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國小數學《中位數》教案

國小數學《中位數》教案

國小數學《中位數》教案

國小數學《中位數》教案1

教學過程:

一、在分析比較中引進中位數

1.前不久,李老師參加了一次跳繩比賽,7位老師的平均成績是120下,李老師排在第二名。猜一猜,李老師可能跳了多少下?

學生各自猜測,並説出想法。

2.你們都認為李老師的成績應在平均數之上,一定是這樣嗎?板貼出示如下成績:

誰來先排一排,讓這組數據變得有順序、清楚些?

學生移動板貼,並説明是按什麼順序排的,以及這樣排的好處。

板書:大與小再讓學生驗證一下平均數是不是120,並説明排名情況。學生驚奇地發現李老師的成績雖然比平均數低,卻排在第二名。

3.為什麼李老師的成績比平均數低,卻還能排在第二名呢?啟發學生討論、交流。

結合學生的回答,出示統計圖:

引導學生觀察統計圖,分析原因,從而發現第一名楊老師跳得太好了,遠遠高於其他6位老師的成績,把平均數大大提高了。7個數據中高於平均數的只有1個,低於平均數的卻有6個,平均數已大大偏離了這組數據的中心位置。

教師順勢説明238這樣的數據對平均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是一個極端數據,並問:你們覺得,這時用平均數120代表這7位老師跳繩的普遍水平合適嗎?

[評析]教者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精心設計認知衝突。學生親歷了數據排序的過程,感受到排序是必需的、有用的,為本課的教學埋下了伏筆。教者藉助統計圖中平均數與其他數據的比較,形象地表示出極端數據與其他數據之間的差距,學生強烈地感受到:在一組個數不多的數據中,如果出現了極端數據,這時用平均數作為這組數據的代表已經不太合適,需要選用新的數據代表,從而激起學生尋找新的數據代表的心理需求。

4.你能從中選擇一個數據來代表這7位老師跳繩的普遍水平嗎?

學生充分地自主尋找,討論交流,並説出想法。在有一些學生認為應選擇102時,教者藉助課件的動態演示,引導學生觀察。

統計圖中120周圍的數據集中情況,再觀察102周圍的數據集中情況,並回答以下問題:

(1)在與平均數120上下相差5下範圍內(115-125)的數據一共有多少個?(無)在與102上下相差5下範圍內(97-107)的數據一共有多少個?(4個)

(2)在與平均數120上下相差10下範圍內(110-130)的數據一共有多少個?(無)在與102上下相差10下範圍內(92-112)的數據一共有多少個?(6個)

學生髮現:102正好是這組數據中正中間的一個,比它大的有3個,比它小的也有3個。大部分學生覺得這時用102更能代表這7位老師跳繩的普遍水平。

教者鼓勵學生試着給這個數起名,並説説想法。

5.揭示概念:一組個數不多的數據,如果它們的平均數受極端數據影響較大時,要用一種新的數來代表這組數據的整體特徵。在把這些數據按大小順序排列後,位於正中間的數就是這組數據的中位數。(板書課題)

6.教師移動板貼,交換102和93的位置,讓93位於正中間,問:現在的中位數是93嗎?

教者運用變式練習,讓學生悟出在找中位數時,先要把一組數據按大小順序排列,然後再找正中間的一個數。

7.現在用李老師的成績107與中位數102比,你們覺得李老師的成績怎樣?(中等偏上)説明用中位數作為這組數據的代表既符合實際,又便於比較和判斷。

8.如果楊老師跳得更多,是258下或288下,其他老師的成績不變,這時平均數會變嗎?中位數會變嗎?引導學生推想,逐步感悟到平均數會受極端數據的影響,而中位數不會。

[評析]教者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經歷尋找新的數據代表的過程,從中感悟中位數的意義。特別是教者藉助統計圖進行直觀形象的分析,分別在平均數和中位數上下浮動,讓學生充分比較平均數和中位數代表性的強弱,通過對比促其逐步體會到在數據個數不多時,平均數受極端數據的影響較大,而中位數不受,且在中位數週圍集中了很多的數據,這時選用中位數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更合適些。教者還把李老師的成績與中位數相比,使學生初步領悟到中位數的作用,獲得認知平衡。他們還感受到進行數據分析的價值和樂趣。

二、在自主尋找中體會中位數

1.如果趙老師也參加了此次跳繩比賽,他跳了98下,這時你會找下列這組數據的中位數嗎?教者板貼增加一個數98。

學生先自主尋找,再討論交流並比較合理性,最後創造出中位數:在把8個數據按大小順序排列後,用正中間的兩個數的平均數作為這組數據的中位數。即中位數是:(100+102)2=101。

2.找出下列每組數據的中位數。

(1)35、24、25、17、19

(2)39、19、29、25、2l、1l

學生自主尋找並交流,從而歸納出找奇數個、偶數個數據的中位數的方法。

3.現在你能説説怎樣的數是中位數嗎?

[評析]教者再次設計認知衝突,巧妙地將數據從7個增加到8個,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的慾望,促其積極思考,主動創造。學生主動運用剛獲得的對中位數的認識解決問題,經歷了再創造的過程,從中學會找中位數的方法,體會到中位數的意義,建立新的認知平衡。

三、在實際運用中領悟中位數

1.出示練一練:下面是第一小組9位同學家庭的住房面積。(單位:平方米)

86、84、50、92、87、80、83、43、88

(1)這組數據的平均數和中位數各是多少?

(2)用哪個數據代表這9位同學家庭的住房情況比較合適?

(3)為什麼這9個家庭住房面積的平均數比中位數低得多?

教師引導學生逐步解決上述問題。在回答問題(2)時,還特意選擇其中的83或80與中位數進行比較,從而讓學生體會到這裏選用中位數做代表是合理的、有價值的。在回答問題(3)時,順勢説明這裏的43與50對平均數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也是極端數據。

2.出示李華同學5次數學測試的成績:

前四次分別是96分、99分、95分、92分,第五次他帶病考試,結果只考了58分。

(1)他5次考試的平均數和中位數各是多少?

(2)這時用哪個數據代表他的數學成績比較合適?為什麼?

(3)如果他第五次考了91分,這時用哪個數據代表他的數學成績比較合適?為什麼?

在回答問題(3)時,教者藉助計算平均數和課件動態演示平均數的產生過程移多補少,引導學生感悟 到:如果一組數據未出現極端數據,當平均數與中位數又比較接近時,這時既可以用中位數,又可以用平均數作為這組數據的代表。相比之下,中位數只是其中的一個數據,而平均數集中了5次成績,因而更精確些。

3.張強同學參加跳遠比賽,預、決賽中共跳了6次,成績如下表:(表中的表示犯規,無成績)

你知道裁判用哪個數據代表張強的比賽成績嗎?

引導學生結合實際説明,這裏既不選中位數,也不選平均數,而選最好成績4.4。

[評析]教者有目的地選擇一些具體數據,不斷地讓學生把平均數與中位數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多次經歷尋找數據代表的過程,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各個統計量的意義和作用,感悟到它們之間的聯繫與區別,逐步體會到要根據數據的特點,具體地分析數據,靈活地選擇數據代表;要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數據代表,做到具體數據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不形成思維定勢。

四、在拓展延伸中深化中位數

1.中國籃球明星姚明身高2.26米。假如他站在10名中國成年男子中,會對他們的平均身高產生較大的影響嗎?(會)這時用哪個數代表這11名男子身高的普遍狀況比較合適?(中位數)假如他站在一百名、一千名中國成年男子中,會對他們的平均身高產生較大的影響嗎?(影響逐漸減小,直至無)這時用中位數作為這組數據的代表合適嗎?應選用哪個數作為這些數據的代表更合適些?

2.學生説説中位數的意義、找法和作用,談談感受。

教者全課小結。(略)

[評析]為打破思維定勢,發展數學思維,教者又一次設計了認知衝突,激起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促使學生辯證地看待極端數據和中位數,合理地尋找數據代表。教者運用極限思想,引導學生逐步類比聯想到:在數據個數很多時,極端數據對平均數的影響已不大,這時用中位數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已不太合適,而用平均數就比較精確和合適,從而使學生在更高層次上建立了認知平衡。

國小數學《中位數》教案2

總時:4時 使用人:

備時間:第十五週 上時間:第十六週

第3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中位數、眾數的概念,會求出一組數據的中位數與眾數;能結合具體情境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三者的區別,能初步選擇恰當的數據代表對數據作出自己 的正確評判。

過程與方法: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區分刻畫“平均水平”的三個數據代表,讓學生獲得一定的評判能力,進一步發展其數學應用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將知識的學習放在解決問題的情境中,通過數據分析與處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求真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求出一組數據的中位數、眾數

教學難點:利用平均數、中位數、眾數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情境引入 (5分鐘,學生小組合作探究)

內容:在當今信息時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們經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數據説話”,所以對數據作出恰當的評判是很重要的。下面請看一例:

某次數學考試,小英得了78分。全班共32人,其他同學的成績為1個100分,4個90分,22個80分,2個62分,1個30分,1個25分。

小英計算出全班的平均 分為77.4分,所以小英告訴媽媽説,自己這次數學成績在班上處於“中上水平”。小英對媽媽説的情況屬實嗎?你對此有何看法?

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作出評判:

平均數是我們常用的一個數據代表,但是在這裏,利用平均數把倒數第五的成績 説成處於班級的“中上水平”顯然是不屬實的。原因是全班的平均分受到了兩個極端數據30分和25分的影響,利用平均數反應問題就出現了偏差。

怎樣説明這個問題呢?我們需要學習新的數據代表—中位數與眾數。

第二環節:合作探究(20分鐘,教師點撥,學生合作解決,全 班交流)

內容:問題:某公司員工的月工資如下:

員 工經理副經理職員A 職員B職員C職員D職員E職員F雜工G

月工資/元6000 400017001300120011001100110050 0

經理説:我公司員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資為20xx元。

職 員C説:我的工資是12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

職員D説:我們好幾個人工資都是1100元。

一位應聘者心裏在琢磨:這個公司員工收入到底怎樣呢?

你怎樣看待該公司員工的收入?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師對錶現積極的學生予以鼓勵。

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教師進行點撥:

上述問題中,經理、職員C、職員D從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該公司的收入情況:

(1)月平均工資20xx元,指所有員工工資的平均數是20xx元,但只有正副經理的工資比平均工資高,是他兩人的工資把平均工資“拉”高了。

(2)職員C的工資是1200元,恰好居於所有員工工資的“正中間”(恰有4人的工資比他高,有4人的工資比他低),我們稱1200元是這組數據的中位數。

(3)9個員工中有3個人的工資為1100元,出現的次數最多,我們稱1100元是這組數據的眾數。

議一議:你認為用哪個數據表示該公司員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適?

讓學生討論,充分發表不同的觀點,然後 歸納起:用中位數1200元或眾數1100元表示該公司 員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適些,因為平均數20xx元受到了極端值的影響。

結合上述問題的探究,引入中位數、眾數的概念:

一般地,n個數據按大小順序排列,處於最中間位置的一個數據(或最中間兩

個數據的平均數)叫做這組數據的中位數。

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那個數據叫做這組數據的眾數。

教師指出:平均數、中位數、眾數都是數據的代表,它們刻畫了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

讓學生用中位數、眾數的概念回頭望,解釋引例中小英的數學成績的問題。

第三環節:運用提高(10分鐘,學生獨立完成,全班交流)

內容:1. 對於一組數據:3,3,2,3,6,3,10,3,6,3,2,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

A. 這組數據的眾數是3;

B. 這組數據的眾數與中位數的數值不等;

C. 這組數據的中位數與平均數的數值相等;

D. 這組數據的平均數與眾數的數值相等。

答案:A

2. 20xx—20xx賽季上海東方大鯊魚籃球隊隊員身高的中位數、眾數分別是多少?(本213頁)

3.(1)你前所調查的50名男同學所穿運動鞋尺碼的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分別是多少?

(2)你認為學校商店應多進哪種尺碼的男式運動鞋?

第四環節:堂小結(5分鐘, 學生思考問題,回顧)

內容:議一議: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有哪些特徵?

學生討論交流,師生共同特徵:

1. 用平均數作為 一組數據的代表,比較可靠和穩定,它與這組數據中的每一個數都有關係,對這組數據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為充分,因此在現實生活中較為常用,但它容易受極端值的影響。

2. 用中位數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可靠性比較差,它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數據的信息,但它不受極端值的影響,當一組數據中有個別數據變動較大時,可用它描述這組數據的“集中趨勢”。

3. 用眾數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較差,其大小隻與這組數據中的部分數據有關,但它不受極端值的影響。當一組數據中某些數據多次重複出現時,眾數往往是人們尤為關心的一種統計量。

要根據不同的實際需要,確定是用平均數、中位數還是眾數映數據的平均水平。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

本習題8.3。

國小數學《中位數》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掌握中位數代表的概念,能根據所給信息求出相應的數據代表。

2、合具體情境體會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三者的差別,能初步選擇恰當的數據代表對數據做出自己的判斷。

3、培養學生對統計數據從多角度進行全面的分析,從而避免機械的、片面的解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中位數、眾數等數據代表的概念。

難點:選擇恰當的數據代表對數據做出判斷。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出課題

課件顯示:問題1:數據誤導:

某次數學考試,婷婷得到78分。全班共30人,其他同學的成績為1個100分,4個90分,22個80分,以及一個2分和一個10分。

婷婷計算出全班的平均分為77分,所以婷婷告訴媽媽説,自己這次成績在班上處於“中上水平”。

師:婷婷有欺騙媽媽嗎?

師:平均數是我們常用的一個數據代表,但是在這裏,利用平均數把倒數第三的分數説成處於班級的“中上水平”顯然有投機取巧之嫌,大家思考:那麼問題出在哪裏呢?

師:你對此有何評價?

師:類似的受平均數誤導例子還是很多的。婷婷的爸爸的公司在一次招聘時就出現瞭如下的情景。

問題2:阿衝應聘

(先請一位同學給畫面編一段話。然後提問:略)

(二)交流對話,探究新知

提出一個真實的問題,揭示學生認識上的矛盾,產生新的疑點,引起學生對“平均水平”的認知衝突,從而引入中位數和眾數的概念、

(三)梳理概括,形成結構

(四)應用新知,體驗成功

我們自己也試着把學過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

(六)變式練習,擴展新知

(結合課件)議一議: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都有哪些自己的特點?

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以下內容展開:

平均數:充分利用數據所提供信息,應用最為廣泛,但…

中位數:計算簡單,受極端值影響較小,但…

眾數:當一組數據中有些數據多次重複出現時,眾數往往是人們尤為關心的一個量、

下面由我們自己去收集一組生活中的數據,然後再選擇恰當的數據代表來説明本組數據的特徵。

(教師發給每個小組一張《活動報告單》,深入到學生活動中,適當答疑)

(教師視課堂具體的時間的情況選擇是否講解:假如你是一名廠長……)

(五)反饋評價,提示作業

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各有所長,也各有其短。請你分別結合具體實例,説明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各自的現實意義。

總結:今天我們都學到哪些知識?

國小數學《中位數》教案4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中位數》教材第105頁例4、第106頁例5及部分習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中位數在統計學的意義,學會求中位數的方法。瞭解中位數與平均數的聯繫與區別,會根據數據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統計量。

2、過程與方法經歷中位數的認識計算過程,體驗合作探討,理解認識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全面多角度分析問題的意識和初步的統計觀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學習活動中,感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廣泛應用,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在生活中的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熱愛體育運動的良好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中位數的意義,掌握中位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求偶數個數據的中位數的方法。

教法學法:

創設情境、質疑引導、引導與講解相結合。小組合作探究,自主實踐體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1、師生談話導入。

2、課件出示

王麗同學1分鐘跳繩比賽成績如下表

次數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成績124108136132

她這四次測試的平均成績是多少?

理解題意,讓學生獨立解答、彙報。

二、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下面讓咱們去看看五(1)班7名同學正在進行的擲沙包比賽,他們的成績如何呢?(出示教材第105頁例4情景圖)

設疑:老師知道這組學生中有一名同學叫劉雲,他的成績是25.8米,你們猜猜他在這組中可能排在第幾?

三、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出示五(1)班7名同學擲沙包成績統計表。

姓名李明陳東劉雲馬剛王朋張炎趙麗

成績/

從他們的成績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劉雲同學排在第幾?為什麼劉雲的成績比平均數低,還能排在第三呢?

引導學生觀察,小組內交流。

師:這組數據中,只有兩個數比平均數大,有五個數都比平均數小,用平均數表示他們擲沙包的一般水平合適嗎?(不合適)想想辦法:從這組數據中挑出一個數代表他們擲沙包的水平,自己找一找,和同桌説一説。

學生這是可能有些困難,教師適時引導學生認識中位數。

設計意圖(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估計,計算比較,發現用平均數表示一般水平不合適,從而引入新的內容——中位數,符合學生認知規律,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2、介紹中位數

平均數與一組數據中的每個數據都有直接關係,任意一個數據大小的變化都會對平均數值都會產生影響,為彌補平均數在描述某數據組的不足,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位新朋友——中位數。顧名思義,中位數就是把一組數據按大小順序排列後,位置居最中間的數據它的優點是不受偏大偏小數據的影響。

師:那麼,五(1)班7名同學擲沙包成績的這組數據中的中位數是多少呢?

生動手嘗試,按大小排列找出中位數24.7 。

師小結求中位數的方法

a 、按大小順序排列 b、最中間的數據

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理解,體驗求中位數的過程,掌握求中位數的方法,並理解中位數在統計學中的意義。)

3、小結:平均數和中位數都是反映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統計量,但當一組數據中某些數據嚴重偏大或偏小時,最好選用中位數來表示這組數據的一般水平。

4、教學例5

出示例5:五(2)班7名男同學的跳遠成績表

姓名李志強陳文王文賢趙軍張鵬劉衞華於國慶

成績/

師問:用什麼數來表示這一組數的一般水平呢?

(1)讓學生分別求出這一組數據的平均數和中位數。

(2)同桌之間議一議,説一説。

2.96比這一組數據中大多數數據都高,用它來表示這組數據的一般水平不合適,應選中位數。

(3)如果再增加一個同學楊東的成績2.94m,這組數據中的中位數是多少?

小組內討論,全班交流。

得出結論:一組數據中有偶數個數的時候,中位數是最中間兩個數的平均數。

5、知識小結。

設計意圖(學生在小這合作中自主探究發現知識規律,並動實踐求平均數,中位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中位數的意義。)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基本練習。

2、教材第107頁練習二十三第1題

生讀題,小組討論,共同解答,彙報交流。

3、教材第107頁練習二十三第2題

學生討論自由解答。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

板書設計:

中位數

例4 例5

中位數 24.7 2.89 (2.89+2.90)/2=2.895

按大小順序排列

數據個數奇數:最中間的數據 數據個數偶數:最中間兩數的平均數

教後反思:

教材中通過結合生活實際來比較平均數,從而產生中位數的教學的必要性。本人循着教材的思路和自身的理解設計了“平均數有時不能正確反映中等水平,有時能—— 發現概括平均數時候不能正確反映中等水平——該用什麼數表示,學習中位數——中位數與平均數的.關係,——在練習中分散難點,進一步理解為什麼有時候平均數不能正確反映中等水平,而中位數則可以,深入理解中位數的穩定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mjn97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