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關於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多篇

關於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多篇

關於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多篇

關於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篇1

市委組織部牽頭,從市人大、市委黨校、市財政局、民政局、農業局、中小企業局等單位抽調15名同志組成三個調研組,由市委組織部三名縣級領導幹部帶隊,深入六個縣市區,對全市村級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認真調研。調研採取聽取縣市區委彙報,召開由鄉鎮黨委書記,縣市區人大、農業、民政、財政、土地、信用社、中小企業局等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及村級經濟組織負責人蔘加的座談會,進村與村幹部、黨員羣眾代表、致富能手等個別座談、發放調查統計表等形式進行。共調查24個鄉鎮、97個村(其中經濟強村35個,中間狀態村18個,經濟薄弱村44個),召開座談會30個,座談黨員幹部羣眾572名,基本摸清了全市村級經濟發展現狀,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通過調查發現,全市3705個行政村(居),2015年村級經濟總收入共304.3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除農業税附加和公益金)3.6億元。其中村集體經濟收入100萬元以上的125個,佔3.41%;50—100萬元的142個,佔3.88%;10—50萬元的433個,佔11.83%;5—10萬元的421個,佔11.5%;3—5萬元的522個,佔14.26%;3萬元以下的1148個,佔31.4%;經濟空殼村813個,佔22.2%。

總的看,我市村級發展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各級對發展壯大村級經濟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各級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積極適應農村税費改革的新形勢,把加快村級經濟發展作為增強村級服務功能,保證基層組織運轉,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基層政權的重要措施,列入重要議程,緊緊抓在手上。各縣市區專門組織調研,分析現狀,研究措施,岱嶽區、肥城市、寧陽縣制定文件,明確目標任務,落實領導責任,強化督促調度,推動了村級經濟健康發展。岱嶽區在成功試點的基礎上,探索實施“村村富”工程,逐村制定發展規劃,落實幫促措施,一村一策,加快發展;肥城市落實大班子領導幹部聯、鄉鎮領導幹部包、市直部門幫、經濟強村或強企業帶的幫扶制度;寧陽縣把村級經濟發展情況作為考核鄉村班子的硬指標,嚴格獎懲,調動了鄉村發展村級經濟的積極性。各鄉鎮也都通過組織村幹部外出參觀等形式,教育引導他們解放思想,增強發展慾望,還通過制定扶持政策,落實年度目標責任制等措施,督促村級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搶抓機遇,加快發展。二是村級經濟增收的渠道越來越寬。各級廣泛引入承包經營、租賃經營、股份制合作等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由單一的生產經營向資產經營、資本運營轉變,以農為主向多業並舉、一二三產業並重發展,形成了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村多策的多元化發展格局。2015年,全市村級集體收入構成中,集體經營或承包企業收入2.2111億元,佔44.28%,果園、魚塘、“四荒”和機動地承包收入0.9095億元,佔18.21%,有償服務收入3810萬元 ,佔7.63%,盤活閒置資產收入2152.38萬元,佔4.31%,化解、清欠債務收入1175.52 萬元,佔2.35%,其他收入12517萬元,佔25.07%。村級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日益多樣化,呈現出收入來源渠道不斷拓寬的趨勢。三是村級經濟發展兩極分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各地由於受自然環境、基礎條件、區位優勢、班子狀況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村級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日益突出,村與村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2015年,除農業税附加外,全市集體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僅佔三分之一,而3萬元以下的村佔到53.6%。經濟強村幹部精神狀態好,發展氛圍濃,發展環境好,路子越走越寬,發展後勁十足。這些村,羣眾生活富裕,社會穩定,各項公益事業發展快。而村級經濟薄弱村基礎差、底子薄,缺資金、缺人才,村幹部待遇無着落,積極性不高,信心不足,信息不靈,發展難起步,增收無門路。這些村,村級組織服務功能差,公益事業難興辦,正常運轉難保證,村級經濟及社會各項發展緩慢。

二、主要做法

在發展村級經濟中,各級都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立足實際,發揮優勢,創造了許多好經驗、好做法。

1、拓寬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增收。調查發現,有經營性收入的村,都能因地制宜,選準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路子,不斷拓展增加村級經濟收入的有效途徑。一是靠企業。對原有村辦企業,不斷加強管理,挖潛增效,並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賃等多種經營方式,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提高經濟效益,促進村級經濟增長。新泰市小協鎮小協村,提出了“在位子交票子,不交票子讓位子”的口號,直接經營的8處企業,今年可上交村利潤700多萬元,5處改制企業可為村裏增加收入300多萬元。有的村,依託區位優勢,大力招商引資,興辦企業,通過為外來投資者提供各類服務增加收入,有的還以租賃土地、以土地參股入股等方式,增加村級收入。肥城市老城鎮楊莊村以260畝土地折價入股,與楊莊煤礦合作新上了廢紙脱墨漿項目,村集體每年分紅100多萬元。有的村,選準項目,利用公共積累新上企業,增加村級收入。新泰市東都鎮南鮑村依靠原有集體積累,先後建成了電線廠等10餘家企業,2015年集體增收416萬元。目前,全市有383個村靠發展企業實現了強村富民。二是靠服務。一些村在推進農業種養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積極圍繞農户需求,通過成立致富協會、行業協會等各種合作經濟組織、建立批發市場等形式,為羣眾提供中介、流通和科技等有償服務,以服務促經營,以經營養服務,增加村級收入。寧陽縣東疏鎮鄭莊村大力發展奶牛養殖,村裏建起了養殖小區,為養殖户集中提供場地、技術、防疫、銷售等服務,年增集體收入30多萬元。肥城市邊院鎮濟河堂村積極發展有機蔬菜1400多畝,通過有償服務年增加村級收入40多萬元。目前,全市農村共建立了63個批發市場、186個農村經濟合作社,237個致富協會。一些村發揮勞動力比較富足的優勢,積極與一些有資質、有信譽的勞務中介組織聯合,組織跨省、跨國勞務輸出,收取服務費,增加村級收入。全市依靠有償服務增收的村共有207個。三是靠資源。一些村充分利用土地、“四荒”、“四旁”、山林、河砂、石材等資源優勢,通過租賃、拍賣、承包、入股等方式,穩定增加村級收入。泰山區大津口鄉範家莊村針對村裏荒山多、利用率不高的問題,引進泰山茶苑、茶廠等項目,每年集體增收10多萬元。肥城市孫伯鎮莊頭村在路邊、溝邊種植速生楊8萬多株,實行村集體統栽統管,收益分成,村集體每年增收100多萬元。東平縣彭集鎮後亭村公開拍賣河砂資源開採權,村集體年增收20多萬元。有的村充分揮旅遊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旅遊業,增加村級收入。泰山區大津口鄉慄行村、沙嶺村,岱嶽區下港鄉木營村、肥城市儀陽鄉劉台村、東平縣樑林村等山區村,積極開發旅遊資源,集體年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全市依靠資源增加村級收入的村共有1290個。四是靠資產。一些村以明晰產權、規範管理為重點,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賃等多種形式,實現水庫、機井等農業設施和閒置房屋、農業機械等存量資產合理流動,優化組合,提高經濟效益,增加村級收入。岱嶽區馬莊鎮坊子村對閒置的原麻紡廠院進行了公開拍賣,村集體收入10多萬元;寧陽縣堽城鎮東台村利用閒置的學校院落,引進浙江一織布廠,村裏以電力設施、廠房入股,每年增收近5萬元。目前,全市95%以上的農村閒置資產都得到了有效利用。全市依靠資產增加村級收入的村共有354個。五是靠爭取。充分利用上級在山區開發、小流域治理、土地整理開發、“村村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積極爭取資金及物資支持。東平縣大羊鄉南留屯村,依託村內小流域治理項目,對上爭取無償扶持資金300多萬元,把2015多畝山嶺薄地整治成了優質果園,並承包到户,年增加村級收入40萬元。六是靠清欠。一些村對債權、債務進行集中清查、清理。對債權,積極清收,特別是一些原先“三提五統”尾欠數額較大的村,通過清欠增收輻度比較大。同時,對債務採取清欠還債、降息減債、以物抵債、債轉股、依法核銷等形式,妥善處理解決,減輕村集體負擔。2015年,全市村級清欠收入達1175.52萬元,償還債務6461.23萬元。

2、優化環境,強化幫扶。調查發現,各地都把優化環境、加大扶持力度作為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舉措,制定落實優惠政策,實行領導幹部和部門包村,有力地增強了村級經濟發展活力,拓展了發展的空間。泰山區、岱嶽區、肥城市、寧陽縣制定了税收返還政策,將各村年度工商税收(包括招商引資進入縣、鎮工業園的項目)新增地方財力部分,按10%至50%不等的比例返還給村集體,調動了村級發展民營經濟、增加集體收入的積極性。岱嶽區馬莊鎮老宮村引進了東馬石膏粉有限公司,預計年實現利税1000萬元,村集體僅靠地方税收返還一項每年就可增收20多萬元。同時,各級還堅持實行包村工作制度,從縣市區直機關抽調精幹力量常年駐村,充分發揮各部門在資金、技術、信息、物資等方面的優勢,為所包村提供有力支持。兩年來,縣市區共安排工作組315個,抽調縣鄉機關幹部1253名,提供幫扶資金2028萬元,實施打井、調水、修路、山區開發等重點工程項目431個,引進和幫助新上項目76個,為加快村級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有的縣市區按照“地域相近、條件相似、便於工作”的原則,選擇部分經濟強村或強企業與經濟薄弱村結成幫扶對子,教方法、幫資金,帶動和促進發展集體經濟。有條件的縣市區和鄉鎮還積極為村級發展提供資金扶持。泰山區針對部分村難以運轉的實際,按照“因地制宜、保障底線、體現政績、優勞優酬”的原則,由區財政列支100萬元,支付農村黨支部書記的工資、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費用。肥城市石橫鎮對6個集體經濟“空殼”村,每年都從鎮財政分別拔付5萬元,以解除村幹部的後顧之憂,讓他們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幹事創業、加快發展上來。

3、加強管理,增收節支並舉。各級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管理,開源節流並舉,加減法一起算,一方面千方百計增加村級收入,一方面厲行節約,管好用好每分錢。一是減少幹部職數。落實了村幹部“四定”(定編制、定崗位、定職責、定報酬)改革措施,大力推行“兩委”幹部交叉兼職,使享受固定補貼和誤工補貼的人數儘量控制在規定的標準和範圍之內,減輕村集體負擔。今年,岱嶽區明確提出取消編外人員,計劃生育專職幹部、計生小組長、村民小組長等全部由在編村幹部兼任,大大減少了村幹部人數。據統計,目前,全市共有村“兩委”幹部17093人,平均每村4.7人,幹部總數比2015年減少7500多名。二是推行農村財務“雙代管”。普遍實行了農村財務由鄉鎮代理記帳、代管資金,大部分村取消了會計、現金出納,設立一名報帳員,既加強了監督,又有效地減輕了村級的支出壓力。三是規範村務、財務公開制度。各級嚴格執行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規定,對村級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理財等工作程序和內容進一步作了規範,並堅持定期檢查督導,實現了村級財務管理的規範化、制度化。新泰市健全完善了現金管理、開支審批、村幹部任期審計、離任審計等制度,還設立了農村財務網絡監控中心,與鄉鎮“雙代管”服務中心微機聯網,進行遠程監控,實現了農村財務的會計電算化、監督網絡化、運作規範化。

4、更新觀念,選用經濟能人擔任村幹部。調查發現,各級充分認識到,用好一個人就能激活一個班子,找到一條路子,帶富一個村,特別是選用經濟能人擔任村幹部已成為各級的共識。去年以來,各級都結合實施“遞進培養工程”,大膽選用政治素質好、能夠帶頭致富、帶領羣眾共同致富的優秀人才擔任村幹部,有的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為村級經濟發展提供了人才保證。去年以來,全市共調整經濟薄弱村班子598個,876名致富能手被充實進村黨支部班子,其中327人擔任了黨支部書記。他們上任後,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多種渠道增加羣眾和集體收入,使這些村在較短的時間內就發生了很大變化。東平縣提出農村黨支部書記隊伍“雙強”(政治素質強、致富能力強)標準,改善農村幹部結構,提高幹部隊伍素質。肥城市王瓜店鎮蔣莊村,原來的村幹部觀念陳舊,發展經濟沒能力、無路子,集體經濟空殼。2015年,個體大户孟凡勝回村任黨支部書記後,提出了“經營農村”的思路,僅春季植樹公開拍賣樹點,村集體就增加收入20多萬元。為切實提高農村幹部致富能力,各級認真落實農村黨員幹部科技知識培訓五年規劃,大力實施“十百萬”工程,加大對農村黨員幹部的科技知識培訓力度,不斷提高他們的“雙帶”能力。去年以來,我市共培訓農村黨員幹部31430名,建立縣級科技知識培訓示範基地37個,鄉鎮示範服務基地128個,培養建設科技致富示範村321個,黨員科技致富帶頭户15908個。

三、存在問題

我市村級經濟發展雖然找到了一些路子,創出了一些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過調研,也發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薄弱環節,特別是經濟薄弱村,問題尤為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農村幹部發展經濟的素質能力不強。一是思想觀念陳舊。有的村幹部市場經濟意識不強,思路狹窄,認為發展集體經濟就是辦企業、上項目,貪大求洋。有的村幹部認為當前主要是發展個體民營經濟,發展集體經濟不合拍,過時了,以為只要羣眾富裕了,集體有沒有收入無所謂。泰山區省莊鎮安家莊村地處山區,是有名的花卉苗木專業村,村裏無償提供技術、信息、銷售等各項服務,羣眾收入雖然比較高,但村集體經濟空殼,村裏辦公用房只有兩間1965年蓋的土坯房,村幹部也十幾年未發工資。東平縣老湖鎮南辛莊村,羣眾在村裏的幫助下,通過特種動物養殖走上了致富路,有的户年收入達17萬元,但村裏不收服務費,集體無收入,運轉非常困難。二是責任意識不強。有的村幹部安於現狀,只守攤,不創業,怕擔責任,怕冒風險,“等靠要”思想嚴重。有的村雖然有發展基礎和發展條件,但由於原先辦企業、上項目受挫,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思想,顧慮重重,不敢闖、不敢幹。有的村幹部雖然自身致富能力很強,但主要精力用在個人致富上。新泰市石萊鎮胡家泉村的兩名村幹部,都是致富能手,家裏有波爾山羊養殖、羊肉加工等項目,年收入比較高,但對集體發展考慮得很少,主動做工作少,只滿足於完成上級任務,致使村集體無收入。三是工作能力差。缺思路,少辦法,過多強調客觀條件,不從主觀找原因,怨天憂人。調研發現,有的村雖有近千畝土地,但一年到頭只能收一季小麥和一季玉米,沒有任何增加集體收入的門路,村幹部畏難發愁,只等上級扶持,全村坐等受窮。有的村雖然有土地、山林、“四荒”,但經營方式不合理,一次性低價拍賣,影響了村裏的穩定持續發展。

2、村級債務負擔沉重。截止2015年底,全市3705個行政村(居)中,有債務負擔的2528個,佔69.07%;村級負債總額達11.76億元,平均每個村32.13萬元,有的村竟高達5800萬元。負債的主要原因,既有搞道路建設、通水通電、修建學校等公益事業形成的,又有盲目發展村辦企業和盲目搞農業種植結構調整造成的,也有為完成上級任務,貸款墊付“三提五統”、農業税等形成的,還有一些村在近兩年的“村村通”工程建設中,形成了新的債務。債務中既有各類金融機構的貸款,也有羣眾的高息借款。利息越滾越大,連年增加,有的村由最初的幾萬元累加到幾十萬元,根本無力償還。特別是一些村,因欠羣眾高額借款,潛伏着很大的不穩定因素。沉重的債務負擔,使這些村疲於應付,甚至有的村幹部經常被司法機關傳喚、拘留,根本沒有精力謀發展、搞建設。東平縣接山鄉林馬莊村因打井修渠、修路架電、新建學校等已累計欠外債284萬元,積重難返,越陷越深,發展難度非常大。

3、村級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多。一是自然條件差。有的村地處山區、庫區,土地貧瘠,耕地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生產條件差,治水、修路、通電成本高,發展沒優勢,這樣的村全市達315個。有些山區村,雖然林果等農副產品產量較高,但受交通條件制約,產品運不出、銷不了,增產不增收。東平縣老湖鎮有22個村屬庫區移民村,村裏沒有一寸土地,原先集體收入全靠公益金,自去年取消公益金後,這些村集體沒有一分錢的收入,並且公益金不在轉移支付範圍,下一步得不到轉移支付資金,村裏運轉困難,村幹部待遇也落實不了,情緒非常低落。二是政策不配套。農村税費改革雖然減輕了農民負擔,但也使村級收入鋭減,原先村級組織運轉還能由“三提”來解決,現在只能靠較少的農業税附加,如果村裏沒有其他收入來源,運轉難以保證。特別是下一步農業税全部取消後,運轉將更加困難。而現在沒有相應的配套政策來優化村級發展環境,拓展村級發展空間,促進村級增收。如土地政策,越來越嚴格,村裏即使引來了項目也難以落地;税收政策,在利益分成上,村裏得不到任何收入;“一事一議”規定過死,每人每年必須限制在15元以內,一些公益事業根本無法興辦,等等。三是人才、資金、信息匱乏。調研發現,我市農村許多有頭腦、有技術、有本事、有門路的年輕人不願在村裏幹事,一些大中專畢業生儘管就業困難,也不願留在村裏,一些高中畢業生也千方百計外出找出路,致使村級經濟發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發展資金方面,由於金融機構對村級貸款控制過嚴,使村裏很難得到必需的資金;上級的一些幫扶資金過於分散,對一個村來説只是杯水車薪,不能集中財力解決發展問題。一些村對外接觸少,走不出去,請不進來,信息渠道不暢,加上羣眾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不關心,很少提出發展村級經濟的好建議,即使村裏想發展也缺門路、無項目。

4、非生產性支出大。調研發現,目前村級事權過多,支出項目多,資金缺口大。2015年,全市村級運轉支出總額5.31億元,運轉資金缺口219.5萬元。特別是一些非生產性開支比較大,突出表現在幹部工資、計劃生育和報刊徵訂上,基層反映比較強烈。目前拿工資、吃補貼的村幹部職數還比較多,工資支出比較大。2015年,全市村級幹部報酬總額8971萬元,平均每村2.5萬元,村幹部不能按時足額發放工資的村達2133個,佔58.3%,有64個村只能靠貸款來發工資。計劃生育要求配備“三大員”(藥管員、統計員、宣傳員)、計生主任、協會會長、育齡婦女小組長和查訪員(每個村民小組各一名),人員比較多,有的不允許兼職,必須專職配備,絕大多數村超過“兩委”幹部數,有的竟多達19人。並且計生幹部的待遇標準比較高,還必須優先保證。基層普遍反映,計劃生育工作檢查過於頻繁,重過程、重形式,培訓、考試、宣傳資料、檔案、板面要求高,費用大,一般村用於計劃生育的開支每年都在2萬元以上,有的村高達15萬元。報刊徵訂工作,儘管中央要求大村不得超過800元,小村不得超過500元,但是有的部門、單位從自身利益出發,攤派報刊仍比較多,有的村徵訂報刊種類多達25種,個別報刊份數太多、定價過高,而且必須完成。據統計,2015年,全市徵訂報刊雜誌的費用達到1277萬元,平均每村3490元,有的高達6萬元。肥城市孫伯鎮岈山村共有712人,每年工資支出2萬多元,計劃生育經費2萬多元,報刊徵訂8000多元,而去年村集體收入只有2.8萬元。類似這樣的支出,很多村依靠自身的集體收入根本無力承擔。有的為了應付這些支出,甚至採取借貸舉債的辦法,致使村級債務負擔又“雪上加霜”。

四、對策建議

1、扶貧攻堅,率先突破經濟薄弱村。對經濟薄弱村特別是“空殼村”,採取縣鄉領導幹部包村、市縣直部門對口幫扶、強村或強企業帶動等辦法。

2、大力加強村級領導班子建設。繼續深化“遞進培養工程”,解決好村級經濟發展人才匱乏的問題。結合今年村級班子換屆,廣開視野,擴大民主,大力選拔那些政治素質好、事業心強、有經營頭腦和管理經驗、樂於奉獻、腳踏實地為羣眾謀利益的優秀人才進班子,特別是選好配強村黨支部書記。按照精簡效能的原則,進一步核定幹部職數,從嚴把握,大力推行交叉兼職,包括計劃生育幹部、生產組長、工勤人員等,能兼的一律兼起來,最大限度地減少村裏吃補貼的人數。結合學習貫徹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班子成員的政治理論、市場經濟、實用技術和政策法律知識的培訓力度,提高思想文化素質和帶動致富能力。加強農村幹部思想作風建設,增強他們依法辦事、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服務水平。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總結成功經驗,採取工資統籌、辦理養老保險等措施,保證村幹部待遇落實,調動和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落實目標責任、民主評議、考核獎懲等制度,進一步加強對農村黨員幹部的管理監督。建立健全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運行機制,理順“兩委”關係,保證村級組織協調高效運轉。

3、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市財政、農業、土地、工商、税務、金融、計生、政法等有關部門,根據各自業務職能,提出加快村級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形成齊抓共管、齊幫共扶的強大合力。加大環境整治力度,最大限度地減少村級事權,嚴禁各種形式的亂集資、亂攤派、亂罰款、亂收費,取消一切不符合實際的達標升級活動,不得強迫村裏出資興辦各種基礎設施項目。嚴格執行中央訂閲報刊的政策規定,加大查處力度,堅決杜絕除黨報黨刊以外的其他報刊攤派。總結縣鄉化解村級債務的辦法,拓清底子,研究措施,積極化解村級不良債務,能掛帳的掛帳,能停息的停息,能核銷的核銷。同時,要求鄉村量力而行興辦公益事業,嚴防增加新的債務負擔。

4、提高民主決策和經營管理水平。認真落實中辦、國辦《關於進一步規範完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見》,制定細緻的工作標準,進一步健全決策機制,規範決策程序,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完善民主理財制度,加大審計力度,全面推行農村財務“雙代管”。落實村務、財務公開制度,對公開時間、程序、內容、形式等進行規範,加強羣眾監督。進一步健全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機制,杜絕“跑冒滴漏”,並通過多種方式改革產權制度,實現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

5、進一步加強對村級經濟發展的領導和指導。市委制定關於加快村級經濟發展的《意見》,明確目標任務,理清發展路子,落實領導責任,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從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鞏固基層政權的高度,充分認識新形勢下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關注基層、理解基層、支持基層,積極幫助基層解決困難和問題,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村級收入,確保村級組織正常運轉和有效發揮作用。認真落實市級領導幹部聯繫困難鄉鎮,縣鄉領導幹部聯繫貧困後進村和市、縣直部門包村制度,進一步加大幫扶力度,積極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出點子、找路子、搞服務、引項目,協調資金,優化環境。把村級經濟發展納入農村經濟發展規劃和農村黨建“三級聯創”活動,作為考核領導班子、領導幹部實績和評先樹優的重要內容。加大村級特別是負債嚴重、運轉困難村的轉移支付力度,集中扶貧資金,破解發展難題。總結岱嶽區實行“村村富”工程,加快村級經濟發展的經驗,召開現場會議進行推廣。發揮典型的示範帶動作用。總結各級發展村級經濟的先進經驗,樹立一批典型,加大宣傳力度,推廣經驗做法,發揮示範帶動作用,推動面上工作開展。

關於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篇2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國家戰略,省委、省政府將“生態美”作為建設西部強省的重要目標,市委、市政府將循環發展作為建設美好安康的主題,xx在生態資源方面,擁有全市、全省,甚至全國其他縣區無法比擬的優勢,如何搶抓這一重大歷史機遇,立足獨特的生態稟賦,將生態資源有效轉化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探究。

一、要更加透徹地認識縣情

在省市加快發展、周邊縣區競相發展的大勢中,xx經濟發展水平在全省、全市處於什麼位置,與省市兄弟縣區、周邊毗鄰縣區相比存在哪些差距,是xx加速發展應該首先研究的問題。從省市發展大勢看,以xx年為基數,全省gdp445.8億、財政總收入2800.億元、人均gdp為38557元、人均財政收入74709元;全市gdp53.02億、財政總收入5.8億元、人均gdp為700元、人均財政收入762元;xxgdp2億、財政總收入為0.822億元、人均gdp為20000元、人均財政收入370元。數據表明,我縣與全省、全市的發展有着明顯的差距,而且差距趨勢越來越大,已基本處於掉隊的邊緣。從周邊縣區的發展態勢看,我縣與重慶、湖北毗鄰縣以及本省其他縣區也都還存在較大差距。可以説,落後是我們當前最大的縣情。但落後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僅能表明我縣在區域經濟發展環境中的位次,並是不是我縣的特色和特點。面對差距,要在發展中跟進全省、全市步伐,要在縣域經濟發展競爭中實現趕超,就必須認清自身的優勢。我縣森林覆蓋率達到86%在全省、周邊縣區最高;人少地廣、資源豐富,人均佔有的資源也最為豐富,淡水資源、森林資源、生態資源等都很豐富;地理位置獨特、自然環境優良,生態、氣候條件最適宜人居住、養生等等,可以説全縣的山、水、林,甚至包括光、風、氣候等都是財富,是xx今後趕超、跨越的巨大潛能和支撐,這些優勢都是其他縣區無法比擬、無法複製的,關鍵在於如何利用我們的優勢、發展我縣的優勢並將其轉化為財富,通過合理的方法和途徑,讓全縣人民都參與到財富的分配中來,在富民的同時實現縣強目標,使xx的經濟社會水平發展到一個更高的階段。

二、要更加敏鋭地把握髮展機遇

從發展現狀和自身具備的優勢看,我縣的落後,是資源富集的暫時落後,面對擁有豐富資源的落後現狀、面對加快發展的大好形勢,如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而實現跨越、趕超目標,必須要善於把握機遇、抓住機遇。從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上看,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是經濟社會發展必然,我縣尚處於“四化”建設的起步階段,還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在發展的過程中又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鑑,可以少走彎路,在趕超發展的過程中必將迎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從國家戰略層面看,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我縣全域在國家主體功能區劃是屬於生態功能區,加上我們自身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必將會迎來更多的發展先機。從中省市的政策機遇上看,中央扶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不斷加大投資力度,而且作出了促進秦巴連片特困山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的戰略決策,有利於我們更多地得到國家項目和資金扶持;省上明確了陝南循環發展和移民搬遷的戰略部署,有利於xx得到更多的發展傾斜;市上提出了建設美好安康的構架,有利於我縣在發揮自身資源優勢、促進發展上得到更多支持。從我縣自身創造的機遇看,縣上確立了以“三項建設”為主線,以突出工作重點、彰顯縣域特色為工作主題,以項目建設為載體,以招商引資、全民創業為動力,創新工作機制,狠抓工作落實,推動科學發展,進一步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全面推動縣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的宏偉目標。加之xx人民歷經貧困而產生的渴望加快發展的強烈願望、渴求幹大事創大業的雄心壯志,為我縣加快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發展的機遇前所未有,必須敏鋭地洞察機遇、抓住機遇、利用機遇推動縣域經濟加速發展。

三、要更加清晰地抓住工作重點

縣域經濟發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在整體協調推進的基礎上,要找到工作的突破口,抓重點、重點抓。就我縣而言,重點要立足縣域資源優勢,突出在生態資源開發利用上下功夫。

(一)在一產上,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突出園區承載、企業引領、龍頭帶動,促進農業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發展,加快現代特色生態農業園區和家庭農場建設,推動特色主導產業做大規模,加快培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力發展以綠化苗木、經濟林果、林下種養、林產品加工和以森林資源、水資源為依託的山林經濟和涉水生態循環產業,充分發揮山林“綠色加工廠”作用,圍繞生態這篇文章,做精以生態為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二)在二產上,要大力發展循環工業。堅持以循環發展為方向,妥善處理好生態保護與資源開發的關,逐步限制、淘汰以資源開發為主的工業企業,積極培育以富硒食品、涉水產業和醫藥等以特色生態產品開發利用和加工製造為主的工業企業。要謀劃經濟增長點轉型的問題,積極培育市場主體,依託一產在林產品加工、森林經濟、綠色食品加工業上下功夫,堅持“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企業化動作”,推動形成完備的產業鏈條,提高山林經濟和涉水產品附加值,實現一產、二產的互動共生髮展的良性循環。

(三)在三產方面,要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旅遊興縣”戰略。要積極爭取儘快啟動平鎮高速,在打破交通瓶頸的基礎上,大力包裝推介旅遊開發項目,通過招商引資,逐步完善旅遊基礎設施;要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創造條件與嵐皋、平利和巫溪、城口等周邊景區聚合連接形成大旅遊區,推進境外產品本地化、本地產品區域化,增強景區互動性關聯度;要立足生態稟賦,深度挖掘旅遊優勢資源,依託秦巴百里畫廊景點,加快推進飛渡峽黃安壩、三道門森林公園、林麝生態養殖觀光園等重點景區建設,着力改善旅遊設施條件,提升旅遊發展水平。

(四)在城鎮一體化建設方面,要以生態立縣戰略為指引,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步伐。要紮實推進生態特色宜居縣城建設,以城鎮品位提升為目標,加快城區綠化、亮化、美化提級改造。圍繞建設“生態特色宜居縣城”,務實推進“四城同創”活動,(國家級衞生縣城、國家級園林縣城、省級生態縣及全省綠化模範縣等創建活動),加快縣城基礎設施建設,強化集鎮社區的綜合配套,全面提升城鎮管理水平,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逐步實現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的長遠目標。

四、要更加科學地推動經濟發展

在明確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路、方向和重點地基礎上,要推動縣域經濟科學、持續發展,還必須找到正確的方法和準確的路徑。

(一)要科學統籌謀劃。xx最值得稱道和最大的優勢是生態,實施生態立縣戰略是我們的必然選擇,必須緊緊圍繞生態這個主題,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進行系統的規劃、謀劃,無論是工業、農業還是第三產業,都要圍繞這個主題進行規劃,制定出縣域經濟發展的“頂層設計”,建立完善有縣域經濟發展規劃體系,圍繞這個體系務實加以推進,確保經濟發展的科學性、操作性。

(二)要突出抓好項目的招商引資工作。項目是發展的載體,招商上發展的動力支撐,實現跨越趕超目標,最終要落實到一個個具體項目上,沒有一批實實在在的項目作支撐,沒有招商引資工作的強力推進,一切都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完善項目規劃體系,按照全域規劃的理念,加快建立覆蓋縣域經濟發展各個領域的專項規劃,構建科學系統的經濟發展項目支撐體系,用規劃定項目、爭投資、謀發展,增強項目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操作性,提高項目建設綜合效益。同時,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擴大投資的重要抓手,優化投資環境,讓更多的項目、更大的投資落户xx,通過項目建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要大力實施全民創業。縣強必須民富,民不富則縣不強。要強化市主體的培育,激活各類市場要素,引導支持城鄉居民在各自的領域大膽創業。要加大創業培訓和創業扶持力度,引導個體業主在縣域經濟發展規劃體系內創業、轉業,加快完成全體經濟向民營企業轉型、產業大户向家庭農場轉型。同時,編制返鄉農民工創業項目計劃,感召務工人員返鄉,實現引資、引企、引人、引智並舉,帶動全縣全民創業總量的提升,以民富實現縣強,推動縣域經濟加快發展、趕超發展、跨越發展。

關於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篇3

為學習山東省臨沂市商貿物流業發展方面的先進經驗和先進模式,更好地規劃、推動我市商貿物流業的發展,9月20日-22日,市委、市政府組織專班對臨沂市商貿物流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考察。考察時間雖短,但是收穫極大,我們不僅折服於臨沂市商貿物流業發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檔次之高,更使我們對物流業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深切感受到了臨沂商貿物流業發展的新思維、大手筆、高規格,拓寬了我們的思路,增強了我們規劃好、發展好麻城商貿物流業的信心和決心。

一、臨沂市概況及商貿物流業發展現狀

臨沂市位於山東省東南部,地近黃海,東連日照,西接棗莊、濟寧、泰安,北靠淄博、濰坊,南鄰江蘇。現轄9縣3區和3個開發區,157個鄉鎮、街道,1072.5萬人,總面積1.72萬平方公里,平原、山丘、丘陵各佔三分之一,是山東省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市。京滬高速和日東高速在境內通過,交通便捷,發展空間廣闊。

近幾年來,臨沂市着力打造經濟大市、商貿強市、文化名市和宜居城市,全面實施新型工業強市,城鎮化主導,商文旅引領,東接南融四大戰略,在全國革命老區中率先發展。2010年該市實現生產總值2400億元,“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14.4%,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15.5億元,年均增長18.7%,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408億元,年均增長23.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57.2%億元,年均增長19.4%。今年上半年該市實現生產總值1352.4億元,同比增長11.4%,1-8月份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10.1億元,同比增長30.5%,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993億元,同比增長24.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76.9億元,同比增長17.5%。該市先後成功創建了全國雙擁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中國城市建設範例城市、被授予中國書法名城、中國地熱城、中國市場名城、中國物流之都、全國現代物流示範城市等稱號。2009年,被國家統計局評為新中國成立60週年60個“中國城市發展代表”城市之一。在2011年中科院發佈的294個城市幸福感調查中,臨沂市居民幸福感排第二名。

臨沂市從擺地攤開始搞商業,經歷了“地攤式農貿”——“大棚底商貿”——“專業批發市場”——“專業批發城”——“現代物流城”的巨大變革,從市場初創到擴展,從商城崛起到全面提升,30年發展的堅實步履奠定了華東商埠的重要地位。臨沂市區現有各類專業商品市場97處,其中,臨沂商城擁有各類專業批發市場、物流園區93處,總營業面積800餘萬平方米,經營攤位5萬餘個,日上市商品3萬多個品牌系列,每天發車6000多個班次。

(一)商貿物流名聲響亮。近年來,臨沂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打造“物流之都、商城臨沂”的目標,致力於形成“南有義烏、北有臨沂”的格局,努力鑄造出一個在全國叫得響的“天下物流、中國臨沂,中國臨沂、物流天下”的品牌,在整合提升傳統的批發市場和加快建設、培植一大批現代商貿物流企業上下功夫,臨沂商貿物流業取得了長足發展。2010年商品交易成交額達720億元,在全國批發市場名列第二。今年上半年成交額突破420億元,市場綜合效益居中國同類市場前列,是中國最大的商貿集散地和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中心,已擁有完備而龐大的商貿配送市場和物流配載體系。在臨沂,“物流之都,中國臨沂”的宣傳語隨處可見,並通過央視傳媒有效地提高了該地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二)商貿物流業輻射範圍廣泛。該市已形成穩定可靠的流通網絡,批發市場每天發貨量大,無需等待配貨,週轉快,價格低,省內當天可到貨,外省三天送達。如:一批貨直接從廣州發至濟南,需支付費用3300元,而從廣州首先發貨到臨沂,再由臨沂發往濟南,則需支付費用2400元,比直達節約成本30%,從而實現低價格的高效物流。目前,僅在臨沂商城內從事貨運配載的業户就有2000多家,物流企業和個體從業人員20多萬人,專業貨運配載站場13處,營運車輛2.1萬台,物流配送區域實現了國內全覆蓋,商城物流貨運量6800萬噸,貨運週轉量50.3億噸公里,資金流量近500億。商貿市場交易輻射全國並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買全國,賣全國”的商貿物流集散地和中轉站,具有很強的市場包容性,經營户30萬人中,僅浙商就達7萬人。

(三)商貿物流業業態齊全。該市除傳統的現貨交易外,還通過商貿促物流,以物流反哺商貿,內貿促外貿,以外貿拉動內貿等舉措,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會展經濟、期貨市場、國際貿易和全球物流等新型業態。臨沂適應全球信息化發展形勢,較好地實現了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的有機結合,把以人流、物流、資金流為主體的批發市場逐步改造為以信息流為主體的交易市場。目前,已有5萬家企業加入“中國臨沂商城”網絡平台,平台產品總數達到18萬個,日點擊率10萬人次以上、發佈商品供求信息5萬條,推動了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城市物流向農村物流、國內物流向現代物流拓展。

(四)商貿物流業拉動力強大。臨沂市以商貿物流業為引擎,提出了引商興工,以工促商戰略,在批發城西部和北部規劃了兩大工業園區,引導經營大户圍繞批發市場經營產品組織在本地加工生產,實現產銷一體化。通過商貿物流業發展,帶動了人員吃住的餐飲業和旅店業,人員住房的房地產業,人員出行的車市場,上學就醫的文教衞生事業和城市建設等相關產業快速發展。在經濟效益上,有130餘萬人圍繞臨沂商城開展二、三產業,商城對全市生產總值的拉動作用達30%左右,市場綜合效益居全國同類市場前列。

二、臨沂商貿物流業發展的成功經驗

1、突出政府主導,優惠政策推進發展。為充分發揮交通區位優勢,臨沂市委、市政府把“商貿活市、以市興市”作為重要發展戰略,努力把臨沂建設成為魯、蘇、豫、皖地區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中心。為此,臨沂市先後出台了《關於培育發展外向型市場的意見》、《關於鼓勵市場經營大户興辦加工業的意見》、《關於依託臨沂商城加快地產品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含金量”較高的政策文件,在財政、土地、規劃、建設、交通、公安、工商、税務、商務和金融等方面大力扶持商貿物流業發展。在財政支持方面,市級財政設立物流業發展引導資金,數額為上年度全市生產總值的萬分之零點五以上,在國家預算投資、國債投資、國債轉貸、國債貼息資金中,優先支持發展潛力大的現代物流項目,在技改貼息項目申報中,適當對現代物流項目進行傾斜;在税收優惠方面,新辦物流企業,符合國家規定的按新辦企業享受企業所得税免收一年的政策辦理,各種行政性收費按30%收取;在土地政策上,按全市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優先對物流園區、物流中心用地進行規劃預留,物流園區建設需要佔用耕地的,優先安排用地計劃,解決耕地佔補平衡指標,土地出讓金按工業用地或交通項目用地標準執行;在交通方面,對進出市場的運輸車輛可以辦理“物流配載專用通行證”,設立“綠色通道”,對因路況不熟違反交通規則的車輛司乘人員,以教育為主,不搞以罰代管,為市場貨物的進出創造良好的交通環境;在人才方面,對引進的物流高級人才,在教育、住房等方面給予特殊政策。2008年金融危機時,為幫助經營户應對困難,該市出台減免政策,降低商户租賃費用,或者延期支付租金。

2、突出規劃引領,科學定位推進發展。臨沂市根據各類專業市場原先沒有整體規劃所帶來的重複交叉建設、規模檔次參差不齊、空間佈局不盡合理、升級改造週期短等弊端,圍繞打造區域性的商貿物流基地這個發展定位的要求,對發展專業市場的總體建設規劃進行了不斷完善。2005年臨沂市頒佈了《中國臨沂商貿城總體規劃》,依據總體規劃,將分佈在原市區內的90多處專業批發市場進行了整合提升改造,搬遷改造提升市場20餘處,整合升級改造市場60餘處。制訂並實施《臨沂市現代物流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確定在臨沂市規劃建設三大物流園區:

一是市區西部物流園區。以鐵路貨運站、京滬高速、貨物快運總站、批發市場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為依託,以板材產業基地和大型商貿物流企業為龍頭,建設以區域性的採購交易中心和物流集散基地為特色的綜合性物流園區。

二是市區東部物流園區。以鐵路貨運場站、國道省道幹線、臨沂機場和經濟開發區為依託,以大型現代物流企業和臨工機械等大型出口加工企業為龍頭,重點發展為工業企業服務的生產物流、採購物流和營銷物流業務,建設陸空聯運、陸海聯運、集裝箱增值服務等具備外向型經濟特色的加工集散型綜合物流園區。

三是莒南臨港物流園區。以莒南縣坪上、團林鎮為中心,以兗石鐵路、省道幹線、日照港、嵐山港為依託,重點規劃建設以外向型為主的綜合物流園區。各園區明確分工各專業市場建設,防止重複投資建市場和專業市場相互間的惡性競爭。

3、突出市場主體,多元投資推進發展。該市在發展商貿物流業的過程中,堅持內外結合,將培植壯大本地企業與招商引資結合起來,呈現出國有、集體與個體、私營、股份制及外商投資等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在發展初期,臨沂市商貿物流業主要是根據社區村原歷史上形成的市場條件,或新規劃建設的市場所在社區,以社區(村)土地等資源作為投資主體建設市場,社區書記、主任擔任市場董事長、總經理,負責市場的經營管理工作。為提升市場的經營管理水平和整體競爭實力,臨沂市積極指導各市場主辦村組建市場分公司,實行獨立核算,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最後整合形成了蘭田集團、華豐集團、華苑集團、華強集團等四家公司,並於2007年成立了由市、區兩級政府共同投資的“臨沂商城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逐步將臨沂商城蘭田集團、華豐集團、華苑集團、華強集團等四家公司整合為一個總公司,推進企業整體上市。

臨沂商城管委會對各社區專業市場進行管理,蘭山區委副書記、區長兼任商城管委會黨委書記,有效確保了市場投資建設與經營管理高效順暢。與此同時,十分注重引進客商與貨源,引進資金與經驗,形成了臨沂商城“招商——興市——再提升”的良性循環。2002年以來,先後有多家客商進駐。澳大利亞金龍基集團斥資62億元在臨沂西北部建設澳龍國際物流城。中僑商貿城、香江物流園等一批現代物流項目紛紛落户臨沂。魯信集團投資100億元在沂河東岸動工興建大型國際物流項目。今年,臨沂市又引進了總投資約120億元的西部新城(義堂)、投資38億元的華前城市廣場(綜合體)、投資10億元的榮慶物流、投資7億元的華派克物流等11個項目。截至目前,臨沂已與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合作關係,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在臨沂投資興業,全市有25家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僅浙商以商引商的各類項目投資總額就超過了100億元。

4、突出管理創新,優質服務推進發展。臨沂市專門成立流通業發展局,納入政府直屬序列。2006年成立了現代物流協會,由各相關組織和單位與各種工商物流企業自願組成,參與發展規劃的調研與制定,展開多方面諮詢、協調服務,引導企業轉變物流管理方式,樹立現代物流新理念,整合社會物流資源,規範物流行業行為,為加速該市物流產業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河東區為促進全市服務業、物流業快速發展,成立了河東區服務業(物流)工作領導小組,專門設立了區服務業(物流)發展辦公室,為副科級單位,編制為3人,專司抓好全市物流、服務業發展職能。

在管理上,該市市場最高只建4層,一般的建2到3層,全部用於經營生意,一樓為門店,進行商品展示和業務洽談,二三四樓為倉庫,市場整齊劃一,交通通透,一律不搞商住樓和寫字樓開發,不準在市場商鋪門店住人和辦公,晚上6點門店一律停水停電,由保安對市場實行封閉安保管理。

在門店產權上,一律不準炒賣商鋪,市場商鋪門店只出售30%,其餘70%門店產權為商城所有,只用於出租。為避免炒賣門店,該市在出售門店和租賃門店時,嚴格審核進市場經營户的資質、能力,要求經營户要有市場資源、商品資源、品牌資源等,並是真正做生意,而不是炒門店。在服務上,該市完善誠信經營體制,規範誠信經營行為,開展“誠信文明平安市場”創建活動,杜絕假冒偽劣,打造長遠品牌。同時工商、税務、交通等職能部門,在市場設立站點辦公,為經營户提供優質、高效、便捷服務。

三、臨沂商貿物流業發展給我們的啟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比臨沂發展商貿物流業,我市在現代物流發展理念、發展規劃、政策支持、發展環境等方面,仍有不小的差距,必須從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一)解放思想,牢固樹立大物流理念。物流是經濟運行的血脈,掌握了物流,就意味着在社會化分工合作中佔得了先機;就意味着投資環境的優化和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就意味着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資源、優化經濟結構、增強區域競爭能力。物流產業是基礎、技術、制度和文化四方面相互作用的結果,基礎是條件,技術是關鍵,制度是保障,文化是根本。其中物流文化是物流產業的發展理念、發展方向,是支撐物流產業長遠、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精神支柱。麻城擁有極好的區位優勢、空間優勢、交通優勢、產業優勢、政策優勢,物流業發展的條件得天獨厚。

近年來,麻城物流業得到了一定發展,已出現了興業公司、國家糧食儲備庫等配送、倉儲類物流企業,但是這與麻城所具備的優勢不相匹配,麻城物流業發展空間仍然廣闊。當前,最重要就是要有物流業發展的文化,簡單地説就是對物流業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要象臨沂市一樣,牢固樹立“大通道、大物流、大市場、大產業”的理念,做到因勢利導,全力發展物流產業。當前,我國正面臨着物流需求擴張、物流結構分化和服務業政策環境優化等三大因素,物流業進入難得的發展機遇期。以消費為例,預計2015年我國最終消費將達到5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消費的大幅增加,勢必帶動物流需求的大幅擴張。要加大對各級幹部培訓,通過舉辦論壇、專家諮詢、報告會、掛職鍛鍊、外出考察等形式,提高各級幹部對現代物流發展的認識,營造現代物流發展的社會氛圍和思想環境,消除現代物流發展的思想障礙,堅定發展的決心和信心。

(二)明確思路,科學制定物流業發展規劃。

規劃是現代物流發展的靈魂。我市應結合區位優勢、交通優勢、產業分佈的具體情況,制定《中國麻城商貿物流總體規劃》,規劃應着重對物流發展的目標、思路、步驟、重點、業態、方式等給予科學地明確。

在發展的目標上:確定並圍繞“南有義烏,北有臨沂,中有麻城”,引進知名物流企業,扶持發展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具有現代化設施設備和服務能力的物流園區、配送中心和第三方物流企業,構建合理的能輻射一定區域的現代物流體系。構築以綜合交通體系為主的物流運輸平台、網絡技術為先導的物流信息平台、規模倉儲和智能化管理為主的物流儲存配送平台,建立快捷、高效、方便、經濟合理的現代物流服務網絡體系,提高物流的社會化、專業化和現代化水平,逐步向大市場、大倉儲、大流通、大信息、大配送為特徵的現代大物流方向邁進,使麻城成為中部地區重要的物流中心。

在發展思路上: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物流業發展,堅持“政府引導、企業運作、規範市場、配套環境”的發展方針,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改革開放為動力、先進技術為支撐、優質服務為宗旨,從培育物流市場為切入點,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以現代物流理念為指導,積極引進國際先進的物流管理經驗和技術,加大物流組織形式的創新力度,整合現有物流資源,使物流業成為麻城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成為推進“三化同步”進程、帶動人流資金流信息流、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的支柱。

在發展的步驟上:一年打基礎,三年明顯變化,五年大變化,十年初步形成現代物流格局。

在發展的空間上:老城區應該立足於傳統商業,建設大賣場、大商場,形成大市場發展格局;新城區應該立足於倉儲、配送以及大型專業市場建設,形成大物流發展格局。

在發展的重點上:在現有市場存量基礎上,支持專業化、規模化的市場,打造特色物流羣落或物流園。即圍繞中部石材集散中心建設,形成石材物流園;圍繞大別山農機農資大市場建設,形成農機農資物流園;圍繞麻城商貿物流園建設,形成汽摩配物流園;圍繞興業公司發展,建設華中地區廢鋼鐵配送中心;圍繞中央儲備糧庫發展,建設糧食配送中心。還可以探索利用良好的交通區位優勢,積極爭取湖北能源、湖北煤炭等公司投資,爭取建立武漢城市圈超大型煤炭儲備基地,形成近期年運營煤炭1000多萬噸,遠期目標5000萬噸的規模,徹底解決武漢城市圈用煤問題。現階段主要是要突出石材物流園建設,力求以此為物流產業的突破口。

在發展的業態上:一是圍繞信息流,突破性發展以b2b(商家對商家)和b2c(商家對客户)為主力軍的電子商務。近五年我國網絡購物市場規模以年均8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長,2010年實現4980億元,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3.2%,網上購物在網民中的滲透率為40.6%。武漢市去年入圍中國網店賣家十大城市,網店達3萬餘家,從業人員超過50萬人。我國的網絡購物規模大,增長迅速,潛力巨大。在我國廣大地區,電子商務的發展尚未真正起步,商貿物流還處在現貨交易加傳統物流的階段,我市應當抓住機會,通過自身挖潛和外部引進等方式,大力發展以b2b和b2c為主的電子商務,實現商貿物流業的跨越式發展,努力打造“中國網店之都”,實現商貿物流業的異軍突起。一方面我們要大力引導企業建立或藉助已成熟的b2b平台,開拓網上貿易市場,同時積極發展b2c模式,鼓勵企業開辦自己的網店,實現企業與客户的直接交易;另一方面,武漢今年6月已向淘寶皇冠網店“我的百分之一”開出430萬的鉅額税單,不少信譽等級高的網店紛紛產生外逃的想法,我們可以藉此機遇,利用麻城便捷的交通,輔以優惠的政策,吸引有實力的淘寶賣家落户我市。二是要圍繞人流,大力發展商業貿易、休閒娛樂、旅遊度假等產業,使麻城成為大別山地區的商業銷售中心、武漢城市圈休閒度假中心。三是要圍繞資金流,大力引進各種金融機構,建立銀企溝通合作機制,提供更便捷、更優惠的金融服務措施,解決物流產業發展中融資難問題。

在發展的方式上:要堅持兩手抓。一是着力抓現有企業培大培強。現代物流與傳統物流本質區別在於它是作業一體化、管理信息化、體系綜合化、資源社會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整合資源,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通過培養我市物流企業不斷做強做大,形成較大的規模效應和較強輻射作用。臨沂河東區堅持扶持培植東立物流、德正達物流、盛業配送中心等企業,推動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轉變的模式,就是物流業發展的典範。我市可立足現有的物流企業中選擇2-3家予以重點培育,採取整合聯合、政策優惠、提升經營水平等方式,培育企業能人,催生企業龍頭,進一步形成規模大、專業性強的一批物流企業,做到既有效利用我市現有的物流資源,又以點帶面帶動我市物流產業的發展。二是抓招商引資。臨沂市物流業在重點培養、扶持本地商貿流通企業做大做強的同時,更注重引進國內外大的流通集團、大的資金,儘快形成規模效應。在招商引資中將引進大型物流企業與工業項目實施同等鼓勵政策,着力在招引物流園區建設業主、現代大型物流企業方面取得進展和突破。

(三)制度保障,完善物流業發展配套政策。

制度保障是政府在政策、標準設置等方面支持和保障物流發展,包括企業的准入制度、銀行貨幣、信貸資金、税收(關税)、過橋過路費、倉儲費用等。從臨沂經驗我們可以看到,在創業初期,主要是靠非市場化的行政性傾斜政策來配置資源的,主要是靠政府的經濟制度創新來集聚資源的。只有通過制定出台鼓勵支持物流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在政策導向上實行扶優扶強,合理降低優勢項目的經營成本,才能在價值取向上實現政府和投資者互利雙贏的良性發展。同時,必須嚴格物流項目和企業准入。麻城市應研究出台《關於促進麻城市現代商貿物流業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對市場準入、税收優惠、招商引資、規劃減免、財政金融價格、土地供應、交通運輸、信息化體系建設、人才培養和引進等進行全面的規範,為物流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從而促進麻城市現代物流業加快發展。

(四)加強領導,為物流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物流包括包裝、倉儲、運輸、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分撥、信息處理等七要素。七要素只有得到有機協調和發展才能真正促使物流的健康有序發展。要做到有機協調和發展,就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市委、市政府要成立促進商貿物流發展領導小組,完善物流工作體制和機構。首先應明確物流領導小組具體議事決策職能,並明確發改局、商務局、經濟局、財政局、統計局、交通局、農業局、供銷社等相關部門以及辦事處、開發區在發展物流業應承擔的具體職責。其次應落實專門機構和人員。

現代物流涉及的行業、部門眾多,這就要求加強部門、行業之間的協調機制,要有高效的物流管理體制,因此應有專門機構和人員具體抓物流產業工作,承擔具體事務,保障物流產業的發展。加大物流工作督查考核,堅決落實各項物流發展的配套政策,提高服務質量,優化發展環境。要加大對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引進,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吸引物流人才,以人才托起物流高地。要注重打造物流品牌,提升物流產業核心競爭力,打造出類似“中國臨沂、物流之都”的品牌,促進我市物流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關於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篇4

按照縣委辦公室的安排,縣非公辦對全縣非公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針對全縣非公經濟發展現狀、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瞭解和分析,提出了今後大力發展非公經濟的思路與對策。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非公經濟發展狀況與特點

(一)發展總量持續擴張。

當前,全縣共有各類非公經濟組織1980户(其中法人企業786户),從業人員71000人,資產總額達到18億元,法人工業企業按規模分:產值過億元企業8户,過2000萬元企業25户,過100萬元企業76户,100萬元以下489户。非公經濟以矯健的發展態勢活躍在我縣工業、農業、建築、交通運輸、商貿流通、旅遊、城鄉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七大產業領域,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二)主要經濟指標穩步攀升。

20xx年,全縣非公經濟實現收入49.8億元,同比增長19.5%;實現增加值29億元,同比增長25%;完成工業產值30.5億元,同比增長23%。其它經濟指標亦以較高增速超額完成市、縣下達的非公經濟發展年度目標任務,主要經濟發展指標十一五期間年平均增長18%以上。

(三)工業經濟產銷協調,產值穩中有增。

佔全縣工業主體的年產值100萬元以上非公工業企業開足馬力生產,奮力達產達效,綜合開產率達98.7%,平均達產達效率為92.2%,產銷率持續為96%,貨款回收率為87%,四項主要運行指標實施情況良好,工業經濟實現了量和質的同步提升。特別是建材、生化、冶金礦產、農產品加工、有機食品、裝備製造等工業主導產業在產量(產值)增長,效益提高方面尤為突出。水泥、機磚、化工產品、硅鈣、鐵精粉、飲料酒、大米、麪粉、膨潤土、各類機械(鋼構件)等工業主導產品產銷協調、價格穩定、市場拓寬。

(四)規模企業運行態勢良好。

佔工業經濟總量66%的20户規模企業運行態勢持續良好。大秦漢、步步高昇、盛華冶化、天漢科技、宏瑋魔芋、漢南化工等骨幹企業產值20xx年增幅同比超過50%,工業經濟在規模企業的拉動下產值呈平穩、快速增長態勢。

(五)重點項目建設進展不斷創新高。

(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七)服務體系建設工作不斷強化,步入規範。

20xx年年初,結合我縣實際,非公辦制訂並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以大力發展非公經濟的創業輔導、人員培訓、技術支持、信息諮詢、融資擔保、管理諮詢、法律維權、組建專家顧問團、統計監測等10個具體工作入手,不斷予以強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收到成效。當前,我縣中小企業非公經濟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總體運行較好,與省、市進一步接軌,開創了新局面,助推了非公經濟發展。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是總量上特別是工業經濟總量與本市工業大縣(區)相比尚有差距,在全市平川縣區處於較弱態勢;二是工業產品尤其是主導產品高科技含量不是太高;三是融資依然有難度,具體表現在:銀行貸款難,擔保公司支撐作用不夠明顯,民間融資息高且風險較大;四是新辦企業項目用地環節因種種原因不夠順暢;五是大企業專業技術人才與企業發展接軌有差距,人才引進特別是高精尖人才引進環境需進一步優化。

三、加快非公經濟快速發展的建議和對策

今年一季度,我縣非公經濟發展形勢依然良好,縣委、縣政府效能提高年、工業園區建設年、設立中小企業(非公經濟)發展1000萬元專項資金3項舉措將為非公經濟快速發展創造了更為優越的環境和條件。如何把非公經濟再推向一個更高的發展台階,提出以下建議和對策:

1、保增長,促使骨幹工業企業滿負荷生產,確保工業產值持續平衡較快增長。一是協調好企業生產要素,組織好企業生產,100萬元以上骨幹企業開產率達到98%以上,達產達效率達到95%以上;二是運行質量穩定提高,貨款回收率80%以上,虧損率穩定保持在零;三是積極引導企業開拓市場,挖掘潛力,提速增效;四是協調好、支持好信用擔保機構運行,確保其為中小企業緩解融資難作用。

2、蓄後勁,着力抓好項目建設。招商引資與縣內經濟發展兩輪驅動,年建設項目發展方面不斷有新進展、新亮點。

3、抓重點,突出七大工業支柱產業。農產品加工、醫藥化工、建材、冶金、礦產、食品、裝備製造業產值能力超過30億元。農產品加工產業:以雙亞糧油公司,宏瑋魔芋公司、永輝米業公為龍頭,大力發展有機農產品深加工。20xx年,農產品加工業實現產值過5億元;醫藥化工:以玉虎化工公司、天漢科技公司為龍頭,着力推進醫藥化工產值繼續攀升。20xx年,醫藥化工業實現產值過5億元;建材產業:以水泥、新型牆材為產業重點,大力發展互補型、配套型、協作型、擴散型建材產業。20xx年建材業實現產值過8億元;冶金礦產業:以鐵精粉、硅鈣為重點,精深加工與提速並舉,礦產業實現產值過8億元,20xx年有望突破性發展;食品業:以三酒為龍頭,拉動食品產業突破發展。20xx年,食品產業實現產值過3億元;裝備製造業:以步步高機械加工有限公司、泰安金屬構建公司為龍頭,進一步做大做強這個工業產業。20xx年,裝備製造業奮力完成產值過億元,與全市裝備製造產業接軌。

4、打基礎,加大縣域工業園區建設力度。以工業園區建設為契機,認真貫徹落實省、市中小企業促進局關於建設縣域工業園區的政策和安排部署,按照打基礎、擴規模、育企業、上水平的總體要求,進一步做好園區建設相關工作,打造出設施完善、產業突出、企業成長快、示範作用強的縣域工業園區。

5、擴總量,放手發展、催生中小企業。加強中小企業的孵化器建設(創業基地、工業園區)和鼓勵全民創業,持續擴張非公經濟及工業經濟總量。

6、上水平,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一是堅持正確的產業政策導向,引導工業各行各業快速、健康發展;二是實施培養髮展人才計劃,開展各種層次的培訓,提高企業經營管理團隊整體素質和管理水平;三是積極開展科技創新,走產學研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路子,提升企業(產品)科技創新能力(注重引進新技術、開發新產品),不斷提高工業產值科技創新貢獻率。

7、增效益,節能減排取得更大成效。抓好縣政府節能減排目標任務的貫徹落實,廣泛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務求取得較大成效。節能減排工作重點放在建材(節煤)、生化(節水、排污),裝備製造(節電)三個產業上,努力實現單位gdp能耗下降4。2%,排污企業達標排放率100%的目標任務。

8、強服務,搭建政府保障平台。全力打造政策法規、產業引導、全民創業、生產經營、資金扶持、企業融資、信息報務、維權保障等8個涉及工業企業健康、協調發展方面的服務平台,搞好非公經濟發展外部環境,推動非公經濟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

關於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篇5

民間文藝是廣大人民羣眾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作的與生活實踐密切相關的大眾藝術。它包括民間文學、民間曲藝、民間戲曲、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等等。它根植於生活,流傳於民間,繁衍與口耳相傳之中,是一切文藝的根鬚。在知識經濟時代,民間文藝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它對經濟發展的能動效值引起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

一、民間文藝的特徵決定着其能動效值。

民間文藝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獨存的基本特徵。

(一)羣眾性。其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特性,這是民間文藝最顯著的特點。民間文藝的創作者與欣賞者是人民大眾,其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都是人民羣眾最真實的反映,對經濟生活、最直接、最生動在人民羣眾中廣泛流行,具有廣泛的羣眾性。

(二)立體性。民間文藝的存在形式是立體的,並且在立體的環境中活動,在實際生活中有多種社會功能和實用價值,是一種實用藝術。在表現方式上又有綜合性的一面,並且隨着環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形成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和流派。

(三)集體性。民間文藝產生於生產勞動之中,以口耳相傳為承傳載體,無論其產生的源頭,還是流傳形式,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經過無數人的加工,無數代的完善而形成的藝術形式。

(四)直接人民性。這是民間文藝在內容上的特點。直接人民性的含義主要是:民間文藝是人民羣眾創作和欣賞的人民自己的文藝,它直接反映人民的生產生活,表現人民自己的思想感情、審美趣味。民間文藝的人民性比作家藝術家創作中所表現的人民性更加直接。

(五)傳統性。民間文藝有自己的獨特的藝術傳統特徵。民間文藝是人民羣眾(包括藝人)在生活中創造、流傳、發展而成的。民間文藝的傳統藝術特點和它的口頭性有密切的關係。口頭性決定了民間文藝的一系列藝術特點。

①語言風格的口語化,通俗易懂,明白曉暢。

②深入淺出。

③結構是活而單純,好聽好記。

④語言琅琅上口,富於音樂性。

⑤民間文學的風格,富於地方性的民族特色。

二、繁榮民間文藝的時代價值。

(一)實用價值:民間文藝是人民羣眾勞動鬥爭的工具與武器,也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師益友。從遠古開始,民間文藝就在勞動中起重大的作用。在最原始的採集經濟時代,勞動呼號成為人類勞動的一種重要號角,咒語和神話產生的精神力量成為人類戰勝自然的重要幫手。

(二)科學價值:從哲學上來看,民間文藝反映了人民羣眾各個時代的世界觀,要了解人類的原始思維,不瞭解原始歌謠與神話是不行的,關於原始思維的專著就大量引用神話資料作為主要依據。從政治學方面來看,民間文藝表現人民的生活情緒最及時,最真切。古代就有采風官,廣泛採集各地民間文學以瞭解會動態。從心理學方面看,民間文藝反映了人民的心理活動,同時,民間文藝的創作和流傳也是研究文藝心理學的記憶、遺忘、想象等心理現象的重要資料。從考古學和歷史學的研究上看,民間文藝的科學價值更加突出。馬克思説過:“古代歌謠是遠古日爾曼人的唯一的歷史傳説和編年史。”此外,民間文藝對研究語言學、音韻學、方言學、修辭學都是很重要的活材料,對民俗學、人類學、民族學也十分有用。

(三)藝術價值。民間文藝最具羣眾性,民族性,可以説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礎。廣大的不識字的勞動羣眾不但是民間文藝的創造者,也是文的欣賞者,體現出民間文藝最樸質的藝術價值性。在羣眾性、普及性上,民間文藝超過一切其他文藝。從藝術質量上看,儘管大多數民間文藝作品是比較粗糙的,但也有不少玉潤珠圓的珍品,像孟姜女哭倒長城的傳説,其藝術概括力和藝術感摯力,一直被人民推崇,故事流傳兩千多年,始終受到人民的喜愛。所以高爾基説:“最深刻、最鮮明、在藝術上十分完美的英雄典型是民間創作,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所創造的”,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

(四)借鑑價值。人民音樂家聶耳,自覺地學習與借鑑民間文藝的,創造性地運用民歌素材去表現強烈的激情,反映偉大的時代。冼星海對此更有很深刻的認識,抗戰前期他在延安所寫的《為什麼要研究民歌》一文中説:“民歌是一切民族音樂最豐富的源泉”,“民歌是一個民族語言藝術的最高表現。”所以,“民歌是中國音樂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國音樂,必須研究民歌。”

在舞蹈藝術上,民間舞蹈的藝術借鑑價值也是不可低估的。著名舞蹈家吳曉邦先生開始也是學芭蕾舞的,為了舞蹈的民謠化,很注意學習民間舞蹈。他曾説:“民間傳統舞蹈保存了樸素單純的特點,代表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審美願望,抒發了人民羣眾的思想感情。”這對創造民族化的新舞蹈是不可缺少的。

民間美術對專業畫家的借鑑價值也同樣為此。著名畫家徐悲鴻對民間藝術就很重視,他的畫從民間年畫、壁畫藝術中就借鑑了許多東西。

關於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篇6

縣域經濟是以行政縣(市)為區域範圍,以縣一級獨立財政為標誌,以縣城為中心、集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經濟系統,是我國國民經濟中基礎層次的行政區域經濟。調研報告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對縮小城鄉差距、夯實發展基礎、促進協調發展、實現全面小康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商洛不斷加大縣域經濟發展力度,尤其是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決定》下發後,市委、市政府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制定出台了《關於加快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實施意見》,確立了以農業產業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推動城鎮化的“一化促兩化”的縣域經濟發展思路,着力發展現代中藥、礦產建材、綠色食品、生態旅遊和勞務輸出五大主導產業,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一)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發展速度逐年加快。全市生產總值完成174.04億元,gdp總量比的100.16億元增加73.88億元,按可比價年均增長12.6%,其中一產增加值完成44.58億元,比24.61億元增加19.97億元,年均增長6.7%;二產增加值完成67.88億元,比32.6億元增加35.28億元,年均增長15.1%;三產增加值完成61.58億元,比21.31億元增加40.27億元,年均增長13.9%。財政總收入14.25億元,比5.15億元增長176.7%,年均增長40.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82億元,比2.46億元增長177.2%,年均增長40.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88元,比7038元增長51.9%,年均增長14.9%。農民人均純收入2401元,比1513元增長58.7%,年均增長16.6%。以來,柞水、商南、鎮安、商州、洛南5個縣區先後獲得陝西省縣域經濟發展爭先進位獎。

(二)工業經濟快速增長,主導作用日益顯現。全市現有規模工業企業124户,比101户增加23户。全市實現工業總產值79.6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4.71億元、工業税收3.2億元,相比分別年均增長34.8%、21.5%、22.0%。縣域工業園區建設加快,策劃並實施了商丹循環工業經濟園區,啟動建設了劉灣產業項目區、柞水盤龍醫藥園區、洛南黃龍鉬業小區、柞水小嶺工業區、山陽中村釩業小區、鎮安雲東釩業小區等16個縣域工業園區,入園企業達到2376户,園區工業實現增加值22.85億元,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68.8%。

(三)農業產業化加快推進,特色產業不斷壯大。堅持“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積極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45萬畝、核桃板栗建園達到404萬畝、優質茶園達到15.4萬畝、畜禽養殖示範小區達到48個、大場大户6317户,建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218萬畝,認定“三品”基地113個、產品59個。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68家,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6家,其中省級12家、市級24家,打造出了“金絲源”等40多個特色品牌,創建省級名牌產品3個。勞務經濟快速發展,全市設立各類勞務中介機構176個,在新疆、山西、河南和“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建立勞務基地23個,全市勞務輸出49.7萬人,收入達到22億元。

(四)生態旅遊蓬勃發展,第三產業繁榮活躍。近年來多方籌措資金6億多元,重點抓了柞水溶洞、商南金絲峽、鎮安木王、柞水牛背樑、山陽天竺山、洛南老君山、丹江漂流以及柞水鳳凰古鎮、山陽漫川古鎮、牧護關度假區、仙娥湖休閒園等一批生態和人文旅遊景區景點建設,初步形成了丹江文化旅遊長廊和山鎮柞原生態兩條精品旅遊線路50多處旅遊景點,全市旅遊接待人數453.23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0.5億元,比分別增加379萬人次和9.04億元,年均分別增長83.8%和93.0%。新興服務業快速興起,市場消費日趨活躍,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83億元,比36.6億元增加24.23億元,年均增長18.5%。

(五)投資力度不斷加大,發展後勁顯著增強。全市固定資產投資164.65億元,比37.2億元增加127.45億元,年均增長64.2%;爭取中省項目支持資金11.43億元,比3.7億元增加7.73億元,年均增長45.6%;招商引進項目130個,總投資208.15億元,實際到位資金38.66億元,是5.85億元的6.6倍,年均增長87.6%。以公路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顯著加強,繼西合鐵路、西康鐵路建成通車之後,西柞、藍商、商界、柞小四段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進一步堅實。

二、存在差距及原因

雖然近年來商洛縣域經濟取得了較快發展,但與沿海發達地區、省內其它地市相比,無論從整體水平、經濟規模,還是從人均發展水平情況來看,縣域經濟發展還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是縣域經濟總量偏小。全市6縣的平均gdp為18.71億元,與全省83個縣42.25億元的平均水平、全省“十強縣”126.26億元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全市gdp排名第一的洛南縣為30.34億元,與全省第一位的神木縣290.58億元相差8.6倍;全市人均gdp為7291元,比全省人均gdp18246元低10955元,人均最高的柞水縣為11897元,與全省人均最高的志丹縣107674元相差幾乎8倍。

二是綜合經濟實力較弱。在全省83個縣、24個區的綜合經濟實力排序中,商州區位居24個區的第22名,六縣中沒有一個進入上游前28名,居中游29-56位的有柞水、鎮安、洛南,居下游57-83位的有商南、山陽、丹鳳,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整體靠後。

三是城鄉居民收入偏低。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8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12858元低1170元,收入最高的商州區為11007元,比全省最高的神木縣16075元低506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0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3136元低735元,收入最高的丹鳳縣為2617元,比全省最高的神木縣6028元低3411元。

四是財政收入水平低。全市財政總收入佔gdp的比重為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2個百分點;地方財政收入佔財政總收入的比重為4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6個百分點;地方税收收入佔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為77.8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1.94個百分點。五是農業產業化水平低。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數量少、實力不強,帶動力較弱,相對具有一定優勢的中藥材、畜牧、核桃、茶葉等產業規模小、加工層次低,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與農户的利益聯結機制還不完善、不穩固。

六是縣域工業化水平低。縣域重工業比重較大,工業結構不優、產品單一,產業鏈短,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較弱,全市工業化水平為19.1%,比全省48.1%的平均水平低29個百分點。

七是縣域城鎮化水平較低。全市城鎮化率為31.5%,比全省42.1%的平均水平低10.6個百分點,縣域城鎮規劃、建設和管理相對滯後,城市功能不夠完善,轉移農業人口的作用不明顯。

八是民營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縣域市場化程度不高,民營企業多數規模小、檔次低,產業分佈不合理,全市非公經濟增加值佔全市gdp的47.13%,比全省47.2%的平均水平低0.07個百分點。

經過認真分析思考,制約全市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一是經濟基礎薄弱。七縣區均屬國定貧困縣,由於歷史原因,在所有制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相對滯後,縣域經濟發展的原始積累較少,對資源能源的依賴性較強,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仍然突出,制約着縣域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

二是發展資金不足。七縣區均屬於資源型財政,支柱財源不強、新興財源不多,縣域財政收入總量小且很不穩定,加之歷史負債較高,用於建設和發展的財政資金有限,主要依靠轉移支付維持正常運轉,縣域經濟缺乏發展的內生力。

三是人才嚴重匱乏。由於受政策、環境、待遇等條件的限制,近些年大中專學生回縣率很低,到縣域企業工作更少,大量人才流向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造成人才斷茬、青黃不接,直接影響了縣域創新能力和經濟競爭力的提升。

四是科技帶動力弱。縣域科研機構體制機制不活,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不完善,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程度低,科技對主導產業的支撐力不足。

五是對外開放不夠。縣區發展環境還不夠優化,對外開放水平不高,縣域經濟的外向度較低、活力不強。

六是行政效能不高。制約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尚未根本消除,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還比較薄弱,少數領導和幹部作風不實、效率不高等問題依然存在,影響了縣域經濟的發展。

三、發展思路與措施

(一)增強“四種意識”,創新縣域經濟發展思路

一是增強敢想敢闖的意識。敢想敢闖敢幹是一種魄力、一種膽識,也是領導和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必備素質。各級各部門要堅決克服習慣等待,等領導,等支持,等政策,等資金,不敢求新變異、不敢打破陳規、不敢搶在人先的錯誤做法。要在全市幹部羣眾中倡導敢想敢闖敢幹的風氣,鼓勵和引導廣大幹部羣眾自覺摒棄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解放思想,大膽嘗試,創新思維方式,創新發展思路,創新工作措施,推動縣域經濟突破發展。

二是增強搶抓機遇的意識。機遇是戰略資源。當前,商洛經濟發展正面臨着諸多良好機遇:中央把保增長作為宏觀調控的基本取向,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國家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東部產業向西部轉移,商洛納入關中——天水經濟區,省委、省政府加快推進陝南突破發展,等等。要牢固樹立並增強“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意識,善於洞察時代發展的大趨勢帶來的機遇,潛心研究各種挑戰和困難中藴含的機遇,在搶抓各種機遇中爭取更多的政策、項目、資金和人才支持,加快推進縣域經濟發展。

三是增強發揮優勢的意識。加快突破發展其實是一個不斷髮揮後發優勢的過程。商洛的生物、礦產、旅遊和勞動力資源得天獨厚,生態優勢和人文優勢明顯,開發潛力很大,尤其是隨着高速公路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到“十一五”末商洛將成為全省第一個縣縣通高速公路的密集區,這些都是縣域經濟發展的良好基礎和先決條件。要認真分析自身發展的資源與潛力、優勢與劣勢,善於審時、順勢、造勢,敢於競爭,善於轉換,挖掘潛在優勢,發揮現有優勢,創造新的優勢,利用後發優勢,最終把各種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四是增強循環發展的意識。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為特徵的發展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商洛既是礦產資源富集區,又是國家南水北調的水源涵養區,長期以來礦產開發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一直是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難題。我們要做到既要金山銀山、又要青山綠水,確保一江清水送北京,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而達到資源利用效率最大、環境保護最優和經濟效益最佳的目的。

(二)做好“四篇文章”,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步伐

一是突出工業主導地位,加快推進工業化。縣域經濟發展從本質上説就是工業化的過程,工業化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和核心,是解決縣域經濟發展諸多矛盾的根本之舉,也是經濟強縣發展實踐所證明的基本規律。推進商洛縣域經濟工業化進程,一是要培育壯大優勢主導產業。以市場為導向,以加大投入為重點,進一步做大做強現代中藥、綠色食品和礦產建材等優勢主導產業,打造富有縣域特色的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形成縣域經濟發展的產業規模優勢和競爭優勢。

二是要強力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堅持把園區建設作為推進縣域工業化的主攻點,充分發揮工業園區產業集羣、要素集聚、資源集約的“窪地”效應,使園區成為推進工業化的主要增長極。

三是要扶持骨幹企業做大做強。各縣區要結合本地資源狀況、區位條件、產業結構、科技水平等綜合因素,堅持在政策、資金、人才上加大扶持力度,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型、協作配套型、循環經濟型、節能減排型、勞動密集型、出口創匯型、“專精特新”型企業發展,着力培育扶持一批有實力、有潛力、有帶動力的骨幹企業,提高市內企業市場競爭力和發展後勁。

四是要着力解決企業污染問題。堅持建管並舉,一方面引導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採用清潔技術,實行循環生產;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監管和環境執法力度,促進工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二是以特色產業為突破,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商洛是一個農業大市,農村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83.6%以上,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要堅持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走以工促農的發展路子。一是要繼續按照“穩糧、擴經、興藥、優果、強牧”的思路,以一村一品為抓手,以科技為支撐,選準特色、發展特色、提升特色,重點抓好丹北生豬、河谷川道蛋雞、山鎮柞板栗、洛南商州核桃、高山洋芋和低山茶葉等六大特色產業帶建設,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二是要加快培育壯大農產品加工、流通龍頭企業,探索建立龍頭企業與農户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增強對農業的輻射帶動能力,擴大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三是要加快培育農業專業經濟合作組織、行業協會、購銷大户和農村商品經紀人,從根本上解決“大市場”與“小農户”的矛盾。

三是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城鎮化。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是縣域經濟拓寬發展空間的必由之路。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城鎮帶動戰略,遵循城鎮發展規律,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經營,加快城鎮化進程。要進一步修訂完善商洛中心城市規劃和城鄉統籌發展規劃,中心城市要按照打造西安第二生活區和宜居宜業城市為目標,結合舊城改造、新城開發,盤活城鎮資產,加快丹江景觀帶、南秦河景觀帶建設,尤其要抓好仙娥湖生態休閒旅遊度假區等工程建設,逐步形成以丹江兩岸大道為發展主軸的現代城市景觀羣,把中心城市建設成為融山、水、城為一體的現代化中等生態園林城市,成為連接西北與華中地區幹道上的重要城市。要改革和創新城鎮建設投融資體制,多渠道加大對城鎮建設的投入,下大力抓好縣城和中心鎮、小城鎮的規劃和建設,抓好一批邊貿重鎮、產業大鎮、工業強鎮、旅遊名鎮的示範化建設,形成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格局。要把城鎮建設與工業園區建設、專業市場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吸引各類企業向縣城和中心鎮匯聚,加快產業集聚、人口集中,增強城鎮的自我發展能力和輻射帶動功能。

四是大力發展非公經濟,加快推進縣域經濟民營化。民營經濟是發展縣域經濟最具活力的增長點。要堅持經濟民營為主、企業民有為主、投資民間為主、事業民辦為主,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加快形成以非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一要鼓勵引導全民創業。積極引導羣眾打破小農經濟意識和傳統文化觀念,深入開展全民創業行動,激活各類創業資源,努力形成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幹部創事業的生動局面。二要切實加大扶持力度。全面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尤其要建立和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完善中小企業信貸擔保體系,設立財政專項扶持資金,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題,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膽,政策上放寬、放活,工作中放手、放開,走出一條挖掘民智、吸引民資、依靠民力、做活民營經濟的發展之路。三要把發展民營經濟同縣域國有、集體企業改革、新上項目、發展農村新型經濟組織結合起來,鼓勵支持民營經濟與調整優化縣域經濟結構結合起來,着力培植一批、壯大一批民營企業,促進民營經濟向科技化、外向化、規模化發展。

(三)打造“四大基地”,壯大縣域經濟產業基?

一是打造現代材料工業基地。去年以來,我們成功策劃並啟動建設的商丹循環工業經濟園區,已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工業園區,包括劉灣生態工業園、沙河子現代材料工業園、留仙坪化工建材工業園,涉及光伏產業、鹽化工與水泥、氟材料、鋅及鋅合金材料、鉬材料、釩材料與新能源鎂材料、鋼材料、煤電等10個循環產業鏈45個項目,並與園區外47個項目之間構成循環發展、鏈條延伸、產業互動、關聯配套的格局,到2020年共需投資1208.13億元,全部建成達效後,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128.97億元。目前,比亞迪、延長、陝西投資集團等大企業、大集團已入駐園區發展。各縣區、各有關部門要抓住這個機遇,尋求戰略合作伙伴,強化礦產資源整合,推進環保型開發,延長產業鏈條,推動礦產業由採掘向深加工轉變,努力把我市打造成為現代材料工業基地。

二是打造秦嶺最佳生態旅遊基地。堅持立足於秦嶺,依託於秦嶺,按照“政府指導、財政引導、企業主體、市場為主”的思路,積極引進戰略伙伴,合作開發旅遊景點,突出抓好十大精品景區和三條精品旅遊線路建設,加快金絲峽國家5a級景區、木王和牛背樑4a級景區、天竺山國家地質公園建設進度,着力建設金絲峽——天竺山——木王——牛背樑生態旅遊圈,積極開發旅遊新產品,主動融入全國旅遊大循環,努力把商洛打造成為全國的生態旅遊名城。要搶抓高速公路開通後人流、物流、信息流劇增的機遇,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促進物流、金融、保險、信息、中介、家政、物業等新興服務業在縣域城鎮發展,不斷提高第三產業在縣域經濟中的比重。

三是打造優質綠色產業基地。積極開發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真做好基地認定、產品認證、商標註冊、品牌建設、產品包裝、市場銷售等工作,提高商洛農特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努力把商洛打造成為面向西安、輻射全國的綠色食品供應基地。圍繞發展丹蔘、黃芩、桔梗、連翹、五味子“五大商藥”,紮實抓好商洛道地中藥材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着力建設全國有影響力的中藥材規範化種植基地。堅持“招引”與“整合”相結合,扶持發展農產品龍頭企業,推動核桃、茶葉等優勢產業整合,打造一批商洛綠色特色產業品牌,力爭到20xx年商洛綠色產業的銷售收入達到60億元,20xx年達到100億元。

四是打造勞務輸出品牌基地。堅持按照“培訓農民、轉移農民、減少農民、富裕農民”的要求,把勞務輸出作為一項大產業來抓,積極整合勞動、扶貧、教育等培訓資源,認真實施“人人技能工程”,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轉移培訓,搞好“訂單”培訓和“定向”轉移,做到“先培訓、後輸出、持證上崗”,形成商洛勞務的品牌和特色。加快駐外勞務輸出辦事機構建設,切實做好農民工權益維護工作,提升勞務輸出的組織化、規模化水平,推動全市勞務輸出數量和收益穩步提高。

(四)抓住“四個重點”,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源動力

一是狠抓項目建設。縣域經濟發展主要靠項目帶動、投資拉動。要緊緊抓住國家政策機遇,以基礎設施、農業產業化、工業技改、社會事業項目為重點,搞好項目爭取和項目建設,特別是今年全市安排的100個重點項目,要強化協調推進力度,加快建設進度,力爭早日投產,形成現實生產力。要按照全市啟動400個重大項目前期工作的要求,每個縣區都要謀劃一批上規模、帶動性強的項目,充實和完善縣域項目庫,尤其要重點抓好西合、西康鐵路複線和西商二線、榆商、商柞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以及比亞迪太陽能電池、延長氟化工、中金黃金開發、商洛發電廠、柞水大西溝菱鐵礦開發、西部鑫興鉬業深加工、五洲公司釩業深加工等重大產業項目的前期工作,確保全市重大項目有序銜接、投資穩定增長。

二是擴大招商引資。堅持對外開放、擴大招商引資是推動縣域經濟突破發展的有效途徑。必須在更大範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對外競爭與合作,推進全方位開放,藉助外力促發展。要緊緊抓住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依託資源優勢,搶佔“地利”先機,吸納和承接更多的轉移資本、產業和企業。要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擴大內需等重大政策機遇,積極“進京跑省”,極力爭取國家投資和省上支持。要繼續抓好投資環境建設,重點要在“政策比別人活、措施比別人新、辦法比別人多、服務比別人好”等軟環境上下功夫,努力營造促進發展的大氣候、大環境,形成自己的區域比較優勢,增強縣域對生產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三是推動科技創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加快研究制定科技帶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大科技工作投入,加強科技創新和推廣普及,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產業,把新型適用科技成果積極運用於縣域經濟的開發領域,努力增強科技成果在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第三產業中的轉化、推廣與應用效果。積極推進科技體制創新,探索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有效方式,加強與省內外大型國有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支持他們來我市建立分支機構或科研基地,引導市內企業搞好自主研發,形成一批競爭力較強的企業、品牌和產品,推動重點領域技術進步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四是深化體制改革。改革是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自我完善,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要抓好農村體制改革,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引導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搞好農村服務體系和種子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繼續推進企業改革,通過兼併和相互參股等多種形式,加快推進企業重組,鼓勵市內企業與省內外大企業進行全方位合作;進一步搞好財政改革,整合財政事業性投入,打破部門和條塊分割,集中力量辦大事;深入推進政府機構改革、事業單位人事分配製度改革。無論是哪項改革,必須堅持立足實際,積極穩妥地推進,不斷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生機與活力。

(五)強化“四項措施”,完善縣域經濟發展保障機制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點要解決好四個問題:首先是金融支持問題。健全金融體系,增加信貸額度,引導民間資本向創業和發展領域流動,切實解決縣域經濟發展融資難問題。其次是財政投入問題。創新財政資金投入方式,逐步建立以貼息、擔保、參股和風險投資為主的投入機制,加大財政資金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投入。第三是人才保障問題。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觀念,不拘形式地吸引外地優秀人才,尤其是緊缺人才和高技術人才,定期定向對行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進行培訓,不斷提高各類人才的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第四是土地供應問題。堅持“總量控制、動態平衡”的原則,盤活存量土地,對長期閒置土地要通過收購、租賃、參股等形式重新啟用,以緩解建設用地與土地緊張的矛盾,確保重點園區、重大項目的正當用地需求。

二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抓住新一輪機構改革的契機,調整優化政府組織機構,理順職責關係,強化權責一致,加快推進政企、政資、政事分開及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推動制度創新和政府管理創新,加強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實現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轉變。

三是切實提高行政效能。圍繞開展“工作落實年”活動,切實抓好政府機關效能建設,以轉變思想觀念為先導、提高素質能力為基礎、創新體制機制為根本、改善運作方式為關鍵、強化責任追究為保證,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不斷優化服務方式,積極推行政務公開制、服務承諾制、辦事限時制,全面提高抓落實工作效率,推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

四是完善考核工作機制。根據縣域經濟特色和發展水平,設置科學的指標體系和年度目標任務,進一步完善縣域經濟發展的評價體系、考核辦法和激勵機制,正確運用縣域經濟考核結果,使考核真正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關於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篇7

建設××××,大力發展林業是市委、市政府根據××建設世界級城市目標,把××作為××21世紀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而提出的明確要求。為此自02年起,我縣大力推進林業建設,xx年我縣共造林18萬畝,其中公益林11萬畝,經濟林7萬畝,全縣林地面積近36萬畝,森林覆蓋率預計為17%。在經歷了林業建設的跨越式發展後,從07年起,全市林業建設從“重建向重管”方向轉變,不再進行大面積租地造林,因此我縣林業建設將面臨着新的形勢和挑戰,如何解決當前林業建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找準林業發展方向和目標、將生態和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當前林業建設的困難和問題

1、林業資金短缺

02-06年,我縣公益林建設面積在11萬畝左右,需建設資金約 8.4億元,土地流轉及養護費約0.3億元(不包括社會化造林),目前市到位資金約4.7億元,缺額約4億元。再加上03-05年我縣經濟林建設面積近7萬畝,超計劃3萬多畝,缺額資金約0.3億元。其他如森林測報、防火等經費還遠遠達不到要求。由於林業資金短缺數額巨大,給我縣林業建設和管理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一是企業資金週轉困難,拖欠農民工工資、苗商資金現象嚴重。二是土地流轉費不能及時發放,農民反映強烈。特別是一些社會化造林企業,運作困難,由其承擔的土地流轉費不能支付,社會穩定難以保證。三是養護、森防及防火經費得不到保證,缺少必需的植保機械、防火設備、農藥等,森林病蟲害、火警隱患多,影響林地正常生長。

2、宏觀政策制約

這幾年實施××建設,大力推進林業發展,使我縣林業資源迅速增長,生態環境大大改善,曾吸引了島外很多企業來崇投資。很多投資者是衝着當初市有關林業開發政策(如以房養林、以林養林、以項目養林等)和××林業規劃目標來投資造林的。目前國家對土地實行嚴格保護政策,在林地內開發房產基本無望; 07年起不再進行大規模造林,使原本以林養林的打算也落空;受管理用房的限制,在林地內搞的休閒旅遊項目,不能滿足旅遊者吃、住、娛樂的需求,對遊客缺乏吸引力而難以維持。由於政府政策缺乏指導性和連續性,目前許多投資者投資無回報,難以繼續經營,均有退出的想法。

3、間挖苗木無出路

我縣三島總體規劃已批准實施,規劃中林業有明確的建設目標,按我縣17%的森林覆蓋率遠遠低於規劃目標。但目前按照市林業發展思路,××將不再進行大規模生態林建設,使已建生態林面臨着嚴峻的間挖壓力,今後如何解決間挖苗木出路、如何科學利用間挖苗木,如何保持生態林健康持續發展是我們亟需解決的問題。

4、失地農民安置問題

由於我縣大量租用農民土地進行造林,失地農民的就業和保障問題十分突出。農民土地流轉後,他們必然要求政府給予就業等相關政策來保障生活。而我縣就業機會少,僅僅依靠“萬人就業項目”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可謂杯水車薪,大部分失地農民還是難以安排,不能徹底解決失地農民的後顧之憂。雖然我縣出台了土地流轉補償標準,但隨着物價上漲,以目前564元/畝的土地流轉費很難維持農民的基本生活,因此土地流轉費上調也成必然趨勢。政府要馬上制定相應的對策措施,妥善解決失地農民保障問題。

二、林業發展的總體思路

鑑於上述問題,今後我縣林業發展要實現“三個轉變”、尋找“四條出路”:

三個轉變:一是實現大面積租地造林向經濟林、四旁植樹和庭院經濟的轉變;二是實現由政府管理向市場化運作的轉變。三是實現林業公益型向經濟型的轉變。

四條出路:

一是尋找經濟林建設的發展之路。今後經濟林建設應改變過去發展盲目、種植面廣、分佈零星的情況,要有一定規劃,集中財力,建設一批標準化果林基地,形成規模和區域優勢。政府給予政策和資金扶持。

二是尋找已建生態林的發展之路。目前我縣生態林建設投資大,養護管理任務重,財政負擔困難。為充分利用和盤活現有林業資源,有效減輕政府負擔,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突破現有政策瓶頸,結合國家林權制度改革,逐步放開公益林經營權限,制定市場化運作機制,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公益林開發建設。

三是尋找今後生態林的發展之路。今後生態林建設應改變過去土地流轉到那裏,建設到那裏的做法,嚴格按照××總體規劃實施,結合××生態項目建設,配套實施綠化建設,這樣就不會與開發項目及其他基礎實施建設相沖突,真正做到種一塊綠一塊。同時抓住市林業補貼政策的契機,結合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加大四旁植樹和庭院綠化建設,美化綠化家園。

四是尋找林下經濟發展之路。今後要進一步利用現有林地資源,探索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尋找林業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結合點,為我縣林業增效、農民致富探索一條新途經。

三、需要落實的四項舉措

(一)、完善和制定林業發展政策

1、公益林轉讓經營政策

結合國家林權制度改革,逐步放開公益林轉讓經營政策,建議在比較成熟的公益林地塊(如港東生態林、明珠湖及相關社會化造林等區域)進行試點,允許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在其承包的公益林內進行生產經營,但經營者必須按規定支付土地流轉費、無償養護好林地。如結合新農村建設,利用林地四周農村閒置房屋,由企業與農户聯手,採取鬆散型組織形式,開展“農家遊”項目。這樣既可以解決農民就業問題,又可以讓企業有生存發展空間,同時農村環境可以得到改善和整治,國家又可以增加税收。

2、生產管理用房政策

由縣相關部門在充分研究現有政策的基礎上,出台林業生產管理用房的地方規定。經營者在進行“休閒、旅遊”等經營活動時,允許建造一定的管理用房(建議每100畝林地可以建造100-120平方米的管理用房),主要用於生產、生活需要,只限於在承包經營期內使用,沒有產權。經營期一到,可以無條件拆除。

3、社會專業養護政策

以目前政府實施的公益林養護方式,每畝養護成本在700元左右,而實際養護成本在300元/畝左右。建議由政府制定政策,在沿海防護林區域進行試點,採取公開招標的形式,由具備專業資質的養護公司進行養護。這樣可大大降低養護成本,減輕財政壓力,併為今後大面積的管護積累經驗。

4、經濟林扶持政策

除給予經濟林建設補貼外,建議政府對有一定規模、實施標準化建設的果林基地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如道路、渠道等,解決運輸、排灌、作業等問題;二是加大果品深加工建設,建立果品加工廠,增加打蠟、選果、包裝、冷庫等設備的投入等,解決果品保鮮、加工問題,逐步走果品商品化道路;三是逐步建立和健全果品銷售網絡,切實解決農民銷售難的問題。

(二)、解決和籌措林業資金

一是積極與市相關部門協調,爭取將我縣林業建設所需的土地流轉費、養護費納入市財政預算,減輕我縣財政負擔。二是制定林業產業發展政策,吸引和利用民間資金投資林業建設。

(三)探索林下經濟模式

目前林下經濟主要圍繞種養業開展。在種植業方面,由於林地2-3年後基本鬱閉,對林下作物生長有影響。而在用藥、施肥等方面,林業與其他作物也有衝突,作物的食品安全難以保證。在養殖業方面,由於受禽流感等影響,搞林地養殖風險較大,發展緩慢。因此林下經濟發展的選擇面較窄。目前可以在以下4方面進行嘗試,建議政府拿出一定的課題經費搞試驗,通過試驗解決技術問題後,逐步向面上推廣。一是食用菌,主要是黑木耳和草菇;二是中藥材,主要是杭白菊;三是蔬菜,主要是苜宿和中晚熟花菜;四是養殖業,主要是鵝。

(四)、部門協調,共同推進

林業產業發展涉及政策法規、規劃、旅遊、房地等多個領域,需要各部門配合協調。建議縣政府成立××林業產業發展推進協調小組,解決林業發展中碰到的政策、規劃、資金、用地等問題,切實推進林業經濟發展。

關於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篇8

一、忘私村集體經濟發展狀況

俞垛鎮忘私村地處裏下河地區,南與鎮相鄰,省級河道唐灣河穿村而過,水陸十分便利,全村共有17個村民小組,810户,總人口2118人,村地域面積3000畝,耕地面積2502畝,人均耕地1.18畝,2008年村集體純收入100萬元,農民純收入7000元。村裏三分之二大部分村民主要通過種田和上班取得收入,部分村民承包農田種植稻麥和林木,還有部分村民從事畜禽養殖,另外還有少數的個體業經營户,主要從事機械加工、造船。

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對策與思考

1、充分利用土地,讓土地出金子

農村經濟要發展,農民要增收,離不開土體,土地出效益。如何讓土地出金子?我有幾點思考。第一,我們要強化科技服務,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含量。讓農民增收,最直接的就是讓農田增產,我們要利用本村與鎮農機站結對掛鈎這個優勢,多派村幹部到農機站學習新的農業知識,還可以請農機站的工作人員到我們村宣傳和推廣農業技術,並對我村村民進行培訓,讓農民科技種田。而且這方面我們也已經有了成果,譬如説我們村率先實行的麥套稻技術,已取得了成效,還有在糧作物的病蟲害防治、全量還田方面我們也都取得了喜人的成就,幫助農民增加農田產量。以後我們要做的是繼續和農機站保持對接,不斷投入新的農業技術,繼續走科技興農的道路。第二,我們村地靠集鎮,目前通往集鎮的通北公路全長大概400米,而且這條公路寬廣,交通便利,但是路兩邊仍是農田,還沒有開發,而且我們村的村民坐落主要集中在莊中心,而且住房緊湊,大都是舊房,莊中心的道路狹小,不方面行車,只能由自行車和電動車行走,所以大都村民再造房時豆想搬往集鎮,利用這一點,我們可以將通北公路兩側的農田開發,建住宅區,促進本村經濟發展。

2、充分利用優勢,做好招商引資工作

農村經濟發展,光靠農業還不行,我們還要發展工業。我們村南與鎮相鄰,省級河道唐灣河穿村而過,水陸交通便利,我們要充分利用地理位置的優勢來促進招商引資工作。目前我村已經完成了一個500萬、一個300萬的招商引資項目。在此基礎上我們要進一步完善村裏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水陸交通建設,充分發揮人際作用,促進招商引資工作的推展。

3、充分發揮特色,讓造船業形成氣候

俞垛鎮是一個魚米之鄉,我們村從事船舶運輸業的比較多,所以這也促進了我們村造船業的發展,目前我們村已經有兩個造船廠,但都是粗放型的經營模式,而且也沒有形成規模,所以我們要提供便利和平台,促進造船業的發展,讓造船業形成氣候,成為我村的優勢。

4、溱湖會船,發展文化經濟

我們村地靠溱潼鎮,是俞垛鎮的一個文化大村,每年都會參加溱湖會船比賽,參賽的有貢船、龍船、篙子船、划船等,連續幾次獲得會船比賽的一等獎。鑑於這樣一個文化優勢,我們要充分發揮出來,讓文化充實我們生活和思想的同時,我們還要想法子讓文化出經濟,推出我們自己的文化節目,同時也為招商引資坐鋪墊。

三、總結

在市鎮黨委、政府要領導下,在我們村村幹部的努力下,在我村廣大村民的充分參與配合下,我相信我們忘私村的集體經濟發展會蒸蒸日上,村民的生活會更加富裕,共同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d8kqq7.html
專題