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村經濟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村經濟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村經濟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農村經濟調查報告 篇一

近期,我們對落實中央和省委農村政策、深入推進農村税費改革和當前春耕備耕等三個方面的工作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儘管去年中央和省委出台了一系列惠農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了全國農業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村經濟開始復甦;今年,中央和省委繼續在加大農業投入等方面拿出了許多“真金白銀”,大大刺激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整個農村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但在這些大好形勢的背後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層次的突出問題,農村多年積累下來的突出問題很難在一朝一夕予以解決,在農村問題的上我們只是剛剛破題,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仍然很多。就我市而言,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七個方面:

1、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高。一是水利設施抗災能力弱。近些年,我市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利用國家的水利項目資金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改造了部分水利基礎設施,大江大河的治理基本完成,大型泵站水庫有所改善,但大量的塘堰水庫溝渠等水利設施多年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澇設施老化,渠道淤塞,病險水庫面大,農業抗災能力弱。二是標準化農田比例不高。“田成塊、路成網、渠相通、溝相連”的標準化農業比例低,綜合生產效益低,全市標準農田不到50%,難以形成農業規模經營。三是農村生產生活“四難”問題突出。即行路難、用水難、看病難和信息交流難比較突出農,生產生活條件太差。大多數村沒有像樣的公路,只有殘缺不全的“斷頭路、泥巴路”,農村的資源優勢很難轉變為經濟優勢;農村供水網絡、醫療網絡和信息網絡的建設才剛剛起步,農民生產生活仍然十分困難,農業基礎薄弱嚴重製約了農村經濟發展。

2、農村基層運轉困難,基層組織戰鬥力不強。一方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十分緩慢,村級公益事業長期投入不足,生產和生活條件難以得到改善;農村税費改革完成後,相應的配套改革還沒有跟上,村組機構仍然比較龐大,而用於支撐村級運轉的農業税附加和轉移支付還不能滿足村級的正常運轉,部分村幹部待遇過低,基層幹部工作積極性不高,基層組織凝聚力、戰鬥力不強,造成農村基層運轉困難;另一方面多年來形成的沉重鎮村債務像是一個巨大的包袱壓在鎮村頭上,就赤壁市而言鎮村債務仍然很重,通過去年的多法化債,債務仍高達4064。61萬元,其中債務最多的村達到100多萬元,鎮村債務不能妥善解決,農村經濟發展將長期受到制約。

3、農村土地糾紛不斷,二輪土地延包完善工作較困難。由於好政策給農業帶來了很多實惠,農村土地從過去的包袱變成了今天的搶手貨。土地的一輪承包已過去30年,二輪延包也過去七八年,農村土地結構、人員結構和經營關係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於土地多年來不值錢,土地和承包者之間的經營關係沒有理順和規範,而造成當前大量的土地糾紛問題,再加上由於過去的二輪延包極不規範,許多土地一時難以確權、確地到户,所以二輪土地延包的`完善工作在實際操作中有一定困難。

4、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全市農業生產主要還是以分散的農户家庭經營為主體,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農經濟狀態,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農民的市場組織化程度不高,應對和抗禦市場能力弱,這些都制約着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5、農業科技投入不足,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就我市而言,農業科技投入增長比嚴重滯後於經濟增長速度,在科技隊伍建設、科技機構的健全、科技宣傳和新技術推廣應用等方面投入不足。由於資金投入、人事編制等問題的制約,造成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再加之服務機構機制不活、體制不新等問題,使服務體系很難發揮自身作用,有一些地方和部門甚至呈現出“網破、線斷、人散”的局面;科技人員素質不高,科技隊伍人心不穩,多數人知識老化,農村普遍存在新技術、新品種推廣不開,農業信息獲取缺乏有效渠道等問題。

6、城鄉統籌程度低,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尚未建立。國家城鄉統籌發展的政策到位需要一個過程,縣鄉統籌發展尚未起步,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缺乏後勁。農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較大,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建立尚需要一個較長的程度。

7、春耕備耕中存的問題。一是高產高效種苗推廣適用效果不好,對不熟悉的良種農民不是很接受;種子市場管理不到位,農民的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在購種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少農户購種時上當受騙。二是農資管理有待加強,一方面農資市場價格不穩定,農民擔心農資漲價;另一方面農資品質不高,以次充優、以假亂真的象現依然存,農民防不勝防。三是農金相對短缺,由信用社按農户的信用等級予以放貸,而我市農民的信用意識不強,評上信用等級的農户不多,所以造成一方面農民貸不到款,另一方面信用社的錢放不出去。

針對存在的問題,今年我市將採取以下五項措施。

1、解決“四難”,建設“四網”。一是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在抓好通鄉油路建設的同時,利用國家實施“村村通”工程,徹底消滅斷頭路、泥巴路,實行橋涵閘配套,逐步形成市、鎮、村三級道路硬化網絡。二是加大“三建三改”工程建設力度,進一步實施好“人畜飲水”工程,今年初步完成全市40%以上村的供水管網建設,通過2—3年的努力,逐步建起農村自來水供水網絡,讓農民用上衞生安全的飲用水。三是建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每年選擇1至2個鄉鎮辦合作試點,健全規範村級醫療機構,解決農民小病不就醫,大病難就醫的問題。四是進一步擴大廣播、電視網的覆蓋面,開設農業信息專欄,延伸互聯網信息到農村,設立村組信息中心户,採用高科技手段為農民搞好農業信息服務。在“四網”的在建設中,實行科學規劃,統籌安排,綜合建設。把農村小康建設、扶貧開發、農業綜合開發、農業項目等資金捆綁在一起使用,提高投入效益。“四網”建設分層次推進,每年選擇幾個有基礎的鄉鎮,實施好一兩個項目,花3—5年的時間建設農村“四網”。同時,抓好農村投資體制改革,逐步改革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體制,大力推行“民主謀水利,民營興水利,民眾幹水利”,把水利經營推向市場,利用民間資本改造農村水利設施。

2、落實黨的農村政策,不斷深化農村改革。一是繼續落實好農村税費改革政策,把農業税免徵政策落實到千家萬户;二是進一步深化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去年我市開展了合村並組工作,全市247個行政村已合併為149個,減少村幹部750人,今年重點抓好組的合併,力爭合組在現有的基礎上減少三分之一以上,把減人、減事、減支落到實處;村組合並完成後,將村幹部納入財政供養,每村財政供養三人,按村的大小不同每村每月財政支付村幹部工資1000至1200元,並實行嚴格的責任考核,增強村幹部的工作積極性,確保村組的正常運轉。三是加強農村財務管理。繼續落實好“雙代管”的有關政策;努力化解村債務,要採多法化債,今年再化債30%;繼續加強涉農收費的監督管理,定期開展專項整治,防止農民負擔反彈,切實維護好、保護好、發揮好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3、狠抓農業產業化經營,提升農業綜合經營能力。從今年開始我市將突出林紙、糧油、茶麻果和水產等“四大產業”重新進行部署,從基地建設到龍頭興建到市場開發,高起點規劃,加速度發展,使我市農業綜合經營能力有一個全面提升。一是強化對產業化經營的領導。按“一個產業,一名市級領導,一個工作專班,一套激勵政策,一抓到底”的方案抓好產業化經營,二是培植壯大產業龍頭。加快發展壯大以農產品加工為重點的龍頭企業,逐步擴大赤壁晨鳴集團生產規模,達到年產20萬噸的產量;重新運作好林紙公司,使其在竹木產業化經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在糧油產業和茶葉產業的龍頭企業發展上,按小規模大羣體的發展模式,培植加工大户,引導加工企業向標準化、規模化生產轉變,以企業羣組建聯合體形成大龍頭、大產業。三是大力發展專業協會。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和“多元創辦、政府支持、部門指導、逐步規範”的原則,積極發展以專業協會為重點的農村專業合作組織,通過協會延伸產業鏈,扭緊農户與企業和市場的利益關係,網絡更多的農户,逐步形成真正意義的產業化經營。四是建立激勵機制。市政府從財政列支100萬元建立一個產業化發展基金,用於產業化經營績效掛鈎、科技推廣、檢查評比、外出考察、名優申報、產品宣傳、辦公經費等,對推動產業化經營發展貢獻較大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

4、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按照省裏提出的“農業實用技術落實年”活動的總體要求,組建農業科技網絡,開展“科技承包”,培育村組“科技明白人”,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教育培訓體系。組織農業技術服務團,農機、水利維修服務團下鄉巡迴服務。力爭全年培訓農民2。5萬人次以上,通過實施“陽光工程”培訓農民工5000人以上;加快推廣優質高產良種應用、高產高效模式、輕型簡化栽培、稻鵝共育、秸杆綜合利用、測土配方施肥、生態農業、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養殖業高產優質配套養殖、動植物疫病防治及避災減災等十大增產增效適用技術;積極開展農業技術承包,實行“五包一賠”,要在辦好試點的基礎上在全市推廣;建立農機、農資、農技、農金一體化的綜合農業服務體系,做到市有配送中心,鎮服務公司,村有分支機構的覆蓋全市的服務網絡。

5、積極抓好春耕備耕工作。一是搞好春耕農業生產資料調度,發動相關職能部門迅速行動起來,儲備充足的種子、肥料等生產資料,並組織服務隊實行全市大配送,滿足農民生產所需;二是開展為期一個月送科技下鄉活動,結合黨員先進性教育我市已於3月8日正式啟農業“三下鄉”活動,深入到村組户把農業科技、農業信息和農村政策送到千家萬户,爭取不留死角;三是開展打假保春耕活動。從相關部門抽調專人,從3月16日開始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農資市場整頓,確保農民買到“放心種、放心藥、放心肥”。四是搞好農業信貸資金放貸的協調工作,爭取信用部門的支持放寬貸款條件,確保有需求的農户能夠及時貸到款,不務農時。

村經濟調查報告 篇二

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區域性環境建設已經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當前,我縣正在掀起新一輪經濟發展熱潮,開始步入擴張、裂變、規模發展的快車道,與此同時,環境建設已成為影響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近日,縣督考辦組織力量,對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環境問題進行了調研。

一、我縣農村環境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硬環境建設亟需加強。近年來,我縣不斷加強電力、通信、道路、小城鎮等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隨着農村礦業的興起和農業特色產業的壯大,水、電等資源供應不足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影響我縣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

(二)企業生產經營幹擾因素亟需排除。一是來自行政執法部門的干擾。去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優化環境的政策和措施,並要求各部門按照縣有關要求為企業和外商提供優質服務,優化縣域經濟發展環境。但個別行政執法部門自身利益、個人利益至上,不顧大局,我行我素,“吃、拿、卡、要、報”現象仍時有發生,企業有苦難言。二是來自企業周圍村民的干擾。企業周圍部分羣眾思想保守,缺乏大局觀念、發展觀念、法制觀念。在企業徵山、佔地過程中漫天要價,百般刁難;在修路、架電過程中以種種不正當理由,人為設置障礙;個別村痞村霸無事生非,敲詐勒索,蠱惑羣眾,製造事端。三是來自行業不正當競爭的干擾。我縣食用菌、杏仁露、活性炭、鐵選等行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競相壓價、以大欺小、以熟欺生等現象。同時有少部分業户只顧眼前利益,以次充好,作弊攙假,致使品牌受損,影響行業發展。

(三)鄉鎮政府的區域經濟發展觀念亟需更新。部分鄉鎮過多地強調客觀理由,認為無資源、無項目,不能積極主動挖掘發展潛力,創造發展優勢,致使區域經濟發展緩慢。同樣沒有現實“資源優勢”的榆樹林子鎮、台頭山鄉,卻能立足鄉情,主動爭取上級政策、資金扶持,強服務,建市場,搞外聯,使蔬菜產業成為富民立鄉的主導產業。這説明部分鄉鎮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還是主觀努力不夠,發展觀念不新不活。

(四)農村經濟發展的穩定環境亟需維護。今年以來,我縣農村連續發生多批進京、赴省、到市集體訪和單户訪。大量的信訪案件分散了各級領導抓發展的精力,也損害了企業的利益,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

二、加強農村環境建設的主要對策

(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在硬件環境建設上實現突破。農村礦業的發展暴露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後,使企業開工緩慢,不能如期投產達效。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使其適度超前發展,為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二)轉變幹羣思想觀念,在人文環境建設上實現突破。人文環境是形成整體環境的基石和根本,軟環境建設歸根到底是人的問題。要對幹部羣眾持之以恆地開展思想教育工作,重點教育引導廣大幹部羣眾樹立和強化四種意識。一是開放意識。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靠項目、靠開放,要教育幹部羣眾進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靠山吃山”的資源發展觀,強化“零資源經濟”的發展觀,樹立大開放意識。二是大局意識。教育引導幹部羣眾增強全局意識,轉變部門利益、個人利益至上的錯誤觀念,樹立科學發展觀。三是法制意識。加大法律法規宣傳普及力度,提高羣眾知法守法水平,依法維護正當權益。四是進取意識。引導幹部羣眾破除小富即安的保守觀念,培樹發展意識和進取精神。

(三)建設服務型政府,在政務環境建設上實現突破。一是加強鄉級執政能力建設。重點加強鄉鎮謀劃發展、對外開放、服務羣眾、維護穩定四種能力建設,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二是增強服務意識。鄉鎮政府要承擔起引導、扶持農户的責任,有效進行市場調研、品種引進、試驗示範,主動承擔風險;建立和完善農產品供需市場信息發佈機制,為羣眾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壯大經濟人隊伍,活躍農村經濟。三是實施陽光工程。紮實推行政務、村務公開,建立重大事項公示、社會聽證、社情民意反映等長效機制。四是加強行風建設。有效開展行風評議活動,有效實施羣眾監督;開展執法、執紀大檢查,突出解決部門行業不正之風問題。

(四)建立信訪穩定工作長效機制,在穩定環境建設上實現突破。一是以預防為主,加大調處力度。要充分發揮信訪網絡的作用,常排查,勤調處。同時在決策和實施過程中,要預先考慮信訪因素,一旦發生矛盾,能夠及時就地解決。二是齊抓共管,構建大信訪格局。對信訪工作,各鄉鎮、各部門一把手不僅要親自抓,而且要善於調動副職及一般幹部共同抓。三是加強幹部教育管理,提高服務水平。加強對各級幹部的教育培訓,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努力建設規範化機關,提高各部門的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減少工作偏差,維護羣眾利益。四是規範信訪程序,堅持依法治訪。加大信訪條例等法律法規宣傳力度,教育羣眾依法信訪。對於有理訪,要依法引導,妥善解決;對於無理訪及信訪過程中發生的違法違紀行為,堅決嚴厲打擊,促進信訪工作法制化、規範化。五是加強羣眾思想教育,引導羣眾支持黨委政府工作。教育羣眾既要依法維護自身權益,又要依法規範自身言行。對羣眾反映符合政策,但一時又解決不了的問題,要向羣眾講明道理,取得他們對黨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在羣眾中創造優化環境、加快發展的強大氛圍。

(五)完善環境建設工作機制,在經濟環境治理工作上實現突破。一是將環境建設納入各鄉鎮、各部門的考核指標體系。根據黨羣、經濟、執法、社會事業及其它管理部門、垂直管理部門的不同性質和職能,分別下達不同的環境建設任務,確定不同的環境建設指標考核分值。二是賦予黨羣部門相應的環境治理工作職能,並在黨羣部門設立“經濟環境治理工作”考核指標,以此加大經濟環境治理的工作力度。三是縣鄉分別成立企業徵山、佔地等事宜協調處理工作小組,負責組織協調處理相關事宜。四是依法制定科學合理、統一規範的企業徵山、佔地補償辦法,以統一政策、統一標準處理解決相關問題,杜絕羣眾互相攀比、漫天要價等現象,減少不穩定因素。

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篇三

一、xx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一)經濟發展態勢。xx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全縣耕地面積130萬畝,人口97.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2.7萬,佔總人口的84.9%。今年上半年xx縣經濟總量保持強勁勢頭,共完成農業總產值20.98億元,同比增長4.5%。其中農業和牧業所佔比重較大,分別佔農業總產值的44.1%和44.6%。

(二)當前存在的不足。全縣農村經濟雖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仍存在不足,主要有:一是冰雪災害影響。年初突如其來的冰災使全縣農業生產遭受到極大損失,凍死牲畜5.4萬頭,家禽5.6萬羽,損毀房屋4328間,直接損失達10.4億元,一部分企業的生產能力也因此受到影響;二是引資效果不佳。上半年縣內共爭取引資項目49個,引資金額24000萬元,但目前到位的僅有20個,資金6200萬元;三是鄉村債務包袱沉重。雖然經過多年的治理,但鄉村債務問題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目前,xx縣鄉村級債務有10.4億元,對農村社會大局的穩定及基礎建設和社會事業的資金籌措都產生了不良影響。

二、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

(一)人才缺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專家、技術人才的缺乏。xx縣雖然聘請了一部分專家和技術人員作顧問,並經常開展技術培訓,但內部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懂技術、會管理、開拓市場能力強的複合型人才仍然短缺,估計缺口近800名;另一方面是缺少具有高瞻遠矚開拓性領導人才。一些鄉村幹部大都認為鄉鎮經濟落後,農產品規模小,農業發展後勁不足,對經濟發展長遠目標沒有系統規劃,對未來信心不足,因而工作主動性差,開拓意識不強,少數鄉村幹部處於混日時狀態,影響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二)農產品認證知名度不高。目前,xx縣農業“三品”認證的產品總數在全市居後幾位,“三品”產值佔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例很少,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播種面積僅佔全縣播種面積的16.0%。現代農業講究“生態、優質、安全”,但目前全縣獲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僅為9個,綠色食品11個,有機食品20個,在全市僅佔13.2%。“三品”總產量、產地面積基本處於“起步較晚,發展較慢,總量偏小”狀況,發展差距仍較明顯。

(三)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強。全縣共有22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其中省級3家,市級17家,縣級2家。但是目前的現狀是:第一、龍頭企業規模小,影響力弱。果蔬、茶葉、水泥、糧棉等主導產業處於起步發展階段,企業基礎薄弱、規模小、生產能力不強,對產業基地的龍頭牽動作用十分有限,再加上年初的冰凍災害天氣的打擊,仍有部分企業沒有恢復到原來的生產水平。第二、企業缺少具有豐富市場運營能力的人才。目前,農產品的一些加工企業仍停留在不規範的、混亂的家族式管理方式上,束縛企業的進一步做大做強。

(四)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國家針對農村新型專業合作組織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但在具體實施中仍處於滯後狀態,部門組織僅僅還只停留在形式上。在扶持政策上傾向於重點龍頭企業,對弱勢羣體的合作組織、協會卻關注較少。目前全縣有97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大多數均由農民自發組成,雖然內部實現了技術互助、信息互通、統一購銷,但在產品市場開拓、品牌建設、加工增值方面還存在薄弱環節,政府扶持力度不大。

(五)支農信貸資金不足。截止今年上半年,銀行業涉農貸款餘額14.9億元,比年初增加1.6億元。隨着國家惠農政策的陸續出台和逐步落實到位,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極大調動,農業投入明顯擴大,農村經濟發展迅速,農業信貸資金需求增加,據初步估計,目前xx縣“三農”信貸資金缺口達3.0億元,信貸支農資金明顯不足。

三、對策建議

針對xx縣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加強對龍頭企業的扶持。一是龍頭企業發展的目標要對準高、精、深技術領域,引進先進技術,提升產品競爭力,積極申請政策扶)本站○(持,找準項目積極申報,取得政策支持。二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利用地域、原材料等優勢吸引縣外資金投資建廠,幫助企業與農民建立合作關係,形成龍頭帶動作用。三是確定大葉茶、糧食加工、辣椒、楠竹、水果等主導產業的發展,相關部門給予貸款、貼息、税收等優惠政策促進其迅速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市場佔有率,形成規模效應。

(二)積極推進農產品認證。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與其它建設項目同步發展,制定政策,完善相關配套措施,以“生態、優質、安全”作為發展方向,對綠色產品、有機產品、無公害農產品施行財政補貼,調整支農資金支出結構,建立對農產品認證激勵機制。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推動力度,建立以市場為本,政府為盾,各方組織協調,形成齊抓共管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長效機制;另一方面以龍頭企業為主導,帶動中小企業和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全方位加快對產品認證。

(三)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支持力度。一是出台相關政策,落實對合作組織的税收減免、銀行貸款、綠色通道及用地審批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為合作組織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綠色通道。二是建立良好的運行機制。堅持“自主經營、科學管理、自負盈虧”的方針,藉助龍頭企業的市場開拓能力、生產加工能力、對農產品吸納能力,為農產品提供穩定的銷售市場,實現農產品加工增值,促進農民增收。三是加強培訓,為合作組織的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持。要着力培養一批業務精、素質高的管理隊伍和輔導員隊伍,提高其合作理論知識、合作技巧和專業技能水平,為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儲備更多的人才。四是樹立典型,加強引導。認真反思並推廣成功的經驗,調動更多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增加對有意興辦或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各種社會力量的吸引力,帶動更多的合作組織發展。

(四)抓好領導班子建設,造就一批新農村建設的“領頭雁”。一是黨的基層組織要從當地的特色出發,結合實際,找準地方經濟的增長點,調整產業結構,幫助農民科技生產,搞好產後的銷售,充分開發和培養新的消費市場,帶領農民共同富裕。二是提高農民素質。主要是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在硬件和軟件上改善學習條件,鼓勵農民自學和專業人員指導相結合,提高農民素質。三是增強風險防範意識。除了生產風險外,還要增強對天氣,地質等突發性災害的風險防範意識,制定並保證落實的應急方案,幫助農民渡過災害。

(五)加大金融支農力度。讓支農銀行真正辦成農民自己的銀行,首先要降低“門檻”,簡化貸款手續,建立資金迴流機制,將支農銀行只存不貸的資金“抽水機”改變為信貸支農的資金“引水渠”。其次銀行監管部門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的准入政策,鼓勵設立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到農村設立分支機構等。此外,化解鄉村債務也是很好的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舉措。

農村經濟調查報告 篇四

一、調查目的

(一)通過對一個地區的農村經濟社會的調查來獲知其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從而評估類似的農村經濟,最後上升到全國,循序漸進的瞭解當前農村發張形勢。

(二)找出所調查農村的經濟發展的途徑,調查農民的經濟來源,以及該地區農村經濟來源的總體模式和發展的趨向。

(三)通過對該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的調查和分析,找出制約經濟發展的原因,經濟發展模式中存在的問題,該地區按照地理優勢所忽略的某些經濟發展渠道。

(四)將調查分析後提出來的問題找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便於對該地區農村經濟模式進行完美化,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調查對象

農村羣體、經濟現狀

三、調查方法

1、調查問卷。我們根據自填式問卷特點合理製作調查問卷。個人一般情況,如:職業、、家庭人口數、家庭勞動人口數; 家庭財政收支方面,如:家庭的年收入、收入的主要來源、家庭每年的支出比重、家庭支出的主要項目; 家庭設施方面,如:日常的交通工具;家庭消費方面,如:消費地點﹑消費環境等;國家政策方面,如:村村通工程﹑新型醫療合作政策﹑減免農業税﹑小額信用貸款等;本村企業方面,如:企業的行業性質﹑企業的所有制性質等。各題均採用封閉式設計,要求調查對象根據實際情況在各題所列的選擇項中選取一項,作為對該題的回答。

2、調查問卷的分發。調查問卷由指定人員在農村隨機分發,當場回收。回收率為100%。

3、數據處理。調查問卷數據由SPSS統計軟件處理。

四、具體調查結果分析

(一)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所調查的人羣男女性別比為20:13。調查人羣的平均年齡為50歲左右。從文化程度來看,人羣總體的文化程度較低,在被調查人羣中3/4的人具有國中以下文憑,其中40歲以下人羣受教育程度高於40歲以上的人羣。 從婚姻狀況來看,92%都已婚。從職業狀況來看,85%的調查者的職業都是務農。家庭平均人口為5人左右。家庭勞動力人口平均3人左右。家庭年收入平均4000左右。

(二)對農村經濟現狀的瞭解情況

調查中的相關問題有4道小題,在此引用兩道小題,分別用表格形式展示:

1﹑在您家每月總支出中所佔比重最大的是:種類/比例

日常生活必需品40%

教育支出20%

贍養老人9%

農業成本20%

其它11%

2、您家一月的總收入大概是:範圍/比例

一千元以下5%

一千元到三千元30%

三千元到五千元50%

五千元以上15%

(三)關於農村教育程度的調查情況

此次調查,共調查了四家人中的主要成員。從調查對象表中,我們知道了,14個人中,有3個文盲、9個人受過初等教育,2個受到了高等教育。部分應該收到義務教育的孩子在外地打工。總體上來説他們的文化素質都很低,但比較起過去幾年,相對提高。教育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頭戲,如果教育低、文化素質低、掌握科技的本領低、經濟發展就緩慢,甚至停滯。此次的調查是抽樣調查,對個別家庭進行調查,從而發現問題,才能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地理位置來説xx村離城鎮和縣區都不遠,有着優越的教育條件啊!但是為什麼教育成果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好呢?通過對部分家庭進行了訪問調查得知以下幾個原因:

1、經濟條件困難,不能支付較高的教育費用。

2、學生本身不喜歡學習,或者對學習用處認識不當,厭學。

3、父母或者監護人對學習知識的重要性沒有充分認識,而不允許孩子繼續求學。

其實教育和經濟是兩個互為因果的問題。必須處理好他們之間的關係。教育要從孩子做起,小孩是我們國家發展的後備軍,提高小孩的教育勢在必行,當今國際國家的競爭主要是靠新的科技、新的血液。一個國家發展的前途的好與壞都和小孩子教育素質有着很大的關係。國家現在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增加就業崗位,實行的“一村一大”給農民帶去了新的思想,新的種植方法,農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大學生的就業也得到了一定的解決,經調查發現大竹村農民孩子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問題。首先是農民收入不高,只好讓自己的孩子上支付最少、質量最差的學校,因此孩子學到的。知識就會很少,有時還會誤導孩子。其次是父母為了賺錢養家和支付孩子上學,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關心自己孩子的學習,更不會給自己的小孩請家教輔導,還有的是農民自身沒有多高的知識也不可能教自己的孩子。我做出自己的一些看法,給會一些建議。農民的收入不高解決起來是一個很難的問題,但是要想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最主要的還是靠農民自身。毛主席曾經説過:“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政府只是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發展民族經濟,增強當地的歷史藴含,增加收入,同時大竹村的農民可以利用離城鎮市區近的優勢,讓自己的孩子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就算是欠債也要讓孩子上好一點的學校。孩子的教育提高了才會帶來經濟的發展,收入的增加。

(四)關於農業的調查情況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農業的重要性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表現出來。首先農業是提供人類生存必需品的生產部門。其次農業的發展是社會分工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的前提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農業如此重要我們就應該加強對農業的高度重視。在此次調查對象中,共有3畝田。主要種植菜籽以及各種冬季的蔬菜。不管是菜籽的種子或者各種蔬菜的種子都是通過購買的(成本高)種植的過程都依靠人工,在種植前依靠原始的農民自己耕作種植,,蔬菜受季節影響大,農民又沒有多少技術,只能按季節種植,蔬菜的種植主要是為了出售換取一定量的物質財富,以便用來購買生活必需品。根據想農民詢問的相關季節種植的作物種類及相關知識,我們瞭解到該區農民主要是種植小麥,玉米等經濟作物。小麥的種植到收割都是原始的,可以説沒有任何科技含量,種植出來的小麥主要用來自家吃;玉米是旱季植物,玉米的種植過程:首先要用牛耕地,將地翻鬆、再把提前購買來泡過的種子埋在地裏再放上綠肥(此過程中用到的工具有牛、鋤頭、犁)。在玉米的生長過程中要對玉米進行除草,有的地方要除兩次有的地方只除一次(除兩次的玉米往往要比除一次的要好得多)在邊除草的過程中也要對玉米施肥(施肥不能太近、以免傷害玉米),除草的目的是減少草對肥料的吸收。除完草後,就只等到玉米的成熟,等玉米成熟後就要對玉米進行收穫,玉米的收穫靠人工揹回家。搬回家後就是對玉米進行除殼,除完只後就收藏起來,作為一個家庭的食物貯藏,主要也是用來吃。當地農民對玉米的種植、收穫都是原始的,科技含量低。經調查發現,以上只是部分農民的經濟來源方式,現在農村的經濟來源不再是依靠自己種植的經濟作物和蔬菜等等了,農民種植的作物都是自給自足,而大部分有能力的農民都在外地打工掙錢,很多農地都開始荒廢了。

五、此次農村經濟調查結果的體會

(一)對農村收入來源的認識:在農村調查的這幾天,我們發現農民收入來源比較單一,普遍情況都是靠種地獲取糧食收入,但是其所佔農民收入的比例在逐年減少。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農民收入來源中有外出打工收入,有在本地企業工作的收入,以及少數賣土地所有權所得。在農户收入中,糧食收入差距不大,但是其他的收入差距卻很明顯。

(二)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是一個龐大複雜的系統工程,它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內容。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一直在躍躍欲試想用自己手中的知識和能力去分析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去了解整個社會的全貌。我來自農村,也瞭解農村,每天都在感受着它的日新月異,對農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更是無時不刻在關注家鄉的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從家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到完成行政村規模的調整,這一切讓我歡欣鼓舞。因此,今年暑假,我選擇新農村建設作為自己的調查主題之一,對泰安市的新農村建設情況作了為期幾天的調查。通過實地調查,採用問卷和訪談的形式,深入政府村委會和農户中進行調查。我認為,留村鄉的新農村建設正處於起步階段,目前正在摸索一條科學發展的道路。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如資金實力不足,宣傳力度不夠,農村幹部素質不高,沒有調動村民的熱情,村民文化活動單調等,建議要調動普通村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和熱情,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附近一個新農村建設工程現在就處於擱淺的狀態,原因是資金不足,建設工程無法繼續下去。

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加大對農業農村資金投入。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繼續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確保財政支農投入保持較快增長。抓緊制定《農業信貸法》和《農村社區再投資法》,明確和強化銀行業等金融機構支持“三農”的義務和責任,加大農業農村資金投入。按照“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的要求,明確中央財政和地方各級財政農業農村投入的資金比例和增長幅度。按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要求,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加快改善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二)完善農業補貼政策,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對種糧農民實行補貼,是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糧食穩定發展的重要舉措,要繼續堅持並不斷完善。一是增加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和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資金規模,提高補貼標準,完善動態調整機制,提高農民種糧收益。二是擴大對種糧大户和專業合作社補貼,加大對訂單生產的支持,推動糧食生產的專業化和規模化,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三是在總結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漁民轉產轉業等補貼政策的基礎上,建立健全特定產品、特定產業補貼制度,促進結構轉型和升級。四是以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試點補貼為基礎,增加標準化生產補貼,探索建立重大技術推廣補貼,促進農業生產標準化和集約化。

(三)健全市場調控機制,防止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要適應農產品市場結構變化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加快構建分品種、多層次、多主體的農產品市場調控體系。對糧、棉、油、糖等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農產品,通過目標價格、最低收購價、儲備制度和進出口調控等手段,引導和規範大中型企業積極發揮穩定市場和價格的作用,促進產業穩定發展。對蔬菜、瓜果、畜水產品等鮮活農產品,通過及時發佈行業供求信息,健全行業自律組織,優化市場貿易環境等方式,引導市場有序平穩運行。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價格形成機制,嚴厲打擊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的投機行為,避免對農產品惡意炒作引起價格大起大落。

(四)健全農業風險防範機制,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針對當前重大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動植物疫病防控難度加大的突出問題,加快健全農業風險防範機制。一是繼續擴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規模,擴大試點,增加品種,提高標準,完善農業保險體系,健全農業保險制度,建立再保險和巨災保險制度。二是健全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建立動植物重大疫病疫情綜合補貼和農業保險補助制度,降低重大動植物疫病給農民帶來的損失。三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完善農產品質量控制體系和市場監管體系,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力度,嚴厲查處違法違規行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五)拓寬農民就業渠道,保持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繼續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進一步完善就業制度,構建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加大對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服務,增加農民外出轉移務工收入。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的支持,加快東部地區農產品加工業向中西部地區的產業轉移,支持龍頭企業向優勢產區集聚,發展產業集羣,激發中西部地區農村經濟活力,提高對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吸納能力,促進農民增收。加大對糧食主產區、山區、牧區的支持力度,促進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農民增收。

(六)完善城鄉平等要素交換關係,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城鄉資源要素配置機制不合理,導致農村土地、勞動力和資金等要素外流,是工農關係和城鄉關係不協調的重要原因。當前重點是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制度和金融服務制度,構建城鄉之間平等的要素交換機制。一是改革農地徵佔制度,探索農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有效體制和機制,將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於農村和農民,讓農民切實分享發展成果。二是強化金融機構的支農義務和責任,創新產品和服務方式,增加對農業和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的信貸支持。三是進一步放開民間金融市場,加快發展村鎮銀行、小額信貸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四是大力開展信貸擔保、信貸貼息等,引導信貸資金投向農村。

七、調查總結

總的來説,經過此次對農村經濟的深入調查發現,相對於人口較多的農村來説,外出務工的人員相對較多,農村經濟發展主要還是要靠政府大力的扶持,加上農村的領導人,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找到更多的出路,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家掙錢生活。這樣的農村才能發展得更快,才能更好的縮短農村與城市存在的貧富差距。我相信,在中國政府對農民不斷的扶持和大力的發展下,整個中國的農民將迎來一個新的紀元。

農村經濟發展調查報告 篇五

黨的全會,確定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描繪出了我國農村改革的新藍圖。如何按照省委“一手抓抗震救災工作、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推進災後恢復重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推動黑水縣農村經濟繼續健康發展?為此,筆者先後深入沙石多鄉昌德村等20餘個村及相關農村企業、涉農部門進行專題調研,通過調查研究、座談訪問等形式,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討。

一、黑水縣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黑水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全縣幅員面積4356平方公里。縣境內最低海拔1790米,海拔5286米,全縣總人口5.8萬餘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2%以上,農業人口達5萬人。由於歷史、地理、交通等不利因素的制約,黑水縣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滯後,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黑水縣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成效。,全縣預計完成生產總值3.9億元,同比減少28.9%;預計完成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192元,比上年增加276元;糧食預計總產15207噸,比計劃減少783噸。由於地震影響比上年均有所減少,但從長遠看我縣農村經濟受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牧民整體素質不高、穩定增收渠道難、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夠等因素制約,新時期黑水縣所面臨的農村工作任務仍然十分艱鉅。

(一)自然條件惡劣、農牧業基礎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極差

黑水縣每年都要遭受冰雹、泥石流、乾旱、洪災等自然災害的侵襲,其中又以旱災最為嚴重,春旱、夏旱、伏旱時常交替發生。全縣農業生產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另外,由於農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區,山高坡陡,土壤貧瘠,肥力低下,雖然完成5000畝基本農田改造,但農業生產條件仍然較差。通過大力實施交通通暢、通達工程建設,完成通村公路55條496公里,農村交通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由於地震破壞影響,造成部分農村機耕道通暢能力差,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農村基礎設施設施數量少、配套不夠完善,水利設施損毀嚴重,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和農業灌溉用水未徹底解決。

(二)農村人口總體素質低下,發展意識不強

受地理條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則安”、“小進則滿”、“等、靠、要”的惰性心態依然存在,缺乏開拓創新能力和敢闖、敢冒的精神,創新發展意識不強。接受科技能力差,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極低,基本上維持着傳統農業的耕作和管理模式。農村實用人才缺乏,科技示範户和專業大户培育少,農牧民科技意識淡薄,接受新技術、新品種的能力弱。

(三)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難

農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滿足農牧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突出表現在農村缺乏優質教育資源和優秀教師,教師資源配置嚴重失衡。農村醫療衞生建設遲緩。農村公共衞生體系建設滯後,農村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衞生服務、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體系尚不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四)農村缺乏活力和動力,農牧民增收渠道不多

為積極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黑水縣不斷探索產業結構調整、助農增收的新方式、新舉措、新思路,先後引導農牧民搞基地建設、科技示範、反季節蔬菜、特色水果、勞務開發等,也取得一定成效。如沙石多鄉昌德村共有農户39户,人口171人,全村人均純收入1805元,在州黨史辦的傾力幫扶下,該村實施以“改廁、改圈、改水、改路、改廚,建太陽能、建院壩、建垃圾處理點”為內容的高半山脱貧致富奔小康試點工作,農村基礎設施環境和衞生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同時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引導村民種植蓮花白60畝、大黃22畝、木香100畝、試種秦艽0.5畝、柴胡2畝、早實核桃60畝;此外,積極爭取資金5萬餘元修建村活動室,為加強村級陣地建設和豐富羣眾文化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當年該村人均純收入增加260元,農牧民增收效果明顯。與此同時,四美溝村的大白菜、紅巖鄉的洋葱已經在成都、南充等市場享有盛譽。但是,全縣有特色的基地規模不大,目前的結構調整普遍侷限於規模擴大,品種更新,佈局調整等水平和層次上,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運用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科技含量不高,農民對新品種缺乏新的種植技術,尤其是在產品包裝、運輸上缺乏先進的理念。一些幹部和羣眾對市場銷售信息把握不靈,曾經出現過農民等蓮花白、洋葱價格最後遭遇滯銷的情況。

二、對加快黑水縣農村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一)明確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黨的全會和省委**次全會確立的深化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為我縣農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按照州委xx屆七次全會的部署,我縣提出了“保穩定、抓重建、強三農、壯支柱、促發展、創輝煌”的總體工作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統攬“三農”工作,在“抓重建”和“強三農”上狠下功夫,緊緊圍繞農牧業增產、增效和農牧民增收目標,抓住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國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貧開發和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牧民定居行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機遇。確定了到20xx年農村工作目標: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1.81億元,年均增長4%;年糧食總播面穩定在1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5萬噸以上;畜牧業產值達到5752萬元,年遞增4%;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現代農牧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綜合效益明顯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事業更加完備,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二)以深化農村改革為契機,加強農村發展基本制度建設

一是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賦予農牧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草場承包經營權,保持現有土地、草場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努力推進農牧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牧業經營方式轉變。積極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組織,建立健全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着力提高組織化程度,推動統一經營向發展農牧户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二是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草場管理制度,確保全縣耕地保有量在9.6萬畝。三是建立和完善農牧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加大對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拓寬農牧業投入來源渠道,整合投資項目和支農(牧)資金,加強資金使用、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四是建立現代農村金融服務制度。加強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加大對農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加大農牧業信貸投入,引導金融機構擴大農牧業信貸規模,提高農牧業信貸比重,增加金融服務產品。從信貸總量、擔保、利率、期限、服務等方面對農牧業產業恢復重建給予大力支持。放寬擔保條件,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範圍。

(三)以強化帶動為助力,走現代化特色農牧業發展道路

按照“特色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力以及農畜產品商品化率,促進農牧業增效和農牧民增收,推進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跨越。一是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牧業。利用黑水獨特的自然優勢和氣候條件,因地制宜調整結構,發展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脱毒薯、優質生豬等特色產業和反季節蔬菜、特早實核桃、優質晚熟桃、豆薯蕎、本地山雞、道地中藥材等,打造一批精品農牧業和知名品牌,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在適宜區域發展特色水果0.2萬畝、綠色無公害蔬菜2萬畝;在宜糧生產區推廣優質小麥1.5萬畝、優質青稞2萬畝、優質玉米1萬畝、優質豆類2萬畝、優質脱毒馬鈴薯2萬畝、優質蕎麥1萬畝等糧食作物;在高半山地區發展以木香、柴胡、大黃、秦艽為主的道地中藥材畝,為農民致富開闢新財源。加快發展特色養殖業,着力打造生豬產業,大力發展圈養山羊和小家畜家禽,提高畜禽商品率,畜禽出欄達到8.5萬頭(只)。積極發展特色林產業,重點發展特早實核桃4000畝,加快發展後續產業。二是加快發展二、三產業。在沙石多鄉、蘆花鎮、色爾古鄉、知木林鄉、卡龍鎮以及旅遊沿線發展“農家樂”、“藏家樂”50餘家,開闢田(果)園觀光體驗、藏羌餐飲、攝影、購物等,建設一批生態、民俗、紅色、休閒旅遊項目,並以農(藏)家樂帶動農副產品加工、銷售及其它旅遊關聯產業的發展,實現人均旅遊收入達100元以上。同時,帶動餐飲娛樂、觀光購物、交通物流的發展,拓寬農村增收渠道。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村級服務站點,構建以農牧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農牧業科研、示範教育、供銷合作社、專業大户和涉農(牧)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農牧業基層技術服務體系和生產經營服務體系。走產供銷、產加銷一體化、公司+基地+專合組織+農户的路子,不斷提高農牧業生產的組織化和市場化程度。

鄉村經濟調查報告 篇六

近年來,雋水鎮各村、社區充分利用城區優勢,千方百計引導農民增加收入,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各項經濟指標逐年攀升,基層組織為羣眾辦實事、辦好事的能力不斷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和號召力顯著提高,社會化服務體系進一步發展,農村社會穩定,各項基礎設施顯著改善,農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但總體來看,雋水鎮村級集體經濟實力普遍偏弱,發展步伐滯後,村級招商引資困步不前,產業結構落後,調整優化乏力,歷史債務負擔沉重。如何抓住機遇,加快村級經濟發展步伐,不斷培育集體經濟發展後勁,全面推進我鎮經濟快速、健康、協調發展,是擺在新一屆鎮黨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我鎮村級集體經濟概況

二、存在的問題

1、產業層次低,規模小而單一,抵禦市場風險能力薄弱。

2、融資難度大,發展後勁不足,可持續發展能力薄弱。

目前,由於一些村負債情況還比較嚴重,銀行存在惜貸現象,貸款手續繁多,審查苛刻,導致一些村級中小企業貸款積極性下降。在我鎮,特別是10個社區的集體企業發展資金,60%以上靠如土地開發等方式自我積累資金來發展集體經濟,30%的資金通過其他渠道籌集,銀行貸款不到10%。過多的非正規渠道融資不僅增加了融資成本,同時也增加了融資風險和社會不安定因素。而且各村在進行土地開發過程中,沒有在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招商的思路下進行大開發和大整合,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進一步分散。以村一級自身的經濟實力,難以實現土地的高標準開發建設,致使土地的開發利用初級化,回報收益最小化,不能將資源優勢轉化為資本優勢,造成村級集體經濟難以在上規模、上檔次上有所作為,可持續發展能力薄弱,發展後勁不足。

3、幹部思想保守,觀念滯後,創新發展能力薄弱。

有些村幹部對集體經濟的理解比較片面和滯後,認為集體經濟就是集體辦企業、上項目,集體經濟集體管,由於管理跟不上,集體資產流失嚴重,挫傷了幹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怕搞砸了受埋怨,思想上有顧慮;部分羣眾怕搞垮了受連累,背上新的債務,思想上有障礙。有人認為搞市場經濟就是誰有本事誰致富,只要經濟發展了,農民富裕了,有無集體經濟無關大局。個別村幹部則存在小富則安、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保守思想,缺乏艱苦奮鬥和創新發展的精神,發展觀念滯後,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思路不多,積極性不高,這些都導致村級集體經濟一直不能取得創新和發展。

4、發展不平衡,差距明顯,不利於整體發展。

5、村級債務包袱沉重,不利於全力發展。

至20xx年底,全鎮村級債務總額累計達1071.9萬元,村均51萬元。有債務的村、社區14個,佔66.7%,其中白沙、桃源、柳巒、石泉、新塔5個村(社區)債務均超過百萬元,共計733.87萬元,佔全鎮村級債務總額的68.5%。形成這些債務的原因較多,主要是經營性虧損、老財貿任務借款、基礎設施投資、各類達標升級及非生產性支出等。村級班子很大的精力用於清償債務,難以全力投入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

6、村級招商引資困步不前,不利於突破性發展。

近幾年,我縣雋水、錫山等盛縣級工業園區開發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招商引資成效顯著。但由於村一級招商引資在土地開發、基礎設施、政策措施、投資服務體系等軟硬環境上無法與盛縣級工業園相比。因此雖經努力引來一些客商前來考察、諮詢,但最終能夠成功落户的沒有幾家,不利於集體經濟取得突破性發展。如下闊去年花很大精力引入的一個肉牛養殖項目,實地考察後一去不返;一位老闆有意在石泉投資鐘錶廠項目,卻找不到一塊條件適宜的地盤,最後落户麥市工業園。

三、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

1、堅持以人為本,加快乾部意識轉變,建設強有力的村級班子。

有沒有一個敢於創新、富於開拓的強有力的村級班子,有沒有一個敢於創業、善於管理的好班長,是決定村級集體經濟能走出多遠的關鍵。要拓寬選人用人渠道。採取公開招聘、異村交流、村企互兼、下派任職等形式選拔懂經濟、會管理的複合型人才進入村級班子,並牢固樹立只有發展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才能解決辦事難的問題,才能為羣眾興辦各種福利事業,提高羣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基層黨組織才能贏得羣眾信賴,凝聚力、戰鬥力才會不斷增強的發展意識。鎮黨委、政府要經常組織村級班子成員進行思想意識、管理知識的培訓,制訂政策解決基層幹部福利待遇、醫療養老保險等切身利益問題,解除後顧之憂,使之全身心投入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2、因地制宜,選準集體經濟發展的好路子。

在選擇發展路子時,要本着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原則,避免跟風上、盲目投資現象。一是興辦村級集體企業,象寶塔一樣,走工業興村的路子;二是興建或經營專業市場,走商業興村之路;三是發展立體林業。比如東港、桃源每年在林業上分別可收入4萬元、8萬元,可在此基礎上,擴大規模、調優品種結構、引入深加工等配套項目,走立體林業的發展路子;四是興辦第三產業,城區內幾個社區可大力發展餐飲、娛樂等服務業;五是創新資本運營手段。以現有土地、資金、資產入股或合資、合作興辦企業或參與企業發展;六是經營集體土地和物業。發揮城區優勢,開發建設工業園區、標準廠房、倉儲設施和商住樓等二、三產業載體,對外出售、租賃,走物業經營的路子;七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生產。村委會可以在技術、貯藏、加工、銷售等環節上發揮集體經濟的優勢,解決一家一户辦不了的事,培植集體農業生產基地,走特色農業、服務農業、規模農業的發展路子。

3、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營造集體經濟快速發展的良好環境。

要落實縣、鎮招商引資政策或創造性地建立招商引資責任機制和激勵機制,鎮一級要在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招商的思路下對村、社區實施傾斜的扶持政策,結合各村、社區的優勢、特色,實行統一政策、統一宣傳、統一引進、科學佈局,充分整合招商的人、財、物資源,集中力量,明確主導產業,重點突破,把一些規模相對較小不適宜在盛縣級工業園區發展的項目引薦給村、社區。並通過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調動村級在招商引資和發展民營經濟上的積極性。

另外,各村組目前掌握着大筆土地補償金,可否借鑑深圳等沿海地區及寶塔村的經驗,鼓勵、引導其集中資金開發一批標準化廠房用來出租給企業,既可以避免集體土地的大量流失,又發展了集體經濟,增加了收入,同時解決了投資商將大量資金用於投資廠房和設備,導致流動資金週轉困難的實際問題。

4、強化管理,千方百計盤活資產,化解村級債務。

村級集體資產管理水平弱,是制約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講,管好並盤活存量資產,使其保值增值,比新增資產投入更為重要。積極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在完善清產核資、資產評估、產權登記的同時,推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兩分離,並對集體資產的佔有、經營及日常管理做出明確規定,定期公開帳目。建立健全集體經濟積累機制,實行集體經濟收入分配比例和分配總量控制,防止分光吃光,積蓄集體經濟發展後勁。加大村級債務清償力度,通過增收還債、清欠還債、節支還債、歸責還債、降息減債、核銷減債等手段減輕村級債務壓力,集中精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農村經濟調查報告 篇七

前言

經濟是生活的基礎,不論在哪,好的經濟可以提高當地的生活水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努力為建設小康社會而奮鬥。但是,一個國家要富強,就必須從基層做起,只有農村真正達到小康,國家才能夠真正達到小康。因此,必須真正落實好農村經濟發展,為其發展鋪路搭橋,為農民提供科學的生產技術,帶領大家一起致富。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富起來。為了更深入地瞭解農村當前經濟情況及生產方式,以便更好的帶領農民走致富之路,我所參加的福建農林大學林學院建陽市麻沙鎮“農村齊致富”寒假實踐隊對此展開了以“農村經濟問題”為主題的主題問卷調查。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20xx年1月23日24日25日26日,實踐隊的五名成員組成調查小組,對麻沙鎮江壩村、扁溪村、水南村,部分村民進行了問卷調查。

(二)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以書面問卷為載體,通過一對一訪談方式開展,以入户調查為主,街頭隨機調查為輔。其中,深入農户38家,隨機調查12份,以較客觀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數量真實可靠的原始數據。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50份,回收問卷50份,其中有效問卷50份,回收率100%,問卷容量為50。

調查結果顯示,近年來,麻沙鎮的經濟較為一般,當地特色農產品較多,99%的人表示農產品沒有統一的銷路,銷售散亂,沒有產業化,當地的交通也不大便利,75%的農民缺乏較好的農業生產技術,認為政府對當地農產品經濟不夠重視,沒有可靠的計劃措施,86%的農户認為自己沒有達到小康水平,幸福感不強烈!

(二)調查問題分析

1農民生產技術缺乏

當地農民缺乏生產技術,不懂得利用科技提高生產力,依然用較為傳統的方法

進行耕作,文化低,致使農產品產量低,導致收入低,步入小康水平的步伐緩慢。導致這一情況的原因還在於村裏的有文化的青壯男子都外出打工,導致村裏缺乏青年一代的新的生產理念。技術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根本,沒有技術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一味的耕作只能是事倍功半。

2農產品銷售散亂,沒有產業化

散亂的產品銷售,致使產品銷售量低,知名度不高。調查顯示在農村,大多數農民的銷售地點在於鄉鎮農貿市場,採取的銷售方式在於自己將農產品帶往市場零售。這樣的銷售方式其銷路遠遠不如收購的速度快,其銷量遠小於收購的方式,未建成一體化經營體制,導致產業鏈條鬆散。

就當地的特產山藥發展現狀來看,山藥的生產經營仍然是以分散的農户為主,規模經營不足,農户們各自為政,僅僅是各自進行一種簡單的市場交易關係,山藥銷售鏈條沒有形成,生產和銷售環節鬆散,既不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散亂的種植未得到統一的管理,造成病蟲害四處傳播,在各家各户不停地上演。這樣散亂的種植與銷售造成山藥種植户一旦遇到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便蒙受巨大損失,造成農民羣眾對大面積種植山藥心存疑慮,嚴重影響了山藥產業化的發展。

3交通不夠便利

古人説得好:“要致富,先修路。”交通的便利直關係到產品的銷量,當地的交通不夠便利,使得麻沙這個偏遠的小鎮被大山包圍,不為人廣知。而許多人卻尚未意識到這一點,沒有采取措施開山鑿路,鎮上的許多村民只能通過崎嶇的小路通往鎮上,有些村雖然有便利的道路,但路狹窄,無法容納大型車輛通過,導致農產品的運輸受到阻礙。日子久了,山還是山,依然聳立着;鎮依然是鎮,沒有改頭換面;村子依然是那麼的破舊,沒有幾絲改變。

三,解決對策

(一)增長農民的生產知識,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術

產品的品質決定着其銷量,所以要從根源抓起,擴展農民的知識面,提高他們的生產技術,實現科技化耕作,為此,可以實現以下措施:

(1)政府下派科技特派員,集中農民為他們傳教農業技術等方面的知識並下地實地指導。

科技特派員能夠與農民需求對接,雙向選擇,把滿足農民對科技的需求放在首位,長期活躍在田間地頭、養殖小區、手把手傳教、現場指導、集中培訓、建立示範田,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普及科技知識,發展農村經濟。農民需求什麼,就提供什麼樣的服務,生產實際中存在什麼問題,就解

決什麼問題,想方設法讓農民增收,帶領農民一起致富。

(2)低價為農民提供高科技農業機械設備,提高生產效率。

農田作業機械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地區農機化程度的直接標誌,在一些地方,特別是一些較為偏遠地區的農村,很難找到年輕人,因為都外出打工了。婦女、小孩、老人成為留守者,農村成了標準的“三八六一九九部隊”。壯年勞力的缺乏,直接影響了家裏的耕作,而丟荒又不可取,勉力為之,勞動量之大可想而知。而農民的金錢是有限的,要想農村耕種儘快機械化,就必須低價為農民提供農業機械設備,比如,可以採取補貼等措施。

(3)在鄉鎮上設立農民圖書館,為他們提供一些相關書籍,刊物,以便及時瞭解農產品市場的相關消息,增長農業生產知識。俗話説,“書中自有黃金屋,”我國大多數農民的文化水平都較低,為他們提供這樣一個平台不但能夠幫助他們瞭解外面的世界,增長知識,還給大家制造了全新的交流機會,增進村民的感情

(二)招商引資,將特色產品產業化

農產品的種類過多,會使特色產品突出不集中,所以為改變農產品散亂的狀況,使其產業化,需要政府,百姓等多方面的支持,政府應做到

(1)引導農民規劃好片區,重點種植特色農產品。例如,麻沙鎮江壩村盛產山藥,政府可以鼓勵引導農民,擴大山藥的種植面積,把精力集中在山藥的種植上,使其產業化。

(2)在當地建立一個較大的農產品交易產所,以便交易正常有序的進行。

(3)採取可行性的機會和政策,以便吸引外商,創立當地的農產品品牌,並進行農產品的深加工。就上述所提到的山藥的產業化,政府一方面可以為外商提供五年無償土地用於建廠房,進行山藥的深加工,為山藥的產業化做準備;一方面應高舉山藥營養豐富、種植過程受農藥污染少,屬於無公害保健食品的旗幟,以此加大宣傳力度,使廣大消費者對山藥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樹立當地山藥在消費者心裏的美好形象,從而打造自己的名牌。

百姓應該做到積極配合政府部門提高產品質量,集中擴大農產品的種植生產。齊心奔小康。

(三)鑿山開路,走出大山

為了使生產的產品能夠暢通無阻地銷往世界各地,就必須使道路暢通,為此政府應努力使買賣雙方人員來去自如,使產品運輸能夠達到快速、方便。

產品產業化能為產品提供一個廣闊的交易平台,這樣不但可以引來更多的商家,強大的銷售基地也使得農產品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不僅能使產品產業化,更能使產品品牌化。

為此政府應加大對鄉鎮商品糧基地公路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和指導,突出重點,加強公路路網建設和改造,改善糧食等農產品主產區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統籌考慮農村公路建設的技術標準、質量管理和養護等問題,改進和完善農村公路的綠化,對不切實際的做法進行糾正。建立高效率的綠色通道,對運輸農副產品的車輛實行通行便利措施。

總體來説,當前農村的基礎建設較好,但還有待提高,雖然現在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和諧共處,但要想達到真正的小康水平,還需要黨和人民的積極努力。經濟是生活的基礎,是一個國家繁榮富強的標準之一。

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工業,農業經濟也十分的重要。糧食是國家的命脈,我們必須把握好我們自己的經濟命脈,掌握我們自己的生死大權,所以要落實好國家各基層的經濟狀況,做到舉國共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j4m4z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