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關於我市民營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我市民營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我市民營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我市民營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主體。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XX大報告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於“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要求,9月以來,市人大財經委、常委會預算工委立足我市民營經濟發展現狀,堅持問題導向、效果導向,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分層次、分行業、分區域調研了我市有代表性的民營企業,認真梳理總結近年全市“服務企業·面對面”活動中企業反饋的約1800件訴求和近期社會各方面通過各種途徑反映的90餘條問題,會同市工信局、發改委、工商聯前往省外先進地區開展學習考察,力求全面摸清我市民營經濟發展中的普遍性問題、根源性癥結,在此基礎上深刻思考並提出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工作建議。現將此次調研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

新時代十年,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工商聯等部門主動作為、靠前服務不斷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積極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紮實解決民營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實現新突破。

十年來,我市民營經濟規模不斷擴大,2022年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達7765.24億元,年平均增速9%總量連跨五個千億級台階,GDP佔比從39.9%提高到45.9%,對全市經濟平穩增長的助推作用進一步增強;市場主體規模大幅提升,2022年末,民營企業總數達162.39萬户是2012年同期的3.8倍,其中“四上”企業0.75萬家,佔全市“四上”企業總數的83.7%;中小企業發展成效顯著,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16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6家,對市場的引領帶動作用持續提升;創新動力逐步增強,近兩年民營“四上”企業研發費用平均增長23%,2021年民營企業專利授權數超4萬件,位居全省前茅,創新主體作用更加顯著;從業人數穩步增長,2021年全市民營“四上”企業從業人數比2012年淨增22萬餘人,佔全部“四上”企業從業人員的65.8%,就業吸納作用日益彰顯;營商環境不斷優化,連續兩年獲評全國“營商環境標杆城市”,連續三年在國家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中位居全國前列。

二、存在問題

民營經濟發展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也不容忽視。尤其是近年來,隨着經濟發展階段與外部環境的變化,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不少民營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受阻,市場開拓難、融資難、技術創新難、結構性用工難等新老問題疊加,我市民營經濟呈現出若干新變化,部分問題開始逐步凸顯。主要表現為:

(一)民營經濟總量呈現階段性震盪與趨勢性收縮。2012—2019年我市民營經濟增速指標已呈現收縮性趨勢,加之三年疫情衝擊,民營企業面臨供給需求雙向制約,問題的暴露速度與程度進一步加劇,增速呈現震盪下降趨勢。2012年,民間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52.2%,2022年這一數據已經下降到44.9%。

(二)民營經濟產業分化、規模分化程度進一步加大。2022年,民營經濟三次產業結構分別為2.8:34.5:62.7,這一比例在2012年則為2.1:43.1:54.8。民營企業轉向“投資小、收益快”的第三產業,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營經濟對長期發展前景缺乏足夠信心,無需加強預期引導與管理。2012—2021年,我市民營“四上”企業數絕對量上升,但在民營企業總數中的佔比則從1.76%下降至0.97%。全國工商聯公佈的2022中國“民企500強企業”榜單中我市僅有8家入圍,佔我省入圍企業數量的8.7%(我省入圍企業92家),尚不足杭州入圍數量的五分之一,無錫入圍數量的三分之一.民營經濟發展還缺少具有引領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

(三)民營企業盈利能力下滑對經濟增長支撐度不夠。我市民營企業主要集中在商貿業、房地產和建築業,受宏觀政策和疫情影響,行業發展受到較大沖擊。2021年民營規上企業利潤率為1.9%,下降1.6個百分點,企業生存壓力加大。2022年,全市納税超5億元企業共44户,税收規模1036.7億元(2022年我市全口徑税收收入2892億元),佔全市税收比重為35.8%。其中,民營企業為10户,納税額76.3億元,佔全口徑税收收入比重僅為2.64%,税收貢獻度有限。

三、原因分析

從我市的城市定位、產業結構等維度看,我市民營經濟發展有着自身獨有的特點。一是地域文化特點。我市自然條件得天獨厚,但相較崇商氛圍濃厚的浙江各地,思維和行為方式偏於保守,雖有豐富的科教人才資源,卻往往崇尚“學而優則仕”,高素質人才創業創新意願不是很強。二是省會城市特點。我市央企佈局較多、國有經濟佔比較高。初步統計,目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國有控股企業佔48.6%,外商(含港澳台)企業佔32.1%,民營企業佔28.4%;營業收入100強企業中,民營企業30家,國有企業49家(主要是央企在寧企業、省屬國企),另有21家三資企業及上市公司。三是產業結構特點。三產以服務業為主,工業以傳統產業為主。全市服務業增加值佔比達62.8%,鋼鐵、石化等傳統行業佔工業增加值比重仍超過30%。新興產業發展雖有突破,但影響力和規模還不夠大。四是資源稟賦特點。我市城面積6587平方公里,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倒數第三,比蘇州少近2000平方公里。工業用地空間受限,全市現有工業用地285平方公里,到2035年,規劃工業用地約300平方公里。

傳統文化、歷史沿革和要素稟賦等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市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除此之外,我們在調研中還發現以下幾個方面問題亟須關注。

(一)民營企業權益法治化保障水平不高。政府誠信建設有待加強。企業反映,個別園區板塊在招商引資等環節,對權利義務的約定不夠明確,對承諾條款合法合規性審核不夠嚴格,存在虛誇優惠條件、“政策斷供”等現象,新官不理舊賬、不履行事先承諾等情況偶有發生。公平透明的市場環境有待完善。企業家普遍反映,民營企業特別是民營中小企業在政府採購、招投標環節中仍面臨隱性壁壘,民企與國企合作競標時處於弱勢地位,甚至出現大企業中標,實際是民營小微企業幹活的情況;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對市外企業來寧投資支持力度較大對本地企業新增投資缺少扶持。企業合法權益保障水平有待提高。目前知識產權維權案件審理對審判調查人員的專業水平要求較高,仍然存在立案難、取證難、執行難的問題企業維權成本高、週期長、賠償低,效果差,嚴重影響創新型企業發展;部分企業家反饋,在企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過程中還缺少對土地、人員的妥善的退場處理機制,難以滿足企業日常生產經營和未來發展的需要。

(二)行政服務效能和水平與企業期待存在一定差距。“放管服”改革還需進一步深化。調研中企業反映,生產經營審批全流程中,“想要的服務找不到”“線上線下來回跑”“數據更新不及時”“信息填報麻煩”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負擔,審批流程優化完善仍有空間。有部門反映,有些擬開展的工作因權限問題暫時停滯,相關領域數據、電子證照準確、高效迴流還無法完全實施,電子印章應用推進緩慢。數據資源整合利用程度不高。缺少民營經濟運行情況的統計監測體系,統計指標不夠健全、口徑不盡統一、分析不夠到位,不能為科學決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政務數據資源的確權、開放、流通、交易制度尚不健全,系統接軌不充分不兼容等現象存在於多個業務條線,造成政務信息數據接入、共享與應用無法完全實現。政務服務的主動性和便捷度還需提高。企業普遍感到,我市與其他城市相比,涉企服務相關部門“清”有餘而“親”不足,講制度、講規矩的時候多往往造成企業錯過發展良機,民營企業特有的靈活主動性受到限制執法監管方式有待優化。企業普遍反映,多頭重複執法的情況仍然有在,在特定時間、特定節點反覆對企業進行相關檢查,造成企業迎查整改壓力較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秩序;城市管理中城管、消防等部門執法監管的“剛性”有餘,“柔性”不足,對企業個性化發展需要的考慮不周全。

(三)惠企政策落實還存在難點堵點,企業獲得感不強。究其原因一是政策系統性協調性有待加強。當前各級政府、部門惠企政策較多,但橫向縱向的溝通協調機制尚不健全,容易產生政策謬誤或相互抵消情況,背離政策初衷。如南高齒風力發電齒輪箱擴產項目,計劃投資50億元,項目高度符合我市高端智能製造產業發展方向,但由於受土地、環評、規劃等多種政策原因未能落户我市。此外,有部分政策缺少配套實施細則,可操作性不強,部門難以推進落實。二是政策的我蓋面和普適性有待拓展。個別涉企獎勵政策准入標準的門檻較高,申報困難。如我市出台的總部經濟相關認定辦法,針對“新認定的總部企業”最高給予1億元獎勵,但依據實施細則,企業很難達到獎勵條件,近年來尚未有企業受到此項政策紅利。有企業表示,惠企政策主要針對高新技術企業、總部企業、大型企業,而對大多數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小微企業、傳統產業的支持和激勵程度不夠,針對“創新型企業人才”的政策評價和獎勵標準不夠精準有效,應結合企業實際進一步完善。三是政策知曉度和透明度不高,宣傳落實不到位。企業反映,涉企政策制定過程中公眾特別是民營企業家參與度不高,參與渠道有限,政策訴求傳遞表達不充分;政策發佈渠道較多,企業獲取政策信息困難,去年市政務辦推出的“寧企通”一站式服務平台,目前註冊數與市場主體數量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企業反映知曉度和易用度不高。

(四)民營企業融資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調研中,企業普遍反映,近年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政策措施使企業融資成本基本得到控制,但融資難問題依然存在。原因之一在於銀企信息不對稱。銀行主要通過採取購買服務的方式獲取企業相關信用信息,迫切需要政府部門能夠共享更多涉企信息數據,精準評價企業生產經營和信用狀況。我市一直籌劃設立市屬企業徵信服務有限公司,但至今仍未獲得人民銀行的“徵信服務機構”備案。原因之二在於傳統金融服務體系不完善。中小微民營企業普遍缺少抵押資產,即使進入融資環節,又面臨資產抵押估值低、信貸抵押物評估銀行間互認程度低、融資擔保條件過於苛刻、審核週期長等問題,不能滿足中小微企業快速靈活地融資需求。此外銀行內部的相關“盡職免責”政策也沒有完全落地,具體經辦人往往傾向於大型民企和國有企業。原因之三在於民營企業自身經營風險加大。2020年來疫情衝擊的時間和深度超出預期,民營企業發展受供給約束和需求乏力雙向制約,下行壓力不斷加大。個別民營企業槓桿率過高、盲目擴張導致經營陷入困境,在嚴監管和去槓桿背景下,金融機構收緊信貸,民企債券非標融資全面收縮,企業陷入資金流動性困境,急需加大紓困幫扶力度,精準有效解決民企資金需求。

(五)企業轉型發展的能力水平仍有待提升。總的來説,我市民營企業產業層次還不夠高,產業集聚和特色發展還不夠強,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標準的企業不多,特別缺乏引領產業創新發展的重大原創性技術成果和企業協同創新體系,外來風險挑戰較大。調研中,有的企業表示企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設備更新、產業鏈佈局等方面資金投入的壓力較大,希望提高創新獎補標準,給予創新資金扶持,並在申報科技項目、首購首用風險補償等方面能得到政府更多支持,為企業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聯繫渠道、提供資源。

四、調研建議

(一)落實“兩個毫不動搖”要求,提振民營經濟發展信心。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牢固樹立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的思想,把支持民營企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心民營企業發展和民營企業家成長,積極為民營企業服務,全力構建“幹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幹、羣眾敢首創”的發展氛圍。建議市委市政府今年適時召開全市民營經濟發展大會,表彰新一批市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市優秀民營企業家,弘揚企業家精神,堅定民營企業家信心;參照外地成功經驗做法,設立“市企業家日”在企業家日前後組織系列主題活動進一步從輿論上鼓勵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市人大常委會運用重大事項決定權,依法作出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強化民營企業和企業家法治權益保障,增強民營企業家創業發展的安全感和對未來的預見性,進一步鼓勵激發和保護企業家創新創業熱情。市政府建立常態化民營經濟工作推進機制,將其納入工作督察和年度考核範圍,定期召開專題調度會,協調解決企業、部門及板塊園區反映民營企業發展重點問題和共性訴求;推廣民營企業訴求直報通道成功經驗,設立市區兩級“民營經濟中小企業訴求響應平台”,完善考核督辦流程,推動民營企業訴求及時得到響應解決。

(二)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深化政務誠信建設。建立行政機關不履行政策承諾及合同約定的問責機制,加強招投標、招商引資等重點領域政務誠信監測,持續推進防範和化解拖欠中小企業賬款專項行動,堅決糾治“新官不理舊賬”“擊鼓傳花”等政務失信行為。着力破除各種體制障礙和隱性壁壘,貫徹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實施行政許可清單制度,推動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和新落户企業享受“無差別”待遇,全面實施企業跨區“一照多址”改革,推行簡易註銷、歇業登記等相關配套制度,加快網上“中介超市”服務平台建設,推進涉審中介服務全面進駐,為民營企業打造更加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環境。提升商事案件審判質效,持續推進我市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建設,加快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構建,優化跨域訴訟服務.探索網上證據交換與質證工作;對知識產權和商業祕密侵權案件開闢綠色通道,建立我市都市圈知識產權聯盟內侵權案件通報機制,進一步優化辦案流程,構建尊重保護知識產權和商業祕密的法治環境。依法加強對民營企業及企業家的合法權益保護,依法審慎採取強制措施對干擾民營經濟組織正常生產經營活動或者惡意中傷、損毀企業聲譽以及侵害生產經營者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等違法行為及時依法處置。保障民營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秩序保護民營企業家人身財產安全。

(三)打造便捷高效、暖心舒心的政務服務環境。着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暢通常態化政企溝通渠道,持續營造親商富商安商的濃厚氛圍,真正做到“有求必應、無事不擾”,讓企業安心幹事創業。公佈一批容錯糾錯典型事例,在全社會形成正向保護激勵機制,給敢擔當有作為的幹部吃下“定心丸”。儘快出台政商交往“正面清單”,使政務人員和企業交往有規可循、有據可依。優化行政審批流程,進一步完善生產經營審批流程,深化“用地清單制”改革,鞏固提升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在線審批、施工許可告知承諾制、聯合驗收等改革成效,優化項目建設全週期服務,完善“電水氣訊聯合辦理”,進一步提高市政公用接入效率和服務水平。破解“信息孤島”和“數據壁壘”,加強民營經濟運行監測,加強分析研判,加大惠企政策支持力度,確保政策精準到位;完善“寧企通”一站式服務平台功能應用.強化數據信息歸集梳理公佈全市惠企政策,確保“應上盡上”“一站直達”,建立完善數據開放平台和標準體系,建設基礎信息資源庫,提升部門間的政務數據信息的互聯互通和共享共用。強化精準高效監管,統一編制跨部門綜合監管事項清單,推動行政執法監督平台與省市場監管信息平台一體化綜合監管平台深度融合。探索建立“綜合研判、聯合檢查”工作機制,探索運用風險監測預警、大數據分析等現代信息技術實施非現場監管,堅決杜絕“一刀切”“運動式”執法,嚴禁未經法定程序要求市場主體普遍停產停業。

(四)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引導企業提高研發資金使用效率提升研發機構層次,健全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機制,促進科技創新資源向民營企業集聚。改革政府科技輸入方式,主要通過購買服務等辦法支持產學研合作和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加快落實高校、科研院所等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業政策和雙向流動機制,促進民營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克服科技成果供需兩端信息不對稱、轉化不通暢的弊端提高科技成果孵化器等平台載體建設水平,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推動創新成果儘快就地轉化。順應數字潮流、把握政策機遇,指導企業加快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依靠技術創新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高度關注民營企業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基層一線人才等重點人才的吸引和培養工作,破除阻礙人才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努力實現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人才的優化配置。

(五)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金融服務體系。優化科創金融服務。高標準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優化科創企業“全生命週期”的金融扶持政策,支持金融機構與供應鏈核心企業合作,開展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標準化票據、供應鏈票據、保理等業務。探索依託省級融資擔保機構增信等方式完善科創企業債券融資增信機制降低科創企業債券成本及債券融資風險。搭建創投對接平台,推動創投機構與優質項目高效對接,形成集基金孵化、基金服務為一體的包投生態體系。推進信貸資源向小微企業傾斜。支持金融機構單列小微企業信貸計劃,探索銀行間信貸抵押物評估報告互認,進一步降低貸款門檻、優化流程,加大對小微企業信用貸、首貸支持力度,推動小微企業貸款持續擴面、增量、降價、提效;鼓勵政府主管部門主動與金融機構共享信息,運用税收、交易流水、經營用房租賃以及有關信用信息等數據,幫助金融機構為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精準信用情況“畫像”。

(六)提升惠企政策系統性精準性知曉度。強化政策層面的梳理和創新,注重政策執行中的配套銜接,政策制定中充分考慮企業的意願和訴求,提升政策的精準性和有效性。注重招商、產業發展政策與人才培養政策、創新激勵政策的配套銜接及政策間的協同有序,充分發揮政策的疊加效應,加強政策的前瞻性、精準性研究,做好政策儲備工作。提升惠企政策實效性,進一步精簡政策兑現環節,打通實施梗阻,確保利好政策傳導到基層.落實到企業;優化完善政府採購政策,支持民營企業新產品推廣應用;抓好涉企收費減免緩繳、增產擴產補助、技改獎補等政策落實,推動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轉型,切實減輕民營企業負擔。加大政策宣傳解釋力度,提升政策知曉度和通達率,保持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在政策調整時給企業預留相應的“適應期”“過渡期”和合理的政策預期。充分發揮社會組織作用,推動市工商聯和各類商會等社會組織與政府、企業之間的緊密聯繫,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對接政府與企業的橋樑紐帶作用,組織開展產業分析、社會調研、跟蹤反饋和服務對接等活動,使其在宣傳政策、輔助決策方面創造更大價值。

(七)注重民營企業風險防範化解。近年來,我市一些民營企業在經營發展中遇到不少困難和問題個別大型民營企業陷入經營和債務困境乃至“爆雷”。面對這些風險和挑戰,只有政企同向發力,才能實現良性發展。一方面,要積極引導民營企業樹立正確的戰略發展觀推動企業穩健發展,避免過度的順週期現象,杜絕通過一味加槓桿的方式進行野蠻擴張、大幹快上等行為,防範經營風險。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規範財務管理運行制度,根據企業自身發展需求選擇合理的發展路徑和方式,科學規劃長短期投融資比重、債務規模和時間區間,提高融資結構與企業發展的適配性。另一方面,監管部門要強化風險管控建立健全企業風險監測預警機制定期分析排查企業運行狀況,一旦發現問題,及早對接幫扶,提前會診干預,不能眼睜睜看着“灰犀牛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對出現重大風險的大型重點企業,要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實行“一企一策”專班推進,綜合運用引人戰授、股權融資等多種手段,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7k6k1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