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高中生物教學論文(精選6篇)

高中生物教學論文(精選6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6篇《高中生物教學論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高中生物教學論文》相關的範文。

高中生物教學論文(精選6篇)

篇一:高中生物教學論文

摘要:高中生物必選修知識間的邏輯關係有助於教師在有限的課時內圍繞學科重要概念開展教學,有助於學生理解和應用這些重要概念,逐步構建和完善學科知識結構,以期提升學科理解力,提高科學素養。

關鍵詞:知識;邏輯聯繫;重要概念;理解力

科學範疇的知識內容間具有強烈的邏輯關係,儘管中學生物學知識繁多、抽象,但生物學無疑屬於科學。作為科學教育者,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將學生從記憶眾多的生物學事實中解脱出來,引導學生髮現學科知識間的邏輯聯繫,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對同一概念深入理解,進而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並能用所學知識去解釋、解決生命世界中的問題。

現實的生物教學中,教師往往糾結於課時緊張,倉促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效果必定大打折扣;面面俱到又難免耗費過多的教學成本,泛而淺的學習無益於學生的成長。儘管選修部分考點相對分散地出現在各種題型中,但也不難發現大學聯考着重考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關鍵技術及主要流程,關注選修與必修有密切聯繫的內容,這些命題特點為教師教學和備考起到很強的導向作用。《基因工程》專題無疑是進行必選修內容整合的極好課例,基於學科內知識間的邏輯關係,尋找必選修的關聯點,有助於學生對原有概念的深入理解,也有助於學生構建學科內的知識網絡。

一、發現知識間邏輯聯繫,確定專題教學重點

選修本的教學不為培養專家,而旨在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教師應儘量緊密聯繫必修本中的基礎知識,引導學生深入瞭解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術流程。基因工程是人類對基因的本質、基因的結構和基因的功能充分認知和透徹理解後的重要應用。依據必選修知識邏輯上的'重要節點,確定教學設計的主線是基因工程的四部曲,教學的重點是穿插在每個步驟中的重要概念。以“選修為線、必修為主”的策略將看似散亂的知識串聯起來,既條理清晰,又逐層細化,還能讓學生從中體會“理論付諸實踐,實踐檢驗理論”,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生物科學技術的興趣和神往。

二、梳理問題的邏輯順序,凸顯學科重要概念

學生對陳述式的概念常只能記憶字面陳述的信息,易遺忘易出錯,關鍵是是否真正理解概念的內涵。教師可採用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概念來思考解決面臨的新問題,在得出問題答案的過程中,習得新知、遷移舊知、構建網絡,實現對重要概念的深層理解,併為完善知識架構奠定基礎。考慮學生對“基因工程”的認知,將問題邏輯順序和關聯的重要概念安排如下

三、考查知識關聯與應用,提升生物學理解力

國外教育研究認為“理解是能夠圍繞某個主題展開一系列的思維活動,如解釋、實證、綜合、應用、類推、複述等”;考試説明中要求的“理解能力”包含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形成知識的網絡結構,運用所學知識與觀點,通過比較、分析與綜合等方法對某些生物學問題進行解釋、推理。儘管以上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和概念後的表現是能夠遷移運用它們去解決新情境的新問題。為此,教師應採用開放式的評價,如繪製概念圖、實例分析等,側重考查知識和概念間的關聯和應用,幫助學生建構新舊知識間的框架,完善原有知識網絡。基於本專題的學習是以基因工程的四個步驟為主線,教師可以呈現留白的基因工程操作流程圖,指導學生在羅列四個步驟的基礎上,儘量多地寫出各步驟中出現的重要術語,進而關聯必修中的重要概念,回顧學習過的知識。如此的由線到面、由點到網,構建和梳理橫向、縱向的知識體系,同時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多維、系統的學科素養。

新修訂的中學生物課標引領教師向凸顯學科重要概念的教學目標前進,核心概念作為某學科的骨架,能組織大量的事實和其他概念,呈現學科的邏輯結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只有清晰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範圍,才能更明確地把握教學重點和教學深度,將有限的教學課時和資源用於重要知識的教學中。教師還需依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幫助學生層層深入地理解同一概念的不同內涵,圍繞重要概念進行組織和梳理,實現對知識和概念的深入理解和遷移應用。

參考文獻:

[1]趙佔良。生物學教學強化知識間邏輯聯繫的意義和策略[J].生物學通報,2009(31).

[2]楊文源,劉恩山。為了理解的教學設計:從指向核心概念的問題開始[J].生物學通報,2014(33).

篇二:高中生物教學論文

文/劉愛東

有很多學校都是從高二開始學習高中生物,學習內容包含三個必修模塊和兩個選修模塊(人教版),一年的新課學習,一年的複習,生物學科在大學聯考中並不拖總分的後腿。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隨着課程改革的深入,各門學科都在努力地嘗試適應新的教學模式。這要求中學生物課堂教學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如何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而且,中學生物思維能力培養的主要目標是:學會把所學的生物學知識應用於生活和生產實踐,分析和解釋一些生命現象;通過對學生進行比較和歸納、分析和綜合、抽象和概括、批判和推理等思維訓練,使其初步學會科學思維的方法。下面就談談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改革等級化的師生關係,實行教學民主

傳統的課堂教學強調師道尊嚴,學生由於處在教師高度控制之下,心理上往往處於消極、緊張甚至恐懼的狀態,思維活動受到極大的抑制。因此,在課堂上教師的態度應和藹可親,應鼓勵學生向教師發問,甚至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設計和管理,使學生在輕鬆、和諧的課堂氣氛中,以課堂主人的姿態參與教學,積極開動“思維機器”,主動地獲取知識。

二、培養合作學習的習慣,促進思維互動

所謂合作學習,是指在課堂教學中不只是師生之間的雙邊活動,還包括生生之間的互動。採取小組討論、小組辯論、競賽及遊戲等方法有助於生生之間的活動。通過討論,學生之間進行交流,互相啟發,使研究的問題更加深入,使教學的重點更突出,難點更容易突破,同時也使學生學到的知識更紮實。通過討論,亦可使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偏差和教師在傳授知識上的不足得以充分暴露,獲得可靠的反饋信息,使得“教”與“學”中的不足均得到有針對性的補救。多邊活動既讓學生各抒己見,擴大信息交流,又能鍛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敏捷性、創造性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維

創設問題情境是激活學生思維的好方法。在課堂上教師應以啟發式教學為指導思想,多采用談話、討論、辯論等方法,並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通過觀察生物標本、模型、課本插圖、實物、實驗等多種直觀手段直接把問題呈現給學生。而且,在課堂上適時運用一系列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使學生經常處於積極的思考中,這樣課堂的氣氛就異常活躍。

四、加強直觀教學,豐富學生表象

直觀教學是生物學教學的基本原則。直觀教具的使用,可增加學生的視覺效果,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教師應加強直觀教學以豐富學生各種生物的形態結構(包括宏觀和微觀結構)、生理現象、生物體之間的關係、生物實驗操作等表象。這些豐富的表象有助於學生對生命現象的思維,促進學生生物學思維能力的發展。

五、重視實驗方法,提高實驗質量

中學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在實驗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動手,而且要求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探索,所以實驗課是鍛鍊學生思維能力的主渠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實驗現象,而這些現象可能是教材中沒有的,教師應加以解釋,以便指導學生正確的.思路。

教師應重視實驗的方法,可對實驗進行創造性改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如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演示實驗一般都是教師動手,學生觀察。由於教師有訓練的實驗技能,再加上充分準備,實驗結果都較理想,這雖然有利於學生對概念、規律的理解,但無形中會使學生的思想受到束縛。若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由於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驗技能不一致,實驗容易出現各種與結論不符的結果,很容易引起學生對實驗結論產生懷疑,從而促使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六、注重思維訓練,提高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應指導學生怎樣去思考,讓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在生物教學中,啟發學生用辯證的觀點和邏輯方法對自然現象、實驗現象和其他感性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系統化和具體化,做出合理判斷和正確推理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前提。

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潤物細無聲”的習慣培養,前期需要教師有耐心和毅力,必須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時刻觀察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方法,在修正中完善學生的行為習慣。以上介紹的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基本思路,要付諸實施,必須將思維教學的目標與生物教學的目標綜合起來考慮,構建教學目標體系,設計相應的實施方案、檢測方案,形成一個教學目標系統。其次需處理好思維訓練與觀察、實驗等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之間的關係。注重與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相結合,探索生物思維教學的新模式。

(作者單位 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高級中學)

篇三:高中生物教學小論文

高中生物教學小論文

生物課件的應用

文/鄭保娟

摘 要:生物作為一門自然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把知識性和科學性融入其中。

關鍵詞:生物;課件;興趣

隨着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計算機已經應用到生活中的各行各業。生物作為一門自然學科,知識性以及科學性要無時無刻地把它們融匯到課堂的教學裏。生物課件可以為教學提供圖、文、聲、像等多種教育元素,從而使學生全方位地學習生物知識。但是生物教師在選用教學課件時應該注意一些問題,例如,軟件的類型、素材的選擇、對象的意義等許多方面。下面將詳細地説明應注意的因素。

一、生物課件製作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1.課件的製作因人而異,但是生物教師應該製作出適合學生的個性化課件。那麼選擇合適的多媒體軟件製作課件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現在有很多多媒體制作軟件,例如,電子幻燈片製作軟件PowerPoint、多媒體開發軟件Authorware、圖片處理軟件Photoshop、動畫製作軟件Flash等等,因此,老師應該很仔細地選擇出適當的軟件。

2.課件中的素材是課件的靈魂所在,它是課堂進行中重要的組成部件。生物課件的素材包括文本、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其中文本、圖像和動畫視頻占主導地位,這些素材可以從多方面獲取,例如課本內容或者網上的練習題等。有很多條途徑可以讓我們找尋到促進教學的材料。

二、生物課件對生物教學的重要意義

1.培養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生物課件中運用大量的文字、圖像、視頻和音頻可以把許多的生物活動過程從靜態向動態轉化。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生物一系列的生命運動和發展過程。

2.應用生物課件可以促進教學水平的提升。老師運用課件可以書寫出一套能讓學生精神高度緊張的吸引人的完美教案。生物課件一方面解決了傳統的教學理念,老師攜帶大量的掛圖、生物模型,在黑板上浪費大量的時間書寫板書。現在只需拿上一個小小的u盤就能輕鬆地完成教學工作。

3.生物課件中可以按照教師的思路設置課件,使教學的內容詳略得當,突出重點。

4.生物課件運用當下流行的研究課題,吸引學生興趣,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讓學生參與生物教學工作,更好地理解課件中的內容。例如在講植物子葉這節時,可以讓學生自帶實驗素材,學生可以攜帶單子葉果實像玉米、大米等,雙子葉果實可以是花生、大豆、豌豆等,引導學生投入到實踐裏,以達到完成課題研究的最終目的。

生物課堂裏多引入一些課件教學,教學效果優於以前老化的教學模式,能夠最大限度把要講的內容生動化、鮮明化,也可以直接進行人機對話,這樣通過形象的解釋後的內容更容易被學生所理解,這對於學生的科學探索也是有莫大幫助的。

參考文獻:

[1]朱銀芳。高中生物有效教學探析。生物技術世界,2013(06)。

[2]李玉軍。多媒體信息技術活化高中生物教學。時代教育, 2013(04)。

(作者單位 河北省阜平中學)

篇四:高中生物教育教學論文

在當今,科學教育在深入的改革,素質教育實現了全面的進步,而探究教學受到很多教師的關注,在國家教育部,把生物課程標準已經公佈下來,把探究教學放在中心的位置,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對探究教學的理解。作為一個教師,通過創造情境的方法來進行研究性的學習,而學生是能夠用科學的、研究的思維去研究,使得方法達到運用。從而,通過實踐而掌握知識,在教學過程中,以下幾個環節需要注意。

一、教學環節

對於教學環節,包括一個方面:(1)通過設計問題來創造情景;(2)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實驗;(3)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回答,達到一個好的課堂環境;(4)通過呵護學生,理解質疑,使得學生的課堂學習具有主動性;(5)在教學環境中,尊重學生的不同,在學生之間達到平等的關係;(6)在教學內容上,達到新穎性;(7)在知識的遷移、應用方面,使得學生能夠可持續的發展。,注意其能力的培養。

(一)情境的創設

我把學習放在現實的情境、相似的情境中去學習,為了學生能夠解決在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在教學設計時,從教學的目標考慮,還要注意情景的創設,在教學設計方面,這是重要的一個內容。而教學環境,是指把課堂、師生關係、生活質量、社會氣氛等聯繫在一起,共同成為課堂的情境。

(二)引入的設計

我們所引入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能夠注意問題,以及激發其學習的興趣,而所形成的教學活動方式,是具有學習的動機、明確的目標以及建立知識間的聯繫等特點。

對於新課的引入,是教學的重要環節,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打動學生的心,以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的引入是必須的,使得學生的思維、方向有了保障,因此,每節課的引入顯得很重要。

我們所引入的方法,往往是按照教學的任務和內容來設計,依據學生的年齡、心理,設計時要靈活。

(三)設計問題要精心

對於教學情境的創造,以及教學的探究,是從學生的意識開始培養,問題是思維的一種形式,對於所有的探究、發現、創新,往往都是從問題開始的。能夠提問題是重要的,比解決問題更有説服力。培養學生的思維,往往以問題的探索為主,對於設置問題,可以選擇角度多、方法多來解決。把問題用多種方法解決,即打開思路,促進思維的發散和培養。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主要是讓學生的思維展開。

對學生進行有效、優化地提問,對於提問要求是能夠去思考,而藝術性地提問,是具有層次性、整體性。所以,為了突破教學的難點時,在設計問題時,從簡單開始到比較繁索、從小問題到大問題、由表面及內部,通過一層一層遞進、一步一步深入,從而攻破難點。而探究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是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並給於學生適當的幫助,使得學生通過鼓勵解決問題,以及通過其想象力和能動性進行思考、探索,從而提出自己認為的觀點、思路、方法。學生要有良好的態度、精神,在訓練學生做題時,注意培養其歸納、綜合、抽象等能力,從而養成探究問題的能力。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學會控制實驗的因素,記錄實驗的現象以及數據的收集,對於每一步的過程,他們能夠科學地去發現奧祕,為了提高學生探究問題能力。

二、實驗的重要性

實驗探究使得學生把所得的數據分析、比較、概括,總結而得出了初步的結論,接着學生對初始的結論產生疑問,通過檢查、思考、探究,使得方案更加嚴密,證據更加周密以及結論更加科學,再通過原有的知識、實驗來進行探究解決所存在的疑問,最後,得出準確的結論,同時以“文字、圖象、公式”等形式給予表達。對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來説,在提問題時應做到具有探索的性質,在設置問題時,學生按照各個角度、方法來思考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把思路打開,使得學生的思維具有發散、靈活的特點。在進行實驗時,把學生的操作作為主要的來抓,教師的任務是和每位學生進行交流。在學生與教師的互動中,在課堂效果上達到良好的互動。

三、課堂教學氣氛的互動

在課堂上,師生是互動的、生動活潑的、積極主動的,這就是所要的課堂氣氛,學生學習的熱情帶動起來,學習活動的積極性被提高了。在教學時,通過交互合作來引導學生,進行閲讀、體會、分析、討論,在其基礎上找出內在的矛盾,把其中的矛盾進行研究,從而,明確有待研究的問題。

四、提高學生的主動性

所謂學生的質疑,是指在教師所講內容、知識以及課外的知識基礎上所產生的疑問,並説出自己的想法。

五、尊重學生差異

由於學生存在個體差異,不同的家庭狀況、不同的社會關係等等。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對於每一位學生來説是平等的,機會是平等的,但是應該給差生更多的關愛和機會。在課堂提問時,注意那些學習差的、長相普通的、身材不高的、性格內向的學生的提問,對於課堂上的關注,考慮到每一個學生。

六、培養學生的發展意識和責任感

對於探究教學,其創設的情境或問題、練習,往往在社會實際中是密切聯繫的,在環境生態保護、科學技術發展下,學生要了解社會,瞭解現代科學的技術。學生在探究得基礎上得出準確的結論,第一方面、它屬於一個重要的學習內容,第二方面、對於科學結論與探究方法,需要聯繫實際,進而反應出知識、探究的意義。

總之,對於探究教學,從實質進行把握,通過開放性地實施,使得探究教學的過程得以實現,通過合理地處理,使得探究教學的方法結合其它教學的方法,從而,提高了課堂的效益。

參考文獻:

[1]高文君,張小慧.中學數學課堂探究水平現狀調查及分析[J].數學教育學報,2010(5).

[2]張新宇,王祖浩.國外關於“探究水平”研究的述評[J].教育科學研究,2009(5).

[3]楊承印,馬豔芝.我國“探究教學”研究十年[J].教育學報,2007(2).

[高中生物教育教學論文]

篇五:淺談高中生物教學的論文

淺談高中生物教學的論文

隨着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知識立意與能力培養並重已成為評判課堂的標準之一,這是基於“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素質教育的核心。目前高中生物內容的設定主要以生命知識的深入探究為主,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高中課堂教學不同於其他階段的課程學習,教師應嘗試運用“問題式教學法”來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方式,有效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培養其課堂的參與意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問題式教學法”是以問題為導向,由教師或者學生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思考問題→討論總結的一種教學模式。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對課程內容要以問題形式展開教學,有效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我結合高中生物教學實例,進一步探討“問題式教學法”在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一、提出中心問題,展開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要以一個問題為中心,教學活動要圍繞這個中心來展開,以此調動學生生物學習的積極性。在人教版必修一“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入“福建省南平地區蔬菜種植基地的農業經濟”這一新聞,介紹蔬菜種植給當地經濟帶來的巨大收益,緊接着出示一幅温室大棚的照片,提問學生:“為了提升經濟效益,增加蔬菜產量,為什麼蔬菜種植基地選擇白色的塑料薄膜?”這個源於農業生活的情境,其本身就具有吸引性,教師在情境中提出問題,能使課堂教學更具吸引力,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我的這節課教學就是圍繞光與光合作用而展開教學的。

二、創設“問題鏈”,激發教學探索

高中生物教學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應適當把教學內容問題化,創設“問題鏈”,激發教學探索。因為問題的出現會自然地激發思維,而討論探究的過程是問題解決的最重要環節。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二“伴性遺傳”教學中,在展示“資料分析”中的色盲系譜圖(見圖1),教師可提出系列問題,進而形成“問題鏈”:

(1)家系圖中病患者是什麼性別?這説明色盲遺傳與什麼有關係?

(2)Ⅰ代中的1號是色盲患者,他將自己的色盲基因傳給了Ⅱ代中的幾號?

(3)Ⅰ代1號是否將自己的色盲基因傳給了Ⅱ代2號?這説明紅綠色盲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還是Y染色體上?

(4)為什麼色盲基因只位於X染色體上,而不在Y染色體上呢?

(5)為什麼Ⅱ代3號與5號有色盲基因,但未表現出常見的色盲症呢?

(6)從圖中看,只有男子才表現色盲,對嗎?

教師在引導學生討論中,所提出的問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問題鏈”,利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學習。在另外一個學習任務中,教師可利用“遺傳圖解”並結合“問題鏈”繼續引導學生探討,其目的是讓學生歸納出色盲遺傳的特點,教師可創設如下“問題鏈”:

(1)觀察圖解,色盲基因在性別間是如何傳遞的'呢?

(2)為什麼不能由男性傳給男性?

(3)一般男性的色盲基因採取何種形式才能傳給男性呢?

(4)從遺傳圖解來看,我們所説的色盲在男女性別中的發病情況是怎樣呢?

在這裏,教師可繼續抓住問題的思考點,緊密結合教學內容,逐層深入引導,促使學生探索問題出發點。這不僅能讓學生系統地理解教學內容,並在對“問題鏈”問題的思考中活躍了大腦,完成了知識立意與能力培養並重的新課改要求。

三、創設重點問題,構建知識網絡

高中生物複習教學中,重點問題往往是複習的關鍵。為此,教師要通過創設教學問題來構建本課乃至本章的知識網絡。目前,高中生課後複習存在效果差、知識記憶理解程度低、對知識點容易遺忘等問題。在複習課中,這種“創設重點問題,構建知識網絡”的教學方式能使課堂教學更具高效性。

例如,在人教版選修三“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複習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問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緊接着從四個步驟的探究中提出更具體的問題,構建知識網絡(見表2):

可以説,教師在複習中應先解決為什麼要分四個步驟,然後再解決每一步驟的技術方法問題。在創設重點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往往以某一教學重點知識為中心,逐步向外延展教學,學生可以從不同方向、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來分析和思考問題,在短暫的課堂時間內,快速地與教學內容聯繫起來,形成知識網絡。

四、“問題式教學法”實施中的問題

憑藉多年的生物教學經驗,我認為:教師要認真專研教材,根據教學內容,參照新課標與近幾年大學聯考考試説明,實現問題探究與能力培養並重的思維轉變,做足備課工作。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並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需要用“問題式教學法”,因此,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兩點問題:

1.滿堂提問不意味着積極自主參與

教師的設問是基於教學內容而定的。為此,教學中的提問不是隨意的,而是具有啟發作用的,是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環節而設計的。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三“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環節,適當地設問,如在播放完“玉米→母雞→人”的典型食物鏈模式視頻後,教師可提出如下問題:玉米的能量是怎樣得來的?有何生理作用?能量又是如何轉化的?這三個問題經師生研討交流後,在學生得出問題答案後再進入其他問題的探討。

這些問題是根據教學內容來設定的,當然一些簡單的教學問題是不需要提問的,學生只要認真思考、積極討論即可。

2.小組討論不意味着合作探究學習

教師在小組討論前應對要討論的問題提出不同的角度,讓小組成員選擇自己熟悉的方面來開展合作探究,闡述不同意見,並與小組成員進行充分討論。例如,在人教版選修三“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問題的難易度,小組內進行不同層次的研究探討,對於一些簡單問題就無須合作探究了。

五、結語

“問題式教學法”能夠達成教學內容與能力培養的雙重要求。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合理運用“問題式教學法”,並結合其他教學方式一起打造高效的學習課堂,進而更好地激發學生髮問的熱情,以達到提升學習效率的目的。

篇六:高中生物優秀教學論文

高中生物優秀教學論文

摘 要:新一輪理科課程改革中倡導探究性學習,其核心是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地獲取知識,獲得成就感,培養能力。經過近十年的教學實踐,探索出“引導—發現”教學模式,並在生物學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

關鍵詞:高中生物;探究性學習;教學模式

倡導探究性學習,有效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已成為新一輪理科課程改革中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一個突破點。生物學中的探究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學知識、領悟科學的研究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學生在活動中會遇到各種困惑的問題,教師引導他們想辦法尋找問題的答案,在活動中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對問題進行推理、分析、解釋,得出結論,並通過師生間的討論、交流澄清事實、發現新問題,進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通過這樣的學習活動,大部分學生可以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得到較快發展。經過十年來的教學實踐,課堂教學中嘗試進行學生探究性學習方面的研究,構建了“引導—發現”教學模式。

“引導—發現”教學模式的程序是: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引導分析,開拓思維—獲取資料,引導驗證—表達交流,歸納提升。

現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四節“免疫調節”中體液免疫部分為例,簡要介紹這一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給學生創設好的問題情境,一個好的“問題情境”是具有衍生性的,也就是通過這個“情境”又能夠產生一連串、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的`“情境”。各種“情境”的協同交互作用,就能讓整個課堂成為“教學情境”,從而真正活化課堂,有效促 進學生的發展。

1。設置問題情境,導入新課

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幾個菌落樣本,提出問題:

(1)我們的身體無時無刻不處在病原體的包圍之中,吃的食物和吸入的空氣都含有大量的病原體,但一般情況下我們並不得病,為什麼?

(2)討論問題:讓學生聯繫國中知識,討論人體通過哪些途徑來抵禦病原體的攻擊。要求學生回憶這些途徑,分析其特點,最後對人體的三道防線進行歸納。

(3)提出新問題:由於學生在國中已學習過並且通過多種信息來源知道抗體,可直接給出抗原和抗體的概念,並以抗體為突破口探討體液免疫。提出新問題:第三道防線是如何產生抗體的?抗體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2。自學引導

學生閲讀課本並思考:

(1)吞噬細胞、T細胞、B細胞、漿細胞、記憶細胞與抗體形成的關係是怎樣的?

(2)如果缺少T細胞,抗體的產生會產生什麼影響?

(3)抗體如何與抗原起作用?

(4)在有記憶細胞存在的情況下,如有相同抗原入侵,機體產生抗體的速度有無變化?

二、引導分析,開拓思維

基於學生運用因果聯繫的理論來分析問題的能力還不強,因此可以由師生共同討論,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分析問題要密台階、小坡度、環環相扣,要通過問題鍊形成思維鏈,不斷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抗體的產生過程及與抗原結合,最後消滅抗原,可緊緊圍繞這一過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抗體是一種蛋白質,它的合成離不開細胞,通過學生閲讀教材可知是漿細胞,漿細胞是如何產生的呢?它是B淋巴細胞或記憶細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分化形成的。進一步引導,是不是B淋巴細胞直接接受抗原的刺激呢?實際上B淋巴細胞接受的主要是T淋巴細胞呈遞的信息,只有很少部分B淋巴細胞直接接受抗原的刺激。同時學生明白了T淋巴細胞的作用。分析過程層層遞進,使學生享受了探究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快樂。()另外,還可以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想象在血液中抗體與抗原是如何展開“搏鬥”,最終消滅抗原的。可以讓學生進行形象的描述。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有助於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養成。

三、獲取資料,引導驗證

通過現有的資料印證,或理論指導下的課外閲讀和觀察,或調查獲取所要解決問題的資料信息,然後對獲取的資料、結果、實驗現象或數據進行分析、討論,集思廣益,相互啟發,取長補短,激發學習熱情。在學生髮表見解的同時,教師可以把教學組織成有序的研究、探究,甚至是辯論的形式。在這一過程中應該是“導師”或“導演”。學生模擬科學家的工作過程去“探索”,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學生產生高昂的學習積極性。

通過對體液免疫過程的分析,進一步向學生展示多媒體課件,先分步展示,再連續展示下列過程:抗原→吞噬細胞→T細胞→B細胞→漿細胞→抗體→抗體與抗原結合。對照動畫,對自己想象、分析的免疫過程進行驗證,有認識錯誤的進行知識修正。由於整個過程,尤其對問題的分析、驗證主要通過學生親身體驗來進行,使學生感受到自己能力提高的成功感和幸福感,享受到學習的快樂,使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加高昂。

四、表達交流,歸納提升

在驗證、討論的基礎上,師生之間進行交流,教師要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及新舊知識間的契合點,引導學生揭示事實的因果關係,得出科學的結論,使學生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師生共同總結歸納,得到以下知識:

(1)對免疫系統的組成進行歸類。

(2)描述體液免疫的過程。

最後提出學生進一步探討的問題:進入細胞內的抗原怎樣進行清除呢?自身的一些物質是不是也能成為抗原呢?免疫系統是通過什麼功能維持內環境穩態的呢?

“引導—發現”教學模式中,教師的關鍵作用是“引導”。在運用“引導—發現”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中,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引導學生學會探究性學習。那麼,如何進行引導呢?我覺得要做好以下三方面:

(1)要進行探究性學習概念的介紹,讓學生了解探究性學習是指通過類似於科學家科學探究活動的方式獲得科學知識,並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科學的方法和技能、科學的思維方式,形成科學觀點和科學精神。

(2)要通過探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體驗到探究性學習與以往學習方式的不同之處,初步感受到這一新的學習方式的活力。

(3)教師要自始至終參與學生的首次探究學習活動,師生共同針對面臨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案,並在尋找方案的過程中,通過觀察現象、分析討論等方法獲得有效資料,最終通過歸納、比較、分析,對問題進行解釋,從而使學生對探究性學習的學習思路有一定的瞭解。

另外,“引導—發現”教學模式也要求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的過程,讓每一個學生參與探究過程,使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活躍,不斷增強學習的信心。這樣一來使教學的教育功能得以實現和凸顯,真正使學生知識與技巧、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全面實現。

參考文獻:

[1]袁振國。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1。

[2]朱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04。

[3]周勇。新課程與教學改革。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05。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lvzjq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