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五柳先生”具有淡泊名利、安於貧困、志向高潔的情懷。學生的回答可能多種多樣,只要能談出一定道理即可,切不要追求“標準答案”。]

七、背誦全文。

本文較短,可用“抄讀法”讓學生背誦。

八、作業。

要求學生將本文譯成現代漢語(不求字字落實,只求文能達意即可)。

[小資料]

鑑賞。

這是一篇用史傳體寫的自傳性散文。五柳先生實即作者陶淵明自己。史傳是由史官撰寫的,實錄行狀,見美見刺,褒善貶惡,作出評論,留芳遺臭,千古永垂。而作者儼然以史官立場、春秋筆法來為自己立傳。如果不是詭譎寓言,那就是坦然自信。所以本文明顯的特點是思想明確,形象鮮明。

傳説五柳先生是個隱士,來路不明,姓氏不傳。這並非姑隱其名,而是隱士必須的特徵,因為郡望、籍貫和姓字都可以杜撰,自古以來,隱士而為名士者也不乏其人。作者的用意在於蔑視門閥士族所依重的郡望、閥閭、士姓;根本不在乎,索性不要了。為了便於稱呼,就以住宅邊五棵柳樹作為稱號;由於受到尊敬,因而人們稱他先生;這正是姓氏字號最初的來歷和習尚,也在淳樸的社會中獲得尊重。所以這依史傳體例開頭介紹傳主的姓字籍貫,便有明確的對立於門閥世俗的思想傾向,顯出鮮明的性格特徵。

東晉盛行清德玄談,以隱矯名、以談炫榮的假隱士不少,其實是走捷徑的利祿之徒。五柳先生是真隱士,“遁世無悶”,淡漠世事,不尚玄談,不愛榮華富貴。所以文靜不多言談。但他有自己的愛好:“好讀書”,“性嗜酒”。隱士是士,也是讀書人,愛好讀書是本分,理所當然。不同於世俗的是,他讀書不是為了做官求榮利,不必適應官府標準,無須牽強附會,穿鑿曲解。他按自己的理解來讀書,所以每當有心得體會,“便欣然忘食”。他是從古聖賢作者求取真知,精神上獲得充實和鼓舞,守志勵節。至於魏晉名士風流的飲酒,在他則是本性的嗜好,愛喝而已,既不標榜,更不風流,反而因為貧窮,窘相畢露,有酒就喝,一醉方休,根本不管別人的禮貌態度。所以他的飲酒,任性而曠達,不矯情,不放肆,獲得親友的理解和寬容。

真隱士是貧士,不能安貧樂道,是堅持不了的。五柳先生幾乎赤貧,住房破門,衣服破舊,飲食不繼,卻安然自在,而且還寫文章抒懷述志,自得其樂。這樣的生活,他滿足了,心裏踏實,沒有追求也沒有失落,沒有苦悶與煩惱。顯然,他不是儒家賢人顏回的安貧樂道,而是樂於老、莊的自然無為、返樸歸真的道,跟虛偽醜惡的門閥榮利決裂。不過他的態度比較平和,只是“頗示己志”,似不揭露醜惡,因而顯得沖淡自然。誠如魯迅所説,醜惡多了,看慣了,眾所周知,也不值一提了。這恰是東晉時代的特色。

思想明確,形象鮮明,是作者採取史傳體寫作所必須的。史傳有贊,撰者以史官立場表明褒貶。本傳的贊十分明確歸結出五柳先生的兩個主要特點:一是不愁貧賤也不求富貴,二是怡然自樂,返樸歸真,希望過先民生活。這也正是傳立行狀的取捨準則和傳文層次結構的安排原則,因而選材典型,行文簡潔,風格平淡樸實,意味深長,百讀不厭。

教學後記

五柳先生傳語文教案設計 篇六

五柳先生傳語文教案設計

教學重難點:

以幫助學生體會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氣質為重難點,語文教案-五柳先生傳。

教學設想:

以課文為基礎,從深度和廣度兩方面拓展內容,加深理解。力求讓學生達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讀書境界。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營造氛圍,指導方法

上課的兩條要求:

第一,身心放鬆,平等相處,無拘無束,説笑自如;

第二,沉下心來,讀出自我,開動大腦,讀出困惑。

(怎樣才叫讀出了自我,就是要讀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境界,我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提出過讀書的四步驟曰:“精取選、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我們不妨照此方法來讀讀今天要學的課文《五柳先生傳》。)

二、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範讀、自由讀、重點讀、齊讀)

三、充分討論,體會文意

1.五柳先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文章介紹了他哪些方面的`特點?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貧寒,嗜酒如命,讀書作文,不拘小節,國中二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五柳先生傳》。

2.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寫他哪方面特點?

寫他喝酒的篇幅最長,也最傳神(體會一下“晏如也”的感受。)

3.我國古代詩文中有許多寫到了酒,大家還記得哪些,我們來共同回顧一下。

(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將進酒》等)大家看看這些詩都不約而同的與一個字聯繫在一起,哪一個字——愁,那麼,我們來看看“五柳先生”為什麼而愁呢?

4.這時候我們便可以討論一下《五柳先生傳》是不是作者的自傳?

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須先簡要了解陶淵明的生平(陶淵明生平簡介)。

四、歸納特點、仿寫自我

1.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

本文之美,不是一種誇飾之美,也不是一種拙樸之美,而是一種洗煉之美。楊延芝曾説:“金銀出於礦鉛,未洗煉者不足重也。”孫聯奎也説過:“不洗不淨,不煉不純。”本文正是簡潔洗煉的典範。寫人物、抓住特點,寥寥幾筆,栩栩如生。這麼有意義的方法,何不嘗試一下?

2.用極少的語言(一個段落,一句話)向全班同學介紹自我。在此之前,再向大家提供一個例子。

五、重温課文,熟讀成誦

教案點評:

以課文為基礎,從深度和廣度兩方面拓展內容,加深理解。力求讓學生達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讀書境界。

五柳先生傳 篇七

五柳先生傳

五柳先生傳

[教學目標]

1.理解有關的文言詞語的含義。

2.瞭解古代人物傳記的寫法及特點。

3.學習運用樸素洗練的語言表現人物的性格和志趣。

4.體會文章的深刻內涵,理解陶淵明的精神風貌。

[難點、重點分析]

1.為什麼説《五柳先生傳》就是陶淵明的自傳呢?

分析:古代傳記一般是他人寫的,而且,傳記一般是傳主去世後才撰寫的。本文大概是陶淵明28歲時所寫,作者以幽默的筆調,對“五柳先生”的生性愛好和生活情況進行了真切的描述,向人們展示了他不求名利,甘於貧困,期望以詩、酒自樂的情懷。從對“先生”的描述來看,只要對陶淵明的生平有所瞭解的話,不難發現,其實就是對陶自己的寫照。陶淵明在二十多歲時就撰寫“自傳”,後面還加上一段讚語,尤其顯得逼真。由此可見,陶淵明的確是恣情任意,與眾不同,此又暗合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可以認定,本文即陶淵明的自傳。

2.本文第一句就交代了“五柳先生”名號由來,應如何理解?

分析:傳記開頭一般是介紹傳主的名姓、籍貫等,這是慣例。因“不詳”其姓氏、處所,故以其“宅邊”有五棵柳樹而稱宅主為“五柳先生”,給人一種不同凡俗的感覺,同時也隱含了陶淵明超脱的隱士風格。

3.如何理解“好讀書,不求甚解”?

分析:現代漢語中,“不求甚解”意思是指只求懂得個大概,不求深刻的瞭解。在此如果也這樣理解的話,就未免有些斷章取義,有失偏頗了。試想,作為文學大師的陶淵明,總不至於是“不求甚解”罷。分析語句的含義,必須置之於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所以,我們只有把它放回原文中,聯繫下文內容,貫通起來,方能識其真義。下文接着的語句是:“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説:(讀書)時一有體會,便高興得廢寢忘食。不難理解,陶淵明讀書重視的是感悟。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好讀書,不求甚解”的意思應該是指陶淵明喜歡讀書,但不追求對字句的'穿鑿附會(即不拘泥於對字句的解釋),而重在感悟。後世多有“不求甚解”者,斷章取義,拿此句來做遮羞布,掩蓋其無知的真面目。

4.關於“性嗜酒……曾不吝情去留”應如何理解?

分析:這部分着重寫“五柳先生”喜歡喝酒,儘管家境困難,衣食不周,但他卻毫不在意,發現了他樂觀豁達的性格。

從陶淵明“嗜酒”可看出他是借酒排解對世俗的不滿,這一點從他“愛菊”,追求高潔的品性不難理解。

陶淵明生性愛喝酒,由於“家貧”又不能經常得到滿足。“親舊”知此愛好,“或(有時)置酒”來招待他。這一點為後文“自贊”“不慼慼於貧賤”作了鋪墊。對親舊召飲,陶淵明是每請必到,且希望喝醉,以酒自娛之情躍然紙上。“既醉”就離去,從不貪酒(“曾不吝情去留”中“去留”是偏義複詞,偏指“去”),表現自己知足常樂之意,暗合“以酒自娛”。

5.第一段後面寫以詩文自娛,那麼前一句寫“環堵……晏如也”又是什麼意思?

分析:文中描述“環堵……”意在突出“家貧”,用意仍為表明其安於貧困的性情。

雖然衣食不周,但五柳先生經常寫文章以自娛為樂,並沉浸其中,以至於忘記了世俗的歡樂與憂愁,而且願意以此享盡天年。

通過作者的細緻描繪,一個淡泊名利、安於貧困、率性放曠的隱士形象,便完整而清晰地出現在我們面前。

6.文章最後為什麼寫一段“贊日”?文段中引用“黔婁之妻言”有何作用?分析:傳記後面寫上評語,是古代傳記的一般慣例。如《史記》中每傳之末都有“太史公日”之類的評語。本文中的“贊日”亦同上例,只是換“評(曰)”為“贊”而已。這一部分對五柳先生的評價更直觀地表現了他高潔的情懷。

文中引用“黔婁之妻有言[原文:彼先生者(指黔婁),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慼慼於貧賤,不忻忻(xīn)於富貴……傳中援引其後兩句,改“忻忻”為“汲汲”。“忻忻”,高興的樣子。]”,意在把五柳先生同黔婁這樣的名士類比。作者引用古人之言,認為兩人是同一類人,他們共同特點都不為貧賤而憂愁,不追求富貴榮華。

7.《五柳先生傳》的寫作特點是什麼?

分析:(1)語言清新自然,個性鮮明。

本文語言樸素洗練,心聲袒露,毫無雕琢之痕,沒有半點做作之處,確是文如其人。

(2)選取事例典型,描繪惟妙惟肖。

文章雖不長,但所選事例都很典型,所以寥寥幾筆,便把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徵刻畫得形神兼備。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讀。

在七年級第二冊我們學過《桃花源記》,作者是陶淵明,大家對他有哪些瞭解呢?(生答,師對陶淵明的性情等特點板書)現在,我們來學習他寫的一篇傳記《五柳先生傳》。

原文 篇八

本文是作者託言為五柳先生寫的傳記,實為自傳,沈約《宋書·隱逸傳》和蕭統的《陶淵明傳》都認為是“實錄”。文章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讚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清高不羈,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道德品質與節操。

本文取正史紀傳體的形式,重在表現生活情趣,帶有自敍情懷的特點。作者以簡潔的筆墨表達不同流俗的性格,並不提及姓甚名誰,不過分誇耀,塑造了一個清高灑脱、怡然自得、安貧樂道,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形象。作者寫此篇時已是晚年,生活相當困苦窘迫,但作者絲毫不後悔自己選擇的歸隱生活,而是以古賢者顏回自況,表達了自己安貧樂道的情懷。

《五柳先生傳》 篇九

《五柳先生傳》

教學目的

1.理解人物性格志趣。

2.體會課文寫人方法。

3.品析詞句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1.揣摩平淡內容中的深刻寓意。

2.把握多層面速寫的記人方法。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l.誦讀—品味—積累。

2.品讀—評析—習作。

3.設疑一點撥一釋疑。

媒體設計

1.放音機(配課文朗讀磁帶)。

2、投影儀(配陶淵明《採菊東籬下》詩意畫膠片)。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課前印發教師撰寫的《採菊東籬下——古詩新讀》。(見後“附”)

一、導語設計

(出示詩意畫投影片)“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我國晉代大詩人陶淵明《飲酒》詩第五首中的名句。它表達了詩人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自由恬靜的心境。詩人為何有此心境呢?主要與詩人生活際遇、性格志趣有關。現在,我們就通過他的著名散文,來認識認識這一代名家。

(解説:詩丈、圖並舉,乃為教學營造淳樸、寧靜的意境,讓學生迅速找到與課文諧和的振點。)

二、解題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時受家庭和儒經影響,有“大濟蒼生”的壯志。但當時政治黑暗,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歲才出仕,但也不過幾任小官。由於他厭惡官場的污濁,不願“為五斗米折腰”,41歲時決然從彭澤令任上退隱,歸田躬耕。歸田後的陶淵明寫下了100多首反映勞動生活的詩歌和多篇辭賦散文。就是詩人自撰的小傳,全篇不足200字,卻以精粹筆墨形象勾畫了詩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自傳,傳記文的一種,是敍述作者自己生平經歷的文章。一般來説,自傳要介紹自己的姓名、籍貫、年齡、性格愛好及思想發展等等。

三、研習課文

1.誦讀——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①聽讀課文,認準字音。

學生邊聽課文朗讀錄音,邊看課文作圈注。

生疏字:嗜(shì)輒(zhé)吝(lìn)褐(hè)簞(dān)汲(jí)

儔(chóu)黔(qián)觴(shāng)歟(yú)

多音字:傳(zhuàn)好(hào)

②和讀課文,明確節奏。

學生邊隨錄音輕聲誦讀課文邊標劃節奏。

如三字短句:好\讀書晏如\也

如四字短句:閒靜\少言,不慕\榮利

如複雜長句:其言\茲若人之儔乎

③跟讀課文,掌握語調。

學生隨教師的範讀而讀。第1段應讀出舒緩陳述的語調;第2段應讀出讚歎抒情的語調。

④默讀課文,領會文意。

運用工具書和註釋,邊默讀課文邊理解字意、詞意、句意。

⑤分讀課文,總理全篇。

A、男生讀課文第1段,女生讀課文第2段,説説兩段的不同:

從內容上看,第1段主要是生活(藴涵性格志趣);第2段主要是讚語(藴涵精神風貌)。從形式上看,第1段主要是描述,是分寫;第2段主要是評論,是總説。

B.女生讀課文第1段,男生讀課文第2段,説説兩段的聯繫:兩段以關鍵句相呼應。第1段“不慕榮利”,第2段“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C.男女生齊讀課前“閲讀提示”,再次總體把握課文內容與形式,並明確學習重點。

(解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文學習,貴在“讀”字。此環節設計五步誦讀,由淺入深,培養學生朗讀課文的習慣,並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

2.品味——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①品味“不”字,初識人物性格志趣。

文中所用“不”字有九:

不知何許人不詳其姓字——實不願説,非“不知”“不詳”,可見先生淡泊寧靜。

不慕榮利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忘懷得失,不追名逐利,可見先生恬淡自足。

不求甚解——意存高遠,不捨本求末,可見先生胸襟開闊。

不能常得不蔽風日——安然自若,不為境所困,可見先生開朗樂觀。

不吝情去留——去留無意,不裝模作樣,可見先生耿直率真。

②品味細節,再識人物性格志趣。

文中所寫人物生活細節,突出有三:

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可見先生專志樂學。

造飲輒盡,期在必醉——可見先生灑脱不羈。

銜觴賦詩,以樂其志——可見先生高雅脱俗。

(解説:階段小結,順勢找出文章主旨句,明確人物思想: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③既括態度,體會多面寫人法。

文中態度概括有六:對讀書的態度;對作客的態度;對家境的態度;對著文的態度;對得失的態度;對貧富的態度。如許種種態度,即從多層面表現人物。而每個層面所用筆墨都簡約洗練,正是點到即止,速寫傳神。

④抓取典故,體會類比寫人法。

文中用典有四:

“屢空”“黔婁”“無懷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別以學者、隱士、百姓類比,烘托凸現人物。

(解説:①是文中的亮點、美點,9個“不”字幾乎網盡人物性格志趣;②是①的補充,讓學生進一步揣摩平淡內容中的深刻寓意,更全面認識人物。③既為①②的總收,又是難點的突破;④是難點的進一步開掘。以上四環節重在培養學生閲讀的'選點突破能力。)

3.積累——培養美感,豐富語彙。

①積累名言:

好讀書,不求甚解。

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②積累精練雅緻的連用四字句:

課內的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造飲輒盡,期在必醉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衣穿褐,簞瓢屢空忘懷得失,以此自終銜觴賦詩,以樂其志遷移聯想: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桃花源記》

滿座寂然,無敢譁者凡所應有,無所不有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愛蓮説》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陋室銘》)

(解説:古文中有很多名句,意藴豐厚,哲理深透;古文中有大量連用四字句,句式整齊,音韻和諧,顯得精練、精緻、精美、精神。學生積累它們,既受美的薰染,又豐富語彙,受益無窮。)

4.課堂訓練。

①説的訓練:你對五柳先生“不慕榮利”有何看法?

②寫的訓練:學用課文多層面速寫的記人方法寫寫自己(100字左右)。

(解説:①要注意在時代背景、作者思想上予以點撥,不求學生有多麼深刻的認識。如:“不慕榮利”,其實是不願與醜惡的社會同流合污。②要注意提示學生寫出自己的性格志趣,同時語言要簡練。)

5、課堂小結。

本次課學習了晉代大詩人陶淵明託名五柳先生寫的自傳,認識了這位隱逸者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風貌,並體會了多層面速寫和類比烘托的記人方法。相信同學們一定在做人、為文方面有所領悟。

(解説:從課文人物和寫作方法兩方面收束新課,強化課文重點;從做人與為文兩方面啟發學生,滲透德美教育。)

四,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課後練習三。

附:

讀詩:

飲酒(之五)

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聯想:經過幾李雨,東籬已殘了:幾桿枯竹斜插,幾縷老藤纏繞。

就如此罷,反正雞已送給南山那個老翁了。

昨天,他還送了壺酒來,不知對送雞的答謝,他只説耕事閒了,隨便聯幾句也算一樂。

噫——籬下隨意補的幾簇菊,竟然開了,像昨夜展開經卷時,挑亮的燈焰。

風來,香來,正好盈一袖回屋品酒,要是醉了,喝杯菊花茶,興許詩行裏也有餘芳。

那就採一些回屋罷,要是老翁還來,也好送幾枝給他。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哪裏來的歌呢?彷彿坡下長煙截斷的松林裏。

是老翁來了吧?正好,昨天他留的聯句我已有對了: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61o7n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