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高中政治生活與哲學知識點歸納

高中政治生活與哲學知識點歸納

高中政治生活與哲學知識點歸納

除了知識和學問之外,世上沒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們的精神和心靈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見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統治和權威。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生活與哲學知識點歸納,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閲讀!

高中政治生活與哲學知識點1

一、哲學是什麼?

1.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説,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①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係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②世界觀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觀往往是自發的、零散的、不繫統的;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哲學與世界觀的研究對象都是整個世界。整個世界包括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客觀世界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主觀世界指人的意識領域。】

2.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人們用世界觀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為方法論。所以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

【哲學、世界觀、方法論都正確與錯誤之分,不一定科學。】

3.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

①具體科學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揭示的是某一具體領域的規律和奧祕。哲學是人類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的各種知識進行概括、總結和反思的一門學問。

②哲學與具體科學是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普遍與特殊的關係。【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③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着哲學的發展;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哲學不可能取代具體科學;哲學對具體科學的指導作用不是具體的,也不一定是科學的。】

二、哲學的作用

1.哲學與生活

①哲學的智慧產生於人類的實踐活動,源於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生活處處有哲學】

②哲學就是一門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哲學的任務就是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2.哲學與時代精神

①任何哲學都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經濟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學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時代的脈搏,正確地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

②真正的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體現在它 A.可以通過對社會的弊端,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B.它可以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

C.它動員和掌握羣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

三、哲學的基本問題:

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亦即意識和物質的關係問題。

【注意:不是意識與物質的辯證關係問題。】

2.哲學的基本問題的內容: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即思維和存在誰決定誰)的問題。

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3.為什麼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因為:①它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首先遇到和無法迴避的基本問題。②它是一切哲學都不能迴避、必須回答的問題,它貫穿於一切哲學的始終。③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着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着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

四、哲學的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1.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決定意識。

有三種基本形態:

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但只是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熟讀P12:“五行説”、荀子、王夫之的哲學觀點。】

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但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侷限性。

③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

2.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意識是世界的本原,意識決定物質。

具有兩種基本形態:

①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當作世界的本原。

【典型代表:王守仁的“心外無物”;慧能的“仁者心動”;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

②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典型代表:朱熹的“理生萬物”;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一切宗教鬼神觀念;儒家的天命觀。】

3.哲學史上的“兩個對子”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五、馬克思主義哲學

1.產生:①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

②自然科學基礎:19世紀自然科學的巨大進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細胞學説、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這三大發現。③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主要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2.基本特徵:①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有機統一。

②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高中政治生活與哲學知識點2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

1.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2.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態是抽象與具體、一般與個別的關係。

二、世界的物質性原理: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

1.理由:(1)自然界是物質的;

(2)人類社會的產生及其構成要素,具有客觀的物質性;(3)人的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的產物,物質決定意識。

2.方法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反對主觀主義。

【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反面是從主觀出發的主觀主義;包括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包括誇大意識作用的唯意志主義。】

三、物質世界的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

1.運動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①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永恆的。

②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熟讀P31,四個唯心主義的運動觀點。】

2.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

①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時期,其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二是物體相對於某一參照系來説沒有發生某種運動。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暫時的。

3.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熟悉P32,幾個素材。】

四、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

1.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

2.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

①規律是客觀的。它既不能被創造、被改造、被改變,也不能被消滅。

②規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

③方法論:必須遵循規律、要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做到實事求是)。違背規律會受到規律的懲罰。

3.人在規律面前不是無能為力的。

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規律、利用規律。【人可以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

4.主觀能動性即人的主觀努力。

認識和利用規律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五、意識的本質與作用

1.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起源);

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生理基礎);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本質)。任何意識都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而內容則是客觀的。】

2.人的意識活動與動物的本能活動是有本質的區別,具有能動性特點:

①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如預設目標,制定計劃】

②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意識是主動地、有選擇地對反映客觀;並能夠創造出幻想的形象和世界。

③意識活動的主動創造性,是人能夠認識世界的重要條件和根本原因。

3.意識能動作用之一: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

①人不僅能認識事物外部現象,還能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②人不僅能認識現在,還能追溯過去,預測未來。

【世界上只有未知之物,沒有不可知之物。】

4.意識能動作用之二: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即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

①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人們在意識的指導下,指通過實踐把意識中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沒有人的參與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的東西。

②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如人的精神、意志、心態、情緒的作用。)

【注意:意識不能起決定作用;意識的反作用具有兩重性,不一定是起積極作用。】

六、小結:辯證唯物論的主要觀點,可以整合為以下兩對辯證關係:

1.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及其方法論

①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所以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材料強調客觀實際時使用。】

②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所以要重視精神了力量,重視意識的作用。【材料強調精神、意識的作用時使用。】

2.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係及其方法論

①規律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所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遵循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做到實事求是。【材料強調辦事情的科學性、反對違背規律的主觀隨意性時使用。】

②認識和利用規律,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利用規律離不開艱苦的主觀努力。【材料強調主觀努力,反對安於現狀、因循守舊時使用。】

高中政治生活與哲學知識點3

一、實踐及其特徵

1.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

【實踐的主體是人,動物沒有實踐;實踐改造的是客觀世界,即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是主觀世界。】

2.實踐的特點

①客觀物質性。實踐不是純主觀的思維活動,而是實實在在的物質性活動。

②主觀能動性。實踐不同於動物的本能活動,而是有目的、有意識的的活動。

③社會歷史性。社會性:實踐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的人的活動【團隊協作最能體現】。歷史性:人類實踐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具有不同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

3.實踐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產活動;

改造社會關係的活動;科學實驗活動。

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四個理由

1.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一切認識,歸根結底都源自於實踐。

【注意: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是認識的兩種途徑。不要把認識的來源和認識的途徑相混淆。】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表現:①實踐發展提出到的新問題、產生的新要求,推動認識的發展;②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③實踐鍛鍊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

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的唯一標準。

4.實踐是認識的根本目的和歸宿。

【補充: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係: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

三、真理

1.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的形式是主觀的,內容是客觀的。】

2.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於特定的過程來説的;

真理又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適用範圍和條件。真理的具體性和條件性表明,真理與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如果超出了其適用條件和範圍,或超越其特定過程,真理就會變成謬誤。所以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3.認識具有反覆性: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多次反覆才能完成;

認識具有無限性: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而是充滿挫折和失敗的考驗。

【認識永無止境,追求真理永無止境。我們必須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高中政治生活與哲學知識點4

一、聯繫的觀點:唯物辯證法的一個總特徵

1.聯繫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2.聯繫的普遍性:

①表現: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聯繫;每一個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繫的;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繫的有機整體,孤立的事物不存在。

②誤區提示: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具有聯繫的觀點,忽視了聯繫的條件性,是錯誤的。

③方法論:堅持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3.聯繫的客觀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①表現:自在事物的聯繫和人為事物的聯繫都是客觀的。

②方法論:要從事物的固有聯繫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不割裂事物固有的聯繫;也不主觀臆造本不存在的聯繫。】

③提示:人們對客觀聯繫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繫,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繫,建立新的聯繫。

4.事物聯繫的多樣性(條件性)

①表現:直接或間接聯繫、內部或外部聯繫、本質或非本質聯繫、必然或聯繫等。

②方法論: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5.堅持整體和部分的統一

⑴整體居於主導地位,整體統率着部分;部分處於被支配的地位,服從和服務於整體。所以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

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所以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注意:整體功能不一定大於各部分功能之和。】

6.掌握系統優化方法

①系統的基本特徵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②系統優化的要求:着眼於事物的整體性;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注意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③系統優化的方法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二、發展的觀點:唯物辯證法的另一個總特徵

1.發展的普遍性:整個世界是永恆發展着的物質世界。

①表現: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認識都是不斷髮展的。

②方法論: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

2.發展事物的前進和上升,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①發展一定是變化;但變化不一定是發展。

②區分新事物舊事物的正確標準:是否符合客觀規律,有沒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的前途。

3.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①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一定會戰勝舊事物。所以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積極鼓勵、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

②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戰勝舊事物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所以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困難,勇敢接受挫折與考驗。

4.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兩種的狀態:量變與質變

①量變是指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指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質變不一定就是發展。】

②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係:

A、事物的發展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

B、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達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質變。

C、質變為新的量變開闢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事物的發展就是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返,不斷前進。

【注意:並不是有了量變就有質變;也不是有了質變就會有發展。為什麼?】

③方法論要求:

A、要重視量的積累。【要積少成多,反對急於求成;做到防微杜漸。】

B、(量變一定程度時)要地抓住機遇,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C、堅持適度原則,防止過猶不及。

高中政治生活與哲學知識點5

一、矛盾的觀點: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

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矛盾分析方法是我們認識問題的根本方法。

1.矛盾的兩個基本屬性:同一性和鬥爭性

①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的對立屬性就是鬥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就是同一性。

②矛盾的同一性:A、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B、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要積極創造條件,促進矛盾雙方朝有利方向轉化。【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

③矛盾的鬥爭性: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矛盾的鬥爭性是無條件的。】

④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鬥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併為同一性所制約。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即: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2.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論

①矛盾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任何事物都包含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

②方法論:A、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B、要堅持一分為二的方法,善於全面分析矛盾,防止片面性。

3.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方法論

①矛盾的特殊性: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萬物莫不相異。】

②方法論: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正確解決問題的關鍵。要反對生搬硬套、一刀切。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係。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A、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

B、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事物無論怎樣特殊,它總是和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場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係原理,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也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理論依據。

【提示: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不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係。2.先“試點”後推廣的改革方法,是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係的最佳體現。】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辯證關係及其方法論

①複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主要矛盾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次要矛盾處於從屬地位、不起決定作用。所以辦事情要着重把握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用主要矛盾的關鍵詞:“重中之重”、“中心”、“關鍵”,“突出任務”、“核心問題”等 】

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所以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處理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係

①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所以看問題要善於分清主流和支流。

【用矛盾主要方面的情形:判斷性質;分析形勢;比較利弊等。】

②矛盾的主次方面又相互依賴;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所以要看問題必須堅持全面的觀點。

以上第5、第6,就是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如果只看到兩點而忽視重點,是形而上學的均衡論;如果只看到重點而看不到兩點則是形而上學的一點論。

二、樹立創新意識

1.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

⑴辯證的否定觀:

①含義: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

②特點:A、辯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是實現新事物產生和促使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

B、辯證的否定是聯繫的環節,新事物產生於舊事物.它總是吸取、保留和改造舊事物中積極的因素作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③實質:“揚棄”:既克服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又保留舊事物中積極合理的因素。

【形而上學的否定觀把否定看成外力作用的結果;把否定理解為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

(2)方法論:辯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

①要尊重書本,尊重權威,但不能迷信書本和權威。

②還要立足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創新與發展。

2.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①辯證法從本質上來説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

②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們敢於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説和落後的思想觀念;注重研究新情況,善於提出新問題,敢於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

3.創新的社會作用: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是民族進步的靈魂。

①創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表現:創新更新了人們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開闢出更廣闊的勞動對象。科學的本質就是創新。

②創新推動生產關係和社會制度的變革。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

③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m73l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