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燕子》教學反思簡單【多篇】

《燕子》教學反思簡單【多篇】

《燕子》教學反思簡單【多篇】

《燕子》教學反思簡單 篇一

《燕子》這篇課文主要寫的是在桃花盛開、綠柳輕揚、燕子飛來的情景。根據教材的特點和該年級的教學要求,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2、理解課文,抓住描寫燕子和春天的語句,感悟燕子的活潑可愛和春天生氣勃勃的景象。

3、正確讀寫“燕子、趕集”等詞語。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教學難點是:感悟燕子的活潑可愛和春天生氣勃勃的景象。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以讀為主是當今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旋律

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為本、以講助讀”,我認為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實現這一內化的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避免老師講的多,提問多,大力提倡“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想象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薰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終追求的教學境界。

二、情境的創設在語文教學,尤其是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學生對課文敍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調動起學生的各路感官,讓他們在情境中積極地觀察、感受、操作,才能實現對語文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本課教學中我在情境的創設上是花費了一番心思的:

1、以生活體驗情境:

這課要讓學生從生活中體驗春天的特點。課前讓學生注意觀察身邊春天的景物,或蒐集有關春天的圖片以及誦讀歌頌春天的詩歌和文章,讓學生對春天有一個切身的感受。可見,學生獲得的體驗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理解和感受課文。

2、畫面再現情境:

根據教材和學科的特點,這節課,我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精美的畫面和恰當的音樂,加深了對課文描寫的意境的直觀感受,比如,青草、柳葉、鮮花、小溪流水、青山綠水、燕子、蝴蝶等,讓學生體會到春天的特徵和美麗。由此看來,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得這些生活經歷有限、生活感受粗淺的低年級學生,不僅眼裏有語言文字,還有相對應的形象畫面,“符號”對應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三、遺憾之處

1、學習第三自然段中的比喻句,教學中,我覺得學生能夠很容易領會,沒有帶領學生加以引導或想象,部分學生對對“正待譜寫一曲春天的讚歌”根本不理解,因此對教學效果略有影響。

2、教學調控不夠靈活有效,教學機智有待提高。今後在這方面要加強學習。

《燕子》教學反思簡單 篇二

本文在寫法與構思上都比較精巧。比如説擬人與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將春天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景象展現在讀者面前。這個環節我放手讓學生去認真讀課文,不用講直到學生熟讀成誦,提示學生用已有的閲讀方法邊讀邊勾畫批註,只是在寫法上適當點撥,怎樣寫好擬人句,比喻句?比喻句與擬人比較拉近,也就是在思維的層次上,兩者都具共性,都使用喻化的思維方式,但兩者話語層次上的體現方式不同,比喻突出比的過程。

擬人則是把比在話語層面上直接延伸,可以説,擬人是比喻在描寫層面上的延伸。在物、物或言語交際中,擬人是常用的修辭方法。如果在寫物上離開了這一修辭,想表達的思想情感,就難以得到昇華它能增加情感信息與美感信息,把事物人格化,把人所具有的一些生命的現象,賦予了無生命的事物。如:秋天邁着沉穩的腳步緩緩地向我們走來,又悄無聲息地走開。這裏紅已謝,沒有賞花的人羣,也沒有蜂圍蝶陣,有的就是這一樹一樹的櫻花,花朵兒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擠着,好不活潑熱鬧!“我在開花!”它們在笑。

又把學生的思維牽回文本,如“青的草,綠的葉,各色鮮豔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了光彩奪目的春天。”該句極生動,形象地將春天展現在讀者眼前。文中還有比喻句。在這個環節引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用上肢體語言去感悟寫法,感悟文本中文筆妙用的好處。前面已講到過“比喻與擬人都有其共性。”“如何寫好比喻句?”這是本知識環節要滲透的重點。比喻就是打比方,描寫事物或説明道理時,用同它相似的點的別的事物或道理來比作想要説的某一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本課就運用了恰當的比喻句。比如:把“電線”比作“五線譜”把“停着的燕子”比作“音符”這樣的寫法就自然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怎樣引導學生寫好比喻句,這是關鍵。

這裏我適當拔高教學目標,闡釋文段中比喻的效果。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法,修辭不僅在於使話語正確,明析,有時還要使人感動,需要激發聽讀者的情感,促使文本對象去聯想,以達到使人有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嘗其味等聽覺,觸覺、視覺與味覺等多方面的體驗和感受。其目的是要把抽象的意思形象化,增加視覺效果,使聽讀者有較大的想象,體會的餘地。

從比喻的結構,一般被比的事物叫“本體”,用來作比的事物叫“喻體”,連接詞叫“喻詞”常用的喻詞有“如、像、宛如、彷彿”等。(要強調的是比喻時一定要用人們非常熟悉的事物來比喻人們不熟悉的事物。如果不這樣,就達不到比喻的目的。如“圓圓的荷葉像一把大扇子。“把”荷葉“比作”扇子“就容易理解了。要是用”圓圓的荷葉”比作“磨盤”之類的,這樣就令人費解,因為現在磨盤並不常見,然後比喻要貼切。也就是比喻的兩種事物之間必須是根本不同的,卻又必須有相似之處。如“她長得像媽媽。”這就把兩種事物作比了。同時比喻要新穎,獨特,不落俗套更要體現正確的思想。如:戰士們像猛虎一樣衝向敵人伯陣地。

上完本課,有很多不足。比如,句子的理解我是忽視了,好在課後安排了練筆寫一種自己喜歡的動物,這是落到實處的。本文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如詩如畫般的春天景色,也傾注了作者對春天的深深的熱愛之情。這樣的文章最適用的方法是“讀”。我在本課講述的知識點較多也偏難。

總之,我反思了自己對本課的教學不足。第一是忽視了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第二是忽視了培養學生的思維;第三忽視了引導學生對文本深層次的浸染,不具備文本的感染性。用魏先生的話説:感染和薰陶學生心靈所能起的塑造作用要比説教在得多,而語文課所具備的感染薰陶是得天獨厚的。

《燕子》教學反思簡單 篇三

《燕子專列》這是一篇發生在人和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內容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不是太難理解,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從課文的重點語句中體會到人與動物之間的美好的情意,增強孩子們保護環境、愛護鳥類的意識。在課堂設計中,我以愛作為主線來貫穿課文打動學生。

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比較突出的亮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針對三年級教材特點,着重藉助對“氣温驟降”、“紛紛”、“冒着”、“頂着”“踏着”等重點詞語的理解組織教學。通過多種理解詞語方法的滲透,經過多角度、多層次的語文訓練,包孕着豐厚的情感、豐富的內涵,實現語言訓練立體化,真正體現了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結合。

《新課標》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閲讀感受。”在學生理解政府號召居民拯救燕子時,讓學生當電台主持人、記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呼籲居民救助燕子;在感受小貝蒂一心救燕子時,讓學生看圖説説貝蒂的動作、神情她好象在説些什麼?在送燕子的站台上,讓學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車廂裏的一隻幸福的小燕子,你想對送行的人説些什麼?如果你是送行的居民,你又會對小燕子説些什麼?這些情境使學生更快的融入課文中,感受到人和動物間的美好情意,充分理解了課文。這些動情的語言把孩子們引入了課文中的世界,在那裏,他們激動着,感受着主人翁的感受。這樣就少了一些生硬的剖析,增加一些語文味。

營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感悟的課堂”、“對話的課堂”。摒棄了繁瑣的分析,將靜態的文字鏈接成動人的情境,在反覆品讀中豐富着語言的內涵,豐富着人物的精神,豐富着學生的人生體驗。引導學生於潛移默化中修身化性,於文字品味中弘揚人文精神。

讓每一次讀都有目的性,每一次讀都有收穫,每一次讀都能使自己與文章的情感更貼近。這樣多種形式的讀,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而且充分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

課堂教學結構疏密有致、粗細結合。對整個教材的處理新穎、簡潔、深刻。

這堂課的不足之處是,由於教學密度比較大,課堂前半部分上得比較快,引導學生感悟、朗讀不夠落實,我覺得上課是應關注是學生學習的狀況,根據課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動教學的進程。視學生的學情,一邊上課,一邊調控、創造、發展、適應。對學生各方面瞭解得越充分,教學的主動性就越大。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認真鑽研教材,整合課程資源,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6llwj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