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于丹講座觀後感(精品多篇)

于丹講座觀後感(精品多篇)

于丹講座觀後感(精品多篇)

于丹講座觀後感優秀作文 篇一

今天有幸和兒子一起觀看了北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于丹的關於《中國小人格教育》的講座,看後感觸頗深。

講座中我認真學習了于丹剖析的《論語》中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她讓我從孩子的身上也深深感受到了這一點,在學習一種知識的同時,掌握它不如喜歡它,喜歡它不如快樂地接受它。是呀,一味的讓孩子去死搬的接受知識,並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相反的,久而久之,還會適得其反地厭惡學習。我們作為老師,雖然是傳道解惑的,但也要為孩子的快樂着想,在自己的課堂上加些作料,使得孩子能夠有興趣接受新知。

于丹老師講的一個寓言故事讓我印象更深:有個孩子特別愛發脾氣,他的父親就在牆上釘釘子來記錄發脾氣的次數,孩子看到一天之中釘了那麼多的釘子,自己也傻了,發誓要改掉這個壞毛病,控制住一次就拔掉一顆釘子,慢慢地釘子拔完了,父親語重心長地説:“孩子,釘子雖然拔完了,但是那麼多的洞卻永遠也抹不掉,你發脾氣的時候,讓多少人為你痛心呀!”是呀,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學校裏掃個地家長都要找老師論論理,試想這樣的孩子將來會是什麼樣的!

作為一名教師,在今後的教學中不但要交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交給孩子禮儀教育和挫折教育,以及生存教育,讓每個孩子能健健康康地為自己的將來而學習!

于丹講座觀後感 篇二

在學校的組織下,我們全校教師觀看了《于丹心得》。這使我對這位三千年前的聖人有了一個嶄新的認識。

記得讀中學時,我在語文課上機械地背誦着“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其實並未真正讀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獨到的視角,將這樣一本古老的書籍,用現代的眼光進行系統的解讀和闡釋,拉近了我們普通人和聖賢之間的距離。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説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于丹〈論語〉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並運用講故事的形式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哲理。下面我就從其中的一個點“理想之道”來談談自己的感想。

論語中説道有多麼遠的這種理想,其實它一切都在一個樸素的起點上。我們要相信思想的力量是這個世界上最巨大的力量之一,也就是説,孔子經常所説的那種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一個人總在想着自己的衣食,這是不足以擔當一個君子一個士的資格。所以其實什麼是真正的理想,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一個起點,給我們儲備一點心靈快樂的資源,其實當我們回到論語,真正解讀了侍坐篇,看到了吾與點也這句喟歎,知道了這樣一位萬世師表的聖人心中對於那種沐乎沂水,風乎舞亐,在暮春時節詠而歸,快樂回來的生活方式心存嚮往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這種闡述跟莊子所説的獨與天地共往來是如出一轍的,也就是説所有古聖先賢首先是站在個人的價值座標系上,瞭解了自己心靈的願望,然後才會有宏圖大志,走到這個世界上有所建樹。我們都想要一生建立一個大的座標,對於前方的遠景讓我們找到一個起點,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讓我們從論語裏面,也做孔子席前一個安靜的學生,跨越這個千古的滄桑,在今天看一看他那種淡定的容顏,想一想他讓我們去到自然中的這種鼓勵,在我們每一天,真正忙碌的間隙裏面哪怕説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不至於讓自己象那樣一個人格分裂的演員那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麼一個後工業文明的社會裏,如果能夠調整這樣一套座標系統,我想論語會從千古之前傳遞出來一種温柔的思想的力量,它傳遞出來一種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每個人內心的關照,它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于丹教授一直崇尚的學習是把外界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內涵,從而表現於行動中。所以我相信觀看《于丹心得》只是第一步,看完之後自己內涵行動的提升才是學習的真正目的。

最新于丹講座觀後感高分作文 篇三

11月29日,著名的于丹的教授來到煙台講課。我也慕名而去,聽了她那大約2個小時的演講。雖然她講的還是有點深奧,但是我還説從中獲益不少。

于丹在這場名為《儒道兼濟——構築人格兩岸》的演講中把《論語》和《莊子》這兩個儒家和道家的代表作解析的淋漓盡致,讓人傾倒。于丹教授歸納説:“儒家叫人進取,用守信的態度去認同社會規則,力爭人格在社會上完成自我實現;而道家是在自我實現之後的自我超越,讓生命進入一種自然狀態。兩者融合便是儒道兼濟。”

在演講中,她多次引用兩部著作中的名句,並加以詮釋,顯示出了這位國學大師深厚的文化功底。她又提出了論語中的要求要做到“勿臆、勿必、勿固、勿我”和“恭、寬、信、敏、惠”以及莊子中的“想成為大鵬,必須要有君子之德。”雖然這些對我來説有些艱澀難懂,但是它其中的精髓和主旨我還是可以領會得到的,而且感覺的確很有道理。別看這兩部書是上千年前的作品,它們對現代生活的幫助可真不小,發人深省。如果一個人真能按照它們的要求去做必定十分優秀。

在演講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更體現出了于丹的機智與隨即應變能力。演講剛開始不久講台照明燈光突然熄滅。“這個燈是我講滅的嗎?”于丹妙語一出,立刻化解了現場尷尬的氣氛,博來了大家的一片掌聲。她由此引出了中國古人有關光明的一些事蹟。最後講台上恢復光明,她説:“這光又被我講出來了。”觀眾們徹底被于丹的機智所折服。

于丹講座觀後感 篇四

今天早上七點正,我的鬧鐘“叮鈴鈴"的大叫:“起牀了,起牀了,于丹老師的講座開始了!"我真想一腳把小鬧鐘踩的粉碎,可一想七點半於丹老師的講座開始了,就像身上裝了彈簧一樣彈了起來,坐在沙發上開始看于丹老師的講座。

于丹老師的講座開始了,她先給我們講了一個愛心樹的故事:一位小男孩,他幼年時和大樹一起玩,大樹很快樂地陪着他,等孩子長大了後,就很少來看大樹了,大樹很悲傷。終於有一天,小孩子來了,但他很不快樂。大樹問他為什麼?他説:“別人都有玩具,有學費去上學,可我沒有錢買玩具和上學。大樹笑呵呵地説:”孩子,雖然我不能給你錢但是我可以給你許多果子,你拿去賣了就可以買玩具可以上學了。“孩子順着樹幹爬上了大樹,摘走了許多果子。許多年後,孩子長成青年了。他憤憤不平地來到大樹旁説:“大樹,大樹,你能給我一個房子嗎?”大樹疑惑的問:“孩子你要房子幹什麼呢?”孩子生氣的説:“別人都成家有了房子,可是我喜歡的女孩説只要我有房子就可以嫁給我。”大樹歡天喜地説;"雖然我不能給你一個大房子,可是你可以拿走我的樹枝。這樣,就可以蓋一間大房子!'"孩子拿走了樹枝造了房子娶了妻子。又過了很多年,孩子成年了。大樹看到他説:“孩子,需要什麼幫助嗎?孩子説:“我朋友有了自己的船漂洋過海去闖世界了,可我沒有。”大樹説:“孩子你拿我的樹幹吧,這樣你就可以造一艘巨大的帆船漂洋過海了。”孩子造了帆船一去不回。大樹等啊等,終於有一天孩子回來了。現在孩子白髮蒼蒼,腿也站不起來了。大樹傷心地説:“孩子抱歉,我什麼都給不了你。”孩子雙腿顫抖着説:不,我正是來找你的,希望你能讓我坐在你身上。”大樹説:“好啊!我還可以陪你説説話!”于丹老師告訴我們;‘每個人的父母都是盡全力帶給孩子一切,就像大樹一樣。

這節課讓我明白了父母批評我們都是對我的愛,我們一定要回報父母的恩情。大樹就是父母,小孩就是我們,我想起了中國感動十大人物中的田世國,他的母親得了腎病——腎壞死。田世國揹着母親偷偷捐了一個腎給母親。所以我們要報答父母不計回報。如果母親年老,我們也要向周恩來總理一樣每天喂母親藥,每天都給母親蓋被子。

于丹講座觀後感 篇五

星期六早上,作為一個國小三年級學生的家長,我們懷着一顆虔誠的心收看了于丹導師關於中國小生人格教育的專題講座。通過諦聽大師的足音,讓我們感受到了智者的心靈,也讓為人父母的我們更加明白:學習成績不是孩子的全部,塑造孩子成熟的人格卻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在講座中,于丹導師首先講了如何培養孝心,並舉了感動中國人物田世國捐腎救母這個事例,讓我們明白盡孝道是孩子人生中不可推卸的一種責任;緊接着,于丹導師又用一個“仁”字詮釋瞭如何為人處世,讓我們懂得孩子的成長除了學業,更需要閲歷和人格;最後,她寄語孩子們要象幹茶葉一樣,尋找自己的方式昇華自己,成全社會,創造未來。

觀看完講座,我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如何進行孩子的人格教育,大師以她獨特的思維,在不到一個小時的講課裏,為我們娓娓道來,並一語中的。想到我們的孩子龔蔣昊,我們覺得很慚愧。孩子從小到大,我們都是在用一種傳統的方式教育他。在我們的思維裏,孩子只要把學習成績搞好就行了,別的事情我們可以代勞。於是,我們的孩子小小年紀就一頭紮在書本里,由於我們的忽視,他不能很好地理解什麼是孝道,他也不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更缺乏與小朋友們充分溝通和交流的能力。這種過於簡單的培養方式只會使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越來越偏離軌道,不能達到于丹老師所要求的學業與人格共成長。

今天的孩子是明天的希望。人格教育從孩子開始,是父母和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有所學,有所思,有所行,在於丹導師的箴箴良言下,以創新的行動來塑造孩子成熟完美的人格。具體來説,我們第一要做榜樣給孩子看,以對父母長輩孝敬尊重來讓孩子耳濡目染,明白“百悌孝為先”是一種責任。第二要在輔導孩子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孩子自立、自信、自強的能力和感恩的意識,讓孩子在知識不斷增長的同時,抵抗挫折的能力得到加強。第三要讓孩子走進社會、學會溝通、善於協調、融入羣體,做一個生活的強者,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于丹講座觀後感 篇六

放假之前我們觀看了于丹為大學生進行得講座,于丹教授極富人生哲理的話語,讓我們的心靈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洗滌,使我深深感到,古人的一些行為準則和至理名言在今天依舊有着其獨特的魅力。

觀看于丹的講座,讓我領略到的是對自己的得失正確對待智慧,是一種積極的心態,一種融入現在生活中的理性道德。在現實中每個人的一生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但我們可以通過改變看待這些事實的態度,以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于丹告訴我們,做為個人要能夠正確地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一味的想不開,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要儘可能地用自己高興的事情去彌補遺憾。一個人的一生中難免有些缺憾,這不是我們能夠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的是對待他們的心態。糾纏於缺憾中的人將失去更多的東西。只有正確的對待這些缺憾才能有所得。一個人總是後悔昨天的事,殊不知明天又要後悔今天的事。正確面對現實中的不利方面,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克服不利,這是對待生活的態度。于丹教授告訴我們,當我們遇到挫折時要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效果會更好一些。

于丹在講座中説出了一個故事:孔子課堂上的學生席間閒談理想!有的學生説要財富,有的説要做大將軍!也有的説要做隱士??當學生問到孔子時:孔子説:老者安之,友者信之,少者懷子!意思就是説:能讓父母老者們身安心安!朋友都相信你,小孩子長大了都能想起你!意思是説:對父母孝順無非兩個是四個:順意,色難!順從父母之意,對父母和顏悦色!人一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朋友,朋友對你最好的評價是一個信字!如果你認識那麼一個兩個知心的朋友對你的評價是如此的話!知足矣!每個人都會小的時候!孩子們天真無邪!當孩子們都長大時,能想對某人在自個小時候對他的好時??懷念之時!福也!以上就是孔子所説的三個願望!

通過這個小故事我感受到,古人的心其實與我們是相通的。對於前人的好東西我們要: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于丹教授的這些觀點,讓我們感到心靈的温暖,能慰籍到人心靈的深處。

于丹講座觀後感 篇七

上午,我陪兒子一起觀看了湖北電視台播出的于丹老師的感恩教育講座。《感恩教育》的內容很貼近我們的實際生活,于丹老師的講解很透徹,除了給了孩子教育外,更給我們家長帶來了啟示。

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節目中講到如何培養孩子們的孝心和愛心,如何培養孩子們自立、自強、自信,提到了我們家庭教育的問題,“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愛已,不知愛人,是當前獨生子女的通病。”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就是要讓孩子懂得,這個社會不只父母疼愛他,還有許多人關心他,要使別人關心自己,首先自己要關心別人,給人以愛心。在家庭“仁愛”是人類最光輝燦爛的人性,最崇高偉大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賦予他一顆仁愛之心。自小給予孩子同情心和伶憫心的情感,是在他身上培植善良之心,仁愛之情首先要做的事情。孩子最初的同情心和憐憫心是成人同情心和憐憫之心的反映,所以,父母同情別人的困難,痛苦的言行會深深打動孩子的心靈,感染和喚起孩子對別人的關心。比如,公共汽車上,家長對孩子説:“你看,那個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呀,我們讓她們坐到這裏來吧。”經常讓孩子看到大人是怎麼同情、關心、幫助人的,對於培養孩子善良品質是最好不過的了。家長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善待自己的父母和身邊的朋友,然後才能慢慢引導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身上出現問題,你的批評教育才能讓孩子認可和改正,還有,你想讓孩子變的怎麼樣,你就常把他説成什麼樣,慢慢發現,孩子真的會變,再者,孩子平時學習你的行為,就會變得很有愛心和責任心。隨着孩子的長大,還要逐步擴大教育內容,教育孩子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科學、熱愛勞動、熱愛事業,熱愛人生…… 一點一滴的培養,一言一行的引導,仁慈博大的愛心、人道主義的道德,就會在孩子心頭紮下根,就會隨着孩子的成長而不斷擴展和升騰。

孩子的愛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會長大;你忽視它,它就會枯萎;你打擊它,它就會死去。如果想擁有一個富有愛心的孩子,那就讓我們在生活中培養它、呵護它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和培養孩子的愛心和集體意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需要不斷地探索和研究。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家長都把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愛心當作一項重要的工作,這個世界一定會越來越美好的!

于丹講座觀後感 篇八

于丹老師認為“中國小生人格教育”其實就是教育孩子如何追尋一種生命的快樂和尊嚴。現在的大學生,專業知識是有的,但他們人格的缺陷,卻在大學裏是無法彌補的。好的老師和家長終身有益的一件事情就是陪伴孩子一起成長,讓孩子自己完成、發現生命的過程,在逆境中完成自己的修復……但這過程是多麼的漫長和艱辛啊,自已的孩子在這日新月異、變化萬千的花花世界裏怎樣才能擁有一個樸素、健康的人格,這才是最令我們這些家長們頭痛的事情。

養兒一百,長憂九十九,作為父母的我們,誰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正是這一點,就令絕大多數家長們千方百計去幫自己的孩子報讀各式各樣的培訓班,不惜犧牲自己的時間,不惜花費昂貴的金錢,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家長們給孩子的是過高的期望,過多的關心,過分的呵護。但我們所付出的一切,所做的一切,真的是孩子們想要的嗎?我孩子已經讀高二了,回顧孩子的成長經歷,我還算是一個開明的家長,記得國小階段,別的孩子週末報各式各樣的培訓班,忙得不亦樂乎時,我尊重孩子的選擇,沒有強迫他去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讓他度過了一個無憂無慮的快樂的童年。

聽了于丹老師娓娓動聽的小故事後,頓時令我醒悟,令我茅塞頓開。是啊,現在的獨生子女實在太嬌生慣養了,我們一味的只給予他們最好的物質享受,生怕他們會受半點傷害,慣養到他們一味只會索取,而半點不會付出。我們做父母的卻在以自己的方式去保護孩子,溺愛孩子,沒有真真正正思考自己的愛是不是孩子希望得到的。我們做家長的,現在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真真正正的醒悟,真真正正的學會放手。每天在我上下班的路上,常常碰到一些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們接送孩子,給孩子們背書包,甚至是六年級的學生。每次我問他們為什麼不讓孩子自己背時,他們的回答竟然是一致的:“孩子還小,書包太重,會影響他們的發育。”家長們,你們事事都替孩子做了,然而你們有沒有想過,在你們的呵護、溺愛下,孩子又怎麼能學會獨立,擁有健全的人格?孩子不僅僅是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寶貝,更是一個在思想意識上脱離我們的、獨立的——人。

放手吧!放手讓他們學習他們感興趣的知識,放手讓他們做他們應該做的事情,放手讓他們學會如何從挫折中重新站起來,放手讓他們學會獨立,學會做人的道理,學會在逆境中磨練出堅強的意志,使他們養成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

“一碗米的價值因人而異,孩子的價值空間也會因人而異”這就是于丹老師給我們的領悟。各位家長們,讓我們快快行動起來,學會真真正正的放手吧!

于丹講座觀後感 篇九

這幾周來,學校組織了我們全校教職工一起觀看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視頻講座。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本站詮釋孔子的《論語》,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她還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麼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看完了她的視頻講座,真的是受益匪淺,給人以心靈的震撼!

我們已經觀看了她關於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這三部分的講座內容。但是,由於每個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會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導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好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點就是要有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與人為善、修身養性,做好自我。

我們人的一生難免遇到挫折和磨難,怎麼樣來面對生活給自己帶來的不幸?于丹教授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她説:“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

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應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們來説,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間、夫妻之間,一些陳穀子爛芝麻的事,不要抑鬱於胸,要學會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呢?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説:“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在處世之道中,于丹教授解析了孔子提倡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隱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謀其政”。在工作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社會是一所大學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為,真正的勝任本職工作,就要多聽、多想、多看、多思、謹言慎行,以自己的身體力行結合別人的間接經驗才會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餘,孔子所言的“修已以安百姓”那樣的一種高尚的信仰、情懷和社會擔當,我們作為一個普通的人是沒有能力顧及,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始於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份內的事,那麼整個集體就是一個和諧的集體,是一個積極向上的集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86k93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