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獲得教養的途徑》教案【多篇】

《獲得教養的途徑》教案【多篇】

《獲得教養的途徑》教案【多篇】

《獲得教養的途徑》教案 篇一

高中教學反思是一種分析教學技能、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活動,本文為大家提供了高中教學反思(獲得教養的途徑),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一定幫助。

《獲得教養的途徑》是我上的第一篇現代文。其實,我自己並不是很喜歡這篇文章,也不知道對於這樣的文章要怎麼去給學生講解。對於文本,我並沒有做深入的研究,或者説,我自己也沒有很好地去解讀文本,最後求助於多方資料,包括教參和網上的相關備課資料。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東拼西湊,面面俱到,僅僅只是把知識點記在了書上,卻不知道這兩個課時應該讓學生掌握什麼樣的內容,模糊了教學目標。

由於沒有對文本進行透徹地解讀,只是照搬照抄教參上的教案,而一般的教案都是隻列幾個大問題,幫助把握整體脈絡的,至於用來銜接的小問題就沒有了。所以我上課都是東講一點,西講一點,並且中間的銜接很不自然。我常常説 “好,下面我們來看第幾段”“現在我們看到這句話”之類的語句權當銜接句,顯得相當得生硬、不自然,學生也是很被動地翻到第幾頁,看到第幾段,找到第幾句,對學生的思維發展一點幫助也沒有。

作為新教師,解讀文本的能力或許不如老教師,但也要儘量地去鑽研文本,吃透文本,要更精心、更詳細地準備教案,努力使課堂流暢自然,使學生開動腦筋。

《獲得教養的途徑》這篇課文我分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解決第一部分,第二課時解決第二部分。結果,時間掌握不好。這篇課文比較難懂,學生基本沉默,問題拋下去學生都沒有反應,應該對問題的設計再上心些,更好地引導學生去理解課文。

課文第二部分有個知識點是説對於文學名著要“常讀常新”。學生對於這一部分很有感觸,應該多給時間讓學生自己講講自己的閲讀體驗,讓學生分享自己的閲讀經歷,能夠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增大學生的課外閲讀量。

《獲得教養的途徑》教案 篇二

課前預習學案

【一】預習目標

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

【二】預習內容

1、重點詞語:

教(jiào)養、           狹隘(ài)、         共振、        沉溺(nì)、

豐盈、               息息相通、       慰藉(jiè)、     望洋興歎、

積累(lěi)——          罪行累累(lěi)——  果實累累(léi)——累(léi)贅——勞累(lèi)

戕(qiāng)害、         痴迷、         ;    氣象萬千、       象牙海岸、

寶藏(zàng)            舉一反三、

不計其數(shù)——    數(shǔ)典忘祖——   數(shuò)見不鮮

瞬(shùn)間——       剎(chà)那——       霎(shà)時

2、資料鏈接

作者介紹:

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 )德國作家。出生於德國西南部的小城卡爾夫的一個牧師家庭。自幼在濃重的宗教氣氛中長大,一八九一至一八九九年這一段獨立謀生時期讀遍了祖父和父親的豐富藏書和他當學徒的書店裏的新舊文學和哲學書籍。黑塞自稱那幾年的學習“較之正規學堂學習收穫更大”。

黑塞十三歲便已決心當詩人,二十一歲的黑塞自費出版了第一部詩集《浪漫主義之歌》,接着又發表了散文集《午夜後一小時》,卻都未獲得公眾承認。直至一九零四年第一部長篇小説《彼得•卡門青特》問世,一下子轟動德國。

一九零四年,黑塞和出身瑞士書香門第的瑪利亞•貝諾利結婚,婚後移居在瑞士農村的巴登湖畔,專事寫作。一九零四——一九一四年是黑塞創作的鼎盛時期,其中長篇小説《在輪下》(19xx年)、《蓋特露德》(19xx年)、《羅斯哈爾特》(19xx年)、《克諾爾普》(19xx年)都是作者早期重要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墨塞的創作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醉心於尼采哲學,求助於印度佛教和中國的老莊哲學,並對榮格的精神分析產生了深厚的興趣。他試圖從宗教、哲學和心理學方面探索人類精神解放的途徑。這時期的長篇小説有《克努爾普》(1916)、《德米爾》(1919)、《席特哈爾塔》(1922)、《荒原狼》(1927)和《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1930)等。這些書深受西方讀者的喜愛,得到極高的評價,其中《荒原狼》曾轟動歐美,被托馬斯•曼譽為德國的《尢利西斯》。

30年代後,法西斯在德國猖獗,墨塞對社會前途陷入深深的懷疑與絕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從東西方宗教與哲學中尋求理想世界,《東方之行》(1932)、《玻璃球遊戲》(1943)正是這一時期追求與探索的結晶。

黑塞被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後一位騎士,這説明他在藝術上深受浪漫主義詩歌的影響。他熱愛大自然,厭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徵手法,文筆優美細膩;由於受精神分析影響,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領域裏進行挖掘探索,無畏而誠實地剖析內心,因此他的小説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於他的富於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一個範例”,黑塞獲諾貝爾文學獎。

三、【提出疑惑】

討論——讀一篇文章要掌握哪些東西?怎樣閲讀現代文?

[大學聯考要求]能閲讀一般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文章和文學作品

1、理解:①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

2、分析綜合:①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③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⑤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像。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

2、重點:瞭解掌握閲讀現代文的一般步驟與方法。

3、難點:學生通過探討了解學習之道,瞭解人獲取教養的途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二】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重點詞語:

教(jiào)養: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養;也指教育培養。(jiāo:教書、教唱歌)

狹隘(ài):寬度小;範圍小;(心胸、氣量、見識等)侷限在一個小範圍裏。

共振:兩個振動頻率相同的物品,當一個發生振動時,引起另一個物體振動的現象。

沉溺(nì):陷入不良的境地(多指生活習慣方面)。

豐盈:富裕;豐富。

息息相通:呼吸相通,比喻彼此契合無間。

慰藉(jiè):(書)安慰。

望洋興歎:今多比喻力量不足或缺少條件,面對某事而感到無可奈何。

積累(lěi)——罪行累累(lěi)——果實累累(léi)——累(léi)贅——勞累(lèi)

痴迷:深深地迷戀。

氣象萬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種多樣,非常壯觀。

象牙海岸:歡樂的天地。

寶藏(zàng):儲藏的珍寶或財富(多指礦產)。(cáng:藏書)

舉一反三: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

不計其數(shù)——數(shǔ)典忘祖——數(shuò)見不鮮

瞬(shùn)間——剎(chà)那——霎(shà)時

(二)合作探究:(討論——讀一篇文章要掌握哪些東西?怎樣閲讀現代文?)

[閲讀的步驟與方法]

整體感知,揣摩語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概括要點,提取精要;整體把握,篩選信息;

研究探討,深入領會;分析評價,借鑑吸收。

(三)精講點撥

1、這是赫爾曼•黑塞有關讀書的一篇隨筆。文章認為讀書是獲得教養的主要途徑,讚美了讀書的作用,勸説人們用心研讀經典作品,在書籍中發現世界,認識社會,完善自我修養。

問題: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是什麼?

2、本文的論證思路是怎樣的?(作者在具體論述過程中,首先闡述了什麼是“真正的修養”。進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獲得教養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是研讀“世界文學”,通過閲讀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獲得鮮活的意識和理解,逐漸熟悉並掌握大師們的思想成果。在此基礎上,從第六段開始,進一步闡述通過閲讀經典作品獲得教養的必要性。最後,以個人的閲讀體驗為例,説明經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複閲讀,可以不斷地有所感悟,有所發現。)

3、第一段,簡要説明什麼是“真正的修養”。

問題:(1)“真正的修養”的目的是什麼?(真正修養達到的是精神、心靈層面的意義。即強調精神和心靈的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義正確認識過去,以大無畏的精神迎接未來。)

(2)“真正的修養”有什麼特點?(多側重於目的性和永無止境,強調它是一種努力的過程,是動態呈現的。即不追求任何具體的目的;永遠都在半道上,都與宇宙共振,生存於永恆之中。) (3)黑塞説“真正的修養不追求任何具體的目的”,又説教養就是對精神和心靈完善的追求,這兩句話是否矛盾?(並不矛盾。在這裏“教養”和“修養”的內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養不存在功利的企圖,正是為了“精神和心靈的自我完善”,而“具體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説的提高某種能力和本領。從人的生存來講,本領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畢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養或教養是生存的境界。)

4、第二段至第五段,論述閲讀的作用。作者認為獲得教養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是研讀“世界文學”,通過閲讀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獲得鮮活的意識和理解,逐漸熟悉並掌握大師們的思想成果。在論述讀書的必要性時,再次強調讀書是為了完善自我,是為了使人生充實、高尚,有意義,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虛偽的慰藉”。

問題:(1)第二段中,有哪些語句與第一段相照應?突出表現了什麼?(真正的修養的永無止境是本段中照應前文的。“這條路永無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麼時候將它走到頭;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麼時候將哪怕僅僅只是一個文化發達的民族的全部文學通通讀完並有所瞭解,更別提整個人類的文學了。”)

(2)黑塞所説的“世界文學”是什麼概念?(逐漸地熟悉掌握各國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們在作品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經驗、象徵、幻想和理想的巨大財富。)

(3)第二段中説,讀經典是獲得教養的重要途徑,那麼怎樣讀經典?(讀經典不在於多讀和多知道,在於精讀,深入地探究。即選擇個人閒暇時完全沉溺於傑作中,領略人類所思、所求的廣闊和豐盈,在自己與整個人類之間,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動聯繫。)

(4)第二段中,讀經典的目的是什麼?(目的在於明白一切生活的意義,幫助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變得越來越充實、高尚,越來越有意義。它決不是消遣;不是用虛假的慰藉來麻痺,不是對無意義的人生視而不見。)

(5)第三段中,獲得教養有什麼前提,應該怎樣來讀?(前提是有可教養的客體,即個性或人格。要有愛的閲讀,敬重的知識,心的教養。)]

(6)第四段中,作者列舉了幾種讀書的錯誤觀點?(①為數甚多的年輕人覺得捨棄愉快的生活而埋頭讀書,既可笑又不值得。②以為現實生活中很多場所生氣蓬勃,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③讀書太多可能有害,書籍可能成為生活的競爭對手。)

(7)第四、五段中,作者認為應該怎樣讀傑作?(傑作需要我們認真對待,需要我們在讀的時候花力氣、下工夫;先得向傑作表明自己的價值,才會發現傑作的真正價值。)

5、第六段和第七段,進一步闡述通過閲讀經典作品獲得教養的必要性。

問題:(1)第七段中,經典作品能展現出人類怎樣的共性?(不管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傑作都是相通的。世界各民族都追求同一個目標,都以不同的名稱呼喚着同一些神靈,懷着同一些夢想,忍受着同樣的痛苦。)

(2)文章第七段中,為什麼強調作品要精讀?(精讀是深入經典作品其中的重要手段。越是懂得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的閲讀,就越能看出每一個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獨特性、個性和侷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

(3)文章第七段是如何安排思路的?(這一段在文章安排上主要採用例證的手法,通過對現實生活中閲讀對象與閲讀感受的分析,以自己的閲讀體驗為例加以印證,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地閲讀每一部作品,正是獲得教養的途徑。

(四)反思總結

1、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是什麼?

2、本文的論證思路是怎樣的?

(五)、當堂檢測

談一談:閲讀經典的目的是什麼?

三、課後練習與提高

認真思考本文,總結自己的啟發和感悟,寫一篇讀書筆記

《獲得教養的途徑》教案 篇三

一、 教材分析

這是瑞士作家赫馬曼•黑塞有關讀書的一篇隨筆,經典是民族與人類文化的結晶,也是語言藝術的典範,它代表時代人文和語文的頂峯,從獲得教養的目的出發,必須閲讀傑作,閲讀經典作品。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認識閲讀經典的意義;認識閲讀經典是獲得教養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能力目標:

學習緊扣中心話題,多角度論正、對比説理的寫作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閲讀經典,繼續前人的思想成果是獲得教養的重要途徑;

2、要重視閲讀,樹立正確的讀書觀,提高自身修養。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閲讀經典與獲得教養的關係;

2、難點:緊扣中心話題,多角度論證、對比説理方法。

四、學情分析

通過學習,教育學生閲讀經典,繼續前人的思想成果是獲得教養的重要途徑。要重視閲讀,樹立正確的讀書觀,提高自身修養。

五、教學方法

1、學案導學:見預習學案。

2、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學案,熟讀課文

2、教師的教學準備: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後延伸學案

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佈置:分小組,合作討論和探究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教學設計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見導學案

(二)情境導入、展示目標、目標見導學案

赫爾曼•黑塞(1877—1967),20世紀德國文學重要作家。黑塞出生於德國西南部巴登符騰堡州的卡爾夫城,父親和外祖父都是傳教士,對佛教和印度教頗為了解。黑塞曾進入神學校,但半年後就逃離了。第一部長篇小説《彼得•拉門青》(1904)令他一舉成名,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他先後發表了《在輪下》(1906)、《蓋特露德》(1910)、《羅斯哈爾特》(1914)、《克諾爾普》(1915)、《德米安》(1919)、《席特哈爾》等小説。除了小説創作外,黑塞同時也致力於小品文與詩歌的創作,以抒發觀感,有詩文集《堤契諾之歌》、散文集《回憶之頁》《圖像集》等。二戰後,黑塞主要從事整理、編纂早年和中年時期的作品,有少量詩歌、散文、回憶和文藝評論發表。1946年,黑塞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還曾獲得馮達諾獎、歌德獎等。黑塞於1923年加入了瑞士籍。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一)真正的修養是什麼?為什麼説獲得教養的途徑是閲讀經典?

提示:作者認為真正的修養是“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義”,同時又認為真正的修養呈現形式是“永遠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説,它是一種努力的過程,是動態呈現的。真正的修養不存在功利的企圖,正是為了精神和心靈的自我完善,修養和教養的人生存的境界。

閲讀經典作品可以獲得作家和思想家鮮活的意識和理解,逐漸熟悉並掌握大師們的思想成果。人的求學之路無止境,所以要集中心智研讀偉大人物的思想經驗和理想。

(二)作者認為閲讀不在於數量,説“有的人一生中只讀過十來本書,卻仍然不失為真正的讀書人”,作者倡導的是一種什麼樣的讀書觀?

提示:作者認為讀書是為了“心的教養”,他倡導的是“愛的閲讀”和有效的閲讀。善於讀書的人,並不追求數量,而只追求他心靈的獲得。作者認為讀書人要有愛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對知識的敬重。他所説的“教養得有一個可教養的客體作前提”,通俗地説,就是讀書人自己必須有獲得教養的願望,有完整的人格,有個性追求。如果人沒有人格,沒有個性,他的閲讀也未必能獲得教養。

(三)文中提到“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詩人的每一個詩篇,過一些年都會對讀者呈現出新的、變化了的面貌,都將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喚起新的共鳴”,你有過這樣的體驗呈?這些體現説明了什麼?以你讀過的中國古典名著為例。

提示:經典既是民族與人類文化的結晶,也是語言藝術的典範,它代表一個時代人文和語文的頂峯。閲讀經典作品,能促進人的精神成長,增強自我修養,決定審美追求。反覆閲讀經典作品,能不斷地有所發現,是因為經典作品是一個時期的最高成就,這些作品思想內涵豐富,語言文字精緻,就像取之不竭的寶庫。讀者運用自己的經驗深入閲讀,融會貫通,就能不斷地有所收穫。人的經驗在不斷增長,閲讀也逐漸深入,就能不斷地有新的發現。

(四)本文論述觀點時,緊扣中心話題、多角度論證,採用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你能舉例説明一下嗎?

提示:文章闡述讀書是獲得教養的途徑,高視闊步,既有理性思考,也富有感染力,舉例論證,以親身體驗説明問題,許多論述充溢着對讀書的感情。緊扣中心話題,多角度論證,既採用例證法,又用對比論證,如:把不同的閲讀品位作對比,以人成長的不同追求作對等。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經典是屬於全人類的,它將久久地感動你,撫愛你。

當堂檢測  見導學案

(五)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九、板書設計:

精神和心靈的完善的追求

增強和擴展自我意識。

途徑    研讀“世界文學”,即閲讀經典。

愛的閲讀

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的閲讀。

十、教學反思

本課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並以問題探討問題的方式進行,收到一定效果。學生髮言積極踴躍,暢所欲言,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但對於問題探討的“問題”,該如何設置,成了一個難題,如本課“你認為哪些行為是有教養的表現”這樣的問題是否值得探討。既要立足文本,又要有所拓展,由於時間的限制,很難做到兩全齊美,這是今後的教學需要完善的方面。

《獲得教養的途徑》教案 篇四

[學習目標]

1.學生通過探討了解學習之道,瞭解人獲取教養的途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2.瞭解關掌握閲讀現代文的一般步驟與方法。

[教學設想]

1.進入高中,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讀書方法。因此學習本課前,可以讓學生了解並逐步掌握閲讀現代文的步驟與方法。對於學習目標2,可以採用教師教給方法,學生實踐探索的方法來實現。

2.通過學習討論,讓學生知道學習之道,瞭解人獲取教養的途徑,從而樹立正確的學習觀,為以後的學習奠定基礎。

3.使用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討論:讀一篇文章要掌握哪些東西?怎樣閲讀現代文?

明確:問題1

大學聯考要求:能閲讀一般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文章和文學作品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綜合c

①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③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⑤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像

問題2.閲讀的步驟與方法

整體感知,揣摩語言

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概括要點,提取精要

整體把握,篩選信息

研究探討,深入領會

分析評價,借鑑吸收

以上步驟可以藉助問題來完成。

二、結合課文“問題探討”讀文章。

1.整體感知,討論:文章是怎樣逐步深入論述的?

(1)這是瑞士作家赫爾曼•黑塞有關讀書的一篇隨筆。從文體上看是一篇議論文,可以從“尋找中心論點——理清分析思路——理解作者觀點”入手來把握文章內容。

(2)整體感知內容,概括:文章認為讀書是獲得教養的主要途徑,讚美了讀書的作用,勸説人們用心研讀經典作品,在書籍中發現世界,認識社會,完善自我修養。

(3)第1段,簡説什麼是“真正的修養”。作者把它界定為“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義”,同時指出真正的修養呈現形式是“永遠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説,它是一種努力的過程,是動態呈現的。在這裏,作者的意思很清楚:修養無功利目的,讀書是終生任務。黑塞説“真正的修養不追求任何具體的目的”,又説教養就是對精神和心靈完善的追求,這兩句話並不矛盾。在這裏“教養”和“修養”的內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養不存在功利的企圖,正是為了“精神和心靈的自我完善”,而“具體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説的提高某種能力和本領。從人的生存來講,本領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畢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養或教養是生存的境界。

第2段至第5段,論述閲讀的作用。作者認為獲得教養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是研讀“世界文學”,通過閲讀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獲得鮮活的意識和理解,逐漸熟悉並掌握大師們的思想成果。在論述讀書的必要性時,再次強調讀書是為了完善自我,是為了使人生充實、高尚,有意義,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虛偽的慰藉”。

在深入分析這一問題時,文章提出獲得教養必須以個性或人格的追求為前提。作者的這一見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文章指出讀書是心靈的追求,這個追求必須有對文明的熱愛,有對知識的敬重。之所以提出這一問題,是作者看到生活中存在着許多誘惑,存在着輕視讀書的現象,而即使是熱愛學習的人,對讀書的作用也會有誤解。(第四段中,作者特別指出“為數甚多的年輕人”輕視讀書的傾向。)作者建議讀書應該從基礎閲讀開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時要提高閲讀的層次,因為讀流行文學無法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教養。他認為一些人對閲讀傑作不願意花力氣、下功夫,是沒能正確認識讀書的目的,沒有認識到自我修養的追求,因而也不會發現傑作的價值。

第6、7段,進一步闡述通過閲讀經典作品獲得教養的必要性。為什麼只有一部分人能夠實現閲讀的目的?作者以兒童閲讀的不同發展趨向為例,形象地介紹層次不同的兩類閲讀。一種是“多數缺少天賦的人”,他們把閲讀當成自然而無足輕重的事,只能閲讀低俗的文字。一種是“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風魔”的少數人,始終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們的閲讀過程就是心智成長的過程,他們面前的世界越來越寬廣,從“幼兒園”變成“城市和國家”,直到變成“全世界”,變成“天上的樂園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文章用這樣的對比,再次強調為獲得教養而學習是精神的愉快,同時這種精神追求能不斷地進入新的境界。

讀書能磨礪人的思想,經典作品“常讀常新”。文章最後,作者以自己的閲讀體驗為例,認為經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複閲讀,可以不斷地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懂得“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地閲讀”,就越能看出每一個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獨特性,——而這種感悟的過程,正是獲得教養的途徑。

(4)內容小結:

文章闡述讀書是獲得教養的途徑,高視闊步,既有理性思考,也富有感染力,以親身體驗説明問題,許多論述充溢着對讀書的感情。緊扣中心話題,多角度論證,如把不同的閲讀品位作對比,以人成長的不同追求作對比等。文章用的是談話方式,親切自然,語言富有哲理和詩意。

2.揣摩語言,討論問題2.

作者認為真正的修養“目的不在於提高這種或那種能力和本領”,對這句話應當如何理解?嘗試用自己的話闡述第一段的意思。作者認為閲讀不在於數量,説“有人一生只讀過十來本書,卻仍然不失為真正的讀書人”,作者倡導的是怎樣的一種讀書觀?為什麼通過讀書獲取教養要和“個性”、“人格”聯繫在一起?

答:黑塞認為“真正的修養不追求任何具體的目的”,又説教養就是對精神和心靈完善的追求。他認為真正的修養不應當追求功利,而是為了“精神和心靈的自我完善”。“具體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説的提高某種能力和本領。從人的生存來講,本領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畢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養或教養是生存的境界。

作者認為讀書是為了“心的教養”,他倡導的是“愛的閲讀”,善於讀書的人,並不追求數量,而只追求他心靈的獲得,這是有效的閲讀。作者認為讀書人要有愛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對知識的敬重。他所説的“教養得有一個可教養的客體作前提”,通俗地説,就是讀書人自己必須是有獲得教養的願望,有完整的人格,有個性追求。如果人沒有人格,沒有個性,他的閲讀也未必能獲得教養。

3.分析觀點,討論問題3.

為什麼要重視閲讀經典作品?文中提到“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詩人的每一個詩篇,過一些年都會對讀者呈現出新的、變化了的面貌,都將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喚起新的共鳴”,你有過這樣的體驗嗎?這些體驗説明了什麼?

答:經典既是民族與人類文化的結晶,也是語言藝術的典範,它代表一個時代人文和語文的頂峯。閲讀經典作品,能促進人的精神成長,增強自我修養,決定審美追求。反覆閲讀經典作品,能不斷地有所發現,是因為經典作品是一個時期的最高成就,這些作品思想內藴豐富,語言文字精緻,像取之不竭的寶庫。讀者運用自己的經驗深入閲讀,融會貫通,就能不斷的有所收穫。人的經驗在不斷增長,閲讀也逐漸深入,就能不斷地有新的發現。

4.引發思考,討論問題4.

本專題的文章可能會引發你的某些思考。有人認為,讀書能獲取知識但不一定能鑄煉智慧,有文憑不等同於知識分子,有文化未必有教養;常言説“開卷有益”,有人卻認為“開卷未必有益”;人們通過讀書求知,賢人卻又告誡“盡信書不如無書”……你在校讀書9年,有了不少體會和教訓,你的學習經歷中有沒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聯繫你的學習,就這類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這個問題中涉及的概念並不相通。“知識”和“智慧”二者雖然密切相關,但是是兩個概念,讀書能獲取知識,但是隻有通過不斷的思考,才能產生智慧。知識可以繼承,但是智慧是不能繼承的。有學習經歷固然重要,但是知識分子還需要有精神的追求,有獨立的人格,有修養,這些,都不是文憑能代表的。“文化”和“教養”也有距離,如同人識字未必一定有禮貌。“開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選擇,則未必有益;讀書求知,如果沒有質疑精神,讀得再多,也只能是“倉庫型的學生”,加上不知變通,也有可能導致失敗。可以聯繫這方面的體會去談。

5.難點問題:黑塞所説的“世界文學”是什麼概念?

黑塞認為獲得教養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是“研讀世界文學”,他在具體解説的時候,認為是“逐漸地熟悉掌握各國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們在作品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經驗、象徵、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財富”,這裏特別指出是“作家和思想家”。人的求學之路無止境,所以要集中心智,研讀偉大人物的思想經驗和理想。

三、回顧反思,明確讀書之道

討論:第一部分學習材料重點談經典的力量,出發點是一個“讀”字。可以分幾個層次討論展開探討。

1.為什麼作者強調閲讀經典作品?對經典作品為什麼要反覆閲讀?

讀書學習,“讀什麼?”是個基本問題。作者認為閲讀經典是獲得教養的主要的途徑。為獲得教養,先要了解學習的作用,明白學習的要求。文章開宗明義,建議人們多讀書,讀經典著作,強調從“世界文學”中汲取營養。

2.第1個問題可以引發學生探討的興趣:經典作品的作用為什麼不同一般?為什麼前輩學人總是提醒我們讀經典作品?每個時代都有不計其數的文學作品,為什麼很多東西被淘汰,無法流傳?有些文學作品轟動一時,為什麼才過了十來年就沒有人再提及?為什麼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文學史?為什麼每個民族尊奉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中國的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蘇軾、曹雪芹和魯迅,俄羅斯的普希金、托爾斯泰,法國的司湯達、英國的莎士比亞、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萬提斯等,他們的作品,不但在本國流傳,也產生了世界的影響,滋養了無數的人。為什麼經典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

經典既是民族與人類文化的結晶,也是語言藝術的典範,它代表一個時代人文和語文的頂峯。從獲得教養的目的出發,必須閲讀傑作。一個人在青少年時代所讀的書註定要影響他的一生,對他的人文素養構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決定他一生的審美追求。所以,人應當在學習的起始階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

確立一生閲讀的方向。作者在這裏特別談到閲讀的效率問題。他指出,有的人一生只讀過十來本書,卻成為真正的讀書人,這是因為他們有追求,會選擇,是“用心在讀”;而有的人“單靠報紙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學”,是學不會真正意義上的閲讀的。深入理解思想家和作家的傑作,能激發學習者產生鮮活的有價值的思想。本專題的第二部分學習材料也能印證黑塞的這個論斷。

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過一些年都會對讀者呈現出新的、變化了的面貌,都將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喚起新的共鳴”,原因是什麼呢?學會讀書,懂得運用自己的經驗深入閲讀,融會貫通,就能發現經典作品的獨特魅力。而人的經驗不斷增長,閲讀不斷地深入,就能不斷地能從名著中有所發現,這就是所謂的“常讀常新”。

探討這個問題,可以請同學結合自己的閲讀經歷來談。許多同學在高小到國中階段讀過中國古代名著,可是到了高中以後,他對這些名著會有新的認識和評價。教學時可舉中國古典名著的閲讀為例。如《三國演義》是歷史小説,少年讀此書,可能僅僅為其中的情節人物所打動,而有了一定的修養和閲歷後,重讀此書,可能就會從歷史變遷、政治謀略、外交智慧等方面去解讀了。其他如《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等,高中時代重讀,體會和少年時代已經大不一樣,而人生每個時期都能從中汲取營養,這就是經典的力量。

黑塞認為“我們先得向傑作表明自己的價值,才會發現傑作的價值”,這句話闡述的是閲讀的態度。閲讀傑作,特別是讀那些有久遠影響、有世界聲譽的傑作,要有崇敬之心,莊重之感,如果沒有一種敬重之心,是難以體會到傑作的偉大的。

黑塞闡明瞭一個認識,即問題不僅在於多讀,更在於“愛的閲讀”、“敬重知識”和“心的教養”,——因為閲讀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教養,只有“用心”,閲讀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體的閲讀方法上,作者主張“從自己能夠理解和喜愛的作品開始閲讀”,“需要我們認真對待,需要我們在讀的時候花力氣、下功夫”。

四、作業:

1.完成《學習與評價》

2.預習下課

《獲得教養的途徑》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認識閲讀經典的意義,認識閲讀傑作是獲得教養的重要途徑之一。

2、技能目標

學習緊扣中心話題,多角度論證,對比説理的寫作方法。

3、情感目標

閲讀經典,繼承前人的思想成果,是獲得教養的重要途徑。要重視閲讀,樹立正確的讀書觀,提高自身修養。

【教學重點】

1、教養的內涵;

2、閲讀經典對一個人獲取教養的意義。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方法】立足文本,主要採取討論交流的問題探討教學方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問:同學們想做紳士淑女嗎?你們心目中的紳士淑女有何特徵?

學生討論,交流。請幾位同學發表觀點。

教師:雖然大家關於紳士淑女的表述各有不同,但都認為,他們注重言談舉止,講究文明禮儀。淑女氣質優雅,説話和聲細語;紳士風度翩翩,舉止謙恭禮讓。我們習慣性稱他們“有教養”。

(幻燈展示)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説過:“教養是有教養的人的第二個太陽。”也有人説教養是人生命的文化靈魂。

那麼,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獲得教養的途徑是什麼?今天我們大家一起學習瑞士作家赫爾曼•黑塞的《獲得教養的途徑》,聆聽大師的教誨。

二、閲讀文本,探究問題。

(一)對“教養”的理解

1、問:黑塞認為教養是什麼?能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詞句嗎?

明確(幻燈展示):

教養“不追求任何具體的目的”,即“這種或那種能力和本領”,教養是“為了自我完善”(“精神和心靈的完善”),“找到生活的意義”,不帶有功利色彩。

同時真正的教養呈現形式是“永遠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説,它是一種努力的過程,是動態呈現的。

2、教師: 譬如:根據史實改編的電影《泰坦尼克號》有這樣兩個鏡頭:泰坦尼克即將沉沒之際,樂隊仍堅持演奏,男人讓婦女孩子先上船;男主人公渾身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把女主人公放在一塊浮木上,緊緊地拉住她的手,直至凍死……在大災難來臨時,能鎮定從容地放棄自己的生命,從而拯救了他人。勇敢的面對生命中的災難不就是他們生存的境界嗎?

你認為還有哪些行為也是有教養的表現?

提示:“精神和心靈的完善”僅僅表現在人際關係上嗎? 學生討論交流。

(二)、作者認為獲得教養最重要的途徑是什麼?

明確:研讀世界文學,也就是閲讀經典。

1、對於閲讀經典,你有怎樣的困惑呢?

討論,交流。

困惑列舉:懷疑要不要讀;知道應該讀,但不知道怎麼讀才能讀出經典的意味;畏難,難讀,費力,越是認真讀,越感到痛苦……

請一位學生閲讀課文第二段,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邊用筆畫出重點語句。明確為什麼要閲讀經典,經典對我們的人生有何意義。

明確:研讀世界文學,能讓我們“逐漸地熟悉掌握各國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們在作品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經驗、象徵、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財富”,“會使你感到滿足和幸福”,“有了鮮活的意識和理解”,“在自己與整個人類之間,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動聯繫,使自己的心臟隨人類心臟的跳動而跳動”,“幫助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變得越來越充實、高尚,越來越有意義”。

流行文化:適口,富有刺激性,但意味不深長。

經典不會像時髦之作那樣,總是站在流行文化的風口浪尖,它也不能時時滿足讀者的嚐鮮欲和獵奇心理。但是,經典是大師最美的創造物,也是讀者生命中最美的邂逅,因而它們是最最耐讀、最最意味深長的。所以,一定要讀。

幻燈展示:培根: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2、教師:作者認為,我們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和具體的方法去讀經典呢?

明確:態度:閲讀傑作,特別是讀那些有久遠影響、有世界聲譽的傑作,要有愛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對知識的敬重!這就是作者第五段中寫的“我們先得向傑作表明自己的價值”如果沒有一種敬重之心,是難以體會到傑作的偉大的。

具體方法:作者主張“從自己能夠理解和喜愛的作品開始閲讀”,“需要我們認真對待,需要我們在讀的時候花力氣、下工夫”。

作者在第七段中以自身的閲讀經驗説,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過一些年都會對讀者呈現出新的、變化了的面貌,都將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喚起新的共鳴”,學會讀書,懂得運用自己的經驗深入閲讀,融會貫通,就能發現經典作品的獨特魅力。而人的經驗不斷增長,閲讀不斷深入,就能不斷地從名著中有所發現,這就是所謂的“常讀常新”。

教師:黑塞倡導的讀書觀是“愛的閲讀”。善於讀書的人,並不追求數量,而只追求他心靈的獲得,這是有價值的閲讀。

這裏,我們要特別注意,不要走入這樣一個誤區:學者式閲讀。

幻燈展示:周國平:對經典可以有不同的讀法。一個學者可以把經典當作學術研究的對象。對某部經典或某位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證和詮釋的工夫,從思想史、文化史、學科史的角度進行分析。這是學者的讀法。

作為普通人,我們如何讀經典?我的經驗是,不妨把經典當作閒書來讀。也就是説,閲讀的心態和方式都應該是輕鬆的。千萬不要端起學問的架子,刻意求解。讀不懂不要硬讀,先讀那些讀得懂的、能夠引起自己興趣的著作和章節。這裏有一個浸染和薰陶的過程。

3、如果我們帶着得對教養的追求,以正確的閲讀態度和方法去閲讀,我們會有怎樣的發現和體會呢?齊讀第六段相關部分。

明確:以兒童閲讀的不同發展趨向為例,形象地介紹層次不同的兩類閲讀。一種是“多數缺少天賦的人”,他們把閲讀當成無足輕重的事,只能閲讀低俗的文字。一種是“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風魔”的少數人,始終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們的閲讀過程就是心智成長的過程,他們面前的世界越來越寬廣,從“幼兒園”變成“城市和國家”,直到變成“全世界”,變成“天上的樂園和地上的象牙海岸”。

文章運用這樣的對比,再次強調為獲得教養而學習是愉快的精神之旅。

三、教師以詩化語言進行小結,並引導學生自我反思

小結:

教養是一些習慣的總和,教養是衡量一個民族整體素質的一張x片子。教養和遺傳幾乎是不相關的,是後天和社會的產物。閲讀經典,能夠讓教養在我們的骨髓裏繁衍,假以足夠的時日,就將自然而然地散發出香氣。

同學們,臉面上可以依靠化粧繁花似錦,但只有內心的強健,才經得起沖刷和考驗,才是力量的象徵。

引導反思:我是一個有教養的人嗎?

教師(邊走動邊提示):拿起你的筆,把你頭腦中想到的有教養和沒教養的行為都寫下來,簡要扼要即可,有教養的行為寫在左邊,沒教養的行為寫在右邊,標上序號。

這些行為可以是對父母的、對師長的、對朋友的、對陌路人的,也可以是對集體的、對國家的、對歷史的、對自然的,更可以是對自己的,勇敢地反省,果斷地把它寫下來!

好了,看看自己哪方面的行為更多些。如果有教養的行為更多些,説明自己做得還可以,用力地握緊自己的右拳,在心裏給自己一個鼓勵。如果沒教養的行為更多些,也不必氣餒、頹喪,你應該慶幸,今天的語文課給你提供了一個自我反省、自我檢點的機會,發現得早,你就會更早地改正自己的行為習慣!教養可以遺失,也可以重新撿拾起來。

四、結束語:同學們,當我們學完了《獲得教養的途徑》這篇文章後,你是否為了教養,為了精神和心靈的完善,為了更加明確生活的意義,有了一種更強烈的想讀書的慾望?那麼,別猶豫,拿起書本,讀吧!

因為(幻燈展示):閲讀經典,追求教養,我們——“永遠都在半道上”!

《獲得教養的途徑》教案 篇六

獲得教養的途徑

[學習目標]

1.學生通過探討了解學習之道,瞭解人獲取教養的途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2.瞭解關掌握閲讀現代文的一般步驟與方法。

[教學設想]

1.進入高中,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讀書方法。因此學習本課前,可以讓學生了解並逐步掌握閲讀現代文的步驟與方法。對於學習目標2,可以採用教師教給方法,學生實踐探索的方法來實現。

2.通過學習討論,讓學生知道學習之道,瞭解人獲取教養的途徑,從而樹立正確的學習觀,為以後的學習奠定基礎。

3.使用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討論:讀一篇文章要掌握哪些東西?怎樣閲讀現代文?

明確:問題1

大學聯考要求:能閲讀一般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文章和文學作品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綜合c

①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③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⑤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像

問題2.閲讀的步驟與方法

整體感知,揣摩語言

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概括要點,提取精要

整體把握,篩選信息

研究探討,深入領會

分析評價,借鑑吸收

以上步驟可以藉助問題來完成。

二、結合課文“問題探討”讀文章。

1.整體感知,討論:文章是怎樣逐步深入論述的?

(1)這是瑞士作家赫爾曼·黑塞有關讀書的一篇隨筆。從文體上看是一篇議論文,可以從“尋找中心論點——理清分析思路——理解作者觀點”入手來把握文章內容。

(2)整體感知內容,概括:文章認為讀書是獲得教養的主要途徑,讚美了讀書的作用,勸説人們用心研讀經典作品,在書籍中發現世界,認識社會,完善自我修養。

(3)第1段,簡説什麼是“真正的修養”。作者把它界定為“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義”,同時指出真正的修養呈現形式是“永遠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説,它是一種努力的過程,是動態呈現的。在這裏,作者的意思很清楚:修養無功利目的,讀書是終生任務。黑塞説“真正的修養不追求任何具體的目的”,又説教養就是對精神和心靈完善的追求,這兩句話並不矛盾。在這裏“教養”和“修養”的內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養不存在功利的企圖,正是為了“精神和心靈的自我完善”,而“具體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説的提高某種能力和本領。從人的生存來講,本領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畢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養或教養是生存的境界。

第2段至第5段,論述閲讀的作用。作者認為獲得教養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是研讀“世界文學”,通過閲讀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獲得鮮活的意識和理解,逐漸熟悉並掌握大師們的思想成果。在論述讀書的必要性時,再次強調讀書是為了完善自我,是為了使人生充實、高尚,有意義,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虛偽的慰藉”。

在深入分析這一問題時,文章提出獲得教養必須以個性或人格的追求為前提。作者的這一見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文章指出讀書是心靈的追求,這個追求必須有對文明的熱愛,有對知識的敬重。之所以提出這一問題,是作者看到生活中存在着許多誘惑,存在着輕視讀書的現象,而即使是熱愛學習的人,對讀書的作用也會有誤解。(第四段中,作者特別指出“為數甚多的年輕人”輕視讀書的傾向。)作者建議讀書應該從基礎閲讀開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時要提高閲讀的層次,因為讀流行文學無法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教養。他認為一些人對閲讀傑作不願意花力氣、下功夫,是沒能正確認識讀書的目的,沒有認識到自我修養的追求,因而也不會發現傑作的價值。

第6、7段,進一步闡述通過閲讀經典作品獲得教養的必要性。為什麼只有一部分人能夠實現閲讀的目的?作者以兒童閲讀的不同發展趨向為例,形象地介紹層次不同的兩類閲讀。一種是“多數缺少天賦的人”,他們把閲讀當成自然而無足輕重的事,只能閲讀低俗的文字。一種是“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風魔”的少數人,始終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們的閲讀過程就是心智成長的過程,他們面前的世界越來越寬廣,從“幼兒園”變成“城市和國家”,直到變成“全世界”,變成“天上的樂園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文章用這樣的對比,再次強調為獲得教養而學習是精神的愉快,同時這種精神追求能不斷地進入新的境界。

讀書能磨礪人的思想,經典作品“常讀常新”。文章最後,作者以自己的閲讀體驗為例,認為經典作品有志玫鑷攘γ馗叢畝粒梢圓歡系賾興形潁興⑾鄭謾熬浮⑸釗牒途僖環慈卦畝痢保馱僥芸闖雒懇桓鏊枷牒兔懇徊孔髕返畝撈匭裕庵指形虻墓蹋腔竦媒萄耐揪丁?/font>

(4)內容小結:

文章闡述讀書是獲得教養的途徑,高視闊步,既有理性思考,也富有感染力,以親身體驗説明問題,許多論述充溢着對讀書的感情。緊扣中心話題,多角度論證,如把不同的閲讀品位作對比,以人成長的不同追求作對比等。文章用的是談話方式,親切自然,語言富有哲理和詩意。

2.揣摩語言,討論問題2.

作者認為真正的修養“目的不在於提高這種或那種能力和本領”,對這句話應當如何理解?嘗試用自己的話闡述第一段的意思。作者認為閲讀不在於數量,説“有人一生只讀過十來本書,卻仍然不失為真正的讀書人”,作者倡導的是怎樣的一種讀書觀?為什麼通過讀書獲取教養要和“個性”、“人格”聯繫在一起?

答:黑塞認為“真正的修養不追求任何具體的目的”,又説教養就是對精神和心靈完善的追求。他認為真正的修養不應當追求功利,而是為了“精神和心靈的自我完善”。“具體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説的提高某種能力和本領。從人的生存來講,本領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畢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養或教養是生存的境界。

作者認為讀書是為了“心的教養”,他倡導的是“愛的閲讀”,善於讀書的人,並不追求數量,而只追求他心靈的獲得,這是有效的閲讀。作者認為讀書人要有愛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對知識的敬重。他所説的“教養得有一個可教養的客體作前提”,通俗地説,就是讀書人自己必須是有獲得教養的願望,有完整的人格,有個性追求。如果人沒有人格,沒有個性,他的閲讀也未必能獲得教養。

3.分析觀點,討論問題3.

為什麼要重視閲讀經典作品?文中提到“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詩人的每一個詩篇,過一些年都會對讀者呈現出新的、變化了的面貌,都將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喚起新的共鳴”,你有過這樣的體驗嗎?這些體驗説明了什麼?

答:經典既是民族與人類文化的結晶,也是語言藝術的典範,它代表一個時代人文和語文的頂峯。閲讀經典作品,能促進人的精神成長,增強自我修養,決定審美追求。反覆閲讀經典作品,能不斷地有所發現,是因為經典作品是一個時期的最高成就,這些作品思想內藴豐富,語言文字精緻,像取之不竭的寶庫。讀者運用自己的經驗深入閲讀,融會貫通,就能不斷的有所收穫。人的經驗在不斷增長,閲讀也逐漸深入,就能不斷地有新的發現。

4.引發思考,討論問題4.

本專題的文章可能會引發你的某些思考。有人認為,讀書能獲取知識但不一定能鑄煉智慧,有文憑不等同於知識分子,有文化未必有教養;常言説“開卷有益”,有人卻認為“開卷未必有益”;人們通過讀書求知,賢人卻又告誡“盡信書不如無書”……你在校讀書9年,有了不少體會和教訓,你的學習經歷中有沒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聯繫你的學習,就這類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這個問題中涉及的概念並不相通。“知識”和“智慧”二者雖然密切相關,但是是兩個概念,讀書能獲取知識,但是隻有通過不斷的思考,才能產生智慧。知識可以繼承,但是智慧是不能繼承的。有學習經歷固然重要,但是知識分子還需要有精神的追求,有獨立的人格,有修養,這些,都不是文憑能代表的。“文化”和“教養”也有距離,如同人識字未必一定有禮貌。“開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選擇,則未必有益;讀書求知,如果沒有質疑精神,讀得再多,也只能是“倉庫型的學生”,加上不知變通,也有可能導致失敗。可以聯繫這方面的體會去談。

5.難點問題:黑塞所説的“世界文學”是什麼概念?

黑塞認為獲得教養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是“研讀世界文學”,他在具體解説的時候,認為是“逐漸地熟悉掌握各國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們在作品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經驗、象徵、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財富”,這裏特別指出是“作家和思想家”。人的求學之路無止境,所以要集中心智,研讀偉大人物的思想經驗和理想。

三、回顧反思,明確讀書之道

討論:第一部分學習材料重點談經典的力量,出發點是一個“讀”字。可以分幾個層次討論展開探討。

1.為什麼作者強調閲讀經典作品?對經典作品為什麼要反覆閲讀?

讀書學習,“讀什麼?”是個基本問題。作者認為閲讀經典是獲得教養的主要的途徑。為獲得教養,先要了解學習的作用,明白學習的要求。文章開宗明義,建議人們多讀書,讀經典著作,強調從“世界文學”中汲取營養。

2.第1個問題可以引發學生探討的興趣:經典作品的作用為什麼不同一般?為什麼前輩學人總是提醒我們讀經典作品?每個時代都有不計其數的文學作品,為什麼很多東西被淘汰,無法流傳?有些文學作品轟動一時,為什麼才過了十來年就沒有人再提及?為什麼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文學史?為什麼每個民族尊奉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中國的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蘇軾、曹雪芹和魯迅,俄羅斯的普希金、托爾斯泰,法國的司湯達、英國的莎士比亞、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萬提斯等,他們的作品,不但在本國流傳,也產生了世界的影響,滋養了無數的人。為什麼經典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

經典既是民族與人類文化的結晶,也是語言藝術的典範,它代表一個時代人文和語文的頂峯。從獲得教養的目的出發,必須閲讀傑作。一個人在青少年時代所讀的書註定要影響他的一生,對他的人文素養構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決定他一生的審美追求。所以,人應當在學習的起始階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

確立一生閲讀的方向。作者在這裏特別談到閲讀的效率問題。他指出,有的人一生只讀過十來本書,卻成為真正的讀書人,這是因為他們有追求,會選擇,是“用心在讀”;而有的人“單靠報紙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學”,是學不會真正意義上的閲讀的。深入理解思想家和作家的傑作,能激發學習者產生鮮活的有價值的思想。本專題的第二部分學習材料也能印證黑塞的這個論斷。

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過一些年都會對讀者呈現出新的、變化了的面貌,都將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喚起新的共鳴”,原因是什麼呢?學會讀書,懂得運用自己的經驗深入閲讀,融會貫通,就能發現經典作品的獨特魅力。而人的經驗不斷增長,閲讀不斷地深入,就能不斷地能從名著中有所發現,這就是所謂的“常讀常新”。

探討這個問題,可以請同學結合自己的閲讀經歷來談。許多同學在高小到國中階段讀過中國古代名著,可是到了高中以後,他對這些名著會有新的認識和評價。教學時可舉中國古典名著的閲讀為例。如《三國演義》是歷史小説,少年讀此書,可能僅僅為其中的情節人物所打動,而有了一定的修養和閲歷後,重讀此書,可能就會從歷史變遷、政治謀略、外交智慧等方面去解讀了。其他如《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等,高中時代重讀,體會和少年時代已經大不一樣,而人生每個時期都能從中汲取營養,這就是經典的力量。

黑塞認為“我們先得向傑作表明自己的價值,才會發現傑作的價值”,這句話闡述的是閲讀的態度。閲讀傑作,特別是讀那些有久遠影響、有世界聲譽的傑作,要有崇敬之心,莊重之感,如果沒有一種敬重之心,是難以體會到傑作的偉大的。

黑塞闡明瞭一個認識,即問題不僅在於多讀,更在於“愛的閲讀”、“敬重知識”和“心的教養”,——因為閲讀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教養,只有“用心”,閲讀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體的閲讀方法上,作者主張“從自己能夠理解和喜愛的作品開始閲讀”,“需要我們認真對待,需要我們在讀的時候花力氣、下功夫”。

四、作業:

1.完成《學習與評價》

2.預習下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7k7y3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