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精品多篇】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精品多篇】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精品多篇】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篇一

近期我看了一部吳曉波先生的作品——《激盪三十年》,頗有體會。現欲寫下我的所思所感,請黨組織審閲。

“思過去,看此刻,近將來”是這本書撰寫的結構。吳曉波是一名成功的記者,他用三十年的不懈的觀察,為人們展現了中國過去、此刻,而未來呼之欲出。他深入淺出的分析,使人深刻。有人為此叫好,有人提出質疑,但毫無疑問的是,這是一本成功的書。

《激盪三十年》描繪的是中國的企業家們在1978-2008這三十年中的奮鬥歷史,其實也是一部中國崛起的歷史,書中記錄着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數百位企業家的成長經歷。每個人的歷史都好像是一部傳奇,記載着太多矛盾卻又和諧的因素。無論今日他們或成為福布斯富豪,或成為階下囚,或又成為人海中的一個普通人。太多的“巨人”,在經歷風雨後成為時代的楷模,眾多人心目中的偶像。

從表面上看,這本書記錄着王石、劉永好、任正非、柳傳志、史玉柱他們這一代的發家史和奮鬥史以及丁磊、陳天橋、馬雲、江南春、裘伯君這一代在中國IT界叱吒風雲的精英人物。描繪出年廣九、孫大午、褚時健、牟其中、唐萬新、禹作敏、張國這些商業能人的命運沉浮,《激盪三十年》經過一個個企業家的成功或者失敗,勾繪出一幅中國經濟三十年來的改革發展進程。但從本質上看,作者試圖傳達給我們的,絕不止這麼簡單,以下我將詳細敍述自我的觀點:

一是萬事開頭難,勇者亦無疆。源起於“”後百廢待新的危急時刻,1978年的中國在共產黨的英明決策下,中國人民的思想漸漸開闊,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漸提高。這段濃墨重彩的歷史,好像每一天都能翻出一個新的世界。然而,在應對一堆爛攤子的時候,勇氣固然是不可缺少的。人類的求生意志與追求更好生活和嚮往有異曲同工之妙,懷抱着一份完美的期望,浮沉在功成名就之後顯得如此微不足道。可是,唯有經得起浮沉的人,才能堅持到最終。

二是唯有功夫深,鐵柱磨成針。當你產生願望、有對完美的生活的無限嚮往時,必須付諸於行動。只要功夫深,鐵柱磨成針。這三十年中,沒有一個成功的企業是沒有經歷過失敗的,他們都在這個時代留下了自我的註腳。王石,從當年一個靠賣玉米獲得第一桶金的飼料中產階商人到到如今“萬料”集團的董事長、房產界巨頭;史玉柱,從當初的創業“巨人”到一夜破產,負債2.5億,再到靠着腦白金東山再起,變成如今的保健巨鱷、網遊新鋭······他們不是神,他們的事蹟也不是神話。

三是英雄不問來源,夢想百無禁忌。三十年鑄就了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些人從凡人走向家喻户曉的成功者,帶着血氣方剛的野心,開疆擴土,攻城略池。原本是“草莽”,卻在轉眼間獲得了英雄的榮光。時代總是存在它的侷限性,即便在倡導着民主、自由的西方,也不見得海納百川,倒是孔老夫子提出的,和而不一樣。英雄不問出身,也就是説英雄的出現並不是上天註定的事,而是要靠後天的奮鬥。所謂奮鬥,也就是應當走他人所不敢走、明日大家蜂擁而至的道路。除了眼力,還要有魄力。時代鑄就英雄,英雄彰顯時代。這些企業家的命運與這個充滿了變化和活力的大時代緊緊捆綁在一齊,是註定要在中國企業史上留下燦爛的一筆。

四是領導人鋭意創新,企業家把握先機。在這三十年的宏偉繪圖上,不僅僅有企業家的影子,更有我國領導人的影子。被喻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為“百業待興”的中國打開了一扇通往繁榮富強的大門;他的繼往者朱鎔基,卻是在這扇大門打開後各種混亂湧動之際,用強有力的節奏將改革繼續深入執行下去的“經濟沙皇”。

五是困難不曾褪去,博弈與和諧共生。從這本書我們不難看出,中國的經濟問題遠遠沒有解決,仍存在以下幾個大問題:首先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使得我國實現了從計劃到市場經濟轉型的目標,但要轉型成功還需下大功夫。其次是市場主體力量發生變換與博弈。然後是改革進程中企業家的命運值得我們關注。最終是中國製造的軟肋——核心技術的落後。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空頭。一時的成敗並不能決定事物最終的結果。從光榮與夢想的憧憬到殘酷無情的市場法則,在複雜的體制政策商業環境中,有的人看到了死亡,有的人看到了曙光。適者生存,在激盪的三十年裏頑強的生存下來的這一代企業家為我們譜寫了過去。未來,近在眼前。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篇二

四十不惑的吳曉波象其他外國媒體記者一樣寫出了自己的史詩性大作《激盪三十年》,推薦研究中國企業管理和關注中國經濟的朋友們一讀。關於中國企業的軟肋有幾點感觸如下:

第一,市場經濟或者資本的冷血性與中國傳統社會的人情觀念之間的矛盾將長期制約中國企業的發展。而偶爾有一兩個能夠衝破傳統人情觀念,嚴格執行資本的冷血性的,往往都能夠取得一點點成功。這樣的管理措施在中國就叫嚴格管理。80年代初期浙江海鹽襯衫總廠廠長步鑫生就是早期取得成功的一個人。他的改革很簡單,就是員工生產效率與個人收入的效益掛鈎,所謂“生產上要緊,管理上要嚴”。不過,即使到今天,對於很多國有的甚至是非國有的企業而言,這一招仍然是很靈光的。制度是冷血的,這種冷血來自於資本的逐利性,如果資本缺乏了逐利性,就會被中國傳統的人情觀念所堙沒。所有的家族企業,在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後,都會停滯不前,阻擋他們的往往不是資本,而是對打天下的親友們的安置問題!

第二,難得的一兩個能夠衝破人情觀念的企業家,即使成功了,也只是靠着個人的鐵面,在小範圍內取得的成功。如果這個企業規模一經放大,往往面臨的是更大的失敗。中國企業的成功經驗複製難是人所共知的。1984年以承包起家的石家莊造紙廠廠長馬勝利同樣以改革分配製度、嚴格管理取得巨大成功。但是,頭腦發熱的馬勝利瘋狂承包了大大小小上百個紙廠。有人認為,馬勝利是缺乏戰略思考,其實不然,在當時緊缺經濟的形勢下,馬勝利即使沒有戰略思考,只要能夠成功複製他的管理模式,應該是會成功的。但是,馬勝利的成功模式是不可以複製的,一者他的石家莊造紙廠不是靠制度在運營,實質上是靠個人的強勢在運營,哪怕這種強勢以制度的形式表現出來。除非到有一天,這種制度成為一種文化,馬勝利才能複製他的模式。馬勝利失敗了,此後二十年,繼續這種失敗的比他的名氣更大,比如華源,還有正在壯大的中國化工!

千萬要記住,除非你的制度成為文化,這種文化至少在核心員工中融入血液,否則,所謂快速擴張,只不過是給人送錢而已。我從來也不相信,只靠換了別人的牌子,就能使其他企業扭虧為盈!

第三,創新將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永遠的痛!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年,中國企業此起彼伏,如過江之鯽,但是真正能夠有持續的創新能力,而不是偶爾抓住一次機會的,一直堅持到今天的,幾乎用手指頭就可以計量!而要一再抓住機會,永遠抓住機會,靠的毫無疑問是類似任正非一樣的時刻處於冬天的心態,今天有的,明天就可能沒有。而以中國人樂於享受的天性,有幾個企業家能夠做到這一點呢?任正非和王石都已經老了,新一代的企業家呢,我還沒有看到。寫到這裏,我不禁打個冷戰!

資本的冷血、社會範圍的資本主義精神、永遠沒有安全感的進取精神,恐怕日本人最符合這條件了!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篇三

花了好幾天的時間分段讀罷《激盪三十年》,心頭潮起潮落,思緒萬千。作者吳曉波用及其簡單而又精煉的語言將中國企業三十年的變遷娓娓道來,甚至於那交織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複雜的政治和經濟因素,也在他的文字中顯得那麼平和與沉穩。它以編年的體例,網羅大量的素材,以一個記者敏鋭而獨特的眼光,記錄()了自1978年來每一年可堪載入史冊的大事及人物。在歷史的機遇面前,有人窺見先機,一躍而起抓住了機遇,獲得了飛躍的發展和急速的膨脹;有人隨改革的進程,在不斷廓清思路的拉鋸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終站在政策的前端,撈取着轉型時期中國經濟的厚利;還有更多的人,他們以自己的勤勉、奮鬥在這個英雄的年代,大寫英雄的歷史。

掩卷沉思,這本書令我印象深刻、時常回味和思考的不僅僅是紛繁的事件和卓俊的羣雄,還有幾個問題。我想,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他知道在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他不以自己的結論來圈住別人的思想。

一是對於1984年的回顧。

通過這本書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在企業的發展史中,1984年是一個非同尋常的年份。這一年,響噹噹的萬科、聯想和海爾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作為現在中國企業的“標杆”,這三家企業的領導人開始了他們艱辛但是卻足以改變歷史的經營管理。也是在這一年,我出生在福建三明的一個小縣城裏,我深感榮幸,在這一個偉大的年份裏,我也很幸運的出生了。雖然我的出現不能帶來企業管理史上什麼劃時代的意義,但是能和這些中國偉大的企業和企業家同時出現在一個年份裏,倍感母親大人之英明。還有就是健力寶的橫空出世,這個帶有我童年記憶的飲料也是在這一年打出名號,佔據國內市場的。作為80、90年代的“民族飲料”,它的發展歷程值得我們關注。

而這時我們再把眼光放到國際上,卻發現現在赫赫有名的戴爾和思科也是在這一年創立的,歷史有諸多的巧合,但是並非所有的巧合都符合歷史的發展,唯有在這特殊的年份,才會產生特殊的事。

1984年,是一個騷動而熱烈的年份。

二是對於1992年的解讀。

繼1984、1987年的下海風潮之後,這一年是鄧小平南巡的一年,在中國歷史上引起了第三次的下海風潮,很多政府官員、事業單位人員都投身於改革經濟的浪潮之中。也正是在這一年,我的父親思慮良久,在帶有中國特色的“停薪留職”中,坐上了南下的汽車,一待就是20_年。那一年,我國小二年級。也正是從這一年起,父親就逐漸淡化了對我的影響,現在回想起來,我雖然不喜歡他對我的嚴厲和強勢的態度,但是如果當時他能在教育上對我多些影響,或許我性格中“堅定”的成分會增加許多。

正是在這一年,也出現了很多下海的“92派”,像郭凡生、馮侖、陳東昇等,包括後來在地產界享有一代盛名的SOHO房地產領軍人物潘石屹。財經作家、《中國企業家》主編牛文文評論“92派”説,他們是中國現代企業制度的試水者,和之前的中國企業家相比,他們應該是中國最早具有清晰、明確的股東意識的企業家的代表,這些人往往在政府部門待過,有深厚的政府關係,同時又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具有前瞻性的預測能力,創立一個行業併成為行業的領頭羊。

三是三十年間市場主體的力量變換與博弈。

在時光的推進中,我們看到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跨國企業在中華的大地上互相博弈。這三大力量究竟誰優誰劣,誰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誰更能代表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誰更維護了大多數中國人的更長遠的利益?至少現在來説,還沒有絕對的論斷,我想,這個結論需要每個有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的人來做出。應該説,這三大力量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都做出了並正在做着巨大的貢獻,正確地評價它們的作用有助於藉助這三方力量正確地發展我們的經濟。但是,蛋糕只有一個,而三方都想多切一點。説白了,是利益之爭,是市場份額之爭。因此,我們在理解市場經濟主體行為的時候,如果能從這個立足點出發就能清晰多了。

四是改革進程中的企業家命運值得我們關注。

改革就是突破,突破不合時宜的觀念、法律、政策的障礙。而企業家作為市場中最有活力的人羣,他們思想活躍、思維敏鋭,能看人所不能看到的,想人所不能想到的,處處佔領高地、獨得先機,這是他們的優勢。然而,法律的壁壘、政策的障礙、民眾觀念的落後、媒體的過分關注和利潤最大化的貪婪本性,常常使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身敗名裂,成為後來者的墊腳石。中國歷史上是個抑商的國家,然而步入全球經濟、實現和平崛起、完成復興偉業,無不需要優秀的企業家去陌生的國度開疆闢土。因此,如何發現、培養企業家成長,使他們在追逐利潤最大化的同時揹負上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性的責任感,使追逐財富、創造財富成為一種快樂、一種成就而不是萬惡之源,也是一個需要正確看待和引導的問題。

五是中國製造的軟肋是核心技術。

中國有句老話,叫“拿來主義”。我們國家的民族工業在發展之初的確需要發揚這種“拿來主義”取得經濟的迅速發展。但是隨着國力的增強和市場經濟發展,我們的製造業單純的依靠附加值來賺錢已經越來越有難度了。實踐已經證明,核心技術是買不來、引不進的,不是我們不想要,是人家不願給。核心技術是科研人員智慧與心力的結晶,它需要全社會對領先技術、產品的選擇和支持,更需要科技人員沉靜而不浮躁地攻關克難,還需要商家不以價格為利器而赤膊上陣。但一項新技術的發明與創造,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當中國的產品以其質高品優走向世界的時候,期望中國的技術也能在自己的產品中佔一點份額。

吳曉波的這本書令我能更全面的瞭解中國的商業發展,瞭解中國的企業,避免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陷阱之中。

《激盪三十年》讀書筆記 篇四

又經過2個月的時間的沉澱,再加上2個月的案例收集,最終把激盪三十年這本書再次温習。先從近期一個故事開始吧,柳傳志在財經類回憶中,説,他不算是一個企業教父。其實,確實不算,因為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國內的企業能夠説是硬件上,別人100年才走完的,我們50年做完;別人在50年裏完成的,我們甚至能夠在10年內趕上;但軟件上,異常是在“企業人”方面上,我們還差得遠,甚至對於鄰國印度,我們也有一些過而不急,例如在此次沉浮的年廣九、張海、顧雛軍等人物,他們沉浮於世,有過輝煌,但最終短暫的輝煌結束了他們作為企業人的權利,因為中國現時企業的法制、環境還有待健全,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柳傳志只可是是抓住了趨勢,不犯錯誤,制定了些許合理的策略,所以我們還要繼續看下去……

激盪三十年是一部不算是正規的中國企業正規史,或者説,只為了在這30年中,為一些企業留在紙上,供給給後人一個案例,但至於這些已死或者還生的企業,能給到我們什麼這才是書的重點。以下是近期所悟的幾點:

1,史玉柱只是一個個案,價值如何取

史玉柱從他的巨人到此刻的巨人,完全是不一樣的概念,從壓倒最終一根稻草的潰敗,到利用壓倒的稻草翻身(保健品)。再把保健品賣個好價,進入網遊市場,對於他來説,要學習這個個案,要做到類似這樣的一個人有點難。第一他的情商很高,懂得如何把握身邊的人,並管理自我的情緒,失敗沒能壓倒;這些在激盪這書中,你很難找到一個相同,或者硬要找一個比較人物來説,那就是孫宏斌,蹲過監獄,但也在沉澱後開始精彩,但精彩時沒能控制自我情商而最終再次沉默。第二他的市場把握點高,無論是腦白金的轉手,還是對資本市場的把握,他能真正做到一個穩定點,甚至能夠説,他是一個低買高賣的人,如果你參與過股票投資就應當明白,什麼時候進入,什麼時候出來,這很難把握,但他把握到了,高賣了腦白金,用這資金進入到需要更多資金的網遊行業,再上市,再收購,一系列動作將巨人網絡變成了一個網遊巨人。這些精確的確定,不是一般人做到,沒有多少數據能夠支撐他,也沒多少人能給他提議,所以這樣的一個人,這兩點,也足夠讓他成功。

雖然學他很難,但我們要取出這一案例的價值確也能夠,能夠值得我們學習,一方面,不是讀MBA,或者EMBA就能獲得養分,更多的是應當總結,能夠説史玉柱此次的迴歸,與以前的史玉柱,激盪中前半段的史玉柱是不一樣的。他的總結,他的情緒控制都起到了作用,異常是腦白金的起家,我們更應當學習,如何用低姿態,去做事,並必須要吃透企業失敗的原因與過程,並控制情緒,將企業成長所需要的人,需要的事凝聚起來,受你,企業人的意志而轉動;再者,是對市場的把握,無論是藍海,紅海,其實只要你潛心去做,確實會有好的收穫,如果你去看潮州、汕頭等沿海的小城市,他們的小企業不斷在倒閉,但實際上,倒閉的,是那些沒有潛心開發市場的企業,這些企業的定位在於代工,或者只是隨着市場大流走的,沒真正潛心去做這個市場,沒能細分,而這個細分不但包括受眾,歡迎程度,成本,等等,還應包括一點,市場對這產品未來的一個走勢期望。史玉柱就是把握到保健品類在腦白金突起後,保健品市場走勢將回歸到一個混沌點,所以轉戰網遊市場,因為這個市場,雖有巨頭盤踞,但它的走勢確實十分明確,需求只會增多不會衰減。

    《激盪三十年》讀書筆記範文五

新中國成立至今,已有六十年有餘,若以1978年召開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分界線,則前後兩個時期剛好在這六十年中各佔三十年的時間。而我出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三十年來所生所長的環境正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經濟取得飛速發展的年代。對於新中國成立的前三十年,我對那個時代的認識只能來自父輩的描述以及歷史課本,而這最近的三十年,卻是親身經歷並體驗着國家、社會乃至身邊的生活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改革開放的前些年正值懵懂孩提時代,對於很多那個時代所發生的事情並無太多感觸,可是當讀到吳曉波先生所著的《激盪三十年》一書時,卻如同又被打開了一扇時光之門,讓我回歸到那個時代,重新審視了從改革開放至今我國改革開放波瀾壯闊、激盪人心的三十年曆程。

《激盪三十年》這本書主要為我們描述了數百位中國當代著名的企業家們在1978年至2008年的三十年間的奮鬥歷史。文中真實記錄了改革開放這三十年來,代表着中國改革開放縮影的這些企業家的成長曆程。其中不乏王石、劉永好、任正非、柳傳志、史玉柱這一代人的發家史和奮鬥史,也有像丁磊、陳天橋、馬雲、江南春、求伯君這樣在當代中國IT界叱吒風雲的精英人物。同時,也詳細記錄了年廣九、孫大午、褚時健、牟其中、唐萬新、禹作敏、張國等人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的命運沉浮錄。時至今日,無論這些以往叱吒風雲的名人是成為福布斯富豪榜上的翹楚,又或是鋃鐺入獄成為階下囚,又或是泯然眾人成為一個普通老百姓,《激盪三十年》都將他們作為這本書中一個個鮮活的例子,用他們的成功或者失敗之路勾繪出一幅白描版的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畫卷,同時,也為世人講述了一段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崛起的歷史。

《激盪三十年》這本書之所以能夠引人入勝,在於它既不是空洞無物的歷史書,也不是虛擬縹緲的幻想小説,正是一個個真實而鮮活的個人經歷,栩栩如生而又樸實無華的將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程記錄了下來。作者理性的站在各位普通企業家的角度,以一種完全不一樣的視角分析了這些企業家的崛起史或是從成功走向末路的過程。這樣,就為廣大讀者供給了一種新的視角,從這些活生生的例子中,我們才真正瞭解到了衣着光鮮的成功者背後,也曾付出無數不為人知的艱辛和努力,更加了解到這些創業者成功以後應對各方面出現問題時的種。種困境。也許我們並不能深層次的去挖掘到導致這些問題出現的真正原因,可是起碼我們經過這本書,真正還原了歷史,感受到了那個時代。而這,恰恰是當今很多青年人所缺乏的。我想,吳曉波先生是否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才以這樣一種異常的方式,意在提高大家關心、瞭解國家經濟發展歷史的興趣。事實上,這本書的確做到了這一點。

同時,經過這本書中對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回顧,透過這些各種各樣的現代中國企業和企業家的成長和發跡史,我們能夠看出,一方面:時勢造英雄,這些風雲人物跌宕起伏的命運離不開時代的大形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無古人並無成功的道路可借鑑,所以在這個改革的過程中,正如嬰兒蹣跚學步,需要不斷調整自我,不斷明確目標,這樣就不可避免影響到個人發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先學會做人才能學會做事,個人的性格和為人處事的方式是決定是否能夠成功的關鍵因素。改革開放是對受數千年封建主義思想緊緊束縛的人性的一次解放,可是並不意味着做事能夠完全自由主義,如果不能堅持基本的價值觀、道德觀,在改革的過程中急功近利不擇手段,則最終必然要走向旁門左道甚至鋃鐺入獄。

以上是讀完《激盪三十年》後的一點點感觸,我想再過三十年來讀,《激盪三十年》仍然是一本好書,不僅僅在於其以紀實手法描述了改革開放三十年這段激動人心的歲月變遷,更在於它激發了青年人對國家經濟發展史的興趣。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300字 篇五

儘管任何一段歷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獨特性,可是,1978-2008年的中國,卻是最不可能重複的。

《激盪三十年》這本書敍述了中國的企業家們在1978-2008這三十年中的奮鬥歷史,它也是一部中國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瓦解,祖國崛起的歷史。本書通過一個個企業家的成功或者失敗,勾勒出了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發展進程。就如作者吳曉波自己所説的:“要完成一次跨度長達30年的宏大敍事畢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我的學術基礎、掌握歷史的經驗、創作的技巧和方法論,甚至是我的時間和體力等等,都面臨空前的考驗。”他站在民眾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揚的寫作手法描繪了中國企業在改革開放年代走向市場、走向世界的成長、發展之路。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篇六

閲讀《激盪三十年》,是一個百味雜陳的過程,帶入感、激動、憤青乃至莫名的悲壯,直至最後一頁。帶入感,因為對這段歷史有交集或者説自己就是伴隨着這個時代成長起來的,清晰地記得自己上大學時還需要帶糧票,那時學校食堂的饅頭也才3分一個,及至後來的中關村興起、2000年互聯網泡沫、股市狂熱,再到當下的移動互聯網,回憶沒有任何門檻;激動,主要是被企業家的故事挑弄起來的熱情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躁動;憤青乃至悲壯,則更多地是看到種種失敗以及背後無以言盡的曲折痛苦,特別是這種失敗背後的體制和時代原因,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無奈與無力感。

三十年改革開放的目標是實現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艱難轉型。不可否認的是當市場的主體已經實現了從產品生產到商品生產再到資本運營的階段,對於經濟的管理卻還在計劃與市場的泥淖中拉鋸。為每一個改革的失敗者惋惜,為每一步歷史的跨越感動喟歎。這是令每一個瞭解、歷經這段過程的人心潮澎湃的三十年。空間跨度如此之廣,所述人物、事件如此豐富詳實,《激盪三十年》展示給我們的是中國改革進程中的成敗得失。當年那些曾轟動一時的爭論或者個案在今天的一代人看來,或許早已成了歷史的飯後談資,但當我們透過時光的長河以另一種方式觸摸曾經離我們很遠卻又分明很近的中國改革史,一種悲情油然而生。在時時因為好奇而掰開手指計算1978-2008那三十年裏每一個充斥着原始資本積累中不可避免的血腥和銅臭味道的故事時,這種震撼又遠遠超出聽故事所能得到的快感。這是從骨子裏流淌着中國人不屈躁動血液的三十年。

1978年以後中國企業的發展史就是國營、民營、外資企業三股勢力的鬥爭史,至今依然。三十年間市場主體的力量變換與博弈,是文中最為精彩的演繹。在時光的推進中,我們看到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跨國企業在中國的大地上縱橫捭闔、異彩紛呈。相比國營企業出身正統以及外資企業實力強大,民營企業家們除了敏鋭的嗅覺和頑強的鬥志之外真的拿不出什麼與對手抗衡。法律的壁壘、政策的障礙、民眾觀念的落後、媒體過猶不及的關注和利潤最大化的貪婪本性,更是常常使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身敗名裂,成為後來者的墊腳石。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出身草莽,不無野蠻,性情漂移,堅忍而勇於博取”的羣體,令人難以置信地讓自己的企業在體制外壯大,在資源、市場、人才、政策、資金甚至地理區位都毫無優勢的前提下實現了高速成長。這其中自然有機遇問題,也迴避不了原始積累的灰色性,但毋庸置疑的是民營企業家在開創事業的過程中所展現出的一往無前的氣質。

歷史的洪流滔滔而過,作為後來人,我們回顧歷史,總會有千般感觸,也只有後來人的事後諸葛亮,才能查覺到歷史的冷酷,理解重大事件當事人的喜悦、辛酸和進退維谷。中國過去的三十年是高呼改革的三十年,政治、經濟和社會中的變化起伏可謂波瀾壯闊,“當這個時代到來的時候,鋭不可當。萬物肆意生長,塵埃與曙光升騰,江河匯聚成川,無名山丘崛起為峯,天地一時,無比開闊。”吳曉波以此作為題記確實恰如其分。每一個人都有權利選擇參與歷史的方式,每一種方式又都暗示着歷史的必然選擇,然而就像湖光千色,水波清冷,光陰百代,時間亦然。時間會冷卻所有的喧囂和躁動,只留下有秩序、有理性、有韌勁的力量,穩步推動歷史前行。

隱約中,我們感到今天所處的環境從某種維度上恰如三十年前的中國,機會與挑戰並存,舊的秩序不再適用,新的秩序等待肇始。無論是國家、企業乃至個人,都不是一個完全理性的存在,都會茫然、猶豫甚至犯錯。但是隻要堅持方向,有勇於開拓創新、推翻自我的精神,前景一定光明。甚者,唯有如此才有新生的可能。而身處其中的個體,如何調整自己、設定個體的方向則各有主張。是堅定跟隨外部環境,享受政策紅利,還是執着於自己認定的方向,等待風口的到來,相信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選擇。

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觀察角度導致了不同的判讀,猶如盲人摸象,每個人都自以為憑藉火眼金睛看到了未來。於是,流行在各個微信羣裏的文字被反覆轉發,肆意解讀。大多數人都在充滿興奮地傳遞各種觀念,卻在幾個月後發現仍然在同一漩渦裏,彼此強化處在所謂前沿的感覺,遙遙地看着新大陸,卻沒有一支安全穩妥的艦隊。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篇七

這是一本紀錄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書。從1978年深圳蛇口的開放,再到20xx年北京奧運和汶川地震。在我們看來,好快。但這30年是中國從弱到富,的一個過程。我個人喜歡歷史和哲學,在這三十年裏,我感想太多。

1978年,中國貧窮落後。於是鄧小平出國考查,在日本看到了現代化的生產方式,這位老人謙卑的對松下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説,我們國家落後,你要多幫幫我們。在隨後乘坐高速列車的時候,小平沉默,他在想着要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國家走上這樣一條快車道。於是回國後,把深圳保安一個縣給了一位在港的國人,中央放手。但他只要了蛇口一地,因為他自己也沒有把握。他想,如果失敗了,能把損失降低點。就這樣,靠着引進外資,深圳成了一個典型,打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在隨後的發展中,國家缺的不僅僅是資金技術,還有與之配套的法律、公民道德。中國一汽和德國大眾合作時,德國人拿了一百多項專利技術,但中國卻沒有什麼反應。德國人瞭解了一翻後,才發現,在中國連專利保護法都沒有。隨後法律的完成還是德國人一起參與。中國靠着中國製造,成為了世界工廠,但隨之帶來的能源、社會問題,讓人們清楚的知道。中國,不能一直這樣下去。30年,見證了民營企業家的艱苦發展。他們最艱難的不是怎麼賺更多的錢,而是在一個制度不完善的國家,靠着走在前面的人用企業和個人的生命去適應和改變制度。那些先行者他們雖然沉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樣一部分人,中國的改革才能不斷的前行。

30年的時間,讓我看到了歷史可以帶來的機遇,以及歷史帶給我們的傷害。大丘莊,現在去問周圍的人又有幾個知道。我是學市場的,大丘莊的發家致富,給我是一個啟示。我很幸運,自己生在現在這麼一個時代,不然,用現在的方法去建立市場早就被槍斃了。海爾領導人張瑞敏,給海爾定的第一條規定居然是不準在車間大小便。現在的海爾已經是世界五百強企業,領導人,不知道想了多少辦法來建立海爾的文化,就算今天換掉海爾的領導人,我想海爾還是會是一個優秀的企業,因為他有文化在那。有一種精神。國家四大銀行背水一戰的改革,是這樣回答外國記者的。只准成功,不許失敗。最後概括的時候,評語是。四家銀行的改革成功,裏面包含了社會主義的全部密碼。20xx年汶川的地震帶給我們傷痛,但同時也帶給我們太多的感動。這場突如其來的地震,檢驗了80後、90後,讓社會知道,我們的國家有希望。結束的時候,有一個美國家長給孩子的話。30年前給孩子説,要把碗裏的飯吃乾淨,中國的孩子還有很多餓肚子;30年後是這樣説孩子的,你去做作業吧,不然你的工作可能隨時被中國的孩子搶掉。中國,已經在復興的大道之上。

從歷史中我看到,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有些事情在一個時代背景下是殺頭的,但在另一個時代背景下,卻是光榮的。我們做很多事之前,要先思考,這樣一件事,我該怎樣去做,才能更快更好。要充分的看到時代的大背景,也要留意周圍的小的現象。要敢於去承擔風險,當看的傻子瓜子,就是在別人還舉足不前時大膽的去幹,任何事如果要等到沒有一點風險再去做時,雖然安全。但,大家都會跟着來,同一個蛋糕許多人分,你能得到的自然就少了。機遇,要有準備去迎接,也要有膽量去面對。風險與回報成正比。在時代背景下,有一部分人註定了是先行者,但他們是可敬的。後來的追隨者,應該更慶幸和珍惜前人用生命換來的成果,更加努力的去創造更多的物質和精神財富。自己的財富要懂得與社會聯繫在一起。發展自己的同時,不忘社會。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有新的動力和希望。

重新激盪,放飛夢想 篇八

假期時間有幸讀到了吳曉波先生最新力作《激盪三十年》,給我的新的收穫,彷彿昨天經濟發展的一幅幅圖片展現在面前,瞭解中國經濟發展歷程,吸取經驗教訓,為我們現在的工作學習奠定激盪的種子。好久沒有讀書了,看到這些真的不知道是感悟還是什麼,聯想到了身邊發生的一件件事情。TCL和中國女子網球隊已經簽約塊半個月了,就是在企業的網站見到了簡簡單單的宣傳,我説哥們現在還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啊?都是沒事找事的時代了。健康電視專家是我們嗎?我們還能炫出什麼不切實際?不是我吃裏爬外,我真的看到家裏的事情,有力不能為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o636r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