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關於全區數字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與思考

關於全區數字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與思考

關於全區數字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與思考

關於全區數字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與思考

近年來,我區積極搶抓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戰略的機遇,圍繞“加快建設高水平精彩紛呈的數字城市”目標要求,協同推進數字經濟“做強、做優、做大”、數字賦能“優政、興業、惠民”,全力打造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標杆示範,全區數字經濟蓬勃發展、走在前列。

一、我區數字經濟發展的現狀

(一)數字產業規模大。我區數字產業從半導體晶體管等元器件的研發生產起步,歷經產線引進、技術轉移、項目合作、孵化培育等階段,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當前,我區已有2個千億數字產業集羣,2022年物聯網、集成電路、軟件產業增速分別達18%、16%、15.7%,其中物聯網、集成電路產業形成了較完整的產業鏈;培育出朗新、中電海康、芯朋微、力芯微、先導等一批國內數字領域骨幹企業,集聚落地了SK海力士、阿斯麥、村田等一批國際數字領域龍頭企業。2022年,全區317家企業實現核心產業營收2877億元,以我市23.8%的規上數字經濟企業數量,貢獻了全市43.6%的核心產業營收。

(二)數字應用領域多。作為全市最早開展智慧城市建設的市(縣)區,我區2015年率先成立“智慧城區”建設領導小組,積極為智慧城市建設破冰、探路。2022年,我區2個國小獲評“江蘇省智慧校園示範校”;9家單位入選年度數字城市建設優秀實踐成果、優秀組織單位名單;有效儲備政府數字化轉型應用場景18個,應用於流程管控、業務辦理、社會治理等內部應用場景,以及醫療、康養等民生類場景;徵集社會類應用場景6個,應用於產業智能化改造、元宇宙產業、智慧城市建設與居家養老服務

(三)數字智造水平高。2022年,我區新增省級智能製造示範工廠3家,居全市第一,新增89個市級標杆企業,數量居全市第一,新增星級上雲企業148家,在全市率先突破400家,新增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3家、累計19家,居全市第一;數字經濟和數字化轉型領域榮獲國際級榮譽1項,國家級榮譽5項、省級榮譽182項。據2022年《江蘇省智能製造發展指數報告(2021版)》顯示,我區智能製造能力成熟度位列全省縣(市、區)第一。

二、我區數字經濟發展的短板與不足

與先進城市發展相比、與智慧城市建設的願景相比,我區數字經濟發展還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一)創新供給還不夠充分。當前,我區數字技術領域企業多數處於初創和發展期,研發能力有待提升;創新攻關成果不夠多,原創性、前瞻性、超前引領性技術的儲備和成果均不足;創新人才供應偏緊,互聯網、集成電路、物聯網等數字經濟工種的高技術人才相對緊缺。

(二)產業能級還不夠高。從增加值規模看,與深圳、杭州等地區相比,我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規模、增加值及佔GDP比重、數字經濟領域上市公司(國內滬、深兩市)市值等方面均存在明顯差距。從龍頭型企業看,亟待引進更多的“終端型”“平台型”企業和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單打冠軍”,以及具有爆發式增長能力的獨角獸企業。

(三)場景建設還不夠出彩。數字化轉型場景方面,我區數字化轉型場景挖掘的數量、亮點還不夠多。對羣眾關心的場景搭建還不夠豐富,在醫療、教育、康養、出行等羣眾密切關注的項目上,品牌建設還沒有成型,距離城市數字化轉型“為人而轉”還有一定的差距。

三、我區打造數字經濟強區的對策思考

針對數字經濟發展呈現的新特徵、新趨勢,我區要認真貫徹黨的XX大關於“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的要求,積極打造數字產業經濟最集聚、數字要素資源最充分、數字應用場景最豐富、數字生態系統最活躍的數字經濟發展和數字化轉型“第一區”,為高水平數字城市建設注入更多動能。

(一)打造根植本土的數字新經濟。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是穩定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也是轉型發展的關鍵增量。我區應圍繞區域產業稟賦,錨定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主攻方向,高起點規劃數字經濟新賽道,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一是做強主導產業。圍繞構建“6+2+X”現代化產業體系,大力實施城市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聚焦集成電路、物聯網、高端軟件等數字經濟發展核心領域,以及車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元宇宙等數字新興產業,全面加強與重點央企、知名民企、外資企業、金融機構和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等深度合作,加大重點項目導入力度,推動數字經濟基礎優勢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進一步豐富產業發展載體平台,重點推進城市(國家)軟件園爭創中國軟件名園,推動智能傳感器產業園(中國傳感網創新園)、城市國家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朗新科技產業園等加快發展。二是加快轉型步伐。全面落實我區《關於深入推進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變革的政策意見》要求,發揮“燈塔工廠”和國家級智能製造標杆企業示範效應,鼓勵標杆企業向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輸出成熟匹配的方案模式,支持各類製造業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形成“雁陣效應”,助力早日建成“全國智能製造先行區”。三是提速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數字文創、新零售、在線設計、智慧物流等數字領域生產性服務業,提升平台經濟、流量經濟、共享經濟規模鏈接能力。積極探索車聯網、區塊鏈等商業化應用,推動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貫通發展,及時感知消費需求、增加產品黏度,實現產需高效對接。

(二)攻關面向未來的數字新技術。瞄準數字經濟發展最前沿,加快佈局關鍵共性和前瞻引領的數字技術,全面增強核心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化力度,以引領性技術實現引領性發展。一是加強科技策源能力。加強技術攻關縱深部署,建立數字共性技術政產學研協同攻關機制和數字關鍵技術“揭榜掛帥”機制,加快推進基礎理論、裝備材料、工藝等研發突破與迭代應用。暢通數字技術轉化渠道,發揮產學研一體化作用,以開展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試點、IPv6技術創新和融合應用綜合試點、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建設等為契機,把智慧城市建設作為數字技術應用的最佳“試驗場”。注重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支持數字經濟核心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成為具備生態構建能力的“平台型”“鏈主型”企業;支持數字領域中小企業做精主業、錘鍊“殺手鐗”技術,成為專精特新“小巨人”和產業創新替代不了的“隱形冠軍”企業,鼓勵具備條件的數字企業加快上市步伐,藉助資本市場做大做強。二是加強科技平台建設。充分發揮國家集成電路特色工藝及封裝測試創新中心、城市物聯網創新促進中心等國家級數字創新平台的引領作用,創建更多國家級和省級、市級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打造多層次高效協同創新平台體系。加快推進集成電路產業園、傳感網產業園、大數據產業園、元宇宙產業園等特色園區建設,為數字創新營造最優生態。三是加強科技智力支撐。制定數字經濟“高精尖缺”人才目錄,建立跨行業跨領域跨專業數字化轉型專家庫和“數字工匠”培育庫,深入實施“飛鳳人才計劃”及升級版,圍繞引、育、留、用等關鍵環節,增強對各類數字人才特別是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的服務保障。加大國家級傑出青年、長江學者引進力度,使全區人力資源結構與數字時代的經濟結構、治理結構更好匹配。

(三)開發民生普惠的數字新場景。推廣應用是數字技術和數字產業走向市場、長久發展的關鍵。我區應遵循技術和城市“為人而轉”的理念,堅持“小切口、大場景”,統籌推進基本民生、品質民生、普惠民生的數字化場景建設,不斷提升城市數字化轉型成效。一是推動基本民生精準觸達。持續推進城市“十四五”信息化規劃建設,以居民的健康、教育、居住、交通、社保、就業、養老等需求為導向,通過數字化推動各類公共服務提質增效,打造舒心就醫、教育成長、智慧社區、物聯道路、保障救助、就業創業、智慧養老等示範場景。二是推動品質民生創新發展。聚焦商貿、文旅、娛樂、創意等領域,發揮市場對數字化服務創新的驅動作用,提供更多高品質、個性化生活體驗。支持實體消費場所建設數字化消費新場景,推廣精準營銷、虛擬導購、AR互動、無感支付等應用;支持線上平台參與本地生活服務數字化,加大智能快件箱、智能售貨機、智能早餐自助櫃等終端佈設力度,優化倉儲物流和線上商貿。三是推動普惠民生福祉共享。優化“智慧人社”便民功能,強化智能審批服務融合,提升服務審批事項自動受理、智能審查、自動出具結果效率,緊盯急難愁盼之事,積極開展企業用工、人才就業、勞動關係等領域大數據應用,持續優化對城鄉低保對象、特殊困難人員、低收入家庭等特殊羣體的信息化救助,推動實現各類服務“一鍵通”。

(四)促成精細高效的數字新治理。面對城市運行的海量數據,加快推進城市治理由人力密集向人機交互轉變、由經驗判斷向數據分析轉變、由被動處置向主動發現轉變,提供更加精準、更加高效的管理和服務,以治理數字化推動治理現代化。一方面,拓展“一網通辦”範圍。以企業、羣眾高效辦成“一件事”為場景引導,進一步推廣“一窗通辦”的綜合窗口受理模式和24小時“不打烊”的自助政務服務應用,推動企業開辦、報税繳税、項目審批等集中高頻事項向“快辦”優化,經營許可、辦理破產等剛需低頻事項向“好辦”提升,產業政策、就業服務、扶弱助殘等惠企利民事項向“免申即享”升級,實現“像網購一樣方便”的辦事體驗。加強數字身份統一認證和電子證照、電子印章、電子檔案等互信互認,加大力度拓展“錫新通”平台的服務覆蓋範圍,探索推廣“政府首席數據官”制度,通過用户需求倒逼政務數據共享、流程優化和業務協同。另一方面,深化“一網統管”建設。以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建設為抓手,聚焦經濟治理、城市治理、社會治理、安全治理等專題,融合網格、警格、應急管理、城市管理、12345熱線等職能,研發上線一批實戰管用、基層愛用、羣眾受用的專項應用模塊,實現區域治理“一網感知態勢、一網縱觀全局、一網決策指揮、一網協同共治”。發揮城運中心作用,進一步做好一體化治理,細化管理顆粒,把感知網絡部署到城市運行的最小空間單元、城市管理的具體業務單元,發揮數字系統永遠在線的優勢,建立城市風險智能預警清零機制,切實提高預測、預報、預警和預防能力。

(五)構築健康活力的數字新生態。堅持高效可及、安全可靠的工作理念,加快構建基礎設施、數據流通、信息安全等規則體系,營造健康充滿活力的數字生態,為各領域提速數字經濟、轉型數字形態提供有力支撐。一是完善基礎設施體系。發揮數字基礎設施“頭雁效應”,提檔升級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算力和新技術基礎設施,加快推動傳統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高標準構建新網絡、新算力、新技術、新融合一體化發展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加快5G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在車聯網、遠程醫療、智能製造等領域開展示範應用及推廣,開展4K高清、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無人機等典型5G業務應用試點。二是完善數據流通體系。推動公共數據全量匯聚與標準化管理,規範管理人口、法人、電子證照、社會信用、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等基礎數據庫,按需推進各領域主題數據庫、專題數據庫建設,形成政務數據資源池,鼓勵向社會開放數據。推動公共數據開發利用,建設區級數據共享交換平台、數據交易平台,發展數據清洗、建模、可視化、行業分析、信用評價等服務產業,促使數據資源發揮相應價值。三是完善信息安全體系。把信息安全作為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重要內容,開展網絡空間綜合治理專題研究,創新互聯網治理模式,提升網絡社會管理能力。增強政府網站安全防護手段,定期開展網絡安全防護演練,加強公共無線網絡安全保護技術措施落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k6vlm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