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張衡傳》教案

《張衡傳》教案

《張衡傳》教案

《張衡傳》教學設計篇一

教學設想:

《張衡傳》為傳統名篇,是一篇十分有特色的作品。文章以時間作為敍事線索,介紹了張衡三個方面的突出成就,但很注意詳略剪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結合文本找出詳寫略寫的內容,並體會這樣安排材料的作用和效果。此外,還應該多讓學生誦讀,品味課文凝練簡潔的語言。

擬用兩課時。第一課時,重在疏通字句,積累文言知識等。第二課時,精讀課文,學習作品的特點,並知識遷移等。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瞭解范曄的生平和《後漢書》的情況;疏通課文大意,歸納文言知識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使學生對張衡有深入全面的認識。

(二)過程與方法

1、瞭解人物傳記的寫法和技巧。

2、在學生對課文獲得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開展思維活動,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學習張衡刻苦鑽研和注重社會實踐的精神。

教學重點:

瞭解張衡在文學、科學、政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從而瞭解傳記文學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

體會本文凝鍊簡潔的語言。

教具準備:

錄音機、磁帶等。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由張衡發明地動儀的相關情況導入。

地動儀比西方早1700多年,是測量地震的儀器。張衡開創地震學之先河。1956年10月,郭沫若:“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

二、作者與作品簡介

(可先讓學生介紹,後教師補充)

1、范曄,南朝宋代史學家、文學家。字蔚宗,順陽人。少勤奮好學,善寫文章,精通音律。做過宣城太守。

2、《後漢書》,以《東觀漢記》為基礎編寫而成的歷史名著。“前四史”之一。

三、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

1、聽錄音朗讀。

注意注音、斷句等。

2、學生集體朗讀。

3、提示讀音。

屬文 (zhu) 璇機(xuan) 算罔論(wang) 蟾蜍(chanchu)

4、疏通字句。

要求:依據下文註解,學生同伴互譯,教師給予提示。

四、整體感知課文:

1、張衡的高尚品德和傑出才能表現在什麼地方?

“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 (謙虛謹慎)

“從容淡靜”“舉孝謙不行” (淡泊名利)

善機巧,作渾天儀、地動儀。

善術學,著《靈憲》《算罔論》。

善政事,為政機智果斷,不畏權貴。

2、除此之外,你對他還有哪些瞭解?

有《歸田賦》《四愁詩》等。地動儀比西方要早1700多年。《數星星的孩子》一文可見其對天文的興趣。

3、全文共六段,介紹了張衡的哪些事蹟?

文學成就(第一段)

科技成就(第二、三、四段)

治國才能(第五、六段)

(學生歸納,教師板書)

4、明確:

第一部分(1)記述張衡的學業、品德和文學的成就。

第二部分(2~3)介紹張衡在科學技術上的成就。

第三部分(5~6)介紹張衡在政治上的成就。

五、引導學生精讀課文

1、張衡為什麼有如此高的文學才華?(重點看第一段)

天資聰明,勤奮好學。

謙遜持重,鄙視名利。

執著專一,治學嚴謹。

2、引導學生自讀第四段。

要求學生逐字逐句翻譯。

1)集體朗讀。

2)作者是如何介紹候風地動儀的?

依據事物內在聯繫,簡明而具體的介紹候風地動儀的製造和使用:製造時間和儀器名稱,材料、尺寸、形狀、裝飾,機件、內部構造,功能和作用,精確程度和效果,實踐證明靈敏度和準確性,交代儀器的正式使用。

3)張衡為什麼要造地動儀?

不計名利,為民造福。

3、引導學生學習5、6段。

1)學生自讀,疏通字句。

2)這兩段寫了哪兒幾件事情?突出人物怎樣的性格?

一件是交代《思玄賦》的來歷,突出張衡的心思細密,小心謹慎。一件為出任河間相時和姦黨的鬥爭,表現了他的政治智慧。

六、知識提升——歸納字詞

1)通假字

員徑八尺 通“圓”

形似酒尊 通“樽”

2)古今異義

尋其方面 “方向” 現指相近的幾個人物事情之一。

衡下車 “初到任” 現為從車上下來。

3)詞類活用

大將軍奇其才 (意動用法)

4)文言句式

未之有也 (賓語前置)

連闢公府不就 (被動句)

果地震隴西 (狀語後置)

諷議(於)左右 (狀語後置、省略句)

視事三年 (省略主語)

七、課堂小結

這篇傳記僅以七百餘字就概及張衡六十二年中善屬文、善機巧,善理政等方面的成就,寫出一個真實的人,偉大的人。

八、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二。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由回顧上節課內容導入。

這節課我們就來討論作者是如何將一位博學多才、從容淡泊的文人學者形象展示給讀者的。

二、總結要領,引導思維:

1、從傳記中可以看出張衡一生中經歷了幾位皇帝?

四位皇帝:東漢章帝 和帝 安帝 順帝。

不難看出,寫人物傳記多按時間順序組材,本文也是以時間為經線來寫的,時間雖長,但敍事清晰。

2、對於張衡的博學多才,傳記中是如何反映出來的?

突出科技成就,詳寫候風地動儀,文學成就較略。

3、小結人物傳記的寫法:

1)以時間為順序組材,概括人物的一生。

2)突出人物重要活動,詳略安排得當。

4、語言凝練平實是本文突出特點,請同學找出這樣的句子或段落細細品味,然後與大家“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重點看第四段,主要由學生完成)

5、學習本文,你得到哪些啟示?

(學生思考討論後發言)

如:

1)品德和人格是在學業上成功的基礎。

2)要躋身世界科技先進行列,必須要有民族自信心。

3)學習要注重社會實踐。

4)一個人的潛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三、拓展延伸:

為了鞏固大家對人物傳記寫作技巧的認識,並且幫助大家將課內的文言知識有效遷移,我們一起完成一道文言閲讀題。

《曹植失寵》(參見發的資料)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結合課文的特點,總結了人物傳記的寫法,希望同學們仔細體會,以便今後在傳記的寫作中借鑑。

五、佈置作業:

完成配套練習。

部分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

張衡傳

1、善屬文

2、善機巧

3、善政事

第二課時

寫作特點:

1、按時間順序介紹人物。

2、剪裁得當。

3、語言凝練平實而又不乏情致。

教學後記:

1)本文的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起到引導、促進、輔助、參與的作用,師生關係平等、民主、和諧,師生配合十分默契,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明顯。這方面值得繼續嘗試、探討。

2)仍要更多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複習、鞏固、提高。

3)要督促學生多朗讀,及時完成相關的配套練習。

下一頁更多精彩“《張衡傳》教案”

《張衡傳》教學設計篇二

一、教學目標

(一)瞭解張衡一生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學習張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鑽研的精神。

(二)掌握常用文言實詞,弄懂一些專指詞語,疏理文言否定詞。

(三)學習記敍和説明相結合的表達方式。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難詞難句解釋。

(1)從容淡靜:從容,舉止行動,《禮記•緇衣》:“衣服不貳,從容有常。”孔穎達疏:“謂舉動有其常度。”《楚辭•九章》:“孰知餘之從容。”王逸注:“從容,舉動也。”不能作舒緩、不急迫來講。淡靜,淡泊嫻靜。全句:(他)平時舉止淡泊嫻靜。

(2)衡不慕當世:當世,是當世之人,即當時的掌權者。

(3)自去史職,五載復還:張衡,公元111年(安帝永初五年)拜郎中,114年(安帝元初元年)遷尚書侍郎,115年遷太史令,121年(安帝建光元年)遷公車司馬令,126年(順帝永建元年)再復為太史令。文中所指“五載”,即公元121年辭太史令,拜公車司馬令,到126年又復為太史令的“五載”。

(4)鹹怪其無徵:徵,是應驗、徵驗、效驗的意思,不宜作“證據”講。

(5)“舉孝廉”、“闢公府”、“累召不應”、“公車特徵”:舉,推薦。闢,徵召。召,呼喚,特指上對下的呼喚,引申為招致,徵,召,特指君召臣。“舉、闢”二字在這裏都表被動。

(6)“拜郎中”、“遷為太史令”、“積年不徙”、“再轉復為太史令”:拜,授予官職。遷,調動官職,一般指升官,“左遷”才是貶官。徙,表一般的調職,有時也用以表示降職,本文指前者。轉,遷調官職。這四字的意思很接近,略有區別。

(7)關於“璇機”的解釋:一説是玉飾的測天儀器。一説,“機”即“璣”,“璇機”是兩顆星的名字,即“天璇”和“天璣”。從上下文看,似以第二説為宜。用“璇”“璣”二星指代北斗七星,又進而指代天文,“妙盡璇機之正”即精通天文的意思。(把“璇機”指代天文,可參見王力《古代漢語》下冊第一分冊第787頁)

(二)作為傳記,它的一般寫法是怎樣的?本文是怎樣寫的?

分析:按照傳記的體例,開頭介紹人物的姓名、籍貫,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柳敬亭傳》都是。本文也是開頭介紹姓名、籍貫,結尾寫到他死的年代。所以本文是完全按照一般傳記體例的寫法來寫的。

(三)傳記是記述一個人的生平的,是否意味着事無鉅細都要寫進文章去呢?本文是怎樣處理人物的材料的?列出它的結構提綱。

分析:傳記記述一個人的生平,但並不等於也不可能把一個人一生的全部經歷、事無鉅細都寫進文章去,而只能記述人物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同時顯示出這個人的品格特點。

本文先介紹了張衡的品格和他卓越的文學才能;重點寫他一生中最突出的輝煌的科學成就,而在科學成就中尤其重要的是他首創的候風地動儀,最後介紹了他政治上的才幹。文章這樣處理材料,就使重點突出,主次分明。

結構提綱——

第一段(第1自然段):介紹張衡的品格和卓越的文學才能。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介紹張衡輝煌的科學成就。

(1)張衡的潛心科研

(2)張衡的不慕名利

(3)張衡的重大發明

第三段(第5自然段):介紹張衡傑出的政治才幹。

(四)張衡有哪些可貴的品格?

分析:他的可貴品格可從兩個方面來看。

一是“從容淡靜”“不慕當世”。他不慕名利,先是“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累召不應”,以後做了官,哪怕“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他也無所謂,由此反覆説明了張衡的高潔。不僅如此,他還“不好交接俗人”,不滿當時“王侯以下”的“逾侈”的風氣,經十年苦心構思寫成《二京賦》用以諷諫;一上任河間相,立即“治威嚴,整法度”,將圖謀不軌的“奸黨”“一時收禽”,都反映了他對當時奢靡庸俗風尚的不滿和對不軌行動的鬥爭。這是他從容淡靜、不尚虛浮的品德。

二是“無驕尚之情”。他年少時便“善屬文”、“通五經”、“貫六藝”,全面發展,甚至“才高於世”,卻始終“無驕尚之情”,這確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於不尚虛浮而又謙遜踏實的品德,他才能把全副精力撲在科研工作上,在獲得兩次擔任太史令、有機會觀察天象博覽羣書的客觀條件之後,渾天儀、《靈憲》、《算罔論》,乃至候風地動儀得以相繼問世。

(五)張衡在科學上的輝煌成就,是主要通過具體、詳細地介紹他的重大發明地動儀來説明的。文章這部分是怎樣記事狀物的?

分析:文章是按照如下的順序來介紹候風地動儀的。

時間——陽嘉元年

名稱——候風地動儀

材料——以精銅鑄成

外形——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構造——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蛛,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

作用——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效果——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評價——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驗證——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

使用——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候風地動儀是十分精緻靈巧的:都城洛陽與發生地震的隴西郡相距一千多裏,地動儀竟能及時測報,可見其靈敏準確的程度。文章的這部分的介紹深入細緻,清晰扼要,文字簡練,而又形象生動,跌宕多姿,寫得非常精彩。因此,候風地動儀雖已失傳,根據這段文字卻能複製還原。今天讀這篇文章,除了把它作為一般的傳記作品,更可把這段文字看成典範的科學説明文來學習,讓學生讀了以後仿照着寫一段説明文。

(六)本文寫了張衡的文學才能、科學成就和政治才幹三個方面的內容,卻又並非彼此獨立。它們是如何相互聯繫的?

分析:全文三大段,分別着重寫了一個方面的內容,而彼此又有相互聯繫。比如第1段的“從容淡靜”與第2段的“不慕當世”;第1段的“不好交接俗人”“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因以諷諫”與第3段出任河間相時的“治威嚴,整法度……稱為政理”。又如第1段的“通五經,貫六藝”“才高於世”與第2段“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曆算”“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等等。我們都能看到張衡無論是平時為人還是政治才幹,無論是謙遜自處還是潛心科研,都是前後一貫、渾然一體,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七)《張衡傳》的原文全面地記敍了張衡在文學上、政治上、科學上的成就,選作課文時刪節較多。課文選材及剪裁特點是什麼?

分析:原文比較多的篇幅收錄了張衡的文學創作,節選時都略去了;“永和四年卒”之後還有:“著《周官訓詁》,……凡三十二篇。”綜合介紹張衡的著作和學術上的成就,節選時也略去了,使第5自然段突出了張衡政治上的表現。而原文中有一些政治經歷,因關係較小,也略去了。在寫到他的為人時,詳寫了他積極進取的主導方面,略寫了“上書乞骸骨”歸隱田園的消極方面,節選時又刪去了原在第4、5自然段之間,不敢與閹黨鬥爭以及明哲保身等表現的文字。可見,本文是以科學家的傳記這個角度選擇材料加以剪裁組織的。這樣,它就既全面地仍從文學上、政治上、科學上三方面介紹了張衡一生中的重要表現,又重點突出地詳寫了他在科學上的輝煌成就。在重點寫他的科學成就時,略寫渾天儀,詳寫地動儀;寫地動儀時,除了具體記述機構、作用以顯示其不平常的科學才能外,還生動描摹了地動儀的形狀雕飾,使所寫事物更為形象;對地動儀不僅寫了它的“靜態”,還寫了它的“動態”,不僅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一語概述了它的靈驗,還用“地震隴西”這一典型事例證明它的神妙。由於剪裁恰當,詳略適宜,使人對他的文學才能、科學成就、政治表現和性格特點有全面的瞭解,而對他首創的地動儀則印象更為突出鮮明。

(八)本文對候風地動儀的介紹,寫得那麼具體細緻、清晰扼要,還由於作者是從各個角度去觀察並説明事物的特點的。深入理解這部分的文字,有助於學生記事狀物能力的提高。(這一內容,可作為基礎好一點的班級進一步探討之用。)

分析:大體上可分四個層次。

第一層即第一句,點明地動儀制作的時間和名稱。

第二層“以精銅鑄成……周密無際”,寫地動儀的構造。構造寫得井然有序:先寫材料,再從大小、形狀以及外形上部的雕飾綜述整體的構造,再以“中有都柱”一句從外過渡到內,分述內部構造,然後又回述整體構造,涉及外形的下部。使讀者既看到地動儀完整的形象,又理解內中的機構。這是具體事物説明的關鍵部分,要抓住事物的特徵,要按事物本身的內在聯繫決定説明的順序。這可算是地動儀的“靜態”。

第三層“如有地動……未之有也”,寫地動儀的功能,或者説是它的“動態”吧。這裏用“振”、“吐”、“銜”幾個動詞準確、連貫,説明都柱、龍首、銅丸、蟾蜍的報震功能的靈敏,卻只用了十三個字的一個假設複句,“振聲激揚……”是説功能的自動。“雖一龍發機……”一句説明地動儀八道機關的報震功能的準確。唯其功能靈敏、自動、準確,而且從古未有,所以作者予以稱讚。功能,是具體事物説明必不可少的內容。

構造,要寫得條理清楚、具體精確,功能,要寫得恰如其分、切合實際。

第四層“嘗一龍機發……所從方起”,寫地動儀的驗證。這看似設下的波瀾,以顯示“合契若神”的效果,點出科學史上的重要貢獻,實際更可使讀者領會張衡發明地動儀的重要意義,即從此人類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架觀察地震的科學儀器。

總之,這段文字除開頭的時間與名稱之外,是從地動儀的外形、構造、功能和驗證幾個角度去觀察並説明事物的特點的,值得好好學習。

(九)本文在語言運用上有什麼特點?

分析:本文在語言運用上主要有兩個特點:第一,記敍語言非常質樸通俗。例如,“不行”、“不就”、“不應”、“不慕”等句用語非常質樸通俗,毫無雕飾,卻鮮明地表現出了張衡不追名逐利的高尚品德。第二,説明語言十分準確簡潔。例如,第4段中僅用140多字就將候風地動儀的有關情況作了比較全面的介紹,可見用語簡潔;用酒樽描摹儀器的外形,用“中”、“傍”、“外”、“下”等指明部位,足見其用語之準確。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結合課題註釋概述文化常識。

《後漢書》是紀傳體東漢史,也是傑出的歷史散文,南北朝時南朝宋范曄撰。范曄原定編著百篇,僅完成帝紀十篇、列傳八十篇,十志未及完成而因密謀擁護文帝弟劉義康做皇帝而死於獄中。後人將樑代所注的晉司馬彪《續漢書》八志三十卷補入,遂成一百三十卷的今本《後漢書》。

范曄的《後漢書》與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陳壽的《三國志》合稱“四史”。均對我國的文學、史學有很大影響。

國中階段,我們學過的《樂羊子妻》,選自《後漢書•列女傳》。

(二)指導自讀。

1.課文的主要內容和重點,“自讀提示”第二小節已作了説明。自讀課文時,要對照提示想一想,張衡的高尚品德是什麼?刻苦鑽研的精神表現在哪裏?他在文學上、科學上的成就是什麼?政治上的作為怎麼樣?自讀時要適當圈點勾畫。

2.本文敍事按時間順序寫,而且詳略得當。課文是怎樣按時間順序的?寫得最詳的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寫?

3.本文語言質樸簡練。試舉例説明。

(三)學生對照註釋自讀課文,完成以下自讀作業(除翻譯外,可直接做在書上):

1.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注音:

①衡少善屬文( ) ②不好交接俗人( )

③累召不應( ) ④五載復還( )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a.遊於三輔( )

b.雖才高於世( )

c.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曆算( )

②a.因入京師,觀太學( )

b.……作《二京賦》,因以諷諫( )

c.伺者因此覺知( )

③a.公車特徵拜郎中( )

b.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 )

④a.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

b.以精銅鑄成( )

3.“思考和練習”二。

4.翻譯句子,指出各句包含的語法現象。

①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

②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③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④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四)討論自讀疑難問題。

(五)同桌互相批改自讀作業。

自讀作業參考答案:

1.①sh4o ②h4o ③l7i ④z3i

2.①於,介詞。a.表處所,在;b.表比較;c.表範圍,在……方面;

②因,介詞。a.趁(機會);b.通過、藉;c.因為;

③a.召,動詞;b.徵象,證據,名詞。

④a.精心,形容詞;b.純,形容詞。

3.(略)

4.①永元年間,被推薦為孝廉,(他)卻不去應薦,多次被公府徵召,(他)也沒有去就任。——“舉”、“闢”為被動用法,“不行”、“不就”省略主語“他”,即張衡。“連闢公府”是“連闢於公府”,省略“於”。②大將軍鄧騭認為他才能奇特,累次召請(他),(他)沒有應召。——“奇”,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省略“召”的賓語和“不應”的主語(即兼語)“其”。③用篆字山、龜、鳥、獸等圖案雕飾。——狀語後置。④自從有書典記錄以來,不曾有過這樣的事。——“所記”,“所”+動詞、組成名詞性結構。“未之有”即“未有之”,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

(六)根據自讀作業情況,對以上語法現象進行小結。

(七)自讀、理解“思考和練習”三至五。

(八)檢查自讀理解情況。提問:

1.張衡的高尚品德是什麼?聯繫上下文説一説,何以見得“才高於世”?其“從容淡靜”又表現在哪裏?

2.張衡最傑出的貢獻是什麼?課文重點記敍的內容是什麼?

3.課文的語言質樸簡練,你是怎樣體會的?

4.和《屈原列傳》相比,這兩篇傳記最大的共同點是什麼?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明確:張衡的高尚品德表現在:(1)“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寫作上“精思傅會”,科學上“致思”“研核”,孜孜不倦,貢獻卓越;(2)“從容淡靜”,不慕世俗的虛榮,“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大將軍“累召不應”,“不慕當世”;(3)品行端正,憂國憂民,作《二京賦》諷諫王侯,整治法度收禽奸黨。

張衡“才”高於世,表現在:一、“善屬文”,作《二京賦》;二、“善機巧”,作渾天儀、造候風地動儀;三、“善術學”,著《靈憲》、《算罔論》;四、善政事,為政機智果斷,不畏權貴,稱為政理。

張衡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偉大學者。他最傑出的貢獻是研製成功史無前例的候風地動儀。課文重點記敍的是張衡在自然科學方面的偉大貢獻,因而對候風地動儀作了詳細的介紹。

課文語言質樸簡練。如“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短短二十三字,就寫出了張衡的學歷、水平和特長。“……不行,……不就,……不應。”充分表現了張衡不慕名利的品德。“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節奏感很強的語言,表現了張衡的態度果斷,措施得力。

和《屈原列傳》相比,兩篇傳記最大的共同點都是按時間順序,粗線條地勾勒人物的一生,選材有詳有略,重點突出。最大的區別是在表達方式上,《屈原列傳》為了揭示屈原的“志”、“行”和寄寓作者的情懷,採用了敍議結合的方法,而《張衡傳》為了表現張衡的傑出貢獻,用説明性文字對張衡的發明候風地動儀作了較詳細的介紹。

(九)翻譯課文第4自然段。

(十)小結。

〖小資料〗

(一)重點內容圖示。

(二)張衡的生平和成就。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縣石橋鎮)人,東漢著名文學家,傑出的科學家。17歲離家,先後到長安、洛陽,拒絕官僚貴族召請,在太學日夜攻讀,博覽羣書。28歲任南陽太守鮑德主簿。29歲寫成《東京賦》、《西京賦》。《二京賦》是模擬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和班固的《兩都賦》寫成的。34歲為郎中,後又作過尚書郎。太史令、侍中、河間相一類的官。作太史令最久,前後幾次,歷時數年,掌管天象觀測。寫有著名天文著作《靈憲》和《算罔論》,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用銅壺滴漏帶動的渾天儀。他用肉眼觀測星星,製成星圖。當時他觀察到星星有2500多顆(現代天文學用肉眼能看到3000顆左右)。漢陽嘉元年(132年),又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測定地震方向的地動儀。他曾上疏要求禁絕當時流行的圖讖迷信。任侍中期間,遭受宦官讒毀,遂作《思玄賦》以宣情述志。59歲離京任河間相,在職之年,“郡中大治,稱為政理”。以後又徵召為尚書,不久即去世,終年62歲。有《張河間集》存世。

張衡勤敏樸實。崔瑗説他:“敏而好學,如川之逝,不捨晝夜”,“體性温良,仁愛篤密,與世無傷”。他自己在一篇述志的作品裏説他是“約己博藝,無堅不鑽”,“不患位之不立,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

張衡的文學作品主要是辭賦和詩。《東京賦》、《西京賦》描寫洛陽,長安的繁華,諷刺貴族官僚的荒淫無恥,描述了一些民情風俗,表現了作者對封建統治危機四伏的深刻憂慮。他的詩歌以《四愁詩》成就最高。詩分四章,寫他的“所思”在“泰山”、“桂林”,“漢陽”,“雁門”等“遠道”,但都有障礙,而不能致。以一種情詩的形式寄託了政治的懷抱。它是一首七言詩。在它以前,《詩經》和宋玉的《招魂》,荀卿的《成相篇》等有一些七言句。漢代韻文七言句逐漸增多,但通篇都是七言而又首尾完整的作品,當以這首詩為最早。他也研究過地理學,繪出一幅地形圖,流傳好幾百年。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圖記》卷四里又把他列為後漢時期六大名畫家之一,在數學方面,他對圓周率也很有

在世界史上亦屬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敬仰”。

(張衡碑題詞)

(摘自沈祺文)

(三)關於渾天儀。

漢時,天文學已經形成體系,分有蓋天、渾天和宣夜三家。蓋天説以周髀算經為代表,認為天圓地方,天在上,像傘蓋,地在下,像棋盤,是一種舊的傳統説法。宣夜派認為天體為元氣構成。渾天説比較進步些,認為天地都是圓的,天在外,像雞蛋殼,地在內,像雞蛋黃;這種説法雖然也不完全正確,但比較接近實際。渾天派最大的代表者和卓越的發明家張衡指出,日有光,月沒有光,月光是由日光照射而來的。所以向日則光盈,背日則光盡。他還推測月食是地球遮蔽的結果。他還繪製了一部星圖,叫《靈憲圖》,創制了許多重要的天文儀器。

渾天儀是銅鑄的,內外有幾層圓圈,都可轉動。各層圓圈分別刻有赤道、黃道、南北極,二十四節氣,二十八列宿,以及日月星辰的位置,凡張衡所知道的天文現象都刻在上面。為了使渾天儀能自己轉動,張衡又設計了一個“滴漏”,作為渾天儀的動力。渾天儀被滴漏帶動,它轉動時恰好與天空中日月星辰的起落時間完全吻合。可惜這座精巧的渾天儀在西晉戰亂中失傳了。留下來的只有《渾天儀圖注》和《漏水轉渾天儀注》兩份説明書的部分説明。

(摘自《中國古代的發明創造》)

(四)譯文。

張衡,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人。張衡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曾到“三輔”一帶遊學,接着進了京城,在太學學習,於是通曉五經,貫通六藝,雖然才華高於世人,卻沒有驕矜的情緒。(他)常常(顯出)穩重、淡泊、寧靜的情態,不喜歡與庸俗的人交往。永元年間,被推薦為孝廉,卻不去應薦,多次被公府徵召,也沒有去就任,此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公貴族直到一般官吏,沒有不過分奢侈的。張衡於是摹仿班固的《兩都賦》,作了《二京賦》,用它來(向朝廷)諷喻規勸。(這篇賦,他)精心構思潤色,十年才完成。大將軍鄧駕認為他的才華出眾,屢次召聘(他,他也)不去應召。

張衡善於器械方面的巧思,尤其用心於天文、氣象和曆法的推算。(漢)安帝常聽説他擅長術數方面的學問,命公車令特地徵召他,任命他為郎中,兩次調動官職後,擔任太史令。於是,張衡就精心研究、考核天文、氣象、曆法諸科學問,精妙而透闢地研究出天文儀器的正確道理,製成渾天儀,著有《靈憲》《算罔論》等書籍,論述極其詳盡、明瞭。

(漢)順帝初年,(張衡)兩次調動官職,又任太史令之職。張衡不羨慕當代(的達官顯貴),所以,他所擔任的官職,多年得不到提升。自從他離開太史令這一官職,五年之後又恢復原職。

(漢順帝)陽嘉元年,(他)又製造了候風地動儀。(這種候風地動儀)是用純銅鑄成的,直徑八尺,(上下兩部分)相合蓋住,中間隆起,形狀像酒尊,(外面)用篆書文字以及山、龜、鳥、獸等圖案雕飾起來。裏面有一根總的銅柱,銅柱的旁邊延伸出八條槽道,並裝置樞紐,用來發動機件,(儀器的)外面雕有八條銅龍,每個龍頭上都銜着一個銅球,龍頭下面又各有一個蛤蟆,張着嘴,正可接住銅球。(那些)互相咬合製作精巧的部件,都隱藏在“酒尊”中,覆蓋嚴密,沒有一點縫隙。如果發生了地震,“酒尊”就震動着銅龍,機件撥動,(龍頭)吐出銅球,蛤蟆銜住它。振動的聲音清脆響亮,看守的人因此知道(發生了地震),雖然一條銅龍撥動機件,而另外七個龍頭不動,循着龍頭的方向,就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地震的)實際情況來驗證它,完全附合,靈驗如神。自從有書典記錄以來,不曾有過(這種儀器)。曾有一次,一個龍頭機件撥動了,而(人們)沒有感覺到地震,京城的學者都怪它不靈驗。過了幾天,驛使來到,果然在隴西一帶發生了地震,於是(人們)都歎服它的絕妙。從此以後,(朝廷)才命令史官記載地震發生的方位。

(漢順帝)永和初年,(張衡)調離京城,擔任河間王的相。當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門大户,與河間王一起胡作非為。張衡一上任就樹立(自己的)威信與尊嚴,整飭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黨的姓名,一下子同時逮捕,拘押起來,於是上下敬畏恭順,稱讚國政治理得好。(張衡)在河間相位上任職三年,給朝廷上書,請求退職回家,朝廷卻任命他為尚書。張衡活了62歲,於永和四年去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7kk6k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