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企業文化 >章程規章制度 >

企業會計制度(熱門7篇)

企業會計制度(熱門7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7篇《企業會計制度》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企業會計制度》相關的範文。

企業會計制度(熱門7篇)

篇1:企業會計制度

【摘 要】本文對小企業會計問題的原因進行了闡述,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小企業 會計制度 問題原因 問題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小企業在工業、農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商業、飲食服務業等各個領域全面擴展,構成了目前中國企業規模結構中最龐大的一支,它們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解決勞動力就業、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推動技術創新、擴大國際貿易等方面都發揮着巨大作用。

一、小企業會計問題產生的原因

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從而使得小企業會計問題的研究很有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小企業的特殊性使得小企業會計與大企業或上市公司的會計之間有着較大的區別,這些特殊性,也正是小企業會計問題產生的根源。

(一)小企業內部組織結構的特殊性�D�D內部組織結構簡單,有些企業會計機構的設置不規範

小企業種類繁多、行業門類齊全、所有制多樣化,但由於其經營規模不大,從而內部組織機構較簡單,沒有太多的管理層次。小企業缺乏相應的決策機構,或者決策機構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業主(經理)可能支配所有的經營管理活動,企業經營管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業主的知識和能力。小規模企業通常有少數員工負責日常行政事務、會計處理和資產保管等,不相容職責分離有限。由於業主(經理)直接管理企業,通常缺乏正式的業務報告制度。小規模企業即使存在制度與授權程序,也經常是非正式的,且隨意性較大。

(二)小企業會計人員的特殊性�D�D會計人員素質較低

小企業會計人員的素質直接影響國民經濟全局。小企業會計人員的素質與大企業的會計人員相比,業務素質普遍偏低。小企業的會計人員出現了向一老一少兩極發展的現象。前者年齡己大,知識更新緩慢;後者多為剛剛離開學校,由於就業市場緊張而不得不進入小企業的缺少實踐鍛鍊的學生,他們若碰上新的會計制度變化,還要學習,更主要的是他們在實踐中沒有人指導,從而使得他們的會計技能提高慢。總而言之,小企業會計人員的素質由於主客觀原因存在許多問題,不能適應企業內部管理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三)小企業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特殊性

從會計的重要性原則來看,某項會計信息在會計報表中是被詳盡、充分的披露還是被簡要、粗略的列示主要是看其是否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是否有利於人們做出滿意的決策。由於國家目前退出對小企業的所有權的控制,以及小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重合使得小企業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基本上不存在,再由於融資方式的獨特性,從而使得小企業會計信息的使用者與大企業或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使用者有着很大的差別。

(四)小企業的經營活動及所面臨風險的特殊性

小企業多集中在分散型產業,這種產業所需要的固定資產投資小,不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產業的進入和退出障礙都很小。一方面,小企業具有靈活應變、迅速轉產的能力,另一方面,小企業具有一定的投機性,缺乏長期戰略規劃。而且小企業大多是新興企業,技術力量薄弱,從而使得他們的業務一般比較單一,經營規模較小,經營區域有限,經營活動的複雜程度低於大中型企業,從而小規模企業的會計賬目就相應簡單。

二、小企業會計問題對策

(一)小企業會計計量的改進

會計信息的主要質量特徵有相關性和可靠性,對於小企業來講,考慮到其使用者主要依賴過去的信息進行決策,可靠性應處於優先地位,也就是真實的反映小企業過去的交易和事項,討論小企業會計計量時應注意考慮這一點。

1.計量屬性的選擇。由於小企業的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税務機關,納税是小企業的責任,同時在對小企業進行税收徵管時要考慮到其支付能力,因而我們在考慮小企業的確認時應結合税務會計來考慮,即對小企業來講主要按税法的要求進行確認。因此小企業會計應主要按税法的要求進行。由於税務會計堅持歷史成本原則,考慮到小企業會計人員的素質,對於小企業會計來講我們也應堅持歷史成本原則,對於財務會計上經常用到的公允價值、市場價格、未來現金流量貼現值等計量屬性不予考慮。

2.計量單位的選擇。由於小企業的外部信息使用者主要關心的是小企業的現金支付能力,因而,小企業的財務報告應主要反映貨幣性信息。同時,由於小企業由於其面臨的風險較大企業多,在小企業的財務報告中對小企業所面臨風險的狀況有所反映,也就是在報告中也應反映一些有助於銀行等會計信息使用者進行決策的非貨幣性信息。

此外,對於小企業的確認、計量、披露政策方面的選擇,我們認為應以簡單為原則,及儘量減少選擇的空間。小企業的會計人員素質較低,其專業判斷能力低下,若給予小企業會計太多的判斷空間,則可能會使得小企業的會計人員無所適從。因而,小企業的會計政策選擇越簡單越好。

(二)小企業財務報告的改進

1.編制報告、公佈信息上的特殊處理。小企業業務簡單、生產單一、資源有限(人力、資產、技術各方面),若與大型企業一視同仁地嚴格按照一般會計準則編制報告,披露信息,則存在以下兩大問題:

首先,不利於小企業在市場上的公開競爭。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嚴格標準將導致小企業暴露其商業機密和實力底細。這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公平競爭,威脅了小企業的生存發展。

其次,根據成本�D效益原則,小企業也不應該嚴格遵守適用上市公司的會計規範,即使想按照適用於上市公司的會計規範來,也可能由於會計人員的素質等原因心有餘而力不足。

2.對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的特殊考慮。小企業財務報表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滿足納税需要,小企業的經營業務較為簡單,而且小企業會計信息的有些使用者並不完全依賴企業的財務報表。因而,本着簡化的原則,要求企業提供簡單的資產負債表。

對於損益表,為了滿足納税的需要,企業的損益表中可以將應税收入和非應税收入分開列示,將納税時准予列支的費用和不能在税前列支的費用分開列示。

3.對現金流量表的特殊考慮。財政部於1998年3月28日頒佈的《企業會計準則�D現金流量表》要求我國所有的企業從1998年1月1日起以現金流量表替代財務狀況變動表。這種採用“一刀切”的做法值得商榷。小企業提供會計信息的對外目標主要是納税需要,從而使得這張報表的用處相對降低。勉強要求編制此表,只能使得小企業的會計人員疲於應付填報各種沒有意義的複雜報表而苦不堪言,即使有些企業編了現金流量表也是拼湊的結果。因而建議小企業免予編制現金流量表。

參考文獻:

[1]史忠良.小企業發展研究.經濟管理出版社,20xx.

[2]胡小平.中小企業融資.經濟管理出版社,20xx.

[3]陳毓圭,應唯.關於中小企業會計國際指南.會計研究[J],20xx,(12).

[4]張立豔.中小企業的作用及其存在的問題.商業研究[J].20xx.

[5]袁遠.中小企業會計的特殊性.上海會計[J].20xx,(1).

篇2:企業會計制度

[摘要] 本文從適用範圍、會計科目設置、會計核算處理及相關事項披露等幾方面對《小企業會計制度》與《企業會計制度》的主要差別進行

[關鍵詞] 小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制度差別比較

為建立健全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範小企業的會計核算,提高會計信息質量,財政部於20xx年4月27日頒發了《小企業會計制度》,並從20xx年1月1日起在小企業範圍內執行。《小企業會計制度》與《企業會計制度》在一些基本業務的處理規定上大致相同,但是由於小企業不對外籌資,經營規模較小,其會計業務處理相對更簡潔明瞭,本文下面就兩種會計制度的主要差別進行比較分析。

一、適用範圍

《小企業會計制度》(以下簡稱《小制度》)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不對外籌集資金、經營規模較小的企業,即職工人數300人以下,銷售額3000萬元以下,資產總額4000萬元以下的企業,不包括以個人獨資及合夥形式設立的小企業。符合《小制度》規定的小企業,按照制度規定也可以選擇執行《企業會計制度》。但若執行了《小制度》,就不能同時選擇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有關規定,即不能同時選擇執行兩種會計制度的有關規定。

財政部20xx年12月29日頒佈的《企業會計制度》(以下簡稱《制度》)中則規定,除不對外籌集資金、經營規模較小的企業,以及金融保險企業以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企業(含公司),執行本制度。財政部自頒佈《制度》後,先後下文明確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投資企業分別自20xx年1月1日和20xx年1月1日起執行《制度》。同時,要求國有企業從20xx年開始,用3年左右的時間(即到20xx年止)逐步推行《制度》。另外,按財政部“除小企業和金融企業以外,白20xx年1月1日起,新設立的企業應當按照《制度》的規定,進行會計核算並編制財務報告”。由此可見。《制度》與《小制度》相比,適用範圍更廣。

二、會計科目設置

《小制度》的會計科目是以《制度》的會計科目為基礎調整而來的。《制度》規定的一級會計利目有85個,而《小制度》規定的一級會計利目只有60個,比《制度》少設了25個一級科目,其中取消了29個一級科目,增加了4個一級科目。取消的科目有“應收補貼款”、“分期收款發出商品”、“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在建工程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委託貸款”、“未確認融資費用”、“待處理財產損溢”、“預計負債”、“應付債券”、“專項應付款”、“遞延税款”、“已歸還投資”、“補貼收入”、“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等。增加的4個一級科目是在原有會計科目的基礎上變化而來的,如把“應收股利”和“應收利息”兩個科目合併為“應收股息”科目,把“原材料”和“包裝物”兩個科目合併為“材料”科目,把“物資採購”科目改為“在途物資”科目,把“應收股利”科目改為“應收利潤”科目。《制度》還規定小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行增設或減少某些會計科目,增加了小企業在會計科目設置上的靈活性。

三、會計核算處理及相關事項披露

1.關於資產減值準備的提取。《小制度》只對流動資產計提3項減值準備,即對應收款項計提的壞賬準備、對短期投資計提的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對存貨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而對長期資產不要求提取減值準備,即對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長期投資、在建工程都不計提減值準備。《制度》則對流動資產和長期資產計提了8項減值準備。

2.關於材料的核算。《小制度》中對材料按實際成本法核算,設置了“在途物資”科目核算小企業已支付貨款但尚未運抵驗收入庫的材料或商品的實際成本。而《制度》規定對材料的核算可以採用實際成本法也可採用計劃成本法,並設置了“物資採購”和“材料成本差異”科目進行核算。對於出租、出借包裝物的成本結轉,《小制度》規定在第一次領用時不論金額大小一次結轉,而《制度》規定可以根據金額大小一次結轉或分次結轉。對低值易耗品的攤銷,《小制度》規定可選擇一次攤銷法和分次攤銷法,而《制度》規定可採用一次攤銷法和分次攤銷法,還可以選擇五五攤銷法。

3.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小制度》對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比較簡單,而《制度》中對其核算則比較煩瑣。當採用成本法核算時,《小制度》對股權持有期間內被投資單位宣告發放現金股利或利潤時確認投資收益;《制度》雖然也確認投資收益,但確認的收益僅限於所獲得的被投資單位在接受投資後產生的累計淨利潤的分配額,超過部分應衝減投資的賬面價值。當對被投資單位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要採用權益法核算投資成本時,《小制度》不要求計算股權投資差額及其攤銷,而《制度》則要求對初始成本與其在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中所佔份額有差額的,要確認股權投資差額並進行攤銷。而且《小制度》也不要求根據被投資單位實現損益情況確認投資收益(或損失),不考慮被投資單位除淨損益外的其他所有者權益變化。

4.融資租入固定資產入賬價值的確定。《小制度》對符合融資租賃條件的固定資產,按租賃合同或協議確定價款、運費等加上融資租入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發生的必要費用作為其入賬價值,不要求比較租賃資產的原賬面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的現值。而《制度》中規定,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按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的原賬面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的現值兩者中較低者作為入賬價值,如果融資租入固定資產佔資產總額比例等於或小於30%,也可以按最低租賃付款額確定固定資產成本。

5.專門借款費用的核算。為構建固定資產而發生的專門借款費用的核算,《小制度》僅確定資本化的起止時點,不要求與資產支出數掛鈎,資本化期間內的所有專門借款費用均可資本化計入固定資產成本。而《制度》中規定,專門借款費用的資本化,不僅要同時滿足資本化的三個條件,而且利息資本化金額的確定應與購建固定資產累計支出加權平均數掛鈎。

6.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小制度》中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只有一個調整事項,僅要求調整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期間發生的報告年度或以前年度的銷售退回,其他具有重要性的事項為非調整事項,僅在會計報表附註中披露,可增設“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進行核算。《制度》中列舉了包括銷售退回在內的4個調整事項:已證實資產發生了減損、銷售退回、已確定獲得或支付的賠償、資產負債表日後制定的利潤分配方案,和4個非調整事項:股票和債券的發行、對一個企業的鉅額投資、自然災害導致的資產損失、外匯匯率發生較大變動。

7.關於或有事項。《小制度》對或有事項在損失實際發生前不需要確認,對於或有事項應在會計報表附註中披露,損失實際發生時,按實際發生金額確認。《制度》規定,按或有事項準則的要求,根據資產負債表日的情況,預計可能發生的損失進行披露。

8.會計報表體系。《小制度》僅要求提供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兩張基本報表和應交增值税明細表一張附表,可按需要選擇編制現金流量表。而《制度》不僅要求提供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三張基本報表,還要求提供資產減值準備明細表、股東權益增減變動表、應交增值税明細表、利潤分配表和分部報表等附表。

9.會計報表附註披露。《小制度》會計報表附註披露內容較企業會計制度大為簡化,主要披露主要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及其變更的説明及應收票據貼現、或有負債、本期購買或處置的長期股權投資情況、本期內與主要投資者往來事項等其他重要交易或事項。而《制度》中規定了13項應在會計報表附註中披露的事項。

四、其他存在差異的事項

1.短期投資跌價準備的計提。《小制度》按投資總體計提短期投資跌價準備,而《制度》規定可按投資總體、投資類別或單項投資計提跌價準備。

2.資產盤盈、盤虧的處理。《小制度》中資產發生盤盈、盤虧時直接記入當期損益,不設置“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而《制度》中規定先轉入“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待批准後再行處理。

3.所得税的處理。《小制度》簡化了所得税核算中時間性差異的核算,要求小企業採用應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而《制度》規定企業可以按照應付税款法或納税影響會計法核算所得税。

通過以上對比可以看出,《小企業會計制度》充分考慮了小企業自身及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特點和需求,減少了財務人員的職業判斷,增強了會計制度的可理解性與可操作性,將有效促進我國小企業的健康、持續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小企業會計制度.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xx

[2]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制度.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0xx

[3]劉紅芬:《小企業會計制度》與《企業會計制度》的差異分析. 會計之友.20xx(4)

篇3:企業會計制度

財政部於20xx年12月29日以財會[20xx]25號文的形式發佈了《企業會計制度》(下稱《新制度》,已於20xx年1月1月起暫在股份有限公司範圍內執行,1998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同時廢止。與國經發布並實施的會計準則)(包括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但不包括20xx年發佈和修訂後重新發布的具體會計準則)和《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相比,《新制度》在一般會計原則、會計確認和計量、資產減值等許多方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和創新。它對進一步規範會計核算行為,提高整個行業會計信息的質量具有深遠的意義。

與原來行業會計制度相比,《新制度》打破了所有制和行業的界限。適用於除不對外籌資、經營規模較小的企業以及金融保險企業以外的所有企業(對於小規模企業和金融保險企業,財政部將分別制定簡易會計制度和金融會計制度)。從結構上而言,《新制度》不再延續原有“確認、計量與記錄、報告分開”的結構,而是將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併入一體,從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企業會計制度體系。《新制度》的創新與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正式引入實質重於形式原則

1993年實施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的12項會計核算的原則中不包括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我國發布的第一個具體會計準則《關聯方關係及其交易的披露》中運用了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1998年及此後陸續發佈的幾個具體會計準則和對上市公司的某些重大茶樹進行判斷時,也多次提出運用實質重於形式原則。

實質重於形式原則已經在西方公認會計實務申得到普遍的接受和運用,該原則是指會計主體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應當按照交易或事項的安息進行核算。而不應當僅按照它們的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算的依據。鑑於經濟業務形式的多樣性和日益複雜性;強調反映經濟業務的實質而不是形式對於信當反映交易和事項的本質顯得十分重要。因此,《新制度》正式將實質重於形式確定為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第十一條規定:“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應當僅僅按照它們的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算的依據。”

二、《新制度》擴大資產減值的應用範圍,更符合謹慎性原則

會計的重要職能之一是反映經濟事項的真實性,因此高質量的會計準則及制度的制定必須對此作出反映。自1993年《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將謹慎性原則作為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以來,1998年和1999年財政部發布的關於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補充規定,例如財會字[1999]第55號文件要求所有的股份有限公司均應計提應收款項壞賬準備、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存貨跌價準備和長期投資減值準備,這對反映企業資產和損益的真實狀況無疑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本次《新制度》進一步借鑑國際會計準則第36號及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第121號關於資產減值的有關規定,要求企業對可能發生損失的資產計提減值準備。《新制度》第五十一條規定;“企業應當定期或者至少於每年年度終了,對各項資產進行全面檢查,並根據謹慎性原則的要求、合理地預計各項資產可能發生的損失,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產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

與以往的規定不同,《新制度》關於謹慎性原則有兩個變化:

1、將資產減值的範圍擴大。《新制度》將資產減值的範圍由應收款項、短期投資、長期投資、存貨等內容擴大到短期投資、應收款項、存貨、長期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委託貸款等八項內容。

2、對濫用謹慎性原則,計提祕密準備的行為進行明確的規定。為防止企業計提祕密準備,利用。“準備”調節利潤現象的發生。《新制度》第五十一條明確規定:“如有確鑿證據表明企業不恰當地運用了謹慎性原則計提祕密準備的,應當作為重大會計差錯予以更正,並在會計報表附在中説明事項的性質、調整金額,以及對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的影響。”

三、重新界定資產的定義並按新定義對各項資產進行確認和計量。

1993年實施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將資產定義為:“資產是企業所擁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包括各項財產、債權和其他權利”,該定義並未體現資產應具有的最基本的性質,即資產應當能夠“預期給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一對資產本質的不同認識必然造成不同的經濟後果。由於原來資產的定義強調企業對經濟資源的擁有和控制,即便該資產不能給企業帶來預期的經濟利益,也作為企業的資產在資產負債表內進行反映;這無疑將造成企業資產的虛增。

《新制度》延續《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對資產進行的新定義;在第十二條中將資產定義為:“是指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並由企業扔有和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該定義説明:資產是由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的資源而不是未來的交易和事項形成的資源;資產的本質是能給企業帶來未來的經濟利益。

按照新的定義,《新制度》對資產的確認和計量,進行了相應的修改:

1、固定資產規定的變化。第二十六條規定“企業應當根據固定資產的定義,結合本企業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合於本企業的固定資產目錄、分類方法、每類或每項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折舊方法,作為進行固定資產核算的依據。”因此,企業固定資產折舊政策可以根據本企業固定資產本身的特點和實際的磨損程序由企業自行確定,而不再由國家統一規定。

2、待處理財產損溢處理規定的變化。

在此之前,期末待處理財產損溢其餘額列入資產負債表,作為資產反映。按照新資產的定義,待處理財產損溢,特別是待處理財產損失不能給企業帶來未來的經濟利益,不符合資產的定義,因此不應作為資產進行反映。《新制度》規定:企業的各項待處理財產損溢,應於期末前查明原因,並根據企業的管理權限,經股東大會或董事會,或經理(廠長)會議或類似機構批准後,在期末編制財務會計報告前處理完畢,若在期末提供財務會計報告前未經批准的,應在對外提供財務會計報告時先進行會計處理,並在會計報表附註中加以説明;如其後批准處理的金額與已處理的金額不一致,應按其差額調整會計報表的年初數。

四、重新對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進行規範

財政部分別於1998年和 1999年發佈的《企業會計準則――債務重組》和《企業會計準則――非貨幣性交易》過多地運用公允價值的概念,儘管在會計計量上更符合國際會計改革的方向,但是公允價值在我國尚不發達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難於取得因此準則不僅難以操作,而且成為企業盈餘管理的工具和手段。鑑於此,《新制度》淡化了原準則中非現金資產“公允價值”概念,儘可能多地運用“賬面價值”概念對債務重組會計主要改變了債務重組的定義及債務重組時相關資產的確認和計量並將債務重組產生的差額計入資本公積而不計入當期損益。上述規定避免了過多調賬,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利用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進行利潤操縱行為的發生。

五、對外提供會計報表的變動

《新制度》對對外提供的會計報表的數量、個別報表的編制方法以及報表附註的內容和格式等方面都進行了修改,其主要的變動如下:

1、增加對外提供報表的數量。企業原來對外提供的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和利潤分配表。隨着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和企業多元化經營模式的確立原有的會計報表已經無法滿足投資者決策的需要,迫切需要提供股東權益變動、分部信息等方面的報表。《新制度》增加了股東權益增減變動表、資產減值準備明細表以及分部報表(業務分部、地區分部)。

2。修改現金流量表的編制方法。原現金流量表要求對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按照直接法進行編制。同時提供以間接法編制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的信息。《新制法》規定,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既可以按照直接法進行編制,也可以按照間接法進行編制;在運用直接法進行編制時,應提供按間接法編制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的信息。

3、對會計報表附註的內容及格式進行規範。會計報表的附註有助於報表使用者對報表的理解,因此完整的會計報表應包括會計報表的附註。遺憾的是,我國會計制度對此一直未進行必要的規範。《新制度》第一百五十五條規定,會計報表附註至少應當包括下列內容:不符合會計核算基本前提的説明;重要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變更的説明;或有事項和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的説明;關聯方關係及其交易的披露;重要資產轉讓及其出售的説明;企業合併、分立的説明;會計報表中重要項目的明細資料;有助於理解和分析會計報表需要説明的其他事項。

篇4:企業會計制度

20xx年財政部頒佈了《金融企業會計制度》(以下簡稱“新制度”),標誌着我國會計制度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本文擬以銀行金融機構為基本出發點,結合新制度,對我國現行銀行會計制度建設中存在的一些難點問題進行分析。

一、制度的統一性與特殊性難兼顧

統一性是我國會計制度建設標準化的一部分,20xx年的《企業會計制度》就是打破了所有制和行業界限,擬儘可能地統一會計規範,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可比性。而且,統一性也是商業銀行統一法人體制的內在要求,商業銀行統一的產品和服務、統一的營銷策略、統一的對外信息披露等,都要求商業銀行建立統一的會計制度,以保證商業銀行的經營戰略和管理目標的實現。但是,統一性也並不是絕對地排斥特殊業務特殊處理、否認行業的特殊性。對於金融業這樣的特殊行業,對於特殊行業中的某些特殊的業務,如何使會計規範既實現統一性,又兼顧金融業的特殊性,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早在1995年《銀行具體會計準則》徵求意見討論時,就有兩種意見,一是銀行會計準則的內容應該涵蓋銀行會計核算的所有業務,另一種是銀行會計準則可只就銀行特有的基本業務核算作出規定。但不論採取哪一種意見,也不論是用準則還是用制度的方式,有一點認識是統一的,這就是要突出銀行業務的特殊性。目前,《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從形式到結構安排上都與《企業會計制度》相仿,這不僅充分體現了制度的統一性特徵,而且使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在法制體系上與企業會計制度處於並列地位,而非從屬地位,突現了金融會計的重要性,更有利於金融會計制度的貫徹實施,但現行的會計制度在內容上並沒有充分體現銀行業務的特色,且不説銀行正在新興拓展的中間業務及金融創新業務,僅就銀行的存款、貸款、結算、金融機構往來等傳統的主營業務在制度中也沒有得到突出體現。我們認為應對金融業務進行特殊分類,尋求特殊的處理方法,以突出金融業務特點,真正發揮《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對金融業務會計核算的規範指導作用。

二、制度的現實性與前瞻性難規範

不容否認,一切事物總處在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之中,會計規範的制定是一個動態過程,會計制度需要隨着會計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地修訂和完善,但現時的制度制定時,也必須要考慮制度的現實性與前瞻性的關係問題。

(一)新興業務的會計規範。存、貸款業務是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過去我們也常將此作為銀行的主打業務。隨着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利率的屢次下調,尤其是“入世”以後,商業銀行通過存貸利差取得收益的佔比將越來越小,因此,各商業銀行都在千方百計地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近年,中間業務的研究與開發已成為理論界與實務界的熱點,商業銀行中間業務除了現有的代理、諮詢等業務外還在進一步拓展,金融衍生工具除了現有的期權、遠期外匯合約等,新興的衍生產品也將不斷產生,如何對這些現有的以及即將產生的新興業務進行規範,是在表內核算,還是在表外披露,都是值得認真研究的重要課題。

(二)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會計規範。目前,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會計核算手段也發生了重大改變。隨着網絡銀行、自助銀行、電子貸幣的產生與發展,會計制度的制定也必須具有前瞻性,不能僅僅侷限於手工操作條件下的會計規範,而且,由於我國現行的會計內控制度是在會計制度中體現的,因此,還必須考慮電算化條件下的風險防範及會計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問題。

當然,要解決現實性與前瞻性這一矛盾,就自然會涉及到另一研究課題,這就是會計制度設計方式是以具體規則為基礎,還是以基本原則為基礎。我們認為,雖然前者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但它並非完美無缺,且容易被規避。從我國的法律體系上看,具體的業務操作可在第三層次的會計核算制度或操作規程中加以規定。

三、會計制度與會計核算制度難細化

在現行的會計制度體系中,法律、會計制度、會計核算制度或會計操作規範這三個層次應是協調一致的,會計制度不能與相關的法律如會計法、税法等相牴觸,而且,屬於同一個層面但適用於不同行業的《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與《企業會計制度》也應相協調,這是會計規範體系中統一性的客觀要求。從理論上説,處理會計制度與會計核算制度間的關係並不難,會計核算制度是各行根據會計制度規定的基本原則和要求,結合實際,以規範會計業務處理為主要內容的,規範會計事項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具體方法,可以説是會計制度的具體化,但這裏就涉及到了一個簡與繁、集中與分散的關係,如何掌握其間的“度”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

新制度中明確規定:在不違反本制度的前提下,可結合本企業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合於本企業的會計核算辦法。事實上,商業銀行有其特殊性,不同的法人由於地域差別,服務對象差別及計算機應用水平等差別,其業務無論是在品種的開發還是在處理的方法上都存在較大差異。我們認為,財政部金融企業會計制度的制定不應過細,要着眼於整體制度框架的建設,對重要業務事項的會計核算提出原則性的規定與要求,如:呆賬準備金的計提與核銷方法,貸款應收利息的賬務處理等。這樣才可能有一個運作的空間,才可能使制度保持前瞻性,具體的會計科目、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及會計報表編制等可由各行結合本行實際在會計核算制度中加以明確。

篇5:企業會計制度

摘要:現階段廣播電視行業所面臨的競爭壓力不容小覷,會計管理工作作為廣播電視行業事業單位的.經營、運行的重要內容之一,需不斷完善會計管理制度,改善及創新會計管理機制,逐漸完成向企業會計制度的轉變過程,以適應日趨多樣化的市場經濟體制。本文就傳統廣播電視行業事業單位會計管理制度及模式存在的弊端進行分析,同時闡述了廣播電視行業事業單位會計向企業會計制度轉變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廣播電視;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轉變

近些年來,隨着我國財會制度的不斷改革,越來越多的事業單位都在該方面進行相關改制,有效加強了與市場之間的密切關係,提升了綜合競爭能力。廣播電視行業事業單位會計工作向企業會計制度轉變是其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部分同類行業會計改革實踐也證明其更適用於改制後的《企業財務通則》進行會計核算。進而,廣播電視行業事業單位應對傳統會計管理制度及模式進行重新分析認識,不斷完善和創新財務會計管理內容,實現向企業會計制度重要轉變。

一、廣播電視行業事業單位會計工作存在的弊端分析

(1)會計核算主體不清晰

廣播電視行業事業單位存在多個會計核算主體,除了廣播電視集團之外,還下設電視台、電台、中心等多個會計主體。在傳統廣播電視行業事業單位會計工作中,對於會計科目的設置過於單一,只是單純的套用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而忽略了自收自支和以經營性業務為主的行業特殊性,沒能及時有效地對節目的編錄經費、勞務成本及管理費用等進行科目設置,不能明確劃分會計核算工作的各項科目。

(2)成本核算模式方面

廣播電視行業事業單位的經營性業務主要包括廣告播出和專項活動兩種運行模式。多年來一直按照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採取收付實現制的收支核算方法,無法準確反映業務發生的真實情況。對於電台、電視台自辦的專項活動業務,不計入成本,通過應收應付科目核算,收入扣除上交税費和相應支出後結餘經費自用。不僅難以對實際的資金使用情況進行準確的績效評價與考核,也容易造成專項活動結束後結餘開支的盲目使用,在資金的合理優化上很難達到理想效果。

(3)財會風險管理方面

無論哪個領域的企事業單位,在其正常的生產、經營及運行之中都存在一定的風險。廣播電視行業事業單位的財會風險可分為籌資風險、投資風險、支付風險、核算風險及道德風險等,種種風險的預防及應對對於事業單位的財會工作穩健運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現階段很多廣播電視行業事業單位財會管理人員風險意識淡薄,缺乏風險預防及控制能力,認為風險管理只是相關管理人員的任務,忽視了員工的參與性,同時內控制度不健全,在風險管理上沒能有效結合自身特點而制定風險計劃。

(4)會計人員職能方面

在傳統的廣播電視行業事業單位會計工作中,相關會計核算人員缺乏一定的核算意識,工作量與企業單位比較相對輕鬆,數據核算量較小。會計工作仍只停留在對單位財款、賬目賬單、經費收付等方面,未表現出向管理型會計的轉變傾向,如通過財會預算實現成本核算管理。核算型會計向管理型會計的轉變是現階段會計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可有效促進會計工作的良好落實,切實提升綜合競爭力。

二、廣播電視行業事業單位會計向企業會計制度轉變策略

(1)會計報表科目的轉變及調整

廣播電視行業事業單位會計向企業會計制度轉變過程中,需根據之前《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進行核算的會計結果轉變成根據《企業會計制度》進行核算的會計結果。首先,根據《企業所屬事業單位財務報表項目轉換參考格式》對廣播電視行業事業單位的會計報表及科目同企業會計報表及科目進行對應轉變;其次,由於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與企業單位會計制度在項目報表及科目核算的方法和基礎不同,在轉表後會出現內容及數量上的差異,需針對科目對應轉換原則上對差異進行調整分錄編制,同時根據重要性原則對差異進行追溯調整;最後,做好轉變前後的銜接工作,制定並妥善保管相關會計檔案。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的一個實例,在應收賬科目下增加已開票和未開票兩個明細科目,既可以按照權責發生制將當月廣告實際播量作為核算收入的基礎,又解決了和税法關於開票時做收入規定的衝突問題。

(2)成本核算模式的轉變

針對廣播電視行業事業單位會計成本核算模式的轉變,首先是對會計核算基礎的轉變。實現傳統廣播電視行業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的收付實現制向企業會計的權責發生制進行轉變。同時,建立科學的固定資產核算方式。廣播電視行業事業單位根據企業會計制度建立固定資產核算方式,對固定資產的構建、使用及處置等項目進行設置,通過適當的固定資產折舊辦法,增設“累計折舊”科目,從而更加真實地反映固定資產的價值消耗。此外,對於專項活動收支不再只通過應收應付款核算,應將其對應專項收入專項成本進行配比,結餘轉入利潤。通過成本核算模式上的轉變,有利於加強成本控制,良好地體現出廣播電視行業事業單位業務經營活動的效果,實現對企業計劃、預算、控制和報告的一體化。

(3)財會風險管理的轉變

針對傳統廣播電視行業事業單位會計工作風險意識淡薄現象,在向企業會計制度轉變過程中,需從思想意識和制度建設兩方面入手,一方面着重加強提高財會風險管理意識,以企業財會風險管理體系及模式對自身事業單位所存在的財會風險進行分析,及時做好財會風險預防工作。同時,對財會工作的未知風險進行預測,不斷完善及創新風險應對措施,對於廣播電視行業中風險的特殊性進行鍼對性的規劃設計,加強風險管理的全員參與,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嚴格落實內控制度。另外還需嚴格會計管理制度,制定相應的會計工作獎懲機制,保證轉變過程的有效落實。

(4)核算型會計向管理型會計的轉變

由於廣播電視行業事業單位會計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和企業會計存在一定差距,應不斷提升會計人員專業技術培訓,定期組織各項考核。轉變會計人員的思想及價值觀念,在完成核算工作同時,提升自身會計管理意識,不斷完善自身管理經驗,以適應市場經濟體制下日趨複雜的會計工作。將會計職能在簡單核算的基礎上,擴展為事前的預算規劃、事中的財務決策和控制,事後的業績評價和考核三方面,實現核算型會計向管理型會計的轉變。總的來説,廣播電視行業事業單位會計向企業會計制度的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可有效提高事業單位會計工作及管理的有效落實,提升會計人員專業能力及個人素質,加強事業單位的綜合競爭能力,以適應現階段日趨多樣化的市場經濟體制,實現向企業會計的成功轉型。

參考文獻

1.張帆,張耀華.經營性事業單位改制轉企面臨的問題及對策.農村經濟與科技,20xx,16(3).

2.蘇善江,何躍羣,税雪.淺析新《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變化與企業會計準則的關聯性.商業會計,20xx(11).

3.孫劍巍.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向企業化會計管理制度過渡的必要性.江蘇商論,20xx(5).

篇6:企業會計制度

1.負責公司財務管理工作。編制公司各項財務收支計劃;審核各項資金使用和費用開支;收回售樓款,清理催收應收款項;辦理日常現金收付、費用報銷、税費交納、銀行票據結算,保管庫存現金及銀行空白票據,按日編報資金日報表;做好公司籌融資工作;處理、協調與工商、税務、金融等部門間的關係,依法納税。

2.負責公司會計核算工作。遵守國家頒佈的會計準則、財經法規,按照會計制度,進行會計核算;編制年度、季度、月份會計報表;按照會計制度規定設置會計核算科目、設置明細賬、分類賬、輔助賬,及時記賬、結賬、對賬,做到日清月結,賬賬相符、賬實相符、賬表相符、賬證相符;管理好會計檔案。

3.負責公司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設置成本歸集程序和成本核算賬表,做好成本核算,控制成本支出,收集登記彙總各項成本數據資料,及時、正確地為成本預測、控制、分析提供資料;按合同、預算、審核支付工程、設備、材料款項,配合工程部等部門做好工程、材料設備款的結算及竣工工程決算;完善各項成本輔助賬的設置,健全各項統計數據。

4.建立經濟核算制度,利用會計核算資料、統計資料及其他有關的資料,定期進行經濟活動分析,判斷和評價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為公司領導決策提供依據。

5.配合公司內部審計。根據上述工作範圍和職責,為加強財務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章 資金審批制度

1.總則

⑴所有款項的支付,須經公司主管領導批准。如果主管領導不在公司,應以電話或傳真的方式與其聯繫,確認是否批准款項的支付,事後請其在支出單上補籤意見;

⑵財務專用章、公司法人章及支票必須分開保管,公司法人章由辦公室主任負責保管,財務專用章和支票由出納負責保管。辦公室主任或出納不在單位期間,印章應由法定代表人指定的專人保管。印章代管須辦理交接手續,代管人員必須對印章的使用情況進行登記;

⑶財務部原則上不得將已加蓋財務專用章及公司法人章的支票預留在公司,如因工作需要,需先填好限額,並經公司主管領導批准;

⑷開具的支票須寫明經批准同意的收款人全稱,收取的發票須與收款相符。如收款人因特殊情況需要公司予以配合支付給第三者,必須有收款人的書面通知並經公司主管領導批准;

⑸往來款項的衝轉(指非正常經營業務),須公司主管領導批准;

⑹非正常經營業務調出資金須經過公司主管領導批准;

⑺用以支付各種款項的原始憑證必須保存原件,複印件不得作為原始憑證。如遇特殊情況須經公司主管領導批准。

2.施工工程用款審批制度

施工工程用款由公司主管領導批准支付。其程序,按以下“施工工程用款支付審批工作流程”執行。施工工程用款支付批工作流程3、行政費用支出管理制度

⑴公司管理人員的費用報銷,須經公司主管領導批准後財務方可報支;

⑵涉及應酬等非正常費用,須公司主管領導批准。

3.公司差旅費開支制度

⑴公司員工到本市範圍以外地區執行公務可享受差旅費補貼;

⑵公司職員出差根據需要,由部門經理決定選用交通工具;

⑶公司職員出差期間,住宿費用及補貼按以下規定執行:①房租標準:A、部門經理以上職員,房租標準為120元/日;B、一般職員,房租標準為100元/日。②伙食補貼、市內交通補貼標準伙食補貼每人20元/日;市內交通費每人6元/日。

⑷、實際報銷金額超出公司的補貼標準,需由部門經理或帶隊經理説明原因,報經公司主管領導審批後支付。

篇7:企業會計制度

第一章 總説明

一、為了規範保險企業的會計核算,便於貫徹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特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適用於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保險企業。

三、企業應按本制度的規定設置和使用會計科目,在不影響會計核算要求和會計報表指標彙總,以及對外提供統一的會計報表格式的前提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行增設、減少或合併某些科目。

本制度統一規定會計科目的編號,以便於編制會計憑證,登記帳簿,查閲帳目,實行會計電算化。企業不要隨意改變或打亂重編。在會計科目之間留有空號,供增設會計科目之用。

企業在填制會計憑證、登記帳簿時,應填制會計科目的名稱,或者同時填列會計科目的名稱和編號,不應只填科目編號,不填科目名稱。

四、企業向外報送的會計報表的具體格式和編制説明,由本制度規定。企業內部管理需要的會計報表由企業自行規定。

企業會計報表應按期報送當地財税機關、主管部門。

企業年度會計報表應於年度終了後三個月內報出。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會計報表的填列以人民幣“元”為金額單位,“元”以下填至“分”。

向外報出的會計報表應依次編定頁數,加具封面,裝訂成冊,加蓋公章。封面上應註明:企業名稱、地址、報表所屬年度、送出日期等,並由企業領導、總會計師(或代行總會計師職權的人員)和會計主管人員簽名或蓋章。

企業對外投資如佔被投資企業資本總額半數以上,或者實質上擁有被投資企業控制權的,應當編制合併會計報表。

五、本制度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負責解釋,需要變更時,由財政部修訂。

六、本制度自1993年7月1日起實施。

第二章 基本業務會計核算規定

一、保險業務核算分類

綜合性的保險企業,必須將非人身險業務與人身險業務分別進行會計核算,即分別建帳、分別核算損益。企業經營的社會保險業務,亦應單獨進行核算。

非人身險業務可分為:財產保險、貨物運輸保險、農村種植業和養殖業保險、責任保險、信用保險、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等;人身險業務分為:人壽保險、養老保險、健康保險等。企業經營的再保險業務,可分別分入業務與分出業務進行核算,也可將分出業務併入直接業務核算。

二、非人身險業務核算

1.信用險業務可實行三年結算損益的核算辦法,即每一會計年度新發生的保險業務,其前兩個會計年度的營業收支餘額,以提存長期責任準備金並於次年轉回的方式滾存到第三個會計年度終了時結算利潤。

2.返還性兩全保險業務,以保户儲金的運用獲得的收益作為保費收入。保户儲金的收益包括利息收入、投資收益等。每期按保户儲金及預定利率計算出返還性兩全保險的保費收入後,從利息收入和投資收益帳户中轉入保費收入帳户。

三、人身險業務核算

1.人身險保費收入按實際收到的保費入帳。人身險保單在實際收到保費後確認生效。躉交保費在交費時一次性記入保費收入帳户。

2.年終決算,應計算三差益損,並進行分析説明。

四、準備金的核算

1.未到期責任準備金,為會計核算期末,按規定從本期尚未到期責任的保費收入中提取的準備金。未到期責任準備金一般採用提存本期、轉回上年同期的辦法。通常提存期為十二個月。提取及轉回的未到期責任準備金計入當期損益。

2.未決賠款準備金,為結算損益年度的年終決算時,根據已報來未決賠款提取的準備金。未決賠款準備金一般採用按已報來未決賠款的一定比例提取。提取的未決賠款準備金計入當期支出,次年轉回作收入處理。

3.長期責任準備金,為實行三年結算損益的保險業務,在未到結算年度之前,按業務年度營業收支餘額提取的準備金。提取的責任準備金計入當期損益,次年轉回作收入處理。

4.人身險責任準備金,為年終會計決算按人身險保單全部責任精算數提取的準備金。提取的人身險責任準備金計入當期損益,次年轉回作收入處理。

5.存出(或存入)分保準備金,為再保險業務按合約規定,由分保分出人扣存分保接受人部分分保費以應付未了責任的準備金。存出、存入分保準備金通常根據帳單按期扣存和返還,扣存期限一般為十二個月,至次年同期歸還。

五、備抵性準備的核算

1.備抵性準備包括:壞帳準備、貸款呆帳準備、投資風險準備。

壞帳準備,指按應收保費、應收利息和應收分保帳款帳户餘額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壞帳準備。

貸款呆帳準備,指按貸款餘額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呆帳準備。

投資風險準備,指按長期投資餘額的一定比例提取的風險準備。

2.各種備抵性準備應按國家規定提取和使用。提取的各種備抵性準備計入當期損益。發生壞帳、貸款呆帳、投資損失,應分別沖銷壞帳準備、呆帳準備、風險準備。已沖銷的各種備抵性準備,以後又收回的,應衝回相應的備抵性準備。

3.各種備抵性準備應在資產負債表中分別單獨反映。

壞帳準備在“應收保費”、“應收利息”、“應收分保帳款”項目下作備抵項目反映。

貸款呆帳準備在“貸款”項目下作備抵項目反映。

投資風險準備在“長期投資”項目下作備抵項目反映。

六、外匯業務核算

有外匯業務的企業,可採用外匯分賬制的核算方法,也可採用外匯統帳制的核算方法。

採用外匯分賬制的企業,應設置“外幣兑換”科目。各種貨幣之間的兑換及帳務間的聯繫均通過“外幣兑換”科目。“外幣兑換”科目的帳簿格式應採用多欄式帳簿,同時記錄外幣金額、匯率和摺合為人民幣金額。

採用外匯統帳制核算的企業,發生外幣業務,應當將有關外幣金額摺合為人民幣記帳,並登記外幣金額和摺合率。所有外幣帳户的增加減少,一律按國家外匯牌價摺合為人民幣記帳。會計期末,企業應將外幣帳户的外幣餘額按照期末國家外匯牌價摺合為人民幣,作為外幣帳户的期末人民幣餘額。調整後的各外幣帳户的人民幣金額與原帳面餘額的差額,作為匯兑損益。

外幣金額摺合人民幣時,可採用變動匯率,即按業務發生時國家外匯牌價(原則上採用中間價,下同)作為摺合率;也可採用固定匯率,即按業務發生當月月初的國家牌價作為摺合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qiyewenhua/guizhang/j4wmg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