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少數民族調查報告多篇

少數民族調查報告多篇

少數民族調查報告多篇

【第1篇】城市少數民族家庭情況調查報告

此次調查我選擇一個五十出頭的叔叔以及他的家庭為調查的對象。據叔叔講述,他第一次來城裏是因為孩子的讀書問題,當時他剛四十出頭,最初來到城裏最不習慣的就是工作之餘只能坐在自己家狹小的租房裏,不能像在農村的時候一樣可以去鄰居家串門,又很窮,買不起電視機,在家裏待着挺無聊的。沒有飼養家畜感覺到很迷茫、空洞。習慣了在家裏燒柴,第一次用液化氣做飯很不習慣。

城裏和農村的差別體現在方方面面;首要的是,城裏什麼都需要用錢來買,錢就是萬能的,沒錢就在城裏無法生存下去;農村裏有錢沒錢至少都不會餓死人,自己家裏種的糧食至少夠吃。其次是在城裏會修建有專門的獨立衞生間,農村裏哪有什麼衞生間呀,都是天然衞生間;城裏面污染比較嚴重,農村空氣很清新,幾乎就沒有什麼污染;城市的夜晚比較喧鬧,晚上睡覺常常被吵到,整晚都有斷斷續續的車子聲,農村比較安靜,有的也只是偶爾的一聲狗叫聲。城裏最容易習慣的是起居問題,都得大清早的起來幹活。最難習慣的是飲食規律,在城裏都是十二點整準時吃午飯,下午五六點吃晚飯,晚上十點以後會餓。而在農村經常是兩三點才吃的午飯,七八點甚至是九點才吃晚飯,所以感到非常的難易適應。大概過了四個月的時間才習慣成立的生活,但是從小在農村裏待習慣了,還是覺得自己更傾向於農村生活。如今,在城裏的情況還好,在這呆了有七八年了,都習慣了,有認識了鄰居,大家都比較熟悉了。當前最關心的是養老的問題。現如今,大多數的年輕人被生活的壓力所逼迫,不得不加班加時的工作,都在為生活奔波着,又有子女要撫養,在父母還能動時,子女都交給父母來照顧。自己更沒有精力來照顧父母了。

家裏總共有五口人,都是同一個民族,家中只有兩個人有工作,其中三人都是無業者。家裏受過的最高教育是到大學。家中從業人員從事管理類職業,家庭月人均收入在六百元左右。因為在本縣大多數人都是本民族的,本人又從小就在農村裏長大,所以能講一口流利的本民族語言。在進城之前,不會講普通話,只會講一點方言,而且口音還特別的嚴重,講得不是很標準。所幸的是城裏本民族的人口也比較多,所以交流起來不是很困難,在城裏一自己民族的語言為主要的語言,講的也比較多。但有時也會將當地的方言,普通話可以説是從來都不講的。在家裏面跟孩子交流都用自己本民族的方言。

家中大部分的錢用於孩子讀書,家庭每月的通訊費在五十到一百之間,很不穩定。醫療費用不確定,生病的時候大概要花至少一百以上,不生病的話就沒有醫療方面的支出。家中有兩個成員在接受教育,家中每學期的教育開支在三千以上。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醫學類的大學,將來好就業。在城市裏沒有自己的房子,所居住的地方是自己租的

因為資金問題所租的房子周邊設施不是很完善,沒有供暖設備,有一間公共衞生間,都是一個小區共用的,小區常常出現停水,斷電的問題。小區周邊建有學校,醫院隔得比較遠,交通也不是很方便。小區裏面沒有保潔工人,所以衞生不是很好。治安情況令人堪憂,常發生盜竊事件,讓人很沒有安全感。沒有社會救濟金,家中一個月的生活費為七百左右。每年交一百的養老保險費用,也在想辦法多省點錢以便老了沒有勞動能力時用於養老。平時通過看新聞獲取最新消息。

因為本地是少數民族地區,所以沒有什麼優惠可言,每個民族都是一樣的。但是免不了會有碰壁的情況,有權有勢的人做事都靠拉關係,輕而易舉的辦成事情,無權無勢的就只能眼巴巴的吃啞巴虧。希望社會能越來越好,也相信社會會越來越好。(肖紅芳)

【第2篇】有關少數民族的調查報告

摘要:眾所周知,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一個省份,除漢族外,少數民族有25個,各民族分佈呈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雲南少數民族民居建築各具特色,各式和樣雲南少數民族的服飾絢麗多彩,各具特色。 在語言和文化方 面也有各自的語種和文字。民族節目也豐富多彩,有的民族 有許多節日,有的節日則是多民族所共有,這也就肯定了雲南民族文化的豐富多樣。

關鍵詞:雲南 少數民族 文化 飲食 節慶 建築

一、雲南少數民族的總體情況

雲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國56個民族中,雲南就有52個。雲南總人口4144萬,少數民族佔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壯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諾族、蒙古族、獨龍族、滿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個民族的人口都超過8000人。雲南少數民族人口呈多樣化分佈:一些民族既有一定的聚居區,又雜散居於其他民族中;一些民族高度集中於一個地、州甚至一個縣、一個鄉中;有的民族雜散居於城鎮及交通沿線,以村寨聚居;有的民族散居於城鎮。人口在5000人以上、並有一定聚居區的25個民族,主要聚居於平壩地區和邊疆河谷的有回、滿、白、納西、蒙古、壯、傣、阿昌、布依、水等10個民族,人口約450萬;主要聚居於半山區的有哈尼、瑤、拉祜、佤、景頗、布朗、德昂、基諾等8個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約500萬;主要居住在高山區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獨龍等6個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約400萬。全省沒有一個單一民族的縣,回族、彝族在全省絕大多數縣都有分佈。在各省級行政區中,它的少數民族總人口(1433萬)名列第2位(僅次於廣西)。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比重為33.41%,居全國各省級行政區的第7位(次於西藏、新疆、青海、廣西、貴州、寧夏)。其中人數最多的彝族佔總人口的11%。

二、雲南少數民族眾多的原因

雲南民族眾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為:雲南地 處高原,崇山峻嶺,交通阻隔,各地居民處於相對“封閉” 的狀態之中,久而久之,逐漸發展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統治民族進入雲南,也帶來了一些少數民族人口;一些少 數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時期因避難、逃荒或其他緣故,先後從 內地遷入雲南。由於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雲南成為少數 民族眾多的省份。

三、雲南少數民族分佈特點

雲南 25 個少數民族分佈比較複雜, 但突出的特點有兩個:一是交錯分佈、大雜居、個居。全省沒有一個單一的民族縣 (市),也沒有個民族只住一個縣(市),總的説來,在邊 疆地區分佈居多。二是立體分佈,與雲南立體地形、立體氣 候相聯繫,總的看來,傣、壯兩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區,回、滿、白、納西、布依、水等民族主要聚居在壩區,哈尼、拉 枯、佤、景頗、基諾等民族居住在半山區,苗、慄、怒、獨 龍、藏、普米等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區。

四、雲南少數民族文化

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同樣,民族文化是指整個民族發展歷程中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根據語言發展的歷史和語言之間語言要素(即語音、詞彙、語法)的異同,可以把語言劃分為語族、語支等各種類別。若把歷史同出一個“基礎語”(即母語)的許多語言歸為一大類,則稱為“語系”;同一語系的語言,根據語言 之間的異同,又分為若干“語族”;語族之下分為“語支”;同語支的語言關係最密切,保留的共同點也最多。語支之下 又包括若干語言。

按照語言的分類法,雲南境內的25個少數民族語言可劃分為2個語系、4 個語族、11個語支。現將這些民族語 言系屬分類及其有關歷史文化介紹如下。

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藝術、道 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民族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積累、傳承的。

雲南民族文化的特徵包括:文化多樣性、封閉性、鄉 土性、邊緣性、兼容性以及親和性等等

五、雲南少數民族文化解密

1、雲南飲食文化

飲食是人類生存之必須,人類飲食的變化和發展,是人類在長期勞動和實踐中不斷創造的結果;雲南是人類的發祥 地之一,雲南民族飲食文化可謂是中國飲食文化中氣力奪目的瑰寶,其豐富的歷史遺存和民族調查資料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研究民族飲食文化的生動資料。

雲南民族飲食文化具體表現可歸為器、形、藝、俗。器 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餐飲器具,二是民族器具;形主要指 餐飲菜餚形狀與用料;藝及民族烹調技術,包括烤、焐、舂、鹽煽、醃薰等;俗指的是飲食具有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的雙重含義。

發展雲南民族飲食文化產業的對策:第一,挖掘、整理、創新、宣傳雲南民族餐飲文化是發展民族飲食文化產業的出發點;第二,品牌經營——名店經營——產業經營是民族飲 食文化產業的發展點;第三,實現生產 專業化、供應規模 化、經營連鎖化、管理科學化是民族飲食文化產業的側重點;第四,建立生態餐飲文化企業和培育民族生態餐飲文化龍頭 企業是民族飲食文化產業形成的突破點。

2、雲南的建築文化

雲南少數民族民居建築各具特色,各式和樣。雲南民族建築具有多樣性、豐富性、原生性及景觀獨特性等文化特徵,反映了各民族人民與自然的和諧,反映了各民族歷史上不同的社會形態和家庭結構,還反映了各民族文化類型、文 化差異、審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對外來文化的兼收並融。雲南民族建築是各民族智慧和創造力的象徵,是一份厚重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3、雲南的交通文化

交通文化是交通行業各部門、各單位在長期的建設、運 輸和管理等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廣大交通員工所普遍認同並自覺遵守的,具有現代意識和行業特色的使命、願景、精 神和價值觀,以及各部門、各單位制定各種規章制度、展現各自外在形象所遵循的價值理念。

交通文化是交通行業信奉並付諸實踐的價值理念。也就是説,交通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價值理念,而且是交通行業各部門、各單位信奉和倡導,並在交通建設、運輸和管理實踐中得到貫徹和落實的價值理念。因此,交通文化是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是價值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交通文化的構成:交通文化主要由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文化要素構成。也就是説,交通文化是交通行業各部門、各單位在交通建設、運輸和管理實踐中產生的各種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各種文化要素處於不同的層次,發揮着不同的作用,相互之間關係密切,共同構成交通文化。

4、雲南的節慶文化

雲民族節目也豐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許多節日,有的節日則是多民族所共有。大致分為宗教祭祀性節日、生產活 動性節日、紀念慶祝性節日、社交娛樂性節日。較著名的節日有: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潑水節、納 西族的三朵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僳僳僳族的刀杆節等。

5、南少數民族藝術文化

在雲南豐厚的文化土壤上,不同的歷史積澱形成了每一個民族自己獨特的藝術。雲南省有 25 個少數民族,是全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近20 年來,隨着人們對雲南少數民族藝術的關注,掀起了一股追尋民族文化的熱潮,雲南 25 個少數民族形態多樣、絢麗多姿的藝術也得到了大家更多的關注和探究。本文對雲南少數民族藝術的特徵及其形 成原因進行了初淺地探討。其主要特徵有:明顯的地域特徵、鮮明的人文特徵、混融的多樣特徵、鮮活的生活特徵、獨特的個性特徵、多元融合性特徵和複雜變異性特徵等七個。 其主要外部主因有:特殊的地理、生活環境是雲南少 數民族藝術特徵形成的自然條件;雲南少數民 4

族的變遷史 是形成雲南少數民族藝術特徵的歷史原因。內部主因有:人性的特質是雲南少數民族藝術特徵得以形成的直接推動力;相對不變的民族文化是雲南少數民族藝術特徵得以形 成的內聚力。

六. 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發展的現狀

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現狀不盡人意。

一是傳統的文娛活動如山歌、民謠、民間舞蹈“三穿花”、“六穿花”等一般都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蔘加多,40歲以下的年青人蔘加少,很多年青人聽不懂山歌,更不説會唱了。調查顯示,一些民間團體在組織舉辦山歌大賽,在參賽300多名歌手中,40歲以下的僅有27人,40歲至50歲的有80人,50歲以上的有210人,觀眾60%以上都是40歲以上的人。流傳中的壯族山歌對唱(當地叫唱家),40歲以下的人80%無法聽懂。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民間藝術出現後繼無人或面臨失傳的危險。

二是民間傳統文化娛樂活動由民間自發組織舉辦多,政府行為少,經費不足,發動面不夠廣,從而造成規模小、比賽項目少、質量不高。三是留下為數不多的文物遺產沒有落實好相應的保護措施、人員、經費。四是壯文的進校、推廣、應用效果逐年減弱。可見,少數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不容樂觀,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亟待加強。

七、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進行搶救與保護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各級政府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挖掘、搶救、整理沒有引起高度重視和採取相應有效措施。

(2)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搶救與保護工作在縣、鄉、村沒有落實相應的專業人員、資金、交通工具等,現在的文聯、文化職能部門的辦公經費極少,對搶救與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力不從心。

(3)文物部門對一些珍貴的文物保護措施沒有廣泛地進行調查,保護意識欠強,缺乏科學的保護措施。把文物弄得斜塔面目全非,令人心痛不已。

【第3篇】關於對少數民族權益保障法律法規執行情況的調查報告

關於對少數民族權益保障法律法規執行情況的調查報告

浙江省人大民僑委:

最近,我們根據上級部門的通知精神,對全市貫徹執行《浙江省少數民族權益保障條例》的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查情況向你們彙報如下:

我市地處海島,鄉鎮分散,在2.22萬平方公里的遼闊海域中,有1390個島嶼,陸地面積1440平方公里,總人口100萬。由於歷史等原因,長期以來,我市人口的民族構成中,漢族佔絕大多數,以回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佔總人口比例很小。

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流動人口到我市打工、婚嫁、投親靠友,加上一些少數民族人才的引進,使我市的民族結構近年來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我市民族成分構成逐步趨向多元化。目前,我市共有21個少數民族,共2364人,其中普陀區1379人,定海區678人,岱山縣129人,嵊泗縣178人,主要分佈在舟山本島等一些較大的島嶼上。主要民族成分為回族、滿族、苗族、土家族、瑤族等。截止2022年底,全市幹部中有少數民族人員60人;少數民族人員中,有高級職稱5人,中級職稱10人,初級職稱8人,工程師以上5人。

近年來,我市充分認識到:做好民族工作,協調民族關係,對於廣泛宣傳我國民族政策,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抵禦西方敵對勢力的滲透和破壞,推動我市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增進互愛,共謀發展,為我市建設“平安舟山”,構建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穩定,推進“三個文明”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我們一直把做好民族工作作為重要內容來抓,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認真貫徹《浙江省少數民族權益保障條例》,努力探索新形勢下少數民族工作的新路子,採取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措施,積極做好全市民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加強領導,健全網絡,努力營造開展民族工作的良好氛圍。

市領導把我市的民族工作納入了市委、市政府的議事日程。各級領導帶頭認真學習《浙江省少數民族權益保障條例》,掌握相關政策。為加強對全市民族工作的領導,市委一位副書記、市政府一位副市長分管民族工作。同時進一步健全和加強組織網絡建設,全市所有街道、鄉鎮都配備了宣統委員,分管民族工作,做到民族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問。同時在全市認真做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普及工作,大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這一切,都為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組織保證和人員保證。從而在全社會營造了一個關心少數民族人員的良好氛圍。

在市委、市政府的帶動下,各縣、區也對少數民族工作十分重視,紛紛採取措施落實少數民族政策,強化少數民族工作。如普陀區於1991年成立了少數民族聯誼會。

我市各縣、區每年召集各鄉鎮少數民族人員代表進行座談,瞭解少數民族人員在我市的生活工作情況,徵詢他們對我們民族工作的意見建議,共同探討如何進一步更好地學習貫徹好《浙江省少數民族權益保障條例》。如我市的嵊泗縣對作為人才引進的幾位少數民族知識分子在工作上、生活上給予更大的關心支持,讓他們安心為本島的港口旅遊城市建設建功立業。

同時,市有關部門還幫助做好普陀區少數民族聯誼會的換屆工作。與會的有來自全區9個少數民族的代表和特邀代表70餘人。會議回顧總結了區少數民族聯誼會五年來的工作,提出了今後五年的工作任務。審議通過了《普陀區少數民族聯誼會章程》,選舉產生了由11位理事組成的第三屆聯誼會領導班子。

我市的各縣、區和有關部門還建立健全信息報送制度,分級負責,及時把各地發生的影響民族團結問題和處理措施報送上級機關,以便上級機關了解情況,正確決策,及時指導工作,牢牢掌握處理問題的主動權。杜絕有警不報或誇大情況,以免造成判斷和決策失誤。

普陀區積極引導少數民族投身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利用大會、座談會、學習會等形式,對少數民族羣眾進行維護安定團結的教育。通過教育,使廣大少數民族羣眾認識到,穩定是進行深化改革開放的先決條件,要投身改革開放,首先必須自覺維護各民族的安定團結。因此這幾年來該區未發生過少數民族羣眾集體上訪民族間糾紛或鬧事等現象。好些少數民族羣眾面對下崗,生活發生困難,但他們都能從大局出發,體諒黨和政府的難處,自謀職業,找出路,從不給政府添麻煩。政府部門還努力引導少數民族羣眾勤勞致富,積極投身到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

二、強化宣傳,深化教育,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對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為做好民族工作,我市把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規放到重要議事日程,以“四五”普法為契機,認真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活動,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自治法》和《浙江省少數民族權益保障條例》。我們藉助電視、報紙、廣播、網絡、橫幅、標語、板報等載體,廣泛深入地開展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黨的民族政策和法規的宣傳,使全社會都瞭解黨和政府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各項方針政策及重大舉措。

去年7月,根據 [國家民委](2022)137號《關於深入學習貫徹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的通知》和[浙民宗發](2022)59號文件通知,我們認真組織各縣區學習貫徹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民族工作,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決定》(徵求意見稿),組織各縣區電視台播放有關民族政策和本區少數民族工作情況,進行廣泛宣傳,擴大影響,努力把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好、宣傳好。

在目前全市少數民族人口逐漸增多的情況下,加大《浙江省少數民族權益保障條例》的宣傳力度,是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的基礎。今年我市四個縣(區)通過主要街道的懸掛橫幅、開闢宣傳窗等形式開展輿論宣傳,提高羣眾對《浙江省少數民族權益保障條例》基本精神和主要內容的知曉程度。

與此同時,我們在全市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和統戰理論培訓班上進行民族工作專題講座,加強對各級有關部門領導關於民族法律法規政策知識的培訓學習,不斷提高他們對民族工作複雜性和重要性的認識。

三、政策傾斜,關懷備至,切實關心維護少數民族人員的切身利益。

我市認真貫徹落實有關政策規定,積極為少數民族人羣做好子女入學、户口辦理等工作。2022年大學聯考時,有位姓田的少數民族考生,父親是侗族,母親為漢族,自己隨母為漢族,當他得知少數民族對考生有優惠照顧政策能得到加分,便要求變更民族成份。我們就按政策規定迅速出具證明,很快幫他解決了加分問題,使其及時享受到優惠政策,順利跨入大學校門。與此同時,我們加強與從外地引進的少數民族人才所在單位的聯繫和溝通,在政策上予以傾斜,從工作、生活等方面主動關心幫助他們,從而取得了既引進少數民族人才的人,又留住少數民族人才的心的良好效果。

對少數民族人員,我市各級黨政機關和各部門堅持“教育、管理、服務”三結合的原則,認真做好工作,幫助他們提高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切實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市領導經常走訪少數民族人羣,瞭解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情況。積極創造條件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市委、市政府還經常與民政部門和各鄉鎮聯繫,優先考慮對少數民族困難户的照顧,幫助他們解決就業、生產、生活等困難。

借貫徹《浙江省少數民族權益保障條例》的東風,市裏幫助普陀回族大專畢業生郭獻琪落實就業,使他到嵊泗縣環保局上班工作。

近年來,我市進一步加大幫扶工作力度,對少數民族貧困户進行幫助。我市少數民族中有一些生活比較困難,特別是一些外來婚嫁人員,往往生活條件差,生產技能弱,不能很快融入我市的海島漁業經濟社會發展。我們在掌握情況的基礎上,對各鄉鎮少數民族貧困户開展了扶貧幫困活動。同時加強技能培訓,加大對他們的扶持力度。我市民族宗教部門還撥出部分資金對少數民族貧困户進行生活補助,使他們感受到黨和政府對少數民族的關心和支持。

普陀區有少數民族人數1379人,男722人,女657人,少數民族人員人均年收入約12000元。近年來,普陀區通過在電台開設專題講座、召開各種學習座談會、印發學習宣傳資料、橫幅標語、開設宣傳畫廊、黑板報、牆報等形式進行宣傳。使全區廣大幹部羣眾深刻領會貫徹落實少數民族政策的重大意義,提高了做好少數民族工作的自覺性。使廣大漢族羣眾能充分尊重少數民族。他們認真落實黨和民族政策,維護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根據政策,每屆區、市人大、政協都安排2名少數民族代表。至今已有8名次少數民族人士分別擔任區以上人大、政協代表、委員。市政協委員、華之友經理郭黎明(回族)、區人大代表、普陀中學教師沈士軍(維吾爾族)每次在人代會、政協會上都提出提案、議案。按照黨的幹部政策,注重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在全區所有少數民族人員中,現有企、事業、機關幹部的有55人。其中股級幹部30人,科級幹部5人。根據政策,有46名少數民族大、中專及初、高中學校考生,享受了優惠考分的權益。根據省政府97(103)號文件“浙江省少數民族權益保障條例”,還為71名(246人次)少數民族中國小生免交雜費近2萬元。1991年以來,舟山市、區居民實行殯葬改革,但為了尊重回族羣眾土葬習俗,會同民政部門協商落實回族羣眾的殯葬場地。按照國家的民族成份政策,認真做好民族成份的更正、確定工作。幾年來,更正了45人的少數民族成份,確定了73人的少數民族成份。受到了少數民族羣眾的好評。

四、履行職責,做好服務,把黨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少數民族人員手中。

我市積極開展民族政策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工作,多次開展執法檢查工作,有力地推動了全市各地對民族政策的貫徹執行。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對我市的少數民族人員切身利益十分關注,在加強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分別提出議案、提案,要求教育、民政、衞生等部門切實為少數民族人員辦實事、做好事。市民政部門十分關心生活困難的少數民族人員,在落實低保、扶貧救濟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了少數民族困難羣眾的好評。市教育部門在接到市政府的文件後,立即落實少數民族考生的加分工作,使一些少數民族考生高高興興地上了高中,進了大學,圓了學習夢。市衞生等部門也結合送醫下鄉等活動,積極為缺醫少藥的少數民族人員服務。

市民宗局從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穩定的大局出發,認真抓好我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積極探索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新途徑、新形式、新載體,使我市的民族工作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建設“平安舟山”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一是認真學習和貫徹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去年7月,市民宗局組織大家認真學習胡錦濤總書記和温家寶總理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深入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民族工作,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決定》(徵求意見稿),從而進一步增強了做好民族工作的信心和決心。二是開展我市少數民族情況調查摸底工作。今年,市民宗局對全市少數民族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調查,同時組織實施了全市外來少數民族人口基本信息的調查統計工作。從而摸清了我市少數民族人員的情況,為市委、市政府的有關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三是努力為少數民族辦實事做好事。對我市少數民族羣眾普遍關注的少數民族考生會考加分政策問題,市民宗局通過人大、政協渠道積極向上級領導呼籲,並與市教育局多次協調,在市領導的關心下,終於在2022年得以正式實施。少數民族人員郭獻琪大專畢業後一時難以落實工作,市民宗局幹部不辭辛勞,四處奔波,最後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終於幫他落實到嵊泗縣環保局工作。平時,市民宗局也十分重視瞭解解決少數民族人員的困難,開展“雪中送炭”服務。同時努力做好少數民族人員民族成分的認定工作。四是認真組織參加全省少數民族運動會。市民宗局以省民宗委組織的2022年全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友誼賽為契機,積極組織少數民族人員開展健身鍛鍊活動。為此,局裏專派一名同志進行組織落實。在市體育局等部門和各縣區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持下,訓練工作進展順利。在全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友誼賽,我市代表團參加了射弩和健身操二個項目的角逐,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普陀區還充分發揮聯誼會聯繫黨和政府同少數民族羣眾之間橋樑、紐帶作用。積極創造條件,引導聯誼會獨立自主地開展活動;經常組織聯誼會成員學習黨的民族政策和上級民委的有關文件;為少數民族聯誼會解決辦公用房;支持聯誼會開展少數民族尋根考察活動;每年外出考察一次,提供車輛經費。組織少數民族羣眾參加省少數民族運動會。幫助解決聯誼會活動經費;每年年終看望慰問少數民族人士及個別困難户。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普陀區少數民族聯誼會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去年被省人民政府評為“浙江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

近年來,我市的民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着一些問題和不足:

隨着我市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大,外來少數民族人員在我市落户逐年增多,我市的民族關係呈現出一些新問題:以散居為主要特徵的城市民族關係,在與市場經濟接軌後顯得更加鬆散,給聯繫和管理工作帶來了困難;城鎮少數民族羣眾中的弱勢羣體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就業問題尚未出台針對性措施;極少數少數民族羣眾因就業困難或因患病而導致家庭貧困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在殯葬上,有些少數民族(如回族)有土葬的風俗習慣。

為此,我們希望有關部門能將城鎮中散居的少數民族低保羣眾單列出來,在不違反有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給予必要的政策傾斜。切實安排好少數民族發展專項資金和配套資金。對列入“低保”家庭經濟困難的少數民族學生在高中段減免學費和代管費,減免費用由縣(市、區)財政予以足額補助。把培養、選拔、使用少數民族幹部,作為管根本、管長遠的大事,制定周密計劃,明確目標任務,完善政策機制,認真組織實施。繼續加強城市民族工作,依法維護城市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對具有特殊喪葬習俗的少數民族,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按有關規定予以尊重,儘量落實殯葬場地,並做好殯葬服務和管理工作。

【第4篇】寒假社會實踐報告: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文化調查

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文化調查

摘要:隨着經濟的發展,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與漢族越來越相似,不少少數民族直接摒棄本民族的一貫傳統,學習模仿漢族人的生活。雖然是先進民族文化影響、帶動了落後民族的生活,但少數民族中的風俗習慣文化,是我國文化遺產中的寶貴財富。瞭解學習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文化,有利於保護我國民俗文化遺產。

關鍵詞:回族 節日 風俗

回族的節日風俗

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除此之外,還有小的節日和紀念日,如法圖麥節、登霄節、阿舒拉節等。這些節日和紀念日都是以伊斯蘭教的希吉來歷計算的,也就是以伊斯蘭教歷計算的。

伊斯蘭教歷,以月亮盈虧為準,全年為12個月,單月30天,雙月29天,平年354天,閏年355天,30年中共有1個閏年,不置閏月,與公曆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曆多出1年。伊斯蘭教歷分太陰年和太陽年兩種,現在回族多用太陰年計算。

回族的開齋節

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我國甘肅、青海、雲南等地的回民亦稱為“大爾德”,寧夏南部山區八縣回民則稱為“小爾德”。它與古爾邦節、聖紀節並稱為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流行在全國十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蘭教的十個民族在過節時又有許多本民族的特點和習俗。

回族的齋月,是伊斯蘭教歷九月,回族羣眾習慣稱它為“萊麥丹月”。由於回曆是純陰曆,所以開齋節出現在每年的不同時期。

回族為什麼要封齋呢?相傳,在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40歲那年(伊斯蘭教歷九月),真主把《古蘭經》的內容傳授給了他。因此,回族視齋月為最尊貴、最吉慶、最快樂的月份。為了表示紀念,就在每年伊斯蘭教九月封齋一個月。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現的日期而定。

七年級的傍晚,太陽落山後,各地的回民有的到清真寺的宣禮塔上,有的到牆頭上或房屋頂上,有的站到眼界開闊的地埂和渠壩上,盯着西方的天空,細心尋找月牙兒,見月牙兒就入齋。如果大多數人都沒有看見,有兩個以上的人確實看見了,立刻向本坊阿匐報告,大家也都公認“見新月了”,可以入齋了。如遇到霧氣茫茫、黑雲翻滾、黃沙彌天等特殊的氣候條件,不能目睹新月,可推遲到八年級、九年級的晚上。現在,絕大多數回族羣眾都是按照這個習慣辦的。

但是,由於回族中的教派不同,門宦不同,加之回族又分散在全國各地,人齋的時間也不完全都是這樣。有的地方回民主張自己親自看見月牙兒才行,別人報告的不算;有的地方主張提前入齋。還有一些地方,他們不看新月,這就是老七年級派、老八年級派和老九年級派。不論入齋和開齋的時間一樣不一樣,封齋都要夠一個月,這是一致的。

入了齋月,男滿十二週歲、女滿九週歲以上的回民,要求都要封齋,也叫把齋或閉齋。理智不清的、小孩兒、老弱有病的以及婦女月經期和產期都不封齋。

在入齋的當晚四點左右,各清真寺(點)的寺師傅,站到清真寺的梆克樓(宣禮塔)上打梆子。有的不辭辛勞,走街串巷,挨門逐户地敲打,催醒人睡的人趕忙起來,洗手、洗臉、漱口,做封齋飯。

這一月,回族的生活安排得比往常要好得多。一般都備有白米、白麪、羊肉、油茶、白糖、茶葉等有營養的食品。

封齋的人,在東方發白前,要吃飽喝足。如果有的人起得晚了,來不及吃,那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東方發曉後,至太陽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斷絕一切飲食,無論是在炎熱的暑夏,還是在嚴寒的冬季,不管是口乾舌燥,還是飢腸轆轆,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都不準吃一點東西,也不許喝一口水。不許在齋戒的期間,大量過分地漱口,嗆鼻子,更不許口噙水果糖之類的食物。平時抽煙的人在齋月裏也要堅決戒掉。做飯的人或搞飲食業買賣的人,可以品嚐,但不能嚥到肚子裏。若有人為了滋補、壯陽、麻醉等在皮下注射或靜脈注射,在齋戒期間行房事、遺精(夢遺除外)等都算是破齋,這一天齋也就無效了。

據説,這樣封齋的目的,就是讓人們體驗飢餓和乾渴的痛苦,讓有錢的人真心救濟窮人。通過封齋,回族逐步養成堅忍、剛強、廉潔的美德。

當人們封了一天齋,快到開齋時,齋戒的男子大多數都要洗小淨,然後換上清潔的衣服,戴上白帽,上寺等候。聽見清真寺裏開齋的梆子聲後,在寺上和在家的,都開始吃“開齋飯”了

開齋時,若是夏天,有條件的先吃水果,沒有條件的喝一碗清水或蓋碗茶,而後再吃飯。這主要是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乾渴,而不是飢餓。若在冬天,有的人講究吃幾個棗子後再吃飯。相傳穆罕默德開齋時愛吃紅棗,所以回民現在也有這種習慣。

以上這些,只是回民狹義的齋戒。廣義的齋戒是,不僅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慾,表裏一致,對耳、目、身、心都要有所節制。要做到耳不聽邪,目不視邪,口不道邪,腦不思邪,身不妄邪。如果只禁飲食,挨飢餓,而兩面三刀,惡語中傷,橫行霸道,胡作非為,是不符合齋戒真諦的,也是不全面、不完美的。

至齋月二十七,是回族羣眾很重視的“蓋德爾夜”,也有的叫“坐夜”。

“蓋德爾”是阿拉伯語,即“前定”和“高貴”之意。回族羣眾認為,在這一夜,安拉把全部《古蘭經》通過哲卜利勒天使下降給穆罕默德。在這一夜做一件好事,勝過平時一個月所做的事。因此,在這一夜,回族羣眾一般都要做些可口的開齋飯,特意送到清真寺裏讓大夥兒吃,有的還請一些人到家裏吃開齋飯,經濟條件較好的還設宴待客。吃完飯,可以到清真寺贊聖、誦經,也可以在家砸一些核桃,炒一些瓜子和花生,或煮一些羊骨頭,邊吃邊聊天。整夜不眠,通宵達旦。

有些地區在這一夜還張燈結綵,互贈禮品,慶賀“蓋德爾夜”。

齋月結束,還未舉行節日會禮前,回族羣眾都要按照家庭人口多少計算,舍散“費士爾”錢,即交納課税。

回族羣眾認為,封了一個月齋,不交“費士爾”錢,便失去了帝戒的完美性,有的甚至認為是自封了一月齋。因此,回族羣眾一般都願意履行這種義務。

齋戒期滿,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之———開齋節。

在開齋節前夕,外面工作的、做買賣的、出差的回民都要提前趕回家中。

開齋節要過三天,第一天從拂曉開始就熱鬧起來。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來,打掃院內院外、巷道廁所,給人以清潔、舒適、愉快的感覺。成年回族個個都要洗大淨、沐浴淨身。男女老少都換上自己喜愛的新衣服,小孩子也都個個把臉洗得乾乾淨淨,頭髮梳得光光亮亮的。回族羣眾聚會和活動的場所——清真寺,節日前該維修的維修,節日裏也都打掃得乾乾淨淨,有的地方還專門佈置一番,懸掛“慶祝開齋節”的巨幅標語和彩燈。

早晨八點以後,回族羣眾腋下夾一個小毯子或小拜氈,從東南西北,四面八方,彙集到清真寺。有的地方因參加會禮的回民達萬人之多,清真寺容納不下,就另選擇一個地勢平坦、寬敞乾淨的場地。當阿訇宣佈會禮開始,回族羣眾鋪下毯子或小拜氈,脱下鞋子,立即面向聖地麥加古寺克爾白方向叩拜。

我們知道,禮拜後,回族羣眾齊向阿匐道安,接着全體互説“色倆目”問候。整個會禮結束後,由阿匐帶領遊祖墳,念鎖兒(《古蘭經》選讀),追悼亡人。最後恭賀節日,串親訪友。

節日中,家家户户炸饊子、油香、花花等富有民族風味的傳統食品。同時,還宰雞、兔、羊,做涼粉、燴菜等,互送親友鄰居,互相拜節問候。

在節日裏,除了鄰居、朋友互拜外,已婚和未婚女婿要帶上節日禮品給岳父母拜節。拜節的時間要早。回族當中流傳一句俗語,叫做“七年級、八年級拜節,九年級、初四拜鼈”。如果拜節遲了,會帶來一些不愉快的事。

隨着社會的發展,回族的開齋節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內容。全國回民聚居的一些地方,除節日參加聚禮等活動外,還組織各種文娛活動。如遼寧鞍山市的回族青年,在節日裏要獅子舞,踩高蹺;河北滄州地區的回民在節日裏表演武術;西北一些青年在節日裏摔跤、扳手腕、擰指頭、打撲克;城市裏一些回民喜歡遊公園等等。

回族的古爾邦節

“古爾邦”,阿拉伯語音譯“爾德·古爾邦”、“爾德·阿祖哈”,意為“犧牲”、“獻身”,故亦稱“宰牲節”、“獻牲節”、“忠孝節”、“爾德節”。寧夏南部山區等地的回族稱為“大爾德”,雲南等地的回族稱為“小爾德”,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一般在開齋節過後七十天舉行。這個節日屬於穆斯林朝覲功課的儀式範圍。伊斯蘭教規定,教歷每年12月上旬,穆斯林去麥加朝聖,朝覲的最後一天,開始舉行慶祝活動。

回族為什麼要宰牲過古爾邦節呢?相傳,伊斯蘭教的古代先知之———易卜拉欣夜間夢見安拉命他宰殺愛子伊斯瑪儀獻祭,考驗他對安拉的虔誠。

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閃閃發光,非常鋒利。當伊斯瑪儀側卧後,他把刀架在兒子的喉頭上。這時他傷心痛哭,淚如溪流。第一刀下去只在兒子的脖子上留下了一個白印印,第二刀下去刮破了一點皮。

伊斯瑪儀説:“我的父啊,你把我翻個身,讓我匍匐而卧,這樣你就下決心吧,順從真主的命令。”

易卜拉欣聽了兒子的勸言,把他翻了個身,然後解下刀子使勁宰時,真主受感動,派天仙吉卜熱依勒背來一隻黑頭羚羊作為祭獻,代替了伊斯瑪儀。這時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頭一宰,羊便倒了。從那以後,穆罕默德就把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規定為宰牲節,這就是傳説的“古爾邦”的來歷。

我國回族人民的古爾邦節,就是根據這一宗教來歷內容,長期發展演變的一種傳統的民族節日:有多重複合的內容,已與單純的宗教節日有了很大的區別,而且主要內容已不再是宗教內容。現在我國回族人民不論信教與不信教,都按照各地不同的習慣,歡度古爾邦節。規模一般較大,多以村、鄉、鎮、巷等為單位進行,有的地方按照傳統習慣要過三天,有的地方只過一天。

節前打掃室內外衞生。家庭院落、大街小巷都打掃得乾乾淨淨,東西堆放得井然有序。家家户户在節前都要炸油香、饊子、花花等。孩子們換上節日的服裝,歡樂地奔跳。

節日拂曉,沐浴淨身,燃香,換上整潔的衣服赴清真寺參加會禮。

回族當中流傳着一句俗語叫做:“當不了月回回,總得當個年回回。”這話的意思是,無論多忙,這一年一度的會禮和慶祝活動要參加。即使你不懂回族的風俗習慣,那麼,你也得隨俗。

古爾邦節的會禮和開齋節一樣,非常隆重。大家歡聚一堂,由阿匐帶領全體回民向西鞠躬、叩拜。如果在一個大的鄉鎮舉行,可謂人山人海,多而不亂。在聚禮中,大家要回憶這一年當中做過哪些錯事,犯過哪些罪行,阿匐要宣講“瓦爾茲”,即教義和需要大家遵守的事等,最後大家互道“色倆目”問好。

會禮結束後,還要舉行一個隆重的典禮,這就是節日裏,除了炸油香、饊子、會禮外,還要宰牛、羊、駱駝。一般經濟條件較好的,每人要宰一隻羊,七人合宰一頭牛或一峯駱駝。宰牲時還有許多講究,不允許宰不滿兩歲的小羊羔和不滿三歲的小牛犢、駱駝,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選體壯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親友鄰居,一份濟貧施捨。

我國穆斯林在齋月吃肉、在古爾邦節宰牲的這種習俗,過去是普通中國人所詫異的,而對伊斯蘭教義有正確認識的唐人杜環在《經行記》中,特別點出這兩件事,説是“食肉作齋,以殺牲為功德”。

宰牲典禮舉行後,家家户户又開始熱鬧起來,老人們一邊煮肉,一邊給孩子吩咐:吃完肉,骨頭不能扔給狗嚼,要用黃土覆蓋。這在古爾邦節是一種講究。肉煮熟後,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燴成菜。而後訪親問友,饋贈油香、菜,相互登門賀節。有的還要請阿匐到家唸經,吃油香,同時,還要去遊墳,緬懷先人。這種慶賀節日的形式多種多樣,各地互有異同。有些地方除了參加聚禮和訪親問友外,還組織各種文娛體育活動。新疆地區的回民在古爾邦節,無論男女,喜歡組織各種遊藝活動,歡天喜地,格外熱鬧。新疆農村一般還舉行叼羊、對唱等活動,對唱時,觸景生情,即興創作,特別愛唱《花兒與少年》等歌曲。甘肅、寧夏、青海等地的回族青年,在節日裏唱“花兒”。各地伊斯蘭教協會在古爾邦節,一般都要舉行招待會,邀請回族知名人士、阿匐等人蔘加。我國人民政府還明文規定,古爾邦節給回民放假一天,並給城鎮户增供羊肉、香油、優粉等,予以特殊照顧。黨和政府的各級領導人還和回族羣眾一起參加節日慶祝活動,暢敍情誼,祝賀回族節日幸福、快樂,增進了民族團結,給回族的傳統節日增添了新的內容,賦予了新的意義。

回族的聖紀節

聖紀節,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是紀念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

相傳穆罕默德於伊斯蘭教曆紀元前五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571年4月21日)誕生於阿拉伯麥加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取名穆罕默德(意為“受到高度讚美的人”)。

伊斯蘭教歷第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因病歸真,終年63歲,葬於麥地那。

由於穆罕默德的誕辰與逝世恰巧都在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稱“聖紀”。國外的伊斯蘭教徒一般都過“聖紀節”,為紀念穆罕默德的誕生而舉行。我國新疆有些回民也過聖紀節。節日這天首先到清真寺誦經、贊聖、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蹟,而後吃喝遊玩一天。重慶市的一些回民過去每到聖紀節前夕,先請教民在晚拜後來清真寺贊聖,清真寺門口、大殿以及周圍張燈結綵,教民們“饗以盛饌而散”。這天晚上的菜以炒牛肝為最味美。第二天為正式紀念日,由眾教民正式舉行。

我國其他地方的回民一般都將“聖誕”和“聖忌”合併紀念,俗稱“聖會”。特別是西北地區過聖紀節時,側重紀念逝世日,就像給先人過週年一樣,誦經念“爾麥裏”,以示懷念。

節前,由清真寺裏的主持阿匐講一下過節的重要性和需要做的準備工作;之後,穆斯林自願捐贈糧、油、肉和錢物,並邀約若干人具體負責磨面、採購東西、炸油香、煮肉、做菜等,勤雜活都是回族羣眾自願來乾的。回民把聖紀節這一天義務勞動視為是行善做好事,因此,爭先恐後,不亦樂乎。

節日裏,清真寺張燈結綵,掛起橫幅,橫幅上一般都用阿拉伯文書寫紀念穆罕默德的字樣,有的還寫聖紀大會標語。1990年筆者在四川省成都市皇城清真寺參加聖紀節,寺院裏張貼着醒目的標語:學習穆聖高風亮節的偉大情操,學習穆聖偉大謙遜的品德,學習穆聖大公無私的優良作風,學習穆聖堅忍不拔的精神,學習穆聖廉潔儉樸的美德等。

這一天,回族羣眾聚集在清真寺誦經、贊聖、禮拜,並由阿匐宣講穆罕默德的生平簡歷,功績品德,以及在傳教中所受種種磨難和許多智勇、善辯、善戰的生動歷史故事,教育回族羣眾不忘至聖的教誨,做一個真正的穆斯林。

這一天穆斯林還要做討白(意即仟悔)。回民認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做討白的要痛改前非,求主饒恕,有過就改,誓不再犯,決心立功,矢志不移。

儀式結束後,開始會餐。有的地方經濟條件較好,地方也寬敞,擺上十幾桌乃至幾十桌飯菜,大家歡歡喜喜,一起進餐;有的地方是吃份兒飯,回族羣眾叫“份碗子”,即每人一份。對於節前散了“乜貼”,捐散了東西,而沒來進餐的,要託親友、鄰居給帶一份“油香”去品嚐。

總之,回族過聖紀節的特點是眾人贊聖,眾人捐散,眾人一起來吃飯,表現了回族人民團結、友愛的精神和喜悦的心情。

回族的其他節日

回族除了過三大節日外,回族聚居區的穆斯林還過法圖麥節、阿舒拉節、登霄節等。

(一)法圖麥節

回族的法圖麥節在每年的齋月十四,即伊斯蘭教歷九月十四日。為紀念穆罕默德的女兒、阿里的妻子法圖麥,由回族婦女親自出動,收斂錢糧,選擇一個住宅寬敞的回民家裏,架幾個特大鐵鍋,熬幾大鍋雜豆粥,烙一些油香或炸油香,請阿匐唸經祈禱並讚頌聖女的事蹟,回民也叫“女聖紀”,之後,讓全“坊”的男女老少一起來吃。這雜豆粥是用黃米小米、大米、扁豆、豌豆、綠豆、大豆等十幾種豆類加肉了和葱、姜、鹽等各種調料熬成的一種稀粥。

回民吃這種雜豆粥是有來歷的。傳説很早以前,法圖麥的丈夫阿里帶兵打仗已三天三夜沒東西吃了,兵荒馬亂,為安撫人心,法圖麥到河邊揀了一衣襟各式各樣的小花石頭,拿回來淘洗了兩遍就下到鍋裏煮,在人們正鬧着要吃飯時,法圖麥説米已下鍋,正在這時鍋裏噴出豆味。法圖麥打開鍋一看,那各樣石頭變成了小花豆,香味撲鼻。阿里高興地説,今天弟兄們放開肚皮吃吧。士兵們每人吃四五碗,邊吃邊讚揚法圖麥的功績。有的吃飽了還撐着吃,結果一個穆斯林弟兄因吃得太多“無常”了,阿里當眾宣佈,今天吃飯“無常”的真主不降罪。

為了紀念法圖麥的這一傳奇行動,表示對她的尊敬,至今回民當中仍保留着吃雜豆粥的習俗。到了這一天,家家户户晚上不在家吃飯,專門去吃雜豆粥,吃時湊錢湊糧一起做着吃,請人、送人吃,大家盡情地吃,直到把肚皮撐圓。所以,現在回回把這一天叫媽媽會,也叫法圖麥節或姑太節。

(二)阿舒拉節

在伊斯蘭教歷正月十日舉行。阿舒拉源出希伯來文,意為“第十天”,一般指希吉來歷一月十日。相傳該日是阿丹、怒哈、易卜拉欣、穆薩等先知得救的日子。還傳説這一天安拉創造了人、天堂和火獄等,因此,把這一天看做神聖的日子。680年阿里之子侯賽因因在該日被倭馬亞王朝所殺,所以這一天又成為什葉派紀念侯賽因的哀悼日,後來發展為阿舒拉節。

我國回族伊斯蘭教的格迪目派的穆斯林過阿舒拉節。節日這天,用各種豆類熬粥,回民把這種飯叫阿舒拉飯。

為什麼要吃阿舒拉飯呢?傳説在遠古時期,真主派了一位能言善辯,處事穩重,胸懷坦蕩,有能力、有耐性的先知怒哈去勸説崇拜偶像的人。怒哈和顏悦色,千方百計地宣傳真主的信條,一部分人被説服接受了他宣傳的信條,而另一部分地位較高的人不但不聽他的勸説,還譏笑他。怒哈在毫無辦法的情況下,祈求真主不要在人世間留這些人。真主聽了怒哈的話,向他默示,儘快製造方舟,怒哈就到一個偏僻安靜的地方自己製造了船,帶着那些歸信安拉的人登舟,並在世界上各種動物和禽類中各選一對載在船上。怒哈一行剛駛船離岸,天上的水門便大開,飛流直下,地下的泉水噴湧,一時間洪水漫世,那些不信真主的人全都喪命。最後天上的水門漸漸閉合了,大地吸收了洪水,怒哈的方舟落到了朱迪山上。

船上的人在山上等了三天三夜,找不到吃的,人們忍不住飢餓,亂喊亂叫。怒哈到山下揀了各種各樣的豆子下鍋煮着吃,結果幾把雜豆煮了一大鍋,救了不少人的命,也救了怒哈聖人的命。

現在,我國回族人民為了紀念這一天,仍保留着吃雜豆粥的習俗,回民管它叫憶苦思甜飯。

(三)登霄節

登霄節不是所有的回民都過,主要是一些篤信伊斯蘭教的回族穆斯林參加。登霄,是阿拉伯語“米爾拉吉”的意譯,原意為“階梯”。

登霄節這天晚上,回族穆斯林聚集到本坊清真寺舉行禮拜、祈禱,以示紀念。這天晚上睡覺比較遲,一般都要聽開學阿匐講“瓦爾茲”。

相傳,穆罕默德聖人在52歲時,伊斯蘭教曆紀元前一年(公元621年)七月二十七日夜晚, 為了躲避一些反對派的攻擊和謀害,而到他妹妹温母哈尼家中暫時隱蔽。就在這天晚上,真主命令折不裏勒天仙牽上仙馬來接穆罕默德。穆聖在折不裏勒的陪伴下,乘天馬從麥加到耶路撒冷,雖然路途遙遠,可一剎那就到達了。穆聖從耶路撒冷登霄,登到第六層時,會見了穆撒聖人,穆撒讓穆罕默德向真主禮一拜,而他禮了三拜,現在回族穆斯林遵聖行,把這三拜作為‘副天命”。穆聖又邀游到第七層時,見到了“天堂”、“火獄”等,返回到第六層時,又遇見了穆撒,穆罕默德告知真主説今後日禮五十次拜作為天命。穆撒聽後説,這樣穆斯林沒那麼多時間,可能承受不了,穆罕默德也感到這樣做確實受不了,就連續九次求真主減少拜數,直至減.到一日五次禮拜,黎明穆罕默德重返麥加。這就是一日五次禮拜的由來。據回族學者講,這五次禮拜都是有一定的時間規定的,都必須是中心拜,過早過遲都不合適。一般説晨禮是晚夕與白晝之中心,晌禮是一日之中心,晡禮是一日五次禮拜之中心,昏禮是白晝與夜晚之中心,宵禮是夜晚之中心。

現在回族紀念登霄節,除了禮拜、祈禱外,阿匐還要着重宣講穆罕默德登霄的意義、情景,講述真主對穆聖的特別恩賜,講述穆斯林都要以穆聖的言行為鏡子,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真正的穆斯林。

回族節日民俗的特點

第一,回族過節不過年。回族人民習慣於歡度一年一度的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傳統節日和阿舒拉節、法圖麥節、登霄節等節日,不過回曆年,也不過陰曆年——春節。

伊斯蘭教把公元622年9月穆罕默德由麥加遷至麥地那,稱為“希吉來”。穆罕默德逝世後,為了紀念這一具有意義的歷史事件,就把“希吉來”定為伊斯蘭教紀元,並以該年教歷一月一日(穆罕默德入麥地那的第二天)為歲首,即元年元旦。現在一般回民只記本民族的節日時間,不大注意伊斯蘭教的元旦時間,也不過元旦節。回族人民始終不講究過年,即使是中國全民性的傳統節日——春節,回族一般也不過。城市裏跟隨過春節的人,春節期間,家門上不貼對聯,晚上不放鞭炮,不給孩子壓歲錢,也不讓孩子叩頭拜年。

回民也不過漢族及其他民族的節日,如祭祀屈原的端午節,以拜月為主的中秋節,以及清明節、臘八節等;居住在彝族地區的回民不過“火把節”;居住在廣西、桂林、柳州、南寧、靈川、永福、平羅等地的回民均不過壯族的“三月三”、苗族的苗年、瑤族的盤五節等等。但是,新中國成立後,隨着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居住在城市裏的一些回民或回漢雜居區的回民,因受漢族的影響,有的也過春節、中秋節等。春節雖沒有什麼講究,但也在大年七年級早上吃餃子,也給一些漢族同志拜年,有的在端午節也吃清真粽子。中秋節,雖然不拿月餅作為供品去拜月,但也購買清真月餅自己吃,送親戚朋友,祝福全家團圓。

第二,回族的三大傳統節日,具有全民性、穩定性、紀念性等特點。如回族的開齋節和古爾邦節,無論信教不信教,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大人還是小孩都過自己的節日。如開齋節,雖然現在有許多年輕人不封齋,但照樣過開齋節,而且過這兩個節日規模都很大,聚禮時有的地方多達幾萬人,它已深深地紮根於廣大的回族羣眾當中。從回族形成到現在基本上一直是穩定的,有變化也是緩慢的。如過去回族節日裏不玩不鬧,現在節日裏,年輕回民有的參加一些武術、體育等文娛活動。其他形式不變,始終保持傳統節日的穩定性。回族的三大節日和其他節日還有紀念性的特點。如聖紀節是為了紀念穆罕默德,法圖麥節是為了紀念聖人的女兒、阿里的妻子法圖麥等等。

第三,回族傳統節日還具有交流學習、貿易等文化特點。回民在節日期間,一般以清真寺為中心,在會禮前後,四面八方的穆斯林老小彙集在一起相互交流感情,暢敍情懷,加深親朋好友的往來,一些平日有過誤會、矛盾的,節日期間通過長者牽線搭橋,相互致“色倆目”問候,並表示道歉。近幾年來,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穆斯林兄弟還互相交流經濟信息等。另外,回民每過一次節日,使大家接受一次教育,通過阿匐宣講“瓦爾茲”,掌握伊斯蘭教的歷史知識和教義、教律的基本知識,一些在機關、廠礦、學校工作的人還可以學習到穆斯林日常生活習慣中應注意和掌握的知識。

近幾年來,回族在過節時越來越注意商業貿易。根據回族節日的消費特點,買賣牛、羊肉及其他飲食和蔬菜,買賣民族用品,如湯瓶、吊罐、白帽、蓋頭、衣服等,還有的買賣各種伊斯蘭經典書刊、衞生香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wn8vy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