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關於全縣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關於全縣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關於全縣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XX大報告中指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紮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也明確指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總方針。我縣堅持把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作為做好“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抓實農業農村發展工作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也存在着諸多問題與挑戰。

一、我縣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現狀

我縣全境氣候屬典型的温帶、暖温帶和北亞熱帶混合型氣候,鐵路、高鐵、公路、機場立體交通網絡健全。全區土地總面積2017249.9畝,農用地面積佔總面積44%,素有“滇中糧倉”“花燈之鄉”“龍獅之鄉”等美譽。

近年來,我縣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政策部署,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總方針,先後發佈《縣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縣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專項方案》《縣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方案,切實把農村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多點發力,推動高原特色農業高質高效發展,“十三五”期間,在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產業方面,我縣實現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綠色農田建設3.41萬畝,加大單位土地收益,穩定糧食產量5.11萬噸;推動我縣“菜籃子”進駐昆明重點商圈,打造現代農業亮點,成功創建省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1.6億元。人才方面,2022年共開展企業職工職業技能培訓265人,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2143人,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200人;開展“萬名人才興萬村”行動,精準遴選專業人才針對具體村落進行“一對一”幫扶,為產業提升、經濟壯大提供人才支持。文化方面,積極落實文廟魁星閣、古盟台展館等文物古蹟的保護與建設,着力打造市級新型公共文化空間8個;實施鄉村文化人才培養工程,組織非遺花燈技藝培訓,支持鄉土文藝團組發展,扶持農村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收徒傳藝。生態方面,投資5000多萬元啟動羅幫、普渡濕地建設,持續推進八家村等7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着力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有序推進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實施綠美鄉村三年行動,推進100個美麗宜居精品示範村建設。組織方面,我縣嚴格落實縣、鎮(街道)、村(社區)三級書記抓鄉村振興領導機制,積極打造“基層黨組織+公司+合作社+農户”模式。同時,我縣組織縣人大、縣政協等離退休黨支部與楊林鎮核桃村委會、牛欄江鎮荒田等村委會結對,深入組織建設薄弱的村(社區)黨總支開展調研,把脈問診,多渠道推進縣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二、我縣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專項資金不足、來源單一。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資金大部分來自政府扶持,單純依賴國家投資和補貼,未實現農業投資渠道的多元化。“融資難,成本高”等問題突出,支農資金利用效率低下,支農資金“跑冒滴漏”情況和“上級政策好,下級資金少”的現象仍存在。同時,市場化資金的引入較少,未形成良好的市場化農業發展機制。

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特色產業競爭力不足。我縣集體經濟薄弱,受消費者青睞的名特優農產品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生菜、楊林肥酒、乳扇薩其馬等自身特色產品產量不大、市場份額不大、品牌價值不高,並未形成較強的核心競爭力。此外,我縣特色資源的推廣及銷售渠道狹窄、品牌化效應滯後、價格受市場影響波動大等。

融合發展深度不夠,產業規劃質量有待優化。我縣是昆明市的花卉園藝大縣,也是昆明市最大的蔬菜生產縣,蔬菜種植面積佔全市三分之一以上,葉菜類種植面積及產量均居全省前列。雖具備良好的產業基礎,但多是以農業為主的初級經營,品類單一,產業鏈短,服務水平不高,未實現數字化運營,產銷組織管理鬆散,市場競爭能力亟須提升。同時,三產融合發展深度不足,目前裝備製造、綠色食品沒有真正形成規模,主導地位尚未凸顯。

農業科技支撐匱乏,自驅型發展動力不強。我縣的農業科技人員數量較少,服務機制較傳統,科技服務水平不高,良種程度、單產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蔬菜、花卉、烤煙等特色產品的科技支撐匱乏,精深加工不足,整體效益不高。農業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智能化、品牌化水平較低。

三、我縣進一步推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策略

拓寬投資渠道,構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多元投入格局。不斷完善、優化財政扶農優先發展支持政策體系。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能力,通過貼息、獎補、保費補貼、風險補償和設立專項基金等方式,構建靈活性強、適應性強的多元化資金流入機制,吸引工商資本、銀行貸款、社會遊資以及PPP投融資等多元化投資助力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同時,縣政府可通過引導設立農業發展基金,推進農村金融改革,拓寬農村創新創業融資渠道等拓展方式,加大政策傾斜及增收激勵機制,促進縣域經濟增長更好地激發我縣經濟發展活力,變“輸血”為“造血”,持續壯大縣級財源,進而穩步推動我縣農業農村優先穩定多元發展。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產業特色化、品牌化、數字化發展。第一,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在引進新技術、新項目、新模式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我縣糧食、煙草、畜牧、漁業的產業特色,主攻高原特色現代農業高端發展,着力打造高科技、高品質、高品位的“三高”農產品。第二,農業生產結構要向高質高效轉變。加大對農業頭部企業、龍頭企業的招商引資力度,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農户”的抱團模式,規劃“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的高原特色農產品的高端化路線,不斷提升自身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產品的獨特性。第三,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發展。積極推動構建智慧農業大數據中心,提升農產品宣傳資金使用效率,扶持並培訓電商主播達人,藉助抖音、快手等互聯網平台,拓寬產品銷路,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進而培育客户的品牌忠誠度。

增強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着力優化自身產業格局。依託我縣的地理、交通和自然資源優勢,重點發展生菜、花卉、雪蓮果、油橄欖等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推動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的全面發展。打造都市休閒田園綜合體及“農業+旅遊”模式,積極嘗試培育認養農業、康養農業、會展農業、生態農業等新業態。優先支持發展重點農業園區、重點農業產業、重點農業工程、重點農業項目,堅持加工主導、品牌引領、科技支撐、融合發展,全力打造“3+3+N”現代產業融合發展集羣,即打造能源化工、新材料、農產品加工3個千億級產業,智能裝備製造、電子信息、輕紡服飾3個五百億級產業,以及醫藥健康、綠色建材等多個百億級產業。通過開展主導產業提質、園區產業提升、農產品加工升級、農旅一體化、現代農業+互聯網“五大行動”,持續推進我縣特色種植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多方聚才引智,激發農業農村發展自身驅動力。加大人才政策保障和體制機制創新力度,一方面,優化自身創新環境,吸引返鄉農民工、各類科技人員及我縣大學城的大中專畢業生等到我縣創業。另一方面,貫徹柔性引進人才策略,靈活使用顧問指導、項目合作、技術入股等多種柔性引才方式,積極推進院士科技小院、農村科研基地、基層專家工作站等的建設。優先做好在昆院士、各類人才的合作指導工作,持續壯大我縣人才“磁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z4v56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