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求平均數新版多篇

求平均數新版多篇

求平均數新版多篇

求平均數 篇一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概念。

(二)掌握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三)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平均數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義不完全一樣,平均數實際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樣多,而平均分是指實際上每份都一樣多。因此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是難點,讓學生理解並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是教學重點。

教學過程 設計

(一)複習準備

口答:

1.小華4天讀完60頁書,平均每天讀幾頁?

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個組,每個組有多少人?

3.小明期中測驗語文和數學兩科成績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績多少分?

師:上述1,2兩題都是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1份是多少。實際上它們每一份都一樣多,而第3題是把兩個數的和平均分成兩份,每一份是它們的平均數,而不是原來每份實際的數,所以“求幾個數的平均數”與“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二)學習新課

1.新課引入。

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中,經常用到平均數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績、平均產量等。怎樣理解平均數的概念,如何求出幾個數的平均數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課題。(板書:平均數)

2.出示例2.

用4個同樣的杯子裝水,水面的高度分別是6釐米、3釐米、5釐米、2釐米。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3.分析,教師演示,學生觀察、思考。

教師拿出盛水的4個同樣的杯子,標明刻度。

師:這4個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嗎?

生:這4個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

師:求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麼意思?

生:平均高度就是4個杯子裏的水面一樣高。

師:怎樣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

出示掛圖(即課本中的下圖)放在4個杯子後面,指出紅線標明的地方(4釐米)就是平均高度。

教師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樣多,得到平均高度。

師: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實際高度嗎?它是怎樣得到的呢?

通過演示使學生明確,它不是每杯水的實際高度,而是把4個杯子裏的水平均分的結果。

師:如果我們不倒水,能算出這個平均高度嗎?

小組討論。從而明確:要求4個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個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來,再除以4,相當於把4個杯子裏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個杯子裏,看每個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

教師板書:(6+3+5+2)÷4

=16÷4

=4(釐米)

答:4個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釐米。

説説括號裏求什麼?為什麼除以4?得到的結果表示什麼。

要強調4釐米是平均數。

4.做29頁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題。

訂正時讓學生講出思考過程。

5.總結規律。

師:從剛才做的幾道題中,你能説一説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嗎?

通過學生的回答概括為:求幾個數的平均數,先要求出這幾個數的總數,然後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數,最後用總數除以總份數就可以得到平均數。

6.出示例3.學生默讀例3,理解題意,明確條件和問題。

師:如何比較哪一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樣計算出高多少?

啟發學生想:如一個一個地比,非常麻煩,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較了。

讓學生運用從例2中學到的方法,自己求出兩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個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

師: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組所有人數的和進行比較行不行?為什麼?

使學生明確,由於兩組人數和每人身高不一樣,不能直接比較,只能用平均身高進行比較。

(三)鞏固反饋

1.選擇正確列式,並説明理由。

一輛汽車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

A.(53+58+30+27)÷3

B.(53+58+30+27)÷4

2.光明國小五年級3個班為災區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級4個班為災區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個年級捐款多少元?這兩個年級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小組討論後得出:

平均每個年級捐款多少元?

(750+1210)÷2

兩個年級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750+1210)÷(3+4)

強調是把哪幾個數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認真審題,找出所需要的總數及總份數,再求出它們的平均數。

(四)作業 

練習七第1,2題。

課堂教學設計説明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國小裏所講的平均數一般是指算術平均數,也就是一組數量的和除以這組數量的個數所得的商。因為這個平均數不是實際的數,與過去學的平均分的意義不完全一樣,因而平均數的概念比較抽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經常用到如平均產量、平均速度等等,因此首先要建立平均數的概念,再分析求平均數的方法。本節課設計既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又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首先通過簡單的口答題,初步認識平均數的意義,分清平均數與平均分的聯繫與區別。為學新課做好鋪墊。

新課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學習例2.求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通過教師的演示,提問,學生在觀察、討論的基礎上,理解平均高度的意義,建立平均數的概念。

第二個層次是指導列式計算。在實際中,求幾個數的平均數,都不可能像杯子倒水那樣操作,因此引導學生要通過計算來解決。

第三個層次,讓學生做書上的“做一做”幾個題,啟發學生總結出求幾個數的平均數的一般算法。

第四個層次,通過例3讓學生運用學過的方法類推、自己計算,從而加深對平均數的理解,熟練地掌握計算方法。

練習的設計有所提高和變化,要讓學生分清把哪幾個數平均分,分成多少份,為以後學習複雜的求平均數問題打下基礎。

板書設計 

求平均數

例2 用同樣的4個杯子裝水,水面的高度分別是6釐米、3釐米、5釐米、2釐米。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6+3+5+2)÷4

=16÷4

=4(釐米)

答: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釐米。

例3 四年級一班第一小組有6個同學,第二組有7個同學,下面是兩組同學身高的統計表。(單位是釐米)

eq x(統計表)

(1)第一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釐米)

(2)第二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釐米)

(3)第一組平均身高比第二組高多少?

139-138=1(釐米)

答:第一小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釐米。

求平均數 篇二

課題:

教學要求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的意義,學會較複雜的的方法。

教學重點  學會較複雜的的方法。

教學用具  投影儀(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投影顯示第13頁的複習題,讓學生思考並回答:(1)這題要求的是什麼?(2)必須要知道什麼?(3)怎樣列式解答?

計算的結果能説明什麼問題?它有什麼用?

思考:全班同學上美術課每個人都帶了些“橡皮泥”做手工用,為了使大家都擁有有等量的“橡皮泥”,我們該用什麼辦法把我們手中的“橡皮泥”平均一下呢?

今天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板書課題)

二、探索研究

小組合作討論:研究例1 。

1、觀察比較:例1與複習題有什麼相同處與不同處?

2、思考並回答:

(1)這題求的是什麼的平均數?

(2)必須要知道什麼?

(3)你會解答這道題嗎?

(先讓學生分小組試着做一做,再選幾名學生代表,講一講他們是怎樣做的,老師將學生説的解題過程板書出來後集體訂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個?28+33+23=84(個)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84÷30=2.8(個)

列成綜合算式是

(28+33+23)÷(10+11+9)=2.8(個)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個。

小組合作學習:研究例2。

1、觀察比較:例1與例2 的條件與問題又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2、思考並解答:你能聯繫例1 的解題思路計算出這題的結果嗎?

放手讓學生嘗試做一做,再講一講是怎樣做的,老師將學生説的解題過程板書出來,使學生明白:條件與與問題不同,計算方法和步驟也就不同,最後集體訂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個?2.5×12+3×11+3.2×10=95(個)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2+11+10=33(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95÷33≈2.9(個)

列成綜合算式是:

(2.5×12+3×11+3.2×10)÷(12+11+10)

=95÷33

≈2.9(個)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9個。

三、課堂實踐

做教材第14頁的“做一做”

四、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今天學習的內容。

五、課堂作業 1、練習三的第2題。2、練習三的第1、3、4題

整理和複習

教學要求  掌握統計的步驟(數據收集與數據整理),會認識統計表、會填充統計表。掌握較複雜的的應用題的解答方法。

教學準備  投影片(儀)

教學過程

一、邊練習邊複習

學生在課本上自己完成,並根據題目體會:

1.分段對數據整理的方法

2.怎樣從複式統計表中獲取信息。

3.應用題應該注意什麼問題?

二、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1.統計的步驟是什麼?對應的方法是什麼?

2.應用題的思路是什麼?(分什麼;按什麼分)

三、課堂實踐

練習四的1~3題。

四、課外實踐

練習四的第4題。

課後反思:

學生習慣於用自己的方法進行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地去嘗試,用多樣化的方法方式進行探索。

求平均數 篇三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概念。

(二)掌握簡單的的方法。

(三)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平均數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義不完全一樣,平均數實際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樣多,而平均分是指實際上每份都一樣多。因此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是難點,讓學生理解並掌握的方法是教學重點。

教學過程 設計

(一)複習準備

口答:

1.小華4天讀完60頁書,平均每天讀幾頁?

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個組,每個組有多少人?

3.小明期中測驗語文和數學兩科成績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績多少分?

師:上述1,2兩題都是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1份是多少。實際上它們每一份都一樣多,而第3題是把兩個數的和平均分成兩份,每一份是它們的平均數,而不是原來每份實際的數,所以“求幾個數的平均數”與“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二)學習新課

1.新課引入。

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中,經常用到平均數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績、平均產量等。怎樣理解平均數的概念,如何求出幾個數的平均數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課題。(板書:平均數)

2.出示例2.

用4個同樣的杯子裝水,水面的高度分別是6釐米、3釐米、5釐米、2釐米。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3.分析,教師演示,學生觀察、思考。

教師拿出盛水的4個同樣的杯子,標明刻度。

師:這4個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嗎?

生:這4個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

師:求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麼意思?

生:平均高度就是4個杯子裏的水面一樣高。

師:怎樣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

出示掛圖(即課本中的下圖)放在4個杯子後面,指出紅線標明的地方(4釐米)就是平均高度。

教師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樣多,得到平均高度。

師: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實際高度嗎?它是怎樣得到的呢?

通過演示使學生明確,它不是每杯水的實際高度,而是把4個杯子裏的水平均分的結果。

師:如果我們不倒水,能算出這個平均高度嗎?

小組討論。從而明確:要求4個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個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來,再除以4,相當於把4個杯子裏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個杯子裏,看每個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

教師板書:(6+3+5+2)÷4

=16÷4

=4(釐米)

答:4個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釐米。

説説括號裏求什麼?為什麼除以4?得到的結果表示什麼。

要強調4釐米是平均數。

4.做29頁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題。

訂正時讓學生講出思考過程。

5.總結規律。

師:從剛才做的幾道題中,你能説一説的一般方法嗎?

通過學生的回答概括為:求幾個數的平均數,先要求出這幾個數的總數,然後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數,最後用總數除以總份數就可以得到平均數。

6.出示例3.學生默讀例3,理解題意,明確條件和問題。

師:如何比較哪一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樣計算出高多少?

啟發學生想:如一個一個地比,非常麻煩,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較了。

讓學生運用從例2中學到的方法,自己求出兩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個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

師: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組所有人數的和進行比較行不行?為什麼?

使學生明確,由於兩組人數和每人身高不一樣,不能直接比較,只能用平均身高進行比較。

(三)鞏固反饋

1.選擇正確列式,並説明理由。

一輛汽車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

A.(53+58+30+27)÷3

B.(53+58+30+27)÷4

2.光明國小五年級3個班為災區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級4個班為災區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個年級捐款多少元?這兩個年級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小組討論後得出:

平均每個年級捐款多少元?

(750+1210)÷2

兩個年級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750+1210)÷(3+4)

強調是把哪幾個數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認真審題,找出所需要的總數及總份數,再求出它們的平均數。

(四)作業 

練習七第1,2題。

課堂教學設計説明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國小裏所講的平均數一般是指算術平均數,也就是一組數量的和除以這組數量的個數所得的商。因為這個平均數不是實際的數,與過去學的平均分的意義不完全一樣,因而平均數的概念比較抽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經常用到如平均產量、平均速度等等,因此首先要建立平均數的概念,再分析的方法。本節課設計既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又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首先通過簡單的口答題,初步認識平均數的意義,分清平均數與平均分的聯繫與區別。為學新課做好鋪墊。

新課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學習例2.求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通過教師的演示,提問,學生在觀察、討論的基礎上,理解平均高度的意義,建立平均數的概念。

第二個層次是指導列式計算。在實際中,求幾個數的平均數,都不可能像杯子倒水那樣操作,因此引導學生要通過計算來解決。

第三個層次,讓學生做書上的“做一做”幾個題,啟發學生總結出求幾個數的平均數的一般算法。

第四個層次,通過例3讓學生運用學過的方法類推、自己計算,從而加深對平均數的理解,熟練地掌握計算方法。

練習的設計有所提高和變化,要讓學生分清把哪幾個數平均分,分成多少份,為以後學習複雜的問題打下基礎。

板書設計 

例2 用同樣的4個杯子裝水,水面的高度分別是6釐米、3釐米、5釐米、2釐米。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6+3+5+2)÷4

=16÷4

=4(釐米)

答: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釐米。

例3 四年級一班第一小組有6個同學,第二組有7個同學,下面是兩組同學身高的統計表。(單位是釐米)

eq x(統計表)

(1)第一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釐米)

(2)第二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釐米)

(3)第一組平均身高比第二組高多少?

139-138=1(釐米)

答:第一小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釐米。

求平均數 篇四

教學內容:課本第27-29頁例2、例3,第29頁的“做一做”的第1-3題,練習七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

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概念。

掌握簡單的的方法。

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平均數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義不完全一樣,平均數實際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樣多,而平均分是指實際上每份都一樣多。因此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是難點,讓學生理解並掌握的方法是教學重點。

教學過程 :

一、複習準備。

口答:

1.小華4天讀完60頁書,平均每天讀幾頁?

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個組,每個組有多少人?

3.小明期中測驗語文和數學兩科成績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績得多少分?

師:上述1、2兩題都是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1份是多少。實際上它們每一份都一樣多,而第3題是把兩個數的和平均分成兩份,每一份是它們的平均數,而不是原來實際的數,所以“求幾個數的平均數”與“把一數平均分成幾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二、學習新課。

1.新課引入。

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中,經常用到平均數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績、平均產量等。怎樣理解平均的概念,如何求出幾個數的平均數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課題。(板書:平均數)

2.出示例2。

用4個同樣的杯子裝水,水面的高度分別是6釐米、3釐米、5釐米、2釐米。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3.分析,教師演示,學生觀察、思考。

教師拿出盛水的4個同樣的杯子,標明刻度。

問:①這4個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嗎?

②求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麼意思?

③怎樣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

出示掛圖(即課本中的下圖)放在4個杯子後面,指出紅線標明的地方(4釐米)就是平均高度。

教師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樣多,得到平均高度。

問: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實際高度嗎?它是怎樣得到的呢?

通過演示使學生明確,它不是每杯水的實際高度,而是把4個杯子裏的水平均分的結果。

問:如果我們不倒水,能算出這個平均高度嗎?

小組討論。從而明確:要求4個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個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來,再除以4,相當於把4個杯子裏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個杯子裏,看每個杯子水平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

板書:          (6+3+5+2)÷4

=16÷4

=4(釐米)

答:4個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釐米。

説説括號裏求什麼?為什麼除以4?得到的結果表示什麼?

強調4釐米是平均數。

4.做29頁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題。

訂正時要學生説出思考過程。

5.總結規律。

剛才做的幾道題中,你能説一説的一般方法嗎?

概括為:求幾個數的平均數,先要求出這幾個數的總數,然後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數,最後用總數除以總份數就可以得到平均數。

6.出示例3。學生默讀例3,理解題意,明確條件和問題。

學生編號 1 2 3 4 5 6 7 平均

第一小組 136 142 140 137 135 144 —

第二小組 132 141 133 145 138 135 142

問:如何比較哪一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樣計算出高多少?

啟發學生想:如一個一個地比,非常麻煩,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較了。

讓學生運用從例2學到的方法,自己求出兩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

問: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組所有人數的和進行比較行不行,為什麼?

(使學生明確,由於兩組人數和每人身高不一樣,不能直接比較,只能用平均身高進行比較。)

三、鞏固反饋。

1.選擇正確列式,並説明理由。

一輛汽車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

A (53+58+30+27)÷3    B (53+58+30+27)÷4

2.光明國小五年級3個班為災區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級4個班為災區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個年級捐款多少元?這兩個年級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小組討論得出:

平均每個年級捐款多少元?

(750+1210)÷2

兩個年級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750+1210)÷(3+4)

強調:是把哪幾個數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認真審題,找出所需要的總數及總份數,再求出它們的平均數。

四、作業 。

練習七第1、2題。

附板書設計 :

例2 用同樣的4個杯子裝水,水面的    例3 四年級一班第一小組有6個同學,第二組

高度分別是6釐米、3釐米、5釐米、      有7個同學,下面是兩組同學身高的統計表。

2釐米。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     (單位:釐米)

學生編號 1 2 3 4 5 6 7 平均

第一小組 136 142 140 137 135 144 —

第二小組 132 141 133 145 138 135 142

多少?

(1)第一組平均身高是多少?

(6+3+5+2)÷4                 (136+142+140+135+137+144)÷6

=16÷4                            =834÷6

=4(釐米)                        =139(釐米)

答: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          (2)第二組平均身高是多少?

是4釐米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釐米)

答:第一小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釐米。

求平均數 篇五

平均數

教學目標 :

1、結合統計的具體事例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的平均數。

2、能從各種信息中,發現並提出平均數問題,並探索的方法。

3、體會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及廣泛應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4、體驗平均數在描述事物時存在狀態方面的優越性。對學生進行教育。

教學重難點:

理解和掌握的方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關鍵:

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感悟平均數的含義,從而更好地掌握的多種方法,並能靈活應用,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具準備:

紅旗和黃旗各一面、課件、三個筆筒(21支鉛筆)、乒乓球拍和乒乓球等。

教學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脈絡按“平均數”(數學概念)——(計算方法)——應用題(實際應用)逐步展開。

活動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掂球比賽

引出爭論

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麼?高興嗎?像老師這樣掂球你會嗎?

好今天紅隊和黃隊來比一比誰掂得多,有信心嗎?

各隊趕快推選出自己乒乓能手上台來!

誰願意當裁判來數一數?

老師把大家的成績統計在黑板上,請各裁判彙報!

看看比賽成績哪個隊獲勝了呢?

…看來不能以某一個孩子的成績來比;

…看來也不能以總成績來比;

怎麼辦呢?通過本節課的探究,我們就能解決評優的問題。

裁判選手各就各位

掂球比賽

各裁判彙報成績

大家發表自己的看法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通過學生喜歡的體育運動到評選優勝小隊,學生都樂於其中,所提的問題與已學知識構成矛盾,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

筆筒分筆

方法滲透

老師先考考大家:怎樣使這三個筆筒裏的筆同樣多呢?

…我們給這種方法取個名字叫“移多補少” ;

難道只有這種辦法嗎?

…老師給你的辦法取個名字叫“先合後分”。

兩種方法都可以知道平均每個筆筒裏的筆有7支。

…同學們用了兩種方法使筆筒裏面的筆同樣多,真聰明!

學生上台實際操作,同時説説過程。

通過簡單的,具體生動的筆筒分筆,讓每一個孩子初步體會到“移多補少” “先合後分”能使幾種東西同樣多。

學習例題

新知建構

1、出示例題。在廢品回收活動中,四個小朋友上交的礦泉水瓶如圖:

你獲得的哪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2、要求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多少個?也就是要使每個小朋友收集的礦泉水瓶同樣多,怎麼辦?…

3、學生彙報,教師邊課件演示,過程之中給予適當的點撥,讓學生的表述準確清楚。

4、誰能用算式表示出剛才“先合後分”的過程?…引導孩子説出用瓶子總的個數除以人數。

5、

6、小結。剛才孩子門用了兩種方法都可以知道平均每個人收集了13個(課件演示統計表),這13個是小紅收集的嗎?是小蘭收集的嗎?是小美收集的嗎?那這個“13”是個什麼數呢?對,這個“13”就是這四個小朋友收集的平均數,同學們注意觀察,這個平均數“13”與這四個小朋友實際收集的個數相比,你發現了什麼?在全班交流…是呀,這個平均數13並不代表實際每個孩子收集的,而是反映的四個小朋友收集的整體水平,它比最多的15個少,比最少的11個多,是處於中間的一個平均水平。

學生彙報所獲信息。

學生提出數學問題。

學生彙報,教師邊課件演示,過程之中給予適當的點撥,讓學生的表述準確清楚。

學生根據演示列出算式,

學生認真觀察,分析平均數“13”的特點,各抒己見。

在學生體驗了兩種方法之後,探索的方法,感悟平均數的實際意義,用數學算式抽象出操作過程,使在濃厚的學習興趣中,積極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呈現了知識的產生——發展——初步完善的過程。

評選優勝

運用新知

現在你們能用剛才所學的知識來解決“評優”問題了嗎?怎麼評呢?…

兩個隊交換計算平均數。

用平均數來評價兩個隊的成績,現在大家覺得公平了嗎?你是怎麼認識平均數的?它有什麼好處呢?…啟發孩子明白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

是呀,平均數的作用真大,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用到它。

兩個隊交換計算平均數

評選優勝隊

談談對平均數的理解。

首尾呼應,突出了孩子的主體地位,真正讓孩子體驗感悟平均數的優越性。

新知拓展

總結提升

1、教材44頁第2題。氣温。

2、平均數論壇。

(1)游泳池平均水深120釐米,小雪説:“我有142釐米,不會有危險的!”她説得對嗎?

(2)數學故事:小陳應聘,他受騙了嗎?公司員工平均月工資2000元,怎麼理解呢?

3、小會計師。

4、教材45頁第4題。

5、總結

記錄本地一週的最高氣温和最低氣温,並算出平均最高氣温和最低氣温。

學生討論交流

幫銀河之星大擂台的選手算分。

(1)甲、乙兩種餅乾的平均月銷售量誰多?多多少?(2)分析一下乙種餅乾的銷售量越來越大的原因。(3)如果你是該公司的老闆你會怎麼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d8wdz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