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邊界望鄉 教案教學設計(高一選修【精品多篇】

邊界望鄉 教案教學設計(高一選修【精品多篇】

邊界望鄉 教案教學設計(高一選修【精品多篇】

項羽之死(高一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篇一

項羽之死(蘇教版高一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級:高中二年級

3、所屬模塊:選修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培養文言文自學能力:梳理知識點、確認重點字詞句;藉助書下註解和工具書解決疑難問題;學會交流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共同進步。(第一課時完成)

2、引導學生結合歷史來把握作者的觀點

3、把握文章內容,掌握評價歷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課前讓學生蒐集所知的項羽的資料,準備課堂發言“我所知道的項羽”。

2、合作學習:課堂交流之後,歸納總結司馬遷的觀點,並對此做一番自己的理解。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用審美的眼光讀課文,品讀文學家筆下的歷史人物。

【教學重點】

1、文言文閲讀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優美語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達的對人物評價的觀點

【教學難點】

1、學習司馬遷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本文所要表達的態度,學習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歌曲《霸王別姬》導入新課。

二、朗讀感悟

1、配樂朗誦《項羽之死》(作用:富有感情的朗誦,能更好的表現文中描寫的歷史場景,營造悲劇氛圍,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朗讀指導:

“垓下被圍”重在抒情,節奏紓緩。

“東城被圍”重在敍事,聲情激越。

“烏江自刎”江畔陳辭,羽聲慷慨。

三、分析文章:

(一)第一段:垓下被圍

1、這一段作者主要通過哪些方面表現項羽的性格特徵?

2、表現了項羽怎樣的'性格特徵?(多愁善感)

(二)第二段 垓下突圍 被困東城

1、“田父”為什麼“紿”項王,這説明什麼問題?從這一情節可以看出項羽的什麼性格特點?

2、由於“田父紿”,項王“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雙方的力量非常懸殊,項羽何去何從?他為什麼説“天亡我,非戰之罪”,由此可以看出項羽的什麼性格特點?

3、這一部分,運用哪些手法表現人物性格?

(三)東城潰圍

1、分析三次戰鬥

第一次:項羽--大呼、馳下、斬將

漢軍--皆披靡

第二次:項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裏

第三次:項羽--弛,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亡兩騎

2、三次行動,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了項羽如猛虎一般的氣勢和戰鬥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展現了項羽的什麼特點?

(四)烏江自刎

1、為什麼項羽“欲東渡烏江”,卻又在有船可渡的時候不渡了呢?

2、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知恥重義

三、深入探究

1、討論項羽為什麼失敗。(合作探究)

2、太史公的觀點:

太史公曰:“(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史記項羽本紀》)

3、既然批評他“謬”為何將他納入本紀?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執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四、拓展延伸

1、     題烏江亭                                   詠項羽

杜牧                                       李清照

勝敗兵家事不期,                              生當作人傑,

包羞忍恥是男兒。                              死亦為鬼雄。

江東子弟多才俊,                              至今思項羽,

捲土重來未可知。                              不肯過江東。

明確:

杜牧認為:男兒應當能屈能伸捲土重來。

李清照認為:項羽氣勢豪壯,令人敬仰。因為從開始至結束都洋溢着對英雄的讚美和敬仰。

2、你怎樣看待這個問題,項羽該不該渡烏江?(討論探究)

結論:性格即人生

五、再次感受項羽的豪邁性格,悲劇人生。

欣賞視頻《烏江自刎》

《論語》選讀教案(高一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篇二

《論語》選讀教案(人教版高一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論語》選讀

兩千年前的孔仲尼,兩千年後的陶行知,永遠永遠要受人紀念。

--郭沫若

這裏選取了《論語》中對現代人影響最大的70個句子,請同學們理解(老師講解)、背誦,備考。並能與寫作結合起來,發現論語的穿越時空的力量與價值。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參考理解: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是什麼呢?周是包羅萬象,就是一個圓滿的圓圈,各處都到的。他説一個君子的作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説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張三跟自己比較,合適一點,就對他好,不大同意李四這個人,就對他不好,就是“比”。一個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樣,愛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們對於人,好的固然好,愛他;但對不好的更要愛他,因為他不好,所以必須去愛他,使他好。這樣一個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態度,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比”是什麼呢?我們知道中國字,古寫的篆文比字,是這樣寫的--郟象形兩個人相同,同向一個方向;而古文北字--就是相背,各走極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説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樣,那就容易流於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麼事都以“我”為中心、為標準,這樣就不能夠普遍。

7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8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r,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

9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注:八佾,古代樂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按照周代禮制的規定,天子舉行樂舞用八行人,叫八佾,諸侯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季氏為大夫,卻用了八佾,這是對天子之禮的僭越。

10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注:淫,古人凡過分以至於到失當的地步叫淫。如言“淫祀”:不應該祭祀而去祭祀的祭禮。淫雨:過久的雨水。

11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鬆,殷人以柏,周人以粟,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12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3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4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15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16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17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18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願車馬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老。”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19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20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21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2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3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24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25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勞之將至云爾。”

26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2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8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29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湃簧樸杖耍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

3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31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着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32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33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34食不語,寢不言。席不正,不坐。

35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36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37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38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39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4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41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4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2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4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44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45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46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47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48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49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50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51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52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53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54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55子曰:“道聽而途説,德之棄也。”

56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焉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57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

58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59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60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61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6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6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6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65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66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67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68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69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説:“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當時的器皿專用化程度很高,就酒具而言,盛酒的、温酒的、冰酒的、喝酒的`都不同。孔子認為君子不應該象器皿一樣,只有一種用處。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應該擔負起治國安邦之重任。對內可以妥善處理各種政務;對外能夠應對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説,君子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幹,不只侷限於某個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觀全局、領導全局,成為合格的領導者。這種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處。

時文選粹 :      從“君子不器”到“君子不氣”

**《論語。為政》有這麼一條:“子曰:君子不器。”孤零零的,沒前言也沒後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後人只能猜測。歷來對這條的解釋和評説也不少,各有道理。此文擬從三個方面予以探討。

一、器為何物?最早,器的本義是陶器,後來泛指器具、用具、物品,即東西。按此本義,“君子不器”應該翻譯為“君子不是東西”。但在現代漢語中用“東西”這個詞來説人帶有貶義,孔夫子聽了會不滿意,會連連搖頭説“!"那麼他説的“器”是什麼呢?“器”在古漢語中還有引申義,它常常與“道”形成相對的概念。《繫辭傳》認為“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的東西既是指哲學方法,又是指思維活動。形而下則是指具體的,可以捉摸到的東西或器物。形而上的抽象,形而下的具體;形而上是精神層面的東西,形而下是物質層面的東西。《禮記》説“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也是説真正的“道”是無形的,放之四海而皆準;不會侷限在某個具體而實用的領域。朱熹解釋説:“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由此看來,孔子説的“器”肯定是指物質層面實用的東西。結合朱熹的觀點,這個“器”應該是指具有某種專業用途的職業技能、本事,即一技之長。

二、君子何為?孔子認為君子不需要也不應追求某項技能,他自己就是一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人。那些技能只是一種在物質層面謀生的手段,是有限的本事,只能被他人“器之”、使用,成為沒出息的勞力者。這是君子所鄙視的--君子是勞心者,是上等人,掌握那些下等人的技能幹什麼?那麼君子需要什麼和追求什麼呢?當然是精神層面的“道”。儒家的道,外延較廣,主要是指社會、政治、倫理的最高原則和做人的最高準則。君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在此四者中,“道”是最高的追求,“德”與“仁”是根本,至於“藝”(專長、技藝)就無所謂了。在他們心裏,道比生命更重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道不行,乘桴桴於海。”

君子是幹大事的。《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因此君子重精神追求,輕物質追求:“君子謀道不謀食。耕者,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固窮”。“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他們重道而輕器的價值觀十分鮮明:“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那麼如何實現“道”呢?答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至於達到什麼程度還要視情況而定--“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三、誰人為器?在上面的探討中,已經藴含了一些答案,到此再綜合一下:為器者是那些掌握某種手藝、技藝、專長,為了謀求物質利益而為他人所用的人,是胸無大志的人,是君子所不齒的“勞動者”。(器也有大器、小器之分,有些人想器還不成器呢。)那麼君子是什麼人呢?説來説去是指品德高尚的士,多為小知識分子。在春秋戰國時期,有貴族(天子、諸侯、大夫、士)和平民(士農工商)之別,士為貴族之末,平民之首,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可以不勞而獲地“食於人”。可是隨着封建制度的形成,士的貴族特權名存實亡,沒人供飯了,地位也降低了,明道救世之類大事也不需要他們操心了,他們便逐漸成為貴族階層中多餘的人,噩夢一般跌入了君子不屑的平民階層。但是農工商是什麼東西?那些種地的農民、打傢俱的木匠、沿街叫賣的商販之流,怎麼可以與士相提並論、混為一談呢?是可忍孰不可忍!

更為急人的是,士這個階層迅速分化:少數士有造化,加上個偏旁成了仕,當了官,當然不錯;但更多的士有辱斯文,為了獲取一點物質利益(謀食)而陸續加入農工商的行列,放棄了謀道的大志,悲哀呀悲哀! 於是作為士大夫階層代表的孔子焦急地站了出來,意欲力挽狂瀾。他這突然的一嗓子乃是痛心疾首的苦勸,或是倔強的誓言--“君子不器!”但是對於窮困潦倒的士來説,首先需要的是吃飽肚子,至於什麼君不君子就顧不得了。此後誓死不器的君子越來越少。事到如今,農工商自不必説,那些科學家、藝術家、專家學者又何嘗不器呢?這年頭,沒有點真才實學,沒有一技之長,只憑搖脣鼓舌、坐而論道,別説不能兼濟天下,就連獨善其身也不成啊!我們只能抱歉地勸慰孔老夫子:“Sorry,sorry! 君子不氣,氣大傷身啊!我們也是沒辦法呀!”

不過事物都該一分為二去看。“君子不器”雖有迂腐、不合時宜的一面,但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人還要有一點精神的,不要整個成了金錢的奴隸,因此這種倡導還有可取之處。但也不可全信,全信就成了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孔乙己。他倒是個誓死不器的君子,除了滿口之乎者也,知道“茴”有四種寫法之外,什麼都不會:謀道不成,謀食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樣樣落了空!孔夫子--孔乙己?原是本家呀!呵呵!

70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這句話出自《論語》。所謂“德”,這裏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會感到孤單;就是説,有道德的人是不會感到孤單的。為什麼呢?孔子説,這是因為“必有鄰”。從字面上來理解,“鄰”就是“鄰居”。我們知道,在生活中鄰里關係是人們接觸最多、也是最為重要的人際關係之一,俗話説“遠親不如近鄰”,親近和諧的鄰里關係,是幸福生活的一個重要條件;從這個角度來説,“鄰”就可以引申成為鄰居之間互相親近的關係,所以“德不孤,必有鄰”的意思就是説,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古人常説,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在他們看來,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都有一種朝着與自己相近的事物移動的傾向,相同或者相近的事物總會走到一起的,所以我們現在也説:“物以類聚,人以羣分”。這裏的類和羣是沒有時間和空間的侷限的。志同道合的人們之間,或許時空距離很近,或許很遠,但是不管是近是遠,最終他們都會產生共鳴,這就是“德不孤,必有鄰”。

“德不孤,必有鄰”這句話,意味着我們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我們自己是否努力,而不是旁邊的人剛開始的時候會以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待我們。我們知道,在現實生活中講道德、講原則,可能會使自己陷入某些困境裏面。例如,由於放棄一些物質利益,講道德、講原則的人往往會被人譏笑,説他們迂腐,甚至虛偽,從而給自己帶來很大的思想壓力;我們也許就會因此反問自己: 為什麼自己身邊的人都不是這麼做的?我們是不是做錯了?我們是不是真的迂腐、虛偽?

答案是否定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在古人看來,只要真是道德君子,那麼即便在短時間內或許沒有互相呼應的夥伴,但是時間長了就總會有同樣性情和抱負的人過來與他親近。“德不孤,必有鄰”,孔子在這裏講的,不僅僅是一種人生經驗,更是一種社會生活的規律。

雖然“德不孤”強調的重點是個人的努力,是我們應該如何着手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然而,從我們今天來理解,“德不孤,必有鄰”這句話,不僅僅只講述了一個提高道德修養的問題。我們做任何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都希望有人理解,有人支持,不過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種種原因,我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也許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但是,“德不孤,必有鄰”,只要自己不懈地追求,身邊的人可以從不理解到理解、從不支持到支持,而遠方的志同道合的人們,在通過各種渠道瞭解了我們的所作所為之後,一定會給我們送來遙遠的幫助和祝福。

邊界望鄉 教案教學設計(高一選修 篇三

邊界望鄉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選修)

第四單元:大地的歌吟

《邊界望鄉》導學案

【學習目標】

1.領會洛夫詩歌奇特意象及豐富意藴;

2.體會洛夫魔術般的語言。

教學重點:

意象內藴,鄉愁的豐富性、獨特性。

教學難點:

語言的奇妙組合

【知識鏈接】

1、走近作者

洛夫(1928.5.11~ ),名莫運端、莫洛夫,湖南衡南縣相市鄉燕子山人。1938年舉家從鄉下遷居衡陽市大西門痘姆街,就讀國民中心國小。1943年進入成章中學國中部,以野叟筆名在《力報》副刊發表第一篇散文《秋日的庭院》。1946年轉入岳雲中學,開始新詩創作,以處女詩作《秋風》展露才情。1947年轉入含章中學,與同學組成芙蘭芝劇社和芙蘭芝藝術研究社,自編自演進步節目。1949年7月去台灣,後畢業於淡江大學英文系,從台灣遷居加拿大温哥華。洛夫是台灣現代詩壇最傑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詩人,為中國詩壇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由於表現手法近乎魔幻,因此被詩壇譽為“詩魔”。 洛夫和余光中一直被世界華文詩壇譽為雙子星座,洛夫的《邊界望鄉》和余光中的《鄉愁》一樣膾炙人口。雖在大陸的名氣不如余光中響亮,但在台灣詩界洛夫的名望卻在余光中之上。1979年3月,洛夫訪問香港時創作《邊界望鄉》,詩人余光中陪同他去邊界落馬洲用望遠鏡看大陸,洛夫離鄉三十年,近在咫尺卻過不去,有家不能歸,近鄉情切。於是寫下了震撼人心的詩--《邊界望鄉》,傳神地表達了遊子懷鄉咫尺天涯的`傷痛、落寞和無奈。

【探究與合作】

一、自主探究

1.       挑選自己印象深刻的精彩詩句,對其意象、情感、表達效果進行點評

2.  如何理解杜鵑、白鷺、鷓鴣這三個意象?

二、小組合作

賞析以下句子

1、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叢凋殘的杜鵑/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塊“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後面/咯血

2、而這時,鷓鴣以火發音/那冒煙的啼聲/一句句/穿透異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燒得雙目盡赤,血脈賁張/你卻豎起外衣的領子,回頭問我/冷,還是/不冷

3、當雨水把莽莽大地/譯成青色的語言

4、本詩採用了哪三種藝術手法?

三、拓展探究,品味語言

1、本詩的語言特點

2、對比分析余光中的《鄉愁》

當堂檢測 寫出自己對家的理解

【課後反思】

學完本詩,我學習到了什麼抒情手法?在以後的作文中如何借鑑使用?

【佈置作業】

找出洛夫的一首詩認真誦讀,並寫出賞析

任志剛

修辭立其誠(高一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篇四

修辭立其誠(蘇教版高一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寫真話,抒真情

一、教學目標:1、瞭解寫作中“修辭立其誠”的重要性。

2、引導學生寫真話、抒真情。

三、重點難點:如何在文章中表達真情實感。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現在很多同學寫出的文章總感覺不能打動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真情實感,在寫文章時常常東拼西湊,生編硬造,千篇 一律,給人似曾相識之感。那麼,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現狀呢?葉聖陶説:“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做成什麼文字。否則就會陷入不切實際的唯技藝論。”孔子也説:“修辭立其誠。”什麼意思呢?“修辭”就是修飾詞句,是寫作,“立其誠”就是寫文章要實在,誠實,寫真話,抒真情。由此看來,文章能打動人的第一要務就是要有真情實感,要採擷生活中足以令人感動的事,用樸實率真的文字加以表現。那麼我們這節課就來探討如何才能寫真話、抒真情。(出示教學目標)

2.比較文章片斷,瞭解寫作中“修辭立其誠”的重要性。

我們下面就先來比較以下三個文章片斷,從“修辭立其誠”的角度看,你認為哪個片斷寫的好?

片斷一:(以“待人和善”為話題的開頭)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餘暉,我擁一縷最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萋萋芳華,我摘一束最燦的;對待朋友,我選擇最和善的方式。

片斷二:

一天,我患了重感冒,發燒至四十度,早飯後獨自騎着自行車去醫院看病。騎着騎着,正面開來一輛大卡車,眼看就要軋着一位拄着棍蹣跚着正要橫穿馬路的老大爺。”

就在這緊要關頭,我的頭腦裏思想鬥爭很激烈。去救吧,要耽誤自己看病,不救吧,眼看着悲劇就要發生。正在這時,雷鋒、賴寧等英雄形象掠過我的腦海。我想,自己是新時代的中學生,更應為人民做好事。於是,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跳下車,用盡全力一推,老大爺得救了。這時的老大爺激動萬分,熱淚滾滾,握住我的手説:“娃啊,現在精神文明建設的春風吹遍了祖國的每個角落,社會上的好人好事像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你的行為是多麼偉大,多麼崇高啊,你就是一個光輝的典範。我為我們國家有你這樣高尚的學生而感到無比自豪和驕傲。我代表人民感謝你。”

片斷三:(江蘇省大學聯考作文《懷想天空》)

麥收時節,天空顯得非常的明淨。在麥田上空,偶爾悠然地遊過幾朵白雲。

麥收時節,中午常是烈日當空。我們勤勞的父母,不得不在烈日下勞動。

我是一個農家子弟。我明白我們鄉下的家長們要靠田地來生活,供我們上學。他們為了子女辛勤地勞動,但沒有半句怨言。在家,我常聽到他們説:“只要孩子搞好了,再苦再累,我們都願意……”

……

6月5日早晨,我爸起得很早。四點多鐘就起了。他臨下地時告訴我説:“你再睡會吧!六點鐘起來做飯,然後洗洗衣服,八點鐘到地裏給我送飯。”

……

當我到地裏時,父親已割了七八壟了。他臉上很多汗珠,衣服濕透了。他説:“你來,吃過了嗎?我割光這一壟,再吃……”

大概四、五分鐘吧,他割光了。他從籃子裏拿出飯盆、饃頭,邊吃邊説:“孩子,你爸沒本事,明天到縣城後好好休息!後天好好考,別緊張……”

學生討論:

教師明確:第一篇,詞澡華麗,但內容空洞,只追求形式。

第二篇,憑空編造,情節違情悖理,唱高調。

第三篇,雖語言平談,但感情真摯,文風質樸。

第三篇作文得了53分,所以説,寫真話,抒真情是作文的基礎。

3.學生討論如何才能做到寫真話,抒真情。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寫真話,抒真情呢?我們教材中的四篇文章《醜娘》《苦糖》《朋友》《偉大的空話》在這方面給我們做了一個示範,請我們一塊來討論一下,看用什麼方法來寫文章就能做到説真話,寫真情。在分析時我們可以從選材方面,也可以從表達方式或手段等方面來談。(板書:選材、表達方式、手段)

(學生討論交流)

教師明確:

(1)《醜娘》為什麼寫得好?

A、沒有迴避母親的醜,開頭的側面寫,中間的正面寫。

B、中間的我的心情很真實。

總結:寫真事,不避諱。(板書)

(2)《苦糖》為什麼寫的好?

A、選材上以小見大,把家庭的窮苦和親情寫了出來(如果現在讓你寫,如果再這樣寫就顯得不真實了)

B、細節描寫很真實,把小孩子禁不住白糖的誘惑的心理傳神地表達了出來。

總結:以小見大,細節描寫。

(3)《朋友》為什麼好?這篇文章能感動你嗎?

A、此文和一般的寫朋友之間感情的文章不同,不是記敍的具體事情,而是重在傾訴自己的心靈感受,可見直接傾訴心靈感受也是寫真話,抒真情的一種方式。

B、用了許多疑問句,直接抒情的文字來表達,增強了感染力。

C、我覺得此文不好,有點唱高調,巴金對朋友的感情並不能與我產生共鳴。(分析原因:學生不瞭解巴金此文的寫作背景,出示背景材料,分析)

背景材料:巴金先生説他是靠友情生活到現在的。青年時的巴金埋頭於寫作,為了寫作,他到四十歲才結婚。沒有家,朋友的家就是他的家,寫作之餘,巴金先生常常旅遊到各處去看朋友,並寫下了《旅途隨筆》。散文《朋友》就是《旅途隨筆》中的一篇。

巴金先生在一個明爭暗鬥的封建大家庭裏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期,除了母親給予的無私的愛,他很難得到更多的。親情的關懷,但是性格內向的巴金卻有一大幫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對朋友無話不説,至誠至義。巴金先生的小説《滅亡》發表後,他得到生平的第一筆稿費,他一分不剩地全給了朋友。巴金先生説沒有這些朋友,他就沒法寫出這部小説。

總結:真實傾訴心靈感受、疑問、抒情。(板書)

(4)《偉大的空話》好在哪裏?

敢於直接發表負責任的看法,有公民意識,該批判時毫不留情。

比較:寫作實踐四中,鐵路工人、醫生、士兵、消防隊員四個人的話,你認為哪個人説的好?為什麼?

消防隊員説的好,因為其他人都是大話空話,是新聞語,是不太負責任的,只有消防隊員説出了真實的感受。

總結:説話負責任。(板書)

4.總結:如何才能寫真話,抒真情?

選材方面:

(1)寫真事,不避諱。

(2)以小見大

(3)真實傾訴心靈感受

表達方式、手段:

(1)細節描寫

(2)疑問、抒情

寫作態度:説話負責任

5.補充:還有沒有你認為寫真話,抒真情的方法?閲讀《給班主任的一封信》總結。

人物不程式化,臉譜化。

6.寫作實踐:我們已經總結了這麼一些方法,在寫文章時,並不一定全部運用,只要能根據需要把握好其中的一條或幾條就可以了,下面給大家提供兩個話題來作一個片斷描寫,做到寫真話,抒真情。

(1)誤解

(2)父愛(或母愛)

同學點評。

7.小結:

同學們,寫作方法固然重要,但要寫出“真實真切,感人”的文章,首先要做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高明的作家或者聰明的初學寫作的人都是平實地寫生活中的瑣事,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會寫作,因為獨特的感情來源於獨特的經歷和感受,來自於對獨特經歷和真心感受的提煉。“修辭立其誠”,“誠”是內在的,“辭”是外在的,“誠”是主導,“辭”以“誠”存,“立誠”之“辭”才更有價值和魅力。希望大家面對生活微笑,去發現生活中的美,讓它流淌在我們的心間,繪成一道道美麗的風景。

沙之書(高一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篇五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理解“事實”和“真實”的區別

能力方法

培養學生虛構故事的能力

情感意志

情感認知---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重點

理解“事實”和“真實”的區別,“虛構”在寫作中的作用

難點

培養學生合情合理的編撰故事的能力

板書設計

沙之書

“事實”(事件)≠“真實”(虛構)

↓↓

支撐點藝術加工

效果:藝術的真實,內心的真實

教學過程:

一、檢查提問:

1.每組派兩個代表,通過生活中的點滴講述一下“你所感受到的母愛是怎樣的”

⑴自己的衣服媽媽到學校來洗。

⑵每天自己回到家媽媽都準時做夜宵。

⑶自己病了,媽媽是那樣的擔心。

⑷天冷了,媽媽總是讓我穿多一點。

注:學生所講的故事都是自己經歷的,都是客觀的再現,照相機似的翻版,在聽者內心不能產生真實的情感觸動。只能説是事實或事件。偉大的母愛不能感動人。

2.每組再派一個代表,嘗試着在這四個故事基礎上,以此為支撐點,編撰一個能讓你內心真實的感受到母愛的偉大。要通過生活中的點滴,細節。

⑴冬天的一天,自己手凍傷了不能洗衣服了,讓媽媽洗,這回可以有理由輕鬆了。於是高興的看電視,聽音樂。過了很久,媽媽還是沒有洗完,每次早就洗完了,算了不管她了。太晚了,我有些餓了,於是想到廚房吃點東西,推開門,看到媽媽用藥水搽拭自己的手,接着又尊下身子給我洗衣服。這時的我心裏有種難言的滋味,一下抱住了媽媽,哭着説:“媽媽都是女兒不懂事,讓您受苦了,媽,您歇吧,我來洗。

⑵每天下了晚修回到家媽媽都準備好夜宵等我,有一次我有事回家很晚,以為媽媽肯定作好夜宵自己休息了,因為我是讓媽媽放心的孩子。當我輕輕推開門時,卻看到媽媽伏在桌上已經睡了。看到此景內心好是愧疚,

⑷天冷了,媽媽讓我多穿一件衣服,我不肯,穿多了顯得會很臃腫。我執拗的拒絕了,匆忙就上學去了。到了教室,打開書包,突然發現裏面有一件衣服……

經過學生的編撰、加工後的故事,我們就會在內心深深的感受到母愛的偉大。這個過程就是一種創作,達到了生活的昇華,藝術的真實。

所以説,事實不等於真實。從事實到真實的過程就是想象力的作用,就是虛構的魅力。

大綱要求,中學生要具有編撰故事的能力,大學聯考作文要求,感情要真實。這回我們就可以理解了。編撰,虛構決不是胡編亂造,天馬行空,也不是照相機似的翻版。有了細節就有了真實,內心的真實才叫真實。

二、今天我們探究一下《沙之書》,它的真實在哪裏,小説是怎樣虛構的,從哪些敍述文字中可以看出是虛構的。但我們卻不感到虛假,在內心卻有一種真實的感受-----人類的探求過程。

三、先介紹作家作品:

一個晚年雙目失明的老人

一個與母親相依為命的`老人

影響了中國八九十年代眾多的知名作家

博爾赫斯(1899~1986)阿根廷詩人、小説家兼翻譯家。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個有英國血統的律師家庭。1950年至1953年間任阿根廷作家協會主席。1955年任國立圖書館館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哲學文學系教授。1950年獲阿根廷國家文學獎,1961年獲西班牙的福門託獎,1979年獲西班牙的塞萬提斯獎。

詩歌、散文和短篇小説是博爾赫斯三大創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輝映。有一種很生動的説法是:“他的散文讀起來像小説;他的小説是詩;他的詩歌又往往使人覺得像散文。溝通三者的橋樑是他的思想。”他是與帕斯、聶魯達齊名的拉美三大詩人之一,他的詩歌語言質樸,風格純淨,意境悠遠。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構思新穎,結構巧妙,法國作家安德烈莫洛亞評價説:“博爾赫斯是一位只寫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氣候,在於其智慧的光芒、設想的豐富和文筆的簡潔--像數學一樣簡潔的文筆。”

讀書是博爾赫斯生活中一項具有壓倒性優勢的活動,而且對於他的寫作意義重大。他曾説:“我是一個作家,但更是一個好讀者。”他的最初和主要的知識來源可能是他父親的藏書室,到了開始真正作家生涯時,他已經是一個學貫東西、富有真知灼見的青年學者了。

晚年雙目失明,卻被任命為國立圖書館館長,他不無苦澀地寫了一首詩向上帝致敬:“他以如此妙的諷刺/同時給了我書籍和失明……”但他仍以口授的方式繼續創作,成就驚人。

他的婚姻生活並不如意。他長期獨身,由母親照料生活,直至68歲才與孀居的阿斯泰特米連結婚,3年後即離異。母親辭世後,他終於認定追隨他多年的日裔女祕書瑪麗亞兒玉為終身伴侶。他們1986年在日內瓦結婚。同年,一代文學大師博爾赫斯在日內瓦逝世。

成名作:《小徑分岔的花園》(短篇小説)。小説特色:敍述乾淨利落,文字精煉,構思奇特,結構精巧,小説情節常在東方異國情調的背景中展開,荒誕離奇且充滿幻想,帶有濃重的神祕色彩。

四、問題探究:

1.沙之書,是一部什麼樣的書,請同學們概括一下。

無始無終,無窮無盡(像沙一樣,變幻不定,無始無終,無窮無盡,不斷“生長”)。

2.這篇小説的真實性在哪裏?

我的心理改變:

好奇----喜歡-----研究-----詭異-----恐懼-----放棄

這個過程與人類的探索有怎樣的關係呢?我們弄清了就知道小説的真實性在哪裏了。

起初好奇,然後設法得到,接着是鑽研,但發現對它瞭解越多,不瞭解的部分也更多,於是意識到自己的渺小無奈,緊接着迷失於無法自拔的敬畏,隨之而來的是恐懼,最終選擇逃避、放棄,讓沙之書淹沒在圖書館的書海之中。

這一變化過程既形象地説明沙之書的奇妙而神祕的特性,又表現了“我”乃至人類在無限強大的異己之物前不勝渺小、恐懼的心理。

五、佈置作業:

品讀文本,這部奇幻的沙之書告訴你一個什麼道理。

伶官傳序(高一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篇六

伶官傳序(蘇教版高一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伶官傳序》教案

周  珍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瞭解常見的文言句式。

2.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指出史論的一般寫法。

過程與方法:

採用合作、探究、自主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理解“滿招損,謙得益”“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等警語的深刻含義及其

對人生的啟示。體會本文的現實含義。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唐朝過了是宋朝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這兩個朝代之間又有無數個小的王朝在歷史的長河中交替出現,它們就如同曇花一現般的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它們本如流星一般的在夜空劃過,但是事隔多年後,人們還要舊事重提,將那段塵封的史事昭然於天下,宋代的歐陽修就做了這麼一個史記之人。我們今天就來拜讀一下歐陽修先生的《伶官傳序》,看老先生在這片史論性的文章中到底要向我們講述什麼呢?

二.誦讀指導

總體:

1、回顧一下“什麼叫做序”;

(其實我們在高一時就學過一個單元的“序”,比如《吶喊》自序、《寬容》序言、《名人傳》序);《伶官傳序》就是歐陽修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序。)

2、什麼是“伶”或“伶人”呢?

答:“伶”是指封建時代演戲的人,即“藝人、樂工”;“伶官”是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

(“傳”記述了後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敗政亂國的史實。)

3、既然是這樣的幾個人,地位、身份都不高,並且又是敗政亂國的人,為什麼要替他們做傳呢?(平時我們讀到過的傳記,一般是為英雄人物、英雄豪傑作傳的,是吧?為什麼要替伶官作傳呢?好,就讓我們帶着這個問題來學習這篇課文)

(一) 指導誦讀第一段

1、翻譯“盛衰之理”一句(注意語氣:感歎語氣的反問句);從中確定兩個內容

(①談論什麼問題②對於“盛衰問題”有怎樣的觀點)

2、比較兩句話①“盛衰之理,並非天命,實乃人事也。”

(意思改變了,原意是既不否認天命的説法,更強調了人事的作用;現在變成了“完全否定了天命這種傳統的説法,而完全是人事的原因”)

②不改變原意,改成“盛衰之理,雖曰天命,然亦乃人事也。”

(意思是不違背了,但區別在哪裏?語氣的變化,從帶感歎語氣的反問句變成了陳述句,意思是一樣,但改過之後力度不夠,語氣不強)

3、從第二句話“原莊宗…”可以得到什麼信息?(作者提出了論題、論點,該去怎麼證明?)

答:用“得(失)天下”兩方面事例來證明

4、分析“所以……者”結構(比較韓愈《師説》“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答:……的原因;表作用、表目的

5、解釋“原”;第三段“抑本其成敗之跡”的“本”

答:推究(原因),做動詞 ;現在的一個詞語“原本”,是否有所體會?

6、“嗚呼”一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哪個字?(“唉!”)為全文定下了怎樣的感情基調?(“歎惋”,開篇就給人一種哀婉之情,歎息“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二) 指導誦讀第二段

師:莊宗為什麼得天下,怎麼得天下這些都吸引着我們心。歐陽修又是怎麼向我們講述的呢?(全班齊讀第二段)

師:整個故事圍繞什麼東西在敍述?出現了幾個人物?生:(三矢)(“晉王”和“莊宗”)

1、“得天下”是在怎樣的背景下?(概括)具體又怎麼做才得到天下的呢?(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以自己的話概括)

2、比較《五代史》裏怎樣得天下的一段話:

(1)先比較前半段“武皇

世傳武皇臨薨,以三矢付莊宗曰:“一矢討劉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圖也。一矢擊契丹,且曰阿保機與我把臂而盟,結為兄弟,誓復唐家社稷,今背約附賊,汝必伐之。一矢滅朱温。汝能成吾志,死無恨矣。”莊宗藏三矢於武皇廟庭,及討劉仁恭,命幕吏以少牢告廟,請一矢,盛以錦囊,使親將負之,以為前驅。凱還之日,隨俘馘納矢於太廟。伐契丹,滅朱氏,亦如之。又武皇眇一目,世謂之獨眼龍。性喜殺,左右小有過失,必於死。初諱眇,人無敢犯者。嘗令寫真,畫工即為捻箭之狀,微瞑一目。圖成而進,武皇大悦,賜與甚厚。…一矢滅朱温”,在原文中用哪幾句話來敍述這件事情的?哪個更簡潔?

答:意思一樣,都是為了明確仇敵,歐陽修的文字更簡潔、利落一些;

3、“汝能成吾志,死無憾矣”對應課文的哪句?

答:“此三者,吾遺恨也”,這三個仇敵是他今生不能滅掉的,抱恨終生,帶有抒情的氣氛;

“與爾三矢,爾其……”的“其”的翻譯(表祈使語氣,“應當、一定”)

(帶有語氣:剛才的“抒情的氣氛”與這裏的“祈使語氣”,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他的父親在臨終之時的囑咐或者説遺願,敍説自己今生不能完成的志向,肯定是非常感人的,但《五代史》裏則無法體會。體會歐陽修的用語精妙,該渲染的地方渲染了,該簡潔的地方簡潔了;)

(從新舊五代史的對比,可以看出歐陽修的文筆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擬的)

4、再從動詞上來體會一下本文的。語言,請找出與“矢”有關的動詞:

晉王:賜而告        莊宗:受而藏     (用兵時:)請 → 盛 → 負 → 納

(三) 指導誦讀第三段

1、“失天下”又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呢?又做出了怎樣的行動呢?(有沒有講?為什麼?)

答:具體失天下的過程沒有,在正文裏在《伶官傳》,“欲知後事如何,請聽正文分解”

2、如何得(失)天下,有怎樣的具體描述?我們太簡略了,只用了得(失)天下六個字,怎麼表明他得天下啊?這裏沒説他“稱帝”,你怎麼知道他得天下了呢?

答:“方其系燕父子…”已經報仇成功了,仇人要麼抓住了,要麼被殺掉了;(“以組”、“函”)

3、又如何表明他“失天下”了呢?(“君臣相顧…”)

(小結:這一段濃縮了一個歷史事實,首先莊宗威風凜凜地統一天下,金戈鐵馬,氣吞萬里的雄武,意氣非常的盛!到莊宗君臣悽然相向,淚下如雨的悲慘情景,風聲鶴唳,特別狼狽

4、一盛一衰,不僅在語言上有強烈的“對比”,本來中間是擱着三年,三年之前威風凜凜地大敗敵人,三年之後卻是如此的狼狽,但卻把三年時間縮在一段裏面,或者説是“一夜之間”,放在前後對比,“一盛一衰”,有什麼效果?或者你能不能體會到作者的用意?為什麼把“盛衰”放在一段裏面?中間無任何過度,疾風急轉之下,由盛直接到衰

“對比”是一種方法,對比的目的到底何在?(可結合論點進行分析,“盛衰由於人事”)

(用事例對比鮮明的論證出論點)

(拓展:①“項羽”:臨死之前怎麼總結自己一生的業績,他説:“天亡我,非戰之罪。”

②《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九死一生的一個人 ,尤其是華容道上,被關羽放掉了,很多人説諸葛亮已經計劃周詳了,連關羽可能會放掉曹操,他都算到了。就有人説“天不滅曹”)

結合我們課文,大家想想,到底是“天滅”還是“人事”?

5、再回到“莊宗”身上:“得天下”背景、做法都交代了,有父親的臨終遺志,有自己接受遺託之後的勵精圖治,然後才能“得天下”;等到他平定天下之後,人很容易躺在自己鋪好的温牀裏,“仇讎已滅,天下已定”,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現在是享受、享樂的時候了,最終導致了“一夫夜呼,亂者四應”的局面,所以他的“盛、衰”都是有原因有背景的,有具體的做法,才會有這樣的結果。結果並不是上天註定的,而是有人為的因素,這就證明了本文的論點“盛衰由於人事”。

6、對於這段歷史,歐陽修的發出了怎麼樣的感歎?

答:《尚書》裏的“滿招損,謙得益” → 歐陽修得出結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分析:“豈……歟?抑……歟?”在這裏是什麼意思,和現代漢語的哪種句式相同?)

(答:"難道……嗎?或者……嗎?"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選擇疑問句)

(四)指導誦讀第四段

1、結論已經有了,那麼寫後面的還有沒有必要,為什麼?

答:有必要。起到了“照應文題”(“數十伶人困之”)和“點明主旨”的作用。

2、先再進行一次對比,“盛與衰”的對比;分析“為天下笑”的文言句式

3、從對比中我們可以得到怎樣的一個教訓?關鍵落腳點還是在“逸豫可以亡身”,為什麼“逸豫可以亡身”,進一步地深入,推出了一個新結論,是什麼結論呢?並分析其中文言知識

答:“禍患常積於忽微,智勇多困與所溺”

邊界望鄉(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篇七

邊界望鄉(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領會洛夫詩歌奇特意象及豐富意藴;

2.  體會洛夫魔術般的語言。

教學重點:

意象內藴,鄉愁的豐富性、獨特性。

教學難點:

語言的奇妙組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朗誦全詩,熟悉內容

三、細讀全詩,作旁批點評

1.       挑選自己印象深刻的精彩詩句,對其意象、情感、表達效果進行點評

2.       對於理解有困難的句子做記號,思考,分組討論

3.       小組推選代表發言,全班共同討論

理解困難句子:

1.       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叢凋殘的杜鵑/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塊“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後面/咯血

2.       而這時,鷓鴣以火發音/那冒煙的啼聲/一句句/穿透異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燒得雙目盡赤,血脈賁張/你卻豎起外衣的`領子,回頭問我/冷,還是/不冷

教師補充杜鵑、白鷺、鷓鴣三個意象內涵

3.       當雨水把莽莽大地/譯成青色的語言

四、              拓展閲讀  體會現代詩意象奇特、語言奇妙的特點

1洛夫《午夜削梨》

那確是一隻

觸手冰涼的

閃着黃銅膚色的

一刀剖開

它胸中

竟然藏有

一口好深好深的井

刀子跌落

我彎下身子去找

啊碌囟際

我那黃銅色的皮膚

2流沙河《就是那一隻蟋蟀》

3洛夫《湖南大雪--贈長沙李元洛》

君問歸期

歸期早已寫在晚唐的雨中

巴山的雨中

而載我渡我的雨啊

奔騰了兩千年才凝成這場大雪

落在洞庭湖上

落在嶽麓山上

落在你未眠的窗前

雪落着

一種複雜而單純的沉默

沉默亦如

你案頭熠熠延客的燭光

雪落無聲

街衢睡了而路燈醒着

泥土睡了而樹根醒着

鳥雀睡了而翅膀醒着

寺廟睡了而鐘聲醒着

山河睡了而風景醒着

春天睡了而種籽醒着

肢體睡了而血液醒着

書籍睡了而詩句醒着

歷史睡了而時間醒着

世界睡了而你我醒着

雪落無聲

4洛夫《杭州紙扇一把題贈瘂弦》

五作業

任選洛夫一首詩歌,從意象、語言角度入手寫一篇詩評。

廣玉蘭(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篇八

廣玉蘭(蘇教版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廣玉蘭

複習:

概括段意。

板書:第一段1:初識廣玉蘭(散步時,被廣玉蘭的幽香所吸引)

第二段2--5:觀賞廣玉蘭(廣玉蘭花瓣的色澤、質感,花開時的各種形態以及葉片的特點)

第三段6:讚美廣玉蘭(點明作者喜愛廣玉蘭的原因)

板書

作者寫廣玉蘭是因為作者(愛)廣玉蘭。

喜愛廣玉蘭什麼呢?

我愛廣玉蘭的幽香與純潔,更愛廣玉蘭無比旺盛的生命力。

你對這個“更”字是怎麼理解的?

(作者更愛廣玉蘭無比旺盛的生命力生命力。)

你能在課文中找出作者表現廣玉蘭無比旺盛的生命力的文字嗎?

(“秋冬時節……”這一段。)

你能找出表現廣玉蘭幽香和純潔的文字嗎?

(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和課文的第二自然段。)

學習第一和第二自然段

指名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感到一股淡淡的幽香在空氣中盪漾。幽香:清淡的香氣。盪漾:一起一伏地動。

淡淡的幽香,是不是有些重複呢?

你如何理解?

除了幽香,廣玉蘭給人另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純潔。而純潔,就是潔淨,就是高雅。

自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的文字能給你怎樣的想象空間。

作者在斟酌,在推敲。

你能把那種感覺讀好嗎?

總之,只憑幾個優美的詞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內涵的。

面對潔淨、高雅的廣玉蘭,好像我們的作者也覺得詞窮了。可是這樣一來,反而讓我們有一種更想把廣玉蘭花看個究竟的一種迫切的想法,是不是?

課件出示。

再讀課文。

雖然作者左一句無法,右一句無法,但我們看着這廣玉蘭花,覺得其實作者已經用語言很精確地描述了廣玉蘭花了。

課文中還有兩個自然段,寫的是什麼?

(花朵和葉片。應該是開花。)

學習第三自然段

廣玉蘭開花有早有遲,在同一棵樹上,能看到花開的各種形態。

有些什麼形態呢?

自讀。邊讀邊想,通過作者的語言描述,你看到了哪些形態不同的廣玉蘭。

你看到了哪些形態不同的。廣玉蘭。交流,要求概括。

(含羞待放--剛剛綻放--盛開--凋謝)

你看到的形態,如果讓你描述出來,讓他人也能夠感知,你可以怎麼做?

(用語言,還可以畫畫。)

生讀或畫。

課件出示

這幾種形態是不是分批出現的?

所以,遠遠看上去,一株廣玉蘭就像是一個數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為什麼這麼説?

比喻句。

總分總結構。

看完了廣玉蘭的開花,再看看廣玉蘭的葉片。

自讀。

看葉子實物

另有一番情趣,既然説另有,那肯定已經有,已經有哪番情趣啊。葉子又帶給你怎樣的情趣呢?

情趣:情調趣味。情調:事物所具有的能引起人的各種不同感情的性質。

(一邊是碧綠,一邊是潔白;一邊是強硬,一邊是柔韌。)

紅花需要綠葉相配,更顯鮮豔,而白花有了綠葉的襯托也能格外皎潔,格外清麗。

看“我愛廣玉蘭的幽香與純潔,更愛廣玉蘭無比旺盛的生命力。”

既然是“更愛”,怎麼就寫了一個自然段呢,短短的一句話?

再看課文的第三第四自然段。

哪裏可以看出旺盛的生命力呢?

找、讀。

配樂朗讀。

回頭看看分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7k9d9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