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引言]《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共含10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第1篇:《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給大家帶來《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

最近我閲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不禁感歎蘇霍姆林期基的時代雖距今甚遠,但他精煉的語言,閃光的思想,深入淺出的講述,對我來説,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乾渴的靈魂,像與我面對面交談一樣,針對着我們在教學中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給了我很多新的收穫與體驗。而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閲讀”和“勞動”。書中給我們的建議有一百條,現在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兩點建議談談我的體會。

一是閲讀

看完書後,在他的這麼多的建議裏,不止一次提到閲讀,他將閲讀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上,他説,閲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他還説,你應當記住,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他還強調指出,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持續下去。他的這一番話,能夠看出他認為學生喜歡上閲讀是何等的重要。

書中的第六條建議,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中説到: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閲讀。閲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鋭,而你,當老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書中的第十九條建議,閲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説到: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閲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是靠閲讀、閲讀、再閲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二是勞動

在他的第二十八條建議裏,他強調了“勞動”的重要性,這種勞動主要是指動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隨便什麼樣的勞動,而是指複雜的,創造性的勞動,這種勞動必須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讓他將各種事實聯繫起來去思考。他有一句十分有名的話: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就出自這一條建議中。在這條推薦中,他不僅僅強調閲讀,而且將學生的動手潛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説,我看到,那些雙手靈巧的兒童,熱愛勞動的兒童,能夠構成聰敏的、好鑽研的智慧。確實包含思想的手工勞動對於鍛鍊學生的智慧,促進他思維的發展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還有,書中的第九十七條建議裏,怎樣教育學生熱愛勞動中説到:勞動已經像讀有趣的書、欣賞音樂、和朋友聚會一樣成為需要。他們熱愛勞動,因為勞動從童年起就進入了他們的精神生活,成了他們的思想,喚起了他們的最深刻的歡樂感——發現世界、進行創造的歡樂感。

在這條建議裏,蘇霍姆林斯基還列舉了四種應當使學生選取的勞動方式,在我看來,在四五十年前蘇聯能夠進行的這些勞動,在我們中國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條件達不到,而是我們根本就沒有思考這樣去做。像他説的那些設計製作各種裝置、機械、儀器的活動室,那些家業實驗活動基地,有幾所學校願意去做呢?還有農業勞動,他説,我深信,農業勞動――這是最能啟迪智慧的勞動活動的種類之一。但是,在我們的城鎮學校,特別是現在的孩子,農間勞動,對他們來説幾乎已經絕跡了。這不知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第2篇:《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給你一篇《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的寫作範例,你可以參考它的格式與寫法,進行適當修改。

最近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獲益匪淺。在100條建議中,説得最多的就是讀書,這一點給我的觸動也最深。

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是一種真正的備課。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教師要建立起自己的藏書,使之成為自己的老師,每天去向它們請教。那麼,“每過一年,你的科學知識都變得更豐富”。工作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裏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説,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以傳授知識為己任。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或者教學過程中,都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沒有豐富的知識,就不可能有詳細深刻的講解;沒有豐富的知識,就不可能教書育人;沒有豐富的知識,就不可能讓民族文化知識得到延續;沒有豐富的知識,就不可能“桃李滿天下”。肩負園丁的使命,我們就會感到汗顏。所以,職業的責任感促使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成為人們擁戴的楷模。“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句千古名言是教師的真實寫照,也是我們一生的追求和信念。

蘇霍姆林斯基説:“學校應當成為書籍的王國。”“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為友,這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的江河。”愛好讀書應該是教師的職業素養和習慣。如同軍人喜愛武器、孩子喜愛玩具一樣,教師的第一至愛應該是書籍。教師的讀書風氣能影響和帶動學生的愛好和社會的風尚。“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地豐富着,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複昨天講過的話,那麼,閲讀就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當書籍成為教師的第一至愛的時候,喜愛讀書便會成為學生的第一愛好。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偉大著作中還精闢地揭示出一個讀書的真理:學生智力的發展取決於閲讀能力。他認為,學習發生困難和形成差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書,“拼命使用他的記憶機器”。正因為“學生除了教科書以外什麼都不閲讀,那他就連教教科書也讀不好”。如果我們真的想減輕學生的腦力勞動,那就要“讓他們走到學校圖書館的書架跟前去,讓書籍從沉睡的巨人變成青年時代的摯友”!

閲讀優秀書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誨。他説:“我堅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自己對自己談話,訴諸自己的良心,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從人類的道德財富中給自己找到榜樣的人,只有那希望從這些財富中為自己的心靈吸取最寶貴的東西的人,才能達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為,只有當每一個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跡的書時,才算達到了教育目的。”在他看來,一個人在少年時代和青少年時期讀過哪些書,會影響甚至決定人的一生。

學生——祖國的花朵,二十一世紀的主力軍,國家建設的接班人,首先要有勇於進取的精神,而這種精神的力量就來自於書本。讓“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成為他們人生的軌跡;勇於探索、不斷創新成為他們追求的目標;“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成為他們人生的方向,這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職責。

讀書啟迪智慧,讀書激發生機,讀書讓人充實和幸福,讀書使人充滿力量,去開拓光輝的未來。記得一位名人曾説過:“一日不讀書,則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讓我們牢記這句話,讀書,讀書,再讀書!

第3篇:《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在本站可以搜索到更多關於《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的精選範文。

一直以來,都因為工作忙而疏於靜下心來讀書,總藉口沒時間而不能夠靜下心來學習。可前不久,一本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卻讓我有如獲至寶、如遇知音之感。

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為了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為中國小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後來,中國的教育專家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裏選譯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改稱為《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此書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閲讀。它並不枯燥,在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故事中滲透着大師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同時,對於在一線任教的老師們來説,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和可操作性。這樣的一本書,應該讓所有一線教師人手一冊。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佔用了我們絕大多數的時間: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處理學生之間的種種問題……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説的:“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到這裏,我突然之間明白了,為什麼有的特級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自己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的設計可謂精心,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啊!”原來,這是因為用一輩子來備課和用課前的幾小時來備課,效果肯定不同。大師讓我知道了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要知道作為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之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

書中還特別重視德育教育,重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重視對學生足夠的尊重,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在大師眼裏,德育教育絕對不是空洞的説教和口號式的響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細節,是一個微笑的眼神,一句親切的話語……“應當教會兒童去愛,而不是教他們去談論愛,應當教會兒童體驗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們尋找詞句去訴説並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麼?

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在書中,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來令人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第4篇:《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蒐集的《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讀完李鎮西等著的《給新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已有一段時間了。遲遲沒有完稿不是因為忙,更不是因為懶,只是這感想太宏大又太瑣碎,每一次的感想都足以寫一篇抒情散文的,因此久久覺得無從寫起。醖釀了好些天,索性信着思想、信着筆直抒吧。

人的思想就像一潭水,如果長時間沒有新鮮水源注入的話,就會腐臭變質。而這新鮮水源的來源可能是積極的實踐加反思,也可能是一本書,還可能是勝讀十年書的一席話。“黑暗”中摸爬滾打半年的我,本以為自己時時更新的“潭水”水質還不錯,可讀了《給新教師的建議》之後,突然覺得自己思想的潭水因更新的太慢而即將變臭。如果沒有這本書的指點迷津當頭喝棒,我將在一如既往的摸爬滾打中漸漸腐臭下去。我慶幸自己恰能在此時遇見“貴人”,因為此時正是我知之不少,而又不知甚多的時候,未來,還有太多要做的事情。正如劉朝升所説:“新教師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也是一個進行角色轉化的過程,是一個從學生轉化為教師的過程,是一個從單純的學習者轉變為學習者和實踐者的過程。這個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應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我受益於胡成關於讀書的論述:“精讀專業著作,有助於提升專業水平;而泛讀有關文學、史學、現代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則能拓寬知識面,培養人文底藴”,也向往郭繼紅關於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建議:“靜下心來讀書可以讓我們的心迴歸家園。一本好書在手,如同享受一道精神美餐,絕不能胡翻亂讀。要專注投入地讀書,邊讀書邊做筆記,肯下功夫,才不易遺忘;要慢慢咀嚼、細細品味地讀書,才能與大師進行心靈對話”。我認同劉朝升關於教育事業的呼喊:“教師不僅僅是一種能讓你吃飽穿暖的職業,更是一項事業”,更佩服潘玉婷精闢的見解:“興趣比分數重要、方法比知識重要、會學比學會重要”。當然,我最憧憬的還是李鎮西潤物無聲的教育理念:“最好的教育是看不出教育目的的教育”、“教育是心靈對心靈的感受,心靈對心靈的理解,心靈對心靈的耕耘,心靈對心靈的創造”。令我陶醉的還有陶行知的“六個解放”,李鎮西的“五個一”和“四個堅持”,以及蘇霍姆林斯基的體現其“和諧教育”理念的句句精闢、優美、厚重的名言。

我甚至把李鎮西當做我人生的楷模,他每天的“五個一”工程更是為我的行為樹立了一個標杆:“琢磨並上好一堂課;找一個學生談心;寫一篇教育隨筆;讀一萬字的教育專著或對教育有啟示的書;思考一個教育問題”。我知道自己和李鎮西相去甚遠,無論經驗、資歷、還是思想認識。但我會向這個標杆去靠近,向這個楷模去學習。

未來的日子裏,我會揚長補短,延續以往好的習慣,養成應該具備的其他好習慣。繼續堅持每天讀一點教育名著並從中摘錄一點名言,繼續堅持認真備課上課並思考其中的教育問題;養成每天寫隨筆的習慣,堅持記下自己教育生活的點點滴滴,養成經常找學生敞開心扉、海闊天空聊天的習慣,與學生建立起平等、自由、朋友式的師生關係。教育無大事,細碎繁瑣,太多好的習慣要養成,太多好的事要去做。然而,由於精力有限,我決定現在先重點做好以上四條。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前方,我的成長之路艱辛而漫長,未來,我的世界還是未知;沒關係,艱辛的路可以幸福地走過,未知的世界充滿着無限可能。我相信時間能讓一個人衰退,更能讓一個人變得強大。

第5篇:《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本站提供的《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都是經過我們會員精心挑選整理的。

讀《給教師的建議》讓我很有感觸。學生學業落後,成績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學習新教材沒有學好。一句話一針見血的概括了後進生產生的原因。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這條建議裏,就建議老師們"走到這些學生的跟前去,看看每一個人遇到什麼困難,給每一個人提出專門為他準備好的作業題。" 想想從教的這些年裏,每學期開學初,通常用不了幾節課就可以發現班裏的學困生,無論是聽課習慣還是聽課效果都很差,這直接導致他們掌握知識困難。一開始,我總是雄心勃勃的要逐一輔導他們,但是過一段時間之後,因為時間的關係、精力跟不上等等最終放棄了個別輔導。就這樣每天每節課哪怕只拉下一點點,到了最後複習就是一塌糊塗。新知識都沒掌握好,何況是系統複習呢?就如同跑步一樣,起步都不穩當,又怎麼能在接下來的賽程中奪冠呢?説起跑步,我想起了世界百米飛人博爾特,他的教練格倫.米爾斯曾告訴他,"只要起步好了,之後就是一馬平川"。由此可見起步的重要性。那麼如何讓學生在第一次學習新教材就能掌握好,不至於掉隊,書中教給了我們很多方法。

學習較差的學生的腦力勞動效果如何,首先取決於他在第一次學習新教材時,當堂能否正常、有系統的工作。一定要設法讓他獨立思考,促使他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取得哪怕一點點進步也好。我們總是在埋怨班裏人數太多顧不過來,總是怪學生課堂懶得動腦筋,其實如何關注這些學困生的學習效果呢?關鍵是要在第一次學習新知識時讓他們參與進來,學會獨立思考,通過自己的努力哪怕只解決一個小的問題,學到一個小小的知識,取得一點點進步。總之讓他們感受到獲取知識的樂趣,長此以往,他們會在這點滴的進步中改變,最終趕上大部隊。我們應該對學生寄予希望,也許他們的能力很一般,也許他們並沒有掌握學習的方法,但是我們應該堅信,沒有天生的差生,沒有不想進步的學生,只要我們能夠時刻關注他們,在必要時給他們幫助,給他們進步的信心,讓他們在起步時就不至於拉下太遠。

同時,我們還應該嚴格要求學生,在第一次學習新教材的課上就不許在自己的書面練習中有錯誤。看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蘇大師的分析也的確在理。只有要求學生在課堂上不犯任何一個錯誤,他才能夠成為讀寫無誤的人,只有在能夠做到在課堂上沒有錯誤,才能做到在家庭作業中沒有錯誤。仔細思索,這大概就是"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的道理吧。儘管蘇大師一再以語文教學為例來談教師如何進行新教材的教學,但是學科之間都是相通的。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更明白知識之間的系統性,基礎知識學不好,後續教材會更吃力;計算能力有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就會更加困難,低年級的基礎打不好,中高年級就明顯比別人遜色很多。可見,每次學習新教材是多麼的重要。那麼我就要求自己,每一次教學新知識,每一節教學新內容,不讓一個學生對事實現象做出膚淺的理解,不讓一個學生學習數學規律性時就解錯題,因為,起步很重要。

第6篇:《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在本站上除了這篇《教師的建議》讀後感,你還可以找到更多與你行業相關的其他精品範文。

寒假時,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其中“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一建議給我印象深刻。

“一個人在求學時代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時間”,雖然減負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我們仍能聽到許多學生埋怨的聲音,究問其原因,原來,每天做完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回家還得完成家長的若干作業,孩子就在這樣每天練了又練的習題中荒廢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時光,“最寶貴的財富”也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

盧梭的“寓教於樂”總讓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呢?縱觀今天揹負着“升重點,考大學”沉重包袱。孩子們,他們哪還有心思去玩,哪裏還有時間去樂呀!在社會要求學校給學生減負的同時,我們也呼籲各位家長給孩子減負。現在正是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紀,正是他們好動好玩的年紀,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能正確對待他們稚嫩的問題,欣賞他們童趣十足的舉動,多給他們“最寶貴的財富”,我相信每個童年在記憶中都會是五彩繽紛的。

這本書還給了我們教師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教師的時間要多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説:“活到了,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説:“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説,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讓我明白給孩子時間,給自己時間, 和孩子一起讀書,和學生一起進步,受益匪淺。

第7篇:《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小編猜你正在找這篇《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但願你能喜歡。

“學困生”轉化一直是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難題,我們必須面對。我們花去了很多的時間,付出了很多的精力,但這樣的付出總是難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給教師一生的建議》這本書着實讓我受益匪淺,書中幾位教育家用他們的實踐告訴我:教育是育人的藝術,教育更是心靈的藝術,我們要用“心”做教師。

書中陳樹然老師的《別讓“後進生”成為教育的遺憾》讓我知道了什麼才是“用心澆灌”;周弘的《教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美》讓我感受到了讚美的驚人力量;洪俊剛老師的《教育無痕,潤物無聲》也讓我深刻的體會到了無痕教育的神奇魅力。我從他們身上汲取了力量,收穫了啟示。

一、用“真心”對待學生

所謂的學困生身上總是存在許多不易改變的問題,正是這些問題構成了進步的極大障礙。工作中,常常感覺我們説了很多,他怎麼還是不改呢?事實上,緊靠他們自身努力和我們的三言兩語,實在是難以產生效果。如果我們是真心的為學生着想,視他們的困難為自己的困難。我們就會蹲下來細心的觀察他們,與他們進行心靈的溝通,瞭解他們學習中、生活上、思想上的困難。當學生願意向我們敞開心扉的時候,我們才能知道他們真正的所需,這時候我們所做的才是對症下藥。“親其師”就會“信其道”,當學生感到老師是愛他的,是真心幫助他的,是為了他好,自己也不能讓老師失望。一旦意識到這一點,他們自然會盡力完成老師提出的各項要求。

二、用“愛心”幫助學生

我們真心的幫助學生必然需要具體的行動。每天繁忙的工作,除了正常的上課、備課、批改作業外,在校的時間所剩無幾,然而課堂上也不允許我們過多的照顧後進生。沒有時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實在的困難,因此我們需要額外的花出時間來輔導他們,無論是平時的交流與輔導,還是放學後的“小灶”,都需要我們格外的用心和關注。本着一顆愛心,我們才會明白額外付出的意義;本着一顆愛心,我們才會想學生之所想;本着一顆愛心,我們就不會計較自己的付出。

三、用“慧心”教導學生

教育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藝術之美在於它的別出心裁,在於它的不露痕跡,在於它的自然樸實。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不同的個體,他們擁有不同的經歷和個性。對於每一個學生來説,我們不僅要創造性的教育,而且要因材施教,這就需要我們老師要有一顆慧心。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才會抓住教育的契機,才會選擇合理的方式,才會讓自己的工作變得輕鬆而有效。

四、用“耐心”等待學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困生的轉化工作註定不是輕而易舉的,它常常在進步與起點間徘徊,常常使老師的信心受挫。但是我們老師如果能多一份理解和耐心,掌握“抓反覆、反覆抓”的教育規律,我們就會靜靜地等待學生的變化,而不至於在他沒有進步的時候予以打擊,這隻會讓他們更不自信,情況變得越來越糟。在學困生的轉化方面來説,教師的耐心在很多時候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耐心的培育,花蕾終有展開花瓣的那一天。

今天的我們之所以站得高、看得遠,是因為我們常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們用一生的踐行為我們指明瞭方向,增添了力量。他們對學生的真心與愛心,工作中的慧心與耐心,永遠激勵着我們,是我們工作源源不斷的動力源泉,扶持着我們在教書育人的工作中越做越好!

只要用“心”,我們就能演繹自己的精彩。

第8篇:《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你也可以參考更多《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是一本非常好的幼教專業書籍,它概括了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的基本準則,還介紹了不同情況下的溝通技巧。如:當孩子不喜歡收拾積木;孩子把喜歡的幼兒園玩具藏在自己的抽屜裏時;孩子在幼兒園受和小朋友鬧矛盾時;父母和老師的教育方法有分歧時;孩子不小心摔傷時……等等都是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經常出現的一些狀況。書中對每一個案例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針對性很強的溝通建議,對我們的教育工作以及與家長交流都有很大的啟發與幫助。

其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樣一篇文章——“做個懶一點兒的老師”,自從看了這篇文章感覺自己有點豁然開朗。它讓我想起了自己曾在《人民教育》看到的一句話 “如果你是一個忙碌的老師,你的學生也是忙碌的學生,那你就不是一個優秀的老師”!怎樣讓我們從瑣碎繁雜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事半功倍地完成我們的教育教學任務呢,那該是多麼理想一種教師境界啊。

幼兒園工作繁忙又瑣碎,有時候總覺得自己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樣,怎樣合理安排能讓自己可以“偷懶”呢? 也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孩子收拾玩具,邊收拾邊玩,有的還搗亂,結果把框中的玩撒了一地。看到這樣的場景真的讓老師很無語,也許我們會過去訓斥孩子或乾脆自己動手收拾,省得讓他們添亂。於是,我們也無形中剝奪了孩子動手鍛鍊的機會,養成了孩子“懶”的行為。其實教師應該把屬於孩子的鍛鍊機會還給孩子,做一個“懶”動手的老師。陳鶴琴説過,幫助孩子最好只用一隻手。懶動手,以解放孩子靈巧、能幹的雙手。只有放手讓孩子去實踐,孩子的能力才能形成和發展。如穿脱衣服,在講清並示範動作要領後,就棵通過訓練、比賽,讓孩子學會穿脱衣服,可要求孩子互相幫助,實在不行老師再去幫忙。再如生活角把牛奶壺、點心放在合適的位置,讓孩子自己動手倒牛奶、拿點心等,這樣,不僅促進了孩子的動手能力,而且有效地增進孩子的食慾。老師包辦少了,孩子鍛鍊的機會就多了,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也會越來越強。又如在幼兒遊戲時,老師也可懶一些,少準備一些成品,多準備一些半成品,讓孩子有更多的想象發揮餘地

當然懶還有另外一個方面,懶動腦。懶動腦,以開發孩子們的腦筋,培養孩子的想象力、思考力。有時,孩子們會有許多的問題提出來,我不急於給他們答案,有時候老師也可以佯裝不懂,讓孩子去尋找答案。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愛動腦筋、愛思考的習慣,還可以激發他們探索世界的慾望。所以,老師在適當的時候要懶動腦,把機會留給孩子。讓他們通過各種渠道去尋求答案,如求助別人、作試驗、尋找資料等。老師的“懶”是經過設計的。若是“懶”得恰到好處,把鍛鍊的機會留給孩子,就會造就一個勤孩子、巧孩子,使孩子的多方面能力和素質得到提高。

“懶”字被賦予了太多的貶義意思,致使很多人都不願意被説“懶”,只是,現在繁重的負擔與壓力下,我們要聰明的學會“躲懶”,其實不見得能懶掉一些什麼,只是多一份樂觀的態度罷了。教是為了不教,懶的前提是認真而有智慧地做好自己的每一項工作,所以會偷懶的老師是聰明的老師這句話確實説得不錯。

在閲讀《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的過程中,讓我感悟了教育的真諦、領悟了教育的藝術、啟迪了教育的智慧、分享了閲讀的快樂。我喜歡“偷懶”的老師,聰明的老師才會偷懶,有能力的老師才會偷懶。讓我們教師發揮自己的教育特長,學着如何在“偷懶”的情況下提高教學效率,陪伴着孩子們快樂成長吧!

第9篇:《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如果這篇《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能幫到你,請支持本站,我們會更加努力!

去年,在郭校長的推薦下,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這本書給我們教師供給了有關教育教學行為的很多提議。其中有兩條給我印象異常深刻,也是我工作中所欠缺的。

一一一條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書中提到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精彩的公開課後,有人問他,花了多長時間來備課這位歷史教師的回答是:“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並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身的時間備課的。”當時,讀完這位教師的回答,很受觸動,也打開了我心靈的一個窗口,使我看到了教育的奧祕。這個奧祕就是閲讀。人們常説:“要給學生一杯水,自我要有一桶水。”異常是此刻科技迅猛發展,知識的更新日新月異,我們的“一桶水”已遠遠不夠了,我們此刻要的是細水長流、永不停歇。怎樣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惟有讀書,厚積才能薄發。

一一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提議中也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想想教學中,有多少次因為自我知識不夠而感到黔驢技窮有多少次想旁徵博引,卻顯得力不從心讀書不應當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應當成為我們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一一想起自我教學過程中,很多時候感到課堂時間不夠用,要麼預設的教學資料講不完,要麼沒時間讓學生做練習。我想,這跟自我教學經驗不足,所講資料面面俱到,沒有把握好重點、難點脱不了關係,但僅僅是這樣嗎不是的,那位從教30年的歷史教師給了我最好的答案。讓我明白,要想成為一名優秀教師,要想成為一名擁有教育智慧,照亮學生心靈的良師,必須能夠持之以恆地讀書。

一一“學習是無止境的”,僅有不斷的學習,學習新的知識、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才能使自我的教學工作有所提高,教學本事有所提高。

一一另一條是“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也使我感觸很深。

一一蘇霍姆林斯基説到:“為了使兒童有強烈的學習興趣,就必須使他有一種豐富的、引人入勝的智力生活。”而這樣的智力生活就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地去進行引導和挖掘。

一一有一次,一位家長給我打電話,説孩子沒興趣學語文,他們採取了一些措施可是沒效果。期望我在學校能想想辦法。平時,我也注意到一些孩子對語文不感興趣。這樣下去肯定不行。我就想,我必須得做些什麼,於是開始了一些嘗試。當時,正好該講《畫》這一課,這是一首詩,想到一年級的孩子們對詩並不陌生,有的孩子都會背好多詩。可是他們不會有感情的朗讀,我就把朗讀作為這一課的切入點展開了。一下子,孩子們的興趣來了。這一節課在充滿歡樂的朗誦練習、比賽中過去了。

一一之後,我們又學習了《靜夜思》《我多想去看看》等詩歌,我又鼓勵孩子們加上一些動作表演去朗誦,孩子們的興趣很濃厚,一些對語文沒興趣的孩子也漸漸發生着變化。我感到很欣慰。

一一作為一名參加工作時間不長的年輕教師,教育之路才剛剛開始,我給了自我一個期許:從此刻起,努力做一個愛讀書、會讀書、善思考的人,努力做一個照亮學生心靈的良師益友。期待自我在教育這條路上會越走越好!

第10篇:《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除了這篇《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在好範文可以找到更多其他相關範文,具體請點擊更多《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

最近我看了《給老師的建議》這本書,作者是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翻譯得很好,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閲讀。我們不得不佩服大師的偉大,他怎有如此多的思想,他怎有如此妙的建議,他怎有如此深的見地?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啟示和感想。

首先,我覺得我們的思想好落後,蘇聯在一九四幾年就有那麼好的教育理念,對學生權利的尊重。我記得自己上學時,對老師必恭必敬,對老師説的話也是惟命是從,不敢有半點不敬和懷疑。可現在的學生卻不同,他們和老師有説有笑,有時,老師不對的地方他們敢當面挑刺,和老師説話也總以一種同輩人的語氣,似乎老師在他們眼裏算不了什麼。一開始有點接受不了學生的這種態度,但讀了此書,受到啟發:雖然學生是未成年人,認識問題有不可克服的侷限,但發揚民主卻是對學生權利的尊重。凡事多與學生商量,多與學生溝通,在商量中體現對學生主體的尊重,在商量中實現學生的主體價值。需要特別注意對話的平等,民主作為現代社會的基本共識和基本追求。

再次,從此書中我發現自己作為班主任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教育轉化的一些錯誤態度和做法。學習困難的學生指的是:前一樣東西還沒弄懂,後一樣東西就該要學了;剛學完這一樣,另一樣又忘記了。我認為要減輕這些孩子的學習負擔,只要把教材上的基本內容掌握好就可以了,不要讀其他的什麼東西,以免分心。但當我讀完了《給教師的建議》後,就深深感到這種意見是錯誤的,這種對學習有困難的孩子,學習越感到困難,他的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就越多,他就越需要閲讀。要靠閲讀,閲讀,再閲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腦力勞動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讀中提出問題,讀中感悟。學習的問題不僅在閲讀中能挽救某些學生免於考試不及格,而且在與藉助了閲讀發展了孩子的智力。這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維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就越活躍。這也是教師對後進生個別因材施教的重要實踐工作。

蘇霍姆林斯基明確告訴我們: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説,“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説“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同時,我深深體會到:在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不讀書很難跟上時代的步伐,只有多讀書、勤思考,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吸取營養,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的尷尬境地,才能充實我們的大腦,提高我們的素養。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那就是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

總之,在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後,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講述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而且也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人格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們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教育豐碑。他讓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時時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給學生髮展的空間,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學習熱情。老師們,讓我們一起努力把!相信在我們的努力下,每個學生都能成為善於思考的人,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10篇《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

標籤: 讀後感 教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6ord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