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精品多篇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精品多篇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精品多篇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篇一

很好的書,讀完這本書,掩卷良久,憋出這麼一句。

這話是讚揚,這本書確實很好。對於中國的歷史,特別是企業史這塊寫的好的。作者的言論間,罕見的出現了歷史學家的滄桑感。可以和作者的另外一本書《大敗局》對照着看,可能收穫更大。

對於,過去的30年,無疑是中國跌宕起伏,變化最快的30年,沒有之一。如果從24史的角度看,除去五胡亂中原,蒙古破華夏,這30年都有過之而無不及。畢竟那是在屠刀的逼迫下的被動鉅變,而這是中華民族在蹣跚崎嶇的路途上的毅然決然選擇。

當柳傳志離開中科院計算所,張瑞敏貼出海爾第一張車間守則,馬雲在自己家描述中國黃頁,李書福修起第一輛摩托的時候,沒有人可以知道這是多麼偉大的開端。他們是那個時代的勝利者,但是還有無數的中國人也和他們一樣邁出了對於民族對於種族對於國家的光榮抉擇。雖然很多人沒有留下歷史上的一點記憶,但是這是一個羣體性的形象,一個民族性的命題。作者還是很成功的做到了。

遺憾的是,可能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作者沒有寫出自己的判斷;或者可能有,但是太瑣碎,沒有邏輯體系。這是作者和太史公,班固遠的區別吧。

當然也彆強求了,太史公言,幾人可言呢?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篇二

其實它也是一部中國崛起的歷史,書中記錄着改革開放這三十年來,數百位企業家的成長經歷,無論今日他們或成為福布斯富豪,或成為階下囚,或又成為人海中的一個普通人,A記錄着像王石、劉永好、任正非、柳傳志、史玉柱等這一代人的發家史和奮鬥史以及像丁磊、陳天橋、馬雲、江南春、求伯君這一代在中國IT界叱吒風雲的精英人物,描繪出年廣九、孫大午、褚時健、牟其中、唐萬新、禹作敏、張國這些商業能人的命運沉浮,《激盪三十年》透過一個個企業家的成功或者失敗,勾繪出一幅中國經濟三十年來的改革發展進程。描繪1978年至20xx年的中國企業史不是什麼易事,正如吳曉波書中坦言:“要完成一次跨度長達30年的宏大敍事畢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我的學術基礎、掌握歷史的經驗、創作的技巧和方法論,甚至是我的時間和體力等等,都面臨空前的考驗。”

不知僅僅為了架構方便,還是有意迎合讀者心理,吳曉波選取了編年體的記述形式。這種形式讓親見這三十年的讀者很難不對號入座,跟着作者的筆端一段又一段回憶當初的經歷。

如果以1978年作為基準,按照吳曉波的説法是在中國的“公司元年”。那一年鄧小平第一次南巡,那一年萬科、海爾和聯想相繼誕生,那一年民間最熱的詞彙是“我們都下海吧”。正如書中提到的曾紅極一時的詞彙,譬如物價闖關、南巡講話、國進民退、顧郎之爭等等,背後都有一連串精彩故事。

1978年以後中國企業的發展説白了就是國營、民營、外資企業三股勢力的鬥爭史,至今依然。相比國營企業出身正統以及外資企業實力強大,民營企業家們除了敏鋭的嗅覺和頑強的鬥志之外真的拿不出什麼與對手抗衡。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出身草莽,不無野蠻,性情漂移,堅忍而勇於博取”的羣體,令人難以置信地讓自我的企業在體制外壯大,在資源、市場、人才、政策、資金甚至地理區位都毫無優勢的前提下實現了高速成長。這其中自然有機遇問題,也迴避不了原始積累的灰色性,但毋庸置疑的是民營企業家在開創事業的過程中所展現出的一往無前的氣質,對年輕人的成長更具借鑑好處。大家還記得史玉柱吧,或是黃金搭檔、腦白金。可如今讀了書中關於他的故事,看到一個“巨人”閃耀登場、迅速覆滅、然後頑強重生的過程,看到一個民營企業家絕不言敗的傳奇人生,心裏竟生出幾分敬佩。失敗、挫折是人生無可逃避的課題,對於成功、順利的嚮往甚至會加大解題的難度,那麼,在前途未知獨自前行的人生路上,又有幾個人能交出史玉柱那樣的答卷呢?

以人為鑑,能夠明得失;以史為鑑,能夠知興替。撇開中國企業的具體案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意志的變動軌跡對於個人的發展也是有所啟示的。從家庭聯產承包職責制到蘇南模式温州模式再到可持續發展,從無條件保護國營企業到大規模推廣國退民進再到國家堅決壟斷命脈行業,從開放沿海城市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成功加入世貿組織……一路走來,雖然政策設計常有反覆或者模糊不清的狀況,政策效果也常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國家為完善體制機制的努力並沒有白費,且改革的意志無可阻擋。反觀我們自我,從蹣跚學步對人生作出第一次嘗試那刻起,不也是踏上一條無可回頭的成長之路嗎,註定要不斷地理解考驗、不斷地走岔走彎,併為此不斷地調整自我、不斷地明確目標。其實我們的人生同樣是“摸着石頭過河”,就像國家的改革實踐那樣,經歷過諸多次激情嘗試後才能夠把準方向穩步前行。只但是個人對未來的預期無法與國家相比,所以我們還要懂得“三十歲之前做加法,三十歲之後做減法”的道理。當我們不再年少青春,不再敢説“大不了從頭再來”這句話時,我們就務必學會理性思考並慎重選取,以對人生負職責的態度,將有限的精力投到自我認定的事業中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j4e4r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