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淺析如何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

淺析如何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

淺析如何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

淺析如何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和支撐力量,它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

一、我市縣域經濟發展基本情況

“十五”以來,市委、市政府將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作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突破口,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農業增收、工業增效、財政增長、後勁增強”為主要目標,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形成了經濟與社會發展同步推動,城鄉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大好局面。

第一,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全市縣域加大力度推進農業產業化和工業化,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個體私營經濟,培植縣域經濟財源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縣域經濟總量擴張,整體實力明顯增強。

第二,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各縣市區加強了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的結構調整。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加快了二、三產業的發展,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糧食產量年年都有新的提升,綠色食品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糧牧“主輔換位”紮實推進,勞務經濟發展勢頭強勁。

第三,經濟整體素質不斷提高。按照市場化的取向,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批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重視發揮科技進步和創新的作用,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市場份額的產業脱穎而出。財政收入狀況有所改善,實行激勵型財政政策,有力地促進了全市縣域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

第四,經濟環境不斷改善。一方面,重視抓好體制環境建設,推動體制改革,創造平等、寬鬆的體制環境。如大力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實施新的財政激勵機制,清理整頓涉農收費,擴大縣級政府管理權限等。另一方面,積極改善發展縣域經濟的基礎設施條件,農村公路建設加快,一批能源項目相繼投產,電網建設和農網改造繼續加強。

第五,對外經濟聯繫不斷加強。各地政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把握經濟全球化大好時機,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通過“哈洽會”、“綠博會”區域合作等途徑,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取得顯著效果。同時,吸引外資設廠辦場,對縣域形成規模化、專業化生產,進而形成“集羣經濟”,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二、我市縣域經濟的發展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與高速發展的城市經濟相比,縣域經濟的發展嚴重滯後。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新一輪發展熱潮中,加快發展縣域經濟,重點解決“三農”問題,已經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對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根據我們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發現,我市在縣域經濟發展中主要存在着以下矛盾:

第一,工業化與農村經濟的矛盾。縣域經濟的核心問題是“三農”問題。在工業化過程中,縣域經濟與城市經濟相比,無疑是弱勢經濟,處在一種向城市經濟供應廉價資源和被迫接受城市高價工業品的雙重擠壓地位。縣域內的“資本失血”、“資金倒流”、人才流失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的現象,成為了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如果不能解決好工業化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矛盾,就有可能陷入美國經濟學家納克斯説的“貧困惡性循環”之中。

第二,城鎮化與落後區域經濟的矛盾。縣域經濟大多數處於區位條件較差和基礎設施落後的地區,縣作為連接城鄉的結合部,集政治、經濟和社會功能於一身,是城鄉統籌的基點,也是城鄉統籌的落腳點;是城鄉統籌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也是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大舉措和突破口。一個縣的經濟發展不僅要看經濟增長指標,還要看人文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不僅要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還要看城鄉經濟是否實現良性互動和一體化發展,人與自然是否實現和諧發展。資本、勞動力和其它生產要素不可避免地從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集中。由於城鎮化發展滯後,導致經濟發展速度低下,是我市縣域經濟發展必須面對的嚴峻戰略性問題。

第三,市場化與小農經濟的矛盾。我國經歷30年的市場化改革,已經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階段。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的縣域經濟來説,仍然以傳統的小生產方式為主。市場經濟與傳統生產方式之間不可避免存在着尖鋭矛盾,突出表現為“小農户”和“大市場”矛盾,這一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為縣域經濟推進工業化及農業產業化的制約。如何解決“小農户”和“大市場”的矛盾,是縣域經濟發展中必須解決的難題。

第四,瓶頸化與規模經濟的矛盾。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效益經濟,資源跟着效益流動。在發展中國家及不發達地區經濟發展中,無一例外都存在着發展“瓶頸”問題,即資金、技術和人才的短缺,尤其是資金短缺,必然導致資本積累能力的低下,並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如何克服資金、技術、人才等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制約,步入良性發展軌道,亦是縣域經濟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戰略問題。

第五,特色化與資源經濟的矛盾。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往往以犧牲環境和破壞生態為代價。這類資源工業的發展如果控制不好,很可能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甚至毀掉整個自然及人文歷史景觀。地處各水系上游的山區亂開濫砍和發展污染性工業,更是危害到整個流域的生態環境。因此,在構思縣域經濟發展戰略時,必須重視特色化的資源工業與生態經濟之間的矛盾,切忌採取簡單的發展特色資源經濟的思維定勢,不僅需要深思熟慮地統籌近期效益與長遠發展,更需要有遠見卓識的發展新思維。

三、我市推動縣域經濟實現跨越的對策

關於發展縣域經濟的發展思路、任務、目標,市委、市政府已經明確。就具體操作而言,筆者認為借鑑“百強縣”經驗可謂現實之舉。縱覽全國“百強縣”,其成功經驗可謂各具特色,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也多種多樣。但概括起來,大致可以歸納為外資拉動型、大城市帶動型、工業支撐型、中小企業集羣型、農業產業化型、自然資源依託型等六種模式。這些模式對於我市縣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第一,外資拉動型模式。資本是現代經濟運行的核心要素,引進和消化吸收外來資本是縣域經濟起步騰飛的捷徑。近年來,蘇、粵、浙、魯作為縣域經濟的四個強省,累計吸引外資數額也正好居於全國前四位,從中湧現出的外資拉動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也最為引人注目。為此,今後我市縣域經濟發展要堅定不移地走開放興縣之路、創造親商、安商、富商的優良環境,積極擴大與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的聯合與合作,着力引進戰略投資者,推進招商引資,做好引進外資文章。一是立足資源優勢引資。充分發揮我市的資源優勢,引進外資進行深度開發,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尤其是抓住我市作為綠色食品之都的品牌優勢,提升食品開發規模和層次。二是圍繞閒置資產引資。我市很多縣屬企業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也有一些知名的地方產品。要利用這部分沉澱資產引資,既可以“靚女先嫁”,也可以利用外資改造縣屬企業,實現借梯上樓。三是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引資。抓住小城鎮建設、道路村村通工程、水利設施升級等有利契機,加大對外開放力度,通過BOT等形式,推動縣域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重大突破。四是通過產業基地引資。建設各具特色的招商載體,發展高起點、高附加值、高科技為一體的產業集羣,通過產業基地的輻射帶動,推動招商引資由數量型向質量型、效益型轉變,形成快速發展縣域經濟帶。五是着力擴大招商引資視野。既注重引進資金,又注重引進品牌、管理、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既加快工業項目招商步伐,着力發展加工製造業、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又注重農業、現代服務業、旅遊、教育等的對外開放和利用外資工作;既主攻國內重點地區,以區位優勢着力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梯度轉移,又要精心組織好重大招商活動,有針對性地加大對俄、日、韓等國家的招商引資力度。

第二,大城市帶動型模式。“百強縣”空間分佈的一個特點是呈現明顯的向大都市“扎堆”趨向,例如,在上海周邊集中了崑山、太倉、嘉善,廣州周邊集中了順德、南海、高明、增城,杭州周邊集中了蕭山、餘杭、德清、臨安等。這些縣(市、區)通過積極發揮毗鄰大都市的區位優勢,實現了與大都市經濟的“捆綁式”發展。對我市來説,首先要考慮“哈大齊工業走廊”的獨特優勢,以城市帶動型模式促進列入哈大齊工業走廊縣份周邊縣域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要抓住省委確定的加快“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和國家振興東北的歷史機遇,發揮比較優勢,確定發展重點,提升縣域經濟競爭力。其次是地處距離中心城市較近的縣域,要積極承接大中城市產業輻射和擴散,發展為城市服務和提供產業供應的工業與農業,發展為大企業配套的中小企業,儘快在大中城市周邊建成一批工業衞星城。另外,要利用地域優勢積極建設工業園區和農業園區,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着力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帶動縣域經濟發展。

第三,工業支撐型模式。企業作為現代經濟的主體,其自身的發展壯大對於縣域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位於珠江三角洲中部的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改革開放以來,之所以能夠由一個傳統的農業縣發展成為現代新興的工業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規模化製造和品牌效益,培育了科龍、美的、容聲、萬家樂等諸多知名的大企業集團。對於我市來説,借鑑工業支撐型這一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目前還有一定困難。這主要是因為我市縣域範圍內的各類企業不僅規模普遍偏小,而且佈局也較為分散。今後要堅持工業強縣方略,把工業發展成為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發展優勢產業集羣,全面提供產業素質,增強市場競爭力,形成各具特色的縣域工業發展格局。一是依託農產品優勢,大力發展糧豆薯、畜禽等農產品加工業。依託口岸優勢,發展進出口加工業,推進資源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延長產業產品鏈條,實現多層次加工增值。二是要進一步加快推進結構調整,依託科技進步,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結合本地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尋找結合點和着力點,拉長產業產品鏈條,推進深加工,培育富有縣域特色的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三是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農副產品加工型、科技應用型以及大型企業機配套的企業和產業集羣,加快新興產業成長步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注重資源的節約和利用,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實施名牌帶動戰略,整合品牌資源,依託優勢企業和知名品牌發展。

第四,中小企業集羣型模式。在“百強縣”名單中,浙江佔據了30個席位。從產業組織形態來看,浙江縣域經濟的主要特點就是中小企業集羣,“一村(鄉)一品”、“一鄉(縣)一業”、“家庭工業+專業市場”是對浙江縣域經濟的生動描述。正是中小企業集羣,創造了浙江縣域經濟的羣體規模效益。在藉助中小企業集羣模式發展縣域經濟方面,我市也具有一定基礎和優勢。以傳統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為基礎,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產業集羣一直是我市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一大亮點。特色是品牌、是市場、是競爭力,要想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就必須更好地適應形勢,放大優勢,培植強勢,做亮特色產業經濟。因此,發展縣域特色經濟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規思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結合本地資源狀況、交通區位、產品結構、科技水平等綜合因素,在全球、全國經濟發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擴張自己的優勢,建立自己經濟發展的“座標系”和市場“亮點”,開闢適合自己發展的新路子。要優化適於產業集羣形成和發展的制度氛圍。

第五,農業產業化模式。放眼歷年全國“百強縣”名單,農業大縣並不佔有優勢,躋身“百強”的農業大縣共有17個,其中僅山東省就有11個。這些農業大縣躋身“百強”,雖然並不都是農業的貢獻,但其中一些縣(市)的經驗説明,依靠農業產業化開發,也是強縣富民的重要出路。具體地説,這一模式的主要特徵是以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我市是農業大市,這是發展縣域經濟重中之重。一是要培植一批骨幹龍頭企業,採取“公司加基地聯農户”的模式,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帶動農民致富。二是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讓所有人充分發揮創造潛能,培育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市場主體,形成“老百姓經濟”:千家萬户的自我積累、千家萬户的自覺投入、千家萬户的走向市場、千家萬户的研究管理、千家萬户的創造財富、千家萬户的承擔風險,使之成為縣域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三是要引入現代生產技術和管理理念對傳統優勢產業進行升級改造。

第六,資源依託型模式。在“百強縣”中,還有一種主要依靠對本地區豐富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模式,其典型為遷安市。除遷安、武安的煤、鐵、石灰巖和非金屬,鹿泉的花崗石、凝灰巖、大理石儲量均在全省乃至全國名列前茅,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我市資源豐厚,農畜產品豐富,一些資源甚至位於國內前列。首先要繼續搞好資源開發,推動深加工登上新台階。在創造如飛鶴等知名品牌同時,迅速提升北大倉、克東腐乳等代表我市地方特色的農業及農產品加工品牌影響力。其次要擺脱完全依靠資源取勝的思路,通過實施“大開放、大招商、大投入”的發展策略,實現三次產業的全面開發和對外資、內資、民資的全方位開放,創新經營機制,扭轉當前資源依託型縣域所面臨的不利局面。

任何一個縣(市、區)的經濟發展都不可能單純選取某一種發展模式,而往往是多種模式的並存,只不過不同模式對一縣(市、區)經濟發展的作用大小不同。此外,對於全國“百強縣”的各種發展模式,由於自然、區位、歷史等客觀條件的差異,我們也不可能簡單地拿我市縣(市、區)去“對號入座”,更不能生搬硬套。而只能以積極的態度,學習借鑑“百強縣”的成功經驗,在此基礎上,尋求適合自身特點的縣域經濟發展道路。如果説他人模式對我市縣域經濟發展有借鑑意義的話,那麼,從自身條件出發創造出適合自己的發展經驗和模式,才是給我市縣域經濟發展更深刻的啟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g9go3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