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楊氏之子》教案及教學反思 篇一

教學目標:

1、會寫6個生字,會認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根據註釋理解詞句,瞭解課文內容,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流利,讀懂句子。

教學難點:

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自行進行文意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出示文言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

1、這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幻燈出示文章)仔細讀一讀這篇課文,和平時讀的課文感覺有什麼不同嗎?

文言文和我們平時學習的課文的不同是文言文——難理解。

小結:文言文語言很簡練,有時候一句話只有一個字,但包含的意思很多。讀文言文的時候要善於想象,把一個字變成好多好多字,把一句話變成好多好多話,這樣你就能讀懂。

2、那你能讀懂題目的意思嗎?誰來説説?(姓楊人家的兒子)

課文中的小孩姓楊是楊氏之子,你姓什麼?在古代你就是——

文言文看似很短,但不像我們平時的課文那麼好讀。怎麼讀好它呢?先請同學們自己讀讀看。

二、藉助停頓符號讀通課文。

1、學生自由讀。

剛才老師注意聽了一些同學的朗讀,有些同學讀時磕磕絆絆、一頓一頓的。而有些同學讀得流暢通順,説説你有什麼方法嗎?生交流。

2、確實讀文言文我們要注意恰當的停頓,請同學們按照這樣的停頓方法,自己試着再讀一讀。(讓學生在書上做好停頓記號)

幻燈出示:樑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3、文中共有五句話,老師請五個同學讀。正音,注意學生的停頓。

第二句: “詣”是生字,會讀了,你能説説它的意思嗎?(這個“詣”是拜見沒錯,但它不是拜見一般的人,專門指拜見他尊敬的人或他的長輩。)

第三句:“為”讀四聲,這裏省略了誰為誰?

第四句、第五句:都有一個“曰”,要讀出説的語氣。

第五句:“應”讀四聲,表示很快接着別人的話。“禽”是生字,在這裏是鳥的意思,有一個成語叫——飛禽走獸,不是家禽的意思。

4、誰願意來讀一讀全文。

三、自解意思,初述大意

1、師:真了不起,剛接觸古文,就能把古文讀得這麼好,這麼流暢。像這樣的古文我們可以通過什麼方法來讀懂它?

預設方法一:先把每個字的意思搞明白,再弄懂每句話的意思;

預設方法二:看註釋;

預設方法三:聯繫上下文理解;

預設方法四:看課文插圖理解;

預設方法五:也可以在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記號;

預設方法六:……

2、師:請你試着用這樣的方法讀一讀課文,看看你讀懂了哪個字,哪個詞或者哪一句話?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在旁邊做個記號,等一會我們來交流。

3、師:你讀懂了嗎?會説每句話的意思了嗎?老師來考考大家:(課件出示)

孔君平詣其( )父

此( )是君家果

( )為( )設果

師:短短的時間裏這麼難理解的文言文句子居然能自己讀懂它,實在讓人佩服!但是到底懂不懂,下面這個環節就見分曉了。

四、讀懂課文,體會“聰惠”

1、這個姓楊人家的兒子怎麼樣?請同學們讀第一句,你瞭解到了什麼?(姓楊人家的兒子是樑國人,當時只有九歲,非常聰明。)

短短的一句話,讓我們瞭解到了楊氏之子生活的國家,以及年齡、性格特點。“甚聰惠”的“惠”通“慧”,“甚聰惠”的意思是非常聰明。

那麼,從哪兒看出來這個小孩非常聰明呢?

2、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體現“楊氏之子”聰惠的語句。幻燈出示: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那他聰明在哪兒呢?

(1)“兒應聲答曰——” 説明他反應很快,思維敏捷。(不假思索地回答)

(2)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聽出了孔君平的“話中話”,聽出了“弦外之音”。孔君平並沒有説你姓楊,楊梅也有一個楊,只説了一句話“此是君家果”。小孩馬上就聽出來了,言外之意——你姓楊,它叫楊梅,你們本是一家嘛。這説明他很會聽。

(3)孔君平抓住楊梅的“楊”和楊氏的“楊”都是同一個字來開玩笑——“此是君家果”,小孩馬上抓住孔君平和孔雀都有一個“孔”字來反駁:沒聽説過孔雀是你家的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回答得很巧妙。他的回答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叫做——天衣無縫、無懈可擊、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説明他很會説,善於言辭。像這樣的人,我們説他是——能説會道、伶牙俐齒、對答如流、能言善辯。

師相機板書:會聽、反應快、會説。

分角色讀對話。

3、大家看,楊氏之子,第一,會聽,能夠聽出話中話;第二,反應快,思維敏捷;第三,會説,回答得十分巧妙。我還有個問題,“甚聰惠”的“惠”書上説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個意思,但作者為什麼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這個“惠”跟智慧的“慧”有何區別呢?老師查了《辭海》,發現“惠”主要有這麼幾層意思,第一是仁慈;第二是柔順;第三,跟“慧”相通,意思是聰明。(幻燈片出示)仁慈、柔順什麼意思?就是有教養、有禮貌。剛才我們討論了這個小孩的聰明。那麼,我們從哪裏可以看出小孩不但聰明。而且很有教養、有禮貌呢?請同學們輕聲地讀、細細地讀課文,每一個字都要注意思考。

生細讀。指名答。

(1)“為設果,果有楊梅”,從這裏可以看出楊氏之子非常有禮貌,給孔君平準備了水果。當時的情況是——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父親不在家,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那他就是小主人了。

那他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種嗎? 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果有楊梅”,果子中有楊梅,證明不止有楊梅。“設果”,就是擺水果:如果只有一種水果是稱不上擺的。)

從這裏可以看出,這個小孩非常熱情好客,端出好多水果招待客人,懂得待客之道。

再往下看,還從哪裏能看出他是一個非常懂事、有禮貌的孩子?

(2)從“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兩個字裏看出來,夫子是尊稱,説話很得體,很有教養。古人説話真是有禮貌,孔君平用了“君家”來稱呼“楊家”,表示尊重。

(3)“未聞”這個詞看出來他很有禮貌。“未聞”的意思是——沒有聽説。他沒有直接説“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句進行回答。

幻燈出示: 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比較一下,如果這個小孩直接這樣回答:那麼孔雀就是你家的鳥了。這樣回答就——(不得體。因為孔君平畢竟是來拜見他父親的,這樣會讓客人尷尬! )用了“未聞”這樣——(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不讓對方難堪,又不動聲色地反駁了對方。)

讀書就要逐字逐句地體會,就要細細地品賞。就要咬文嚼字,這樣才能把話中話都讀出來。

4、此時,孔君平不禁會讚歎,用文中的一個詞是——甚聰惠!怪不得人們讚歎説——樑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

5、讀懂了文章,那能背下來嗎?給大家三分鐘時間背下來。(生自由背誦課文)

指名背誦課文,最後全班一起背《楊氏之子》。

五、拓展閲讀。

1、那你知道《楊氏之子》是哪本書裏的故事嗎?(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説新語》)。

這本書裏還有一篇《徐氏之子》,幻燈出示: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講的也是一個九歲男孩的故事。

2、請同學們讀一讀,注意恰當的停頓,做一做記號,讀好文章。還要藉助註釋瞭解意思,説一説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3、指名讀,並説説這個故事的大意。(徐家有個小孩,年方九歲,曾有一次在月亮地裏玩耍,有人對他説:“若是讓月亮中什麼都沒有,它是不是應該更加明亮呀?”這個姓徐的孩子説:“不對。比方説人眼中都有瞳仁,沒有瞳仁就看不見光明瞭。”)

4、孩子的回答太妙了,妙在哪裏?( 他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較,不是正面回答提問者的問題,而是藉助了某樣東西來告訴提問者他的回答。)

六、課外作業。

把《楊氏之子》和《徐氏之子》的故事講給別人聽。

板書設計:

會聽

聰 反應快

楊氏之子 會説

惠 有教養

有禮貌

教學反思: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篇二

教學了《楊氏之子》後,思潮澎湃,久久難以平靜。作為一篇國小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得想方設法上好。

首先,我帶領學生到多媒體教室,播放了《楊氏之子》視頻。不用説,作為國小生能跨越時空傾聽於老師上課,是莫大的榮幸。既有三維目標的達成,又有身臨其境的緊扣單元主題“語言的藝術”之薰陶,也有“化文字為表情、動作”的啟示,更有演講、表演才藝的啟迪。

我讓學生充分各抒己見,展示學了《楊氏之子》後的收穫,也可以提出不懂之處與同學交流。同時,在此過程中,有機調動學生多種感覺器官參與學習,且讀且背,且演且舞。有學生的獨立展示,有師生互動的場景,也有學生眾説紛紜的情景。如一位學生認為孔君平是趁着楊氏之子的父親不在時去為難的,至於事實如何我們暫且不談及,關鍵是學生提出了問題,這比解決無數個別人設計好的問題重要得多,因為這個問題至少開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理應視為創新思維的端倪,可謂是國小語文教學的奇葩。

我認為要在古文的語境中讀出語感來。這可有點難,不像現代文的有感情朗讀。古文要讀好,首先當然要理解意思,這是孩子通過自讀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達到的。那麼這可以放手讓孩子操作。在此基礎上,學習適時停頓朗讀。此時,學生沒有讀出古文味,讀得一字一停,什麼也不像。於是我範讀,學生練讀,就這樣整整讀了半節課,孩子還饒有興趣。雖然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我明顯地感受到讀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這絕對不是簡單的模仿,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夠了,我拋出本文的中心問題:讀了文章,楊氏之子應答如何?沒想到孩子們都讀出了一妙所在:楊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

然而二妙“未聞”之語氣婉轉卻鮮為人知。我想: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再讀,可惜還是沒有答案。於是,我只得拿出比較句子的方法。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這樣讀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語境中。我們先讀了這似乎相同的兩句,解釋了意思,然後我讓他們演一演,學生當楊氏之子,我當孔君平,對讀,再換着讀,從讀中發覺有人已意會。我不挑明,也不讓他把答案説了,因為還有許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讓那似乎意會之人演楊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語境中對讀,果然許多孩子明白了“未聞”之妙用。我沒有及時揭穿,而是讓他們小組內再讀讀楊氏之子的應答。不一會我沒講明他們已然意會,情感朗讀亦水到渠成。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篇三

《楊氏之子》是國小階段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對於這樣的文章,相信學生理解起來應該有一定的難度,即便是在課前預習階段,學生讀起來也很難,因為它不同於我們普通的現代文,文言文需要指導學生的朗讀,需要指導學生的斷句,需要指導學生的背誦。我能感覺得到,教師執教時,對學生的朗讀指導比較充分,讓學根據上下文來理解詞語,這和我們課標相吻合。

趙主任的點評讓我們耳目一新。他從學生的書寫出發,點評了王老師的課程,並且給出了一些教生字的方法。

我個人的看法:類似於這樣簡短的文言文,學生在充分預習的情況下,教師指導朗讀之後,考慮是不是可以用一節課的時間來完成教學目標,壓縮課堂時間,不需要逐字逐句翻譯,讓學在學習中體會文章的意思。但是個別字的意思需要重點指導。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篇四

《楊氏之子》是國小生初次接觸到文言文,雖然行文簡潔,不足百字,但古今字義不同,孩子們閲讀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我以找準突破口、激起學生興趣為重點進行備課和授課。

一、成功之處

教學開始,我通過範讀、領讀、劃出分節線後自讀特別要注意停頓的恰當、,其次,文中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是故事中的重點部分。孔君平看到楊梅,聯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楊,它叫楊梅,你們本是一家嘛!這信手拈來的玩笑話,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應聲答道:“沒聽説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這回答巧妙在哪裏呢?要通過反覆地朗讀,引導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來理解: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沒有生硬地直接説“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採用了否定的方式,説“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果”這個意思,使孔君平無言以對。因為他要承認孔雀是他家的鳥,他説的話才立得住腳。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

二、不足之處:

沒有注重學生的發散思維

三、改進措施:

應該讓孩子們用文言文演一演,這節課的效果會更好,孩子們對文言文的學習也會更感興趣。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篇五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説新語》,講述的是樑國姓楊的一家中的九歲男孩的故事。這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原汁原味的文言文,雖然在此之前讓他們背誦過《論語》,他們也接觸過一些有關“古典”的東西,但那畢竟已經經過今人的改寫,從表達習慣到價值取向,都已經是符合我們現代人口味了。對於不知文言為何物的國小五年級的孩子能領略到其中的意藴嗎?特別是文中的古今異義現象,如何讓他們一觸即通呢?

在去年,去舟山聽過浙南沿海地區的賽課活動,其中我們温州平陽的一位李老師上過此課,印象特別深刻,覺得這些課都適合於模仿。有同事還刻錄了他的課堂教學光盤,於是就決定照着他的設計來演繹自己的這一課教學。

週日在家中,將他的課堂錄像反覆看了兩次,播放、暫停;暫停、播放,讓兒子幫忙按遙控(他很樂意呢),自己則不停地琢磨。不過,因為消化的不是特別好,在今天的課堂上還是覺得生硬。因為請了一位小姑娘來聽課,她也感覺我對古文教學沒有古義,太過於現代化了。教師的自身素質要是好一些,在課堂中穿插一些古語評價,那麼就會潤色不少。

記錄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揭題

師:知道文言文嗎?(生:知道)你覺得他有什麼特點?

生:讀起來特別有趣,很短。

師:文言文最大的特點是言簡意賅,比如我們問:你吃過飯了嗎?文言文可

以怎樣説?

生搖頭,有人亂猜一通。

師:可以説:飯否?簡練嗎?我在文言文中怎麼説?

生:吾。剛剛背過“吾將上下而求索”。

師:不錯,聯繫舊知,反應敏捷。那麼你呢?(又搖頭),是“汝”。“我們”在文言文中是“吾等”,那你們呢?

生:汝等。

師:這下反應快了,不錯。那麼現在覺得文言文有趣嗎?(紛紛點頭)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文言文是——生讀:“楊氏之子”。

師:看題,你覺得哪個詞説明是姓楊的人家?(楊氏)整個題目作何解釋?“之”就是?(孩子們説出意思。)

師:有這樣的方法介紹你自己,怎麼介紹?

生:黃氏之子;羅氏之子;陳氏之子;黃氏之女(真好!)

(第一次學習文言文,興趣很重要。只有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覺得學習文言文不是很難,那麼以後就不會覺得恐懼了。我自己對文言文就是超級恐懼的。這樣的心理不能讓我的學生出現,儘量少出現。)

二、朗讀是關鍵

在教學時,我重點放在指導朗讀上。首先讓他們自己讀,學習生字,通過對“惠”的學習,讓他們明白什麼是“通假字”,通過對“禽”的學習,明白文言文中“禽”和“家禽”的區別。

其次,指名讀,瞭解孩子們讀文言文的情況。

再次,範讀。範讀時讓孩子們劃出老師讀的和他們讀的不同的地方。(主要有三處,一處是孔君平/詣其父;二是孔/指以示兒曰;三處是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裏用以下面理解學習課文用。)

接着,領讀,讀着停頓。文言文中間的斷句顯得尤為重要,若斷句不當,意思可能相差甚遠。

(語文教學要以讀為本,重視朗讀訓練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優秀傳統。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讀,重點在讀,難點也在讀,在朗讀上必須有時和量的保證。這是國小生初次接觸文言文,更應該多讀少講,使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熟讀成誦,從而豐富語文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

三、重點理解,初知大意

師:這裏為什麼要停頓呢?你能自己讀讀課文,結合註釋,一邊讀一邊想,

解決這個問題嗎?(生讀課文。)

生:我知道了一處,“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裏停頓是表示説孔雀是夫子家的鳥,而不是指夫子的家禽。

生:“孔/指以示兒曰”孔後面停頓,這個“孔”是指孔君平,所以後面停頓。

生:“孔君平/詣其父”這裏是指人,這個人名字叫“孔君平”,所以停頓一下。

師在孩子們表述的時候加以引導,這裏的語言顯得有些繁瑣。但是因為孩子們表達得不夠確切,也因為自己在這裏對孩子們的預設不夠到位,亂了陣腳。

師:讀着讀着,我們發現故事就是設置了一個場景,這個場景就是——(生讀:“孔君平/詣其父”)師:結果呢?生繼續:“父/不在,乃/呼兒出。”説説這句話的意思。孩子們明白了故事的大概意思。

(通過停頓的理解將課文的意思解讀得十不離九了,這樣的理解在師生的對話中一步一步深入。)

四、走入對話,體會精彩

師:“父不在,乃呼兒出。”,於是就有了對話。那麼讀讀對話,你發現了什麼?(生讀)

生:我知道:“此是/君家/果。”這是説,楊梅是楊氏家的水果。(師的提示下表達的比較完整。)

師:你發現了什麼?

生:孔君平是跟小孩開玩笑,拿同一個“楊”來逗楊氏之子。(讀讀這話。)

師:不錯,讀出了言外之意。那麼小孩聽懂了嗎?所以他如何回答?生齊答——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師:這個小孩答得如何?妙!妙在哪裏?我們來對一對。我説:果,你對:(生:我對禽)……

生:也用姓氏來開玩笑。孔君平姓“孔”,那麼就説孔雀。

師:還有呢?(生有些困難。)你看,孔君平語言中有“未聞”嗎?加上有什麼好處?(讓兩個孩子起來,一個加“未聞”,一個不加“未聞”,與老師對話,讓全體孩子比比那個句子好,好在哪裏?通過比較感覺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顯得生硬,有頂嘴之嫌,而“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果”這個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維敏捷,語言幽默。)

(文言文的理解似乎並不是很困難,初次教學雖然有了錄像觀摩,卻還是沒有一些經驗。但是孩子們還是能通過讀、比較來發現,來理解。真正體現了“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原理。)

師:九歲的孩子能夠如此對答,真的讓我們佩服,難怪課文中也要這樣誇獎他——生讀第一句:樑國/楊氏之子/九歲,甚/聰惠。

師:在文中,你還發現他很聰慧的地方嗎?

生:父不在,能設果,招待客人,很聰慧。

生:應聲答曰,他的不假思索,看出很聰慧。

(這樣的發現,可以看出孩子們對文言文的理解已經比較深刻了,也與文本有了一定的共鳴。)

五、遷移運用,深入對話

師:這樣聰慧的孩子,如果能去拜訪一下真是太好了。如果有個姓“李”的人來拜訪他(孩子們馬上説:李白,我同意了,不過,現在想來不能,朝代相差甚遠。),該怎麼對話?

生……

師用不同的“柳樹”的“柳”;“蘭花”的“蘭”;“梅花”的“梅”來進行遷移,學會流利地對話。

(這種遷移運用不但加強了學習的趣味性,也讓學生即使運用所學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後記:初次文言文教學,雖然粗淺,但是總算比較滿意。我把本篇課文的設計定位在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讓學生把文言文讀正確,讀出節奏感。這點能夠出色地完成了。至於中間的環節,還需要自己多多磨鍊。因為時間緊迫,後面介紹《世説新語》也沒了,還是很缺憾!

《楊氏之子》教案及教學反思 篇六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積累會寫6個生字,會認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家禽”等詞語。

方法與能力

1、背誦課文。

2、能根據註釋理解詞句,瞭解課文內容,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

情感與思想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拓展與延伸

《世説新語》上的其他關於言語表達的小故事。

教學重、難點:

突破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文章讀準確。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要是我問你,你會説話嗎?一定有許多同學不以為然,認為這是一個不需回答的問題。如果我再進一步問,你能把話説好嗎?你怎麼回答?會説和説好可不是一回事。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將走近一些善於表達的人,看看他們是怎麼説話的?從中體會語言表達的藝術,感悟語言表達中透出的智慧。我們先去認識誰呢?

板書課題,解釋課題,理解“氏”“之”的意思。對“氏”的解釋可能發生分歧,學生可能認為“楊氏”是稱謂楊家的女人,而理解為“楊氏的兒子”,“氏”在字典上也確有這樣的意思。可以先存下這個疑問,在讀文的時候自然會迎刃而解。

二、初讀課文,根據註釋理解課文的意思。

提示:要求學生根據書中給出的註釋理解課文內容,把不理解的字、詞標記下來,與大家交流。

參考

在樑國,有一户姓楊的人家,家裏有個九歲的兒子,他非常聰明。有一天,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父親不在家,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其中有楊梅。孔君平指着楊梅給孩子看,並説:“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馬上回答説:“我可沒聽説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對詞語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夫子:舊時對學者或老師的尊稱。

設:擺放,擺設。

三、再讀課文,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

提示:從學生讀錯的地方發現學生學習中的疑難。通過交流學習成果,徹底弄懂文章的意思。

四、教師範讀課文,讓學生初步體會文言文的讀法。

樑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五、默讀課文,思考

文中説楊氏子“甚聰惠”,你從哪裏體會到他的聰惠呢?

提示:要求學生抓住關鍵的語句加以理解。

參考

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這是故事中的重點部分。孔君平看到楊梅,聯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楊,它叫楊梅,你們本是一家嘛!這信手拈來的玩笑話,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應聲答道:“沒聽説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這回答巧妙在哪裏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沒有生硬地直接説“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採用了否定的方式,説“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果”這個意思,使孔君平無言以對。因為他要承認孔雀是他家的鳥,他説的話才立得住腳。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

板書設計:

楊氏子:“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智答 ——委婉(禮貌)、機智、巧妙

孔君平:“此是君家果”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篇七

《楊氏之子》一課,是一篇文言文,教學反思——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這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古文。由於學生沒有閲讀文言文的基礎,故教學中,除了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以外,還應把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傳授給學生,為學生以後學習文言文積累初步的學習方法。

此文出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説新語》,主要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家中九歲男孩風趣幽默、機智巧妙地應答他人的故事。課文不足百字,行文簡潔,但語言風趣幽默。因此,教授此文不僅讓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而且讓學生在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初步把握學習古文的方法。

一是初讀,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抑揚頓挫。初讀的首要任務就是讀準、讀通。我從學生的初讀中發現,有的學生個別音讀不準確,有的學生的節奏不準確。針對這些情況,先正其音,例如,“詣其父”的“詣”正確讀音為“yì”,多音字“為設果”的“為”讀作“wèi”,多音字“應聲答曰”的“應”讀為“yìnɡ”。在學生讀準音的基礎上,我再着重強調節奏的準確性,不然意思就有可能理解有誤,例如,“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大多學生讀為“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其實正確讀法應為“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當然,我要為學生講清楚為什麼這樣讀:句子中的“家禽”不同於現在的“家禽”,這裏的“家”和“禽”各自獨立表達意思,因此其間要停頓。就這樣學生逐漸讀得字音準確,節奏頓挫得當。

二是細讀,讀懂大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內容,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作為這個階段的學生,要讓他們理解文章的大意,把握文章的內容,應該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因此,我要求學生藉助註釋弄懂課文的大意。對於難以把握準確的字義,我在巡視中隨機點撥,如,“設”是“擺放,擺設”的意思,“夫子”是舊時對學者或老師的尊稱,“禽”是“鳥”之意。這樣學生就很快讀懂文章的大意。而後,把握文章的內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是熟讀,深入理解,鑑賞領悟,達到熟讀成誦。這一環節的法寶,對於我來説,就是讓學生“熟讀”繼而“成誦”。古人説得好:“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老師的灌輸式的講解,不如學生自己“以讀促悟”。舉個例子來説,文中“為設果,果有楊梅”一句,“為設果”是省略成分的句子,若不能熟讀理解大意,學生很難弄懂“誰為誰設果”。學生在熟讀弄懂大意的基礎上,很容易明白是“楊氏之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這樣再去品賞人物的語言,領悟楊氏之子“語言幽默,風趣機智”的特點也就不難了。最後,達到熟讀成誦。

總之,對於國小生而言,學習文言文要掌握基本的方法。方法對了,學習起來也就容易多了。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篇八

《楊氏之子》這篇文章是孩子們在國小階段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學生既陌生又好奇,怎樣上好文言文是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帶着同學們讀古文。我便示範,便告訴同學們:讀古文時,要注意適當停頓,語速要慢。之後,我讓學生嘗試了讀第一遍,隨後發現學生有的是一字一停地讀,有的讀了破句,沒有古文的韻味。於是我又範讀了一遍,再採取領讀、學生練讀的方法,反反覆覆讀了好幾遍。雖然所花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我明顯地感受到了學生是越讀越好,越讀越有興趣。讀着讀着,學生終於找到了讀古文的感覺。

於是,我以“教學生學會並且會學”為本,引導學生藉助語文教材和《詞語手冊》上的註釋進行學習,再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探究去理解課文。當學生理解了文意,深入體會本文語言精妙時,我便拋出了本文的中心問題:楊氏之子的應答妙在何處?有學生馬上輕鬆地作了解答:巧妙地用姓氏作答。這應該就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吧!當然,還有一個巧妙的地方,學生一下子歸納不出來,於是我把“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進行了對比,學生也較快地體會出了楊氏之子語言的婉轉,表現出了應有的禮貌。

不過,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一些做得不夠好的地方:

1、調控學生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每次的課堂教學似乎都只屬於一部分人,還有少數學生一直遊離於課堂之外,無法讓他們專心聽講,這真是老師心中永遠的痛。

2、在語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對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我的反饋還不夠全面。其實,這也是教師個人文學修養的欠缺所致。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對於優點我會繼續發揮,對於不足,我會積極地改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odev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