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關於縣域農業綠色發展的調研與思考

關於縣域農業綠色發展的調研與思考

關於縣域農業綠色發展的調研與思考

關於縣域農業綠色發展的調研與思考

綠色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提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目標。黨的XX大報告進一步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近年來我縣堅持生態立縣,確立了“2+3”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即優質糧油、優質生豬兩大基礎產業和我縣大雅柑、優質蠶桑、生態水產三大特色產業,重點打造晚熟柑橘基地、鄉村旅遊基地、綠色蔬菜基地、優質糧油基地、生態水產基地、生態黑豬基地、優質蠶桑基地等七大基地。基於我縣農業綠色發展做法及成效,分析我縣在農業綠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挑戰,並提出進一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對策建議,旨在為推動縣域農業綠色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參考。

一、我縣農業綠色發展典型做法及成效

(一)聚焦資源循環利用,把生態循環農業作為主攻方向。一是發展“果—草—畜—沼—果”立體農業循環模式。我縣採用柑橘樹下生草的方法,建立“柑橘、牧草”人工複合型生態果園,牧草喂畜或作為綠肥,畜糞入沼氣池,沼渣還田培肥柑橘園土壤,沼液澆灌柑橘樹,形成了“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促進農業物質和能源得到合理持久利用。二是發展“桑—蠶—菌—肥—桑”生態產業鏈循環模式。在蠶桑產業發展過程中,桑葉用以養蠶,桑枝做菌棒,菌棒用於培育香菇、猴頭菇、木耳等食用菌,再將菌棒廢渣、蠶沙通過堆肥、發酵等技術處理轉化為生物有機肥,有機肥還田用於桑樹和其他農作物的種植,實現了“桑—蠶—菌—肥—桑”的循環利用。三是發展“稻—漁”“稻—蝦”等生態種養循環模式。我縣廣泛推行在稻田裏面養蝦養魚,稻為蝦魚供餌、遮陰、淨水,蝦和魚產生的糞便為稻穀提供營養,在種養過程中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不僅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農田生態系統功能也得到了明顯改善。四是發展種養結合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模式。我縣堅持以種定養、以養定種,要求種豬場配套建設晚熟柑橘種植基地(按常年存欄量)不低於1頭豬畝,商品豬場配套建設晚熟柑橘種植基地(按常年存欄量)不低於3頭豬畝。推行“132”模式,即一套收集系統(糞污收集管網),三種處理模式(固體糞便堆肥、污水肥料化、異位發酵牀),兩種利用方式(就地、異地),建設糞污收集、處理、貯存、利用等設施設備,以實現種養循環和畜禽糞污資源利用,解決養殖場環境污染問題。

(二)聚焦投入減量增效,把綠色農業技術作為轉型動力。一是推廣節水節肥減藥技術。我縣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探索農業可持續發展新路徑,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引進自動化灌溉系統,通過可控管道系統供水、供肥,形成噴滴灌,定時定量澆灌果蔬種植園區,達到節水、節肥的作用,助力我縣果蔬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植物源、生物源農藥和先進施藥機械,推動專業化防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防止化肥污染土壤及水環境。二是推進“立體豬舍”節地項目。農業生產,土地是關鍵。自2020年起我縣開始推廣多層建築的生豬養殖設施,採用種豬樓房一體化新工藝模式建設,豬舍實行全封閉管理,室內恆温,配備自動飼餵、自動通風控温、自動噴霧消毒系統,豬舍產生的糞尿採取固液分離的方式,從封閉的排污管道直接排入沼氣池,再通過管道為果園提供有機肥,在節地增效的同時實現了糞污零排放。三是強化智慧農業支撐。我縣引進智慧農業支撐服務平台,結合氣象數據、低空光譜圖像、衞星遙感圖像、物聯網數據、歷史作業數據等,建立起農場“天上—低空—地上—地下”的立體監測與作業模式。推動科技賦能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蠶桑產業引進智能養蠶機器人,替代人工開展取放蠶箔、自動石灰消毒和自動給桑等工作;大雅柑產業引進智能分揀設備,根據重量、外觀和糖度等指標對柑橘進行自動光電分選,有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節省人力成本。

(三)聚焦保障高質高效,把高標準農田作為綠色“耕”基。一是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實施田塊整治、建設灌溉與排水設施、修建田間道路等措施,合理劃分和適度歸併田塊,平整土地,合理配套改造和建設輸配水渠(管)道和排水溝(管)道及渠系建築物,有效解決了農業生產的制約性因素,實現了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達到了旱能灌、澇能排、渠相通、路相連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目標。二是着力提升耕地地力。重點開展土壤改良、障礙土層消除、土壤培肥等提升措施,推進土壤質地、酸化、鹽鹼化及板結等改良,通過秸稈還田、施有機肥、種植綠肥、深耕深鬆等措施保持耕地地力,確保農田持續高效利用。三是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應用。改良品種搭配,採用雜交稻、雜糯種植新技術實現糧食增產,推廣平衡施肥技術、優化施肥結構,推廣輕型節本增效技術,實現增產增效。選用抗性強水稻品種,推廣生物防控技術等,推動標準化優質無公害水稻生產。

(四)聚焦綠色生態目標,把質量安全監管作為基礎支撐。一是建立縣鄉村分級監管機構。成立農(畜、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股、農業(畜牧、水政)綜合執法大隊,對農資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生產環境進行綜合監管。全縣所有鄉鎮掛牌成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站,並配備1~2名專兼職人員,形成縣鄉村三級聯動的農產品監管體系,並獲評“四川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範縣”。二是嚴格實施產地管理。開展產地環境治理與保護,大力開展農業投入品產地污染專項整治工作,建立化肥、農藥、農膜等農資污染產地防治制度,清理回收產地廢棄農膜60噸。對全縣生產基地進行普查與登記,與生產業主簽訂農產品安全生產責任書,建立詳細檔案,定期開展產地巡查活動,督促、引導業主建立保存生產記錄。三是嚴格標準化生產。廣泛開展標準化生產知識宣傳培訓,編制符合本縣實際的種養殖技術規範。嚴控品牌建設產品品質,出台《“大雅柑”區域公用品牌使用管理辦法》,規定使用“大雅柑”區域公用品牌的產品,應符合產地、品質、生產標準、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要求,經核查由我縣果樹蔬菜技術指導站認定授權。四是增強質量安全監控。出台《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手冊》《縣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等17項質量安全管理制度,開通“政府監管、企業管理、公共查詢”功能信息平台,嚴格實行了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實現了產品生產、質量信息可追溯。

(五)聚焦激發農户動力,把政府引導扶持作為組織保障。一是出台清潔生產補貼政策。實施有機肥使用補貼,印發《晚熟柑橘產業有機肥獎勵考核驗收辦法》,實行前三年分別考核獎補。對新建糞污處理設施分不同種類按50~400元立方米的標準予以一次性補助。對新(擴)建生豬標準化圈舍按100元平方米的標準予以一次性補助。二是實施產業發展考核獎勵。針對晚熟柑橘、優質蠶桑等地方特色生態產業,每年根據園區建設、設施建設、管護情況等實施以獎代補。制定晚熟桔管護考核獎勵辦法,同樣實行前三年分別考核獎補。三是建立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推行“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户”“家庭農場+企業”“專業合作社+企業”“分散農户+企業”等多種模式,實行反租倒包、企業保護價收購、全程技術服務以及物資扶持等聯農帶農措施,由企業與農户簽訂合同,企業為農户普及良種良法配套,農户為企業提供優質原料供應,進行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形成“市場牽企業、企業帶基地、基地帶農户”的產業鏈,增加農户參與農業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

二、我縣農業綠色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近年來我縣農業綠色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仍然面臨一些挑戰,主要有以下五方面:一是農產品附加值有待提升。我縣農業發展仍主要處於初級加工階段,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產品可替代性強,例如大雅柑產業鏈主要處在分揀、包裝、倉儲等環節;桑蠶產業雖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合產業鏈,但產品單一,缺乏顯著的競爭優勢。二是生態產品標誌不足。目前我縣“兩品一標”認證中,綠色食品認證企業6家、產品8項,農產品地理標誌商標4項,暫無有機食品認證。三是農業生產清潔化有待提升。存在小型養殖場治污設施不全或不達標,造成污水直排或滲漏污染環境的問題。部分養殖場無足夠消納糞污的種植基地,造成多餘的污水外排污染環境。四是農業綠色發展保障支撐不足。我縣農業產業發展金融支持力度不夠,農村地區信用制度不完善、貸款缺乏抵押物,金融機構針對農村地區的業務較為單一、涉農產品匱乏,單個農户以及農業企業的融資困難較大,貸款難、貸款貴等問題較突出。同時,綠色生態農業人才支撐不足,我縣蠶桑、柑橘、漁業等特色農業仍然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存在季節性勞動力緊缺、“用工荒”問題,需進一步完善勞務用工相關政策。

三、進一步推進我縣農業綠色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創新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拓展生態農業多種功能。一是創新摸索更多適宜種養生態循環模式。拓展我縣“桑—蠶—菌—肥—桑”模式,探索發展“魚—桑—雞”模式,在池塘內養魚,塘四周種桑樹,桑園內養雞;魚池淤泥及雞糞作桑樹肥料,蠶蛹及桑葉餵雞,蠶糞餵魚,使桑、魚、雞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在“稻魚蝦共作”生態種養的基礎上,探索發展“稻+泥鰍”“稻+蟹”“稻鴨共育”“魚藕共生”等生態循環模式。圍繞秸稈飼料、燃料、基料綜合利用,構建“秸稈—基料—食用菌”“秸稈—成型燃料—燃料—農户”“秸稈—青貯飼料-養殖業”產業鏈,解決秸稈任意丟棄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問題,同時獲得有機肥料、清潔能源、生物基料,實現秸稈資源化逐級利用。二是發展多功能、多要素融合型生態農業模式。拓展農業功能,將傳統農業的第一產業業態升級為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的新型業態,推動傳統農業單一的生產功能向兼具生產、生活和文化的綜合功能轉化。圍繞蠶桑、大雅柑等特色產業,依託現代農業園區、現代農業示範基地,深度挖掘、保護和傳承我縣農耕文化,將綠色農業、鄉村旅遊和自然生態相融合,打造建立集農業觀光、工業旅遊、美食體驗、生態休閒等元素於一體的新型農業。串聯特色旅遊景區、鄉村旅遊景區,由點成線、成片,為消費者提供一日、兩日乃至多日的旅遊產品組合。三是打造數字生態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建立數字農業大數據平台,推廣物聯網監控系統,精準監測地温、氣温、濕度、土壤養分等作物生長環境,建立病蟲害在線監測系統,及時進行田間管理和維護,更好地促進農作物生長。建立互聯網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開展追溯數據錄入、監管信息綜合統計、追溯碼生成、終端查詢等功能設計和推廣使用。鼓勵智慧農業園區試點,融合應用物聯網、大數據、5G、VR、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打造種養殖、加工、倉儲、互聯網銷售一體為核心,同時融入研學、線上認養等新模式新業態的數字產業園區,創新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二)推動農業產業鏈提質增效,促進生態產品價值“疊加”。一是延長拓寬生態農業產業鏈,提升產業加工能力。實施生態農產品產業鏈延伸工程,完善大雅柑、桑蠶等產業初加工配套建設,支持和鼓勵企業建設園區初加工設施,全面提升初加工能力,開發果酒、果醋、桑葉茶、柑皮藥品等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市場潛力大的綠色生態產品,提升我縣生態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實施6A級絲綢織造基地項目,推動繭絲向綢緞、家紡、服裝織造延伸,建設有機蠶絲家紡、綢緞服裝等綜合利用開發基地,打造優質繭絲綢產業基地。實施生豬產業鏈延伸工程,發展分割肉、冷鮮肉等附加值高的畜禽深加工產品。二是加強生態標誌產品培育認證,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加快推進品種培優,加強與中國科學院、省農科院的合作,培育一批具有我縣特色的自主知識產權新品種,加大“仔豬”等優良品種的繁育和推廣,開展柑橘品種更新種植,推廣種植適宜我縣產區的優質抗病新品種。引導企業申報“兩品一標”認證,圍繞蠶桑、柑橘、小龍蝦、生豬等主導產業,對特色企業和生態產品建檔立卡、普查排序,建立認證儲備庫,優中選優,開展一對一精準培育。選取相對成熟、適宜的地區開展有機種植、有機養殖試驗示範,通過示範效應讓農户認識到有機食品生產的成本雖較高,但利潤空間更大,從而帶動更多農户參與到有機食品的生產中。編印我縣味道“兩品一標”宣傳畫冊,在超市設立“我縣味道”專櫃,擴大產品知名度。三是加大農業品牌培育力度,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統籌規劃生態農產品品牌化工作,通過品牌化發展來提高農業產業附加值。鼓勵康源、安泰、芝皇等龍頭企業打造知名度高、競爭力強的企業品牌,培育一批“大而優”“小而美”的生態農產品品牌,支持企業申報“中國農產品百強品牌”。提高我縣生態農產品品牌推介能力,依託中國農民豐收節、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成渝雙城”農特優產品展示展銷會、四川農業博覽會等知名展銷平台,組織開展線上線下品牌展示推介活動。

(三)加快農業全過程清潔化生產,實現農業向綠色生態轉型。一是推進生產環節減量化。推進灌溉施肥一體化,修訂完善柑橘、水稻、蔬菜水肥一體化技術標準和實施規範,推廣地埋式伸縮噴灌、物聯網滴滲灌等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動全縣柑橘主產區綠色防控全覆蓋,在中心鎮、龍女鎮等8個鄉鎮建立水稻、油菜、蔬菜病蟲害綠色防控核心示範區,提高病蟲防控標準化水平。組裝配套綠色關鍵技術,柑橘重點推廣“以蟎治蟎”技術,水稻重點推廣誘劑、“生物導彈”、生物農藥防治和“稻鴨共生、稻魚共育”四大類技術,推廣植物免疫誘導海島素技術。持續推動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建設工作,指導規模以下畜禽養殖户,建設完善與其養殖生產能力相匹配的糞污減量設施、固體糞肥堆肥漚肥等發酵處理設施、液體糞肥存貯發酵利用設施。繼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廣生態型改造措施,以生態脆弱農田為重點,因地制宜加強生態溝渠及其他耕地利用設施建設,改善農田生態環境。二是推進加工環節綠色化。加快建設標準化、清潔化、智能化農產品加工生產線,堅持加工減損、梯次利用、循環發展方向,統籌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產物加工利用。完善柑橘、桑蠶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飛龍鎮、猛山鄉等重點鄉鎮建設一批柑橘冷藏庫、蠶繭烘乾房等初加工設施,解決農產品產後損失嚴重、品質品相下降等問題,減少由於儲存不當,導致農產品腐敗變質而對農村環境的污染及產生的安全隱患。大力推廣“一庫多用”“一房多用”,提高初加工設施的使用效率。加快綠色高效、節能低碳的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集成應用,生產開發營養安全、方便實惠的食用農產品。三是推進流通環節低碳化。發展農產品綠色低碳運輸,推廣冷藏保鮮技術、綠色包裝、節能運輸設備等,構建水陸空一體、便捷順暢、配送高效的多元聯運網絡。推廣農產品綠色電商模式,創新農產品冷鏈共同配送、生鮮電商+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等經營模式,實現市場需求與冷鏈資源高效匹配對接,降低流通成本及資源損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7kd9d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