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于丹教授講座觀後感(多篇)

于丹教授講座觀後感(多篇)

于丹教授講座觀後感(多篇)

關於于丹教授講座的觀後感作文 篇一

看了于丹教授演講的關於《如何培養孩子的德智體能全面發展》的視頻,我受益匪淺。

作為孩子的家長,平常在孩子的學習方面,我對她挺嚴格的。每次她一放學回到家,我總是先問他做業有沒有寫完,寫完了有沒有檢查。而在生活中,也總是將她捧在手心裏,把她當作掌上明珠。但,今天看了于丹教授的演講,舉了外國家長的例子,我很慚愧。她説,外國家長在孩子成人禮後就對他實施獨立計劃,而中國家長呢?我們總是害怕孩子累着了,傷着了,一點家務都不讓她做,導致他現在什麼家務都不會,這讓我們很是煩心。“放手才是愛”,這句話沒錯,中國家長從此都要與外國家長看齊,學會放手,學會信任孩子。

另外,教授説過,我們不能逼迫孩子幹某件事,要挑孩子喜歡的事讓他去做,這樣,他才有信心做好,做美觀。

最後一點,中國家長仍然做的不合格,做的不如外國家長。這件事是什麼呢?就是外國孩子在比賽時,他們的家長都會去為自己的孩子加油,打氣。這些看似很普通的舉動,我們卻沒有。而且,為孩子加油打氣的這些舉動,最能讓孩子在比賽中發揮到極致,這會讓孩子對比賽更有信心,更積極。即使最後比賽失敗了,他們也能從與父母的互動中得到快樂。會增強孩子與父母的感情。

所以,從今天起,我將會多抽空陪她,不會讓他做他不想做的事;在生活中,我也會讓他獨立,不再溺愛她。我相信,在我的悉心陪伴與鼓勵中,他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于丹教授講座觀後感 篇二

于丹教授關於中國小人格教育的講座,讓我受益匪淺。讓我懂得了很多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教育、人格、溝通、學習、健康成長的問題。

于丹教授演講的幾個主題分別是:

1.父母應怎樣正確認識孩子,如何擬定合理的人生目標。

2.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作為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教育。

3.怎樣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

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于丹教授的演講非常精彩並且運用小故事更形象具體:

1.父母應怎樣正確認識孩子,如何擬定合理的人生目標。于丹教授建議要關心的問題是今天的孩子快樂嗎?並運用了禪宗小故事,告訴我們一碗米的價值因人而異,孩子的價值空間也是因人而異,重要的是怎樣讓孩子自己來認知。

2.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作為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教育。在講這個主題的時候,于丹老師先講了一個小故事,這個小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從前有一個小男孩,他十分愛發脾氣。有一天,他的爸爸把他帶到院子裏的籬笆跟前,對他説:“孩子,以後你每發一次脾氣就在籬笆上釘一顆釘子。”這個男孩便照着爸爸説的去做了。第一天快結束的時候,小男孩去籬笆跟前看,他這一天就釘了30多顆釘子,他十分驚訝,怎麼自己一天中就發這麼多次脾氣呢?他自己都沒感覺到。這時,爸爸走到他的旁邊説:“要想讓釘子更少就只能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小男孩就盡力控制自己的脾氣,於是每天釘的釘子越來越少:十幾顆、十顆、五顆、三顆,終於有一天,他高興地跑到爸爸跟前説:“爸爸,我今天一顆釘子也沒有釘!”爸爸説:“那就把釘子全拔了吧。”待小男孩把釘子全拔了後,爸爸又對他説:“今天一顆釘子都沒定這固然很好,但你有沒有想到這上面的釘子孔還是會留在別人的心上的。”。這個故事深深震撼着我們家長的心靈,是啊,有時我們對於孩子過於情緒化,完全把他們當成私人物品,高興的時候能容忍孩子的一切錯誤缺點,不高興的時候卻會為一點小事對孩子大發雷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和要求孩子一樣要求自己不要亂髮脾氣。

3.怎樣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這個主題于丹老師運用了孔子對於孝的解釋“色難”------千難萬難難不過給長輩一個好臉色看。孝敬老人,善待孩子,家長孩子要孝敬老人,態度要和顏悦色,一種好的表達有的時候跟溝通的內容同樣重要,不能過分溺愛孩子,讓孩子懂得感恩。而在這于丹老師又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話:一個人的成長入則孝,出則悌,謹而言,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告訴我們家庭教育最為主要,然後是社會教育,最後才是書本教育,所以我們這些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是多麼的重要。

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運用陶罐的故事和自身的經歷,告訴我們好的老師和好的父母不但要教育好孩子不能躲避挫折,更應教會孩子在挫折中修復生命。

總之,看了于丹教授的講座給人啟迪很大,希望我們的家長、老師、社會都能幫助我們的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讓孩子走進社會、學會溝通、善於協調、融入羣體、勇於承擔,做一個生活的強者,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關於于丹教授講座的觀後感作文 篇三

今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主講的中國小《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淺,是我完美了自己的品質提升了自己的修養,完美自己的人生!

于丹教授是講話極富感染力,所説的話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她精煉的語言和高度的概括能力,是人歎為觀止。

孝是什麼?于丹教授用一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孝就是當父母老了是去陪他們。那個寓言中的樹就如同我們的父母,用他的全部來成就我們的一生。但他們不求回報,只求在他們老時我們能陪在他們身邊。

人一定要有人際關係。在300個國小生中,有百分之五十點七的同學因缺玩伴而獨自一人在家玩電腦、看電視;百分之十三點三的同學喜歡喝保姆、家長等長輩玩;百分之三十六的同學沒有固定的朋友。在生活中,人一定要有朋友,不能在別人心中扮演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

感恩,其實並不是那麼難做到,我們只要學習好,晚上在家時,給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倒杯茶,這就是最好的感恩方法。對大自然的感恩你只要保護環境,愛護花草樹木,植樹節那天抽點時間和家人一起去植樹,這就是對大自然最好的回報。

通過看于丹教授的講座,我明白了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大點:孝,良好的人際關係,學會感恩。

關於于丹教授講座的觀後感作文 篇四

于丹老師在講座中主要是強調我們中國小生在完成必修課的同時,還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師,關心他人,讓每一箇中國小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于丹老師首先談到“孝”。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要對生活充滿感恩的心,感謝父母,尊敬老師。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內在的一種責任。

然後談到“仁”。仁就是要學會怎樣處理兩者的關係,要充滿愛心,和善待人。《三字經》裏説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説,人在剛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着各自生存環境的變化,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教育孩子要與人和睦相處,懂得一個人的痛苦,由兩個人分擔,痛苦就減少一半,相反,一個人的快樂,兩個人分享,快樂就增加了一半,與人交往,多關愛他人,使自己健康,快樂的成長。

最後談到“自立,自強,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會直接決定人生的軌跡,孩子的成長不是填鴨式的灌輸,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經驗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規,按部就班,而是要在這個處處混沌喧囂的社會中,學會發現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過於丹老師講的這堂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生最重要的並不是學習,學會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會做人的話,就算學習成績再好,也不是一個健全的人。

想想自己,有時爸爸媽媽督促我學習,我總嫌囉嗦,有時讓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總不情願,想到這裏,我不禁感到很內疚,爸爸媽媽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我還不知道感恩,總惹他們生氣,傷心,太不應該了。在這裏,我想對爸媽説:“我錯了,我以後要聽你們的話,好好孝敬你們,好好報答你們的養育之恩!”

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跟同學們一起快樂的學習,樹立自己的遠大目標,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做一個優秀的合格人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5oz86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