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教學反思 篇一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有三個,一是掌握生字詞;二是熟讀課文,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三是抓住文中對父親語言、動作、外貌的描寫,來體會父親愛的了不起。

文章值得推敲的語句很多,人物的心理變化較複雜。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裏入情入境,情有所動,理有所悟,我抓住“父親愛的了不起”為突破點,以點帶面,在這個點上把朗讀、感受、體驗、想象、情感的昇華結合起來,反覆誦讀、反覆叩問、反覆感悟,使其發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功效。

文中的父親用自己的。行動譜寫了一首愛的頌歌。有三個描寫父親的場景感天動地:第一個是他悲痛欲絕,但重新挺立的場景;第二個是許多人勸他別挖,但他不聽勸的場景;第三個是他孤軍作戰,傷痕累累的場景。仔細研讀,不難發現第三個場景令人刻骨銘心。“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先指導學生從時間上讀出父親的勞累;再接着從父親的形象上讀出他沉甸甸的愛和肉體的痛苦;繼而在體驗父親心理活動中讀出他內心的孤獨與苦悶;最後探究父親的精神支柱,讀出偉大形象。學生在立體推進的朗讀過程中,與主人公共同體驗,共同感受,緊接着拓展到汶川大地震中一些感人的場景,通過音樂的渲染等,使學生的心靈受到薰陶,從而實現文本的教學目的,感受文本的強烈震撼。

可是,作為語文課堂,僅僅讓學生感動就夠了嗎?在教學中如何尋找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呢?如何在人文教育的同時促進語文知識的訓練,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呢?這是我以後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 篇二

《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講述的是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着危險,抱着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於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讚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寫具體,情感真摯,是這篇課文的主要特點。課文內容淺顯,但內涵深刻;語言平實,但令人震撼。怎樣才能在學生與文本之間搭設一座橋樑,讓學生逐漸走進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薰陶呢?通過一遍又一遍地閲讀和琢磨教學設計案例,我對本教學設計案例的反思得出以下幾點拙見:

首先談談教學設計案例中的優點:

一、注重抓住課文的關鍵語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

案例中的教學緊扣課文中的主要內容,抓住關鍵詞句,進行討論交流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例如,先找出課文中父親對兒子的承諾“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以及針對評價父與子的中心句“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等重點語句,有針對性地設計提問,“為什麼説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呢?”再指導學生抓住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等等描寫父子語言,行動,外貌的句子,指導學生讀、體會,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和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注重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在第一課時的第三教學環節中,教師針對不同語句、不同語境、要用怎樣的語氣來朗讀,都向學生提出討論。這説明教師在教學中非常重視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而且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語氣。

三、注重培養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全面地理解課文

“討論交流”是培養學生言語能力、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案例在第一課時的教學環節中,教師設計了八個“討論要點”來讓學生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全面地理解課文。這説明教師注重培養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全面地理解課文的能力。

四、重視生字詞的教學

生字生詞的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在第二課時生字新詞的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生字,再讓學生範讀生字,在此基礎上,教師又結合本課生字的特點、以及針對學生容易讀錯的字音和容易寫錯的部件,進行具體的訂正和指導。並對“昔日”“廢墟”“疾步”“絕望”“瓦礫”“破爛不堪”“挖掘”等生詞引導學生進行具體的理解,可見教師對生字生詞教學的重視。

五、注重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對父愛母愛的體會

在第二課時的第三個教學環節中,教師要求學生先背一背古詩《遊子吟》,在讀背中感受平凡而偉大的母愛,再讓學生説説父母在平時生活中為我們做些什麼事,最後要求學生動手寫寫,並與同學交流。把課堂學習內容拓展到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去進一步體會父母的偉大而無私的愛。

當然,“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再完美的教學設計,也會有它的不足之處。在發現本教學案例優點的同時,我也發現了它的一些我自認為的不足之處。

第一,案例中的教學過程違背了語文教學的“以讀為主,讀中感悟”的原則

在第一課時的整個教學設計中,教師以“討論要點”貫穿全文,整節課在組織學生討論什麼地方或某一部分該用怎麼樣的語氣來朗讀,並且只是討論而討論,沒有給予學生去親自進行朗讀體驗的機會和時間,完全剝奪了學生讀書的權利,違背了語文學習過程中的“以讀為主,讀中感悟”的原則。本人認為,應該在學生明白應用什麼樣的語氣朗讀後,立即讓學生進行朗讀體驗,並指導學生讀出恰當的語氣,讓學生在具體的朗讀體驗中,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第二,案例中的實際的教學活動與教學環節設計不符

不僅違背了語文教學中的“以讀為主,讀中感悟”原則,還違背了語文學習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例如,在第一課時的第二教學環節中,環節設計為“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而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根本沒有朗讀課文的機會,只有“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初讀課文”的機會。所以我認為本教學環節應該改為“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更恰當。而在教學環節三“引導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中,教師在引入教學的談話中説:“我們要披文入情,以讀促思,在讀中感悟才能把文章讀得恰到好處”,而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卻以“討論” 為課堂的主要學習方式,學生圍繞着教師提出的八個“討論要點”在教師的一步一步的指引下,針對相關的內容和重點語句應用什麼樣的語氣來朗讀作為討論的主要內容,並以教師的提問和小結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給人以“教師牽着學生鼻子走”的感覺,不僅違背了語文教學中的“以讀為主,讀中感悟”的原則,還違背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語文學習活動的原則。

第三,沿用已被摒棄的教學方法,增加學生學習的難度

在第二課時的第一教學環節中,教師要求學生給課文分段並説説每段的大概意思。這樣的教學要求是已被摒棄了的老教法,要求學生給課文分段並説出段意,給學生的學習增加了難度。其實在此教學環節中,安排學生用適當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熟悉和理解,效果會更好些。

第四,課外作業安排與課時教學內容不匹配

例如,第一課時的課外作業——“朗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的生字、新詞”,表面上看是在為下一課時學習生字新詞做準備,但實質上與第一課時的學習內容相脱節,不匹配,不利於學生對第一課時學習內容的複習鞏固。而第二課時的課後作業——“完成課後的1至3題”與本課時的學習內容相脱節,並且課後練習題2已於第一課時的“討論要點三”已經進行了具體的討論交流,不必再作為課外作業來佈置給學生;而第3題——“默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和同學討論”應安排在學生理解課文之前或學生在自讀課文的過程中更恰當。

以上是本人對《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案例反思的幾點不成熟的看法,綜觀整個教學設計案例,我自認為是不太滿意的。但教無定法,學無止境,在反思中,我在發現別人的長處和不足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摸索、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藝術水平。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篇三

我是一名剛到該學校的教師,今天上午第一節課我上了一節彙報課。課題是《地震中的父與子》。

上課之前,因為有很多老師來聽課,我很擔心學生們的上課狀態,不是對學生沒有信心,而是因為這個班是一個新班,學生的學習習慣還沒有養成,只是在初步養成階段,還需進一步鞏固。

在課堂上,我的擔心沒有多餘,但也有些出乎我的意料。雖然孩子們的表現不是非常活躍,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能力,領悟能力,還是讓我由衷地豎起大拇指。他們太可愛了!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

1、我在努力地體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開始上課時,我就告訴學生:今天我是不把問題説出來,而是讓大家讀課文,然後思考老師會提出什麼樣的問題?應該怎樣回答?在自主、探究學習之後,在小組中展開討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同學,聽取大家的意見。因為每節課不可能提問到每一名學生,所以小組學習就是他們展示自我的一個空間。

2、拓展思維訓練:

學語文是為了應用,我們應該具備大語文的教學觀。在教學中,讓孩子們切身感到人物品質的偉大的同時,讓他們代表不同的人物寫出想對父親説的話,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對自己內心的震撼。做到了讀寫結合。

回到辦公室,我們組的老師真誠的給我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1、我忽視了對學生的承諾:

因為在講解課文之前,我説誰能猜到老師的問題將有獎勵。老師們建議説:應該以此為契機,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課堂的氣氛推向高潮。是呀!我們都在挖空心思來營造課堂氛圍,但往往忽視了課堂中的一些細節,沒有做到以小見大,沒有紮紮實實去做好。

2、要讓學生張揚自己的個性,併成為課堂的一個亮點:

在教學中,我讓一名同學到前面板書了不起,孩子在黑板上寫了大大的三個字,我卻因為字太大,沒有和老師的板書協調起來,而讓孩子把字改小了。遺憾呀!遺憾!多麼好的一個深入理解課文,小結課文的機會,因為教師的問題而浪費掉了。應該告訴同學們:他對課文理解的多深刻,一個大大的了不起足以説明這對父與子的偉大之所在。這比老師説十句話所起的作用還要大。真是讓我感到萬分的遺憾!

課雖然上完了,但我深深知道:以後的路還很漫長,課堂上,老師應該把課堂這個大舞台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説。老師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學生的體會得到昇華。

希望老師們不要忽視我所忽視的問題、現象,讓我們的課堂更能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讓我們成為學習型、研究型的教師而努力。

一點不成熟的理解,旨在拋磚引玉,希望您指點。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篇四

《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講的是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親為了尋找兒子,鍥而不捨地在廢墟中挖掘,最終與兒子劫後相逢的感人故事。讚揚了父子倆在險惡的環境面前充滿自信、不向困難屈服的品格,表現了父子之間深深的情誼。

父親堅持不懈地挖掘廢墟、尋找兒子的過程是課文的重點內容,這部分內容震撼人心,表現了這位父親堅強的意志和對兒子深切的愛,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父親。教學時,我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父親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的詞句,仔細閲讀,體會父親挖掘廢墟困難之大、時間之長。我還引導學生將文中的其他人物與這位父親作比較。從中體會到這位父親的了不起。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閲讀理解課文時,我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在朗讀時注意人物的心理、情感的變化。如:父親面對一大片廢墟,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朗讀這句話時,引導學生帶着絕望和悲痛的感情來朗讀。

最後,我佈置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將這個感人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一方面鍛鍊學生的複述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家長也體會到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堅強的意志品質的重要性。

《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 篇五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第九冊第十七課課文,是父母的愛這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講述了1994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後,一位父親抱着一個堅定的信念,不顧別人的勸阻歷盡艱辛,在廢虛中救出兒子及兒子的十四個同學的故事,讚揚了這對父子以堅定的信念支撐自己,戰勝困難獲取幸福,執着追求的精神,這一課的學習目標是把握課文內容通過語言、動作、外貌的描寫感受父親對兒子深厚的愛。

在教學中我抓住牽一髮動全身的關鍵問題:“為什麼説這對父子了不起?”讓學生帶着學習目標深入探究。學生從父親的動作、語言、外貌感受到父親的了不起,父親的艱辛和父親偉大的愛,感受到父親是一個恪守諾言有責任感的人。從阿曼達在廢墟上告訴同學不要害怕,堅持生的希望,得到父親的救援時,他首先讓同學出去,感受到兒子的了不起,父親為信守諾言“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展示了父親對兒子的愛。兒子因為父親説過“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而變得勇敢富有愛心,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親情使人無私高尚,親情能創造神奇般的奇蹟。

結尾我設計兩個可能發生的局面一是找到兒子但兒子已經死了;二是父親在找孩子的過程中發生意外。在天國和孩子在一起。在這兩種情況下父親還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嗎?學生感受到父親都實踐了他對兒子的諾言,展示了他對兒子濃濃的愛,這足以讓人尊敬,讓人覺得“了不起”這樣的教學設計培養了學生感受、理解、積累和運用的能力,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得到了發展。

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比如:猛然想起平常説的一句話“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總會跟你在一起。”讓學生想象在什麼情況父親説過這句話。在描寫爸爸外貌時,你彷彿看到了什麼?以此深化對文章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但作為課改經驗不足的'我,在教學中存在着許多亟待改進之處:

自身的教學水平還不過關,課上的應變機智不強,當引導學生從“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中提出問題,是什麼力量支撐父親挖掘36小時?時,連叫了3名學生沒有提出我預設的這個問題。我心中有些慌亂(因為這節課有校長聽課)一時找不到恰當的點撥方法,又怕延誤時間,情急之中,自己提出了問題。因此我也非常緊張,致使自己不在狀態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對於語文教學我感受調動學生的情感尤為重要。在分角色朗讀階段,我設計了引導學生細細品味人物心裏,讀出相應的語氣。然而在朗讀父親堅持在廢墟中尋找兒子這部分課文,學生沒有讀出父親的悲傷,發現兒子還活着時,父子的對話沒有讀出興奮的語氣,沒有表現出喜悦與幸福。經我朗讀指導,學生已能動情朗讀,但學生並未走進文中,走進現場,同時也浪費了時間。

反思一下,如果在上課伊始就讓學生畫出使你深受感動句子,反覆研讀,出示5.12汶川大地震的資料圖片,用飽含感情的語言描述地震的場景喚起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再通過朗讀,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現場,入情入境,親身經歷事件感受父愛的偉大和了不起,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這樣會更好。

總而言之,這節課的教學給我帶來了很多思考,我深深地知道在教學上離校長提出的教學思路還有一定的距離。在今後漫長的教學中需要我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地鑽研教學,讓我的課堂更能體現自主合作 探究的學習氛圍。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篇六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浙江省諸暨市浣紗國小 趙飛華

1、我在努力地體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開始上課時,我就告訴學生:今天我是不把問題説出來,而是讓大家讀課文,然後思考老師會提出什麼樣的問題?應該怎樣回答?在自主、探究學習之後,在小組中展開討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同學,聽取大家的意見。因為每節課不可能提問到每一名學生,所以小組學習就是他們展示自我的一個空間。

2、拓展思維訓練:

學語文是為了應用,我們應該具備大語文的教學觀。在教學中,讓孩子們切身感到人物品質的偉大的同時,讓他們代表不同的人物寫出想對父親説的話,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對自己內心的震撼。做到了讀寫結合。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浙江省寧波市黃鸝國小 林霞秀

這一節課我設計了幾個情境進行教學,改變了以往的教學風格,下面我將本課的教學反思總結如下:

1、情感脈絡流暢:

本課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親情課文,我按照以各種身份的人的目光所見,父親所做→父親的感人之舉,用自己的行為所鑄就的一曲父愛之歌→地下的三十八個小時→把機會讓給同學,共譜人性頌歌。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計情境,把握本文的情感脈絡,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

2、注重了對朗讀課文的指導:

如對“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幾句話的朗讀指導,將其改編成詩歌的形式,再配上音樂,學生的感情一下子激發出來,聲情並茂的朗讀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再如文章的倒數第二自然段的朗讀:“不!爸爸。先讓我的同學出去吧!我知道你會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論發生什麼事,我知道你總會跟我在一起。”,使學生將自己以阿曼達的身份來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學生似乎自己的人格也隨之高尚起來!

3、注重了對課外知識的拓展:

通過對課外知識的拓展,啟迪學生深入的思考,昇華學生的情感。在最後我説了這樣一段話:“一次地震,書寫着一個蕩氣迴腸的故事;一句承諾,一分責任,譜寫出一曲激情感人的頌歌。這個故事給我們以怎樣的思索,你想的是什麼呢?相信隨着你們隨着年齡的增長,你們會思索得很多很多……人間自有真情在,老師向同學們向學生推薦了三篇親情文章──《沒有一種冰不被陽光融化》《媽媽,我找了你好久》《父愛》,讓我們在一次次閲讀中,在一次次情感體驗中,在一次次心靈碰撞中,讓我們(與學生共同朗讀)感受親情、走進親情、擁抱親情!”這一拓展不僅讓學生進行課外閲讀,而且使學生進行深入思考。

我認為這種親情教育不止讓學生受到感染,而是思考、是行動,將課堂的教學延伸到學生的成長中。我覺得這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真正魅力所在!

需要改進之處:

1、沒有注重本文是略讀課文這一特點,牽着學生的痕跡太嚴重,沒有充分放手讓學生去讀去感悟,缺乏對方法的指導。須知“受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漁場。”正是這一道理,切記,切記!

2、要注意與學生的情感共振:

學完這節課,我感到我最大的失誤是沒有對學生有一個正確的評價,犯了相當然的錯誤,高估了學生,一味的沉醉在自己的情感之中,忽視了學生的情感理解,沒有達到與學生的情感共鳴。要想與學生情感共振,還有一段歷程,需要在平日的教學中加強指導,提高學生的情商,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一篇篇的課文閲讀中、體味中,感受人生的生活百態,去豐富自己的思想。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嘗試,給我帶來的更多的是思考,我知道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進一步的反思、探索,真正讓自己的課堂充滿勃勃生機,讓激情真正的湧動於課堂!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河南省鄭州市二七區侯寨國小 王 勇

我是一名剛到該學校的教師,今天上午第一節課我上了一節彙報課。課題是《地震中的父與子》。

上課之前,因為有很多老師來聽課,我很擔心學生們的上課狀態,不是對學生沒有信心,而是因為這個班是一個新班,學生的學習習慣還沒有養成,只是在初步養成階段,還需進一步鞏固。

在課堂上,我的擔心沒有多餘,但也有些出乎我的意料。雖然孩子們的表現不是非常活躍,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能力,領悟能力,還是讓我由衷地豎起大拇指。他們太可愛了!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

1、我在努力地體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開始上課時,我就告訴學生:今天我是不把問題説出來,而是讓大家讀課文,然後思考老師會提出什麼樣的問題?應該怎樣回答?在自主、探究學習之後,在小組中展開討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同學,聽取大家的意見。因為每節課不可能提問到每一名學生,所以小組學習就是他們展示自我的一個空間。

2、拓展思維訓練:

學語文是為了應用,我們應該具備大語文的教學觀。在教學中,讓孩子們切身感到人物品質的偉大的同時,讓他們代表不同的人物寫出想對父親説的話,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對自己內心的震撼。做到了讀寫結合。

回到辦公室,我們組的老師真誠的給我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1、我忽視了對學生的承諾:

因為在講解課文之前,我説誰能猜到老師的問題將有獎勵。老師們建議説:應該以此為契機,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課堂的氣氛推向高潮。是呀!我們都在挖空心思來營造課堂氛圍,但往往忽視了課堂中的一些細節,沒有做到以小見大,沒有紮紮實實去做好。

2、要讓學生張揚自己的個性,併成為課堂的一個亮點:

在教學中,我讓一名同學到前面板書“了不起”,孩子在黑板上寫了大大的三個字,我卻因為字太大,沒有和老師的板書協調起來,而讓孩子把字改小了。遺憾呀!遺憾!多麼好的一個深入理解課文,小結課文的機會,因為教師的問題而浪費掉了。應該告訴同學們:他對課文理解的多深刻,一個大大的“了不起”足以説明這對父與子的偉大之所在。這比老師説十句話所起的作用還要大。真是讓我感到萬分的遺憾!

課雖然上完了,但我深深知道:以後的路還很漫長,課堂上,老師應該把課堂這個大舞台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説。老師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學生的體會得到昇華。

希望老師們不要忽視我所忽視的問題、現象,讓我們的課堂更能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讓我們成為學習型、研究型的教師而努力。

一點不成熟的理解,旨在拋磚引玉,希望您指點。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篇七

麗雅交待今天的兩節語文課用來第四單元考試,可因為打印室的機器壞了,所以只能臨時準備《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備課如果是有感覺的話,時間少點也不要緊。今天就是這種情況。

我先初步理清了課文頭緒,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就是將這位父親形象藉助課文語文語言銘刻在孩子的心裏。如何分層落實呢?

一。感知背景,進行鋪墊

關於地震,孩子們是沒有生活體驗的,但對此又並非零起點。他們在影視作品、報刊雜誌或是課堂學習中對此還是有一定了解的,這應是學生的學習起點,所以課堂切入的談話也就從地震開始了。接着再引導學生閲讀課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瞭解這場大地震。從對地震的一般瞭解到具體到某一次地震的理解,學生對於地震本身災難性的認識已有質的飛躍。這為進一步閲讀文本中的故事,走進故事中的人物內心有一個很好的鋪墊。

二。直面父親,濃墨重彩

父親是這個故事的重要人物,但作者在描述中始終保持着客觀冷靜的態度。文中唯一帶有強烈個體情感傾向的就是結束時“這對了不起的父子”的表達。我想這也是作者在寫完整個故事之後,無法自抑的流露。作者對這位父親最重彩的描寫就是“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作者從時間的長度,父親的外貌,他人的行為等角度將一個偏執得有些發狂的父親作一個細緻的描寫。在這裏,“36小時”是個怎樣的概念?那是整整兩個白天一個黑夜的漫長,那是學生兩個星期的課時量!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裏,父親在不斷地挖着,在一片廢墟里,又有着怎樣的困難與危險啊!或是餘震不斷,或是塌方連連……每一次危險都可能是致命的!在這裏,我採用聯繫生活經驗、創設情境想象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將這段文字讀懂、讀活、讀厚、讀出情味,這是感受偉大父愛的關鍵所在。

三。旁敲側擊,映襯烘托

在這一場災難中,在這一片廢墟里,其實還有很多家庭、很多父母都有着同樣的遭遇。難道説他們都不愛自己的孩子嗎?或是愛的不夠深嗎?為什麼會只有這一位父親孤軍奮戰呢?不是的,那是面對一片廢墟,凡是還有一點理智的人都能看到,生還的可能幾乎是不存在。所以,很多父母“絕望”地離開。好心人的一句“太晚了,沒有希望”是多麼辛酸的無奈,消防隊長與警察以專業的眼光作出理性的分析:“這裏太危險”!但是,這些所有合情合理的規勸都無法使父親放棄一個沒有理智的行為。“誰願意幫助我?”“你是不是來幫助我?”這一次又一次語無倫次的回答,執着得近乎固執的追問,讓我們看到此時所有一切的理性思考與客觀分析都不存在,佔據他內心的只有那父子之間曾經的承諾:“不論發生了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在這裏,通過師生的對讀,引導學生對他人行為的理解,從另一個角度再次深切地感受偉大的父愛超越一切!

整個設計簡單、樸實,緊扣語文本質,緊貼情感共性,帶領學生經歷一場深刻的愛之旅程。

後記:我甌海的一位同學也研究過這一課,課後在網絡上找到她的反思,沒想到與她的上課思路基本一致。反思裏的很多語句也就借用了她的語言。真有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欣喜。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篇八

借外貌、語言、動作的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表達方式,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積累文中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的佳句。教學重點定位為: 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悟父與子的“了不起”。 設計理念遵循如下幾條:1、抓住文眼,刪繁就簡,簡簡單單教語文;2、潛心會文,充分悟情,真真切切教語文;3、聽説讀寫,水乳交融,紮紮實實教語文。

教學實錄:|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1、師:“同學們,1994年1月17日,美國洛杉磯發生了一場大地震。請看一段錄象。”

2、師點擊CAI,播放影片《洛杉磯大地震》片段,學生觀看。

3、師:“同學們,能談談你此時的感受嗎?”

4、生:“我覺得地震真恐怖!”

生:“我覺得洛杉磯大地震真是一次大劫難!”

5、師:“確實,這次災難驚心動魄,至今憶起仍令人心有餘悸!它讓30萬人在不到4分鐘的時間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幾十萬人無家可歸。斷裂的橋樑、倒塌的建築不計其數,哀鴻遍野,無數的人葬身其中。但在這次災難中,也上演了許多感天動地的故事!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其中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

6、師板題:《地震中的父與子》。

(良好的開課是成功的一半。用美國災難大片及教師語言渲染來創設情境,既深深地扣住了學生的心絃,又讓學生對課文背景——“大地震”有所感受,為教學重點——理解父與子的了不起打下基礎。)

二、             檢查預習情況,瞭解學情。

1、              生齊讀課題。

2、              師:“你們能從課題讀懂些什麼?”

生:“我知道了課文講述的故事發生在地震中。”

生:“我知道課文的主人公是一對父子。”

師:“你們可真會審題!”(在課題“父”“子”下打上着重號。)

3、              師:“預習是學習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通過課前預習,關於課文內容,你們已經知道些什麼?”

4、              生:“我知道了課文主要講述了一位執着的父親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在廢墟中挖了39個小時,終於將兒子救出的感人故事。”

師:“預習得不錯,你精練地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生:“我知道這篇課文歌頌了偉大的父愛。”

師:“你領會了文章的主旨,很好!”

……

5、              師:“這對父與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初步印象?”

生:“我覺得地震中的父與子很幸福!”

(聽眾席與學生中發出嗤笑聲,該發言學生臉紅了。)

師:“你為何這樣説?”

(用親切的目光和笑臉期待、鼓勵着)

生:“因為父親不顧一切地拯救了孩子,他們重逢了,與那些在災難中喪失生命的人相比,他們是幸福的!”

師激動的:“劫後餘生,多麼幸福!他們的幸福是*自己創造的!你大膽地説出了自己獨特的感悟,真好!”

(不再有人暗笑,而是讚賞的目光向她投來。)

(對學生的回答,我們要仔細傾聽,不要輕易否定。當學生回答與“期望答案”不符時,不要武斷了事,更要耐心疏導,不要讓預案牽着鼻子走,應把握生成,尊重學生個性化的感悟,以演繹精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gz17z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