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有關語文教學論文範文(整理14篇)

有關語文教學論文範文(整理14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4篇《有關語文教學論文範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有關語文教學論文範文》相關的範文。

有關語文教學論文範文(整理14篇)

篇一:語文教學論文

語文教學論文模板

現在的農村學生,多數為留守兒童,缺少閲讀的習慣。而閲讀是一個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閲讀方法,提高學生讀書的興趣,使學生願意讀書,用心思考書中的問題,積累書中的優美詞句、成語、格言等。

一、“興趣”是孩子的動力

祖沖之是我國古代的科學家,他推算出的圓周率比歐洲早一千多年。然而9歲時,其父親希望他在文學方面有所成就,逼着他背《論語》,他兩個月只能背十多行,被其父親罵為“蠢牛”。可年少的祖沖之細心觀察天體,發現每月的十五月亮就會圓,於是困惑地問爺爺,爺爺引導給他解釋:“月亮運行有它自己的規律,所以有缺有圓。”從而調動了祖沖之的興趣,他開始研究天文曆法,成為一名傑出的天文學家。

每個學生都有其喜歡的、感興趣的事物。教師應結合其感興趣的事物,提供相關內容的書籍。如:有的學生喜歡恐龍,就可提供介紹恐龍生活習性的相關書籍。每個學生都有希望掌握更多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的知識,從而更願意去探究。一旦發現可在書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的知識,則更願意去閲讀其他書籍,從而達到發自內心地去讀書。

二、適當指導閲讀方法

我們常常要求學生要多讀書,可是學生困惑的是:應該怎樣讀?教師應對閲讀的方法加以引導,學生才能在書中找到樂趣。

1、精讀

根據學生興趣及語文素養選擇相關書籍,要求學生在1—2月的時間內讀完該本書。指導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準備好一個記錄本,將書中的優美句子摘錄在本子上,也可將文中描寫人或動物外貌特徵、心理活動的句子或片段抄錄下來加以揣摩;也可將書中引用的名言、詩歌抄錄後再理解、背誦,指導學生將每個星期對所讀的文章的感悟用語言表達出來。

2、瀏覽

在一次閲讀課上,我準備了幾十份報紙。當每個學生詫異地拿到報紙後,我要求學生用30分鐘的時間快速地看完報紙上刊登的內容。看完後,給全班同學彙報報紙上講了什麼事或故事。學生聽完要求後,安靜、快速地讀報。25分鐘後,就有學生舉手示意已讀完;多數學生讀後能流利地彙報所閲讀的報紙上的.內容。學生彙報後我才告訴學生這就是本節課訓練的一種閲讀方法---瀏覽。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會了瀏覽的方法。我又提出新的要求:在課後,將你認為報刊上的優美語句或段落、文章推薦給你的同學精讀。

3、略讀

瞭解大體內容,可看一下內容介紹或文章開頭、結尾,瞭解事情的原因、經過、結果。

三、開展讀書交流會

要想讓學生有讀書的習慣,還需要給學生營造讀書的氛圍;要想讓學生喜歡讀書,那就讓他們嚐到讀書的甜頭。每個學生對閲讀會產生不同的反應,為幫助學生積極、及時地拓展閲讀體驗,分享閲讀收穫。我每個月組織學生進行一次讀書交流會。為在規定的3—5分鐘時間內表達清楚自己的收穫,每個同學都會在會前精心準備發言稿,有的同學對書中某個細節描寫發表看法;有的則對文章的寫法或對文章中某一段話或某一個字的用法等加以探討。在交流會上,我指導學生對書中的許多感悟,如:為人處事、道德修養等聯繫到生活中,將書中的知識與生活想結合,將書讀“活”。在交流會上,同學們經過讀書、聊書過程後,吸收好的讀書方法,瞭解更多的描寫、敍事方法,在潛移默化過程中,學生養成了讀書、思考的習慣。

四、“讀書節”讓學生的閲讀得以昇華

在每學期,我組織2—3次“讀書節”活動:每個學生讀一本好書,然後寫一篇讀後感。由於每個學生選讀的書都是自己感興趣的,則會認真思考中的內容,將書中的感悟由不完整到文字敍述過程中逐漸條理化、清晰化。在寫讀後感過程中,學生會對書中的1---2個問題去加以思考,為解決問題,他們會查閲資料,在與同學、師長等加以探討,在思想的碰撞中解決問題,從而把書中的內容內化、吸收,真正獲得滋養心靈的營養。對我感觸較深的是學生李彬的讀後感《我“母親”的痛》,他在看了一本關於沙漠化的書籍後,引發了他對家鄉水環境的擔憂,於是他作了實地調查。在本鎮曹家堰水庫中有20多種魚類,在堰壩下有兩個紙廠,排放的污水直接流入小溪中,水面上漂浮着各種髒東西,水黑而且臭味撲鼻,水中無魚兒遊動,他在小溪邊的污泥中找到一條黃鱔,頭大呈三角形,身體瘦小,完成變異。同學們聽了他的文章,心靈受到了震撼,增強了環保意識。

學生在閲讀過程中,有各種各樣的收穫、體驗。教師給予了一個平台,讓學生分享快樂、分享收穫,才能提高其閲讀的積極性;教師給予了一定的指導,讓其思想在各種營養成分下茁壯成長;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讓其閲讀拓展到現實生活。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孩子閲讀的動力,讓學生在讀書過程中獲得樂趣、積累經驗,讓學生從一本書拓展到另一本書的閲讀,提高閲讀的實效。

篇二:淺談語文教學論文

摘要:

新課改所做出的最大的變化之一就是要求教師要充分尊重國小生,不僅要設計出能夠激發國小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教學活動,還要堅持多元智能理論,允許不同的國小生以不同的速度來獲得不同的發展,這對於正面臨“小升中”學習壓力的六年級學生是十分重要的。對多元智能理論下的國小六年級的語文教學進行分析。

關鍵詞:

多元智能理論;國小語文;理論研究

六年級的國小生會在一年的學習之後面臨自己人生中所遇到的第一個大型考試——“小升中”。在六年級的語文課堂上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思想,可以讓國小生的個人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使得六年級國小生在心理、精神上都獲得學習自信,消除考試所帶來的焦慮感、緊張感,有效解決六年級國小生的厭學問題。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優勢,一個擅長寫作的人不一定擅長説話,一個不能夠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的學生也不代表他們的語文素養與人文素養水平的低下。教師必須要有一種善於發現、善於挖掘的能力,促使六年級的語文教學走向個性化、全面化。下面,筆者從學習任務的多元化、語文練習的多元化、評價標準的多元化三個角度,來討論多元智能理論在國小六年級語文中的具體應用。

一、學習任務的多元化

當國小生進入六年級之後,許多教師都會在“時間少,任務重”的緊迫感的驅使下,恨不得將所有的語文知識一股腦地倒給國小生,也會下意識地要求所有的國小生用同樣的學習效率來完成同樣的學習任務,這就讓許多語文能力不足的國小生承受着過重的學習壓力。多元智能理論允許國小生的智能、學習能力存在顯著的差異,這就要求教師要使學習任務多元化,讓國小生根據自身的語文水平來選擇相應的任務,使其保持鬆弛有度的節奏來完成六年級的語文學習。

在新知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幾個不同的學習任務,比如在《山中訪友》這一課中,教師就可以分別設計四個學習任務,即學會讀寫清爽、吟誦、陡峭等新字詞,瞭解這些漢字的內涵;充分調動自己對散文知識的瞭解,分析課文中所具有的散文特點,並且就文章所使用的擬人、比喻等修辭進行鑑賞;通過朗讀初步瞭解文章的大致內容,就文章中的優美語句進行摘抄與鑑賞;通過學習,品味作者的情感所在,體會作者所表達的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望。在公佈了這四個學習任務之後,國小生可以就自己的語文水平來進行學習,他們不必完成所有的學習任務,這可以讓國小生以輕鬆的心情面對語文學習。

二、語文練習的多元化

“題海戰術”似乎成為傳統語文教師在短期內提升六年級國小生語文成績的基本戰略,教師很少會考慮哪些知識已經被國小生掌握,哪些語文知識還需要國小生重點練習,只是一味地佈置大量的練習題,讓六年級的國小生疲於應付。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下,教師要改變這種毫無重點、毫無層次的語文訓練方式,而是要將語文練習進行分層,或者是以專題訓練的方式進行,使得國小生能夠有計劃、有重點地來訓練自己的薄弱環節。

在組織六年級國小生進行語文練習的時候,我會設計語文基礎知識專題、閲讀理解訓練專題、習作練習專題、古詩詞背誦專題等幾個專題模塊,並且將其整理成練習冊,將其分發給每個國小生,國小生要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來進行選擇。但是,有一部分國小生對自己的語文知識結構的認識並不清晰,所以他們不知道該選擇哪項專題。為此,我會結合他們在語文課堂上的表現以及語文試卷中的具體得失為他們提供練習建議。

三、評價標準的多元化

“一刀切”是導致六年級國小生不喜歡學語文的基本原因。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教師不應該只用語文成績來評價國小生的語文學習效果,而是要綜合考慮每個國小生的整體表現,促使評價標準的多元化,讓六年級國小生接受全面的、客觀的語文學習評價,使他們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變得更加快樂、自信。

在評價教學中,教師應該要對不同的國小生進行鍼對性的評價與甄別,要因人而異、因勢而定。如果一個國小生的閲讀能力水平較高,那麼教師就要對他的閲讀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國小生的日常表現比較好,但是在考試中的表現卻屢屢不盡如人意,那麼教師也要對國小生的學習表現進行肯定性評價,避免國小生因為成績不夠優秀而產生失望情緒;如果國小生在某個階段的心理壓力過大,那麼教師就要暫時放低對這個學生的語文學習要求。

總而言之,多元智能理論是以促進國小生的共性與個性的統一發展為基本目的的,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指導、促進、啟發等多重作用,真正將國小生的發展放在心上,使得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更加突出,也讓更多的國小生真正喜歡上語文學習。

參考文獻:

[1]白光沂.語文教育中的智能開發:多元智能理論下的教學思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3):52-53.

[2]馮文全,田仙菊.多元智能理論框架下的農村國小語文教學改革[J].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15,36(4):107-111.

篇三:淺談語文教學論文

摘要:

針對高中語文閲讀教學現狀,就課內外閲讀教學探究,探討閲讀習慣的養成教育。

關鍵詞:

閲讀 課外課堂 主體作用

斯普朗格説“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學生傳授已知的東西,而是要將學生的創造力誘發出來”。縱觀多年閲讀教學,比對大學聯考學生解題現狀,兩者沒較好銜接,失分較多,這引起我的教學反思。閲讀是什麼?“讀”是種閲讀活動,由“讀者、作者、作品”三者構成的“三邊”活動。作者潛藏作品中,讀者與作者通過作品發生心靈碰撞和情感交流。閲讀教學卻教師講代替學生讀。嚴重背離閲讀的本意。其次,受條件限制,以教材、教參為中心,教參牽着鼻子走,教師牽着學生鼻子走。課堂閲讀教學不是引導學生自己閲讀、感悟、整體把握,學生學到的東西有限。第三,教學過程中,不引導學生讀書,感悟,發現,把“有創意”的教學手段搬進課堂,讓學生“活躍”,如同桌、小組討論,猛看熱鬧非凡,美其名曰“閲讀教學創新”,實效是學生討論、收穫了什麼?第四,學生生活、閲讀積澱太淺。語文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閲讀源於社會生活,用於社會生活,一旦離開社會生活,也就喪失了生命力。語文閲讀教學往往遠離現實,學生固定在教室裏,框定在教材裏,缺乏必要的生活積累。課堂上的閲讀被教師的繁瑣分析和提問佔有,多數學生除課本,幾乎無課外閲讀。

任何能力都是學習主體“悟”後“練”出的,絕非“講”或“聽”出的,缺少閲讀的語文閲讀教學付出太多,收穫很少。怎麼改進呢?

我想首先是課外閲讀教學。語文學習是長期積累的過程。“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累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充滿靈性。這就要創設情境,培養興趣。興趣是產生學習動力、激發主體意識的前提。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特徵和認識規律,挖掘教材自身樂趣;善於啟發利用學生好奇心、求知慾,精心創設情境,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所以,高一應抓興趣,讓學生變自主閲讀為主動閲讀。敢放手,多給閲讀時間,尊重學生原始閲讀。即從學生主體發展的內在需要出發,對學生的閲讀範圍、角度和思路等少干涉,甚至不干涉,由着學生“性子”選擇閲讀對象。只要內容不暴力、淫穢、反動。這種個性興趣探究性閲讀,目的是錘鍊學生的自主探究性閲讀習慣和方法,為深入自覺學習語文錘鍊基本功。當然,由着“性子”閲讀,並非放任自流。閲讀進度,專題選定等都要精心策劃,適合的時代著作,流行佳作,要及時推薦,以免學生不擇而食。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要求不解字詞隨時翻閲,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閲讀。學生要有自己的看法,我要求的是學生做少許讀書筆記,可以對作者、人物、片段寫點自己的看法,體悟,也可當練筆(週記)交,甚至可作為演講內容向同學推薦。

新課改最終面對大學聯考,所以光靠個性閲讀是不夠的,還須建立閲讀層次序列。所以高二的指示閲讀範圍很必要。藉助高一個性閲讀形成的習慣方法,促成學生閲讀自覺;讓學生視線收縮到老師指示的體裁上,並要求把興趣愛好閲讀經驗加以運用;引導學生基本定型各類文體的閲讀技法,儘量使其參差不齊的感悟、認識能力趨於統一。高二課外閲讀教學教師應參與做好指導工作。

餘秋雨説:“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的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使你馳騁古今,經天緯地。”教師應想方設法讓學生廣泛閲讀,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書籍“資源共享”;舉辦朗誦會、讀書競賽等促進多讀;充分利用牆報、校報定期刊出學生作品,互相傳閲,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以寫促讀。

其次是課堂閲讀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初始化閲讀。在學生沒接觸文本時,不設計教學活動,在接觸文本獲得原始體驗後,教師通過各種活動了解、矯正、引申原始體驗,並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在原始體驗基礎上生成、引導、訓練。這樣才符合學情,真正使語文素養得以提升。如何發揮主導作用呢?

一、精心設計活動。

結合課文和學生特點,既生動有趣又高效藝術地將文本學習轉化為一個個活動,體現學生主體,課堂教學易於生成,鍛鍊綜合能力,而教師對活動的設計、調控、引導也彰顯其主體地位。需強調的是,語文學習活動設計必須合乎實際,有提高語文素養的實效。

二、促進溝通。

閲讀教學主要要素——教師、學生、文本之間有多重對話:生本對話的深層次推進離不開教師的藝術介入,生生對話的有效展開離不開教師的藝術引導。學生和文本、學生和學生的對話能否促進動態的生成最能顯示教師的調控藝術。另外,在學生忽視、曲解或難以深入理解的地方,教師要適時點撥,發揮主導作用。

參與對話過程中,教師當講則講,當導則導,當練則練。立足“高效、實效”。在課堂教學之前,思考學生要有何提高,何種教學形式最有利。課後反思學生所獲幾多,是否發揮促進學生髮展。課堂教學應也必須是生成和預設、習得和學得、探究和接受、自主和引導的、過程和結果的統一。

三、指導語文學法。

閲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研究學法比教師研究教法更重要。語文能力主要是習得和學得的,要引導學生研究如何學,探討科學的學習規律和方法。具體引導學生探索適合的聽課方法、討論方法、具體閲讀方法等。使教與學形成合力,更好促進學生髮展。特別高三針對大學聯考,要學生用錘鍊的探究性閲讀本領,進行探究性閲讀訓練。在大學聯考閲讀答題中,必須要學生依題意答題,進行探究閲讀,總結解題“程序”、思路,使答題逐步科學化、規範化

四、延伸課堂。

語文課應無條件地擴展和延伸,以培養語感,增加積累。閲讀教學要結合課文有意識地開拓閲讀教學新空間,激發廣泛閲讀興趣,糅合歷史、人文、科學等。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課堂,出課堂。把課堂變成思維的碰撞所,每節課上成問題課,激發學生在教師指導、學生嘗試、合作、探究中發現問題。使課堂教學自然就延展到課外。比如新課標人教版高中教材編有名著導讀,課文後附相關鏈接就是一個較好的拓展線索。學生獲得大容量的“庫存”,必能啟發心智,拓展視野,活躍思維,培養文字的敏感。

語文是有生命的,閲讀更是充滿靈性的。人生的學習工作中,閲讀是最基本的能力之一。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是教學生以語言為工具,自由、廣泛地吸取思想,擴充知識,接受人類的認識成果。作為語文老師,唯有不斷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養,豐富自身底藴,不斷探索教育教學新方法,才能做好學生的領路人。

參考文獻:

[1]《高中語文閲讀題型技巧點撥》

[2]《高中語文閲讀教學的重新審視》陳維賢

篇四:語文教學論文

語文教學論文例文

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寫字和寫字能力的培養,是第一學段語文教育的一個重點。第一學段的寫字要求,突出一個“好”字。要求學生一出手就做到“書寫規範、端正、整潔”,同時要求寫字姿勢“正確”。怎樣才能做到“好”呢?

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第一冊的寫字部分的編排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數量少:全冊漢字要求認的是400個,而要求寫的字僅100個。學生每課的習字量只有3-4個漢字,且都是按字形規律編排的筆畫簡單的獨體字。教材科學的編排為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下面就談幾點關於寫字教學方面的體會:

一、觀察聯想,活化字形,感知字形美

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基礎。寫字教學首先要指導學生觀察字形,弄清漢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指導觀察時,如果引導學生對抽象的漢字加以聯想,活化漢字字形,漢字字形就會深深紮根於學生的心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漢字由抽象的筆畫組成。如何讓學生對祖國文字的字形產生興趣,如何讓學生對寫字感興趣呢?除了故事、兒歌以外,比喻是個好方法。“撇”像掃把,“捺”像劍。“點”像小雨點。“橫”像小扁擔……比如“傘”,同學們看像什麼呢?有的説像大蘑菇,有的説像大樹……想象生動的比喻,再加上形象的電腦畫面的顯示,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了漢字的形體美,而且讓學生對抽象的漢字字形頓生興趣,產生了寫字的慾望。

例如:教學“人”,“人”字很簡單,一撇一捺,寫起來卻十分不易。由於不知道運筆方法,學生寫出來的“人”字,就像兩根支撐起來的小棍子。我引導學生觀察電腦畫面上的筆畫,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看看這“撇”像什麼,“捺”像什麼,有了生動的視覺感受,有了如此形象的比喻,“人”這個字在孩子的心中已經不再抽象了,而變得生動可感起來。比喻,充分激起學生寫字的熱情,學生按捺不住,自己嘗試着寫了起來。

二、比較觀察,示範演示,體會書寫美

國小生寫字往往眼高手低,原因在於,相對某一個人來説,其觀察審美能力比較強,但實際動手書寫的能力還不夠,還沒有很好地把觀察審美能力轉化為書寫審美能力。那麼,在寫字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提高書寫能力呢?

一年級起步階段,教師要詳細指導寫字的基本筆畫、筆順規則,要求每一個字,每一個筆畫,都要儘量要求。一橫,一豎,一撇、一捺……教師都要筆筆指導到位。教師的範寫很重要。示範是寫字教學的先導。在指導學生整體認知之後,教師要在黑板上畫好的田字格中示範,向學生展示寫字的全過程。教師要邊演示邊講述:這個字是什麼結構,第一筆在田字格的哪個部位落筆,每一筆畫的名稱、運筆方法以及筆順等,使學生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但是,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説,僅僅範寫還遠遠不夠,由於受到觀察能力的限制,學生的臨摹並不能一步到位。此時,運用比較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較運筆方法:教學“一”,我讓學生觀察老師正確的運筆之後,我要求學生進行臨摹,將學生的不正確的書寫和範字比較,在比較中學生看到自己的不足。教學豎,我讓學生比較“懸針豎”和“垂露豎”的寫法的不同,並加以示範。

比較間架結構:教師除了指導漢字的筆畫,還應該着重指導漢字的間架結構。例如:教學“皮”,在觀察“皮”後,我讓學生臨摹,學生寫出來的“皮”字,五花八門。有的把下面的“又”字寫得太短,有的把“又”寫的太窄,有的又寫得太寬……這時我將他們這些字在黑板上“公開亮相”,和書上的範字進行比較,並逐一幫助他們找到“病因”,指出“治病良方”。欣賞着自己的“傑作”,孩子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起來。比較之後的書寫,效果令人滿意。

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觀察,仔細領會,悉心模仿筆畫運筆,熟練掌握筆順規則,體會漢字的造型美。

篇五:語文教學論文教學論文

關於語文教學論文教學論文

國中語文教學論文:尊重學生感悟的權利

學生是認識的主體,他們的認識活動只能通過他們自己的實踐和感知,在他們的頭腦裏進行,教師可以為學生認識活動創造最有利的條件,但不必也不可能代替學生的認識。

一、樂做“導遊”,留給學生閲讀的時空

教師的角色在閲讀教學中應該是“導遊”,應為學生選擇一個最恰當的觀察點,讓他們自己去盡情欣賞和享受那美麗的風景。教師的責任,就在於引導學生閲讀。教師的“引”就是要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確定教學目標,制訂閲讀步驟;“導”就是要指導閲讀方法,組織閲讀交流,進行閲讀評價,任何“引導”都應當有利於學生從感受中領悟。

1.循序漸進,先感後悟。閲讀教學一定要讓學生閲讀,學生自己閲讀課文是他們感悟課文的基本途徑。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便是感受的過程,“見”就是領悟。學生的閲讀能力絕不是教師“講”出來的,而是學生在閲讀實踐中不斷“悟”和“練”出來的,課本的提示和教師的講解不能代替學生的閲讀感受。在具體操作中,教師要防止不等學生有所“感”,便要求學生有所“悟”;要防止少數學生囫圇吞棗,望文生義,主觀臆斷。我的做法是:先以生動的語言導人,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吊起他們的胃口”,然後告之閲讀的初步目標,並明確要求以較快的速度通讀全篇,畫出文章中有助於表現中心的關鍵語句,從而把握全文的中心。

2.大處着眼,整體感悟。心理學研究表明,所謂知覺並不是先感知到各種成分再注意到整體,而是先感知到整體的現象而後才注意到構成整體的諸成分。閲讀教學應當始終把課文看成一個整體系統,注重從整體上感受和領悟。對課文某一方面或某一個局部的感悟,都應放在整體中進行,具有整體觀的意識,即“小處着手,大處着眼”。如對課文結構和表現手法的感悟,就不能離開課文內容的感悟;反過來,離開課文的形式也不能感悟、分析結構。

二、巧佈疑陣,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説過,思維從問題、驚訝開始。特級教師於漪説過這樣的話:“開始我做語文教師的時候,以為備課就是備知識,就是備教材。其實不然,這裏有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備思考問題,看怎樣的問題問下去可使學生的腦子動起來。”我在教學《皇帝的新裝》這篇童話時,曾先後提出這樣兩個問題:首先,皇帝赤裸着身子,光溜溜地走上大街了,出這個醜應該由誰來負責任?(語文教學論文 )為什麼?學生反響熱烈,閲讀之後形成了兩種意見:一種是皇帝咎由自取,另一種是騙子太狡猾,經過辯論,大家的意見得到了統一,“蒼蠅不叮無縫的蛋”,騙子可惡,但皇帝這“破蛋”實在是又腥又臭。在此基礎上,我又提出了第二個問題:哪些人能説真話?哪些人盡講假話?學生帶着問題再一次閲讀課文,經過討論,學生很快便明白了作者的寫作用意。

為什麼“問題”對閲讀教學如此重要呢?首先,“問題”能刺激學生的探究欲,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將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向深入。其次,“問題”體現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恰當的問題,是閲讀目標的具體化,凝聚着教者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它引導着學生積極主動而又目的明確地進行閲讀,從而使學習活動活潑有序地進行。再次,學生帶着問題自己去讀書、思考、品味、感悟,自然而然地成了閲讀活動的主人。“問題”使“感”落到了實處,“悟”也有了方向。

需要強調的是,要根據不同的文體要求,根據教學的重點、難點設計問題。同時,問題的設計還要符合學生的能力實際和學生的思維規律。既可以提出有關思想內容、結構思路方面的整體性問題,也可以提出一些引導學生反駁的迷惑性問題;既可以要求學生聯想、想象,也可以引導學生學會評析。

三、指點迷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感知是閲讀的開始,理解是閲讀的核心,其關鍵便是思維活動,恩格斯曾把思維稱頌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要激活思維,需要科學的閲讀方法點擊,同時閲讀能力也要通過一系列的閲讀方法的歷練才能綜合形成。

發展思維能力,最主要的途徑便是做到思維訓練與語言訓練的有機結合,並把這種訓練放在瀆寫聽説的過程中進行。語文的思維是憑藉語言這個工具的思維,思維的內容又必須憑藉語言這個工具來表達,二者結合的方式就是讀寫聽説。如在教學《鞭兒脆脆響》這篇小説時,我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小説設計了二嘎子考驗丁區長這個情節,文章表現出一種民主、平等的幹羣關係,有沒有你熟悉的類似的影視文學作品或社會現象同樣表現出羣眾民主意識的覺醒?學生很認真地思考,很快便有人想到了《秋菊打官司》,想到了“民告官”。分析結束時,我又佈置了一個作業:如果二嘎子認錯了人,來者不是關心羣眾、任勞任怨的丁區長,而是驕橫的“張區長”,故事又會怎樣呢?寫一個300字的片段。這兩個問題的設計,便是從訓練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聯想、想象能力着眼的,效果顯著。在教學説明文時,我常會問,“這種説明順序是不是最佳的選擇?”,而在教學議論文時,則會問,“你能否再舉出一兩個論據來?”,以此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優化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不僅要注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還應努力營造一個有利於創新開放的環境。具體地講,分為兩個方面。

1.民主寬

鬆。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曾説過:“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氣裏自由自在地呼吸。”給學生以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的寬鬆時空,才能最大限度地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在課堂上,有的學生會喜形於色,有的學生會手舞足蹈,甚至還有的學生會情不自禁地打斷別人的發言……所有這些,以傳統的'觀念可能看不順眼,其實,這正是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的表現,應該給予適當的鼓勵。

同時,還應該讓學生自由地表達他的思想、他的“感悟”,要防止以教師的“悟”取代學生的“悟”,以教學參考書的“標準”答案,取代學生的“悟”,因為這是一種扼殺學生思想活力的教學專制。對學生的一些獨特看法和“出格”的理解要給予積極的鼓勵,允許他們對一些權威的觀點和傳統的結論進行大膽的顛覆。我們培養的應該是有獨立個性、有創造精神的人,而不是奴性的人。如九年級教材中的小説《我的叔叔于勒》的中心,教參上延續至今的説法依然是“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難道“嫌貧愛富”真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專利”嗎?如果以這樣的“答案”去“統一”學生的“悟”,作品的人文精神、教育意義便大大削弱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從何談起?

2.拓寬延伸。“拓寬”,即把閲讀對象從文體拓展至作者、時代背景、思想修養、同類作品以及其他相關的作品,“拓寬”避免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能使學生對文章的感悟全面而深刻,有利於創造精神的培養。

“延伸”便是將學生的感悟延伸至社會生活。學習是為了“學會生存”,只有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篇六:語感語文教學論文

語感語文教學論文

一、強化閲讀教學,培養學生語感

閲讀可以使學生的語感水平得到極大的提高,特別是一些高品位的文章,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感。但是,對於國小生來説,他們剛剛學習認字,文字積累比較少,往往無法獨立地進行文章的閲讀,因此不能夠通過閲讀文章來提高自己的語感水平。

針對這種情況,很多教師運用在課堂上分析文章的方法來實施教學,把原來的閲讀課變成了課文分析課,這樣便很難培養國小生的語感。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生的閲讀教學引起高度的重視,一方面為學生們營造出一個良好的閲讀氛圍,使學生可以輕鬆、愉悦地置身於閲讀中;另一方面,在學生的閲讀過程當中,教師應當給予他們一些必要的指導,對學生在閲讀中遇到的難點加以解答和點撥,以此使學生學會獨立閲讀,有效地促進國小生語感能力的培養及提升。

二、強化背誦,培養學生的語感

背誦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段落結構、語句以及文章的整體框架,對學生語言資料的積累非常有幫助,還可以藉助於自己的思考、加工,逐步形成屬於自身獨特的語言或者語句風格。與此同時,學生要想切實培養出好的語感,就必須具備大量的詞彙積累,這樣對於全文的理解效果才會更為顯著。而學生在背誦的過程中則可以積累許多好的句子、優美的詩詞,在此過程中提高文學修養,所以,作為一名國小的語文教師,應該利用好課本中的文章,選擇最合適的段落讓學生背誦,所選取的文章應當有利於學生語感的.培養,使學生在掌握了教師所教授的課本上的知識的同時,也能夠使自己各方面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

此外,教師還應當使課外資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選擇其中比較適合學生髮展需要的、題材相對較好的文章讓學生閲讀,以此大幅度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使學生的視野得到開闊。對於學生背誦的文章,教師要注意定期檢查,比如開展一些與背誦課文有關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背誦課文的過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檢查課文的背誦情況,以便於學生能夠自覺背誦文章。

三、強化寫作訓練,提高學生的語感

學生積累的詞彙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就需要通過實踐活動來使學生語感的形成加以強化,培養國小生語感的一個重要的實踐方法就是寫作訓練。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可以將積累的詞彙知識運用於實踐,還可以將平時積累的、背誦的一些素材通過寫作表達出來,以此有效提高語感能力。因此,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加強寫作訓練,藉助於寫作來逐漸培養及提高語感能力。

在寫作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模仿所學文章的寫作方法,比如在學習了書信格式的文章之後,並且教師對學生講解書信的格式與寫作方法後,可以鼓勵學生嘗試着寫一封信,向自己的朋友亦或是家人介紹、描述自己的學校以及在學校的學習生活等,同時要讓學生在寫信的過程中注意信件的寫作技巧和方法,以此促進語感的逐步形成。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當切實根據學生的興趣,提倡自由的寫作,在寫作的中學生可以隨意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將自己積累的詩詞、佳句運用到文章中,從而提高寫作能力。

總之,國小生語感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一個長期訓練及積累的過程。在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對國小生語感培養予以高度重視,積極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來開展語文教學,以便於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並且積極、愉悦地投入到閲讀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語感。

篇七:語文教學論文

語文教學論文的模板

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構建的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目標、內容和評價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創新。這對我們廣大老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更新觀念,轉換角色,更新教學方法,使自己儘快進入新課程中,並伴隨新課程的實踐而成長。在語文教學方面,更新教學方法的前提是必須瞭解語文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理念之一:語文的人文性。《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學科性質界定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性質的界定,應當説是語文教育界經過長期實踐探索而達成的一種共識。肯定了語文的人文性符合語文課程的實際。語文本身是一種文化,語文學科,是一門人文學科,但它又與一般人文學科不同,是一門帶有工具性的基礎人文學科。作為課程主要資源的教科書以文選方式呈現,選文從不同側面,運用不同方式反映人類生活,內容豐富多彩,而不是直接單純地展示“工具”。確認語文的人文性,有利於全面實現語文教育的功能,它意味着學習語文,應在廣泛吸收人類文化營養,培養理性精神,受到人文關懷的同時,不斷提高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能力。課標正是由於對語文課程性質全方位的、內涵豐富的定位,進而才形成了囊括於工具性知識、技能和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及個性風采的課程新概念“語文素養”。

理念之二: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標準的核心概念,它的主要內容包括: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具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良好的語感能力和思維能力,健康的審美情趣。語文學科是一門專門培養語文素質的基礎人文學科,而培養語文素質或者説語文素質的養成,正是語文素養提升的過程。因此,進行語文課程教學,必須以語文素養為核心。教學過程中“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極為重要,它可以涵蓋識、寫、聽、説、讀、寫多方面,是真正意義上的“工具”的準確內涵,是語文教學的直接目標,也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課標從不同階段、不同層次和不同側面提出了語文課程的目標體系,即儘可能充分地發展學生個體的能力體系。其中包括髮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激發其想象力和創造潛能,這是語文素養中的重要內容。語言能力是指以語言積累為基礎、語感培養為指向的實踐性能力,分別表現為注重情感體驗、豐富精神世界、獨立自主的閲讀能力、耐心專注地傾聽、文明得體地表達和溝通、富有感染性和説服力的口語交際能力,感情真摯、條理明確、追求獨特感受、有創意的寫作能力,以及搜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課標強調的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實質上就是要求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學習語文,逐步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實現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理念之三:課程內容着眼於生活化。課標着眼於課程內容與學生主體經驗世界、情感世界的內在聯繫,關注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和不同學生的需求差異而對課程內容予以不斷調節和更新發展。課標確立了嶄新的理念:“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在實施建議部分,更是具體要求:“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因為學生的語言能力不可能從系統完整的基礎知識及其訓練中轉化而來。課程着眼於生活,突出語文實踐。其一,教材內容安排上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想象世界,從而紮根於學生的心靈深處;其二,着眼於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去設計課程目標、培養和優化學生綜合性的語文素養,教材的體例和呈現方式靈活多樣,注意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專題;其三,教材富於開放性和彈性,既合理安排作為共性要求的基本課程內容,又要給地方、學校和老師留有個性化開發和選擇的空間,特別是為學生主體留出自主取捨和拓展的空間。因此,學習語文只有將課堂語文學習同社會生活言語實踐結合起來,言語能力的培養才能真正落到實處。課標特別提到,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還要有意識地強調在生活中學語文。生活言語實踐既是課堂言語學習的源泉,又是課堂言語學習的延伸和補充。我們的老師要在課標的引導下走出“課堂為中心”、“教科書為中心”的誤區,開發課程資源,使語文教學達成共識:“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

由於語文新課程理念的更新,同時也要求語文教學的觀念需要創新,並且只有對本學科不斷創新,不斷注入活水,它才有發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因此,把創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機地滲透到語文教學中,併為語文學科教學服務就顯得至關重要,語文教學實行了創新教育,可以給語文教學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我想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實踐:

一、教學方法的創新

傳統的語文教法沒有很好地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老師是注射器學生是接收容器,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老師教一篇課文常常是五大塊:時代背景、作者簡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些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毫無關係,因此也就談不上什麼創新教育了。由於沒有注入創新因素而導致:老師説得頭頭是道,而真正聽、説、讀、寫能力方面的訓練內容則顯得蒼白無力,老師一時口舌快活,而學生卻是“霧裏看花”,臨考總搞題海大戰、時間加汗水、日光加燈光,這樣就幾乎抹殺了學生所有的創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須改進。我們必須要考慮:

(一)怎麼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如果一個老師有能力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那他就成功了一半。”(於漪語)興趣對求知對創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如何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習慣的形成,是學生主動掌握知識的先決條件,掌握一定的知識又是創新的先決條件,可見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

(三)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品質。有了興趣和習慣還遠遠不夠,要有堅強的毅力和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精神,才能激發創新的潛意識。

(四)在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上改進教學方法,要大膽走出課文、走出課本,讓課內長骨、課外長肉,讓潛在的創新意識大展宏圖。

二、教學手段的創新

老師授課一直擁有的是三尺講台,三寸粉筆,兩袖清風。近年來有多了一塊小黑板,稍微豐富了一點。伴隨着教改的轟轟雷聲又多了投影器,配了錄音機,這一改革的確為課堂增色不少,但總吃菠菜豆腐總會膩的,因為投影片總是永恆不變的一種顏色,時間久了,也就索然無味了。隨着信息技術的大沖浪,電腦真實地走進我們的生活,它幾乎可以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於是單調的課堂一下子變的有趣了,學生們走進了多媒體教室,嚐到了課件教學的甜頭,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五彩的畫面、神祕的背景、亮麗的色彩、奇妙的曲線、圖形、清晰的知識結構圖、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學生極大極濃的興趣,進而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接受與創新,以達到提高課堂質量,加入創新分子的目的,讓學生愛創、樂創、變成勇於創新的一代新人。

三、教學觀念的'創新

傳統的教學就像《師説》中所説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絕對正統的本本教育,知識傳授僅限於課本,即就課論課,所有習題答案都以老師為準,課堂上老師一人主宰,提問成了老師的專職,回答成了學生的必須義務。這樣時時處處都控制學生思維,總拘泥於固定的框架,那這樣的教育還從何談創新呢?因此應轉變觀念,建立一種“大語文”觀,讓單一的課本知識傳授變成多樣化的傳授,讓一言堂變成羣言堂,鼓勵學生多動腦、多疑、多發現;在閲讀與寫作方面要大膽嘗試、探索,出新成果;要讓學生完成從“學答”到“學問”的轉變;要在語文教學中創造性地進行審美教育與德育教育。

1、讓一言堂變成羣言堂,激發學生創新。

面對我們的學生我不禁有些擔心,他們已經習慣老師代勞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題目,總怕與老師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説;總怕錯,不説。久而久之成了老師一人説,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直線下降。他們總期盼別的同學來發言,然後都舉雙手贊成,所以答案總是唯一的。其實語文教學中有些題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來説吧,面對一篇文章總得先分清層次脈絡,然後才理解賞析。一篇文章也是一個多面體,不同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會劃出不同層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邏輯就要及時給予肯定,不要在他們發言的第一次就扼殺他們的創新能力。並且閲讀一篇課文,你不拘泥於一種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經常從多角度來劃分層次,能使學生的思維嚴密、全面、深刻、靈活。推而廣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從不同的角度去提煉、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創新意識。在實際教學中教學中,用一句話來説明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讓學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見。有説一個關於長征的故事;一個關於中國紅軍戰爭的故事;一個動人心魄的故事;一個發生在長征途中茫茫草地的故事;一個無名戰士保護和傳遞七根火柴的故事…….他們爭先恐後地説出了幾十種答案,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這樣的發散思維中已或多或少的滲入了創造性閲讀的內容,這樣學生不但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你看,大家説的多好啊!

2、創造性的進行閲讀指導與作文訓練。

在課文中適時地對重點段進行閲讀指導,可有針對性地出一些題目來讓學生做,以提高他們的閲讀能力。但課內閲讀是十分有限的,更多的是課外閲讀,學生自主閲讀,只有大量地課外閲讀才能真正起到增長見識的作用,因此要對課外閲讀進行藝術的指導、有創造性地指導。

(1)指導學生制定課外閲讀計劃。這是學生課外閲讀時間的標誌,可一期一訂,中途做必要修改,使其常新,保證切實可行。

(2)指導學生獲得基本閲讀方法。教給他們默讀深思、朗誦吟詠、背誦記憶、精讀提煉、速讀獵取等方法,以達到開卷有益的目的。

(3)指導學生形成基本閲讀能力。在閲讀中必須從內容到形式,由形式到內容反覆深化,並適時使用工具書。

(4)閲讀後要及時寫出體會、心得。

(5)要指導學生適時檢查閲讀情況。用以上方法達到創新閲讀並得到良好效果的目的。

作文只有“讀萬卷書”,才能“行萬里路”,有了材料,才能“下筆如有神”,作文重在積累材料。在作文訓練中,我認為應當這樣:

(1)提前明確寫作任務,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準備材料。

(2)寫作時間不必侷限於兩節課,可適當推後。

(3)可改一週一篇為兩週一篇,以培養學生寫作興趣。

(4)為保證大面積提高寫作水平,就要加強檢查力度,增加交流次數,提高評析質量。另外,還可借辦黑板報、手抄報,向報社投稿等方法激發學生創作慾望,提高寫作水平。

3、突出“思”字,變學生的“學答”為“學問”。

一直以來老師主宰課堂,學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談創新?為此,要把學生的活動變為“思維體操”,強調學生“跳起來摘果子”。課堂上,根據學生實際設疑或讓學生互相設疑,啟發學生多思解疑。如講《説勤奮》之後,老師肯定司馬光和童弟周精神,然後讓學生知道只有勤奮和汗水才能有所成就。還通過一題多問,一問多答等方法培養學生髮散思維能力,使學生觸類旁通,解決各種疑難,還能培養其創造力。

4、在語文教學中有創造性地進行審美教育與德育教育。

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感知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國中語文課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頗豐,這就要求老師加強自身的美學修養,在實踐中勇於探索、積累經驗、尋找規律,教學中給學生講一些美學理論,讓學生知道《泉城》是一種自然美,《一路花香》是一種人性美等。另外,要讓學生在對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認識每一種具體的美,如音樂美、結構美,內容美、音樂美、藝術美等。可結合老師講評提高鑑賞美的能力,進而來發現美,創造美,提高美的創造力。

篇八:語文教學之友論文

語文教學之友精選論文

題目:以人為本中職語文教學論文

一“、以人為本”理念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實踐問題

(一)受到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的滯礙

目前中職語文教學存在相當大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滯礙。這主要是表現在“教師的滿堂灌,學生被動聽”這一方面。在中職語文課堂上,許多語文教師仍然是唱“獨角戲”,在自己的主觀意識中認為學生會完全接受自己所傳授的知識,課堂教學知識的容量與學生的接受程度呈現正比例的關係,這一主觀意識其實是錯誤的,其中的原因就是教師沒有落實“以人為本”理念的基本要求,從而使教師在沒有充分調查學情的基礎上就設計出了自己的教學內容,至於自己的教學實踐是否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就不得而知了。

(二)素質教育理念的缺失

在進入中職學校之前,學生接受的都是“單方面”的素質教育,所謂的單方面指的就是遵循“教師—學生”的單一流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截然分開的。教師往往會以考試標尺評價自己教學行為,學生也會以成績評價自己的學習過程,考試基於此而成為了促進學生勤奮學習的“催化劑”,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學生們經過長期的學習,就會形成相對於單一的為學習而學習的僵化思維,這與素質教育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在進入中職學校後,素質教育理念的缺失就會成為中職語文教學“以人為本”理念的最大障礙。

(三)中職教育中學生素質參差不齊

就目前的中職教育社會影響而言,中職教育往往不為家長所認可,家長們基於傳統思想會認為中職學校劣於普通學校,在中職學校求學沒有前途,諸多的錯誤思想意識會大大影響中職學校的招生,為解決生源緊張的問題,中職學校就會採取降低門檻、提前招生的策略,這就會出現不計生源質量而只是注重生源數量的問題,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基於此嚴重阻礙了中職語文的教學改革,人本理念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無法落實。

二、提高“以人為本”理念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應用對策

(一)構建起適合“以人為本”理念滲透的教學環境

一是強化教師對學情的認知。對於中職階段的學生來説,正是因為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問題的存在,才會使得教師不能夠採取單一化的教學方式,而是應該立足於“以人為本”的理念,對於每一位學生文化程度、接受能力、興趣愛好等具體情況進行充分了解,從而在內容設計的時候有所依據。二是落實“學生主體”的`要求。在“以人為本”理念的指導下,當前中職語文教學應該積極落實“學生主體”的要求,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應該將學生作為自己的平等交流的對象,而不是將自己的知識強行灌輸給學生,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會使得中職語文課堂活力四射,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學生求得真知。

(二)為提高學生的職業創新能力提供支撐

中職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存在較大的區別,這主要是表現在教學目標這一層面。普通學校的語文教學的目標就是在夯實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知識應用的能力,從而使其可以通過考試升入高一級學府,但是中職語文教學則不同的,中職語文教學的目標就是在積累語文知識的基礎上,提高語文實踐的能力,培養語文創新精神,從而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三)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的培養

對於中職語文教學而言,不僅要教授給學生基礎知識,提高其基本技能,更要從中職語文教學的長遠的目標着手,努力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是因為中職學生是即將踏入社會的“準”職業人,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會使得學生產生極強的發展後勁,堅定自己從事自己未來職業的決心與毅力,並反作用於自己的語文學習,從而就會在自己語文學習中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三、結語

中職學校語文教學對於學生將會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是表現在夯實語文基礎知識、提高語文實踐能力、培養職業創新精神等諸多方面,面對中職語文教學實踐中的諸多問題,就應該“以人為本”,從構建起適合“以人為本”理念滲透的教學環境、為提高學生的職業創新能力提供支撐、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的培養等方面着力。

篇九:大學聯考語文教學論文

大學聯考語文教學論文

一、培養高中學生語文問題意識的重要性

(一)高中語文學科的要求

語文教學應是讓學生自主的、主動地去理解和應用的過程。其教學的落實,最終要體現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所以要求語文教師做到讓學生學會讀書,真正理解語文內容的涵義,讓學生的舊知與新知發生碰撞,引發學生自主思考,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一方面確立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促進了語文素養的提高。

(二)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

素質教育的實施,要求語文課堂教學拋棄大學聯考這根指揮棒,把教學的精力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終生學習與發展能力上。而學生的學會學習與發展,需要用大腦思考,需要智慧,需要創造性思維。鑑於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運用各種方法,調動學生的思維,有效提高學生的興趣,培養問題意識。

(三)新課標發展的要求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重點不在關注學生的'成績,而在於關注學生的終身的語文學習能力。這就要求,語文課堂教學中要認真對待學生的問題,把提問題的權力交還給學生,學生才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到思考的價值,享受到學習語文的成就感,從而真正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的主體性,實現課標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二、高中生問題意識現狀調查及問題分析

經過長時間地觀察與調查顯示,目前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問題意識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統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失去問題意識

語文課堂教學,從國小到國中,再到高中,其教學模式相差不大,變化不多,學生一般在教師講授、分析下,對語文學科知識進行學習、運用等。以教師講解為主,根本不需要學生存在“問題意識”,學生只需要在教師指導下死記硬背語文知識,獲得高成績即算完成語文學習任務。當然,個別學生有問題想問,也多不敢問、不去問,最後失去提問題的勇氣,導致課堂教學中學生被動學習,沒有問題意識。

(二)傳統教學觀念,導致學生沒有問題意識

傳統的教學觀念中,教材是對的,教師是對的。學生只有聽和學的權力,無須質疑問難。因此,高中學生的提問題的能力比較差,在語文課堂中更差。曾經一位心理專家對中國和法國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了測試:一艘船上有75頭牛,32只羊,那麼船長几歲?這個問題讓我國某重點高三年級一成的學生的答案為:75-32=43。而在法國,超過9成的學生對此提出了質疑,並嘲笑如此愚昧的問題不值得一問。可見,傳統教學觀念影響了學生質疑問題的能力,更別説提出問題了。

(三)應試教育使學生忘記問題意識

應試教育從某種程度上讓學生沒有時間進行提問。學生急於就會考試,忙於做題,按標準答案要求自己。另外,即使學生有問題意識,但短時間也沒有明顯的效果,同時又位佔用學生思考的時間,佔用教師應答的時間。師生只關注考試的題型、內容,考出高成績就完事大吉。雖然近幾年語文作文考試有了很大改變,如材料作文等,可以引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但是事實上,在升學壓力下,學生仍舊走上套公式和背育範文的應試誤區,沒有興趣和時間去培養問題意識。

三、高中生語文問題意識的培養策略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提問興趣

通過多種手段如逆向思維、發散思維、質疑思維等,創設適合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產生提出問題的興趣。比如,教學《范進中舉》一課,可以讓學生與《孔乙己》一課對比思考,二者的命運基本相同,但是封建社會中還有許多人沒有中舉,但沒有淪落到如此地步呢?引發學生自覺對問題思考,並提出自己的見解。

(二)營造民主氛圍,促進學生提問能力

教師要善於肯定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不能否定或嘲笑學生的問題。要製造民主的氛圍,認真聽完學生的問題,並耐心對待,合理引導,及時回答,讓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培養自己的提出問題的能力。比如教學《藥》一課,對學生介紹了本文的主題是反映人民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和愚昧無知,也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失敗等。但有學生提出這樣問題:魯迅先生寫此文時,恐怕沒有想這麼多吧?許多學生表示贊同,課堂出現一陣哄亂。老師首先讚揚這位學生善於思考,然後從當時環境、課文結構和設計等各種角度,進行解釋,同學們一會表示對魯迅寫作的用意有了深入的理解,提問的學生也高興地坐下了。這種教學氛圍,對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大有幫助。

(三)精心研究文本,發展學生提問能力

語文教學離不開文本的研讀。可以從文本的詞語運用、文本的結構設計、文本的表現手法、文本的主題解讀等各個方面,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以文本的表現技巧為例,在教學《離騷》一課時,很多學生會提出:文章中為何出現許多“香草”和“美人”?一個大男人為何會喜歡“香草”?等等。對此,教師並不是直接將答案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帶着問題去研讀文本的表現技巧。通過共同探討屈原寫作離騷時的社會背景,結合屈原的經歷,最後明白了屈原這樣寫的用意在於:借物喻志。這是一種寫作的表現手法,對後代文人影響較大。比如《愛蓮説》、《詠梅》等學過的課文,學生們立即便列舉出來。

篇十:職中語文教學論文

職中語文教學論文

職中語文教學論文範文:

摘要:職業中學語文教學務必遵守“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和以“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為宗旨。職中學生以學習專業課為主,以學習文化課為輔,在這種特殊的語文學習環境中照搬普通高中那套做法顯然是行不通的,必須探索能適應職中學生學習語文特點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職中語文教學;“三讓”之法;綜合能力

“三讓”之法職業中學語文教學務必遵守“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並以“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為宗旨。不過職中語文教學有別於普通高中的語文教學,其特點由職中生學習語文的目的和環境所決定。一是職中語文教學是學生整個活動中的配角地位,因為職中學生以學習專業課為主,學習文化課為輔;二是其學習的主要時間和精力是用來學習專業課。語文課只限於每週的四個課時而已,除此時間段外,學生學習語文的時間很難保證。在這種特殊的語文學習環境中照搬普通高中那套做法顯然是行不通的,必須探索能適應職中學生學習語文特點的方法和途徑。筆者認為“三讓”之法值得一試。

一堂語文課是否成功,並不是看教師教了多少知識,用了哪些新穎的教學手段,而是看學生學了多少知識,掌握了多少知識。全國著名特色中學語文教師魏書生上語文課不留作業、不考試,而教學質量總是躍居地區之首。我認為,他成功的祕訣就在於注重學生的學。課堂上教師教多少,學生能掌握多少,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特別多。他把時間和活動讓給了學生,學生才有可能掌握。此法對我們很有啟發,職中語文教學要真正把學生當主體、當主人,在有限的時間裏完成教學任務“三讓”不失為一法。

所謂“三讓”簡言之,即在四十分鐘內讓學生讀,讓學生寫,讓學生説,在這三讓活動中貫穿着思維訓練和興趣培養。具體做法是:

一、讓學生讀

就是讀課文導讀、課文、註釋,重要詞句反覆讀,生字、詞及詞意反覆讀,直到當堂記住。學生一讀就懂的,教師不必重複再講。當堂讀當堂檢查。當然要注意量的.問題,應有選擇、有重點地去強調,內容包括文學常識、生字詞及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內容要精當,課文片段不一定記,只體會即可。

二、讓學生寫

即當堂讓學生動手寫,寫生字詞,做課堂筆記。凡動手寫的內容就要求學生掌握,視難易程度決定寫的量的多與少,寧可少而能寫完並掌握,不可多而寫不完不能掌握,力爭做到讓學生學一個掌握一個。

三、讓學生説

説即討論提問,説對職中生來講尤為重要,應重視培養。課堂上確定幾個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先討論,可分組,也可不分組,讓學生説出自己的見解,這一活動難度較大,教師要降低問題的難度,分解難度,多鼓勵巧啟發,讓學生敢説、能説、樂説。只有在説的過程中才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要做到“三讓“必須注意:(1)精心確定教學內容,不能課文中有什麼就講什麼,有多少知識點就教多少。要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時間,在內容上有舍方能有得,只有大膽捨棄,忍痛割愛方能瘦身靚麗。(2)有主有次,主次有別。主要的重點要掌握,次要的僅讓學生了解而已,知道一下就行。(3)課堂活動時間應以學生為主,教師的講及其他活動要少而精。

“三讓“之法,僅是本人在教學中的一點體會,是否得當還有待於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再求證、再改進。

篇十一:語文創新教學論文

新世紀所需要的人才不是知識的機械記憶者與運用者,而是探究者、發現者與創造者。這對我們的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再機械的傳授教材知識,而是將創新教育無形滲透於教學中,徹底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講解為中心的枯燥灌輸式教學,實現以學生為中心,以生活為平台,以探究為主的自主啟式教學,引導學生帶着濃厚的興趣、活躍的思維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展開有深度有廣度的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自主構建知識、提升技能,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探究過程中來,成為探究的主體,成為真正的發現者、探索者與創造者。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具有很強的問題意識與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那麼,在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創新教育,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下面,筆者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淺談如下幾點體會。

一、精心導入,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生的認知活動中並不是可以忽視的,而是學生認知的內在動力與強大推動力量。可以説,學生對認知對象是否感興趣,直接關係到學生探究的深度,關係着認知活動的成敗。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滲透創新教育,引導學生展開主動而積極的探究,這樣學生的探究熱情才能更高漲,探究思維才能更活躍,才能在教學中有更多的發現與創造。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課堂導入環節的設計,要以新穎、富有吸引力與感染力的導入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熱情。

1.引入生活活水。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新課改非常重視語文學科與現實生活的關係,明確提出:要從學生所的生活現象與生活事物入手,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此,在教學導入環節,教師要重視教材與生活之間的關係,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將語文教學帶入寬廣的生活空間,以生活的活水來為語文教學注入生機與活力,這樣的語文教學才能更具趣味性與形象性,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2.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現代信息技術集圖文聲像於一體,引入現代信息技術的語文教學不再是枯燥的粉筆加黑板的教學,而是以圖文聲像來傳遞信息,能夠將學生帶入圖文並茂、聲像俱全、動靜結合的教學情境之中;不再是單一的信息傳遞,而是以生動的圖片、直觀的畫面、動聽的音頻來綜合傳遞信息。這樣的教學視聽結合、動靜結合,更能以音樂的感染力與畫面的渲染力使語文教學富有生命的活力。處於這樣的教學之中,才能不斷激起學生參與的主體性與思考的主動性。

二、巧妙設問,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以教師講解為中心的教學只是將現成知識單向地傳遞給學生,並不能激起學生思考的`獨立性與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只是在機械地接受知識。要實施創新教育,就必須要扭轉學生在教學中的被動地位與機械狀態,將探究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以問題來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這樣的探究才能成為學生的主體行為,才能使學生在探究中自主地解決問題,有更多知識與技能上的增長與提高。

1.提出富有探索性的問題。問題是探究的主線,問題是否具有探索價值直接關係到學生探究的深度,決定着探究的成敗。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在學生所掌握的知識與所要學習的新知之間找到最佳的結合點,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提出問題,這樣的問題才能既有一定的深度,能夠引發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同時又與學生的基礎密切結合,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所掌握的知識來成功地學習新知。

2.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正所謂“不憤不悱,不啟不發”。學生的探究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阻礙着學生的思維與探究。要突出學生在探究中的主體性,就要善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思維困惑無法繼續探究時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以問啟思,以此來引導學生從新的角度與方向來展開思考,幫助學生完成探究,這樣更能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與靈活性。

三、鼓勵質疑,增強學生問題意識

愛因斯坦説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而且,解決問題只是對知識的運用,而提出問題則代表着學生思維的全過程。因此,鼓勵質疑不僅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同時能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與創新意識,更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1.營造民主氛圍,讓學生敢問。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知識與認知水平,在閲讀時也往往會產生許多的獨特見解與感受,與教師、與教材、與學生有着不同的意見,但是在課堂上卻很少聽到來自於學生的不同聲音,不是學生沒有問題,而是畏於教師與教材的權威不敢提問。為此,教師要打破專制教學,站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以此來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與平等意識,這樣才能讓學生打消心中的顧慮,勇敢地發表個人不同見解,勇敢地提出問題。

2.加強方法指導,讓學生會問。“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的學習貴在掌握方法,這樣才能帶領學生打開探究的大門,自主地學到更多的知識與技能。要讓學生能夠自主地提出問題,具有很強的問題意識,教師就不能只是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更為重要的是傳授方法。學生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展開自主探究,在探究中發現、提出、分析與解決更多的問題。

3.實施賞識激勵,讓學生樂問。教師要運用賞識教育,發揮評價的激勵效應,以得當的評價來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成功與進步,享受到提問的樂趣,這樣更能強化學生的探究動機,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這正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核心所在。為此,我們要深入學生的學習過程,表揚與批評並行,這樣才能讓學生享受探究的樂趣,成功的喜悦。

參考文獻:

[1]陸文玲.關於高中語文創新教育的探討[J].新課程導學,2013(7).

[2]鄭俊香.對高中語文創新教育的幾點認識和思考[J].考試周刊,2015(19).

篇十二:教育教學語文論文

1中職語文教學要發揮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陣地作用

對此,教育主管部門也有着清醒的認識。

2009年教育部頒佈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以下簡稱“新大綱”)明確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其任務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和思維發展,加強語文實踐,培養語文應用能力,為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以及繼續學習奠定基礎;

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服務。

從新大綱的要求中不難看出語文在中職教育中所承擔的重要使命。

基於這一要求,語文教學必須發揮相應的作用,成為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陣地,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做出應有的貢獻。

2中職語文的教學策略

2.1設置良好的教學情境

語文教學依託的是我國豐富燦爛的文學資源,而中國文學最為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其所表達的感情總是依託於具體的情境。

傳統文學作品中有各式各樣的情感表達,有斜陽晚樹也有小橋流水,有撫今追昔也有壯志未酬,有人生苦短也有悲歡離合,有憂國憂民也有對酒當歌。

然而,這些情感和情境與今天我們的生活有着一定距離,對於文學基礎相對較差的中職生而言,理解難度更是不言而喻。

所以,語文教師如果想讓學生理解這些內容,就必須還原和設置相應的情境,讓學生能夠比較容易地接受,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其文化水平和審美能力,促進其德智體美全面發展[3]。

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耳熟能詳的詩來説,本首詩只有4句,其表面意思理解起來並不困難,但對其背後隱藏的內涵和意義,卻需要通過還原當時的情境才能讓學生理解。

教師在講解之前,可以先介紹作者李白和詩的主角孟浩然的情況,讓學生知道:古代交通不便,離別之後就很難再相見了,於是,寫詩送別成了一種習俗。

然而,李白與孟浩然在黃鶴樓的這一送別卻引起了轟動,在文學史上被稱為千古一別。

從《李太白集》裏可以看出,李白最崇拜和喜歡的詩人就是孟浩然———李白在《贈孟浩然》中曾經寫過“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的詩句。

論年齡,李白比孟浩然小12歲,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兩人的友誼,他們詩才出眾、互相仰慕、相見恨晚。

在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時,李白與孟浩然經歷了一場長時間的同遊,把孟浩然既當作老師又當作朋友,感情甚篤,所以即使是短暫的離別,也那麼依依不捨。

因此,詩的第一句“故人西辭黃鶴樓”充滿了與偶像依依惜別的味道,顯得頗為傷感。

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則別有深意,因為揚州在當時是京杭大運河上最重要的城市,也是當時中國最大最繁華的城市。

對於揚州的繁華,李白一直非常向往,卻由於種種原因無法前去,所以李白的“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依依惜別之外又多了一分羨慕和無奈。

繼而“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位於山頂的黃鶴樓是當時最高的樓之一,登高遠眺整個長江漫漫無際,接地連天,十分壯闊。

李白站在黃鶴樓上,眼看着帆船一點點消失在遠方,可想而知他注視的時間有多長。

讓學生用感情去誦讀,引導學生想象、領會詩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懷,體驗古人深情厚誼帶來的感動和温暖。

從審美角度來看,後兩句詩又充滿了一種無法言説的空闊感,用唐詩研究專家康震的話來説就是,讀這樣的詩歌,能讓你感到整個人生的境界都是開闊的。

2.2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在目前的語境下,多元文化已經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對促進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義。

但是,多元文化所導致的另一個結果是強勢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入侵,使得學生對於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降低。

作為有着悠久歷史的`古老文化,中國文化在現代社會中依然有着重要的價值。

那麼如何讓學生認識到中國文化的價值,並對其產生認同感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指出外來文化和流行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例如目前十分流行的日韓劇所依託的日韓文化,其根源則是中國的儒家文化。

如果我們由此入手,就不難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4]。

其次,引用實例説明中國文化的影響力,例如在世界各地普遍興起的孔子學院和漢語熱;法國總理希拉剋十分熱愛中國歷史,對於青銅文化的研究近乎專家水平;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能説十分流利的中文,這都體現出各國政要對於中國與中國文化的重視。

中國文化所體現出來的智慧是一種生存智慧,在1988年的一次集會上,七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其共同發表的宣言中表示,如果人類要避免世界性混亂,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就必須從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那裏尋找智慧。

當學生了解到這些之後,定然能夠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2.3聯繫古今,拉近距離

中國傳統文化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在五千多年的歷史中延綿傳承,從未斷絕,許多文化現象在今天仍有遺存。

所以,語文教師要結合現實,深入淺出地為學生解釋中國傳統文化[5]。

例如今天所説的“名字”在古代其實包含名和字兩個概念,名與字之間並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聯繫。

著名詩人李白,字太白,這裏的太白實際上指的是太白星,而李白名中的“白”字就是太白的簡稱。

再如蘇軾,字子瞻,名中的“軾”字是乘馬車時的扶手,用以眺望,所以用“瞻”作字。

除此之外,在古代稱字表示對他人的尊重,例如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當時的許攸,原來稱曹操為孟德兄,後來對曹操有意見了乾脆稱他為曹阿瞞,由此引來殺身之禍;又如當年三十多歲的康有為見到二十多歲的梁啟超時稱其為“卓如兄”而不是“啟超”,就是為表示對梁啟超的尊重。

在這裏“,兄”並不一定表示年齡的差異,而是對於對方地位的認可及人格的尊重,所以在古代年逾古稀的老人稱呼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為兄的事情並不少見,由此也不難看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謙和温潤是十分值得現代人學習的。

2.4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交流

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教師個人的事情,一門課程若想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必須依賴師生的良好配合,語文也不例外。

所以,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充滿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而不能由教師一味灌輸。

那麼,教師應該如何與學生進行互動呢?這就需要教師一方面認真備課、聯繫現實,充分運用啟發性的語言,張馳有度、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古代場景和古代人文氣氛[6]。

例如在講解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中“此夜曲中聞折柳”這句詩時,先讓學生理解詩意,然後重點解釋“折柳”。

“柳”諧音“留”,古人送別親友時常常折柳相贈,暗示留戀、留念之意。

折柳既是當時的一種習俗,也是一種情感的表達。

古人還有折柳寄遠的習慣,是盼客旅他鄉的親人早早歸來的意思。

學生從對古代風俗的學習中享受學習的快樂。

另一方面,教師應認真傾聽學生的反饋,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能夠及時而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見解。

此外,學生也要事先了解課程內容,收集相關資料。

在這樣的互動中,學生自然就很容易理解文學作品,在輕鬆愉快的詩情畫意中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在不經意的誦讀中接受了高尚道德情操的薰陶。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更新教學觀念,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促進學生對文學的瞭解。

例如在講解抒情性作品時放應景的音樂輔助教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賞析宋代愛國詩人陸游的《病起》這首詩時,可以配樂朗誦,把詩人“壯士淒涼閒處老,名花零落雨中看”悲壯沉鬱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讓學生在欣賞語言文字魅力的同時走進當時的情境,感受作者那種難捨難分的情感。

此外,在講解描寫性作品時可以展示相應的圖片,講解故事性作品時可以播放相應的影視或戲劇片段。

總而言之,就是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促進學生理解和學習。

3結語

葉聖陶先生認為性情的涵養和想象力的培植,是教育的重要項目。

然而,涵養和培植必須有所依託,那就是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傳統文化教育關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全面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針對現實以及學生、學科的特點設計教學,深入淺出,聯繫古今,如此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作者:岑愛音 單位:廣西中醫藥大學附設中醫學校

篇十三:教育教學語文論文

一、學生主體地位是否得到體現的反思

新課改要求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國中階段作為夯實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時期,更是要注重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其綜合素質的提高奠定紮實的基礎。

其一,國中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等,將學生分成實力相當的小組,不僅可以方便學生在課堂中的討論和交流,而且也利於鍛鍊學生的綜合能力。

教師要適時地將課堂交給學生去支配,比如在《皇帝的新裝》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在課堂中將其中的人物活靈活現地展示出來,在歡樂愉悦的氛圍中不僅提高了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的熱情與興趣,而且在更大的空間範圍內拓展了他們對本課的理解;

其二,語文來源於生活,並最終要運用到生活中去,因此,為了充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展示他們在課堂中的小主人地位,教師可以嘗試着將語文課堂“搬出去”,選擇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帶領學生進行踏春、參觀景區以及環保義務勞動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地拓寬自己的視野,為其作文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多的素材,也為其綜合素質的提升做好強而有力的鋪墊。

二、師生關係的反思

和諧的師生關係,不僅是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開展的重要基礎,更是引導學生能夠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活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這就要求國中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經常性地走進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去,以平和的態度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在與教學相結合的情況下獲得一箭雙鵰的成效。

比如,在教學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其中的“勇於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和困境”的真諦,教師可以先講述自己是如何應對生活中的壓力的,進而鼓勵學生大膽地説出心中的彷徨與迷茫,在類似談心交流會的課堂環境中走近學生的內心,給予學生必要的支持和引導,從而在實現了教學目標的同時也獲得了更多學生的擁護。

還有,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之餘,教師要注重自身素養的提高,通過海量的書籍閲讀、網上資料、信息的查閲、與其他教師的交流等方式,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見解和看法,並且對於學生所感興趣的生活內容要有所熟知,以便在與學生的交流中能夠更加遊刃有餘,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與此同時,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還需要家長的參與和支持,除了平日必要的家庭走訪、與家長溝通等方式外,國中語文教師要結合實時的學習主題,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舉辦諸如親子活動、拓展訓練營活動等,

鼓勵家長們積極地參與進來,將班級變成一個温暖的大家庭,讓學生在這個大家庭中培養心理上更多的信任感和依賴感,在融洽的氛圍中讓學生、家長、教師的關係更加穩定。

三、結語

語文學科是國中教育階段比較基礎性的學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已經形成了比較穩定的教學模式,但時代和新課改的發展給語文教學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因此,國中語文教師要不斷地總結實踐經驗和借鑑精華,進行更加合理的教學反思,不斷地改進與完善教學理念、教學手段和方法,充分發揮出國中語文的教學功能,讓國中語文在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及素質教育普及等方面散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鄭冬榮 單位:南京市第十八中學

篇十四:語文教學反思論文

國小是一個人的知識大廈的地基,並且語文對於人生至堪重要,語文學習成績好,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強,不論學習什麼,都駕輕就熟,下面談一下我的教學體會。

一、培養國小生的語文素養

根據國小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水平以及主體發展的需要,我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從以下三方面着手來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

1.基本功的牢固掌握。牢固的基本功是學生學習的基石,國小階段語文基本功包括學生對於字、詞、句的書寫、學習和理解以及運用學到的知識去處理問題的能力,規範、整齊而嫻熟的書寫是國小生應該達到的最基本要求,國小階段要求學生標準地書寫祖國的語言文字的同時有感情地朗讀祖國的語言文字,運用語言文字來完成自己想要傳遞的信息的記載和交流,並且逐漸運用口語交際能力表達自己的思想。寫、讀、説以及初步的理解能力的形成使學生具有了進一步學習的基礎。

2.注重積累。國小生正處於語言發展的最佳年齡。對於他們來説,大量積累語言、豐富和發展語言能力,是他們語文學習的主要任務。因此,我們要讓學生把課內閲讀和課外閲讀相結合,做到課內積累與課外積累並重。

3.培養語感。培養語感,也是由語文學科獨特的情感特性和人文內涵決定的。語感,既包括對語言文字正確、豐富的理解力,又包括用語言文字準確、生動地反映生活的表現力。語文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不斷培養語感的過程。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人手。(1)反覆誦讀,感悟語言。我們既要保證誦讀量足質高,又不能過度;既要在“書讀百遍”的基礎上達到”其義自見”的效果,又不能把語文的學習當作玄學,對感悟的'內容不加區分。(2)對比揣摩,培養語感。有些詞語看似平淡無奇,但仔細一琢磨,就能感受領悟到其中精妙傳神之處。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重要的詞語、句子進行揣摩,以體會藴涵在文字裏面的深層含義。

二、運用多媒體,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語文教學,實質是人文教育。多媒體形象逼真,活潑生動,學生感到其樂融融;多媒體有聲有色,繪聲繪影,學生津津樂道,趣味濃厚。多媒體情景交融,突破時空,活靈活現,十分適合國小課堂。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語文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具體意義如下。

1.多媒體滿足求知慾,添點快樂。國小生的特點是活潑好動,難有持久力。教師要了解學生的這個特點,給予所需,“投其所好”。多媒體畫面逼真,生動活潑,寓教於樂,不要説引導學生,就是一播放生動的畫面,學生早已經安安靜靜、聚精會神、不錯眼珠地注視着畫面了。

2.多媒體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講授有關毛澤東的課文《七律·長征》《開國大典》《毛主席在花山》等,如果教師單純把書上的內容搬到課堂上,學生理解不了那個時代背景下人物的心理活動、思想感情,教師便實現不了教學目標,課堂上也不會有精彩生成。如果教師和學生在學這一單元之前都能詳細瞭解紅軍長征時的歷史背景及長征路上的感人故事,播放多媒體課件,再現抗戰的光榮歷史,認識毛澤東文學作品的特點,則會幫助師生深入理解文本。

3.模擬配音,訓練能力。多媒體聲色俱佳,十分適合國小生的教學,尤其是誦讀詩文,感覺極佳,播放課文錄像,背景是高山流水,古箏樂曲音樂柔和悦耳,學生跟讀,字幕清晰播放全文,簡直就是藝術享受。

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和有利的條件,我在教學《第十二塊紗布》時,把裏面的人物設計成動畫,很精彩,先聲情並茂地再現課文內容,然後只出現動畫和音樂,藉助這些有力的提示,讓學生給動畫中的人配音,這時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堪稱熱情高漲,樂此不疲。

總之,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語文教學要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要觸摸學生的內心,讓他們學習起來不感覺枯燥,從而有利於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n1el6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