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魯迅《風箏》教案設計

魯迅《風箏》教案設計

魯迅《風箏》教案設計

篇一:魯迅《風箏》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讀寫文中生字詞,讀懂課文內容,理解文章主旨 。

2、能力目標:訓練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同學們認識到親情的可貴,懂得珍惜親情。

二、教學重點:

1、生字詞的掌握;

2、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從中明白作者想要告訴讀者的道理。

三、教學難點:

這篇散文詩思想深刻,主題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主題,學生存在一定困難。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放過風箏嗎?放風箏帶給你怎樣的感受呢?

風箏帶給你們很多很多的快樂,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盡情享受放飛風箏的自由和快樂呢?讓我們走近魯迅先生,來了解一段魯迅兄弟之間關於風箏的故事。

首先,讓咱們先來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魯迅先生。

二、檢查學生預習生字及詞語積累

三、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本文寫“我”回憶了有關()的故事?要求邊聽邊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

2.課文記敍了“我”毀掉了弟弟的( ),後來我知道自己( ),準備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卻( )。

3.全文的感情基調是()?用文中的一個詞概括。

4.全文分為幾部分?應如何劃分?全文的結構如何?

四、課文精講

研讀課文第一二段,回答問題

1、第一段屬於什麼描寫?作用? 此段有何作用?

2.作者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就感到“驚異和悲哀”為什麼?

3.既然基調是悲哀的,為何“故鄉的風箏時節”卻寫得很温和、鮮明?

4.“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怎麼説春天“久經逝去”?為什麼又説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盪漾了?

研讀課文第三段:劃出我和弟弟對風箏態度句子,思考這些句子在文章當中的作用

讀第四段:劃出我發現弟弟偷做風箏後,我和弟弟的神態和動作,我為什麼那樣做?弟弟是怎樣反應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

讀第五至十一段:回答問題

1.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為什麼説是“不幸”?

2.文中所説的“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麼?

3.為什麼説不許弟弟放風箏是“對於精神的虐殺”?

4.為什麼20年來毫不憶及?

5.劃出我是想如何補過的及弟弟知道有這麼一件事後的神態。

6.小兄弟為什麼全然忘卻?

7.“我還能希求什麼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末段的語句怎樣理解:為什麼説“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悲哀?為什麼説“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五、賞析課文的藝術特色

1.意藴豐富 深刻

2.構思精巧

本文以“風箏”為線索,用第一人稱展開敍述,顯得親切、真實。

3.首尾呼應,結構嚴謹

這首尾的照應是由實而虛由北京的風箏而想起故鄉的春天;又由虛而實,由回憶中的春天進入現實的.嚴冬。

4.語言精當

5.聯想的運用

六、引導討論:

1、課文中説:“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小時候也做過許多遊戲,玩不少玩具吧?選你最難忘的説給同學聽聽 。

2、對待早年的過錯,魯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從魯迅先生身上學到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品質?

3、想想現在有沒有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現象?

七、教師小結:

愛玩是兒童的天性,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是一個人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難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長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盡一生的內心折磨。

當然了,我們也不能光顧着玩,因為學習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能帶給我們知識與智慧,所以我們應該勞逸結合,該玩耍的時候玩耍,該學習的時候學習。

八、作業

1、完成課後習題;

2、寫一篇關於親情的作

文,題目自擬,文體不限,不少於500字,下週五的語文課交。

九、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課的教學,本人認為存在着以下問題:

1由於對新課標的理解不夠,在講解過程中沒能運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沒有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學習

2 在教學環節中:過於突出介紹作者;另外選取的聽讀材料,不能很好的吸引學生的興趣;各環節的設置不夠新穎。

3 整個教學還是屬於傳統式的,沒有滲透新課標理念。

篇二: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理解、積累“什物、驚惶、瑟縮、丫杈”等詞語;品味課文語句,理解重點詞句的語境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問題探究,感知課文內容,瞭解作者情感變化,解讀課文意藴。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

教學重點:

瞭解“我”對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殺的殘暴以及“我”由此而產生的痛悔和悲哀。

教學難點:

探究解讀課文意藴,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文章主題。

主要教法:

講讀、質疑、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欣賞音樂《三月三》,營造氛圍,導入新課。

二、檢查預習

1、作者介紹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2、正音

請同學們自己推選一位“小老師”,帶領大家讀準大屏幕上展示的字詞。

三、走進課文

今天,我們的診所來了一個病人,他竟是大文學家魯迅先生……

1、説病症:

學生齊聲朗讀課文1、2段,説説這位先生有什麼異常之處。 ( “風箏”——驚異、悲哀)

2、探病因:

再次速讀課文,概括縈繞在“我”心頭的到底是一件什麼事?

(結合時間、人物、事件複述課文內容)

3、分析病情

根據課文內容回答問題,同桌兩人搶答,看看你們倆誰是更優秀的醫生? 病情一:“我”對風箏是一種什麼態度?為什麼?

病情二:小兄弟做風箏被發現時,他是怎樣的反應?

病情三:“我”的觀念,從什麼時候起發生了變化?

病情四:為什麼“我”認為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於精神的虐殺”?

4、治療經歷

對於早年的過錯,“我”彌補的方法有哪些?結果怎樣?

方法一:“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和他一同放”----“然而他其實已經和我一樣,早已有了鬍子了” ----失敗

方法二:“去討他的寬恕”----“他什麼也不記得了” ----失敗

5、對症下藥:

“心病還須心藥醫”, 請同學們寫幾句話,煲一劑心靈雞湯,來安慰一下作者。

6、建立病歷檔案

(以“風箏”為線索再次梳理課文)

四、合作探究

從“風箏”的故事裏,你得到了哪些啟示?同桌合作完成。

五、拓展延伸

“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魯迅在當時的社會和時代背景下將自己所犯的錯誤稱為“精神虐殺”,可是現實生活中,爸爸媽媽和老師卻不讓我們上網玩遊戲,難道他們也是在對我們進行“精神虐殺”嗎?請大家針對這一事件談談對爸爸媽媽及老師這種做法的看法。

六、課後思考

反省一下,你犯過令你痛心的錯誤嗎?你有過慘痛的教訓嗎?像魯迅一樣,把他們寫下來吧!

七、板書設計

篇三:魯迅《風箏》 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讀寫文中生字詞,讀懂課文內容,理解文章主旨 。

2、能力目標:訓練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情感目標: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學重點

1、生字詞的掌握;

2、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從中明白作者想要告訴學生的道理。

三、教學難點

文章思想深刻,學生理解主題,存在一定困難。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正如歌中所唱“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帶着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每次看到天空中的風箏,我們便會想到我們天真爛漫的童年。多麼想重走一回童年,只因為風箏帶給我們很多快樂,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盡情享受放飛風箏的自由和快樂呢?讓我們走近魯迅先生,來了解一段魯迅兄弟之間關於風箏的故事。

首先,讓咱們先來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魯迅先生。

(二).作者介紹

魯迅(1881—1936),我國現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1902年去日本學醫,後棄醫從文,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筆名“魯迅”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大膽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禮教,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

20年代陸續出版了《吶喊》《墳》《熱風》《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集續篇》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其中,中篇小説《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傑作。

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

(三)、進入課文:

請大家帶着問題(全班讀/抽讀/默讀)全文。

任務:在讀過程中劃出段落序號;找出文中生字詞;思考課文的中心內容;在有問題的地方做下記號。

生字教學

shí huáng sè 什 物 驚 惶 瑟縮 shù

寬 恕

chà líng dīngxián wù bǐ 丫 杈伶仃 嫌 惡可鄙 zhìnüè du 擲 虐 殺 墮

苦心孤詣

qiáo cuì mú wú gōngchéng

憔悴模 樣 蜈 蚣懲罰 多 音 字

給下面的字注音並組詞。

shí 什物 mó 勞模 什 模

shén 什麼 mú 模樣

è兇惡

ě噁心

wù 嫌惡

內容概要(可以先讓學生試着概括)

課文記敍了“我”小時候毀掉了弟弟的風箏,二十年後我知道自己錯了,準備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卻不記得了。 段落劃分

第一部分(1—2)寫我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風箏,引出對往事的回憶。

第二部分(3—4)當年粗暴制止小弟做風箏給他造成的傷害。 第三部分(5—8)時過境遷,“我”為當年的行為感到深深的自責。

第四部分(9—12)我想討小弟的寬恕,他卻全然忘卻,我更加悲哀。

(四). 根據課文的內容,快速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①課文是介紹風箏這種工藝品的嗎?(不是)

②風箏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線索)

③課文寫作的時間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時的中國正處在什麼社會嗎?(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當時的中國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時候,使得社會更加動盪不安。)

④文章記敍的順序有哪幾種?本文記敍的順序是什麼?(順序、倒序、插敍)

(五)課文分析

思考:

1.“我”為什麼不允許小兄弟放風箏?(“我”受封建的老幼尊卑的家規思想的影響,認為風箏是沒出息的孩子的玩藝)

2.文章第一段是什麼描寫?有什麼作用?整段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環境描寫

烘托出我的悲哀

為下文奠定感情基調(悲哀)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顧文章內容

二、分析文章

(一)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為什麼“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驚異於北京竟在這樣的季節放起風箏來了。“我”見風箏而悲哀,是因為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的一幕,説“驚異和悲哀”。)

2.“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為什麼説春天“久經逝去”?為什麼又説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盪漾了?

(這裏所説的“春天”,有特定的含義,是小時候的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春天。時過境遷,二十年過去了,一切只是往事,所以説是久經逝去。現在,在北京,看見天空有一二風箏浮動,由風箏而聯想到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這春天“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

(二)第二部分(3—4自然段)

1.找出文中對小兄弟入迷情狀的描寫的詞句,説説這樣的描寫有何作用?分析這些描寫流露出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wk71j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